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培养论文

2024-08-15

儿科医生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儿科医生培养论文 篇1

临床思维是医生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 运用医学知识对疾病及治疗方案作出科学判断的思维方式。临床思维是分析、比较、概括、逻辑等多种思维的结合, 是医生临床能力的核心, 决定着医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高低[1]。儿科俗称“哑科”, 其临床思维训练与其他专科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病历书写是临床思维的集中体现, 也是评价医生临床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医疗环境复杂, 初到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大多存有恐惧心理, 不敢主动询问病史, 给准确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带来一定困难。对此,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1 准确病史资料的采集

1.1 年龄特点

儿科患者年龄跨度较大, 各年龄段生理和病理差异很大, 年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生长发育、用药是否合理、症状的病理与生理之分等的判断。这就要求医生询问病史时必须问清患儿的准确年龄, 具体到出生年、月、日, 对新生儿一定要问清其出生年、月、日、时, 以此推算实足年龄。

1.2 病史可靠性

病史提供者与患儿的亲密程度决定着医生所采集病史的可靠度。病史的来源应是患儿的主要看护者, 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 超过2/3的实习生认为患儿主要看护者是父母, 而实际上父母只占1/3, 大部分患儿主要看护者是其祖母、外祖母或保姆。对于不会表达的婴幼儿患者, 医生一定要分别询问白天和夜晚的看护者, 特殊情况还要询问现场目击者, 比如抽搐、气管吸入物或中毒源等。为避免遗漏某些对诊断十分重要的信息, 医生必须反复问, 甚至向在某段时间内接触过患儿的所有人进行询问, 在得到的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诊断有帮助的资料。只有这样, 采集的病史资料才是客观的、可靠的。

1.3 现病史完整性

现病史为病历的主要部分, 现病史是否完整直接影响病情判断和病历质量。现病史是对此次患病情况详细描述, 包括主要症状、病情发展和诊治经过。除仔细询问主要症状及症状特征、有鉴别意义的有关症状 (包括阴性症状、发病后的用药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外, 还要询问患儿个人史及一般情况。对于婴幼儿, 尤其不能忽视其精神状态, 精神差或萎靡往往是疾病严重的征象, 而对此家长常常不会主动告知。

1.4 语言沟通技巧

儿科医生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时必须注意沟通技巧, 以收集对诊断有价值的信息, 避免误诊。例如, 一个2~3岁的幼儿因“喘息发作”入院, 既往已有两次类似喘息发作史, 此时对患儿本人和家族过敏史的询问结果直接关系到患儿是否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笔者曾见过多例这样的患者, 实习生和住院医生没有询问患儿本人和家族过敏史, 病历上直接写“本人和家族过敏史均阴性”。可是, 经详细询问, 患儿本人和家族均有过敏史。对于这一问题, 医生的临床经验、知识面和沟通技巧起到关键作用。无经验的医生常常会这样问:孩子及父母有无食物或药物过敏史?有无哮喘或皮肤过敏史?家人答曰:均没有。而有经验的医生会这样问:孩子在婴儿期喂牛奶后有没有出过湿疹或经常解稀便或腹泻?是否经常患感冒 (每年超过6次) ?季节变化时是否经常流清鼻涕?接触宠物、毛公仔或刺激性气味后是否有流清鼻涕及频繁打喷嚏等?父母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有无吃过何种食物或接触何种物质后皮肤出现皮疹或瘙痒?他们是否有鼻炎、哮喘或经常有鼻塞、流清鼻涕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孩子就有过敏史, 同时还有过敏性鼻炎史, 其家族也有过敏史。可见, 恰当的语言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准确的病史资料, 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1.5 增强患儿家属对实习医生的信任

患儿入院时, 带教教师要郑重地向患儿家属介绍管床的实习医生是患儿的主管医生之一, 有任何问题可以找实习医生, 这样患儿家属从心理上接受了实习医生。实习医生每天应多次到患儿床边巡视, 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 观察病情进展, 帮助他们解决医疗甚至生活实际问题。医患沟通顺畅, 患儿家属对实习医生的信任就会增强, 为以后的诊疗活动扫除了障碍。

2 准确体格检查资料的获得

为获得准确的体格检查资料, 在采集病史时要注意人文关怀, 营造轻松的气氛, 尽可能取得患儿配合。

(1) 询问病史时应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用微笑、表扬的语言鼓励患儿消除紧张心理, 也可用听诊器或玩具逗患儿玩耍以消除或减少其恐惧, 取得患儿信任和配合。同时观察患儿对外界的反应及合作程度, 在其放松的状态下完成部分体格检查, 如神志、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头面部视诊、浅表淋巴结等检查。

(2) 为增加患儿安全感, 检查时尽量让患儿与家长在一起, 心理特别紧张的婴幼儿可允许其坐或躺在家长怀里检查, 检查者要顺应患儿的体位。

(3) 检查顺序可根据患儿年龄及具体情况灵活变通。由于婴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因此体格检查时要记住以下要点:安静时先检查心肺听诊、心率、呼吸次数和腹部触诊等易受哭闹影响的部位, 一般在患儿开始接受检查时进行;容易观察的部位随时查, 如四肢躯干骨骼、全身浅表淋巴结等;对患儿有刺激而患儿不易接受的部位最后查, 如口腔、咽部等;有疼痛感的部位也放在最后检查。对于不合作的患儿, 有些检查如肝脾触诊、神经系统检查等要在患儿入睡后进行。

(4) 检查时要处处体现爱心和体贴, 要态度和蔼, 动作轻柔, 冬天时双手及所用听诊器胸件应温暖;检查过程中既要全面仔细又要注意保暖, 不要过多暴露患儿身体部位以免着凉;对年长患儿还要照顾他们的自尊心, 注意保护其隐私。

(5) 对急症或危重症抢救病例, 应先重点检查生命体征或与疾病有关的部位, 全面的体检最好在病情稍稳定后进行, 也可边抢救边检查, 视情况尽快获得体查资料。

(6) 要随时注意预防院内感染。带教教师教育实习医生随时要有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 保护好患儿和自己, 尤其是对那些被怀疑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 接触时应戴口罩, 检查前后均应清洗双手, 使用一次性或消毒后的压舌板, 检查者的工作衣和听诊器要勤消毒。

3 病历记录书写

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后, 要根据收集的资料作出正确诊断。诊断是病历的关键所在, 正确的诊断既是治疗的前提, 也是正确临床思维的表现。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克服临床思维局限性, 培养开放型思维能力

有些实习医生书写病历时, 不能全面细致地对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疾病诊断时对有相同或相似症状、体征的诊断 (即鉴别诊断) 考虑不足, 思维过于局限, 以偏概全, 甚至先入为主。有人甚至一味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而忽视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 忽视了整体的分析判断, 导致误诊、漏诊。

3.2 克服临床思维被动性, 提倡问题式教学

在长期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下, 学生临床实习时仍习惯于被动接受工作, 缺乏思考。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被动执行, 很少问“为什么”。病历书写时, 带教教师应让学生先独自完成, 然后再进行修改, 提出意见, 若发现误诊、漏诊或思维欠缺的地方, 以提问方式诱导学生查阅资料, 修改病历, 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培养临床循证能力。

3.3 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

临床实习生已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对某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初步了解, 但此时他们的思维模式仅仅是纵向思维模式, 头脑中的知识是分类、分离和有条理的, 对疾病的认识是正向的从原因到结果。临床工作面对的不是一个个“疾病”, 而是一个个患儿, 临床医生接受患儿是从症状、体征再到疾病, 知识应是综合的、非条理的, 认识和思维方向是反向的即从结果到原因。此时带教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 得出相应诊断及处理方案, 这是一个横向的思维过程。由纵向思维向横向思维转变的过程也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医学生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完成这个质的飞跃。

病历书写有一定格式要求, 而这个格式就是采集病史, 归纳总结, 初步作出判断, 与其他疾病鉴别并明确进一步诊治措施的过程[2]。当医生通过对患者问诊、体格检查等获得临床资料后, 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获得该患者疾病诊断的线索, 从而决定需要进一步进行的检查、可能的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及初步治疗方案, 这就是临床思维, 这些都要在病历书写中有所体现[3]。病历书写虽然是临床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 是医生医疗水平的体现, 但遗憾的是,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和日益复杂的医疗环境, 使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难以适应新环境, 难以完成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换。因此, 如何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 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 化书本知识为临床技能, 是临床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对医生而言, 详尽的病历记录不仅是临床科研、教学的重要数据, 还是保护自己的法律武器;对医学生而言, 病历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 是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儿科临床教学中, 带教教师必须把握好病历书写每个环节,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达到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

摘要:病历书写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首先要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为使医学生尽快完成由学生到实习医生转换, 带教教师及医学生都应重视病历书写, 把握好病历书写的每个环节。

关键词:病历书写,临床思维,儿科,实习医生

参考文献

[1]刘磊, 田卫东, 李声伟, 等.在医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2) :161-162.

[2]齐文杰, 谢东燕.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病历书写能力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5) :177-178.

[3]邹丽颖, 范玲, 付婷辉.病历书写在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的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增刊) :322-323.

儿科医生培养论文 篇2

一、医院简介

xx人民医院院创建于xx年,是一所经xx省卫生厅评审认定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xx亩,现有在职职工xx,其中,高级职称xx人,中级职称xx人,博士xx人,硕士xx人。医院现有床位xx张,年门诊诊疗xx万人次,年急诊xx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xx万例。医院还承担了大中专院校的临床、护理等专业xx多名学生的实习教学任务,历年实习生就业、考研、专升本通过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医院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对师资力量培养,加强与韩国、德国等医院友好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手术示教,积极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省市学术会议,为人才成长营造了浓厚学术氛围。医院积极承担下乡支农、“卫生强基工程”,建立卫生部“适宜技术培训中心”,设立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了条件。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解决当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存在的问题,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随后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

[2010]561号)提出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培养30

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2010年12月30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明确了全科医生培养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方式、培训内容及要求。2011年7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

二、项目基础

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人民医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全科医生培养经验。首批专业包括内科、外科等10个临床学科,其他医技科室也陆续开展。至今共有xx余人次参加了培训,每年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率在全省名列全茅,得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的充分肯定。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养医师良好医德医风、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规范医疗文书书写。

三、项目的提出

按照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中央将安排资金,启动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试点建设。为充分发挥医院的技术优势,加强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贯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落实2010-201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任务,目前前期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由于全科医师培养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对于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国家和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中,任何有益的探索都会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借鉴国际经验,打造集理论培训、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为一体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全科的医生培养模式,为不同地区的全科医师培养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从而为基层卫生机构培养

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师作出基础性贡献。

四、项目的意义

浅谈全科医生的现状与培养 篇3

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内地。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负责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然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队伍又是什么样呢?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素质偏低。由于缺乏岗位吸引力,基层医生不愿晋升和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全国城镇人口约59 379万人,按照全科医生资格与配置要求的最低标准,城市社区需配置近12万名中级及以上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具有全科医学技术资格人员仅占配置需求的9.0%,注册全科专业占配置需求的5.3%,且具备全科医学技术资格或执业注册人员中,排除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虽然岗位培训人数多,但培训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是医生、医士等初级资格人员。

一级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承担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全科医学专业优势的地方。这些机构迫切需要全科医生,不改变全科医生现状,必将影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实现。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全科医学社区发展很快,上述情况明显改观。

全科医生的工作特点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为患者、家庭和社区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障服务,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和负责式管理。全科医生或社区医生被认为是保证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个体化卫生服务的中心环节。

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处理各种健康问题,其专业范围比任何专科都广泛,但其工作环境简单得多,没有众多高精尖的辅助检查设备,主要依靠更广泛、扎实的基本功和特有的临床思维及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继承了传统的同时,又结合现代时尚,是横向信息交流的中心,所有专科知识都在这儿汇集,缔造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实践。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能力

全科医生应该是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保健人才,应具备:(1)首诊接诊能力;(2)基础诊治能力;(3)急症急救能力;(4)慢性病管理能力;(5)患者教育能力;(6)协调转诊能力;(7)建立和维护长期医患关系的能力等。

下面我们综合介绍一下这几种能力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采集病史,患者往往以症状和问题来诊,首先要了解就诊原因,全科医生应对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患者进行正确、全面的体检。

我曾见过一位从外地转来的40岁妇女,胸水,肺部病变,当地CT检查、多次抽胸水检查被诊断为结核病,行抗痨治疗半年疗效不好转诊至北京。在京体检中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做穿刺检查,病理诊断为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明确。这位患者未能更早地明确诊断就是因为未作全身检查,未检查锁骨上淋巴结病变。

实验室检查的选择和解析 在选择化验检查前,应做到针对性检查。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能对号入座。如肝功能(ALT)升高,胆红素升高,不能就认为是肝炎,也有可能是胆道疾病。类似这种将胆石症患者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并转诊至传染病医院的案例屡见不鲜。

临床处理 经过详细询问病例,仔细查体和正确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给出初步诊断,进而做出临床处理,处理时要按思路先对患者进行评估,有时就地处理,有时需要转向上级医院。处理包括如何处置,用什么药物,还是进一步检查,查什么?进一步观察,一边处理一边观察,观察什么项目?这都是处理时应该考虑到的。

急症急救 在社区遇到急症机会很多,全科医生首先应具备识别急症病例能力,对社区急诊患者建立初步诊断后开始急救,进行评估,依据病情和社区中心技术能力、仪器设备条件,考虑在社区能否处理,如何处理,以全科医生掌握紧急处理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给予及时恰当处理,使急症患者在第一时间能得到有效救治。如不能处理,应及时转院,转院前做两件事:一是医生转院前处理,如对急性中毒患者,在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后,给予洗胃、吸氧、输液处理,有条件者给予解毒剂及对症处理;二是转院前准备,联系上级医院,写好病情记录和相关资料,检查结果一起送往所转医院。

慢性病管理 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按每种慢性病管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管理,遵从双向转诊上级医院医嘱,对下转患者进行管理,做家访、门诊观察、定期服药,用药的观察项目,病情变化,用药副作用等观察。

当然,能力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含宣教、家访,培养全身观念、整体观念,与社会、环境、人文统一观点。

全科医生的培养

全科医生肩负着繁重的防治任务,而社区对其服务需求很高,期望值也很高,所以要求全科医生必须接受培训。培养全科医生要使他们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提高其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慢病防治能力。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素质,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患者、家庭、社区提供初级卫生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成为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及健康资源管理者。

全科医生虽然不需要达到专科医生的深度和水平,但却应该在常见问题上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把先进知识提炼出来,简单明了的概括总结,使得全科医生能良好的理解、掌握并应用自如。比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处理,不需要全科医生掌握溶栓、冠脉造影,支架等技术,但需要初步有个了解,使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一全面了解,指导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做哪些处理工作,评估预后等。

关于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具体问题,主要需要在培训基地和临床技能方面进行培训。首先,应该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以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这些基地应该具备培训条件,并通过验收合格的单位成为基地。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二、三级医院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培训基地,共同完成在社区和医院不同的教学任务。基地应有合格的教师队伍,能够讲课和代教,有足够的教学条件,门急诊人数,病房床位和教学设备等。

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要以症状为导向,以社区需求为重点,“授之以渔”。采用举例教学使之掌握基本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及综合能力。采取讲课与分散讲课相结合,利用一切可能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多种形式如讲课、病例讨论、联合查房(或专科与全科一起查房)。网上会诊、双向转诊、全科沙龙、案例教学,从各方面提高全科医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继续教育,不断充电,根据需要设置讲课内容,采取模块式教学,设计若干模块,根据个人需求,以自选课程为原则,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案例培养 提高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能力

十多年来,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北京医学培训中心为培养全科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提高全科医生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非常有益,全科医生队伍已初见雏形。理论培养固然重要,但技能培训同样重要,技能不是单在课堂上就能学到的,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是另一回事,能力是理论与基本功的结合。

北京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技能考核采取案例分析方法,模拟一个去社区站或社区中心看病的患者,从开始接诊处理,到患者离开社区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这种考试更能够反应全科医生在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考核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生都能对病例给予恰当的诊断和处理,但是,也有少数医生处理患者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设定一位40岁男性患者,酒后次日发热,伴咳嗽畏寒,既往健康。这一酒后伴呼吸道感染症状,理应询问呼吸道相关病史,查生命体征,了解神志、血压、脉搏等。但是我们个别全科医生未作这些检查,漏掉了此患者早期的休克表现(BP为90/50 mm Hg)。我们的全科医生竟然开具检查结核菌实验,以除外肺部结核,做肺部CT和B超,查胸水(案例告知:胸部有叩浊,但听到湿性啰音,胸部X线只报告肺炎)等,这些检查显然是没有必要做。我们的全科医生竟然诊断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案例告知呼吸次数24次/min)胸部X线结果也不支持这个诊断,为什么会想到ARDS?此案例存在体检不规范、不正确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又如遇到一例表现为偏瘫的患者,不注意神志及病理征检查;对一例年轻急性腹泻患者,首先应作便常规、便培养检查,而我们全科医生竟然建议做结肠镜检查,这种对急性腹泻的诊断实在没有必要。

由此可以发现:对于很多全科医生来说,主要问题是基本功不扎实,思路不清,询问病史不恰当,临床思维存在缺陷。掌握了这些,我们可能更好的有的放矢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和培养。

论全科医生培养 篇4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学

在我国进行的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的初级卫生保健体制改革中, 要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就必须推行全科医疗, 要推行全科医疗就要依靠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 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我国必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努力提高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一、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定义

1. 全科医学的定义。

当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的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 其范围涵盖了不同性别和各种年龄的各种健康问题, 其宗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负责式照顾[2]。

2. 全科医生的定义。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 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 是一种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 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 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 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3]。

二、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的意义

据世界各地的调查结果统计, 所有病人中, 只有5%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 而人群中9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来解决[4]。由于我国社区的全科医生数目少、水平低, 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从而造成老百姓大病小病都涌向大医院, 大医院人满为患, 而社区诊所门前冷落。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逐步做到“大病在医院治疗, 小病在社区就诊”。

三、我国全科医生现状

受历史的影响, 我国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按照国际标准, 每名全科医生应服务2000~3000人, 按最低标准计算, 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 而目前全国真正的全科医生不到3000人[5]。除了人数不足外, 还存在着学历和职称偏低, 卫生执业资格分布不平衡, 以及收入偏低等情况。2008年, 浙江省卫生厅科教处组织了“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中期检查, 共走访全省11个市, 13个县 (市) , 实地考察19家市、县培训机构, 14家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回收有效问卷303份, 其中基层全科医生填写76份[6]。该调查发现: (1) 学历层次偏低。全科医生以专科学历为主体, 占44.7%, 中专占22.4%, 本科生仅占30.3%。 (2) 职称偏低。高级职称的全科医生只占1.3%, 中级、助理占了84.2%, 显现基层难以留住高水平人才。 (3) 卫技执业资格分布不平衡。从统计来看, 中医医师 (3.9%) 、公共卫生医师 (2.7%) 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临床医师 (88.2%) 。而根据国家有关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合理配备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 要求6名以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执业医师中, 至少有1名以上任职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从目前的比例来看, 距此要求相差甚远。 (4) 收入偏低。全科医生税后年收入2.1~3.5万的占55.3%, 2.0万以下的占14.5%, 3.5万以上的仅占30.2%, 相比于浙江省专科医生的年收入来说, 还是比较低的[6]。

四、培养全科医生的措施

1. 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主要是“五加三”模式, 即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加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7]。在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 教学培训课程设置应包括: (1) 医德医风; (2) 人文学科课程, 如社会医学, 医学心理学, 人际沟通课程; (3) 临床医学课程, 内容上要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满足社区卫生服务要求; (4) 应用课程:为适应全科医生基层服务的需要, 开设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课程[8]。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使全科医生掌握全科理论, 并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在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中, 27个月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轮转学习, 6个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实践学习[7]。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一般在综合性医院, 全科医生必须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医学科等13个临床科室轮转27个月。通过临床轮转, 系统学习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常见病相关辅助检查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 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断、处理原则及转诊 (双向) 指征;培养职业素养及沟通能力[9]。最后6个月, 全科医生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实践学习。社区实践阶段是全科医生执业上岗的实战阶段, 此阶段将所学的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临床各类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慢性病管理技能与技巧、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运用于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通过社区实践阶段各科室带教老师“一对一”的指导, 掌握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 熟悉社区卫生机构中管理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累实际经验[9]。

2. 在岗医生通过转岗培训“转型”为全科医生。近十年来, 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转岗培训来解决的。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 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方式进行全科医生岗位培训, 一共600学时左右, 其中理论教学500学时, 实践教学约100学时, 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 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达到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10]。经过考核, 合格者获得全科医生上岗证。

3. 从大医院分流一部分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扩大和加强基层的全科医生队伍。

4. 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对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 按卫生部有关规定, 通过各种形式, 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 使其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11]。

5. 政府应当改革现有的全科医生管理体制, 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 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才能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 从而加强社区的卫生服务质量。

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协议书 篇5

甲方:

村村委会

镇卫生院

乙方:

身份证号码:

家庭地址:

根据

村卫生室发展和村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需要,甲方推荐乙方参加十堰医药卫生学校中医(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毕业后回村卫生室工作。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推荐乙方参加十堰医药卫生学校中医(农村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时间为 2014 年 9 月至 2017 年 6 月(2018 年 6 月)。

2、若乙方选择中医专业,甲方负责协调乙方在十堰医药卫生学校脱产学习2 年,回所在地县级医疗单位临床实习半年,回所在地卫生院实习半年;若乙方选择农村医学专业,甲方负责协调乙方在十堰医药卫生学校脱产学习两年半,回所在地县级医疗单位实习半年,回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实习一年。对于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学员,由十堰医药卫生学校颁发国家认可、网上公示,并能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的中专毕业证书。各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调整或补充 村医时,将其作为优先对象补充到村卫生室,对回村卫生室的学员,在具备执业资格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3、乙方取得毕业证书后,卫生院按规定帮助其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4、乙方学习期间,学费由学校负责统筹解决,学员免缴学费,当地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免收实习费。

二、乙方责任

1、按时参加学历教育与脱产实习,不得缺课和缩短学习时间。

2、按照学校要求,及时办理学校在争取国家中职生免学费助学金、贫困生助学金、雨露计划扶贫金等政策性资金所需的各项手续并配合落实,对争取到位的政策性资金必须及时上缴学校以抵缴学费。

3、承担学习期间所发生的教材费、住宿费、学生服及教学用具等费用。

4、在校学习、在院实习必须接受和服从学校和甲方统一管理,毕业后回村卫生室工作。

三、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报县(市、区)卫生计生局备案一份。

甲方:

村委会负责人签字:

(公章)

卫生院负责人签字:

(公章)

乙方:

二〇一四年

儿科医生培养论文 篇6

关键词:儿科;医学生;综合能力

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提出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群体保健、沟通技能和批判性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而我国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培养和造就一支为社会服务,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人才队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可见,临床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根据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学习标准和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在此就儿科临床带教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生培养在方式上要将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有机融合,在培养内容上要将人文教育融入临床教学细节中,精心构建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临床工作出现了新变化和新趋势。据调查,在医疗纠纷中,只有不到20%是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其他80%以上均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或医德医风问题。

因此,在加强对医学生临床诊疗技能培养的同时,医学生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沟通能力、法律法规意识、人文素质等的培养必须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培养医学生追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卓越、利他、责任感、同情心、负责、诚实、正直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医学职业的神圣和价值。具体而言,就是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将拓展的教学活动、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资源和途径应用到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医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拓展医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医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医学生的职业兴趣,发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培养儿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一)突出儿科特点,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儿科学范围涉及系统多、疾病广,专科特点明显。小儿并非成人简单的缩影,在疾病的种类(如婴幼儿患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较成人为多)、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症状、并发症及多系统症状多见)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各方面都存在与成人疾病的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儿科学的特点。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病例的导入和问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并使学生面对真实病人,研究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使学生们由原来的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针对婴儿腹泻的病例讨论,首先让学生复习课堂理论,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明确婴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让学生到临床查看患儿,由学生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直观地掌握由于腹泻导致的不同程度脱水患儿的临床表现,并根据临床表现制订出科学的补液方案,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有机结合。

由于儿科专业临床教学的特点,带教老师往往扮演着病房与学生之间联系纽带的角色,这就要求我們带教老师必须第一时间掌握病房里病儿的动态情况,如有典型病例、临床技能操作(腰椎穿刺、胸腔穿刺等),则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从病史、临床表现、查体、操作步骤等方面进行现场观摩,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老师作补充,并进一步及时组织学生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这种直接面对病人的临床带教模式会让学生对带教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单一病种的病因、诊断及相应的治疗处理。在早期的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实习生不善于总结,只习惯于被动地学,只是机械学老师一点一点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没有很好地总结归纳,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只有经过主动归纳总结、演绎推理后,老师传授的知识才能被提炼升华,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不光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他们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总结归纳,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

此外,我们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研室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改进传授知识的方法,临床学习开始,把儿科学方面的国内外网址和各位教师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每次学习的内容提前网上公布,让同学们提前预习;同时开展学生网上答疑;鼓励学生进行网络信息交流,参加网络教育,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们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二)制定目标,培养和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能力

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有许多技术操作。对进入我科实习的学生鼓励并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规范病历书写,进行正常人体体格检查、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内科常见的操作。对于一些普通的操作如安置胃管、灌肠、吸氧、吸痰等也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应做到勤于观察、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勤于动脑,不断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科室的教学查房、小讲座,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病例讨论,利于学生在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上建立严谨的思维模式。并鼓励学生多参加着眼学科发展前沿,着重介绍诊疗新技术、研究新进展的全院性大讲座及学术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医学领域各专业的新发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意识。

严格出科考核和二级学科出科考试;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进一步熟练临床技能;为了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临床技能操作,定期举行全院临床技能培训和临床技能比赛,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的兴趣性,更能以积极活泼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人文关怀是医学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知识的提高,病人来到医院的需求也在不停地改变。他们需求的不仅仅是买药回家,而是从健康、心理、生理、权利、尊严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日常的医疗和教学活动中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已经摆到了很高的位置,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了解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必须努力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

首先要善于倾听,在工作中注重从细节中体现对病人的关爱。采集病史时要认真听,重点问,从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信息中发现对病情诊断有用的线索。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通俗易懂,要让家长感觉到医护人员对孩子的关爱。医生一言一行都要倾注对患者的关心,即使一些简单行为也可能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如微笑,叫患儿的名字或小名、乳名,用表扬性语言鼓励患儿或用手轻轻抚摸,也可用玩具逗患儿玩耍,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消除或减少恐惧感。其次,与病人谈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患儿或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谈话时对方的情绪反应适时地调整,沟通时要多讲医生和患者的共通之处。如治疗的目标是相同的,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如遇患儿或家长不容易达成共识或沟通困难时,可更换其他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属进行交流或向上级医生汇报,在上级医生指导下,与患儿或家属进行交流。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患者到医院诊治后不仅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及时性,还涉及治疗的持续性,患者的费用不足影响了治疗药物能否及时取回、公休日由哪位值班医生接管病人等等小事,如没有交代清楚都可能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因此医生不仅要掌握患者的病情,还应将可能影响診疗进程的情况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杜绝医疗纠纷。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时都满怀期望地想从病人身上将书本上所学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但是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病人的配合和无私奉献是永远办不到的,所以每一个医学生都应该学会感谢病人给自己提供了机会。病人一旦迈进医院,他们就是我们服务的主体,作为实习生应该先想好怎样为病人服务好,然后才想怎样让病人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语言亲切、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关心、爱护、体贴每一个病人是对病人无声的感谢,如果遭到部分病人的拒绝,要用一颗体谅的心去谅解病人。

四、培养医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应对挫折的能力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关键,应教育学生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在工作中不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如诊疗操作不顺利、与患者沟通失败或被误解时,要正确地面对,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悲观,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临床上遇到特殊疑难病例,师生一起检查病人、讨论病例,适当诱导启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通过提问和病例讨论,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去学习,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

总之,临床儿科学特别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只有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生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只要大胆改革,明确培养目标,重视素质培养,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为医疗事业不断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陈超,侯凯健.提高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带教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2):128.

[2]尹凯,桂庆军,文格波,等.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与考核新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21-22.

[3]韦婷,屈艺,毛萌,等.通过改革教学法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2):148-149.

[4]唐彬秩,屈艺,母得志.开放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2):150-151.

实习护士儿科护理职业素养培养 篇7

1 沟通是儿科护理的中心环节

由于儿科顶岗实习护士的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儿科临床护理经验很少, 而书本上的知识又很难一下子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技能。因此, 患儿家长不会轻易让实习护士给患儿进行静脉穿刺采血和输液, 即使实习护生能够一次注射或穿刺成功, 他们也心存芥蒂, 这常使实习护士尴尬不已、无所适从。这就是对护理技能和护理质量的信任问题, 要解决该问题, 首先要使护生养成善于沟通的能力。

1.1 用爱心接纳患儿, 用真心爱抚患儿

要展开一项完整的儿科护理工作, 带教教师首先要指导实习护士保持端庄的仪表、稳重的举止, 用爱心接纳患儿, 用真心爱抚患儿。具体做法: (1) 笑脸相迎, 笑语相随, 态度和蔼可亲, 言语、表情亲切; (2) 采取牵手、搂抱、抚摸等爱抚动作感染患儿; (3) 适时夸奖患儿漂亮可爱、聪明听话, 用小玩具、小礼物 (如糖块、小别针) 和患儿交流, 尽量创设沟通情境; (4) 像母亲一样关心体贴、呵护患儿。这些做法可使患儿及其家长对实习护士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一沟通环节如果运行得当, 患儿及其家长就会主动找这位护士 (即使是实习护士) 注射、穿刺,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灵活运用语言或非言语沟通技巧

重视语言对患儿的影响, 耐心听取患儿的倾诉, 询问开放性问题, 用应答及姿态表示关注, 理解性地对患儿的话做出反应和适时应用沉默的技巧是与患儿沟通的语言或非语言技巧。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带教教师要严格要求实习护士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耐心说服和鼓励患儿, 尽可能地创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空间, 更好地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勇敢地、主动地接受治疗, 藉以提升护理技术操作水准。如需要向患儿解释病情时, 也要用患儿熟悉的语言简要介绍, 避免应用令患儿恐惧的词语, 如开刀、切除、打针、穿刺等。

非语言沟通技巧是儿科护士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也是做好患儿护理的重要基础。通过灵活运用表情、姿势、声调、语速、眼神以及暗示等非言语沟通技巧, 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恐惧心理, 有利于消除患儿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带教教师在培养实习护士的非语言沟通技巧时, 应放手让实习护士磨练非语言沟通技巧, 并当做一项基本功进行训练。

2 情感护理是儿科护理的必要环节

2.1 微笑服务

整体化儿科护理要求实习护士微笑服务, 这也是情感护理的重要内容。在儿科顶岗实习中, 带教教师应告知实习护士微笑服务, 可适时缓解患儿及其家长的不友好情绪。儿科护士身着粉色隔离衣, 是微笑服务的象征, 增加了亲和力。某些患儿家长见孩子病情没有好转, 会对实习护士横加指责, 实习护士要理解对方, 以微笑服务, 笑语相随, 耐心解释, 将心比心, 就会适时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对于患儿家长提出的某些质疑, 诸如检查、费用、用药等, 带教教师要亲自带教实习护士, 让其感受微笑服务的魅力, 在微笑服务中让患儿家长明晰账目、费用和每日清单, 使医护收费更透明化, 以减少不必要的医患、护患纠纷。在出现小失误的时候, 面对患儿及其家长的责难, 实习护士要正视错误, 勇于承担, 诚恳道歉, 尽量求得他们的谅解。做到微笑服务, 诚信微笑, 用心服务每一位患儿, 以增强护士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有利于整体化护理的顺利实施。

2.2 帮助患儿宣泄不良情绪

患儿住院期间, 极易产生明显的不良情绪反应, 如发脾气、烦躁、哭闹、摔东西等, 甚至拒绝护士的护理操作, 对实习护士更是如此。因此, 实习护士应在带教教师的指教下, 坚持情感服务信念, 宽容和理解患儿, 给予其安慰、鼓励, 让患儿有机会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这样既可减轻患儿惯常的心理恐惧, 又可避免对其造成新的心理负担。

3 高质量的护理操作是儿科护理的关键环节

熟练的注射、穿刺技术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 也是构建和谐医护关系的重要前提。某些患儿及其家长对注射、穿刺技术要求比较高, 甚至苛刻, 这就使得实习护士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 护理操作技能必须达到应有的程度, 带教教师也要高质量、高标准地要求实习护士。从心理角度讲, 无论是对实习护士, 还是患儿及其家长, “一针见血”都极其重要, 倘若成功, 容易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赖。技术高超的儿科带教教师应严格带教实习护士, 要求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作为实习护士, 要多看, 多摸索, 多练, 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 做到心中有数, 一针见血。

提高儿科静脉穿刺质量, 在于做好以下技术环节: (1) 优选穿刺部位。新生儿静脉注射多在头部, 所以最好在第一次注射前征得患儿家长的同意, 由有经验的带教教师指教实习护士细心剃去患儿的头发, 以便穿刺。 (2) 优选留针方式。穿刺时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 以减少患儿的痛苦。 (3) 穿刺人选。对于长期注射、穿刺难度较大的患儿, 护士长应派穿刺成功率高的护士 (护师) 进行静脉穿刺, 让实习护士现场观摩。 (4) 注意药物配伍。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剂量的大小。 (5) 责任承担。如果穿刺失败, 患儿及其家长不满时, 护士不能推脱责任, 要说对不起, 请求原谅, 并让有经验的护士重新穿刺, 实习护士现场观摩。

实习护士高质量的护理操作技能, 是其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带教教师要明确带教责任, 勤于示范和指导实习护士的技能操作, 使顶岗实习落到实处;实习护士要严于律己, 耐心求教, 苦练基本功。

4 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是儿科护理的强化环节

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起来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 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轻松愉快、主动地接受治疗, 并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患儿生病、住院和治疗, 牵动着家长的态度、举止, 有些家长甚至表现出某些不理智和不文明的行为。这就对儿科护士, 尤其是顶岗实习护士,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带教教师应适时培养实习护士对护患关系的处理能力, 更好地应对患儿家长的各种举止行为, 努力改善护患关系。

带教教师利用自己的亲身体验, 对实习护士传教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经验,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 换位思考, 急患儿所急。设想当患儿家长拿着住院证急急忙忙进入病房时, 他们希望的是孩子的疾病能够及时医治和护理, 其心情自然可以理解。面对此景, 责任护士要换位思考, 急患儿所急, 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长, 先了解病情, 并尽快通知医生。 (2) 及时告知患儿家长住院须知, 患儿一经入院, 应立即告知患儿家长住院须知, 做好入院宣教工作, 告知洗刷间、开水房和厕所具体位置, 让其明确探视要求和一般治疗、护理常规, 并注意病房卫生。 (3) 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 一方面能够增进了解,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另一方面也可及时获得患儿疾病变化的信息, 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4) 及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搞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5 心理护理是儿科护理的和谐环节

5.1 心理护理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

带教教师要亲身指导实习护士做好心理护理中的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 (1) 观察、理解患儿家长的心理反应。患儿家长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儿的情绪, 做好心理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尤为重要。为了减少住院患儿的心理伤害, 可以采取家长陪护措施[1]。 (2) 让患儿家长享有知情权。 (3) 理解患儿家长的心理波动。 (4) 鼓励患儿家长主动与护理人员沟通。

5.2 患儿的心理护理之管见[2]

(1) 用爱抚动作和良性环境感染患儿; (2) 用笑脸和医学情感呵护患儿; (3) 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言语沟通技巧; (4) 帮助患儿宣泄不良情绪; (5) 重视患儿病情明显变化时的心理护理。

5.3 患儿整体心理护理要因患儿、家长而宜

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带教教师要指导实习护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患儿、家长而宜, 分别对待, 全面考虑患儿的病种、年龄、病情、住院时间、治疗药物和护理措施, 对不同心理反应的住院患儿,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584-586.

当代儿童口腔医生培养的思考 篇8

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亚专业,我国1998 年才有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业委员会,是口腔医学领域的年轻学科。儿童口腔医学是唯一用年龄而非学科来命名的口腔专业,可见本专业将儿童群体特殊性放在重要考量的位置。儿童正处在心智和体能的发育期,对于外界事物好奇敏感,稳定持续性弱,疼痛阈值低,对口腔内的临床操作不会轻易配合。就诊的儿童常常有哭闹、抗拒合作现象,需要医生花费更多治疗以外的时间做儿童的行为管理,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这成为大多数口腔医生不愿意选择该专业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儿童口腔医学认识的逐渐提高:儿童期对于人一生的口颌系统正常建立、功能行使、颜面美观、心理人格都至关重要;以及儿童口腔诊治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儿童口腔医生工作和待遇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对于儿童口腔医生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1 责任意识

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婴幼儿或者低龄儿童往往是人生第一次检查口腔,此时接诊医生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能医生的诊断就会影响到孩子口腔的一生,虽然他们多半会哭闹,不合作,但相对于面临的医学责任,儿童口腔医生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和技术准备,能够给患儿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从而做出恰当的诊断。儿童口腔由于龋病高发,位居儿童慢性病发病率的第一位,比第二位哮喘发病率高出4 倍。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5 岁儿童乳牙疾病的患龋率为66.0%,有97%未经治疗。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治愈率很低。随着口腔医疗意识的提高,社会逐渐认识到儿童龋病的危害,龋病的治愈率有了一定提升,但和我国2 亿儿童的基数相比,儿童龋病问题依然严峻。同时发现在儿童龋病治疗中,龋坏牙齿治疗后出现新发龋很常见。因此,儿童口腔医生不仅仅要治疗好儿童的龋病牙,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家长和患儿能够养成自觉维护口腔卫生的习惯,避免出现“补了颌面坏颊面,补了近中坏远中”被动局面。一定要对儿童作龋病的风险性评估,并提出个性化的防龋或治疗方案,促进并参与儿童龋病的治疗。目前公认完善的龋病风险评估需要对个体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氟化物应用、易感个体及其口腔微生物群、个体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和行为因素综合分析鉴别。因此要求儿童保健口腔者或口腔医生与儿童的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详细了解儿童出生状况、发育情况、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及其父母的口腔保健状况等,根据评估结果获知机体对龋病的敏感性,从而制定个性化口腔卫生保健及计划[5]。这些对儿童口腔医生提出极高的责任意识。

儿童口腔医生需要在患儿治疗的始终都贯穿预防宣教行为,在复诊时更要对患儿口腔卫生行为进行监督。同时一定要对家长进行宣教,让家长知晓患儿的龋病出现问题需要医生治疗,而更重要的预防措施———口腔卫生维护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家长的监督配合,避免出现家长在孩子面前发出“我让你刷牙你不刷牙,现在牙齿又坏了吧。”这一临床上常见的埋怨。要让家长知晓孩子口腔维护需要家长的监督,不能简单地对孩子发号施令,而对结果不管不顾,要在刷完牙后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纠正。对家长的宣传教育的另一功用是可以降低家长对医生的期望值,从而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中华医学管理学会相关数据表明:约70%的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邹静教授谈到医患关系紧张时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患者及患者家长对医生期望值过高。要让家长充分明白:孩子的口腔问题需要家庭防护和医生治疗共同完成,缺一不可。

儿童口腔医生对于儿童早期错颌畸形要充分重视。儿童口腔另一危害较大的疾病———错颌畸形需要所有儿童口腔医生的重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儿童替牙后错颌畸形发病率高,畸形程度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健康与形象。这与我国儿童口腔事业起步晚、发展不均衡、儿童早期错颌畸形治愈率低有直接关系。因此现今要求儿童口腔医生对于就诊儿童的口腔疾患有整体判断,调查儿童整体口腔健康水平: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口腔卫生维护、是否有遗传病史等,从而评估患儿的龋病风险、错颌畸形风险、牙周病风险等。

2 合作意识

以年龄段命名的儿童口腔医学就注定了其涵盖口腔全科医学的内容。其中涉及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牙周黏膜病学、口腔正畸学、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的各学科内容。

有些儿童口腔的疾患不能在儿童阶段(小于14 岁)完成治疗,需要在成年后去对应专科科室做进一步的诊治,这就需要儿童口腔医生和所涉及疾病的专科医生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治疗患者的目标。比如,根尖未发育的年轻恒牙外伤在经过儿童口腔医生的根尖诱导治疗后,在对冠修复时,如果普通的内科修复不能满足功能需要时就要和修复科医生共同设计方案,必要时还需要口腔正畸医生和牙周医生参与会诊。所以,儿童口腔医学本身就要求从事该专业的医生具备很好的合作沟通意识。例如,上颌发育不足患儿往往在儿童期出现症状,在经过儿童口腔医生的一期治疗后需要在口腔正畸科接受后续治疗,儿童口腔医生可以充分发挥其行为管理的特长,使得患儿和家长有足够的配合保证其疗效,做好后续治疗的基础。

3 爱伤意识

著名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指出,爱伤敬业乃医生之道。爱伤必然敬业,敬业必然爱伤,二者相辅相成。所谓“爱伤”具体来说就是“爱你的患者,爱你的工作”。爱护和尊重患者是医疗道德的基本规范,充分保护患者的利益和照顾到患者的感受,是医生应尽的义务。针对儿童口腔这个特殊群体,爱伤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儿童就是我们每个人基因的延续,是每个人的未来。儿童口腔医生绝不能将工作机械化、程序化。要认识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都需要有个性化的交流与表达,需要合理的运用行为管理方式。如果经接诊的患儿年幼时得到我们的关爱,等到未来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才可能会有同样关爱别人的心。甚至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种族能否健康发展,爱他们就是爱我们自己。

儿科医生培养论文 篇9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使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步入可持续的轨道,上海市嘉定区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贯彻新医改方针的过程中,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比较现实,易操作,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政策,这些成效可为我国乡村医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现状和做法

1.1 现状

嘉定区现有乡村医生278人(其中退休返聘81人),不包括2011年刚毕业的30名定向生,30岁以下的传统乡村医生基本没有,40~49岁的有57人,50岁以上的有105人,分别占乡村医生总数的28.93%和53.30%,两者合计占82.22%,可见乡村医生队伍严重老化。

1.2 做法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进,为了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嘉定区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采取了以下措施。

1.2.1 新生代乡村医生的培养。

上海市嘉定区在2008年启动了新生代乡村医生(也称社区医生)的定向培养工作。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新生代乡村医生培养的特定政策:(1)定向培养生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由学校统一按该校分数线录取,委托单位不参与录取,确保录取定向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以及学历的合法性;(2)录取的定向生在校就读的学费、书杂费和住宿费由区财政负担,除此以外,每人每月还可领取500元生活费。(3)录取后的定向生在通过区卫生局面试后,即签订协议,毕业后纳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事业编制管理,在服务站工作。(4)毕业后,定向生由区卫生局统一分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中心安排到服务站工作,连续工作至少10年;(5)定向生工作期间必须在规定年限内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否则将取消其事业编制的资格;(6)定向生暑期参加区卫生局为他们组织的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实践,使这些学生在踏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时就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快速进入角色。目前,嘉定区已连续录取了4批123名学生,一共准备培养6批。2011年第1批30名学生已毕业,分配到他们居所附近的服务站工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

1.2.2 在岗乡村医生的培养。

针对实际需要,对在岗的乡村医生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培养与培训。为了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嘉定区与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乡村医生培训中心联手,对45岁以下的在岗乡村医生进行600学时的社区卫生服务专题培训,其中500学时进行理论学习,100学时进行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践,培训证书由市卫生局统一发放,为乡村医生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及时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需要。对尚未获得正规医学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嘉定区与上海市交大医学院成人学院合作,在市教委的支持下,首开上海市第1届乡村医生临床医学大专班。为帮助他们能考入学校,嘉定区还专门组织对他们的文化课进行补习,开设了语文、数学等课程,尽最大努力扶持乡村医生,帮助他们顺利通过上海市的成人入学统一考试,并提供各种条件确保他们能在工作期间完成学业。另外,还组织了两次专门为乡村医生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职业助理医师资格。

1.2.3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嘉定区现有的乡村医生已全部纳入新型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对符合以下条件的,即(1)在乡村医生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20年,(2)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职称,(3)已获取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面试,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管理,所有待遇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人员一致。对不符合以上条件的乡村医生实行非编企业代理管理,通过社会人力资源公司对乡村医生实行劳务合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岗位聘任,把乡村医生从以前的由村委会管理中分离出来,统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其待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编人员基本一样。对不能胜任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乡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协商,实行转岗,安排其他社会工作,确保其转岗有工作,待遇有落实。以上3项措施使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地步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乡村医生的财务管理彻底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分配实行绩效考核,不与乡村医生的医疗收入直接挂钩,而与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挂钩。日常收入待遇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提高,2011年除去缴纳社会保障部分的支出,人均收入为4.02万元。纳入新型镇村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的社会保障全部享受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在业务管理上,乡村医生已编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成为全科团队中的一分子,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共同承担当地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 讨论与建议

2.1 新生代乡村医生的培养必须改革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城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长期存在,中国还没有能力培养大批本科医学生到农村最基层机构服务,乡村医生这支来自于农村地区,服务于广大农村居民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具有存在的长期性[2]。嘉定区在岗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缺少新生力量,但是本科毕业的全日制大学生又不愿意到村卫生室和服务站工作。要稳定这支队伍就必须增添新生力量,即培养新生代乡村医生。新生代乡村医生的培养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新生代乡村医生必须是本地居民,他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容易与居民沟通,语言无障碍,他们住有居所,工作成本低,下得去;二是定向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严格准入标准,确保基本素质和质量,其毕业的学历全国通用,具有合法性;三是入学后应与区县卫生局签订合同,完成学业后由区卫生局统一安排服务岗位,纳入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管理,在管理上不留后遗症,留得住;四是实行临床医学大专学历定向培养,工作若干年,在积累了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方可进入在职就读专升本和全科医学学习,确保他们能在村卫生室和服务站用得上。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乡村医生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能胜任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新医改提出的各项任务,能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用得上[4]。

2.2 在岗乡村医生培训必须改革

对在岗乡村医生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组织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和充实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他们个人发展的实际问题。对没有达到医学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鼓励他们去取得学历,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成人学历学习,帮助他们获得医学大专学历,提高他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知识水平,为他们进入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创造条件。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时期,要组织乡村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一样参加全程的、规范的全科医学培训,提高他们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从基本医疗服务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模式提供知识储备。未获得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要组织他们进行定向学习,完成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质。最后,要根据当地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种业务培训,确保他们能胜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各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3 乡村医生日常管理必须改革

乡村医生是我国提供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成员之一。但是,对他们的管理却一直处于松散状态,没有一个具有法律资质的机构管理乡村医生,造成他们的社会保障无着落,身份不明确,收入在医务人员队伍中最低。嘉定区为解决乡村医生的这些问题,首先从乡村医生的体制管理改革出发,将符合标准的乡村医生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对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但能很好地开展和完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实行非编企业代理管理[5],将原先仍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变成社会人管理[4]。通过这些措施,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得到理顺,涉及乡村医生的相关社会保障问题、身份问题和待遇等问题同时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因此,体制改革是解决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完成对乡村医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实行管理机制的改革,即对乡村医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乡村医生的所有收入必须全部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管理,他们的收入等待遇与其医疗服务数量不再挂钩,并逐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乡村医生的报酬从以前主要靠医疗服务来解决转变到以健康管理为主的服务模式上来,对乡村医生实行绩效考核,以此为依据,确定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水平应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编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如他们的基本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政府应当出面托盘,确保乡村医生收入与其工作量相当,成为一个社会上体面的医务人员。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地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类人员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待遇基本一致。

2.4 村卫生室和服务站建设必须改革

建设好村卫生室和服务站是建设好乡村医生队伍的基本条件。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金字塔中最基层的一级,是乡村医生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服务必不可少的场所。村卫生室和服务站不能靠市场经济模式来进行管理,村卫生室和服务站应由政府建设和举办。对原来的村卫生室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进行改建或重建,使它们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机构,确保乡村医生能有一个舒适、干净、安全的工作场所。只有这样,乡村医生才能安心地为当地社区居民服务,队伍才能稳定发展,医改任务才能有效开展,乡村医生才能真正成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对培养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今天,全国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还有像嘉定区这样在基层积极研究和探索乡村医生培养与建设的尝试,这种基层实践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取得的成效,较好地、全面地解决了乡村医生队伍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全国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必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信息统计中心.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04-20.

[2]田疆.中国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发展[G].首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论坛论文集.北京,2011.北京: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2011.

[3]徐建德,陆旋.镇村一体化与全科团队在上海市嘉定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7):256-258.

[4]张勘,吴诗瑜,胡天佐.上海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前瞻[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4):261.

儿科临床实习医师的培养问题探讨 篇10

1 创新儿科临床实习医师培养方式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资源的发展与更新, 培养智能型、应用型、创造型医学人才是医学发展趋势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要求。为此, 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在2000年提出了培养符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al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 的临床医师的观点, GMER涵盖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7个领域[1]。达到以上标准, 要通过一定数量的临床实践训练和理论知识的长期累积。随着道德、伦理等社会观念的发展及医患关系的改变, 既往从患者身上学习、实践医学知识的医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该新形势。

2 儿科临床实习医师培养方式的几点创新

2.1 引入PBL教学法改善临床实习教学效果

PBL教学法是目前受到广泛重视及较为推广的教学法, 具体实践形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 学生围绕某一儿科相关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 是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2]。池美珠[3]以PBL教学组与LBL教学组作为研究对象, 证实了PBL教学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 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实习生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在医疗团队中积极合作的能力。PBL围绕临床问题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综合在一起, 利于学生对医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及在儿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实习医师不仅掌握了儿科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医学内容, 而且对现行社会中医生与患者、医师与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一定的体会。新型儿科临床医师培养对医疗技术掌握水平和处理相关医疗关系至关重要。在医疗资源系统中, 实践性在医疗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表现为理论指导临床技能, 在该过程中, 需要患儿或医务人员的配合。PBL教学法不仅重点提出临床教师与实习医师的积极互动, 而且提及实习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合作性的教学, 提高实习生对医学团队精神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协作的集体观念。

2.2 运用SP来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临床教学的实习对象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科临床实习医师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的关键, 标准化病人的提出及将其应用在儿科临床技能教学中, 这较好地处理了上述问题并且为其提供了正能量。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 SP) , 又称模拟病人 (simulated patient) , 是对健康人进行培训, 能够准确模拟出教学病例所需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医患沟通的语言特点, 通过量表对临床学生效果的学习进行评估[4]。SP有助于儿科临床实习生的临床医患沟通能力及病史采集、查体技能等各种临床技能的提高[5]。随着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 实习医师增加, 临床带教老师相对减少, 同时患儿家长对临床学生相对缺乏理解与耐心, 同时儿科疾病发病具有季节性特点, 部分属于罕见病, 导致儿科疾病的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甚至空白。SP的应用在解决儿科临床教学资源匮乏上起到积极作用,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基础理论知识的临床化。

2.3 重视儿科临床实习医师的人文教育

儿童具有表达信息不确定、临床查体不配合及沟通困难等特点, 因此人文教育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6]。人文教育有三个重要作用, 具体如下。 (1) 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儿科临床实习医师不仅要注重患儿的疾病诊治, 还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不仅要领会医学专业知识和掌握临床技能, 还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 (2) 提高儿科临床实习医师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3) 改善医学生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在医治小儿机体疾病的同时, 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问题, 而且要顾及患儿家长。根据儿童对疾病的不同心理反应, 给予适宜沟通方式及适度心理辅导, 这就要求临床儿科医师对医学理论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理解, 要以人为中心, 完善人格结构。因此, 在儿科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儿科实习医师对人文结构及以人为中心的关护意识的理解。从医学本源来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对儿科临床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儿科教学中能够早期、针对性引入相关人文教育内容, 从而完善医学教育。

3 创新儿科临床实习医师培养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现行儿科临床实习医师的培养方式大多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 因此, 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效果非常必要, PBL教学法以其生动的模式吸引着受教育者的注意力, 全覆盖式的教学内容考量来保证从理论维度到实践维度的紧密联系, 高度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保证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身心投入, 从而保证儿科临床实习医师的培养效果。教学资源的匮乏, 特别是医疗试验对象资源匮乏是长期困扰医学发展的问题, 对于儿科医学理论和实践而言更是如此, 极少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被试验”的相对有风险的处境中。而SP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可以预期, 随着SP资源大量引入儿科临床实习医师教学中, 儿科临床实习医师培养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明显提升。

当前我国医师培养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倾向:高度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 而相对忽视人文教育。长期的医学实践证明, 身病还需心药医, 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师能够更好地得到患者配合, 从而有利于更早实现患者的康复。因此, 强化对实习医师的人文教育, 也是改善儿科临床实习医师培养效果重要的创新性举措。

摘要:临床实习是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随着医学资源的发展与更新, 儿科临床实习医师的培养问题日益得到关注。本文从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临床实习对象及人文素质教育三方面对儿科临床实习医师的培养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实习,儿科,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娜, 蔡定彬, 吴进军, 等.临床见习“5+5”模式和传统模式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28) :157-159.

[2]邵庆亮, 姚签, 赵霞霞.PBL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4) :167-168.

[3]池美珠.运用PBL模式优化儿科教学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5) :1015-1017.

[4]熊菲, 杨凡.标准化病人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 2013, 6 (3) :44.

[5]黄文, 郑健.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 2010, 39 (4) :501-503.

儿科医生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 三级医院;师资;全科医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7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0-01

全科医疗是指在通科医疗的基础上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层医疗模式,近年来全科医疗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执行者,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这就要求全科医生必须对多学科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因此师资在全科医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为适应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提供更好地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很多省、市将三级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本文针对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三级医院师资在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1 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

全科医生在中国已出现20多年,却至今不大为国人所知,甚至被人与“赤脚医生”联系在一起。来自卫生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注册的全科医疗科医师数仅有8万余名,仅占医师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占医师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以上[2]。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全科医生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病人康复及转诊、疾病预防及控制等负有重要职能,居民80%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就可得到有效处理。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体制并存,医学毕业生临床特别是基层服务能力不高,难以取得民众信任,民众普遍小病大看,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和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张,形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和农村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局面。

2 师资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作用

2.1 提高教学能力是全科医生培养中的重要职能 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尚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至少未来10年内,三级综合医院是有必要建立全科医学科的,它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学。“像英国、美国以及台湾地区,医学生毕业后都要继续学习全科医学知识。设立全科医学科就是为了招收优秀的医学生,并负责提供3年的全科医学培训。全科医学不等于各个专科医学理论和技术的简单叠加,全科医学是针对‘人’进行整体服务所需要的知识的整合”。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全科医学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并没有全科医学专业学习的基础,主要是从临床、预防或护理专业转岗而来,缺乏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全科医学的师资包括理论师资和社区教学师资,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这也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离。有些医学院校虽然有全科医学的师资,但由于来自于不同的附属医院,且主要是从事临床专科医疗,因此,没有精力关注本科生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3]。社区教学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经验,但是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因此,在培养全科医生时,要充分发挥三级综合医院的作用。

2.2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纽带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在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完成双向转诊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使得一些学科间相互不了解,尤其是大医院学科分类很细,甚至建立了很多亚专科。只有参与转诊的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相互了解,才有利于将患者转诊到最适合的医生手中。因此,在现阶段,综合医院设立的全科医学科是医院专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连接的纽带,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平台,更是合格全科医生的“孵化器”。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是每家综合医院都可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它面临人员、资金及所处区域属地管理问题,但是三级综合医院可以借助全科医生培养、双向转诊等方式去帮扶基层[4]。可见,三级综合医院中对全科医生有主要培养作用的师资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加强三级医院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综合医院并没有将全科医学科作为发展重点,普遍的原因是综合医院里很少有人全心全意做全科医学,兼职多,全职少,但是三级医院不乏临床经验丰富、带教能力强的医师,只是他们对全科医学真正了解的却不多。因此,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生必须要开展全科医学培训,培养的重点应在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整体化方法的训练和强化上,形成全科医学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方法[5]。可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或心得交流、培训或进修等形式,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在全院范围举办专题讲座或召开经验交流会,让更多医师了解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知识,掌握全科医生临床培养目标和带教要求,相互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带教水平。全科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吸收和消化,需要理論,但更需要持久性的实践,应鼓励教师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等,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水平。更长远的目标是将全科医学预防为主的理念贯彻到临床带教中。即使将来接受过培训的全科医生有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应定期回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完成研修和继续教育。由担负全科医学教育的学科带头人任全科医学科或全科教研室主任,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培养全科医生,在科研投入和职称晋升及收入待遇方面加快改革,才能使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71.

[2] 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42-644.

[3] 蓝绍颖.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J].交通高教研究,2003,(6):35-361.

[4] 张开金.全科医生培养理论与实践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05,7(3):45-46.

谈高职创新型全科医生培养 篇12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型,全科医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 我区专科服务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所以必须推行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协调发展、相互结合的服务模式, 以实行分级医疗, 加强基层医疗保健工作, 减轻专科医疗负担, 更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区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由此, 全科医学理念和全科医生应运而生。

1 创新型全科医生基本特征

创新型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的新型医生, 他们运用娴熟的技能, 遵循全科医学基本原则, 适度利用社会资源, 为个人及其家庭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其作用是专科医生无法取代的。

2 创新型全科医生培养

2.1 转变教育理念,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全科医师专业教育应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教育理念, 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

注:本文为2009年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 资助项目 (09-963)

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的全科医师。

2.2 调整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内容, 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式或整合式转变, 既是教学改革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又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2.2.1 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要根据全科医生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要求, 寻求专业内部知识与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 构建素质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临床诊治模块、预防保健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横向序列, 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 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等为依托, 以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与全科医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 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化、整体化课程体系。理论知识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标准, 实践课要充分注重技能培养, 既要设置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 也要设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 并进行临床培训考核[1]。

2.2.2 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全科医学教育应设置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体现信息化、综合化与动态化特点;鼓励和号召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概念引入教学, 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最新发展动态, 接受新信息, 开阔视野, 在现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2.2.3 增强选修课的灵活性

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为此, 可加大选修课程比例, 增强其灵活性, 并鼓励学生选修全科医学专业相关课程以外的跨学科课程, 如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医患沟通技巧等, 以拓宽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2.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创新的源泉。如开放实验室, 开设12学时的综合性实验, 从动物正常血压、呼吸的观察开始, 到升压药、降压药的使用, 再观察失血性休克的体征, 最后进行抗休克治疗等一系列创新性实验设计和完成。整个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 促使其发现、解决问题。还可通过教学实习、科研技能训练、岗前培训、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撰写等活动,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2]。此外,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 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要培养创新型全科医生, 就必须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 采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 以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思维。提倡启发式、讨论式、讲评式、案例式、现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激情;鼓励教师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形象思维。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高素质、创新型全科医生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高职全科医生专业师资队伍应有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熟悉社区一线卫生工作, 能将实践经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措施: (1) 注重选拔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聘请高学历、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2)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 邀请临床专家对教师进行职业实践培训指导, 组织安排教师定期到社区一线卫生岗位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 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撰写学术论文,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轮流选派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参加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5 全科医学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相互促进

目前, 我区全科医学教育主要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输送人才,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技术人员, 因此, 我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 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产、学、研”结合的实体[3], 并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 进行相应课题研究, 培养出适合我区的优秀全科医生。

参考文献

[1]张从新, 彭荣春, 王春晓.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 23 (3) :283~285.

[2]印爱平, 李会廷, 胡承明, 等.开展医学生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5) :881~883.

上一篇:隧道路面应用技术下一篇:涌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