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定位

2024-10-04

功能与定位(精选12篇)

功能与定位 篇1

班级文化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 (包括教师和学生) 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 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它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塑造优良班风班貌, 增强班级凝聚力, 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定位

1. 道德发展功能。

班级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柔性的道德教化, 启发学生内心的一种理性约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通过从班级文化中学习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 促使自己的行为结果符合社会期望。学生还可以学到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进程中, 靠榜样自身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大家接受认同的道德规范。这些榜样示范作用, 能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另外, 班级文化的隐性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此外, 显性的教室环境文化、隐性的观念与舆论, 刚性的各种制度、柔性的理性约束等多样性的班级文化手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总之,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它以其目的的隐蔽性、榜样的示范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实施影响, 实现对全体成员的同化, 促进全体成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2. 教育管理功能。

首先, 表现在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班级物质环境的美化与布置、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班级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内容的建设, 既涉及智育的培养与发展, 又涉及美育的培养与发展, 还涉及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因此,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它所包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有着无形的教育力。

其次, 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管理功能。具体来讲, 有评价指导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三方面。评价指导功能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目标导向性和文化导向性。规范约束功能表现在:一是通过班级文化中一系列”法”的体系约束学生;二是通过良好互动, 让学生理解制度和规范, 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自律。激励凝聚功能表现在:一是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整合, 尤其是对班级主流精神的整合;二是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观导向、舆论氛围、示范榜样, 会激发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突出“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多用隐性教育, 通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 做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又要开展专门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主题教育的设计、实施、反馈建设班级文化。

2. 合目的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利用主客观条件, 以实现我们所预期的文化, 方向性原则是指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两者的结合, 指要处理好班级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 处理好实现教育目的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 处理好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3. 指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指导性原则指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指导、辅导, 使班级文化的教育、凝聚、制约、激励功能充分发挥, 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指导的整体格局。自主性原则指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督促。两者的结合, 是指班级文化建设, 教师既不能放手不管, 又不能干涉太多, 应提高自身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三、班级文化功能实现的途径

1. 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树立班级核心价值观。

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应在班级创立之初, 广泛征求每个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 并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因素来确定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一旦确定, 切忌朝令夕改和空洞肤浅。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内核, 是被班级成员普遍认同, 并愿意遵循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班风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班风一经形成, 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因此, 班级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 提高道德水平, 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互动, 增强班级凝聚力, 形成良好班风。

2. 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辅导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 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特别要在原则把握、价值判定、方向抉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保证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党员干部是班级的优秀分子, 是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只有学生干部主动关爱同学、服务同学, 关键时刻身先士卒, 其他同学才会心悦诚服地配合班级干部组织开展活动, 建设班级文化。

3. 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 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

(1) 创建特色班级物质文化, 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班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静态的班级文化要素。课室的整齐与洁净、板报墙面的提醒与激励、窗台角落的生机与勃发、班级网络媒体的开放与互动等班级物质文化凸显班级理念, 暗示、引领、督促学生融入氛围, 奋发向上。因此, 班级物质环境布置要充满着文化的气息, 让学生走进教室都有一种精神的洗礼, 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侧面都能说话, 都在微笑, 都在育人。

(2) 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文化, 形成优良的班风班貌。

完善班级管理机构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干部、学生党员为骨干的班级管理机构。至于班级管理制度, 可以采用五大机制,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是竞赛机制, 鼓励同学之间你追我赶。二是代谢机制, 班干部不断地循环, 常换常新。三是协调机制, 组建“协调小组”, 以协调班委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督导机制, 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法”。人人都是管理者, 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 管理因时而动, 权力彼此制约。五是引导机制, 注意提高学生对班级自我管理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3) 传播良好班级精神文化, 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形态, 是在班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隐性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促进作用及班级特色活动的推动作用来传播。一般说来, 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主题班会课的严肃性与辅导员的责任心;强化主题班会课的科学性与主题内容的系列性;强化主题班会课的有效性与组织实施的艺术性。班级特色活动必须注重主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多样性原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 要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活动建设, 细水长流, 润物无声, 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摘要:班级是学生在校教育的基本组织,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具有道德发展、教育管理的功能。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构建班级核心价值观;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 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是实现这两大功能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班级文化,功能定位,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4) .

[3]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功能与定位 篇2

天津港口发展功能定位与战略规划目标

5月天津市政府召开了首次天津市港口建设工作会议,8月又召开了天津市第二次港口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八个方面24条意见:一、加快港口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二、天津港发展的功能定位、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综合能力;四、统筹规划,保证港口及相关产业发展;五、做大做强天津港集团,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六、优化服务,营造一流口岸环境;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天津港发展创造条件;八、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合力兴港.

作 者:王海平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港口英文刊名:CHINA PORTS年,卷(期):“”(10)分类号:F5关键词:

功能与定位 篇3

关键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弱小农户;功能定位;组织绩效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3-0009-04

一、引言

“十三五”末,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含城市市民的小康,也包含农村居民的小康,还包含城乡弱势群体必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5年末,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为60346万人,占总人口的43.9%①,这些农村居民能否整体实现小康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收入能否大幅增加。然而,由于中国农村各地资源禀赋不同,部分资源禀赋相对贫乏地方的农民难以加入市场化科层组织带领的产业化经营领域,加之由于经营能力分化,即使在同一村庄,也会有一些弱小农户被排斥在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对象之外。这些被市场化组织忽视的分散小农户因“弱”而遭冷遇,本文称之为“弱小农户”。这些弱小农户不少是贫困户,他们的增收无疑成为制约农村整体奔小康的短板。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由从事同一专业的农户通过会员制方式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通过为入会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过程中的服务来增加入会农户收入②,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喻建中,2008)。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它经营性的经济实体不同的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非营利性的组织性质使其能够积极扶持和带动分散的弱小农户,为弱小农户的增收带来新的希望。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功能定位:带动弱小农户

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农户不断发生分化。部分非农就业能力较强的农户转向城镇就业,分化为非农户或兼业户。另一部分农户仍然留在农村务农成为纯农户。受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纯农户又逐步分化出两类差异大的经营主体。一类是经营能力较强、家庭资源禀赋较好的专业大户,另一类是经营能力较弱、家庭资源禀赋较差的弱小农户。

受自身资源禀赋的限制,分散的弱小农户难以有效应对农业的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需要借助其他产业化组织的风险分摊功能才能获取较为稳定的收入。因此,分散的弱小农户具有很强的与其他经济组织合作的诉求。然而,由于弱小农户的文化素质与经营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家庭累积资金不足,难以承担合作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成本(仝志辉等,2009),弱小农户往往无法为合作方带来较为可观的合作利益。因此,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往往将弱小农户“拒之门外”,倾向于选择经济实力强、经营能力高的农户进行合作。此外,地方政府拥有的支持资源有限,官员任期不长,为追求任期内的政绩,并不愿意积极扶持弱小农户,而是集中资源“办大事”,选择扶持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如此“内外交困”,弱小农户增收举步维艰。因此,弱小农户迫切需要非营利性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扶持与带动。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户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可以吸纳不同实力层次的农户成为会员。显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内生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难以有效带动实力强的农户,适合定位于带动分散的弱小农户。一方面,只有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才能加入农村经济专业协会,因而大多农村经济专业协会都是由村落内部或相邻村庄里从事同一生产项目的十几户或几十户农民组成,组织规模小且结构松散,服务能力弱(鲁可荣,2010)。其次,由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营资金局限于农户缴纳的会费以及政府象征性的资金扶持,加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以营利为目的,难以通过市场经营获取足够的盈利来增加协会的运营经费,导致协会的运营资金常常捉襟见肘,限制了协会高质量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低门槛的自愿加入导致会员农户经营实力的参差不齐。为满足会员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有限的运营资金情况下,只能提供统一购销、简单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等低层次的基本服务。显然,规模小、结构松散、运营资金匮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难以有效满足实力强的专业大户的高层次服务需求,对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所以专业大户往往倾向于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产业化组织进行合作。但是,对于那些迫切需要合作却被其他产业化组织排斥在外的弱小农户而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倒不失成为扶持和带动他们经营的家园式“俱乐部”,适合定位于带动分散的弱小农户。

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弱小农户的合作特征

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中带动能力较弱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户中的弱小群体的合作表现出如下两个特征。

(一)利益目标一致,不存在利益侵占

不同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性产业化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旨在为会员服务、增加会员收入,是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即使有盈余也不能进行分配,只能留存为运营资金,为会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生产服务。所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会员之间不存在利润分配的冲突,不会出现类似“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强势公司,弱势农户”的合作现象。此外,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中,各会员农户间的地位平等,都可以公平地享有协会所提供的生产服务,不存在类似合作社核心社员控制合作社从而侵占一般社员利益的问题。因此,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会员农户的利益目标一致。

(二)带动弱小农户多,合作收益不高

由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入会门槛低,农户只需缴纳一定的会费就可以加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像其它产业化龙头组织那样筛选经营实力强的农户作为合作对象。因此,与其它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相比,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弱小农户的数量更多。

现阶段,我国弱小农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依靠因袭式的生产经验进行小规模生产,难以有效识别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优劣,无法科学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弱小农户家庭积累资金短缺,农业生产投资不足,甚至缺少耕畜和大农具等生产设备;弱小农户获取市场信息能力有限,市场风险驾驭能力较低。弱小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困难重重,收成难有保障,亟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供广泛的服务项目。然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难以有效满足弱小农户的生产服务需求,带动弱小农户的能力有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弱小农户的经营实力都很弱,弱者和弱者的联盟难以产生较高的合作收益。但整体而言,弱小农户参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比独立经营时要高。

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户联盟的治理机制

由于利润不能在会员农户中分配,会员农户的合作收益又不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缺乏经济利益联结成员的机制,难以有效稳定双方合作关系。另外,受协会公益性组织性质的影响,农户可以自愿进入或退出协会。农户只需要缴纳会费就可以获得会员资格,享受协会所提供的系列生产服务,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可以随时零成本退出协会(文国锋和李伟,2007)。受逐利动机的驱使,弱小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困难、产品难以销售时,会积极加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寻求帮助,而在市场环境有利时,脱离协会去自行交易可能获利更多,农户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发生(谭鑫,2013)。因此,双方合作的稳定性不高。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可以借助信任、互惠和声誉等关系治理机制有效提高合作的稳定性。由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由同村或邻村从事同种农业生产项目的农户自发联合组成,会员农户间具有地缘关系,相互之间很熟悉,社会交往密切,注重个人声誉。农户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嵌入在农村“熟人”社会网络中,其经济行为受到社会网络中的文化、价值、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如果农户出于逐利动机发生违约行为,其会员资格很可能被解除,不仅无法享有协会提供的系列生产服务,还会因个人声誉受损而在村、协会的社会交往活动中遭受排挤,降低其社会收益。因此,运用关系治理机制可以有效约束会员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合作联盟的稳定性。

五、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弱小农户联盟的绩效

(一)增加弱小农户收入,助推弱小农户脱贫

弱小农户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往往因农业经营收益“弱”而沦为贫困农户。增加贫困农户农业经营收入是促进贫困农户脱贫的重要途径(马铃和刘晓昀,2014)。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用组织优势为弱小的会员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生产技术培训、生产过程指导、市场交易信息等服务。这有助于降低会员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减少交易费用,从而增加其农业经营收入,帮助弱小农户脱贫。

(二)保障生产过程规范可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源头生产污染引起的(袁志勇,2009)。农户过度投入增产性化学品、滥用防治性化学品、投机使用禁止性化学品等生产行为已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处于高风险状态(吴淼和王家铭,201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用其组织优势为弱小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生产技术培训和生产过程指导等服务,可以保障生产资料的质量,提升弱小农户安全生产能力,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还可以扮演“桥梁”角色,一方面能向政府反映农户的相关信息,提出有效的建议,有助于政府制定适合专业协会特性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能传达政府政策,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引导弱小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此,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可以协调政府与弱小农户之间的关系,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代理弱小农户的利益诉求,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各阶层都需要利益诉求的代表者。中国农户群体虽然庞大,却缺乏相应的利益诉求者,尤其是弱小农户群体。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政府搜集弱小农户需求信息的难度较大,弱小农户的利益和需求往往被忽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分散农户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对弱小农户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于健慧,2009),可以代表弱小农户在社会上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增强农户的议价能力,扭转农户的弱势地位,继而增强农户的平等公平感知,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六、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何去何从?

由上可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扶持带动弱小农户,增加弱小农户收入,促进弱小农户脱贫,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不过,目前中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组织规模较小,运作资金匮乏,服务功能较弱,加上非营利性的约束,需要借助政府的扶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帮扶弱小农户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的经济实力强,产出能力高,能“美化”地方诸多经济指标,追求政绩最大化的地方政府往往为这样的组织提供优惠政策而冷落了实力弱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未颁布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所占份额约达85%(陈晓华,2003)。但自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停滞不前,总体数量和发展速度均远远低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根据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中国农业及农村发展类社会团体只有6.02万,仅比上年增长了2.34%。而同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高达128.88万,比上年增长了31.19%。此外,部分地区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甚至呈现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刘锋和鲁可荣,2011),有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获取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纷纷转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何去何从的思考与忧虑。

诚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对农户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受营利目标的影响,这些组织往往不愿意帮扶这些分散的弱小农户。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全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农村贫困户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然而,由于耕地面积少、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能力低下、获得公共服务相对困难等,这些贫困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很低(李盛基,2014),迫切需要政府和产业化组织的帮扶。非营利性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可以有效弥补这些组织在带动弱小农户方面的缺失,分担政府扶贫的部分职能。为此,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带动弱小农户增收的作用,从根本上扭转农户群体贫富分化加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喻建中.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基于湖南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8(02):38-39.

[2]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J].开放时代,2009(04):38-39.

[3]鲁可荣.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7-51.

[4]文国锋,李伟.当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形势和对策分析[J].社团管理研究,2007(02):17-20.

[5]谭鑫.云南农村专业协会健康发展之浅见[J].创造,2013(06):48-49.

[6]马铃,刘晓昀.发展农业依然是贫困农户脱贫的重要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2014(12):25-32.

[7]袁志勇.怎样保证食品“源头”安全[N].科技日报,2009-11-13.

[8]吴淼,王家铭.家户经营模式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其治理[J].农村经济,2012(01):21-25.

[9]于健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角色、功能及目标定位[J].行政论坛,2009(06):73-53.

[10]陈晓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N].农民日报,2003-02-14.

[11]刘锋,鲁可荣.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J].学会,2011(01):25-29.

[12]李盛基.中国农村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机制及效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武汉城市功能与定位 篇4

进入90年代以后, 由于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即在继续开放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 进一步开放开发中西部地区, 国家投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以上海浦东地区开发、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开发, 使得处于长江中游地带的武汉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又重新凸现出来,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些新的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在武汉形成, 而且, 由于国家批准武汉为对外贸易口岸, 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地区贸易中心和转口码头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增强。

一、武汉经济地理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现代经济版图的几何中心, 距离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经济中心各1000公里。国家最近提出了武汉8+1城市圈实验区规划, 说明武汉在政府心目中还是具备相当重要的地位。武汉应明确定位为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物流商贸中心及现代制造业中心, 经济地位在国内处北京、上海、广州之后, 与天津相当。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围绕不同的方向侧重发展, 10年内武汉可建设成常住人口1500万、GDP1万亿的中部大都市。以下将对武汉市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以及战略规划做一下概述。

武昌:武汉现有20多所大学, 大部分校区都位于武昌, 汉口、汉阳也有几家。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要保持和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武汉化工学院、中南民族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院校的目标是成为本专业国内一流, 海、陆、空部队院校、湖北商学院、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学院 (还有些漏的) 等院校要找准定位, 不求大, 但求专。大学并非一定求“大”, 软实力和吸引力才是关键。武昌区要统一规划大学用地, 建设成为中国自然环境最优美、学术氛围最具吸引力的开放式大学城, 吸引本省和陕、豫、川、皖、赣、渝、湘、贵, 乃至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才俊到武昌就读。武昌可容纳学生、教职工以及相关服务行业人员150万人以上, 直接拉动消费GDP可达千亿, 承担为华中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高等人才的职责。

武汉交通方便, 全国各地到武汉都比较方便, 高速列车网完善以后武汉作为全国高铁枢纽更加方便;而且生活成本低, 一个学生在武汉一个月500元可以过的很好, 不会对家庭带来较重的负担;并且高校氛围浓重, 大学个个历史悠久、占山为王, 武大珞珈山, 华科喻家山、华师桂子山、武工元宝山等, 还有东湖、南湖, 环境优美那是没得说。

汉口可以定位华中经济中心, 主要指物流和金融。汉口继承百年传统, 强化华中商品批发第一重镇地位。武汉交通方便, 九省通衢, 天下货云集汉口, 再向周边省分散。汉口应重点建成华中规模最大的商品批发城, 尤其要重塑诚信品牌, 万不可走汉正街假冒伪劣的衰败旧路。汉口沿江一带在武汉的地位类似广州珠江新城-员村地段, 应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区和会展区及衍生的一系列产业, 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华中地区总部甚至中国区总部落户本地。天河机场—汉口火车站附近有大批空地可开发空港铁路物流园区, 建立大型仓储仓库作为货物集散地园区。简单地说, 汉口着重发展贸易, 天南海北的人齐聚汉口, 全国的货在武汉都能买到, 这里面商机无限。

汉阳作为老工业基地, 应定位发展现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汽车制造为支柱, 依托东风集团, 建设摩托车、微型、家轿、SUV、轻卡、重卡一系列汽车组装厂。此外大力发展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灶具等白色家电制造, 引入广东格力、美的、格兰仕等名牌在汉阳设厂。围绕汽车、家电总装厂, 扶持和发展数千家中小型汽车、家电工业相关的模具、电子、机械加工等配套生产厂。

全球经济危机给广东、上海等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带来了巨大影响, 对武汉乃至中部不发达地区应该是带来了希望, 国家已意识到中部振兴、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二、建设武汉市的重大战略规划

在进入世纪之交的2000年, 国家作出了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可以认为, 西部大开发将是整个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 它不仅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将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武汉来说, 西部大开发当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它给武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 进行大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及电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改善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采取的前期基础性步骤;同时,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亟待开发。武汉以其强大的工业物质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 积极参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及电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的开发, 将极大的推动武汉经济的发展, 拓展武汉经济发展的空间, 增强武汉经济的实力。

第二, 西部大开发无论是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还是进行资源的开发,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资本市场, 因而, 大量的资金需求必将为作为内陆地区重要金融中心--武汉的金融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拓展提供机会, 也为国有资产的并购重组注入推动力。

第三, 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足也使市场发展不充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部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对于现时深受市场需求不足困扰的武汉经济来说, 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市场, 是至关重要的。在历史上, 武汉同西部地区既存在着广泛的商贸联系, 在西部地区还有着广阔市场和一定竞争力。积极进占西部大市场, 尽可能扩大市场占有量, 将有助于武汉及其周边经济腹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也将使武汉作为内陆地区转口码头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因此, 进入21世纪以后,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武汉的经济发展必将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武汉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更加凸现, 其作为中国内陆地区 (包括中部和西部) 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确立, 而且,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特别是作为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中国光谷) 的建立和发展, 必将大大提高武汉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不仅在国内而且也在国际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世人只要提到中国光谷, 就会想到武汉, 或者一提到武汉, 就会想到中国光谷, 从而使武汉真正成为一座国际性城市。从功能上看, 武汉作为内陆地区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现代工业基地、现代教育及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现代交通与信息中心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而且是湖北及其周边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2004年湖北武汉交通业邮电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http://finance.memail.net, 2005.2.22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让中国城市共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功能与定位 篇5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建设,国民经济实力快速增加,已形成我国区域性的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雏形。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生产、生产资料的流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纽带。为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密切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联系,使物流产业与工业生产规模以及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把深圳健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一、深圳建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

深圳市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应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

l、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深圳也连续多年在国内进出口贸易中位居全国之首。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国际贸易中形成的有利地位和各种优势,借助毗邻香港这一国际转口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力争把深圳建成与香港互补的面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转日贸易中心。近期应立足华南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使深圳成为东南亚货物转运的分流中心。

2、面向珠江三角洲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深幼怖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配送中心奠定了基础,而京九铁路的开通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时,深圳应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为基础,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使深圳成为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3、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航空运输中心

两港起飞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力争使深圳成为面向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中心。在远洋运输方面,利用东西港口群的优势,特别是盐田港作为我国四大国际集装箱中转港的有利地位,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远洋运输中心。在航空运输方面,利用深圳空港列为华南地区货物运输机场的有利条件,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心、海外市场开拓及先进技术吸收的优势,把深圳建成为面向全国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生产的配送空运中心。

4、具有全国影响的物流信息中心

利用毗邻香港这一国际信息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借助深圳信息网络开发与建设的优势,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深圳应力争成为全国物流信息中心,在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物流信息、产品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深圳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加快发展物流业,把深圳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选择。

l、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域市,是深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创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改革开放进人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率先改革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探索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深圳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场”作用的要求,也是深圳市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深圳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建成一流国际性城市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深圳市物流产业滞后发展影响到区域性商贸、运输以及信息、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以物流产业发展做为牵引力,形成区域性的物资交易体系,进而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顺利建成。

3、发展物流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以商业企业为代表的深圳物流企业近年来出现了销售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短缺、资产负债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要解决商贸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有效地降低商业企业的经营成本,改变深圳市场上商品价格偏高的现状。积极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产业,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改变目前商流环节过多和物流配送体系落后的局面,提高深圳市场对国内外需求的吸引力。

4、大力发展深圳现代物流产业,可以进一步维护香港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提高深港两地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既定国策。为了维护香港国际商贸、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需要寻找香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办法。在这方面,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香港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经济中心的优势,通过与深圳港口和京九铁路联运,从而形成深港物流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香港与深圳的国际竞争力。

三、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1、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墓础条件

深圳既是内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同时也是港澳走向内地的桥梁,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良好区位条件。同时深圳目前基本具备了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各种基础条件,包括基本形成的四通八达的货物集散运输网络,正在完善各大型运输结点的物流服务功能,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有利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口岸城市特点,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2、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体制环境

经过十八年体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深圳旧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就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

3、深圳基本具备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商业环境

深圳市商贸企业配送中心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现有数万平方米的商贸企业配送场地,配送的商品品种数千种。同时以加快商品流通和扩大规模为核心,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配送中心也正在计划建设之中。因此,利用深圳现有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深圳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九沿线地区和广阔内地提供面向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向物流服务。

4、深圳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具备了由生产服务型域市向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转型的条件

深圳传统加工工业已经完成了起动深圳地方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房地产业、商贸服务、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服务型城市。随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以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标志,深圳经济已经进人了经济功能转型的转折点。从深圳经济转型的外部环境看,随着内地经济开放度不断加大和国际贸易业务不断增加,需要深圳为内

地进人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向内地输入国外的先进产品,这为深圳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圳具有成长为华南地区重要句流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种种挑战,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这就使得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又十分紧迫。

1、物流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与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减弱

深圳物流量增长明显低于经济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从物流产业主要指标分析,深圳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居于劣势,物流专业化运输程度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近年来过境运量下降、平均运距减少的现状来看,深圳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由深圳到香港、以及香港经由深圳到珠江三角洲的中转运量在深圳全社会运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深圳市与经济腹地的关系趋于弱化。

2、物流体制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中心域市的要求

我国物流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目前虽然传统的三级批发和零售的固定流通模式被打破,流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是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大中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物流产业。主要表现为:物流组织和方法以及手段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生产与流通、消费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分散在政府多个职能部门,造成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形不成有效的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造成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产业规模不经济和资源浪费;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竞争力薄弱。

3、深圳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竞争

从华南地区来看,深圳位于国际性贸易中心和购物天堂的香港及华南地区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广州之间,而且在深圳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集中了13个城市,在商业服务的半径和争夺顾客群方面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从全国范围分析,深圳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竞争。近年来上海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含量、产品附加价值,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初步形成顺畅、快速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虽然我国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绝不是一个城市就能完成的,但上海的快速发展的确对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快深圳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设步伐不但十分必要,而且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五、深圳建设物流中心的政策与措施

深圳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全市二次创业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提出了把深圳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设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调整物流产业国土布局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鉴于物流产业与设施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和投资规模大等特点,需要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与措施,以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中心区的开发建设。

l、明确全市物流节点区的功能定位和布局

全市物流节点区的功能定位与布局应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各单位不得擅自自行进行,应依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制定全市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各节点区功能应以建设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一流的国际性城市和花园式的环境为指导,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地理优势,形成各具分工特色的转运。仓储。批发。配送。展示。购物、消闲以及娱乐互相配合的物流中心。

2、依托海港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深圳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100万箱,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按照国际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惯例,100万箱是一个港口从转运港口走向远洋港口的起点。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深圳港群,特别是盐田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由此充分利用深圳优越的港口和已经形成的交通枢纽条件,改变目前深圳单纯充当过境运输要道城市的形象,变过境物流为与商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将是深圳近期在发展物流业方面重要的任务。

3、加快实施铁水联运的布署

深圳地处京九、京广和广深铁路的交会点,这三条铁路与平南、平盐两条地方疏港铁路连通,货物可以直通深圳东西两海港区,实现铁水联运。深圳西部港区可以通过珠江水系完成江海联运。广深、深汕、深惠、梅观、机荷五条高速公路,把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城市相联。对此深圳将贯通行业间的信息联系,打破行业界限,提高货物转运效率。

4、促进物流与商流的联动

在加快建设华南集装箱转动中心及盐田港集装箱后方转运中心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功能,发展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的各类专业市场,引进新商业经营方式,建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辐射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的物资配送中心,同时努力发展对香港供应的国货大型配送中心。对经香港输入国内的商品,在深圳建立大型进口货物物流中心,沿京九线和京广线形成面向全国的长距离物流运输。

5、加快平湖物流中心区的开发建设

平湖物流中心在深圳物流业的长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深圳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发展物流业的公铁水衔接的枢纽点。为此,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加快平湖仓储区建设的规划,制定开发建设平湖物流中心区的扶持性优惠政策:

——允许有条件的平湖物流中心区内企业设立保税仓库业务,以支持盐田港的发展;

——平湖物流中心区对用水、用电严格管理和控制价格,以降低物流业投资成本;

——为了吸引仓储物流企业投资,在平湖物流中心区实行土地价格优惠政策,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设施费,缓交地价。

——原笋岗仓储企业经批准改变功能后,迁往平湖物流中心区的,可获部分补缴地价退款优惠。

6、利用黄田国际机场,发展面向全国的信息产业类高科技产品的快递业务

功能与定位 篇6

关键词:现代包装;设计;广告功能;定位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件商品都需要从包装设计上来引入市场概念,从而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作为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广告功能,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包装传播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入手,分析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物”的设计上升到“事”的概念层次上。

1 现代包装设计的理念及发展趋势

从包装的概念来看,它是适应商品流通,以社会整体发展、综合需要为动力,以材料技术、加工技术、印刷技术和管理科学及艺术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发展、结合为条件的复杂系统。美国包装协会定义为“包装是为产品的运出和销售的准备行为”,日本包装词典解释为“包装是使用适当之材料、容器而施以技术,使产品安全到达目的地”。而包装设计是保证商品包装达到科学、合理、美观、适销等要求的必要条件和操作程序,我国在《包装术语基础》(GB4122.1.1996)给的定义为“对产品的包装进行选型、结构和装潢设计”。

包装设计在今天作为国际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提升产品和企业形象的载体,更具有战略意义。探讨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从包装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先进性和系统性,对于品牌战略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包装设计更加注重理念的先进性和系统性,如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环境保护、信息技术、消费者利益保护、美学设计等构思,已经成为当前包装设计关注的焦点。二是从包装设计的技术上创新,如日本采用再生纸来加大资源的利用率,瑞士采用混合即用包装袋,利用干砂浆和水进行混合后形成匀质体包装杯,同时在包装设计上体现运输便携性指标,不仅提升了库存管理效率,还减少了包装成本,便于包装操作者、托运人使用。三是从包装设计上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消费者作为产品包装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从包装的经济性、实用性、适销性、环保性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四是在包装设计的体现可持续性,环境问题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问题,越发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欧美率先开展的纤维包装业课更新资源的包装理念,将包装设计的可持续作为重要原则,以推进安全、合理地利用资源。

2 广告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定位

据考证,广告是“Advertsing”的英译名,源自拉丁语“Adverture”,其意义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具有诱导、通知、披露的意思。在现代信息传播机制下,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推销商品,还表现在宣传和传递相应信息的媒介。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包装具有大众传播的媒介作用,對于今天的产品包装来说几乎无处不在,其不仅是构架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更在社会生活中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影响,如对商家商标、地址的宣传,如山东的“龙口”粉丝系绿豆制品,台湾的粉丝是绿豆与土豆混制而成,两者在市场份额的占有和影响力是不同的,作为一种“无声的推销员”,其价值十分明显。二是具有产品的识别和指导消费功能,包装除了产品说明之外,还增加了提示性语言,如从产品的档次和品质上进行界定,并从安全性和企业信誉上传递重要信息,便于消费者能够从产品的差异化中区别商品,另外还可以实现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引导,如某些食品包装上“新鲜”“松软”等字样,可以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三是包装是广告重要的大众传媒,广告是传播者与消费者之间用来负载、传递特定符合的物质实体,其文字、图案、颜色等信息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些符号所蕴含的特定的商品属性及广告信息,是对商品的属性信息、企业信息、广告信息进行整合后来发挥传播作用的。

3 现代包装设计广告性分析

3.1 从视觉语言上来分析广告性

视觉表现是传递产品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视觉定位上,需要从产品包装设计手段上进行全面分析,凸显广告功能的实际效果,不仅局限于与众不同,更要从受众已有的观念与视觉元素进行连接,以达到正确传达视觉的战略和战术。在文字语言上,从产品名称、广告性用语、功能性说明及相关资料文字表述上,都需要关注视觉表现,如字体的设计、文字编排位置的确定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识别和针对性的处理;在色彩处理上,作为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对色彩的象征性、识别性以及传达能力都需要进行准确分析,尤其是关注受众视觉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某些特殊信息,如商品的品名、广告语等要体现出色彩的鲜明和具体,从而引导消费者主动认识和接受商品;对于包装图形语言的设计上,作为包装画面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整个包装效果,从图形图案的运用上要明确吸引力,刺激消费者的重要性,并从图形在记忆里存留时间最长的研究中,凸显出特定图形结构的独特构思,如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主题,间接或直接的触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欲望;从造型、结构语言上来体现容装性、方便性、环保性,从而赋予包装更深入人心的功能,如可口可乐最初的包装瓶采用通用药剂包装方式,给产品的销售带来不便,而从产品包装设计上进行优化后的现代瓶装方式,其垂直条纹、中间突出的曲线,给人以流畅、柔和、爽快、甜美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更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3.2 从传播商品属性信息上分析广告性

产品包装离不开商品属性信息,而现代包装设计在体现商品属性信息时也应该体现广告性。从对于产品名称、主要成分、使用说明、保质期、相关资质认证及企业状况信息进行说明,并能够从广告角度来实现现代包装设计目标,如对于基本信息旨在让消费者了解和认识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获得产品属性知识,对于商品促销信息的传递也是广告性的直接诉求,如法国某品牌洗涤液,从外包装上增加了贴体收缩套标包设计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直接收缩套标的设计需要,同时其别具匠心的预剪口以容纳壶式手柄,并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从包装设计的导向信息传播上,体现了科普性、环保性和价值观念,香烟是颇具争议性的特殊商品,其“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既是广告宣传语,还在于提醒消费者要注意其危害,实现科普性功能。同时,在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时,创新包装设计也在方便生活的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尽管一次性塑料瓶装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其越来越多的塑料废弃物却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发达国家对玻璃瓶装水的坚持,以及对铺设饮用水网络系统的设想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需要从现实生活的物质层面来适应变化,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来传递观念和思想。因此,纵观全球知名品牌的包装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识别,而更是企业文化的表达、营销思想的传递、品牌价值与企业形象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亦文,胡宗义.我国低碳包装发展机制与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2012(07).

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篇7

一、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特征———问题的起点

从世界范围看,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是根据学校和企业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一是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可以说,两种形式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情境,各有特色。

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归属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存在着天然的冲突。这种冲突即使在被公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楷模的德国也不例外。导致校企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双方利益上存在的差异。如双方都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或遵循教育规律运行;前者更倾向于遵循企业的自我管理规律及相互协调发挥功能而排除职业学校的参与;后者则希望在获得企业资助的前提下保持教育的独立性,反对企业的过度介入。对企业而言,企业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行,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资本背景下就是利润最大化。凡是与利润无关的活动常常被排斥或忽视。教育往往因为不能带来现实利益而与该目标相背离。如德国的小企业缺乏教学车间,或常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或常有破坏培训的事情发生,或不能即时调整培训的专业等,都与此价值取向相关;对学校而言,教学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本质上并不能迅速、完全地适应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容易变得陈旧、师资容易变得脱离市场、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审美和个性教育,等等。

在20余年的发展中,我国职业院校形成了大量的校企合作模式。由于根深蒂固的教育与市场脱节的传统,这些校企合作基本上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模式。这个结论是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与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三个特点:(1)企业的需求更容易被忽视。学校的发展遵循的是教育的规律性。以学校为主的模式把校企分开,企业成为学校的附属机构。受传统惯性的影响,学校的优势体现在书本、理论、显性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职业教育中广泛存在的实践知识和缄默知识。学生注重于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和各种考试的过级,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企业的需求所在。(2)企业更容易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定期获得充足的合格、优秀职业人才,不必担心人力资源的缺乏;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培

训,实施继续教育,提升职工职业能力;与学校合作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开展技术服务和设备技术改造;通过对教育的支持扩大企业人脉,提升员工忠诚度,等等。只有这些现实和潜在的利益目标得以达成,企业才会有意愿和动力进行校企合作。问题在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校企合作缺乏对这种利益的有效的稳定的机制。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主要还是靠人际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中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的地位和利益往往更容易被忽视。这是导致我国当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这种冲突,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相关者本身无法解决的,亟需具有独立功能的第三方———政府的强势介入。

二、政府的角色与功能———具有独立、强势功能的第三方

从国外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看,政府普遍对职业教育进行干预。实践证明,没有这种必要的干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不可能建立,职业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合理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主要通过立法和财政资助手段来间接地实现。

1. 立法

立法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是政府干预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普遍比较完备和深入,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通过立法对校企合作实施有效的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迄今已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立法。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和《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粤府[2007]11号)。这些法令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法令条例均处于宏观、中观层面,较少涉及微观。比如,普遍缺乏对企业的奖励性措施和企业的强制性义务规定,缺乏对企业利益的保护和对企业的监督。这些都导致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二是缺乏对教育标准的严格认定。教育标准具有通用性和权威性,不可能由各个院校自行确定。在行业和市场弱势的情况下,理应由政府来确定。韩国在1973年制定了《国家技术资格法》,规定产业界各种技术人员和技能人

高职教育

员要具备国家统一的技术技能标准,要求凡是接受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后参加工作者,必须按该法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对获得技术资格者,给予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待遇。这种技术资格考核相当严格。据统计,1975至1980年间,韩国共有35万人应试,合格者仅占20%。《国家技术资格法》的颁布与实施大大提高了韩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在澳大利亚,有较严格的教育培训质量监督体系。全部的注册培训机构必须满足量化了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培训框架(Australian Quality Trainramework)进行监控。这个机构担负政府实施干预教育标准的重要职责。

在立法层面,浙江省宁波市制定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由地方政府颁布的关于校企合作的专门法案。该方案对校企合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比如,该条例确定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强调在加强政府统筹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明确了职业院校权利与义务,鼓励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界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概念,如确定了校企合作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这些从地方需要出发,明确了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职责,使校企合作进一步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进一步开展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宁波市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规定体现出地方政府应是立法的主力。因为职业教育是为地方服务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地方政府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 经济手段

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教育,一般认为其成本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要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以确保校企合作的运行。这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据我国江苏太仓和德国企业合作实施双元制的经验,从成本上来说,培养一个符合德国公司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大约需要7万元人民币,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为1.5万元,企业聘用毕业生时需要为每位学生支付约4万元的培养费,另外还有每人约1.5万元的缺口,则是由太仓市财政补贴。

广东深圳的宝安模式可以值得借鉴。2008年,宝安区政府出台了《宝安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扶持校企合作的一揽子政策文件,其中规定:“全区各中职学校申请、经区教育局批准设立的区级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本建设经费由区财政以基地一次性能容纳的实习学生数为基

高职教育7

数,按平均每生1万元的标准核拨;中职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每人每月享受650元的生活补贴;对接纳中职学校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实训补贴。”结果,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宝安职校先后与德昌机电(世界500强企业)、中海物流(世界500强企业)、奋达集团、高新奇科技、汇科盛科技、利华动画、英大证券等知名企业共建了10个“企业校区”。“企业校区”建设按“企业出场地,政府出资金,学校出师资,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具备了“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接纳联办学生、承担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等五大功能。这种契约式合作产生的效果显著。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企业也获得了优秀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可以想象,这种成果,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是不可能完成的。

“十一五”期间政府拟投入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使得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拨款比较单向,主要集中在对学校的支持,缺乏对企业的相应补助。这是和政府统筹能力有关,教育和企业隶属于两个系统,政府部门没有设立在校企合作上进行统合拨款的机制。在这点上,宁波市作出了尝试。如在《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中,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的用途、逐步增长以及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等作了详细的规定。目前政府还缺乏对拨款使用效率的监控。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监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超出了政府现有的专业能力,同时增加了工作量。结果就是降低了学校使用拨款的效率和效益意识。

金融和税收政策也是促进校企结合的重要手段。学校和企业作为经营实体,其运行需要资金的不断推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力量、个人的积极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充分扮演行政干预角色,制定相关利好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这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帮助学校打通校企合作瓶颈的得力措施。如可以对职业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职业院校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韩国政府在1981年制定《职业培训法》,规定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职业训练班,对不搞技术培训的企业,征收培训负担税,并提高纳税额。

3. 协调者

校企合作具有天然的冲突。因此,亟需具有独立地位的政府强势发挥出组织协调功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建立合作教育协调机构,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利用政府中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三是制订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和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课程标准;四是与本地的高职院校实行政校互动,在行业、企业和院校的合作教育中起沟通作用。

当前,政府的联络机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尚未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由这些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据报载,2010年5月16日,广东省技工院校“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大会在广州召开。现场进行了100所优质技工院校代表与22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签约仪式。涵盖校企共建“生产实训中心”;产品研发、工艺改进;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技能等级提升;校企共建课程专业建设、科研共融、产学合作;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等多个领域。在当前情况下,这种“百校千企”平台的搭建往往需要政府来协调,政府也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解决了三者的关系,校企合作就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从而可以大大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三者关系中,合理地发挥出政府的功能,是决定职业教育成效的关键。而这必将是一个要被长期关注的话题。

摘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基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天然的冲突性,我国职业院校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剧了这一冲突。在此前提下,政府应加强从法律、经济以及协调者三个角度入手,强化自己的角色,确定自己的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影响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政府,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

[3]黄日强,黄勇明.战后韩国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5).

[4]芮小兰.澳大利亚政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上半月),2008,(4).

资源税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篇8

(一) 资源税的概念。

什么是资源税?首先课税对象为自然资源, 这里的自然资源包括各种资源, 目的是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的国有资源不是无偿使用的而是有偿使用的。我国目前开征的资源税是指在中国境内开采的应税矿产品, 在中国境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 规定就其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或者说是应税产品的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具体来说, 有这样一些应税税目, 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

(二) 对资源税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

1、资源税具有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功能。

近些年, 伴随着地区开发的加速, 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开采量及使用量都在增加, 作为能源大国, 我们从能源拥有大国向能源使用大国发展, 在这一条件下, 资源税的征收成为保证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比如, 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的原油和天然气。我们可以预测, 随着上涨的资源产品价格, 增加的税收收入, 从而财政收入也会增加。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资源税的税收收入对提高我国财政收入意义重大。

2、资源税具有促进地域协调发展的功能。

资源税促进地域间协调发展这一功能很重要, 在我国, 这一改革试点是从西部开始的, 条件发展一定程度后推向了全国。从试点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西部地区在资源税的征收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 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社会推动力的增强促使整个西部地区实现更快速的进步, 从而有助于缩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东部沿海的差距。

3、资源税具有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

资源税的征收有助于保护资源, 减少伴随着环境压力增大所出现的负面效应, 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比如说, 我们可以把资源的开采成本和利用成本提高, 这样的话对于企业来说, 他们的生产成本提高了, 就会想办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提高效率, 从而间接保护了资源, 保护了生态平衡, 又促进了技术提高, 一举多得。同时, 通过资源税级差征收, 对重点保护的资源征收更多的资源税, 能够进一步引导消费流向, 促进自然资源更合理的消费。

二、我国资源税制度改革历程和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资源税制度改革历程。

我们现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说一下资源税制度的改革。资源税改革的第一个阶段是从我们新中国建国初期到1984年的这一段时期;第二阶段是1984~1993年;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至今。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 鉴于当时的客观条件, 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税目。我们当时开征资源税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想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且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在第三阶段改革中, 征税对象为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 有7个税目列入征税范围, 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2007年, 我们调高了焦煤资源税的税额, 同时也调整了盐资源税税收政策。2011年11月1日, 在全国范围推开了资源税改革。

(二) 我国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源课税范围狭窄。

自然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 但是目前, 已征税的七个税目中仍有许多自然资源未包括在内, 如对大部分森林、草原、水、地热、滩涂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都没有征税。我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狭窄从而不能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同时, 纳税资源的价格高于非税资源的价格, 这样一来导致企业对非应税资源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畸形增长, 影响可持续发展。

2、目前资源税计税依据不甚合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企业应交纳的资源税额是多少应该怎样去衡量。我国目前的计税依据是销售数量或者是自用数量, 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一些资源就不再资源税的纳税范围内, 比如说企业开采的没有销售的或者没有自己使用的这些资源, 他们不用纳税。从人的本性来说, 在这里更专业的从企业作为经济人的角度出发, 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资源进行过度开采, 这种现象导致了资源浪费, 资源积压, 都会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我国目前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偏低。

我国目前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偏低, 比如说固体盐, 他的税额是每吨60元, 是现行资源税中税额最高的, 而煤炭只有每吨0.3元, 单位税额如此之低, 造成严重浪费就不奇怪了。这表明我们没有设计一个有效的税率, 结果是价格机制反应不灵敏。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 这使得应税资源的市场流通价格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 与市场机制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完善我国资源税收制度的构想

(一) 把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进行扩大。

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将越来越重要, 因此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当逐步扩大到所有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 为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 可将“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还有我们为使得生态破坏的行为能有所缓解, 应该开征相应的资源税, 比如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在发展过程中, 根据国情现实情况逐步提高税率。对于那些非可再生资源, 一些重要的稀缺的资源就要征收重税。

(二) 课税依据加以完善。

鉴于我国目前资源税课税依据不甚合理, 我们要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税率方案, 如根据资源是否可再生、稀缺程度设计不同的税率, 加大税档差距。我们在调节资源级差收入时, 应该秉承这样一个原则, 那就是对那些资源条件比较好的能够有较高收入的多征收, 反之则少征。通常情况下, 如果那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过低, 就要提高税率, 从而使征收得以规范。

(三) 把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提高。

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 国家可以通过对不同资源征收不同单位税额来调节纳税人的经济行为, 比如对稀缺或重要资源实行较高的单位税额, 对较为充裕的资源实行低的税收税率, 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这样一来, 因为资源税的产品价格提高了, 这样会使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考虑, 做出对比从而减少购买, 节约了资源。

参考文献

[1]姜岩.资源税改革初探[J].财政研究, 2012.2.

[2]许文.资源税进一步改革的相关问题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 2011.11.

[3]张宁.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历史沿革和改革构想[J].财会研究, 2011.17.

[4]刘植才, 刘荣.论我国资源税的职能定位[J].税务研究, 2012.10.

[5]刘立佳.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资源税定位研究[J].资源科学, 2013.1.

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拓展 篇9

一、海口综合保税区功能的拓展延伸

(一) 发挥国际中转功能。国际中转, 即由境外启运, 经中转港换乘国际航线运输工具和补给后, 继续运往第三国或其他地区。其与过境贸易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商品的所有权是否经过第三国的商人之手。海口综合保税区完全具有发展国际中转港的现实条件。

1.海南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海口综保区发展国际中转功能提供有利条件。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 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 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 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口综合保税区选址在琼州海峡咽喉地带, 正值太平洋与印度洋间海上经济走廊交通要线上, 南北连接台湾、香港及东南亚。从经济区域看, 海口综合保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前沿位置, 毗邻港澳台、东南亚, 是连接大陆和东南亚的枢纽, 发展面向泛太平洋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的区域合作和外向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2.海南基础设施配备逐渐完善使海口综保区有能力发展国际中转功能。

(1) 港口建设如火如荼。为了整合海南北部港口资源, 海南省政府决定将海南北部的海口港、海口新港、马村港“三港合一”, 由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经营。按照规划, 马村港将投入9.1亿元进行港口扩建, 一期工程建设5个2万吨级散杂泊位, 年设计吞吐量265万吨, 二期工程建设4个5万吨级件杂泊位, 年设计吞吐量为250万吨。一期扩建工程已于2007年12月动工。马村港最终将建成50个2~10万吨级泊位, 成为年吞吐能力超亿吨的大港。

(2) 铁路运输能力提高。我国第一条横跨海峡的铁路———粤海铁路是由广东省境内的湛江至海安铁路、琼州海峡跨海轮渡、海南省境内的海口至叉河西环铁路组成, 全长345公里。北连接全国铁路网, 南贯穿海南西部, 将海南北部、西部、南部连成一线。海口综合保税区距粤海铁路海口火车北站2.8公里, 距离火车南站 (货运编组站、海口铁路物流配送中心) 15公里, 铁路运输极其方便。海口综合保税区距海南的另一条铁路-东环铁路的起始点15公里。海南东环铁路北起海口, 南至三亚, 贯穿海南省东海岸, 穿越6市县, 全长308公里, 总投资202亿元, 项目建成后, 与西环铁路共同构筑环海南岛铁路网, 近期可通过粤海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衔接, 远期可随着琼州海峡固定跨海通道的打通, 并入全国铁路网络。东环铁路将海南东西两线贯通, 构筑了环岛铁路网。

(3) 航空运输发展快速。海口综合保税区距离全国第八大航空港-海口美兰国际机场35公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按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4E级标准修建, 目前已经开通国内外航线109条, 开通了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大阪、汉城、釜山、香港、澳门等13个国外城市和94个国内城市航班。

(4) 公路运输网络完善。海口综合保税区周边公路四通八达, 海南环岛西线高速公路、海口南海大道西延线、海口西海岸景观大道西延线及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均在老城经济开发区内交汇。

(二) 发挥商品展示功能。商品展示功能, 就是集展示、交易、拍卖、新品发布、品鉴、收藏、文化等为一体的进口商品的展示交易中心以及配套的一站式的港口通关服务。这个项目主要利用国际旅游岛和离岛免税等政策, 采用先进的运营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商业管理公司, 发展高端进口商品展示交易。

海南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 旅游业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国外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在此背景下, 由政府或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商品交易博览会大量涌现。这些商品交易博览会可以由海口综合保税区承接, 能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永不落幕的国际展览会。综合保税区提供一站式的港口通关服务, 方便、快捷、省心, 在展览会上成功交易的商家不用再费心处理商品的进出口手续问题。

二、政策框架配套设计

为了拓展海口综合保税区国际中转和商品展示两项重要功能,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政策框架配套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境外进入海南的商品及海南商品出口境外免征关税。内地进岛商品视为出口, 岛内商品进入内地视为进口。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对区内运营企业实施15%或更低的所得税税率。二是大陆及境外人士来海南投资、经商、旅游及从事文化教育等活动, 进出均不受限制。凡境外人士 (包括团队及个人) 进岛旅游在规定期限内实行免签证, 自由进出。三是设立金融业开放功能试验区, 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 原则上各类资金进出岛不受管制, 各种货币可实现自由兑换, 并极力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四是以经济特区为依托, 扩大“离岛免税”和“离境退税”适用范围, 提高上限额度, 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完善退税、物流配套服务, 提升外籍游客购物和跨境退税便利化。五是有机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免税购物中心, 构建石油、橡胶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加强与大陆内地各种保税区的横向经济联系, 突出海南特色。六是积极配合与参与“打造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双重战略实施, 协调推进服务业进一步开放, 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

三、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需要适当借鉴香港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 特殊的中西方关系迅速让香港获得了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经贸往来的中转站的地位。香港正是作为内地和西方经贸交流的中转站而一跃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此外, 香港还充当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桥梁。数量庞大的中转贸易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随之建立起来的还有金融中心。显然, 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可以借鉴香港中转贸易发展经验,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将原来的“国内货物、国外中转”变为“国内货物、海南中转”。比如, 实施自由贸易港政策, 实施宽松的外汇结算政策, 发展全程量化宽松的贸易融资服务与离岸金融服务, 等等。借鉴香港经验, 结合海口发展实际, 发挥区港联动的功能优势, 推动海运国际中转的发展。

四、结语

海口综合保税区需要在原有的功能定位基础上, 加上国际中转和商品展示两项重要功能。应当充分利用海口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日渐完善港口、运输、通讯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综合保税区的国际中转功能。同时, 应当依靠国际旅游岛、离岛免税、“一路一带”等政策发展高端进口商品展示及其交易, 举办各种商品交易博览会, 进一步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海口综合保税区需要积极拓展国际中转和商品展示两项重要功能, 努力为海南的经济腾飞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海口综合保税区是一个开放层次高、功能齐全、手续便捷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 海口综保区的功能定位是重点发展外向型加工业、物流业, 以及为海南产业服务配套的专业园区。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决定了海南作为重要的国际中转港的存在, 同时, 国际旅游岛、离岛免税政策、“一路一带”等又为海口综保区发展商品展示功能提供了可能。因此, 海口综合保税区应该考虑在原有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增加国际中转和商品展示两项重要功能。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国际贸易,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唐海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及管理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 2014, 6

[2]海口综合保税区[EB/OL].http://www.hi.chinanews.com

[3]维多利亚港[EB/OL].http://baike.sogou.com/v27801.htm

[4]香港的崛起与衰落[EB/OL].http://m.tianya.cn/bbs/

功能与定位 篇10

(一) 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任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都难免或多或少的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在一个庞大经济体出现危机时, 这时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改变扭转这种局面, 从而改善经济的下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因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 那么经济就会持续下滑, 接着就会波及到人民的就业, 国家的发展, 从而使社会陷入不稳定, 严重的话还会引起社会动荡。就像前几年的金融海啸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 但我国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受到的冲击就相对减少了很多。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 调控市场经济, 使其稳定运营发展, 是任何机构或者单一市场都无法取代的。

(二) 政府的选择功能

政府, 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支持, 法律支持的整体。它拥有着其它任何单一市场都不具有的人才凝聚和组织分配能力。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政府从始至终都充当着一个, 为市场选择一个优秀的项目, 选择一个优秀的市场平台的角色。在这个选择过程中,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对项目进行前沿风险评估, 经济利益回馈评估。同时, 政府还能通过调差, 了解整个市场的需求, 以及各方面的运营情况等。所以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政府始终为市场充当着一个指南针的作用, 指引市场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持续运营发展。

(三) 政府的信息搜集能力

在信息搜集方面, 恐怕没有什么单位或者单一的市场比政府更具有强力的信息搜集能力了。在市场运营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可以通过对整个市场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而得出市场运营的情况。国家的内部调控策略, 政府也是最先知道的。凭借其强大的资源, 和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总能在一切风波冲击市场经济之前得到消息, 从而进行相应的预警提示, 以及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以致于使市场不会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受到突如其来的冲击。比如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 地震, 海啸以及其它大国一些强硬的政策, 这些都可能对国内的市场造成冲击, 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停滞。而且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机关, 收集来的信息自然是比民间任何一个单一的市场或者其它机构更加具有可信度。其公布的信息也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政府从收集信息的手段, 来源, 以及其可信度都是社会公认的。它们搜集的这些信息同样也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政府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也是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商法机制中市场的能力

(一) 市场的识别功能

市场作为一个直接与经济接触的整体, 具有着其独特的识别能力。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或者未知的主体时, 它们都需要对它进行了解, 判断和分析。了解它的背景和整个体系, 判断它是否能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 分析合作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 合作风险, 利益收入, 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 从而决定是否与其合作。所以作为第一线直接与经济接触的一个整体来说, 市场的识别能力相较政府而言, 也更加准确明了。同样这也反映出, 市场的识别能力左右着市场经济以后的发展。

(二) 市场的反应能力

市场始终与经济的增幅存在着紧密联系。市场的反应往往需要通过对整个市场主体作出判断和通过以往经验来获得。虽然它不像政府那样明确和及时。但他的反应在不少时候显得更加强烈。比如说, 对于一个企业人事问题, 政府可能就仅仅是一个警告, 但作为市场很可能就会涉及到法律诉讼层次上面。再比如, 当公司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影响到消费人群时, 政府则会下令其整顿改正, 但市场则截然不同, 随着公司声誉的下降, 人们就会对该企业失去信任, 从而减少甚至不再购买该公司产品。接着该公司的产品将会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这样公司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所以, 在反应能力方面, 市场往往比政府来的更加强烈和严苛!

三、政府在商法机制中定位的转型

(一) 政府由主导转向配合

在我国的商法建制过程中, 很多都是根据经验判断来确定的, 这样也就注定了商法体制的不完善。在很多时候政府的干预已经超越了法律约束但却得不到管制, 这样就会影响到市场的自身调配。市场作为一个直接反应经济的平台, 相比政府而言市场更能通过自身的判断和分析去确定项目进行与否的必要。所以政府应当由主导地位转向辅助地位, 配合市场企业的决策和发展需要。从而最大化发挥政府作用, 兼顾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 政府从调控功能方面由直接变为间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至关重要, 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正常运行就需要优化和完善当前的商法体制, 完善商法体制方可对市场经济制度进行约束。目前我国商法建设中对经济市场调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政府对这些法律规范的调控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想让政府在经济市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理念, 合理的处理好当前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健全当前的商法机制, 确立政府在经济市场中的功能定位, 将商法作为建设的重点, 提高约束力。

摘要:虽然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是我国在诸多法制建设方面都还不完善, 可以说是有很大的纰漏。比如, 我国的商事法律自建立以来就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研究, 结合理论实践来逐步完善商法体制的改革以及建设。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与市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就是通过结合理论实践, 社会经验来探讨在商法机制中政府与市场各自的功能定位来阐述的。

关键词:商法机制,政府市场,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岑峨.我国劳动关系集体协商的法律机制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40 (4) :58-62.

[2]马明贤, 马茂青.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视野下的中国商事传统——论中国现代商法构建和完善[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0 (2) :129-134.

[3]王梦竹.浅谈中国商法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 2013, (16) :176-176.

功能与定位 篇11

关键词:信息传播 社会发展 图书馆功能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117-04

Information Spread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Library

Qiao Dongmi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Niu Yong (Library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In certain degree, social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preading. In the past , the main problem wa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Library had to collect as more books as possible for readers to use. Now there is too much information for people to find what they really want. Librarians have to help readers fin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y really need in the information sea.

Key words: information spreading; social development; library function

CLC number: G251.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117-04

社会的进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人类交流知识的方式,知识交流是促进知识积聚,孕育新知识的过程。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在改进自身对信息的传播能力、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不断更新信息传播的技术,加强自身对信息传播方法论的思考,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清晰度和便利性,使信息传播成为对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性要素。[1]

信息传播的质量取决于传播速度和传播的精确度。人类社会经由最初的原始信息传播时期发展到现代信息传播时期,无论是传播者、受众,还是传播手段、信息流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过去社会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速度,今天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如何让需求者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作为知识传播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应该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促进知识信息更快更好的传播,推动社会发展,完成自己的价值体现。

1 信息传播方式的历史回顾

信息传播的速度依赖传播方式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5次信息革命,这5次信息革命都是由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的出现所引发的。

人类最早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结绳记事(计数)是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所谓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是由于信息传播的需要而催生出来的。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接近两百万年,这个结绳记事的时代一定很长很长,因为这种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社会的低速发展结伴而行。

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间接传递、长期存贮,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使得传承首次跨越了时空界线,但是早期的通过文字进行的信息传播受到文字载体——金石龟甲、竹木简帛的限制,传播范围基本限制在上流社会。至今流传的典故,如“韦编三绝”、“连篇累牍”,反映的就是当时人们记录信息、获取信息的情景。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人类社会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急剧扩展,信息的存储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初步实现了广泛的信息共享,信息传播由个体、小规模的时代开始向大众传播时代转变。

电报(包括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借助科技的翅膀实现了快速远距离通信。电话的发明则使信息即时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利用电磁波进行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文明发展得越来越快。

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普及,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快捷而高效的信息传播介质与交流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种种障碍,“地球村”变成可以触摸和感受的现实,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知识信息的扩散与传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信息传播,促进了知识继承和知识融合,推动了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生物的成长进化过程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来推动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类社会可以看成是一个有机体,它通过自身的系统开放,吸收外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又反过来推动自己内部组织的知识交换和信息输出,从而推动社会自身的发展。[1]

随着世界工业性经济向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发展,信息已取代传统的其他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时代,谁拥有最多最好的信息,谁就拥有财富,谁成功的可能性就最大。信息既作为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成为配置性资源,也通过参与社会时空的组织成为权威性的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2]

信息传播不但对国家的政治及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而且促进着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革新的推广和接受。由于信息转化为知识、才能和经济实力的能力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如果信息在一个社会中能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联合、双向互动的交流、渗透、积累和转化,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必然较快、较高。反之,这个社会必然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已是屡见不鲜,在我国西部省区的许多地方也不乏例证。[3]

回顾人类的传播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不仅是一部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不断进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人类运用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历史近200万年。运用文字传播信息的历史至少5000年。发明并应用印刷术传播信息的历史大约1000年。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只有短短80年历史。传播领域内的每一次革命都推动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又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信息传播的发展。[4]传播媒介发展的速度基本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对应。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速度。

3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遇到的障碍

人类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不过才20年,但它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正如韩国21世纪委员会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文明以来首次遇到的本质上的转换”。[5]网络是一个极其巨大的信息仓库,以至于经常处于无法控制的状态。通过电话随时可以得到的信息在网上有时要花费整整1个小时。

首先,对于每个纳秒都在扩张的知识资源,人们存在着如何消化的烦恼。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自古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数的90%,而在此之前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同样,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类似的发展态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6]据统计,现在每天约有数十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向世界发送,并以每年18%-20%的递增率发展。[7]而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络又经常使人们处于过量信息的包围之中。

同时,信息传播环境的空前自由带来信息泛滥,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和不良信息,造成了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这些信息对查询、接受和消化有用信息造成干扰,信息超载和信息匮乏同时并存。由于我们真正能够理解的信息与我们以为应该理解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持续增长的鸿沟,因此对信息的饥渴与焦虑产生了。[8]

任何个人都无法吸收所有的知识,而过多的信息也會使人无所适从。譬如,我们花费在看法迥异的事件报道上的时间越多,就越缺乏时间去理解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前因后果”,也没有时间去找寻它们之间的关系,更难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其表象。相反,我们很容易被一些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并且被过量的数据搞得麻木不仁、被动、反应迟钝,以至于缺乏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9]在信息泛滥或过量信息冲击下,既会出现社会恐慌不安,受众也会漠然置之,逐渐形成冷漠感和逆反心理。[10]

当然,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不能促进其发展。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都需要足够的信息流量,才能象人体的血液循环那样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维持其机制,促进自身的发展。

4 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及功能定位

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正确控制和调节信息流量,让社会系统在有序、有组织、多功能的状态下发展,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存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机构,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就是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高效传播和利用,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

4.1 加强对信息与信息传播的调控

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组织与扩散知识,它在传播链条中的角色是独特的,即起到一种对信息与信息传播的调控作用。[11]有控制的传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图书情报行业来说,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如何促进知识信息更快更好的传播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4.1.1 过滤、筛选

随着国家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愈加重视知识。然而,不论传统信息资源,还是网络信息资源,都已呈泛滥态势。面对海量信息,人们会有意识地回避复杂、费事或不熟悉的信息源,而去寻找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同一时间里仅能处理7条信息,人会运用简单的表征性方式,花费最小努力获取所需信息。[12]

因此,作为始终承担着对文献流进行整序功能的图书馆来说,在网络时代,更要进一步发挥它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质量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职能,承担起文献资源甄别和整理的任务,尽一切努力剔除尽可能多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和冗余信息。[13]怎样筛选以降低信息的数量,避免它们所带来的障碍是图书馆所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 4.1.2有效的组织、管理

信息获取是用户在信息需求驱动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信息获取行为,用户的信息获取是一个包含了个体身心两方面活动的行为过程,而易用性与可获得性是用户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展示和组织方式已经和内容本身变得同等重要。[14]毕竟,如果书籍只是杂乱地散落在地板上,即使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也不会有太大的价值。作为知识与信息收集、分类、传播中心的图书馆,必须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纷繁复杂、无序的网络信息资源逐步向有序化、便于用户索取的理想状态发展。

4.1.3 分组定位,按需配送

OCLC环境扫描报告指出,微内容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之一。就信息结构和知识管理领域而言,分割是一种趋势,在内容方面的表现就是“内容迅速而广泛地缩减为比过去小得多的使用单元和互动单元”。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更好地应对不断增加的信息冲击,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组、定位。作为信息送达给用户的东西,对用户来说必须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如何通过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将过滤、筛选后的信息分组、定位,将合适的信息传播给合适的人也成为图书馆所关心的重要议题。

4.1.4 集成

在分布、异构、变化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巨大且高度分散,用户要找到真正符合其所需的资源是很困难的。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分散性使得集成势在必行。

这种集成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在保持知识体系整体性和关联性及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络化基础上,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而形成的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资源体系。[15]

4.2 建立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平台

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单元。图书馆的工作就是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序、加工、组织和控制等方法,使无序状态的文献资源成为有序状态的文献资源,以求达到知识单元序化的目的,使读者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单元或知识子集。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中知识单元对服务对象的可获取性。[16]

对此,图书馆应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17]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可以考虑对知识信息保障、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知识参考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知识服务的战略平台。在平台的前端组织知识咨询、参考服务,在平台的后端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组织业务,在平台管理层推进知识搜集、开发和利用管理一体化,从而有效地实现从信息提供到知识服务的转变。[18]

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平台应该能形成用户与资源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帮助用户快速而简便地实现信息需求,实现一系列的工作目标。

4.3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体系

图书馆用户群体的个性化差异(这些差异有时是巨大的),决定了图书馆服务的异质化特征。前苏联学者布里柳恩指出,“信息、情报对任何观察者都具有同一数值的绝对性,但信息、情报的价值对不同观察者,因其领悟和利用能力不同,又具有不同数值的相对性。”[19]图书馆服务的效果(如传递了哪些信息,转移了多少知识),不仅取决于用户个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习惯及个人偏好等个性化因素的影响。[20]

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图书馆在实施传播之前,需要对用户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根据用户的信息需要,接受习惯以及接受心理来选择信息,选择传播方式。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说:“别问消费者想要什么,而去创造那些他们想要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易用性、操作的自然便利不是产品的卖点,而是产品的灵魂。”[21]

如何让用户的需求更好地被满足、被体现,是图书馆一直在深度思考并不断尝试的课题。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分析用户与系统的复杂交互过程,并在理解用户心理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组织资源和界面,以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譬如:网站设计上,可充分考虑节约用户的时间,保证浏览的简便易行,加强图书馆目录和网页的搜索能力,帮助用户实现自助服务。实践中,一些院校图书馆将资源和服务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导引;一些图书馆利用标签,使网页结构简洁、明晰,希望通过这种简便的组织格式,能够使用户很容易地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以及构建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信息网络等等都是图书馆在这方面尝试的体现。

OCLC年度报告《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给出了信息用户当前获取信息的三个主要趋勢:“自助服务”、“用户满意”和“无缝性”。信息用户越来越多地希望通过“自行操作”获得满意的结果;用户期望利用信息就像“用水或用电”一样方便,并且不再像传统那样把休闲与学习、工作截然分开,工作地点和家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就是说,用户的需求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应该关心技术创新给信息服务带来的影响,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各种方法,运用各种技术,为用户构建一个无缝、关联的知识交流空间,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5 结语

OCLC年度报告《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给出了信息用户当前获取信息的三个主要趋势:“自助服务”、“用户满意”和“无缝性”。信息用户越来越多地希望通过“自行操作”获得满意的结果;用户期望利用信息就像“用水或用电”一样方便,并且不再像传统那样把休闲与学习、工作截然分开,工作地点和家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就是说,用户的需求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应该关心技术创新给信息服务带来的影响,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各种方法,运用各种技术,为用户构建一个无缝、关联的知识交流空间,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星.以传播的名义——陈卫星自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3.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78.

[3]张宇丹.传播与民族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0.

[4]赵志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7.

[5]黄德华.后信息社会[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6.

[6]方志祥.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图书馆经营管理全书 1卷[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377.

[7][12][19][21]乔欢.信息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5,121,146.

[8][9][14](美)沃尔曼(Wurman,R.S).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5-23.

[10]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54.

[11]张锦.信息与传播:研究视野与交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0.

[13]黄建铭. 图书馆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288.

[15][18]胡昌平.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88-250.

[16][20]陈雅.知识图书馆:理论与模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17]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 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0-35.

功能与定位 篇12

1 全媒体演播室的功能定位

1. 1 全媒体演播室以全媒体节目为服务对象

尽管大家都在尝试制作全媒体节目,但是对于什么是全媒体节目,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本文首先尝试从技术要求上来分析一下全媒体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的不同。

第一,全媒体节目是电视和互联网的组合传播。互联网传播以视音频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技术上要实现多渠道导入和分发。

第二,全媒体节目的受众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和参与,技术上要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响应。

第三,全媒体节目是编导与用户共同创作的节目,节目进程在用户的参与下不断演变,呈现结果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测性,技术上要在制作过程中提供极高的灵活性。

第四,全媒体节目与用户面对面接触,通过基于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来了解用户需求,并改变节目进程以满足用户需求。技术上要实现对用户信息的采集和大数据分析。

第五,全媒体节目最重要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假设把某个全媒体节目看作一个节点,把不同的电视频道、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也看作一个个节点,这些相互关联的节点构成了一个传播网络。从传统的视角看,电视台主导的全媒体节目是一个中心节点,其他节点是它的传播渠道,向其导入和分发。而从新媒体视角看,如微信公众号,无论一个微信公众号是否是专为某个全媒体节目所设立的,它都具备为多个全媒体节目导入和分发的能力,可以同时运营多个全媒体节目,自然也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节点。这样,随着全媒体节目数量的增加,新媒体不断地加入,所形成的传播网络将提供无限多的变化组合,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中心,从而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1]。

事实上,全媒体节目应该看做是由去中心化传播网络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节点都发挥各自的作用,各个节点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中心节点不断变化,用户少的节点逐渐向用户多的节点聚集,使用户多的节点成为中心节点,从而改变导入和分发的方向。全媒体节目则随着去中心化传播网络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一旦转向从去中心化角度来理解全媒体节目,就必须超越仅仅以电视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未来的全媒体节目可以由传播网络中的任一中心节点主导,电视不再是唯一的中心,要保持中心地位必须靠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借助新媒体来保持电视台主导的全媒体节目的中心节点地位,是电视台迈向转型融合的意义所在。

演播室是和用户共同生产全媒体节目的场所,是直接为用户服务的场所,是把不同节点的工作内容汇集在一起的场所。演播室因此成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环节,服务于传统电视节目的传统演播室要向服务于全媒体节目的全媒体演播室转型。

1. 2 全媒体演播室以用户思维为指导思想

互联网时代,电视受众由观众向用户转化。用户与观众的区别在于,观众只是电视节目的接收者,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被动地接受信息; 用户既是接收者,同时也是节目生产的参与者、协作者,不仅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节目发出自己的声音。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户的发声渠道无限扩大。如果把新媒体渠道看做是对用户声音的放大,那么,全媒体节目在电视频道的传播则是又一次放大,使用户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观众与观众之间是相对孤立的,用户与用户之间则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广泛联系。电视媒体要想直接接触到用户,也必须依靠社交媒体的协助。

对电视媒体而言,观众思维重在传达信息,用户思维则重在提供服务,以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数量和参与程度是衡量全媒体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以用户思维为指导思想,就是要将社交媒体引入全媒体演播室,直接与用户接触,让用户参与、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在演播室里第一时间对用户信息和用户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对控制全媒体节目的进程至关重要。

1. 3 全媒体演播室以互动直播为主要形式

电视起源于直播状态,直播带给观众现场感,直播体现了电视的快速灵活,电视直播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渠道之一。

目前,电视台的内容创新被引进模式所主导,制播分离的制作公司在现象级高端内容制作领域已经取代了电视台的位置。同时也基本上脱离了直播的形式,然而,新媒体却在纷纷介入直播领域。

互动和直播是全媒体节目的内在要求。直播状态下的互动,用户实时参与,用户对节目进程的影响最直接。因此,直播的现场感与互动的实时参与感,产生更好的用户体验。没有互动直播就无法体现全媒体节目的真正价值。

电视媒体要获得全媒体时代的主导权,必须以互动直播作为全媒体节目制作的主要形式,在演播室将全媒体互动与电视直播整合传播。

2 全媒体演播室的技术策略

基于上述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的变化,用户思维和互动直播的引入,需要重新制订符合全媒体演播室定位的技术策略。本文所讲的技术策略不是针对具体的技术手段层面,而是深入到技术手段背后技术运营机制层面。机制的变革必然导致手段的革新,手段的革新也会促进机制的变革。

2. 1 传统演播室技术策略存在的问题

传统演播室建设采用的是传统的技术研发模式,其步骤是调研、规划、实施。规划越周密、完整,过程越长。互联网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首先设有足够的时间做完整的规划; 其次,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不可能做出完整的规划; 最后,周密规划的结果往往是实施后很长时间不再进行改善。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采用传统的技术研发模式建设的演播室平台,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却无法发挥实效时,损失的不仅是金钱,更大的损失在于失去了先发优势。这是机制僵化的问题。

为什么会无法发挥实效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键问题———电视台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平台建设依赖有限的广电行业供应商。这些平台,尤其是演播室平台,以广电专用的硬件为基础平台,在其上建立固定的应用平台,功能固化,平台不开放,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是紧密耦合的,合二为一。这样建立的平台都是所谓无差异化平台,一旦选择了某个系统,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都难以改变,应用平台更新升级相应的基础平台也要重建。这种被束缚的有限的应用,难以适应全媒体节目的开放的、快速灵活的、无限性的功能要求。这是平台固化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电视台必须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通过某种机制变革,改变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之间的关联度,把紧密耦合平台分解为松散耦合平台,使它们能够各自独立发展,充分释放应用平台的活力,并通过掌握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保证内容的独创性和用户粘性。

下面将分别探讨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的技术策略。

2. 2 基础平台的技术策略———云计算与IP化

前文指出,全媒体节目最重要的特征是去中心化,那么,提供技术服务的基础平台也应具备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节目内容传播的去中心化是社会层面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去中心化是物理层面的,这样形成的两个去中心化网络,后者是前者的技术支撑。

技术平台去中心化必须依靠广电技术IT化,广电IT化应以实现去中心化为目标。广电技术完成数字化以后,已经具备了部分IT特性,只是它不是开放式的,功能固化。要彻底解决广电IT化的问题,云计算和IP架构是构建基础平台的关键技术。这两项技术均将改变现行技术平台的核心架构。

云计算在IT行业应用已近十年,但在广电行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一方面,云计算平台是能够满足去中心化要求的基础平台。云计算服务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不仅能够实现以任一渠道为中心的全媒体节目制作,而且在规模上能够完全满足电视台大量全媒体节目的制作需求。云计算平台是开放的平台,可以开发无限的应用服务,包括Iaa S、Paa S、Saa S等各个层级的服务,使电视台有能力构建自己独有的技术平台。

另一方面,与之前的无差异化技术平台不同,电视台在云计算平台建设上采用的策略将产生分化,表现在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选择上。尽管长期看云计算平台可以为电视台节省大量的费用,但是初期基础平台建设的投资还是非常大的,在巨大的投入面前,电视台基础平台的建设模式将产生分化,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可以自建私有云平台,大多数的电视台将只能利用公有云平台维持运营。公有云提供商提供的公有云服务,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电视台不同层次的需求。选择私有云,除了资金因素以外,安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至少现阶段私有云的安全保障性要高于公有云。一旦条件具备,电视台拥有的私有云可以向公有云转化,电视台作为公有云提供商,向包括其他电视台在内的其他用户提供公有云服务。未来可能出现若干个集内容供应商和云服务供应商于一身的大型传媒产业集团。

去中心化、广电IT化、云计算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问题———电视技术发展的问题。去中心化代表根本属性,广电IT化则是发展路径,云计算是实施方法。

云计算平台将是未来电视台全台性的技术基础平台,全媒体演播室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上的,而不是基于传统广电架构的。传统演播室系统将整体以全媒体应用平台的形态与云计算平台结合在一起。演播室技术平台要想与云计算平台无缝结合,就必须转向构建IP架构。相比其他的技术平台,演播室系统的IP化程度最低,向云计算的迁移也将耗时最长、过程最复杂。而开启IP化的进程,仍然有赖于传统广电供应商的转型[2]。

与以往的技术更新换代不同,向云计算平台的迁移不能当做是一次就完成的彻底革新,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转移和演变的进程。无论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云计算平台只是基础平台,仅仅为全媒体服务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如何真正满足全媒体服务的灵活性还要依靠应用平台的开发。

2. 3 应用平台的技术策略———敏捷服务

2. 3. 1 传统演播室应用平台的清晰度之路

传统演播室系统的应用平台是基于清晰度指标的,经过了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朝着4K乃至8K超高清方向发展。传统电视技术一直是沿着清晰度这条主线独立地、稳步地发展,特别是4K超高清为电视行业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技术壁垒。然而,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电视技术的发展格局。新媒体通过互动参与,轻而易举地绕过了清晰度的限制,把应用平台的功能范围扩展到无限,大量与互联网新媒体相关的应用被引入演播室系统,如社交媒体平台、大数据平台等,从而开启了演播室应用平台的变革进程。

2. 3. 2 全媒体应用平台的敏捷服务之路

敏捷服务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有机制的运营机制。它借用了软件行业“敏捷开发”的概念,“敏捷”的含义是小而快速,凸显其灵活性。面对不确定性,敏捷服务通过“小”投入来明确未来的方向,寻找到自己的优势。这里的“小”是相对于整体实力而言,有的几十万是小投入,有的几百万是小投入,有的几千万甚至上亿也是小投入。以互动为特征的全媒体节目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因此也要求以全媒体节目为服务对象的全媒体演播室应用平台能够满足其灵活性要求,并通过敏捷团队试错来实现[3]。

在全媒体技术敏捷团队中,不但包括传统的广电视音频技术人员,即提供清晰度应用服务的技术人员,而且更要包括在云计算平台上从事Saa S服务开发的技术人员,即提供新媒体应用服务的技术人员。有了这样的敏捷团队,电视台与供应商的合作才不再是购买现成的产品,才能共同开发自己独有的产品和服务。

敏捷服务只有在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变成松耦合后才能实现,在传统的紧耦合的电视技术平台上是无法实现的。

敏捷服务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先发和试错,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建立敏捷团队和初步可行的应用平台; 第二步是转型,确立自己的独有技术并保持优势。没有第一步的试错就无法确定转型的需求,以及朝哪里转型。而第二步没跟上,千方百计取得的先发就会半途而废。敏捷服务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转型,一旦全媒体节目获得了先发,就要马上开始转型升级,依托云计算基础平台打造自己的新媒体渠道,特别是建立与用户捆绑的应用,确立优势地位,保证不被模仿。

敏捷服务是新媒体常用的运作模式,但在电视领域还很陌生。为人熟知的节目的制播分离和技术的定制开发,虽然看上去与敏捷服务有些相似,但是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制播分离和定制开发,电视台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核心人员和核心技术,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敏捷团队,也就无法实现第二步的转型,无法最终确立优势,很容易陷入无差异化竞争。

如何建立敏捷团队以及如何打造敏捷团队的执行力是演播室技术团队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2. 4 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现状

在基础平台建设上,近两年来,私有云平台已有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案例的云计算供应商均是由原来广电非编网络厂商转型而来的,还是按照传统电视的技术策略来做的一种定制开发模式,并没有给应用平台开发预留多少空间。同时期,传统广电设备IP化由于标准问题并没有大规模展开。

在应用平台建设上,以互动系统为例,互动的形式和技术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独立的系统,借助现有演播室平台作为其基础平台,“嫁接”一个已开发好的互动平台,并借道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渠道推出全媒体节目。也有一些像天脉聚源互动系统那样能够带来更多、更好用户体验的基于云计算的系统,但是因为演播室不是基于云平台的,它与演播室的连接依然是嫁接式的。因此,对全媒体演播室而言,采用这些走捷径的方式制作出的节目并不会给电视台带来真正的价值,只有根据节目需求、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启动敏捷服务,将这种“嫁接”的平台改造成自己独有的平台,将社交媒体的用户变成真正自己的用户,才能实现真正对电视台有价值的全媒体电视节目。否则就将沦为新媒体的推广工具,要知道它们也是以成为中心节点为目标的。

无论怎样,在全媒体时代,各个电视台都在寻找自己的技术发展路径,无差异化技术平台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对于演播室而言,一场变革已经开启,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小结

媒体融合的变革最初是由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引发的,当媒体融合进入电视领域以后,变革将由内容引领。传统电视技术本身并不落后,但是传统电视提供的内容与内容提供的方式却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必将引发电视媒体内部的变革去适应新的变化。媒体融合不是电视媒体向新媒体的延伸,更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换代,它是机制和策略的变革。

在演播室高清化改造方兴未艾之时,全媒体演播室时代已悄然来临。它以云计算为基础平台,以IP化的传统演播室与其他互联网服务为应用平台,共同实现全媒体节目制作。

在电视媒体全力推进媒体融合的转型期,在探索新的电视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在今后演播室全媒体化进程中,希望本文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格雷.互联网思维的企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王亚明.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J].世界广播电视,2015,29(4):34-49.

上一篇:汽车消费热下一篇:点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