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特色

2024-07-16

定位与特色(精选12篇)

定位与特色 篇1

近年来, 高职院校美术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相应的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成为了一大难题。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是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确占据主要原因。想要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对大部分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进行调查和研究, 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更好的促进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发展, 最大程度的展示出自己的特色。

一、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现实条件

1. 随着全国范围内美术学院举办的高潮, 西部高校也纷纷加入行列。

仅仅以西部高校相对集中的陕西为例, 普通高校的美术专业多达30多家, 还不包括专业的美术学院, 这一巨大的变化, 反映了当代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变得很重要, 至少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针对西部来说, 由于办学经验不足, 对于学科的定位也很模糊, 还没有较完备的系统。所以要看到自己的问题, 找到自己合理准确的学科定位, 确立鲜明的办学特色, 做到好的持续发展。

2. 再一方面,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荟萃。

可以说, 西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开设美术学院最有利的资本, 它会是的更多的学生接收到原汁原味的美术学习。

3. 看到优点的同时也要重视不足之处。

虽然西部的地域辽阔, 可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尽相同, 甚至文化资源相差甚大。面对这一难题,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办学模式, 让美术学院的设置和发展体现地域化, 在符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自己的地域美术文化。

二、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特色

1. 所谓的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高考的现状所出现的另一种大学机构, 它最大程度的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也相应的缓解了高考的压力。

同时让广大的学生认清了自己的基础, 优势和不足, 在把握住自己的前提下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2. 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与其它的普通大学有很大的差别, 它鼓励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 不只是读书的才能, 还有艺术的气息。

从这类院校出来的学生有一个最大的特色, 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 可以提升整个国家的艺术氛围。

3. 但是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现在的大多美术学院存在普遍的缺陷就是学科定位不明确, 以及没有完备的教学系统等, 在这一方面, 不能保证最大的就业率。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

三、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总体定位

美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故至今, 经久不衰。它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延续。而今, 我国很大一部分大专院校开设美术专业, 特别是西部院校。西部高职高专院校美术学院的基本定位基础就是培养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并且严格强调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的目标。当然, 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首先要热爱美术, 其次要求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 应用能力较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造力等。

四、西部高职高专美术学院学校在社会中的定位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是西部高职高专美术学院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 艺术职业教育更应认真深入的去研究市场, 开发市场, 原有的以资源为导向的观念要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 树立正确的艺术高职教育人才观, 一切服从市场的需求, 同时, 一定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 这是立足之举。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加强同类甚至边缘学科的课程建设, 开拓视域, 避免专业建设上的小而全。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塑造人格, 挖掘潜能”的教学理念, 把握学生的艺术水准, 因材施教, 走出了一条“分层分级, 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路子:个别辅导, 注重个性塑造与个性发展。注重“以多元化模式培养多样化、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把素质综合的考查提到轨道上来, 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综上所述, 西部高职高专美术学院学校的发展路线是深层次、立体的、全面的、实用的战略路线。最大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

坚持有特色的定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美术学院必须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性定位, 加大改革力度, 走市场化道路, 适应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适合市场化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实现美术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定位探索[J].文教资料, 2009

[2]崔岩.西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1

[3]马行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艺术设计教育持续发展[J].教育导刊, 2010

定位与特色 篇2

在新世纪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是个重大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招生难、生源差、投资少、效益差,管理难度大;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造成办学难的被动局面,成为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障碍。

认清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形势,转变办学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动性;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产业,面向实践,面向问题,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开创高职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新局面的重要前提。

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

1.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2.职业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

高职毕业生应掌握相关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并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

3.知识、能力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需施教;着眼于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补充、更新,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结构,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应是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应具有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经营管理、合作精神与开拓能力,能在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发挥有效作用。

所以,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得创新,热门专业的设置是高职教育创新的必然。领先的技术专业优势和提供不同的职教套餐服务及职业技术教育增值服务是我们获得市场优势的基本保证。

《中国教育报》20

定位与特色 篇3

一、新建学校办学模式定位和特色形成的思考与探索

奎屯市第七中学2010年9月成立,2011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对这样一所初创时期的学校,我们首先明确了“三高”发展目标,即:高标准要求、高品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在办学模式定位和特色形成方面,我们在办学理论指导下,借鉴成功办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设计,制定出适合我校发展办学模式和特色的策略与路径。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学校改造扩建“135”工作步骤

首先,我们对学校改造扩建工作做了一个从时间上和目标上的规划,即:一年开局筹备、三年初具规模、五年优质强校。按照这样一个大的时间段和目标群谋划我们的具体工作,使我们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专注完成不同的目标任务,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二)实践和探索“三驾马车”管理模式

要使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措施。结合学校初创时期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文化引领、榜样示范、制度约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管理模式。

1.文化引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提出“文化引领”,就是要以先进文化为旗帜,积极倡导形成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创一流学校的共同理想,做一流教师的共同追求,育一流学生的共同目标。大力倡导师生做好“五个人”,即:一个讲诚信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知道进取的人、一个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正派的人。

2.榜样示范。“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榜样示范就是以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身边的人。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做教职工的榜样;党员做群众的榜样;教师做学生的榜样;校长、书记做全体教职工的榜样。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看着一级做。另外,我们通过对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及感动中国杰出人物的宣传,影响和培育师生向上、向善、向好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这种形式,促成学校风清、气正,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3.制度约束。“制度是人们在行为中所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对一所新建学校来说,制定一个好制度对有效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全体教职工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制定制度首先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以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严谨的思维做支撑,结合学校实情具体制定。制度好,还要执行好,执行好就是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最终形成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

(三)“双德”护航“321”办学模式

在“注重内涵、提高质量、发展特色”总的目标要求下,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我们总结出“双德”护航“321”办学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探索与实践。

1.“双德”护航,即: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双德”护航,保障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红色教育为主线、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涵、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做好学生入校、在校、离校三个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天天有教育内容、周周有过程评价、月月有主题活动,润物有声的教育效果,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思想正、心灵美、行为端、品质优的一代新人。

(2)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以爱岗敬业为宗旨、以有效课堂为舞台、以关爱学生为目标、以团结友爱为行动,通过教师业余自修、学校组织专修、外送培养研修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师德内涵修养。

2.“321”办学模式:即着力抓好三项课程建设、专注培养两种能力提升、全力打造一个特色形成。

(1)着力抓好三项课程建设:即必修课程建设、活动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

必修课程建设:必修课程指国家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是学校的主体课程,也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必修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的做法是:保证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优化配置教师资源,逐步提高办学条件,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质保量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活动课程建设:活动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兴趣特长,发掘不同学生的潜质,尊重学生差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目前,我们开设了艺体类四门活动课程,制定了活动课程“三定”、“三进”制度,即:定专任教师、定授课地点、定授课时间,进教学计划、进课程表、进评价体系。在活动课程的发展方面,我们遵守成熟一个开设一个、开设一个坚持一个、坚持一个成功一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保证活动课程有序、有效、有质开展下去。

校本课程建设:我们重在以学校为基础,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宗旨,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进行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目前,我们已选择了部分活动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展对象,组织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携手研究开展。计划用3~5年的时间开发出3~5门适合学生需要,促进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

(2)专注培养两种能力:即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群体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学校有竞争力,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部分骨干教师来自市属其他中学,有大部分青年教师来自特岗招聘,在学校扩增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入。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职业意识不强的弱点,培养青年教师是我校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开展“师徒双结对”工程。即学科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骨干班主任与年青教师结对。通过师传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进步。二是开展“三课”活动。即自诊录像课、评优课、示范课,通过“三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通过档案分析,跟踪、重点培养。四是建立奖励、关爱机制。对师徒结对效果显著的、教学成绩优良的、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老教师重在生活上关爱,对青年教师重在专业成长方面关爱。endprint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自由、自觉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实施,积极构建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探究为主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要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法。由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合作式教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全面推行“有效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有效课堂”评价体系;组织“有效课堂”教学观摩,开展“有效课堂”实验课活动。

(3)全力打造一个特色

一个有特色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承办者一定要有把学校办出特色的目标和策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中国传统武术为重点,多点多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目前,我们依托奎屯东方武术学校的资源,开设了传统武术特色班,并在学校所有年级中开设了传统武术课,我们的目标是武术特色班的学生,在学校三年的时间里,学会3-5套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套路),理解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参加武术比赛并获奖,学生体质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全校学生在校三年学会1-3套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了解中国武术的常识,学生体质明显增强。课间操以武术操为主要内容。把武术特色做大、做强。另外,我们还开设了科技、艺术类的活动课,开展了以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指导下的“营造书香校园”活动。

二、实现高效、特色化办学的策略与途径

新建学校在办学模式定位和形成学校特色方面有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说大有可为。但如何使新建学校能够健康跨越发展,选择好的策略和途径尤为重要。

(一)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快速发展学校

奎屯市确定2011年至2015年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在这五年中,我校硬环境建设将会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这对新建学校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的:一是以适度超前思维全面科学做好学校5年发展规划。二是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机构加强沟通、加强联系,全方位、多渠道争取学校发展资源。三是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全力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二)加强自身学习,广纳成功经验

“办学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办学思想的优劣决定了学校发展的优劣。怎么才能有一个好的办学思想,首先取决于学校主要领导者要善于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和借鉴来提高和升华自己的办学思想,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引导全体教职工,在办学思想上与教职工达成共识,让学校在先进办学思想的统领下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建设学习型学校,搭建教师发展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发展中成名。第三,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纳成功学校办学经验,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开阔眼界、开拓思路,不走弯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三)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

在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中,我们不光要盯着前面的目标,鼓足干劲、加快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做过的事,反思是不是有问题,问题出在那里,如何加以改正;我们还需要侧过脸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对我们有没有借鉴和帮助。在问题面前我们要敢于面对和担当;要善于分析和总结。要把好事做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中质疑反思、换位反思、对比反思、归纳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反思也是为了更快的发展。

定位与特色 篇4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定位和培养目标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定位。

教育部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 规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校专门人才”。这一规定体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的一般要求, 为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 必须从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专业定位, 地方高校的生命力就在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必须确立“面向地方、强化特色、培养实用、目标多元”的办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所在的浙江省宁波市, 城市发展较快, 经济发达、社会进步。该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在法学院, 因此,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 选择专业定位于城市管理和社会工作方向。结合行业特点和区域实际, 该校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先后定位于公共关系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并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目前正在向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方向发展。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浙江万里学院将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立足于省内先进水平, 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业务知识及操作技能, 能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特别是从事城市管理、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计量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掌握现代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受到管理人员所需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能在市政、文化等公共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在政府部门、企业、社区从事公共事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完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按照“稳固中间, 强化两头”的专业培养思路, 即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方法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早期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后期公共管理业务模拟操作与综合应用环节, 构建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大体系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而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在于专业方向课程和模块课程的设置上。

1. 浙江万里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分析。

该校专业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有四个层次组成。一是普通教育课程, 为大学各专业学生提供通识教育;二是专业基础教育课程, 包括管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共行政学、组织行为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三是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关系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四是以管理实务性课程为主的城市管理、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方向模块为主的选修课程, 为本专业的学生今后适应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主要领域的实际工作提供进一步深化的业务知识, 这部分课程是以学生就业和兴趣选择为导向的, 也是体现专业特色之所在 (主要课程设置如表一所示) 。

2. 中国计量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分析。

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10级始调整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毕业生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事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参加公务员招考到政府部门工作;或报考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以此为导向, 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方向课程, 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 各占10个学分, 在第5~7学期开设 (如表二所示) 。目前, 该校正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 积极开展专业调研, 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凝练与改革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 需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教学、科研与产业合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产业合作三个重要的基本点, 将这三个支点有机融合。以此为基础, 形成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服务型教学体系,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努力形成专业建设特色。今后, 专业建设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强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体系建设中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加强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专业模块课程的重点课程建设、专业选修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 继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在校外实习实训方面, 通过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逐步拓展本专业学生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居民社区、中介机构等) 的联系与协作, 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适应性。

2. 根据专业定位, 不断打造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应用性的新专业, 师资队伍中年轻的硕士、博士所占比例一般较高, 虽然其潜力较大, 但教学及科研经验特别是社会实践经验较为缺乏。要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 打造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选聘专业教师时, 特别关注教师的行业背景、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一方面聘请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外聘教师, 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授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到国内名校进修和公共部门挂职锻炼。

3.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不断凝练专业特色。

学科发展要紧密围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线, 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并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调整专业方向, 坚持以学科建设拉动专业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机关、社区组织和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 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 不断锻炼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进而不断凸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竞争力。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 需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教学、科研与产业合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产业合作三个重要的基本点, 将这三个支点有机融合。以此为基础, 形成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服务型教学体系,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努力形成专业建设特色。本文通过对浙江万里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分析, 探讨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凝练与改革方向。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方向定位,特色凝练

参考文献

[1]李燕凌, 唐玉凤.100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6) .

定位与特色 篇5

中式传统婚礼喜庆热闹,欧式婚礼金碧辉煌奢华,田园婚礼温馨惬意,只要对婚礼定位清晰,就能有效缩小婚宴酒店的查找范围,节省宝贵的婚礼筹备时间,更能避免最终确定的婚宴酒店,与新人需求完全不搭。

婚礼风格定位一:田园婚礼——惬意

春天来了,田园、自然风格额的餐厅婚礼不断升温,阳光、绿地、庭院婚礼受到新人及来宾的认可。很多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能走进大自然。无论是长辈还是孩童,惬意的田园风格都令来宾像度假一样,消除以往参加婚礼的疲惫感,尽情享受浪漫婚典。

田园婚礼,包含草坪婚礼、湖畔婚礼、庭院婚礼、露台婚礼等;适宜田园风格的婚礼布置色系很多,可以考察周边户外环境后量身定制,无论白绿清新,粉系温馨还是蓝紫圣洁,都相当怡人;田园婚礼最大的问题是天气,特别是阴雨天。

婚礼风格定位二:中式婚礼——传统

如果能在一个具有皇宫般贵气的会场举办中式婚礼,成为新人梦寐以求的想法。在举办婚宴的同时,也能让来宾们尽享中国的纯粹文化。一般中式婚礼风格,都会得到父母长辈亲朋的好评。

婚礼布置、婚礼仪式、新人着装,都可以与中式传统场地相呼应;中式婚礼场地角落内的陈列古董花瓶等器皿,需注意谨慎小心以免毁坏。

婚礼风格定位三:西式婚礼——奢华

西式婚礼的璀璨、浪漫、奢华,也深受当下时尚新人及来宾的喜爱。欧式象牙白建筑、璀璨亮丽的水晶吊灯、清新户外的露台或草坪证婚仪式,令人无限遐想。

“绿色语文”中的特色定位 篇6

绿色语文

当21世纪走来的时候,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也成为这个世纪的主旋律,更成为跻身于世界之林的法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缺乏创新素质的学生将为时代所淘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说有诸多方面,但最为关键的是教育,尤为关键的是课堂,因为课堂是主阵地,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绿色语文——使学生在其中吸取营养、健康成长;绿色语文——努力追寻我们心目中的语文课;绿色语文——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绿色语文——将语文课自身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具有文学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慧眼,能在教材的研讨中抓住课文中的精华句段,即很有“文味儿”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绿化教师的观念

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其一,对教师的角色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变为学生多向接受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封闭了学生的视野,更别说广泛吸取知识的营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所以教师教学要给学生用之不竭的“点石化金”的手。小学课本中一些课文的精华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 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恰是这样的文章,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易调动起学生品读文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像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因此,就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赏、会悟,会用,从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其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提高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但是,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突出教育的选拔功能,不正常的竞争扭曲了整个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都世俗化了、功利化了、成人化了。我们的教师也都围绕着应试这一“指挥棒”,而偏离了真正教育的轨道,甚至屏弃了语文的精髓“人文性”。机械似的语文课,灰色的语文,怎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于是,教师经常有一种感觉,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实质上是学生不喜欢“语文”那种简单的说教,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喜欢那种脱离他们内心感受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的状况。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拯救“语文”,把这片“盐碱地”变成“绿洲”,让学生能真正喜欢语文,爱上语文的学习。

绿化课堂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基本思路与理念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强调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更关注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但我们要防止“放羊式”的课堂局面,失控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建构语文课的魅力。六年级语文教科书写在前面的有一句“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的教学,一定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努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不能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而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对教材的精髓只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失去了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语文的教学也就无价值可言了。因为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其个性上。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进,语文课堂的定位基本上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开始出现了学生参与质疑、合作、讨论、交流的局面。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及误区。“表演”“作秀”……脱离了语文的本源,脱离了语文的根——语言,成了脱离于文本特定语句的跑野马、侃大山的局面;成了脱离典雅书面语训练的“人文性”表演,这些只能是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如洒了农药的“绿色食品”。真正意义上的绿化语文课堂,不能走向“海市蜃楼”般的美丽幻影中。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和不归路,重人文而又忽略了工具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两者之间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心目中追寻的语文课,才是其真正的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才是完美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语文”。

定位与特色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经济贸易,专业定位,专业建设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在全球排名由200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2位,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全球总额的8.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制造、商贸、金融、保险、货运等诸多领域存在广阔的就业空间。国贸专业人才虽然就业前景广阔, 但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各类大、中专及高职院校的普及,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 已经形成了从博士、 硕士、 本科到高职、 高专不同层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人才供应数量众多, 用人单位处于买方市场, 加之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和就业的冲击, 就业市场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实用性特征明显。据统计2010年大陆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共792所, 其中学院430多所、大学350多所, 约80%的学校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普遍存在专业建设粗放, 缺乏优势和特色, 毕业生供给与人才需求脱轨等问题, 因此如何依托学校资源, 科学定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 打造“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已成为关系各校国贸专业存续的首要问题。

二、定位内容

专业定位需体现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和示范性才能打造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定位是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不仅要找准培养目标, 更要将目标实施到位, 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须适应经济建设需求, 培养方案灵活实用, “软”“硬”条件合理配备, 培养成果得到社会肯定。因此, 专业定位的内容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及社会评价六大元素组成的综合系统, 如下图所示。整个综合系统具体来看,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灵魂, 各校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均为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虽然核心目标明确但缺乏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和特色定位的纲要, 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基本内容。各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近为“宽专业、厚基础”, “重理论、轻实践”的设计, 初衷是为了拓宽就业面和提高升学率, 从实施效果看来, 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低下, 社会和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师资队伍是专业特色化的根本保障,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无法优化, 也就无法现实专业定位。培养方向是否正确, 培养方案是否科学, 培养质量是否提高须经由教学和社会评价系统进行反馈, 然后依据评价结果对专业定位的基本元素做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使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凸显人才培养的优势,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美誉度。目前, 各校国贸专业建设在教学及社会评价环节都非常的薄弱, 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并未真正形成专业建设的评价反馈修正机制。这也正是解决国贸专业定位和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定位途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选择定位方向, 优化专业建设, 其实现途径可参考以下六个方面, 具体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加以说明。2010 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在专业定位上作了初步尝试, 略见成效, 在此抛砖引玉, 以供交流探讨。

(一) 结合行业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

所谓专业特色化, 就是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要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要任务就是摸清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只有以区域经济、区域产业为依托, 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位于江苏南京, 江苏是全国著名的医药大省, 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2009年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从空间布局看, 江苏省制药行业已形成泰州、苏锡常、南京、连云港四个各具特色的“医药板块”。因此, 国贸专业的定位目标要集中于医药产品经贸人才的培养, 强化其医药特色, 服务江苏医药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 借力学校优势, 实施国际化办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必须强化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 才符合专业设立的目的。专业的建设需要依靠学校的组织支持,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办学,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才能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经贸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 是世界卫生组织 ( WHO) 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 在校留学生数一直位居江苏省内各高校前列。目前学校与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 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校如此活跃的国际交流氛围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抓住契机, 开展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 比如引进先进国家的教育资源, 聘请外籍教师讲授部分平台课或专业课, 建立学生境外短期学习, 实行境外招生办学等等, 开阔视野, 拓展空间, 创新教学, 这不仅利于塑造国际化经贸人才, 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三) 优化绩效考核, 强化师资队伍。

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控制、保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从制度上激发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目前的绩效考评和职称评定制度普遍存在“重科研, 轻教学”的倾向, 抑制了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只有改革现有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增加考评的弹性, 重视教学成效, 才能为教学团队的优化提供制度保证。南京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培养定位于医药行业, 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上, 就要有一支校企合作、医药与经济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复合型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参加国内外培训、深入企业一线锻炼等途径, 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 既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亦可为学术研究奠定前期经验积累。

(四) 重组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内涵。

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课程体系, 它集中反映专业教学的特性和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基础性、国际性、实用性、多样化。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尝试设立了模块化渐进式的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课程模块,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模块,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特色辅助课程模块。经济学基础课程模块奠定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基础, 国际贸易学理论课程模块为国际贸易实务提供国际经贸活动分析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旨在培养从事外贸活动的技能, 特色辅助课程模块重在丰富拓展专业知识, 下设医药商务和国际商务两个套餐式选修课程。医药商务模块意在培养医药贸易交叉复合型人才, 国际商务模块意在培养学术或就业通才。此设计既保持了医药院校的传统优势, 也实现了夯实基础、强化专业、增强素质、 提升能力、 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深化课程建设, 通过梳理课程内涵、丰富教学手段, 使课程教学向前沿性、实用性、开放性转变。

(五) 构筑产学联盟, 创新实践教学。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使其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热情, 让他们快速适应就业环境, 在专业建设中必须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 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 形成实验室实训-实训基地实训-毕业实习-学生就业的产学联合模式, 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在相应的行业地区也占有就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南京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利用学校在医药, 尤其江苏医药行业的传统优势, 先后与康缘药业、苏州华葆药业、南星药业、华佗医疗用品厂、中美史克、拜耳等企业搭建不同层次的合作平台, 并于2010年正式与先声药业合作, 成立先声商学院,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向医药行业输送经贸人才的培养定位通过产学共建的途径落到实处。

(六) 改良教学管理, 构建评估机制。

专业建设的成效, 是否真正实现专业定位的要求, 形成特色与优势, 这是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和评价中, 形成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网络, 通过多层次的教学监控体系, 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 促使整个教学工作不断调整和改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坚持有效运行校、院、系三级教学评估体系, 除了常规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的过程管理, 在信息渠道的建设上, 学院以产学合作为平台, 采用定期调研、座谈会、同行专家评价等多种形式引入了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不仅加强了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使学工和教学工作开展更具声色, 学院在2010~2011年期间获批开展校级教研项目3项, 省级教育项目3项。

参考文献

[1].卢国红.焦作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 2011, 4

[2].张海燕等.高职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定位与特色 篇8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转型,法学教育再定位

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高校应用技术性转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 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而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和赶超的基础, 同时教育也是万千家庭和广大青少年的梦想和希望。教育一头连着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 一头连着每一个人的中国梦和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

(一)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综合国力说到底取决于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和国民的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中央在有关规划中提出, 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提高、劳动率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更为影响深远的是教育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功能, 它提高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道路的认同和热爱。

但是, 时代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和新型工业化, 面对席卷全球的全球化, 以及伴随它而来的风险和危机的全球化, 需要中国的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这意味着, 中国的未来不仅仅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推动实现国家创新战略, 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 加快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和积累, 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 释放现代教育的“人才红利”, 实现青年更好的更充分的就业,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公平, 使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

(二) 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对地方本科院校是机遇也是挑战

2014年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重大机遇, 也是挑战。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也需要基层的创新和实践。地方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无疑就是教育与市场的脱节, 学生出口不畅, 从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低效, 长此以往, 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残酷的重新洗牌, 甚至触发高校生存危机。而且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传导到基础教育的结果就是应试教育盛行、学生学业负担沉重, 整个社会缺乏对劳动、对劳动者的必要的尊重, 从而影响到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在迷茫中再出发, 在挑战中再定位

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 法学教育的变迁离不开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也离不开教育的变迁, 它有过恢复、重建和勃兴, 也有过低谷甚至灰暗, 但它在今天日益显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 特别是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国家培养了数万计的法律专业人才, 从而使政法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特别是对我国律师队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 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既是共性问题, 也有个性问题

1998年高等教育大扩招客观上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读大学,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伴随着高校的扩招的是高校基本建设和师资的扩招以及一大批高校的升本和升格。速度不总是效益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高等教育也是如此, 法学教育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 法学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 其中既有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带动,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法学属于社会科学, 办学成本低、投入少、见效快, 是个短平快专业, 不像某些工科长线专业, 需要大量的投入购置实验设备和器材, 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师资, 这是法学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甚至某些医学院、农学院也纷纷上马, 纯工科院校也不甘示弱迎头赶上, 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应有的宏观指导和调控, 其结果就是法学一跃成为本科十大专业之一。

当然, 法学成为“显学”, 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国家战略也有重大关系, 国家的需要往往成为莘莘学子的选择, 同时市场经济更需要法治, 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法律人”冲浪的身影, 他们立于时代的潮头, 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和市场化进程, 可以说法学教育居功至伟。但是, 恰恰是建设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 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阵地——公检法司等专门机关职位和其他公务员职位全部纳入国家公务员考试, 法学的就业岗位一下子变得很窄, 竞争日益激烈, 而且国家实行司法考试制度, 又平增了一道高高的就业门槛。法学教育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一方面是大城市法律人才济济, 中下城市门可罗雀;一方面高端法律人才稀缺, 一方面囿于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的缺陷, 大量的低端法律人才就业无门。

(二) 法学教育的迷茫既是研究性大学的课题, 更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问题

法学教育的迷茫不仅仅出现在地方院校, 也出现在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中国法学教育不仅仅是本科层次的大发展, 高层次法律人才的培养——硕士、博士也有了大的发展。从1986年到1992年期间, 全国授予法学博士学位累计才192名, 而截至2005年年底, 我国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已经累计5316人, 我国法学博士教育的发展速度甚至比全国博士教育发展速度更快。据统计, 在美国, 法律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平均年限为8.3年, 而在我国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平均仅为3.44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第十一次学位审核结果, 法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更是以前的11所院校, 一下子扩大到38所。伴随着数量的扩张的并不是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 法学博生生学术水准下降, 就业竞争力下降。

名校尚且如此, 地方院校更是压力重重。一般院校法学本科生上有名校法学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生的挤压, 下有整个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以及法学专业特有的先天不足, 可谓步履维艰。

(三) 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育需要直面挑战, 重新再定位

思路决定出路, 只有坚持市场化就业方向, 以素质为导向, 法学教育才有希望。地方高校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大学主要不是培养研究性人才, 不是精英教育, 是大众化教育。这就决定着地方院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需要适应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和地方大学转型的迫切要求。

三、凝练法学教育特色, 谋求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定位问题解决了,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地方法学教育应建立与国家司法考试、法律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 改革课程体系, 凝练法学特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多元化、分层次、因材施教。大力改善师资结构,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同时让学生能向来自法律一线的法官、检察官学习, 提高法学专业学习的实际效果。

其次, 课程学习与司法考试高位对接, 让学生考什么学什么,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最后, 建立和法学教育分层多元特色化相适应的评估评价体系, 分类指导, 宏观管理。

法学教育有着“成长的烦恼”, 目前我国有630余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 2013年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近8万人, 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 而毕业生“出口”——法学专业的就业率远低于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甚至位于文科最低行列, 就业难、找工作难成了法学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病。问题倒逼改革, 改革释放红利。

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篇9

是杂志,不一定是学术性的杂志。纵观国内外,不论哪一个领域,可以堪称学术杂志的其实为少数,若要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来考量的话,则更少,尤其在国内。当然国内除了《会计研究》、现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办的一些会计与财务方面的刊物从学术规范上讲基本是到位的。然而,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他性质的刊物,或曰,非学术性的刊物也有办得非常好的,这在国内外均有体现,比如,现在《CFO》杂志社在全球、在亚太、在中国大陆等不同地区分别发行不同语言的、内容既有国际性也有地区性的专业杂志。国内其他省份我不清楚,至少上海地区因其国际化因素,该杂志的中文版《财务总监,中国》(即CFO,China)深受欢迎,这在上海每年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面试抽样中有所反映。该刊我每期必看,因为我要从中获取最新的国内外CFO案例,以便为MBA教学和财务总监培训所用。

就会计研究来说,研究问题不一定是学术性的,比如可以研究实务性的问题(如CPI如此上涨,财务报表中的会计计量属性如何调整;又如法律认定与会计确认的矛盾如何解决;再有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救济会计实务解决方案有哪些等);又比如,研究政策性的问题(如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方针选择的有效性问题;国际趋同中为何还要保留中国特殊的会计处理,如何保留,保留哪些;虚拟经济环境下一以美国为首一会儿网络经济,一会儿衍生工具,实体经济环境下--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典型,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有无区别,为何有区别,这种区别的经济后果是什么等)。我认为这不是学术问题,至少首先不是纯学术问题,很多是政策选择问题,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因此,会计和财务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大量的实务之中,其中的很多做法不论是否成熟均可研究,故其为实务问题的研究;然后,就有政策制定和选择问题,并因此而产生可能是非局部的,会影响行业、地区甚至国家或国际的经济后果,故就产生政策性研究,且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准则制定机构、对监管部门、对行业公会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再后面则是纯学术性的研究,即能够在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局部发现或突破、科学方法论等方面有所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在国际上从来没有人将上述三类杂志混在一起论优劣或排名,因为这些杂志就像商品一样,客户不同,偏好不同,评价自然也就不同,故不可比也。

基于上面的议论,回过头来看办杂志,无非就是杂志的定位问题了。实务性研究和政策性研究的杂志肯定读者众多,学术性研究的杂志肯定读者稀少,美国学者告诉我,美国会计杂志中属于学术性的顶尖的几本能够看明白或基本明白的全球不会超过千人。故办最后一种的杂志是亏本的生意。

问题是若将杂志办成将上述三类混为一谈的,试图事事兼顾,既有所谓高雅艺术的,又有北京天坛杂耍的,将此融为一体则必然失败。办杂志是一种服务产业,这个产业讲究的是市场/客户要细分化,这样才能在特色下基业常青。

我国一般的会计杂志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会计霸权主义”,即以所谓的大会计去报括财务,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思维方式。现在国外大学逐步取消了财务管理专业,改为公司金融专业,国内少数高校正在跟进。在目前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下,这样的专业调整意义深远。若我们还要一味坚持“会计霸权主义”,改革开放的未来的30年我们的路在何方呢?我以为,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中国实务界,缺的不是高级会计人员,缺的是高级财务人员-微观金融人才。

目前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会计信息,但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张,会计信息作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迁,会计信息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逐渐变得重要,决策有用观和契约有用观也成为了我国新世纪伊始会计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又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和信息含量研究两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契约签订、监督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会计研究主要体现在高管人员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两个方面。

从我国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研究的成果来看,新制度经济学对会计学术和研究方法的影响正在发挥作用,这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处在转型经济阶段中国特色会计问题研究的必然选择。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逐渐显现,解决这些利益冲突的相应的契约制度也正在形成,会计信息与各种契约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中诸多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在学术界中自然会借助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潜心研究。事实上,会计研究中寻求各种理论支持以认识和阐释经济现象机理的这种做法或规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不同阶段一直有所体现。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进行“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大讨论时,学者们分别运用了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论、信息论、行为科学等理论对各自主张或坚持的观点进行检释。而在此之前我国会计学界关于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讨论,其基本理论来自于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运动学说。

此外,我深感遗憾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由于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或国际趋同的需要,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财务会计方面,这当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相对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事实需求.,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下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相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相对于财务会计跨越式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管理会计似乎落伍了,其实务成果特别是实务成果的总结,以及能够上升到真正的学术成果,相形见绌。为此,我们寄希望于未来的30年。

定位与特色 篇10

关键词:幼儿体育师资,定位,特色发展,人才培养

由目前学前教育实践来看,一直把体育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十分强调儿童的正常发育与生命健康,而体育活动在提高幼儿体能、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生长发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及生活行为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对从事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职业素质及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目前,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进行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结合我院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现状, 以期能够形成清晰明确的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定位和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使高职幼儿体育教育立足于现实需要并获得继续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1 幼儿体育师资的人才培养现状

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充分凸显了与幼儿体育师资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 1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外加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其他相关主体对幼儿体育认识不够,造成高素质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数量较少,缺乏对幼儿体育教育特点的认识,使真正从事幼儿体育教育的师资在层次及结构上不高,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幼儿体育教师,教学条件也受到了限制,目前还大量存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师资兼职人员比重过高的 现象。

1 . 2 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名合格的幼儿体育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基本素养。作为部分以幼儿园师资培养为目标的高职 院校,如何把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这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关键。但是从目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就是针对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不具有专业性,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学前师资,没有针对幼儿体育师资人才有方向性的培养,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突出不够等。二是过分强调高职办学的传统 经验,缺乏创新,反映在没能依 据市场需求来 培养人才,据调研,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非常大,人才需求供不应求。同时也反映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及教学内容落后于学前教育改革的现状等。

2 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

尽管全国幼儿教育获得了发展,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目标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个较大差距就需要大量具备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专门从事幼儿体育教育的人才更是缺乏, 尤其是男教师,在幼儿园教师女多男少的情况下,男幼师阳光的性格及阳刚的个性更易受到幼儿园及家长的欢迎,因此男幼师的就业非常抢手。总之,社会对具高素质幼儿体育师资人才需求旺盛, 对于有一定幼儿教育理念、幼儿体育教学基本功扎实、热爱幼儿体育教育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深入走访用人单位,总结出高职幼儿体育教育方向的毕业生就业途径存在于下列领域: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的人员、幼教行业科研人员等。

3 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定位及特色

3 . 1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定位

根据广泛调研及就业市场的调查,确定高职幼儿体育师资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要面向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岗位,培养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具备良好品质及职业素养,具有幼儿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及良好的体育专业技能,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科学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高素质幼儿园体育教师。

3 . 2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

我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学前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学前体育教育方向,成立了学前体育师资班,且班级中90%为男生,突出培养男体育师资的特色,已取得一定经验,尤其是近些年来,湖南省的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中有80%的男体育教师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前体育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

我院学前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注重追求“人有我特”,已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从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到注重可持续的专业能力的训练。不断强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以幼儿体育教学为抓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室,与省内的近20多家幼儿园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订单”合作协议,园所与系部共同建立了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受到了社会的一直认可。

3 . 3 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应具备特征

具备鲜明的职业教育倾向应该是高职幼儿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关键,具体体现为:一是幼儿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二是针对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发展潜力、职业岗位变动适应性还应考虑充分,因此,高职幼儿体育师资才培养应体现以下特征:

3.3.1 具备全面发展的幼儿体育教 育人才

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因此,所有的课程都要为目标服务。对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我们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例如:将学生的见实习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健康领域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相关课程“幼教化”等一系列方案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设计和组织及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

3.3.2 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操作型幼儿体育 教育人才

以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技能为核心,来开设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及相关幼儿体育活动设计课程,并为此服务。这些技能包括: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技能、体育活动的组织技能、观察幼儿的技能、师幼互动的技能等。同时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幼儿园各项体育活动, 总之,能促进幼儿体育活动发展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的体智能发展就是好的幼儿体育教育人才。

3.3.3 具备让学生先成“人”后成“师”的教育目标

金融特色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篇11

摘要: 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以及珠三角金融产业发展的机遇,高校的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以及如何形成具有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将会是高校现阶段科学定位的首要任务。通过按就业导向调整办学思路,以金融特色职业教育为本位,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强化金融特色的职业应用教育,最终形成具有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金融特色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在当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与珠三角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定位高校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如何结合珠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现代金融产业所进行的特色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课题。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以及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金融特色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一、当前就业压力与珠三角发展对金融特色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科学要求

科学分析和全面认识高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面对当前金融危机以及珠三角产业升级的趋势,广东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需要深入开展职业教育。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愈发凸显。从高校发展以及学科建设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将促使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教育的开展。金融危机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毕业生,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走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2.珠三角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

2008年12月,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第三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明确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等产业。支持广州市、深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

目前,珠三角已经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所有制银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再加上外资银行逐渐成为珠三角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以及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校提供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首先,银行经营主体多元化、国际化,提升了对金融人才内在素质的要求。其次,银行经营理念及盈利模式的转变,对相应的金融人才需求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复合型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些变化,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具有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银行提供相应的人才供给。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以及珠三角金融产业的新发展背景下,高校的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以及如何形成具有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将会是高校现阶段科学定位的首要任务。

二、科学定位金融特色职业教育的途径和目标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以便将科学理论与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科学进行职业教育,重点又在于突出特色教育。准确地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教育,建设优势专业,突显学校办学专业特色,将会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课题。

我校在继承银行学校、金融高专的基础上,发挥行属金融院校的优势,适时地调整现有专业以及升格成为本科院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珠三角金融产业新发展的趋势而言,科学定位金融特色职业教育的途径以及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确立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

按照教育经济学的观点,高等院校只有培养“适路对销”的“产品”,才能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按照市场需求和教学规律办学的科学思路。

首先,我们必须从院校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珠三角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现有的自身优势,注重学科建设中的知识结构整合,合理配置资源,注重理论与职业实际应用相结合,强调专业课程的前瞻性、实效性和实用性,实施短、中、长期全方位的金融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

其次,按照金融业经营理念、盈利模式、竞争模式、发展模式等一系列转变和国际化、网络化、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对金融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例如,我校针对银行一柜通业务的要求,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涉及到了会计、信贷、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管理分析、资信评估、金融法规等课程,有效的满足了银行对金融通才的需要。

2.以金融特色职业教育为本位,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

实践应用能力本位是高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遵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强化内涵建设,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建立体现岗位标准和企业需求、以职业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

我校的金融特色职业教育就是将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行业、校友多元化办学模式基础之上。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联系行业,开发校友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开放办学为特征、以培养优质银领人才为目标,将课程建设划分为专业基础模块、商业银行业务技能模块和银行个性化培养模块三个模块,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和银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有机统一。目前,学校已与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招商银行总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州分行、民生银行广东分行等十余家银行合作,通过合理规划、分期分专业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上岗工作,逐渐使学校教学和金融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要求相一致,学校与银行形成资源互补,实现了学生毕业与上岗的“无缝对接”。

3.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强化金融特色的职业应用教育。

高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思路,决定了高校的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教学,必须根据金融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必须从金融应用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计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努力营造银行等金融企业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首先,实施以项目教学为主,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一部分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形式,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第二部分的技能类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根据银行柜台业务工作的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点钞技能、中文输入技能、翻打传票技能以及货币反假鉴别能力,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能够胜任各家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的岗位操作技能;第三部分的职业能力类课程则采取项目教学模式,进行项目课程开发,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其次,注重模仿真实情景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从“模拟银行”、“金融实验室”、“证券实验室”等建设入手,建立仿真化情景校内实验实训体系,聘请商业银行一线业务专家与骨干人员讲授专业知识,根据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而学生则以银行行员的身份参与教学话动,真正成为教学话动的主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提高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高了在金融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校教育要科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以及珠三角金融产业发展的机遇,肩负起社会责任,乘势而上,对新的挑战与新的发展做出积极科学的应答,使具有金融特色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符合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科学定位,使高校真正成为符合广东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2]罗伟其.论推进广东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教探索,2008,(1).

[3]吴斌.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刘沂蒙.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5]王斌.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述评[J]教学实践与探索,2009,(1).

定位与特色 篇12

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是地方性的重要经济中心、生活服务中心, 区域内商业、集市贸易和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 以及各类工业、手工业, 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小型建材和农机修理为辅的工业集中地。然而, 云南省小城镇目前大多仅具备基本的功能, 即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 综合功能不强。现状云南小城镇职能状况是:除少量具有合乎其地域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现状的职能特征, 真正作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对其腹地甚至周边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起到增长极的作用, 配合周边上一级的城镇,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城镇外, 大部分城镇职能单一, 小城镇间未形成功能上的互补, 未具备符合地方实际情况,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 甚至有些乡镇的基本职能退化, 起不到作为农村服务中心应具有的作用。小城镇不能有效整合区域内部的优势资源和要素, 城镇间、城乡间职能分工不明确, 没有发挥好引导农业生产、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也导致人口与产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势不明显, 市场竞争力没有显著提高, 小城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有必要对云南小城镇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研究, 改变目前小城镇职能结构单一、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弱的问题。

一、基本思路

以小城镇现状职能为基础, 结合其自身发展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 考虑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 发挥优势, 突出基础性职能, 形成“外有特色、内有分工”的小城镇职能结构, 构筑区域小城镇发展集群, 提升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

注重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 以乡镇企业夯实小城镇经济, 并以所有制改革为契机, 加快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按中心地功能要求进行建设, 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有特色的地方产业, 突出专门化, 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成为区域经济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具体运作方式上, 做到四个结合, 即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

在职能中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上, 根据区域分工理论, 每个区域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有利于形成产业地区优势。

云南省的小城镇虽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生产要素上存在欠缺, 但在土地、廉价劳动力、一些原料如农副产品等方面资源丰富, 环境承载能力也相对较大。充分利用这些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发展相应的产业, 规避自己的劣势, 就能在区域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结合特色产业理论的指导, 在云南省的小城镇中形成各种类型小城镇的“集群”、“带”、“网络”, 发挥群体的规模效益, 增加小城镇的区域竞争力。

同时, 根据特色产业理论, 云南省小城镇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匮乏, 绝不能全面开花、四处撒网的进行投资建设, 而是应集中有限的力量开发自身优势资源、使其迅速成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快速完成资本的积累, 即要加强区域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二、云南省小城镇职能结构

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云南省构筑省域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带以及若干个组团式工业型小城镇集群等区域特色小城镇发展群, 发挥群体的规模效益, 以特色、集群化发展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以合理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重点为基础, 并以此为小城镇建设的切入点, 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支柱, 进行经济建设, 加速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一) 省域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

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该省的第一大特色产业, 许多小城镇已经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成功道路 (见图1) 。2005年8月开始的“旅游小镇”建设为全省甚至全国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借鉴。旅游特色小城镇是最具有云南特色的小城镇类型之一, 但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资源趋同、开发档次低、相互争夺客源市场、受到高等级旅游景点的挤压等等现实问题。故而需要对云南省旅游型小城镇进行整合, 在省域范围内建立“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 统筹协调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内外关系, 如协调与区域内各级景点的关系, 包括旅游小城镇间的关系, 做好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 避免区域内的无序竞争, 协调好开发的近远期关系, 协调好区域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 增强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等等。根据规划, 到规划期末, 云南省拥有206个旅游型的小城镇, 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 几乎每县都有, 各个地区拥有不同的旅游资源。参考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小城镇旅游特点的分析, 云南省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包含以下五个旅游区:

滇中小城镇度假旅游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等地区的旅游型小城镇, 以汉族文化及农耕文化为主要特色景观。由于主要位于云南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周边, 且拥有四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优良, 这些小城镇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 故而从这一地区小城镇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 同时配合“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高原观光度假会展的发展定位, 确定这一地区的旅游小城镇以发展度假为主的深度游为主要形式, 客源包括国际、国内及省内游客, 开展高原湖泊度假以及针对本地市场的周末游、农家乐等形式的度假休闲活动。

滇西、滇西北小城镇风情探险旅游区:包括保山、大理、丽江、楚雄、香格里拉、怒江、德宏的旅游型小城镇。这一区域居住着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 他们神秘的宗教信仰, 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云南独特的边地文化, 使得这一区域的旅游已经成为云南省继西双版纳之后的又一旅游圣地。参考“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边界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的发展定位, 确定这一区域旅游型小城镇以配合各级已开发旅游景点接待以及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为基础, 同时重点发展探险游、自助游、生态科考游、边境游为主要的旅游活动方式, 客源包括国际、国内以及省内的其他地区。

滇西南小城镇澜沧江风情探险旅游区:包括位于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区域内的旅游型小城镇。这一区域拥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独特神秘的自然风光以及以佤族、傣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 有老牌的西双版纳旅游圣地, 同时与缅甸、老挝接壤。参考“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中对这一区域的定位, 确定本区域旅游型小城镇以民族风情及热带雨林观光游为旅游重点, 开展以探险游、自助游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 开发生产本区域特色旅游产品, 同时配合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旅游的开发成为多国游的重要一环, 发展针对本地市场的农家乐、周末游等, 客源包括国际、国内以及省内的其他地区。

滇东南小城镇山水旅游区:包括位于红河、文山的旅游型小城镇, 这一区域为卡斯特地貌区, 同时还拥有哈尼族、彝族、壮族等特色少数民族, 与越南接壤, 故而参考“滇东南卡斯特山水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的发展定位, 本区域内旅游型小城镇以发展卡斯特地貌山水游和作为跨境游线路上的旅游节点, 同时发展针对本地市场的农家乐、周末游等, 客源近期以云南省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滇中地区为主, 远期吸引国内甚至国际游客。

滇东北小城镇跨省节点旅游区:曲靖北部地区及昭通地区的旅游型小城镇, 这一区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紧邻贵州, 故而参照“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中对这一区域的定位, 确定本区域旅游型小城镇主要作为贵州旅游线路上的节点, 发展旅游接待和针对本地市场以及昆明地区的周末游和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

(二) 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

为“三农”服务是小城镇的根本特点之一, 对于农业基础较好的小城镇要做强小城镇为“三农”服务的基本职能, 尤其是云南省小城镇普遍以农业为支撑,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所以规划近、中期确定三农服务型小城镇为发展重点, 各县至少确立一个三农服务型的小城镇 (见图2) 。到2020年, 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初步建立, 各个三农服务型小城镇功能得到升级, 由一个乡土性为主的农村居民点或交易市场,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城镇型的三农服务基地, 对农村腹地的服务和组织作用加强, 成为周围农村地区的服务管理中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中心, 三农服务型小城镇将成为农民转移和就业的重要空间之一, 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配置的组织中心, 农村经济的集聚中心, 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心。

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的建立, 有利于更好地就近服务于农村地区, 方便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同时相对的集中也避免了各项设施的重复建设。

(三) 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带

云南省拥有40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 如何利用好区位, 发展边贸、旅游、加工等产业是这一线的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 (见图3) 。

现状沿边口岸型的小城镇大多存在开发建设档次低、产业雷同、关联性差等问题, 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发展带的建立, 有助于沿边口岸型小城镇的产业协调布局, 避免口岸型小城镇间产业雷同引起的无序竞争, 形成各有特色、以协作为主的发展状态。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发展带的建立, 有助于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 合理确定发展重点, 有助于协调区域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各级联系道路的建设, 提高建设档次, 增强特色, 有助于协调与周边其他城镇的关系, 增强口岸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四) 组团式工业型小城镇集群

实践证明, 作为我国工业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工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整体工业水平偏低, 虽然现阶段工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一级的城镇, 但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小城镇已经迈入了工业化的道路 (见图4) 。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和云南省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基础看, 云南省要加快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 应在全省范围内根据地区优势发展各类工业型小城镇集群, 合理选择工业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 要协调好各个工业组团之间的关系, 加强集群内外、组团内外小城镇间及与各级城镇间的产业协作, 进行合理有效的区域分工, 鼓励多个工业型小城镇间的分工协作 (包括与大中城市及与县城间的分工协作) , 要加强工业型小城镇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确定发展重点, 分批有序地进行建设, 建立高效的小城镇产业集群, 发挥规模效益与集聚效应。

三、云南省小城镇职能类型

确定小城镇的职能发展方向要以合理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重点为基础, 并以此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切入点, 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支柱, 进行经济建设, 加速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从云南省小城镇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区域环境等自身发展条件出发, 确定旅游主导型、口岸型、工业主导型、三农服务型、商贸主导型、交通主导型、行政中心型七大职能发展方向。其中旅游服务型、口岸型都是在云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的, 具有地方特点, 符合地方实际情况, 具有发展前景的职能类型 (见图5) 。

这七种类型的小城镇将在云南省的城镇化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优势, 在职能上相互衔接和补充, 建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小城镇职能结构体系。

(一) 旅游主导型

云南省拥有特殊的地理环境、旖旎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边地文化。近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大省。在云南省这样一个旅游资源大宝库中, 有相当一部分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都位于小城镇范围内, 这些地区经济落后, 交通不发达, 使得这些资源长期处于掩没状态, 从而得以较好的保存。从2004年开始, 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开始重视小城镇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 开始了“旅游小镇”的创新型探索实践, 该类型的小城镇也成为富有云南省地域特点的, 符合云南省实际的情况的典型的小城镇发展模式。2005年8月云南省首先确定了60个旅游小镇, 开始了旅游小镇的建设。

对具有丰富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著名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 要通过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业, 建设旅游服务型的小城镇, 以游兴镇。在旅游服务型的小城镇的建设中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开发或延伸旅游产业链, 发展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 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城镇, 促进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云南省旅游服务型小镇的资源情况和相关研究, 按五种模式区别对待、分类发展, 即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复合型。

同时, 根据客源市场的分布, 全省旅游小城镇分两个层次发展, 面向省外及国外市场的旅游小城镇为第一层次, 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迪庆、保山、西双版纳的黄金旅游线路;其他旅游小城镇形成遍及全省的节假日旅游网络, 为第二层次, 主要面向本省居民。

(二) 口岸型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 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 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从陆上通往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重要通道, 独特的地缘、资源和人文优势, 在中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越南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云南已成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大量的小城镇位于边境沿线, 拥有较好的发展边贸经济的条件。目前, 经国务院批准, 云南先后有109个县、市被列入对外国开放地区, 开辟了10个国家级口岸, 其中昆明和西双版纳机场为航空口岸, 景洪和思茅港为水运口岸, 畹町、瑞丽、河口、磨憨、金水河和天保为陆路口岸,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开辟片马、腾冲、盈江、章凤、南伞、孟定、孟连和打洛为省级口岸。此外, 还有86条边民互市通道, 这样, 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陆、水、空全方位开放的口岸网络。

对位于边境沿线的小城镇, 要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力发展边民商贸, 兴建具有地方特点的商贸市场, 同时吸引内地的商贩, 扩大边贸规模, 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口岸建设,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行口岸型小城镇的建设是“兴边富民”的重要举措。

进行口岸型小城镇的建设应注意调整小城镇的产业类型以适应边贸经济的发展需要;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结合商业贸易的类型, 发展进出口产品加工工业, 加强商业贸易的地方特点;要规范小城镇的建设管理, 加强小城镇的特色建设。边境口岸小城镇建设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加强领导和管理,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量力而行, 逐步建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加强小城镇特色建设, 体现地方风貌、民族特点, 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点;边贸口岸建设和旅游业相结合, 充分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要加大与内地城市的联系与合作, 以及与邻国城市的合作等等。

(三) 工业主导型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加快城镇化, 必须加快工业化,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要注重发展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 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小城镇适当集中, 走好产业兴镇的路子。云南省的小城镇工业基础普遍薄弱, 工业产业长期以来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资金的支持, 其工业经济只占小城镇经济很小的一部分。缺乏工业支撑, 是云南省小城镇发展缓慢, 城镇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故而小城镇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 积极吸收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业, 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对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或是拥有矿产资源开采的小城镇, 要把发展工矿业同小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把重点放在培育工业主导产业上, 以工兴镇。核心是着眼于工业企业的聚集和发展, 改造和提升现有工业, 引进和发展规模工业, 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 壮大企业实力和获利能力。同时, 通过兴办乡镇经济园区和扩大招商引资, 把各类企业及生产要素吸引到小城镇来, 实现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扩张,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小城镇。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主要包括:工业型、工矿型以及工业后勤基地型三类小城镇。

进行工业主导型小城镇的建设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小城镇的工业类型应以当地的资源条件为基础, 发展对当地农业、农村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类型;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 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推动小城镇的建设, 通过小城镇的上规模、上档次带动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乡镇企业的制度, 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 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 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 不能一个乡镇一个, 更不能每个乡镇搞工业小区, 每个村搞“工业大院”, 其结果只能是加速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

(四) 三农服务型

工业基础薄弱, 乡镇域农业发达, 尤其以高附加价值种养业为特色的城镇, 其职能主要是为本地“三农” (农民、农村、农业) 服务为主, 为高效农业提供前、后服务, 如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流通等, 这样的小城镇要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 以农兴镇。小城镇作为农业地区的中心, 服务于此理所当然, 农业本身也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我国人口众多, 就业压力巨大, 生态资源承受的压力也大, 面广量大的小城镇不可能也不应当都往工业化道路上挤。根据自然条件优势, 选择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向, 并以服务地区农业的发展作为小城镇发展的职能, 是广大乡镇的正确发展方向。

云南省广大的乡镇现状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 产业化水平低, 加强三农服务型的小城镇的建设, 首先要从选准主导农业产业入手,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即以市场为导向, 选准主导农业产业, 着力培育各类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其次要发展充实集镇的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集镇各类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包括建立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进行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确定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类型;要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在小城镇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等, 形成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一定辐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以及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要与城镇化相结合, 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逐步转移。

(五) 商贸主导型

对市场服务能力强, 在区域内有较大商流、物流且有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传统的小城镇,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 建立一定规模的综合市场及各类专业批发市场, 依靠培育和发展商贸业, 将其建设成为区域商贸主导型的小城镇, 以商兴镇。

云南省目前的小城镇中有不少是属于商贸主导型的, 例如玉溪的杨广镇商贸兴隆, 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蔬菜、粮食、生产物资的集散地, 蔬菜市场、粮食市场、木材市场年交易量达3亿元以上。发达的商贸还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 由此带动了其他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城镇化。所以在小城镇的建设中要突破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基地的传统观念, 在城镇经济发展中, 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繁荣小城镇的又一支撑点。

对商贸主导型的小城镇坚持以商贸服务业为中心,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专业市场, 建设要素市场, 充分发挥商品交换功能、生产要素聚合功能、信息传导功能、经济辐射功能, 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带动工业、农业的发展。进行工业主导型小城镇的建设要坚持“建一处市场, 兴一门产业, 活一方经济”的原则;要完善基础设施, 特别是交通设施, 为商贸业的发展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要以各类特色市场为依托, 做到以市活镇。

在发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同时, 重点发展有利于资源开发和产业带动以及能形成规模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综合批发市场等, 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大循环、大发展的新格局;要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富裕户进镇、进市场经商做买卖, 以商业繁荣带动小城镇的繁荣。

(六) 交通主导型

随着云南省高速公路网络以及县乡道路的建设, 大量小城镇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对外联系越来越便捷, 部分小城镇甚至位于交通枢纽地带 (位于两条主要公路的交汇点或位于水陆码头等等) 。这些都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对分布于公铁路沿线、地理环境优势突出, 交通便利, 容易形成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小城镇, 可发挥交通优势, 建设交通主导型的小城镇, 以交通兴镇。

进行交通主导型小城镇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发展成为区域的客货流集散中心;要利用运输交通条件优势发展经济实体, 建设商品集散地, 强化经济发展空间, 带动生产、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 还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等;交通主导型小城镇由于其门户与枢纽地位, 在建设中要注重小城镇的风貌建设, 既体现地方特点又要有时代精神。

(七) 行政中心型

对于位于经济落后地区、乡镇的主要职能仅仅满足行政管理要求, 其他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较弱的乡镇, 作为行政中心型小城镇来进行建设。

由于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山区面积广大, 行政中心型的小城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这些小城镇经济发展落后, 镇域人口居住分散, 城镇驻地规模小 (有的只有二三百人) , 其乡镇驻地仅仅具有最基本的行政管理功能, 商贸、医疗等其他服务功能极其微弱, 甚至没有。

对于这一类型的小城镇要进一步完善强化其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形成乡镇服务中心;同时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 积极寻找发展机遇, 以乡镇驻地为先导, 积极带领乡镇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贫乏、发展条件差、人口又较少的乡镇可考虑移民搬迁、撤并等手段易地扶贫, 寻找新的发展区域和发展途径。

行政中心型小城镇, 在现阶段甚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但这一类型的小城镇终将随着发展的推移逐渐减少, 通过以上发展措施逐步为小城镇找寻到适宜的发展方向, 逐渐转变为其他类型的小城镇。

四、结语

上一篇:现代电子图书的作用下一篇:直吹式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