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定位与设计

2024-07-07

课程定位与设计(精选12篇)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1

1. 课程定位

《药物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和发展新药的科学。其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 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1]。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3]。因此, 《药物化学》课程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 为后续药学专业素质的发展和课程学习提供支撑。课程围绕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理论教学, 主要内容包括: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别、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临床应用、药物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和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等, 为科学、合理用药、药物调剂、制剂及储存保管, 以及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模拟实践情境, 对实验分组、分工形式、质量评价进行改革, 着重训练药物的合成、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 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 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化学课程标准以 (教高[2006]16号) 精神为指导, 参考了同类高职院校药物化学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药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经多方讨论总结形成的。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 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2 课程教学设计

药物化学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 (熟悉) 、了解。在考核试卷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 理解 (熟悉) 的内容约占30%, 了解的内容约占10%。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15%,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2.2.1 结合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只有有了探究知识的欲望, 才能自觉地学习并学好。比如在讲吗啡时, 可以先告知学生吗啡来源于毒品罂粟。学生会产生疑问:怎么毒品可以用来治病?为什么?在使用过程中有无限制?引起学生探求答案的兴趣, 从而导入新课。

2.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易学易记。

以药物结构为主线, 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理解、掌握识。分析药物的结构特点 (有哪些特征基团) , 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性质, 由药物的性质分析药物的稳定性, 由药物的稳定性分析药物的贮存原则, 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构效关系。

通过图示学生能产生联想同时能产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如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入图 (见图1) 。对于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 找出其特征基团:酯键和羧基, 酯键对应的性质是易水解, 羧基对应的性质是显弱酸性, 由于易水解产生含有酚羟基的水杨酸而易氧化, 与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没有水解的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则没有这两个反应, 此反应可鉴定阿司匹林是否水解。阿司匹林易水解, 稳定性较差, 所以需密封、防潮保存, 避免水分的侵入;避光, 减少光对它的影响。在其结构中具有游离的羧基,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而产生不良反应, 如对羧基进行结构修饰, 使其成酯、成盐或成酰胺, 可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这样环环相扣, 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能力, 加深记忆。

2.2.3 注重案例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案例启发, 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变虚为实, 变抽象为具体, 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在讲述解热镇痛药章节时给出案例:一个两岁的小孩被心神错乱的母亲送到急诊室, 她告诉大夫孩子大约吃了半瓶对乙酰氨基酚片, 洗胃后, 医生推荐口服5%的乙酰半光氨酸, 问: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途径怎样、产生何种毒性、为何使用乙酰半光氨酸进行急救?此案例必须掌握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等重点知识, 才能正确解答问题, 因此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 可使同学们对各种重点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及如何应用等难点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4]。

2.2.4 重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5],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药剂学涉及操作车间和很多制药机械, 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设备, 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备集图片、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课件, 全方位展示制药企业的车间设计、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使不易口头表述清楚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课件演示变得一目了然,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 药物化学作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 应以 (教高[2006]16号) 精神为指导, 课程设计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 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 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进宜.浅谈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J].药学教育, 1998, (4) .

[2]徐进宜, 尤启冬, 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 2005, (02) .

[3]李敏艳, 毋楠.浅谈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2, (02) .

[4]雷英杰, 欧阳杰, 刘福德, 史小凤.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药学教育, 2009, (05) .

[5]桂玉梅.高职药物化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08) .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2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教育的办学宗旨,力争把学院建成地方特色鲜明,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有较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多样性普通本科学院。地方性决定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安康、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省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和“服务三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省市政府结合安康资源优势,提出“药、水、游”经济发展思路,安康市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又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列入其中,加快工业化城市建设步伐。无机化学知识在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无机化学课程是理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化工技术、制药、轻工食品、冶金地质、材料、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化学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专业知识几乎辐射到后续所有专业课,内容庞杂,规律性不太强,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熟悉元素周期律和常见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它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系曾把无机化学作为系上重点建设的课程,2005年是为系级建设课程,实际上无机化学课程在我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起步较早,其教改成果《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曾于2002年荣获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NO.107),是我院早期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课程之一,在省内无机化学课程教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3

摘要:为使教学能够更好地与目前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满足企业需求,本文针对高职化学分析技术课程的教学,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为例,对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设计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资源。

关键词:化学分析 课程定位 教学目标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高考的“落榜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理论功底方面都较差。高职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注重跟企业结合紧密的程度。想要对该课程进行更好的设计,满足企业的需求,就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做好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设计。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化学分析技术为实例,探讨如何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调研分析

通过对淄博永大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走访和调研,分析研讨,确定化学分析技术岗位群的岗位职责:认真执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化验操作;负责对原料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负责化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定期检查;负责化验室设备器具的建档、维护保养;负责符合生产实际的实验方法研究与改进;及时向主管部门上报质量检验信息。各企业对化学检验的要求是一致的,具备化学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出具报告。

2.课程设计理念

(1)以化学分析检验能力为培养“目标”,由知识、技能、德育三大要素构建成体系,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并加以有效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该课程培养目标。

(2)以化工企业化学产品的具体检验作为“主线”,以化工企业化学产品检验质量为根本,以真实的检测为导向,科学设计、程序化,點拨操作的关键和要点,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能。

(3)以化学产品检验要求作为基本“单位”,以具体检验分析产品为载体,建立全新的授课模式,摆脱以传统知识灌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实验,所有的教学都围绕实验的完成、出具准确报告展开。

(4)基于化学分析完成的过程考核方法,采取试卷、实操和平常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方式。三种方式均以化学分析完成为导向。此外,兼顾平时表现及学习态度,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养成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调查研究,与行业企业专家研讨,确立化学检验所需能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对分析检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共建满足实际能力要求的训练体系。具体设计思路分为三步:第一步,进行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第二步,根据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得出相关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第三步,根据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第四步,根据完成化学产品检验工作所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五步,根据化学分析技术在现实中的作用,归纳为13个实验,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围绕实验开展,然后以13个实验为核心,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重新融合。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使学生掌握化学检验的基本测定方法,具备化学产品分析和检测方面的能力,能够完成化学品的检测;准确完成分析报告,提供结论;为水处理、仪器分析、化工实验设计等后继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为从事产品分析、水处理等岗位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了解课程的任务和作用,了解误差的计算,了解四大滴定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自行进行基本实验设计,并能够应对相关问题,能够出具完整数据报告。

(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具有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能力,具有各种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能力,具有化学分析常用仪器的使用与校准能力,能利用化学分析技术进行生产控制,能进行原材料及成品的化学成分检验与测定。

三、小结

ESP课程定位及设计原则 篇4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基础阶段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的缩减,改革的重心不断向四级后提高阶段转移,以及社会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ESP研究方法,课程设置、教学,以及师资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焦点之一。[2]

但在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往往把ESP与双语课程混淆起来,认为重新开始一个新专业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这极大地打消了他们进入ESP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对ESP的教学目的认识不清,也给课程的设置带来了困难。故本文从ESP的准确定位入手,并提出在课程设计中,不仅仅要做学生的需求分析,还要对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找到他们有能力开设、让学生满意的ESP课程。

1 ESP的定义

关于ESP界定有多种,其中一种是由Hutchinson&Waters提出的: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a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3]从其定义来看,ESP首先是一种教学方式,其次学习者目的的基础是内容和方法。秦秀白还强调ESP是英语的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主张、教学方针和教学理念。

ESP是相对于EGP而言的概念。ESP的教学理念是以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为基础,以社会语言学,行为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各种学科领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为目的。

2 EGP、ESP、双语课程之间的关系

ESP课程究竟以专业为主,还是以英语语言为主?英语教师们对此非常迷惑。要明晰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EGP、ESP和双语课程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EGP(通用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三者的关系,才能明确各个阶段教学的目的、特点,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随着大学生入校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四级教育阶段将不断缩短,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向ESP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为众多专家学者所提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基础,专业英语教学是过渡的桥梁,双语教学才是最终的目标[4]。

ESP不是双语教学。在实践中,我们不能按照双语教学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英语教师既懂外语又懂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更快更好地吸收最新的专业知识,其次才是附带提高英语水平。而不是相反。[5]

ESP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不但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还涉及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6]

综上所述,ESP是EGP和双语教学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在完成EGP基础教学后,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英语之间的联系;最终实现双语教学,实现让学生直接通过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在ESP阶段,教学重心仍然应该侧重于语言,但与学习内容联系松散的EGP比较这种通过以英语为媒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具有逻辑体系英语语言知识。

3 ESP理论下的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上述对ESP的定位,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原则: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通用英语课程一样,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有着各种语言技能的要求,同时有着独立的语体特征。两者在基本词汇、句法、语篇方面具有共核部分。ESP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它具备通用英语的一切基本特征和要求。在课程设计时应注重以下两个原则:

3.1 需求分析原则

Hutchinson&Waters[3]认为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大纲、课程、教材选择设计以及教与学都应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

在做需求分析时,应包括背景需要、目标需要、学习需要三个方面的分析。背景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课程设计所面临的环境、语言学理论等方面;目标需要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对该语言学习的需要;学习需要分析是分析学习者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学习的过程。

根据这一观点,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特定环境可能给学习者在未来工作中带来的特定心理状态等;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包括学习者缺乏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

完成需求分析后,还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因素。目前ESP授课基本采取了2种方式:专业教师或者英语教师来教授。这带来了2个问题,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背景支持,但语言教学方面仍有欠缺;英语教师语言教学能力支持,但专业知识欠缺,往往会犯一些低级的专业错误。对此,一方面教师应该尽量学习扩展新的知识,但必须认识到教师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了解专业度过强的知识,更何况一般高校都开设了多个专业,无法一一满足。

所以关于课程的开设应该考虑学生的意愿、要求,同时也要结合本校教师的具体情况,比如知识结构等,开设教师有能力教授的ESP课程。

另外,在ESP课程开设时点、顺序和种类方面也应该有分年级、专业,有梯度、循序进行。殷学侃[7]提出EPS可以按开设阶段可以分为普通用途的ESP和专业用途的ESP。“在普通用途ESP阶段,教材的选择应该是科普性质的,教材的内容应该是反映该专业领域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张梓慧[8]主张依次开设通用学术英语,专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张鸰[9]也提出了阶梯式ESP课程模式。他们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ESP课程的开设应根据学生基础水平,逐步开设难度、专业度逐步加大的ESP。

3.2 真实性原则

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理论主张知识是情境化的,学生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ESP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设置真实的情境,以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采用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解决问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教师应该提供各种手段让学生要对新创设的情境给予充分理解,让他们置身其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教师还应该引导与启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及疑问。

在教学中应该避免使用传统的呈现式、灌输式和简单翻译的教学法或使用精读或阅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还应该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对所学语言进行输出(output)。输出是EST/ESP课程任务型教学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语言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的必然结果,而是语言习得的必要过程;语言输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巩固,输出可以采取口头表述或者文字表述。对输出的评价不仅要求考虑语言本身,还应该考虑任务的完成度。

另外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应该遵循该原则,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改编材料、收集材料、开发材料。只有不断更新的真实素材才能吸引学生兴趣。

4 结论

ESP课程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不是单纯教授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真正让英语成为工具的一门语言实践课,让大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EGP教学应该采取有别于EGP和双语课程的方法、原则,在这一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摘要:ESP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其定位模糊,给其深入开展带来了种种困难。该文通过分析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英语(EGP)和双语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ESP应起到衔接EGP课程和双语课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设计应该注重需求分析和真实性原则。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原则,需求分析,任务型,案例型

参考文献

[1]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0.

[2]姜怡,吴爱丹,吴卓娅.从EGP向ESP转型中英语教师知识体系的调整与构建[J].大连大学学报,2011(4):121-125.

[3]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 er-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4]封桂英.大学公共英语、法律英语与法律双语教学的关联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7.

[5]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4-12.

[6]严明,冯莉.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家高教研究,2007(4):44-47.

[7]殷学侃.大学低年级开设ESP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7):136-139.

[8]张梓慧.ESP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8):101-104.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5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对学生的情

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化、显性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体育与健康有机联系的方向转变,这种理念与构想能否真正得到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体育教师,在于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于体育教师对自身扮演角色的认识与理解。

“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履行特定社会义务的社会人群。角色意识对人的角色活动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长期以来,社会已经形成了对体育教师应扮演角色的期盼,体育教师受社会期盼的影响和其角色意识—对自己所担任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其行为倾向的作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角色定位,在学校教育中按照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并以这一角色制约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1当前体育教师角色的错位

受传统教育思想、体育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体育教师已形成的角色定位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相对照,显得格格不入,出现了体育教师角色错位现象。

1.1体育教师成为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施予者

长期以来,受培根、洛克的“感知主义’,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等认知活动理论影响,体育教师习惯于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灌输训练的基本运动知识、基本技能,体育课成为教师进行发展体能、学习技能、强调训练再训练的场所。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掌握的最终结果,使原来内涵丰富的体育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为目的的流水作业,体育教师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忽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兴趣;忽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在身体活动中尽情的张扬和自然的表

达;忽视“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这一体育教学人文性的重要内涵[2〕。一项调查结果说明,“体育教师对自身角色形象的评判为‘运动型’,即以运动实践为主的角色定位,[3〕。

1.2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在学校体育中受到青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地确定在技术层面。体育教师完全变成一个从事运动技术训练的教练员,绝对控制着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严格地按照竞技运动的训练体系来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在教师“训练式”、“控制式”的形式下进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成为最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崇尚师道尊严,往往将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命令式的口气、高昂的语调、强硬的态度比较突出,学生只能惟命是从,别无选择。漠视学生主观上有什么想法,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命令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创新意识被泯灭,师生关系变得极其冷淡。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的第一选择为“朋友型”,说明中学生对与体育教师建立和保持新型师生关系有着较高的期望值[3〕。

1.3体育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

长期以来,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模式中,体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是体育课程专家、学科家的任务。体育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由国家做了相当严格的规定。体育教师对执行国家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就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既定的课程规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体育课程计划,做一个“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体育教师很难结合本地区、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长期缺乏课程自主权,多数教师已经丧失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能力,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内容、评价方法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毫无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目前体育课程“目中无人’,少千篇一律”。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

2.1体育教师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6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定位;实施;教学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11-02

引言

2001年8月,我国教育部对高等院校使用英语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要求从侧面印证了当今时代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因此,我国高校应切实抓好双语教学,为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竞争提供人才保障,为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先驱者和引路人。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

(一)双语教材应能体现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学术动态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这是迈向世界的标志。因此,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国际型创新人才,为我国实现这一战略提供人才服务。高校双语教材应该是学生与世界连接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和课堂教学了解世界最新学术动态和前沿理论,丰富和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理论保障。双语教材还应该具有高度严密性,切不可出现错漏、误解等低级错误,尤其要注意对专业术语的翻译,要保证学生对其内容的正确解读。此外,还应注意教材内容的精简性,选择一些文化价值较高的著作或文章,提高学生的素养。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采取尽量尊重原版的原则,严格筛选、比对,按照学校情况和学生能力选择著作。

(二)双语教师应具有全球多元文化和创新性思维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顺利完成双语教学工作,就应以超高标准要求教师。首先,双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其次,双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时代观念,不断学习,时刻跟进最新前沿学术动态,并能够将之运用到课堂中;最后,双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双语应用能力和现代科学教育技术能力,能够为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促进双语教学的高效有序进行。信息全球化对高校双语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博学广纳,不断学习与之相关联的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及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双语课程应可从教学效果上使学生专业外语具有质的飞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练习。双语课堂是学生外语能力快速成长的土壤,更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鼓励学生用外语进行表达,丰富学生的单词积累量,帮助学生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切不可出现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提前对上课所讲的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把握,避免将上课时间都浪费在对文章大概意思的理解上,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课后,教师还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学生复习和掌握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对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大有裨益。

二、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实施路径

(一)科学制定双语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教学计划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的的外在体现。因此,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选取难度恰当的教材。例如可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教师也可针对一些难度较高的专业术语编写相关的中文讲义,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次,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学时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将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划分,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双语教学的开课价值,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和成长。

(二)完善双语教材内容设置与选择

高校在制定双语教学内容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以及学校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合理的外文教材。教材一定要采用外文原著,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论的吸收和消化。同时,学生在双语学习中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前沿理论与最新学术动态,有助于学生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构建双语的语言环境

环境在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也能促进双语教学的有效进行。例如,可举办外语演讲比赛、双语知识竞猜、有奖问答等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四)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双语教学模式

语言的学习是通过长期积累而来,因此,要学好一门语言,需要采取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校要合理安排双语课程,保证学生一直处在不断学习双语课程的良好状态中。此外,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外语掌握状况来实施分层次教学,在不同年级开设难度不同的课程,顺应学生学习发展特征。例如,学校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应该更加强调基础,为今后三年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一年级由于学生外语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使用汉语,保证学生能够听懂课,加强学生对外语专业词汇的积累;二年级可以适当增加外语强度和难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用外语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三年级可以适当开展小组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四年级是双语教学的成熟期,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全外语专业课,为学生打造一个全英文的良好环境。这样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三、今后改革重点与方向

(一)加强全外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中坚力量。高校应该定期组织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并积极安排国内双语教师去国外院校进行学术研讨与教学交流,培养教师专业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高校还应“引进”外教为学生授课,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许多实用技巧,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选择适宜的语言媒介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般来说,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多数已经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并且许多院校的双语教师也具备一定的专业实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这说明双语教学的对象双方都具有一定基础英语运用能力,如果只依靠提高教学对象的英语能力来提升双语教学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选择适宜的语言媒介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改善当今双语教学停滞不前的现状。科学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回避语言上的缺憾与障碍,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教师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最新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双语教学的顺利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提问式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通过将真实案例融入课堂理论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外文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完善双语教学的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外语掌握情况的综合测量,因此,考核在双语教学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双语教学的考核内容要以专业知识、外语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构成,并且重点强调综合运用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考核方式可采用全外文闭卷、演讲比赛、前沿学术竞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结语

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一次创新性教学模式,更是培养国际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骄人成绩,但是从整体来看,其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韦曙林.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3-25.

[2] 马丹.高校双语教学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模式建设的思考——以金融学专业课程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2(04):99-103.

[3] 万明莉.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及对策探究[J].课程与教材,2008(23):101-104.

[4] 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06):121-123.

[5] 张卫华,李冬媛.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经验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09-111.

[6] 曹阳.论高校双语教学的现实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233-235.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7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我们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层次上应该高于中职教育, 在类型上应该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既突出强调技能, 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

高职人才的职业特征是“白领”的助手、“蓝领”的领班, 是从事具体项目的组织管理及技术工作者, 是操作群体中的领导者。然而,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中, 学生之间的基本素质存在差异, 在培养目标的设置方面也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如我们可以将素质、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将一些基础素质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技能领班人才, 既体现高职教育的公平性, 又优化技能人才结构。

高职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网页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应用技术、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实践课程, 也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或选修课。它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职业技术课程, 也是一门全院性选修课, 是训练网站开发技能的主干课程, 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程。

在高职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网页设计》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 (1)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 能够指导学生实训。 (2) 与企业合作, 具有网站研发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网页研发理论基础, 掌握网站开发的先进技术。

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角色。当今的高职生源普遍有两类特征:一是文化基础差, 缺乏自信, 二是人很聪明, 学习技能有天赋, 但是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好, 学习缺少毅力和恒心。在高职专业实践课程中, 学生一般都有较大兴趣,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以他们为中心, 让他们唱主角。

笔者认为, 在《网页设计》课程中, 教师同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又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 是导师、教练、师傅三个角色三位一体的结合。

《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的导师角色

(一) 确定核心工作岗位

通过对台州精通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台州飞速网络有限公司、台州日报等多个单位的调研, 同时借助专业招聘网站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中型城市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分析, 从招聘信息中筛选与本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进行统计, 确定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与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网站管理、界面设计、网页编程、网站运营, 具有以上岗位综合职业素质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即是网页设计师。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网站开发等信息技术行业的需求, 为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程将对应的核心工作岗位定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网页设计师。

(二) 开发课程包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善于进行课程整合, 根据工作过程或项目教学的要求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一门课程中, 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从而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核心岗位需要4~6门课程去支撑, 应将这些课程按能力从低到高、从单一到综合来设置。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 后续课程是《动态编程技术》等。课程设置上虽然有连续性, 但是内容上的联系并不大, 往往学生学到后面课程, 需要使用前面课程所学知识时就忘记了。因此, 本课程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 将这几门课程进行了内容上的整合, 整个课程的课时数为128左右。

课程包设计思路是:由专业领域的技术要求分析得到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然后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编写课程标准, 再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来开发课程包。

以“企业网站开发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如下页表1所示。

(三) 建设课程资源库

在当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引导学生最快地开展学习。因此, 应设计一个网页制作资源库, 给学生提供一个“百宝箱”, 包括实例学习的课件、视频、素材及著名的网页设计网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 选择一个方向,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己的技能。

《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的教练角色

“教练”一词自20实际80年代悄然开始在企业流行, 如今教练辅导已被认为是欧美企业界提高生产力的最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有关调查显示, 培训可以给企业带来22.4%的生产力改善, 而“培训+教练辅导”则可以提高生产力88%。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 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因此, 在《网页设计》课程中采用教练的辅导方式,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应把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 灵活设置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形式, 注重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学习差异, 彰显职业教育的特殊本质。项目开发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如在《网页设计》课程中, 我们依据网站开发流程来设计教学环节, 将企业网站的开发到结束作为整个教学的过程。

整个授课过程中多个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整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 教学情境有: (1) 设计制作企业网站, 根据教师给出的样板, 学生独立模仿完成。 (2) 设计制作个人网站, 要求学生独立创作完成。 (3) 综合性网站, 是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客户要求的项目 (如学校某部门的网站) , 该项目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网页美工、动画制作、页面制作、程序编写等不同角色的分工, 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创新作品。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差异和学习类型、智能发展方向的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建立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智能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感觉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效果显著。 (1) 项目实战沙盘教学法。这是一种全景式模拟方法, 在学生中组建项目团队, 展开团队竞争。例如, 在企业网站规划时让学生分组制作网站规划书, 并进行汇报评比。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从而将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成熟企业员工, 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和自学能力、设计能力、探究性学习、小组学习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Seminar教学法。这是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 围绕着某个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织教学。例如, 要网页展示图片有很多方法, 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图片显示的技术, 并进行展示。这个方法的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 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学习潜能, 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和互动, 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 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

(二) 授课过程中教师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

在整个网站项目开发教学过程中, 在不同阶段教师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如在进行项目开发需求分析时, 教师扮演项目经理的角色, 对学生提出项目开发的要求;在学生设计网站的过程中, 教师扮演项目主管的角色, 进行参与讨论, 进行指导;在学生上交作品时, 教师扮演顾客的角色, 对网站作品进行评价。

(三) 改变教学策略

高职院校曾认为培养的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 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的传授, 教学中过分强调实训教学, 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 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 从而缺少创新精神。因此, 我们在进行了操作教学后还要引入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 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怎样做会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给出一个网页效果图, 让学生自己思考制作, 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具体的操作步骤。

《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的技能师傅角色

第一, 引领专业技能训练。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是理论教师, 还要求他们是技术精湛和技能高超的师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经常带着问题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操作。因此, 《网页设计》课程教师应该主动承担企业真实网站项目开发任务, 这样才能提升专业技能, 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得到更全面的实践锻炼, 才能有效承担学生技能师傅的特殊角色。

第二, 促进终身学习。高职专业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像企业师傅一样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 充实技能知识, 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 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第三, 辅导心理健康。现在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 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专业教师要像老艺人带徒弟那样。制作网站时, 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争取使作品精益求精;在技能辅导过程中, 教师要像师傅一样, 了解学生, 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肯定;要善于观察学生, 为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案。每周要与每名学生交流一次他们的作品修改情况,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师傅三位一体的统一, 在整个课程改革和授课过程中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如表2所示。

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导师, 又是师傅, 还是教练, 把自己投身到网站设计的实践中去磨炼, 为社会服务, 高职学生一定会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摘要: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高职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做好课程开发;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指导网站开发;又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 是导师、教练、师傅三个角色的统一, 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网页设计》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教师,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2) .

[2]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 .

[3]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6) .

[4]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5]黄强.高职教师在计算机实践课程中的角色转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7) .

[6]苏萍, 龚松杰.浅谈高职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0) .

[7]廖淑娜.多媒体网络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再定位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1) .

[8]王薇.浅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定位分析 篇8

一、课程特点分析

1. 应用具有宽泛性

建筑材料内容涉及建筑工程大部分环节、大部分专业和诸多职业技术岗位。

(1) 建筑材料涉及建筑工程的大部分环节

建筑材料的生产涉及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检验;工程设计涉及材料的种类选择、功能、性能、质量等级等因素;工程造价与工程概预算涉及材料的种类与价格等因素;工程施工涉及材料的质量验收;工程管理涉及材料的购买、验收、使用、保管等因素。

(2) 建筑材料课程涉及大部分建筑专业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大都开设建筑材料相关课程, 如: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公路交通运输等专业。

(3) 建筑材料内容涉及诸多职业技术岗位和部门

无论从建筑五大员建筑材料培训考试内容来看, 还是从企业岗位职责来看, 大部分技术岗位都涉及建筑材料。如材料员、取样员、检验员、造价员、施工员、保管员等。建筑类学生就业后的岗位无论是管理、监理、施工或是职能部门大都涉及对建筑材料的检验、检测、验收等工作[1]。

(4) 建筑材料课程涉及许多重要专业课程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造价与概预算、房屋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2. 内容具有广泛性 (1) 教学内容广泛

一般包括:概述、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墙体材料、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绝热吸声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石材、木材等, 以及一些检测项目和涉及的诸多标准等。

(2) 概念术语多, 涉及基础知识广

建筑材料内容涉及大量概念和术语, 是学生日常生活所很少接触的, 教材文字叙述多应用实例少, 学习起来感觉抽象难懂。建材性质、性能、检验、应用等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知识。例如, 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具有“耐硫酸盐和软水腐蚀”的性质, 涉及混合材料活性成分的化学反应;各种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涉及物理知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以及各项检测试验的数据处理涉及数学运算能力。还有一些内容是靠经验给出的。这些特性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3) 知识点多

每一种材料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 如生产原料、生产工艺、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性质及应用范围、使用方法以及材料的检验、储存和运输等[2]。

(4) 实践性强, 操作要求高

课程内容涉及材料的认知、检验与应用等实际能力。课程的检测项目涉及检验标准、取样方法、试验条件、养护方法、试件制备、检测步骤等环节, 还涉及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调试。有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比较复杂, 如液压机、电脑显示万能试验机, 有的有操作时间要求或试验时间较长, 如水泥的凝结时间。还有的操作步骤需要凭经验掌握, 如轻轻振动几下。

二、学生学习特点及就业岗位分析

1. 学生素质与学习特点

目前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基础知识薄弱、实践经历缺乏、学习主动性差、耐力不持久等学习特点。一部分能认真听课并思考, 一部分不善于思考, 还有一部分注意力不集中、习惯溜号或开小差。对教师直接讲述的知识缺乏耐性, 如果实训条件允许, 大部分愿意动手实际操作, 一部分学生不怕脏累积极动手实践, 但也有一部分不愿意动手, 习惯于只看不做。在实践基础上进行讨论归纳式的学习方式比演绎式的教学更容易接受。

一般地, 学生对具体的、实际的和可操作的事项容易参与执行, 对泛泛的叙述不感兴趣, 对于没有实践作基础的教师课堂讲述, 学生不容易集中精力听讲, 而给学生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 更容易驱使学生产生行动, 完成学习任务。有实践作基础或应用目标具体明确的知识更易于掌握。

2. 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状况调查分析

从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岗位看, 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岗位为放线员、技术员、施工员、测量员, 部分从事资料员及内业、预算员、质检员, 少数从事材料员、绘图员、安全员, 一部分学生岗位有所轮换, 部分后期成为工长、项目经理助理。工程监理专业约一半从事监理员, 部分从事技术员、质检员, 其余分布在其他各岗位中。实习或就业岗位呈现宽泛状态。

建筑一级资质企业一般都应建立相应等级的检测机构, 检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数量根据检测机构等级决定。公路工程检测体系除企业具有等级检测机构外, 在施工现场还要设立工地试验室, 根据工程规模由若干名持证检测人员上岗从事检测工作。工地试验室按频率对进场建筑材料检查验收, 监理单位按规定进行抽检, 频率小于施工单位。当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检测结果发生争议时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第三方专门等级检测机构进行仲裁, 该检测结果为最终结论。

实习学生在等级检测机构或工地试验室实习期间, 依据个人独立工作能力和业务熟练程度, 可以做取样员, 也可以参与材料验收工作, 一般主要从事辅助性工作, 如保存和传递样本及票单促签等, 在工作中逐步学习材料和结构检测业务。一般而言, 建筑材料检测属于常规检测项目, 难度相对不大, 一般检测员即可胜任;结构性检测工作比较复杂且责任更重大, 一般由专业检测人员来完成。

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作用与定位

结合职业岗位需要和课程特点, 对课程作用进行定位, 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尺度。

1.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作用定位

从上面论述及实际应用看, 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在建筑专业中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要为建筑职业各工作岗位提供建筑材料与检测方面必要的能力和知识, 二是要满足专业课程对建筑材料知识与能力的需要。

建筑职业的诸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建筑材料与检测方面的能力与知识, 而各岗位工作内容有所差异, 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具有广泛性, 建筑材料具有多样性。这些特性表明, 建筑材料课程不可能只针对某个岗位所需内容来设计, 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满足所有岗位从业人员所需的建筑材料方面的技能与知识。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上, 只能针对不同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来设计, 并突出重点。

2.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对于专业面向比较窄的专业, 如公路交通运输专业, 涉及建筑材料品种较少, 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比较容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由于面向的职业岗位较多, 工程监理专业由于涉及的工程建设过程环节较多,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和内容选取相对较难。

建筑主要技术岗位关于建材的主要职业能力, 是建筑材料的识别、选用和质量检验与判定。我们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工程监理专业, 开设《建筑材料识别与检测》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为:为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岗位, 培养必要的建筑材料识别、选用和质量检验与判定基本能力及素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 打下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3.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的选取, 采取针对性与兼顾性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后续工作及发展。以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和检测项目为主要内容, 其它内容以典型材料为主进行学习, 具备常用主要材料的识别、选用和检测能力, 掌握主要知识 (如性质、性能等) , 以点带面了解其它材料。有关材料价格内容涉及国家和地方定额标准, 与工程造价与概预算结合紧密, 一般放在工程造价与概预算课程中。新型建筑材料现在一般工程中较少见到, 要在课程中有所了解, 为学生后期发展提供基础。

水泥、混凝土、钢筋、砂浆、防水材料、陶粒砖等是建筑中常用材料, 作为重点内容, 其它材料可通过典型材料适当了解。检测项目可参照国家或地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内容及资质标准》, 在第二项《见证取样检测》中对必检内容进行适当选取, 使其包含常检项目又具有一定代表性。检测项目的设立,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 另一方面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和素质, 为学生从事试验员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 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在其选择的岗位范围内,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扩展建筑材料内容和提高材料识别、选用与检测能力, 更好地适应技术岗位的需要。

内容适当精简,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训练和掌握, 有利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调查, 及对学生学习特点、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特点等进行分析, 论述课程地位与作用定位, 为后期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程特点,课程地位

参考文献

[1]杨福云, 陈铁军.浅谈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J].大家, 2012, (7) .

[2]徐友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 .

[3]郑迎春.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建筑材料教学研究[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1, (1) .

卫星导航定位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篇9

1 课程的教学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为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的研究生,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了解与认识, 为研究工作中涉及到的导航定位技术问题提供基础。基于这一考虑, 授课中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重点, 介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以及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在这一课程的讲述中, 以最成熟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为例进行了讲解。

2 课程的主要内容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内容庞大, 涉及到了大量的几何大地测量和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非大地测量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困难。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授课内容, 在教学上依照“以点带面、前后呼应”的原则。依照这一原则, 将授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该授课内容为一综述性质, 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与爱好。在讲解是, 重点讲述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导航和定位两个领域中的应用。导航针对的用户为低精度用户, 在不同的载荷平台, 比如手机、车辆、无人机等有广泛的应用。以手机用户为例, 通过实时定位, 可以和电子地图结合起来进行导航, 这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研究方向较为吻合。对于定位则主要给出了国家陆太网络、三峡大坝形变监测、地震监测等例子, 突出了导航定位系统在当今地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最后对GPS之外的卫星导航系统, 包括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 欧洲的GALILEO系统和我国的北斗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让学生对当前的卫星导航系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2) 时间与坐标系统。这一部分是大地测量学科和天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这一部分的讲解主要是弥补非大地测量专业学生在该知识点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大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 接触到的时间系统局限于北京时, 坐标则为我国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系统。在授课中, 对时间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以恒星时和太阳时进行了分类, 给出了平时间系统和瞬时时间系统的转换关系, 以及基于天文观测的时间系统和原子时标的融合。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 学生能对时间系统建立较为系统的认识。对坐标系统的讲解类似, 在讲解中, 同时贯穿描述坐标系统转换中需要的转换参数的求解, 以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以加强学生对导航定位系统科学应用的感性认识。

(3) 测量模型与观测值组合。以卫星导航系统发射的载波和伪距信号为例, 讲解了卫星导航定位的基本工作原理, 让学生建立基于卫星开展导航定位的基本算法模型。通过伪距给出的简单定位模型, 引入载波相位的测量模型。结合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征, 给出了周跳和整周模糊度的概念, 让学生明确了卫星导航定位的优势, 以及需要客服的难点。基于单个卫星和测站测量模式的介绍, 推广给出了卫星和测站之间的差分组合测量模式, 建立了不同组合模式具有的优缺点。同时, 给出了不同频率和不同测量类型 (伪距测量和相位测量) 之间的组合。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 可以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定位的概念, 同时引出问题, 为后续授课做好铺垫。

(4) 误差模型修正以及周跳和整周模糊度解算。在前面授课的基础上, 针对高精度导航定位, 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误差, 以及相应的模型修正。卫星导航定位中最主要的误差源包括接收机、卫星钟差和传播路径时延。结合信号传播特征, 给出了电离层和对流层的误差影响特征以及模型修正公式, 同时呼应测量值组合中消除电离层的内容, 通过这种前后呼应的授课模式, 加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针对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处理中的核心问题, 周跳探测与整周模糊度修复, 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讲解。考虑到学生的背景, 侧重讲解了解算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弱化了复杂的数学理论部分。

除了以上四个核心部分之外, 还穿插安排了讲座报告,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实践表明, 基于“一点带面、前后呼应”的原则, 在授课中通过给出一个关键的知识要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同时在不同授课内容中前后呼应, 实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顺利掌握, 对卫星导航系统有一清晰的认识,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授课模式改进

对非大地测量专业的学生而言, 单纯的基础理论授课显得较为枯燥, 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会带来困扰。基于这一考虑, 我们在授课中采用了以下两个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1 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专业背景, 邀请相应领域的专家做报告

通过邀请领域专家做专题报告,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的重要途径。考虑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邀请了研究南极动力学的专家, 做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南极科学中的应用的报告。该报告给出了GPS在南极Dome A地形测量和冰流速测量中的应用, 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同时给出了GPS在南极气象、电离层、遥感影像等中的应用,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2 根据学生自己的专业特点, 进行课题讨论和讲解

除了正常的授课, 针对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 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 开展了广泛的讨论。针对一个学生从事无人机影像获取的研究课题, 开展讨论了卫星导航定位在无人机中的使用, 以及如何提高其定位精度, 以降低对地面控制点数目的需求。通过这一案例讨论, 加强了学生对卫星导航定位里面高精度数据处理方式和算法的认识, 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类似的讨论还包括资源三号卫星姿态的处理, 该问题不直接涉及到导航定位, 但卫星定姿问题已用经典的大地测量和天文测量手段予以解决。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 可以加强对恒星历表、坐标系旋转等课题讲述中涉及到的概念的深化理解。

摘要:该文针对非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卫星导航定位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了探讨, 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基础上, 增加了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 该方式对学生深入掌握卫星导航定位概念和原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教学,卫星导航定位,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逯亮清, 吴美平, 《导航定位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2) :68-74.

[2]陈爱苾,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 篇10

一、体育英语专业办学现状及问题

开办英语专业过程中, 体育学院自身必须清楚的了解体育和英语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准则, 同时也是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 对于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组成和建立是最基本的前提, 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 体育和英语在体育学院实现了两个学科的合二为一, 所以必须对于两个领域有一个明确的主次分析和侧重划分。如果两个方面同时给予相同的重视, 则两个方面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 远远低于各自作为单一专业所能达到的应有水平。例如体育英语翻译在专业领域所涉及到内容和知识较为宽泛和复杂, 他要求翻译者必须熟知翻译领域的专业知识, 如果达不到专业水准则翻译质量就无法有所保证。

从综合的办学传统以及宏观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分析, 体育学院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质量水平无法与专业外语学院相比, 同时社会大众对于体育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也没有广泛的认可。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体育学院里也较为狭窄, 英语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正是因为体育学院在英语体育两个学科的定位上不够清晰准确, 直接导致了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如果体育学院片面注重培养拥有丰富体育术语的单一英语人才, 必然导致人才结构的单一。同时片面的关注英语翻译人才和英语教师人才的培养也会限制体育学院多种类综合人才的培养, 无法适应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 同时也无法充分发挥体育学院英语办学和体育专长的有效结合以及作用发挥。

二、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

对于体育学院的英语专业进行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处理好体育学院体育学科和英语学科两者关系的关键和基础前提, 之后明确这一点才能明确两个学科的办学目标, 从而进行合理的科学课程设置, 针对性的构建两个学科的师资队伍。体育学院的英语专业办学目标应该结合实际社会发展人才需求, 不应该以培养专业的单一英语类人才为主要的办学目标, 应该以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对话能力, 同时又是从事体育工作, 符合体育发展进步全球化趋势的综合型体育人才, 这有这样, 才能实现体育学院英语类人才的培养优势, 协调好英语与体育的关系, 以掌握英语为辅助专业能力, 以体育为核心专业优势, 学好英语始终坚持为从事专业体育工作为助力以及服务手段。

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适应社会对体育的需要, 目前已知的设计体育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就是体育外事:主要从事的就是在政府部门的涉外联络工作, 对于体育的专业能力要求不高, 所以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人可以从事这一职业。其二:体育健身专业辅导教练。主要为涉外人员以及部分的外籍体育爱好人员进行专业的体育指导和培训, 这类工作需要较为熟练的英语能力进行交流和沟通, 于此同时对于自身的专业体育能力以及专业的体育运动方法要求较为严格。其三:体育报道工作, 主要从事涉外的体育赛事的跟踪和赛况报道, 需要对于相关的体育赛事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 工作量较大, 专业性要求较高, 不仅可以熟练沟通同时还要与专业体育知识进行结合, 从而进行专业的赛事报道和信息分析。

三、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1.英语课程设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的目前体育学院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英语交流口语能力的简单培养, 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体育能力的持续性提高。所以体育学院的英语学习课程不应该完全按照专业英语培训学校的课程来进行安排, 可以积极鼓励英语教师扩大对于专业体育类英语知识以及词汇等内容的课程安排, 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特殊领域词汇的熟悉和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和口语能力, 同时集中培养语言技巧的运用。同时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注重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

2.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学院应该参照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突出体育学院的办学特色, 在课程内容里更多的渗透体育元素, 从而使学生对于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各类体育学科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学科的自身魅力和发展壮大前景, 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调动学习积极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基础入门阶段注重教学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积极创新体育课程项目内容, 打破传统的单一模仿和测试, 应该丰富课堂体育学习内容, 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效率的全面提高。同时合理的课程设置也是发挥院校办学优势, 培养跟多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关键。

结语:在体育学院开办英语语言专业是近年来课程新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教育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体表现。在专业办学推进中, 要明确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置。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需要结合体育学院的的办学实际和人才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开展, 促进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交流和进步。

摘要:近些年来, 在外语界对于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人们更多的有了新的思考, 由此英语专业也在新时期出现了定位的新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 对于符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际英语语言沟通技能的提高才应该是英语专业的定位准则, 本文通过对体育英语专业办学现状以及问题的了解, 分析了具体的定位和课程设置方案。

关键词:体育英语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11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定位;发展前景

工商管理专业是经济类学科中管理学的一条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素质,适应知识经济要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人才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而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是学习的主动者与思想的践行者,科学的课程定位和专业的就业指导不可缺少。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3.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并开设了其他分支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谓是全能型经济人才。自然,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不胜枚举。目前,各企业人力资源部仍然对高学历青睐有加,不免挑肥拣瘦。所以地方商校的毕业生亦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社会环境选择非管理类岗位或者自主创业,拓宽自己的就业范围,如会计出纳人员、市场营销策划人员、金融分析专家等,甚至广告策划类领域也能有所涉及。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该专业发展前景甚好。

参考文献:

课程定位与设计 篇12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定位

一门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定位问题, 即这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 与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有什么关系, 以及如何保障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么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回答起来并不容易。原因有三: (1) 课程定位与专业定位相关。专业不同, 意味着所面向的就业岗位会有所不同,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之后形成的学习领域也就不同。因此,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定位应着眼于考虑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定位。 (2) 课程定位的形成需要经历实践检验。课程定位需要在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后才能逐步成熟, 如对企业岗位的调研、每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每个学期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这些都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3)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不能只考虑眼前物流企业应用较多的信息技术, 还要考虑将来3~5年内可能会广泛用到的信息技术, 以保障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笔者现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定位思路归结如下。

需求与定位

要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每年都需要到企业现场去调研。通过对湖南省物流行业的一力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现状、未来信息化建设需求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人才需求进行调研, 我们了解到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应掌握物流企业需要运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与开发。这就需要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中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使学生全面理解物流企业现在与将来需要应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来支持业务的不断发展, 这就是《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与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将为后续深入学习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专门技术作铺垫, 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的教学都至关重要, 因此, 该课程被列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 为在《现代物流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专门技术课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条码的编制与使用》等提供先导知识, 并学习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物流师、信息处理员等考试大纲中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为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支撑。《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衔接关系如图1所示。

与专业面向岗位的关系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生产一线, 培养从事运输信息管理员、仓储信息管理员、物流信息系统维护员、物流软件程序员、客户信息管理员等职业岗位的工作人员。

将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的五个岗位的部分工作任务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 进一步导出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后, 发现《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与这五个岗位都有较大的关系, 综合了岗位需要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 得出面向这五种岗位应培养以下职业能力: (1) 面向运输信息管理员岗位, 学会使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运单生成等, 使用GIS、GPS等先进信息技术来对车辆、货物进行跟踪定位。 (2) 面向仓储信息管理员岗位学会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货物入库、出库、盘库、移库等操作, 能使用RFID、条码等信息技术促进仓库管理的规范化, 加快仓储管理的处理效率。 (3) 面向物流信息系统维护员和客户信息管理员岗位, 学会使用物流管理软件。 (4) 面向物流软件程序员岗位, 了解物流企业的软件需求和各种物流管理软件的基础功能模块。

如何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湖南省内物流企业普遍信息化水平不高, 但大多建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部分物流企业应用了条码技术、RFID技术, 大幅度提高了物流作业的效率与准确率, 部分物流企业使用了GIS技术与GPS技术对车辆和货物进行在途的跟踪定位, 少部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使用EDI和XML技术建成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为保证学生学到现在物流企业普遍使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保持学生的可持续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我们设计出了本课程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与学习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融入助理物流师、信息处理技术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以典型物流信息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专业能力包括物流信息采集设备使用能力、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物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能力、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运用能力、物流信息相关设备安装与维护能力等。

方法能力包括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策略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确定工作方法能力、自学能力、查找资料能力等。

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安全操作规程、社会环保意识、信息保密意识等。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程彻底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物流信息处理工作过程 (物流信息采集———物流信息使用———物流信息跟踪与定位———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应用) 、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如表1所示。

学生学习了本课程知识内容后, 综合掌握了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各方面, 在后续课程中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应用于物流企业的专门信息技术, 因此, 本课程一方面为学生就业打下了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 又可保障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支撑作用, 尤其对运输信息管理员、仓储信息管理员等岗位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基于物流信息处理的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可保障学生具有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翦象慧, 邓子云, 米志强.高等职业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计算机教育, 2009, (2) .

[2]麦婉菁.基于项目教学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2) .

上一篇:平板电脑将持续增长下一篇:环保在线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