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定位与检测(精选12篇)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1
在配网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之下, 社会范围内各个行业与领域对于电能的需求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发展趋势。一个健全的电力系统除了需要确保电能质量的稳定与理想以外, 还需要最大限度的保障供电作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于10 k V配电线路而言, 由于线路运行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 容易产生大量的故障, 其中以短线故障最为频繁。研究认为:可能导致线路出现断线故障的原因众多。一旦发生此类故障, 就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对故障进行检测, 通过准确定位的方式, 使后续对故障的处理能够更加的精确与有效。本文即结合以上背景, 系统分析在10 k V配电线路断线故障检测以及定位方面的工作要点, 总结如下。
1 10 k V配电线路断线故障的检测分析
在10 k V配电线路出现断线故障后, 会导致故障点两侧的电压产生比较大的变化。此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表现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10 k V配电线路电源侧的故障相电压升高明显 (此过程当中的电压取值可以提升1~1.5倍左右) 。同时, 对于非故障相而言, 两相的电压取值明显降低, 且取值均等, 电压最低条件下可以下降至1/2正常电压的水平。该数据提示:电压的取值高低与断线故障中故障点所处相位之间有密切关系; (2) 10 k V配电线路电源侧所对应的零序电压取值明显增大, 增大幅度在1/2左右。该数据提示:线路中零序电压的取值大小与断相故障的发生位置之间关系密切; (3) 在断线故障因素影响下, 10 k V配电线路电源侧的电压仍然保持对称关系, 不会对非故障线路所对应的负荷供电产生不良影响; (4) 10 k V配电线路中, 负荷侧故障相所对应的电压取值可较故障发生前下降1/2左右比例, 最低可以取零值。与此同时, 各项电压指标的最低取值也会下降至1/2故障前电压左右; (5) 10 k V配电线路负荷侧所对应的零序电压取值明显增大, 可较故障发生前的电压取值提高1/2左右比例, 且在负荷侧电压不对称的条件下, 整个10 k V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以及负荷供电作业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2 10k V配电线路断线故障的定位分析
2.1 有关单相断线故障的定位
结合前面对10 k V配电线路在发生单项断线故障后, 线路电压、负荷等指标取值特点的的分析成果, 认为在对此类故障进行定位的过程当中,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的问题:由于在10 k V配电线路发生断线故障以后, 故障点两侧的电压取值可能存在不同的特征情况, 因此导致两侧零序电压变化中所呈现出的趋势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 在对此类故障进行定位的过程当中, 可以将线路划分为若干区段, 分别在线路的各个节点上增设可动态监测电压取值的装置仪器。同时, 也可以在该位置中装设带有开口的三角形TV。在10 k V配电线路出现单项断线故障以后, 由监测仪器或三角形TV装置对线路节点上所布置的各个相电压取值进行采集与记录, 与所采集得到的零序电压相互整合, 整合后所形成的数据则上传至变电站终端。若分析数据当中发现:某两个相邻节点所采集得到的相电压或零序电压变化特征基本一致, 则可将两个相邻节点所形成的区段作为故障分析区段, 在该区段内对故障进行查找与处理, 从而提高对断线故障定位的精确性。
2.2 有关多相断线故障的定位
在研究10 k V配电线路多相断线故障的过程当中, 需要从两相、三相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考虑。第一, 对于两相断线故障而言, 在对此类故障进行定位的过程当中, 首先需要考虑到电源侧零序电压取值的瞬时性增大特点, 以及其他一相电压取值的下降 (甚至可能达到零值) 。并且, 此类断线故障下还满足如下规律:即对于10 k V配电线路而言, 负荷一侧的三相电压取值均等, 电压最小值可取零。同时, 对于电源侧而言, 其所对应的零序电压会呈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甚至达到与故障发生前相位电压同等的取值状态。但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电源侧和负荷侧的T V开口的三角电压都要比100 V小。当末端发生断线的时候, 电源侧的TV开口的三角电压相近于0。负荷侧的TV开口的三角电压相近于100 V。开端发生断线的时候, 电源侧的TV开口的三角电压相近于100 V, 负荷侧的TV开口的三角电压相近于0。第二, 对于三相断线故障而言, 在对此类故障进行定位的过程当中, 首先需要考虑到发生该故障后, 10 k V配电线路电源侧的各个相位电压取值仍然保持恒定状态, 且与故障发生前的相电压取值一致, 而负荷侧所对应的各相位电压则下降至零值。并且, 电源侧以及负荷侧所对应的零序电压均取值为零。按照这种方式:已经检测到的故障点其两侧的相电压的值或者是T V开口的三角电压就能够对故障区进行定位。
3 结语
10 k V配电线路是否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这一点与社会大众用电是否安全可靠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电网系统的全面发展, 10 k V配电线路在其中所承担的作用也更进一步的凸显出来。针对10 k V配电线路已发生的断线故障, 为了能够尽快的处理故障, 避免对其他相位线路产生不良影响, 就需要通过实施科学合理故障检测技术的方式, 对故障发生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以为故障的处理提供便捷。该文围绕以上问题, 展开对10 k V配电线路断线故障检测与定位的分析工作, 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摘要:配电网需要面向电力系统大量的终端用户提供一个稳定且可靠的供电网络, 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相当关键的位置。对于10 k V配电线路而言, 作为也直接与终端电力用户连接的线路系统, 其运行水平会直接对用户的用电安全性、可靠性产生影响。为了使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得到满足, 就需要及时对线路所出现的故障进行消除。而消除故障的前提就在于对故障的全面检测以及准确定位。该文即从这一角度入手, 围绕10 k V配电线路断线故障的检测与定位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10kV配电线路,断线故障,检测,定位
参考文献
[1]李博通, 李永丽, 李洪波, 等.同杆双回线断线故障复合序网分析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8) :76-80, 115.
[2]曾锦松.电容器组单相断线故障继电保护拒动行为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 32 (3) :149-150.
[3]阳家书, 李国友, 孙建华, 等.一次110k V线路单相断线故障的继电保护动作分析[J].继电器, 2007, 35 (22) :58-60.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2
摘要:随着石油、天然气等工业的发展,管道输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石油、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一旦发生泄漏,极易造成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因此对输配管网的实时泄漏检测和定位显得异常重要,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介绍了泄漏检测和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泄漏检测和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作 者:王晓宇 王树立 WANG Xiao-yu WANG Shu-li 作者单位:王晓宇,WANG Xiao-yu(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常州,213164;江苏工业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16)
王树立,WANG Shu-li(江苏工业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16)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3
关键词:配电网;故障定位;智能电网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34-02
配电网受其特殊的网络结构等因素影响,使得其在输电网中较为成熟,故障定位技术不能直接引入到配电系统的故障定位当中,这样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的发展就成为制约电力系统可靠性提高及电能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内外学者围绕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种定位方法。
1 配电网故障定位的难点
研究适合于配电网的故障定位算法,须明确配电系统自身的特点。配电网故障定位过程中主要有如下五点因素需要考虑:(1)配电馈线容易受各种情况影响而发生故障,如不利气候、设备故障、交通事故等,因此发生故障的几率很大;(2)配电网拓扑结构多为辐射型,主干线大都带有分支线及子分支线,使得对网络的等效化简及故障排查变得更为复杂;(3)通常情况下配电网中三相线路并不对称,因而输电网中常用的基于对称分量法的故障定位算法不能直接引用到配电网,配电网故障处理算法最好采用三相不对称参数;(4)频繁的不对称倒闸操作,可能会使系统不对称程度加大,也会使得配电网的运行方式不确定,出现同一系统在不同时刻的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的情况,为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提出新的挑战;(5)配电网的负荷类型并不确定,有单相、两相及三相之分,同时负荷随时间的波动性较大,使得负荷模型的选择成为影响定位算法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
这样,对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而言,需尽可能地考虑配电网自身的特点,吻合配电网的实际状况,不能因追求自动化而盲目自动化,定位算法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快速地定位故障,以缩短用户的停电时间,降低故障对系统的危害。
2 配电网故障定位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国内外学者针对配电网故障定位问题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类方法:
2.1 图论分析法
图论分析法是以配电网的结构及FTU监测到的馈线开关信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类故障定位方法,分矩阵法和过热弧搜寻法两类。
2.2 过热弧搜寻法
该方法将配电网的故障定位问题转换为过热弧的搜寻问题。将配电馈线按线路潮流方向定义成有向弧,馈线开关看作弧的顶点,弧的负荷即为馈线的供出负荷,顶点的负荷则为流过开关的电流,由此建立与实际系统相对应的变结构耗散网络。通过归一化负荷C弧负荷与其额定负荷之比乘以100,是否大于100来判断过热区域,大于100的区域为过热区域,即故障区域。在过热弧搜寻索法中增加了最小配电区域分离的过程,可以在故障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多电源并列供电系统进行故障定位:过热区域搜索法则从区域的耗散电流入来定位故障。过热弧搜寻法具有原理简单、可判断故障程度等优点,但其可靠性依赖于区域额定负荷或额定电流的计算,应用相对复杂。
2.3 暂态分析方法
暂态分析法主要通过挖掘系统参数与暂态频率或由网络结构改变(包括配电网能量分配的变化)而产生的行波速度之间的关系来定位故障。
2.4 人工智能法
人工智能法不需要对系统建模,只利用系统的数据库作支撑,将系统看作是未知的“黑匣子”,应用一定的规则,用来输出系统故障时的特定数据。
专家系统由知识库、用户界面、推理机等多个模块组成。该方法主要将新获得的故障信息与知识库中的历史记录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推理机推断出故障的位置。利用专家系统定位故障亦分两个步骤进行:
2.4.1 规则生成阶段。在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生成规则,规则与实际事件的故障特征有关,形式为:如果出现事件X,则有故障特征Y。
2.4.2 运算或诊断阶段。无论何时提示故障,专家系统都应按照规则提取故障特征,对故障进行诊断。若提示事件数目很多,系统就会给出多个不同的故障特征,这时需启动启发式搜索过程来寻找最可能的故障特征,并给出诊断结果。
专家系统的优点是有效地考虑了专家的丰富经验,运算步骤简单。但要将专家的所有经验都转换成规则集不仅需要庞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转换过程本身实现起来也非常困难;而且对所有可能的故障特征进行搜索也会使系统的全局诊断速度下降;同时,网络元件或结构发生改变时,专家系统还必须立即做出调整,这些因素都使得专家系统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3 人工神经网络
该方法的原理是:首先将数字量化后的故障警报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故障定位结果作为网络的输出;其次以特定故障对应的警报模式作为样本建立较全的样本集,用所有的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确定神经网络中的各连接权值;最后通过对神经网络测试集中输入量的仿真计算来完成故障诊断。利用三值神经逻辑网络和改进BP神经网络组合的方式实现对故障的定位,还有学者将ANN引入到了并行双环及多环配电网的故障定位当中。
ANN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学习,还可以通过其他测量集学习。如果训练充分,即使新事件的输入不完整且掺杂有噪声,ANN仍可以有效地工作。对于网络拓扑确定的配电网应用ANN诊断故障,无论是诊断时间还是结果都令人满意。但其缺点就在于ANN的训练过程十分缓慢,对新事件的概括能力也较差,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时需重新对ANN进行训练。
4 其他智能算法
除上述两种智能算法之外,其他智能算法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研究也层出不穷,如遗传算法、粗糙集理论、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等。虽然每种方法都不够完善,但智能算法的引入还是为配电网故障定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5 结论与发展
配电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故障定位比较复杂,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单一类型的算法由于其局限所在,不能很好地满足定位要求。为此,应该从各类方法的原理及其实现条件着手,从配电网的实际结构及自动化发展程度考虑,将各类算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型的故障定位方案,以有效地解决配电网故障定位这个难题。复合型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案可以综合利用各类算法的优势,取长补短,更好地提高定位算法的性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季涛,孙同景,薛永端,徐丙垠,陈平.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现状与展望[J].继电器,2005,(24).
[2] 严凤,杨奇逊,齐郑,杨以涵,胡立蜂.基于行波理论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9).
[3] 张慧芬,潘贞存,桑在中.基于注入法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定位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3).
[4] 郭俊宏,谭伟璞,杨以涵,郭芳霞,任杰.电力系统故障定位原理综述[J].继电器,2006,(3).
作者简介:张晓枫(1961—),男,吉林长春人,供职于长春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电力配电施工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4
大型发电机、变压器及电机等主设备在物理结构上都要通过铁心和绕组在电气作用下构成磁场进行能量耦合。电力主设备绝大多数的电气故障是由铁心和绕组故障引起的,如绕组的匝间短路、相间短路、接地短路等。绕组轻微的匝间短路和一点接地不会对主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影响,但很多严重的绕组相间短路都是由绕组匝间短路和接地没有被及时清除而发展来的。因此在例行的维护与大修中先对相间短路、匝间短路、接地应用新技术发现故障和进行故障点定位便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1 电力主设备故障的离线行波应用
1.1 电力主设备短路检测的离线行波
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易发生匝间短路,但通常缺乏在线的保护和监测系统。重复脉冲法是离线检测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接地故障的常用方法,具体检测办法是:在转子绕组两端同时注入脉冲信号,脉冲一旦遇到匝间短路点便产生反射,通过分析比较接收信号与模拟匝间短路的故障曲线便可判断出转子绕组是否存在匝间短路及短路程度、位置。该方法对匝间短路反应较灵敏,易于发现较小的匝间短路,但存在定位精确度不高的问题。
变压器铁心多点接地会形成闭合回路,引起局部环流,严重时会烧坏铁心硅钢片。利用行波对接地点进行定位的办法是先人为设置测试用的基准参考点和若干接地点,再用脉冲发生器依次从参考点发出行波信号,将注入行波与反射行波进行叠加,测试中若某次波形变化与规律不符,则说明故障点在测试用的接地点附近,通过与规则数据库比较,便可获得故障点位置。
在对变压器绕组变形进行例行维护时,通过比较施加低压脉冲后响应的变化来评估其变形程度。
1.2 电力主设备绝缘检测的离线行波
在大型发电机定子绝缘状况的评估中,常采用离线脉冲发生器向定子线棒注入行波脉冲,根据脉冲的传播时间和反射界面的不同来识别绝缘内部的微观缺陷。文献[1]就提出对发电机定子施加超声波信号后通过测量相关参数值来评估其绝缘情况和发展趋势。目前,测试电力主设备绝缘的行波脉冲法的数学建模和装置已相当丰富成熟,基于此原理的具体研究成果也已引入到其它电气设备的绝缘测试和电力主设备的局部放电研究中。
局部放电监测主要用于大型发电机和变压器,国外对高压电机也推荐使用局部放电监测,这种方法对绝缘的早期劣化监测非常有效。局部放电的定位、测得放电量的标定及实际主设备中各种绝缘故障放电模式的识别都与放电脉冲的传播特性密切相关。文献[2,3]研究归纳了大型汽轮发电机局部放电脉冲的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
1.3 电力主设备过电压中的行波研究
研究电力主设备行波过电压过程涉及到的波动模型、波阻抗和波速等概念以及波形分析与波动过程计算在理论上都比较成熟,其内容对研究故障时产生的暂态行波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过电压行波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雷击与操作过电压引起的冲击电压在主设备绕组中传播时,相关各点处的电压幅值以及基于此做的绝缘保护和配合。由于冲击电压频率较高,因此需要在行波的概念上建立研究才有意义。文献[4]给出了变压器在传输线上行波信号作用下的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解决的本质问题是如何确定高频下变压器自身的阻抗,所针对的问题也是行波作用在变压器上的电压值。
2 故障行波测距原理分析
2.1 基本概念
行波测距法是通过分析采集到的故障行波信号来实现故障定位。下面以电力主设备绕组单相接地故障的暂态行波传播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当绕组MN上F点接地时,F点的系统电势为零,相当于在故障点F处加了一个与该点在正常负荷状态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压。在该电压作用下,将产生由故障点F向绕组两端传播的暂态行波。
故障行波传输示意图如图2所示,设故障发生时刻t=0,故障点F的电压、电流行波向绕组两端传输,到达M、N点时由于波阻抗不连续,行波发生反射、折射,反射后的行波再次到达故障点时又发生反射、折射,过程循环往复,直至能量消耗完毕进入故障后稳态。
2.2 行波速度为已知的双端测距方法
根据故障初始行波到达绕组两端测试点的时刻来定位故障点的方法适用于电力主设备相间、匝间和接地短路。图1中,绕组长为l;故障点距M端为x,距N端为l一x;行波到达母线M端、N端的时刻分别为t1、t'1。设行波的传播速度为v,则有:
式中,波速v由行波传播路径媒质的电容C0、电感L0决定,媒质不同时应分别计算波速。波速计算式为:
式中,μr、εr分别为媒质的相对磁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c≈3×108m/s,为自由空间的行波波速。
2.3 行波速度未知时的双端测距方法
实际的电力主设备三相绕组间存在电磁耦合,在发生接地故障时会产生在线路的相与相间运动的线模分量以及在线路与大地间运动的地模分量,因此可通过数学变换来捕捉零模、线模分量到达两检测点的时刻,以实现测距并消除波速对测距精度造成的影响。
采用凯伦贝尔变换,由输入电流行波的采样值ia(n)、ib(n)、ic(n)可得到线模ia(n)、iβ(n)和地模i0(n)的离散值。图1中,线模速度为v1,零模波速为v0,线模分量到达M端、N端的时刻分别为t1、t'1,零模分量到达M端、N端的时刻分别为t2、t'2,则有:
发生非接地型故障时,由于零模分量为零,无法获得t2、t'2,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接地故障测距。因为电力主设备接地故障所占比例很大,所以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由式(1)、式(3)可知,定位关键在于准确记录行波到达绕组两端的时间。由于行波信号在电力主设备绕组中衰减很快,因此不采用传输线的单端法定位。
3 电力主设备故障点在线行波定位剖析
电力主设备内部短路时都会产生暂态故障行波并在所形成的相应回路中传播,初瞬暂态行波信息强烈,因此对该信息的研究和有效利用将有可能在线确定主设备短路点。在线确定主设备短路点的轴向位置可节省查找故障的时间;准确提取行波信息可明确故障的存在并可避免保护误动,同时为故障诊断提供了思路。
暂态故障行波的零模分量是三相电力主设备接地时都具备的特征量。文献[5]根据行波的传播原理,分别建立了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槽部和端部的高频暂态电路网络模型,并在Matlab6.5环境中对一台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参数建模,叠加等效电源对其定子单相接地进行仿真。采用凯伦贝尔矩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模转换,得到模量数据;采用小波多分辨分解工具完成对采集到的故障信号的高频暂态部分的提取。再分别采用行波速度已知和未知时定子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的双端测距法,依据波传播模型计算出接地点,比较行波速度已知和未知下算出的结果知,行波理论和小波技术应用于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定位具有可行性。
4 结束语
电力主设备绕组的物理结构远较传输线复杂,且过大的误差对于其故障定位是不可容忍的,因此要求所用的行波传播模型需考虑各种可能物理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并尽可能少进行简化和直接借鉴,以达到结果的精确。
参考文献
[1]Yanpeng Hao,Hengkun Xie,Guoli Wang.Zhidong Jia.Assessment of insulation condition of generator stator bars based on velocity of ultrasonic waves[J].IEEE Tra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2003,10(3):539-547
[2]邓晖,姜建国,曹海翔,等.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的脉冲传播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9,19(8):7-12
[3]李琼,姜建国,等.发电机定子绕组中放电脉冲传播规律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6(7):2-5
[4]T.Hasman,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raveling Waves on Power Transformers[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1997,12(4):1684—1689
操作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实验报告 篇5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MS-DOS启动盘的创建方法。
二、实验内容: MS-DOS启动盘的创建。
三、实验准备 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
1、准备文件
(1)将GHOST For DOS(GHOST.EXE)拷贝到C:EasyBootdisk1下面;(2)将其它你需要刻录的软件也拷贝到C:EasyBootdisk1下面;(3)也可将GOHST的系统分区备份也拷贝到C:EasyBootdisk1下面;
2、制作中文启动菜单
运行EasyBoot,单击“屏幕布局”选项卡,单击“文本显示”选项卡,定义启动菜单的文字属性,设置一些光盘制作信息;
在“菜单条”选项卡中用鼠标单击该界面右下角窗口中的对应条目,命令参数均采用软件的默认值,回到“文件”选项卡,按“保存”按钮,软件即会自动生成所需的启动文件和菜单文件。
3、制作ISO文件
将相应的启动文件dos98.img拷贝到C:EasyBootdisk1ezboot目录下,切换到“文件”选项卡中按下“制作ISO”按钮,选择光盘文件目录为:C:EasyBootdisk1,设定引导文件为C:EasyBootdisk1ezbootloader.bin,在“选项”栏选中“优化光盘文件”项,设置输出的ISO文件名为:C:EasyBootisoGHOST.iso,按“制作”按钮即可生成一个GHOST启动安装光盘的ISO文件。
4、刻录光盘
用DAEMON Tools等虚拟光驱工具加载 Winxp.iso 文件,确认文件无损,用烧录软件软件Nero将其烧录到光盘上。
5、启动并运行GHOST 用GHOST启动光盘启动电脑,运行GHOST.实验二
网络连接故障诊断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网络连接故障的诊断与维护方法。
二、实验内容:
对网络连接故障进行诊断与维护。
三、实验准备 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
1、引起连接问题的可能原因
(1)、网络适配器和交换机端口的双工级别或传输速度设置不匹配。(2)、传输速率为 10/100 兆比特每秒(Mbps)的网络适配器或交换机无法正常交换。有些自动探测设置不能正确检测某些网络适配器的速度。
(3)、网络适配器与母板或其他的硬件或软件组件和驱动程序不兼容。
2、解决方法
(1)、使用 Ping 或 PathPing 命令行工具测试基础连接性;(2)、使用 Ping 来隔离网络硬件问题和不兼容的配置;(3)、使用 PathPing 检测多跃点行程中的数据包丢失。
实验三 IE 常用错误修复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IE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护方法。
二、实验内容:
对IE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维护。
三、实验准备 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
1、网络连接正常但无法打开网页,提示404 not found等错误信息
① 打开IE, 点“工具” →“Internet 选项”→选择“高级”选项卡→在“重置Internet Explorer设置”中点“重置” ; ② 在“设置”列表中找到“仿冒网站筛选器”,选择“关闭自动网站检查”。
2、IE发生内部错误,窗口被关闭
①关闭过多的ie窗口。如果在运行需占大量内存的程序,建议ie窗口打开数不要超过5个;
②降低ie安全级别。执行“工具→internet选项”菜单,选择“安全”选项卡,单击“默认级别”按钮,拖动滑块降低默认的安全级别; ③将ie升级到最新6.0及以上版本。
3、出现运行错误
①启动ie,执行“工具→internet选项”菜单,选择“高级”选项卡,选中“禁止脚本调试”复选框,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②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4、ie无法打开新窗口
单击“开始→运行”,依次运行“regsvr32 actxprxy.dll”和“regsvr32 shdocvw.dll”将这两个dll文件注册,然后重启系统。如果还不行,则可以将mshtml.dll、urlmon.dll、ms.dll、browseui.dll、oleaut32.dll、shell32.dll也注册一下。
6、脱机却无法浏览本机上的网页
①可用直接在“临时文件夹”中搜索的方法来激活它。按下win+f,在“包含文字”处输入部分记忆中的关键字,在“搜索”处按“浏览”按钮选择ie临时文件夹的地址,如“c:\windows\temporaryinternetfiles”,单击“开始查找”,在结果列表里双击目标页打开。? ②可以尝试用腾讯的te等浏览器来脱机浏览。
实验四 注册表故障维修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常见注册表故障的诊断与维护。
二、实验内容:
对常见注册表故障的诊断与维护。
三、实验准备 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
1、“我的文档”无法打开,提示被禁用
2、单击鼠标右键无法弹出右键菜单
3、删除文件时提示“文件正在使用无法删除”
4、注册表不能使用
5、用卸载程序无法将软件卸载
实验五 GHOST 软件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的数据的备份与还原的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使用GHOST软件分区备份到镜像文件
三、实验准备 计算机、GHOST盘
四、实验步骤
1、运行GHOST主界面后,选择菜单“Local→Partition→to Image”。
2、选择要备份的硬盘,故此直接单击【OK】确定。
3、选择备份的分区,如第一个分区,单击OK。
4、选择备份档案存放的路径与文件名,如D:﹨Win XP。
5、用【Tab】键将光标移动到【Save】,回车确定后,出现备份文件压缩类型提示框,有三种选择;
6、用【Tab】键将光标移动到【Fast】,回车确定后,屏幕给出了确认选择对话框。
7、选择“Yes”后,即开始执行复制过程。
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现状 篇6
【关键词】设备;故障;检测;预防;维修方法
本文从设备检测诊断的基本方法、内容和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对我国机械设备检测和诊断技术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企业要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应当积极推行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采取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技术。
1.设备检测的一般常用方法概述
设备检测一般是指采用各类检测仪器对设备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达到保障安全使用的目的。根据相关技术人员的经验,设备检测尤其是特种设备的检测需要符合国家、地方及行业协会的相关规定。
设备检测常用的方法是无损检测,无损检测就是利用声、光、磁和电等,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的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进而判定被检对象所处技术状态(如合格与否、剩余寿命等)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称。与破坏性检测相比,无损检测不会损害被检对象的使用性能,因此,无损检测又称为非破坏性检测。无损检测分为常规检测技术和非常规检测技术。常规检测技术有: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验、涡流检测。非常规无损检测技术有:声发射、 红外检测、激光全息检测等。
2.下面对以上所说的检测技术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2.1超声检测
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界面(声阻抗不同的两种介质的结合面)处的反射和折射以及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由发射探头向被检件发射超声波,由接收探头接收从界面(缺陷或本底)处反射回来超声波(反射法)或透过被检件后的透射波(透射法),以此检测备件部件是否存在缺陷,并对缺陷进行定位、定性与定量。
2.2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射线(X 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衰减特性,当将强度均匀的射线从被检件的一面注入其中时,由于缺陷与被检件基体材料对射线的衰减特性不同,透过被检件后的射线强度将会不均匀,用胶片照相、荧光屏直接观测等方法在其对面检测透过被检件后的射线强度,即可判断被检件表面或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异质点)。
2.3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的基本原理是:由于缺陷与基体材料的磁特性(磁阻)不同,穿过基体的磁力线在缺陷处将产生弯曲并可能逸出基体表面,形成漏磁场。若缺陷漏磁场的强度足以吸附磁性颗粒,则将在缺陷对应处形成尺寸比缺陷本身更大、对比 度也更高的磁痕,从而指示缺陷的存在。
2.4红外检测
红外检测的基本原理是:用红外点温仪、红外热像仪等设备,测取目标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能,并将其转变为直观形象的温度场,通过观察该温度场的均匀 与否,来推断目标物体表面或内部是否有缺陷。
3.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概述
设备故障诊断是指设备在运行中或在基本不拆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判定产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并预测设备未来的状态,从而找出对策的一门技术。
设备故障诊断的任务是监视设备的状态,判断其是否正常;预测和诊断设备的故障并消除故障;指导设备的管理和维修。
(1)设备故障诊断的内容包括状态监测、分析诊断和故障预测三个方面。其具体实施过程为信息采集、信号处理、状态识别、诊断决策。
(2)设备故障信息的获取方法包括直接观测法、参数测定法、磨损残渣测定法及设备性能指标的测定。
(3)设备故障的检测方法包括振动和噪声的故障检测、材料裂纹及缺陷损伤的故障检测、设备零部件材料的磨损及腐蚀故障检测及工艺参数变化引起的故障检测。
(4)设备故障的评定标准常用的有三种判断标准,即绝对判断标准、相对判断标准以及类比判断标准。可用平均法制定相对判断标准。
(5)从某种意义上讲,设备振动诊断的过程,就是从信号中提取周期成分的过程。组成周期成分的简谐振动可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参量来表征,每个参量有三个基本要素:即频率、振幅和初相位。
(6)试验数据处理的目的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提高信噪比,找出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7)振动信号频率分析的数学基础是傅里叶变换;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原理制成频谱仪,这是故障诊断的有力工具。
4.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分类,有三种分类方法:
4.1按照诊断的目的、要求和条件分类,分为功能诊断和运行诊断、定期诊断和连续监测、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在线诊断和离线诊断、常规诊断和特殊诊断、简易诊断和精密诊断等等
(1)功能诊断和运行诊断。功能诊断主要是针对新安装的设备或刚刚维修过的设备,而运行诊断更多是起到状态监测的功能。
(2)直接诊断是直接根据关键零部件的状态信息来确定其所处的状态,例如轴承间隙、齿面磨损.直接诊断迅速可靠,但往往受到机械结构和工作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
(3)间接诊断是通过设备运行中的二次效应参数来间接判断关键零部件的状态变化。由于多数二次效应参数属于综合信息,因此在间接诊断中出现伪警或漏检的可能性会增加。
(4)在线诊断和离线诊断。
在线是指对现场正在运行设备的自动实时监测;而离线监测是利用磁带记录仪等将现场的状态信号记录后,带回实验室后再结合诊断对象的历史档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诊断或通过网络进行的诊断。
(5)常规诊断和特殊诊断。
常规诊断是在设备正常服役条件下进行的诊断,大多数诊断属于这一类型诊断。但在个别情况下,需要创造特殊的服役条件来采集信号,例如,动力机组的起动和停机过程要通过转子的扭振和弯曲振动的几个临界转速采集起动和停机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停车对诊断其故障是必须的,所要求的振动信号在常规诊断中是采集不到的,因而需要采用特殊诊断。
(6)简易诊断和精密诊断。
简易诊断一般由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凭着听、摸、看、闻来检查。也可通过便携式简单诊断仪器,如测振仪、声级计、工业内窥镜、红外测温仪等对设备进行人工监测,根据设定的标准或凭人的经验确定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精密诊断一般要由专业人员来实施。采用先进的传感器采集现场信号,然后采用精密诊断仪器和各种先进分析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故障类型、程度、部位和产生故障的原因,了解故障的发展趋势。
4.2按诊断的物理参数分类
振动、声学、温度、污染、无损诊断、压力诊断等等,都是按物理参数分类。
4.3按照按诊断的直接对象分类
各种不同的对象,诊断方法、诊断的技术、诊断的设备都有很大区别,按照机械零件、液压系统、旋转机械、往复机械、工程结构等等来进行区分。
综上所述,设备的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可以迅速、连续地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预示运行设备存在的潜伏性故障并提出处理措施,是保障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有力措施,应大力推广。然而,设备的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毕竟为新兴的多学科高新技术,其发展和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距离替代预防性定期检修还有较长历程。所以,既要积极开发、推广这一技术,也要客观对待,避免盲从,不断总结经验并完善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吴淼.现代无损检测与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
[2]刘燕德.无损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华中科技大学版社.
一种新型的故障检测定位方法研究 篇7
对于大型复杂系统,随着故障树的增大,最小割集的数量也将迅速增多。故障检测定位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故障检测效率,对部队装备保障的维修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1]中,由于BDD的规模随着故障树的底事件数目的增加呈指数增长,过程复杂、计算量大;参考文献[2]虽然避免了在检测过程中发生的重复性,但其检索时间较长;参考文献[3]在综合考虑搜索成本、故障概率及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对最小割集的检测过程进行排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所涉及到的矩阵转换等数学方法复杂、内在开销大、容易出错。
本文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采用均匀初始化的方法将整个故障树底事件均匀地分成几个等份,再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搜索并检测,如果发现某个底事件异常,则对包含该底事件的最小割集进行顺序检测,以期尽早定位故障。
1 故障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是1961年美国的WATSON H A提出的,主要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分析和风险评价的一种方法。故障树是系统的不希望事件(顶事件)与引起它的各部件或子系统的故障事件(底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实质上是实际系统的故障组合和传递的逻辑关系的正确描述[4]。故障树分析法以顶事件作为分析目标,搜索找出所有可能引起顶事件的直接原因(最小割集)。
最小割集是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底事件最小组合,是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进行其他分析的基础[5]。一个最小割集就是导致顶事件发生的主要途径,因此,任意一个最小割集就代表系统的一种故障。所以,对顶事件的故障定位过程就是逐一对其最小割集进行排查测试的过程。
底事件是故障树的最小组成单元,对应着设备系统的一个部件单元,是部队装备测试保障工作的直接对象。图1所示为某型导弹的系统故障树模型,T为顶事件,Gi(i=1,2,3)为中间事件,Bj(j=1,2,…6)为底事件。
基于故障树的故障检测就是对底事件逐一与其标准范围进行比对,超出正常范围即说明该底事件异常。但这并不一定会导致顶事件的发生,因为顶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某一个最小割集故障造成的。用sign(i)表示第i个底事件的检测状态,如果该底事件尚未检测用0表示,否则用1表示;fault_sum表示故障树底事件检测状态的和,如式(1)所示:
式中,event为故障树的底事件总数。本文的故障检测定位的思路是: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使式(1)快速达到最大值的同时,尽早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小割集。
2 遗传算法
对于特定的问题,遗传算法从可能潜在解的一个种群开始,而一个种群由经过基因编码的、一定规模的个体组成[6]。每个个体实际上代表一个问题实体,也就是一个可行解。借助自然遗传学的遗传算子进行复制、交叉和变异,以适应度函数最优为准则,逐代进化产生代表新的解集的种群。由此反复进化迭代,直到满足终止条件[7]。
2.1 均匀初始化
采用遗传算法搜索故障树底事件的目的是从全部的可能事件中尽快找出顶事件发生的原因。所以,从全部的底事件群体中均匀地挑出一些个体作为初始种群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即均匀初始化。设步长为正整数ΔE,将所有底事件作为整个群体进行编码,从起始位置开始每隔ΔE个个体选择一个个体作为进化的初始种群。这样,可将整个群体分为若干相同大小的小群体,基于遗传算法的故障检测定位就在这些小群体上同时进行。
2.2 遗传算法的改进
2.2.1 需求分析
故障搜索定位过程初期,要求从全局的大范围跳跃式搜索,迅速定位故障;搜索到后期,如果尚未定位故障,应当对剩余的底事件进行地毯式搜索,避免遗漏底事件。在进行遗传操作时,初期应注重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后期应注重种群的收敛性设计。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需动态地调整交叉概率Pc、变异概率Pm及选择概率Pe。
2.2.2 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公式定义
针对以上需求分析,具体的交叉概率Pc、变异概率Pm及选择概率Pe公式定义如下:
式中,max为最大进化代数;now为当前代数;Pcbef与Pmbef分别表示上一代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
2.2.3 定性分析
初始化Pcbef=0.5,Pmbef=0.9,max=10,对式(2)~式(4)进行定性分析,如图2所示。
图2中,随着种群迭代次数的增大,交叉、变异能力逐渐减弱,选择复制能力逐渐增强,使得在种群进化的前期,赋予了较大的交叉、变异能力。目的是增强种群的多样性,有利于克服局部极小,使算法能尽早地从全局范围内搜索定位故障;而在进化的后期,顺序搜索能力增强,同时有利于提高收敛性。这种自适应遗传操作,不仅在迭代前期有较强的全局捕捉搜索能力,而且在后期有较强的查漏补余能力,具有收敛性好、避免局部极小等特点,符合本设计的目的需求。
3 故障检测定位方法设计
故障树的任意一个最小割集的发生,都会导致顶事件的发生,而最小割集由一个或多个底事件组成,虽然底事件的发生有着不同的概率,但实际表明有可能发生概率小的事件。所以,对故障树的所有底事件进行快速检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具体的故障检测定位流程如图3所示。
其中,检测最小割集就是对该最小割集中的所有底事件进行检测。如果本最小割集中的所有底事件均异常,则判断该最小割集为异常。适应度函数选为已经检测完的底事件的数目。
(1)初始化:将故障树的所有底事件按顺序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并分配顺序号作为整个群体,从中等步长间隔均匀地选取出一部分个体作为初始种群。
(2)选择:依式(4)概率复制选取父代个体的下一个个体的染色体,加入子代种群。
(3)交叉:依式(2)概率对父代个体的部分基因进行交换,形成新个体,加入子代种群。
(4)变异:依式(3)概率对父代个体的部分基因进行变异,产生新的个体,加入子代种群。为防止溢出,变异应控制在步长以内。
遗传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整个种群的数目不变。另外,在对故障树的底事件进行检测时,对已检测的底事件进行标记,以防止在交叉或变异过程中的重复检测带来的时间损失;图3中,同一个底事件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最小割集当中,如果某个底事件异常,就要检测所有包含该底事件的最小割集,具体方法请参考文献[2]。
4 仿真分析
某型导弹子系统故障树的底事件为188个,最小割集为350个,限于篇幅原因,本文未给出故障树。故障检测定位算法中采用实数编码,即正整数i(i=1,2,3,…188)表示该故障树的第i个底事件。均匀初始化时,取步长ΔE=21,即初始种群(i=1,22,43,64,85,106,127,148,169),适应度函数选择见式(1)。如果底事件在标准范围之内如果为健康(用0表示),否则该底事件异常(用1表示)。出现故障底事件,将检测包含该底事件最小割集的其他底事件,以期尽早定位故障原因。
为此,本文以该型导弹的子系统测试数据为依据,在Windows平台下进行Matlab仿真,初始化Pcbef=0.5,Pmbef=0.9,结果如图4、图5所示。
图4中纵坐标1表示故障(异常),0表示正常。结果显示编号为288的最小割集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原因,其所含的底事件编号为:4,24,26,31,158,185。而其他底事件发生的不正常现象并未导致顶事件的发生。仿真结果与实际相符。
由图5得出,在种群进化到第3代的时候已经将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小割集定位;当种群进化到第4代时,已经检测完所有的底事件,收敛速度较快。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本文进化代数选为10,正常情况下进化到第3代时就已经定位故障,检测过程至此结束。
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进化到第3代时只检测了18个故障树的底事件,即得出将故障定位为编号288的最小割集异常的结论,而传统的顺序检测方法需要检测185个底事件才可以定位故障。可见,本文的故障检测定位算法能够大大节约故障定位时间。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故障树及故障检测特点的基础上,对遗传算法作了一定的改进,定义了新的自适应交叉、变异和选择概率公式,并设计了用一种均匀初始化的新型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故障定位方法。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故障定位的效率,尤其在大型复杂故障系统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刘萍,吴宜灿,李亚洲,等.一种基于ZBDD求解大型故障282-288.
[2]王久崇,樊晓光,万明,等.一种改进的故障树模糊诊断的方法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14):226-230.
[3]姚成玉,陈东宁.基于最小割集综合排序的液压系统故障定位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11):1357-1361.
[4]刘东.基于故障树分析的航空装备故障诊断及系统开发研究[D].西安:空军工程大学,2009.
[5]崔焕庆,周传爱.应用Petri网求解事故树最小割集的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2):580-583.
[6]黄友锐.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8
关键词:10k V配电网,故障,在线检测定位
一、10k V配电网线路特点
本文主要是对10k V配电网故障在线检测定位系统实施研究, 其主要特点为:
1拥有较多的线路分支, 网络结构十分复杂。由于10k V配电网拥有很多分支, 同时分支又形成了众多子分支, 有时达到了十几代, 信号衰减甚至达到了1万倍。即便是可以检测出故障反射波, 也仅提供至故障点的距离, 并且满足一定距离点可能存在多个点, 其中真正的故障点只有一个, 很难解决辨别真伪故障点问题。
2拥有较大的接地电阻, 石灰杆是很多10k V杆塔的材料, 一旦形成接地, 由于地质和环境电压等因素造成的影响不会得到零数值, 而是产生几千欧、几十千欧。配电网出现单相接地故障之后, 相对减弱了信号, 其他信号极易将其淹没、接地电阻大始终阻碍了研究, 对其影响积极克服也是配电网故障定位的难点。
3整体长度长、对地电容较大。10k V配电网拥有较长线路, 甚至达到了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将交流信号注入对地电容中可以发挥分流功能, 线路越长, 线路也会产生越大的对地电容, 最终形成较大的分流, 因此需要电流信号越小, 对其进行定位也就越难。
二、故障在线检测定位方法
1阻抗法。按照发生故障时测量的电流与电压对故障回路阻抗进行计算, 进一步联系线路长度和阻抗的正比例关系, 对故障距离进行估测。根据算法可以将阻抗法划分为双端数据与单端数据。通过精确分布参数模型实施双端数据测距算法, 需要不断完善数据同步于伪根判断。由于模拟技术的不足和功能促使单端数据测距算法利用单侧电压信号与电流。
2行波法。行波法是指按照行波和故障距离自故障点传播所需时间以及检测点所需时间形成正比例, 通常划分为五种。
第一种采用的是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具体利用故障暂态形成的行波获得双端测距的原理, 通过来自于线路内部的故障产生了行波初期浪涌, 当其达到线路两端测量点时, 可以获取它们绝对时间差值, 进而对故障点至故障点两端测量点距离实施计算。
第二种原理是故障线路上断路器合闸形成的暂态行波在测量点上永久性的故障点彼此的往返时间对故障距离进行计算, 通过这一点可知对于线路利用重合闸传输高压电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其可以有效弥补小时导致测距的失败或者是由于故障形成的零初始角电压。
第三种原理是通过故障点形成的行波达到线路两端时间差进一步完成的, 采用第一个行波波头达到线路两端时间计算双端定位, 因此仅需捕捉到第一个行波波头, 而不需要对其折射与反射进行考虑, 同时行波产生了较大幅值, 容易辨别。
第四种行波定位是单端进行故障产生行波进而定位故障的方法。当线路出现故障时, 在故障点与母线之间电压和电流来回反射, 按照故障点与行波之间一次往返时间以及行波波速能够准确定位故障点。
第五种原理是根据注入端的信号和故障点与故障点之间, 一次往返的时间对故障距离进行计算, 也可以认为在故障之后, 人工对故障线路发送脉冲信号, 之后对脉冲信号发送时间与故障点反射达到检测点所需时间积极检测。
3配电网自动化方法。最近几年, 随着不断成熟的配电网自动化措施, 陆续出现了基于SCADA的判断系统故障区域方法。其中很多都是根据配网馈线继电保护, 联系断路器关系拓扑分解整个网络, 进一步产生了线路网络的矩阵关系, 由此形成判断算法。
三、故障在线检测定位系统优势
1在线取电。传统故障指示器通过电池进行取电, 并且不需要防水, 因此需要进行灌浇密封处理, 无法替换电池, 不足之处在于使用时间短暂, 大概是一年。而故障在线检测定位系统应用的是新型材料, 在10A状况下, 可以采取0.5W功率, 并且相当于原先重量的1/6。互感器可以对电网功率和自身消耗能量智能测量, 促使输入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当电网缺乏功率时, 自行关闭设备上的辅助模块, 节省用电量。
2更新判断故障。我们通过小波变化对接地故障进行判断。接地故障拥有一个容性回路, 容易通过高频成分。所以, 通常接地故障量中包含了大量的暂态成分。对这类非平稳信号积极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小波变换。同时按照电流突变发以及过流速断定值法, 接地暂态电流测量法等从服务端搜集的特点数据双判断短路和接地检测, 获得更加精准的故障判断。
3便于组网。目前我们应用的树型网络形式:后台、数据集中器、数字故障指示器后台和集中数据器利用GPRS联系通信, 利用短距离无线通信对集中数据器和数字故障指示器紧密联系。在服务器IP中输入集中数据器和附近数字故障指示器之后, 构建整个系统的自行组网。
4对负荷电流数值准确测量。将一个导磁金属安装在电缆上, 当其属于闭合状态时, 导磁金属就可以形成感应电流, 如将一层导线缠绕在金属上, 按照右手螺旋准则就能够形成电压, 称该导磁金属与导线为感应架。
5构建和升级线路监测运行环境。将温度传感器添加至故障指示器的节点中, 以便创造线路运作实时监测的环境;后台服务器把要求改正的动态参数利用集中数据器向数字故障指示器进行传输, 进一步实现参数修改和一键升级的目标。
结语
随着不断扩大的配电网规模, 用户也提高了对电能质量与可靠性要求, 自动化建设配电网获得了高度重视。在发展配电网自动化的各个领域中, 配电网故障在线检测和定位是一个关键的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对10k V配电网故障在线检测定位系统进行研究, 最大程度上降低了配电网故障效率, 对建设智能电网和自动化配网发挥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涛, 孙同景, 薛永端.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现状与展望[J].继电器, 2009 (24) .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9
传统查寻直流接地故障点是用“拉路寻找分段处理”的方法,即遵循先信号后操作部分、先室外后室内部分,对直流系统进行拉路寻找、分段处理,逐步确定哪条支路有接地故障,最终通过人工解析找出故障点方法。在短时拉回路电源时,可能因直流失电而引起一系列反应,比如继电保护装置或自动装置由于抗干扰性能或故障判据的问题造成误动跳闸,所以说采用拉合直流支路法检测故障点所引发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1 装置原理
装置原理简介:本装置采用了差流检测原理,对任一支路而言,从电源正极流出的电流I+,流经本支路全部负载后,返回电源负极的电流I-,当该支路没有接地故障时,I+=I-,穿过传感器的电流相等,传感器无信号输出。当发生接地电阻为Rd时,接地电流为Ir的接地故障时,I+=I-+Ir,流经传感器的电流不相等,传感器输出一个反应该差值的信号(即为漏电流信号)。如图1所示。
该装置分别为接于n个负载上的相互独立的直流接地指示器。直流接地指示器通过在线检测该直流负载回路的漏电流(不平衡电流)大小,来实现对该负载是否有直流接地的情况进行判定。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若没有直流接地发生,通过直流接地指示器的漏电流为零或小于设定报警阈值,直流接地指示器将不会报警。当通过直流接地指示器供电的负载设备或者电路发生绝缘降低或直流接地的情况,则穿过该装置的漏电流将大大超过报警阈值,此时接地指示器将以灯光闪烁和蜂鸣的方式进行警报。运行人员即可以根据直流指示器指定的位置很快发现故障点,避免对其他正常回路的停电查找。
该直流接地指示器,与电流互感器类似,该直流接地指示器只需套接于二次回路直流负载入口电源线路上即可实现对该回路直流接地的实时在线监视。
图2所示为直流接地指示器接线示例。图中为一段直流系统母线,它的两条支路L1和L2接有各种各负载,这些负载可以是开关柜、保护屏以及其他控制和通讯系统的任意直流用电设备。各个指示器之间彼此独立运行,可以根据负载的数量进行相应的配置。
2 装置应用与优点
本装置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变电站、火发电厂、水电站以及煤矿、钢铁、冶金、化工等工矿企业的供、配、用电系统。
适用于220V、110V直流电源供电系统,通信设备48V、36V直流电源供电系统。
采用此装置的优点在于:
1)灵敏度高。此接地指示器检测灵敏度可到0.1m A,较之手持式钳形漏电流查找方式更准确,能发现高阻接地和绝缘下降情况。
2)接地点查找迅速。由于对接地元件已有指示,所以不需要再逐一回路查找,大大减少了故障查找时间。
3)安装方便且快捷。通过2根跨接线进行过渡,就可以不停电的快速安装本指示器,对二次设备和回路无任何影响。
4)通过与通信设备相连还可将指示器的数据传到集控中心的服务器上,可以远程在线监视多个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绝缘状况和直流接地情况,为直流系统的状态维修和故障处理提供依据。
现场应用实例如图3所示。
3 结论
该基于差流检测法的分布式直流接地故障定位系统具有组态灵活、可靠性高等众多优点。其采用分布式的布局,能很好地解决了集中式绝缘在线监测系统所存在的局限性,特别适合于监测范围较大,且分支回路相对较多的情况。该分布式直流接地故障定位系统具有灵敏度高、接地点可以快速查找等优点,装置小巧并且安装快捷简单,可以通过其他通信设备实现远程的监控与管理,未来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二次设备直流接地故障诊断中。
参考文献
[1]黄海宏,全成,黄锦.基于差流检测法的分布式直流接地巡检系统[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1(6):36-41.
[2]廖军,吴胜,戚振彪,等.直流接地故障分析与查找[J].广东电力,2013,1(7):98-104.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10
配电系统故障频繁,尤其是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概率最大[1],因此研究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定位问题很有必要。
目前,配电系统离线定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直流定位法”能够克服配电系统故障定位存在的难题,具有良好的故障路径辨识性能,但是离线定位需要先停止故障线路的供电再进行定位操作,降低了供电可靠性,与电网发展方向相悖。国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故障区域的自动指示,即在配电系统中装设电流互感器,故障时根据各互感器的输出信息判断故障区域,但该系统只能将故障锁定在一定区域,具体故障点也需要人工巡线查找,且该系统投资大,国内较少采用。
本文通过分析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零序电流、电压,利用零序功率角度判断故障路径,解决了零序电压、电流相角同步检测以及数据通信问题,从而实现了故障定位。
1 基于零序功角检测在线故障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1.1 零序功角分析
首先定义从变电站指向线路末端的方向为电流参考正方向,如图1中的方向。三相电源电动势分别为,中性点电压为,故障接地电阻为R。在故障点前后分别任取一点观测其三相电流相量。
设线路单相对地电容C=C10+C11+C20+C21,C1=C11+C20+C21。因为
而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
结合式(1)、式(2)得:
故障点前观测点的三相电流为:
零序电流为:
将式(4)带入式(5)得:
同理可得故障点后观测点的零序电流为:
由式(6)和式(7)知,故障点前零序电流滞后零序电压90°而故障点后超前90°,两者相角相差180°;零序电流大小取决于零序电压以及检测点距离线路首端或者末端的距离(距离决定电容大小)。由此可知,利用零序功角对单线进行故障定位是可行的。下面对采用该方法辨识故障分支与非故障分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定义故障路径为从变电站故障线路出口到故障点的最短路径,如图2中o—a—b—故障点。
采用与单线配电系统相同的分析方法,并且取与之相同的电流正方向,对故障线路第一个分支点a下游两分支的零序功率方向进行分析。设B相接地电阻为R,a点左侧系统单相电容为C1,观测点1右侧系统单相电容为C2,观测点2右侧系统单相电容C3。系统零序电压为:
观测点1三相电流为:
零序电流为:
同理得观测点2零序电流为:
对比式(8)、式(9)可知,故障分支零序电流滞后零序电压90°,非故障分支超前90°,并且由于正常线路的存在,电容电流较大(C1远大于(C2和C3),因此理论上故障路径上的零序电流远大于非故障路径的。
1.2 负荷对零序功角的影响
图3是带负荷配电系统,其中C代表各相对地电容,Z为负荷集中等效参数,R为故障接地电阻,负荷中性点电压为。
对负荷中性点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
整理式(10)可得:
对变压器中性点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
整理式(11)得:
对比式(3)和式(12)知,无论有无负荷都不影响零序电压大小。又因为有负荷和无负荷情况下的零序网络完全相同,所以负荷不影响零序电流相角。
以上分析表明,对于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系统,通过检测零序功角可以辨识故障路径。
2 零序功率方向检测
虽然已经证明基于零序功角检测进行故障定位的可行性,但是如何实时得到检测点的零序功角却是个难题,因为在检测点只能够检测零序电流,而无法通过在检测点安装零序电压互感器来检测零序电压(零序电压只能够在变电站内部进行检测)。零序电流、零序电压异地检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同步检测问题,只有同步检测的数据才能进行相角比较;二是通信问题,需要将一端检测到的数据传送到另一端进行相角比较从而得知零序功角。
2.1 基于GPS的同步相角检测
对于同步相角检测问题,本文采用基于GPS秒脉冲的同步方法。目前,GPS卫星接收模块的授时精度已经到达微秒级,相对于电力系统50Hz的频率,角度误差大约是0.018°,完全满足定位要求。
如图4所示,两个采样点分别装设同样的GPS接收模块,给异地采样单片机提供同步信号。当GPS秒脉冲到来时,记录下此时的UTC时间(即通用协调时,同一时刻全球各地的UTC时间相同)并启动两地单片机采样,采样完成后分别求出相对于UTC时刻的绝对角度,即零序电压绝对角和零序电流绝对角。
2.2 数据通信
由于配电系统结构复杂,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检测点相差可能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因此将一端的检测数据传送到另一端从而求取零序功角就显得比较困难。
基于有线网络和自组无线网络的方法需要增加设备,成本高,为此本文采用基于GPRS的无线数据通信平台进行数据传输。首先将测得的绝对相角打上UTC时标,而该时标就是其采样时刻,其数据格式为:起始字符angle_u0(i0)UTC结束字符。
然后将该数据送到GPRS发送模块,通过GPRS网络传送到另一端GPRS接收模块并解码,最后与本地同一UTC时刻的绝对角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到该时刻零序功角。
3 配电系统模型实验
现场进行在线定位研究非常困难,为此搭建了配电系统模型,如图5所示。模拟线路不带负荷,线路按π型参数等值,单相接地电阻为3kΩl,变压器中性点采集零序电压,线路分支点装有3个零序电流互感器输出零序电流信号。
因为只有电压信号才能被采样,所以零序电流互感器出口接电流电压转换器。图6为采样波形图(为了能够将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波形进行直观的比较,已将零序电压采样数据除以2 000)。
由图6可知,#5、#6互感器都在故障路径上,波形图上其零序电流滞后零序电压约90°;#7互感器在非故障路径上,其零序电流超前零序电压约90°;另外#5、#6互感器采集的零序电流大小基本相等,且大于#7互感器。由此可知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4 结束语
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证明:对于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系统,利用零序功角的差异可以有效实现故障路径辨识,而解决了异地同步采样和数据传输问题后可以很容易得到零序功角。
虽然理论推导以及配电系统物理模型实验都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还需要通过现场实验进行改进。另外,在线路上装设零序电流互感器以及采样单元将增加现场的维护工作量,因此还应解决如何在不改变配电系统现状的条件下实现在线定位的问题。
基于零序功角检测进行在线定位的方法仅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系统,而目前国内配电系统中性点多接有消弧线圈,消弧线圈会补偿线路的容性电流,使得该方法失效。对于含有消弧线圈的配电系统如何有效进行在线定位将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eppo Hanninen,Marti Lehtonen.Characteristics of earth faults in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high impedance earthing[J].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1998,44: 155-161
[2]严凤,杨奇逊,齐郑,等.基于行波理论的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9):37-43
[3]桑在中,潘贞存,丁磊,等.“S注入法”选线定位原理及应用[J].中国电力,1997,30(6):44,45,62
[4]张慧芬,潘贞存,桑在中.基于注入法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定位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3):64-66
计算机硬件故障检测与维修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计算机故障;诊断排除;维修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一、计算机的组成
拥有熟练识别计算机故障,合理采用分析方法,快速确诊问题所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维修手段这样的技能,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操作训练。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常用软件和硬件组成。我们常说的计算机的组成往往是指硬件,但是软件作用也不可忽视。要熟练了解计算机硬件部件,能够操作计算机常见应用软件,对系统进行安装。这些都是维修计算机要做到的知识储备工作。下面首先对计算机的组成做简单的说明。计算机从硬件组成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主机和外围设备两大部分。主机包括:主机板(包括BIOS芯片等)、CPU、内存、电源。外围设备主要分为三部分: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设备等)、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等)和外存(现在使用较多的是硬盘、光盘等)。对于软件首先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包括目前各种使用的版本,这里就不赘述了。要掌握LINUS系列操作系统的几个经典版本的安装,包括REDHAT9以上的版本的典型安装和手工安装。苹果系列电脑的的简单安装。其次要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应用软件,如绘图软件PHOTOSHOP、通信软件QQ、办公软件OFFICE等等,這些软件在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想要了解难度不大。
二、故障诊断方法与常见故障简介
(一)故障诊断方法
对于故障的出现,要排除紧张和恐惧的心里,怕弄坏设备而不敢动手,造成拆装不熟练,原器件不了解,那么维修技术肯定难以提高。相反的要是不管不顾,随意拆卸,造成元器件的硬性损坏,难免造成经济损失。那么如何才是正确的维护心态呢?要胆大心细,敢于动手,敢于尝试。但不莽撞,对于还不了解的器件可以查阅说明,进行操作,也可以小心的尝试操作,这样通常都不会造成器件的损坏。至于具体维护的方式方法,要遵循先软件后硬件的诊断方式,同时要注意从视觉、听觉、嗅觉来进行观察,常使用的手段是器件替代法,来判断是否器件出现问题。当然这些方式的组合,会帮助你大幅提高维修计算机的水平,实践证明是科学可行的。但伴随你维修水平的提高,经验的增长,可能不需要全部使用,你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有效的维护了。方法与经验是相互伴随相互增长的。水平的提高是随着学习实践,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只要掌握上述正确的方法,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常见故障简介
故障各不相同,所以无法一一列举,这里按照分类进行简单介绍。主要是给出方法、心得,这样可以不断提高诊断和维护维修能力。
(1)首先系统常见故障
例如开机系统提示“Run.dll安装C:\Windows\download\bdplugin.dll系统找不到指定的文件”。进行相应的确认之后,系统才可以正常进入并使用,每次开机都有相应提示?
处理过程:如果对英文有一定能力,可以帮助故障排查。这里就可以看出,故障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系统丢失了某个动态链接库的文件。复制bdplugin.dll文件到故障电脑提示的路径上,再次启动,发现故障排除了。
总结:系统故障出现时,计算机往往会给出提示,要认真阅读,具有很大帮助。当然要灵活应对,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过提示与实际故障无关的情况,毕竟提示者是计算机不是
(2)硬件常见故障
例如计算机正常工作,当使用到USB接口的移动硬盘时,数据读写量大从而出现了蓝屏现象,或者提示“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处理过程:计算机发生蓝屏可可能性很多,常常是软件故障。但这里的情况是计算机正常工作,无软件运行,所以这个故障可能性排除。系统故障可能性存在,但是因为接入了移动硬盘,并且有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提示。所以可能性更大的是硬件问题。应该是USB接口供电不足导致问题发生。大部分主板的USB接口提供的电流都能满足USB移动硬盘的需要,但少数主板由于设计、制造和负载方面的问题导致USB接口供电不足。USB移动硬盘一般都提供一根辅助电源线,可以从电脑PS/2接口取电。关闭系统,将辅助电源线接好,然后接好键盘或者鼠标,重启电脑,故障排除。
总结:要熟悉分析方法,故障现象是蓝品和提示,这样根据经验也可以入手。像上面分析的,是否是软件和系统故障,综合判断不是后,证明是主板USB接口的电压不足造成。当然在确定这点前一般都要查看下驱动程序是否正常。保证分析合理,大概率性优先的排查方式。
(3)网络常见故障
单位或企业的局域网中,开机后网络连接出现错误提示“你的IP和硬件地址冲突”,这个故障可能是企业单位中最常见的故障了。但是往往却让人无法上网,这种基本问题,必须要掌握解决方法。
处理过程:这种故障不是计算机自身或者局域网的硬件出现了问题,而是在同单位的局域网中,其他电脑的IP地址被设成与故障电脑的相同所致。此时,要修改IP,但是IP不是随意修改,要了解IP的局域网设置范围。这样可以全面解决问题。如果不了解,只是为了暂时解决问题,可以尝试的更改重复范围附近的IP,这样可能出现你的网络暂时畅通,但是别人的网络会发生重复。
总结:这个故障处理过程并不复杂,但是作为维护人员,却说明了你应该掌握自身局域网的网络相关设置情况,才能及时全面的排除故障。而且应该掌握相关网络知识,比如局域网知识,子网划分知识,这样你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和单位的局域网进行划分。
参考文献:
[1]苗蕾.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J].硅谷,2011(01).
[2]徐克楠.计算机硬件维护的综合策略[J].硅谷,2011(04).
[3]林振宇.计算机硬件维护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
[4]蒲德广.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保养探析[J].硅谷,2012(01).
[5]何小景.计算机硬件综合维护策略探讨[J].科技传播,2012(02).
故障定位与检测 篇12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故障恢复
一直以来, 电力企业发展重心都是输电网, 但是与发达国家比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随着人们对供电可靠性需求越来越大, 很多供电企业2010年、2008年以及2007年配电网建设投资额超出了输电网。基于上述背景, 发展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与故障恢复技术成为降低故障发生率, 减少出现供电中断的重要手段。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与恢复是重要的功能之一, 也是故障自愈基础,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影响较大, 研究更高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与故障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一、和声法在DG配电网故障定位
(一) 故障定位模型
从FTU得到信息是不同开关故障电流越流信号, 可以对故障进行定位, 建立线路故障状态, 实现故障电流信息间的转换, 就是开关函数。目标函数在对故障定位上有重要作用, 具有容错能力定位更加精准。
(二) 开关函数
第一部分为主变电源提供故障电流, 就是指主变电源到故障点通路所包含的所有开关电流, 电流方向为正;第二部分为各DG提供的故障电流, DG到故障点通路包含的所有开关电流, 方向由系数W决定, 与故障电流方向一致[1]。
I表示主变电源到不同故障点通路的所有开关数;k表示分布式电源数量;Nm表示第m个DG到故障点开关数;Nm (n) 集合表示Nm中n个元素相应开关;开关电流方向表示为w, 逆流时W=-2;正流时W=1。
(三) 和声算法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故障状态使用0与1二进制编码法, 1表示有故障, 0表示没有故障, -1表示负方向流过电流, 0表示无过电流, 1为正方向电流。
基于上述故障定位与分区域处理方法, 算法声搜索算法流程如下:
按照分区域处理法将配电网分为无源树枝与有源树枝两种;根据FTU将故障电流信息上传, 剔除无源树枝, 将维数确定下来, 每一个变量值都可以表示为0或者1, 能够表示线路运行状态;更新和声记忆库;对目标函数进行判断, 判断迭代次数是否是最大值。将迭代停止, 最优解输出[2]。
二、基于和声法配电网重构减少不可行解编码方法
配电网处于开环运行状态, 任何一个联络开关都能构成一个闭合环, 并且断开环中任意一个分段开关都连通拓扑结构并将辐射状恢复。对此, 每一个联络开关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闭合环与任意一个开关开合状态进行交换, 此时, 网络仍然是辐射状。辐射状配电网中, 任意一个联络开关分段分组环都是单联络环。由此, 单联络环与联络开关数一致。
基于单联络环配电网络。为了将变量减少使解的维度降低, 需要对配电网进行优化处理, 没有任一一个单联络环不进行编码;将配电网中所有开关闭合, 将出度与入度之合比2小的节点连接支路并为一个支路组, 解环效果基本一致[3]。具体见下图一所示。
混合编码形式。使用二进制与十进制混合编码方法, 将第一个变量作为联络开关, 使用二进制方法编码, 将0处断开, 1处闭合;将第二个变量设置为分段的开关, 使用十进制编码法, 如果一位是1, 就表示开关闭合, 将Si表示为分段开关编号;如果前位是0, 则不闭合联络开关, 此时, Si为0, 需要闭合支路数目与断开支路数相等[4]。编码长度为配电网双倍联络开关数, 编码形式为:
三、配电网故障阶段式恢复法
传统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方法存在很多不足, 恢复时间短、电负荷过多, 需要拓扑保持辐射状并确保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在配电网故障重构上选择多目标约束组合与优化, 解为一组开关动作序列。当前, 故障恢复求解方法有启发式、搜索方法以及智能优化法。
(一) 基于单联络环网络连通恢复
依据隔离故障断开的分段开关, 可以将单联络环对应的联络开关全部闭合, 就能够将网络连通性恢复。鉴于每一个分段开关具有多个环, 并且环与环间存在一个公共开关, 由此, 需要按照单联络环矩阵判断。先将联络开关数量确定下来, 表示为n, 故障断开分段开关表示为 (S1, S2, ...., Sc) , 将零矩阵定义为Bn×c。将S单联络环关联矩阵对应的xi找出, 再将这些信息复制到矩阵B内的第i行, 矩阵表示为B (i, :) =A (xi, :) 。然后对矩阵B中相同行进行判断, 如果存在, 可以删除一行, 再保留一行。对B矩阵中是否具有非零元素进行判断, 如果存在, 将此列作为联络开关编号存入到P, 将所有非零元素规零。将矩阵B中非零元素最小元素对应的联络开关找出, 对转供裕度最大开关支路确定下来, 在方案集P中输入编号, 将该列中的非零元素归零。对矩阵B中是否存在非零元素进行判断, 如果有, 则转到第二步骤, 如果没有, 则转到下一个步骤。运行结束以后, 将方案p输出[5]。
(二) 基于和声算法配电网重构步骤
首先, 第一阶段没有动作的联络开关放置到可操作的联络开关集中, 表示为LL1, L2...Ln) 将维数2n确定下来。然后对HS算法参数初始化。HS算法参数中包含了和声记忆库与解维数、和声记忆库概率、微调概率以及最大迭代次数、终止条件等。初始化和声记忆库 (HM) 。产生的HMS初始解是随机的, 可以放置到HM中, 将每一个目标函数f (X) 计算出来。将新的解生成。随机选择一个机数r1, 如果r1<HMCR, 则可以在HM中随机选择一个变量, 也可以在HM中选择一个随机值。如果选择HM定值, 可以再选择一个随机数r2, 如果此时PAR>r2, 可以扰动此值, 将扰动量设定为bw。对于每一个变量来说, 都需要按照上述规则形成一个新的解;对新解目标函数fitness进行计算。对HM更新, 对fitness判断, 查看其是否是目标函数值最差解, 如果是优解, 可以将其替换HM中的差解。对是否满足条件进行判断, 如果满足条件, 将循环终止, 否则需再次对上述步骤进行重复[6]。
(三) 切负荷实现方法
如果网络重构不能将线路过载电压消除, 或者电压越限时, 需要在网络重构中找到最优解, 利用最优解切负荷, 能够将配电网安全运行及时恢复。步骤方法为:对网络重构得到网络拓扑, 将电源开始的支路分层, 将接近电源的分为第一层支路, 沿着辐射网络搜索线路的末端, 依次得出剩余层。从层数最大的开始遍历, 对某一层中支路过载情况进行搜索, 将过载功率确定下来。从过载支路开始搜索, 呈外辐射状, 从三级负荷切除, 确保切除的负荷量高于过载功率, 确保每组切负荷是最小的;如果三级负荷都满足要求, 表示过载支路完成处理。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种故障恢复方法, 得出的结论为本文所论述的方法基本能实现配电网系统不同位置单故障与复杂故障的恢复, 故障位置、数目以及阶段数不一致, 但都能找到最优解,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耗时段, 很多故障都能在第一阶段得到恢复, 且动作开关数量少, 能够将搜索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沛峰, 吴召华, 项海波等.马氏距离算法在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J].中国电业 (技术版) , 2012 (10) :46-49.
[2]唐成虹, 杨志宏, 宋斌等.有源配电网的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实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5, 39 (9) :101-106.
[3]刘健, 张小庆, 陈星莺等.集中智能与分布智能协调配合的配电网故障处理模式[J].电网技术, 2013 (9) :2608-2614.
[4]李泽文, 周卿松, 曾祥君等.基于行波模量传输时差的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新方法[J].中国电力, 2015, 48 (9) :67-72.
[5]刘东庭.智能电网故障定位及在线检测技术在10k V城市配电网的应用研究[J].大科技, 2014 (35) :80-81.
【故障定位与检测】推荐阅读:
计算机故障检测与定位09-28
电缆故障定位检测方法09-07
故障定位装置10-20
故障定位技术05-29
分支故障定位06-08
在线故障定位08-15
故障定位系统08-20
故障定位矩阵09-05
光缆故障定位10-28
多故障定位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