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定位与发展

2024-10-08

企业定位与发展(精选12篇)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1

毋庸置疑,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 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无法与大型企业抗衡, 那么是不是就说, 中小企业就没有自身优势和生存空间呢?笔者认为也不尽然。中小企业自身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如企业管理与目标决策机动灵活, 善于应变;组织机构简单高效, 勇于创新, 富于进取精神等等。但是, 这些优势是潜在的、可能的, 而劣势却是现实的与必然的。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中小企业是不是就一定缺乏竞争力呢?中小企业又如何回避自身的劣势, 扬长避短, 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呢?

一、中小企业必须有精准的市场定位

大型企业往往有若干个目标市场, 然后依据目标市场需求形成许多产品。因而在事实上, 大型企业在某一个具体的分市场、子市场, 或者某一个分类产品上并不具备决定性的优势和垄断。大企业分配给每一个子市场上的资源与中小企业的全部资源相比, 也就相差无几了。例如, 中小企业只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或元件, 为特定顾客服务, 与着重大批量生产的大企业相比较, 采取集中原则的中小企业照顾客户较佳, 自然就具有较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竞争程度比较激烈, 呈饱和态势的市场上, 依据集中原则研究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 便有更重大的意义。依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中小企业不能真正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不能进行精准的市场分析与定位, 不能集中优质资源主攻专业市场, 才造成了大型企业“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

那么, 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呢?笔者认为, 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进行企业的市场定位就必须明确企业功能。企业功能指的是企业经营内容及其经营强度, 或者说是企业经营内容与经营强度的统一。它的功能主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因素是经营内容, 另一个因素是经营强度。经营强度是企业功能的重要因素。大车和小车虽然都是车, 但功能是不同的。大国和小国虽然都是国, 功能也不同, 什么不同?强度不同, 或者说起的作用不同。企业也是这样。

二是科学分析企业现有功能很重要。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充分适应了市场需求, 是否充分发挥了企业能力, 是否充分履行了社会义务, 只有通过对现有企业功能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答案。企业现有功能是企业功能定位的重要依据。企业不能脱离现有功能搞定位。因为现有功能是功能定位的基础;也不能执著于现有功能搞定位, 因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变, 所以企业功能也应该跟着变。

三是对企业经营内容要作具体分析。许多企业经营内容似乎相同, 其实不同, 有的是来料加工, 有的是来样加工, 有的是独立制造等等。即使都是独立制造, 经营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别:有的是花钱买设计;有的是自己销售, 有的是委托代理商销售等等。

四是企业发展客观上需要有所取舍。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也就是要求专。再大再强的企业也不能什么都干,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什么也干不好。很多企业都自不量力, 喜欢涉足许多经营领域, 好像自己什么都能干好, 这样的企业十有八九都是短命的。企业不论经营什么都要精益求精, 而为了精益求精必须专益求专。求专就要定位。

二、中小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战略决策

战略管理决策是在企业管理发展到第三阶段才产生的, 在生产管理阶段、经营管理阶段之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企业与社会联系程度的加强, 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增强, 企业国际竞争的国内化等都非常迫切需要企业对战略决策进行管理。进一步推进企业战略管理是时代所需。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已经初步接触并深入了解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的知识, 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科学的发展战略企业就会少走弯路, 不会停步不前。企业战略的制定能使企业发生较大变化,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有利于企业的整体、长期的发展。

一是集中的战略原则, 对于发挥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中小企业不能集中使用自己的资源, 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只应有一个经营领域, 一个产品市场, 否则就会分散资源, 在一个产品市场中, 也应把重要力量放在某一价位上, 例如最高价位或最低价位上, 避开和大企业在价格强点上的竞争。《孙子兵法》有言:“强而避之”。在市场竞争中, 同样也要避开竞争者的强点和优势。特别是当竞争者拥有规模优势或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分销渠道等方面享有独占资源, 且它们是某一经营领域的成功关键因素时, 都应“强而避之”保存自己的实力, 避免与对手的市场决战。换句话说:当竞争对手筑起壁垒时, 应懂得“涂有所不由, 军有所不击”。既便是在即定的产品市场经营中, 必要的各种竞争手段, 也应只以一两项为主, 并要集中资源培植它们, 使其作为区别竞争者的个性。不可面面俱到, 这样做势必分散自身有限的资源, 不利于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充分利用和发挥。

二是“小生位”经营领域选择的战略选择, 是自身优势利用的捷径。“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中的有效地位。”这段话出自于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小生位”的概念也是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著作中正式提出来的。为了发挥和利用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 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大企业从正面交手, 遭受排挤或吞噬, 以获得经营资源的相对优势。中小企业经营领域选择的原则, 应是谋求“小生位”。选择小生位的经营领域, 实际上就是要垄断市场中的某一个小领域, 使自己免受竞争和挑战, 在大企业的边缘地带发挥自己独到的专长, 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和技术水平上成为佼佼者, 逐渐积累经营资源, 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创造一些有利时机。小生位产品一般大型企业都不愿涉足参与竞争, 这就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中小企业正是选择自然小生位投入经营资源, 在与大企业不竞争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

在市场上居于显赫地位的大企业, 如果搞好了产品换代的技术储备, 预测并能把握产品更新换代的机会, 就能自己填补战略空白, 仍可在市场上居于主动地位。反之, 企业的产品已进入衰退期, 但没有及时更新换代, 就会加大市场战略空白。这时, 如果中小企业采取主动, 就可乘虚而入, 争得主动。尤其是两代产品间技术差异较大时, 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也难以将中小企业从该市场中驱逐出去。

三、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目前拥有数百万家中小企业, 为什么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发展很快, 一段时间以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止, 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几年后就退出了市场不见了踪影。轰轰烈烈地开张几年以后消失;有些在停滞不前;有些改弦更张;还有些在维持现状苦苦挣扎;为什么大多会轰轰烈烈地开局悄无声息地收场呢?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能够发展壮大, 出现这样结果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战略的因素, 企业文化因素, 管理因素, 方向与目标因素, 战术方案的执行因素, 监督和总结因素, 用人机制因素, 员工激励的因素, 薪资待遇水平因素, 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因素等等。企业要发展要长久需要做得工作还有很多, 还有很多因素需要去挖掘和完善。成就一个世界冠军需要160多个因素, 一个企业要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成就百年企业需要多少因素, 很难说清楚。如果基础性的因素没有做好, 企业的发展就像镜中花、水中月、海市蜃楼, 企业又能走多远呢?

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前文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定位和风险评估, 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持续有效发展, 必须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逐步克服初创时期小作坊式的家族管理的弊端, 为做强做优做大奠定体制基础。二是要开拓发展新领域。新行业、新产业、新产品常常是快速发展的制高点, 中小企业要保持创新开拓的敏锐性, 善于在新领域“开疆拓土”。三是要提高发展组织度。政府部门要制定计划, 扶持中小企业按业务领域建立自律、自治的行业协会和商会。中小企业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克服单打独斗的狭隘观念。四是要强化自主创新。中小企业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要通过创新拥有自己的“一招鲜”。五是要加强协作配套。要改变产业“小、散、弱”的状况, 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不同中小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套。

具体分析, 中小企业可以走“专精新特”之路, 坚持有所舍、有所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走与大企业配套之路, 这既是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做法, 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不仅当前有着巨大市场空间, 而且也是一个永不衰落的常青产业, 中小企业投身其中天地广阔, 大有可为;走劳动密集型发展之路, 就中小企业来说, 大部分企业自身资本积累不够雄厚, 人才比较匮乏, 应充分利用劳动力价格低这一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走科技进步之路, 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 坚持科技强企, 走出一条从制造到“智造”、创造之路;走外向型发展之路, 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技术, 大力运用国外智力成果, 多渠道引进域外资金, 主动开展跨区域合资合作, 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走现代服务之路, 要适应变化, 更新观念, 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走产业集群之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可以较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 相互依存、相互协作, 共担风险, 共拓市场, 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

摘要: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发挥优势, 规避风险,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热议的话题。文章从企业管理人员的角度, 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优势,定位,发展预测

参考文献

[1].刘世权.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2006

[2].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2 (6)

[3].林书民.中小企业分析.财经科学, 1999 (4)

[4].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2

——“王老吉”成功案例

【摘要】在当今烽烟四起的饮料市场,不仅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名牌,也有汇源,农夫,娃哈哈等国有品牌,每一个都为能够在几经需求饱和的市场上获取利润、占有市场份额而苦心经营。然而饮料产品的生产工艺逐步走向标准化,仅靠产品本身来获取竞争优势已非常困难,能否开展合理而有效的营销工作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而市场定位是整个营销工作的第一步,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有效而正确的市场定位是每个企业产品生产与投入市场所必须做好的先期铺垫工作。市场定位的实质是帮助企业获取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才能准确、顺利地实施整体营销活动,最终在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市场定位竞争优势

一、“王老吉”成功背景

王老吉于21世纪初期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在2003年之前,王老吉因为定位混乱致使其销售网络只能停留在两广之地,无法被更多的消费群体所接受。王老吉是“凉茶”还是“饮料”,这个问题连王老吉内部人员都无法说清楚,其发展之路可想而知。王老吉品牌发展道路上存在着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当“凉茶”卖还是当“饮料”卖。(2)无法走出两广、浙南。(3)企业概念宣传模糊。因此,若想使王老吉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的定位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在历经数年的发展后,王老吉逐步将定位于凉茶的观念传达给消费者,以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及如今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怕上火喝王老吉”逐渐成为饮料行业的一匹黑马,销售额年年攀升。在中国的一些省,罐装饮料超过了可口可乐,发展风头比较强劲。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国内各行各业积极捐款捐物,帮助灾民共渡难关的大形势下,“王老吉”主打品牌的加多宝集团向灾区捐款1亿元,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的企业之一,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通过其在网络上展开一系列推广,以其“企业公民”理念,赢得了全国消费者一片赞誉之声,企业形象、品牌声誉顷刻之间达到顶峰,成为了中国企业“公益营销”的一个新坐标,此事件被业界称为“王老吉现象”。从一个几年前两广地区的小厂到如今饮料行业的巨头,“王老吉”走过了一段短暂而蓬勃的路途,准确的市场定位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其市场定位策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二、市场定位涵义

企业在进行市场细分和确定目标市场后,目标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仍

然很多,各占据不同位置,企业为命名自己产品得以稳定销售,必定按本企业产品特色,为产品在市场上确定一个位置,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产品的市场定位是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特色或个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来实现。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市场定位并不是对一件产品本身做些什么,而是指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企业产品在细分市场的位置,这种位置取决于与竞争者的产品相比,消费者或用户怎么认识这种产品。

在企业的营销战略中,市场定位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一个企业只有明确了市场定位,才能依靠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设计。美国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说:“重大的定位失误会毁掉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市场定位是整个营销工作的第一步。企业有效而正确的市场定位是每个企业产品生产与投入市场所必须做好的先期铺垫工作。

三、市场定位的原则

1.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过去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往往重在运用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4P”战略(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即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地点,运用合适的促销手段促成销售,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不能否认“4P”战略在营销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中,当今的市场逐步趋向于买方市场,大多数产品都是供大于求,实质上是消费者控制着整个市场,生产商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胜出,整合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人们开始从“4P”转向“4C”,强调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的重要性。在今天,一个有效的营销方案应该从买方的角度而不是卖方的角度来对所有营销因素进行协调,应该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思考购买价值的最大化,进而通过顾客价值的传递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可以看出“, 王老吉”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它一方面保留了其“凉茶始祖”身份、神秘的中草药配方、175 年的悠远历史等,另一方面,紧密思考顾客购买产品时得到的独特利益。因此,在仔细考察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后,从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赛、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上入手,提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直接将目标顾客锁定在爱吃麻辣、油杂食品、喜欢运动和熬夜这一类人群,从目标顾客利益出发点考虑,提出了喝饮品降火的新方法,也有效地将饮料与药效结合起来。

2.符合消费者认知——成功的品牌大多迎合了消费者的认知。王老吉品牌的成功验证了这一点。通俗的来讲,产品是否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这是产品能够

动销的前提条件。而品牌的成功建立在产品有销售量的基础之上。一般的凉茶是采用多种中药材熬制的,比较苦,消费者传统的认知是调节身体机能,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就好象生病的时候医生开中药熬出的汤汁一样。这样的东西,绝大部分人会把他当药来看,而不会当作可以解渴的日常饮料。“是药三分毒”,是中国人固有的认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一个类似药品的饮料作为日常的饮料是很难接受的,没有人要喝饮料的时候去类似药的东西来喝。消费者对于饮料基本要求是解渴、对于口感好要求的因素非常重,这是一般性的要求。传统的凉茶是苦的,大多数消费者喝饮料的不喜欢苦涩的味道。我们看到王老吉迎合了消费者的认知,将凉茶塑造成一个新的饮料大类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改良:市面上的王老吉凉茶,是甜味的、冰镇后比较凉爽的,丝毫没有传统凉茶的口感,这就改良的结果。很显然,王老吉在面对中国消费者的时候,迎合了消费者的对于饮料的认知。将凉茶界定为一种新的饮料品类,是王老吉在建立消费者认知上的一个突破。让凉茶符合饮料的基本特性如口感,是顺应消费者的另一个创新。

3.创新而独特——准确的市场定位取决于能否找到恰当的定位依据,企业市场定位的概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特色或个性,才能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产品的特色或个性,有的可以从产品实体上表现出来,包括产品的生产技术、形状、成分、构造、性能等,如乐百氏宣传的二十七层过滤技术;有的可以从产品的用途或适用场合反映出来,如“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的白加黑的定位。有的可以表现为利益,包括功能性利益,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情感性利益,如,“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自我表现利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有的可表现为价格水平和质量标准,包括高质高价、高质同价、同质低价、低质更低价、高质低价。有的可以以使用者定位,如“蒙牛奶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有的也可以通过竞争或竞争者进行定位,如蒙牛,“向伊利学习,做伊利第二”。

四、市场定位策略

1.避强定位——当企业无力与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而获得绝对竞争优势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去争取相对竞争优势,突出宣传自己产品的特别之处,在某些产品属性上取得领先地位。这种方式能够使企业迅速在目标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鲜明的企业形象。这种市场地位方式风险较小,成功率较高,是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如王老吉强调自己是“凉茶型”饮料,避开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强势品牌进行竞争,成为非可乐市场的新生军。可以看出,王老吉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其如今成功的重要因素。

2.迎头定位——这种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实力,为抢占较佳的市场位置,不惜与市场上占支配地位的、实力雄厚或较强的竞争对手进行正面竞争,以使自己的产品进入与竞争者相同的市场位置,同竞争者争夺同一细分市场的策略。实行迎头定位,必须知己知彼,尤其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否则很容易陷入困境;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本企业是否能比竞争者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该产品市场容量是否能够吸纳两个以上竞争者的产品;本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不低于竞争者;该市场定位与企业的特长和信誉是否相适应。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斗争,肯德基与麦当劳的斗争采取的都是这一定位策略。

3.重新定位——通常是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二次定位。如万宝路香烟由女士的高贵形象转向西部牛仔的粗旷形象。

五、市场定位的意义

1.品牌定位的意义在于在消费者认知中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获取消费者对于产品大类的价值依赖;在行业中往往来自于对行业标杠企业品牌的对立行定位灵感。一个道理:成功的品牌要率先进行独占性定位 既然是饮料,有什么特别的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或者成为购买的理由,或者为某些消费者提供特别的利益或服务,而这些是行业中未能满足的或者满足的不好的。自己要在行业和消费者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我认为这其中至少有两个因素:一是消费者有需求存在并且有发展潜力,二是行业中还没有品牌形成某一价值的领导性地位。我们看王老吉是怎么进行定位的。首先是消费者需求的漂移,对于自身健康利益的需求日趋明显。凉茶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品,而且有很多的功能,在广州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些道理,身体上有一些不适应和小毛病,喝些凉茶就能解决,比如虚上火升、治理感冒、治疗嗓子疼痛、饮酒过多等,当然有不同的针对性凉茶(比如菊花、凤梨等)产品来解决这些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大家买东西,买的是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案。王老吉找到了一个共性:防上火!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上火是怎么回事,也都知道上火的不妙之处,人人都怕上火。上火后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吃药,但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吃药得上医院看病或者去药店买药,不省钱也不省力。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需求。再看行业中的饮料产品,还没有一个全国性品牌率先向消费者公开表明是这种价值的提供者。行业中的领导品牌可口可乐,有咖啡因等成分,不利于身体的健康。针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王老吉站在可口可乐对立性的健康角度进行了先期定位:防止上火的饮料(从它的广告传播语上可以看出“怕上火,喝王老吉”)。从开始王老吉就建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定位,有别于红牛、尖叫等功能性饮料。从王老吉的品牌定位中,我们可以重复一个道理:成功的品牌要率先在消费者需求、与行业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独占性定位。

2.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品市场,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在进行着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工作。可以说,这些工作是决定企业经营的重要前提,也直接

关乎企业营销的成败。由于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企业资源的限制性,某一企业独霸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同时由于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这些环境因素都对企业的营销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顾客在一些重要属性上对某一企业或某一品牌树立相对于竞争产品不同的定位,确定其竞争优势,就非常重要并且事实情况是,无论企业的营销努力是否存在,顾客也会对产品自然进行定位。要想让顾客与企业的定位角度一致,企业必须进行认真筹划,通过设计营销组合来打造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最大优势。而这种优势就是通过树立产品或品牌的差异点来进行的。有价值的差异点可以从重要性、区别性、优越性、可沟通性、领先性、可支付性、盈利性等方面取得,同时要避免定位不够、定位过度、定位混乱等现象出现。

在市场定位问题上,“王老吉”走的是高价位彰显独特功效的路线。也就是说,与众多饮料以低价格博取市场份额不同的是,在拓展全国市场的重新定位中,“王老吉”的终端售价利乐包装为2 元P包,红色罐装为313 元P瓶,这样的售价远远高于同类产品,比同等容量的可乐产品高出30 %左右,应该说这样的定价属于典型的撇脂定价法,[3 ] 即在产品刚上市或新进入一个地区时,将产品价格定得较高,目的一是为了短期内获取最大利润,二是为了树立产品独特的形象,吸引追求新奇、收入较高或口味偏爱的顾客的拥护。王老吉采用的目标市场策略该公司通过将饮料市场细分后,集中其优势资源,专门从事功能饮料的研发、营销,力争将王老吉塑造成中国功能饮品的“第一品牌”。特别是在21 世纪,消费者不但要求饮料的口感,更把健康的诉求放在考虑之列,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高价位拉开与同类竞争者的价格档次,犹如当年中国豆浆改名维他奶进军欧美市场大获成功一样,高价格并未吓退消费者,在强大的广告力度下,消费者反而树立了产品品质超群的印象。因此形成了高价位突出了高品质,高品质换来了高认可,市场销路被打开了。

选准战略定位 企业跨越式发展 篇3

一、分析市场变化态势,理清企业发展思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白酒行业发生了急剧变化,以鲁、川、黔、鄂、豫为典型代表的白酒纷纷抢占白酒市场,掀起了中国酒业第一轮营销热潮。做为陕西白酒行业著名品牌太白酒的地位被纷至沓来的外地品牌所吞噬。1997年,企业销售收入仅2852万元,利润亏损218.39万元,累计亏损1557万元,截止1998年6月,企业债台高筑,危机四伏。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针对企业实际,在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果断调整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制定了“调整结构、严格管理、质量第一、扩产提效”的治厂方针;明确了“集千古妙法,守工艺规章,构质量大堤,酿太白美酒,造登峰极晶,与诗仙同辉”的质量方针和“走凤香、浓香和兼香三个香型同时发展,以凤香型为主”的酒体发展方向;确立了“以销售为龙头,以质量为保证,以生产为供应线”的经营思路和“培养一流销售队伍,主攻省内市场,开发省外销售领域,提高优质酒销售比例”及“以普通酒保市场,以优质酒创效益,以饭店为主攻方向,以费用包干激励人”的销售策略。并提出了“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资源共享,网络共用”、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让商家赚钱是工厂发展的硬道理”、 “质量加诚信,网络加终端”的营销理念。将企业战略定位在一年脱险、两年脱困、三年盈利、四年高速发展、五年进入全国白酒100强的目标上。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的确立,为企业扭亏脱困和长足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太白酒厂1999年被确定为陕西省127户重点脱困企业。为了扎扎实实地抓好扭亏脱困这项中心工作,我们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核心,狠抓企业内部改革,逐步建立规范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全厂各项工作。在具体措施上,一是推行成本目标管理。将各项经济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实行节约成本奖励,浪费成本扣罚。二是加强成本控制。压缩亏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大盈利产品的促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原材料采购实行审材料价格、采购票据、检验结论的审核制。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对历年拖欠货款进行清收,并严肃了财经纪律,管好用活了资金。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了各部门的工作程序。五是改革了管理机构。改变了工作职能交叉、人浮于事的不良状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年来,太白酒厂圆满完成了省、市、县三级扭亏脱困任务,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五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税利6461.1万元。

三、研制开发新型产品,千方百计保证质量

太白酒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继承太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保持太白酒优良品质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装备的改造步伐,增加太白酒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促进市场开发”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晶牌经营,科技创新,香型兼容,扩大市场”的经营方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先后成功地开发出了3个香型、5个规格、36个新产品,使太白酒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其中珍品一支笔、太白家宴、一壶藏、千禧太白酒已成为太白酒的主导品牌。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困难所迫,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设施严重失修,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销售需求。为此,我们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维修了机械设备、供排水和供气管道及输电线路,改造了闲置的70个窖池,安装了三条灌装流水线,更新了粉碎设备,扩大了曲房和曲库,扩大了白散酒库容,安装了散装锅炉,新建了水塔、机井、化验楼、仓库和包装车间。此外还承包了陕西永昌酒业公司白酒生产车间,组建了太白酒厂白酒三车间,年增加产量1500吨;还从华融公司买回了原太白酒厂一分厂全部产权,为企业今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项目的建成使用,扩大了生产能力,满足了销售需求。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质量体系文件,以国际质量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一是严格工艺纪律,规范操作规程。二是实行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格进行生产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充分发挥各车间工艺员和生产部门工艺监督员的作用。三是完善产品质量控制手段,凡关系产品质量的设备和原辅材料,坚持一票否决制。四是坚持产量服从质量,车间服从质检,产品服从标准,企业服从顾客,做到责权明确,严格考核,使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科学化。同时,我厂和宝鸡市技术监督局签定了“质量共建”协议,共筑太白酒质量大堤。通过严把产品质量关,白散酒合格率、优质率、瓶装一次合格率较1998年提高了0.2%、7.63%、2.6%。我们还成功地解决了低度白酒低温下沉淀和风型酒固形物超标这一酿酒界技术难题,对提高产品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四、认真研究营销策略,大力开拓目标市场

在分析太白酒厂销售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将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龙头来抓,领导班子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销售和市场建设上,将市场营销列入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将运作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加强市场管理,完善促销手段,稳定市场价格,扩大市场份额,追求经营利润,保护商家利益”的指导思想,实行“双赢”方针。在市场建设上,我们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营销思路和模式。以理顺价格为核心,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为手段,完成了营销思路和模式的转变。将通路型销售向网络型销售转变,将单纯的批发型出货向终端分销型出货转变,将客户之间的无序价格竞争向有序服务竞争转变。二是规范市场管理。制定了《销售工作指导书》和《太白酒市场管理细则》,就市场定位、价格定位、经销商的选择、市场布局、售后服务、利润分配和网络营销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厂商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整顿了市场秩序,规范了市场行为。三是推行联合经营制,加强网络建设。由各办事处负责,组织辖区经销商组建联销体,做好终端市场销售工作,建立点多面广的销售网络。先后组建了10个联销体,形成了主导产品的销售骨架,调动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四是实行合同管理。组织合同户签订经销合同,对合同户实行统一价和送货制,一律先交款、后提货。五是调节供求关系。满足市场需求量大且顺价销售的地区和客户货源供应,限制市场有存货且价格不到位的地区和客户供货,以此来加强市场管理,理顺市场秩序。六是加快省外市场开发。将省外市场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成功的开发了甘肃的兰州、白银、平凉、庄浪、庆阳,青海的西宁,湖北的武汉,河南的三门峡、西峡,山西的运城及深圳等市场。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太白酒今后的销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打造晶牌竞争实力

太白酒文化博大精深。因诗仙李白酷爱而闻名于世,其酒质体现了诗人豪放、刚正、恢宏大度、荡气回肠的个性特征和人生追求。我们坚持以李白文化为核心,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团结统一,顽强拼搏,务实创新,谋求发展”的企业精神和独有的企业文化。首先,我们努力造就团结一心、开拓创新的领导团队。在班子成员中增强了开拓进取,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着力培养敢于负责,工作扎实的管理者队伍,极大地激发了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加强职工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四是推广企业文化,塑造文化卖点,为企业今后的文化推介和持续发展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对厂区进行绿化、美化,提高职工福利水平,使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广大职工安居乐业,形成了团结向上、奋勇争先、聚精会神抓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我们又在厂门外征地4000平方米,正在动工修建办公楼一幢,建造花园式景观广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职工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农机企业发展应做好产品营销定位 篇4

一、挖掘农机产品的情感因素, 做好产品情感定位

产品情感定位就是企业在产品的情感诉求方面要区别于竞争对手, 通过对产品或服务各要素及营销过程注入情感, 把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 赋予其感性色彩, 从而唤起消费者的共鸣。农机产品的情感定位主要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设计的人性化。

现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产品的高质、廉价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心。农村消费者已经开始追求人性化的产品。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就是指产品在设计当中要体现对使用者的关心, 要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的安全性、操作的便利性与习惯性等。

2. 产品形式的人情化。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 农民在购买农机产品时对农机产品的外观、舒适度、民俗特征等各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因此, 企业在产品设计时要重视产品形式, 体现不同农村的人情因素。产品形式的人情化就是要使产品在形式上能符合农村使用者的审美观、民俗特征、操作舒适感, 使产品具有人情味, 让使用者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农机产品在形式上能够体现美观、大方、具有艺术气息的情感化形态, 就能给操作者带来精神享受, 缓解操作者的疲劳, 增强人机配合的协调性,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充分认识农民的真正需求, 做好产品实用性定位

1. 产品技术的实用性。

通过对目前的农村市场调查分析来看,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 存在严重的守旧心理、小农心理、从众心理, 并深受传统生产观念的束缚, 对农机先进技术保持观望、怀疑和抵触的态度。他们普遍表现出的态度是不求技术的先进, 但求技术的实用。技术越先进, 操作越复杂, 农民朋友越不习惯使用, 技术越先进的机械越容易坏, 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维修成本也越高。

2. 产品操作的实用性。

农机产品操作的实用性不但能够让使用者身心愉快、高效地工作, 而且能够增加人机合一的协调性, 提高安全系数。产品操作的方便、舒适、明了、直接和人性化等特征都会增加产品的实用性。农机产品操作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操作空间环境的比例设计, 操作工具的安全性、便利性、细节性等方面。

三、以服务农村为宗旨, 做好企业文化定位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定位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人员构成、目前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等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对企业文化中的某些要素进行重点培植和设计, 使之在公众或竞争者心中留有深刻印象, 从而树立起具有自身独特个性、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形象和位置的企业战略活动。农机企业要做好企业文化定位,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 突出服务文化, 打造“服务”品牌。

农村交通、通讯、经济条件各方面的限制决定了农村市场最需要的是企业的优质服务。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突出服务文化。对农民的服务必须讲究“务实”、“诚实”、“朴实”, 要将“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以人为本、感动农户”作为企业的服务宗旨, 从对农户的跟踪服务向规模服务、亲情服务, 到信息化服务, 再到品牌化服务发展, 建立“全心为农户”的服务品牌。确立“体贴、快捷、方便、专业、增值”的服务理念。通过改善服务模式, 规范服务流程, 确定优质服务标准, 提高服务形象, 完善服务测评体系等方法, 不断提升“服务”品牌形象。

2. 以发展农村为宗旨, 创造农户价值。

企业文化要以发展农村、服务农村、关心农村为宗旨, 全心为农户创造价值。企业不但要关注农户或农村的现状, 还要协助农户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全力指导农户发展农村经济, 不但要指导他们如何购买和使用比较先进的农机工具, 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发展农业产业, 做好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具体做法就是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引导农村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做好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指导农村有计划地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 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 大力发展高效环保机械, 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将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农业技术的现代农业作为企业的历史使命。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的农机产品, 淘汰高耗能的老旧农机产品。

四、重视农村环境差异性, 做好产品地域差异化定位

1. 充分了解消费环境的差异性, 增强产品的适应性。

农村地区间消费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 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 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所处地形复杂。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 江、河、湖、海等造成不同地形对农机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同一农作物不同地区使用的农机产品存在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农作物使用的农机产品也具有差异。因此, 农机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 增强产品的地区适应性。

2. 做好购买力的市场细分, 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

虽然农村市场购买力的总体规模很大, 但不同地区之间的购买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我国农村的购买力水平从东部向中部和西部呈现出递减趋势。因此, 农机企业开拓农场市场的区域重点应该放在东部和中部, 但要兼顾培养西部市场。要深入了解不同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层次, 再进行合理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

3. 重视民俗文化的差异, 开发农民乐于接受的产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地区的农村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特征。他们选择和购买农机产品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做决策。产品设计应该将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比如, 将民间的喜上眉梢、百鸟朝凤、六合同春、花开富贵等民间吉祥传统图案植入产品中, 让农民产生一种基于本土文化上的情感认同而乐意接受企业的产品。相反,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 产生了对色彩、图案的喜恶习惯, 产品设计要注意避免一些民族的禁忌。农机产品尤其是出口的农机产品的色彩与图案设计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别, 迎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色彩和图案的偏好, 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五、洞悉农村市场特征, 做好营销模式定位

1. 建立农机产品示范园, 提供学习操作体验。

农机产品特别是新产品在农村的推广需要做好产品的示范工作。农民收入有限, 对购买农机产品表现很谨慎的态度, 他们对任何农机产品的购买都不会轻易出手。只有当他们真正了解产品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买了之后能够创造更大的利润, 觉得“划得来”, 他们才会买。而农机产品示范园的作用就是让农民亲自体验产品的功能和好处, 解除他们购买的心理顾虑。

2. 关注农村发展, 提供致富收获体验。

农民朋友是很懂得感恩的, 如果农机企业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关注农村市场, 从长远利益来发展农村市场, 带领部分农村走向致富的道路, 让农民体验到丰收、富裕的成就感, 他们会对该企业的产

品情有独钟。因此, 现在的农机企业除了认真研究产品技术之外, 还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农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状况、土壤性质等自然条件进行研究, 真正了解该地区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 哪些农作物可以大面积的种植, 它们的播种和收割适宜采取什么样的农机工具。企业只有深入农村, 了解农村, 支持和帮助农村, 才会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农村致富的同时, 也可以成功开拓农村市场。

3. 多设售后网点, 提供优质服务体验。

农民购买农机产品有一个很大的担忧就是维修网点太少, 机械坏了没地方修。大中型的农机新产品用了一年之后, 第二年可能就不能用了, 需要维修。主要原因是农机产品的工作环境本身比较恶劣, 加之农民缺少对用过之后的产品的保养知识和意识。如果企业能够多设置一些维修网点, 及时帮助农民保养农机产品, 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 让农民体验企业的优质服务, 就会产生以优质服务带动产品销售的良好效果。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5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在全国率先基本建立了非国有、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一产权明晰的制度基础和相关的市场运行体系,相对许多省市来说体制上有优势。但由于旧体制还存在和市场机制的低水平发育与成长,政府行为仍然深深地打着旧体制和旧秩序的烙印,政府角色错位的现象依然较普遍。主要表现在政府行为企业化、政府行为短期化和政府行为区域化。这些因素还深深制约着我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的民营中小企业以及政府在管理民营中小企业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利于企业的举措等情况的分析,找出个别政府部门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使我们的政府转变职能,正确定位,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调整政策与法规。

一、概念界定

(一)民营企业及民营中小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 对于什么是“民营企业”这一概念问题,目前理论界仍在广泛争论。我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民营企业应该是,“非国有国营”的企业的集合。即除国有国营的企业外,一般都属于民营企业的范畴,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在内。从狭义角度看,民营企业一般是指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但个体户称不上是企业,因此狭义的民营企业往往就是指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后实行股份制(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形式的企业(国家对这些民营化了的企业不再直接经营管理,只是凭所以者身份享有所有者权益);全部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集团公司;私营企业、个体企业、民间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民间独资企业。总之,除国有国营之外的所有的 所有制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之列。

中小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和资金总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小型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和资金总额在5000万到5亿之间的企业为中型企业。③

(二)政府角色定位观点

政府在这种市场中出现角色错位现象,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府角色偏离自身职责任务、活动范围、运行轨道的现象。政府角色错位,一是职责内角色与职责外角色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对经济发展承担不同的分工,发挥不同的作用,它们的角色各不相同,不可代替。而现实中,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涉足企业、市场、社会的职责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④

二、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简要回顾

浙江是在低起点上起飞的。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浙江由于处于“三线”前沿而没有任何重大项目的投入。浙江人均只有半亩地,自然资源贫乏。从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里,国家在浙江的投资人均只有410元,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恰恰就在这种缝隙里,浙江为中国市场经济培育了最早的主体——中小民营企业——同时为中国市场体制的演变与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现在的浙江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2位升至第4位,从一个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

济大省。据统计,到目前,浙江已经是全国私营中小企业最发达的省份,拥有各类私营中小企业60多万家,约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堪称“中小企业王国”。

(二)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就自身原因来说,其一,民营经济公司治理薄弱。大部分私企都是家族制,这种家族治理也与市场环境不健全有关,在信任程度较差的情况下,它能较好地自我保护,但是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业主不愿意放弃对企业的控制,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与高级管理者的关系。其二,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财务公开和公司信用。不合理的税务规定鼓励企业作假账,以挽回多缴税的损失。由于财务不透明,私企很难吸引外来资金,也不容易得到大的合同。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所为。

三、政府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我们的政府为了经济出现各种现象,就如汕头市市长马春洪的名片上就印有这么一段字“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你投资,我服务;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发展”。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施政必须首先弄清自己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行使什么职能。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政府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一,就总的目标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廉价、有限、有效、能干的政府。二,就基本任务而言,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为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当前在转轨时期,政府还必须强化对新体制创立的推动职能和对市场主体运行的服务职能,做好下岗职工的分流和就业的工作.三,就运行职责而言,政府还必须担当好四种角色。一是决策者的角色。决策在政府施政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决策问题,尽可能按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决策,确保其科学、有效。二是管理者的角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管市场管不了、无法管的事情,克服市场缺陷;(2)直接管理基础性、公益性产业。三是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协调,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市场、社会的内在潜能,有效地利用好人财物力等各种资源。四是监督者的角色。

就像是球场上的裁判一样,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有违规行为,对违规者给予应有的处置,以保持良好的竞争、运行秩序。

而我们的政府也逐渐地认识到我们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正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要求。

四、政府角色错位,制约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我们的政府角色定位还是远远落后于我们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先前告破的深圳市艾比艾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相关公司涉嫌狂骗浙江企业案件,由于案发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因此在浙江引发了“应对wto,政府应该如何抉择?”的大讨论。3家骗术并不高明的骗子公司在3年内,竟轻松卷走国内4000余家企业9000多万元巨额资金。其中,浙江企业大约占到15%~20%,被骗金额超过1000万元。被骗的六、七百家浙江企业中,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民营中小企业,遍及全省各个市县,企业的种类五花八门:化工、机械、纺织、鞋革、电器„„。因为深圳艾比艾公司许诺:只要每年交纳

1.8万元“作业费”,国际市场的大门就可以向他们打开。苦于出国无门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面对从天而降的“机会”,急忙抓住,不料却掉进陷阱。

如此众多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为什么舍“正门”而入“偏门”?骗术不高的骗子公司为什么如此大有市场?答案令人忧心: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尚且无法以他们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活力,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国际市场进行公平竞争,因为它们仍有不少自身难以逾越的限制,仍然遭遇不公待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这批急切扑向国际市场却铩羽而归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反思如

何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再次向政府发出呼吁:原先“错位”的政府角色要对照世贸组织新规则首当其冲进行调整,在带有强烈计划经济痕迹的领域中进一步“缺位”,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放活一片天;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秩序上进一步“复位”,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面的这个案例就显示出了我们的政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又如“民营企业九大盼望”是:一盼立法保护私有财产,二盼立法维护民营其权益,三盼立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四盼倡导社会优秀民营企业家,五盼同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力,六盼同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经济权力,七盼允许民营企业优惠收购国有企业,八盼鼓励民营企业优惠引进高级人才,九盼培育杰出的民营企业家。在这九盼里面,有六到七条是跟政府有关的。我们的民企对政府有这么多的盼望,也说明了我们政府的不足。下面就试着来谈谈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点:

(一)市场秩序不佳,竞争条件不平等

对于民营中小企业,市场准入不公平,同一地域不同类型的企业税赋不同,同类型企业由于政策不尽相同,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由于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对我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民营企业仍然不允许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成分,得不到公平竞争的保障。

(二)宏观管理交叉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是按所有制关系划分类型,归口管理,对民营中小企业实施管理的部门有乡镇企业局,工商局、工商联、经贸委、劳动部门等。这种宏观交叉管理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无法形成集中统一和系统有效的管理,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这里,我想可以分为四点(1)旧的思想观念的制约。(2)体制制约。在一段时间内,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所受到的行政制约和政策制约可能依然严重,一些民营企业可能因政策的所有制歧视而陷入经营困境。(3)法治制约。第一,各项法律法规不协调。第二,各项法律赋予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过多。第三,执法中的行政制约。

扶持了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打倒了有效率的民营企业,后果是两败俱伤。

在市场准入方面,受计划经济及政策因数的制约,诸如石化、电信、航空、电力、烟草等产业部门,基本由国有经济垄断,民营企业进入这些产业部门困难重重。还有,前置审查审批繁杂,许可证过滥。据浙江省工商局的初步调查,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个体私营企业开业登记前,需前置审查、审批或实行许可证制度的有20多部法律、60多部法规和规章;需要前置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有14个行业,149个经营项目,涉及公安、卫生、文化、旅游、劳动等38个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令民营中小企业望而生畏。个体私营企业征用土地、技改立项、申报贷款、产品鉴定、出国考察等,也都要经所谓的主管部门签注意见,才予受理。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出现了一些允许外商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而国内个体私营经济却难以涉足的不正常现象。

在税赋方面,个体工商户没有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领取增值税发票,增值税无法抵扣;即使账册凭证健全、建立财务会计制度的大量民营中小企业,达不到生产性企业100万元产值、流通性企业180万元销售额的规定,也不能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

(三)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民营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自身力量薄弱,在取得贷款、获取信息、研究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难度,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是竞争中的弱者。作为竞争弱者的民营中小企业,在投资方向、发展战略、融资、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技术进步、进出口

贸易、人才等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级政府的经济政策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而一直未形成系统的民营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即使政府出台了一些民营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比较零散。调查显示,市场竞争条件下中小企业缺少政府必要的保护。54.2%的民营中小企业对政策环境的评价是“一般”,还有8.9%的企业认为政策环境“差”。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也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现有的人事管理体制、人才分配制度、政策信息传递方式等,均使民营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较晚,还不够发达;另一方面已有的中介机构往往设在政府部门,较少对企业直接开放,即使对企业开放,也是为大企业服务,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服务。一些商业性较强的服务机构,由于服务收费高昂,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从政府部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情况看,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发展规划及相应的信息服务机构。

(四)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难度大

近几年来,尽管民营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金融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我省情况稍微好亿点,但目前企业所处的金融环境并不宽松,资金来源相当狭窄,在资金融通方面还处于相当艰难的境地。民营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仍受很大限制。浙江个体私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额度一般仅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10-20%,与其雄踞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贷款手续繁,贷款额度低,归还期限短,加上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急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往往求贷无门。另外,国家对私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银行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有诸多限制,增加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中国上市公司中只有百分之一二是私企,所以私企几乎不可能从股票市场上得到融资。四大商业银行主要为国企服务,而不是为最能有效运用资金的企业服务的。近来国家银行因为国企亏损而造成的巨额坏账,变得谨慎起来,特别对于私企的贷款更不容易通过;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融资控制严格,造成私营企业发展和民间资金利用两不利的局面。缺少资金这一“血液”的补充,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五)民营中小企业社会负担较重

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政府部门常把民营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靠增设名目繁多的费用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渠道,阻碍了我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据对336家民营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有140家企业反映近年企业社会负担增加,占调查企业的41.7%;有143家认为企业社会负担没有改善,占调查企业的42.6%。企业的主要负担项目:有174家负担过乱收费,占调查企业的51.8%;有113家企业负担过乱摊派,占33.6%;有56家企业负担过乱集资,占16.7%;有63家企业负担过乱罚款,占18.8%。⑥

(六)土地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们的土地使用指标紧缺,征地费用高,平均每亩可以到9-20万元,最高可以达到每亩50万元。⑦

五、制约政府角色转换的原因分析

虽然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这一号召已经提出十几年了,但为什么到现在我们政府角色定位错误的现象还很普遍呢?我想原因有三。

(一)体制上的束缚

这是客观背景,是最深刻的原因。当前,我们正处在转轨时期,新体制没有完全形成,旧体制仍在继续运行。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明,政资不分,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制度上的联系,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就成为必然;统一的大市场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政府依靠行政力量介入资源配置就有客观存在的条件;中介组织发育滞后,政府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还不会很快消失。因此,当前的体制状况决定了政府难以从根本上摆脱旧的格局与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认识上的偏差

这是产生错位现象的内在的主观的原因。政府四面出击、包揽一切的理论依据,是把自己看成是万能的、永远正确的。其实,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定位既不准确,也不现实。政府与市场一样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作用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打天下。政府领导对市场经济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也是发生错位现象的重要原因。比如,认为培育市场体系就是要建市场;加强宏观调控就是用行政力量干预;搞企业改制就是让职工集资入股等等

(三)利益上的驱动

这是直接诱因。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一旦达不到目标,便置市场经济规律于不顾,滥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结果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则热衷于追逐局部利益,热衷于大权在握,因而出现地区封锁、地方保护、滥收费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六、实行政府角色转换的对策建议

既然政府的角色转换,正确的定位对我们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的政府又远远不能适应民营中小企业如此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快政府角色转变的步伐。

(一)实行政企分开

按照政资分离的要求,遵循国家权力机构下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国有企业董事会的目标模式,逐步把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独立于政府之外,建立对国家权力机构负责的、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是实现政府角色的载体。前几次机构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机构设置与体制要求的脱节。

(三)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总的目标是,要实现政府管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的三大转变。第四,提高政府人员素质。在新的体制下,政府人员必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科学决策方法,明确政府角色的定位和实现手段。

参考文献:

①《浙江民营企业家研究》课题组:《浙江民营企业家问题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2-4-16

②孔祥有、单东:《民营经济论》,《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2000年版,中华书局,第332页

③冉木哥:《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5月刊,第17页

④尹文涛:《政府角色错位现象浅析》,《理论学刊》,2000年第一期

⑤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市场主体、政府与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2月刊,第3页

⑥《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关于我省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 篇6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定位 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产业比较,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从产品看表现在六个方面:(1)文化产业的产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般说来,人们的消费能力越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得越多。(2)文化产业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是文化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人。生产文化产品中劳动的支付,完全是脑力的支付。(3)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在文化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是难以判断的,投资文化产品是要承担市场高风险的。创造文化产品,创作者或是靠涌动的创作激情,或是靠对市场需求的理性预期,不可能有明确的消费对象。(4)文化产业的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的产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每一件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文化产品都极具个性。(5)文化产业的产品创造的是无形资产,积累的是品牌效应。同一产品被拷贝的次数越多,其产生的产值就越高。一个作家、一个演员,其名气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大。(6)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共生性和融合性。任何一个产业形态,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内涵,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汽车文化等,无一不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服务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契约或经济契约关系的服务活动,与货物交易相比,其特殊性也包括六方面:(1)不可储存和运输,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2)服务的易逝性,在服务能力不能得完全使用时,就会发生机会损失,如电影院里的空座等。(3)服务的无形性,顾客依赖对服务供给者的认知程度或即时感受。(4)服务的需求决定性,服务不可能计划生产、是开放系统,受传递中需求变化的全面影响。(5)服务的异质性,服务是观点、概念与感知,服务中顾客与提供服务品供给方的交互性决定了服务的个性化,关注个性化也为服务的变异性创造了机会。(6)服务的即时性,服务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普遍地需要在同时同地完成服务交易,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如果不在同一场所同时进入服务程序,则服务交易就难以完成。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注意到其独特性,必须将这个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的新兴产业,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积极培育和推动其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

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它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很小的。1999年,教育文化和广电行业占全社会就业结构的2.22%,占GDP的2.3%;若剔除教育业,文艺广电业仅占社会就业结构的0.16%。此外,其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也不高,在第三产业中仅处于中下水平。据统计,1997年我国文艺广电业的中间需求率在第三产业内部34个行业中排27位,仅为24.4%,文化产业的顺向波及效果不强。文艺广电业的中间投入率排18位,为51.1%。这表明全国生产文化产品需要的总投入中,有51.1%是中间投入(即文化产业生产过程需要外购的物品和服务),文化产业的逆向波及效果较强。文艺广电业的影响力为 2.34879,影响力系数为0.98048。影响力系数小于1,表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水平小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文艺广电业的感应度1.21075,感应度系数0.50541,说明文化产业的感应能力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由此看来,就全国范围来说,由于(狭义)文化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比重很小,其前向关联效果较强,但后向关联效果较弱,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在第三产业中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尚未具备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尽管如此,文化产业能较多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和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超前发展,因此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十五”期间,在我国一些特大型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国民经济的50%,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波及第一、第二产业的广义文化产业群,如能高瞻远瞩地分析社会需求的发展前景,推进技术创新和供给创新,突出加强服务输出,增大辐射半径,将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首先,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从提高“五化”入手。一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对非公益性文化领域,要进一步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增加竞争主体,加快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二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积极引进文化资本,引进先进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引进先进制作技术,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提高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程度。要通过合理划分文化产业中的竞争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推动赢利性业务走向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快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撑,尽快形成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五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文化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其次,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造就大批有创造力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文化人力资本和高科技的制作传播手段,是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允许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有了优秀人才,才能创造名牌文化产品,才能发挥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再次,建立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养消费者良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其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准。二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拉动机制。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文化产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三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发文化原创精神。在文化设施建设、作家、艺术家权利保障、繁荣文艺创作等重要方面,都要尽快建立健全法律,依法办事,以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市场秩序。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7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阶段划分

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 其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 (Oliver Sheldon) 于1924年提出。l953年, 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博文 (H.R Bowen) 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 给出了商人社会资任的最初定义, 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即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但到目前为止,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国际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利益相关者学说、企业公民学说、三重底线学说和环境、社会和治理学说。一般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

2.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阶段划分。

英国Accountability的创始人兼董事长Simon Zadek先生将其分为五个阶段:防御阶段、服从阶段、管理阶段、战略阶段和公民化阶段。在不同阶段, 企业会因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表1) 。郭沛源等 (2006) 认为, 发达国家的多数企业处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阶段, 原因是很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并且设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对此进行管理。例如, 耐克、阿迪达斯、戴尔、汇丰银行等。此外, Simon Zadek在“The Path Io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中还提出了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议题划分为潜在、显现、巩固和制度化四个阶段。在发达国家,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已经跨越了潜在 (20世纪80年代前) 和显现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两个阶段, 目前正处于巩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外部压力已经成熟, 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并逐步融入主流的商业理念, 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

资料来源:Simon Zadek, The Path to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二、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及阶段定位

1.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只是政府作为满足社会基本运转需求的“加工厂”。在这一时期, 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 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 只表现在对股东负责, 对管理层责任的重视, 表现出了对社会责任的忽视。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 虽然中国的一些走向国际的大型跨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与重视, 但中国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在认识、实践上表现得千差万别, 这一阶段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整合阶段。

2.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展现状。

目前, 从总体来看,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刚刚起步, 大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一知半解。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专门设置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也由观望、顺其自然到主动介入其发展, 并试图通过政府引导和管制的方式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方向和层次。当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情况中, 最主要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违反劳动、环保和食品安全法规, 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快速增长, 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定位认识不清, 漠视企业社会责任。当然, 现实中也有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譬如, 国家电网、中远集团、中国移动等就属于这一类。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3月率先发布了《2005社会责任报告》, 成为第一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级企业。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中, 国家电网捐款8600万, 捐款捐物总价值达2.1亿元。这些都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大环境上讲, 中国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还缺乏足够的理解, 压力不足导致企业欠缺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3.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阶段定位。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推行, 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直接结果。郭沛源等 (2006) 认为, 中国企业处于从防御到服从阶段的过渡时期。我们根据上述国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从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历程和现状来看, 认为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上, 确实已经从否认有关不良行为及其后果, 拒不履行社会责任向服从明令要求的规定, 将其视为企业运营之必需成本转变。同时, 在政府、社会, 特别是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共同协调下,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少数企业已经处于从显现阶段向巩固阶段发展。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对社会问题的管理逐步整合到企业核心管理中, 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引入中国时间不长, 但在国际上新一轮社会责任运动的背景下,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开始迅速地从防御阶段向服从和管理阶段发展, 并符合“显现阶段”特征, 即“政府和团体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 有关研究已在开展, 领先的企业开始逐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三、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对策

1. 发挥政府的作用, 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推动,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提高执法和监管水平, 加大执法力度, 以法律手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加大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加强对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加大对企业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尤其是要重点打击侵害员工权益、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等现象。完善法律法规, 使企业在法律面前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企业家进行企业社会责任道德培训。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尤其重要的是,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同时, 对企业家进行企业社会责任道德培训。国外越来越多的组织正通过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和类似的道德培训项目来鼓励道德行为。一些数据表明, 教授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能使道德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差别。这种培训提高了个人道德发展水平, 增强了对经营道德问题的意识, 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训有助于加强企业实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

3. 普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 发挥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进, 需要提升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社会公众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使社会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共识, 以此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组织的监督作用, 首先, 要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扩大公众的参与权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大的外在压力。其次, 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主体的第三方, 相对公正, 没有私利, 发现问题成本也低。扩大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参与权将会对企业推行社会责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工会等组织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工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最后, 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新闻舆论、行业公会、国际组织的作用,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以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股全球性的潮流。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从防御阶段向服从和管理阶段发展。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发展, 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尤其要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定位,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贺红艳, 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M].鲁乌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25-27.

[2]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8-23.

[3]Peter F.drucker, 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Harper&Row, 1973:341.

[4]陈迅, 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9) :99-105.

[5]林军.美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 2004, (1) :85-88.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8

1 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障体系

近几年来, 世界范围内人口年龄结构都呈现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直接导致各国政府养老保障财政普遍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此时, 调动企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建立包括基本 (公共) 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多支柱体系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成为各国政府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基本 (公共) 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执行, 或以工资税, 或以一般财政收入为基金来源, 并用“现收现付”方式筹集, 规定给付额, 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社会养老保险计划、普遍社会救助计划、普遍养老金 (全民平均津贴) 计划、强制储蓄计划。公共养老保险多是以工资税或者一般财政收入为基础筹资, 采用现收现付或者现收现付基础上的部分免缴, 分配都采用“给付确定”模式, 管理上无论是立法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还是基金管理, 都强调集中统一, 社会化程度高。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即为了在年老得到更多收入保障, 个人或者家庭通过自愿安排将一部分现期收入进行储蓄或者购买人寿保险。政府一般是鼓励的态度, 有些国家免征所得税予以政策支持。

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 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养老金制度。它与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都是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 是在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无法满足个人养老保障需求时而产生的。

企业年金跟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计划相比, 更强调企业责任。它具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励员工和保障职工老年生活水平的功能。从微观上来讲, 企业年金计划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对企业吸引并留在优秀人才, 保护员工利益, 增强企业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宏观上来讲, 企业年金计划有利于调整养老保障制度, 减轻政府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压力, 拓宽了养老保障的资金渠道, 丰富了责任分担制度, 利于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计划

广义的员工福利计划 (employees'benefits) 是指在工资之外的任何形式的支付和员工收益。员工福利计划可分为法定和自愿两大部分。法定福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五险一金”, 是政府通过立法, 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费 (税) 的强制性社会保险项目。自愿福利计划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建立的旨在吸引留在优秀人才,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福利项目, 也称为狭义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就是从属于狭义的员工福利计划的。

狭义的员工福利计划也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这样的几种形式:企业年金、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计划、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等福利津贴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生产性福利设施、福利服务等。

可以看出, 员工福利计划项目丰富多彩, 其中企业年金、员工持股计划、商业性人寿保险是从生命周期角度平衡员工福利的,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企业年金较员工福利计划和商业性人寿保险覆盖范围更广。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平均覆盖率达到了1/3, 早在1991年, 一些国家企业年金对劳动力的覆盖率就超过了50% (见表1) 。

资料来源:董克用, 王燕, 养老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企业年金计划在员工福利计划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主要由企业年金资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从资金来源上看, 企业年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员工共同缴费以及基金投资收益;从激励绩效上看, 企业的效益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为企业年金计划筹资及筹资多少, 这将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联系起来;从权益取得角度上看, 企业年金计划中员工要取得100%年金既得权, 一般必须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和缴费年限。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才可以定期或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下的资金;从资金投向上看, 企业年金投资基本遵循审慎性原则, 分散投资于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中, 投资的限制严格;从税收政策上看, 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年金计划中的企业缴费部分可在税前列支, 基金投资收益免税, 员工推迟缴纳个人所得税直至领取养老金。

3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遵循自愿的原则, 建立企业年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二是生产经营稳定、经济效益较好;三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已建立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年金方案应当由企业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虽然我国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逐步建立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的发展还不是很发达, 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企业年金覆盖率低。截至2004年3月, 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22463家, 参加计划职工703万, 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4.5%;二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不平衡。从行业分布上来看, 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是电力、电信、石油、化工、民航等行业;三是投资运营不健全。国内资本市场不规范,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工具少、投资渠道狭窄是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致命因素。对于目前已积累起来的企业年金基金, 虽然在投资上没有太多明确的限制, 但也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家债券。虽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收益率较低, 企业年金基金很难达到增值的目标。

此外, 在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的时候, 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造成一些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控制。根据国家的相关优惠措施规定, 企业购买在企业保险时, 工资总额4%以内的保险费支出可以在税前列支。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使企业年金成为一些企业的帐外存款机构, 成为企业变相发放现金福利以及逃税的工具, 甚至成为一些企业领导人用来作为洗钱的手段, 成为侵吞国有资产的工具。

4 结语

综上看来, 企业年金计划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它在分担政府社会保障负担的同时也起到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企业年金计划将政府、企业、个人紧紧的联系起来, 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配合。它不是独立的理论体系或商业产品, 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只有统筹考虑企业年金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明确角色, 准确定位, 企业年金才有突破性的发展。

摘要:企业年金的建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整个社会机器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地位也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它只有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企业员工福利体系相适应,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用。本文从养老保障体系和员工福利计划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年金的角色和定位, 进一步分析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企业年金,“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员工福利计划

参考文献

[1]李连友, 企业年金基金运行理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子兰, 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李春玲, 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4]祁新娥, 中国企业年金财务问题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9

席卷全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带来了媒体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以全媒体为代表的新业态产业经济正在崛起。传统广播影视的传播格局、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秩序正在发生悄然变革,广播影视已进入新旧媒体并存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传媒业的时代强音。媒介融合首先在媒体内部发生,并不断向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延伸和拓展,不断更迭和影响着传统广播影视的固有形态,传统广播影视被推入了更加复杂多元的视听新时代。

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传播领域逐步呈现出以下特征:

渠道多元化:广播电视传播以传统的有线无线广播电视网为主渠道的格局正被打破,IPTV专网、有线无线宽带网、移动通信网传播视听节目已逐渐被用户所接受。

终端多样化:除了电视终端之外,PC、手机、Pad相继加入到视听接收的终端阵列中来。

收视互动化:新的视听服务普遍以交互的形式呈现,用户收视习惯开始从被动收看向主动查找和点播视频内容转变。

应用跨屏化:随着多样化视讯终端在家庭的迅速普及,手机遥控、无线投射、映射播放、断点续播、跨屏支付等跨屏化的应用需求开始显现,推动多屏生态圈的形成。

操作智能化:新的视讯终端普遍安装了操作系统,可以方便快捷下载各类应用程序,极大丰富了终端的功能,拓宽了应用范围,催生了APP产业的繁荣。电视机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2012 年智能电视出货量已占总出货量的27%。

服务云端化:伴随着渠道多元化、终端多样化,内容和服务提供者开始构建云服务平台,以一云多屏的方式同时向多终端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

上述演变趋势,从技术、业态和产业生态的角度看,最后都归结到技术IP化、业务发展互联网化的方向。最后一块链接互联网的家庭大屏,正成为产业链各方角逐的焦点。行业的演变已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和传输方式上,互联网相关产业链上的资源、服务、业态、发展理念、运营模式将不可阻挡地进入以家庭电视机为主的视听新媒体服务领域,并将通过跨屏运营构建新的多屏生态圈[1]。自2013年9月份以来,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OTT TV业务,一改往年小规模互联网视频公司零星推动的格局。变革正在到来,就传统有线电视的发展模式而言,这种变革是颠覆性的。

在发展环境趋于复杂和行业变革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广电网络固有的经营模式已受到挑战,需要更加关注发展战略问题。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好的战略。虽然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如果一个企业选择了错误的战略,那么从一开始它就走了一条注定要失败的道路。在一个以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发展驱动的新经济时代,新的行业不断涌现,一些沿袭数十年乃至百余年的传统行业,其发展模式屡屡被新的模式所改变或颠覆,行业生态圈被完全打乱,进行了全新的构建。在变革周期加快的新形势面前,企业如果固守老的发展思路,不顺势调整发展战略,将可能很快被边缘化,乃至淘汰出局。正因为如此,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企业的CEO无不是战略家;西方的每个商学院都将“公司战略”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战略管理成为最热门MBA方向。

为了督促央企关注和重视战略规划,国务院国资委早在2004 年就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资厅发规划(2004)10号),紧接着下发了补充通知(国资厅发规划(2004)68 号),要求央企研究市场变化,把中长期战略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起来,既要提出10~15年的远景发展目标,还要编制3~5年发展规划;2006年,又专门针对三年规划的滚动调整工作下发了《关于对中央企业发展规划进行滚动调整的通知》,要求企业编制的三年发展规划要逐年进行滚动调整,形成工作制度。国资委连续就央企的战略管理下发若干通知,反映出新形势下加强战略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十分明确:企业要在多变快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要重视发展战略制定,二要重视战略实施管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具体要求和大力推动下,很多省份基本完成了全省广电网络的“一张网”整合,并作为省级骨干文化企业纳入了省委宣传部领导和省财政部门资产监管考核的范围。在新的监管体系下,广电网络企业要接受的不只是年度经营目标考核,而是包括战略规划在内的综合考核。

无论是应对行业形势的变化,还是适应逐步规范的监管要求,广电网络企业都面临在新形势下准确定位发展战略的急迫需要。广电网络企业只有在确保可管、可控的前提下,加快业务和服务的创新、融合和提升,顺应形势、主动转型、适应变革,在战略上有新布局,在战术上有新举措,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危情转化为发展机遇。

2 运用SWOT分析定位企业发展战略的方法和要点

运用战略分析工具辅助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是现代企业的普遍做法[2,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战略管理研究硕果累累,发展出多种战略分析技术和工具。比较常用的有:基于内外环境分析的SWOT工具;迈克尔·波特在1980 年提出的基于产业状况分析的五力模型;着力于业务多元化分析的波士顿矩阵等。其中,SWOT分析由于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单元,成为最常用的态势分析工具。

SWOT分析模型的优点还体现在,不仅有助于分析企业环境,而且促使分析者全盘考虑企业的战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此外,SWOT分析模型还可以有效评估企业的核心能力、竞争力和资源。SWOT分析模型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是一个描述性模型,不能给分析者提供明确的、格式化的战略建议。同时,分析者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梳理和判断,通常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将影响到结果的准确度。

笔者多年从事广电网络发展规划工作,也在不同时期做过SWOT分析。回顾审视以往所做的分析,总体感到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精要,分析结论通常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通用的SWOT分析,应该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工作环节。

2.1 内外环境的梳理、确认和归类

将企业的内外环境按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个部分进行归类,填入表中,如图1所示。

上述分析的难点是客观性保障。由于分析者普遍存在主观性选择和判断,分析结果往往会因人而异,因此,对内外环境的分析梳理,需要扩大人员参与范围,其中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业外人士参与。汇集的条目经过充分讨论后筛选确认,以保证客观性。

2.2 生成SWOT分析表

将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分别与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性分析,得出相关战略,生成SWOT分析表,如图2所示。

少数进行SWOT分析的研究者,往往只开展了第一个环节的工作,这是不够的。匹配性分析在SWOT分析中至关重要,这是应对竞争环境选择合适战略的关键性环节。为做优这一环节的工作,可以采用交互矩阵来协助完成,如图3所示。

上图利用交互矩阵进行了10个优势和8个机会的匹配性分析。其中“+”表示优势和机会十分匹配,“0”表示优势和机会不匹配。通过该图,很容易看出企业哪些优势与外部环境中的机会相匹配。

2.3 综合归纳

由于通过匹配性分析后在象限1~象限4形成的分项战略有一定的交叉性,需要进行综合梳理和归纳,形成清晰的发展战略。

3 云南广电网络集团的分析案例

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已于2013 年初全面完成全省“一张网”整合,为主动应对行业形势变化,并适应省文资委监管要求,集团正积极编制三年滚动发展规划。其中发展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定位是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笔者和同事一起用SWOT分析模型完成了这项工作,现作为SWOT分析案例提供同行参考。为节省篇幅,本文略去SWOT分析的分解步骤,集中在图4 上进行分析显示。

综合梳理归纳SWOT分析结果,结合集团当前实际,形成在战略层面、运营管理层面应采取的举措建议。

3.1 战略层面

3.1.1 顺应互联网化的行业趋势

主动适应并利用好网络技术、业务形态和发展运营等方面互联网化的行业趋势,将有线电视网定位为互联网的一部分进行规划、改造、建设和运营;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多媒体服务的跨网跨屏运营。

3.1.2 发挥两个优势

充分发挥广电在电视服务方面用户规模大、用户认知认可度较高的优势以及高清DVB服务上的优势。

3.1.3 抓住一个时间窗

支撑高清视频IP传输的全国性宽带化升级需要一段时间;OTT TV高质量分发的布局需要一段时间;OTT TV商业模式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

3.1.4 实施“视频服务专家”品牌战略

通过高清互动电视的规模化、普及化发展,构筑差异化核心竞争力;逐步推动以电视机为核心终端的跨网跨屏运营,并辅以信息类业务的发展及实施套餐策略,巩固和提升广电网络“视频服务专家”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3.2 运营管理层面

围绕收入增长、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3.2.1 积极争取、落实政策,用足政策红利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和省级有关发展战略出台的机遇,力争在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宾馆酒店有线电视接入等方面的政策争取上获得实质性突破,以进一步扩大基础用户规模,实现收入和效益的增长。

3.2.2 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价值提升

发挥“一张网”整合已完成的优势,树立“整合创造价值”理念,进一步整合频率频道、广告资源、节目落地资源等,实现价值提升和低成本的收入增长。

3.2.3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1)以低门槛、预存费用、套餐营销为主要市场手段,尽快推进高清互动电视业务在网内的规模化和普及化。

2)提升宽带业务战略地位,实施流量网内化低成本战略,着力推动此项业务发展,抓住未来业务的路由控制权。

3)发挥管网资源丰富和用户接入率高的优势,积极发展专网业务,主动发展智能家庭业务,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布局并适时推进跨网多屏运营,争夺终端的控制权。

3.2.4 加强合作,丰富业态和产品体系,稳固传统业务,提升新业务订购率

积极主动与互补性较强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将其核心业务纳入广电产品体系中,增强用户黏着度,提升业务订购率。

3.2.5 优化债务结构实现效益提升

通过包括加大省级国有资本金注入、引入优秀的战略投资者,积极争取上市等综合举措,优化股权结构、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优秀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运营管理机制和优秀人才队伍,不断改善集团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对于上述分析,需要做两点说明:

1)关于视讯终端多元化对广电网络来说是机遇还是威胁的问题,见仁见智。主动型的谋划者,会将其视为发展机遇,而保守型的经营者则将其视为威胁。不同的判断和选择,会影响到分析结果。本案例中,笔者认为在视讯终端多元化的趋势下,随着电视大屏有条件连接互联网以及无线宽带的普及,相关业务具备了以电视机为核心构建跨屏生态圈的基础,这将使得主力消费群体再次回归到电视机上来,并拓展了广电网络企业面向多终端的视讯和智能家庭业务的发展空间。对广电网络企业来讲,这是一个机遇。

2)有无全国性运营主体对广电网络的整体发展影响巨大,省级网络公司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无法将这些影响考虑其中。具体来说至少影响到两个方面的战略规划:(1)宽带业务已成为广电网络企业的战略性、支撑性业务,但在互联网出口、全国广电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缓存和IDC建设等问题上,各省区独立建设和协调显然要比全国性的系统布局花费更大的投资和成本,这影响到这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布局;(2)目前的市场环境,对广电网络来说事实上处于一种极不公平的状态。电信运营商轻松进入广电核心业务领域,并以套餐方式低价甚至免费抛售,扰乱市场;另一方面,经营OTT TV业务的公司,大多是互联网视频服务企业,其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发展初期为争夺用户,提供的服务以免费为主,这也极大地挤压了广电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广电需要分散经营风险,不能把业务只局限在视频领域,需要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包括4G在内的电信业务,但省级广电网络公司显然不具备争取相关政策、资质的条件和可能。

4 结语

尽管广电网络行业在内外环境上有许多共性,但各省网络公司由于区位特点和历史原因,在市场、用户资源、资产债务结构和财务状况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针对个性化特点进行独立的SWOT分析。为保持对快速变化市场环境的良好应对,企业应定期进行SWOT分析,并根据变化酌情调整策略。

摘要:在广播电视传播领域呈现出渠道多元化、终端多样化和发展互联网化的新形势下,完成“一张网”整合的省级广电网络企业,面对行业变革加快的现实和有关部门资产监管的要求,需要顺应形势、重视战略、谋定而动。阐述了新形势下广电网络企业做好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并以云南广电网络集团为案例,介绍了借助SWOT分析定位企业发展战略的方法和要点。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10

1、有利于提升煤炭主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炭物流业的产业化发展, 对提高煤炭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全新的现代物流理念, 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 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精确化、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的运行, 提升了产业水平。把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 由企业物流转向社会化与国际化流通领域。

2、有利于提高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间的日益推广, 为物流业的运作与成长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也带来了丰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创效能力的关键, 更在于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降低流通资金的占用, 加快资金周转, 赢得煤炭产业这个大市场中物流运营的利润份额。

3、有利于拓展市场, 扩大生存空间

物流产业化有效地确立专业化的运行模式, 立足于做强煤炭主业, 也为产业的拓展延伸与再发展提供保证。借助于对供应商资源、人力资源、仓储资源、国内外物流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整合, 可以促进煤炭产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结合, 有效地扩大物流运行的空间。

二、物流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与问题

(1)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资集中管理体制, 为现代物流体系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经过多年的物资供应工作实践积累, 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和锻炼, 形成了一支供销经验丰富、业务与思想素质比较高的物资供应队伍, 为创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3) 形成了集中批量采购优势和资源优势, 具有稳定的客户服务群体。

有效地提高了库存利用率和周转率, 在降低储备的同时, 提高了管理水平, 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5) 具备了一定的物流仓储配送设施。拥有仓储、运输、配送服务等储运设施, 铁路专用线通达各个煤矿, 为开展物流配送业务, 提供了良好的仓储条件。同时, 我们还应该看到, 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阶段, 煤炭企业集团物流产业化的发展理论还需要深入研究, 还存在涉及体制、机制与市场研究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起来主要有:对物流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效益不佳;物流系统管理粗放, 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三、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1、推进区域物流配送

煤炭生产是依赖于煤炭资源的区域化而分布的, 我国山西省、山东省以及东北等地区的煤炭资源相对集中, 除国家级大型煤矿以外, 地方煤炭生产量占有较大比例。所有这些煤矿组成了一个个的区域化能源基地。同时, 这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 煤炭行业物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确立推进区域化物流配送的定位, 在服务企业集团内部的同时, 辐射整个区域相关的企业与用户。

(1) 要细化市场服务, 紧紧围绕物流需求客户群, 组建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明确服务的范围与项目, 同时形成煤矿物资采购、流通加工、回收物流与集成配送的一体化服务。

(2) 发挥物流中枢的作用, 利用已有的“煤、路、港、航”一体化的多制式运输通道, 架起连接供应商与客户的物流配送与信息传输的桥梁。

(3) 成为社会物流的集散中心, 煤炭企业除了有着客户所需求的能源, 同时还有着良好的物流资源、技术与资金保障, 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

2、构筑企业集团的产业支柱

物流产业会成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产业支柱,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这一发展。

(1) 大力度整合物流资源。要打破不适应新经济形势的传统管理体制, 将物流及相关经济领域进行整合, 解决产业分工、体制和机构形式所形成的“部门分割”的问题, 从而为现代物流产业的系统化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 大力推进物流及相关科学技术发展, 实行人才战略, 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3) 制定物流产业政策, 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真正实现供应商与客户集成、采购集成、供应物流集成以及区域化物流集成。

(4) 支持企业集团的物流产业发展, 建设物流信息网络通道、设施平台与基础装备, 建立供应商与客户管理系统, 以使物流产业发展有一个顺畅运作的环境。

3、培育和构建专业化物流企业

培育和构建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是煤炭物流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组建大型物流企业的构思, 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 灵活采用重组、并购、参股以及与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进行联合等方式, 构建煤炭企业集团的大型物流企业。完成煤炭行业物流运作、区域化物流配送, 增强实力, 参与和开拓国际物流业。组建公司要按照《公司法》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减少运行管理结构层次, 形成精干、高效的专业化配送及服务体系和物流市场体系, 实现由职能管理向物流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的转变与深化。

(1) 构筑供应商、分销商与用户的协作网络, 建立供应商和用户的战略性伙伴关系, 形成煤炭物流产业的主干力量。

(2) 明确煤炭物流产业化的战略定位, 拓展物流营运与服务空间, 不断增强自身核心业务能力。

(3) 基于Internet的交互信息管理, 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纵向与横向整合, 形成高覆盖的服务网络和经营网络。

(4) 拓展相关物流增值服务, 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原材料采购网络、最终产品销售网络联接消费者, 提供多样化的物流服务。

(5) 要完成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转变, 降低物流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

总之, 随着煤炭主业的资源整合与煤炭产业国际性战略扩张, 以及以煤炭为基础的煤化工、煤能转换产业链的建立, 依托跨区域、多角度的高速信息通道, 研究煤炭企业集团物流业的发展定位, 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创建大型企业集团的需要。如何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实现由企业物流向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的转变,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发展 篇11

[摘 要] 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发展。在基层中学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应对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基层音乐教师应该从正确定位并树立专业发展目标、加强师德修养、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要把专业成长与发展变成一种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关键词] 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专业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的成长事关教育的兴衰与成败。”他把教师在职业道路上的思想升华及专业教育能力的完善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得失,不断争取提升课堂效率。因此,基层音乐教师走上专业成长道路是必然趋势。

一、正确定位角色并树立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在迈入职业道路初期,或多或少对于职业的定位都有着困惑。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教学生欣赏音乐艺术,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并对音乐产生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表现音乐,教其用歌唱、舞蹈、器乐等各种形式来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情绪,或者可以通过音乐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在早期教育中,应该意识并且时刻关注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唱几首歌,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如何把歌曲唱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这样,带动的不光是孩子们音乐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让他们在其他科目学习中受益,这也正是基层音乐教师应努力的方向,即做音乐知识的传授者、艺术审美的培养者、创新能力的引导者。

在对自身角色准确定位后,基层音乐教师就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目标,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基层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认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实践与创造,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通过演唱、表演、编创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认识社会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教师要履行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首先要求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基层音乐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基层音乐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孩子,而且由于音乐教育具有艺术性、互动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等特殊性,教学的点滴都会给他们留下永恒的印记。基层音乐教师也是平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是面对孩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保持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好思想、好行为的感染和熏陶。作为基层音乐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而留下遗憾。

三、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的习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作为基层音乐教师,也只有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成就自己和学生的人生价值。

很多年轻的基层音乐教师通常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时候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以为正确,最终却出现不好的结果。因此,基层音乐教师要积极向同事学习,多走进同年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教师交流学习。

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教育媒体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阅读、进修、培训、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作为基层音乐教师,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专业,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练习、巩固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技能直接体现出音乐教师的水平,是看家本领,也是基层音乐教师最为宝贵的资源。无论是在课学教学还是课外艺术活动中,音乐教师所表现出的特长、风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时代在改变,基层音乐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學习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四、要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基本功

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功力,即歌唱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或许不少基层音乐教师觉得自己不是专业演员,不需要经常登台演出,工作主阵地是在课堂上,这样的要求对基层音乐教师来说是不是太过苛刻了?而音乐“新课标”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还应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的表现性和体验性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通过音乐与人沟通的能力,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

虽然现代媒体非常发达,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让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为学生表演,让学生们欣赏艺术家们的表现。可是这种隔着屏幕的表演不一定能感染学生,而基层音乐教师虽然不像艺术家们那么技艺精湛,可是他们的舞台表演在学生看来却是非常的亲切自然,易于接受。所以,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功力。

五、做研究型音乐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基层音乐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职业要求。

要搞清楚基层音乐教师做研究的定位,首先要知道做研究的目的指向。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其直接的效果就在于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而目的指向在于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使学生能享受到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学实践的润泽。因此,基层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问题,写好教学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做好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以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总之,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应该把专业成长变成一种习惯,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基层音乐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成长,要坚持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在工作之余要加强总结与反思。这样,才能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把教学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孙亚清.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J].吉林教育,2010,(05).

[2]杜开平.浅议教师心理压力的形成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0,(10).

[3]邢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推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4]朱郁华.主题式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01).

[5]许志芳.有的放矢,层级助推——促进不同阶段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3,(11).

[6]陈璞.谈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1).

企业定位与发展 篇12

1 研究假设与模型

企业“嵌入性” (Embeddedness) 理论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理论。Polanyi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1944) 一书中首次提出“嵌入性”概念, 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嵌入在经济与非经济制度的复杂网络关系之中, 嵌入性是研究社会网络的重要工具。美国Whiteman Cooper (2007) 、Hagedoorn (2009) 等诸多学者对嵌入性理论进行了发展。目前“嵌入性”概念深受学者们关注, 越来越多学者在经济社会学、创业、网络联盟理论、组织与战略、社会资本、网络与组织、网络市场渠道、组织适应等领域对嵌入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 如文献[3,4,5,6,7]。

企业战略定位理论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至今经分化演变出现了内外匹配式、由外而内式以及由内而外式三种典型的战略定位理论和方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战略定位理论有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基于行业竞争分析战略定位理论、加里·哈梅尔 (Gary Hamel)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战略定位理论及金昌为基于顾客价值创新战略定位理论。除此以外, Carte (1994) 根据细分市场是“窄”还是“宽”, 是“集中于技术开发”还是“集中于市场开发”而将战略分成六种类型, 认为企业可以依据要实施的具体战略类型采用具体的战略定位方法, 而其他的相关文献如[8,9,10]则通过与安德鲁斯战略分析框架的比较等方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定位理论。

1.1 企业价值网嵌入性和成长绩效

在国外, Mc Evily&zaheer (1999) 以企业集群网络为例, 研究发现集群网络的不同结构嵌入对企业竞争力获取产生明显的相关关系, 而竞争力又与企业绩效明显相关;Tsai[11]从新知识获得的角度研究显示, 企业所嵌入的网络位置不同, 获得新知识的机会也就不同, 而新知识的获得是企业提高绩效的重要因素, 因此, 网络嵌入位置的不同会导致企业绩效的不同。Zaheer and Bell[12,13]等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嵌入不同的网络位置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除此之外, Campbell, K.E.[14], Marsden, P.V.[15], Bell, G., Uzzi[16], Zaheer, A., Bell, G[17]等分别从网络嵌入位置、网络创新和社会网络结构等方面研究了网络嵌入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在国内, 钱锡红, 徐万里, 杨永福[18]认为, 企业所嵌入的网络位置是网络参与者之间关系建立的结果, 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关键性变量, 同时认为, 占据网络中心和富含结构洞的网络位置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黄中伟, 王宇露[19]认为, 嵌入在好的网络位置所获得的资源其效用大于个人所拥有的资源, 因为通过网络位置获得的资源是嵌入在企业网络中, 她不会因为个体的变化, 而改变依附在网络上的位置, 因此, 在网络中的不同战略定位势必会影响企业资源的获取类型和质量, 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绩效。蒋军锋[20]、张方华[21]、蔡莉[22]、方刚[23]、解学梅[24]等研究了嵌入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而邓学军[25]、卜华白[26,27]等研究了价值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价值网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网络, 是slywotzky and Morrison (2000) 在《发现利润区》中首先提出, 2001年, Prabakar Kathandaraman和David T.Wilson在“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Value-creating Networks”中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模型, 分析了竞争者、互补者、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价值创造、分配和交换的相互网络关系。Kathand Aramanp, Wilsond T[28,29]等则从竞争和战略的角度研究了价值网, 认为价值网络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Bovet, D, and Marha, J, Michael Ehret[30,31,32]等则分别从商务模式和顾客的角度研究了价值网, 认为价值网能为网络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企业价值网嵌入有两种含义, 一是微观层次上单个特定企业嵌入价值网, 二是宏观层次上企业所在的“价值网”集体嵌入“产业网”, 本研究将企业价值网嵌入性限定位微观层面的理解, 由此, 本研究提出并将验证以下假设:

H1:价值网嵌入性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a: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关系嵌入性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是, 课题组在对创业企业实证调研时发现, 无论是企业内部创业还是新立门户企业, 战略思考总位于创业流程思考的首位, 如何正确战略定位以快速嵌入行业是许多企业创业前期考虑的核心问题, 因此, 课题组又大胆提出并检验以下假设:

H2:企业价值网嵌入性对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性;

H2a:企业价值网结构嵌入性对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性;

H2b:企业价值网关系嵌入性对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性。

1.2 战略定位和企业价值网嵌入性

Hkansson[33]认为企业嵌入网络后具有改善其网络位置的能力和处理某单个网络关系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发挥会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迫使企业调节战略定位以适应新的网络位置上的资源特点。Ritter[34]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网络嵌入行为, 使企业掌控、利用和开发其自己的外部网络关系, 从而影响其在网络中的地位, 形成其竞争优势。Teece等则认为, 企业为了适应外界变化了的环境, 会通过嵌入的网络来整合、构建、重塑自己内部与外部的资源, 从而导致组织结构的改变, 我们知道, 组织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企业重新战略定位。Echol&Tsai (2005) 的实证研究显示, 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利基战略与成长绩效的正向关系具有调节作用。Uzzi B[35]、Mc Evily B[36]、Mc Evily B[37]研究了网络嵌入性和竞争能力的关系。从这些相关文献可以看出, 企业战略定位和企业价值网嵌入性具有密切关系。

国内学者徐金发[38]等认为, 企业会通过寻求和运用所嵌入的网络资源来获得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而我们知道, 不同的网络嵌入位置其资源获得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相同, 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战略绩效和成长绩效。宋铁波, 孔令才[39]认为, 企业嵌入一定的网络之后会形成一定的网络能力, 具体包括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六个方面, 课题组在个案研究和高层访谈中发现, 这六个不同方面的网络能力都与企业的战略定位有关, 不同的战略定位影响网络能力的性质和特点, 从而最终对企业成长绩效。因此, 从逻辑上讲, 网络嵌入性和战略定位和企业成长绩效具有密切关系, 作为关系更为密切的企业价值网更是如此。吴琨[40]认为网络关系决定了企业的总体战略定位, 而企业的总体战略定位又会影响企业现有网络关系的维系和培养。

所以本研究提出并将验证以下假设:

H3:企业战略定位与企业价值网嵌入性有正向关系;

H3a:企业战略定位与企业价值网结构嵌入性有正向关系;

H3b:企业战略定位与企业价值网关系嵌入性有正向关系。

1.3 战略定位和企业成长绩效

从早期的研究文献看, 企业战略定位多是考虑如何避开与大企业的竞争, 认为企业必须通过合适的行业战略定位避开与大企业直接竞争, 如创业者的特色产品定位就可以定位在大规模企业缺乏吸引力的产品, 从而有效地避开与大企业的直接交锋。然而, 没有文献证实, 避开与大企业的直接交锋就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成长, 相反, 最近许多研究结果发现, 那些定位进攻战略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些结论引发了研究人员进一步思考企业应当如何战略定位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其实, 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的积极关系已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验证。例如, Higgadike (1976) 发现, 如果创业者在战略定位时要求企业进入一个范围广泛、竞争激烈的市场, 那么就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好创业绩效;而Jaworski and Kohli (1993) 在对美国102家公司内部222个战略事业单位调查的基础上, 也研究发现企业市场导向战略定位与企业总体成长绩效之间存在明显正向依存关系。Dess&Davis (1984) [41]则提出了21种主要影响企业战略驱动因素, 证实了波特所提出的三种企业价值网嵌入性类型在企业确实存在, 并且发现企业不同绩效指标在三种战略之间差异显著, 缺乏明确战略定位的企业绩效较差。Teece D J, Pisano G[42]、Helfat C E, Finkelstein S[43]研究了组织中动态能力与战略定位的互动关系, 认为动态能力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绩效[44,45]。

由此, 本研究提出并将验证以下假设:

H4:战略定位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4 假设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 建立如图1的概念模型。企业成长绩效受到以下路径方式的影响:①价值网嵌入性对企业成长绩效产生直接效应;②战略定位对企业成长绩效产生直接效应;③价值网嵌入性对战略定位与企业绩效关系具有中介作用;④战略定位对价值网嵌入性与企业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及数据收集

在确定研究内容以后,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智能物流企业价值网嵌入性、战略定位与成长绩效的因素, 课题组先选择了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五家智能物流企业 (小于等于8年) 进行个案访谈, 访谈内容涉及嵌入性、战略定位与成长绩效的测量题项, 受访者多是除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一线工人以外, 还包括政府部门主管人员以及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在结束访谈后, 依据收集到的反馈意见, 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接着又选择了湘南地区其他9家智能物流企业进行预调研, 对相关题项和措词进行了最后取舍。本研究对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本文作者自己发放与回收问卷, 包括通过电子邮件的发放填写问卷、前往智能物流企业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填写问卷、前往中南大学商学院课堂请MBA、EMBA学员填写问卷等。二是通过个人的人际关系, 委托相关人员 (主要是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及湖南工学院、南华大学去企业见习、实习的学生) 代为发放与回收问卷。本次调研在125家智能物流企业中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262份问卷。在262份问卷中12份问卷由于调研信息回答不完整而被剔除, 因此有效问卷是450份。问卷的总回收率为92.4%, 有效率为97.4%, 问卷样本的总体描述见表1。

(注:统计量是各类型企业在总企业中所占的比重。)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估计企业价值网嵌入性对创新企业战略定位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种方法, 通过采用AMOS6.0进行多层路径分析, 从而验证变量之间关系的真伪并验证模型的收敛性。

2.2 量表设计

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 本研究在企业价值网嵌入性、战略定位及企业绩效等变量的衡量方法上, 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中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量量表, 再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和我国企业的成长的实际经营背景加以修改。

从现有的相关文献看, Polanyi (1944) 和Granovetter (1985) 等将网络嵌入分为网络结构嵌入和网络关系嵌入, 并且认为网络关系嵌入主要通过关系的强度、持续性和关系的方向等变量来衡量, 网络结构嵌入则通过企业网络系统结构的要素变量来衡量, Uzzi (1997) 等通过实证研究后则将网络嵌入分为企业间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运营问题三个维度。本研究将价值网嵌入性也分为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两个维度。

Khandwalla (1977) 以加拿大103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组织战略过程维度及其测量方法, 他的许多观点和方法被后续研究战略定位维度者所借鉴。Covin&Slevin (1989, 1991) 从公司创新程度、决策冒险偏好和先动性倾向三个方面提出了测量企业战略创业维度及其子变量。Lumpkin&Dess (1997)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创业导向是一个独立的战略管理维度。本文战略定位维度的划分主要借鉴波特的战略定位观点, 即基于产品种类、顾客需求和接触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战略定位, 但是, 考虑到战略性新兴智能物流企业的特征, 哈梅尔和金昌为提出的核心能力和顾客价值创新也被纳入到了战略定位。

对于企业绩效的衡量, 一些研究文献是运用销售收益、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来测量,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财务指标难以全面真实反应出企业经营发展状况, 因而一些学者提出, 应将企业成长性、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等一些非财务指标纳入其中, Kimetal (2004) 等认为企业增长潜力也是企业绩效衡量的一个关键指标。考虑到本研究的对象是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业问题, 因此, 在企业成长绩效的衡量上采用了多指标衡量, 包括财务绩效、市场绩效、增长潜力绩效和产业带动绩效。对于以上问题的刻度衡量, 本研究都以李克特的7级衡量法进行衡量。

3 模型实证研究

3.1 量表信度、效度与因子分析

在评定实证性社会研究的质量时, 常常都要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Yin, 2003) , 只有当实证研究满足信度和效度的要求的条件下, 其研究所得结论才能具有可信度、有说服力。本文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基础上, 已将调查走访所进行预测试的情况整理归纳在指标体系之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文的总体研究的指标结构、指标变量及数据获取的信度和效度。为进一步检验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水平, 本文需进行对指标变量内部的题项的测度统计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及因子分析, 以从根本上保证本研究达到很好的信度与效度水平。

通过采用SPSS软件对各调查问卷的α系数和I-tem-Total Correlation进行测算, 问卷中4个变量指标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表2数据, 发现4个调查指标的系数值都大于0.70, 最小的都达0.879, 最大的已达0.941, 并且4个调查指标的Item-Total Correlation都在0.35以上, 其均值都不小于0.55, 这些统计参数的数据结果显示, 本研究测度整体信度水平较高。

3.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必须先证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这是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要求, 本研究采用的检验方法是KMO统计量和巴特利 (Bartlett’s) 球形检验, 其具体检验数据见表3。从表3的检验结果看, KMO值都大于0.7, 说明四个指标变量间相关度差异不大, 所获得的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而从巴特利球形检验的结果看, 所有指标类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 球形假设被拒绝, 这就证实了指标变量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 本文设计的指标变量均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转轴, 其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

从图4中可以看出, 拟合优度 (GFI) 、常规拟合度 (NFI) 、调整拟合优度 (AGFI) 、比较拟合指数 (CFI) 、近似误差均方根 (RMSEA) 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或优良水平以上。同时, 有**个因子载荷系数小于0.5, 依据Nunnally JC的研究结果, 这些因子应剔除。

(注:*p<0.1;**p<0.05)

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尽管相关, 但都小于0.7, 属于低相关, 具体数据见表5。同时, 从表6中的模型总体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也小于10, 因此可以判定数据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接受。

3.3 假设检验结果

依据本文研究目标, 课题组以企业成长绩效为因变量, 对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假设的验证结果如表6所示。

依据以上检验结果, 可以对变量之间影响关系判断如下:

企业价值网嵌入性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 β值在结构嵌入为0.203 (P<0.01) , β值在关系嵌入为0.321 (P<0.01) , 调整后的R2为0.851 (P<0.01) , 这些数据表明, 假设H1 (H1a, H1b) 获得支持。战略定位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关系, β值0.453 (P<0.01) , 调整后的R2为0.769 (P<0.01) , 这些数据表明, 假设H3获得支持。对于企业价值网嵌入性的调节作用, 结果表明价值网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嵌入性对战略定位与成长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β=0.212, P<0.01;β=0.385, P<0.01) , 而且后者的调节作用相对明显。因此, 假设H2获得支持。

4 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价值网嵌入性为调节变量和直接变量, 研究企业价值网嵌入性、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课题组通过文献探讨和对湖南省智能物流企业个案研究, 构建一个新的概念模型, 并运用调研数据和统计软件对模型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为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智能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 两种企业价值网嵌入性都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正向影响, 但两种企业价值网嵌入性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机制和强度不同, 同时, 还发现这种影响受企业战略定位的调节。许多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 嵌入性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正向影响, 本研究结果也再一次证实了这一论点———企业无论是基于网络结构嵌入还是基于业务关系嵌入, 都比没有任何明确价值网嵌入的企业获得更为明显的成长绩效增长。因此, 在网络技术不断革命和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在价值网中的客观情景,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嵌入方式。但同时,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价值网嵌入性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机制不同。基于网络结构嵌入性将对企业成长绩效有两种影响效应:一种是直接效应, 即网络结构嵌入性对企业成长绩效有直接影响;另一种为间接效应, 即网络结构嵌入性通过调节战略定位而间接影响企业成长绩效。而网络关系嵌入性直接影响企业成长绩效, 对企业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在实际预调研中, 课题组也发现这一结论, 其具体原因下文将予以解释。在国外,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网络结构嵌入性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但他们忽略了这一影响过程中战略定位的重要调节作用, 这与本研究存在差异,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情景不同。价值网嵌入性通过调节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的关系而影响企业成长绩效,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技术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和行业结构的不稳定性。网络结构嵌入性通过调节企业战略定位而改变企业市场结构和竞争结构, 这种调节力度越大, 战略定位所带来的独特性效用越大, 市场竞争优势也就越明显, 从而提升企业成长绩效。

(2) 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的结果已经显示了战略定位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 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本研究发现, 企业价值网嵌入性对战略定位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而关系嵌入性不具有这种调节作用。究其主要原因, 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战略定位会使企业面对不同的市场竞争结构, 不同企业的价值网嵌入性会导致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以及与外部网络关系的不同, 从而使得组织内部运行效率以及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 从而影响企业的成长绩效。

上一篇:中低压管道安装工程下一篇:作用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