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目标

2024-05-20

定位与目标(精选12篇)

定位与目标 篇1

摘要:通过为靶场测量中的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配备接收站, 组成合作式T/R-R双基地雷达系统, 可提高其测量精度。本文通过靶场T/R-R双基地雷达几何关系分布, 对观测目标建立三种角度定位及定位精度模型, 并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该T/R-R双基地模型可大大提高角度定位精度, 为靶场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增加接收机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双多基地雷达系统,目标角度定位,定位精度分析

1 引言

在靶场测量中, 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可实现试验导弹全射程覆盖与连续跟踪等优点, 相比靶场其他红外、光电等设备, 其测量精度要差得多。通过为其配备接收站组成TR-R双基地雷达系统, 可提高测量精度, 此外还具备抗综合电子干扰、反隐身等突出优点, 研制效费比高。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双基地雷达目标角度定位与定位精度模型、仿真分析与结论。分析结果表明为靶场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增加接收站是有意义的。

2 T/R-R双基地雷达目标角度定位与定位精度模型分析

靶场T/R-R双基地雷达几何关系分布如图1所示, 其中T/R为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 R为接受站, T为目标, T/R与R间距为基线距离L。

图1中, θT、θR分别为发射站与接收站目标方位角。TR、RR分别为目标到发射站与接收站的距离。双基地距离差RD=RT+RR-L。在此合作式T/R-R双基地雷达系统中双基地雷达系统中, 基线距离L已知, θR由接收站测得;三个测量RT、RD、θT中已知任意两个量也可算出θR, 因此有以下三种角度定位模型。

模型1已知L、RT、RD

定位精度:

定位精度:

其中:

定位精度:

其中:令

3 仿真分析与结论

由上述3种算法可算出外, 还可由接收站直接测得。将3种测角算法与直接测量值采用测量子集优选法进行融合[2]。

假设d RD=d RT=50m、dθT=dθR=2mrad、d L=10m, 对上述模型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如下图2-6所示。

4 结语

(1) 所有信息融合后的角度定位精度大大提高, 可提高一个量级左右。

(2) 在上述参数条件下, 模型2定位精度最高, 模型1次之, 模型3最差。角误差对角度GDOP分布的影响比距离信息相关的误差对GDOP的影响大, 角误差增大, 定位精度下降。但3种模型融合后角度定位精度大大提高。如图2至图5所示。

(3) 随着基线的拉长, 角度GDOP分布随站址平移, 整个受控区域内的定位精度有所提高。如图6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双基地模型大大提高角度定位精度, 为靶场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增加接收站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Sehoenenberger J G, Forrest J R.Principles of independent receivers for use with cooperative radar transmitters[J].The Radio and Electronic Engineer, 1982, 52 (2) :93-101.

[2]孙仲康, 周宇, 何黎星.单/多基地有源/无源定位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

定位与目标 篇2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创新个性与美感──具有好奇、好思、好学、好做、自励、自控、自立、自强等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创新审美感受(主要指创新过程中的快乐感、专注感、永不满足感,与欣赏创新成果的愉悦感、诱动感等高级情感品质)。[11]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对信息的认识、评价、开发、利用、管理等过程的学习与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信息创新意识、信息创新思维、信息创新技能、信息创新人格的形成。

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因为创新素质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在创新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创新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方法的掌握、创新技能的形成,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信息技术。

定位与目标 篇3

一、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片面应试的原因

1.地方负责。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作为原则无可厚非,问题是原则之下没有根据实际可能具体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没有制定保证每一级政府都去负责任的具体措施。事实上,不是每个地方的基层政府都有能力负责,更不是每个地方的基层政府都肯积极负责,这势必造成各地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的差距。

2.城乡分制。城市和农村人口和地理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教育发展自然趋向不平衡。本来政府的责任是通过宏观调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我们却恰恰相反,城乡教育发展环境条件不同,就用不同的“办”法,办“不同”的教育。城市基础教育按统一标准办,农村基础教育多种形式办;城市“普九”高标准,农村“普九”低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根本不可能均衡发展。

3.因地制宜。我们国家过去贫穷落后,没有条件普及标准化的教育,倡导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有利于尽快扫除文盲,但在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之后仍然强调因地制宜则明显不利于教育发展。其突出表现,一是和标准化办学相佐,拖普及义务教育的后腿,二是和因陋就简办学纠缠,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在许多地方达到两位数,主要是因为那里的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学生学不到起码的知识。

4.扶强抑弱。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确实有利于人才培养,但也确实有碍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为了减少教育经费支出,政府给重点学校以特殊的人财物支持和政策倾斜,使其通过办“校中校”、招“择校生”、索“赞助费”等方式向学生筹资。而对占绝大多数的一般学校,非但不能满足其基本办学需求,还要允许重点学校同它们争师资、争生源,致使许多原本不错的学校变得越来越薄弱。

这些原则之所以被长期坚持并广泛制度化,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始终把培养人才、造就精英作为基础教育管理的最高目标。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管理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取决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公认的规定是向每个人提供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1]这首先强调基础教育在本质上是公平的普及性教育,它面向全体公民,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强调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遍提供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教育。[2]因此,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管理必须以教育机会均等、国民素质普遍提高为核心价值目标。这一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合理。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各种原因造成的教育发展差距和机会不平等。作为教育管理目标的公平,一是区域布局设点均匀,不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好坏而多寡不均。二是学校办学条件统一,不因地区发展程度不同而有优劣之分。三是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不因身份、贫富影响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数量。

2.基础教育发展总体均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3] ,尽可能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无差别”、学校资金投入“无差别”、学校师资力量“无差别”[4]。均衡发展绝不是理想和愿望,而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5],是政府必须承担的现实责任。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应该并且能够做的是废除重点学校制度,取消学校等级划分,统一办学标准,消除城乡学校差距。

3.基础教育系统运作有效。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个根本性失误是忽视人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为造就精英而设重点,因设重点而层层选拔,因选拔而重应试;由于应试,基础教育异化为抑制学生健康成长,造就“考试机器”的残酷训练。基础教育以选拔培养人才为价值取向,以分数和升学率为管理目标,必然导致极少数学校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绝大多学校在应试中处于劣势而生存艰难,绝大多数学生因升学无望而成为学业失败者,因而必然造成教育资源大面积浪费,教育效益普遍低下。基础教育既然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6],那么惟有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才是其正确的价值取向,惟有使大多数人公平享受必要的教育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只有当我们真正搞清楚究竟为什么办基础教育和必须怎样办基础教育的时候,管理改革才不会左顾右盼裹足不前,也才能少走弯路降低成本。

三、基础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取向

1.经费投入主体重心上移,投入结构重心下移。基础教育以均衡发展为管理目标,必须实现教育经费投入的两个根本转变:投入主体由以县、乡为主到以中央、省为主的转变,投入结构由以非义务教育为重心到以义务教育为重心的转变。我国地区之间财政收入差距大,县乡两级财政在国家总财政收入中所占份额少,有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60%以上的县市教育支出超过财政支出的40%[7],经费投入只有以中央、省为主才有可能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增加教育经费的总量,也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教育是教育基础的基础,经费投入义务教育优先、小学教育优先,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实现教育机会平等。

2.办学标准统一,教学条件均等。现在有一种观点,主张通过制定最低办学标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实,现行的“普九”标准就是最低标准。“普九”之后“择校”之风禁而不止,“应试”之弊愈演愈烈,是缘于极少数学校垄断优质教育资源超标准办学,而并非因为大多数学校办学条件多么差。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按同一标准办所有的学校,使每一所学校都具备标准的办学条件。这种标准应该基于现实需要和可能,必须达到而又不可以随意超出。

3.师资集中管理,合理调配。师资管理改革必须上升到制度层面,废除教师学校所有制和教师岗位终身制,以利于教师流动;扩大教师资源统筹调配范围,集中教师资源管理权力,以利于教师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规范和提高教师的待遇,严格控制城乡、地区、学校之间教师工资收入差距,以利于教师向落后地区、薄弱学校流动;实行规范统一的校长任期制度、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以利于教师流动制度化。

4.效益评价多元化,多样化。基础教育以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为价值目标,必须废除以应试为特征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体现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效益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不能单纯以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状况分优劣;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不能单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论成败;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不能单纯由政府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我国基础教育总是摆脱不了应试的困扰,并非效益评价体系转换本身多么困难,而是因为整个管理系统固守精英教育的价值目标。随着基础教育重心由选拔到普及、由突出重点到均衡发展的转变,建立新的效益评价体系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处处掣肘。

基础教育管理改革,最具根本性的不外以上几个方面。惟其根本,才必须改革,而且必须彻底改革。绕道而行,或者修修补补,用应试教育的套路实施素质教育,在精英教育的框架内推进均衡发展,不可能把基础教育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谢宁.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汪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对策.光明日报,2002-07-25(1).

[4] 徐鸣.推行“无差别教育”致力实现教育平等.中国青年报,2004-02-25(5).

[5] 鲍东明.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报,2002-05-3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7] 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定位与目标 篇4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环境

会计法律制度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中产生, 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环境主要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三大基本环境。

1.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4年10月20日,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 并且指出,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越来越多的经济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为了使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民经济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必须通过计划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四大报告突破了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产物的传统观念, 表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终确立起来。

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的重要保证。1997年9月12日召开的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 在法律制度方面不断得到落实和完善, 特别是这一经济制度不断在《宪法》中得到体现。

1993年3月15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肯定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明确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9年修正后的《宪法》, 再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 也承认其他分配方式的合法性, 明确“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至此,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市场法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构成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运行的基本经济环境。

2.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开始出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政府对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总体态度, 是采取不直接干预方式, 让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所需资金, 另一方面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资本市场的建立导向上, 主要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出发, 通过建立市场导向而非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市场导向十分明确。企业发展资金的供给主体也由财政与银行向资本市场转移, 资本市场在企业资金筹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并不存在因投资控股而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具有较为典型的英美模式资本市场特征。从建立和完善过程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也主要是借鉴普通法系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将在股票市场发行上市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困的重要途径, 形成了上市公司国有股占绝大多数的局面。同时我国也认识到这种局面对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不利, 因此采取国有股减持的方式减少国有股的比重, 从而优化资本市场结构。2005年5月, 我国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 核心是通过调整存量资产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形成投资者共同的利益取向, 构建具有共同取向的利益关系, 奠定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资本市场建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更多是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英美模式资本市场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运行的另一重大经济环境。

3.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

在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 我国法律与大陆法系国家更为相似。

首先, 在立法上我国立法机构具有法律上的绝对权威。《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制定、修改和补充宪法和法律并解释和监督其实施的权力”,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在不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 “规定行政措施, 制定行政法规, 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其次, 在法律执法和司法上我国只能以成文法为根据, 没有“遵循先例”原则。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史不长, 法律规范零散且不系统, 法典式的法律规范更是缺乏, 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开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就是指法的适用机关及其官员适用法律时, 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法的适用机关及其官员在适用法律时, 只能以法律作为准则, 以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等法律事务的唯一尺度或标准 (葛洪义, 2003)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排除了司法过程中以判例和政策以及公平、正义原则作为开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作为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其他行政机关也必须在成文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执法活动。

最后, 在法律的解释上我国严格限制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活动。法律并不针对具体事物、人物和场合, 具有概括抽象的特征, 具体案件的审判却是法律在具体事物、人物和场合中的应用, 因此司法过程中不可能省去“解释说明”法律文字具体意思的过程。但是, 这种法律解释说明的权力与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一样, 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司法机关在理论上必须尊重立法机构, 围绕法律文字、立足于法律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直至最后判决。从成文法编纂的思想以及对待成文法的态度上, 我国具有明显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特征。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必须在这一法律体系特征大环境下进行,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制度环境。

二、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经济制度环境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环境, 正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条件下, 协调两大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这一基本矛盾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 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会计法律制度能够有效保护产权。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两大基本制度变迁:一是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变换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二是变人治为法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沿着这两大制度变迁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会计法律制度应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为产权的计量和界定提供基础性支持。

会计的职能是“对产权的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映与控制”, 会计的本质是“一项对产权经济具有基础性控制功能与社会性意义的管理活动”。会计法律制度为产权的界定提供了方法上的前提条件, 在明确和保护产权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 会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会计记录的方式, 可以界定和明确初始产权的范围和数量;其次, 会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式, 可以界定和明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产权范围和数量。因此, 会计法律制度为其他法律制度对产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出发, 会计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应是从基础层面构建、完善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

2.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要求会计法律制度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筹资的方式、交易的种类以及资本市场总体规模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市场规模和市值成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比过大导致股份过于集中, 但个人持股高度分散, 并且随着国有股减持、股权分置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可以预见股权分散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投资者的利益能否充分得到保护是我国资本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 如何运用会计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是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市场主导型资本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形成的客观要求。

3.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特征要求会计法律制度完整、系统。

大陆法系国家力图建立“系统、清晰、逻辑严密”的法典, 建立概念化的法学架构, 并使这种架构能够体现法律对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涵盖力, 从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虽然这一理念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但它仍然是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这一理念表现在法律规范上, 形成了法律结构系统化、条文抽象化、方法科学化以及概念主义等特征, 只有这样的法律制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社会现象较强的涵盖力。但是, 由于我国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法律制度的历史较短、立法技术不够成熟, 同时也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仍然较为零散甚至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 无法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 我国必须立足于大陆法系法律制度这一现实法律环境, 在立法技术上进行突破, 建立系统、完整的会计法律制度, 以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需要。

4. 普通法系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会计执业准则应能与大陆法系特征的会计法律有机配合。

实证研究显示, 不同资本市场和资本结构条件下, 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需求和法律实施效率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La Porta、Vishny等 (1998) 的研究表明,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下的英国和美国在法律制度的效率、法律规则和会计准则方面明显优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的德国和日本。

作为典型普通法系国家的英国和美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由民间机构进行, 它并不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以判例法为基础、以衡平原则为补充”的具体司法过程, 为技术性的会计执业准则在司法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会计执业准则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实施, 在法律渊源理论中虽然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但由于会计执业准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相对较低及会计执业准则在司法上缺乏可操作性等, 会计执业准则理论上的法律地位在司法实践中却难以落实, 在具有大陆法系特征的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这是我国会计执业准则比普通法系国家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执业准则更为尴尬的境况。

因此,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法律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建立我国会计执业准则体系, 或者加强准则的研究和解释, 以使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可操作性, 否则会计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不可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道扬.论两大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会计研究, 2002;8

[3].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会计研究, 2004;2

[4].江春, 许立成.法与金融学的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 2005;4

从励志故事看目标定位与成功 篇5

来源:成功学 | 别忘了推荐给您的好友| 发布时间:2009-5-18

《从励志故事看目标定位与成功》为作者原创,免费范文网最新为您提供成功学文章更新,欢迎大家投稿成功经验,创业点子,成功学文章 关键字:哲理

来自QC99.COM 99学习网

从《龟兔赛跑》看目标定位与成功 有次听朋友讲起他对《龟兔赛跑》故事中兔子失败的原因解释,引起了我的注意。

定位与目标 篇6

【关键词】中职幼师;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50-02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和指向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英语是中职幼师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从事幼教职业活动需要的技能。然而,就目前中职幼师英语教学来看,却存在“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使用不统一和教学制度不统一”的“三不”现象,这就导致了当前中职幼师英语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职幼师专业的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考察,并就教学目标确立与教学策略的选用进行思考,以期深化中职幼师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1 中职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考察

“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职业世界”是当前职教课改的发展趋向。换句话说,中职幼师英语教学的目标确立必须依据这一主题,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自身需要来确立。然而,当前幼师专业的英语教学却存在着“目的不明、教法传统”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力发展不快。

从中职幼师生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是中考失败者,英语水平较低,甚至个别学生还不知道26个英语字母;从学习过程来看,学校往往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幼师专业的女生还时常参加校内外各种文体演出活动。因此,幼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舞蹈、声乐、美术等表演技能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松懈、厌倦的现象;再加上幼师专业没有统一的英语教材,使用的大多是职业学校通用英语教材,教材内容同幼师专业联系不大,许多学生认为现在的英语学习对以后幼儿英语教学方面用处不大,从而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幼师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大多是从事幼儿教育。随着英语教育的普遍化与低龄化发展,许多幼儿园及家长都迫切希望幼儿教师具有幼儿英语教学的能力。这就是说,幼师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以高职类英语升学考试为标准,也不能以四、六级的等级来考核,而是要从学生的现实与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需求分析一般包括学习者今后使用英语的场合与对象、使用的目的与交际方式、需要达到的语言水平以及自己喜欢的内容等。由此认为,幼师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交际能力和幼儿英语教学的能力。

2 中职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幼儿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英语听说的习性和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开口习惯,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幼儿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发音准确,其次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场景,富有感情地进行表达与对话,且能编写幼儿日常用语的句型和进行交流的能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看,应把握以下内容。

2.1 知识与能力目标:从幼儿学英语来看,一般是学会听说简单的日常用语、问候语、有关指令性动作的动词以及口头交流的常用词语、简单的英语歌曲与英语故事、情景表演等。因此,中职英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应包括掌握正确的英语字母朗读和书写规范,过好语音语调关,掌握日常词汇的基本用法,学习英语对话并能进行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英语儿歌、故事创编能力等。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主要是指英语学习的探究过程及教学的方法。事实上,无论对哪一门学科,学科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原理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知识概念体系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幼儿英语学习的方法与规律。这就要求幼师英语教学中渗透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如幼儿英语的学习特点、记忆特点、兴趣特点,以及英语日常用语的搜集整理等。

2.3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感,树立学生信心,实现自我形象的重塑,了解中职幼师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身心愉快地参与英语学习,并能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这是幼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容。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情感教学有机地融入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并及时给予学法指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能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会教”,从而为学生的未来职业世界发展奠定基础。

3 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手段与策略

英语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英语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在英语知识链条中,如果不掌握前面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对于初中没打好英语基础的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链已经断裂,中职英语学习的难度超过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幼师英语教学效率,就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一套适合幼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非常重要;并注意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3.1 倡导任务型教学: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任务型教学,深感它对三维目标的实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一,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语言学习的效果。如在幼师一年级英语教学中,在基础级Unit1关于英语姓名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或朋友。学生在这种完全真实的活动中,既运用了所学语言,又增强了热爱家人和朋友的感情,自然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有助于情感策略的控制,培养自觉性。仍然以上例来看,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获得了成就感,而且不同的学生输出的信息量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只简单的说出了相关的人数、姓名、称谓,而有的同学还能说出家人或朋友的年龄、职业甚至工作场所。全体同学在这样的比较中自然地形成对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获得学习的自觉性。

第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大多数任务活动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自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相互交流、协作。长期坚持,必会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2 开展情境教学: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缺乏的是一种交际环境,这便要求教师充分挥自己的才能,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形成用英语表达的氛围,以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才能吸引学生。

第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环境,可利用实物、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具,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也可在课堂上巧设情景,即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真实场景的场所,从而使学生知晓英语词汇,短语及句子运用的特定场景,感受语言学习的贴切真实,进而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如在学习问路对话时,可把课桌进行了重新排列,以安排出一些“道路”来,并在课桌上标上邮局、书店、商场、学校等地名,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的城市,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空间问路及作答。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问路,如Where is the Post Office?Is the hospital far from here?而且还能简单而准确地告诉对方怎么走,如Go ahead.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The hospital is on your right..用这种方法组织教学,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理解话语的含义,还了解了语言的功能,这使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成为现实。

第二,使用多元化实践活动。教学手段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因此,就要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充分体现教学法的多样性。如教师可设计二人对话、小组讨论、表演、唱歌、游戏等活动形式。有些简单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备课,再让他们自己来讲,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学习的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职高一年级英语Unit8 的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关食品、水果及菜肴的图片,并将一段相关的交际对话通过计算机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面对这些形象逼真的图片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交际的欲望油然而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喜欢的食品,很自然地用上了本课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顺利实现三维目标的推进剂。

3.3 开展差异型教学:班级中的学生的英语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就会有所不同。在备课时,教师应预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点,并针对每单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比如:greeting(打招呼),难度较低,可以要求低档学生来做;中档学生则完成asking for directions(问路)和telephone calls(打电话);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能自由流利地编造对话和交谈。同样,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时,有意把简单的留给英语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把难的留给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并毫不吝啬地用各种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表扬。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回答出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对英语课产生兴趣,进而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总之,幼师英语教学必须从幼师生的学习特点及就业方向服务,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自主学习上来,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从而增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职校幼师专业英语教师的义不容辞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夏惠贤等. “结构——功能”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包育彬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艺术[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定位与目标 篇7

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何为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于少年儿童而言何谓心理健康或不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有什么联系?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心理素质又是什么关系呢?

(一) 关于心理健康相关概念与理解

对任何生物体而言, 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健康与不健康不是绝对的对立, 而是相对的有过渡性阶段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个人可以实现其能力、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工作有所成效、可以为其所在的群体有所贡献的健康幸福状态。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其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1]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 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同于成年人, 他们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见表1) 。而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 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心理异常在社会适应方面的表现为:忧郁、狭隘、嫉妒、惊恐、残暴、敏感、自卑。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 简称为心理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 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1]因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 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 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 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 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2]“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 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 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 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提高, 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 决定行为适应与否。”[2]

对上述概念的梳理有助于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处于心理发展期的青少年学生, 由于心智尚未成熟, 对社会接触和了解不够, 因此, 不能使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在论坛中有教师提问:学生在学习难度动作时具有胆怯心理是否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显然不是, 任何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都会有胆怯心理, 关键是如何对待, 采取什么措施, 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有教师举例: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女学生, 在1.1米高度的跨栏架上做跨越式跳高动作, 但总是不能完成, 教师将跨栏架换成橡皮筋后, 她很轻松地跳过去了。这就说明心理健康因素对掌握技术要领的重要性, 这里使用的“心理健康”一词应该是指“心理素质”的含义, 与是否健康没有关系。在上述例子中, 其实并不涉及到“心理是否健康”的问题, 而是心理素质的不同表现。因此, 在体育教学或教学研究中使用“心理素质”一词更有利于表达的逻辑性与准确性。

(二) 关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维持着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状态, 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如江苏沈锋老师所说“个体一生不断面临新的情境, 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要求, 如, 人格发展、对父母心理上的独立、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婚姻、家庭、退休、死亡等。社会适应是一个毕生的过程。”再结合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 “社会适应”属于心理健康范畴, 是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 是一种长期适应的过程, 对于个体而言,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因此, “中小学教育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过程中, 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匹配 (江苏沈锋) ”。“只能说体育课具有促进社会适应这方面的功能, 但也是众多教育中的一角, 还有其他教育也在共同发挥作用 (江西毛华燕) ”。

(三) 关于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如, 由于疲劳和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 就不能称为发展。一般地说,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主要是表现在受教育者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两个方面。智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 它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上, 教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过程, 也与智能发展过程一样, 主要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实现的。总之, 心理发展借助于教育的内容、方法, 教育者的言行, 以及教育情境, 激发和诱导受教育者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以及形成各种能力和个性特征。

由此来看, 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育对发展儿童青少年的智力, 尤其是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甘肃董平老师所言:“体育与健康学科是将学生体质、能力、意志、精神等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 旨在使学生身心和谐、人格完善、情感丰富、心情愉悦、涵养得以提高。”四川阎光辉老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需要坚持培养学生人格的魅力, 促进学生养成坚韧、拼搏、积极向上、忍让、宽容等良好的品性。”可以看出, 这些良好个性品质也恰恰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个性品格的人更容易走极端, 或者做出不太合乎常理的事情。而在体育课程中, 我们强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 也要重视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课标》中的“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良好的或健康的心理发展”,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或促进, 这种心理素质的发展中包含着社会适应能力及个性品质和智力发展。

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与落实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个比较宽泛的范畴, 其他学科或者很多活动形式也同样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那么, 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是什么关系?体育学科自身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发展的根本是什么?哪些是核心, 哪些是抓手?或者如谢雷老师的问题:体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有什么内在关系?又如龚朝晖老师的问题:体育学科更适合或更有利于达成哪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呢?具有体育学科特点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科内容有哪些?

(一) 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如, 山东于周涛老师所言“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相比, 在环境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操场是开放的, 教学空间比较大, 因此环境变化多, 角色转换快, 信息交流频繁, 这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那么, 体育课程的哪些特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呢?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 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 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网络讨论提供的“案例1”中“美国的学校和学生们都特别重视在体育比赛中获得的奖项。在很多人看来, 体育活动, 如, 球赛, 甚至包括给球赛当乐队成员, 都能培养青少年的品格和基本生存技能, 如, 团队协作、冲突解决等。”这种情况看起来类似于我们的课余训练队或体育俱乐部, 虽并非学校体育课, 但相对而言, 比起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与我们的体育课程更接近了一些。而且, 在论坛中教师们还给出了很多关于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的品质的内容, 如, 培养顽强的作风、敢于挑战的勇气、经受挫折的能力、乐观自信、胸怀开阔、积极进取、自尊自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宽容忍让等等。那么,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人这么多优秀的品质呢?

讨论中大家还举出了很多例子。如, 一位老师提到“在自杀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中, 体育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 因为负面情绪可以在经常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宣泄, 体育使他们变得性格开朗、胸怀开阔、乐观自信、勇于战胜困难。”这个例子也说明长期艰苦的体育训练可以铸就某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成为抵御和防范不健康心理的真正利器。

在综合大家观点和讨论的基础上, 我们将体育运动的心理促进作用概括为4个核心要素, 即:艰苦训练、不断挑战、体育竞赛、团队精神。在运动参与过程中伴随着这4个要素会引发许多其他心理特征, 从而塑造练习者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精神、胜负与荣辱观以及贯穿始终的心理调节等。

这些优良的心理品质不但使一个人成为非常优秀的个体, 而且也为其心理健康奠定个性基础。

(二) 利用体育课程的四大特性, 落实心理发展目标

作为学校教育的体育课程是否具有同样的功效呢?如何落实并发挥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作用呢?作为学校教育的体育课程, 与专业运动训练、课余运动队甚至体育锻炼娱乐均存在较大差异, 不可混为一谈, 但也离不开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的独特作用。而且, 所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促进也不是在课堂上孤立存在的, 是伴随着运动学习而进行的。因此, 将体育运动“四要素”灵活运用在体育课程中, 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键。

1.苦中寓乐。在教学中需强调体育活动的强度与数量, 追求“苦中作乐”, 磨练坚强毅力。正如杨正伟老师所言“锻炼后的快乐, 提高后的快乐, 那种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层层困难的‘学会’、‘能’做某个技术动作的快乐, 在现在的体育课上缺失了。而由此所附带的诸如坚韧、顽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可能在快乐中也消失了!”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 我们更多在关注如何让学生获得快乐, 体验运动的乐趣, 殊不知体育运动的乐趣往往躲藏在“吃苦”的背后, 那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痛或累的“苦”才是引发学生心理变化, 需要学生学会坚持和忍耐, 迫使学生不断体会身体感受的关键所在。而且正因为身体各种感知觉 (疼、累、兴奋、开心、悲伤等) 都是身体和心理的深刻体验, 也因此而记忆深刻、影响深远。

在笔者曾经对466名小学生家长的调研中得出一些结论:赞成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多吃苦的家长占94.3%。当然, 只有苦而没有甜、没有乐, 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 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苦中作乐”, 引导学生心甘情愿地“吃苦”。

2.适度挑战性。帮助学生确定体育学习目标, 努力挑战自己, 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体育课堂上不需要学生挑战运动极限, 也不一定是超越某名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运动学习中挑战自己, 挑战运动的高度和远度, 挑战胆怯的心理, 挑战痛苦的感受, 学会努力坚持, 这是体育课程内容一个比较外显的特性, 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 湖北徐敏老师所言“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乐趣, 进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克服各种困难, 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才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之一。”学生在运动参与的不断挑战过程中, 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 学生需要自我鼓励, 激发自我动力, 需要调节心态, 充满自信心, 不断追求下一个目标, 这是帮助学生不断战胜困难、保持积极心态的过程, 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

3.竞争与竞赛性。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争与竞赛活动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兴奋性。在体育教学中, 中小学生会因为一个接力赛跑的输赢争得不可开交, 会因为输掉一场球而痛哭流涕。如, 江西毛华燕老师所说“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学会了遵守规则, 做游戏不犯规, 学会正确对待输赢。”“经常参加体育比赛, 激烈的竞争也使学生变得自信和坚强, 胜利使他们获得自信, 失败使他们经受挫折的考验。”当然, 有时由于学生的技术掌握不够而无法组织正式规则的比赛, 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些体育竞赛性练习或竞争性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奋性与竞争意识, 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理性看待输赢, 乐观面对挫折, 这也是体育课程落实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4.合作与交往性。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和帮助, 因此, 在体育学习时常采用分组或小团体的方式进行, 尤其是一些集体运动的项目本身就依赖于多人合作, 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有配合、有责任、有纪律, 也会有矛盾与冲突, 这些都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其实, 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组织方式在其他学科中也被普遍运用, 但在体育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会有一些同甘共苦的深刻经历, 因此, 成员间的团队凝聚力也会显得更强烈些, 影响也会更深刻。这也是体育学习在促进学生与人交往、相互配合以及处理矛盾方面的特性所在。

(三) 学生体育学习中心理发展的动力:体验积极情感, 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需要面对劳累和酸疼、竞争和挑战、矛盾与冲突, 甚至需要面对最直接的挫折与失败, 这既需要自己的心理调节, 也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因此, 帮助学生在运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见表2) , 形成良性循环, 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如, 浙江张建林老师所言“老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是带着激情鼓励进步的学生, 鞭策气馁的学生让其形成积极的态度, 这会让课堂氛围走向良性循环。重视这些因素是一位教师走向真正教书育人境界的开始。”

在我们曾经做过的对小学生家长的一项调研中, 关于体育活动除了身体健康方面对孩子的积极作用, 其结果由高至低排序为:磨练意志力 (93.9%) 、积极乐观的态度 (87.1%) 、培养规则意识 (68.9%) 、调节心理平衡 (66.5%) 、交往能力 (64.6%) 、学会面对成功与挫折 (63.3%) 。当然, 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各个方面的促进与培养也不是完全分离的,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 厘清核心概念, 抓住体育课程、体育活动的一些本质特性, 落实具体做法, 进行长期地引导与渗透, 才是体育课程真正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落到实处的关键。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潘建芬认为“有意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体育品行, 及时观察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捕捉教育时机, 优秀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凸显得会更充分、适切,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 篇8

一、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主要描述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是有区别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在通过学习高中生物学后所预期获得的学习成果, 是我们价值观的体现, 给教学一种方向感, 写得相对宏大而遥远, 它能回答“我为什么要教这个”的问题。教学目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的, 它明确说明学习者将从课堂教学中学到些什么, 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致力于学习过程, 带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激发性, 即确定将要学习的内容, 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但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都不能令人满意地回答在所给的一堂课里将“怎么教”及“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而教学目标则能较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有两个意图。一是详细列出能实现教学目的的特定课堂策略, 从而使教学目的向课堂成就靠近。二是表达教学策略, 表达的形式使教师能测量这些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程度。从上述意图的表述不难看出, 教学目标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教学结果的评价, 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 教学目标还能向学习者传达他们所要达到的特定行为, 展示这些行为需要的条件, 以及这些行为必须达到怎样的熟练水平等等。因此,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传统教学目标往往以教师为主体, 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叙写的重点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它多用心理动词进行表述, 学习结束后对学习结果难以观测。而现代教学目标则是以学生为主体, 它提倡使用行为动词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也重视思想情感的培养。它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时, 精通所教授的学科内容, 分析课程标准, 从而准确地界定具有可观察结果 (学习结果) 的特定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了解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 从而准确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能力, 制定相应的标准水平, 既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又为后面的学习任务的确定提供依据。

一般来说, 教学目标叙写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确定学习结果

叙写教学目标首先要界定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习结果, 这样才能在学习任务结束后, 让我们清楚地判断预期的行为到底有没有出现, 是部分出现还是没有出现。对学习结果进行准确定位需要分析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高中生物内容标准主要有两种表述格式: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名词 (概念) , 如“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名词 (概念) , 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通过分析内容标准我们可以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 并准确地界定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 在认知、情感、技能等不同领域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以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蛋白质”为例, 内容标准表述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不难看出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要求水平“概述”属于认知领域的理解水平。

通过对内容标准的解析, 使教师明确核心概念, 有利于把握学习结果预期达到的要求, 但对于如何达到这个要求, 则需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层层分析, 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概念图的构建来分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以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蛋白质”的核心概念“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例。

那么在“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个核心概念所涉及的上述要素中, 是否都能用“概述”这个词来界定学习结果呢?这显然是不太合适的。确定观察结果的关键就在于选择合适行为动词, 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 所达到的教学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 教学目标的叙写不仅需要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科内容, 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了解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这样才能对预期的学习结果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课标要求能“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认知领域的理解水平, 要求学生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 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等。那么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个核心概念中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需要达到这个水平吗?通过学习学生能达到这个水平吗?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前面构建的概念图, 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结果。如蛋白质的功能, 学生从生活常识中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特点已经有所了解, 完全可以借鉴前面学习过的二糖的形成过程, 因此以上内容可分别选择“列举”、“说出和书写”、“举例说明”三个行为动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无经验, 这是需要通过教学过程重点突破的内容, 因此可选择“举例说明”和“解释”来进行描述。

2. 界定条件

通过上述步骤, 教师已经可以界定可观察或可测量的学习结果, 并能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为了使教与学变得更有结构, 学习资源变得更加有条理, 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我们还需要通过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征, 确定与目标相对应的相关的学习行为条件 (即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因为考试是以目标为基础的, 只有确定了学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 学生才会集中学习所要求的精确的行为, 也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以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蛋白质”为例, 蛋白质的功能这部分知识学生有生活常识, 内容本身也不抽象, 可以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具体情景, 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认识, 但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板演和动画过程才能实现。

3. 陈述标准水平

对结果和条件的明确规定揭示了观察行为所必需的程序, 然而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 还漏掉了一个重要因素, 即标准水平。标准水平是指使人满意地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了的期待的成就水平或者熟练水平, 也就是该行为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认为已经达到了目标。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点, 即必须观察到的最低限度的熟练水平。这个基准点取决于你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评价, 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可调整的。以“蛋白质”为例,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要求学生能准确无误地书写;脱水缩合过程要求用语言或图形准确表达;蛋白质功能则要求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列举和总结;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则要求能举例独立解释。

4. 简化并呈现教学目标

教师经常会犯一个错误, 把测量学习结果搞得太复杂, 往往采用间接的或者不必要的复杂测量方法。因此根据以上步骤, 尽量进行简化后再呈现外显行为动词的教学目标。以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蛋白质”为例, 根据上述步骤, 教学目标叙写为:

(1) 通过对不同氨基酸结构式的比较, 说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特点, 正确书写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 通过对二肽形成过程的分析, 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图解说明脱水缩合过程, 并能进一步计算出多肽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以及游离的氨基数和羧基数。

(3) 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 举例说明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4) 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具体情景, 列举蛋白质的功能,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进一步确立生命物质性的观点。

(5) 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解释蛋白质具有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形成事物统一性的观点。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一线教师的常态课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对应的现象, 导致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落实。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难以观测。而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良好的向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所叙写的教学目标, 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设计, 并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贯彻教学目标, 使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如针对“通过讨论和分析具体的分化情境, 自己组织语言或绘制图形准确无误地阐明细胞分化的过程”这一教学目标, 我们能清晰地预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有关细胞分化的情境及相应的问题链,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感悟细胞分化的过程, 并通过语言表述或绘图的形式来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下图是蛙的个体发育过程, 请据图回答关于细胞分化的问题。

问题1:从受精卵到蛙的个体发育过程中, 细胞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来实现的?

问题2:观察图, 结合课本P116, 回答问题。

问题3:从图中可以看出, 干细胞都具有

能力;归纳造血干细胞、皮肤干细胞、肠干细胞经过一次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 有什么共性?___, 即干细胞分裂的特点是进行___分裂。

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位与选择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产生的, 是理财人员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 是评价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 以此来激励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 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使之符合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 用以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历程回顾

1.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有企业的投入由国家通过统筹分配, 产出由国家统购包销, 企业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完全沦为政府附属物, 在这种计划经济大环境下, 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是起到成本核算的作用。企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产值最大化。随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以产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方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2.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改革开放初期, 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与产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 利润最大化不仅促使企业加强生产、财务和经营的管理, 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且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 带来企业经济效益明显的提高。极大地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但是, 过分强调利润额绝对数的增长。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 一方面会导致企业决策者忽视风险因素, 从而错误决策;另一方面会忽视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等问题, 没有有效使用资本。而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就会忽视资本的利用率, 给企业良好持续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资本管理方式, 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国有企业在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 不仅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提高资本的盈利能力, 而且使得经营者从长远考虑企业的发展, 避免追求短期利益的经营行为, 实现企业资产价值的长远增长, 提高企业的经营和预防风险能力。这样的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各股东的相关利益, 使企业总价值更大, 这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 因而更具合理性。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三种提法。目标的变革都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 围绕一定的社会目标进行的。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些目标都与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所背离, 存在多种弊端。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营利组织, 它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还要承担稳定物价、扩大就业、保护环境、科研技术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因此,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迫在眉睫。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作为国有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财务管理是一种经济现象, 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和价值分配关系的体现。因此, 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服从于企业主体利益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主体经济成分, 国有企业不仅要与一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获取经济利益, 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 而且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要维护社会的稳定, 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尤其在我国现阶段, 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全资经营实体, 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 实现一系列社会目标, 如就业政策目标、产业政策目标和环保目标等。这要求国有企业优化存量, 要从竞争性领域中逐渐退出, 保留优质的国有企业。在这种现实状态下,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更多的是体现了宏观财务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保障各方面利益的均衡。

1.“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理论依据。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 (合同) 的组成。市场契约是多个所有权之间为让渡各自产权而彼此作出的保证兑现的承诺, 它不属于任何单方的所有权。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 (或不完全性) , 在一个不确定的情况下在签约时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当实际状态出现时, 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契约中存在的“漏洞”, 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是相对合同收益权而言的, 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 (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 的余额 (利润) 的要求权。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是由许多个独立的要素所有者组成的, 所有这些要素所有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 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有些参与者既提供人力资本又提供非人力资本) 。“企业不再被视为属于股东的实物资产集合体, 而成为一种具有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作了专用投资的主体的相互关系功能的法律框架结构。这里的主体, 是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谁都作出了专用化的或合作专用化的投资, 他们谁都可以分享企业利润的相应份额, 他们都承担着一定的投资风险, 也就是说都掌握一定的实际控制权”, “因此将企业视为股东所有物会损害其他投资者, 影响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在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资本成为与实物资本同等重要 (某些时候甚至更为重要) 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 经济的长期、持续和快速地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在这种条件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不应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而应是包括人力资产价值在内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2.“相关利益最大化”目标分析。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所谓“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及政府。如前所述, “股东财富最大化”存在着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可能, 并不能保证社会财富最大化。只有当参与企业的各方的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 资源的配置才达到帕累托效率;当每个企业的资源配置都达到了最优效率时, 社会财富才能达到最大。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根本目标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合理经营, 充分考虑股东、债权人、员工及政府的利益, 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各方都得到最大化的价值或利益,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 将其限制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 努力培养安全性股东;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 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 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 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关心客户的利益, 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投入, 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要求, 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讲求信誉, 注意企业形象的宣传。这些要求能够使国有企业恰当地衡量投资风险, 保证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有助于协调股东与员工、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80年代中后期, 国企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分配杠杆又向职工倾斜, 严重损害了国有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虽然从根本上讲, 作为国企股东的国家与员工间的最终利益是一致的, 但从局限与短期看,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冲突的。过分强调股东的利益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最终影响企业的生产力;过分强调员工的利益, 又会造成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下降。只有兼顾二者, 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利益分配上采用“分享制”, 才能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 在取得自己利益的同时, 也保护了股东、债权人的利益, 从而实现“双赢”, 才能使国有资产高效运行。

三、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来说, 其财务目标各有侧重

在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中, 其财务目标应该各有侧重。从法律地位上看, 国有企业微观体制可以划分为政府直接管理型国有企业、政府高度控制型国有企业、政府一般控制型国有企业。在“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的最终财务目标, 应该去区别对待。

1. 政府直接管理型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一般由国家独资经营, 直接管理, 无独立自主的经营权。以国家名义参与经济活动, 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产服务是其主要的经营目标。因此, 可以视作政府机构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延伸。这类企业和行政机构的差别在于, 其收入可以用于支出活动, 剩下的再上缴给国家。这类企业分布在市政建设和垄断性很强的部门, 如供水、供气、邮电、造币、军工、公交等。这类企业在财务上基本实行预算体制, 由政府统收统支, 不自负盈亏。其人事、编制、都是由政府控制, 工资标准也由政府确定, 而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在财务目标设定的时候要侧重于实现社会贡献最大化, 也就是这类企业在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同时, 要更注重在福利、就业、保证公众利益上发展优势, 同时也要保护环境上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 政府高度控制型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大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政府对其的干预程度相对于第一类企业来说要少一些。这类企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这类企业虽然也要承担许多社会性义务, 但是政府不实行统收统支, 原则上企业是自负盈亏。这是因为, 这些企业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中, 如果政府干预太多, 必然束缚企业的手脚, 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就无法增强其竞争力, 巩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对这类企业而言, 其财务目标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主体。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满足这类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要求。

3. 政府一般控制型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由于有民间资本的加入, 因此盈利性、商业性相对较强, 行政性相对较弱。一般来说, 政府只是以股东的身份参与管理。对这类企业来说, 也应该将其的财务目标定位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但应该侧重于通过企业价值的增值, 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 首要的问题, 应该是计量问题。

人力资本报酬的最高点在何处?标准如何确定?这是难以量化解决的问题。企业经营的好坏、管理效率的高低, 如何计量?我国现行的财务理论体系是按照英美的体系建立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础上的, 其相关研究都是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服务的 (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界定在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财务管理学》同样如此)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股东而是利益相关者, 具体说来: (1) 筹资方面, “相关利益最大化”下, 需要研究不同企业的负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以及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三者之间的比率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2) 投资方面,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对风险的计量应站在“相关者”的立场进行, 而这是很复杂的; (3) 收益分配方面, 在“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不仅要研究普通股利的分配对股价的影响, 而且还要研究工资、利息的支付与优先股股利的发放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因此, 在现有的条件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应是一个理论上的目标。

2. 处理好一元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发展史, 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改革思想演变的深入研究, 国有企业财务改革思想基本上还是一元化的, 多元化思想很不充分。国有企业财务改革思想应该是各种经济学、管理学观点的具体体现。许多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改革时, 实际上是假设企业理财决策者们是纯粹的经济动物, 他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赚钱, 如何去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人没有成为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关注的热点。另外, 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只重视价值分析, 不重视行为分析。忽视了财务改革的本质对象是企业及人的活生生行为, 只有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去设计企业自身的财务改革方案, 才能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3. 处理好战术与战略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有一个战术与战略的关系问题。正确的财务目标是降低国有企业生存风险的一种策略, 需要企业内部及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士的支持。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目标重于战术性, 忽视了我国市场、社会、人本身对财务改革的需求。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应该在侧重于战略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战术分析。财务目标应当以市场、社会和人为导向, 使它真正上升为动态的、发展的、统领国有企业财务全局的导航系统。

4. 处理好财务目标与企业改革的关系。

国有企业财务目标不能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融合于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前途。只有当财务目标与企业其他改革相配合、相融合时, 企业财务目标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认同, 也只有当财务目标得到企业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时才有希望取得成功。

5. 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在讨论问题时, 主要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说明的, 强调的是经济上的最优化, 很少结合文化来论证。这是很片面的。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的确定应当经济与文化并重, 在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的同时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国有企业财务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是根植于文化、价值观、习惯和观念之中, 根植于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学。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

五、结论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理论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目标是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理论, 也是实现我国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控、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方面。在实现这一财务目标时, 要处理好与之相关的问题, 同时对我国的众多国有企业要有区别的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 应该寻找适合各自特设的财务目标,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会计研究, 2004 (11)

[2].杨厚智, 李霞.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定位.商场现代化, 2007 (2)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 1996 (6)

[4].胜道.解析企业财务目标三大误区.2006

[5].王荣华.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企业与经济管理, 2006 (10)

[6].王新.财务目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特区经济, 2005 (7)

[7].孙桂芹.财务目标的多重性刍议.财务管理, 2007 (7)

[8].焦永梅, 朱文龙.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财务管理目标.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6

[9].林家超.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要性.时代金融, 2006 (11)

[10].陈玮.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科学的视角.会计研究, 2006 (04)

定位与目标 篇10

引言

目前, 能对室内目标进行快速、精确定位, 同时具有高性价比的系统的开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煤矿地下人员进行定位可以有效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地带, 还可以在事故中快速完成搜救;对地下停车场中车辆进行定位, 可以辅助完成车辆停车, 也可以满足租赁汽车行业对所租车辆在GPS无法覆盖的地下车库中的定位需求;在舞台上, 灯光跟踪演员时靠人眼不够准确快速, 对演员精确的定位可很好的满足灯光跟随的要求;在室内反恐训练及行动中, 对武警进行精确快速定位有助于战术的训练、制定及评估。由此可见, 室内定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室内定位技术主要有红外线技术、Zig Bee技术、无线蓝牙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超声波技术、超宽带技术和光跟踪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 超声波技术定位精度高, 定位速度快, 产品成本较低, 设备易于安装, 定位目标所携带标签体积小, 受环境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 能够很好的满足室内定位的需要。

研究方法

室内移动目标超声定位系统原理

室内移动目标超声定位系统为一种房屋、楼宇环境下室内目标的声波定位技术, 尤其涉及多个移动目标的实时声波定位。为实现特警战士反恐训练目标, 将无线互联网技术和声学定位技术相结合, 提供一种高精度的复杂楼宇环境定位技术。其定位过程是:首先, 由“无线查询-同步”控制系统 (WISC) 发射定位查询指令, 移动目标 (标签) 在WISC的指令下定时发射超声脉冲。与此同时, 空间分布的定位传感单元也在该WISC指令同步下接收超声脉冲, 通过以太网将定位数据传输给WISC系统, WSIC根据传播时延测距直接解算标签位置, 最后及图像处理终端。如图1所示。

定位系统由三个组成部分:WISC无线控制系统、有源声学标签和定位传感单元。定位传感单元一般是一个房间设置一个, 有源声学标签一般是十多个。将多个房间的数据最后在WISC系统中进行图像模拟显示, 最终完成多移动目标、多房间的实时定位。

室内移动目标超声定位系统的设计

无线控制系统 (WISC) 设计

无线控制系统 (WISC) 主要完成2项工作:

1) 与声学定位标签进行无线通讯, WISC需要对系统中的所有标签和定位传感单元逐个进行自检 (无线) , 其中, 标签发射的回复指令由定位传感单元接收后通过以太网传回给WISC, 定位传感单元的回复指令直接通过以太网传回给WISC。WISC需要针对指定标签发出定位查询指令, 标签在收到WISC的定位查询指令后, 发射自身状态信息 (主要是罗经参数) , 由定位传感单元接收后通过以太网传回给WISC。

2) WISC需要将收到的超声波接收延时数据进行解算, 得出定位标签的准确位置, 并将位置数据和标签传送的罗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得到模拟的空间位置图像。

其定位算法采用三球定位算法。将超声波的时间差定义为一组声波数据。声波数据与声速的乘积就为声源到达测量点的实际距离, 利用三组超声波数据, 可以对目标进行三球定位。三球定位法中目标的位置是由以各站为圆心, 以各站同时测量目标的距离为半径的三个球的交点来确定。实际环境中, 我们根据定位空间的大小搭建了一定数量的测试点, 将同一时刻接收到信号最强的三个测试点的数据定义为有效数据。现有8个测试点, 假设选中的测试点为1号、3号、7号。坐标分别一记为 (X1, Y1, Z1) , (X3, Y3, Z3) , (X7, Y7, Z7) , 信源到达3个测量站的时间分别为t1, , t2, t3, 超声波在空气的传播速度为C, 则利用三球进行定位的公式为:

通过对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的分析, 我们知道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 温度对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式中——气体定压热容与定容热容的比值;

R——气体普适常数;

T——气体绝对温度;

M——气体分子量。

在通常情况下, 上式中R、M对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影响不大, 可视为常量看待。在本系统中, 在每个温度上下5 OC, 均以10 OC取整, 如表1。

由式1、2、3、4可得出声学标签位置 (X, Y, Z) 。

由于本系统主要用于人员的定位, 所以设计了人员朝向解算功能。

定位标签发送给WISC的罗经数据中含有3组16位的罗经数据及加速度g的数据。计算原理如下:

如图2, 坐标系的X、Y轴在水平面内, X轴为前进方向, Y轴垂直于X轴向右, Z轴沿重力方向向下, 从磁北方向顺时针到X轴的夹角即为方位角α。俯仰角ϕ为加速度罗经系统纵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滚转角θ为加速度罗经系统Z轴与过X轴的铅垂面之间的夹角。当加速度罗经系统不水平时, 测得重力加速度g在加速度罗经系统三轴方向的分量分别为Ax, Ay, Az, 则根据坐标关系可求得俯仰角和滚转角为:

此时, 磁传感器测出的地磁场在加速度罗经系统三轴方向的分量为HX, HY, HZ, 由坐标关系得水平方向磁分量:

可求得方位角

角即为待定位人员朝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当多个定位标签同时移动时, 没间隔30ms对多个标签各定位一次, 得到每个标签的不同时刻的位置数据和罗经数据, 然后对室内空间进行建模, 将各个定位标签的轨迹直观的显示出来, 即完成了位置解算、朝向解算以及图像显示。

声学标签设计

在硬件上声学标签使用了9个模块:电源模块、稳压模块、MCU模块、罗经模块、加速度模块、无线模块、JTAG模块、功放模块、发声系统。电源提供电给稳压模块, 稳压模块将电压稳定于3.3V, 用于给其他7个模块供电。硬件结构示意图见图3。MCU模块采用超低功耗的MSPF430F1611单片机, 并使用了其中的DMA模块。罗经模块采用了HMC5983芯片, 并对其进行I2C通讯, 配置使用其中的罗经定方向的功能。加速度模块采用了KXTF9芯片, 并对其进行I2C通讯, 配置使用其中的加速度定方向的功能。无线模块采用了TI公司的CC1101芯片, 并对进行了SPI通讯, 控制发送和接收无线信息。功放模块采用了LM4880芯片, 对该芯片进行外围电路设计, 完成了信号的放大及驱动功能。发声系统设计了1:50的小体积变压器, 发声传感器, 完成了电信号到声学信号的转化。

在软件设计上, 其流程图如图4。当上位机通过无线模块呼叫标签后, MCU模块开始把声学数据通过内部的DMA发送给功放模块, 功放再将电压信息进行放大, 同时驱动后面的发声系统, 放大后的电压信号传给声学系统, 声学系统中含变压器, 最后转换成声学信号即超声波发出;同时, MCU通过I2C与罗经模块和加速度模块进行通讯, 接收它们收集的罗经与加速度数据, 然后MCU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模块传递给上位机。

传感定位单元设计

传感定位单元主要完成超声波信号的接收, AD转换。其核心部件是超声波接收探头。接收探头由超声波传感器和传感器外围电路构成。

本系统采用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常用的材料是压电晶体和压电陶瓷, 它是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来工作的。本系统设计的超声波传感器其主要由金属网、外壳、扬声器、压电晶片、底座、引脚等部分组成。其接收频率主要在25KHz左右。

研究结果和分析

在长8米, 宽4米, 高4米的空间中搭建实验环境, 如图5所示。屋顶的1、2、3、4、5、6、7、8号为超声波接收探头, 传感定位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A、B、C为带定位人员, 人员各携带一枚声学定位标签。当各人员在室内开始移动, 由WISC系统每30ms发送一次定位查询指令。

在标签接收到查询指令后通过单片机内部DA发出26KHz的超声波, 其波形如图6, 图7反映单片机输出电压的电平特性。

传感定位单元在接收到超声波信号后, 将数据传给WISC系统。解算数据如表2所示。

WISC系统解算出的人员位置高度误差在5cm内, 平面位置误差在10cm内, 定位速度在30ms内, 人员朝向误差在5°以内。该精度能够满足室内人员定位要求。

小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室内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案, 该系统能满足多目标在快速移动中的跟踪定位。同时对位置解算方法作了深入研究, 并且针对人员定位的特殊性增加了确定人员朝向的设计。在实际环境中对系统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能在30ms内对多移动目标进行精确到10cm以内的定位, 人员朝向确定误差在5°以内, 可以满足人员室内定位的需求。

定位与目标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产业升级 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自开办以来,各校对其培养目标基本以此为依据自行编制,截止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因此独立学院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办学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一、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形成的现实背景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2012)中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军事等部门从事外事、教育、翻译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

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既要考虑当下市场需要,还应该考虑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学生自身及其家庭期望的长远目标,英语语言文学应保持并加强其自身的学科地位。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于自身的特殊性,更应该首当其冲地确立高级应用型、通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英语语言技能全面、英语言语运用能力熟练、人文素养深厚、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较快适应各种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学生个人的近期就业需要和终生发展需要。

体现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上,就是要特别优先建设好《专业介绍》(2012)中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阅读、写作、口笔译等)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语言学、文体学、报刊选读、英美文学、论文写作、教学法、翻译理论等),合理分配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

二、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形成的学科依据

《专业介绍》(2012)中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该继续确立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也应该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英语专业应培养学生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专业学科意识和思辨能力;具有熟练运用英语,与海外人士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启发式、反思型教学,重视讨论与辩论。目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学体制和课程安排的改革,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教学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没有开设更多应用型课程的可能。没有师资队伍的提高就不具备开设这些应用型课程的条件。

师资培养是英语专业实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另一个瓶颈。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评价方法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深造,不断提升学历和能力,逐步建立一支教学理念新、实践能力强、熟悉外语教学理念及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新型英语教师队伍。

三、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创新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介绍》(2012)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创新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不断进行优化,深化英语专业知识的必修课程,设置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如哲学、经济、艺术、法律等选修课;优化课程比例结构和安排,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主,促进其他各方面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特殊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包括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学和社会文化知识,从而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区分,成为真正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拥有更大就业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专业介绍》(2012)中指出英语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实践(如涉外活动和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3.增强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英语竞赛,如参加全国CCTV杯英语风采大赛等英语竞赛,举办模拟涉外商务谈判仿真洽谈会、英语口语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与外宾进行交流、沟通和谈判、协调的能力;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毕业论文用英语写,答辩使用英语表达,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结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绘就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发展蓝图,五中全会精神是“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的特殊作用,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定位与目标 篇12

对于微型工件的视觉检测系统, 在工业现场几乎都需要对被测件 (直径10 mm以内) 进行工艺上的清洁预处理, 以防止零件沾染细小纤维、灰尘、头发、皮屑等微小附着物影响图像测量。尤其在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视觉检测中, 微小附着物会为图像处理边缘提取过程带来伪边缘信息, 影响测量结果。然而, 微型零件的清洗工序耗时耗力, 而且清洗效果随着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有差异, 经过清洗的零件很难甚至不可能完全去除微小附着物。因此, 从图像处理角度出发, 在有微小附着物存在的前提下 (即图像存在伪边缘) , 如何减小或消除它对零件测量结果的影响就成为视觉检测过程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 有关杂质或异物识别和剔除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开展, 但针对工件微小附着物识别与去除方法的研究还鲜见报道。在原棉纤维的识别中, 文献[1]从原棉异纤与背景的灰度和纹理两个方面的特征差异考虑图像的分割;文献[2-5]在空域中提取棉纤的纹理和形状特征, 使用灰度共生矩阵、马尔科夫随机场和形态学方法及纹理模型, 在人工神经网络下对棉纤异物分类识别。在粮食颗粒杂质的视觉识别中, 文献[6]根据杂质与一般颗粒的亮度特征不同进行图像分割。烟草异物的识别中, 根据烟草与异物颜色区别来进行分割与识别[7,8]。文献[8]基于正常物料与异物颜色差异及异物颜色随机性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类支持向量机的异物识别算法。在图像算法研究方面, 有学者研究了粘连目标的分割方法, 主要基于物体形状、灰度、纹理、颜色等特征, 如分水岭算法[9,10]、基于凹点的分离算法[11]、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12,13]以及多颜色特征融合的方法[14]等。以上方法在各自的实验条件下取得了有益的结果, 但难以用于微小附着物的识别与剔除, 如对于曲而细、粗而直或聚集成块或分散成丝的微小附着物来说, 附着物出现随机性及形状的不规则性难以用以上方法处理。

为此, 本文针对有附着物存在的微型工件视觉检测, 特别是附着物灰度与工件存在一定差异, 提出了基于区域分割的先验知识, 结合由粗到精的筛选算法定位附着物轮廓, 剔除并智能修复工件轮廓的算法。由于轮廓代表了物体的架构, 当光照、物体颜色和纹理都可变时, 静止物体的轮廓一直都是不变量[15], 因此, 该算法从曲率角度结合先验知识定位附着物, 当附着物出现在不同位置, 不同形状时都能准确的定位, 消除它的同时并不改变原始轮廓的位置, 从而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增强视觉检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 附着物的定位

灰尘、细小纤维等附着物不仅形状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附着位置也不固定。虽然如此, 但是微小附着物无一例外的引起接触轮廓位置的曲率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采取的算法是一种由粗到精的筛选算法, 即对于有附着物存在的原始轮廓图像, 首先通过计算轮廓点的曲率角提取局部曲率最大点, 然后利用先验知识从角点中筛选出附着物角点。本文所指的附着物始末角点定义为目标轮廓与附着物轮廓相交点, 这对附着物轮廓进行了定位。

1.1 建立基于区域生长的先验知识

考虑到大部分微小附着物灰度与工件灰度有一定差距。本文从分割工件区域入手提出了以区域生长的轮廓作为后续附着物轮廓分割的先验知识。该方法基于图像背景灰度分布一致性较好, 接近高斯分布这一假设[16]。通过对系统实际采集图像的分析, 图像背景区域的灰度分布满足这一假设, 通过下文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该分割零件与附着物方法的有效性。

区域生长的思想是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像素集合起来构成区域, 在每个分割的区域中找一个种子像素作为生长的起点, 然后将种子像素周围邻域中与种子像素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像素合并到种子像素所在的区域中[17]。利用背景与零件灰度的显著差异, 由灰度分布可以明显得到前景目标聚类的中心灰度值f0 (x, y) , 将所有灰度值等于f0 (x, y) 的像素设置为种子像素。

设已生长出的种子区域为R, 区域内像素数为N, 则其灰度均值为

区域的方差为

位于种子区域边缘的待生长像素 (x, y) , 灰度为f (x, y) , 则生长规则可表示为

为生长因子, 当背景灰度分布一致性较好时各像素灰度可以认为是均值m与一零均值高斯白噪声的叠加, 此时s为该高斯白噪声均方差的无偏估计。从种子区域向外不断吸收和本区域具有灰度一致性的边界待生长像素, 直至没有合适的像素可以生长。对有附着物存在的原始图像a经过区域生长算法后提取的目标轮廓记为a'。设原始图像a采用合适的算法提取接近真实情况的目标轮廓为b, 具体过程不再详述。单一的基于区域生长的图像分割算法对边缘的定位精度不够准确, 因而不能直接用于测量[18]。由于基于区域图像分割算法对边缘定位精度不够准确, 但误分割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真实的边缘不会偏离目标边界太远, 在图像中目标向背景的过渡区域内[18]。标定a'与b这个过渡区域范围, 记为d。

1.2 基于曲率角的附着物角点定位方法

附着物定位采取由粗到精的筛选方法, 首先提取包含附着物的原始图像中曲率变化较大的点。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曲率k表达式为

其中 (35) 是曲线上无限接近此点的切线转角。由式 (4) 可得, 对于轮廓上任一点的曲率, 切线转角即曲率角越大, 曲率越大。本文用计算曲率角来代替曲率的方法, 以减小计算量。

定义原始图像轮廓为集合Aj, Aj={P1j, P2j, …, PjN}, 其中Pi j= (xi j, yi j) 是轮廓上各个点的坐标。如图1所示, 在目标轮廓上建立以轮廓点Pi为中心, 前后距离中心点Pi为R的区域, 在Pi点下方的R区域记作R-, 在Pi点上方R区域记作R+。则轮廓中包含的点为集合S (i) ={p (j) = (x (j) , y (j) ) |j=i-R, i-R+1, …, i+R-1, i+R}。设R-中心点为

R+中心点为

Pt (i) 与P (i) 及P (i) 与Pb (i) 构成向量方向角分别为

求两个方向角差值, 计算曲率角为

提取外轮廓上的角点, 记作集合B (i) , 附着物角点包括在B (i) 中, 这个过程是“粗”筛选。“细”筛选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1.1节得到的轮廓a'作基准, 若对于任意一点P (i) ∈B (i) , 在区域生长的轮廓图像a'中, 搜索以P (i) 点为中心d的邻域, 如果在邻域内有目标轮廓点存在, 则P (i) 是工件自身的角点, 否则P (i) 为附着物的角点。

2 附着物轮廓的去除与目标轮廓的修复

根据上文所述能够找到附着物的角点, 附着物自身如果曲率存在局部最大, 则造成附着物自身的角点。这里所说的附着物角点包括自身角点和始末角点, 附着物的始末角点是指外轮廓与附着物轮廓相交点。找到始末角点, 即可容易地去除附着物轮廓。附着物的角点聚集成簇, 离散分布, 如图2所示。

对于任意附着物的角点PW (i) , 如果满足PW (i) 与前一角点及后一角点的距离在以γ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则这三个点算作一簇, 同时计算每簇的个数n。当n2时每一簇就是每一段附着物轮廓。找到每一簇的起始点, 从原始图像的轮廓集合Aj中删除起始角点之间的轮廓点, 即去除了附着物轮廓, 原始图像外轮廓的一段断开。本文研究一种自动修复外轮廓图像的方法, 它以区域生长算法提取的目标轮廓图像a′做导航, 按照相应轮廓点的位置关系进行跟踪, 实现外轮廓的生长和修复。图3是此算法的说明示意图, 其算法步骤如下:

1) 找到外轮廓b的端点A在导航轮廓中相对应的轮廓点A'。在图像a′中以A为中心扫描图像, 距离A最近的轮廓点认为是其对应点。

2) 计算由起点到终点方向向量所在的象限。对八邻域方向编码, 如图4所示。搜索准则如下, 若在第一象限, 则初始方向由7开始扫描, 若7位置有黑点, 则为轮廓点, 把此黑点在外轮廓图像上置黑, 并将它作为新的轮廓点;否则搜索方向逆时针转45, 直至到3方向不再扫描。扫描方向回7。相似的, 其它情况见表1。最终修复的图像如图3 (c) 所示。

3 测量实验与结果

基于自行研制的“擒纵轮视觉检测仪”, 视觉采集系统如图5所示。测量对象是擒纵轮, 直径4~6 mm, 是手表中的精密零件之一, 齿外径、齿顶高度、齿距等各项参数都要求逐个检验。视觉检测中需要得到洁净的擒纵轮原图像, 但工业现场用汽油清洗后的擒纵轮还会沾染毛发、纤维等微小附着物。图6是标准工件原始图像, 实验用它验证本文提出的剔除零件附着物的算法有效性以及它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按照2.1区域生长的方法建立先验轮廓图像a′, 按照2.2所述附着物定位方法求取外轮廓各点曲率角, 将其映射到第一象限, 分布图如图7所示。

设置曲率角阈值20, 通过局部曲率最大的筛选方法结合轮廓图像a′定位附着物轮廓角点。然后去除附着物伪轮廓, 按照本文提出的轮廓修复算法对去除轮廓进行修复。放大其中被污染的齿A, 具体图像处理的步骤如图8所示。

实验所用擒纵轮为标准合格件, 型号为ST36, 齿外径、齿宽和齿距是其测量参数。以齿外径参数为例, 测量方法参考图8 (a) 。其中, a是长齿顶点、b是短齿顶点。通过拟合长短齿的顶点确定topline与拟合分度圆圆心的距离即规定的齿外径。如果附着物存在齿顶点附近会影响长短齿顶点的提取。合格齿外径的标准范围是测量齿半径R为 (3.15±0.006) mm。有图6附着物存在时, 通过视觉检测系统测得一组实验数据, 记作数据I。应用本文所述算法去除附着物, 再通过原先检测算法测得的数据, 记作数据II。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当量为3.416m/pixel。附着物存在的第9齿引起齿外径参数较大跳变, 数据I中第9齿为3.0915 mm, 系统判为不合格齿。用模板标定该标准合格件每个齿的实际尺寸, 记作数据III。标定该齿标准值的平均值为922.122 4 pixel, 转化为实际值是3.149 9 mm, 属于合格齿, 可见若不进行附着物剔除与修复会造成结果的误判。用本文算法改进后第9齿修正测量值为3.146 2 mm。误差在6m以内, 基本满足了此视觉检测系统的精度误差要求。同时, 从表中可以看出, 对其他无污染齿的测量影响非常小, 几乎可以忽略。齿宽和齿距实验结果通过图9示出, 第9齿 (横坐标标号8) 沾染附着物使其宽度明显增大, 在合格范围之外, 改进之后测量齿宽趋近正常, 齿距亦如此。

4 结论

针对工业现场微型工件清洁之后仍会沾染少量附着物从而影响视觉测量结果的问题, 本文研究了如何将附着物与目标相分离的方法。研究了以区域生长分割图像作先验知识, 通过定位附着物轮廓角点来去除附着物轮廓并自动修复目标轮廓的算法。基于本文研究的方法, 由擒纵轮视觉检测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加入附着物去除与修复算法后测量精度没有降低, 算法精度误差6m以内, 图像边缘的定位准确度能够给予保证。同时, 在视觉检测系统中, 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附着物对于工件测量的影响, 进而提高了视觉检测系统测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摘要:工业现场清洁过的微型工件表面仍会有少量灰尘、发屑等附着物存在, 在微型工件的视觉检测系统中会因其改变提取的目标轮廓而影响检测结果。为此, 以灰尘与工件存在较小差异的任意位置和形状的一类附着物为考察对象, 以区域生长提取的目标轮廓为先验背景, 研究附着物定位与剔除算法。首先, 获取沾染附着物的工件图像, 采用基于区域的分割算法做处理, 以建立工件轮廓的先验知识;其次, 从曲率角度定位附着物轮廓角点, 以此剔除附着物轮廓;最后, 根据先验知识自动修复断开的外轮廓。实验结果显示, 加入附着物去除与修复算法后测量精度没有降低, 测量结果误差6?m以内, 图像边缘的定位准确度能够给予保证。表明所研究的附着物定位与剔除方法使检测系统在允许微小附着物存在并且不影响测量精度的情况下, 实现了目标轮廓的正确判别, 提高了视觉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上一篇:德国人怎么教孩子下一篇:日常生活空间的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