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2024-10-20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精选8篇)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篇1

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目标和思路

汇报材料

党委书记:何立新

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项目建设背景

创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吐鲁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我校是7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全地区唯一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地委扩大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打造成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要求。

二、项目建设目标

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内涵提质,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经过三年建设,将学校建成为服务吐鲁番、辐射南疆地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新技术应用推广服务中心,成为全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典范,成为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项目建设方案

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由“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3个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和“共享性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教学管理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5个子项目构成,建设内容如下:

1、重点专业建设

对接吐鲁番地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及关系民生的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建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3个专业,带动传统专业群、新兴专业群和优势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我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实现在国内同类学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秋去春回”、“三阶段、三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一条主线、双证沟通、三个结合”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并在相关专业群推广。重点专业学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订单”培养学生比例在70%以上,就业率达98%以上。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健全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形成以典型项目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模式。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技能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办法和校企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

4、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提高教师职业实践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推进机制,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教学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一支专业带头人领衔、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吐鲁番地委在学校师资引进方面制定了优惠的政策,对技能型紧缺人才,按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全面解决。

5、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的实习、实训需要,建设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工位足够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50%以上,生顶岗实习率100%。

6、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

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经过二期工程,目前已经覆盖全校所有楼宇,现千兆进楼宇,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与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建设集公共信息、虚拟仿真实训资源、顶岗实习企业资源和其它专业教学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7、办学模式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定向培养机制、师资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构建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保障体系,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格局。

8、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将行业企业精神、理念、价值观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变招生为招工,让校园文化,溶入企业文化之中。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创新作用,建立“和谐职业人”培养机制,形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型职业教育文化。

9、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突出学生岗实习管理,健全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共育机制。探索以企业评价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性、诊断性评价为主体,终端评价为标尺的能客观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学习过程+职业态度+行动结果”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10、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建设开放的社会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项目和方向,开展 3

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成为吐鲁番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中心和区域内校企合作的牵头学校,满足吐鲁番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

2、成立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办公室”和“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监控办公室”。

(二)制度保障

1、建设项目工作制度

制定《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等。

2、建立项目监控制度

制定《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经费审计暂行办法》和《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项目监控机制。

(三)资金政策支持

1、政策支持

吐鲁番地委行署制定了220号文件,对于来我校学习技能的学生给予政策补贴,每个学生有1500的生活补助,并且免学费的书费。

2、招生支持

吐鲁番地委行署根据本地实际,调整了初、高中学校的升学比例,按5:5的份额进入我校学习。

3、湖南省的大力支助

作为对口支援的湖南省,已将8所高职院校列入对口援助我校的范畴,在已投资援建了二栋教学楼的基础上,现已投入了4000万资金开始了新校区的建设(已开工建设),今年还要投入4000万建设资金,今后将重点加大的资金投入力度。

4、国家及自治区领导的关心支持

国家及自治区领导多次来我校考察与调研,对我校的发展提出了各项建设性的意见。

申报自治区示范性校的过程对于我们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必将极大促进我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为我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恳请各位专家给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篇2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环境

会计法律制度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中产生, 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环境主要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三大基本环境。

1.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4年10月20日,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 并且指出,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越来越多的经济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为了使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民经济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必须通过计划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四大报告突破了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产物的传统观念, 表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终确立起来。

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的重要保证。1997年9月12日召开的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 在法律制度方面不断得到落实和完善, 特别是这一经济制度不断在《宪法》中得到体现。

1993年3月15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肯定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明确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9年修正后的《宪法》, 再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 也承认其他分配方式的合法性, 明确“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至此,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市场法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构成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运行的基本经济环境。

2.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开始出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政府对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总体态度, 是采取不直接干预方式, 让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所需资金, 另一方面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资本市场的建立导向上, 主要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出发, 通过建立市场导向而非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市场导向十分明确。企业发展资金的供给主体也由财政与银行向资本市场转移, 资本市场在企业资金筹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并不存在因投资控股而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具有较为典型的英美模式资本市场特征。从建立和完善过程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也主要是借鉴普通法系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将在股票市场发行上市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困的重要途径, 形成了上市公司国有股占绝大多数的局面。同时我国也认识到这种局面对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不利, 因此采取国有股减持的方式减少国有股的比重, 从而优化资本市场结构。2005年5月, 我国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 核心是通过调整存量资产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形成投资者共同的利益取向, 构建具有共同取向的利益关系, 奠定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资本市场建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更多是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英美模式资本市场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运行的另一重大经济环境。

3.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

在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 我国法律与大陆法系国家更为相似。

首先, 在立法上我国立法机构具有法律上的绝对权威。《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制定、修改和补充宪法和法律并解释和监督其实施的权力”,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在不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 “规定行政措施, 制定行政法规, 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其次, 在法律执法和司法上我国只能以成文法为根据, 没有“遵循先例”原则。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史不长, 法律规范零散且不系统, 法典式的法律规范更是缺乏, 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开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就是指法的适用机关及其官员适用法律时, 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法的适用机关及其官员在适用法律时, 只能以法律作为准则, 以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等法律事务的唯一尺度或标准 (葛洪义, 2003)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排除了司法过程中以判例和政策以及公平、正义原则作为开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作为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其他行政机关也必须在成文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执法活动。

最后, 在法律的解释上我国严格限制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活动。法律并不针对具体事物、人物和场合, 具有概括抽象的特征, 具体案件的审判却是法律在具体事物、人物和场合中的应用, 因此司法过程中不可能省去“解释说明”法律文字具体意思的过程。但是, 这种法律解释说明的权力与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一样, 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司法机关在理论上必须尊重立法机构, 围绕法律文字、立足于法律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直至最后判决。从成文法编纂的思想以及对待成文法的态度上, 我国具有明显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特征。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必须在这一法律体系特征大环境下进行,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制度环境。

二、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的经济制度环境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环境, 正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条件下, 协调两大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这一基本矛盾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 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会计法律制度能够有效保护产权。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两大基本制度变迁:一是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变换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二是变人治为法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沿着这两大制度变迁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会计法律制度应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为产权的计量和界定提供基础性支持。

会计的职能是“对产权的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映与控制”, 会计的本质是“一项对产权经济具有基础性控制功能与社会性意义的管理活动”。会计法律制度为产权的界定提供了方法上的前提条件, 在明确和保护产权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 会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会计记录的方式, 可以界定和明确初始产权的范围和数量;其次, 会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式, 可以界定和明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产权范围和数量。因此, 会计法律制度为其他法律制度对产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出发, 会计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应是从基础层面构建、完善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

2. 英美模式的资本市场要求会计法律制度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市场筹资的方式、交易的种类以及资本市场总体规模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市场规模和市值成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比过大导致股份过于集中, 但个人持股高度分散, 并且随着国有股减持、股权分置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可以预见股权分散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投资者的利益能否充分得到保护是我国资本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 如何运用会计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是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市场主导型资本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形成的客观要求。

3.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特征要求会计法律制度完整、系统。

大陆法系国家力图建立“系统、清晰、逻辑严密”的法典, 建立概念化的法学架构, 并使这种架构能够体现法律对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涵盖力, 从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虽然这一理念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但它仍然是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这一理念表现在法律规范上, 形成了法律结构系统化、条文抽象化、方法科学化以及概念主义等特征, 只有这样的法律制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社会现象较强的涵盖力。但是, 由于我国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法律制度的历史较短、立法技术不够成熟, 同时也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仍然较为零散甚至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 无法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 我国必须立足于大陆法系法律制度这一现实法律环境, 在立法技术上进行突破, 建立系统、完整的会计法律制度, 以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需要。

4. 普通法系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会计执业准则应能与大陆法系特征的会计法律有机配合。

实证研究显示, 不同资本市场和资本结构条件下, 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需求和法律实施效率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La Porta、Vishny等 (1998) 的研究表明,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下的英国和美国在法律制度的效率、法律规则和会计准则方面明显优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的德国和日本。

作为典型普通法系国家的英国和美国, 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由民间机构进行, 它并不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以判例法为基础、以衡平原则为补充”的具体司法过程, 为技术性的会计执业准则在司法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会计执业准则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实施, 在法律渊源理论中虽然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但由于会计执业准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相对较低及会计执业准则在司法上缺乏可操作性等, 会计执业准则理论上的法律地位在司法实践中却难以落实, 在具有大陆法系特征的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这是我国会计执业准则比普通法系国家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执业准则更为尴尬的境况。

因此,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法律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建立我国会计执业准则体系, 或者加强准则的研究和解释, 以使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可操作性, 否则会计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不可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道扬.论两大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会计研究, 2002;8

[3].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会计研究, 2004;2

[4].江春, 许立成.法与金融学的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 2005;4

论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目标分解;目标控制任务;控制措施

由于建设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风险因素比较复杂,因而实际状况偏离目标和计划的情况经常发生,往往会出现投资增加、工期拖延、工程质量和功能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要求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目标、过程和活动的跟踪,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将工程实施的实际状况与目标和计划进行比较,如果发生了偏离,就需要采取纠正措施,使工程在新的计划状态下进行,但是任何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包治百病,原来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也许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动态地进行目标控制。

一 建设工程三大目标控制的对立统一性

任何建设工程都有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构成了建设工程的目标系统,为了有效地进行目标控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投资、进度、质量之间的关系。建设工程三大目标之间存在对立关系,因此三大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优”,但也不能将三大目标分开来,孤立地、片面地分析某一目标而忽略其对其他两个目标的不利影响,应掌握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制约因素,将三大目标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反复协调平衡,实现整个目标系统最优。

二 建设工程目标分解

建设工程目标分解最基本的方式是按工程内容分解,一般将投资、进度、质量三个目标分解到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

三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特点

在建设工程实施各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目标控制内容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是建设工程目标全过程控制中的两个主要阶段,应正确识别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正确确定这两个阶段的任务和措施。

设计阶段是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关键阶段。随着各阶段设计工作的进展,建设工程的范围、组成、功能、标准、结构形式等内容渐渐明确,可优化的内容慢慢变少,优化的限制条件越来越多,各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方案设计阶段影响最大,初步设计阶段次之,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影响已明显降低,到施工阶段,影响投资的程度只剩下10%左右,且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的安全性、可靠性取决于设计的质量。

施工阶段是形成建设工程实体、实现建设工程使用价值的过程,虽然建设工程的使用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设计决定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施工,就不会按设计要求实现其使用价值,建设工程的投资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要合理确定资金使用方式、渠道、数额、时间等问题,在满足工程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金占用数量和时间,降低资金成本,因此施工阶段是投资控制的重要阶段。

四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任务

在设计阶段,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通过收集类似建设工程的投资数据和资料,制定建设工程投资目标规划,开展技术经济分析等活动,配合设计单位使设计投资合理化,通过有效的投资控制工作和具体的投资控制措施,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工程“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任务通过建设工程总工期要求,确定合理的设计工期要求,由“粗”及“细”地制定建设工程总体计划,完整准确的提供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任务通过了解业主建设要求,制定质量目标规划,提供设计工作所需数据和资料,配合设计单位优化设计,满足建设工程的功能和使用要求。

在施工招标阶段,目标控制的任务有编制施工招标文件,编制标底,做好投标资格预审工作,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在施工阶段,通过工程付款控制、工程变更费用控制、预防处理好费用索赔,使“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通过完善建设工程控制性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各单位关系,预防和处理好工期索赔,使工程“实际工期不超过计划工期”;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通过控制投入产出进行全过程控制,对相关人员、单位资质、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和机具、施工方法和方案、施工环境实施全面控制,使工程“实际质量目标达到合同约定要求,且不低于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的要求”。

五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措施

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动态地实施目标控制,还应重视事前主动控制,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组织措施:一般不需要增加投资费用,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合理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落实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任务和职能分工,优化目标控制工作流程等,尤其是对业主原因导致的目标偏差,组织措施为首选。技术措施:对解决建设工程实施中的技术问题是不可或缺的,且对纠正目标偏差相当有效,运用技术措施的纠偏是关键,一是要提多个不同的技术方案,二是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采取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经济措施:最易被人们接受和采用的措施,经济措施不仅仅是审核工程量及相应的付款和结算报告,还要从一些全局性、总体性的问题上加以考虑,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同措施:由于上述控制均以合同为依据,因此合同措施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拟定合同条款、参加合同谈判,处理合同执行中的问题、防止和处理索赔等措施,确定对目标控制有利的建设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和合同结构,分析合同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对每一个合同作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篇4

项目进度控制的目的:

1、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包括:--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

--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进度计划--进度计划的跟踪检查与调整

2、进度控制的目的是控制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

3、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树立一个最基本的工程管理原则,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工程质量

项目进度控制的任务:

1、业主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控制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

2、设计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依据设计任务委托合同对设计工作的要求控制设计进度。

3、出图计划是设计方控制进度的依据也是业主方控制进度的依据

4、施工方进度控制进度的任务是依据施工任务委托合同对施工进度的要求控制施工进度

5、施工方应视项目特点和施工进度计划的需求,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指导性,实时性的施工进度计划,一级按照不同周期的施工计划

6、供货方进度控制任务是依据采购合同进行供货进度控制

7、总结:进度控制任务依据委托合同对进度要求控制进度业主方除外 项目进度计划系统的建立:

1、项目进度计划系统的建立是一个过程,它是逐步形成

2、分类:

按照深度不同分类--总进度计划

--项目子系统进度计划

--项目子系统中的单项工程进度计划

3、按照进度计划系统分类功能--控制性进度计划--指导性施工计划--实时性进度计划

4、进度系统计划的建立还有分各方和时间

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内容

1、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计划目标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定义时确定,2、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控制;

3、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的控制是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任务;

4、若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总进度目标的控制也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管理的任务;

5、在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控制前,首先应分析论证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6、总进度目标论证并不是编制进度规划,它涉及工程实施条件分析和工程实施策划方面的问题;

7、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总进度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工作进度--招标工作进度

--施工前准备工作进度--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进度--工程物资采购工作进度--项目动用前的准备阶段

8、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核心工作是通过编制总进度纲要论证总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步骤

1、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2、进行项目结构分析

3、进行进度计划系统结构分析

4、确定项目工作编码

5、编制各层进度计划

6、协调各层进度计划的关系及编制总进度计划

7、若编制总进度计划不符合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调整

8、若多次调整,项目进度计划无法实现,则报告项目觉此者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篇5

一、工期与质量目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期和质量是一个建设项目比较重要的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管理好一个建设项目,实质就是如何让这两个因素达到最好的结合。但在这两个因素中,工程质量显然是最为重要,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建设方的声誉。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只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才能要求缩短工期。不能保证质量的工程,,建设的再快,也没有价值,只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时甚至不仅仅是各种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但如果只是强调保证质量,而对工期没有要求,也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直接浪费.工程建设中讲究质量,势必要花费较多的资源和时间,对工期产生不良影响。[3]保证工期,是在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的前提下,而决不是偷工减料.因此,工期和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作为工程建设方要精心组织,严格建筑程序并协调好工期和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工期与质量目标控制的实施和协调的措施及方法

(一)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三级质量保证和责任体系。

质量管理首先要开展质量先期控制,设试验检测组,负责日常试验、检测工作,形成一个工程质量检测网络。当前工程质量问题,贵在“严”字,重在“落实”,核心是抓“标准化”。抓工程质量,首要的是“严”字当头,专职人员要做到处处从严出发,实行“一票否决制”。该返工重做的一定要返工,直至合格为止。[4]做到层层工序谁施工谁负责质量,真正使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建立、健全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做法可以设置专门的安全质量检查室,安全质量室直接对建设工程负责,安全质量检查室设置质量监督员,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相互监督、制约、帮助的整体。[5]从而保证在每一道工序上对创优工作的贯彻。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完善各专业、各工序的各种规程和条例,加强对上岗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的`培训教育,使每个职工责任分明。为了保证质量,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检查、试验设备。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是企业施工质量保证的核心,其目的是使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做到“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理”,全员都参加质量管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都有人管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都有人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多部门齐抓共管,职责分工明确,增强质量管理的力度。以确保施工质量,促进施工顺利进行。

(二)建立一套奖罚制度,加强质量教育

制订一套完整的奖罚制度,坚持以工程施工质量优劣,作为考核各级人员最基本的主要指标,“优质优价”,奖罚分明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搞好技术交底:每道工序开工和各专业人员进场上岗前,都必须经岗前培训和进行专业技术交底,由专业人员负责实施,使上岗前人人做到心中有数。施工期间定期培训,达到人人懂技术、会管理,形成一个重视质量,会管会抓施工质量的施工集体。认真做好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和分项工程检查验收签证,绝不留隐患。积极配合工程师做好质量监理工作。[6]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的交接要及时通知工程师进行检查。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提出的问题迅速研究解决。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进行教育,学习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国际标准和我国近年发布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我国质量管理保证系列标准(GB/T19000),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并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和健全较为完善的各项质量体系。使各项工程建设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安排计划对职工进行分期分批的指在更新知识和提高现代化业务管理水平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干部进行施工规范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新开工程开工前对全体参战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讲授本工程情况、特点、难点、工期要求、质量要求和措施。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市有关部门进行工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必须进行新的技术操作规程教育等。

(三)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认真贯彻“质量第一,百年大计”的方针,坚持“管施工必须管质量”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手段,加强质量保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7]在施工实践中,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以自检为主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机构、检查制度和责任等一系列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且要配备富有施工经验,熟悉规范和设计,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的自检人员,确实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

(1)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发现不合理的应及时主动地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设计必须经设计单位同意。严格遵守施工程序,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工程开工前要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和必要的准备工作,使大批施工人员进场后能保持良好的施工秩序。

(2)建立技术责任制

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技术工作,组织图纸自审和参加会审,主持编制一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学习、贯彻各项技术规程、规范和管理制度,制定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处理工程质量事故,开展各项技术活动及质量评定工作。[8]质量负责人负责施工过程中质理措施的落实,参照技术负责人施工方案中的技术措施、施工项目按有关质量验收规范下发三级技术交底到施工班组,监督班组的工程施工质量情况,收集现场质量信息并如实向监理和技术负责人反应,组织并参予分项分程的验收和评定,负责建立并管理工程施工中形成的技术档案。[9]施工负责人负责现场具体施工,按照图纸设计、操作规程和技术交底内容组织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认真对待工程质量,注意班组内部人员配置,尽量避勉出现质量问题!发现质量隐患,出现质理问题及时报告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组织好班组内部质量自检和涉及到的工序交接工作。

(3)严格执行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尽量避勉质量事故的发生,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后,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按规定逐级上报,不得隐瞒。[10]凡工程质量不符合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的,都叫质量事故,包括由于设计错误,材料设备不合格,施工等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质量事故发生后,应立既组织力量,调查处理,采取补救措施,做到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或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凡质量返工所造成的费用,由事故直接单位负责,勘察、设计单位造成的质量返工费用由建设单位负责。

(四)明确阶段目标,保证节点计划和总体计划的完成

为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塔吊、龙门架要提前安装,尽早投入正常使用,各专业配备专用中、小型施工机具[12]。根据网络计划总进度的总工期解剖,整个工程工期分阶段控制,实施中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全方位的抓落实。作业班以工序保证日计划,施工队以日计划保证总计划的完成。[13]建设项目负责人要确保任务层层落实。

(五)加强对该工程的领导和管理,健全施工协调制度

集中专业技术骨干,组织精干过硬的施工队上线施工。实施项目负责制,推行方针目标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体制上,采取项目负责制。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充分地向其授权,使其有权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制订方针目标,层层分解下达执行。[15]健全施工协调制度,保证“条条施工渠道畅通”,如坚持施工班组的完工会制度、统一指挥权限、调度交班会、安全质量检查制度和领导现场办公会制度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协调制度,继续完善执行。

(六)加强工地施工技术管理确保工期

运用网络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施工技术管理。严格按照基建程序组织各项工程施工。

(1).施工准备阶段。

以组织现场调查为核心,做好各项开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认真核对设计。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核对设计图纸,对设计图纸和数量计算、说明等全面阅读。核对图纸之间有无矛盾,错漏。现场核对设计与现场是否相同。组织测量人员现场中线、水平、边桩和桥址涵位测量。核对控制桩和BM点。核对地形地貌和各项建筑物与设计图纸是否相同。组织各管理层次人员,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调查工程施工情况。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好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6]其内容包括现场组织总平面设计、施工方案、工程进度计划、资源供应计划、技术组织措施等。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做到参战人员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全民参与管理、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配合项目经理、质检部门和材料部门落实临时设施和临时工程的实施和材质检验。

(2).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篇6

1)工程开工前期,项目成本经理组织预核算室员工采用正确方法,对工程项目的总成本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制定出项目的目标成本,

a.首先进行施工图预算。根据已有投标、预算资料,确定概算与施工预算的总价格差,确定中标合同价与施工预算的总价格差。

b.对施工预算未能包容的项目,包括与施工有关的项目及其现场经费,参照定额加以估算,

c.对实际成本可能明显超出或低于定额的主要子项,按实际支出水平估算出其实际支出与定额水平之差。

d.考虑到不可预见因素,工期制约因素以及风险因素、价格因素,加以测算调整。

e.综合计算整个项目的目标成本。

2)为了确定成本降低目标,项目经理主持召开由项目各科室主管参加的成本工作会议。

a.技术、工程、材料各业务口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具体分析本专业在节约成本上有多大的潜力。

b.将成本降低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业务口。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篇7

东北振兴, 金融先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没有发达的现代金融, 就没有发达的现代经济。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也必然带动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东北区域金融体系的支持。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正是健全和完善东北区域金融体系, 重塑区域金融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 是东北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

加快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现已成为国内很多学者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共识。然而, 从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来看, 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其中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尤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回顾

金融中心问题是介于金融学、金融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之间的边缘问题。国际上对于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金融中心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 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一般认为, 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克斯 (Francois Perroux) 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被认为是金融中心的理论雏形。金融学家金德尔伯格 (Kindle Berger) 较早地对金融中心的功能、特征、产生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 金融中心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 是承担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地区价值储藏功能的中心区。它不仅要对个人和企业储蓄和投资进行跨时结算, 将资本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 还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资金支付和转移。之后, 80年代韩国学者帕克 (Y.S.Park) 将微观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帕克指出, 金融中心一旦形成, 作为微观经济单位的各金融机构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所产生的外部经济的聚集效应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 既是规模经济的重要特征, 又是金融中心存续下去的重要原因, 会更进一步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空间聚集。1990年, 大卫 (E.P.David) 在对企业选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 将其运用到金融中心形成的研究中。理查德·麦加希 (Richard Mc Gahey) 从竞争力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指出区位成本和区位优势, 劳动力和人力资源, 通讯与技术, 法制与税收四因素决定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萨格罗姆 (Sagaram) 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研究区域金融中心定位。他指出, 金融中心的定位就是有关城市或地区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 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及其动态变化, 来确定自身能否发展金融中心, 发展什么样的金融中心, 发展辐射多大范围的金融中心等目标位置方面的战略。从2006年起, 马义德等人 (Mark Yeandle) 发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报告指出人力资源素质、监管环境、商务成本与商务环境、政府效率、税收优惠以及法治环境等是考核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标, 并以此编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根据指标对各个金融中心城市排名。

近年来, 随着上海、北京、深圳等一大批中心城市明确提出“金融立市”战略, 确立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和关注与日剧增。唐旭在对世界金融中心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 分析了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和金融中心的作用, 指出金融中心的两种形成方式, 即自然形成和人为形成, 并通过衡量相关条件指标来对我国金融中心进行了测定。胡坚、杨素兰按照经济指标、金融指标、政治指标三项指标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香港大学饶余庆、何炘基, 中国台湾学者杨雅会按照不同的标准对金融中心进行了分类。艾洪德、武志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金融中心的选址进行了研究。

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

(一)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区域定位

里德 (Reed) 按照金融中心发展从低到高的规律性不同阶段, 把金融中心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 每一种类型的金融中心分别对应不同的服务区域 (见图1) 。地方性金融中心服务区域主要是它的直接腹地, 区域性金融中心服务范围则是腹地外更大区域, 国家性金融中心服务范围囊括整个国家, 国际区域金融中心服务范围则扩展到临近国家和地区, 而全球性金融中心服务范围是全球。而且, 这五种不同发展阶段可根据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采取跳跃性的发展模式。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符合其自身能力的服务区域定位。

建国以后, 东北地区曾经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共和国的装备部”红极一时, 但改革开放30年来,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东北地区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 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无论沈阳还是大连对国内其他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都相当低, 很难担当国家性金融中心的重任。因此, 从这一现实以及基于东北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考虑,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区域定位,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应当在扎根自身腹地的同时, 主要辐射服务东北, 完成从地方性金融中心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升级;但从较长时期来看, 可以充分利用东北独特的地位优势, 发挥其区域影响力, 作为联系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的纽带, 在立足东北的同时, 辐射服务东北亚, 完成从区域性金融中心到国际区域金融中心的能级提升。

(二)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功能定位

麦卡锡 (Mc Carthy) 从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出发, 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名义中心” (A Paper Centre) 和“功能中心” (A Functional Centre) 。前者是指聚集着大量在此地注册和记账, 但并没有在此地进行实质性的业务活动的金融机构的城市。这些金融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避税和规避监管。例如巴哈马、开曼岛、百幕大等。后者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集聚, 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进行实质性的金融活动, 并创造就业和收入的城市。例如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是服务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要通过金融中心的建设进而服务和带动东北区域经济振兴, 这无疑意味着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应当是一个功能型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金融成长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经济发展, 因此区域金融体系乃至金融中心的建设都要与区域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特征相适应, 也就是说要具有外部相容性。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应着眼于与东北经济结构相适应, 服务于主导产业改造、升级, 服务于东北振兴。从产业结构看, 东北地区产业绝大多数是以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冶炼工业、能源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以及常规兵器制造业、尖端武器制造业等为主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重工业比重高达65%, 轻工业比重仅为3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大型企业众多, 而且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区域产业金融体系与金融中心的建设能够使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关系, 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并满足大型工矿企业对资金的渴求。而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很大, 需要产业金融体系的支持。我们把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称为“产业金融”, 而把以满足储蓄者的投资效用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称为“商业金融”。因此, 结合东北振兴的目标要求,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功能定位应是产业金融中心。

三、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选择

(一)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形成模式

20世纪70年代, 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论。根据这一理论, 一地或一国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途径, 一是需求反应 (Demand Following) , 二是供给引导 (Supply Leading) 。前者是指一国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对经济增长的自动反映, 先有经济发展, 后有金融体系的产生。后者是指金融体系的产生先于经济增长, 它通常是在政府有意识地努力和扶植下产生。相应地, 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有两种不同的模式:自然渐进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前者是指金融中心的形成取决于经济发展, 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它是以经济发展为“原动力”的。一般多是随着经济和贸易发展, 在某一个城市或地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金融中心, 像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就是这样发展形成起来的。后者是指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特定水平的情况下, 通过政府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促使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模式。超前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为本地经济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以刺激本地经济的发展, 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先导作用。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说是政府推动力的结果, 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和繁荣本国或本地区的金融、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典型代表是新加坡。

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 虽然像沈阳、大连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具备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初步条件, 但距离自然渐进模式的金融中心形成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 在金融中心形成的初期阶段更需要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环境, 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和设立办事机构, 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缓慢的自然聚集和形成进程。因此,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采取在自然渐进基础上的适度的政府推动。一方面, 要坚持政府有为原则, 通过政策推动, 积极引导和科学规划金融中心的发展, 加快和促进金融集聚。另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要尊重客观规律, 认真研究金融中心城市所具备的条件, 提出切实可行路径和措施。

(二)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区位模式

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金融中心必须以某一中心城市为依托。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一般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发展状况、地理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目前, 关于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研究主要从企业选址理论和城市竞争力比较展开的。自从这一概念提出之日起,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问题, 即城市选址问题就引起广泛争论。目前焦点主要集中于沈阳和大连两地。如李志敏、赵亚珊等认为, 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和金融发展状况等核心要素来看, 沈阳与哈尔滨、长春和大连等主要城市相比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孙剑构建了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我国43个样本城市进行了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综合比较, 沈阳和大连分别排名第14位和第16位, 位列东北地区前两名。艾洪德、武志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金融中心的选址进行了研究, 综合得分的排序结果大连和沈阳的综合竞争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些研究虽然在采用方法和数据选取上有所区别, 但总的来看, 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沈阳、大连在东北地区具备建设金融中心的明显优势, 也就是说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区位选择非沈阳、大连莫属。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到底是在沈阳, 还是在大连, 不仅这两个城市在暗暗较劲, 一些学者也莫衷一是, 分歧较大。由于区域金融中心对中心城市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潜在的巨大利益, 势必导致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发展成恶性竞争, 从而阻碍各自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 也将减缓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种效应在东北地区已经在逐步显现, 应当引起重视和反思。如果充分考虑到沈阳、大连两市的各自优势和相对不足,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应当采取分工合作型的发展模式, 在区位选择上,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共同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沈阳以金融商贸开发区和“金融街”为依托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资金聚集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监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 大连以星海湾金融城为依托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外汇交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离岸金融业务中心。

四、加快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科学规划、全盘统筹, 辽宁省应当充分抓住当前这一历史契机, 化优势为动力, 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1.要尽快在省级层面上成立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指挥、协调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事宜, 对内要进一步明确沈阳、大连等地的建设分工与目标定位, 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内耗, 对外要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相关支持, 加强对外交流, 促进区域合作, 切实发挥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要以沈阳经济区金融资源融合与集聚为突破口, 充分利用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契机, 大胆探索, 率先突破, 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 为构建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模式积累经验。

3.要加强与国内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金融中心城市的互动交流, 充分借鉴各地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 突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特色, 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路子, 使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切实成为其他国内或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点。

4.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扶持政策, 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特别是要在吸引金融机构集聚、金融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构筑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摘要: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健全和完善东北区域金融体系, 重塑区域金融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 是东北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振兴东北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区域定位、服务功能定位, 并指出了东北区域金融建设的形成模式和区位模式。

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 篇8

二、围绕第一专业机构目标加强职业化建设

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涉及面宽、规范性操作要求高的工作。因此,作为政府采购重要组成部分的集采机构必须走职业化之路。国办发〔2009〕35号文件提出:“建立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对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和执业考核。”《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集采机构应当“具有一定数量的政府采购执业资格专业人员”。这些都对集采机构的职业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集采机构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职业化建设:一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按照监管部门政策规定,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确保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操作“合法、合规、合理”。二是管理科学规范。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遵循政府采购运行规律;注重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建设,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公信度高。要把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廉洁廉政、效率效益、落实政策功能和政府采购服务配套、管理配套作为新时期集采机构职能建设的核心内容,从而体现职业化操作水平和服务水准,提高公信度。四是采购效能最佳。按照“应采尽采”和采购效益、效率、效果更佳的要求,通过加强预算单位年度采购计划执行管理和规范受理,积极推进批量集中、项目归集、集采联动以及加快电子化采购手段创新等方式,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五是团队职业化。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发展最终要靠人的发展,人是决定因素。“十二五”期间,政府采购事业发展将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任务,集采机构必须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三化”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一是树立职业化意识。自觉提高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修养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二是具备专业化能力。要把专业技能、职业资质、职业能力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主要依据。三是拥有知识化储备。根据新时期的新要求,把政府采购法律知识、财经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等作为知识储备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

上一篇:叶圣陶稻草人教案下一篇:关于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