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

2024-06-17

校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共7篇)

校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 篇1

现以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状况为例进行财务分析。

广东G大学现有校办企业12家, 分别是广东G大学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广东G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G大学培训服务部、广东G大学土木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广东G大学校办产业总公司、广东G大学科技开发公司、广东省建东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广东G大学勤工助学劳动服务公司、广东G大学劳动服务公司、广东G大学经济发展服务公司、广东省建东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和广东华南G设计院等12家校办企业。

一、校办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比率情况分析

下面通过2008年主要财务指标比率来说明校办企业的财务状况。

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见下表) :

(单位:元)

1. 资本结构分析:

资产负债率, 是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这个指标表明企业资产中有多少是债务, 同时也可以用来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速动比率, 又称“酸性测验比率” (Acid-test Ratio) , 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2008年与2007年相比, 有所减少。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07年的46.18%减少到2008年的38.37%。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 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有利于企业的融资要求, 有利于日后运用好财务杠杆能获得更大的效益, 与此同时, 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有利于企业防财务风险。可见控制好企业的负债规模, 有利于企业日后扩大再生产规模。2008年企业的流动比率比2007年进一步提高, 速动比率保持在2.47以上, 表明了企业对流动债务有良好的偿还能力, 企业资产具有良好的变现能力。

2. 变现能力分析: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平均余额= (年初余额+年末余额) ÷2存货周转天数表示在一个会计年度内, 存货从入账到销账周转一次的平均天数 (平均占用时间) , 存货周转天数越短越好。存货周转次数越多, 则周转天数越短;周转次数越少, 则周转天数越长。存货周转次数表示一个会计年度内, 存货从入账到销账平均周转多少次。存货周转次数越多越好。存货周转分析指标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 可用来评价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 还可用来衡量企业存货的变现能力。如果存货适销对路, 变现能力强, 则周转次数多, 周转天数少;反之, 如果存货积压, 变现能力差, 则周转次数少, 周转天数长。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2008年期末存货为11 004 738.00元, 比2007年期末存货11 051 625.00元有所减少, 导致存货周转天数同比有所减少, 由2007年的205.44天减少到2008年的165.71天, 说明企业2008年存货周转速度不断增快, 资金占用于存货中时间减少, 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3. 资产管理能力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天/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周转率= (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 (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 /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指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是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一个辅助性指标, 周转天数越短, 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是衡量公司需要多长时间收回应收账款, 属于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范畴。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2008年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6 606 030.31元, 比2007年期末应收账款余额17 420 772.81元有所减少。由于2008年校办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强, 使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由2007年的240.56天减少到2008年的188.19天,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减少, 使得资产的经营效率更高, 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4. 盈利能力分析:

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对比关系, 用以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获取的能力。该指标费用能够取得多少营业利润。销售净利率= (净利/销售收入) ×100%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 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 指标值越高, 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2008年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的净利润的亏损有所增加, 亏损的幅度进一步增加, 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比2007年有所降低, 显示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 形势十分严峻。

二、财务管理对策与方法

对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财务分析可知, 在2008年广东G高校校办企业还是亏损的。通过财务分析, 应加强以下方面的财务管理。

1. 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

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高校校办企业应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的建设力度, 对各项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监督, 包括制定严格统一的规章制度, 审批程序、报销方法及严密计划等。此外, 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如《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披露规定》、《校办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规范》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校办企业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定期披露, 并为校办企业管理者制定了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标准, 从根本上依法规范校办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校办企业在彻底改制后, 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校办企业法人治理机制, 以改变校办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 防止由于经营者价值观、道德观一旦出偏差而给校办企业带来的危害。

2.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水平。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经营者要以企业作为终身的事业, 靠企业的发展来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所以, 高校校办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他们不仅要懂得经营, 也要懂得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资金运作, 有财务风险意识。如提高盈利水平, 努力降低各种消耗, 适度举债和优化资本结构以及合理投资, 采用适度的商业信用等等, 以避免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管理行为。

3. 要加强具体事项经济核算。

财务管理在校办企业经营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能否借助于有效的财务管理, 为校办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 筹集资金、增加盈利往往能决定校办企业的成败。我们的校办企业经营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深刻地认清这一点, 才能真正发浑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 使其成为校办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结合。近几年来, 我们一部分校办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营工作开展得不理想, 发展缓慢, 个别企业甚至萎缩。其中原因固然很多, 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进程, 仍停留在我们过去所习惯的那一套老方式、老方法上。校办企业经营决策者及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按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仍仅限于为经营工作提供资金和简单分配资金这种财务管理水平。对资金来源的最佳构成、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果和盈利水平等未做足够的科学分析和监督、控制。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没有实施系统化的财务管理。对制定经营决策的过程, 也就是确定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以及做出财务决策的过程, 特别是对全面提高具体经营经济效益的过程这一重要性认识不足。

参考文献

[1]徐琳, 杨丽峰.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建设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

[2]马玉清.当前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 (3) .

[3]胡宝华.高校产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3) .

[4]张雪冬.浅谈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1) .

[5]李嘉明, 朱世兵.审计合力监管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6, (10) .

高校校办企业效益审计探讨 篇2

一、高校校办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审计机构或者审计工作人员根据既定的标准或规定对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开展的审查与评价工作。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经济效益。在高校校办企业中有效开展效益审计工作,是现代审计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做好效益审计工作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需要,高校校办企业要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应该努力完善实现企业内部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效益审计工作正是以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为抓手,直接找出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准确及时的给出解决措施,从而帮助校办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开展效益审计是履行审计职责的直接体现。国家审计署早在2003年就已经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中明确提出了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根据本单位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相关要求,履行对本单位经济管理与效益情况进行审查的职责。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内部审计应该逐渐从财务审计转向为管理审计,着眼于经济效益审计,从而体现履行审计职责的宗旨。

最后,开展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初期,高校校办企业主要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通常放在财务收支审计上,而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现代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内部审计工作也应该将着力点放在管理和效益上。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审计,它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不单单在审计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同时也为校办企业走向市场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高校校办企业效益审计对策分析

(一)建立统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因为效益审计项目种类非常丰富,对审计项目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评价准备很难统一,加之评价项目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效益审计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尽早的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对高校校办企业来说,在流动资金、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成本费用以及物资管理等项目实施效益审计的过程中,运用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审计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努力加强经济效益审计法规建设

审计工作必须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当效益审计工作相关问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我们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法可依。现阶段国内关于效益审计的法律规定还不是非常完善,为了促进效益审计的应用和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效益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效益审计标准,确保高校校办企业效益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朝着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应制定效益审计操作指南和评价标准。

(三)积极培养经济效益审计优秀人才

为了更好的满足效益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审计人员必须要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结构的更新。因为效益审计项目种类繁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效益审计人员具有敏锐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对于现阶段高校校办企业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化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对其展开培训教育,促进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升,让审计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效益审计的知识体系,进而打造一直符合效益审计工作实际需求的优秀人才队伍。

(四)树立正确的经济效益审计新理念

树立正确的经济效益审计理念,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校办企业经济效益开展审计工作,要跳出审计来看待经济效益,积极转变过去的审计工作思维模式,努力探索效益审计的新天地,帮助校办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虽然效益审计工作落实起来还有很多问题,但我们要努力克服畏难情绪,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效益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取得管理者的重视,营造效益审计氛围;另一方面要做好效益审计培训工作,借鉴一些优秀的审计案例来提升相关人员的操作水平,让审计工作人员和校办企业管理者都能树立起现代化审计理念。

(五)不断进行审计技术方法探索与创新

在开展效益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可以使用审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检查、查询、计算以及分析等技术方法,从而得到真实准确的数据;其次应采取效益审计评价常用的方法比如说:比较分析、成本收益、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实施综合分析评价,从而得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最后可以采取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计算机信息审计等现代审计方法,不断提升效益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面有效的落实校办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高校校办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审计制度的实际规定。我们要利用现代化的审计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效益审计途径,确保效益审计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进校办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学校以及企业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远,胡仲文.等.高校校办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模式探析[N].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1):60

校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 篇3

1 高校委派校办企业财务主管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对委派财务主管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对科技产业经营有限公司、专家楼宾馆等校办企业实行财务主管委派, 委派工作全权由学校财务处负责, 财务处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主管部门, 选择从财务处内部挑选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员, 但由于部门人员有限, 要兼顾学校财务处的正常运转, 实际人员配备不一定能到达要求。部分财务部门领导可能委派工作中表现较差的人作为财务主管, 成为其打击排挤的工具, 财务主管委派力度不够。

1.2 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要创一流的大学首先必须拥有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长期以来, 高校财务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表现在校内会计人员长期归属于某一单位管理, 从事某一固定岗位, 彼此之间的业务不熟悉, 特别是财务处的会计工作人员, 长期从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对校办企业业务不能完全掌握, 难以对其业务进行指导, 影响全校整体会计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 财务人员终日忙于日常事务, 忽视新知识的学习, 不了解新的财经动向, 很难适应高校财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这些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1.3 委派财务主管人员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大多数校办企业的财务主管是学校财务处与人事处代表学校联合下文任命的, 工作关系仍属于财务部门, 享受科级干部待遇。而被委派单位的负责人也是学校任命的干部, 一般为正处级, 部分可能到副厅级, 全权负责校办企业的人事管理等事务。身份差异悬殊导致在一些问题上财务主管的建议不一定被采纳, 有时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步, 职责大于权利, 过多干预可能把委派人员推到校办企业的对立面, 使得委派财务主管在被委派单位陷入孤立被动的尴尬局面, 监管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1.4 委派财务主管监督力度不够

从会计监督的职能来看, 委派人员负担着两方面的职责:其一是代表校办企业在经营管理者的领导下实施内部监督职能;其二是作为委派主体的代表对经营管理行为及会计处理适时监督。被委派人员接受学校财务处和被委派单位双重考核, 如果被委派人员一味追求完成监督职责的话, 就势必导致委派财务主管参与企业经营的功能弱化, 甚至成为企业的对立面, 成为被孤立的对象, 日常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为了能在委派企业中站稳脚跟, 就不得不顺从于企业管理者的一些要求, 导致监督功能弱化。同时, 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势必要拉拢委派财务主管, 而作为学校派出人员, 替学校监管校办企业本身也会得到学校的重用。委派财务主管游离于其中, 两边受益。

2 高校委派校办企业财务主管的必要性

2.1 委派财务主管加强校办企业监督管理

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 高校校办企业初具规模, 基本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法人资格, 拥有经营自主权, 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显著优势。在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体制下, 高校校办企业立足市场经济必然要追求企业自身利益, 许多时候与企业所有者利益 (代表国家利益) 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校办企业的法人虽然作为校办企业的经营者, 直接从事校办企业经营运转, 但工资福利待遇却是学校事业单位职工, 享受事业单位待遇, 业绩与待遇脱钩, 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 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校办企业发展将严重受限, 迫于以上压力, 财务主管委派势在必行。

2.2 委派财务主管完善学校全面预算管理

高校校办企业作为高校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 是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下, 对校办企业收支的管理, 必然要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管理, 统筹考虑。由学校财务处派出财务主管, 参与校办企业财务管理, 进行收支核算, 保证了学校全面预算的实现。

2.3 委派财务主管实现高校财会人员统一管理

高校实现财务主管委派制, 由校财务处根据会计管理的要求, 选择“德、能、勤、绩、廉”五方面优秀的人员出任校办企业财务主管, 负责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将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与学校财务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加强对校办企业一般财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使财务人员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3 完善高校委派校办企业财务主管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对委派财务主管的重视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主管的委派由学校统一部署, 分管财务副校长委派财务主管担任校办企业财务总监, 人事处及财务处共同对被委派人员的人事档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进行统一管理。

3.2 严格委派财务主管人员选拔机制

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人员由财务部门统一领导, 统一管理, 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 建立一套针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不仅扩大了视野, 更能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 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把竞争机制引入会计人员的管理之中, 进而提高各岗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推动财会队伍建设向高层次发展。

3.3 确保委派财务主管独立发挥作用

要使委派财务主管发挥有效作用, 必须解决财务主管待遇问题, 改变责大于权的现状, 形成责任与权力相匹配的良性机制。以学校层面派出财务人员出任财务总监, 而不仅仅是财务主管, 财务总监享受副处级待遇, 属于被委派单位高层管理人员, 可以参与其经营管理决策, 监督企业良性运转。委派财务总监的考核采用双重考核, 由学校层面成立考核小组, 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考核标准, 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业绩奖励参照企业考核标准, 使收益与企业工作业绩挂钩, 充分调动委派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 监督企业的良性发展。

3.4 委派财务主管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由于委派财务主管长期与某一企业打交道, 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吃完原告吃被告, 尾大不掉, 损害学校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必要定期对委派财务主管进行岗位轮换。轮岗期限要有明确的规定, 不能过短或过长。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 财务主管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熟悉校办企业的整个流程, 对被委派单位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 才能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制定出有利于校办企业发展的长远财务规划, 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同时, 也不宜过长, 过长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影响财务主管的独立性, 不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 因此, 经过对校办企业的调研, 一般应选择三年作为轮换周期, 使财务委派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赵泽莲.财务主管委派制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J].财经纵览, 2013 (29) .

[2]胡南南.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会计之友, 2010 (29) .

[3]方丽云.关于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河南教育, 2009 (08) .

[4]王红, 郭志丹, 等.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0) .

[5]刘培.浅析集团公司财务主管委派制度[J].交通财会, 2009 (06) .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规避与防范 篇4

一、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 既有外部原因, 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 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 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 许多高校校办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 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 导致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 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 高校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 高校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 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 高校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高校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学校之间, 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 我们只能采取措施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高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稽核体制。筑起高校企业财务基本风险防线, 具体可使用以下方法。

(1) 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 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 以实现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 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 可能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 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 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 以分散投资风险。

(2) 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以回避财务风险。

(3) 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 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 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 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 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 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 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2. 建立健全高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 要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重点是对单位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物质、设备、技术信息沟通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

(2) 根据调查结果, 按照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划分单位内部结构, 通常包括:行政领导体系, 包括行政领导的设置, 各个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设置等;构成要素体系, 包括人、财、物资、设备、技术、信息沟通的所属系统;经营体系, 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等系统;管理体系, 包括会计、统计、审计、电子信息和网络监控等系统。

(3) 根据划分的各个所属控制系统确定系统运行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控制点, 同时制定每一关键环节控制要点的有效控制方法和操作规范, 特别关注高风险环节风险控制点的控制, 防止产生财务风险。

(4) 针对具体业务与事项实施相应的控制。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一般涵盖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通常包括对采购、生产、销售、预算、担保、合同协议、业务外包、企业合并、资产重组、投资融资、货币资金、存货、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控制, 要特别关注重要业务事项的控制, 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 对不相容岗位实行分离控制、相互牵制。对财务风险隐患较大的业务 (如担保、对外投资) 制定专项业务操作流程并对相应岗位进行特殊培训;对重要的担保业务、重大的对外投资项目实行集体决策、审批, 并进行跟踪管理和监测, 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对内部控制执行结果进行定期检查, 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制度缺陷, 适时进行修订完善, 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总之, 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企业的现实状况,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才能提高高校校办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 从而使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摘要: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是指校办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 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高校,企业,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吕峻.财务危机公司的治理结构征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 .

校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 篇5

1高职院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层面的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产权不清, 权责不明。

高职院校校办企业在创建过程中特别是创建初期往往出现资金不足、场地有限、设备缺乏等现象, 不得不伸手求援于学校;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学校往往也积极向校办企业进行投资, 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参股、控股。学校为了鼓励校办企业能够顺利开展工作, 十分“慷慨”地将资金、固定资产、教学设备、土地等资产提供给校办企业使用, 没有办理相关借用、租赁等手续, 鱼目混珠在一起, 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没有分离, 造成学校与校办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

(2) 观念陈旧, 把校办企业作为本校的二级机构。

学校一方面希望校办企业发展、壮大, 并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又不放心校办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处处干预校办企业的内部事务。校方观念落后——将校办企业作为自己的二级机构、自己的附属单位, 在人、财、物等许多方面控制着企业, 校企不分。学校和校办企业之间没有筑建“防火墙”, 校企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3) 财务管理机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分为学校集中管理和企业分散管理两种模式:学校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的财务部门负责对校办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决定校办企业的财务核算和决策。这种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对校办企业进行严格核算和严密监控, 但企业工作起来先报后行, 没有自主权, 严重影响企业的运作效率, 不符合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企业分散管理模是指校办企业自主设立财务部门对企业的业务运作进行核算, 学校仅起监督作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校办企业有了较大的自主经营权力, 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但是如果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功能容易导致校办企业权力过大而虚构成本, 为个人谋私提供了便利条件。

(4) 财务监管不力, 监管人员业务能力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对校办企业往往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会计委派制度, 但是仍然是审计、监督不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指标不明确、审计程序不合理, 再加上一些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资质, 使得审计行为往往得不到有效实施。会计委派人员既作为企业方在企业内部实施核算监督职能, 又代表学校监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运行, 是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其职能上是矛盾的, 如果会计委派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 则不能充分发挥会计委派制的职能和作用。

1.2校办企业层面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核算不科学。

校办企业对于学校提供的资金、固定资产、教学设备、土地等资产实行拿来主义, 不与学校办理相关借用、租赁等手续, 在成本核算上不将上述资产消费计入投资成本, 造成利润虚构。

(2) 财务管理机制不科学。

由于校办企业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 如果待遇不高或者利益分配不当, 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人员流动频繁, 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同时我国校办企业由于发展时间尚短, 各方面均处探索阶段, 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经验, 校办企业尽管也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各种财务指标体系, 但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指标不明确等管理问题。

(3) 校企财务人员业务能力较低, 职业素养较差。

目前大部分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通常是由学校相关部门抽调过去的人员, 他们也许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方面是专家,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有可能还欠缺经验,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办企业的正常运行。另外, 很多校办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 缺乏必备的财务核算和管理知识, 有的校企财务管理人员知识比较陈旧, 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人员素质影响了企业的健康运行。

2高职院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2.1高校层面的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 理清产权关系, 明确校企权责。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学校不要直接参股、控股, 使校办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对于学校的资产企业如果使用, 学校必须以租赁和转让的形式转划为校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 不能以投资的形式参股、控股。企业使用的学校的土地、房屋建筑、机器设备、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等资产, 学校要求企业必须立定校企双方租赁、转让、出售协议, 办理合法手续, 并以公允的价格标准收取租赁费用、转让费用和销售所得等, 学校资产不得参与企业投资。

(2) 彻底改革观念, 坚决不能把校办企业作为本校的二级机构。

校方要彻底改革办学理念, 不要直接干预企业经营, 更不能将其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学校和校办企业之间需要筑建“防火墙”, 规避学校与企业的联带责任。这样以来学校领导不要担任企业董事长、监事、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不要在人、财、物等许多方面控制着企业。然而, 由于校办企业主要承担教学功能, 学校有权力对其实行监督管理, 学校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可以对企业的教学功能实施监管和检查。另外为了防止私设“小金库”为小集体、个人谋利益的行为发生, 学校也可对校办企业的财务实施监管和检查。

(3) 科学化财务管理机制。

科学化会计委派制度:会计委派制度干涉了校办企业自主经营的规律, 违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要求, 但是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校办企业实施的会计委派制度对有效监督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并且依据《会计法》中“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 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的规定, 学校执行的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会计委派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委派财务人员的人事关系、组织关系、福利待遇、轮岗管理、纪律约定、激励机制等方面要求做到科学规范, 才能保证会计委派制度顺利进行。

科学化审计管理:学校是否能够有效监督校办企业, 建立科学的审计制度是关键。高职院校审计工作是在上级审计机关指导下开展工作的。首先需要在审计方法上进行改进, 由传统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部经营过程审计转变, 提高高职院校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其次需要改变审计重点, 即以财务审计为重心向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审计上转移, 为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分析出谋划策。

(4) 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 学校委派的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有些学校的这类财务监管人员甚至是半路出家的非财经类人员。因此需要深入广泛地对这些人员培训《会计法》、《经济法》、《税法》、《会计实务》等财经类知识,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十分迫切。另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财务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造条件鼓励财务人员进修学习, 提升其综合素质也十分重要。建议学校鼓励财务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对考试合格的人员评聘相应的技术职称;要求其参加高校统一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财务监管人员、审计人员最好具备相当于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来担任为好, 或者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更有利于财务监管工作的实施。

2.2校办企业层面的财务管理对策

(1) 加强成本核算, 规范核算体系。

校办企业需要建立科学而统一的核算体系, 完善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会计科目, 明晰学校与企业的资产, 准确、全面地核算各类资产成本, 长期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准确列入固定资产等账目, 科学计提折旧, 核实利润。转变思想观念, 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 倡导校办企业开展全额成本、费用核算, 科学地评价校办产业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财务从单纯的成本费用核算型转变为决策与执行并重的成本费用管理型, 从单一的财务管理扩展到企业资金筹集、资产使用、产品设计开发、物料采购供应、销售服务等生产全过程的成本费用管理, 这样才能促使校办企业尽快向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

(2) 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

校办企业按照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的要求, 结合企业实际, 建立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 确保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从而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另外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评价机制:一是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对本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部门业绩档案, 动态管理和监督经营者业绩, 为有效实施经营者优胜劣汰机制提供依据。

(3) 完善校办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机制。

校办企业需要对财务人员建立信息建档, 了解他们的从业资质及工作岗位;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各种继续培训机会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鼓励并支持他们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完善财务人员管理机制。

3结语

高职院校“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办企业”的产生, “校办企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在经营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尤其是财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只有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才能使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稳健, 才能有利于校办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

摘要:在高职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出现的“合而不作”、“合而无作”状态下, 学校自主创办“校办企业”构建“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很多校办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财务上缺乏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监督机制, 出现大量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不能保证校办企业健康发展, 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运行。就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研究, 提出浅显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弘毅.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函授党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6) :71.

[2]严春燕.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65.

[3]杨亚栩, 梁志刚.浅析如何加强校办企业财务管理[J].科技信息, 2010, (3) :369.

校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 篇6

一、加强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1. 明晰产权。

很多校办企业是由院系、课题组和研究所的技术成果拥有者进行管理的, 由于产权关系不够明晰, 资产存量、结构、分布模糊, 加上经营者缺乏财务管理经验, 就会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成本管理比较混乱、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收支真实情况等问题。例如:有的校办科技型企业创办之初利用高校品牌进行经营, 注册资金仅几十万元, 但当企业发展到资产规模上千万元时, 对其产权的界定便成为难题。若全部界定为国有, 则大大挫伤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激情, 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甚至会影响企业存亡;若界定为个人所有, 显然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2. 完善激励机制。

校办企业具有国有企业的一些特点, 更具有事业单位的典型特征, 其负责人多为“双肩挑型”人才:一方面是公司总经理;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教授、专家或享受行政级别待遇的管理干部。长期以来, 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得高校校办企业缺乏发展动力。经营得好, 作为所有者的高校并没有基于经营业绩给予其负责人相应的回报, 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经营得差, 高校也没有对其负责人进行相应的惩罚, 无法改变经营困境。例如:我省一个高校校办企业, 其负责人为摆脱困境, 开发了新产品并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 使企业利润率较为可观。但是, 该企业负责人因提出的奖励方案被学校管理层拒绝而提交了辞呈, 最终导致该企业再次陷入困境。当然, 这其中存在着企业负责人缺乏奉献精神的因素, 但是制定激励机制的确是一些校办企业的当务之急。

3. 规范资金管理体制。

高校校办企业在高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如清华大学的“清华系”、北京大学的“北大系”等高校的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别具一格,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高校板块”, 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校办企业存在着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占有率低和附加值低的问题, 于是为扩大销售只好用赊销手段去争取市场以求生存。这样, 会计在账面上体现得较为“好看”, 实际上对以应收账款形式体现这部分款项能否收回却心中无数, 这些挂账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呆账、坏账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企业财务危机也会随之出现。

4. 加强财务管理。

长期以来, 很多校办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效益差、成本高等问题, 有些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了解少而且不重视。同时, 因为企业性质的影响, 校办企业的一些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观念陈旧, 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工作技能仅停留在记账、算账、发工资等方面, 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很少参与。所以, 高校校办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水平。

二、建立健全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 高校应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出资者 (高校) 行使出资人职责, 明晰校企产权关系。

高校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可以代表学校行使出资人职责, 负责校办企业各项管理, 如校办企业负责人的选拔任用、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的制度等。这样, 一是可以全面彻底地清理现有校办企业, 核定资产, 认定产权, 对有发展潜力、能持续经营的企业经中介机构评估确认后由学校接收全资企业的资产和债务, 并将评估后的账务并入学校账务, 将净资产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管理;二是可以对非全资的企业通过改制明确学校与企业的股权投资关系, 重新办理产权登记, 理顺校企关系, 按照校企分离的原则促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三是对没有发展前景、扭亏为盈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并把各单位清理出来的闲置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调剂, 重新配置资源, 既能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又能节约学校资金。

2. 建立健全各种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首先是建立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承担责任制度。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应赋予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代表学校与企业法人代表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资产经营责任书, 对企业财产的保值增值承担经营责任。其次是建立经营者考核制度。学校作为出资者, 应当选择经理人, 保证德才兼备的人担任经营者职位是相当重要的, 这样才能确保所有者的管理意志在经营者身上得到落实。再次是建立收益分配制度。根据党的十六大有关精神, 校办企业要坚持把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 理顺分配关系, 切实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 又要落实分配制度。学校在分配企业利润时, 要打破传统的不合理的分配机制, 应根据风险责任与收益对等的原则, 给予经营者奖励和惩罚。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可试行年薪制分配方式, 经营者年薪收入应当同企业经营业绩、经营难度、经营风险紧密挂钩。校办企业中的上市公司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也可以实行股票期权试点。最后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出资者的权益,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 解决了容易出现的出资者长期投资目标与经营者短期行为之间的矛盾。

3. 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校办企业要首先确定“以销定产”的市场导向, 克服盲目生产的行为,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尽量不用赊销办法, 以免造成新欠款问题。企业产品若处于卖方市场, 属紧俏商品, 对新客户应要求先付款, 如转账支票、银行汇票等结算方式;若处于买方市场 (不好销) , 应本着占有市场份额, 同时又能保证货款回笼的原则出发, 选择银行承兑汇票方式, 对信誉较好的可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方式结算。

三、高校校办企业要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强化成本核算, 加强预算管理

首先, 校办企业负责人道德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 必须强化企业负责人的财务管理责任。企业负责人应认真学习《会计法》, 同时了解相关会计法规, 这样才能使自己明白该对哪些行为负会计责任, 该如何负会计责任。校办企业负责人应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 身体力行, 把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到实处, 做依法治企、以德治企的带头人。

其次, 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更新知识,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学习成本核算知识, 增强成本核算意识。同时, 应学习并熟悉税务法规, 按照国家的财税政策合理合法节税;学习金融业务知识, 提高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自身工作负荷, 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管理。

再次, 校办企业要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正确计算各项成本费用。随着国家劳动保障机制的建立, 企业员工的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金、养老金等均应全面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所以校办企业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根据成本项目进行适当的归集与分配, 正确计算出当期的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最后,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高校校办企业要做到科学管理。高校校办企业可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不仅要对生产资金计划进行资金预算, 而且对企业的营销、投资、筹资等环节也要进行全方位的预算。编制预算的参与者除了应有财务人员外, 还应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事劳资、技术等方面的负责人, 他们共同制定出企业的全员资金预算办法。编制预算可以采取逐级上报和审批并进行滚动管理的方法, 预算一经确定, 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的法定依据, 不得随意更改, 以减少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性。

摘要:目前, 一些高校校办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产权不够明晰;二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三是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四是财务管理比较薄弱。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从理顺校企产权、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校办企业财务管理。

校办企业财务内部审计 篇7

搞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使学生相应地掌握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 必须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达到熟练应用本专业操作技能, 以及在本行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 兴办校办企业, 实行“产教结合”必不可少。因而, 专业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和校办企业, 成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成为“产教结合”的重要依托。

目前, 各类教育层次中都有校办企业, 普通高校的企业主要是为了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 基础教育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学校创收, 而中等职教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中职的校办企业是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校的企业与教学挂钩, 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环节, 担负着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论结合实际, 锻炼生产、管理、经营能力的任务。这个任务, 在实习教室、在校外实习基地都不能完成, 因为学校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有很大的距离;实习单位也不可能让学生放手施展才能。在校期间, 获得真正的实践能力, 只有在自己的企业里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锻炼, 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固然, 实习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场所, 但那只是实习过程的第一步, 没有校办企业的过程, 就不能完全落实培养目标。

多年来, 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培养了一线紧缺实用人才, 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无论是城市、农村, 还是农业、工业、服务业, 大批高素质新增劳动者的涌现,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繁荣, 这是职业技术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 校办企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办企业, 在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学校收入上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它的财务管理却还停留在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下, 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已不能满足中职校办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体制无序的状况非常严重, 这与当前的经济环境很不相适应。因此研究改革当前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我们每一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应承之责。

二、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产权不明晰。

校办企业很多是由学校行政领导进行管理的, 由于产权关系不够明晰, 资产存量、结构、分布模糊, 加上经营者缺乏财务管理经验, 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 成本管理存在随意性, 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收支情况, 企业“家底”更是无从算起。如有的校办科技型企业创业之初利用学校的品牌 (商誉) 进行经营, 注册资金仅几十万元, 但当该企业发展到资产规模上千万元时, 对其产权的界定便成为难题:若全部界定为国有, 则大大挫伤其创业的激情, 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存亡;若界定为个人, 显然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2. 激励机制不完善。

校办企业具有国有企业的一些特点, 更有事业单位的典型特征, 其负责人如上所述大都为“双肩挑型”人物, 一方面是公司总经理 (厂长) , 另一方面又是学校的行政领导或享受行政级别待遇的机关干部。长期以来, 中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使得校办企业缺乏压力与进取心。经营得好, 作为所有者的学校并没有基于其经营业绩作相应的回报, “做大、做强”动力明显不足;经营得差, 所有者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工资照样发放, 无法改变经营困境。

3. 成本费用开支无范围无标准, 财务上缺乏可操作性的监控办法。

我们知道, 无论企业会计还是预算会计, 都有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而大部分校办企业, 尤其是规模较小的校办企业, 成本费用开支无范围无标准, 领导的签字就是范围, 经理的批示就是标准, 财务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控办法。具体讲:

(1) 招待费开支无控制

如某校办企业2005年度招待费按照收入比例控制数为11084.57元, 而实际开支82071.50元, 超支70986.93元;另一校办企业招待费按照收入比例控制数为33000元, 而实际开支达122000元, 超支89000元。

(2) 通讯费开支无标准

如某校办企业通讯费开支没有任何规定, 既无开支的范围也无开支的标准, 某年度除平时报销固定电话费、手机费外, 有一次竟报销电话充值卡费38300元、通讯器材 (手机) 8112元。

(3) 明令禁止的费用照报不误

如某校办企业在报销各种招待费时, 夹杂着报销歌厅费用、洗浴费用、汽车违规罚款等按规定严禁报销的费用。

(4) 占用学校的资源不付费或付费不足

如某校办企业占用学校办公楼一层大约400平方米, 而水电费、暖气费、应计提上缴的折旧费或房产占用费均未交纳;另一校办企业按规定每年应缴水电费、暖气费95351.66元, 应缴房屋、中央空调折旧费318777.78元, 均未缴纳;又如某校原来共有校办企业5家, 占用学校房屋共计3000平方米, 根据当地市价, 其房屋使用费每年应缴纳500000元, 而实际缴纳100000元。

4. 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1) 长期以来, 校办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成本费用高等问题, 企业负责人对会计知识了解少也不重视。 (2) 有的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观念陈旧, 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盈亏不实, 不良资产有增无减。 (4) 内部控制薄弱, 有的企业有章不循, 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控制、计划, 随意性大, 使用混乱。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无序的成因探析

1. 事企不分, 造就两种典型财务管理方式。

一种是以事业法人财务管理模式统揽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没有自主权, 凡事先报后行, 企业财务成了学校名副其实的第二财务, 甚至成为事业财务不便处理时的方便场所, 成为滋生腐败的沃土。另一种是学校以模糊财务管理模式管理企业财务, 指标不实, 任务不明, 可有可无, 放任自流, 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绝对的自主权, 能自主经营, 能自主确定成本费用, 其结果是财务成为经营者利用的工具, 内控虚置, 社会中介遮盖, 企业损益无从考证, 学校负亏不负盈。

2. 财务核算不实, 资产流失严重。

作为比较特殊的大多数全资国有校办企业, 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宗旨:一是产学研结合的需要;二是筹集教育经费的一条渠道, 为学校的发展补充财力。中职学校的校办企业不管国家给予什么宽松政策, 如何鼓励企业发展赚钱, 关键是赚了利润必须是学校和企业的, 是集体的, 而不是个人的。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是为个人谋利, 而是为真正体现时代赋予中职学校校办企业的神圣职责———支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由于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没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校办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内容, 忽视或缺乏财务约束机制, 没有及时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财务监督制度, 致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漏洞百出。

3. 部分企业资本金没到位, 校办企业成了“空心人”。

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办企业开办时, 由于种种原因, 资本金实际上没到位, 先天就“贫血”, 由此形成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模糊概念:学校不投资也不管理, 基本丧失了对企业经营中收、支、存的监管权, 经营者人、财、物、产、供、销大权在握, 公办私有, 学校行政部门无法或无权干预企业行为。

4. 管理方法简单, 分配制度不健全。

由于部分中职学校校办企业管理中还没有形成较清晰的校办企业管理意识, 企业内部管理表现出一种无序特征, 管理处于分散的、盲目的无专门管理部门的状态, 即使有专门管理部门, 也大多存在目标不清、任务不明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监督机制不健全、成本核算不规范、收入报酬不透明等方面。

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综合上述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要做好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一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为:

1. 要解决校企之间产权关系长期不清的问题, 明确学校对校办企业的出资数额和比例。

由于历史原因, 大部分校办企业在成立时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就不是十分清晰, 随着校办企业的发展壮大, 新增净资产的归属就更是难以划清。大部分校办企业在成立时, 学校除以学校的名义即无形资产投入外, 大都以拟让校办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实物出具出资证明, 当然也有以货币资金出资的, 也有以货币资金出资后又抽回的, 也有以借贷方式投入的, 从而使校办企业达到法定的出资要求, 开始以某校某公司之名开展经营活动。新增净资产的归属问题, 按照企业改制产权界定理论, 考虑学校投入的无形资产、有形资产, 同时, 考虑经营者的个人智力贡献, 界定学校在校办企业的产权数额和比例。

2. 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关系, 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与校办企业的关系, 既不是规范的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 也不是规范的两个法人之间的关系,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隶属关系, 一种上下级关系, 多了几分“一家人不分彼此”, 少了几分“亲兄弟明算账”意识, 这种不清晰的责权利关系, 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经营者越位, 所有者缺位, 导致校办企业负盈不负亏、使用学校的资源不付费或付费不足、侵占国家给学校的减免税优惠等问题。在明确了学校在校办企业的产权数额和比例的基础上, 学校作为所有者, 其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出资者管理职能, 制定相应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利益不受侵犯, 制定对校办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企业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 明确资源占用费、免税款及目标利润的上缴数额和办法, 确保学校权益不受侵犯;同时, 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和奖惩办法, 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抑制经营者超越职权;加强对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监控, 避免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 实行事企分开, 分清两个法人。

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关系, 是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 彼此之间的法人财产要一清二楚。学校不应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不再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 而是以出资人的身份监控企业的财产, 监控经营者是否合法经营、是否完成经营目标, 变“校办企业”为“校有企业”。

4. 对校办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校办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精心组织财务活动, 正确处理财务关系, 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前提下, 实现出资者、经营者利益的最大化。为此, 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各种增产节约, 增收节支;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方法, 向管理要效益, 而不是靠投机取巧、“账外设账”取得“效益”;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 树立合理避税观念, 杜绝偷税漏税行为;掌握国家财经法规, 增强法制观念, 依法经营, 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五、结语

校办企业是学校生财聚财的重要来源。如何将学校校办企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如何使学校投入的国有资产不蒙受无形的流失, 如何使校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这就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探索改革, 摒弃过去那种财务管理仅是事后算账的陈旧观念, 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新体制, 使学校合法权益得到基本保障, 并使校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实现科技领航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现代财经.

[2]面向e时代的财务管理.

[3]原春耕.校办企业:不改不行了.中国青年报, 2001.

上一篇: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下一篇:急曲线盾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