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24-10-0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12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1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 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独立学院就是这个历史背景下的典型代表。截至2009年4月14日, 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18所, 在校生总数超过200万人,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 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它是决定独立学院生存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确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所以独立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将有助于自身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研究某一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应该研究该类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指独立学院根据自身条件、职能,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以及学生的需求, 参照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 确定学院服务培养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1]。独立学院能否科学、合理地定位, 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能否进一步加快, 早日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根据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不同, 我国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四种类型。各种类型的高校都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同时,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协调发展。研究型大学重在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 重点培养设计型技术人才;教学型院校以教学为主, 重点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学校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规定, 独立学院在办学层次方面定位于本科层次。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具体实际情况:建校时间比较短, 生源质量相对于普通高校较差, 在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还要依托母体高校, 尚没有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所以其定位应该是教学型高校[2]。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 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能力和培养特色, 是体现一所高校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着预期制定的培养目标展开的, 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又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 还是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衡量毕业生基本规格和要求的重要依据。因此,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合理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河北省18所独立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网上进行了调查研究, 发现情况不容乐观。总的来说,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培养目标没有明确提出。有3所独立学院没有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 只是强调按“新机制、新模式”办学或者“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 笼统模糊、华而不实, 同时会让人思考到底是什么新机制、新模式, 这种模式培养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难以让人形成清晰的概念, 显得抽象而空洞。因此, 这些话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第二, 培养目标模糊。有4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只是强调“着重”或“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 这种说法没有确切地表达出人才培养目标, 表达不全面。第三, 照搬或简单移植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26号令的颁布, 意味着独立学院多年来“半公半民”的模糊身份宣告结束, 正式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确定下来。2008年起录取的本科生, 毕业时将获得由独立学院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至此, 独立学院丢掉了母体学校的光环, 不同的办学模式, 不同的学历学位证书, 决定了独立学院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采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2.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的指导思想。其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 也是塑造人的工作, 这决定了高校的根本任务、办学宗旨和努力方向。因此, 独立学院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要把培养全面、适应时代发展的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 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 并最终落实到这个目标上来。

3.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确定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而且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科学定位[3]。

(1)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征

生源状况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 笔者对河北省独立学院与二本省控分数线作了深入调查, 其中2003年至2009年连续七年录取分数的差距都在百分左右, 可见独立学院与二本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总的来说, 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扎实, 考试发挥不稳定, 文化成绩比较差, 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一般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兴趣爱好广泛, 有一定的文体特长;他们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渴求知识, 有远大的理想, 综合素质较高。独立学院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就应该按弥补不足、发挥特长的原则来培养, 即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这是学习及应用其他知识的基础, 同时还要发扬他们组织协调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等方面的优势, 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应强调“两个突出, 一个结合”。“两个突出”即: (1) 突出独立学院应是以本科层次为基准的教育。学生通过学习, 应完成大学本科阶段知识结构的构建, 掌握本科阶段所必需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技能。 (2) 突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实用型人才, 必须较之有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同时又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个结合”即: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与否的标准。独立学院确定这种人才培养目标, 就能在二本与高职院校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在规格上应概括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做人”即: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宽阔的心胸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做事”即: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求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宽广的知识面, 很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能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组织、开发、创新能力。因此,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摘要:研究某一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应该研究该类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科学发展观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的指导思想。本文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位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98.

[2]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 2003.2, (5) :7-8.

[3]荆光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思辨与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4) :48-49.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2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 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德 ·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来的。加德纳在 《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给“智能”下了新的定义,即是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 体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各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或强化这种优势.传统的智能理论大多只承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只对智商加以重视。由此演化出来的模式化教育,既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又抹煞了地区与学校的特殊性,结果导致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不同,它肯定了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对智能多元性的肯定,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了心理学理论支撑;而对智能差异性的肯定,既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进一步揭示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这为地方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依据多元职能理论,可以确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 “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对就业需求的现实反应,它更多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性思考与运用。

三、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价值论

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也从多方面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31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发展则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培养 “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非 “制器”。正如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4]。作为教育之一部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始终强调这一点。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目的时,将“谋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个性之发展”摆在首位。等等。[6]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其价值应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的是 “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 “为人”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而且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的身心和谐为核心的身心素质;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学基础二: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社会和国家所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总规定,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由于教育目的总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们往往看法不一。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 《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3

关键词高职金融人才定位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金融保险机构进人广西,至2008年底,全国13家商业银行中已有光大、浦发、华夏、兴业、中信、招商等6家股份制银行进驻广西,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在南宁设立的代表处已经开业,星展银行和南洋银行已获筹建批复。在保险业方面,目前全国26家保险集团中有泰康人寿、华安财险、大地财险、安邦财险等20多家已在广西设立地级市分公司88家、支公司258家、营销服务部1068家。金融机构积聚使广西金融人才需求出现井喷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人才市场的调查,以期对广西高职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广西金融人才需求調查分析

2009年1月,笔者对广西人才市场发布的金融类人才招聘信息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下列特征:招聘信息发布时间跨度为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招聘企业以在广西注册登记的金融类企业为主,企业类型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担保、投资咨询公司以及部分商贸企业,招聘的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以金融证券及财务管理等经济类为主,详见下表。

(一)金融人才需求规模增加,银行业对学历要求比较严格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这两年由于银行、保险企业大量进驻广西,为了开拓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模比较大。一般初次在广西设立的企业招聘的岗位种类多,招聘岗位涉及基层人员和中层管理干部,其中以银行和保险机构尤为突出,例如,招商银行南宁分行、合众保险等。本次调查涉及到的保险企业17家(从统计招聘人数的角度考虑。个别总公司在不同城市对分公司的单独招聘也视为独立的企业),岗位154个,招聘人数达到955人,招聘人数主要集中于保险代理人、投资理财顾问、业务员等岗位。

同时,从上表可知,保险企业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对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比银行业宽松。对于大专学历的应聘人员,保险公司提供的岗位数量和招聘人数最多。其次是证券期货业务和资产管理公司,而银行一般不招聘专科学历的毕业生,即使是储蓄、出纳临柜人员、会计临柜人员也要求为本科学历。并且,笔者从广西人才市场和商业银行网站获悉,广西本土的银行对本科层次的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的美誉度要求也很高。保险、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咨询公司和个别商贸企业对学历的要求比银行业宽松,尤其是保险企业,招聘岗位要求的学历从高中到大专不等,例如保险代理人、电话营销员等岗位,甚至个别企业仅仅要求高中毕业以上即可。同时,保险企业对于有管理经验或有客户资源的应聘人员学历要求更加宽松。

从上述统计的岗位招聘信息中,比较适合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工作的岗位主要是的保险企业和证券期货及资产管理公司电话营销专员(电话回访与咨询)、销售代表、业务员、保险代理人、理财助理、业务代表等,这些岗位对工龄一般没有严格限制。在此类岗位的招聘条件中对应聘者的入职条件出现的词频比较高的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协调、公关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开发能力”。

(二)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

从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要求看,“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是从事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开展金融业务中,“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关系建立能力”是各岗位的共同要求,证券业和保险业尤其突出这方面的能力。

上述岗位要求大体反映了现代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和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加剧,导致人才市场出现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大规模需求。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层面不仅要求应聘人员了解传统的银行金融知识,同时对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的金融业务都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也是适应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混业经营的发展的要求;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金融机构不仅要求应聘者了解金融技术,而且对现代营销理念和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执行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开展现代金融营销服务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互联网的崛起使网络成为金融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信息运用能力业因此成为应用型金融人才从事金融业务的基础能力之一。

二、关于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

(一)就业面向主要定位于保险业和证券业

广西对金融人才需求规模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无论是对高端金融人才还是基层的业务操作人员的需求都会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进程日趋加剧。从学历结构看,由于银行业对应聘人员的学历和毕业院校在全国的美誉度要求严格,短期内广西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获得银行业的垂青,而以保险企业为主的金融机构对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规模大,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将金融专业就业面向定位于保险业和证券业比较可行。

就业岗位以一线基层岗位为主。从前述分析可知,适合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典型岗位有:(1)保险企业:电话回访与咨询、主任助理、保险理财顾问、电话营销专员、业务员、理财经理助理、销售代表、理财部售后服务专员、保险代理人、区域收展部客户服务专员;(2)证券公司:前台文员、理财助理、见习操盘手、业务代表;(3)投资咨询公司:业务员、行政助理、投资理财顾问、电话营销专员等。这些岗位一般对工作年限没有严格限制,并且高职学生通常在毕业前夕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容易实现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二)以金融营销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在知识结构方面,将金融业务操作、市场营销和金融软件应用知识有机结合;在能力结构方面,强调金融业务操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关系建立能力的综合培养;在职业素养培育方面,以金融伦理认知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

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职业道德修养是金融机构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根本,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金融教育的首位,要使其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金融伦理是金融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认知基础。金融伦理是处理金融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金融从业人员同客户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通过概念、标准和规则确立善恶之分界并藉此约束人们的行为,反映金融领域共同需要的规范经社会认可后的具体化。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为主体对金融伦理的认同和修养,是个体对金融伦理规则的内化和确认。因此,高职院校高品质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当以金融伦理认知为金融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侧重面向保险业和证券业务的岗位设计课程方案,围绕前文所述的一线岗位,将职业道德修养、服务营销、软件应用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全程的实践和理论课程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体验从事金融业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4

一、“威斯康星思想”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一)“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

“威斯康星思想”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发展历程与教学实践。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莫里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将赠予州政府公共用地,以鼓励各州建立地方性高校。州政府也可以出售联邦所赠土地,并将所获资金用来资助当地高校。受惠于该法案,威斯康星大学虽然在起初建立时规模很小,但是办学过程中却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资助,从而得到可谓滚雪球式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支持深刻影响了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理念,使该校认识到地方性高校只有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走向兴盛。1904年,时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范海思在其就职演讲中就曾指出“州立大学的生命在于其和州的紧密联系。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州负有特殊责任”,[2]这种认知也正是“威斯康星思想”起源和要义。

1912年,威斯康星大学的麦卡锡教授对该校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正式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该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地方性高校必须参与所在区域的具体社会事务,将所在区域作为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场所;第二,高校与区域政府紧密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利关系;第三,坚持“学术自由”,教师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自由,学生有自主选课的自由。

在实践途径上,“威斯康星思想”则主要通过知识传播和专家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即通过学术讲座、函授、公开课等教学形式为当地居民、企业成员和政府官员提供一般信息服务。专家服务的方式,即威斯康星大学会派出大批高水平教师直接参与到区域政府和企业的工作中,并且提供意见咨询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

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里程碑,“威斯康星思想”强调“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知识应该对社会的需求以及人们的愿望产生实际影响。在实际行动中,该校涉及的服务领域从农业领域开始,迅速扩大到法律、经济、卫生等各个社会领域,最终直接推动了高校职能体系的变革。事实上,从现代意义的高校出现并发展至今,高校的职能体系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并从“威斯康星思想”开始,正式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内的职能体系。

中世纪高校,古典主义学科呈现大一统的态势,教育教学是高校的唯一职能。19世纪初,以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被广泛接受,高校的基本职能中又加入了科学研究的职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在各个国家迅速推广,自此社会服务职能成为高等院校的第三大基本职能。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依托于教学职能和科研职能,强调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组织“直接”为社会做贡献,其服务性质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图1-1)。比如,威斯康星大学利用高校资源为社会提供的信息普及和专家咨询等服务。可以说,三项基本职能已经形成了一种互相依托,密不可分的高校职能体系。

我国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认知出现较晚,普遍认为时间是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且当时的讨论重点还局限于“是否开展高校社会服务”,以及“是否使用有偿服务的形式”。[3]直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的颁布,才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的职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特征、形式和实践历程都展开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然而,作为高校社会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地方性高等院校在转型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尤其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可以说,地方性高校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理论的预期。

二、地方性高等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需要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所应发挥的社会服务职能,这也正是“威斯康星思想”的体现。然而,受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习惯性的将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分开看待。这导致自近代开始,理论教育与应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高校,都或多或少体现出“重学轻术”,即重“理论”、轻“应用”的特征。[4]并且,地方性院校与全国性高校不同,在教学经费、政策支持,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后者具有显著差距,大多数地方院校并不具备培养理论创新型人才的硬件基础。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实际上要求地方高校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向社会输送大批熟悉当地经济、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此,地方高校必须重新自我定位,认清存在的困难与机遇,寻求适合自身转型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在当前阶段至少面临着“办学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学科特色不突出”,以及“服务社会的深度不足”四大困境。

(一)办学定位不够清晰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合并和改革,这次改革后,我国高等院校大致分成了三类:首先是以“985”“211”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性、综合性的大学;其次是多科类,或以单独一类学科为建设重点的地方性大学(学院);最后是职业技术类学院,即高职高专。我国为数众多的地方类高校属于第二类。合理的办学定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办学定位上也应该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研究性、综合性高校在基础知识、专业教育方面的关注程度最高,侧重培养善于顶层设计的理论型人才。这是因为,相比于地方性高校,研究型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后者除了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生源外,还具有教育政策方面,以及教育经费方面的倾斜。教育部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最重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就是财政下拨,平均占到经费总额的55%以上,而教育经费中,科研经费的倾斜最为明显。2013年,科研经费最多的重点大学是清华大学,达到27.75亿元,其中70.6%由财政拨付。同时,教育经费的倾斜确实产生了可观的效果,我国高品质的科研成果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出自研究性、综合性大学。地方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是西南石油大学,达到4.6亿元,其中仅有26.1%由政府拨付。相比之下,我国其他地方性高校科研经费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大多并不具备培养理论创新型人才的温床。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院校枉顾自身实际情况,为提升办学层次不断向大而强的方向迈进,纷纷以综合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定位,以造就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将学校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于追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原本的办学特色,脱离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和市场需求明显错位。

事实上,地方高校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且国家在推广大众教育时,设立地方高校的初衷,就是为了使其能够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培养出大批熟悉所在地实际情况、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5]我们必须正视到,不同类型的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其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有所区别。地方财经类院校肩负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使命的特殊性决定其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际,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办学的出发点。

(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培养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尽管地方性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进行着探索改革,但培养模式趋同的想象依然普遍存在。目前我国地方性院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较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是沿袭过去的或是照搬其他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对当地实际需要的有效知识考虑不足;在教学方法上,授课方式单一,实验、实训、实习机会缺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标准化生产”轻个性化培养。并且在学生质量评价上,仍以专业课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轻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应用创新能力的考察。

安徽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研发出了一种“全流程嵌入型”人才培养模式。[6]当前国家规定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内容,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三大模块组成。所谓“全流程嵌入型”模式,即在充分利用第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校内资源,以及实习基地等校外资源基础上,将感性体验、模拟实验、实训操作和创新实践等各个阶段的实践内容分步骤“嵌入”三大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中,从而形成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区域经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模式。目前,“全流程嵌入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已经成为安徽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相对于传统培养模式,“全流程嵌入型”或许更加适合作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学科特色不突出

伯顿·克拉克指出,学科包含两层概念:一是专门的知识体系;二是围绕这种“专门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组织。[7]而高校学科建设,主要指第二层涵义,即高等院校为完成其学科使命,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学科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高校基本工作的重心。《国家中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指出,各高校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学科的建设更是要找准方向,尽可能地联系高校特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需要,突出“地方性”和“应用性”。[8]

然而不难发现,众多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问题上习惯于沿袭老牌高校的传统学科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对学科建设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建好学科,过分依赖财政拨款或其他收入,忽略了“以学科养学科”的能动关系;其次,过于注重学科建设速度。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力争向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所以片面强调学科门类的齐全,而忽略了学科建设内在规律,表现出重数量、轻质量的特征;第三,没能正确理解特色学科的内涵。对特色的理解无外乎三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和“人强我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占据区域优势,在学科建设上是最有可能达到“人无我有”的高校。可是它们却往往抛弃自己的优势,去追求“人有我强”和“人强我新”;第四,学科组织程度化偏低。学科组织,就是通过共同的学科使命将不同学者联系起来的组织。它与不一般的行政组织不同,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组织界限,而是一种虚拟的形式存在。[9]也正是因为这种类似于虚拟的存在形式,不少地方高校对于学科组织建设往往不够重视。

(四)服务社会的深度不足

在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逐步成熟的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组织“直接”为社会做贡献,其服务性质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是以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模式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其中,“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渠道。但是,地方性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未成熟。尤其是地方性财经院校由于起步较晚,更是如此。

虽然,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性院校的共识,但在现实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普遍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社会服务办公室在地方性高校中很是少见;二是缺少明确的政策导向,目前我国尚未出现明确的、操作性强的相关政策对高校社会服务进行指导;三是缺乏激励机制,我国教师考核制度只限于论文数量、教学效果等,社会服务并不是考核指标。[10]加之有些社会服务具有一定的“有偿性”,不少教师仅仅将参与社会服务当成是增加收入的“副业”;四是高校缺少“以他方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政府、高校、企业三者间联动不够深入,往往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在实践中的开展较为落后,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缺少有效的机制。

事实上,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不仅是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职责,同时甚至也可以作为一种“以服务求支持”的手段。众所周知,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难题就是办学资金问题,我们不妨借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经验。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机制成熟以后,每年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社会捐款。其中,该校的社会服务机构(威斯康星蓝十字和蓝盾协会)改组成盈利性组织以后,向大学提供的捐款就达到了全部社会捐款的一半之多。[11]

三、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财经类院校属于地方高校的一种,目前有很多已经发展成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具有一定学科特色的地方性大学。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政府和各类企业所需求。按理说,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机制应该相比之下较为成熟。但是,由于地方财经类高校办学普遍时间较短,尤其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过程更是晚于其他理工类、医学类、甚至农学类院校。[12]所以相比于重点大学,这些财经类院校与其他地方院校同样面临着“办学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学科特色不突出”,以及“服务社会的深度不足”等困境。

因而,盲目的模仿研究性、综合性大学不但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困境,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财经类高校未来的发展。地方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真正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道路。而转型发展,即要求地方性高校在思想上借鉴“威斯康星思想”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更要求其在实践上扎根区域经济,充分建立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利关系,从而向地方经济输送当地真正需要的人才,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助关系

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而地方高校正是承担着为地方输送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增长对人才的需求的任务。由于近年来地方高校实行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已满足了当地对人才增长数量的需要。二是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团。为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往往受邀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为一些重大决策的建言献策。三是地方高校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一些地方高等院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等高等教育功能的同时,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等难题,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四是地方高等院校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大学既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地方高等院校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理应承担起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辐射引领和文化服务支撑的重要使命。

而区域经济中,政府、企业作为必不可少的两项主体,同样能够对地方高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首先是政府方面:第一,政府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政策支持,比如直接促成了威斯康星大学崛起的“莫雷尔”法案就是一个政策扶持的例子;第二,政府能够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可以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从而获得科研资金;第三,政府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日本就曾经以《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等法律形式,以及建立“高科技市场”等形式促进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一点是我们值得借鉴的。[13]其次企业方面:第一,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例如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为对外经贸大学提供实训基地,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为中央财经大学提供实训基地等;第二,提供资金支持,这里的资金支持即可以是购买科研产品、向高校按折扣价出售资源,也可以是无偿捐赠;第三,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科研成果最终是为了应用,只有在企业的实践中经过检验,才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关于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用图3-1表示。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为地方高校提供政策扶持、项目申请、经费补给、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等一系列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需要高校在人才、科技、信息和文化反面的服务。因而,区域经济快速可持续的进步离不开高校,高校的转型发展更是要以区域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地方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只有扎根区域经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刚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实行高校扩招时,设立地方高校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地方高校培养出区域经济在现实中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应用创新型”人才应作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是一切高校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出现下行的压力,新的增长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尤其是广大的地方经济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劳动力的素质。201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指出,未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是调整结构,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根据2015年合肥市重点单位人才需求分析的结果显示,合肥市人才需求总量下降,高级人才需求攀升。这些经济事实向安徽省地方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的深度调整要求高校更新人才培养的定位,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人才将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人力资源。

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业作为联系国民经济的纽带,近年来创新活动不断加快。银行业混业经营、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兴起、人民币国际化等种种趋势,无不要求财经院校培养出能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金融人才。我国三十多所高等财经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财经院校,但是大多仍然沿袭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理念,这不仅导致培养出的金融人才滞销,也不利于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因而,地方高校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已经刻不容缓。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5

[摘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较低的就业率,已成为制约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最根本、最紧迫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高职特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想。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业界可谓风起云涌,从百度上市到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并购,从淘宝的热卖到百度有啊的横空出世,就连佛门清净之地少林寺也高调开网店,电子商务在中国一片红火。各普通高校纷纷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达数十万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极低的就业率,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约为20%,对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而言,重新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务之急。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就业状况。

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协调运转,被看成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利用其专业设置灵活、人才培养贴近市场的特点,早在1999年一批院校开始试办电子商务专业,到目前为止已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达700多所。我院是在2005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累计毕业生约120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70%。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做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1.2高职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以及参阅相关资料,总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2.1培养方向模糊。

当前主要存在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电子化技术十商务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以为只要把商务知识和电子化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未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另一种思路是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商务知识的传授,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还有一种就是高度重视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1.2.2课程设置欠佳。

专业科目开得过于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协作组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等,还要学习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的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实为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在笔者看来,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1.2.3缺乏技能训练。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1.2.4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电商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

1.2.5供需双方的理解出现偏差。

尽管毕业生在简历中都标明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成绩,但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业”这样的职位。可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只不过这些企业没有在岗位描述中列出“电子商务”四个字罢了。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了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这些毕业生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以上某个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的简历撰写能力和面谈能力。

纵观上述所列的原因,因为当前高职院校未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而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造成了当今就业率不高的现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迷茫和疑惑,无法给自己定位,久而久之容易对这个专业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2正确理解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说法

现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个误区是:技术和商务想两头都占,一谈培养的人才,就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个人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一个重点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领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做机房服务器管理、做网站建设,竞争不过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做管理,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营销,做不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做什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就来自于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刻认识。那么,如果偏向于管理或营销方向,就要时刻了解全球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偏向于技术者,如果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特性,了解互联网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则技术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有营销性和亲切感,能从管理者的高度来从事技术工作,而这些,是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专门专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故电子商务人才知识的复合型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他们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应当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电子商务决不仅是商务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商务运作体系的变革,应该具有完整的电子商务观。

3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打造的核心能力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办公室研发中心主任郑培先生说:“我们学习电子商务,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电子商务感。”什么是电子商务感?简单的说,就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想想如何用电子商务来帮助解决和实现问题,这就是电子商务感。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有时候更多的要扮演一种新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应毫不犹豫以商务为主,技术层面的知识以理解为主,对技术感兴趣的实在应该去计算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等系部,而不是电子商务。如果大家对此形成共识,则这些网络公司对商务类岗位的要求,也就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应该精心打造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首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交流能力。

交流包括口头和书面,口头的能力主要指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和策划时与公司各个阶层的人或是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电子商务通过虚拟的网络为媒介来进行交流,文字是主要的表达方式,故书面的表达能力在电子商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博客和论坛营销等都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

3.2理解技术与商务的关系。

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通讯、网络、软件技术对商务有着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学生应该熟悉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事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对组织、商务流程、市场环境、消费者、竞争、商业信息等各方面要有独到的领悟。如果电子商务的学生没有独到的网络商务分析能力,就和传统商务的学生没有区别,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现在网络公司的一些创新商务模式,往往就是技术和商务结合的产物。故电子商务学生应经常关注这些问题,尝试策划和在实践中创新。

3.3较高的搜索、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电子商务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要比别的专业更高,要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视角,从而对外界的变化能更快做出反应。否则,在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淘汰。和会计比起来,5年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没有人能预测,但会计不会有什么变化。

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系主任林政说:“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架构应该是倒‘T'字型,横杠代表’博学‘,是我们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给学生一个有发展空间的专业知识平台;竖杠代表’专攻‘,这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引导,还要看学生的兴趣所在。有侧重管理的,还有偏重技术的,学生可通过高年级的选修课、就业后的再学习或考研,达到在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把“竖杠”补齐呢?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如何定位。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因为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是最普遍且最需要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因为准确的定位,已经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B2B交易平台。中国拥有3亿网民,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2006年中国中小型企业总数已达到3000万,中小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那企业需要哪些电子商务人才呢?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平台,自己建网站或是使用门户型行业网站,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中小型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广告策划和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2如何实施。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分为四种类型后,实施是关键。高职高专学制三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第一年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后一年半的时间就按照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小班教学和培养。

4.2.1定位在网络策划和运营方向。

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不单是建个漂亮的网站当门面,而是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的资源,把传统的营销和管理整合到网上,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效果。由于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般的网站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这些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学生要去做网站建设的工作,首先要把本专业的优势告诉企业,让企业知道计算机专业不能做的事情你们能做,而且这些事情对于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点打造策划运营方面的能力,从大二起开始实习,尝试去构思网站和运营网站,关注和参加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2.2定位在网络推广方向。

企业网站的点击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关注程度,所以企业非常需要网络推广人员,网络推广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企业的网站在网络上推广,通过有效的网络推广工具来提高企业网站的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故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应该熟悉现在流行的网络推广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有效性。同时熟悉各种网络广告的表现方式,如图片广告、横幅广告、文字广告、Flash广告、主动弹出和点击弹出广告等,尝试在网络中推广自己学校网站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法。

4.2.3定位在网上贸易平台应用方向。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在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B2B模式是很有优势的,这几年来出现了许多B2B贸易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聪网、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等,中国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发布供求信息,在线与客户洽谈生意和在线支付等,从而降低销售成本,也增加了销售量。因此,许多企业都要聘请一些从事电子商务贸易的人员,除了能用英语跟客户沟通之外,还要懂得网络贸易平台和相关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阿里巴巴、淘宝这样的贸易平台都会招聘一些客服人员的兼职,电子商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既可以了解网络平台的交易流程和操作模式,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4.2.4定位在网络营销方向。

网络营销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渠道,把商业信息传递给目标或潜在的客户。网络营销的方法主要有:搜索引擎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网络广告,事件营销等。职业方向定位在此方向的学生除了需要熟悉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还要关注互联网各个企业对各种营销方法的应用,如王老吉汶川5.12事件营销成败,淘宝店主乐此不疲的论坛和博客营销等。

另外,打造上述四种职业能力最直接可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在C2C贸易平台上开个网店,以锻炼自己的实际策划运营推广以及营销能力为主,以盈利为辅。只有在实践的操作中,才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为网上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尝试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就业和创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该校有1200多人在淘宝上开网店,有钻石级卖家400余家。

5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新兴行业,故其在发展之初存在着一些专业定位误区。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在充分认识电子商务人才特征与类型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抓住最新的就业契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推动职业教育与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3)。

[2]陈念。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6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使得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伴随着计算机使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世界IT业泡沫经济的出现,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逐渐趋向实用性和多元化。经济的发展虽然让就业环境变得相对宽松,但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讲究实用,没有一技之长、实践能力弱的人在当前社会找到合适工作谈何容易。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2002年前曾一度非常抢手,然而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却往往坐冷板凳。究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是一项基本技能,普通人也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所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需求和专业度在不断提升,可是目前大多数中职毕业生还只是局限于会简单的应用操作,没有专业特长,因而就业时专业优势就显得不够明显;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了十几门专业理论课,但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较大。基于以上原因。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逐渐成了学校推荐就业时的困难群体。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解决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而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问题

2.1 计算机专业内部分工不够细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计算机专业内部专业划分与工作分工日益细化,对计算机毕业生专业技能方向的要求也越来越专门化。据某中职院校对近二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就业的岗位根据比例从大到小分别是:信息收集及数据处理(19%)、计算机销售及技术支持(12%)、办公文秘(9.5%)、图形图像处理(8.3%)、局域网维护与管理(4.5%)、网站管理与维护(2%)等,以上岗位比例之和大约5 5%左右,而其它占45%左右。虽然只是某个学校的数据,但可以说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细化。以上各个领域对技术要求差距很大,相关性不强,但都有人员分布,表明岗位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这对大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

某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如下:一年级开设有 《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基础》、《PHOTOSHOP》、《网络技术》、操作系统 ;二年级开设有《VB》、 《网页制作》、《FLASH》、《CORELDRAW》、《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从开设的课中可看出课程类型非常多,有数据库类、操作系统类、网络类、图形处理类,可以说门类非常齐全,属于典型的“通才化”的宽领域培养目标定位。目前中职主要采用“二加一”形式,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公共基础课占不少学时,专业课学习时间有限。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方向能力不突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全而不精的状况,走向社会,无法快速顶岗,无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这与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相悖的,这种现象受传统的课程体系观念影响太深并且普遍存在,需要教育部门及时纠正。

3.解決措施

3.1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率先吸纳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现状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学校应立足学生素质这一现实和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情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正确定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同于电子专业的流水线,也不同于机械专业批量生产的车间,其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行业相关性。因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能是同起点、同规格,必须面向职业岗位差别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计算机软件的“白领”,是不现实的。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

3.2开展技能兴趣小组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突出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可根据岗位技能培养需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实行专业到时负责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特长培训,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真正掌握适合当前社会的“一技之长”。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学校可以开设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应用、软硬件维护、三维动画设计、组网技术、VB编程、数据库操作、图形图像处理等技能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未来从业需要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学校需要让每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技能兴趣小组。为确保每位学生的实践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指导,每个兴趣小组人数以5~15人为宜。

3.3 拓展课外技能训练场所

课内的实验训练形式基本是任务式、作业式,训练内容都是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而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不尽相同,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校可以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面向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实践。例如在学生入校后就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由学生本人、家长或学校出面分别跟学校的文印室、计算机房及校外的打字复印店、电脑公司、摄影楼、网络公司等进行合作,联系搭建实验基地。第一学期鼓励学生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这些合作的实验基地做调查、打下手,帮助其了解计算机专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各工作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计算机相关的使用及电脑附件产品种类等等。例如到学校文印室可以了解复印、打印、印刷全过程及相关外设的使用,熟悉纸张种类,提高打字速度,了解各类文档的排版技巧等;到摄影楼实践的学生可以熟悉摄影相关的产品、图像拍摄处理过程及熟悉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等;到电脑公司实践的学生可以认识更多电脑产品,了解计算机发展动态及各种软件的应用领域,以及熟悉计算机的维护维修技术,接触基本的计算机营销技巧等。

4.结语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7

顾客的消费心理就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以及评估自己需要的商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有很大的关系。顾客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顾客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而求异心理是指与别人不一样, 想要彰显自己的个性的一种心理。攀比心理指的是要战胜别人的一种心理, 带有虚荣的倾向。求实心理则是一种表示对自己实际生活的正确判断而产生的购买及使用心理, 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智性的心理。在购买汽车的时候, 顾客的消费心理自然与一般的消费有着相同之处, 但是也有着区别。因为汽车的商品使用意义除了代步方便之外, 还融入了出行安全、身份表征以及个性彰显的意义。所以顾客在选择汽车的时候, 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潜力的求实心理, 也要考虑汽车给自己带来的对比别人更优异的精神满足感。他们对于汽车的外型是否美观精致, 款式是否新颖新潮以及汽车的品牌质量等都有着自己的不同要求。另外, 对汽车的售后服务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2 汽车营销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

在汽车的营销中, 营销内容涉及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性能介绍, 还要求营销人员必须能够对商品进行定位, 根据商品定位而对顾客群体进行定位、对分销市场进行方向定位。这样, 市场营销知识、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汽车美容装饰及汽车维护等就是汽车营销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因此,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包括心理学、汽车专业知识、营销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

2.1 顾客心理学的掌握

顾客在选择汽车的时候, 多数都是从自己的经济条件出发, 但是也注重汽车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因而, 把握顾客的消费心理, 根据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就可以让对方达成商品成交心愿。所以在培养汽车专业营销人员的时候, 需要让学员懂得分析汽车潜在消费群体的年龄特征、身体特征、性格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只有了解到对方的性格特征, 才可以知彼而入, 让产品直接与顾客需要心理对上号, 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2.2 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

拥有专业知识, 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才可以更好地运用汽车专业知识, 从而让营销策略及方式的演绎过程更有信服力。尤其是在汽车性能的介绍、汽车保养的指导、汽车保险索赔途径等方面能够进行有效而且到位的指导。

2.3 营销专业知识的掌握

掌握营销专业知识, 在制定营销策略, 尤其是选择推销形式的时候更能够从顾客的心理、产品的推介、分销技术的采用以及与顾客的沟通等方面去把握优化。而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营销专业技术, 就不可能从商品的推介、价格的定位、分销的渠道等方面去进行策略的制定, 从而达不到营销的目的。

2.4 跨文化知识的掌握

在产品介绍方面, 尤其是4D技术的应用, 更能够直观而形象地显示产品的性能, 因而汽车营销专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另外,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全球化, 英语作为书面或者口头交流的语言, 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营销人员不掌握英语, 那么他/她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 就无办法把营销活动扩大到更广的人群中。

当然, 作为一个汽车营销专业人员, 他/她所需要掌握的跨文化知识, 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和英语,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修养以及数学计算能力, 这样才可以在营销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其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3.1 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 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汽车产品识别、汽车故障预诊、竞品话术、客户关系处理、自主学习等技能。顾客选择汽车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外观的豪华美观感, 既要有安全感, 又要能够彰显身份地位。近年来, 在追求品牌的基础上, 有些顾客也提出了个性化的汽车装饰的要求。因此, 营销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在汽车的性能、汽车的品牌对比、汽车的保养维修以及汽车美容装饰等方面为顾客提供有效的信息, 让顾客感到满意。

3.2 专业知识的培养

专业知识丰富的营销人员, 可以让人感受到其公信力。因此,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要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的汽车基础知识。另外, 一定的中英文阅读能力也很重要, 因为营销策略的推进过程, 需要书面表达的陈述能力, 还需要口头语言的表述能力, 而只有经常阅读的人才可以养成很强的表达能力。

3.3 职业素质要求

沟通是达成商品流通的渠道。一个营销人员善于沟通, 就可以在营销中成功地进行商品的推介以及开通分销渠道, 而能够达成沟通最需要的是营销人员的不怕艰苦的工作精神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

汽车的竞争市场在日趋繁华的同时, 竞争力也在不断高涨。把握好营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 善于培养精英专业营销人才, 汽车企业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摘要:本文陈述了汽车营销专业人员所需要的汽车专业技术知识以及营销技能, 接着根据汽车潜在顾客消费心理谈论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关键词:汽车,营销人员,专业,培养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8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条件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要既关注“大前提”, 又关注“小前提”, 也就是既符合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 又符合专业的特殊要求。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 这就给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了基本的准绳。“高”, 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的层次与地位, 说明高职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另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 与中职教育相比应相对完整, 专业知识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满足进一步提高与深造的需要。“职”, 是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教特色, 应把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其首要工作目标。除此之外, 还要处理好“高”和“职”的关系, 不能为追求“高”, 而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一味向本科教育看齐, 从而失去职业教育的特色, 进而失去相对于本科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当然, 也不能为突出“职”, 而把教学内容单纯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上, 弱化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体系方面的要求, 从而人为降低人才培养标准, 失去高职学生相对于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上的优势, 导致后劲不足, 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受限。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专业特点

高职教育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 职业要求各不相同, 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可千篇一律。与工科类专业相比, 会计专业各个教育层次所面对的核心基本理论知识范畴大体一致, 即无论是大学教育、高职教育, 还是中职教育, 都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专业的必备知识, 并围绕其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 而差异之处则在于对知识目标的高度要求, 以及对周边知识的涉猎程度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 各层次学校都非常重视,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职教集团,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校内实习实训等手段, 着力打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在确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时,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要求必须紧贴专业的特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实施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论, 必须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 本文以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加以说明。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

我院会计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 力求体现上述观点, 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专业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现代企业财务与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晓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重点掌握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能够在企事业单位,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 政府部门等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并且对学生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职业岗位知识包括:初步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经济数学知识;具备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财会工作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财务管理及基本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具备审计业务知识。

职业能力包括:具备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具备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财务会计专业必需的基本功, 如珠算、点钞、会计数字书写等;具备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具备会计电算化业务能力;具有一定的查账、分析和综合能力。

基本素质包括:具有健康的体魄、完整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适应本专业工作环境;爱岗敬业, 作风严谨、踏实, 吃苦耐劳, 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法律、法规意识强, 为人诚实, 遵章守纪;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文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线路教学管理中应用初探

聂兆伟

(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遂宁62900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线路;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17-0159-0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向生产或服务第一线提供中初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基地, 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是中职学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线路这门课程, 作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门课掌握的程度, 不仅决定了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以后在专业上的发展。学生要想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好电子线路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考试结果及实践能力来看, 目前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难以入门, 学习起来困难, 很多概念难以理解, 对所学知识无法应用等, 使很多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那么,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从教材体系结构上看, 传统的电子线路教材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 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 但却忽略了“可学性”, 而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按教材编写的顺序, 先从元器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开始学习, 然后进入一个一个的单元电路, 到这门课程学完, 各单元电路也是孤立的, 各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本来就不是很好, 在教材、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又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过程, 于是老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

[收稿日期]2011-07-18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区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别进行。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本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为专业课教学打基础, 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数学、大学专科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其设置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应能满足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证书的要求, 所设置的课程以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课程体系为蓝本, 内容上略高于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

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充分体现现代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吃力, 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 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项目的选取

项目的选取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项目的内容最好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这样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 就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电子线路模拟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根据现在学生中手机使用非常广泛, 学生对与手机相关的电子产品有浓厚兴趣这一情况, 选择“手机充电器的制作与调试”作为一个项目。课程一开始, 笔者就提出让学生制作手机充电器, 虽然学生对电子线路这门课程还不了解, 连元器件有些什么都不清楚, 但都兴致勃勃, 人人都想立即做一个成品出来, 完全不同于以前采用传统教学法时学生无所谓的态度。可见一个好的项目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项目的实施

选定项目后, 把这一项目分解成6个小的模块: (1) 电阻、电容等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2) 半导体分立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3)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4) 元器件的手工焊接; (5) 充电器电路的识读; (6) 充电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通过分解, 学生对制作充电器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制作充电器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为避免学生由于过程太复杂而产生畏难情绪, 笔者只针对充电器要

的要求。二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为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大实践课时比例。主要开设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基础会计学、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课程。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会对高职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而经济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是高职教育永恒的目标。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无疑将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条件, 是保证教学组织规范、有序的基础。高职各个专业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本文从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出发, 结合专业特殊性, 探索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9

一、定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定位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是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之一。70年代, 在美国随着产品爆炸和信息的过度传播, 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竞争加剧, 消费者的选择太多而心智又非常有限, 这给企业组织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 因为当组织的成果未被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 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动力。在这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 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 必须以竞争为导向进行战略定位, 以期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 从而使产品 (品牌) 或企业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定位理论强调, 企业要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自己最专长的业务领域 (产品品类) 或细分市场, 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

特劳特还提出了具体运用定位理论的四步工作法:第一步, 分析整个外部环境, 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 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第二步, 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 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 确立品牌或企业的优势位置———定位;第三步, 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检测定位的有效性;第四步, 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 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二、定位理论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的应用

应用定位理论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应遵循特劳特提出的四步工作法:

(一) 对组织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1.市场需求分析

(1) 工商管理类人才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当前,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绝对数量大, 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 致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存在总量过剩, 另一方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些朝阳行业、采用新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又深感合格的管理型人才的短缺。例如, 近年来网络营销人才、物流管理人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物业管理人才等都存在明显的短缺状况。

(2) 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本课题组对80家企业部门以上领导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认为, 公司选拔基层管理人员的标准主要看重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他们认为基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依次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基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依次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工作热情、团队合作精神、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等。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精、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薄弱、缺乏吃苦精神等问题。

2.竞争者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较普遍的专业之一, 目前每年培养的学生数量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民办高校设立的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有与普通高等院校、其他民办高校以及本校设立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专业 (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形成明显的差异化, 才能在学生和用人单位心目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多样化、多种类型的人才。民办高校与普通高等学校首先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就业地域上形成差异化。目前, 国内重点高校一般侧重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 学生的就业面向全国市场;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民办高校由于受生源和市场的制约, 也大多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而且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本地区市场, 这是否会造成民办高校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之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就业面向类似, 而出现激烈的竞争呢?笔者认为, 民办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 在对本地区市场 (用人单位) 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 选择面向某一朝阳行业 (产业) 或某种类型的企业, 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色, 培养本地区社会发展紧缺的人才, 以形成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同一地区的民办高校之间也可依据各自的办学优势, 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 提出各自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如:黑龙江省某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针对近年来连锁经营企业发展迅猛, 连锁经营模式已渗入到零售、餐饮、服装、医药、酒店、教育培训、房产中介、家庭装饰、休闲健身、汽车维修与保养、美容与化妆品等众多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对本地区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设置了连锁经营管理方向, 培养社会紧缺的连锁企业管理人才。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总部的业务部门和各门店从事管理工作, 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办高校办学的声誉。

3.生源特点分析

目前民办高校的生源是本科第三批次的学生。这种招生机制决定了民办高校的生源可能在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甚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统招生, 这就使培养学术型人才失去了生源的基础。那么, 如何将“三本”的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笔者认为, 关键是要根据“三本”学生的具体实际,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民办高校的生源也有许多共性的优点,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具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技能培养;二是学生情商较高, 善于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较好;三是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 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创新创业意识较强。这些生源特点, 为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条件。

(二) 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基于组织外部环境的分析, 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差异化的原则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色, 面向某一朝阳行业 (产业) 或某种类型的企业, 培养管理基础理论扎实, 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较强, 具有创新意识和沟通技能, 综合素质高, 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 检测定位的有效性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根据定位理论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并非就大功告成。他们还要通过调查了解顾客 (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 是否能正确地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检测定位的有效性。如果顾客的理解与民办高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 说明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外信息沟通与宣传, 只有当顾客能够正确地识别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专业特色时, 这个定位才能取得成功。

(四) 制定落实定位的措施及策略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依据已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 高校还要制定沟通策略, 利用各种形式向在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宣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学生的成功案例、教师的科研成果等信息, 以利于树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总之, 应用定位理论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顾客 (学生和用人单位) 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 从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孙超.差异化战略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2]陈水芬.运用定位理论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以浙江财经学院工商学院营销专业特色建设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10

以上种种说法从不同侧面描绘了高职的某些特点, 但并非其本质特征。决定教育类型、层次的是对应培养人才的类型和层次.当然这是就培养目标而言的, 并不意味此类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此类工作, 因此把握高职的本质特征应从研究培养目标人手。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各业基层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 (流通或服务等) , 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 (引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此目标描述了人才类型的特征 (说明它与另一类高等教育的区别) 以及人才层次的特征 (说明它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 。这类人员所承担任务的特点是主要从事与科学原理、概念的应用及实际操作有关, 又较为复杂、较为负责的技术性工作, 其工作场所多数在现场, 因此其态度、知识、技能等构成往往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在高等教育共同的基本思想政治品德教

育的基础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充分重视职业态度的逐步养成。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不仅要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 而且要“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今价值体系多元化的形势下, 鉴于青少年的实际思想道德状况,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更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落实国家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但高职学生要通过他所从事的职业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他的思想政治品德应具体体现在他的职业态度中。职业态度的外延比职业道德更广, 它不限于工作态度, 总体上包括怎么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对人 (集体、他人、自己) 、事 (工作、学习等) 、物 (产品、设备) 等的态度。职业态度与职业工作的特点密切相关, 由于高职所培养的人才需在现场与各种人、事、物打交道, 并通过此与自然、社会发生密切的关系, 因此其职业态度就更为重要, 范围也比较广泛 (如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等) ;由于高职所培养的人才要承担技术较为复杂、责任心强的工作, 对其职业态度的要求也更高, 不仅是“顺从”, 且力争达到“认同”以至“内化”, 使之处于自律状态。职业态度的培养需通过认知教学、情感陶冶和行为训练, 因此既要开设必要的教养课程,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又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并通过全部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行为训练及考评反馈, 逐步构成职业所要求的意识、心理素质与基本行为规范。

2 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 掌握主干技术, 侧重实际应用。

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运用有关的科学原理、技术去处理在组织、实施、保障生产过程 (或流通、服务) 中所遇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因此, 一方面要充分重视职业领域所要求的主干技术 (可能有若干项) 和与之有关学科的学习.使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文化素养, 扎实地掌握所从事的职业领域的主干技术, 能充分理解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地在工作中综合应用。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职的特点就只是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 要重新认识高职理论教学的功能。主干技术及有关学科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 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 而应强调主要以应用为目的, 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去分析、判断、解决现场的各种技术问题。要提倡实、学融合, 开发把理论、技术、技能、系统地融合在一起的课程。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3 与形成职业能力相关的知识面要宽, 侧重综合运用。

由于现场要处理的人、事、物往往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知识, 因此在加强主干技术及与之有关科学学习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相关知识面。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相关技术, 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 除了要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主干技术外, 还需要对应用的对象有所了解;又如广告、装潢公司的美工人员不仅要具有美工专业能力, 还要会电脑绘图, 懂得策划、营销等。二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的适当交叉。工科学生要学一点必要的经济、法律、社会、管理的有关知识;文科类学生也要学一点必要的相关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应是宽而浅, 侧重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不能需要一部分有关知识就学一门完整的学科, 且各自自成系统, 那样主次不分, 学习内容过于庞杂, 达不到预期效果。适宜的方法是开设一些学时少的小课 (或讲座) 及将几部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的综合课, 并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相关知识的学习虽学时不多、深度较浅, 但在基本素质的培养及职业能力的形成中必不可少, 这方面往往容易被忽视。

4 具备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由于这类人员在现场工作, 或是指导人们的合作与协助, 因此, 必须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包括口头和书面) :必须善于与人沟通, 既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又要学会如何使人们理解、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必须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懂得关心、尊重、爱护别人, 学会和各种年龄、思想的人群相处, 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协助。要真正做好基层的技术工作 (或提供服务等) , 其重要性不亚于技术本身, 高职教育对此要予以充分重视。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多种渠道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品德和能力。

5 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实务知识属经验知识, 包括“事实” (知道物体、事物的性质及其名称、符号等) 和“程序” (知道在特定的情境中做什么, 按怎样的步骤去做) 。一个特定课题的知识往往是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相结合, 二者的关系是非层级性和非排他性的。由于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和实际操作过程相联系, 因此在充分重视必要的基础理论与主干技术学科学习的同时, 也要对实务知识的学习予以应有的重视。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顺利地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光指动手技能, 也包括智力技能, 如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协调关系、运算、写作等等。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人们所需运用的技能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不可偏废、分割, 按照高职的培养目标, 培养高职学生应以智力技能、概念技能为主, 同时兼备必要的动作技能、专业技能。由于这些学生在现场工作, 往往需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别人操作, 不具备必要的动作技能, 是难以胜任工作的;由于他们不是操作工人而是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 解决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主要依靠智力技能, 即使是智能型的操作人员, 他们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现场操作, 主要也依靠智力技能, 因此笼统地说高职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够贴切的。职业能力的形成有五个要素———态度、知识、技能、历练 (经历和训练) 、即时反馈。前三者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还需要通过反复训练, 不断实践和即时反馈、不断纠正才能使之内化、形成能力。作为形成能力基础的三要素中, 态度是最根本的, 知识是最基础的, 但不是唯一的, 光有知识可能只会说, 不会做, 知识必须加上技能才能共同构成形成能力的基础, 因此, 高职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通过实践训练培养, 而且是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

摘要:论述了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11

关键词:法律职业技能;法律教育改革;目标与模式;法律训练制度

中图分类号:D90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5702

1关于法律教育目标的不同观点

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法律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法律教育的首要问题。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从两个侧面展开:(1)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定位上,法律教育是学术理论性的法律教育(academic legal education)还是从业性的法律培训(vocational legal training);(2)在法律教育的性质上,是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通识教育还是旨在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所关注的焦点都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此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①贺卫方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让学生获得从事多种法律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法官、律师、法学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本科法律教育的定位只能是职业教育。” 

②苏力认为,“一般来说,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向是为改革中的和改革后的中国培养带有现代意识的、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合格律师,同时注意为法律高级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

③罗国民、王学沛认为,“目前我国法律教育是按素质教育或通才教育设计的”, 但“应该是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

前两种观点都是对法律教育定位所作的规范性价值判断,但结论显然并不完全一致。虽然都肯定了法律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但苏力强调要兼顾学术理论性教育。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我国目前法律教育定位的客观描述,带有典型的实证性。三种观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法律教育目标的关键问题

对法律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法律教育是学术理论性教育还是从业性职业培训;法律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2.1关于法律教育是学术理论性教育还是从业性职业培训

什么是学术理论性教育和从业性职业培训?概括地说,当人们说法律教育是学术理论性教育的时候,指的是法律教育以学术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当人们说法律教育是从业性职业培训的时候,指的是法律教育以从业实践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从表面上看,我国现行本科法律教育是一种学术理论性教育。大学法律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环节,就是必须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论文,只有论文成绩合格,才能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似乎是四年本科法律学习的最终检验。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大学本科法律教育对象大多是高中毕业生,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头两年,主要学习英语、政治、计算机等课程,要到大学二年级以后才能开始专业课程学习,还要除去至少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由于是在入学前完全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所谓的专业学习主要是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学制为四年的大学本科法律教育,所能做的基本上是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本的知识背景,还很难谈得上是“学术的”还是“职业的”。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我国目前的法律教育不存在学术性的和职业性的区分。

那么,法律教育应是学术性的还是职业性的呢?显然,我们已是在价值取向的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既然法律教育必须服务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养,那么,法律教育当然应包含职业教育的成份,应为培养对象日后从事法律职业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就是贺卫方所说的“从事多种法律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苏力所谓“带有现代意识的、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合格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那么,这些能力中是否包括学术的能力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正如苏力教授肯定大学本科法律教育应具备更多的学术性,贺卫方所强调的能力中实际上也包括学术能力,因为,他所指的多种法律职业包括法学家。从这个意义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的差别也许是,苏力认为现在的法律教育对学术性重视不够,而贺卫方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恢复法律教育在于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本质。

基于目前现状,我国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术能力上都有很大欠缺。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宜作学术性的或职业性的划分,应定位于学术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服务于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这一终极目标。换言之,法律教育应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双重需要。

“无论法学院……如何演变,通过不断地冲淡学术内容,是不可能保持其优秀素质的。” 法律职业共同体所需要的能力不仅有学术的和职业的,而且还必须包括多种综合能力。1996年英国大法官法律教育的行为顾问委员会(The Lord Chancellor's Advisory Committee on Legal Education and Conduct)关于法律教育和培训的报告提出,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应具备更灵活、更广泛的知识面和能力,高等法律教育应从着重培养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转向培养更全面的能力,基于此,法律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达到综合全面的学术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intellectual integrity and independence of mind )、掌握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和背景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培养法律价值观(legal values )和职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 )的目标。 

2.2关于法律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这个问题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学历,对法律教育的定位有很大影响。在美国,进入法学院学习的学生必须已取得理学或文学学位,是正在为进入法律职业行业而努力的年龄较大的“本科后”学生。因此,美国的法律教育是专业教育。相反,如果学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学历低,那么法律教育很难定位为专业教育。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如德国、日本,进入法学院学习的是高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偏小、不够成熟、阅历不深、学历不高,法律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素质的通识教育。(2)法律教育体系。法律教育的起点不同导致整个法律教育体系的不同。美国式的法律教育起点高,是大学本科后职业教育,所以J.D.教育是法律教育的核心,获得J.D.学位的人,通过各州举行的律师资格考试,就可成为开业律师。德国和日本的法律教育起点较低,主要是一种素质教育。为了弥补大学法律教育在职业教育上的不足,在他们的法律教育体系中设置了旨在培养职业能力的法律训练或法律研修期(legal training),即取得大学法律本科学位并通过了淘汰式的国家司法考试者,必须参加两年左右的司法训练,才能进入法律职业。这种法律教育体系的特点是,在法律教育中把法律素质与职业教育分开。

我国具有与大陆法系相近的法律传统,法律教育对象也与德国和日本相似,因此,目前我国的法律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我们需要理顺法律教育制度和司法研修制度,将法律教育归还给大学,将司法研修还给实务部门”。 法律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广泛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法律训练旨在培养和锻炼法律职业能力。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使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人既有宽广的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本科毕业后的法律学生实现顺利分流,只有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需要参加司法考试并接受法律训练,从而减少人才浪费和法律教育资源浪费。

3以法律教育目标为依据设计法律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法律教育模式有四种。(1)以美国为代表的法律博士(Juris Doctor)教育模式:四年本科非法律教育+三年法学院法律职业教育;(2)以英国和香港为代表的法律深造文凭(The Postgratuate Certificate in Laws)教育模式:三年法律本科教育+一年法律职业深造教育+一年或两年学徒式实习;(3)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法律训练(Legal Training)教育模式:四年法律本科教育+淘汰式的司法资格考试+两年司法训练所教育;其四,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双学位复合法学课程(The Combined Law Program)教育模式:五年双学士学位教育+六个月至两年不等的法律实践培训。

上述四种不同的法律教育模式,都把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训当作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必经程序。美国模式把法律教育完全当作职业教育,英国模式则保留了传统的学徒式职业训练方式,德国和日本模式则把司法训练交给司法部门统一进行,澳大利亚模式则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以上模式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且行之有效的,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那么应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法律训练制度呢?改革应以哪种模式为原型呢?根据前文所述法律教育目标,(1)就当前以法律本科为主的法律教育体制下,应以德国和日本模式为原型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法律训练制度,即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者要进入法律职业行业,无论律师还是法官、检察官,都应参加由司法部会同全国律师协会、法院和检察院系统组织的,管理和要求严格的统一法律职业训练,训练时间应不少于一年,最好是一年半至两年。只有法律训练考核合格者才能成为开业律师或初任法官、检察官。(2)从长远看,中国大陆法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从当前的以法律本科为主转向以法律硕士(JM)为主。JM是大学本科后教育,招生对象主要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已参加工作的非应届法律本科毕业生。本科后教育意味着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可以更好地领悟作为实践型和社会性学问的法律学,从而改善法律教育的效果。从长远看,法律教育模式将由目前的以法律本科为主转向以JM为主。随着JM法律硕士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法律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和效果都将有根本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观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苏力.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罗国民,王学沛.法学专业人才的素质构成与课程设置[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4]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篇12

1. 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

目前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主要有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两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是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一点在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反映。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表述笼统,大体上是把物流的所有领域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结果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广而不专,所涉及的岗位过多,学生无法较好地掌握所涉及岗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 课程体系不完善

现在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大都是分为四段: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业课设置课程门类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同时很多课程内容交叉性很大;选修课学生在选课时随意性很大,缺少方向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市场细分

1. 从需求层次予以细分

从需求层次细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人才、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操作人才。

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人才:要求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宽阔的专业视野,善于从战略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研究全国或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业发展,为政府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法律与法规,并从事物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物流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物流及其相关业务进行协调和控制。

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和物流信息等方面的运作管理。如确定采购批量和批次、确定最优库存、确定最优运输线路等。

物流管理操作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包括诸如车辆调度、配送中心操作、客户服务代表、网络维护等方面。

2. 从物流运作的角度予以细分

从物流运作的角度分类,可分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而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运作规律是不同的,因此,相应的物流管理人才也可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社会物流管理人才,即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

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主要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制定企业物流发展战略,从事仓储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制订、物料采购计划制订等。

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制定客户服务方案、从事客户服务、进货、理货、出货、流通加工、商品配送、运输调度、信息处理等。

不同行业涉及不同的产品,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不同,因此物流分为普通货物物流、危险品物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军事物流等,需要不同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高校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位

1. 从需求的层次角度进行定位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与物流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掌握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对学生要求较低,在物流项目咨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求也不太高,所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更适合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与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更为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更为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功底,培养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等方面,而高职高专、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相关操作技能等方面。

2. 从物流运作的性质角度进行定位

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物流人才培养还是定位于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应考虑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地方产业结构的特色以及学校本身的特点。

我国未来将成为产品制造中心,因此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都会产生大量的需求。但制造企业为了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会将物流业务外包,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已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额,如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已达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比例仅为18%。其原因之一,就是第三方物流较弱,人才匮乏。因此一般高校可考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第三方物流方向。在定位于企业物流方向还是第三方物流方向时,还应考虑所进入的行业。究竟涉足哪一行业,要考虑当地产业结构特色和学校本身的特点。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以农产品物流为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培养农产品企业物流人才和物流企业管理人才。武汉市交通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与汽车相关的仓储与配送管理方面。

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

1. 培养目标

在确定了专业培养方向后,针对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即能适应某一领域的物流管理需要,从事某一领域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应是:“厚基础、宽口径、综合性、适用性。”

厚基础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把握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重视基础课程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与关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讲求宽口径和综合性。适用性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对其要求相吻合,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课程的设置具有系统性,同时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分为四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分企业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两个方向,方向可由学校确定,也可由学生选择)、专业拓展模块、实训模块。

为避免课程内容的过度交叉,可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突出适用性。

基础模块: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哲学、应用文写作。

专业模块: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设施设备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仓储规划与投资分析、配送中心运作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企业物流方向:企业物流、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包装技术、商品养护技术、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第三方物流方向:国际物流与报关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贸易与金融、物流地理、城市物流学、物流英语、第三方物流。

专业拓展模块:公共关系、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学、客户关系管理、管理心理学。

实训模块:一是搞好运输管理实训,包括业务管理、调配管理、运输管理、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等操作环节;二是搞好仓储管理实训,包括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盘点作业、不良品管理、库存管理等训练内容;三是搞好货运代理实训,拟订货代合同,处理海运、空运进出口业务,练习租船订舱、报关、报检、货运保险等内容,掌握货代组织管理工作与操作规程;四是搞好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包括物流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输出等处理过程的训练;五是搞好社会调查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根据目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准确进行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办学定位

参考文献

[1]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J].物流科技,2003,(9):18-19.

[2]欧阳文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61-63.

[3]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3):18-19.

[4]李亦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5):22-23.

上一篇:用爱去教育学生下一篇:B型钠利尿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