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2024-10-21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精选7篇)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篇1

2007年5月1日施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明确了医师书写处方应遵照的12条规则、药师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的7条内容。为了解我院门诊执行新《处方管理办法》的情况,及时将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于医师,便于纠正,本文对2008年门诊处方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源来源

从2008年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两个月的处方,共29 960张。

1.2 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及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等,对照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判断用药的合理性;按《处方管理办法》处方书写的规定,判断处方的规范性。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2 结果

29 960张处方中,书写不规范处方948张(3.16%),不合理处方1 315张(4.39%),处方不合格率7.55%。

3 讨论

3.1 不规范处方

无临床诊断:药师无法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无剂型:如阿奇霉素,不写明剂型(片、颗粒、胶囊)。无用法用量:某药1盒,不写用法用量或写自用、遵医嘱等。书写不规范:药品名称出现错别字;年龄为成人、新生儿无日、月龄等。超剂量未注明原因、未再次签名。修改不规范:抹黑、在原字上描改、修改无签名、无修改日期等。字迹潦草最为严重:尤其用法用量数字2和3很难辨认出来,药师无法准确地审核和发药等。新《处方管理办法》第6~7条对如何开具处方有明确的规定,医院应加强医生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提高医生书写处方的能力。

3.2 用药与诊断不符或无指征用药

3.2.1 用药与诊断不符

如临床诊断骨折,用药硫普罗宁;临床诊断为咽炎,用脑蛋白水解物;临床诊断肺炎,用药为甲氧氯普胺;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用药刺五加注射液;临床诊断腹泻,处方用药苯巴比妥等。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医生省去了第2诊断,单从处方看,用药与诊断不符。

3.2.2 无指征使用抗菌素

如临床诊断脑供血不足,用左氧氟沙星。腰痛待查,用头孢替唑。抽查处方发现小儿发热用抗菌药物达100%。

3.2.3 超功能主治应用中药注射剂

多见诊断骨折,用野木瓜注射液;软组织损伤,用野木瓜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液。野木瓜注射液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用于风邪阻络型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卫生部《中药注射剂临床基本原则》规定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1]。显然以上用野木瓜注射液属超功能主治用药。

3.3 用法用量不正确

3.3.1 缓释剂应用不规范

如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酮洛芬缓释胶囊、曲马多缓释胶囊等,给予1日3次,每次2~3粒,用药间隔时间明显不当。缓释制剂可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通常只需每日给药1~2次。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医生不了解缓释剂制剂的特点。

3.3.2用药次数不符合半衰期的要求

如西替利嗪片半衰期为10 h, 1 h起效,疗效可持续24 h,应1日1次,每次10 mg (1片),而处方为1日3次;阿奇霉素分散片,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35~48 h,应1日1次,医师处方为1日3次。罗红霉素片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8.4~15.5 h,应1日2次,医师处方1日3次等。由于医师缺乏药动学、药效学知识,给予多次给药,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3.3 对一些特殊用法用量的药物医嘱不当

如枸橼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正确的用法是:枸橼酸铋钾片(白色)每日2次,每次2片,早、晚餐前30 min空腹服用;替硝唑片(绿色)、克拉霉素片(黄色)分别每日2次,每次1片,早、晚餐后服。统计处方多见1日3次,每次2片等其他不当的用法用量。

3.3.4 超次数、超剂量给药

如VE胶丸:医师处方1日3次,每次2粒为超剂量使用。常用量为1次1粒(100 mg), 1日2~3次。VE胶丸超量服用(每日量400 mg以上),可引起视可引起视力模糊,白内障患者病情加重等不良反应;氟桂利嗪片:处方1日3次,每次2片,超剂量给药。本品超剂量使用可导致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和锥体系不良反应,说明书规定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口服每次6~12 mg(每次1~2片),每日1次。此类超次数、超剂量处方涉及药品14种,且处方数较多。药品超剂量使用会引起药源性疾病,增加ADR发生率。应加强医生对药品用法用量的认识和掌握,避免用药的随意性。

3.4 重复用药

小儿氨酚黄那那敏颗粒+与氨咖黄敏胶囊+维C银翘片,3种药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成分,3者合用为重复超剂量用药。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质子泵抑制剂有强的抗酸作用,联合H2受体阻滞剂,胃酸过度抑制[2]。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奥美拉唑钠肠溶片胶囊、头孢拉啶胶囊+头孢氨苄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奇霉素片+琥乙红霉素片。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合并使用,增加ADR发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5 选用溶媒不当

肝素钠注射液选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不妥,说明书明确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应用;泮托拉唑也不宜选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说明书规定临用10 m L专用溶剂注入冻干粉小瓶内,将上述溶解后的药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稀释后供静脉滴注,禁止用其他溶剂或其他药物溶解和稀释。青霉素钠+5%葡萄糖注射液较多,青霉素类及部分头孢菌素不宜与葡萄糖注射液(pH3.2~5.5)[3]配伍,因该类抗菌素在pH<4时分解较快甚至有沉淀发生[4],宜选项用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0)[3]为溶媒。溶媒不当会使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应注意正确选用溶媒或稀释液。

3.6 给药方案不当

主要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些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采用静脉滴注,其给药方法应将全日剂量分为多次给药,却采取了1日剂量1次给药。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剂量增大。若采取日剂量1次静脉滴注,给药间隔时间加长,有一段时间血药浓度低于治疗浓度,这样达不到应有杀菌作用,还会引起细菌耐药[5]。

3.7 使用禁用药品

如诊断急性洒精中毒,使用头孢哌酮;诊断外伤(饮酒后),应用头孢类药物。此类用药极易出现双硫仑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一些头孢菌素药物化学结构中含甲硫四氮唑侧链,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6]。诊断抽搐待查,用药奥硝唑注射液会加重病情。奥硝唑有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颤抖、运动失调、周围神经病、癫痫发作、意识短暂消失、四肢麻木、痉挛和精神错乱等,禁用于脑、脊髓发生病变和羊癫疯患者。药师对禁用药品应严格审核,拒绝调配。

3.8 不合理配伍

3.8.1 存在药理性拮抗

头孢曲松、青霉素(杀菌剂)+罗红霉素、螺旋霉素(抑菌剂)。一般认为后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以致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使前者速效杀菌使用减弱[7]。阿托品(M胆碱受体阻断药)+甲氧氯普胺(多巴胺受体阻断药)、甲氧氯普胺+山茛菪碱同时配伍使用,存在药理性拮抗。

3.8.2 配伍发生理化反应

如铝碳酸镁、甘羟铝、鼠李铋镁片等抗酸药+氟喹诺酮类药。因氟喹诺酮类分子结构的-4氧基和邻近羧基与镁、铝、铁、钙等金属发生螯合作用,可先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间隔2 h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8];静滴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后,若紧接着滴入头孢曲松钠,可发生沉淀反应。胃蛋白酶合剂+药鼠李铋镁片等碱性药物,可降低各自的疗效;西咪替丁+抗酸药鼠李铋镁片,可致前者吸收减少,一般不提倡,如必须与制酸药合用,两者应至少相隔1 h服。黄芪注射液+5%GS+氯化钾注射液不当:说明书规定:本品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其他药物混用。中药注射剂受提取工艺的影响,含有未能去除的微量蛋白、鞣质等杂质,这些物质遇电解质会引起变性反应,易诱发输液反应[9]。

3.8.3 配伍影响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地尔硫卓+美托洛尔,可致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尤其老年患者要注意美托洛尔的不良反应。对房室传导窦房结功能起抑制作用。甲氧氯普胺+地高辛合用,可致地高辛吸收减少。地高辛+地西泮,可致前者血药浓度增加,易致中毒,合用地高辛应减量。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前者加速后者的代谢。

3.8.4 配伍引起不良反应

地高辛+布美他尼+氢氯噻嗪,可致地高辛在缺钾的循环系统中心律紊乱,长期合用,应补充钾离子。地高辛+胺碘酮合用,使地高辛血中浓度提高,可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呋噻米+去乙酰毛花苷+氨茶碱,呋噻米致低血钾,使去乙酰毛花苷致心律失常,氨茶碱也可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叠加。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片+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协同降血糖药的作用,可引起低血糖。

3.8.5 与微生态制剂的配伍

蒙脱石+复合乳酸菌胶囊、抗菌素类+复合乳酸菌胶囊,与蒙脱石散同服抗菌素或活菌制剂,后者可被蒙脱石散吸附随粪便排出,两者合用应至少相隔2 h服用[10]。

调查分析表明,本院门诊处方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对药品说明书熟悉和掌握程度不够、对药理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处方管理办法》和处方的规范性不够重视;药房药剂人员对不合格处方的判断能力有限;药师未严格把关。

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医院应加强对临床用药知识培训,加强医师对药物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尤其要学习药品说明书,使其掌握药品的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及注意事顶等,提高医师的用药水平。同时也应加强药剂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判断,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四查十对”严格把关。医院还应制定奖惩制度,成立合理用药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开展处方点评,对不合格处方进行通报,并进行工资进行扣罚,从制度上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S].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 (2008) 71号.[1]Ministry of Health,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tate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S].Basic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Use 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 71.Chinese

[2]林素珍, 毛平, 卢秀琼, 等.门诊西药处方目前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6) :478.[2]LIN SP, MAO P, LU XQ, et al.The problems of medicine inout-prescription exist at present[J].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 2007, 7 (6) :478.Chinese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S].中国药典二部, 2005:692, 767.[3]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S].Chinese PharmacopoeiaVolumeⅡ, 2005:692, 767.Chinese

[4]戴冰, 胡盛松, 肖子增.注射用头孢哌酮在4种输液中的配伍变化[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2, 2 (2) :127.[4]DAI B, HU SS, XIAO ZZ.The change of cefoperazone sodiumfor injection in four infusion solutions[J].Pharmaceutical Careand Research, 2002, 2 (2) :127.Chinese

[5]谷清, 富一兰, 谢国辉.我院6605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J].中国药房, 2008, 19 (11) :824.[5]GU Q, FU YL, XIE GH.Use of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s:anal-ysis of 6605 cases[J].J.China Pharmacy, 2008, 19 (11) :824.Chi-nese

[6]刘世学, 战祥芬.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116例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 9 (3) :234.[6]LIU SX, ZHAN XF.Drug-induced disulfiram-like reaction:anal-ysis of 116 cases[J].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Hospitals of China, 2009, 9 (3) :234.Chinese

[7]赵宁民, 韩磊, 张凯.7638张急诊处方用药情况[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6) :440.[7]ZHAO NM, HAN L, ZHANG K.Analysis on 7638 prescriptionof medication information[J].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in Hospitals of China, 2007, 7 (6) :440.Chinese

[8]谢惠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83.[8]XIE HM.Rational Drug Use[M].4th ed.Beijing:People MedicalPublishing House, 2003:983.Chinese

[9]张生大, 曹国建, 唐志华.临床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不当配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17) :1867.[9]ZHANG SD, CAO GJ, TANG ZH.Clinical common not suitablecompatibility for inj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Medicine, 2003, 12 (17) :1867.Chinese

[10]沈文恒, 黄捍东, 杨玉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28) :2237-2238.[10]SHEN WH, HUANG HD, YANG YH.Analysis of outpatient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J].China Pharmacy, 2007, 18 (28) :2237-2238.Chinese

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篇2

关键词:不合格处方,项目缺失,统计分析

本院是一所地处渝东南地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病种复杂, 药品较多, 实行电脑处方比较早。自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施行以来, 结合本院实际, 推出了一些管理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者统计分析了2007年1月至11月门诊处方, 找出一些主要问题, 以期给处方管理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统计了2007年1月至11月门诊处方 (不包括中药, 中成药) 共217 883张,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和临床药理学知识对不合格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有不合格处方8 237张, 占总数的3.78%, 其不合格处方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分析

3.1 无临床诊断

从表1可以看出, 处方笺记载临床诊断项目缺失占到了不合格处方的79.75%, 占全部处方的3.02%, 这在本院表现得极为突出, 这与医院的实际情况有关, 因为医院刚升级了医师的操作系统, 电脑处方和手写处方并存, 而且门诊大多数的老教授年岁较高。但据作者统计, 近几个月比前几个月数量明显减少,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门诊医师是能够避免此类错误的。因为临床诊断项目的缺失不仅影响了药师专业作用的发挥, 而且无法审核处方, 无法有效监督医师合理用药。如, 某医师开阿托品针剂0.5mg×5支用于阿托品激发实验, 在选择规格时错选成5mg×5支, 并且临床诊断项是空白, 药师当时也没有仔细分析, 认为是农药中毒患者需要大剂量使用。后来用在患者身上, 患者阿托品化反应很快表现出来。所幸经过对症治疗, 患者很快恢复。

3.2 无皮试结果

主要体现在需皮试结果的口服抗生素处方中, 如“氨苄西林丙磺舒0.5g, 2次/d, 青皮 () ”, 没有标明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 有的连“青皮 () ”这几个字都没有。在药师向患者询问以前是否注射过青霉素或青霉素类药物时, 患者都说注射过或吃过此类药。但少数医师总忘记在处方上体现出来。

3.3 大处方

一是单张处方药品数超过5种;二是没有注明特殊情况单张处方的一个药品总量超过《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急诊处方3d量, 一般处方7d量, 此为大处方[1]。大处方在本医院占了较高的比例, 同时服用药物的品种数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成正比, 同时服用药物品种达6个以上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达20%~80%左右。因此医师应给予重视。

3.4 用法不当

使用方法不当的处方虽然所占比例不大, 但它能降低药物的整体治疗效果, 增加不良反应。 (1) 缓控释制剂, 如“非洛地平缓释片是5mg/片, 而医师医嘱是2.5mg/次, qd”药品说明书已交代此药不能分开服用。这样一来, 不但达不到缓释长效的目的, 而且可能使血药浓度急剧波动, 导致血压的不稳定。 (2) 服药次数不对, 如“迪克乐克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 医师医嘱1片/次, 3次/天”。药品说明书注明是1片/次, 1~2次/天即可。 (3) 服药时间不对, 如“左旋氨氯地平2.5mg/睡前”, 资料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大多是白天血压比较高, 如果临睡前服降压药会导致血压大幅下降, 造成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 易诱发血栓等疾病。 (4) 少数医师干脆以“外用”或“遵医嘱”等含糊不清的字句表示用法。

3.5 使用不合理

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使用上。 (1) 抗生素与含活性成分制剂合用:儿科医师用交沙霉素联合金双歧治疗儿童腹泻等胃肠道感染, 消化科用克拉霉素联合丽珠肠乐治疗胃肠炎, 抗生素在杀死细菌的同时, 也会杀死补充的活性菌, 降低了含活性成分制剂的治疗作用。如必须合用, 最好间隔1~2h[2]。 (2) 繁殖期杀菌剂和繁殖期抑菌剂合用, 药效不但不相加, 相反繁殖期抑菌剂会降低繁殖期杀菌剂效价, 如一张处方同时开具青霉素V钾和罗红霉素[2]。 (3) 抗生素使用剂量过大或过小:阿奇霉素0.5g, 3次/天, 阿奇霉素为浓度依赖型药物, 阿奇霉素的半衰期在40h左右, 一天用药一次即可。用药次数过多, 产生较多的峰浓度, 相应的不良反应也增加。而青霉素钠64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次/天。由于青霉素是时间依赖型药物, 半衰期短, 其杀菌效应与体内血药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以上的时间成正比, 而不与最高浓度相关, 故1次/天很难发挥药效, 至少2~3次/天[3]。 (4) 抗生素的滥用:特别在治疗感冒和外科创伤预防感染的治疗中最为常见。大家知道, 感冒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加服抗生素并不能预防和控制感染。相反, 却会造成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并且会干扰和掩盖病情, 延误治疗。

3.6 其他

在统计的将近一年的处方中, 还有一些如患者年龄“48岁”只写了“48”;个别实习或进修医生模仿带教医师签名;药品名称只写商品名;规格记错等。当然, 药房药师未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怕麻烦”也是造成处方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而本院在处方管理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医院组织职工强化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及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药剂科定期更新药品目录;临床药学室在医院药讯网及时发布药品信息;药房每天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统计, 按月上报医教部, 医教部对不合格处方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罚;药房内部则对发生的差错和易发生的差错在黑板上警示;每周一天下班后轮派一人讲解一类药或者一个药的相关知识, 使大家对药学知识更加熟悉。

4讨论

要想完全消除门诊不合格处方任重而道远, 它与当今的医疗环境、医师、患者、药师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全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大背景下, 只有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做好科室与科室、医师与药师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全面提高处方质量, 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S].卫医发[2004]269号.

[2]钟银贵, 钟天星.本院2004年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药业, 2006, 15 (1) .

门诊不合格处方原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7年1~12月份门诊处方进行抽样分析,每月各抽取几天处方,共计13628张,占全年门诊处方总量的3.58%,抽样使样本覆盖门诊各科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中挑出不合格、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类、分析。

2 结果

在抽取的13628张处方中,发现不合格处方432张,不合格率为3.26%,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处方书写不规范

2.1.1 处方前记项目填写不全,不正确。

科别未写,临床诊断未写,日期未写,年龄只写“成”,未写明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的要注明体重。

2.1.2 处方正文书写潦草,不规范。

(1)处方正文字迹潦草,难以辨认,随意涂改,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第三款处明确规定,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2)药品名称使用商品名或缩写,剂型剂量规格不明确,如:严迪2盒,正确书写应为罗红霉素分散片50mg×24片,再如文迪雅1盒,正确书写应为马来酸罗格列酮片4mg×7片。(3)用法用量不明确,如厄贝沙坦片1片,口服,qd,正确书写应为0.15g,口服,qd。有的甚至在用法用量上只写“遵医嘱”或“按说明服用”等含糊不清字句。(4)只开具一种或两种药品,未在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5)处方上开具规定做试敏的药品,未注明试敏或未标注试敏结果。

2.1.3

开完处方后未在医师印章处盖章或签字,留下空白。

2.2 处方中用药不合理

2.2.1 选药不合理:

(1)溶媒选择不当,5%葡萄糖注射液+青霉素G。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7)溶液中较为稳定[1],酸性或碱性增强,均可使之加速分解,最好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故不宜选用。(2)儿童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对生长软骨有影响,能使未成年人的负重关节的软骨受到侵蚀,该类药不但有潜在致畸和抑制骨生长的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因此未成年人慎用此类药物,18岁以下禁用。(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有禁忌症的药物如:甲硝唑或替硝唑,实验证明:甲硝唑或替硝唑对某些动物有致癌作用,可透过胎盘达到胎儿体内,并能从乳汁中排泄[2],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2.2 用法用量不合理:

(1)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注射液按一天的总用量,采用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的用法,用药时间间隔太长,此类药物属时间依赖性,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MIC (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此类抗生素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用药总量宜分3~4次给药[3]。(2)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7片),每次10mg,qd,包肠溶衣的目的:一是遮盖不良气味,二是避免药物被胃液或其他消化液破坏,三是减少胃刺激,故肠溶衣片不能掰开分服。(3)阿昔洛韦片0.1×24片×3盒,每次0.2,bid.po,阿昔洛韦半衰期为2.5h,应每日5次至少3次给药以达到治疗效果。

2.2.3 诊断与用药不相符:

处方临床诊断上为“上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事实上,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90%以上,抗生素对病毒治疗是无效的,只有当病毒感染损伤了局部黏膜,致病菌入侵引起细菌感染,才需使用抗菌药物,若合并病毒感染,还应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

2.2.4 配伍或联用不合理:

(1)药理性拮抗杀菌剂与抑菌剂联用,例如:罗红霉素+头孢菌素由于速效抑菌剂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使速效杀菌剂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而降低其疗效。作用于同一受体或同类药联用。例如,赛庚啶+氯雷他定,都是H1受体拮抗剂,又如琥乙红霉素+林可霉素,二者作用部位都是在50S亚基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化环节,由于二者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而且前者的亲和力大于后者,影响其抗菌作用,二药不宜合用[4]]同类药物联用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同属于大环内酯类)(2)处方中药品品种繁多,《处方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第七款明确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的种类呈正相关”有资料表明,单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8%,如同时应用超过6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升到27%[5]。(3)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如强心苷+甘草或甘草合剂,甘草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可保钠排钾,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肌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高,易发生中毒反应[6],故临床医师使用中成药,必须了解中医药的有关知识,按辩证论治用药。(4)合用后毒性相加如甲氰咪呱与654-2,甲氰咪呱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头晕、头痛、疲乏、嗜睡等较常见,本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654-2或阿托品等)极为相似,故应避免两药同时使用以防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1],甲氰咪呱与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联用,两者皆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联用毒性相加,并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

3 讨论

对于处方中书写不规范原因分析主要是医生对处方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处方是医生实施药物治疗和药房配发药品的书面依据,也是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一些医生因工作繁忙漏写部分内容,一些医生对药品的通用名、规格、剂型剂量不够了解。对于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现象原因分析,一方面说明部分临床医生对一些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掌握不够全面,合理用药意识不强,有的在利益驱动下违规滥用药物;另一方面说明药房调剂人员对不合格处方的判断能力有限,未能严把处方审查关。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应加强医生合理用药意识与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药师群体应向知识型服务转化,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做好监督与把关,在调剂过程中,四查十对,不合格不合理处方应及时反馈给医生,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医疗单位应提高临床医生和药师的素质,提高处方质量,合格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8~429

[2] 张建中,王义良.妇产科药物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10

[3]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3

[4] 杨毓英,陈文,张爱知.不合理用药分析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1

[5] 吴永佩.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47

某院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对2008年6月至12月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49590张处方进行统计, 处方覆盖临床1 3个科室,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 结果

49590张处方中不合格为2593张, 占总处方的5.23%。具体分析见表1、表2。

3 讨论

3.1 无临床诊断

表1所示, 处方中无临床诊断占不合格处方5.23%, 占总处方的0.023%。主要表现在不写诊断只写症状, 甚至未写诊断。这与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招聘的医师相关。作者从2009年一季度的处方中发现, 这种现象明显减少, 说明招聘医师通过一段时间培训是可以避免的。

3.2 处方缺项

主要表现在缺ID号、就诊时间、医师不电子签名等, 占不合格处方的28.73%, 这与医师工作相疏相关。

3.3 诊断与用药不符

由于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中医少, 西医多, 对中成药的配方不了解, 缺乏中医知识。如外感风寒开银翘片, 外感风热开香苏菽, 药不对证, 很难达到疗效。建议西医学习中医知识, 了解中成药的组方, 尽量做到辩证用药, 药证相符。

3.4 未使用通用名

从49590张处方中分析, 有310张未使用通用名, 原因是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药品品种多, 医师还记忆不过来。但从今年上半年的处方中分析, 这种现象已显著减少, 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要求, 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3.5 用法不当

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剂量问题。如非洛地平缓释片每片是5mg, 而有的医师医嘱用2.5mg, 2次/d其效果不仅达不到缓释长效的目的, 而且还会造成血液浓度急剧波动, 导致血压不稳定。二是服用次数不当。如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十味玉泉胶囊, 正规的用量是4粒, 4次/d。而医嘱是3粒/d, 甚至有个别医师干脆用“遵医嘱”等含糊不清的字句来表达。

3.6 重复用药

处方中表明, 在同一张处方既用愈美片, 又用复方磷酸可待因糖浆, 这两种药均含有甘油醚, 主要功效也大同小异。还有的医师诊断为脾胃热证, 既用清胶囊, 又用六味能消胶囊。从药性和组方分析, 两种药都含有大黄, 用药后不仅伤害脾胃, 还会导致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3.7 其他

处方中发现, 其他项目中主要是不写年龄, 或45岁, 而写成“45”, 药品不写计量单位, 只写“瓶、支、盒”等。这种情况占不合格处方的9.95%, 占总处方的0.52%。

通过对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门诊处方的统计分析, 说明加强处方管理, 药师注意审核, 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必须注意五个方面:一是药师调配处方时, 对不合格处方应及时找当事医师纠正。二是严格要求。必须向患者详细交代使用方法, 用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反应, 确保用药安全。三是严格查对制度, 避免差错事故发生。四是不断学习,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协助医师更合理用药, 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合理、安全、有效、经济。五是关注新信息, 了解新动态, 增加新知识, 不断提高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的临床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与不合理用药情况, 规范医师用药, 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对2008年6月至12月18950张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合格处方2525张, 占总处方的0.14%。结论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门诊处方的管理,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用药也基本符合, 但仍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1~3月份门诊处方45240张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及用药情况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严格执行《办法》后, 门诊处方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统计结果

共抽取门诊西药处方45240张, 其中合格处方44516张, 不合格处方724张, 处方合格率为98.40%, 其中处方前记和后记不完整的有352张, 占不合格处方总数的48.62%;处方正文不准确的有372张, 占不合格处方总数的51.38%。

3 不合格处方分析

3.1 处方前后记填写不完整比较多

处方前记包括性别、年龄、科别、门诊号、临床诊断等, 主要原因是部分医生对这些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如不写实足年龄, 或用“成”、“儿”代替, 不利于药师准确地判断医生给患者用药治疗剂量的准确性;如无临床诊断, 不利于药师审核临床用药与诊断是否相符, 及是否具有潜在临床意义的禁忌证, 不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后记存在问题有医师签字潦草, 甚至有的不签名, 有的处方后记调配、核发无签名。后记出现问题不易识别处方责任人, 不符合处方制度及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3.2 药名写错

处方用药名应以《中国药典》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为准[2]。可现实情况中, 药名写错情况比较多。如 (1) 错写药名, 西咪替丁写成“西米替丁”, 黄芪生脉饮写成“黄氏生脉饮”。 (2) 仍然书写曾用名, 如诺氟沙星写成“氟哌酸”, 头孢氨苄写成“先锋4号”, 地西泮写成“安定”。 (3) 用商品名代替通用名, 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写成“希舒美”,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写成“明可欣”。

3.3 无剂型

如阿奇霉素既有干混悬剂又有片剂, 且剂量皆为0.1g, 而处方是阿奇霉素0.1×1合;又如氯霉素无剂型, 而药房有针剂、眼药水两种剂型。

3.4 规格写错

这种情况较为多见, 如美洛昔康片7.5 mg写成75 mg, 甲硝唑0.2写成0.1, 地塞米松针2mg写成2g, 含量不对, 无法正确告诉病人用量。

3.5 用法用量缺失或错误

药品未注明用法用量主要表现在外用药品, 如乳膏剂、洗剂、滴眼液、滴鼻液、喷雾剂等, 可能这些药品用法简单, 医生认为患者可以自行使用。用法用量错误表现在如美洛昔康片、吗啡控释片每日只需bid, 而有的医生则开成tid, 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发生不良反应;如成年人使用头孢拉定胶囊2粒, bid, 药量明显偏小, 达不到治疗效果。另外, 有的医生超出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和用量范围,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院方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为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应, 《办法》将无疑成为判断的唯一标准[3]。

3.6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主要是开人情方, 患者原来是看某一疾病的, 医生开方时, 患者本人要求医生开些自己需要的药品, 而临床诊断又未体现这一点。如临床诊断为高血压, 医生不仅开了盐酸贝那普利片, 还开了阿卡波糖片。

3.7 药物配伍不合理

随着用药品种的增多, 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也有增加的趋势。如磺胺类药物不能和维生素C配伍, 其代谢产物在酸性尿中易析出结晶而损伤肾脏。青霉素钠不能与克林霉素配伍, 克林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速效抑菌剂, 能抑制细菌繁殖;而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二者合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增加副作用。

3.8 用药时间过长。

按《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 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 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而我院门诊有些处方用药长达1个多月, 甚至更长的也未注明理由。

4 对策

4.1 加强对处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 由药学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 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1], 处方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意义。发生药疗事故或经济问题时, 又是追查医疗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因此, 处方书写是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处方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4]。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医生对处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要求医生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 严格执行《办法》, 按照统一的项目、内容、格式严格要求书写。特别是低年资医生更应该弄清常用药品的药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和适应证等, 确保处方质量和医疗安全。

4.2 定期进行处方质量审核

每月定期审核门诊处方质量, 填写处方质量评价表, 对不合格处方每月全院通报, 纳入科室医疗质量中,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处方合格率。

4.3 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 把好处方质量关

对药剂人员做好定期综合知识培训, 只有掌握丰富的药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才能发挥药剂人员在处方调配中对处方质量的监督作用。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 在调剂中发现不合格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 及时告之处方医生, 及时纠正, 不放过每一处错误, 更正确认后方可调配, 把好处方的质量关。

4.4 重视医院“药讯”工作

加强与重视医院“药讯”工作, 及时介绍新药, 让医生了解新药药理作用、用途等有关知识, 掌握新药的正确药名、规格、剂型、使用方法、副作用及禁忌证等。

4.5 积极提高医生的合理用药的水平

近年来不合理用药时有发生, 为加强医生合理用药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水平, 医院通过外出进修、参加业务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自身再教育学习。药剂科和临床科室加强业务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 只有加强处方的质量管理, 定期进行检查监督;通过再教育提高医生和药师的业务素质, 强化医生书写质量意识和药师对处方的监督作用;不断分析、纠正处方中出现的不足与错误, 才能提高处方质量, 减少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 保证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卫医发[2004]269号.

[2]吴永佩.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4.

[3]卢晓阴, 盛飞剑.《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实施存在的问题.中国药房.2005, 16 (4) :245.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篇6

1 不合格处方分析

1.1 处方前记内容不全

书写不规范主要是患者姓名涂改不签字;涂改处方不再次签字。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书,根据国家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不得涂改,涂改后医师应在涂改处签字。而许多医师没有遵守这个规定[1]。

年龄书写不规范,往往在年龄上只写“成”或无“岁”字。处方上项部分填写不全,这类处方所占比例较大为5.50%,常见有费别、科别、年龄、性别部分空白,患者姓名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致使收费处录入患者资料有误。临床诊断空白或与用药不符。

1.2 药品名称不合格

药物名称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药物名称,未使用规定的通用名;错字、别字、随意自创,个别医师随意精简药名及药名错别字,如,“安神补脑液”简写成“安神液”。书写规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处方收费及药房的调配,有时为了辨清一个字或修改处方不合规范的地方,还得药房专门派出一个人去找医生修改,结果药房工作效率下降,取药的患者有意见。医师书写不认真,字迹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如“消渴丸”与“逍遥丸”,如“宫瘤宁胶囊”与“宫血宁胶囊”,仅差一字,作用完全不同。此项不合格率为10.25%。

1.3 药品书写不合格

此项不合格率高达15.22%。(1)剂型漏写或错写,如:银杏叶片简写成“银杏叶”。(2)药品含量漏写或错写,甚至有的将含量单位写错,比如:云南白药膏应数量为贴,错写成盒。(3)药品单位包装错写或漏写,如稳心颗粒包装为9袋,错写成10袋。等等类似这些不规范的地方,若药剂师调配疏忽或按方配发,必会出现医疗纠纷。

1.4 药品用法、用量不规范

此项不合格率为10.12%。(1)最常书写错误的有“自用”、“遵医嘱服用”、“按说明书自己使用”或外用药写“外用”,而未写明具体用法。(2)药品剂量不规范,无特殊情况急诊处方超过3 d用量,门诊处方用量超过7 d用量,药师需对延长处方用量注明理由。

1.5 不合理用药

主要有以下几点: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如银杏叶片与银杏叶胶囊两药同属心血管用药,药理作用相同,一起用可竞争共同的作用靶点而产生药物作用的拮抗,治疗达不到相加作用,毒性反而增大;不同类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1.6 用法含糊

未具体注明或用法不明确,使得药剂师无法向患者交代用法;有的医师甚至不注明“外用”;如海马舒活膏的用法,由于医师的惯性书写,写成“口服”,1 d 3次,引起笑话。

1.7 无结束标志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处方正文书写结束后在空白处应画一斜线,以示处方结束。

2 讨论

法律规定,医疗事故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医疗处方是很重要的证据之一,因此医生开具不规范的处方将为自己埋下隐患,这个问题应引起医生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

将目前处方不符合《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的原因作如下总结:

(1)部分医院对处方的管理不重视,医生对处方书写规范不清楚,轻视处方书写的重要性。

(2)药师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落后,责任心不强,在调配处方时不能按照“四查十对”严格把关。

针对不合格处方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医院经费的投入,摆脱以药养医的现状。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相应措施。

(2)强化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

(3)根据卫生部《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实行处方点评,每月进行处方抽查,将不合格的处方进行公示,并通报个人,给予经济处罚,处方书写优秀的个人给予经济奖励。为此,我院药剂科开展了处方分析工作,由本专业药师负责,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处方书写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俭春,施毅,赵蓓蕾.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71.

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篇7

1 处方来源

临床药师抽取该院西药房2013年7月-2014年6月的处方。每月不定期抽取2d的处方 (不含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 。

2 处方点评依据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1]、《处方管理办法》[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新编药物学》等规章、指南、专业书籍及药品说明书的相关规定。

3 处方点评结果

3.1 不合格处方

总点评处方20 786张, 发现不合格处方有1 576张 (7.58%) , 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926张, 用药不适宜处方509张, 超常处方141张。处方合格率92.42%。见表1。

3.2 不规范处方

书写不规范处方926张包括处方内容缺项、医师越级使用抗菌药、违反医保规定的“大处方”等。如:处方中患者年龄、性别、日期、科别、诊断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书写不全。典型不规范处方:处方诊断栏使用“感染”;口服制剂用量使用“适量”;单张处方开具7种药物 (单张处方≤5种药物) 等。见表2。

3.3 各用药不适宜处方

用药不适宜处方509张包括诊断与用药不符、用法用量不合理、溶媒选用不当等。典型处方如下:7~8岁使用洛芬待因片 (说明书中提示<12岁儿童不宜服用) 。维生素B6与碳酸氢钠混合滴注 (前者中的盐酸可与后者发生中和反应) 。人流术后、诊刮术后等门诊手术使用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 (违反2009年38号文规定)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红霉素等每天1次使用 (上述药品均为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的时间依赖性药物, 宜1d多次给药) ;肾康注射液溶媒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5] (其说明书要求用10%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 。见表3。

3.4 超常处方

超常处方141张包括:无适应证用药;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处方等等。典型处方如:单张处方氨氯地平片开具160片 (无特殊情况, 慢性病用药处方≤45d剂量) ;骨折患者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超适应证使用参麦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主要用于心脏疾病及肿瘤辅助治疗) 。见表4。

4 不合格处方产生的原因分析

4.1 电子处方不熟悉

某些医师特别是一些年长的医师对2013年6月开始启用的电子处方系统不熟悉, 造成处方缺项较多。如:忘记输入年龄、科室等。

4.2 对医保政策、处方管理法、抗菌药的分级管理等政策不了解

处方管理法规定:单张门急诊处方≤5种药品;无特殊情况下, 门诊处方≤7d用量, 急诊处方≤3d用量, 慢性病≤45d剂量。该院门诊限制使用的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剂等, 主治以上医师方可使用。特殊情况, 初级职称医师仅限使用1d剂量, 并且需有上级医师签字。常有医师违规使用。

4.3 抗菌药使用率高, 因用药不当产生的不适宜处方较多

原因处方:某些医师对滥用抗菌药的后果认识不够, 还时常见到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如: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 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对某些抗菌药的药理不能充分了解。如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应每天1次给药, 对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应1d多次给药。临床常见用药次数错误。

4.4 中西药房管理不当

该院为便于管理, 将中成药归入西药房管理。该院中成药大部分为西医所开。中成药使用不当而产生的用药不适宜处方也比较突出。分析原因如下:中成药应当按照中医学理论, 根据证型、症候正确使用。很多西医缺乏中医知识的培训。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多的不合理现象。如:重复用药、超适应证用药、中药注射剂的溶媒选用不当等。典型处方如下:强骨胶囊与仙灵骨葆胶囊联用 (两药成分、功效相似) ;肾康注射液溶媒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6] (说明书要求用10%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 。

4.5 责任心不强, 工作不严谨

尤其医师在使用非本专科药物时, 由于对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药理作用等不熟悉、对联合用药产生的相互作用不了解, 是不适宜处方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典型处方如下:左氧氟沙星片与铝碳酸镁片同用, 两药合用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络合物, 减少前者的吸收[6];氯吡格雷片与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用, 氯吡格雷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需要经过细胞色素4502C19 (CYP2C19) 氧化为活性物质, 奥美拉唑在体内可抑制CYP2C19活性, 导致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减弱, 从而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7]。

4.6 药房发药窗口调剂药师审方不严

药房发药窗口调剂药师审方不严也是不合格处方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门诊药房虽有"四查十对"制度, 但临床实践中, 药师的审方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窗口患者过多时, 药师常常来不及仔细审方。

5 减少不合格处方的措施

5.1 信息科应不断完善电子处方系统, 增加处方的审核功能

目前药品信息量非常大, 单凭记忆难以掌握。某些门诊医师工作繁重, 难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一套完善的电子处方系统如果能自动为医师提示相应药品的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 可以减少不合格处方。

5.2 该院应继续定期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临床药师需不断提高处方点评能力, 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处方, 并在第一时间内向相应的临床医师反应, 以便促使临床医师能及早改正, 从而保证门诊处方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5.3 鼓励年轻医师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该院可定期组织门诊合理用药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同时号召临床医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与教育活动中, 以便强化学习掌握药学知识, 熟悉各种药物的适应证, 在为病患开具门诊处方时, 可依据病患的实际病情给出合理的、最佳的给药方案。

5.4 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 合理的配置药房调剂药师, 使其做到严格审方

临床药师点评门诊处方不同于点评住院医嘱。由于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体征, 如:肝肾功能、病史等。临床药师对处方合理性的点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临床药师通常是回顾性点评处方, 因此, 更应重视发药前的审方工作。让药师把好合理用药的最后一关。

通过以上措施, 可以减少门诊不合格处方, 不断提高处方的质量, 促进临床用药做到安全、合理、有效。

摘要:目的 通过点评医院门诊处方, 分析该院不合格处方产生的原因, 寻找改进措施, 提高门诊处方质量。方法 对医院临床药师在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集的不合格处方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处方管理办法》等法规及指南进行点评, 分析不合格处方产生的原因, 寻找改进措施。结果 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对新启用的电子处方系统不熟悉、对医保政策、处方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不了解以及对非本专科用药不合理等。结论 通过点评该院处方, 分析不合格处方产生的原因, 可以找到适宜的干预措施, 促进门诊合理用药。

关键词:处方点评,不合格处方,合理用药,中成药,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 2010, 28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 2007.

[3]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第285号.

[4] 国中医药医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第30号.

[5] 田磊, 邱召娟.江苏省中医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评价[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3, 13 (2) :157.

[6]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96.

上一篇:悲剧模式下一篇:交通事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