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转变

2024-10-01

定位与转变(共11篇)

定位与转变 篇1

1 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角色定位变换

(1) 调整心态与思维模式的转变, 真正做好“一个人”的事和带领“一群人”把事做好的重要区别。上要对领导负责, 下要对员工负责, 必须要从全局出发, 思考整个工作如何部署, 古语说“思, 而后行;止, 而后观”, 每天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计划, 列出要点, 分析完成情况, 针对问题, 列出有针对性的计划。形成习惯, 成为一个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 只有看得清, 才能“做正确的事”, 然后“把事做正确”。

(2) 学会如何授权, 实行扁平化管理, 如果公司要提拔一个人做技术部门的领导, 往往会选择一个精通技术的专才到领导的岗位。而搞技术的领导由于理性思维的习惯, 不善于沟通, 凡事较真儿, 加上本身精通业务, 常常是看下属做得不好就立刻自己动手, 不会把任务分配给下属一起做, 对整个团体的运作没能起到一个有效的推动作用。

(3) 加强自我学习, 在提升管理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技术是风电场管理支撑, 做为管理人员不但自己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还要帮助下属处理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才能得到职工的信任与尊重, 从而提高风电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工作流程与高效执行管理任务

风电场每天面临的事务繁多, 要懂得区分轻重缓急。将紧急而重要的事如领导安排的事优先去做, 对重要的事要花大部分时间 (如每天六小时) 去做, 对于不重要的事则花最少的时间去处理。

(1) 将风电场运行管理细化, 科学整合, 标准化。将以往很多次, 很多遍才能解决的问题精简, 使用目视化管理方式将工作一目了然。如:风电场日常工作指引, 将一个月所有的工作细化整合, 化解到每天去做。新来的同事可以参照新入职员工培训指引, 针对现场需要循序渐进进行讲解。

(2)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对于管理持排斥想法, 那么再好的管理模式也将是种负担。我们要培养员工一种思维, 建立一种增进秩序, 在这种秩序下大家自发的使大家互相协作, 做事情为他人着想, 为企业着想, 为国家着想。互相鼓励、信赖, 好的想法大家一起分享执行。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融洽的氛围中去工作。

(3) 建立一种标准, 推翻另一种标准。创新以技术和管理实践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和规范, 以获得最佳效率的工作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此方法存在问题, 已不适应当前工作环境, 我们还要去整合、去革新。

3 团队建设沟通与协调

领导应多运用知识能力和个性魅力对下属施加影响力, 少以权压人;在工作中应合理授权;注重培养接班人。对下属采取因人而异的管理办法, 学会管理团队中性格特征不同的下属。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对犯错的下属, 采取三明治的做法, 即实行表扬-批评-表扬的策略。对原则性的错误则不可姑息。掌握激励的方法: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当下属工作态度消极, 出现一潭死水的状况时, 要及时引入变化, 因为激情来自于变化, 有了激情就有了动力。

(1) 帮助员工提高, 这种帮助不只是知识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基于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掌握了知识量, 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 谈不上实践, 学了只是应付考试, 我认为这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本无用处, 知识还要会消化, 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信息量和见解必须合二为一。定期组织企业文化主题活动, 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定期举办集体活动, 加强团队沟通协作, 增强团队凝聚力及向心力。

(2)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一个团队的执行是否有效, 领导带头是关键, 成员全部参与是基础。领导者与普通成员都是团队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 领导者和普通成员的职责是不一样的, 领导者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团队、制定战略, 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带头执行, 为团队成员做出表率。既是战略的制定者, 也要亲自带队冲锋陷阵, 给员工做出表率。我们看以前老电影中红军或解放军将领在冲锋陷阵时, 通常是站在阵前喊着“同志们, 跟我冲”, 而剧中敌军将领则多是在阵后举枪督战, “弟兄们, 给我上!”一个“跟我冲”, 一个“给我上”, 效果往往天壤之别。

4 安全生产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定期开展安全行为检查及本质安全工作。继续完善风电场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风电场各项规章制度的修编完善工作,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做好风电场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 建立健全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操作技能, 防止事故的发生, 从而达到预期的安全培训效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及文明生产检查工作, 认真开展月度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 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列出整改计划, 明确责任人、跟进人、完成时间、跟进整改进度, 检查整改后是否满足安全要求。每月定期召开风电场安全生产月度例会, 总结上月的安全生产工作经验、重要安全工作、两票情况、资金投入情况, 并分析当前面临的安全问题, 根据当前安全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下月安全工作计划。

规范管理标准、制度, 组织员工学习公司管理制度以及场内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规范的日、周、月、季度工作指引并不定期进行完善, 使员工做到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 再通过绩效闭环管理落实执行。风电场员工一岗多责、一人多能制度, 明确工作任务及工作方向。

5 结论

正确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可自视过高, 要谦卑自己的心, 做到完全服从听命于领导, 戒骄戒躁。耳朵留心听领导每一句话, 内心细想领导要求的每一件事, 手里忙领导布置的每一件活。因为领导的事就是公司的事, 不努力跟进就会使公司受损, 对自我的成长也无益。最后就是坚持不懈做好本职工作。言出必行, 行之必果。努力学习与项目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加强实践, 把这项工作着实的做好做到位。

定位与转变 篇2

革新传统定位 引导学生步入正螺旋状态

信息学院

唐敏

“十破十立”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的,“十破”既:破除信心不足的思想;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破除怕担责任的思想;破除坐而论道的思想;破除反应迟缓的思想;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破除不跑不要的思想。“十立”既: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树立工业主导的意识;树立主动争取的意识。

根据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12】26号文件)精神,并按照学院要求,我校全体党员干部、教职工进行了学习。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于今后工作中的“破”与“立”有些自己的想法与体会。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而肩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将迎来更为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越来越明确自身定位,探索中确立自身办学特色,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核,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巨大冲击,新时期新形势需要教师从传统角色中逐渐解放出来,需要教师着力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步入正螺旋状态。因此,高职教师必须从素质、方法以及观念等各个方面做出调整。

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革新传统定位,就不得不研究同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如今,我们面对的90后高职学生在思想上有他们这代人的新特点:

1.网络时代,知识的涉猎面广但缺乏深度

网络是当代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之一,学生可以轻易的通过网络媒介获得各种信息,开阔了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对获得的大量信息,没有进一步学习和深究。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时常会感到无助。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学生会出现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交流,表现得沉默甚至孤僻。

2.内心敏感脆弱,情感丰富

“90后”大学生成长于多元化思潮的社会环境之下,由于接受的思想相对开放,大多数有自己较为独立的恋爱观、家庭观、社会观。但因生理和心理并不成熟,加之没什么生活阅历,致使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一旦缺乏正确的引导,将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阻碍或隐患。

3.为人行事更为功利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就业难也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在近些年的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想尽各种办法不择手段当班干部、进学生会、入党,所有的行为都以是否有利于今后找工作有益为评判标准,只要对学生今后顺利就业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和行为成为学生们重视的事情,其他看起来对就业没那么重要的活动和行为则越来越不被学生重视和在意,并且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目的性越发的直白和露骨。

4.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考虑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捧在手里怕碰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管教趋向于过分呵护和溺爱,导致很多孩子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淡漠等问题。而高职院校中学生家庭类型更为复杂,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这些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漠,往往产生怨天尤人,认为社会、家庭对自己不公平的想法。遇事很少考虑别人的利益和立场,一旦学校和班集体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宿舍临时调整等等,有些学生会通过带头起哄、制造混乱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多元化思潮碰撞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很少盲目的去接受某种思想或某种理念, 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接受事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这就使部分学生缺乏理想甚至信仰缺失。

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上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比起专业学习上的问题,目前学生思想上和整体状态上的问题更迫切的需要解决,即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步入“正螺旋状态”。“正螺旋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受到鼓励表扬,不断体验成功,并不断强化,变得越来越自信,进入一种积极的、上升的状态。反之,一次次的挫败打击并不被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厌学,失去信心,进入一种消极的、下降的状态,就步入了一个“负螺旋状态”。而成功感和自信心是进入正螺旋状态必不可少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呢?

重中之重,是明确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颠覆和完全改变,是在原有基础上取精华去糟粕,破除陈旧思想,树立符合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的新观念,是对原有教师角色定位的革新与完善。

一、充分尊重学生,转变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1、对待学生宽容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高职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并给其以改正纠错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像一个伯乐一样去发掘隐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给学生多种表现机会推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各项活动,从中认识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从而拥有信心。

2、善待弱势群体,给予鼓励而非斥责冷落

我们许多学生由于受认知、环境、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上状态不佳临时处于弱势,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一味批评、冷落、甚至嘲笑学生,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陷入负螺旋状态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给予弱势学生多于其他学生的关怀鼓励,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未放弃他嘲笑他,而是对他寄予厚望。

二、加强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身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深知教育更重要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高职教师要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引路人和践行终身学习的榜样。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为了寻找职业而学习,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职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经历的两大阶段。其次,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外,教师坚持不断学习起到榜样作用,鼓励并引导学生组织参见各种讲座、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主动性。第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以指导和激励,树立学习信心。第四,作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时刻起到其榜样的作用。

三、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确应当承担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但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知识的传播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无论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四、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做合格人力资源开发师 教育部相关报告中曾指出,“人力资源石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高职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培养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历史使命,那么,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更是每一位高职教师的工作职责。做一名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师,高职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具备创新意识,更要关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学习处于前沿的职业教育方法和技术,善为伯乐,从企业、社会需求的角度发现和培养人才。

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家庭、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量避免采取道德宣讲、理论灌输的方式,对思想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应积极的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真正放低位置,以朋友的角色沟通交流,建立相互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接受劝慰和指导。

六、加强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高素质的学生自主管理队伍是教师学生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师生之间共同的重要桥梁,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我们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有两支队伍:

1、班级班干和团干队伍;

2、学院、分院的团总支学生会队伍。在对这两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管理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履行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工作、生活中时刻关心他们,充分调动学生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第三,要始终加强学生管理者的培训和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提高学生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针对新校区过渡时期,新老学生分布新旧两个校区的现实状况,学生自主管理队伍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原有的两支队伍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信息分院将尝试每个新生班级设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同时,增设助理班主任一职,由品学兼优的大二学生担任,主要负责对口班级学习生活上存在问题的答疑,以及该班级学生出勤情况、思想动态及时向班主任反馈等工作。

七、改变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如今,高职院校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比起普通高等院校更具开放化、社会化的特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学校,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企业、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同时,更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回馈社会,用自己微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为将来毕业顺利步入社会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定位与转变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 交际

随着教学主体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自主学习已成为外语教育研究的热点。许多外语研究者和教育家都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同样,在中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以及以人为本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极大的关注。现代教育也以培养终身制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

一、 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定义。 Holec(1981:3)最早把它定义为“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能力”。我们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二、 对于自主学习的误解

然而,不少人误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孤立地学习”或“没有教师的自学”。实际上,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学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关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否定,相反,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发挥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转变自己传统的角色,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师在传统教学环境中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知识和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他们更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和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较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很少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随着西方学习理论的引进和发展,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弱点已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而不是学习,因而导致教师有可能缺乏交际性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这夸大了教师的传授角色,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更糟的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师生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以至于在英语学习中更依赖于他们的老师。所有这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成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极大的障碍。

四、 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错位角色,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为了适应人的培养,满足人民的文化和教育的最终需求,我认为现在是高中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角色的时候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的事情,更是教师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被否定,教师的作用应该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平台,以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面为目的,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教师的角色应进行以下改变:

1.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真实的材料和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他们所学的知识,补充他们自主学习的不足。这些课堂活动都要由教师发起并组织。我们都知道,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良好组织,也取决于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的程度。因此,“组织者”是最重要的、最难以充当的。如今,许多教学方法都倡导交际互动。所以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在课堂上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先前的经验,计划活动内容,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搜索在课堂上要介绍和讨论的有关资料,检查学生的作业并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反馈。正是通过这样做,教师是最自由的,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这也正是老师可以发挥无限创意的途径。

2. 教师是指导者也和平等的参与者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之一是合理并及时地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一重要思想过程中,从“做什么”到“为什么”。在教师及时、适当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并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在探索问题时与学生一起努力,学生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3. 教师是一个评价者

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诊断和激励的评价方法,总结性评价方法等。在传统教育中,考试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显然,它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其他能力。所以,教师作为评价者,要善于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众所周知,正面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动力和自信,并能挖掘他们的潜力,它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负面的评价就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信心。高中英语教师应结合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弱点,通过定期测试或考试,检查他们的英语技能,例如听,说,读,写等技能。通过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或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师是一个协调者

在自主语言学习环境中的老师也是一个“协调员”,课堂互动过程中,他必须经常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他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和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关的社会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更重要的是,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协调员”,要帮助学生努力降低学习中的焦虑情绪以及对自己的、对学习过程和对语言能力的消极感情,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定义是以课堂互动的性质为基础的,至少部分是这样。当学生活动时,教师应在教室四处走动并监控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果有些学生不做该做的事,教师应及时纠正。当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始一项活动,或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者说什么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提示。当一个学生似乎并没有准备好答案,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简短,教师应引导他/她尽可能地多说。

五、 结论

电视台编辑角色的定位与转变研究 篇4

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

编辑工作是以编辑学为基础的, 而编辑学所反映的内容, 已跨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 与所有学科的内容以及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密切相关。编辑学是研究范围最广的一门横断学科。因此, 编辑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就要转变传统的编辑模式, 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建立多学科, 全方位, 立体型, 多维网状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要与时俱进, 不断获取相关的新知识。

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现状

我们知道, 电视新闻节目是声画结合的艺术, 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离不开解说、同期声与画面的有机搭配组合。然而, 我们每天看到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声画结合上却时常有缺陷。削弱了应有的传播效果。比如, 有的电视新闻节目解说词滔滔不绝, 节奏很快。画面却在悠悠地推拉摇移;有的画面出什么, 解说词就说什么, 造成严重的声画重复, 使观众得不到更多的信息, 没有新鲜感;还有的声画严重脱节, 解说与画面各走各的路, 使观众不知所以然;也有的是画面与解说都不按自身规律运行, 画面支离破碎, 前后重复, 解说就事说事, 无主题无重点。更有甚者, 画面胡拼乱凑, 没有主体, 解说结构混乱, 语病百出……除去这些问题之外, 有时电视新闻节目在整体编排上还有疏误, 如缺乏整体性、板块性, 使整体宣传效果自然下降。上述这些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由, 编辑工作薄弱是主要因素。这就提醒我们, 不能再走重采轻编的路子, 必须认真审视编辑工作的重要地位及其内涵, 尽快增强编辑意识, 强化编辑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意义

编辑活动本身是社会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精神产品生产的最后阶段。精神产品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这不仅需要作者 (记者) 要有自觉意识, 更需要编辑在这个生产过程的最后阶段严格把关。因而, 编辑这个“守门员”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审稿、选稿和修改加工上。电视新闻编辑, 就是在电视大众传播这一专业活动中, 使用文字和电子技术的独特的符号系统, 对记者发来的稿件和画面进行删改、取舍、剪辑、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 使其在单个性画面的基础上构架成完整的系统的声画结合的电视节目的物化劳动的过程。可以说, 前期拍摄和稿件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后期编辑来修改补救。而后期的编辑工作如果不到位, 则会使前期的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至关重要。

提高电视新闻编辑质量的对策

目前, 要使电视新闻有新鲜感, 不断满足观众增加的需求, 唯有创新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竞争实力, 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电视新闻不创新发展, 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 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 失去阵地, 失去实力。那么, 要重新审视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角色定位, 强调编辑在节目运营中的引领和主导地位, 首先要从体制上来探寻出路。

1.各级电视台要重视新闻编辑工作

基层市 (地、乡、县) 电视台, 应该把新闻编辑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改变重采轻编的做法。这就要选用新闻理论扎实、新闻编辑业务过硬, 具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作编辑工作。并相应地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给他们创造学习与提高的条件, 不但在电视台内部而且要在全社会树立编辑高于记者的思想观念。其次, 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编辑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良好习惯, 不断地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 不断地学习掌握党关于新闻宣传的新要求、新课题, 不断地学习掌握新闻专业特别是电视新闻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能, 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与新闻宣传相关的其他行业的知识, 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完善自己的编辑知识结构, 尽快从“为人作嫁”的编辑角色中解脱出来, 成为编辑学家。编辑在审阅和修改稿件时, 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 就是说新闻宣传应该是有灵魂的, 灵魂就是思想、观点、路线、方针等, 每一则新闻稿件也是应该有一个新闻核心的, 也就是要宣传什么。就首先要运用科学态度来分析、观察和处理。并有所取舍, 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客观事物及其所体现的思想要求和当前形势结合起来。如果只有新闻事实而没有思想, 新闻就缺少内核, 缺少灵魂。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始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只有运用创造性与超前性思维, 编辑才能发现并揭示稿件中新闻事实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并产生新的独创的思维成果, 从而把一则普通的新闻稿件修改加工成优秀电视新闻作品。

2.实行编辑中心制

编辑中心制是国际上媒体通用的运作方式。这种采编机制的特点是, 尽管记者在数量上占多数, 但编辑却拥有很大的权力。编辑不是“等米下锅”, 而是“找米下锅”, 可以直接分派记者的采访任务, 派遣记者补充采访, 甚至分配记者的奖金。编辑的功能就是直接规划、掌管节目, 围绕近期的节目选题组织记者采访, 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

首先, 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 组织记者实施各种报道计划;如果节目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还要组织记者进行补充采访, 直到合乎要求。这种采编机制是针对节目定位和受众口味而设定的, 建立在新闻规律和市场原则的基础上。

其次, 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着眼点。记者中心制常常着眼于被采访对象, 编辑中心制则着眼于受众;换句话说, 记者中心制以新闻素材为中心, 编辑中心制则以节目为中心;或者说记者着眼于局部, 编辑着眼于全局。在编辑中心制中, 记者必须服从编辑思想, 编辑则必须服从节目, 服从观众的需要。编辑是新闻节目的直接出品人, 处于新闻信息、节目和观众的交汇点, 完全可以担当一个重要的枢纽, 建立一套符合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人员组织制度。最后, 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记者中心制中, 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分散的, 交融性不强;在编辑中心制中, 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互动的, 两者共处于一个系统, 共同参与新闻策划, 担负的记者, 编辑与记者的信息交流是多渠道、互动的;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反馈很容易到编辑, 形成新的意见。从人力资源学角度看, 这种机制可以保证编辑和记者的力量不致相互销蚀、形成壁垒、产生惰性, 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因此, 相比较记者的岗位而言, 编辑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贡献更多的是思想、智慧及组织能力。

新闻编辑人才创新

电视新闻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 电视新闻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能力与岗位配置不尽合理, 如不进行素质提高、业务培训, 就不能适应激烈的新闻竞争, 跟不上电视新闻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创新新闻人才必须努力培养新型的电视编辑工作者。首先要培养学习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 归根结底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如果自身资本积累不够, 在竞争中不能充分发挥优势, 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 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危机感.必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 不断充电。其次, 培养能力型和复合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从注重学历教育转向注重自身能力开发、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 不但是记者, 同时又是节目主持人, 既是编辑把关者, 又是节目制作者, 既懂节目策划, 又懂节目管理;既具有独立的节目创新能力, 又有通过新闻创造效益的能。还要培养专家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

作为电现代传播媒体, 电视节目专业门类多, 工种复杂多样, 每个岗位的从业人员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文化水平, 而且要精通电视专业知识, 熟练运用电视规律, 成为具有电视专业技能的专家。

总结

编辑一直以来都是集多方面才能和素质为一身的杂家。随着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 对于媒介制作团队中的编辑也应进行重新定位。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电视新闻创新涉及方方面面, 所以存实际工作中, 要学会探索出更多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 以新的面貌适应新的变革, 迈向新的发展。

定位与转变 篇5

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现行的乡镇政权“路往哪里走、事该怎样干”,已成为乡镇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乡镇转变职能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也势在必行。

当前,对乡镇职能的定位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毫无疑问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乡镇职能转变既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种转变贯穿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也必将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必须按照探索、完善、巩固、提高的原则,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尝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合理界定职能 明确工作定位

乡镇职能界定不清,财权、事权与职权的不平衡,是制约乡镇职能转变和发挥作用的首要因素。要切实转变乡镇职能,首先要对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划定和合理界定,要根据宪法和法律对乡镇赋予的职责,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明确乡镇“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通过职能的明确达到责任的清晰,实现职能的转变。其次要根据乡镇职能的调整和界定,按照市对区、区对乡适当下放权力,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以保障地方的自主权和工作的积极性,解决上下关系不顺和有责无权的问题,实现乡镇责、权、利的协调统一。三要尽快转移乡镇工作重心,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抓好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治安,努力提高乡镇的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水平,把工作重心尽快转到加强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加强管理和协调工作,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工作重点上,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法,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深化机构改革 理顺管理关系

目前,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配套改革以及撤并乡镇村组工作的完成,乡镇内部机构设置和乡镇、村组的数量日趋合理。但根据乡镇职能转变的要求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仍需对部分乡镇机构进行合理改革和调整。

一是要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重点是对行使行政职能和财政拨款的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撤消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减少财政供养范围和比例。对经营性事业单位采取逐步减少经费的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与行政机构彻底脱钩。对非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压缩人员编制,在现有在职人员的基础上再精减一定比例,并妥善分流安置。

二是要对现有职能交叉,业务相近机构进行合并。如将计生服务所与乡镇卫生院进行合并,使之形成一个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出生人口监测、计划生育措施落实的综合性卫生服务机构,这样既可以形成资源整合,解决计生服务所有设备,无人员,卫生院有人员,无设备的现状,又可以通过出生婴儿监测,有效防止计外人口出生,提高计划生育水平。

三是要加强对派出所、地税所、工商所、国土所等区管站所的管理。对站所负责人的任免应参考乡镇党委的意见;乡镇党委对其定期进行考察,组织人大代表进行评议,考评结果上报其主管部门;对不称职的基层站所领导可提出建议调离的意见,主管部门应予考虑采纳;对基层站所及其领导的评优、评先应征得当地党委的同意。四是要根据各乡镇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同现状,增设符合各自产业发展特点的相应机构。例如,要针对各乡镇农民出外务工人员快速增长的形势,成立劳务输出办公室;要针对城郊乡镇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的现状,成立小城镇开发办公室;要针对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增设农业产业开发办公室,等等。

创新工作模式 拓展服务领域

在新的乡镇机构设置基础上,应尽快改革现行“领导抓片、干部包村”的陈旧工作模式,建立“版块运行”的工作机制。应把乡镇工作大体划分为两大块,即行政管理和经济服务。实行统一领导,内部分工协作,主要由党政综合办公室、计生服务中心和财政所根据各自职能全权负责。经济服务,主要由农业综合服务站、林水综合服务站等事业单位承担,围绕各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产业服务组,实行专业化分工,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只承担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工作。产业服务组通过竞争上岗、优化组合,配备相对稳定和专业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劳务服务队伍,上联区直各部门,下挂各农民协会和涉农服务单位,外联销售客商和技术专家,设立农业服务热线电话,随时提供便利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民产前、产中、产后和劳务输出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改革考核办法 激活干部队伍

对乡镇及干部考核要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备的量化考核机制,以适应乡镇发展的需要 一是科学考核干部。对乡镇考核,应

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考核乡镇工作的主要依据,重点考核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发 展、项目争取及实施、小城镇建设和依法行政、综合实力位次等指标,做到既充分体现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又便于实际操作。对乡镇工作除中央特别规定的外,不宜轻易推行重点管理和一票否决。对乡镇干部的考核,应实行分类考核制度,依据职务岗位不同,把乡镇干部分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副职和一般干部五类,通过细化不同类型干部考核指标,量化不同类型干部的考核内容,增强干部考核的针对性。同时,对不同类型干部的考核指标应分为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分,公共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三部分,非公共部分包括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两部分,增强干部考核的实效性。考核结果应与职务晋升、提拔任用、评优树模直接挂钩,实行重奖重罚。

二是强化干部的学习培训。根据干部岗位和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乡村干部培训计划,坚持在职学习与离职培训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逐步提高乡村干部整体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改变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工作作风,转变为服务引导式的工作作风,以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缓解干群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彻底解决乡镇政府“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杜绝乡镇干部工作不求上进,敷衍了事、作风漂浮的工作作风,努力培养干部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发展农村。通过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推动乡镇职能的尽快转变。

加大财政投入 减轻乡镇包袱

定位与转变 篇6

关键词:财务人员;转变;分析

信息系统在我国的企业发展进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我国公司的发展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会更加灵活便捷。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财务人员把所有的精力放到财务职能的转化中去,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资金风险和经营成本的最终目的。然而,会计职能的转型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 做好流程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ERP系统为企业提供生产和企业集成平台管理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这一系统的使用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ERP系统,运用在企业的发展中会使得企业内部的组成结构和分工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是使用ERP系统的缺点之一,为了改善这一缺点,就有必要对企业内部进行流程重组。

在企业进行流程重组这一方式之下,使得企业内部组成结构变得清晰,通过合理的分权,降低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由此来加强科学合理的计划性,从而降低我们企业生产成本。流程重组步骤不能忽视企业外部的发展,对客户与供应商之间也要实施流程重组,减少不必要的采购,同时加强产品的质量保证,降低珍格格企业运营的风险,然后本着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公平性的原则对我国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进行改善和完善,从而实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

企业内部的流程重组,有利于加强信息化时代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内部流程重组步骤能否顺利实施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企业的整体目标为方向,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性,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内部实施流程重组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个专门化的机构,与此同时,在专门化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开展工作:

①熟悉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活动的内容、流程,了解每一个环节所需要耗费的成本;

②在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将相关的流程纳入信息技术系统中;

③能够有效地察觉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具备灵活应对和控制危机的各项能力;

④与企业的高层领导保持密切的联系,能够及时获得管理者的支持,从而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参加,所以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组织与协调。由此可知,我国企业财务部门所承担的责任比较重,需要他们了解各环节的所需成本,应对企业的各种风险。因此,财务人员要在掌握流程重组的基础之上,促进企业内部系统得到有效发展,降低企业发展风险。

2 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产品的日益商业化,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延伸到实物产品,从产品的无形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物业费的成本、环境成本等,但是成本管理片面强调从扩展到保护,目前我们必须尊重市场的实际需求,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提供优良的社会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成本管理必须与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的分析成本构成,尽可能地创造使用的价值。

成本管理是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这四个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使得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变得简单化,因此在ERP系统中的成本核算都是按照标准成本来计算的。事件营销,ERP系统会自动确认的销售收入,而成本结转根据销售的标准成本,当标准成本差异接货的实际成本和库存商品之间月底已售出分布。因此,公司的财务人员不像往常那样进行人工计算和操作,而是构建科学标准的成本核算模型,这有利于我们公司各个部门使用各种服务,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这是财政存款的人才利用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而制作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产品市场需求分析,及其相应的产品发展与设计,最后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

3 有效结合信息,促进决策落实

到目前的发展为止,科技这一因素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获取信息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从而节省了与财务人员之间不必要的麻烦环节。内部会计工作的财务需求越来越少,赞成有必要为其提供财务人员和信息,其决策甚至会影响未来。因此,将资金从过去到未来为导向,转变,从内到外为导向,更多地参与战略决策中去全面,长期性的物质功能活动。但是,企业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需要收集来自各个领域的相关信息,及其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资源的可用性,技术发展趋势等宏观形势等。同时,企业内部的实际条件、经营的实力等各个情况也非常重要。目前,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我们也常常在大的信息量中寻找有用的数据,所以,这一环节比较繁琐,企业会安排特定的人将所有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关的整合,排除和淘汰没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整理规范后的数据和信息完整的呈现在决策者的面前。

4 结语

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网络技术也处于高速的上升期间,然而企业内部对于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人员的需要也日益减少,我们必须掌握企业现阶段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培养能够适应现阶段企业财务工作的人才,训练他们自身的专业性与专业技能,为企业的决策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信息化浪潮下财务人员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及转变,首先实行财务改革,将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合理地引导为业务流程专家,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整合内外部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薛祖云,等.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定位与转变 篇7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记者,角色转变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和手机、i Pad等移动媒体的出现, 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观念。新媒体环境对于新闻记者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人民群众对于新闻消息的有效性、即时性等都具有更高的要求, 新闻记者的职业内涵也进一步扩大。那么作为新闻主体的新闻记者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找新的角色定位,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角色转变, 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新闻记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和威胁, 其扮演着职业记者和公民记者的双重角色。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促使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出现分化, 如何协调职业记者和大众记者的关系, 成为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的首要问题。另外, 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记者的任务不仅仅是采访和撰写新闻稿件, 而且要承担新闻发布和审查以及与大众的新闻互动等任务, 迫使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记者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2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2.1 新闻事实的求证者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闻记者的第一要务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采集, 新闻素材经过新闻记者的采集和编辑, 才能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传递给公众。而新媒体环境下, 随着网络技术、移动终端以及自媒体的出现, 最先获取新闻信息的并非专业的职业记者, 而是普通民众。因此, 新闻记者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采集, 而是对人民大众传播的浩瀚如海的信息进行甄别和求证, 通过对众多的信息求证以及凌乱的信息整理, 让新闻事件客观、全面地展现给公众。

2.2 新闻意见引领者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其新闻记者不能只关注信息的单向传播和价值取向, 而是要重视公众新闻信息、新闻意见反馈以及与现场信息互动等。因此, 新媒体时代, 职业的新闻记者要满足大众各类的新闻需求, 让新闻信息客观、真实地呈现给大众, 引导大众进行理性思考, 成为新闻意见引领者。

2.3 公共利益的捍卫者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媒体刻板化、脸谱化、程式化的报道方式已无法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而新闻记者也有原来的单纯的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向公共利益的捍卫者的角色转变。新闻记者要尊重公众的主体性新闻地位, 建立公平和相互尊重的新闻媒体环境, 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信息服务, 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中做好公共利益的捍卫者。

3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新闻传播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 首先需要完善法律法规, 为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明确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 为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和转变做好引导工作。其次, 为构建良好的新闻信息环境, 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 要构建完善的新闻传播机制。另外, 面临信息化环境中的谣言等虚假信息, 辟谣机制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

3.2 确定新闻记者角色职责

对于新闻记者角色的定位和转变, 首先应该明确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职责, 对于新闻记者的工作范围以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其次, 就新闻报道本身而言, 新闻记者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做好新闻信息采访和报道工作;最后,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要善于合理利用自身的权利, 以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做好新闻客观报道。因此, 确定新闻记者角色职责, 提高对新闻记者的要求, 是保证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的前提。

3.3 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新媒体时代, 信息环境更加复杂, 对于新闻报道的技术水平和记者的职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对新闻记者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首先, 培养和提升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能力, 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 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其次, 应该培养新闻记者娴熟的新媒体操作技巧、新闻编辑能力、采访能力、获取新闻线索的能力、节目编辑能力、事件现场的掌控能力等职业能力。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让传统媒体新闻记者的原有角色定位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其不仅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和大众对于新闻的需求, 更是影响着新闻记者的自身乃至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 只有正视新闻记者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所存在的问题, 探寻新闻记者进行角色转变的措施, 实现新闻记者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转变, 才能促进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定位与转变 篇8

1全媒体出版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所谓全媒体出版, 就是图书不仅以纸质图书的形式进行出版, 而且还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同步出版, 并且多种阅读载体能够同时发布。随着全媒体出版观念的出现, 人们阅读图书的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逐渐由原先的以纸质书籍为主转向为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和网络书籍共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从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 尽管全媒体出版还未进入比较成熟的运作和盈利模式, 但是它显示出未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全媒体出版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 可以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出版模式, 能够让阅读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更加丰富多彩, 它的出现和发展, 势必会引领传统出版行业发生深刻的、 显著的变革, 在此背景下, 传统图书编辑的角色亟需转变, 编辑理念也亟需创新和完善。

2图书编辑理念创新思路

图书编辑理念是指在图书编辑工作中所持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编辑工作中, 图书编辑理念就如同其“灵魂”, 成为对编辑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升华和理性认知。在全媒体出版语境之下, 图书编辑理念必须是创新的、互动的、立体的。

1) 创新理念。随着数字技术在图书出版业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图书编辑亟需树立起创新理念, 不断学习新的出版技术和管理方法, 摒弃落后的理念和技术, 及时更新和创新自己的知识, 以适应数字化变革的新形势, 保障出版工作推陈出新、持续稳定发展。

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 图书编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不拘泥于现状, 敢于突破常规、 打破僵局, 及时进行反思, 在确定选题, 评价稿件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客观的判断, 不断发现和推广优秀的文化作品。同时, 图书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还应该密切关注出版行业的发展特征,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储备, 了解各种新技术、新思想, 运用新理念和新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 从而提高自己的编辑创新能力。

2) 互动理念。网络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互动平台。 同时, 在图书出版行业中, 互动化理念也应运而生。 图书编辑要树立起互动理念, 就要在平常的选题策划以及宣传营销中多关注受众, 并与受众构建良性互动关系, 以真正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图书编辑可以积极利用手机定制与网络互动这两种方式, 与受众建立起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 目前国外有大量出版商已开始御用CAT软件对客户销售记录、信息和兴趣进行筛选和分析, 通过收集用户及潜在用户反馈的基本信息和资料, 按照客户的特征、偏好来确定信息传送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率。再如, 出版社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构建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让读者通过微博、BBS随时写下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方便地获取图书信息;同时, 还可以构建作者与读者沟通交流平台, 让作者了解到自身作品所得到的真实反馈;此外, 编辑还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实时获取有用的信息, 为更好地进行图书策划提供科学支持。

3) 立体理念。在编辑工作中, 选题策划是最基础, 同时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对图书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选题策划要求编辑要拥有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 同时, 全媒体出版语境之下, 选题策划过程中, 编辑还需具备立体化理念。立体化理念要求选题策划不能只局限于纸质图书这一种媒介, 还要放眼于全媒体。在具体工作中, 对同一选题内容, 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表达, 策划选题时, 要养成立体开发的思路, 在提高纸质图书策划的基础上, 积极地拓展和应用网络、手机、影视联动等出版模式, 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3图书编辑角色转型

长期以来, 人们对图书编辑角色的定位, 一直离不开“助产士”“杂家”及“批评家”等角色形象, 但是在全媒体出版行业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未来的图书编辑, 将会成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选择者以及创意产业策划者。

1) 信息资源的整合者。传统出版理念中, 图书编辑能够对丰富、多元化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在全媒体出版时代, 这种优势将会得到延续和发展。但是这种角色转换又与既往的定位有所区别, 编辑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文案加工, 而是更加偏向于内容、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策划, 而编辑的角色也将向着“编辑”“导演”等方向转变。

2) 信息资源的选择者。数字化技术引领了信息爆炸, 在未来图书出版行业, 编辑也将成为多元化信息和资源的选择者, 承担着筛选、过滤、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职业责任和使命, 从而成为信息资源的选择者。

图书编辑信息资源选择者角色, 一方面体现在其发现信息的能力上, 能够筛选出对出版有价值、 对受众有吸引力的内容,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其编辑信息的能力上, 能够将无序化的信息产品生产加工为有序化的信息产品。

3) 创意产业策划者。在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图书编辑的工作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稿、审稿以及编辑加工等方面, 而是开始向着创意产业策划等新方向拓展。全媒体出版理念以及语境将赋予图书编辑更加广阔的创意发展空间, 使编辑创造力在纸质图书策划以及网络媒体营销等多个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4结束语

在全媒体出版时代临近的背景下, 图书编辑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 不断地转变自身的图书编辑思维, 引创意产业策划浪潮, 推动图书出版业向着更加科学化、高水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泓.我国出版业转制背景下图书编辑创新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周文炯.试论图书编辑的发展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 :80.

定位与转变 篇9

经济发展是指从低层次的经济形态到高层次的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以GDP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经济增长总量的扩张过程, 而且包括以旧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和新产业的诞生、繁衍 (产业发展) 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 经济发展还包括以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经济进步的加速。因此, 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进步的统一。但从长期来讲, 作为主要衡量经济进步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作为主要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产业发展两者之间不仅互补互促, 而且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 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发展拉动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促过程中经济发展实现形态的演变。具体的讲, 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发性技术创新能大幅度拓展产业活动的空间, 积极推动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产业的诞生、繁衍, 而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活动空间的增大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技术需求的进一步拉动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因此, 在这种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拉动力的相互作用下, 一国经济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发展的层次、改变自身发展运行的轨迹, 使其在更合理、更优质化的路径上运行。

进一步来看, 持续性经济发展是以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不断的产业发展拉动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的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促过程中, 技术创新不仅是提升产业发展并进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手段, 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此, 为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成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不仅是拉动技术创新并进而发展新技术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 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因此, 中国欲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建立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之上的低层次发展方式, 使其过渡到建立在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之上的高层次发展方式, 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高度重视包括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产业的诞生、繁衍在内的产业发展。综合这两方面不难看出, 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互促模式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且成为中国工业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

二、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两种互促机理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 围绕技术开发 (或引进、消化吸收) 、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总和, 从技术源的角度看, 产业技术创新可分为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 它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一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慢。其中模仿性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对领先国家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和学习, 以便于吸收技术领先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购买和破译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秘密,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 进一步研发。因此, 它一般表现为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难以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很多时候, 它只是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的产业升级。由于在模仿性技术创新下, 技术进步所需的核心技术源于本国技术创新主体之外, 因此, 它具有外生性、被动性和跟随性, 模仿性技术创新的一般路径是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提高研发、经营管理水平→产业发展;与此不同, 原发性技术创新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技术的来源、进步主要借助于本国的自创, 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由于在原发性技术创新下, 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及能力均来自本国产业的技术突破, 是本国产业内部创新主体研究与开发的结果, 因此, 它具有内生性、率先性和主动性。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一般路径是技术发展信息搜寻→原发创新→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体系→增强产业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

虽然无论是模仿性技术还是原发性技术都能促使技术扩散和推动产业发展, 但由于这两种技术创新的路径不同, 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源与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互促机理。

(一) 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

从“科学-技术-生产”的范式中可以看出技术 (尤其是原发性技术) 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 在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中, 先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 而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才互相促进。技术革命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并进而导致产业革命, 我们可从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紧密联系中看出这一点。

第一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以纺织机械的变革 (纺织机械技术创新) 为起点,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蒸汽技术创新) 为标志, 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的转变 (第一次产业革命) , 之后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 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建立在以一系列原发性技术创新 (例如竖锭纺车技术、视力纺纱机技术、搅拌式炼铁技术、蒸汽机技术等) 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之上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这次革命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电气技术创新) 为主导, 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全面发展 (原发性技术创新) 为基础, 不仅使原钢铁、采煤、机器制造等原有的重工业部门有了进一步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 而且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系列诸如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 最终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和“化学化时代” (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 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 出现了一系列高分子技术、核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新兴的科学技术 (原发性技术创新) ,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诸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崭新的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革命) 。

其实, 不但产业革命必须以一定的技术革命为前提, 研究某些具体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可发现技术对产业的推动关系, 例如电子信息、原子能、空间、合成纤维工业和塑料工业、光电子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化学技术、激光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超导体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太阳能产业、海洋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兴起也与其相应的高技术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起步模式应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而后才有产业和技术的交互作用和协同升级, 在此情况下,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的机理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起步模式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生成与发展, 在之后的互补互促过程中,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产业发展对技术升级需求的拉动力共同引致新技术的产生。最后, 在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和其他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下, 产业向前发展直至升级为与新技术相对应的新产业。例如盒式磁带录像机 (VCR) 和DVD产业的发展就遵循了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的机理:模拟磁带技术的出现 (原发性技术创新) 引发了VCR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而后由于存储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在VCR产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信息存储量的需求不断增大等因素的拉动, 模拟磁带技术被升级的数字光盘技术替代, 而数字光盘技术 (新技术) 的诞生和发展又推动VCR产业升级到DVD产业 (新产业) (洪勇, 苏敬勤2007) 。

(二) 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

一般来讲, 先原发性技术创新来促使产业发展而后两者再相互作用的方法是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互促的机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却是另外一种机理。

在各国的产业发展过程中, 任何国家产业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原发性技术创新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 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来讲, 更应如此, 我们可对其进行深层次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绝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靠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 也就是说, 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及西方产业技术向我国扩散的基础之上。虽然, 在这种过程中我国产业也包含着自身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中国工业化的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及其相应吸收发达国家的扩散技术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建立在发达国家对其产业链进行分解的基础上, 借助于直接投资、生产外包、设备供应等形式把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然后由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基础上, 加快本国产业发展进程和新技术的研发, 从而使本国日益深入地参与进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做法, 就是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促过程。

由于在技术上依赖发达国家和在产业上做发达国家的产品组装者, 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上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即便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而减弱或失去。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就需要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的基础上掌握先进产业技术及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 从而实现经济追赶战略。更进一步的讲, 一方面, 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是以“原发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作为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互促机理的初始点。由于缺乏产业技术尤其是核心产业技术, 发展中国家不能仿照此思路, 从而采取以“模仿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作为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互促机理的起始点;另一方面, 由于技术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关键和核心环节, 而且为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要在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更方便、更快捷、更透彻地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使用需要先建立相应的产业平台。因此, 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起步模式应该是“产业发展拉动技术创新”。鉴于此, 模仿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为:在主要借助于向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其产业起步的基础上, 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引进技术的使用来学习、消化、吸收这些技术, 然后, 在产业发展对技术的进一步需求的拉动和通过学习、消化而积累的技术能力的推动下, 熟练掌握引进的技术或在此基础之上模仿创新出本土化的技术。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储备的增加, 发展中国家掌握了的发达国家技术或在此基础之上模仿创造的技术就会在产业需求的进一步拉动下升级为新的技术, 最后, 在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和其他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下, 产业向前发展直至升级为与新技术相对应的新产业 (洪勇, 苏敬勤, 2007) 。

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相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不仅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使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 从而使经济发展实现从低层次经济形态到高层次经济形态的演变并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具体来讲,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某种经济发展方式总是与某种经济形态呈现正相关的联系, 即低层次经济形态对应于低层次经济发展方式而高层次经济形态对应于高层次经济发展方式。因此, 如果一种经济形态实现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演变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演变。由于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一种经济形态总是与某个或某些主导产业相对应, 因此,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由先期较低层次的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低层次经济形态向后期较高层次的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高层次经济形态转变的过程。具体的讲,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 处在高层次经济形态之中的主导产业不仅自身经济总量实现了更快扩张, 而且带动了其他产业总量规模的快速增长, 从而使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的规模实现非均衡的扩张;从经济进步的角度来看, 处在高层次经济形态之中的主导产业不仅自身创新能力实现了快速提高, 而且带动了其他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改善, 从而使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的素质实现非均衡提高。因此, 更进一步的讲,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就是处在高层次经济形态上的主导产业以自身较高经济增长与较快经济进步带动其他产业实现程度不等的经济增长与经济进步的过程 (徐佳宾, 2007) 。

显然, 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都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和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 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前者的起步阶段 (产业发展拉动技术创新) 与后者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不同, 但后续阶段就逐步与后者趋同。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后发优势国家, 中国是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还是利用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 以便于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建立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之上的低层次发展方式, 使其过渡到建立在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之上的高层次发展方式, 从而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下面笔者从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 作为追赶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不能丢弃也不能完全依靠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不能丢弃靠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因为模仿性技术创新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 与原发性技术创新相比, 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前沿思路比较清晰, 创新路径比较明确, 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成本集中公关, 从而能节约协调各个创新分工环节所需的匹配费用, 资金使用起来会更有效和低廉。第二, 由于更加贴近市场和应用, 从而大大降低了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 模仿性技术创新会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大幅度节约开拓市场的成本, 使创新获得高额回报。总之, 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不必像原发性技术创新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去进行艰苦的研制, 而主要通过学习和借鉴自主创造者的经验。因此, 对于目前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同时又是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强的国家例如中国来讲, 利用自己模仿性技术创新不失为实现产业发展的一个策略。相应地, 建立在模仿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可实现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该完全建立在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 与原发性技术创新不同, 模仿性技术创新最大的缺陷是缺乏自有的核心技术, 即最初的技术来源于国外。这种缺陷会使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的机理随时会受到国外因素干扰甚至遭到破坏, 从而使旧产业与旧技术难以升级到新产业和新技术, 最终也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随着当代很多条件的改变, 模仿性技术创新的优势越来越难发挥。与此同时, 原发性技术创新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 作为赶超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不能丢弃也不能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不能丢弃靠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因为与建立在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基础之上的产业和技术升级相比, 建立在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基础之上的产业和技术升级才是有充分保证的。这是因为, 后进国家例如中国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大多是在对领先国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此基础之上的模仿性技术创新最大的优势是节约成本和减少风险, 但缺乏核心技术。与此不同, 原发性技术创新无论是在技术优势方面, 还是在催化和扩充产业与创新技术的扩散和衍生方面, 都有很强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拥有核心技术。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是建立在成本优势上, 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是建立在技术优势上。因此, 从长远来看, 后者才是产业升级应该依赖的。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应借助于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而非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促机理。原因很简单, 原发性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其中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等成本, 而且还面临着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众多不确定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 原发性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更加复杂和高级的社会结构与组织系统来给予支持, 即原发性技术创新是借助于不断的变革将人力资本、技术、制度、管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鉴于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众多困难所导致的较低的成功概率,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很难完全依靠自己在技术方面的原发性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来实现。

从以上两方面不难看出, 中国若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应把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结合起来, 并且在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所积累的各种资源 (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有形资源和知识、技术、信息、制度等无形资源) 前提下, 不失时机的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建立的基础由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过渡到由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上。具体来讲, 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的角度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涉及到一般产业方面, 要保持必要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在涉及到主导产业方面, 要保持必要的原发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 中国要尽量缩小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模仿性技术创新方面, 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 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上。

参考文献

[1].洪勇, 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39~40

定位与转变 篇10

1 自媒体时代的含义

自媒体时代指的是以个人传播为主, 利用种种现代化的手段, 向不特定人群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媒介时代。现如今, 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十分普及, 这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尤其是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和迅速普及, 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的博客用户目前已超过一亿, 微博用户更是已超过五亿, 网民们通过这些新的媒体形式而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使民间舆论迅速地集中和传播。而在近年来, 3G网络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了起来, 人们从此不但可以用电脑上网, 还可以随时随地都用手机来进行上网, 这更加促进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既具有个性化、平民化、成本低、运作简单、传播迅速及双向互动等优点, 同时也具有可信度低和管制不规范等缺点。自媒体的发展促使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在自媒体时代下, 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是记者和新闻传播者, 这大大提高了新闻的自由度, 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 电台编辑的角色

由于电台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电台编辑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工作能力及丰富的学识阅历, 同时, 作为一名电台编辑, 还必须要能够承受得住来自各方意见和沉重工作任务的压力与负担, 随时保持一颗良好的工作心态, 清醒地面对各项工作。电台编辑工作的涉猎范围非常广泛, 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和各个学科领域, 所以, 电台编辑不但要熟练掌握本身编辑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能够站在宏观的视角上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来应对众多信息。在整个社会中, 电台编辑不但要扮演好信息传播者和信息评论者等多重角色, 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从而适应电台的发展。现如今, 不同电台之间的收视率和收听率比拼正日趋激烈, 而决定收视率与收听率的最关键要素就是节目的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节目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而粗制滥造的节目必然会被逐渐淘汰, 所以提高电台节目质量是重中之重, 而决定电台节目质量的关键则是电台编辑。因此, 当前的电台编辑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认清自己的角色, 找好自己的定位, 对人们的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这样才能够打造出更加精彩的电台节目。

3 自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电台编辑的角色定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并且这种挑战是不可逃避的, 必须要勇敢面对, 否则将注定会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为他人所替代。自媒体时代下的编辑角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担任者不再仅仅是高素质精英人物、专业编辑人士、宣传教化者及与大众距离遥远的特权人物, 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编辑, 无论男女老少、年纪大小、职业如何。可以说, 自媒体时代为普通公众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表个人言论和看法的平台, 也给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这导致了电台编辑职业越来越趋于边缘化。为了应对这种形势的变化, 电台编辑必须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与时俱进地开展电台编辑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够拉近电台编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而避免让公众觉得电台节目“不接地气儿”。

当今网络上的众多新兴媒体编辑, 如博主、版主、吧主、网站编辑等等, 都与电台编辑是平等的社会成员, 电台编辑必须要意识到这点, 不要让自己和这些编辑之间拉开难以逾越的鸿沟, 否则将会引来公众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自媒体时代极大地颠覆了中国民众传统的官本位权利意识, 让更多原本只能够担任“信息接收者”角色的普通群众成为了“信息编辑者”和“信息传播者”, 但是, 由于自媒体的随意性较大, 且管制尚不够规范, 所以导致其可信度较低, 网络上的很多新闻消息或八卦都并非真实和准确的, 例如郭美美的微博介绍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这其实是一个虚假信息, 然而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 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并因此而对中国红十字会产生质疑。谣言的可怕性是众所周知的, 自媒体时代给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 所以使网络上滋生了太多的不实传言, 有些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而作为电台编辑, 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真假分辨能力, 不要受网络谣言的影响而将不实信息放在电台节目上, 因为相较于网络信息而言, 人们往往更加信任电台节目, 如果是在网络上看到一条消息, 有些人往往还不太当真, 但在电台节目上听到却会相信是真实的, 这是网络媒体与电台媒体的不同之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当前的电台编辑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所以电台编辑必须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 及时进行角色转变。

摘要: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资讯同步化的进程, 现如今, 人们的自我编著意识和自我编著能力越来越强, 这促使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自媒体时代影响的行业有很多, 电台编辑工作亦是其中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 电台编辑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维, 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尽量适应自媒体时代下人们文化口味的变化、满足人们对电台节目的新需求, 从而发挥出自己在工作中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定位,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郝丽杰.新时期电视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分析[J].视听, 2015 (01) :44.

定位与转变 篇11

一、美术教师自我定位的转变

在教学上我认为中国的广大教师一向是勤奋认真的。但现如今的教师不仅仅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与度, 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体悟, 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要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熔为一炉。所以说美术教师要从传统的教“画画”的教师中摆脱出来, 成为一名“直觉式”的美术教师。

所谓“直觉式”教师就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反应能够临时的变换教学思路, 随时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最佳课堂效果的教师。也就是要成为一名拥有较强应变能力、有着灵活的教学机制的教师。

举个例子, 在进行梵高绘画作品欣赏课时, 发现学生对画作不感兴趣、对教师传达的作品内涵无法理解或者回答问题时偏离事先主题。那么如果仅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而将知识点生硬的灌输给学生, 这无疑是一堂失败的美术课。而成功“直觉式”老师就会转设情景, 比如从梵高的画作为何价格高昂或者是梵高的生平经历入手将梵高作品的内涵巧妙的传达给学生。美术教学一直以来是个难题, 因为美没有境界、美没有标准、没有范围仅凭备课是不能备到所有的教学情境, 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 加强对课堂的把握, 依据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效果等临时改变教学方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对美术教育学科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中, 较多的重视美术技巧的传授,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美术技能训练已经不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必须经历了。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美术教育的深层功用。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一书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 我们总谈到技巧, 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 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 这就是艺术教育, 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 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 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就是说要从用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所以身为美术教师就应该要重新认识我们所教授的美术课, 即将美术课从技术层面扩展到其本质, 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

鲁迅先生也曾深刻地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 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 崇高人之好尚, 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所以我认为美术课要从单纯的“画画”课转变为可以辅助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例如, 在赏析少数民族服饰时可以穿插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讲解。欣赏《开国大典》的图片时可以对学生讲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或结合当今时事政治请学生们谈谈感受、说说看法等。还有就是可以尝试一下与音乐相结合的美术课, 虽然一直以来音乐和美术都是分科教学, 但音乐和美术都是艺术的一种, 如果能将音乐适当并恰当的融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的美术课必定是成功的。我想只有这种同其它课程知识相结合, 可以何其他课程融会贯通的美术课才是未来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达到的目标。所以美术教师要在增加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的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 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使美术课更具“内容”。

三、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

前面说过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 美术教育受到了多方的重视, 家长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能。所以各种名家绘画的“画室”也在蓬勃兴起。据我所知一些“画室”仍采用一节课上一张图片或一个简单的实物, 教师反复的强调线条、阴影等绘画技巧的授课模式。这样孩子画出的东西是很像原物, 但却千篇一律毫无生机与个性可言。诚恳的说早些年甚至现如今部分地区的美术教育课程也还在延续这种教学形式, 就是所谓的“八股式”教学方法。学生完全是机械化的接受教师已经加工处理好的理论技巧。这种被动麻木的接受和灵活主动的发现探索是完全不同的。它扼杀了学生本有的天性, 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于与多样性, 不能发挥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八股”所产生的只能是概念化、僵化身甚至是“复印”的东西, 反之的才有生命活力。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所以美术教师应该首先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着宽松气氛的美术课堂。

宽松的气氛透露着对艺术个性的解读, 宽松的课堂气氛透露着和谐, 在宽松的美术课程中学生更容易发挥其对追求“美”的天性。美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天性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美、去发现美、去感受和体会美。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寻找和创造各自的表现方式。教师合理的引导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是宽松的课堂呢?

我认为, 首先是不能规定美。美是没有范围的, 学生的美感没有完全成型, 学生对美的感受也不可能同教师完全相同。这时作为美术教师不能把你认为的强加给学生, 这样学生是知道了美却感受不到美。教师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威灌输美。

其次就是不能做前面的“八股”课堂, 应该让学生多说、学生多想、学生多看, 说自己的想法, 想自己的创意、多看周围的人和事并自己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只要教师帮助学生将美术思维打开, 那么的技法问题学生们就会在具体的学习探讨中有自己的体会了。

也许有的教师在尝试宽松的课堂教学方法时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有恐慌感, 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其实只是学生只是还不能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不过没关系, 因为学生有求新求变的本能。只是需要一个时间, 这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只要他们将原有的经验、模式和成见慢慢的排除, 再加上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转换思路, 学生就会慢慢接受且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风格。

总之, 美术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随着新教育理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也会不断的提高。美术教师的基本能力除了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美术实践能力、美术教研能力之外更要注重教师的现代教育学理念的提高。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除了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还要加强交流, 对另一些有关专业知识的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符合现今美术教育的一名合格的高级美术教师。

摘要:随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往单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标体系的教育思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素质教育下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 进行从教师自我定位、美术教育学科定位和课堂教学定位这几个方面进行思维的转变。

关键词:美术教育,定位转变,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

[2]张华:《经验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古典现实主义绘画下一篇:训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