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2024-06-24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精选8篇)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篇1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它是适应经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又伴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及经济体制等环境变化而发展的。

一、由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的职能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2001年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 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 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改善, 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2003年,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中, 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由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出,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内部审计的防护性职能, 即自我监控功能;内部审计的建设性职能, 即自我促进和完善功能。

实践中, 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法律规范、不同的组织结构,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会有所差别。下面, 笔者拟就我国环境和内部审计的特点, 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做出定位研究。

二、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职能是受审计对象制约的, 是内部审计本质属性的反映, 也是人们对内部审计在客观上的作用的一种抽象认识。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 内部审计的职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检查经济活动, 监督责任履行

任何单位的经济活动, 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以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以及各项计划、预算等为依据, 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 以衡量和确定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有效性, 并通过检查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贪污浪费等现象, 督促企业维护财经法纪, 落实和有效执行各项制度与计划,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查处, 促进组织加强管理, 实现组织经营的良性循环。

(二) 鉴证相关信息, 评价责任履行

该职能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会计工作以及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等加以鉴定、证明和评价。我国企业管理中, 下属部门或单位往往报喜不报忧, 夸大成绩, 掩饰缺点, 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 评价组织的各种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可靠性, 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经过鉴证的可靠信息和依据。内部审计的鉴证评价职能还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体现, 实行领导班子在任定期审计, 有助于监督企业领导依法办事, 遏制腐败, 促进企业廉政建设, 为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考察提拔干部提供依据。

(三) 检查内部控制, 促进企业良性循环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及有效所进行的独立评价系统, 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 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 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 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 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四) 识别风险因素, 进行风险预警

随着外部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和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的增强, 风险事项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内部审计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建立高频、高效的审计平台, 设立多层次的内部审计网络, 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

(五) 利用工作优势, 提供咨询服务

内部审计人员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 对经营和改良时机产生了深刻见解, 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内部审计应该利用其工作具有综合性和接触面广的独特优势, 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 以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

三、内部审计各职能之间的关系

内部审计的上述五种职能是相辅相成、共同为组织实现目标服务的。

总的来说, 监督检查职能是基础, 通过监督检查工作, 为其他职能的实现提供资料和线索。鉴证评价职能直接以监督检查资料为依据, 是监督检查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是要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的基础上, 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营风险等各种不确定事项的增加, 内部控制制度越来越重要,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以再控制的身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风险预警职能是与控制职能密不可分的, 也可以看作是内部审计控制职能的目的之一。

咨询职能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主要途径和体现, 通过顾问服务、建议、协调、程序设计和培训等方式, 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不仅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 更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应恰当发挥内部审计功能

(一) 把握独立性是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基本条件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搞好内部审计工作, 关键是要有健全的独立审计机构。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 尽可能地使内部审计人员减少后顾之忧。

随着企业制度的日益规范, 规模较大的企业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部, 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 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 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 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 突出“内向性”, 摆正内部审计的位置

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企业内部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依附性, 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只能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 代表企业对内实行经济监督, 强化服务职能, 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内部审计的内向性特点, 决定了其无法代替外部审计。

(三) 注重“实效性”, 切实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要解决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问题, 首先应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提高内部审计实效性的途径, 一是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从企业实际、内部审计自身力量及队伍素质结构出发, 选择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 调整部署力量, 加大审计力度, 为企业排忧解难, 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改进审计方法, 规范审计程序。做到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 手工和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审计相结合, 监督评价并重, 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以监督的方式服务, 以服务的心态监督, 使内部审计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三是在审计报告特别是审计建议的质量上下工夫, 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提出有价值、有份量并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四是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 服务于宏观调控和宏观决策。五是要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对企业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 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及事中审计转变

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 在事前和事中留下很多审计监督的空白。形成这一现状, 既有体制上的原因, 也有企业管理上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自身职能履行不到位。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 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不仅局限于事后监督, 更多的是参与企业事前的预防与事中的控制。

(五) 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审计二级企业, 而不对同处一级的部门进行审计。即便进行审计, 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复杂的人际关系, 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审计目的, 委托外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审计,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的有效互补, 既可解决内部审计机构人手不足、任务繁重的矛盾, 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不仅提高了内审工作的能力和独立性, 也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协调、平衡好与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

(六) 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搞好内部审计工作, 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至关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政策水平、熟练的现代计算工具操作技术及敏锐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还应非常熟悉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工艺流程、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企业要抓好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及时更新内审人员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 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篇2

在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青工思维活跃、富于创新、意识超前和接受新事物快,如何针对企业青工特点做好企业的共青团工作,带领青年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纵横驰骋、建功立业,是当今企业共青团组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党的助手作用,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稳中有进,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是搞好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企业共青团组织必须毫不动摇地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开展工作,如果共青团游离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之外,企业共青团就会失去根本。

一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牢固树立服从、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努力找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切人点,全方位、全过程、多侧面、多层次地向生产经营“渗透”。二是主动面向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主战场, 积极开展生产突击活动,急生产所急,想生产所想,在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作用。三是围绕提高效益,认真开展岗位创优活动。广泛开展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突破口和主要内容的达标评优活动,强化青质量意识,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引导教育青年立足岗位干好本职,争创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建功立业。五是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不能以牺牲生产力为代价来换取共青团工作的表面活跃,而要以生产经营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前提,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二、发挥生力军作用,努力实现企业科技增效,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活力和动力的源泉,技术创新行动的落实,重点在企业,希望在青年身上。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就必须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建立企业青工创新创效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目的,积极组织广大青年职工在技术、管理、服务和营销等方面投身企业创新实践,并以明显的成果为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共青团应有的贡献。

广泛宣传,使党政领导、团干部和青工明确对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认识,为全面开展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利用网络、电视、宣传栏、座谈讨论、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在各级党政领导中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党政领导了解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职工,赢得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二是在团干部中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团干部们认识到活动是团组织延长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参与企业改革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三是在广大青工中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他们认识到活动为各自开发潜能,展示自身价值,充实岗位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齐抓共管,为开展好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是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前提条件。创新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工作,也是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因此,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要积极争取企业领导班子及各部门的支持,成立以党政领导牵头、团组织具体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成立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开展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的重要环节。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需要和企业青年群体的特点,建立起诸如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青年技术协会、青年管理者协会,科技攻关小组、服务创新小组、青年促销队等活动组织,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把青年职工吸引到群众性的创新活动中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青年参与创新创效活动,在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发挥创新作用,取得创新成果。

开展创新课题申报,使活动纳入企业行为。建立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机制是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基本环节。企业团组织要争取企业党政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一起抓好青年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建立起青年科研课题和项目申报审批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年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青年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攻关,或独立承担科研攻关、开发的任务,努力做到青年有项目,项目有青年。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可以和企业科研技术部门、项目申报单位三方签订合同,并将项目列入企业科研技改计划,使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真正纳入企业行为。

依托载体,使活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纳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开展以“五个一”(树立一种新理念、掌握一门新技能、提出一条新建议、攻关一项新课题、创造一份新效益)和“五小”(即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技术、小建议)竞赛为内容的科技攻关活动。二是与青工岗位培训和素质锻炼的日常化、制度化和职业化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每日一讲、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每季一赛、每年一评”等培训比武活动,培养青工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三是与“青年文明号”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青年文明号”的规范管理,使青年文明号活动融入了创新创效的内容。

严格制度,设立基金,做到考评到位,激励到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重要手段。创新创效活动的考核评价应该包括对创新创效两方面的考核内容,既要考核创新的技术水平,又要考核创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把创效作为根本标准,增强创新的实效性。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考评,强化对科研立项、签订合同、组织攻关、成果评估和成果转化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控制。要以专业人员为主成立考核评估小组,对攻关课题进行阶段考核和权威性评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充分调动青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基层团干部开展活动的热情,都要求认真做好表彰奖励工作。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把活动奖励纳入企业创新奖励体系之中,制定出具体的奖励办法,对创新取得成绩的个人、对创新的成果,对创新的组织者都要大力宣传表彰,形成导向激励;要将创新创效活动与“双推”工作结合上来,在晋级、提拔、培训、深造、福利等方面向青年创新人才倾斜,形成政策激励;要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联合企业有关部门制定物质奖励办法,将青年的创新成果同青年的收益切实挂钩,推动活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发挥育人功能,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职能。

“育人”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培养锻炼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是每个企业团组织主不容辞的义务,事实也已证明,企业创新靠人才,企业创新更能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广大青工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不断成长,是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的基础。

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具有创新意识是不断创新的前提,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是不断创新的基础。企业团组织要联合教育培训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根据青年科技人员和青年管理人员、青年工人培训的特点和规律,注重青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训,加快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在青年中的传播,使青年职工的培训从一般性的知识补缺转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创造力上来。一方面要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二要尽可能创造机会,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参

加培训、学习参观、讲座、论坛等形式加大青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为青工成长成才需要创造条件。无论何时,团组织都应把服务青工成长成才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能。要积极取得企业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大力气营造企业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为青年成长创造条件,为青年工成才服务。其途径可以有这样几种。一是围绕提高青工素质,深入开展岗位成才活动,完善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并制定相匹配的奖励政策,使青工岗位成才进一步规范化;二是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在确定创新项目(课题)时,应注重将关心企业发展、热心创新、具有培养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和青工吸收到创新小组或确定为项目负责人,通过创新实践促进其各方面素质的锻炼提高,成为青年创新带头人。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篇3

我国内部审计受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人员素质、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人误认为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只是“奉命行事”, 内部审计报告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内部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 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1、内部审计与组织治理之间存在潜在的结构性冲突

如图1所示, 内部审计通常服务于参与治理过程的各相关方, 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和高级管理层, 但是, 内部审计也为治理对象提供服务, 如一般管理层以及财务、信息技术管理和业务等各组织部门。因此, 内部审计经常被要求服务于两个对象:负责治理的人和被治理者。内部审计既要监督和评价管理层的经济活动, 同时又为管理层提供咨询, 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这种特殊的地位, 使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存在潜在的结构性冲突。

2、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导致内部审计地位不高, 独立性不强

根据2006的调查, 审计部门有21.6%受董事会领导, 21.6%受监事会领导, 10.8%的企业隶属于总经理。而在1999年的调查中, 有4.1%受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领导, 6.1%受监事会领导, 49%的企业隶属于总经理或总裁。由此说明, 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总体上有所提升, 但大多数内部审计地位仍不高, 这样会直接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失。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 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 离开独立性, 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制约了我国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化、风险日益增加。内部审计的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经济监督职能发展到现代公司治理层次的确认与咨询职能, 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发展,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面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变化,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扩大知识领域, 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但是, 我国内审人员还存在人员素质偏低、学历不高、专业结构不适合内部审计发展的现象。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与审计人员, 对计算机、金融、统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也就阻碍了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改进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现状的对策

1、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协调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潜在的结构性冲突大多是由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职能定位不明确造成的。因此, 应明确我国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职能定位。虽然我国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与IIA对内部审计定义时所基于的环境存在差异, 但是, 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服务密切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 这样更接近企业的目标, 更加有利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增值作用的发挥。

2、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及职权必须符合公司治理的要求。IIA在其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 (1)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 (2) 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 (3)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 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 (4) 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 应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 (5) 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 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6) 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 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引入为满足上述要点提供了条件, 内部审计有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模式可供选择, 即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要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 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 只有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能部门的公司治理的参与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会计岗位, 因此在经营管理等业务方面能力有所欠缺, 知识结构也很不合理, 应该逐步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增加非会计专业背景人员, 以组成具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展开多种类型内部审计。另外, 要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 可行的做法是让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轮岗实习, 熟悉各项具体业务流程。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 现有的内部审计体系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 内部审计职能不能满足组织的需要。这不仅使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且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所以, 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己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喜琴.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经济论坛, 2007, (20) :20

[2]、张荣荣.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财会月刊, 2006, (3) :55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篇4

一、内部审计是集团化企业依法经营的“经济卫士”

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保障就是经营的合规性, 依法经营是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对国有企业而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要发挥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的作用。首先, 必须做到依法经营, 而企业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 通过监督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 监督各单位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集团公司规章的情况, 监督被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 审计建议的及审计整改情况, 以保护企业的利益、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二、内审是集团化企业健康发展的“保健良医”

内部审计不但要行使监督职能, 更重要的是履行好“评价”和“咨询”职能, 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及时发现和揭示企业在内控中的薄弱环节, 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内控,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通过事前预测把关, 事中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 实现审计关口前移, 从源头上加强企业风险控制, 切实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好“保健”服务。

三、内部审计是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师”和“助推器”

内部审计既是内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份, 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 将成为董事和各级高管人员及时、客观、了解掌握公司经营发展状况, 内控有效与否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 内控审计, 对企业内控体系的完整性, 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测试, 及时找出内部控制的不足, 改善内控流程, 反馈各级子企业、职能部门在实施集团战略中存在的问题的偏差, 从而有效防范企业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经营、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各类风险。

四、内部审计是集团化企业管理者的“合作伙伴”和“帮手”

企业内审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应当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 一个人很难保证一生不生病, 企业管理者也一样, 也不可能不犯错误, 人病了看医生, 管理者犯了错误找内审人员, 因此, 内审人员与企业管理者不是“猫与老鼠”的关系, 也不是“警察和小偷”的关系, 内部审计应当是企业管理者的“合作伙伴”和“帮手”。

五、内部审计是集团企业的免疫系统

病毒无处不在, 人能够战胜各种病毒的关键是具有免疫系统, 缺少免疫力或者免疫力低下, 人就会生病或者死亡, 企业也一样, 生产经营地程中面临各种威胁和病毒的侵蚀, 没有内审这一免疫系统及时进行体检、诊断、监督和纠错, 企业潜在的病毒将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整治, 日积月累, 必然积重难返, 最终走向衰败, 更谈不上打造百年老店, 企业通过内审的监督与咨询, 不断“吞噬”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病毒, 达到自我调整, 自我发展的目的。

六、内审是集团化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和内部“党校”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所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各个领域, 高素质、高水平的内审人员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公司大致方针、发展战略;了解经营策略, 业务流程和工作和程序;熟悉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点和关键点, 加上内审机构的特殊职能和定位, 审计人员更加超脱、更综合、更能从全局角度分析、考虑解决问题, 纵观国内外许多大公司都充分利用审计部门的综合优势, 将审计部门的工作经验作为提拔高级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 美国GE公司、法国阿尔卡特朗讯等世界知名大公司都有多年的实践经验, 我国华侨城集团近年也通过设立交流岗位, 安排业务骨干到审计部工作学习,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集团相关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情况, 审计就成为了集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企业内部“党校”。

七、内部审计是集团企业化增值的又一途径

在企业中, 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在账上都有记录, 是看得见的, 节约下来的钱在账上没有记录而不被他人所关注。内部审计从功能来说就是靠节约为组织增值, 增值是企业首要美德而且是唯一的企业美德, 增值时代已经到来, 内部审计必须为组织增值走在其他机构的前列。一群鹿有强有弱, 最强的鹿在角斗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所以, 它统治着整个鹿群。然而鹿群经常得依赖于虚弱一点的鹿才能生存, 这是由于虚弱一点的鹿精神上受到较大的压力, 身体上的肾上腺素也分泌得多一些, 又对危险的警惕性高一些, 虚弱的鹿替整个鹿群注视着潜在的危险, 当危险来临时会报警给同伴, 这样的一个控制系统使鹿群受益。在企业中, 高层管理人员居于中央, 内审人员居于外围, 通过发现问题的控制系统以帮助管理层保持警觉, 避免危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008年第二期《中国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概览 (一) ——来自于IIA知识共同体2006年内部审计调查报告P56

[2]2008年第五期《中国内部审计》再谈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P34

[3]刘家义2009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审计署主页

[4]蔡春2001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张庆龙2006内部审计价值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6]刘实2005企业内部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7]理查德.莱特里夫2005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8]詹姆斯.罗瑟博士2002最佳实务——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倪卫红、贾文勤译石油工业出版社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篇5

一、金融审计的现存问题

(一) 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分工不清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改进, 金融审计工作得到了较好发展, 但是, 如何正确处理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良好解决。

由于缺少明确的职责分工与具体的法律责任, 在“一行三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 金融审计既容易产生与金融监管机构重复监督、浪费审计资源的情况, 又容易产生与金融监管机构同时忽视某些企业, 如中小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证券公司、各种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进而导致监管不足的情况。在监管重复以及监管不足的双重影响下, 金融审计很有可能无法完成全方位维护金融安全、服务国家治理的目标。

(二) 金融审计工作重点有待调整

1. 金融审计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不断推进金融行业改革的情况下, 各上市金融机构等均要接受外部审计师的审计, 加之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 金融审计继续将过多精力放之于此类金融机构的审计中, 必将会带来较低的金融审计资源利用率。同时, 作为唯一可以宏观监督各类金融领域的国家政府机构, 金融审计应将视野放于宏观金融风险调控等领域。但由于审计资源有限, 以及过多注重于微观层次的审计, 当下我国金融审计缺乏从金融整体运行上揭露问题的能力, 审计资源的利用率也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2. 事后审计占比大

我国金融审计的重点仍较多停留在查处大案要案、发现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等方面, 虽然“十二五”提出金融审计要加强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 但是实际审计时, 行为的合规性以及财务信息的合规性依然是审计工作的重点, 可见目前我国金融审计的事后审计占比较大。为实现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我国的金融审计事业必须积极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与事中审计, 缩小事后审计所占比重, 不应简单地以财务审计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为主要目标, 而是能够及时防范、发现、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进而充分发挥防御金融风险, 服务国家治理的功能。

(三) 金融审计对于金融风险的认识仍待提高

1. 金融风险的特性

(1) 高不确定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 金融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 财务杠杆也相应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行业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抵御能力低下, 但是, 由于公司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较少的资金更加鼓励着公司治理者采取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方式。因此, 对风险的高度偏好以及对风险的较低抵御能力, 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此外, 由于金融行业与资金的高度相关性, 各类相关风险也较多, 进而增加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 例如违约导致的信用风险、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法律纠纷导致的法律风险、利率不利波动导致的利率风险、流动性不足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代理人道德约束不足导致的道德风险等。

因此, 相较于其他行业, 金融行业的风险不仅较高且更具有不确定性。

(2) 强外部性

金融行业的关联性相较于其他行业更强, 其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资金往来关系, 交织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资金网络, 任何一个机构出现的问题, 都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导致整个金融行业的崩溃。同时,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 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带来整个金融行业的恐慌。因此, 不同于传统行业, 金融行业的风险具有较强外部性, 极易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

2. 金融审计对金融风险的监管不足

虽然我国现在金融审计不断发展, 但是为达到充分预防金融风险的目标, 当下的审计工作仍然不足。

首先, 由于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 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 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因此国家审计仅是对国有金融机构, 对其他金融机构不能进行审计。而这使得全面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防御金融风险的目标有所限制。

其次, 面对金融风险的高不确定性以及强系统性, 金融审计是唯一可以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因为“一行三会”的分业特征, 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协调合作能力, 尤其面对混业监管问题以及宏观协调问题都无从下手。但是, 金融审计未能及时意识到金融风险的严重性, 审计安排对于宏观风险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其需要进一步发挥审计风险评价功能, 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 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检查、审核和预警为核心工作, 重点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表现、风险形成、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价, 充分发挥宏观监督作用。

二、金融审计的特性与定位

(一) 金融审计的独有特性

1. 具有专业审计能力

金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 相比于金融监管领域, 如“一行三会”的内部人员, 具有更强的审计专业性。其在拥有专业的会计知识的同时, 对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也具有更加专业、先进的认识, 金融审计部门人员对于行业舞弊情况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并且能够运用更加先进的审计模型对于潜在风险进行测算或者打分。此种能力, 更利于及时、高效的反应金融领域的现实水平与行业经营情况, 运用市场中金融行业的财务、非财务信息, 通过科学有效的分析, 准确的发现金融领域的潜在问题。而这种宏观的专业测算分析能力, 也使得金融审计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其结论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权威的指导意义。

2. 具有综合管理金融监管的平台作用

正如前文所说, 金融行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任何一个机构出现的问题, 都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导致整个金融行业崩溃, 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全球化、金融业务交叉性增强、金融产品综合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 金融行业的外部性正在进一步增强。因此, 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以及“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 有着本质上的缺陷———无法达到对金融行业的综合管理与监督并预防系统性风险。金融审计, 作为国家审计的一个方面, 也具有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特性, 同时, 其可以统管金融行业以及对“一行三会”进行再监督, 因此, 金融审计在弥补金融监管全局性较差的缺陷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通过综合金融行业以及金融监管, 国家金融审计能够对金融系统进行全行业、全业务范畴的专门经济监督, 能够从全面、系统和联系的角度去发现、预警风险。同时, 其所提出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见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周密性和有效性。此外, 国家金融审计内容还可涉及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金融监管机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等宏观层面。因此, 金融审计不仅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的业务能力, 还能通过综合管理金融监管发挥平台作用、高效防范金融风险, 进而服务于国家治理。

3. 具有更强的延伸性与关联性

作为国民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行业, 金融行业发展所关联的因素不仅来自于金融行业内部, 更涉及整个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 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滞缓很可能是受其他经济领域或政策方面的影响。但金融监管机构, 由于权力受限, 其对于金融现象、问题与风险的分析仅能“就问题谈问题”, 无法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但是, 国家金融审计却不同与此, 其不仅可以对金融企业、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审计, 还可以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 对有关联的其他行业、企业进行延伸调查与审计, 这是金融监管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发挥金融审计较强的延伸与关联分析能力, 其很可能发现金融行业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 进而从根本上预防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行业发展。此外, 随着审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计算机审计工具的大量开发应用, 国家金融审计在信息利用与处理方面, 相对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也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二) 明确定位

通过上述的辨析与分析可以看出, 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审计定位应该把握其独有特性, 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独特优势, 进而快且稳的推进我国金融审计体系的发展。本文认为, 金融审计的创新定位应发挥其全面、宏观、专业化的优势, 通过金融审计与各行各业的关联性, 强有力地把握住我国发展动向, 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工作, 其中, 要以再监管为主要工作, 以指明我国金融领域的审计与监管方向为核心工作, 从而促进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金融审计的未来发展

(一) 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首要条件就是有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我国现今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担保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 其内容仍需进行较多改进, 尤其是对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较为模糊, 如何合理有效的监管并开展对金融机构的审计工作并没有详细的指导。因此, 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为开展金融监管与审计提供法律保障和约束, 成为金融审计部门所要推进的首要工作。

(二) 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

金融审计作为有着较强宏观控制能力的政府部门, 充分发挥其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职责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有利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发展

由于我国正处于金融转轨进程中, 因此完善监管体制并提高监管者能力, 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保障监管效果。金融审计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 其主要目的在于审计金融监管机构颁布政策的合理性、监管行为的合规性以及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

首先, 加强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确保了金融监管机构颁布政策的合理性。作为金融行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以及指引规范, 金融政策不仅对于金融行业行为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 同时, 其对于金融资源的分配也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 对于政策合理性的审计, 能够从源头确保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高效运作。

其次, 加强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确保了监管行为的合规性。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存在, 即便在合理的金融政策的指引下, 作为监管机构, 其内部人员也有做出舞弊行为的可能, 因此, 金融审计对金融监管进行再监管可以更大程度的保证金融监管行为的合规性, 使得金融监管机构按照规定进行高效的监管行为, 真正做到良好的管理金融行业。

最后, 加强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确保了金融监管机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金融监管机构相比与审计人员缺少专业的内部控制知识, 再加上我国金融监管资源紧缺, 因此, 需要金融审计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及改进, 进而促进金融监管机构内部高效运行, 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力量、提高对金融行业的服务。

2. 有利于金融审计明确自我工作重点

我国金融审计的一大问题就在于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分工不清, 突出金融审计对于金融监管的再监督职责后, 有助于金融审计强化其宏观、综合监督的特性, 而对于微观企业的监督进一步弱化并基本交于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同时, 对于金融行业中国有资产的审计方面, 应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作, 充分了解监管机构的监管现状, 将审计工作的重点放于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管与协作上, 从而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 避免职责不清、检查重复、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 而应抓住宏观控制与协调的重点。

(三) 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关注与防范

金融审计由于具有统观全局、深入挖掘全金融行业与相关经济领域潜在问题的能力, 因此其对于金融风险的敏感性远高于“一行三会”等分业监管机构, 同时, 随着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情况增多, 金融系统性风险增大, 所以, 金融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深入关注潜在的金融风险, 尤其是系统性风险,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将RAROC (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 、Credit Metrics (信用计量模型) 、Va R (Value at Risk, 在险价值) 等金融风险预测技术引入到国家金融审计中来, 构建基于RORAC、Credit Metrics、Va R等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绩效审计分析框架, 建立基于风险调整的动态分析指标体系, 完善金融风险的审计预警机制, 加强金融审计的预警作用, 真正发挥国家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经济安全。

(四) 利用“互联网+”构建并完善金融数据库

在2015年两会过程中, 李克强提出“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将互联网概念利用在金融审计工作中, 将有利于系统的构建并完善金融数据库, 数据库内容不仅可以包含“一行三会”的金融数据, 还可以结合财政、税收、企事业单位等数据, 形成可以集中分析与金融相关联的各行业数据统计平台, 开创金融审计大数据时代, 从而节省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防止重复审计以及审计真空现象, 增强审计全覆盖能力。

构建并完善金融审计库后, 金融审计人员可以将科学的统计方法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引入到金融数据分析中来, 通过运用有效的金融数据指标体系, 更全面的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动态分析和综合评估, 包括对特定金融资产的风险预测、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测以及区域性金融风险预测, 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 进而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摘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金融审计的职能及定位正在逐渐明晰, 金融审计部门与“一行三会”等的分工与协调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结合我国当下金融审计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 文章针对如何进一步明确金融审计的职能与定位进行探析, 并基于以上分析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特色,金融审计,定位

参考文献

[1]苏婧, 王路.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基于不同审计体制的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01) :73-79.

[2]马敏周, 王远洲.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3, (08) :88-92.

[3]郑靖, 陈岚.中国特色金融审计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南方金融, 2013, (03) :75-78.

[4]王家华.国家金融审计的现实矛盾与解决方案[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04) :16-20.

[5]和秀星.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的构建[J].审计研究, 2008, (06) :14-16.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篇6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涵义

国家审计是按照国家法律赋予的职权, 介入国家治理的各项活动中, 以便及时发现并反馈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断改善政府管理, 提升政府效能, 促进政府改革。国家审计起源于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 国家审计根据国家治理目标变化而转变, 国家治理根据国家审计的不同结果而不断调整变革。

二、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国家审计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审计机关, 其职能不能超越政府职能, 即在政府职能范畴内, 坚持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 充分发挥“系统免疫”的功能。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可从以下四方面体现:

(一) 强化公共资源的效益性。

公共资源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资源的效益决定着国家治理是否有效, 只有公共资源取得了应有的效益, 才能保障国家治理有序持续进行。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促使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关注效益性, 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产生的福利。根据国家治理在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 国家审计需要不断变换对公共资源的监督方向, 促使公共资源能够取得应有的效益, 来满足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 确保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二) 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不仅关系社会的稳定性, 也关系着发展的和谐性。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门, 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促使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 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可能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例如垄断行业、金融行业存在高收入、高待遇、高福利的现象, 国家审计必须依法查清问题, 及时披露, 供国家决策机构及时处理, 以免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 注重政府工作的实效性。

国家审计是政府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工具, 在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审计要运用独立地位, 发挥专业优势, 对影响政府效能的突出问题, 深入剖析, 充分给予披露, 以促使政府注重工作的实效性, 避免形式主义和浪费现象, 促进国家治理的有效进行。

(四) 保障国家发展的安全性。

依据传统的审计理论, 政府审计的本质是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监督, 这说明审计本身就是关注国家发展秩序, 打击经济犯罪, 维护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义 (2008年) 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政府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观点。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 保障国家发展的安全是其职能所在。

三、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 优化国家审计体制。

为了使国家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优化国家审计体制, 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审计体制可以参考罗马尼亚审计体制进行优化, 在全国各级人大设置“审计委员会”, 直接对相应的人大常委会负责。各级审计委员会由资深审计专家担任, 主要对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每年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必须得到相应的人大审计委员会的批准, 政府审计部门调整审计计划也需上报给相应的人大审计委员会审批。此种审计体制更能保障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政府其他部门工作时的独立性, 保证国家审计部门顺利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改革国家审计工作模式。

建立治理导向的国家审计工作模式, 促使国家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过程中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治理导向的国家审计模式的立足点在于对国家治理的评价, 根据对国家治理的现状深入分析, 充分测算, 识别出审计重点, 通过优化审计资源, 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向于重点领域和高风险事项, 提升审计效率, 提高审计有效性, 减少审计风险。

(三) 实现国家审计提前介入。

目前, 国家审计主要以“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为主线, 主要负责公共资金运用情况和跟踪审计, 这样的确保障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但如果国家审计工作提前介入, 将公共资金计划的制定过程纳入到国家审计的工作规划中, 则会进一步发挥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对公共资金计划出台前进行审计, 凭借审计部门的专业技能、风险意识、严谨态度, 会提高公共资金计划的有效性, 减少公共资金计划制定的失误率, 降低公共资金使用的风险, 进而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四) 强化国家审计问题整改制度。

国家审计只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 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将审计问题及时、彻底地整改, 才能达到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国家审计应创新审计问题后续整改的督促方式, 突破后续整改难度大的瓶颈;开展后续整改的专项审计, 将后续整改的审计工作机制化;完善审计问题问责机制, 强化问责力度;加强与纪委、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提高审计问题后续整改的效果。

参考文献

职能定位企业内部审计 篇7

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企业集团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提高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不断扩大企业集团经营范围, 促进企业集团发展, 已成为新形势下企业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结算中心对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结算中心的成立, 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问题, 如资金融通、结算等问题, 从而实现资金的最大化使用效率, 减少资金成本, 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因此, 应充分体现结算中心职能, 确保财务结算工作的有序开展, 针对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存在的职能缺陷, 制定应对措施, 发挥结算中心的职能作用。

二、企业集团结算中心职能体现

在企业集团中, 其财务结算中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协调职能:

结算中心采用信贷管理和结算管理等模式, 协调企业资金, 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分配。通过结算中心, 企业可以采用吸存方式, 将集团内的分散资金和闲置资金进行统一收集, 然后再采用放贷方式, 对收集而来的资金进行调配, 协调企业资金余缺。企业集团不管是办理借贷手续还是融资手续, 都需通过结算中心进行办理。

2. 结算职能:

结算中心通过对外结算账户, 可以对子公司分散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控制各个下属公司的资金分配, 从而减少财务支出, 实现资金的最大化使用效率。结算中心在这个过程中, 与银行保持密切的来往关系, 这有利于资金融通, 也可进一步提高企业集团的资信度。结算中心有效提高了企业集团对于资金的监督力度, 有利于避免资产流失现象。

3. 反馈职能:

加强结算中心的检查、审核、监督、控制力度, 可有效反映集团成员实时营运情况, 并对企业业务进行分类汇总管理, 通过分析资金流量和流向的规律, 找出财务管理要素、难点和重点, 为企业集团提供财务相关依据, 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能力。

4. 监督职能:

通过结算中心, 企业集团可对资金的安全性、合规性、效益性及其使用流向等进行审查, 设计资金使用计划。以结算中心为介质, 掌握各个下属成员的经济情况, 掌握资金情况, 为资金安全提供保障。通过结算中心的结算工作, 可加大对下属成员经济行为的掌控力度, 保证下属成员的经营行为符合企业高效、安全、规范的经营要求。

三、结算中心职能定位缺陷及完善对策

1. 性质定位缺陷及完善对策。

在企业集团中, 结算中心部分小型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相似, 但其性质与银行金融机构不同, 职能定位也有所差异。首先, 结算中心主要负责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 但并不具备法人资格, 资金结算和存贷款性质与银行性质一致, 可对下属资金进行直接管理, 但同时也代表企业集团与外部进行资金融通。结算中心在开展工作时, 必须以国家相关管理条例为原则, 争取获得商业银行的业务指导, 人民银行应对结算中心进行定期检查, 确保其业务合法性。

2. 贷款问题及完善措施。

通常情况下, 银行为了降低运行风险, 会对贷款进行严格的审核, 加大对资产的管理力度。但在企业集团中, 领导作出贷款决策时, 难以充分考虑贷款企业效益回报问题、负债情况等, 对于贷款用途了解不清, 也没有要求贷款企业进行贷款担保或财产抵押, 频频导致不良贷款现象出现[2]。从行政角度分析, 结算中心应由企业集团进行管理, 但从业务层面分析, 结算中心的工作依据是金融制度或财经制度, 对于贷款, 必须严格控制贷款力度, 强化企业信贷职能, 对贷款风险实施管理。例如, 对于一些效益较好的贷款项目, 可给予优贷政策, 对于不按时还贷的企业, 实行加息收费。充分考虑企业资金情况, 制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3. 税务问题及处理对策。

结算中心代表企业集团进行借贷活动时, 会由此产生不定数额的利润, 这一部分利润应当列入财务费用内, 根据税法相关规定, 不管是企业利润还是收入, 都应缴纳营业税。结算中心虽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属于纳税主体, 其在业务经营活动中, 代表的是企业集团, 业务利润也应列入集团资金内, 根据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和税收政策, 对产生利润的项目进行合法征税。

4. 考核评价问题及完善对策。

企业集团结算中心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且人民银行对结算中心的监管范围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 结算中心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集团方面, 应做好结算中心管理工作, 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采用单独考核或是独立核算的管理模式, 对资金管理进行严格控制, 全面考察管理效益、服务质量及控制力度, 结算中心主任应对有关资金的事务进行严格的管理, 统一责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集团结算中心职能定位仍存在许多缺陷, 应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强化结算中心职能, 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实现企业良好经济收益。

摘要: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十分重要, 关系到企业集团的正常运转。本文围绕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职能和意义进行探讨, 分析目前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存在的职能缺陷, 探讨如何做好财务结算工作, 以期作为企业集团财务结算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集团,结算中心,职能,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倩.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0 (01) :162-163.

[2]张军霞.浅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构建[J].才智, 2011, 02 (09) :146-147.

[3]刘艺虹.对企业集团内部结算中心的探究[J].商业会计, 2006, (20) .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篇8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职能是指审计能够完成任务,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目前从内部审计定义的理解,我国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职能是审计自身固有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化,审计对象的扩大,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和扩展的。

1、经济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主要是指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监察和督促有关经济责任者忠实地履行经济责任等。审计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审核检查,查明被审计事项的真相。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做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结论。从依法检查、到依法评价、直到依法做出处理决定以及督促决定的执行,无不体现了审计的监督职能。

2、经济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做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结论。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包括评定和建议两个方面。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

在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过程中,也有人提出内部审计还具有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的职能。在经济生活日趋复杂、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内部审计职能也必然要发展,不可能停滞不前。

1、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不同的监督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彼此不可替代。内部审计重要的特点是它能够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就在“防胜于治”。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的经营活动的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风险还没有转化为风险损失前就第一时间加以防范和处理,使小问题不会变成大问题,使潜在的风险不会造成企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这就是内部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作用。

2、内部审计职能深化的体现

(1)审计监督服务管理。查问题、找错误、抓舞弊只是内部审计的工作手段,堵漏洞、防风险、促管理才是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和内审价值的真正体现。通过审计监督揭示企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促进企业落实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管理,构建企业发展的“防火墙”。

(2) 审计监督服务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第三只眼”,内部审计不仅要在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方面作用显著,更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风险预警,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3) 审计监督服务效益。利用在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专业特长,内部审计可以就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以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如何更好的履行内部审计职能

1、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内审人员要转变观念。要将内部审计的目的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层次上来,要为决策者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其次,企业领导者要转变观念。企业领导是否重视内审工作,能否接受和采纳内审部门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审职能的发挥。再次,各被审计单位也要转变观念。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来查问题、挑毛病的观念,变被动接受审计为主动配合审计,重视审计建议的落实。

2、强化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多元化的经济活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求内审人员具备高度的技术素养、抗压能力、审查舞弊能力以及良好的交际和出色的表达能力。因此,内审机构可采取集中培训、以审代培、鼓励自学等方式,着力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强化工作质量的提升

内审工作的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其判别标准不是单纯地看查出违纪违规问题的多少,而在于其是否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是否为促进企业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要用创新、发展的眼光去判断审计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四、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

内部审计核心定位于帮助企业达到战略目标,即增加价值,还应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联结在一起。关注层次的提升,使得内部审计从一个局部职能的“功能性思维”转向从整体价值链来考虑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也在实质上扩展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传统概念下,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而设计的,人们不关心它对企业经营的贡献,而且这种贡献往往是无形的。而在如今的高度竞争且成本“过敏”的市场上,各大公司纷纷将其业务流程分为增值过程和非增值过程,然后尽可能地压缩非增值过程,期望公司内每一个人都为其创造价值。因此任何活动,只有为企业创造或者增加价值,才能为组织所重视,才能存在下去。内部审计在参与价值创造的同时,要向世人昭示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让公司的管理部门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了解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职业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应把成本降低的幅度或效率增长的幅度等作为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标准,这样做会削弱其工作的客观性。因为内部审计工作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往往是间接的。

总之,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找准审计定位,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树立“堵漏洞、防风险、促管理、增效益”的工作理念,在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服务领导宏观决策上下功夫,切实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为企业实现既定目标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张金爱, 浅谈内部审计如何把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上一篇:后现代道德下一篇:针刺结合推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