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共6篇)
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 篇1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小数概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与之相配套的各类教材中, 第一学段三年级下册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编入, 第二学段从四年级下册起系统认识小数。“小数的意义”一课是第二学段系统认识小数的起始课。这样的编排, 符合“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1]的编排意图。然而要真正把教材编排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其前提在于教师对分段后各层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上。但在实践中, 一线教师对这两节内容设计意图把握不清晰, 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对“小数概念”教学两个不同阶段的内容作深入解读与分析。
一、教材内容解读与教学目标定位
数学知识“螺旋上升”式的编排方式, 是基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正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曲折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 如何以“螺旋上升”的思想解读“小数初步认识”和“小数意义”这两节内容呢?
1.“小数的初步认识”——唤醒学生经验中的“小数”
从教材主题图及例题情境可以看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虽然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 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情境中某个具体小数的含义”, 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 (如“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 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2.“小数的意义”——追求“小数”概念的数学理解
概念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 有些概念的认识是一种“前概念”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累积与升华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因为对“小数”的认识经验, 起始于生活, 其前概念中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当然, 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 于是在“小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 更多关注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小数的意义”一课, 人教版教材编排在四年级下册。同样从教材呈现的主题图与例题来分析, 这节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概念, 即“一位小数表示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的分数, 三位小数表示的是千分之几的分数……”教材则以“对应”的方式表达的:
最后得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笔者明显感到, 教材有意识地把关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以及三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为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一本质内涵的重要过程, 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利用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即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意义这一意图。
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三年级下册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更多关注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线性联接;四年级下册教材“小数意义”则注重了“小数概念”数学内涵层面上材料的呈现。于是, 两节内容的核心目标也就可以这样来确定了。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知道以“元”、“米”等作单位表示具体量的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小数的意义”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探究小数与十进分数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理解小数的意义, 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二、核心活动设计与分析
1.“小数的初步认识”核心活动设计与分析
【核心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含义的理解。
选择一个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请学生说一说这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唤起学生经验中对“元”作单位小数的认知: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分。如:2.95元也就是2元9角5分。
结合一定的练习 (如5角是 () 元, 1元7角是 () 元, 1元7分是 () 元等) , 引导得出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
同样的方式组织进行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含义理解。
活动二:感知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以1米长的线段为材料, 并画出1分米长度处。
让学生猜一猜, 这一段有多长?当学生答出1分米后, 请其说说是怎样看出1分米的, 引导学生回顾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1份就是十分之一米。
引导得出:这一段还可以看成是0.1米。帮助学生感悟1分米的一段, 既可以用米来表示, 也可以用0.1米来表示。
延伸:那7分米呢?9分米呢?
最后归纳:几分米, 当我们要用“米”作单位时, 既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 又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分析】
以上活动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小数虽然源于分数, 但从学生的现实来分析, 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着相当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具体情境中小数含义的理解很有经验, 特别是计量长度和价格时所用的小数。因此, 用好学生的经验, 抓住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 是这节课的首要策略。
以上活动用好了学生两个层面的经验:一是生活经验。如带长度单位的小数、带货币单位的小数、带质量单位的小数等等。因为这些小数有具体背景作支撑, 大多数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如学生知道“5.9元表示5元9角”, “4.15元表示4元1角5分”, 这是学生提炼归纳“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 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角’, 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分’”的基础。又如学生知道“1.73米表示1米73厘米或1米7分米3厘米”, 这又为理解归纳“以‘米’作单位的小数, 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米’, 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分米’, 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厘米’”作了准备。二是对“分数初步认识”的数学经验。如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1份既是1分米, 也是1米的米。
其次要巧妙架设小数与分数间“贯通”的桥梁。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初步积累“一个具体量可以用十进分数表示时, 那么它也可以用相应的小数来表示”的直观经验。如在“十分之几米”和“一位小数表示的米数”的关系教学中, 我们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一位小数表示的米数等于十分之几米”, 没有提升到脱离具体情境来认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我们更多以实例来引导学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如“1分米可以用米表示, 还可以用0.1米表示”, “0.4米表示4分米, 还表示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突出了1分米、9分米、4分米等具体量在学生感知“十分之几米”和“一位小数表示的米数”的关系中的“桥梁”作用, 既注意了知识点上的渗透, 又关注了知识面上的沟通, 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过程更具伸展性, 有利于学生在系统学习小数之前积累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
2.“小数的意义”核心活动设计与分析
【核心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出示正方形纸片:如果用这张正方形的纸来表示1元, 那么这里的2元怎样来表示呢?0.1元呢?到不到1张纸?那到底是多大的一块呢?你能不能把它表示出来?请你通过分一分、画一画, 表示出0.1元。
学生操作后展示:这张纸的就是0.1元。
先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与提升:小数0.1表示什么意义呢?请学生表达并结合媒体演示:把1张纸平均分成10份, 表示其中的1份。
追问:0.2、0.3、……0.9呢?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顺势板书:引导思考:1里面有几个0.1?
小结:像这样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的小数, 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那请你想一想, 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十分之几的分数)
活动二: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我们以0.01为例, 如果把这个正方形看作“1”, 要表示出0.01那么大的一块, 你会怎么做呢?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课件演示 (如右图) :
提问:从这个图上你还能看到别的小数吗?
(空白部分是0.99) 0.99表示什么?
追问:1里面有几个0.01?0.1和0.01有怎样的关系呢?
要表示出0.18, 该怎么涂?如果继续涂下去, 还能表示哪些小数呢?请你先涂一涂, 再写出这个小数。
学生独立操作后反馈交流, 并出示一个小数 (如:0.27) , 让学生猜猜是怎么涂的?
小结得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析】
与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相比, 本节课中的活动又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思维层次上明显提高了要求, 增强了思维的挑战性。从以上教学活动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要求高了, 思维空间变宽了。如开头学生独立探究“1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0.1”。这是沟通小数与分数关系的关键活动, 也是学生从直观经验上升到数学理解的重要过程。但本操作过程需要有两个层面知识和思考能力的支撑:一是对小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初步认同;二是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即能够以实物或图形表示出某个分数的能力 (此处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10份) 。因为本活动是在课的起始部分就进行了, 对学生的思维来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本节课第二个思维活动落在“思考0.01如何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来”。这是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的扩展, 是深入理解小数意义的又一关键活动。而当需要学生思考“1里面有几个0.1?有几个0.01?0.1与0.01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时, 虽有直观图形作支撑, 但更多是数学层面上的抽象分析与思考, 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更强了。其次在概念认识上突出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增强了概念呈现的系统性。
小数概念的建立需要实物、图形、符号以及丰富的对象刺激等过程, 且小数概念的体系, 不仅仅指某个具体单独的数, 它更包括数的组成、数位位值关系、数与数之间的联系等等。从以上活动中可以看出, 教师在“小数意义”的理解教学中, 不仅仅呈现了丰富的数, 还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如0.1、0.2、0.3、……0.9;0.1与0.01之间的关系等等) , 呈现一系列的数及数的组成图式, 沟通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等关系的符号, 意在引导学生能够在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层面上认识小数, 理解小数的意义。这也是有别于三年级下册“小数初步认识”教学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 篇2
桐乡现代实验学校 祝海勤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定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定位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效率。本文针对教学目标定位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探讨了科学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具体思路和做法,阐明如何科学合理定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 科学课堂 准确 定位 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等越来越多被地提及。其实,笔者觉得这并不是新课程的产物。自从有了教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受着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当我们一次次地提及“减负”“增效”时,其实不正是在要求课堂的有效性吗?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活动的选择和组织,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教师的评价和点拨,时间的分配,等等。我们也一直在这些方面做着努力,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才能得到有效的教学结果。但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设立到落实与最优化相距甚远。下面笔者就结合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谈谈科学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存在着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
新课程提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前,很多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设计,尤其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了不设计或是有其形而无其实的忽视态势。一位教师在《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节的教案中,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能区分地方时和区时,能利用时区图来换算时间。显然这样的目标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目标,定位不够全面。
(二)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
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往往会很注重课本的内容,而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考虑。其实定位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定位过低会使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从而无法调 1
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定位过高则又会由于学生无法达到而丧失信心。所以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都会使课堂效率降低。例如在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时我们会安排很多活动来探究磁体能吸引那些物质,磁体的哪里磁性最强等问题。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了。所以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无疑会使课堂低效。
(三)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楚
部分教师仍是沿用课改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从而缺乏对教学的指导性。例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由于没有说清楚如何培养,也就缺乏了它作为教学目标本应该具有的指导性。没有教学目标指导的课堂就很容易造成课堂随意性大,从而影响课堂的高效性。
二、精心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1.适合课程标准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在定位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深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兼顾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教学特点。2.适合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所以要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必需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具体、易操作、易检测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重点要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教学效果。3.适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会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会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笔者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
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求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具体思路 1.把握教材,定位在三维目标上
以往,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其实教师只是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今天,我们还是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不过我们除了要落实以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还要落实新课程提出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明显性和确定性,较多地表现为可客观测量的外在行为结果。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因此,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也就是说,在科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是扎在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确定好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再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目标,确定教学中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待科学应有哪些态度等。
案例:如八年级上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知识与技能
分析:本课的核心内容是溶液的概念和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因此把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了解水和其它常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
分析:学生要获得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经历了实验、观察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归纳,与同学进行交流等过程,才找出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的各自特点。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辨别生活中的实例,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实生活实
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训练语言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参与实验、获得成功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2.把握学生,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定位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呢?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已有知识等影响因素,同时还要理解教材,研究内容的呈现方法、设计的活动及知识的难易程度等,然后两种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裁减。
案例:如八下《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节课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磁体的性质、特点。通过实验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保持对自然和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梗概:
第一步:水中巧取回形针,引入课题 第二步:小组探究活动
活动一:用磁铁吸引铁块、木头、塑料、铝块和铜块等物质。得出结论: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活动二:用条形磁铁去吸引一些铁屑,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磁体两端磁性最强。
活动三:用磁体的一端靠近小磁针,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同名磁极互相吸引,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活动四:铁棒的磁化。得出:磁化即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
分析:从课堂反应来看,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充分动手,准确得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教学目标能很好的达成。但再看学生通过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收获却很少。因为教师只是用40分钟复习了一些简单的有关磁的基本知识。
对策:考虑到小学已经学过磁性、磁极、磁化和地磁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而且生活中磁铁较为常见,学生较为熟悉,所以教师首先可以对课时进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全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同时,对三维目标进行调整,知识和技能目标改为:通过复习引入巩固磁性、磁极、磁化的概念和磁极间的性质。通过观察小磁针在磁场的现象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知道磁场的方向和判断方法。知道地磁场的存在,根据指南针指南的现象分析得出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当然,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3.把握梯度,定位在分层上
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没有想到要分层设计,只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学生。这从根本上是背离新课标的要求的。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发展是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逐步深入的,所以,要达到预设的终极目标,其间必然需要经历一个个低层次的目标,如若忽视这些过渡目标的设定,就会影响终极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教师设计目标时还要考虑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分步实施到位。另一方面,学生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科学课时吃不饱。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多学一点内容呢?分层设计正是符合了这一部分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得慢的学生的一种激励。
案例:八年级上册的《水的浮力》第二课时,教参上设计了“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其实这个目标高于《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知道浮沉条件”这一目标。要想达成对很多学生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不如这样分层设计:
达纲目标: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提高目标:能列举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解释有关现象 高水平目标:能根据浮沉条件推导出液体和物体的密度关系
这样,三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总之,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就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几种合格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三、结束语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明晰教学目标的科学课堂是盲目、随意和低效的。
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目标意识。同时,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遵循教材的系统性和内在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目标一明,方向一定,科学课堂就真正拥有自己的灵魂。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就能从根本上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准确定位目标 尽显英语魅力 篇3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目标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与运用能够对教学起到导向与推动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语言认知规律出发,注重优化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与有效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其次,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一、突出教学重点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总是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而设计的,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现课程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与接收;其次在构建知识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目标,根据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根据基础来确定教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认知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最后,要突出教学重点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空间。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1 Dream homes的“Reading A Homes around the world”时,为了突出学习重点目标,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划出不懂地方,体现教学的重点词汇短语理解目标。
(2)要求学生围绕文本中的 in front of,next to,in the front of 等词汇进行灵活运用。
二、突出知识要点目标,积累语言表达内涵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围绕课程知识目标要求,优化结构体系整体运用。注重目标的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总结,让学生能够在基础性学习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有所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结构来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在呈现知识目标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整体呈现与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总结与归纳。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中7B Unit1 Dream homes的“Reading A Homes around the world”时,可就文章表达主题大意和重点词汇短语的理解等方面来设计相应的知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能够运用多种语言学习方法来概括文章的表达主题外,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houses in the world?”中的表达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运用,能够就love to do something、get into…share something with some one等词汇的表达内涵进行理解记忆,以此来加深学习运用。
三、注重技能目标优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从语言学习技能目标要求出发,鼓励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技能目标优化中,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发展需要,多给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文本内容,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做好知识运用目标的设计,体现多元化的思维与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注重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最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使用技能,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其中的使用规则和要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 Hosting a charity show ”时,通过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资源来了解“What’s the character of the show?”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能够自行开展表演等活动,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四、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获得学习情感体验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主要表现在:
(1)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2)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所得失;
(4)运用多种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发展和创新。
例如:在教学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时,就要求学生按照“Reading”的要求,讲述一段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并按照以下的思路去思考:
(1)What happened in your life?
(2)Is it good or bad for you?
(3)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①让学生阅读“What
should I do?”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形学习,即写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和难题;③ Can you give your class mates self or your class mates some suggestions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总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只有潜心的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我们的英语课堂才能方向明确,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曾光琼.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策略[J].都市家教,2010(2).
[2]王颖梅.优化设计教学,实现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0(12).
[3]刘雪梅.试谈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J].文理导航,2011(22).
准确定位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一、更新教学理念,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理念在改变, 教学目标也在改变, 教学的模式自然也在改变。从重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到重技能素质的现代教学理念;从灌输式的传授到启发引导式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重知识的积累到技能的培养等, 在这个变革中摸索前进的语文教师似乎也有些迷茫。怎样才能既扣住新《课标》, 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又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理念,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 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显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 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 提出“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 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 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 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 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 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教改的宗旨在于追求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技能, 让学生全面发展。教改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任务, 更新教学理念,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把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智、运用策略,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和高效性。
有效教学的认定标准是化虚幻为本真, 讲究一个“实 ”字。因此, 教学中要始终本着教育宗旨, 一招一式都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 围绕学生之本, 准确定位三维目标, 力争课堂教学的实效
好课应该符合学情、以学生为本,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落到实处。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既要看《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要根据教材的内容, 还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一堂课之中, 不一定要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更适合于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 有些内容也许更适合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在语文教学中, 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实现由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转变,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激活封存的记忆, 唤醒沉睡的潜能,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然而, 语文教师们在定位三维目标的过程中也显见出各种弊端, 值得我们深思。
1.评价课堂效果首先应关注三维目标是否达成, 而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三维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了折扣。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定位往往尽信教学参考, 或者现成的教案, 不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只图完成教学任务, 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不能优化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气氛要么沉寂, 学生参与不够, 要么力求新奇, 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 其实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因而, 实现教学实效、高效的途径之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文本特点, 大胆取舍, 准确定位三维目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主体, 重视课前预设, 更要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备好教材、备好学生,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重视对课本资源的开发利用, 正确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 生活处处即语文。实现人课合一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也是语文课人文性的体现。虽然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落点, 也不能忽视工具性,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部分教师为了实现情感教育, 对文本内容做粗浅处理, 在拓展环节抛开文本, 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 认为这是对主题的升华, 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其实, 语文学习就是要在品语言的基础上去领悟文道, 领悟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丰富感情, 感悟文章深邃的思想和哲理, 用优美的语言去感化学生, 用文章细腻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以教师睿智的语言去启迪学生, 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不一定在拓展中大肆渲染,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过多用音响等多媒体手段去吸引学生, 反而会扼杀学生对语言的解读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 追求课堂的有效、高效, 必须以学生为本, 准确定位三维目标, 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
三、重视基础知识, 准确定位训练目标, 实现基础和能力双赢
目前的语文常规教学中, 令人担忧的现象有: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基础教学没有得到重视, 学生的学习习惯差, 自主学习意识缺失等, 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教师在课后巩固环节中大多盲目地采取题海战术, 语文训练也不例外。
其实,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课标》的要求,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特别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方法技能, 因为题海训练并不适合语文。
如何当好学生干部、如何定位准确 篇5
提纲:
①对学生干部的认识(学生干部的定位;在工作中有些学生干部出现的不良现象)
②学生干部素质或能力(工作中必备的素质能力和如何去学习、完善自我)③如何争做优秀学生干部
④学生干部工作中经常遇见的几个问题:
⑤如何掌握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艺术
一、学生干部的认识(学生干部是什么?)
应该如何做好一个学生干部呢?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学生干部”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不清楚什么是学生干部,就肯定不清楚如何当学生干部,更谈不上当一个好的学生干部。
首先,是学生。既然是学生,就应该践行学生的本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学生的本份是什么呢?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学习。这里,学习是广泛的,既包括现代科技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包括思想道德的学习,文艺体育的学习;既包括理论上的学习,又包括实践中的学习;既包括自己的学习,又包括同学间的学习。不言而喻,大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思想道德的学习。我们开展学生活动,固然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载体,一种形式,但并不是最主要的;而且,即使活动本身,也要把知识性和思想性融入活动之中,才能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起到促进自己和促进同学们学习的作用。那些为活动而开展活动,甚至以牺牲自己或同学们的学习而开展活动,则与学习这个中心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学生的本份。
其次,是干部。是学生的干部。既然是干部,就应该履行干部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干部。干部的使命是什么呢?是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习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培养学生成才这条主线,协助老师,带领同学,服务同学,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是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要培养自己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就是要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做干部。很多情况下,这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实现这些目的。因此,组织活动就成为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一种重要的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目的本身。如果把开展活动作为干部的目的,把开展活动作为评价学生干部的唯一标准,那就是手段与目的颠倒,是本末倒置。
最后,是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如果只顾自己学习而不顾服务同学,这样的人可能是合格的学生,而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如果不顾自己学习而专搞所谓的活动,或者只为自己的私利,这样的人既不是合格的学生,也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此其一;其二,是学生干部,而不是社会上的干部,因此,不能染上社会上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不要变成脱离同学、高高在上、只对老师负责、不对学生负责的官僚主义干部。
我们有些学生干部,天天很忙,今天开会策划这个活动,明天准备举办那比赛,后天又穿街走巷,登门拜访,谈“生意”,拉赞助。这种积极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有的人误以为当学生干部就是要搞活动,谁搞的活动影响大、规模大,谁就是优秀的学生干部,则是十分错误的。因此,一些学生干部开展活动很多,自己学习却很少,成绩逐渐下降。这些学生干部在同学们心目中是缺乏威信的,也是不适宜做干部的。
他们热衷竞选学校、学院的主席、副主席,有时甚至投入不小的成本来“竞选”,而不愿意当班上干部,特别是不愿意做学习委员、生活委员这种“官小”事多的干部。有的学生干部,喜欢搞轰轰烈烈的“大”活动,而不喜欢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为同学做些实事。显然,这些人当干部的目的,恐怕不是想为同学服务,而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比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甚至只是为了综合测评的加分而已。这种学生干部也是为广大同学所不满的。
更有极少数学生干部,与老师关系很好,但与同学关系一般;成天围着老师转。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干部误把老师对他的信任,作为指手画脚的权力,颐指气使,官腔十足,忘乎所以,影响很坏。这不仅有损老师的声誉,而且败坏学生干部在广大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学生干部,更是全体同学极其反感的。
固然,大多数学生干部是品学兼优的,上述现象只是少数,但也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没有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没有正确摆正自己的定位,也就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学生干部。
二、能力素质
1、业务素质
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而且求知欲强,喜欢探索,这就要求学生干部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干部更容易赢得同学的尊敬和爱戴,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对同学实行有效的领导。业务素质不仅只表现在本专业学科的学习成绩方面,还应包括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干部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从而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2、能力素质
大学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包括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交往能力:学生干部要熟悉交往艺术,善于同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学会与各种群体和组织打交道。只有这样,学生干部才能和同学以及其他组织和群体建立密切的关系,各种信息也会源源不断地向自己传来,为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做好各项工作。
② 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干部面临的工作往往是纷繁复杂的,这就需要提高自己分析、判断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客观事物等各种信息的能力。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就没有正确的决策,也就没有正确的领导行为。
③ 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行为的基本功能,领导行为的效果,依赖于决策的性质。学生干部应根据我们布置的中心工作,结合本部门或本系、本班、本部
门的特点和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出关键问题所在,权衡利弊,及时作出有效可行的决策。
④ 组织能力:学生干部要把性格各异,素质不同的同学组织起来,合理安排,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活动协调起来,团结互助,拧成一股绳,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保证决策的实现。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⑤ 创新能力:学生干部都不能干出成绩。能不能超越自我,超越别人。根本的区别是有无创新能力,在工作中能不能提出新见解,新方案,能不能打开新局面。如果学生干部,因循守旧,本本主义,迷信书本和权威,一切按老规矩办事,那么就没有我们创新,没有发展。一切都可能是老样子。
⑥ 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现代社会节奏紧张,人与人的接触频繁而短暂,最初印象往往是通过言谈来产生的。好的学生干部应该是具备语言魅力的人,在竞选演说中能脱颖而出。在工作中,既要运用品德的感染力量,亦离不开写,说,辩。所以作为干部应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写作,演讲辩论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做好工作创造自身优越的条件。
3、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干部对同学实现有效领导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等方面。一个人如果兴趣狭窄,情感贫乏,意志薄弱,性格孤僻,缺乏主动精神和自主能力,人际关系不协调,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相反,一个人有了广泛的兴趣,能使自己更加接近和了解同伴,更多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增加和同伴的共同语言,从而有效地激起和培养群体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丰富的情感是联络和沟通同学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增强领导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得到同学的信任和敬佩。坚定的意志就是要求干部要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努力奋斗,在工作中表现出主动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勇于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承担责任。对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干扰有坚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同学完成预定任务。
4、集体素质。学生干部个体的素质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集体素质不平衡,就会导致群体领导层的内耗。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干部来说,合理的集体素质构成应该具有互补性。它要求各位学生干部在性格、气质、能力上彼此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并互相尊重,注意满足对方的需要。这种心理上及能力上的互补有利于学生干部集体的团结,有利于形成集体的合力。
5、自律
学生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行为规范方面要起到示范和管理作用,首先必须自律。
6、责任心
学生干部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要放眼于全班、全校,积极建设半风、校风、学风促进自己和同学的共同进步。工作要耐心、细致、有创意,这些都来自于责任心。
7、原则与宽容结合学生干部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兴趣广泛,与同学打成一片,对同学的错误要严加指正,却又要宽容原谅。
概括地说,做健康系学生干部要胆大心细脸皮厚(工作开展);顶天立地有本事(干部素质);政治上靠得住(思想认识);工作上有本事(处事能力);作风上过得硬(生活作风)
三、如何争做优秀学生干部
1、首先要勇于毛遂自荐,善于表现自我,争取锻炼的机会。新生入校后学院、各系、各班都会举行学生干部竟聘会。为了争取机会,要勇敢地报名,认真准备演讲稿,演讲内容要切合实际,语言要精练,演讲时声音要洪亮,要在正式演讲之前反复训练,争取一鸣惊人。
2、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在工作中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前要准备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领会会议精神。同时要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学院业余党校举办的培训班。
3、要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要做到既不耽误学习,又不影响工作,争取各课平均成绩在75分以上,单课成绩在60分以上。要做到既不脱离同学,又不混同于同学。
4、贯彻正确的组织原则与思想路线与工作路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础上是集中制指导下的民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决定重大问题。做到调到研究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去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现真理”。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遇事同群众商量,把一班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5、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争取主管领导的理解支持。凡属重大问题的决定处理必须按组织原则,向上级汇报;凡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向上级反映,争取领导支持,凡是工作中的失误要主动承担责任,做到有错必纠,争取领导理解。
四、如何掌握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艺术
第一、要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第二、一定要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第三、要妥善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第四、要注重学习、总结,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第五、要严于律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起到模范和榜样的作用。
第六、要树立全局观念,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这是做领导的基本要求。
第七、建立并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八、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五、学生干部工作中经常遇见的几个问题:
1、突发事件的立场与处理问题;
2、支持班级工作问题
3、与老师沟通问题;
4、接待外来人员问题;
5、评优和入党问题;
6、学生干部间称呼问题;
7、学生干部耽误上课请假等问题。
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 篇6
首先, 这个环节的主体———学生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1. 缺乏目标, 没有主见%目前我国的现实是基础教
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 高中阶段的目标非常清楚: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同高等教育阶段有很大的区别, 不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后, 面对陌生的环境, 面对一种较以往不同的教学模式, 很难高效的融入。尤其是经历了高中的寒窗苦读和家庭、学校全方位的服务和呵护, 多数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和职业, 处于对未来的懵懂状态, 这是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一、大二, 这样的状态尚可以理解, 但大三、大四学生仍然没有目标就让人忧心了。部分学生快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干啥、怎样干。有些考研的同学也是犹犹豫豫, 举棋不定;不考研的同学毕业后在哪方面发展自己没谱。总之, 没有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定位和对未来做出明确的打算, 随大流、跟风走的同学不少。
2. 实习期间心不在焉。
目标的欠缺, 使得他们在实习中不能沉下心来观察、学习, 对生产或试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够, 明明也知道自己欠缺很多, 但不知道从基础和细处积累。有极个别动物科学专业的同学甚至连蛋鸡产蛋高峰期都不清楚。大三、大四打算考研的同学在考研结果尘埃落定前没有心思真正融入课堂和实习, 逃课或者隐性逃课 (人在教室, 但没有听课, 看考研书或者玩手机等做与所上课程无关的事) 的人大有人在, 该做实验了不愿进实验室, 只肯抱着书本复习迎考的占实习生的大多数。其实, 必要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 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 动手参与的学习, 效果是最好的。
3.普遍缺少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每届学生中都不乏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同学, 但这样的同学只占少数。现在的大学生多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 尤其是独生子女, 在多位家庭成员的呵护下长大,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比祖辈、父辈们丰富和优越的多, 尤其是年幼时受过苦的父母, 情愿自己苦点累点, 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受累。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先天不足。因此, 真正需要动手做实验的时候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就目前情况看, 现在的多数学生是这样, 未来几年、十几年以后的学生仍然会是这样。
基于以上情况, 在目前社会发展趋势和现今教学体制下, 大的环境和气候在短时间内不易改变, 在教师、学生、学院这三者之间, 如何各尽其能来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 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1.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成就意识。首先要对学习的专业有个明确的认识, 这个专业以后是在哪个方面为社会服务?自己努力会有哪些美好前景?毕业以后随遇而安又是怎样的结果?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这个问题就应该时常思考, 待到专业课学完, 就应该有明确的认识。随后就要明晰自身的定位和确定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这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来说, 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实习前有段时间, 或者是大三考试结束后, 进行职业规划讨论是不错的时机。期间, 可以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请教师讲讲本专业、本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就业形式、工作环境、收入情况、未来个人发展平台和个人生活水平评估等, 让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定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或技术实训, 同时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 及时在实习中加以弥补。多与社会上前期毕业的同学交流, 及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这样更有利于自己踏实学习, 更快进步。
2. 对于实习导师。
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产业化状态, 远未达到个性教育的层次, 作为教师, 因材施教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在宏观上, 学生要通过大学教育拥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为社会担当的智慧与勇气。微观上, 他们需要掌握相应的社会知识与职业技能。在大学后期, 实习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览、实验、实习的培养中拓展思路、掌握方法、熟悉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和深入地了解, 掌握专业要领, 强化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这样才能使他们不断把握专业的进展, 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的讲, 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求学计划或职业规划情况因材施教:考研的同学要以试验室实习为主, 着重学习实验操作技术及科研论文的设计思路、科技写作知识等综合技能;针对立志在养殖生产企业工作的同学, 需要多到相关生产单位去锻炼, 期间要根据情况, 及时与场家技术人员沟通, 根据需要及时给学生辅导相关知识, 争取其在毕业前能够成为在养殖场独挡一面的合格员工;对于要做业务的同学, 可以到相关公司实习, 使其可以小试身手, 尽早进入状态。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有怀疑, 再次调整方向还来的及。经过实习期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习, 学生能够在专业上自立, 在工作上自信。
3. 对学院。
一个人的成功既取决于个体的素质, 又取决于他所面临的环境。孟母三迁的典故很好地诠释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和服务方面, 学院应有适宜的规章制度和规范为教学实习提供依据和方便。针对学生个人学习程度和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 应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便因材施教。比如在实习效果的考查手段方面, 没有必要都做试验性、探索性的毕业论文, 采用灵活有效地考查方式更利于导师开展工作和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进步。比如让有志于进步深造、在试验室做试验的同学做创新性、探索性试验, 写学术型论文;让在养殖场的同学写实习总结、心得、建议或专题报告;让做业务的同学提交公司发展规划、业务拓展、产品开发与推广等相关报告。作为学院的领导和管理者, 要清楚这点:想把每个同学都培养成全才的可能性和美好愿望是不现实的, 社会上越来越需要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 笔者认为, 培养合格人才就是指毕业的同学在某领域能够胜任工作, 具有开拓潜质, 在工作岗位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立足技能, 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做自己喜欢的事, 知道通过不同途径的学习来做好, 这就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因此, 学院方面也应该因时而变, 以学生个人成长为本,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相应制度,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走出校门的学生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就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学校的声誉和名望才会随之提高,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往往有太多的影响因素, 大学四年的学习只是学生人生短暂的时光, 毕业实习阶段是对大学学习的总结和知识的综合, 也是踏入社会前的演习,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很多人从此起步, 扬帆远航。有奋斗目标、有知识基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不但要把握现有的“鱼”, 更要学会如何“渔”, 这样才是个人发展的源源不断的“鱼”。
摘要:本文从毕业实习中学生表现的不足, 从学生、老师、学院三方面来分析提高毕业实习环节的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责, 为提高该环节的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推荐阅读:
在美术设计中如何准确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08-24
教学目标的定位06-21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12-30
目标困惑: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08-26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09-01
如何物理课确定教学目标05-23
如何达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12-17
如何有效完成议论文教学目标12-19
准确目标论文07-15
如何制定一份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