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处方论文(精选8篇)
儿科门诊处方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儿科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 规范处方书写,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抽查门诊儿科处方共1200张,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合理处方1033张, 占86.1%;不合理处方167张, 占13.9%。不合理处方中, 书写不规范占21.6%, 用药不适宜情况占67.1%, 超常处方占11.4%。结论 本院儿科门诊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儿科门诊,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核心是安全有效和经济, 也是保证患者治疗后恢复康复的重要前提。儿童时期, 机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 各器官尚未健全发育, 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都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1], 因此, 合理用药对于提高小儿的医疗质量、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为了解本院儿科门诊药物的应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对本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儿科门诊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100张 (同一医师为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开出的所有处方统计为1张) , 共1200张。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中的要求, 对处方进行统计和评价, 统计内容包括用药品种数、使用抗菌药物及注射剂的处方数、处方中基本药物所占的比例及处方平均金额。评价内容包括是否为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的分类及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用药基本情况
本次抽查本院1200张处方, 合理处方1033张, 占86.1%。不合理处方167张, 占13.9%。其中处方用药情况及不合理处方情况分布统计分别见表1, 表2。
2.2不合理情况分类统计经处方点评共发现不规范情况36例次, 用药不适宜情况112例次, 超常用药19例次, 具体情况分别见表3, 表4, 表5。
3 讨论
3.1 处方不规范情况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知道, 本院儿科书写规范性基本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 但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如缺少联系方式、临床诊断用“发热查因”及“腹痛查因”做为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诊断;“取药”或用法用“自用”等可以通过培训和反馈改正。个别医生对“单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理解成5组药品, 或1例患者开具2张处方, 2张处方用药甚至多达8种, 这部分处方占不合理处方9.58%, 按相关规定是指每张处方内所开具的全部药品, 包括该处方内的各种口服剂和注射剂[2,3]。这类处方中以儿科处方占多数,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未成熟, 用药越多, 增加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就会越大, 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就越多, 同时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4]。单人次处方药品数超5种的处方, 占全部处方的1.3%, 其临床诊断以“肺炎”、“支气管哮喘”为主, 需要输液和口服同时治疗, 故用药品种数较多。
3.2 用药不适宜情况分析
3.2.1 使用指征不适宜
最为常见的无明确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肠梗阻、小儿腹泻等的处方大多都使用了抗菌药物。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小儿哮喘为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 一般为非菌炎症, 也不需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又如小儿肠梗阻, 多因消化不良或腹泻引起肠麻痹所致, 若梗阻的时间不长, 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3.2.2 遴选药物不适宜
最常见的有使用头霉素类或三代头孢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多为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使用一、二代头孢治疗即可, 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尤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会增加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产生率[2], 也导致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除此之外还有使用肠溶胶囊或缓释胶囊分剂量给药, 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3.2.3 用法用量不适宜
存在有较多头孢菌素类1 d的用量一次给药的情况。而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大多数β-内酰胺类及克林霉素类, 均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品, 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其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 超过最小折菌浓度 (MIC) 时间越长T>MIC越长, 抗菌作用越好, 而药峰浓度 (Cmax) 并不重要[3]。用药原则一般是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即日剂量分3~4次给药[3], 如1次给足1日剂量的用药方案, 根本不能满足抗菌要求, 无法一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还可能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
3.2.4 重复用药
诊断为支气管炎, 开具“氨溴特罗口服液+硫酸特布他林片”前者组成为氨溴索+克伦特罗, 克伦特罗和特布他林均为β2受体激动药, 重复使用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加剧, 并易造成肌肉震颤和心跳兴奋性加强。
3.2.5 联合用药不适宜
如蒙脱石散和抗菌药物联用而未注明服用方法的情况, 蒙脱石散口服后, 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 并维持6 h之久, 可影响抗菌药物的吸收, 因此, 应在服用蒙脱石散前1 h服用其他药物, 否则会降低药效。儿童感染性冷热病多为常见, 由于目前较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医师多选择用抗生素+中药注射剂 (炎琥宁、喜炎平) 的大包围用法, 中药注射剂因其成分复杂, 药品质量难以控制, 易受溶媒等条件的影响,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会更高, 患儿中使用中药注射剂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年龄越小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4]。
3.2.6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如诊断为呕吐, 开具“多潘立酮片+颠茄口服液”, 前者为胃动力药, 而后者为胃肠道解痉药, 两者具有相反的药理效应, 联合应用后会削弱各自的功效。又如抗菌药物与微生物制剂的联合使用, 结果会影响各自的疗效, 应相隔2 h以上使用。
3.3 超常处方分析
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多见于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使用西咪替丁胶囊, 而根据说明书西咪替丁是用于抑制胃酸分泌的。
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成熟机体, 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 因而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 不但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亦存在一定差异。药物在儿童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 其后果也往往比成人严重[5]。合理地使用药物, 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目的, 这是临床药师和儿科的医护人员共同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1.
[2]蒋利君, 韦晓谋, 梁陈方.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用药频度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99-800.
[3]赵喜荣, 郝晓菁, 陈旭.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0) :153-154.
[4]黄艳, 杜小换.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11, 22 (14) :1311.
[5]沈璐, 杜哓曦.关于对儿童药物警戒之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中国药物警戒, 2011, 8 (4) :220.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11月本中心门诊处方35 247张,对其中3 701张使用抗菌药的处方,调查患者的诊断、用药情况等,统计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联合用药等并进行分析。
1.2方法
按月对处方分类,统计抗菌药物处方占抽查处方的百分比并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评价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分析用药合理性。
2结果
2.1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共抽取2011年1-11月门诊处方35 247张,经统计,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3 701张,占10.5%。每月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见表1。
2.2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
对3 701张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其中不合理处方162张,占4.4%。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由表1可见,2011年1-6月本中心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14.9%逐渐下降至8.9%,7-11月在9.5%上下波动。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本中心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超权限使用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根据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为特殊使用类,主任医师方可开具,而开具处方的医师为主治医师,属超权限使用。通过电脑HIS系统抗菌药物权限的设置,可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3.2.2超限用适应证使用
如阿奇霉素注射剂。根据《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奇霉素注射剂的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处方诊断为支气管炎,超阿奇霉素注射剂限用适应证使用,且诊断不规范。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3.2.3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开具头孢克洛胶囊。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性感染,又无合并细菌感染,不应选择抗菌药物。如诊断为高血压,处方开具替米沙坦片、头孢拉定胶囊。处方中出现诊断与用药不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一是无指征用药,二是缺少诊断或诊断不完善。
3.2.4漏签名盖章
打印的电子处方、修改处无医师签字或未注明修改日期。
3.2.5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
如培菲康与头孢拉定合用,两者药效都降低。因此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间隔2~3 h使用为宜。
3.2.6用法不合理
盐酸克林霉素的正确用法应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而实际上却是将药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用药中还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个别中、重度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能维持疗效,还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7用量不合理
左氧氟沙星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剂量可一次使用。如诊断为尿路感染,根据药品说明书,应为每日1次,每次0.25 g。而实际上却是开成每日2次,每次0.5 g。服用剂量加大、次数增多,不但不会提高药效,反而會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3.2.8给药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使用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日用总剂量分3~4次给予。本次抽取的处方中,此类抗菌药物使用很多为每日1次,不符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3.2.9治疗方案不合理
抽查处方发现有一患者反复感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并频繁更换品种,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收稿日期:2011-12-22)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篇3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为了解儿科门诊治疗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现象, 随机抽查了2008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5 516张, 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讨论不合理用药情况, 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5 516张。
1.2 方法
分别对儿童患者的年龄、性别、处方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情况与用药品种及途径的情况
年龄0~5岁 (含5岁) 者4 536例, 占82.2%;5岁以上者980例, 占17.8%。其中男3 265例, 占59.2%, 女2 251例, 占40.8%。处方用药品种及途径的情况:平均每张处方用药4.23种, 5种以下者4 439张, 占80.5%;5种以上者1 077张, 占19.5%;其中6种为475张, 占8.6%。静脉滴注 (或+口服) 3 087张, 占56.0%。见表1、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抽查的5 516张处方中, 有3 889张使用抗菌药物, 占70.5%。涉及6大类16个品种, 以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为主;二联用药204张, 占3.7%;无三联用药处方。抗菌药物还有与抗病毒药 (主要为利巴韦林) 及糖皮质激素 (主要为地塞米松) 联用的情况。见表3。
2.3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不合理处方215张, 占3.9%。主要有使用方法不合理、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
3 讨论
3.1 药物配伍品种较多
由表1可知, 用药品种5种 (含5种) 以下的处方, 共4 439张, 占80.5%;5种以上共1 077张, 占19.5%, 最多达11种。虽然每张处方平均用药数4.23种, 属于正常, 说明医师疹疗时基本能按疾病情况来开方。但5种以上的处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高于文献报道的4.6%[1]。《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 用药品种过多, 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据文献报道[2], 联合的药物愈多, 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 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 而联合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上升至45.0%。因此, 确保治疗需要的同时, 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和数量, 这样既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又可减轻患者的负担。
3.2 静脉输液给药过多
由表1可知, 静脉输液 (或+口服) 给药处方3 087张, 占56.0%, 有个别月份达68.0%, 与文献[3]报道接近。可见静脉输液为儿科主要给药方式, 因其起效快、血药浓度易于控制及生物利用度高, 为临床常用, 常将其作为首选;另一原因, 不少的患儿家属治病心切主动要求静脉输液, 也使这种比例有所升高。值得注意的是, 患儿尤其是婴幼儿患者, 静脉输液不仅疼痛, 带来潜在的微粒危害和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还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静脉炎。有报道, 输液中药物配伍后, 微粒数量大幅度增加, 药物配伍的品种愈多, 微粒增加也愈多[4]。因此, 由于药物之间, 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 加之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故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尤为重要。尽可能在给药方式的选择上, 能口服的则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则不静脉输液。
3.3 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抗菌药使用率为70.5%, 明显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 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所致, 抗菌药的使用不仅对病情的控制无益, 有时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只有当病毒感染损伤了局部黏膜, 致病菌入侵引起细菌感染, 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临床上出于预防细菌合并感染的考虑, 习惯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这是选药上的误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需重视和加强病原学的检查, 严格选择适应证, 认真执行抗菌药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3.4 使用方法不合理
在抽查的处方中, 静脉滴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每天给药1次的情况, 大部分虽然是2次/d, 但具体用法是连续滴注, 中间间隔其他输液一瓶, 两瓶抗菌药滴注间隔的时间短, 而与第2天用药间隔时间又太长。以上用法原因是路远的患者不方便。β-内酰胺类是时间依赖性药物, 疗效取决于给药后, 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较小[5]。因此, 除半衰期较长的头孢曲松钠、头孢尼西钠, 可1次/d给药外, 其他β-内酰胺类有效合理的给药方案是1 d剂量分次给药, 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起效, 如考虑静脉滴注给药多次给患者带来不便, 可采用口服药物序贯疗法的用药方案作为替代, 发挥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 避免、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4 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
如头孢丙烯胶囊与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联用。前者为杀菌剂, 后者为活菌制剂, 因前者的存在而使后者被灭活或被抑制, 而前者因后者的存在使药效降低, 两药必须联用时, 应间隔2~3 h为宜。
3.5 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
主要为阿奇霉素与头孢他美酯、或与头孢克洛等联用。一般认为前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期, 导致后者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使疗效降低, 因此不建议两者合用[6]。但也有许多临床实践证明, 这两类药联用对重症感染, 混合感染非常有效, 其主要原因是大环内酯类能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对杀灭细菌有帮助, 是两类药联用的原因之一[7]。建议按病情选择, 先使用杀菌剂, 再使用抑菌剂, 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本次抽查分析,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有联用品种过多、抗菌药使用率较高、给药方法不合理、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的情况。儿童与成人不同, 用药较成人复杂, 是特殊的用药群体, 其用药合理性应引起重视, 药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药品监控和合理用药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务人员应通力合作, 关注儿童疾病的合理治疗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以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小芳, 何艳彬.我院儿科门诊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平价与分析, 2009, 9 (2) :112.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3]江宏, 刘燕, 张添桥.24486张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2) :28.
[4]周野, 黄文远.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2) :1163-1165.
[5]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66.
[6]李瑞.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5.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随机抽取2010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3000张(不包含麻醉、精神药品处方)和处方调剂问题专用登记表。
1.2 点评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等,结合医院处方点评标准和细则的有关规定,将随机抽取的处方按《处方评价表》[3]的表格填写,统计分析。内容包括:统计不合格处方张数和处方合格率,使用药品种数,使用抗生素的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率,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等。
2 点评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情况
年龄:出生57 d的婴幼儿至12岁的儿童,平均3.1岁;药品品种种数:1~5种,平均3.4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处方1161张,抗菌药物使用率38.7%;注射剂:注射剂处方598张,注射剂使用率19.93%,平均每张处方金额73.41元。
2.2 不合格处方情况
在抽取的300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有129张,占4.3%,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共计121张、处方用药不合理的8张,且部分处方同时存在多处不规范或不合理现象,具体情况依次见下列表1、表2、表3所述。
3 不合格处方分析
3.1 书写不规范处方分析
3.1.1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的。处方前记是记录门诊患者个人信息的重要部分,如果此部分内容书写不完整,有所缺漏项,不仅给药师在审方发药时带来困难,还在建立患者用药历史档案和回访调查方面带来困难,无法有效追踪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后续服务跟踪。在处方中主要表现在:部分处方未填写科别、年龄、日期、地址或联系电话;无临床诊断或笼统地写“诊断”项;婴幼儿未写明日、月龄;医师忘记签名或只有进修医生的签名等。
3.1.2 部分处方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如:个别处方中,0.9%NS100 ml+注射用美洛西林钠×1.5/×1,静脉滴注。注射用美洛西林钠有1.0 g和1.5 g两种规格,在处方中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不清楚,使药师无法正确判断处方的适宜性。又如片剂处方中,片剂药品单位应书写为片,而不应以“﹟”或“s”符号代替。
3.1.3 处方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的。药品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或经国家批准的专利药品名为准。如无收载,可采用说明书通用名,在卫生部未正式公布“习惯用名目录”之前,各省、各医院均不得自行编制、使用“习惯名”[4]。如吗丁啉混悬液,应书写为多潘立酮混悬液,又如肠虫清片应书写为阿苯达唑片等。
3.1.4 在处方中,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自备”等含糊不清字句时,易使患者错误服用药品而产生不良后果。特别是儿童在使用片剂药物时,儿童用量常只有成人量的几分之几,若用法用量字句含糊不清,极易造成家长错误分取药量,导致错服药量而产生不良后果。针对此情况,我院为方便患儿服药,已提供部分片剂药品磨药分包装服务,同时药师做好用药、贮药时的注意事项讲解工作,以减少错服药量等的情况发生。
3.1.5 处方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易增加处方订错价、发错药等的风险。处方如果随意涂改而没有签名和日期就难以保证处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甚至可能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1.6 处方中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等规定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应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判定。如青霉素类药,如不做皮试而使用,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我院部分处方中还存在未注明皮试结果或已皮试的同批号药品连续治疗时漏注明“免皮试”的情况,增加了用药安全性方面的风险。
3.2 处方用药不适宜情况分析
3.2.1 重复给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如处方中双扑伪麻分散片+扑尔敏片,因双扑伪麻分散片中已含有扑尔敏成分,属重复给药。又如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因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含有溴已新成分,与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同为祛痰药,作用机制相同,两者没有必要合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迟或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掌握抗菌谱和病原学知识,抗生素的滥用易诱导耐药菌株产生,使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发生二重感染[5]。在我院输液处方中,常以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繁殖期杀菌剂与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快速抑菌剂联用,理论上认为,抑菌剂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期,导致杀菌剂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使疗效降低,因此不建议两药合用。确需联用时,可先用杀菌剂再用抑菌剂,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3.2.2 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处方。
处方中如抗菌药物与蒙脱石散等吸附剂合用时,易造成抗菌药物被吸附,减少吸收,降低疗效,因此两药服用的时间应间隔2~3个小时。又如抗菌药物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或复合乳酸菌胶囊等药物同服时,因微生态制剂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合用易被灭活失效[6],因此两者应间隔2~3个小时使用为宜。处方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的药物,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是每次大剂量给药,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7]。我院儿科处方常采用1次/d的静脉滴注给药,一方面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符合药动学及药效学特点,另一方面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引起医师的重视。
4 讨论
通过本次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的点评,我院处方合格率为95.7%,处方各项基本指标控制基本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占不合格处方绝大部分,达93.8%。由于患者较多,为减少患者就诊轮候时间,而造成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只要对处方质量多加重视,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流程,做好解释工作,更好地疏导患者,减少医生工作压力,处方合格率将有明显的提升。点评中还发现,部分处方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医师对《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的培训,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还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做到督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结合药理查房,对发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时点评、分析,及时反馈、纠正,逐步建立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的长效机制。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儿科门诊处方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处方用药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方法 对我院2010年的3000张门诊普通处方和药师日常处方审核工作中所记录的疑义处方进行点评、统计和分析。结果 我院处方基本控制较好,不合格处方129张,占4.3%,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的121张,用药不适宜的8张,分别占全部抽查处方比率为4%、0.27%。结论 通过处方点评,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特别是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处方点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007-02-14.
[2]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3]卫生部.处方点评工作表.2010,3.
[4]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处方管理办法答疑.2007,6.
[5]李祥,刘皈阳,阎媛媛.134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54.
[6]王君耀,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7):419.
儿科门诊处方调查及用药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抽查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儿科门诊处方4874张, 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对抽查的每张处方从联合用药和不合理用药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调查分析 (本文进行联合用药统计的药品不包括5%葡萄糖, 10%葡萄糖, 0.9%氯化钠注射液)
2 结果
儿科输液处方4875张, 占儿科总处方的71.40%, 输液联合用药处方2997张, 占输液处方61.48%, 肌注联合用药为207张, 占注射处方的42.86%。口服药联合用药960张, 占口服处方的70.95%。外用处方117张, 无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384张, 占总处方的5.62%。
3 处方分析
3.1 不规范处方共415张, 占抽查总处方的3.61%, 主要表现为处方书写错误, 举例如下。
3.1.1 药名书写不规范
如将阿奇霉素颗粒写成“阿奇”。阿奇霉素制剂有阿奇霉素胶囊、颗粒和注射液3种, 如果只注明“阿奇”容易引起用药错误。又如将“复方薄荷脑滴鼻剂”写成复方“薄荷脑滴眼液”, 75%“乙醇”误写为75%“GS”。通过疾病诊断结果、药物使用方法可以初步确定为医生笔误, 经医师修改后发药。
3.1.2 剂型、规格、浓度缺乏或错误
如将阿莫西克拉维酸钾片0.375g写为0.25g, 对乙酰氨基酚片 (扑热息痛片) 0.5g写成0.1g, 阿苯片是复方制剂却注明具体剂量10mg;必可酮有50g和250g两种规格, 阿托品注射液有0.5g和5mg2种规格, 而处方中只注明1支, 发药者不知道所开的是哪种, 经医师注明后发药。
3.1.3 用法缺乏或不清
如儿童使用高锰酸钾片只注明外洗, 而没有具体的浓度配比。年龄8个月患儿发热使用泰诺林滴剂写成0.6, 药师不知道是0.6mL还是0.6滴管, 经退回后标注明确。
3.1.4 基本项目漏写或错写
如患儿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医师签字、日期等缺乏, 又如将患儿年龄仅注明3, 而不清楚是3个月还是3岁等。
3.2 用药不合理处方共513张, 占抽查总处方的4.46%, 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3.2.1 药物配伍不合理
(1) 药理性拮抗12张。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 (吗丁啉) 与胃肠解痉药山莨菪碱联用, 可发生拮抗作用, 减弱多潘立酮的抗消化不良作用, 故两者不宜联用。 (2) 药物生化性拮抗9 8张。如抗菌药磷霉素钙、头孢克洛干糖浆等与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或整肠生等合用, 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或便秘, 因后者对抗菌药敏感, 合用时会被抑制或灭活, 影响疗效。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维生素C与具有氧化性的维生素B同时服用, 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使得维生素B破坏失效, 因此不宜配伍。又如维生素C与多种抗菌药混合静脉注射, 酸性环境下使抗菌药的结构受到破坏, 药效下降, 故应避免同瓶静脉滴注。 (3) 减少吸收, 降低疗效85张。如双八面体蒙脱石 (思密达) 与其他药物配伍。思密达可以覆盖于胃肠道黏膜表面, 是一种强的吸附剂, 对消化道内的一些病毒、细菌及其毒素产生较强的选择性吸附作用, 因此不宜与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维生素等同用。
3.2.2 药物用法不合理
(1) 服药剂量不准确共93张。包括给药剂量偏大或不足。如1岁患儿上呼吸道感染使用克拉霉素片 (商品名:锋锐) 每次0.125g, bid, 剂量明显偏大。克拉霉素的儿童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kg, bid, 如果给药量过大, 血浆药物浓度过高, 会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头晕、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7岁小儿服用罗红霉素每次50mg, bid。儿童推荐剂量为每次2.5~5.0mg/kg, bid。该处方给药剂量偏小2 (2) 用药时间不合理, 共6 8张, 如将血浆清除半衰期较长的阿奇霉素 (半衰期约为41h) 随意将给药次数每天1次增加为每天2次。3岁儿童服用头孢克洛颗粒每次0.125g, qd, 使患儿体内全天的药量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 这样既不利于控制感染, 也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 服药方法不合理。共40张。如将含服的华素片仅注明口服。肠溶片、缓控释制剂 (泰诺林缓释片) 或需整片吞服的药物掰成半片服用, 不仅破坏了剂型的特殊结构和释放系统, 降低药效, 也会增加不良反应。 (4) 选用溶媒不当3张。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青霉素”。青霉素在近中性 (pH值为6.0~7.5) 溶液中较为稳定, 在低或高pH值环境下β-内酰胺环性质不稳定, 可迅速裂解, 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3.5~5.5, 呈酸性环境, 加速了青霉素的分解。疗效降低, 故应选用氯化钠注射液较好。
3.2.3 药物选择不合理
(1) 阿莫西彬克拉维酸钾片0.375g用于1岁儿童, 不仅服药不方便, 用药剂量也不好掌握。又如6岁儿童发热选用美林滴剂, 一般情况下美林滴剂用于3岁以下儿童, 3岁以上可选用美林糖浆。 (2) 13岁儿童服用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处方1张。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于幼小动物具有明显的致关节变形、关节损害、软骨磨损及肌腱损害等不良反应, 对未成年人的肢体关节的软骨造成侵蚀, 有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的不良反应, 肝、肾毒性强。且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不宜用于骨骼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儿童。 (3) 2岁儿童发热惊厥选用地西泮剂肌内注射处方1张。地西泮有镇静催眠、抗癫痫、抗惊厥等作用, 片剂口服吸收快, 针剂肌内注射吸收慢而不规则, 亦不完全, 0.5~1.5h血药浓度达峰值, 而在儿童惊厥时急需发挥疗效, 这种用法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
3.3.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处方调查结果显示:门诊儿科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高达73.4, 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 明显高于国际标准, 儿科患儿大部分为病毒所致, 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对患儿病情控制无益, 应制订相应的又切合实际抗菌药物在儿科使用的规范及指导原则, 来降低儿科过高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3.3.2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率高
儿科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 少数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处方调查显示, 有超过50的抗感染处方为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联合应用, 反映了预防性用药过于泛滥的趋势。应明确各种抗菌药物和抗病毒的药物应用指征和用药目的。
4 结语
我院门诊儿科抗生素处方分析 篇6
关键词:抗菌药物,调查,门诊儿科患者,用药分析
药物具有双重性, 合理使用可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反之则可产生不良反应, 增加耐药性等不利后果。近年来国家对儿童用药尤为重视, 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期, 生理特点独特, 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 所以对儿童用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除成人用药原则外, 必须严格掌握儿童用药的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剂量计算、药物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等, 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损害。本文特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门诊儿科处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儿科门诊抗生素处方7200张。
2结果
2.1 抗生素的使用频率
抗菌药物的使用涉及4类14个品种, 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 使用频率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详见表1。其中静脉给药占59.23%, 口服给药占40.77%。
2.2 抗生素联合使用基本情况
7200例就诊患儿中, 单一用药的4518例, 占62.75%;二联用药1487例;占20.65%;联合抗病毒药1195例, 占16.60%;未见三联及以上用药情况
2.3 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处方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904张, 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2.56%。
3讨论
3.1起点高
我院儿科门诊多使用限制性抗生素, 多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孟多, 第三代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等。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 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1]。
3.2 给药途径
我院门诊儿童处方抗菌药注射给药占抗生素使用的 59.23%,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上要求能口服给药的尽量口服给药, 既降低注射用药引起的用药不安全性, 也降低了患儿的痛苦。加上现在儿童口服用药对口味的人性化设计, 提高了患儿用药的依从性, 更好的减轻了儿童的恐惧心理,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不能否认静脉滴注给药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 医生应该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
3.3 联合用药的不合理性
⑴抗菌药的联合用药,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 头孢克洛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是繁殖期杀菌剂, 若与抑菌剂大环内酯类药物联用, 则会因后者抑制细菌生长、使细菌进入静止状态的作用, 而影响前者杀菌作用的发挥, 使其疗效降低。儿童门诊处方一般不宜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时才能用, 但为减少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 应尽量避免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⑵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联用:环酯红霉素干混悬剂与妈咪爱 (枯草杆菌制剂) 联用, 众所周知, 微生态制剂为活菌制剂, 抗菌药物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会杀死微生素制剂的活菌, 降低其效价。而抗菌药物也会因活菌制剂的存在药效降低。 (3) 抗菌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联用蒙脱石散和头孢克洛颗粒用于小儿腹泻, 蒙脱石散属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对病毒、细菌有强固定、抑制作用, 同服抗生素, 可被蒙脱石散吸附随粪便排出体外, 而且蒙脱石散在肠道形成保护膜, 使抗生素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3.4 给药时间不当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如五水头孢唑啉、青霉素的给药基本都是2次/d, 但这两种要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是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 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时间。而且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半衰期较短, 使用时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给药才能发挥最大药效。
3.5 抗生素用药指征不明显
⑴小儿的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 病程有自限性, 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非但无效, 还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 有利于病毒繁殖, 必须避免滥用。但处方用药分析中明显发现, 其中大部分是抗生素联合抗病毒药联合用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1]。除少数患儿可能就是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但很多医生习惯经验性用药, 没有做相关进一步检查直接就使用抗生素, 而且很多患儿家长看到患儿发热、咳嗽、流鼻涕、精神不振的现象, 心情焦急、紧张, 主动要求用抗生素, 似乎这样能尽快缓解患儿的不适。医生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发热、打喷嚏等都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的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是自身免疫系统自我预防的一种调节, 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⑵腮腺炎: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常见, 在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 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3.6 药物选择不当
支原体肺炎:给予五水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用1周, 病情未见好转, 且有加重趋势。支原体肺炎, 是因支原体菌感染所致, 是小儿肺炎常见的一种。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呈多型性的微生物[2], 敏感抗生素应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因其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在组织及细胞内浓度高, 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半衰期长, 使用方便, 每日给药1次。而五水头孢唑啉钠是头孢类抗生素, 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而呈现杀菌作用, 对缺乏细胞壁的细菌完全无效。
综上所述, 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医生习惯经验性用药, 且用药起点高, 甚至放宽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用药范围, 或直接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 造成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规范。应加强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再学习, 既要掌握抗菌药物的特性, 也要掌握小儿用药的基本知识, 从各个环节减少和杜绝小儿用药的不合理性[3], 正确并合理使用药物, 保证小儿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加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 纠正患儿家长对抗菌药物应用认识的误区, 监控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 避免其可引起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4, 0 (819) :29, 30, 9.
[2]张卓然.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218.
儿科门诊处方论文 篇7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随着医疗的发展, 人们对安全合理用药越来越重视。由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决定其用药具有其特殊性, 并且药物不良反应在儿科用药中发生率比较高[1]。为了解本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 促进儿科用药的合理性, 现从本院儿科药房处方中随机抽取1800 张处方进行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通过本院信息系统调取2015 年1~6 月门诊儿科药房处方, 随机抽取其中1800 张处方, 每个月抽取300 张处方。参考《医院处方点评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等, 分别对患儿的性别、年龄、平均用药品种、平均处方费用、处方的合理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年龄与性别在1800 张处方中, 男971 例, 女829 例, 男女比例为1 :0.85 ;0~1 岁患儿处方434 张, 占24.1% ;1~3 岁患儿处方783 张, 占43.5% ;3~6 岁患儿处方392 张, 占21.8% ;6~12 岁患儿处方176 张, 占9.8% ;>12 岁患儿处方15 张, 占0.8%。
2.2每张处方用药品种及金额情况在抽查的1800张处方中, 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72种, 其中3种及3种以下占72.6%, 3种以上占27.4%。平均每张处方费用为53.26元, 未出现同一患儿一日药品费用或单处方金额>300元的大处方。
2.3处方合理性分析所有抽查的处方中, 合格处方1721张, 占95.6%, 不合格处方79张, 占4.4%。对不合格处方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见表1。
2. 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1800 张处方中, 涉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处方有585 张, 占处方总数的32.5%。其中, 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处方112 张, 占19.1% ;口服剂型处方454 张, 占77.6% ;其他用药途径如抗菌素眼膏、滴耳液、雾化吸入治疗等19 张, 占3.2%。统计出抗菌药物应用前十名的药品,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 其生理、病理、解剖、免疫以及各系统器官功能都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药物应用方面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 儿童用药存在其特殊性, 要引起高度重视。小年龄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免疫系统不成熟, 其抗感染免疫能力比成人和年长儿低下, 本次调查中, 0~1 岁患儿占24.1%, 1~3 岁患儿占43.5%, 符合小年龄儿童较易感染的规律。
药物相互作用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合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越高。有研究表明, 2 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 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15 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本院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72 种, 与WHO对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用药标准1.6~2.8 种相符, 但已接近上限。因此, 医务人员还需严格控制用药品种, 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本次平均每张处方费用为53.26 元, 未出现大处方, 说明本院较好的控制门诊处方费用, 能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实际经济能力开方。
本次抽查处方合格率为95.6%, 不合理处方占总处方量的4.4%, 符合三甲医院处方合格率95% 以上的要求。本院实行电子处方, 处方通用名使用达100.0%, 不合理用药原因统计前三名分别是:用法用量不合理、遴选药品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
按照卫计委《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 综合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根据调查结果, 本院2015 年1~6 月份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5%, 高于卫计委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门诊的局限性, 患儿一般无法通过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和药敏试验, 医生使用抗菌药物多为经验性用药, 部分医生过多的依赖抗菌药物, 同时有些患儿家长对疾病认识存在误区, 主动要求医生使用抗菌药物以便迅速改善病情。本院抗菌药物以口服居多,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7.6%, 通过静脉给药途径占19.1%, 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应选择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儿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3]。因此, 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根据此原则选择适当剂型和给药途径, 确实为患儿健康着想。从表2可以看出, 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占主导地位, 其次是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抗菌谱广、疗效高、毒性低、不良反应较少成为本院儿科医生首选抗菌药品。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 由于其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半衰期长、抗菌活性强且有较强的抗生素后效应等优点[4], 在本院儿科门诊也应用的较为广泛。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本院门诊儿科用药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抗菌药应用比例较高。儿童是特殊群体, 用药较为复杂, 其用药合理性应得到充分重视。医生、药师应加强对《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 加大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和干预力度, 做好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以做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孙满顺.小儿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3) :58.
[2]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 3 (24) :42.
[3]张永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174-176.
儿科门诊处方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6月门诊儿科处方, 经过审核, 挑选出不合理用药处方, 进行归类分析。
2 结果
在抽取的834张儿科处方中, 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处方为34张, 不合格率为4.08%.
3 分析
3.1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非常普遍, 儿童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使用率为100%.目前儿科患者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研究显示, 在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中, 革兰阳性球菌比例正逐年增加, 其原因可能与针对革兰阴性杆菌的头孢二代和头孢三代菌素的大量使用有关。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常使用抗生素治疗, 上述疾病多系病毒感染, 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 不仅无明显疗效, 而且易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 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单用者不联用, 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 同时还应考虑选用药源充足、价格低廉的有效药。抗生素的联用应遵循协同原则, 不能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
3.2 给药周期不合理
例如:有医生给1例4岁肺炎患儿开具处方: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 L+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5 g, 每日1次, 静脉滴注。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后效应很短, 在人体中的半衰期 (T1/2) 为0.5 h~2 h, 应小剂量分次给药, 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3.3 药物配伍不合理
例如: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 L+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 g静脉滴注, 每日2次, 同时联用5%葡萄糖注射液+阿奇霉素0.125 g静脉滴注, 每日1次。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为繁殖期杀菌剂, 而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抑菌剂, 二者合用, 降低了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杀菌效果。
3.4 药物选用不合理
例如:有医生给1例11岁的腹泻患者口服诺氟沙星治疗, 诺氟沙星为喹诺酮类药物, 此类药物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骨骼存在危害, 故不宜使用。还有医生给1例8岁患者开具多西环素治疗感染, 8岁以下小儿应用四环素及同类药物如土霉素、多西环素 (强力霉素) 、米诺环素 (美满霉素) 等可致恒齿感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 而且长期使用对肝脏有损害, 因此8岁以下的小儿应避免应用此类药物。
3.5 联合用药时间不合理
例如:医生给诊断为肠炎的患儿开具头孢克洛颗粒口服0.1 g, 每日3次+双歧杆菌胶囊口服0.25 g, 每日3次+思密达2 g口服, 每日3次。双歧杆菌胶囊内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芽孢杆菌四种活菌制剂, 若与抗生素合用, 药效降低。思密达的主要成分是蒙脱石, 能抑制各种消化道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 可以均匀地覆盖在整个消化道黏膜表面, 因此在治疗成人及儿童的急慢性腹泻、胃食管反流、肠道菌群失调以及食管炎、胃炎及结肠炎等疾病时, 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值得提醒的是, 思密达药品吸附能力较强, 如果和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会影响其他药物的药效发挥。所以在服用时, 如必须服用其他药物, 此处方中应注明分开服用, 以利发挥各自疗效。
4 讨论
【儿科门诊处方论文】推荐阅读:
门诊儿科07-30
儿科门诊护理06-29
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08-13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计划10-08
儿科处方用药09-18
门诊处方评价与分析10-21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10-21
老年患者门诊处方分析07-06
医院门诊处方用药分析09-07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