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培养

2024-05-30

人才建设培养(共12篇)

人才建设培养 篇1

一、确立“错位竞争, 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

一所学校有没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一定程度上就看其有没有办学特色。尤其是新生院校, 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扬长避短, 特色兴校,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调配使用, 着力凝练明显有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风格, 在文化上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学术上形成优势、卓异的学科和专业, 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

特色背后的支撑点是学校的实力。作为新建本科高校, 综合实力不强, 但从1955年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创建山东政法干校开始, 山东政法学院从事法学和政治学教育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为基层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在全省政法人才培养和法学教育研究方面独占鳌头, 这就是比较优势, 就是与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法学学科及其关联性学科, 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 也就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点。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 学校党委明确提出“错位竞争, 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 围绕这一战略, 形成三个基本办学定位:一是教学型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 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三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主线, 坚持把构建“山政特色体系”作为主攻方向, 以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主要任务, 为经济社会一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

二、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精心打造“山政特色体系”

特色发展是用一整套特色体系来保证育人模式的实现。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 集中力量建设由“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特色学科体系”“特色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和“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成的“山政特色体系”, 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一) 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山东政法学院人才培养有三个基本特色:一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素养又凸显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个性化、复合化、融通化三位一体, 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以社会需求特别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实行个性化教育和分层次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课程体系建设。抓住教学中心地位, 主要通过课程学习途径培养人才, 建设课堂教学体系、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网络教学课程体系和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四大课程体系, 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 课堂教学体系。课程设置采取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结构体系, 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化模块课程。现已建成一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原理与实务等10余门课程已建设成为省部级精品课程。

第三, 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日常课程体系, 实现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同步培养, 协调发展。校内建有山东省法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是山东省唯一的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涵盖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刑事诉讼业务实训室、民事诉讼业务实训室、行政诉讼业务实训室、行政执法业务实训室、司法会计实验室、模拟律师事务所、法律职业资格培训中心、法律信息资料检索中心、信息与网络安全实验室、司法证据鉴定实验室、狱内侦查实验室、心理矫治实验室、射击馆和警体训练室等21个实验实训室。另建有经济管理、网络安全、外语、新闻传播4个实践教学中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 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 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科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 与山东司法厅、监狱管理局合作培养监狱学“司法警官”, 形成了学校负责培养, 司法厅负责实习实践, 监狱局负责人才录用的招生、培养、实践、就业全程对接联动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受到司法部、山东省领导的赞同和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的真诚欢迎。与全省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刑事执行机关等系统以及企业密切合作, 建设了1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 学校教师中有100余人担任兼职律师、仲裁委员、立法咨询委员, 同时聘用100多位山东省政法系统的知名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特聘教授, 参与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 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依托学校品牌, 积极为社会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四, 网络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引进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实现网上教学支持、网上教务管理、网上课程开发和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等多种功能。建设山东政法学院网络课程资源库, 引进了全国7000多门网络课程资源, 学生能够充分接受优质的远程教育,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 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赋予一定的学分, 纳入课程体系建设。素质拓展以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为主要活动载体, 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 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实现了学生的全覆盖, 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中都得到尊重和张扬。

(二) 特色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教师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发挥法学特色优势, 坚持长远规划、主辅结合的学科建设原则, 重点发展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理论法学、环境法学、监狱学等法学优势学科, 积极探索法经济学、法务会计、法证信息等复合型学科, 现已形成以法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

学校聘请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领导专家担任法学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增强了学科建设的层次、厚度和速度。

学校从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 这几年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奖励高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 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0余项。

(三) 特色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 树立服务理念,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助学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方面入手, 建设特色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现实需要, 以社会需求特别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采取渐进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一开展以适应性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二开展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大三开展以创业创新能力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四开展以就业能力指导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贯彻中央德育工作要求的基础上, 形成了带有鲜明政法印记的教育模式。

学校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在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的基础上, 校内设置助学岗位, 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搭建社会、企业、个人资助学生奉献爱心的桥梁, 构建国家、社会、校内三位一体的助学体系, 帮助每一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奖助覆盖面近30%。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通过就业创业指导、支持学生创业、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与就业主管部门各市人才交流中心通力合作、一对一方式帮扶特困家庭毕业生、强化院系 (部) 学生就业责任等多种措施, 逐步构建起稳定和常态的就业网络。

(四) 特色校园文化体系

学校以培育和弘扬“博学笃行、刚健中正”的校训精神为核心, 按照“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与育人宗旨相和谐、与人文关怀相和谐”的指导思想, 建设校园文化。把物质文化、法治文化和环境美化有机统一, 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贡献”的政策环境和“团结、干事、和谐、快乐”的文化环境, 为师生营造优良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营造出优良的校风学风。

特色给了山东政法学院生命力, 打开了生存发展通道, 然而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非朝夕之功, 要创建特色学校就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循序渐进, 以打造“山政特色体系”这个优势项目为开端和基础, 逐步凝聚学校特色, 通过进一步优化发展、建设积累和改革创新, 把学校特色渗透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 形成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 最终建成特色学校。

人才建设培养 篇2

建设计划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提升我院实际竞争能力,现制定出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医疗实践中加快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一)人才无断层

当医院内的某个职位由于人员的变动、长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这个位置。

(二)顺利交接保证目前的人选确实胜过他的前任,而且交接得越快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培训方式

(一)根据和培养对象签定的“协议书”和个人培训计划,采取以在岗位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培训、跟师学习、参加学术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人才的培养。根据全院卫生事 1

业发展的需要,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在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措施为:

1、合理安排各层次人员比例,按照区卫生局的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2、积极统筹调动卫生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3、方向明确,形式多样针对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学历、推广适宜技术、讲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积极开展卫生专科人才培养。培养同时应重视师承,分层开展。

三、以人为本,坚持“三个并重”

(一)培养和使用并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其价值和潜力。人才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我院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将人才的培养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注重挖掘人才潜力,积极探索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极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1)为现有技术骨干提供必要的临床工作条件,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

(2)通过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发挥院内老医师的作用。

2、积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从政策、财力和时间上对现有人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充分发挥院内有临床经验医师的传、帮、带作用。

(2)积极鼓励科室内的小讲课。各科室每月都要组织1-2次科内小讲课,或坚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临床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3)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3、根据需要,医院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深造。医院要求每位外出人员学习回来后要向全院讲授所学的内容、体会及外院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医院也会对外出人员开展新技术情况进行评估。

4、对新职工实行业务培训。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广纳贤才。主动到各医学院校或面向社会招纳贤才。想方设法为优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

(三)激励与考核并重把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点。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四方面对医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院内公布,进入医务人员个人档案,并直接奖金挂钩。

四、保障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重视、关心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改善工作条件,为其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加强德育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培养

镜头一:在某重点中学的大门口,一位实习老师因为骑车没有下车,门卫发现了,便叫其下车推行。这位实习老师恼羞成怒地说,“不知道我是实习老师啊,你不就是一个看门的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镜头二:某高校一栋刚刚建成竣工、使用才不到三个月的教学楼,被彻底损毁、面目全非的“安全出口”警示牌就有好几块,承建方在更换时不由得连连大摇其头。

镜头三:北京的大学生蒋晓峰,因为宿舍的开水问题,竟然用铁管尖刀将一名同学扎伤致死。

以上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眼前的真实的事情。事件的主人们有的是正在实习、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类毕业生,有的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有的是研究生,更多的则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竟然做出有损知识分子形象的事情,或说出有伤社会公德的话来,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这么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人格,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人,令人十分疑惑,不管他是否浑身书卷气,或者满头博士衔。”

时至今天,纵观我们所面临的上述事实,我要说的是:有一张大学或研究生的文凭、有高强的能力却没有高尚的品格和素质、不懂得做人的起码准则,也就是说,一个“缺德”的人,他的人生价值又从何体现呢?他又何以担当得起民族振兴、祖国富强的大任呢?

因此,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努力培养其道德修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怎么抓才会有成效?才会取得实效?笔者认为:目前,要紧密结合“八荣八耻”的教育,把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从抓校风教风学风入手。

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理应带头履行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则。应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在概念上是清楚的,认识上是明确的,行动上也是做得较好的。但不可否认,也有少数学生或认识不足,或知行不一,或不以为意,以至于个别“缺德”、“失德”现象时有发生。

而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尽管近几年来,思想品德课(比如“两课”)、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学生道德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生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当前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实际不相适应,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有所脱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正确的“德”的形成。

问题在哪呢?笔者认为:未能搞好搞好角色定位,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倍功半的原因所在。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应该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知道什么样的事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事是错误的,何为荣,何为辱。“八荣八耻”正是从思想教育着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大学生要关注社会,学科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读书不仅要学会读有字的书,还要学会读无字的书,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大学生的思想。要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清楚:要真正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要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牢牢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需要完全的理解它,从思想上认可它,只有这样才能将它付诸于实践,才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做到、做好这一工作,我认为,首先要从文化素质教育入手。努力抓好校风、教风、学风这“三风”的建设,是我们抓好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素质提高的关键一环。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认真总结以往教育中的经验教训,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一个人的责任感、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文化底蕴。如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任何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参加实践,从基本的行为训练开始,做到知行统一。

文化课(尤其是思政类课程)是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必修课。教师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丰富和拓展文化课特别是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统一起来。教师不能只把它们作为教学计划上要完成的任务来对待。恕我直言,这恐怕是不少教师的想法或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在活动组织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经济道德、科技道德、生态道德、国际生活等等方面向学生灌输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的内容,帮助他们确立既弘扬传统美德、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要把握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又要靠法律和规章制度。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二是处理好知与行统一的关系。在重视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使学生把规范性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三是处理好先进性和一般性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又要针对不同对象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把先进性要求和一般性要求结合起来。四是处理好道德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抓好校风教风学风这“三风”,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础。这是因为,校风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宏观环境,它对广大青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影响学生。学风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应特别重视。学风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更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师德建设结合起来,从校风、教风、学风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把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所学校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取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硬环境,应该说这几年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成效已非常显著。但不容讳言,不少高校的软环境建设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关键的一点,是要净化校园,努力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一是要从思想上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防微杜渐,克己奉公;二是要在行为上要遵守纪律,团结友善,杜绝各种不文明言行;三是要在学习上写论文、做作业、考试等,反对弄虚作假,讲诚实,守信用;四是要从校园环境上讲究卫生,珍惜一草一木,爱护校园环境。

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教师应当在全社会作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师德建设的目标体系应是具体的、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基本人格目标,具有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第二层次是教师职业标准目标,如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敬业精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等。第三层次是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大学生部分是独生子女,先天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关注他人之心。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到同学之间能够倾听烦恼,分享快乐,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多一些交流、合作与沟通,并在交往之中,应把持好“度”,不能伤害到他人的自尊,更不能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在塑造中华民族未来的灵魂。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才和可靠接班人,就是既要有知识、有能力,又要有理想、有道德,也就是既要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栋梁”,又要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国民表率”。

参考文献:

[1]余秋雨.霜冷长河·绑匪的字条

寝室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篇4

寝室文化的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以及大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而不断加强。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 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 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大学生的心灵不断受到冲击,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那么寝室就成为处理这些信息的最佳场所。在寝室里就某些敏感政治问题进行讨论, 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最优选择。虽然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 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以及洞察力。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 尤其是西方主流社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所带来的强势文化冲击着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90后大学生。

而且, 据调查显示, “有些高校对于寝室过分重视管理, 而对于寝室的育人功能则予以忽视, 强调寝室管理的规范和控制功能, 使得寝室文化远离了精神文化的宗旨”。 (2)

1.2 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 因此, 寝室文化必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以学习为主, 学习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主旋律。但是, 据调查显示, 只有百分之十的大学生在寝室学习。而且一个寝室的学习氛围对寝室成员的影响很大。学习氛围浓厚的寝室, 对于寝室其他成员能够产生激励作用, 促使寝室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反生活在一个热衷于网络游戏, 抽烟、打牌的寝室, 长期耳濡目染, 也会形成不良的习惯。

目前, 高校寝室文化既存在积极向上的一面,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诸如“小团体”、“宅”、攀比等消极或不健康的因素。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宅”现象越来越普遍, 大学生闲着没事儿就宅在寝室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有时甚至一个寝室四个人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与人正常的沟通交往能力, 而且还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1.3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 远离父母的他们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年龄的相近性, 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沟通与共鸣。可以说一个寝室的和睦与否, 决定着大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一个和谐的寝室, 其成员无论在学习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显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寝室则他们的‘避风港’”。 (3) 相反, 一个矛盾突出的寝室, 其寝室成员就会倍感压抑而无归属感。长期生活在这种寝室的学生, 将会产生自卑感, 形成自私、孤僻的性格。

我们还应当看到, 大学生攀比现象比较严重, 这不仅仅发生在女生寝室, 男生寝室也日渐明显。这种攀比不是指在学习方面的良性竞争, 而是指在消费甚至是两性方面的不良比较。这不仅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且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盛行, 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

2 寝室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措施

2.1 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行为

应当重视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对寝室这种文化载体的影响。认识到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加强对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中,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大学生在寝室里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的得分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得分的一部分, 列入学生成绩单, 载入学生学藉档案, 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入党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寝室文化建设, 而且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约束、督促和激励作用。” (4)

2.2 关注特殊群体, 推进“阳光工程”进公寓

为了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正常地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减轻心理负担,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可以在高校寝室楼内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可以根据心理档案与家长保持联系并协同教育, 对症下药, 解决大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定期要求心理方面的专家与学生在寝室的心理咨询室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开通网上咨询, 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2.3 开展寝室文化活动, 营造健康、高雅的寝室建设氛围

寝室文化是大学生作为寝室主人翁人格的体现。但是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 寝室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通过开展诸如: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故事演讲比赛、星级宿舍评选等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竞赛, 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拓宽知识、巩固学业的学习竞赛活动;“协助管理、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师生共建文明公寓活动等, 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5)

参考文献

①韩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大学生寝室群体[J].求实, 2004 (5) .

②③刘燕.浅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5 (4) .

④刘维, 王慧琦.大学生寝室艾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界, 2006 (8) .

要紧贴部队建设实际培养人才 篇5

关应祥

这几年,我们各级在人才培养上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工作,投入也比较大,但为什么人才紧缺的问题还依然比较严重,有的单位还相当突出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感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上,没有放在部队长远建设发展上。

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些影响职业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建设。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探讨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以创新和优化培养体系来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1]显得尤为重要。

2.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多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突出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轻实践,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打破原有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能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构建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

3.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主体结构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和程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体系,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示意图

4.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

4.1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课程信息化教学理念

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依据高技能人才岗位任职能力特点,紧扣信息化教学改革这个中心,通过听取专家讲座、参观见习和参加信息化教学研讨,围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发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研究信息化教学方法,突出专业教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逐步树立起专业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

4.2 基于高技能人才任职岗位技能培养,优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借鉴职业教育“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和“项目课程设计”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按照“专业技术求深,专业基础求宽,公共基础求准,公共能力求活”的原则,开展基于高技能人才岗位任职能力的专业任职教育开发。

4.3 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多元化教材体系

按照有利于学员认知学习,有利于学员任职技能形成,有利于拓展学员思维发展空间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多元化开发。一是认真开展课程基本教材建设,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完成专业教材编写,保证学员的学用一致。二是积极推进课程多媒体教材开发,通过完善的文字教材和丰富的多媒体教材,形成课程学习的多元化教材体系,满足学员的课堂学习、自学和网上学习。

4.4 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全面完成实践环境条件建设

专业岗位任职能力对设备的操作使用要求高,为使学员毕业后即能上岗,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通过分析调研,对专业教学需要的设备器材进行大力建设,满足与企业一致的实际操作要求,制作电视教材,满足专业教学的虚拟、模拟、实物、综合操作训练的实践需求,丰富技能训练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5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信息化教學手段,构建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特点,并在教学课件、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中大量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虚拟训练、虚拟演示等项目嵌入网络课程和多媒体教材,为学员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材料,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中的知识难点,针对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使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法同步穿插进行的困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体验型虚拟操作带进课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4.6 多路并举,加强教员队伍的培养

教员队伍的专业理论和信息化素养是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完善以提高教员专业理论水平和信息素质为重点的教员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教员培养方案、任课教员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使教员培养、管理制度化。通过赴厂家跟踪见学、参观科研项目等方式加大教员队伍培养,增强教员队伍的专业业务素质。通过编制多媒体课件为任务驱动,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加深对课程专业理论的深化,使教员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汝宇林,杨柳春.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2]陈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加强学风建设,奠定人才培养基石 篇7

一、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社会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视野开阔, 志向远大, 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 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同时,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容易受到了市场经济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 有些学生过多考虑个人利益, 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正确, 学习态度功利化, 甚至以能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物质条件为学习目标。除了诸如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精力旁移等问题之外, 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 当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不端正

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 缺乏自控能力, 没有考虑过怎样过好大学生活, 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思想上认为上大学只为捞张大学文凭, 以装点门面。在行动上, 缺乏组织纪律观念, 学习散漫, 迟到、早退、无故旷课。平时学习不努力, 临考期间通宵补课, 甚至在考试中采取各种手段作弊, 情节十分严重。

(二) 学习目的不正确, 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 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有好工作, 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 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 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 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个人生活和独立能力较低, 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对自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 贪图玩乐, 追求享受

有些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湎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等, 只求活得潇洒、快乐。对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没有清醒的认识, 不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不能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 不仅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 而且严重破坏了学风。

二、学风建设构想

(一) 调整教育重心, 探索建立合理的工作运转机制

建立合理的工作运转机制, 首先是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在全体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必需建立科学而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当然, 在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之后, 还要认真贯彻执行, 不能只是将制度作为摆设, 或者只奖优不罚劣, 忽视了奖优罚劣的合理结合, 以及奖优罚劣和积极引导“中间阶层”学生进步的结合。更不能忽视“引导进步”, 发挥每一位同学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 要在引导中间学生的同时做好奖优罚劣, 而不是过去那种仅仅是单一的奖优罚劣。其次, 学校扩招后, 应深入认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防止出现扩招后的管理真空。扩招后, 管理的对象多了, 同时管理的难度也加大了, 这就要求不仅要扩大学生干部管理队伍, 还要适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尽可能抓好中间, 管好两头, 奖罚分明, 整体提高。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和纪律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严明的纪律和好的素质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和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是要让他们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 注意捕捉学科的最新动态, 在理论教学中多举案例, 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此外, 要注意和学生处理好日常的关系, 避免和学生站到对立面,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妥善处理好自我价值目标与公共理想信念、发挥个性特长与严格标准要求、增加自主空间与遵守纪律制度、提倡目标要求与强化管理过程、强调创新实践与学习理论基础、重视课外活动与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同时, 扩大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目前学院各专业虽然都开设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 但实践的范围和程度还相当有限, 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较少。可以考虑专门成立联系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外联部门, 为学生开展实践联系渠道, 同时鼓励所有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为学校出力, 联系实践单位, 学校要为此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是提高高校就业的强大保障。

(三) 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管理力度

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常会遇到来自外界的干扰, 特别是随着教育投资意识的增强, 要求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回报率, 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业水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 严格管理与个别学生利益之间的矛盾有时会变得异常突出。这里有一个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学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 如果为了学生个体或少数学生的利益, 损害到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进而成为学风逆向转化的制度性原因, 那损害的将是整个学校的质量信誉。作为以教学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大学, 一定要依法按章办事、从严执教、从严管理、弘扬正气。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教学规范与教学事故认定办法, 完善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实习考试等学习纪律, 完善留级、退学等学籍管理与奖惩规章制度, 明确校、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总之, 学风建设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其影响因素也很多, 既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也有学校、家庭、社会所共同组成的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搞好学风建设, 必须从多方面人手, 寻求更好的解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途径。

摘要: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 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 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学风建设构想两个方面入手, 探讨其影响学风建设的众多因素, 以本文出发, 从多方面人手, 寻求更好的解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途径。

关键词:学风,建设,存在问题,构想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 2005.

[2]张欣.论大学学风建设的五个环节.科技创新导报, 2008.

人才建设培养 篇8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模式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主要的信息源。信息化条件下,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导者, 其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帮助学生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 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 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异步教学,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进度和方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板等形式, 打破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 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以及与其他班级、其他院校及国际知名院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满足不同学生主体学习的需要, 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知识与信息必然成为职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融合, 促使课程内容更加全面、开放和前瞻, 信息量更加丰富, 高科技含量大大增加, 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开阔视野。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信息化教学为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信息化条件下,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以外, 观察法、讨论法、协作法、演示法、模拟法等都可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同时,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为实施学导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生依托网络近行交互式学习, 能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高效灵敏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向管理要教学质量、要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能有效促进教学计划、组织、协调、评价等方面工作的落实, 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推进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而且触及人的思想观念, 这势必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从理论上去认识和解决。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需要运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解决。而分析、研究与解决教育信息化相关问题的过程, 也必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关键在于优先提升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从教育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带根本性的变革, 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素养, 实现信息增值。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 关键在教师。而抢占未来人才培养制高点的核心就是要优先提升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

进入21世纪,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是要重视对经常使用这些技术手段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就目前情况看, 教师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就总体水平看, 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亟需教育和培训加以提高。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工作跟不上, 必将制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任何优质的硬件设施将无法发挥作用。

人才建设培养 篇9

一、加强探索与实践, 优化专业结构

(1) 利用特色专业的优势, 打造学院专业集群。专业内涵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所新闻出版行业高职院校, 主动适应新闻出版产业经济和产业技术的发展, 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及专业群, 一直是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学院依托新闻出版行业多年的传承和积淀, 形成了工、文、艺相互渗透且有鲜明特色的“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与设计”“出版传播”“影视传媒”等相对独立的四大特色专业群。开设了适合出版、印刷、包装、设计等职业岗位的近20个颇具特色的专业, 进一步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2) 准确专业定位, 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 专业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以市场为依托, 以就业为导向”, 定期开展专业市场研究, 准确把握行业对专业的需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确定实际招生专业, 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调整教学内容, 使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成立并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 参照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机制。努力探索校企一体、双元育人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突出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以“融入式”校企合作为基础, 不断深化与江西华奥印务有限公司、江西新华印刷集团、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车间式“产学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校内“工作室”“订单班”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模拟职业现场, 导入企业文化, 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有效综合提高。

三、深化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教学

(1)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根据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育人的思路, 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 逐步完善各专业工学结合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 为推行教学做一体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建设好学院的特色专业实验室、深度校企合作的产教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 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2) 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坚持以“做”为中心, 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完善实训条件和建设一体化教室,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教师边讲边做, 学生边学边练, “做中学、学中做”, 做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合一, 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 重视顶岗实习工作,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学院高度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 制定了《关于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等制度, 实施“2.5+0.5”的教学模式, 充分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实习时间, 顶岗实习覆盖率达100%。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 采用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多种实习形式, 增强了顶岗实习的针对性, 提高了实习成效。

四、加大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实力

教师队伍是学院教学资源中的核心资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针对目前我院师资队伍存在的数量不够, 质量不高, 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予以解决。

一是要继续坚持引进和加强培养并举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 聘用引进企业、行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 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同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脱产和在职、短期和长期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进修,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促进校企交流, 推进师资队伍实践化进程。要充分依托合作企业, 大力培养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 通过鼓励老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形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五、强化教学管理,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良好的教学质量有赖于高水平教学管理, 我们要将教学质量控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步, 积极推动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 认真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 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 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 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 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切实执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

三是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步伐。针对目前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强化教学单位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完善以系 (部) 为基础的教研室、系 (部) 和学校三级教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景林.抓好学科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1 (5) .

[2]黄玲青.新办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管理, 2013 (3) .

人才建设培养 篇10

一更新课程建设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建设观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 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需要进入深入的改革和实行开放政策, 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别的人”。课程建设应紧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领会教育教学最新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建设观, 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观念, 立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思维、素质、能力等多方面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不同需求的培养, 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长, 发挥潜能, 得到发展。因此,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摒弃以往“知识本位”的课程建设观, 转向“能力本位”, 调动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角色从“知识接收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实践者和探究者。

二优化课程内容, 实现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有机结合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知识结构的构建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把握, 也是评价一门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课程内容整体上要求在阐述课程核心知识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及时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针对不同专业授课时, 注重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 拉近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距离,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在全面发展观和人人成才观的教育教学理念下, 课程内容要实现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有机结合。注重创新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综合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注重实践性,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开放性, 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

三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运用研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 树立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构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导向的教学体系, 着眼于学生探索意识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 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学习与广泛文献阅读有机结合, 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每个专业至少要有两门研究性课程;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生在科研中学习, 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采用问题导向、主题探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调查研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 将多学科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突出知识、能力、素质训练的不断协调和深化。

第四, 采用多样性评价手段, 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创新发展、研究结果, 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四加强教材建设, 提高教材质量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 它不但与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密切相关, 而且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知识内容载体的高校教材的质量高低与优劣, 不仅会直接关系到大学教师传授和讲解知识的效果, 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掌握以及应用。加强教材建设, 提高教材质量, 是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 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

当前, 知识积累呈爆炸性增长, 学科领域不断分化且呈现高度综合的态势, 专业设置正在向着淡化专业、各学科交融日益紧密的趋势发展, 这就使得教材的内容需要调整, 既要覆盖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 又要反映与本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 达到学科间的交融与互动, 使学生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也能有所了解, 了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能从多视角、多学科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教材的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实用性与知识性有机结合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改变了原有的精英型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多种形式、多层次方向发展, 倡导应用型和创新型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教材建设要走出传统意义纸上谈兵的误区,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致力于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过程,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构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材体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应用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 教材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时刻以敏锐的目光关注全球学术前沿动态, 应适时对教材进行补充、修正或重新修订, 在内容上不断吐故纳新, 及时反映最新科学领域成果。

五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对高校课程网络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冲击, 课程网络化、教学网络化、资源网络化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体工程, 也是本科教学工程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远时期的发展方向。高等学校应紧跟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 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为学生展示多样化的优质课程资源。

通过开展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 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程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使教学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爱使用课程资源进行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 提高创造潜能和创新素质,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春暄.精品教材建设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 2010

[2]李虹.现代教材观视野下的高校教材建设创新研究[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 2010

人才建设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之一,2010年10月,国务院将学校《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办学多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为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坚持“两要”的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不能超值地满足企业用户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两要”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用户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依托一汽,服务行业,全面培养适合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办学体制

2009年学校由一汽集团移交给长春市政府管理,在理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的办学体制,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

(三)形成“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办学特色

学校一直把国家、民族和企业的建设宏愿凝聚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博学笃志、建功立业”的校训、“永求领先”的核心价值观、“改善人生”的经营理念和“革新挖潜”的创造意识,以激励教师和学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建设校企合作培养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素质精良、技能超强“复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服务。不断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托企业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一)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与米其林及中德五家(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奥迪)SGAVE项目的合作,学习企业标准、生产工艺、管理模式、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国际高端订单培养项目18个,促进了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双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做到“四个一”。为深入教学改革,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按学校要求教师需做到“四个一”,即到企业“结交一个以上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朋友;把握一套现场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熟悉一项生产现场现代化管理方法;提出一个结合企业实际教育学的改进方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教师提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校通过人才绿色通道等特殊政策,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专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技術技能融入教学,提高双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开展企业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和参与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将企业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引入教学改革,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依托一汽集团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具有我国汽车行业大量、高水平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与一汽集团共享专家资源库,聘请李凯军等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做出具体规定。

三、建设系列化的开放性实训基地

学校校内实训基地32363平方米,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32823平方米,设备价值总数为7437万元。

(一)校内实训基地

1.自建工厂化特征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汽车装调、焊接等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实施车间式教学,班组化管理,使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车间与教室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2.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重视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了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和培训企业员工的要求,也注重对学校实训基地的投入。根据一汽大众C6生产自动线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实训”和“智能检测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公司共同开发以模拟捷达轿车车门生产线的自动化实训室,由一汽集团公司出资200万,一汽大众赠送2台kuka机器人,由专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安装、调试完成。根据米其林订单班的要求,米其林公司为学校投入200万元,合作开发了“米其林自动线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共同建设了全功能、三位一体(营销、管理和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由一汽集团投资500万元,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行业优势,本着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理念,在自主企业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从汽车设计、制造、整车装调、汽车后市场服务一条龙的汽车产业校外实训基地群,为企业高技术用工与学生就业实习之间的衔接形成了无缝对接。

一汽大众的发动机、变速器、总装、焊装、冲压、油漆六个训练基地全方位对我校学生开放,近三年来接受培训的学生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选择在一汽大众就业人数达1600人,直接进入高技能岗位的实习学生500多人,这些学生在迅速成长,很多已经成为生产骨干。

【参考文献】

[1]姚志峰.高校都是个性含义、意义及实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

[2]陈妙娥.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都是课堂教学语文的转变[J].江苏高教,2011,(5).

作者简介:魏影(1979-—),女,吉林长春人,科研职教所所长助理,讲师,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人才建设培养 篇12

关键词: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作为企业第一资源的地位更加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坚持走人才兴企之路是大势所趋。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件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来保证企业人才队伍的连续性与有效性,企业必须从企业文化建设、人才强企战略、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措施、人才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建立企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塑造培养吸引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灵魂,代表着企业的气质和形象,影响着员工的心灵。企业文化在吸引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尊重吸引人才,必须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关心人才,重视人才。要将“发展依靠人才”的理念融进企业文化,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氛围,通过开展丰富的企业文化生活,如创办企业网站、举办企业论坛、提倡合理化建议、成立各种文体协会等形式激发人才的团队精神;通过企业宗旨、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宣传教育人才认同企业价值观;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用企业精神鼓舞人。

二、制定开发配置人才的建设规划纲要。

着眼于公司“十二五”战略规划,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根据公司未来5到10年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生产技能人才和党群工作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通过需求分析、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谋划企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作为企业未来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通过规划纲要来制定更加有效和开放的人才培养和扶持政策,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人才开发计划、四支人才队伍培养工程等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组织文化建设,建立完善企业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以此调动人才积极性,最终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企业力争通过3到5年左右的时间,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三、完善选拔任用人才的制度保障体系。

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形成选拔任用人才的制度体系。首先,企业要形成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认真研究本企业人才需求数量、素质和结构,形成切合实际的人才建设工作方案,做好人才选拔任用、培训培养及储备等工作,方案要有目标、有措施、有时间节点、有责任主体,党委要加强考评,狠抓落实,定期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企业要形成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企业在年度教育培训预算中合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才教育培养和表彰奖励,严格按比例提取人才基金,鼓励人才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构建选拔任用平台,加快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第三,企业要建立能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构建人才辈出平台,采取人才指标量化标准方式代替选人用人者靠眼力和经验选人的盲目性。第四,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把握市场化招聘的第一道关口,自简历筛选即注重好中选优,特别是在基础岗位上,注重录用专业对口,具有从业经历的青年人才,以快速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第五,企业要形成内部公开选拔和民主推选的岗位聘用和管理制度。通过采用直接聘任、公开竞聘、招聘、兼职等多种方式给员工创造选择岗位的机会;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制定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程序,避免人才选拔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力求整个过程“阳光操作”。第六,企业要形成内部微观人才流动机制。发挥现有各专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对后备干部、年青人才的培养,落实激励保障机制,有目标跟踪考核、有服务协议保护。同时,有计划地加强轮岗锻炼和交流挂职,交任务、压担子,采取老带新、师带徒的方式,分类选派干部、优秀人才到经营管理关健环节发挥攻坚克难作用,丰富工作经历,提高工作技能。尤其对于擅长技术研究的骨干人才,应注重提高其职位升迁或发展的满意度,避免因升迁为管理人员后影响其技术特长的发挥,造成技术资源浪费。

四、构建四支队伍人才的培养教育平台。

首先,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方面,重点加强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运用现代经营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人才进行培养和选拔,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拔管理机制,充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按计划、步骤有条不紊地做好企业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培养复合型、经营型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通过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等措施,健全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其次,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结合企业业务实际,注重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构建分层分类、有机联动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培养发现体系,注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知识的更新,利用企业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在职进修等形式,构建人才继续教育培养网络,定期选送一定数量爱岗敬业的员工,到各类院校进行定向培养。再次,在生产技能人员培养方面,加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岗位培训交流,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采取关键岗位上进行锻炼、广泛参与各类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等方式,因人施教,分层培养。对新进人员实行岗前培训,确保胜任本职工作;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对于现有拔尖人才,通过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活动,实现由能力型向创新型的转变。第四,在党群干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通过制定党群工作人才专业能力提升计划,构建理论教育、工作实务、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党群工作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通过稳定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开发专业人才等手段,使人才队伍合理递增发展;人才资源素质稳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使团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搭配更趋合理化。通过实施并不断完善党组织及工会组织有效开展工作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细化工作业绩考核标准,合理制定激励措施。

五、创新储备汇聚人才的多元成长通道。

当前,行政职务晋升仍然是大多数企业各类人才晋升的唯一通道,这种单一的人才成长通道使得很多人才事业难发展,作用难发挥,价值难体现,造成企业一方面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为改变人才成长通道缺失的状况,首先,要创新人才观念,搭建人才成长的战略思想通道,改变重学历轻技能,重职务轻业务的片面人生观,企业要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谋划好人才成长通道建设,把人才成长通道作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其次,企业要创新用才机制,针对当前企业人才成长通道狭窄问题,必须改变“官本位”的独木桥式人才发展方式。建设多条人才成长通道,通道建设要互通,人才可以双向或多向选择中动态发展,人才既可以在本职位序列中由低到高纵向晋升,也可以根据组织需要和个人具体情况跨序列流动和晋升,以增加工作经历和职业晋升机会;可以建立各种人才库,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的岗位设置体系,提高其待遇;探索适合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多套工资薪酬体系建设。再次,职业通道要通,就要有竞争淘汰机制,管理人员要能上能下,要建立健全以竞聘上岗为主的选人机制,按照竞争择优原则选拔人才,克服求全责备,打破论资排辈,消除任人唯亲,减少直接任命,增加竞争上岗,由传统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向能者上、庸者下转变,唯才是举,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体现公平。第四,企业要搭建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通道,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工作环境,创新成才文化,让人才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企业要以情感人,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优质服务。

六、明确核心精英人才的引进培养办法。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培养、引进、用好、用活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首先,企业可以设立专门人才管理机构,管理企业核心人才队伍培养的策略问题,确保培养策略科学有效。其次,企业应配置经验丰富、强有力的培养团队,并保障其在公司的地位,便于他们有效推进。再次,建立核心人才培育文化,使企业内部人人争当核心人才。第四,领导的支持是核心人才队伍培养工作得以推进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制度明确领导在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以便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得到领导的有效支持。

七、强化考核评估人才的激励导向作用。

首先,企业要加快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和党群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类型的人才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制定适合本企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要向重实绩、重贡献转变,逐步建立起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标准体系,重点考核其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诚信守法表现,以及经营效果,重在市场认可和出资人认可。其次,加强考核的绩效导向,完善激励制度,进一步实行以绩效考核为核心、量化考核为手段、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考核制度,以每半年或一年为周期,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晋升依据,使优秀员工沿着职业生涯通道优先晋升,增加企业对高端、紧缺、急需人才的吸引力;注重探索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措施,使其收入与经营业绩科学合理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或其他优秀人才应予以重奖并形成制度,留住人才的同时充分放大人才效应;在激励方式的组合上,还可探索组织优秀人才进行健康体检和疗养、实行企业年金等方式,尽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有条件的成员企业可适当调整薪酬结构,进一步向知识、技能、管理、劳动等诸要素倾斜,增加员工不断进步的动力,激发企业优秀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再次,发挥企业优势,强化人才精神激励。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从扶持政策获取、资格评定、优秀表彰等多方面为企业人才积极争取;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其他相关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对其业绩宣传力度,弘扬其创新、奉献精神,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价值的企业氛围。

总之,企业要想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机制,必须时刻占领人才这个制高点,必须要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坚持用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眼光去认真对待人才队伍建设,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长远规划,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企业要在创优环境、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面,完善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企业才会不断有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苏进,刘建华《人员选拔与聘用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石峰,《人本管理·激活人力资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上一篇:工业控制自动化下一篇:侦察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