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2024-09-06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共8篇)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篇1

关于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笔者认为,监督模式不存在哪一种好或不好的问题,只存在哪一种更适合一国国情的问题.我国公司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环境及所有权结构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就其中一种监督模式生吞活剥,拿来就用.

作 者:姚娟娟 作者单位:安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刊 名:会计之友 PKU英文刊名:FRIENDS OF ACCOUNTING年,卷(期):“”(7)分类号:F810关键词: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篇2

内部控制是企业预防风险和减少舞弊的制度保障,也是企业迈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作用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人们对于内部控制及其作用认识的深入,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实务界及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视,成为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明确指出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008年6月28日,我国发布了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随后,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初步建成。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章的出台,对企业加强风险评估和应对、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才初步形成,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内控体系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此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COSO报告及ERM框架,可能存在我国国情不足的情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者,内部控制还存在目标定位过于片面、内部控制评价和披露缺乏统一口径,以及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较低且缺乏有效性评价等问题。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和适用性、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经营效率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将分别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以及亚洲发达国家中的韩国和日本为例,介绍这些国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举措,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出各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及主要差异,从而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二、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控制模式分析

(一)美国的内部控制模式

美国作为内部控制理论的较早实践者,其内部控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1992年的COSO报告、2004年的ERM框架以及经修订后的2013年COSO新框架等部分构成。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明确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五大要素和两个层面,其中三大目标包括保证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合法合规经营,五大要素则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COSO报告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分别从经营绩效层面、财务报告层面及经营合规性等方面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有效扩展了内部控制目标的内涵;第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通用定义,为内部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提出,为企业和监管当局针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活动提供了执行标准。

21世纪初,安然和世通的财务舞弊丑闻震惊了美国会计界和监管当局,而这直接催生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该法案首次从立法的高度,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强制性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成立独立的会计监管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为公司执行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将COSO报告明确为企业执行内部控制的标准。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简称ERM框架),进一步从法律角度明确了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相关责任。ERM框架在以下方面对COSO报告进行了拓展:一是将内部控制的重心由财务报告转变为风险管理,二是在原有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并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扩展,三是增加了三个与风险管理相关的要素。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COSO于2010年启动了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修订工作,并于2013年5月正式发布了《2013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及相应的配套准则。从内容的变化看,新框架更加突出原则导向,其提出的17项原则贯穿于五大要素之中。针对报告对象,新框架提出财务报告既要符合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也要能够满足公司内部决策的需要;针对报告内容,新框架要求既要包括传统的财务报告,也要包括有关资产使用、人力资源、主要风险指标等方面的报告。此外,新框架还包含了更多有关“反欺诈反贪腐”的内容。COSO框架的修订主要由美国主导,更多反映了美国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借鉴COSO内控体系时,更应结合自身国情,制定适合本国具体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英国的内部控制模式

英国的内部控制与其高度发达的公司治理密切相关。英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直接以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其中对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全部融入到了公司治理的相关准则当中。其内控规范体系由《公司法》、《普通法》、《联合准则》及《Turnbull指南》等部分构成。其中,《公司法》和《普通法》规定公司董事会具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有效运行的责任。《联合准则》和《上市规则》对内部控制的具体规范做出了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求董事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公司财产安全;二是董事会负责每年评估一次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估范围应包括所有的控制,并向股东大会报告;三是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中披露执行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

《Turnbull指南》对于英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标准提供了指引。该指南首次发布于1999年9月,并于2005年10月进行了修订,其立足于英国的公司治理理念和法律环境,对分散在英国法律法规中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进行了整理和归纳。《Turnbull指南》包括三大目标和四大要素。与美国COSO报告相比,英国内部控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控制范围更为广泛和多元化。此外,英国模式在控制要素中并未单独设立风险评估要素,而是将其融入到了控制环境要素中,明确要求董事会在构建内部控制规则时,充分评估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拿大的内部控制模式

1992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成立了控制规范委员会(简称Co Co),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制定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政策文件。加拿大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控制指南》和《评估控制指南》两部分构成。其中,《控制指南》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控制要素、控制原则、作用及参与者等都进行了系统阐述。1999年Co Co又发布了《评估控制指南》,强调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应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而非企业的过去。加拿大内部控制体系所制定的三大控制目标与美国COSO报告基本一致。从控制要素看,加拿大模式包括能力、目标、承诺、学习和监督等四大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行动”从而联结成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Co Co内部控制框架的主要特点及贡献在于:一是控制要素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其强调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机遇,注重员工能力的培养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二是依据四大控制要素而提出的20条控制标准,为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提供了准则。三是扩展了“控制”的概念和内涵,明确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及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标准。

(四)日本的内部控制模式

日本的内部控制体系直接建立在《公司法》和《金融商品交易法》等相关法律基础之上。自2004年10月以“西武铁道”为代表的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事件后,日本即开始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并于2007年2月正式发布了《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日本内部控制准则建立在美国COSO框架和SOX法案的基础上,同时又根据具体国情及美国的实施经验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日本内控准则的指导思想包括“国际化”、“本土化”、“最新”以及“降低执行成本”,同时兼顾国际协调、本国国情及时代变化等要求。在控制目标方面,其在COSO基础上增加了资产保全目标。针对控制要素,日本模式增加了“IT应对”。日本内部控制准则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二是与美国COSO与PCAOB两大组织分别制定内部控制准则和审计准则不同,日本是由同一机构同时承担控制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三是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首先对公司层面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有针对性的选择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降低执行成本。

(五)韩国的内部控制模式

韩国的内部控制也是参照美国的COSO准则建立起来,其内部控制属于狭义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以2005年6月发布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准则。韩国内部控制属于典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展开,以合理保证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韩国内部控制的特点也较为突出:一是并不存在对控制要素的单独描述和划分,二是在控制目标方面,只关注财务报告目标,未将合法合规经营、经营效率与效果等纳入目标体系,三是不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无须披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三、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控制模式比较分析

(一)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我们对五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规律和趋势:

(1)COSO整体框架是各国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基础。1992年美国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发布,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有关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框架式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既体现了审计导向的内部控制逐步转变为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也体现了财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相互融合。英国和加拿大在COSO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更具广泛意义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日本和韩国则根据自身需要,汲取了COSO框架的部分核心思想。可见,框架式的内部控制更加有助于内部控制的实践与发展。

(2)各国能够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国具体国情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每个国家的国情及文化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而这也成为内部控制实践发展的基本趋势。以韩国为例,由于家族式企业在韩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韩国内部控制目标仍主要集中于财务报告,目前还未能实现向其他控制目标的拓展。英国和加拿大的广义内部控制思想以风险防范和经营目标为导向,代表着内部控制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控制体系的差异分析

(1)内部控制体系构成要素的差异。从构成要素来看,美国的内部控制模式最为完善,首先通过SOX法案将内部控制提升至法律高度,然后通过社会职业团体制定内部控制准则及配套指引,最后由独立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日本模式与美国较为相似。英国和加拿大则主要强调市场自律的作用,注重市场调节机制的发挥。韩国的内部控制模式相对较为欠缺,其控制目标仍集中于财务报告。

(2)内部控制框架和规范形式上的差异。美国模式采取控制目标→控制要素→附录这一自上而下的结构,以控制目标为导向,以控制要素作为规范体系的主体部分,以附录说明作为补充和指引。英国模式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序言、简介、内部控制的建立与维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有关声明和附录等部分。加拿大则采用的是双指南模式,《控制指南》主要从控制系统设计和执行的角度,对控制目标、控制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评价控制指南》则主要对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方法与程序进行介绍。日本模式由内部控制基本框架、财务报告内控评价和财务报告内控审计等三部分组成,三者分别承担内部控制框架、评价准则和审计准则等职能。

(3)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管的差异。从内部控制监管制度看,美国属于强制性监管模式,即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英国则属于引导性监管模式,其无须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而只是通过公司治理准则对内部控制提出要求。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均实行与英国类似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

(4)内部控制标准框架的差异。美国是内部控制规则导向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对内部控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英国则是原则导向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都是原则性的,并未规定内部控制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因而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5)内部控制目标和控制要素的差异。从内部控制目标和要素看,各国基本都是围绕美国COSO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扩展或缩减,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内部控制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英国更强调风险管理。值得指出的是,加拿大模式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是对内部控制实践的重要贡献。

四、国际经验对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还不高,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实施的时间也不长,在未来的实践中肯定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发达国家经验对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主要启示在于:

(一)立足国情,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体系各有千秋,在借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内部控制思想及经验,另一方面应吸收与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控制理念和方法,取各国之长,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二)加快内部控制法制化建设步伐,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目前,我国针对内部控制的管理还停留在部门规章层面,离真正的法制化监管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应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法,建立专门针对内部控制的法律条例,将内部控制的监管提升至法律层面,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更好的维护公司、投资者及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降低内部控制成本,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从邻国日本的实践来看,其将“IT应对”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并分别从整体层面和业务层面对IT进行了定义,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四)强化审计委员会等企业内部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管责任

COSO认为,内部审计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必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重建设、轻执行,内部控制沦为形式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内部审计的不作为有关。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以立法或企业内部规章的方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持续强化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责任认定,并加大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强制要求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公众企业聘请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做出鉴证。

(五)转变观念,建立多元化的报告目标体系

我国目前的报告目标体系以财务报告为主,强调财务报告内控规范建设。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报告目标的内涵逐渐变得丰富和多元化,报告范围也不仅限于财务报告。报告目标的这些新变化不仅有利于企业提高综合决策水平,也能够引导企业更加关注长远利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是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文章首先分析了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内部控制模式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动趋势和变动规律,讨论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内部控制模式存在的主要差异。通过内部控制的国际经验分析与比较,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综合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美国模式,国际经验比较

参考文献

[1]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会计研究》2014年第2期。

[2]刘丽梅:《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11年第11期。

[3]肖光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

[4]林斌、舒伟、李万福:《COSO框架的新发展及其评述---基于IC-IF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会计研究》2012年第11期。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借鉴

一、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国际比较

一般来说针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国际上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产业优惠政策和区域优惠政策。

1.产业优惠政策

一般而言,这一类型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自身经济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开展自身国家所特定产业与项目。同时,本类优惠政策也是目前国外的普遍使用的措施。例如,在日本,其针对于国内企业研究开发费以及科技发展支出,可以选择用作递延资产进行处理,也可选择到期进行全额扣除的模式,又或者是两者均选择。同时,其对于部分符合要求的费用还可以通过直接抵免应纳税额的优惠;而部分用在基础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折旧资产,则可以依据当年本项支出的5%以抵免税额;而针对一些已缴股本低于1亿日元中小企业其科技的投入以及研究开发费的支出是可以根据当年本项支出的6%以用作抵免税额;而企业在有效运用能源、环保等方面的专项支出,可以根据6%额外抵免税额。在世界发达国家,其高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价值往往占了整体的60%-70%,明显要比我国的水平高。

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的作用有限虽然清理、规范部分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会扩大税基、增加税负,但同时调低税率可抵消部分因调整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所增加的税负。从名义税率看,虽然新税率提高至25%,压缩了其优惠空间,但比起28.6%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还是偏低的。在这种形势下,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调整不会改变外资进人中国的决策,但会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不用担心会出现外资出逃的现象。

2.区域优惠政策

在国外,区域性优惠政策关键在于让特定区域经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进而针对这些区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特定地区包括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在法国,明确规定于开发区内的新办企业拥有免征企业税10年的优惠政策;在意大利,明确规定在在其国家梅泽洛地区新办企业均可以获取免征企业税10年的优惠政政策;在巴西,明确规定,所有于巴西东北部、北部亚马逊地区开办的公司,均能够得到减免税优惠等。区域优惠政策,不但已经被发展中国家普遍用在吸纳外资发展地区经济,同时也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将用作于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国际趋势

1.加大对中小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力度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国普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法国、瑞士、荷兰、挪威、希腊、意大利、美国、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摩洛哥和中国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这些优惠措施有:适用优惠税率、针对中小企业的亏损结转或研究与开发税收抵免方案、定期减免等一系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一剂剂强心剂。

2.税式支出对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力度

美国的税式支出是对基准税制体系规定的一种优惠性的例外。税式支出报告包括全部税式支出,基准包括正常的税制基准和相关法律基准。加拿大对基准税制的定义较窄,只有税收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因素才被认为是基准税制。税式支出报告包括框架性和非框架性及部分临界线上的条款。意大利的税式支出包括所有的税收优惠,包括框架性和非框架性的,即指税制的基本规定、统一性和累进性的例外。英国由权威机构将税收减免分别规定为基准税制的组成部分或税式支出。区分税式支出和框架性的减免,后者尽管属于基准税制但在税式支出测算时仍然要考虑。德国财政补贴报告包括直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法国使用税式支出的定义和基准税制。比利时将税式支出定义为收入放弃,税式支出报告包括影响政府收入的各类免税、扣除和宽免。

3.提高科研税收抵免

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加大了科研税收抵免的力度。这些国家和地区有:韩国、新加坡、越南、爱尔兰、法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卢森堡、挪威、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这说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本国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科研税收抵免的力度。

4.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世界许多国家采用税收优惠的方式去影响人们经济行为,以此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政府把税收手段引入环保领域,其生态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直接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税式支出措施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对研究污染控制新技术和生产污染替代品予以减免所得税。随后,美国不断加大对环境可以发展的支持力度。美国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控制环境污染债券的利息以及对净化水、气以及减少污染设施的建设援助款不计入所得税税基。同时,美国还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

三、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美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源于小企业,还因为通过税收优惠来和这些企业实现互动是比较廉价的,因此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是一种实现联邦政府政策的一种恰当方法,那么在我们中国,中小企业也是活跃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其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低,需要国家加大对其税收优惠的力度,以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力度。

2.增加科研税收抵免,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对各国政府来说,尤其发展中国家,寻找一种能够促进科研發展并且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方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在寻找各种有效的税收优惠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承认的是增量的税收抵免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另外,要实现科技的高速发展,必须要能够优化科研税收优惠的制度、明确界定科研税收优惠、增强税收优惠之间的持续性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应该增强对科研税收抵免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发挥科研税收优惠对科技发展的最大效应,以期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

3.增强对环保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地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而税收优惠成为各国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认定条件的苛刻或其他制度原因,造成税收优惠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效果较差。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环保型企业的税收优惠的力度,清除各种制度障碍,积极引导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行为,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优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篇4

摘要:内审计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环节,在现企业

关键词:内部审计金融创新;商业银行;风险评估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了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整体合力逐渐形成。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在使用的传统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已明显不能与现实的管理要求相适应。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研究与借鉴其有关的经验和做法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一、发达国家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特征

(一)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机构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是非常必要的。如德国银行为了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普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为了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部门一般都隶属于董事会领导。审计业务领域的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问题的确认及处理均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一般不征询业务部门的意见。美国的银行也特别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它反映了董事会及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近年来,特别是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后,为了防止个别董事对风险反应迟缓而引起的风险被隐含或扩大的问题发生,德国联邦银行监管当局明确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一旦发现风险高的业务领域时,应及时反馈给董事会;新产品在正式推向市场前,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由内审部门对业务流程及风险因素评估以后报董事会,并经全体董事会成员同意后方可投入市场。

(二)建立了专业化、垂直型的内部审计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金融创新的多样性、国际融资证券化、业务经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世界各经济及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银行在业务战略及组织框架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以业务战线为主线的系统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了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的块块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发达国家银行的内部审计系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德国银行逐步建立起了以法人借款业务、零售业务、结算业务、信息技术等业务为主线的专业化、垂直型的内部审计体系。业务条线管理引起金融产品创新的频率加大、技术化程度增强,这给内部审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们很难精通所有条线的业务并对其实施有效的审计,在客观上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更加专业化。但专业化审计并不是要弱化共性风险,而是要从专业化角度强化对共性风险的审计。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如德国银行的外部监管由外部公司审计、联邦银行监管、客户监督三部分组成。主要是针对经报告的真实性、流动性风险等方面,采用回顾的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事后审查,以此做出分析判断。而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业务计划过程及决策过程进行检查,防止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分析业务流、信息流是否存在风险环节。也就是说,内部审计通过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等方式将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业务过程,并着重通过对业务流程和决策制度的研究,防范和控制风险。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相结合,可以控制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在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得到保障。

(四)建立了严格的后审检查及内审明示制度。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审计——建议——再审计的循环式审计制度,每项审计或每个审计阶段结束以后,都要通过内部网络将各个审计阶段的情况明示化。如被审计单位名称、存在的问题、审计内容、问题的影响力及影响面、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被审计单位落实情况等。通过后审检查,能够督促被审计单位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通过审查明示,也有利于其他单位进行对照检查,起到由点到面的效果。以上这些环节都是环环紧扣、公开透明的,全部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缺陷

(一)审计工作以查错纠弊为主,审计职能未能全面发挥。监督服务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应是银行经营和管理的顾问,而不是单纯的监督者。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仅仅局限于检查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证实各种报表数字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往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经营活动事后的检查上,而对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重视不够。

(二)内部审计考核系统不健全,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一套有效评估内审机构工作质量,评价内审工作人员绩效的考核系统必不可少。而目前商业银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不利于内审部门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和自我评估,难以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陈旧,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商业银行的内审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审计人员大多沿用着传统的审计理论和操作方法,主观判断多,科学方法少,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严重影响了审计效率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科学实用的审计操作指引,即缺少从总体规划到审计计划、记录、评估、测试、报告、再审这一循环的每一环节、每一层面的具体详尽的规定。尽管商业银行陆续出台了一些内部审计准则,但缺乏规范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审计人员目前大多采用现场审报表、查凭证、找问题的传统审计方法,除了利用微机做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外,其他工作如查找审计依据、查看数据信息等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这与飞速发展的银行电算化水平极不相称,更无法胜任一些复杂的审计项目。

(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全面提高。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加之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频繁波动,金融风险导剧增。为了防范风险、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参与了大量的金融创新,这就有可能导致某些不规范、不正当经营行为相伴而生,甚至可能采取更加先进、隐蔽的手段逃避监督,无疑加大了审计监督和风险控制的难度和责任。这就迫切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

三、借鉴与启示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我国银行业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先进的内部审计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一)建立新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稽核部门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商业银行总行要建立隶属董事会领导的稽核监督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及主要的内审业务领域。总行设稽核部,对上向董事会负责,对下实行垂直管理。总行以下按区域设稽核分部,向总行稽核部负责,具体负责所辖分支行的内部审计工作,稽核部门具有独立的监督检查权、问题认定及处分权。明确其行政地位和基本职责,减少审计工作和案件查处中的阻力,彻底改变以往稽核部门隶属于分支行实行块块管理的弊端,确保对整个银行的有效控制。

(二)推陈出新,探索科学实用的审计方法。

1.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发展。为控制风险,减少损失,应把审计切入点逐步前移,由目前的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发展,将审计的监督职能寓于管理控制之中。事中、事前审计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审计掌握的内外部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其挖掘发展潜力,预测并防止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向董事会或管理部门反馈信息,成为管理层的有利助手。

2.运用风险控制模型,做好重点防范工作。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建立风险模型,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素细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人员风险、欺诈行为等部分,建立不同的评估标准,找到控制关键。同时,利用审计成果,实施重点审计。审计部门必须把握银行整体业务发展的脉搏,紧密追踪业务发展的变化趋势,善于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业务和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以及业务的各个环节的风险问题,并及时提炼,连总结。

3.加强非现场稽核,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预警能力。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纷纷将产品创新及业务运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具有风险预警能力的非现场稽核系统,通过对日常业务数据的检测分析做出风险预报,然后进行现场的稽核检查,使稽核方式由过去的事后检查型向风险预警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对超越市场一般规律的业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个案现象的非现场稽核,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将风险苗头、风险点、风险面实时通报给各分支机构,以引起他们的重视。

(三)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随着金融市场细分程度的不断提高及电子化、网络化在银行业务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在坚持传统的翻会计凭证、查看信贷档案等具体业务事项审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决策过程及业务执行流程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在加强具体业务审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决策人员及操作人员的业务行为的审计。为适应发展,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取定期脱岗学习、专家讲课、案例指导、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充实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采取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人员到审计现场加强锻炼的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并熟练掌握审计技巧和方法,以促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篇5

严可为

2012-4-27 8:49:42来源:《中国市场》 2011年第35期

摘 要: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实施好会计监督制度,其关键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及原则

1.1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确保企业各项资产的清楚、安全,及时准确客观地提供会计信息,在会计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最大化。

1.2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来执行。②有效性原则,即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来设计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只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才能使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适应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并有效发挥作用。③规范性原则,即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全面系统地对本企业的各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确保会计工作有序进行。④科学性原则。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科学合理,操作和执行上保证效率,便于控制和检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途径

2.1 有形财产的保护制度

(1)规范有形财产的管理。企业要严格加强对有形财产的仓库管理、规范发放领用手续,以及使用中的保管,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经过规章制度的程序审核才可接触、处置相关财产。

(2)定期盘点。企业应加强对有形财产进行定期盘点,进行账物核对,对发现出入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同时规定担任保管职务或担任记录职务的人员不得单独从事定期盘点和账物核对工作。

(3)账簿保护。有形财产的相关会计记录要加强保管。明确授权可以接触这些会计记录的人员,以保证保管、审批和记录的人员分离;会计记录应妥善保管,以防止记录被盗或被毁;有关账簿记录应留有备份,在遭受意外毁损时保证重新恢复。

2.2 企业重大经济业务的管理制度

(1)建立财务总监制度。为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担保、借贷、资金调拨,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大额合同签订、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财务事项,通过财务总监与经理联签和报告制度进行监控,保证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财务总监职责与监督工作的有效实现。同时,由于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经营全过程,以企业资产管理为轴心,将监控职能贯穿于企业日常财务经营收支之中,保证了财务监督工作的经常性、及时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2)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

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企业资产相当大的比重,更是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固定资产问题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决策。合理界定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范围,从会计基础工作、设备管理规程抓起,加强会计监督,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大财务控制力度。对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报废直至退出企业全过程,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固定资产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化、秩序化与高效率,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维护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及账务的及时准确,规范管理流程。企业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报废、折旧计提,要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建立明确的职责,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和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并以此建立起“权、责、利”对等的考核体系,从而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3)应收账款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者为使企业的经济行为效率加大,赋予了营销人员更多的权利,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回收直接由营销人员负责,若财务监管制度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账款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总量大约有5.5万亿元人民币,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而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价值的60%以上是应收账款。因此,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上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机制,从源头上化解应收账款风险已是刻不容缓。

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公司内部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形成一个应收账款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议将财务部作为应收账款的主管部门,负责各分公司应收账款的计划、控制和考核,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提出审核处理意见。各分公司是应收账款的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应收账款的直接管理。其中分公司副总负责对应收账款直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考核,分公司财务部负责本分公司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管理并向总部财务部报送应收账款的详细资料。发生应收账款时,对此负责的销售人员根据销售合同的要求在发票的记账联上(此类情况为开出发票的金额为签单金额)或应收账款管理簿上(此类情况为开出发票金额为到现金额)签字,并负责该账款的催收。

这种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将赊销的决定权、应收账款的监控权、考核权和核销权彻底地分开,使每个环节都处于其他相关部门的监控之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个别人员或部门徇私舞弊及减少坏账的可能性。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定期对账,并对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定期进行评估分类等。

2.3 财会人员管理制度建设

(1)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对财会人员的管理,财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质量。所以企业应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坚持财会人员持“会计证”上岗的制度,加强财会人员执行会计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并设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财会人员要认真履行内部会计监督职责。一是要认真掌握财经法规和制度,以便准确判断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不断提高监督水平;二是要转变内部会计监督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把内部会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三是财会人员要正确处理好会计与业务的关系,财会人员除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的收支不予受理,对账簿记录与实物现状不符等事项按规章制度处理外,还应积极变事后制止和纠正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在具体操作上,应建立以诚信档案制度为基础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达到会计人员在主观上严格律己,主动杜绝违规现象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这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确保资产安全的有力保证。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篇6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8:

4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目前状况看,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的资金、人员、市场等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企业资金、人员失控现象,这样的失控往往导致企业的崩溃。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

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宽松的体制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为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到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些决议的提出,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实施、内控制度的建设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现代企业管理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年,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首的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与传统的内部控制概念相比,这一

定义的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制度,企业的员工不仅仅应照章办事,还应在各项管理、经营活动中实现效率、效益的原则。这个概念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适时、全程的控制观念。相应地,也将内部控制结构改成内部控制成分,包括五个方面:()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总称,包括管理哲学、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董事会等。()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控制活动,指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信息与沟通,对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的记录。()监督,通过检查控制活动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监督。

×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控制度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素质控制;

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报告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

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

×——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

经营效率的提高。

×如何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修正和维护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

(一)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管理者当局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如果管理者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第二,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公司内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股东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和监事会。

×第三,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管理信息约%来源于会计资料,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取决于会计资料的真实程度。

因此,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机构如董事会内可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监督会计报表,协助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沟通。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四,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若管理当局明确建立了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就可以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

×第五,人事政策要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与正直品行。要做好公司人员的选拔任用、后续教育工作,制订并执行据业绩考评给予合适的待遇及晋升等有关政策。

×第六,各种管理控制方法灵活运用。常用的管理控制方法有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进度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自行设计会计制度日渐成为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的情况下,会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包括规定会计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的编制说明,还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把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融化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程序。

×

(三)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

关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思考 篇7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它包括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计、审计各方面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主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现状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逐步减弱了对企业的直接控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会计工作上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受其局部利益的驱动,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和会计信息失真。究其原因很多,但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缺乏或内部控制的失效。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在对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者三者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时有缺陷。由于缺乏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保障,致使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极大地影响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作用的发挥。许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仍然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企业风险意识不强,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财务控制组织的建立与完善不够重视,使得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实施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方法。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普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得到普及,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看,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较为薄弱。而且内部控制偏重于事后控制,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相对较弱。控制环境也有待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会计控制信息系统不健全。

(三)内部监督制度缺乏

有些单位缺乏各种监督制度,没有设立基本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甚至连简单的内部牵制制度也不要;有的企业虽然有比较健全的内部监督制度,但是落实和执行不到位,不按制度考核,使其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现行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致使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弱化。会计人员在劳动、人事、工资、福利等方面隶属于各个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生存环境和各种利益完全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致使企业会计人员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仍经常面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尴尬局面,最后一些会计只能唯领导命令是从,完全按照管理部门的意志行事,会计监督更显得力不从心,使内部监督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四)外部监管不到位

近几年,政府监督未能有效到位,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单位违纪违规处罚时,重点放在对单位的违纪违规处罚上,而对其相关责任人员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威慑作用。社会监督执业质量和信誉不高,当前一些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由于管理体制、执业环境、人员素质等问题,在执业过程中质量不高,自律意识不强,甚至为制假、造假者出谋划策,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会计监管部门呈现多头领导,缺乏统一性,这也使得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管工作错综复杂,矛盾丛生,既造成了政府资源的重复浪费,也不断引起信息混淆,也严重影响了政府对企业会计监管的权威性。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企业出现了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些现象已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损害国家的宏观调控,并滋生着腐败,强化会计监督的工作势在必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经济活动最基层最直接的监督,加强会计监督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保证会计监督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首先,《会计法》应扩大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范围,明确财务报告编制的责任主体和处罚方式。建立财务报告问责制,加强公司管理层的责任和风险,具体明确对财务报告责任主体的罚款金额,大幅提高造假成本,使公司的管理层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其次,《公司法》应就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职能的相关条款进行充实与细化。通过实行董事、经理职务不兼容制度,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能权限,杜绝董事、经理交叉任职。第三,充分发挥监事会内部会计监督的职能。相关法律应明确监事的知识水平及监事会的内部机构。监事的选任资格上应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人精通会计知识,监事会内部也应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专职人员担任,这样才能确保监事会监督公司财务这一职能的有效实施,杜绝形式主义。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开展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也是做好内部会计监督的前提。企业具体经济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者以个人独立完成经济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应该有其他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参与、相互监督,做到不相容职责、职务相分离,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另外还应当实行岗位轮换制、严格控制每个岗位员工的履行职责的时间,这样就能揭示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在经营管理上的漏洞,更能防止造假事情的发生。《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其他具体规范,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细则,重在落实、重在执行,按章办事,真正做到人人、事事、时时都能遵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提高内部监督制度的有效性

首先,必须建立和落实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明确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单位负责人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其次,会计人员是开展会计监督的直接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到依法监督,坚持原则,履行职责;第三,建立健全会计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作为或失职人员,必须严肃追究其责任。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处罚力度上下功夫,加大对制假、造假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切实解决好长期以来在会计行业违法违纪处理时只对事不对人的问题。对那些拒不执行会计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不但在经济上给予重罚,而且要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促使各单位高度重视内部会计监督,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执法监督环境。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

监管体系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两个方面。政府监管主要是指通过我国的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督等部门,对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并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充分运用其“有形的手”,弥补市场经济下会计存在的缺陷。通过政府监管,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交易主体的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同时,有效地政府会计监管也可以维护公共利益不受损,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

社会监督是指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等委托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委托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审计监督。就目前而言,我国应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全面贯彻执行,努力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水平,使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起到专业性的社会公正和监督作用。要确保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经济中处于独立、客观、公正的中介地位,使会计事务所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会计事务所专业监督有效开展。同时,要规范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水平,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和规范的会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使他们真正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监督审查卫士作用。

综上所述,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的选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步伐,早日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林德琼.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8,(09).

[2]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篇8

一、跨国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跨国汽车企业看好中国市场 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根据中汽协的统计,2008年前7个月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轿车,在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5.05%,比去年全年略有上升。

2中国轮胎80%的市场份额将要被外资侵占

跨国大型轮胎企业发展路径同时开始从高端向低端切入,无限挤压本土企业市场占有空间。固特异在近年经营策略转向销售渠道、销售模式和售后服务之后,开始宣布在中国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授权汽车服务网络,旨在改变传统轮胎零售店经营模式,为消 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结果,他们在短短6个月内筹建300家零售加盟店,创下几乎平均每天开设两家新店的惊人纪录。

在巨额市场面前,中国本土轮胎企业无疑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08年特别向社会推荐的六大自主品牌产品,包括万力、三角、玲珑、好运、BCT、海大等,总产量和市场覆盖面只占全国的25%。

3、很多跨国公司占据了中国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

跨国公司占据中国市场半数以上主要源于五个方面的强大优势:

1、产品差异性

但是现实世界中,市场呈现不完全竞争是常态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众多生产者即使生产和销售同一类产品,也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档次、规格、品牌、商标等多个方面,谁掌握了差异性,谁就拥有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正是由于其生产产品的千差万别,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了竞争优势。

2、技术研发投入与技术垄断

跨国公司由于其庞大的资产和抗风险能力,能够进行大量的研究开发投资,通过率先技术创新,从而形成技术领先与技术垄断,如拥有优于竞争对手的专利权、专利技术、生产诀窍、新产品开发能力等。

3、市场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拥有多国营销网络,长期积累了丰富的营销技巧,往往在细分市场上某一个或某些跨国公司的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很高,容易形成单边垄断或寡头垄断,操纵市场价格等。

4、新型的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指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将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用内部协作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节约利用外部市场时产生的过高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了可以称为“虚拟内部化”的新形式,即不以股权参与为主要形式,而是以战略协议来构筑内部市场,从而既能享有传统内部化的好处——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又能获得节约组织管理成本的新优势。这种新形式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

5、价值链分解与整合的全球战略优势

全球战略优势指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组织效率。对外直接投资和日益发展的战略联盟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由此带来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现象也在国内呈现白热化状态。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内涵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称公司内贸易)是指在一个公司控制下的国际商品流动,即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起作用的日渐显著,跨国公司企业内部交易也日益增多,这使得国际贸易中企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国际分工也不再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协调,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分工日益重要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在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一种“垂直式”或“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形式,即跨国公司的某种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由地处不同国家的子公司来完成,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子公司就会从其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输入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回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由此产生了“垂直贸易”。这类分工通常是由贸易国之间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贸易产品在要素投入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跨国企业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品牌效应。跨国企业纷纷打出自己的品牌,并通过大量的广告,树立了自己的企业形象,加上良好的公关效应,于是将自己的品牌深入广大中国人民的心。也有不少的企业通过收购冷藏的政策打败了中国企业,将自己的品派推向市场。使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稳定,并慢慢占领了中过市场。Eg:宝洁,沃尔玛,强生等(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下面的是网上资料)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我国相同想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四、针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影响,提出中国作为东道国对内部贸易的管理对策.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五方面:

第一,控制在华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

A在不断完善,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转移定价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一是引入了“独立交易原则”;二是明确了企业及相关方提供资料的义务;三是补充了一般反避税规则,如“成本分摊协议”和防止资本弱化等限制性条款;

B、加强税收征管以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转移定价行为。我国必须对未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的企业,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坚决予以处罚;对转移定价造成利润流失严重的企业,应在政策行为上予以限制和处罚。此外,税务机关应加强对跨国公司内部交易中“公允价值”是否公允的认定;

C、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且搞好国内软环境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络。确定关联企业间作价是否合理是实施转移定价调整的关键,而掌握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产品及劳务等交易的价格信息是判断作价是否合理的依据。现在,我国尚未有一个权威的价格信息机构为税务工作提供信息,为此海关、税务、商务部、商检、保险、金融、工商、审计、统计机构等国内各部门应进行有效配合,建立健全价格资料的反馈机制,积极开展国际税务合作,共同控制转移定价;

D、进一步完善预约定价协议制,从世界范围来看,预约定价(APA)被认为是解决转移定价反避税的最有效方式。预约定价制也叫预先认定制,其核心在于税务机关对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定价事先加以确认,将转移定价的事后税务审计变为事前约定,目前我国已引入了预约定价制度,但这种被经合组织推荐的方法执行起来非常繁复,今后我国应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教师技术职务聘任书下一篇: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