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2024-05-27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精选9篇)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1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儿科医务人员是儿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儿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改革儿科学课程实际教学情况,从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策略等方面加以调整,旨在提高儿科学的教学质量,达到全新的教学效果,以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卫生医疗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医学类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面对的是诊疗条件较为薄弱的基层,所以,如何通过教学把知识更快更好地教授给学生,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儿科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普遍存在于医学院校的儿科教学问题,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与雅正。

1、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无论专科还是本科教育都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应该是终身教育,因此,教学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之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即要懂学生,即先问诊,再“对症下药”。选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必备的知识作为基础模块,为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构建若干个可供选择的知识模块,满足“升学准备教育”和“就业准备教育”两种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1]。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以结果好坏作为评价学生掌握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品德、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都很重要。总之,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抓好各环节,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2.授课前精心准备

教师应明确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等,因为考察教与学的质量是按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师首先自己要懂使用教材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曾出现过沿用老教师教案及课件授课,但自己并不太明白的现象,照搬宣讲,这样做很不妥。很多老教师的旧教案是基于早前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习惯经验和表达方式编写的,所以许多内容需要进行修改,转变成适合自己的.讲授内容。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课堂效率[2]。因此,备课是十分必要的。授课前有针对性的查阅相关资料,比如借助图书馆书籍、网上相关参考资料等,准确解释和说明教科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难点,也可以引用一些典型、精辟的案例也有选用的价值,引用的资料要讲究准确性、适用性、和科学性。为避免授课时面面俱到,作为教材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重点要突出,而难点是比较抽象深奥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学生自学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案中写明,如有重点或难点内容不清的,应集体备课,大家讨论确定。设法(如使用多媒体等)把重点、难点讲透,其他的内容则一带而过,杜绝满堂灌,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留以足够的思考空间。

3.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也体现了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传统儿科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即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封闭填鸭式教学,学生靠死记硬背,甚至在学期末由教师圈划重点,来对付考试,这肯定无法满足现代儿科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利,为此必须克服传统教学的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科学组织教学过程,使儿科教学由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应用,比如: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采用自学及组间讨论的方法;既有理论又有临床操作的内容,采用讲授结合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典型病种讲授,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与启发引导的方法;若是开展护理宣传教育,采用情景模拟,学生角色扮演的方法;实验技术操作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总之,教学活动要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使整体教学收获较好的效果,也可以使学生学的开心,学到更多。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发展时代,只有不断提高现行的临床教学质量,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4.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

近些年来,在多元智能等新思想的影响下,教育教学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重点已转变为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评价,比如,可以采用试卷、提交论文、病例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态度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改变一张试卷“一锤定音”的传统模式。

总之,高专院校儿科学课程改革应结合基层医疗市场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力争培养“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增强人民满意度。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2

1 学习科学发展观, 坚定高职高专中医临床专业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曾经“废除中医”的思想和行动使一部分中医药学习者产生了犹豫, 甚至离开了这个行业。中医药学习者应该明白, “每种医疗手段的消失, 都是对人类健康权的一次剥夺”。专业思想不稳定是干扰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临床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门类, 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教育特色, 其专业思想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系着中医科学的振兴, 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 坚定的中医临床专业思想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是中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根本。

1.1“以人为本”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根据我国国情, 国家加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力度, 培养实用型、应用型、适应基层医疗需求的人才,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医药的发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史的经验总结, 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是对中医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是中医药极富内涵、极具特色的优势所在。

1.2 机遇和保障, 是中医药良好发展的保证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该《意见》在扶持中医药发展,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国家将加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投入,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临床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这是我们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发展的好机遇。由于受经济下滑趋势影响, 人们可能会降低医药消费等支出, 更需要“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发挥优势, 这是中医扩大服务范围的契机。

面对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我们必须科学管理, 狠抓人才培养, 保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这是中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实践科学发展观, 探索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思路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才是中医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对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而言, 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 探索其教育质量要素, 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农村医疗的中医临床职业人才, 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 更新理念, 快乐中医临床教育

热爱生活, 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的思考, 教育艺术的精髓在于快乐教育[1]。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厌教厌学弊端, 我们提出了快乐中医临床教育的理念, 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2.1.1 乐教乐学, 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

任何成功的教育教学, 都是两个主体相互协调的结果[2]。快乐中医临床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高职高专中医药教育有客观的评价和深深的热爱, 做到善于学习, 善钻教材, 善研教法, 善攻中医临床技能, 培养良好品德, 立足于科学实际, 依据学生心理、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层次, 采取适宜学生领会和接受的方法、原则。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良好的情感、新颖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满意的中医药临床疗效都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快乐, 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中医的渊源与发展, 创新实践中医临床能力并全面发展, 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注入活力, 成为中医药发展的生力军。

2.1.2 德能立业, 培养合格中医临床人才

随着当前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求的转变,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心态, “德”与“能”是学生就业的“两把钥匙”。

医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 除具备精湛的临床技能外, 还要讲医德, 尊重病人, 努力减轻病人的躯体疼痛和经济负担等, 所有这些均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快乐中医临床教育理念在有效提高教学主体专业技能的同时, 通过教师理智的爱, 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和尊严,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和谐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善于继承和吸取中医学优秀文化, 勇于探索, 成为具有责任感、自豪感、集体主义情感的人才。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

2.2 优化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课程

2.2.1 将师承融入当代高等中医临床教育

中医药院校教育有统一的教材、规定课程和约定学制, 师从专业面较宽, 有利于大批中医职业人才的培养。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强调因材施教, 突出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 对具有传统科学特色的中医来说尤为重要。中医学是经验医学、实践医学, 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将其有机地融入现代高职高专中医教育体系, 在时间及内容上统筹安排, 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 培养高质量、实用型中医药临床人才的有效途径。

2.2.2 合理选择教材, 加强实训课程配置

中医药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背景, 文化底蕴深厚, 文字表达较抽象, 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反复地实践练习、总结提高。教师在运用快乐教育法时, 不能为趣味而趣味, 失于浮浅, 流于庸俗。在选择教材时, 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并安排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同时, 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动机, 把这种动机引向学生的自我目标建立, 并使之与教学目标统一起来, 达到对教材的处理、发掘、传达具有正确性、逻辑性。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临床专业人才的目标, 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 加大中医临床实训课程比例;另外, 针对课程多、学制短、实训课学时仍然不足的情况, 开展了课外中医临床技能培训班。这些优化课程配置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3 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在社会、教育、人三者之间和谐发展

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 指导高职高专中医临床在快乐教育理念中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 使学生能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 掌握中医药专业基本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中医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可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 反过来个人全面发展也会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 是构建中医临床教育办学模式的核心和目的, 也是所有教学行为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 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才能在社会、教育、人三者之间和谐发展。

总之, 在当今西医思维占绝对优势的时代, 对于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 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中医学的精髓, 加强中医临床教育和实践, 让中医更好地为卫生事业发挥作用。

摘要: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高专,中医临床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淮.快乐教育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1, 11 (1) :26.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内科学;多媒体技术

随着教育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更新教育理念,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的教育革命也在不断深化。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手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扩大,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中,培训时间短,且针对性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医院,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内科人才,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改革趋势。我校近几年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医学内科学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1内科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应用内科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CAD,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环境,提高授课效率,增加教学信息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诊治疾病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它既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显示、重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理解知识的最终目的。尤其对于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系学生来说,在培训期短且教学信息量大的情况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

1.1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内科学教学,是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面对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的讲解,坐在下面的学生怎么也难以想象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机制、“反甲”、“糖尿病足”、“蝶性红斑”“甲亢面容”等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一直是困扰老师的一个大问题。对于这些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复杂的疾病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疾病表现、鉴别各疾病之间的共点与异点等,只能试图用语言描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即使是优秀的医学生,他(她)可以背诵各种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但对临床疾病仍是陌生的。而内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多媒体介入,将文字、声音、数据、图形、静态图像、动画等名种不同信息经计算机处理之后,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内科学中“慢性肺源心脏病”为例,其主要临床表现,可以用“实例”小电影的形式表现,特征性的辅助检查都可以真实的在课堂上重现给学生。所呈现出的内容真实、生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看见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临现场,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短期内对于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2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在讲授内分泌疾病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20岁,女性,怕热、多汗、消瘦、突眼两年为主诉入院,借助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甲亢”患者,学生一看到“青蛙眼”患者就来劲,在一阵阵“哇”“哇”的惊叹声中,产生了对“甲亢”进一步了解的强烈的愿望,在引出患者之后,教师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进一步讲解,使学生非常感性的对“甲亢”患者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像这样的借助多媒体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材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l_3理论结合实际,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由于提供信息比较全面,对各章节的重点及难点,采用不同的字号、字体、颜色及文字修饰显示,同时配以与该疾病相关的图片及动态演示,也可穿插病例详细讲解,使学生易于记忆。在医学教学中还会涉及动态教学内容,如在讲授上消化道大出血疾病时涉及解剖学、病理学及内镜检查等,需观察实体标本或示意图。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先在课堂讲解,实习时才可能到门诊胃镜检查室观察镜下或实体结构,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而各实验室的条件不同,易影响教学效果。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软件,在讲授某一类疾病的同时显示该病的典型形态特点,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克服实物教学的局限性,生动地显示内窥镜所见的活体结构,有助于改善并提高教学效果。

1.4增大信息量,开阔视野,发挥学生的潜能:高职高专在校授课时间短,而医学涉及的学科门类多,内容极为丰富,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如果利用计算机承载信息能力强的特点,把相关学科的内容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解决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加大的矛盾。在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省去了过去对一些概念、疾病、体征、诊断标准的书写,省去了图像的绘制。教师也不必去死记一些名词、定义。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将每一个知识点准确、严谨、形象、精彩地表现给学生。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材施教借助多媒体拓展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每个疾病的重点和难点,可穿插病例详细讲解,留下问题给学生当堂或课后练习,也可让学生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以备复习,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条件的还能在每个系统疾病授课后,设计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涉及科技前沿的病例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甚至于课后开展网上讨论,最后把答案在网上公布。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内科学传统教学主导是老师,教学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整个授课过程要兼顾板书、兼顾进度、兼顾教材内容等方方面面,使得很多边缘知识因为时间所限不能讲解,因此传统教学一不留神就被冠以“填鸭式”的恶名。多媒体教学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和模式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有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思维,进而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育要面向学生的理念。学校督导组的教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得老师从传统的只能站在讲台上陈述变成一个传播知识的复合载体,老师可以利用有形、有声的世界跟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2内科学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包

办,利用计算机大量存储的特点,一味增加授课内容,速度过快,导致学生难以吸收,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大屏幕教材,学生只有时间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却没有空间去思考,更不要说记录课堂笔记了,后果就是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在回答我们的问卷过程中,有70%的学生希望减少课件每页的文字量,有89.5%的学生要求放慢课堂教学的速度,另外还有55.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而这些,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老师不能仅仅是放映员,还应该担负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2教师要制作优秀的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是学生主导式的教学,教学能否进行的关键是是否有优质的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内科学教案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织的过程。在制作教案时课时目标要十分明确,切不可一屏字数过多,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可以用鲜艳的颜色标出,或少许制作一些动态小图标,使课件更生动、美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制作中声音、颜色、动画等不可太多太花,也不可增加无关的声音刺激,额外刺激过多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不要让文字在幻灯片放映时“预设动画”。太过明亮和刺眼的背景和颜色会引起学生课后头痛眼花、视力下降,所以尽可能选择较暗色的背景。

课件在设计时要考虑具有教学性及趣味性,不能一味追求新颖。页面修饰过多,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冠心病一章课件中,就充分考虑到课件的适用性,而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教学中,作者强调介入手术治疗的微创性和与外科手术效果一致的根治性,现在通过介入手术治疗同样能完全治愈。

2.3课后及时修改教学课件:多媒体电子课件的备课不是一劳永逸的。每一堂课将会发现课件有各种问题和瑕疵,可以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内科学各系统疾病治疗的新进展要展示给学生。所以,上课后要及时对课件进行修改,使课件日渐完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篇4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凝结和精华,这两种精神既相互差异和区别,又相互依存和补充,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基本精神文化系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存在方式,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剐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2l世纪人类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科学精神缺位,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高校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素质。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5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归纳和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其中,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这个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阐述和科学表达,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总体布局的思路内在闪烁着辩证、科学把握环保与发展关系的光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的基础地位就在于它为其他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本载体和支撑。

但同时也要看到,单方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粗放型的社会生产和浪费,往往造成自然资源的透支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生存环境和质量,而且直接威胁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甚至使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也就是说,在不重视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片面和追求发展,即使短期内取得了“胜利”,这个胜利还是会被“消除”。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是涸泽而渔。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目标、方式、路径上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多种因素和变量:历史的和现实的、短期和长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总体布局说明,发展与环保之间并不是对立、先后和主次的关系,只要我们统筹兼顾、整体把握,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持续共生、协调融合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和阶段性,但总体特点是能耗高、污染重、创新低,可持续性较差。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巨大,而资源有限、耗能单位众多是我国发展工业化所面临的现实。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对能源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突出环保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能倒逼经济转型,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检验转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创造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预计“十二五”期间,仅节能环保产业一项的产值就将达到十几万亿元,体量巨大。而且,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从传统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加强这方面工作,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拓展发展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某些地方破坏环境、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这种严峻形势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也直接威胁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往往是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的直接诱因和导火索。近年来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长,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切身相关,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正进入敏感时期。只有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起来,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优化需求,也才能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感受到不断实现中的美丽中国。可以说,这是从源头上治理部分社会矛盾,提升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对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性的环保、节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找到契合点、生长点;有利于凝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社会共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一起动手,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沟通,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环保与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对抗的关系,而是可以融合、共建、共赢和互助的关系。

对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辩证把握,需要我们统筹考虑发展、转型和环保,努力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需要我们立足服务发展、服务转型、服务民生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说,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战略层面,立足基本国情,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搞好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找好这几对关系中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找到实现共赢、双赢的现实路径和方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其他各项建设中去;另一方面是整体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梳理、编排各种要素,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基本框架和完整体系。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立足基本国情,特别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特点,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总体规划重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标准。编制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责。中央财政继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限制开发区域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第二,在制度层面,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建立完善各项制度、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证。

首先是责任制度。环境保护实行的是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总责的管理制度。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包括节能减排指标、生态修复指标等,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严格实行责任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其次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进战略环评,突出抓好化工石化等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流域梯级开发、重要航道建设等规划环评,加大环保重点城市规划环评试点力度,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加强对石化、钢铁等行业项目环评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政策。探索建立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单和责任状制度,对于没有认真兑现环评承诺,造成较大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的地区和企业集团,坚决实行限批措施。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继续强化环评全过程监管,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办法。

再次是推进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度建设。定期形成环境监测以及环保绩效状况的评估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对于未完成任务和达到标准的责任主体,下达整改要求,落实整改意见,并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对于超额完成任务和达到标准的责任主体,积极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三,在产业层面,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不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跳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老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能耗强度平均只有工业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环保科技攻关,实施一批国家重点生态环保工程。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明确方向、重点推进,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加强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结合起来,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在政策层面,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用政策手段调节经济行为,引导环保措施的普及和推广。

首先,要把环保投入列入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都要增加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保障必要的运行和维护经费。进一步扩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调动环境整治的动力和积极性。

其次,抓紧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和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环保税促进企业强化环保举措的积极效应,强化企业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意识和责任。

再次,试点和实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政策,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业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最后,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强化经济杠杆对生态保护的基础性作用。抓紧研究论证,区别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的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逐步实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推进阶梯式资源价格改革,抑制不合理需求,引导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良好氛围与合力。

第五,在社会文化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一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构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和支撑。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加强对党员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严守法律意识。将生态文明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宣教工作者要做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将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道德培养、环境文化传播贯穿工作始终。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公共参与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只有参与,才能真正激发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热情。加强生态质量、生态水平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由此形成社会性的、强大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与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6

为了推进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各高职高专学校要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实施, 对原有的“两课”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总结, 深刻分析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 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 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的特点, 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两课”虽然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但是与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相比较, 往往得不到重视。学校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放在培养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上, 对“两课”教学的管理相对松散与落后。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 在“两课”教学中, 师生的积极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高职高专学校中, 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两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向管理要质量和效益, 是“两课”教学不断取得进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贯穿在高职高专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并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而贯彻这样的方针, 高职高专学校要不断加强“两课”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的方法与途径。尤其是在2005年对“两课”教学做出新的部署之后, 高职高专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是, 根据自身“两课”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遵照中央文件的要求, 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促进“两课”教学的发展。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推动“两课”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性的轨道, 这是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调动师生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高职高专学校旧有的“两课”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状况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步伐。因而在高校的教育中, 要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职高专学校在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 很重视“两课”教学的管理, 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是仍有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在“两课”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一) 缺乏“两课”教育基地

高职高专学校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以社会为课堂, 以人民为教师, 以社会活动为教材”[1], 引导高职生融入社会,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但是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放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 专门设立实验室、实习工厂等。但是对于“两课”教育, 却只停留在理论学习, 甚至理论说教的层次, 没有专门的“两课”教育基地, 或者“两课”教育基地的建设与运作不够规范, 也没有充分利用国家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 “两课”教学设施管理落后

近几年来, 高职高专学校中有很大一批是在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存在着教学设施管理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两课”作为高职生的公共课, 大多被安排为大班授课, 但是教室里却没有配备必要的话筒和多媒体设施, 仍然依靠传统的板书式教学, 这就使得“两课”教学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师生的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压制。还有些学校, 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 不能保证“两课”教学的使用。而且, 由于管理不善, 或者无人管理, 很多多媒体设施遭到损坏。却没有具体的管理部门承担维修或更新教学设施的责任。

除了教室设备管理不善外, 在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中, 用于“两课”教学的图书资料管理、网站建设等也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学校图书馆所购置的图书资料多是专业方面的, “两课”方面的图书资料数目有限、门类也比较少、更新速度很慢。在学校的网站建设方面, 有些学校也没有开辟“两课”专栏, 或者相关内容比较单薄。这几年来, 随着高职高专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原有的图书与网络资源也必须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 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在校生学习“两课”的需要。

(三) “两课”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

有些高职高专学校在“两课”教师队伍的考核、培训、教学、科研的管理等方面都不够规范与严格, “两课”教师的待遇低于专业课教师, “两课”教学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经费也得不到保证, 导致德育评估不达标,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四) 教学管理工作分散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主要表现在没有设“两课”的主管部门;也没有设单独的“两课”教研室, “两课”专兼职教师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由于没有明确“两课”的主管部门与具体承办部门, 导致在宣传、贯彻与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方面出现滞后、松散、推诿的现象, “两课”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组织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使得“两课”教学应该开展活动没有开展, 或者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虎头蛇尾。

三、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教学管理模式调整的思路

高职高专学校以职业教育为特色, 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大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的重视与管理应该成为每个高校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落后低效的管理模式, 各职业院校要以此次“两课”课程改革为契机, 全面评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 探索科学高效的“两课”教学管理模式。

(一) 切实重视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工作, 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高职高专学校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全局高度, 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认识到强有力的管理对于推进“两课”教学顺利发展的重要性,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把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管理工作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在推进高职高专学校“两课”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 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 深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 结合本校的实际, 从管理工作入手, 切实提高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高职高专学校要组织有关部门特别是专兼职“两课”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及其他相关文件, 组织人员认真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 从自身职责出发, 把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密切结合起来, 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把加强管理作为推动“两课”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来抓紧落实。

(二) 明确“两课”教学主管部门

目前有些高职高专学校的“两课”教学没有一个主管部门, 或者管理职责尚不够分明, 导致“都可以管, 都不去管”的现象。为此, 要借鉴本科类高校的成功经验, 设置“两课”教学主管部门。校长 (院长) 办公室或党委办公室应该成为“两课”教学主管部门。校内“两课”主管部门的职责是,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大力宣传并采取切实措施贯彻执行上级“两课”教学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 指导本校“两课”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内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分级实施、层层落实, 形成全校各单位齐抓共管、协同工作的“两课”教学管理格局。

(三) 设置“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

高职高专学校一般都设有基础部, 或者人文社会系、政治部、德育部, 在这些系部, 主要开设公共课程, 如语文、英语、数学、“两课”等。在这些课程之中, “两课”课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它担任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熏陶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功能, 就要加强对“两课”教学的管理。要将“两课”教学工作单独列出来, 设置专门的“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或“两课”教研室/组。其成员主要应该由专兼职“两课”教师组成, 由系/部的书记任组长。“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或“两课”教研室/组的主要的工作职责是承担全校的“两课”的教学工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两课”教学研究等工作并配合其他部门的德育工作, 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 全面负责“两课”教育教学的具体管理工作, 把“两课”教育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学校应该为“两课”教学管理办公室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充足的活动经费, 保证“两课”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 成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是近几年来各高校普遍实施的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还有些省份由各高校联合成立了一个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对省内的各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例如, 浙江省就专门成立了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在每年举行的年会上, 交流工作经验, 研讨当前省内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就今后的工作进行部署。这对于浙江省内各高职高专学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他省份的高职高专学校也应建立起专门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制定相应的章程, 规定由校长担任研究会的会长, 校级党政领导担任副会长, 并吸收校党委工作人员、党支部书记、“两课”专职教师担任理事会,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 并与其他学校进行工作上的交流。

(五) 规范“两课”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在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 高职高专学校要持续推动“两课”教学的发展, 就必须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的“两课”教师, 加强和规范对“两课”教师的人事制度的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两课”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高职高专学校要把好新教师准入关, 学校党委、人事处、“两课”教研室都要制定招聘新教师的条件。对于专职的“两课”教师, 要把教师工作绩效的好坏作为确定工资奖金、职称评定、评优晋升的重要条件, 鼓励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形成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估体系。对于兼职、外聘的“两课”教师, 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以切实保证教学的质量。

(六) 部署实施新课程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 从2006级学生开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对于专科学校来说, 从2006级学生开始, 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自2008级学生开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也进行了修订。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进, 高职高专学校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统筹规划, 积极推进, 建立新课程方案的管理制度, 统一部署实施新课程方案。要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 采购使用规定的新教材, 加强管理, 做好新旧课程的过渡准备工作。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央的文件精神, 推荐“两课”教师参加新教材的培训与学习。要求“两课”教学认真学习新教材, 并推行新教材集体备课制度, 同时相关领导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督导, 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 确保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并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两课”,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是大学生的必修课。2005年, 我们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新的改革, 形成了新的“两课”课程体系。按照中央的部署, 新课程方案在推行过程中, 各个高校要加强管理, 确保新旧课程的自然衔接。高职高专学校要认识到“两课”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检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 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学校办学特色的“两课”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校,“两课”,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征南.高等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要义[J].交通职业教育, 2007, (1) :52.

[2]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增刊) :10-11.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韩国语人才

一、优化高职高专韩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阻碍了职业韩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在学习韩语中的主动性,韩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其次,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韩语课程比较陈旧,很难适应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必须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职业韩语教学应该立足于长远,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依托,力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例如:在《应用韩语》课程教学中,应该选取最新版本的课程,这样课程内容能够融合最新的社会发展情况,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韩语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提升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要优化教材的建设和选用问题。对于高职职业韩语教学而言,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也非常重要,学校在教材选择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市场化的特点,加强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交际性原则,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真正提升高职高专韩语专业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高职高专韩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首先,引入自主性教学。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本上转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地位。强化在韩语口语中的交流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韩语的能力,提升应用型水平;其次,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在当前高职高专韩语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所以必须开启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学习韩语口语课关于海关的通关和申报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外贸出口人员,有海关工作人员,然后开始进行交流,这样以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会逐步增强,能力就会随之逐步提升;再次,积极引入情感教学。韩语课程作为传达感情的重要工具,其所富有的情感、情意决定了它在灌输思想、传递知识、交流感情方面的特殊性,情感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情知并重,通过引入教学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以更高的兴趣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从内心感受,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尽最大可能的提升学生的应用型能力。

三、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首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多听多读,教师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工作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其次,积极开展娱乐竞赛教学。在具体课程设置中,任课教师积极组织韩语演讲比赛,可以采取表演韩国话剧的形式、演唱韩国歌曲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韩语真正成积极发言为学生进行交流的工具,不断提升他们对韩语的日常应用能力和水平;再次,实现汉语课程中师生角色的呼唤。提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备课,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课,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补充知识量,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韩语、利用韩语的能力,真正适应新社会的发展。

四、提高高职高专韩语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专业韩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虽然它是一门语言,但是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韩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专业韩语学生的职业水平,以市场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加强课外实践,从而不断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要。首先,在韩语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认真优化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模块关系,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次,强化语言实践训练。高职院校专业韩语学习中,韩语口语的掌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能力培养,要把对职业韩语的学习放到重点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场景演练和角色模拟,从而构建一个以“语言实践”为基本的课外学习环境;再次,强化校企合作步伐。高职韩语教材建设也应通过产学结合来体现其特征。高校韩语教师了解韩语教学规律、编写教材符合规范要求,而行业人员熟知行业岗位需求,把两者结合起来,既反映实际工作的要求,也有利于教材编写。

参考文献:

高专儿科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篇8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各种颜色,感知野花和野草的色彩。

2、学习从上至下地观察感知野草和野花的特征,知道有泥土的地方都有小草。

3、有探索自然的兴趣,感受体验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颜色。

物质准备:选择有野花和野草的地方、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大自然色彩的美。引导幼儿到草地上,观察周围的花和草,感受周围环境的美,引起幼儿想坐一坐、躺一躺、看一看的欲望。

师:这里可真美啊!你们想在这里坐一坐、看一看吗?

二、认识野花和野草。

1、寻找自己喜欢的野花。

师:这里的草地又干净又漂亮,我们去找一找,再轻轻地摘一朵你喜欢的野花。

2、讲一讲自己喜欢的野花。

师:你喜欢的野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从上至下的观察。鼓励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再请幼儿与同伴交流。

3、认识野草。

(1)师:那一片绿色的是什么?小草长在哪里?

(2)引导幼儿拨开小草,观察小草,知道草长在泥土地上,小草的根长在泥土的下面。

三、放松活动。

幼儿在草地上自由地玩耍,让幼儿感知体验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和快乐。

四、活动延伸

回到教室,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其他生活中常见的野花和野草。

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 篇9

1.‚城镇化‛不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西方在一定经济发展形势下提出的观点,叫urbanization,也译作‚都市化‛,可以理解为发展大城市的意思,我国很多城市都先后提出过类似‚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但是,拉美地区城市化最主要的失误就是‚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1950年-1980年,拉美经历了一个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由41.6%提高到65.6%,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由7个增加到48个,有10多个国家的首都分别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0%-66%墨西哥城的人口由300万人增加到1500万人,圣保罗由250万人增加到1350万人,里约热内卢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布宜诺斯艾利斯由530万人增加到1010万人,都成为世界级超大城市。但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带来了大量负面后果。

‚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因此,‚城镇化‛不能理解为‚城市化‛,应当理解为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及村镇发展模式。

2.‚城镇化‛的内涵目前并不十分明确。

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李克强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年11月)一文中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接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面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分析这段话,不难知道,中央的要求,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1合理发展,而不是大力发展大型城市、或者小城镇;二是将农民转变为市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认为: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其危害比单宗违法用地事件更为恶劣。一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和靠行政手段突击造成的,甚至不惜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增大社会不平等程度为代价(于猛,我们究竟需要一条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人民网,2012年12月03日)。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把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理解为:不搞扩城、造城运动,重视中、小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具体到南通而言,南通市区、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和各乡镇、中心镇都是要重点发展的。

3.‚城镇化‛的重点是‚四化‛同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核心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工业反哺农业。要构筑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这个应当成为我们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指南。

4.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1)以土地开发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的‚城镇化‛害处多。第一,城镇地广人稀,单位投入的使用率远低于城市,投资的边际效用很低;第二,经过多年的城市化历程,特别是近5年来的大规模建设,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如果再通过举债进行大规模建设,将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第三,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主要是各省市政府,其素质相对较高,各部门还有相互制约,且能比较顺畅地接受中央政府的指导,而如果让县乡政府官员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将会造成县乡行政权力扩张,在县乡政府没有足够投资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县乡的城镇化可能演化为简单粗暴的强制行为,搞成中国式‚强拆运动‛、‚圈地运动‛。

(2)要警惕‚城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

一是要警惕‚伪城镇化‛。就是指农民工被统计进入常驻城市人口,但他们

并没有落户,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户籍人口。据相关统计,在目前6亿城镇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到居住地户籍人口权利,也就是说,中国大约有2亿人口是‚被城镇化‛的。二是因为低碳发展的因为成本太高不易推广,容易被形式化。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单纯追求视觉的‚绿色‛、‚低碳‛效果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要正确借鉴欧洲经验,实现低碳发展必须把握三个因素:一是政府的引导;二是市场的作用,三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3)要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

贫民窟出现的两个主要条件是:农民失地和社会政策不到位。另外,对于城镇化集中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等城市病问题,只能在某些方面能够较好解决,很多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农奴制解除之后,失地的农奴直接进入城市,没有土地后,城市的社会政策跟不上,就形成了贫民窟。社会政策和土地制度紧密相关。巴西城市‚贫民窟‛多达八九百个,3500万人居住其中,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4。阿根廷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就有400万人生活在‚贫民窟‛,占全市总人口比接近1/3。

(4)效率问题相当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12观察家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改革峰会‛上发言指出:一个是城市化本身的效率。大量的投资投入,大量的土地投入,而实现的城市化水平要按人的城市化,城市化的内容当然是人的城市化,但是按人的城市化来说,它实现的不是很高,所以效率是很低,这样是不能持续的。另外一个低效率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政府主导的用大量的土地投入和土地抵押的资金投入支撑的这个城市化,就是摊大饼,……,而建立起来的城市营运效率很低。北京就是一个例子,各种各样,从政治到经济各种各样的机关、企业等,很不专业化地堆在一个城市里面,变成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非常的长,堵车、污染都变成很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个城市的运营效率变得很低。这两个效率低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

5.国际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因此促进村镇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大中城市的规

模日趋扩大。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发展速度相对减慢。第三阶段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速度变慢,主要以流向中小城镇为主。同时,大城市人口也向小城镇迁移,由此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以欧洲为例,欧洲的城市独具特色,注重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致力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欧洲城镇在文化历史的传承、规划体系的完备、管理和经营城市的理念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中国需要告别以短期行为促进城镇发展的时代,通过改革来促进城镇治理和规划的完善,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借鉴欧洲城市发展经验,中国需放弃很多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从加强公共服务入手,改革城市治理结构,更多引进市场化机制来促进中国城镇发展。

上一篇:防洪防汛必备知识下一篇:拖班下学期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