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2024-07-29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精选8篇)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篇1

学校中层干部的职责和角色定位

任何一个单位的中层领导、都处于兵头将尾的关键环节上,常常成为工作事务的集合点、工作关系的集中点、工作矛盾的聚焦点。中层领导必须摆正位置并处理好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关系,才能顺利地做好工作。学校中层管理者在学校行政运行中,除了要履行上传下达的管理 职能外,还要落实组织计划,设定工作目标,对基层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的管理,激励教职工执行,为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进行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会给学校的管理和决策的执行带来很大的阻碍。关于中层干部的职责在这里就不赘述,下面重点就就怎样做好中层干部即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成就观

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是指主任和副主任,按这次会议要求还包括副校长。我们能担任这样的职务,是群众的信任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青年干部必须要刻苦学习、提高素质。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这对我们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 要求。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如古人所言,“士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干部不学习、不爱读书,就会缺少灵气、迷迷糊糊,就难以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成长也不会快。我们平时经过的事情越多,越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深刻含义。因此我想必须坚持刻苦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只有理论上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还要学习教学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成为管理的行家里手。

二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只要我们多钻研,下苦功,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三是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勤于思考,把脑筋开动起来。还要善于积累,从一点一滴做起。四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

观。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五是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周围同志学习。

二、正人先正己,树立自己的威信在中层干部岗位上,要想有威信,我以为必须做到:以诚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

1、以诚待人。襟怀坦白、心胸坦荡、豁达大度、换位思考、为人处事兼顾各方面利益,才能取信于人。在这里西方《圣经》和儒家思想有种相似的观点:你想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以同样的方法对待别人。

2、以德正人。做人有道德,做官有官德。我以为官德就是:公正、公平、廉洁、清正。古人讲:民不畏严而畏廉,不畏权而畏公。对本部门的人和事,一定要公正、清廉才有威望。一丁点儿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是不会有威信的。

3、以情感人。原则上要讲党性,生活中需讲人性。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党性也要富于人性之中。考虑问题,决定事情,一定要以人为本为教职工着想,为学生着想。关心体贴主要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最需要的时候、最需要的地方应该及时提供帮助,伸出援 手。

4、以才服人。一个人在领导岗位上,应该要有一些本事,要有组织能力、决策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不仅仅自己做好,还要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以为要做到“四明”,即对己要明了、对人要明察、对事要明晰、处事要明白冷静。人最怕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感觉良好,处理问题切忌与部下争吵和较劲,大事莫激动,小事莫计较。做领导不能光凭人缘好,对事物提不出见地、拿不出办法、解决不了问题,群众也不一定拥护,更为严重的是耽误了事业。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篇2

关键词: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定位

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在三级向二级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我国教师的教育制度不断进行转型和改革,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定位问题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现阶段,教师进修的各个院校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抓住机会,加强自身的建设,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教师发展与教育的核心场所与平台。

一、开展中小学教师实践类课程继续教育与考核

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非常有限,达不到当前的教育水平,因此,各个省市之间建立了教师进修学校。当时教师进修学校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历,这为教师的学历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因此当前教师进修学校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转变自身的职能。现阶段,有学者提出,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应该是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但是,由于教师进修学校自身存在的各种局限,应该达不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主要原因包括三点:(1)中小学教师通过之前的进修,大部分教师已经获得了中专以上的学历,如果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我们必须选择资质较高的学校来实现目标,但是,现在的教师进修学校完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2)现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各种装修和设备完全达不到教育文件中所规定的要求,普遍存在学历低、职业素养差、实力低等各种问题,不可能达到专科以上学校的水平。(3)教师进修学校面对市场的压力,无法与各个师范大学或者大学的教育学院相提并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很多教师会到师范类学校或者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进修学习。

现阶段,我们应该对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职能转型,由于进修学校的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而且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获得的练习较多,因此,教师进修学校可以开展中小学教师实践类课程继续教育与考核,从而让学员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通过与大学合作,提高师范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业和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考核也更为严格,新增教师本科化和高学历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许多教师培训机构却存在着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虽然这些教育培训机构开设了相关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课,延长了教育实习的时间,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十分高效,学员们没有很好地提升自身实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通过与大学进行合作来提高师范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应当尽力提高大学教师教育机构与教师进修学校之间的互补性,并且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促进他们之间的紧密合作,而且有必要把部分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核权赋予到教师进修学校之中,从而有效提高师范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与实际工作接轨。这样一来,任何学生想要成为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就必须要获得实践能力考核证书,而证书的颁发工作则是由进修学校负责,获得证书之后,再由大学教师教育机构颁发教育理论水平证书,一直到最后的毕业证、教师资格证,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才到中学以下的学校进行授课工作。

三、推进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活动

当今世界的教育趋势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教师发展与教育研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了,变得更趋于“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培训工作者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工作研究,通过不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而且教育培养和培训活动也需要依靠现场观摩和行动研究等来实现。与此同时,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是一项极为关键的环节,这项工作需要通过提高研究者的素质来实现,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更加难舍难分。为了推进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活动的开展,教师进修学校应当负责临床型实践能力培养和培训,并且要开展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具体实践层面的活动,从而形成教育与科研项目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四、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

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世代,教师进修学校应当大力培养教师的这种学习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这种健康的学习理念,让其尽快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从而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定位问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师进修学校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万文涛,黄友泉.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定位问题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5(6):31-32,34.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篇3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决策者吗?是学校教学的领导者吗?是学校发展的经营者吗?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吗……从不同的考察层面出发,我们可以给予校长多元化的角色定位。但我们也知道,校长是人,而不是神。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精力分撒于近乎无限的角色任务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因此,作为一名校长,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不在于扮演角色的数量,而在于要真正扮演好自己的本质角色。

校长的本质角色又该如何来定位呢?我们知道,学校的办学层次、性质规模等一系列我们常说的校情,决定了学校的基本状况,规定了学校的基本发展前景。作为校长是不可能脱离了学校的校情去高谈阔论学校的发展,那样不仅没意义而且可能导致对学校发展的错误决策。如此,校长的本质角色定位流程也就明确了,即应该是首先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然后才有可能确定校长应该扮演好的相应的本质角色。

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发展思路,不同的发展思路下要求校长扮演好不同的本质角色。对于软硬件条件各方面俱佳的优质学校而言,如何创特色、创品牌是学校深化办学的发展方向,为此校长应该切实扮演好“学校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者”这个本质角色;对于硬件设施好,但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而言,其发展思路毫无疑问应该定位于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校长的本质角色相应的也应该定位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领导者”;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而言,则如何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其校长的本质角色也自然应以“学校发展的经营者”为主。校长的本质角色,只有与学校的发展思路相吻合,校长才有可能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灵魂,才能真正造就出一所好的学校。

基于学校发展思路背景下的校长本质角色定位,表面上看,好像校长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是不确定的,缺乏可操作性。也正因为如此,对校长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长应该具有较高的决策能力。校长的本质角色定位源于学校的发展思路,如果学校的发展思路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那么校长的角色肯定也会出现错位的结果。一个学校的发展,除了学校本身的努力以外,还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制约,有些因素是显性的,有些因素是隐性的,作为校长要尽可能充分考虑到种种有利的因素与潜在的优势,也要充分估计到种种不利的因素与冷不丁冒出的干扰,然后把学校的发展定位于跳一跳能够达到的水平。而保证这种学校发展定位正确性的关键因素,则源于校长高超的决策能力。

第二,校长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能力。不同的学校发展定位决定了校长相应的本质角色定位,而角色不同,意味着对校长的角色要求也不同。多元的角色要求校长不仅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专家,还应该是学校管理的行家,甚至是社会交际的高手。例如,校长承担了“学校发展的经营者”这类的角色,就不仅需要校长具有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有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有经营成本意识,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平衡,还要能够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搞好关系,争取理解与支持,广开财路。

第三,校长应该具有开放大度的工作作风。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学校里方方面面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管。所处理的事情可以从教育教学一直到教职员工的心理、住房问题等,管理事务的多样、不可预料、繁杂化,这是校长工作的辛苦之处,但也提供了一个陷阱,容易使校长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从而无意中忽视了自身的本质角色任务,影响到了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因此,从扮演好本质角色的层面出发,校长要具有开放大度的工作作风,要善于学会分权、放权。要充分信任学校的中层干部与各职能部门,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是可以分权而不必亲躬的。唯有如此,校长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扮演好自己的本质角色。

第四,校长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无论校长承担怎样的角色,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其角色的对象均是“人”;另一方面,校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甚至是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对此,校长应该树立的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要经常反思和检验承担角色任务过程中是否围绕和尊重了人这个第一要素,是否重视和强调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是否真正体现出了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只有当广大师生以主动负责的态度,自觉地贯彻执行学校管理制度和决策的时候,校长的角色愿景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校的发展思路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校长的角色定位是多元的。以一人之力要承担好所有的角色有点勉为其难,关键是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来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校长只有比较全面地理解了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地位及其功能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向更有效的理迈进。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篇4

在我国,智能家居“健行”已经有十余年时间,每一年,我们都几乎能听到同样一个问题:“今年是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年年如此,岁岁如此。不管是行业本身还是专家、企业都是这样喊着。调查发现,我国的智能家居企业往往习惯于“市场空前巨大”的自我陶醉式发展观。于是我们就会常常看到“三年大发展、五年就上市”的企业奋斗目标。可是,结果往往是一两年之后便偃旗息鼓、草草收场,问题的症结就是没有做足充分的市场研究,无法洞察各个层次智能家居的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自然不能提供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这种情况下的失败是必然的。

那么作为一个智能家居企业该如何定位市场,如何确定企业发展目标?我想这个问题困惑了很多智能家居的企业家吧!

其实,想要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想要定位企业的市场,这必须从“自身”说起。就“智能家居”本身来说,我们先确定一下行业的消费群体。

据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拥有1亿多的潜在智能家居客户。占中国总人口数的十五分之一。在这个市场中,平均每家每年花费1000元,就有1000亿元的市场。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这一项数据还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事实上,每年在家居方面的支出人均远远不止1000元。且目前中国富有阶层正在形成,该部分家庭占城市人口的10%,占总人口的3.5%,主要针对这部分人的智能家居系统市场总量为1400万套。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智能家居全球市场规模或已达1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值将会达到2万亿元。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智能家居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环境基础,智能家居需求呈上升势头。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在我国,所有的智能家居企业都在抢只有不足“一亿”人的潜在客户,而剩余的是十四亿人则成为忽略对象。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剩余的是十四亿人定为智能家居的潜意识客户?我想,这个是必须的!只要我们根据这十四亿人对智能家居的需求,研发出相应的产品即可!小到智能开关、硬件模块、软件应用,大到整体智能家居系统等。“从高端到中端、低端,从城市到乡镇、农村,从奢华到简单!”这就是关键,这就是核心!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篇5

,国家教育部对林业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学以及经济信息管理5大专业,成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就是所谓的信息管理专业。当前该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我国培养计算机、管理及经济等多方面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定位

1.1探索时期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60年代后期经济管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最先的探索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主要的脉络,由于这一时期内有关信息技术对信息管理的支持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作为支撑,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思维理念并没有出现。[1]在这一时期内有关信息系统指导方法、思想及理论等方面的工具缺乏,数据库管理技术并不十分完善,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人员通常都是计算机技术专家。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处于最初的萌芽及酝酿时期。

1.2发展时期

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都是发展时期。1967年,美国一大学会计学教授Davis率先创建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到了80年代初期,该系统已经获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在80年代也成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2]Davis教授认为,开设信息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组织或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决策提供出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或组织的发展。

1974年,全球首个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被开发出来。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一些大型的金融领域中,并且使用的多数都是小型计算机。随着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与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但其却面临着“软件危机”等问题。此外,由于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较为缺乏,导致开发与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文字处理软件方面,至于企业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则需要由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完成。

在这一时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着力解决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及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重点解决经济管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型的金融行业中,信息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开发信息系统工资管理模块、财务模块及计费模块等,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金融管理与服务效率的大大提升,并且其稳定性与定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传统而落后的财务管理收单及工作模式逐渐被取代。[3]

1.3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跨越了上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微型机的应用层面正在进一步扩张,并且数据库技术的获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推广与普及,开发软件的各种工具与方法也逐渐变得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比例处于逐年壮大的趋势,并且其应用的深度及广度也大大提高。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也有了更加科学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并且更多的开发人员意识到,要想开发出一款成功的信息系统,并不仅仅要在软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战略目标作为首要研发方向,并且还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随着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的不断增长,当前计算机专业人员很容易就取代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信息系统开发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信息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如何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变革,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的核心能力全面提上去,从而切实做好信息系统的选型与规划是这一时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重要任务。

1.4深化时期

深化时期是从21实际一直到今天,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定位更高。云计算等全新的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组织能脱离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而在此阶段如何对未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定位已成为主要问题。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定位分析

第一,规划咨询。规划咨询是对以往的信息管理的价值定位的传承与弘扬,也就是通过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方案的制定,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满足社会经济管理的各方面需求,这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相区分的关键所在。

第二,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并不必参与到日常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工作中,但其能够作为开发与设计工作的第三方监督管理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地方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化工作的效率、质量及定位。[5]信息系统审计岗位不仅可以面向大型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或IT部门,同样也可以面向社会审计部门。

第三,情报分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深入,任何一个组织都会积累丰富的业务数据及历史信息资料,而对于这些信息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对于支持决策、提升工作质量意义重大。

第四,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的工作职能类似于情报分析,都是通过分析数据而得到相应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然而计算机审计是在数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数据理解则又是建立在业务逻辑之上进行的,是对系统设计工作的一项逆向性工程。

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对社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信息时代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变得深远而持久,而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最终将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蒋玲,杨溢,刁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04:41-43+50.

[2]姜小奇,徐雨明,唐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策略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93-95.

[3]魏瑞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课程体系的完善——以财经类高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169-171.

[4]秦丽萍,唐静,腾玉姣,王恒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01:50-54.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篇6

一、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大交通的改善和城市能量的扩张,作为区域中心的省辖市与其代管的周边县(市)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城市政府正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府。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要么成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撤县设区),要么成为与中心城市联系日趋紧密的城镇组团。最近,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中城市掀起扩容浪潮。江苏大部分省辖市调整了行政区划,将周边的紧邻县(市)划入城市范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浙江杭州市将萧山、余杭并入市区,地域扩大到300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50万人,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地处我国南部的花都、番禺不久前也划归广州市,使广州地域面积达到7400平方公里,超过了上海,人口达到1000万,接近北京,而佛山市则由于将南海、顺德、三水和高明四县(市)并入麾下,一跃成为广东第三大城市。由此看来,市级政府将不再是专家和学者所讨论的那样,是一个待撤销的多余层次,恰恰相反,它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嬗变期。它在城市化进程的隆隆脚步声中,猛然意识到应有的作为,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市级政府就是城市政府的概念不复存在,市县两级的关系被全面刷新。市级政府正在成为区域傲视群雄的主体,它在打造和展示自己的全新形象,它在吸纳并聚合自身稀缺的优质生产要素,它在向周边抛射出强大的经济能量。它对周边的县域已不再满足于发挥行政性、单一化的代管职能,而是正在对县域经济发挥着综合性、全方位的带动功能。它要把县域经济融合在以市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济之中,并且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通过市级政府的改革探索和职能创新,为中国政府层次过多的难题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分析市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至少具有以下功能:品牌功能:一般而言,省辖市都比县级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是区域内县域经济可资利用的一张名片。

集聚功能:市级政府可以利用自身行政影响力及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力帮助县域吸引生产要素。

导向功能:市级政府通过示范导向、规划导向、政策导向、服务导向、重大活动导向及舆论导向等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整合功能:市级可以用行政、市场等手段来整合县域的资源和优势,集中进行策划、运作,变个体优势为集群优势。

辐射功能:市级拥有的要素富集度与县级存在一个梯次,它具有向县域辐射人才、项目、产业、信息等要素的能力。

近年来,扬州市政府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打造城市品牌,集聚生产要素。近年来扬州全力打造资本着落“跑道”,促进要素在市区和县域的集聚,特别是去年一举夺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三块“金牌”,产生轰动效应和放大效应,给县域经济发展借势乘势、打扬州牌创造了条件。强化组织引导,提供高效服务。近两年扬州市出台激励政策,组织专题活动,营造

发展氛围,大手笔推动城市建设,启动园区建设和沿江开发,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基层评议机关部门活动,投资软环境大为改善。市级的示范导向、政策导向、活动导向和浓烈的工作氛围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仪征、江都、高邮、宝应四县(市)2002年城镇基础设施投入19.05亿元,同比增66.7%;县域外商直接投资接近1亿美元,增156%,利用民资达34亿元,增92%。对上争取支持,向下辐射带动。在对上争取上,扬州市政府积极帮助高邮、宝应争取参照享受苏北地区转移支付政策;帮助各县(市)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和专项补贴;争取省农洽会在扬召开,帮助县(市)签约了一批利用外资、民资、工商资本项目和国家、省投入的示范项目;帮助仪征、江都争取沿江高等级公路的立项开工等等。在对下辐射上,仅2002年部门帮扶就支持各县(市)扶贫投入350万元,下派了一批挂职干部,最近市政府又对全市农村经济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计划用三到四年时间,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农村全面小康,并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和配套措施。在市区工业经济对县域的带动方面,各县(市)企业为市区配套协作的年产值达数十亿元。各县(市)经济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市级的支持、引导和带动,有了较大发展。2002年,扬州县域经济实现GDP302.3亿元,财政收入26.5亿元,分别比上年递增11%和27%。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扬州县域经济近年虽有较快发展,但与周边的镇江、泰州、南通等市相比,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看,2002年扬州县域GDP分别为泰州和南通的83%和34%;县域财政收入分别为泰州和南通的87%和30%。南通市的通州、海门、启东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而扬州仅江都一家;镇江市虽然只辖丹阳、句容、扬中三县(市),县域人口及面积远不及扬州,但2002年实现GDP309亿,高于扬州。

从县域主要指标占全市比重看,2002年扬州县域GDP占全市54%,分别比镇、泰、通少1个、18个和22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占全市48%,分别比泰州和南通少9个和22个百分点,说明扬州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没有镇、泰、通强。

从县域人均指标看,2002年扬州县域人均GDP8840元、人均财政收入775元、人均储蓄6738元,比镇江少9674元、686元和2486元;比南通少2570元、345元和2937元。与泰州相比,这三项指标分别高出592元、91元、803元,但相差不大,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由此可见,扬州县域经济总体上看还是县不强,民不富。

从县域经济结构看,2002年,扬州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7:45.2和35.1,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比镇、泰、通高11.1个、1.3个和3.8个百分点,说明农业经济在扬州县域经济中还占有较大份额;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镇江、南通低9.9个和4.1个百分点,二产增加值与一产增加值的比重扬州为2.3,分别比镇江、南通低4.1个和0.8个百分点,按国际通行标准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说明扬州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分别比镇江、泰州低1.2个和3.7个百分点,说明扬州服务业发展不快,经济结构的优势不明显。

再从市域内部结构看,2002年扬州市区人均GDP为22764元,人均财政收入为2655元,分别是县域的2.6倍和3.4倍,反映出市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分析扬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投入不足。从投资总量上看,扬州县域经济投入较少。2002年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亿元,分别为泰州和南通的75%和42%;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49%,比泰州和南通分别低17个和20个百分点。2002年扬州县域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58万美元,分别为镇、泰、通三市的32%、75%和77%;县域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额35%,又比镇、泰、通分别低21个、22个和14个百分点。

从投资结构上来看,对扬州县域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工业投资尤为不足。2002年县

域工业完成技改投入33.2亿元,占全市技改投入的43.6%,占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的37.2%;县域利用外资中小资本较多,2002年县域合同利用外资千万美元的项目仅6个,世界500强落户县域的累计仅有4家,有的县(市)还是空白;县域没有一家上市企业(仪化股份公司系部属企业除外)。工业投入不足导致扬州县域经济缺乏具备较强牵动力的增长点,2002年全省工业销售50强企业中剔除仪化公司扬州地方企业尚无一家。

(二)人才缺乏。从人才要素的情况看,扬州县域人才较少,在经济一线的人才更少。2002年扬州籍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到县域工作的仅339人,占同类毕业生总数19.3%,到县域企业工作的更少,仅占5.7%。若按县(市)细分,到企业就业的人数为,江都66人,占该县(市)同类毕业生总数的3.8%,仪征28人,占1.6%,高邮、宝应更少,分别为2人和4人,仅占0.1%和0.2%。

(三)环境不优。一是金融环境,全市县域金融机构2002年末净增加存款41.9亿元,增加贷款仅为4.2亿元,增加存款的存贷比为10%,其中,高邮、宝应的贷款为负增长。贷款的审批权层层上收,目前高邮仅剩中行有30万元的放贷权,企业贷款困难重重。二是税收环境,存在税源不丰、收过头税以及查处过滥过重的问题,有些国家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也难以兑现,如高邮金飞达集团近两年已有3100万元税金未退,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三是行政管理服务环境,尽管扬州市县都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审批服务中心,情况有所好转,但重管理轻服务、重收费轻服务、办事呆板教条、部门利益至上的问题仍时有发生。扬州目前仍存在企业到外地办厂或开票、车辆到外地上牌的现象,说明投资环境、部门服务还有待改进。不合理收费仍较普遍,如某县(市)的技术监督部门对一个乡镇小企业一年要收8项管理费用(不含处罚收费),就达3万多元。

(四)协调乏力。从扬州市级来看,由于近年来市直经济遇到了较大困难,市属企业改革和发展处于攻坚时期,城市建设任务又十分繁重,因而在对县域经济工作指导、精力投放和财力支持等方面,特别是在一些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的协调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成效不大;从县(市)自身来看,也存在着对上级主动争取和衔接不够、内部的统筹和协调力度不大等问题。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到底怎么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扬州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笔者认为宜把握以下方向:

一是民营经济方向。广东、浙江等地的发展经验表明,是民营经济造就了一批富县强县,苏南县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大大激发了县域经济的活力,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是富民经济,是强县强市经济。邗江撤县设区前是扬州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县,是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最早、最彻底的县,体制优势给邗江带来了发展优势、经济强势。最有典型意义的是该区杭集镇,民资投入一直十分活跃,2002年杭集工业园民资投入就在2亿元以上,三笑集团销售收入达13.75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

二是特色经济方向。扬州县域经济已经逐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特征,如仪征和江都的船舶制造分别形成了有数十家企业集聚的沿江船舶修造企业群,2002年两市船舶工业产值14亿元;高邮和宝应的电线电缆行业2002年产值在32亿元以上。各县(市)还涌现了一批特色乡镇,如仪征以无纺织物生产为特色的真州镇,江都以文教用品生产为特色的武坚镇,高邮以户外照明灯具为特色的郭集镇,宝应以玻璃水晶工艺制品为特色的西安丰镇,等等。另外,在农业上,也逐步形成了江都的花木产业、高邮的鸭产业、宝应的藕产业、仪征的鹅产业和茶产业等区域特色。

三是园区经济方向。经济增长点在园区、发展竞争力在园区。去年扬州各县(市)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8.62亿元,进区项目总投资额达34亿元。全年各类园区共利用外资3455万美元,民资21.68亿元,分别占县域利用外资、民资总额的43%和64%;园区内列统企业

产值116.44亿元,利税8.34亿元,分别占县域列统企业产值的43%和利税的55%。园区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且增势强劲。去年扬州各县(市)的园区列统企业产值、利税增幅分别为30%和85%,比县域列统企业产值、利税增幅高出了12个和66个百分点。

四是配角经济方向。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较少,它不可能在很大的产业领域与对手展开竞争,也很难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外部为之配套的大型终端产品和龙头企业。因此,它应更多地寻找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一些产业链的特定环节的生产上,找到并放大自身优势,形成竞争优势。如仪征的双环活塞环公司,生产的是为内燃机配套活塞环,平均每片只有两元钱左右,但它走坚持走专业化生产、配套全国之路,已连续17年列全国同行之冠,2002年实现销售2.78亿元,利税1.01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5%,这对县域经济很有启示意义。

五是规模经济方向。讲当好配角并不是说企业不要上规模,恰恰相反,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做精做专,做成行业上的冠军和排头兵。这就要求企业达到规模经济的最佳状态,实现规模经济在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当年扬州规模经济现象中的一些主角就是由县域经济的一些单打冠军和排头兵担当的,尽管目前其中的一些企业陷入了困境,但不能因此对发展规模经济表示怀疑。扬州市县两级应合力打造一批规模经济旗舰来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五个方向,是扬州县域经济正在努力并已初见成效的方向,也是为先进地区发展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方向,应当矢志不移,力求突破。市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综合运用政策、经济、市场等各种措施,创造种种便利条件来促进各类要素向这五种经济集聚。可以相信,这五种经济繁荣壮大之日就是县域经济崛起之时。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增强富县富民意识,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竞争胜负一个重要法码。以南京和苏州为例,2001年南京市GDP为1150亿元,市区为982亿元,县域为168亿元;苏州市GDP为1760亿元,市区为618亿元,县域为1142亿元,尽管南京的市区经济强于苏州,GDP高出374亿,但由于县域经济只有苏州的七分之一,因而在整体实力上被苏州远远抛在后面,同时也正是由于县域经济的薄弱,致使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江苏的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不到10%,远低于国外省会城市30-50%的水平,甚至还低于合肥在安徽省的首位度。南京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的失利表明:县域不强,区域难强,区域竞争决胜在县域。再从苏中县域发展态势看,南通市在全国百强县中有通州、启东、海门三市入围,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其区域发展将如虎添翼;投资9亿多元的崇(明)启(东)大桥和投资6亿多元的崇(明)海(门)大桥将在近期动工,建成后海门、启东两市到上海的距离将由目前的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减至1小时;另外总投资为250亿元的大型火力发电厂项目、投资1亿美元的风力发电场项目都将于近期分别在如皋和如东开工建设,其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咄咄逼人。泰州目前正致力于和无锡共同推进江阴、靖江的跨江开发,2002年十家江阴企业已在江北投下了12个亿,靖江在跨江开发上已抢先一步,先胜一筹。扬州县域经济不仅面临着被南通、泰州甩到身后的现实危机,而且还面临着被苏北县域迎头赶上的严峻挑战。沭阳、阜宁创造了苏北发展的奇迹,东台、铜山在全国百强县中榜上有名,显露出不容轻视的锐利锋芒。扬州如何在苏中率先崛起?如何在沿江板块中争得一席之地?富民富县是强市之基。县域经济发展了,中心城市的产业提升、功能提升、形象提升才有凭借和依托。因而扬州只有一手抓市区优势扩大,一手抓县域弱势转化,形成市直、四区(广陵、维扬、邗江、开发区)、四县(仪征、江都、高邮、宝应)龙腾虎跃之势,全市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才有希望。

(二)加强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协调,统筹谋划区域内与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市级应强化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帮助各县(市)明确定位分工和发展方向。

不仅是放在扬州市范围内进行空间生产力、重大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重点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和布局,而且应当跳出扬州谋划扬州,置身于南京都市圈、上海城市圈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和统筹。规划区域共享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如区域取水、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及海关直通点、加工贸易监管区等重大设施和功能性建设,市县主要交通道路建设,沿江港口建设、宁启铁路支线及沿江地区的疏港铁路规划建设问题等等。及早考虑扬州城市远期发展构想中的东联西进问题,对作为城市发展组团的江都、仪征两个县级市的规划和建设尽早纳入扬州城市规划进行引导和控制,避免因规划滞后而给城市建设带来被动。集群、集约式推进沿江开发与园区建设,包括岸线的治理、控制和高效利用,相关资源的整合、包装、推介、招商等等。重视区域共同发展,对沿江和沿运地区实施分类指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经济薄弱乡村改善造血功能,改变落后面貌。县级也应自觉把县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到扬州市域乃至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综合考虑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及扬州市域范围特别是市区的资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项,科学定位,借力发展,错位竞争。对江都和仪征来讲,应加速沿江开发,与扬州市区共同构筑沿江经济发展新高地,实现快速崛起,并带动沿运地区发展。对高邮和宝应来讲,目前工业化水平较低,应当下大力气,推动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充分发挥和利用京沪线淮江段高速公路的大交通优势,加大沿路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道口经济和园区经济,尽早建成沿路经济带、产业带和城镇带;同时,放大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外向农业,整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三)加大对县域经济要素的供给和投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政策要素的投放。市县两级在政策要素上,应对现行的各级各类优惠政策应进行全面梳理,不能兑现的予以取消,能兑现的明确操作部门、操作路径,确保到位,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同时,研究制定若干新的政策措施,如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出台鼓励公务人员本人或以家人名义从事经济活动的政策,对外资、民资扩大开放领域的政策,对政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基层领导干部加大物质和精神激励、级别高配的政策以及土地承包法实施之后的土地流转、征用、出让政策等等。此外,政府各工作部门还应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政策规定,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冲破种种不合时宜的思想阻碍,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宽政策,放活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向县域集聚并迸发活力,促进一切能为县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资金要素的投放。县域投资大部分为中小资本,如果没有本地的信贷资金配套,一些在谈项目就可能失之交臂,一些在建项目也可能会中途搁浅。因此,市县两级政府应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创新信贷方式,如存贷挂钩放款、授信放款等,解决银行惧贷、惜贷的问题。同时,建立各类扶持引导资金,把更多的社会资金导向县域经济,积极向上争取“星火”、“火炬”、“两高一优”等专项贷款和贴息资金,努力缓解县域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三是人才要素的投放。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治本之策。目前,县域人才状况是数量极少且在加快流失,“孔雀东南飞,麻雀也在东南飞”,由于人才瓶颈,许多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项目无法在县域落户。这不仅是县域发展的最大忧患,也是扬州区域发展的最大忧患。市县两级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制定和采取更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措施,把急缺的人才引来、留住、用好;研究如何利用扬州大学和地方高校、各类职校的教育资源,加快本地适用型人才培养,为县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提供更有效的人才服务。同时,进一步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和新生劳动力的培训,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实现普及十二年教育,没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挂钩帮扶、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把帮扶的重点放在贫困生的助学上,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有效提升,推动群众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

(四)加快市区经济的发展,提高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市区经济。虽然市区经济基础好于县域,发展快于县域,但市区仍要做大做优

录音艺术的专业定位和发展前景 篇7

关键词:录音艺术专业,录音师,发展

录音艺术专业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初, 随着无线电广播和有声电影的产生而产生的。录音艺术专业是为电影、电视以及广播等各行业培养优质的能从事录音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开展的, 是为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单位培养能从事对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进行声音艺术创作的录音师。在现代国际上, 录音艺术专业的教育是被作为影视教育的一部分的, 录音课是影视专业学生一门基础的必修课, 只是在今后的实际工作或后期进修等过程中才会出现较为专业的录音师、混音师等等的分类。当然, 在我国大部分院校中, 录音专业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进行独立招生的, 这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

录音艺术专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十九世纪后期, 照片开始能够在银幕上活动, 这标志着最初的无声电影的产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 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让电影发出声音的研究工作。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这个愿望并不能成为现实。在后来,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 让电影具有更高的观赏性, 人们有时会采用让配音演员在银幕后说话的方式来达到有声的效果。对于部分十分优秀的无声电影作品, 有时甚至会启用大型乐队、知名风琴家、知名钢琴家等进行现场演出, 然而这么浪费力气的工作仅仅是为了使电影“看起来有声音”。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影的观赏性, 帮助电影“看起来有声音”了, 但无疑这并没有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无声电影艺术逐渐走向尾声。

二十世纪初, 在观众对电影高质量要求的需求刺激下, 在电影艺术被科学技术不断推动前进的情况下, 有声电影逐步在无声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随着电子放大器、三极电子管以及记录设备等电子科技设备的出现, 无声电影艺术时代正式完结, 完全地彻底地被有声电影时代接替。在有声电影的发展初期, 录音工作只是由录音设备管理工作人员负责, 并不存在专业的录音人员。随后, 电影业商业化的迅猛发展对录音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电影制作中有关声音的工作也由简单的技术设备使用及管理工作上升到了艺术处理的高度, 声音创作有了由有到优的制作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电影录音师这一行业出现了。在电影电视制作中, 录音师担负着声音的主要创作工作。毫无疑问, 在有声电影的市场状况下, 这项工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录音师的创作需要达到导演对影视作品的展现要求, 同时自身应该对影视作品的有一个深度的理解, 然后对影视作品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创作构思, 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这些需要展现的“声音”元素连同画面一起展现在银幕上, 全面完成一个银幕形象的塑造和一部影片的艺术创作。因此, 录音师是要参与一部作品的艺术创作的, 有声电影时代的声音工作者是录音师, 更是艺术家。在有声电影的催化下, 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对录音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逐渐有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技术体系要求, 录音艺术专业由此诞生。

录音艺术专业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要求录音师对声音有足够强的听辨能力, 有对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声音创作能力, 同时还应该对电子设备应用及技术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同电影一样, 录音艺术专业最早产生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培养电影电视行业的录音人才, 逐步开始在一些工科院校开设录音艺术专业。

录音艺术专业最早是在我国清朝末年随着电影一同从国外引入的。通过向国外电影从业人员的不断学习, 我国最早于北洋派系建立的工科学校里招收和培养录音艺术专业人员, 承担电影的录音工作。他们中的部分人承担了我国最早的无线电广播的建设工作。新中国改革开放后, 艺术类院校的建设工作日趋收到国家重视, 专款专用对这些院校建设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录音艺术专业得益于国家政策, 各种录音设备得到完善。如声音制作中使用到的降噪器、混响器、音频工作站等设备, 正在逐步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及设备水平, 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 录音艺术专业的教育工作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的录音艺术专业也加强了同国外的交流, 给更多的录音人才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机会。我国的录音人才已经更多的参与到国际作品的制作中去。

如今, 在电影电视行业的“声音”艺术创作过程中, 大量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经被注入。除此之外, 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理论要求也不断提高, 我们需要将社会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技能等各方面有效的集合起来。录音师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知识学习, 以保证完成高技术条件下的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创作工作。录音师在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声音的创作过程中, 既要保证设计创作出的作品符合艺术上对银幕形象的要求, 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 利用高标准的科学技术准则要求来保证艺术作品中的声音的质量。作为一名录音师, 需要对自己进行艺术创作的技术设备有充足的了解及熟练的运用, 并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完善的知识储备、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上攀登艺术高峰。

现如今在我国每年累计生产的电影电视作品多达几千余部, 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单位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录音艺术人才来保证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拍摄。音像制品的普及以及各类音乐公司产品的激增, 均对录音艺术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了对高水平音乐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 对录音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录音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各类艺术作品及艺术演出的成功与否。录音工作已经由让观众听到声音, 发展到利用声音渲染氛围;由简单的声音录制发展到录制、合成、音效等各方面的技术合成。伴随着我国日益强大的影视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一需求定会不断扩大。同时, 介于录音艺术专业较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决定了该专业不仅能够满足影视、音乐类工作的需求, 同时还有机会向多媒体的应用方向发展, 录音艺术专业的广阔发展空间决定其必将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洪吉.浅谈录音技术与艺术再创作[A].广播电视技术论文汇编[C].2005.

[2]张灿.录音艺术专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J].考试 (高考族) .2008.

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定位 发展思路

一、正确认识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定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功能定位决定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定位和自身发展的定位。从现状分析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应注重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做强升位。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权衡利弊,正确选择,尤其在扩大规模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以保持学校的协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家庭、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够准确、不够清晰,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从办学体制上看,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困难与无序竞争等问题。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存有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分,资源配置体制不顺,造成了目前职教资源的相对“固化”、“狭化”和“僵化”。从教育教学来看,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结构落后、教学体制不灵活的问题日显突出。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在专业建设上搞小而全,低水平简单重复,没有形成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在专业设置上出现方向性失误和盲目无序性;所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较为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我国有着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继而再接受高等教育。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政府财政拨款偏向于普通高中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空间呈夹缝型,办学投入不足。与高职高专相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较差,财政投入有限,市场竞争中办学成本又不断上涨,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负担很重,难以适应发展需求。从发展角度看除了自身努力外,可通过寻找多种途径推进发展,资源整合。在办学资源和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做大做强,整合做大地方职业教育,这是加快发展的睿智之举、多赢之举。通过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推进高职高专的发展,如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的“融资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院校的建设资金。

二、树立先进科学的办学思想

创新办学机制,拓宽办学渠道。要彻底转变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状况,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中等职业学校还应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动态发展模式,进行校企联办,走联合办学的共同发展之路。

开拓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来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让公众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种类、地位与作用、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以及社会对其所培养人才的需求状况等,推介办学先进典型,使社会公众加深认识;也可以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适当加入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种类。加强特色建设,优化专业设置。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等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瞄准市场优化专业结构,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按照社会需要,巩固主干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创建新兴专业,重构课程模式,立足职业素质,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既强调集合一群相关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也重视选择一个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的技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让受教育者掌握从事某一类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

提高师资质量,加强师资建设。教师队伍的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多渠道引进人才,扩大视野,以提高课程活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往往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缺乏共同探究的热情。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的单向传递和学生的单向接受,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致不能完全地被调动起来,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态度和行为,较多地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加强师生沟通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师生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做出独立的判断。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师生间的良好交流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保障,能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提供精神力量,是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因。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邱国华.2000-200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2]曾琪,陈向明等.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3]伍琼.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2).

上一篇:社保科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快乐的元宵节初一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