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才强国

2024-06-27

建设人才强国(共12篇)

建设人才强国 篇1

我国人才发展的现状如何?问题在哪里?出路在何方?

胡锦涛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 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无论是这次会议的精神, 还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 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呼唤, 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求贤若渴”的地步, 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和鲜明国家意识。这一迫切呼唤, 也让人再次想起震惊国人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不管是呼唤还是疑问, 都蕴含了对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渴望、期待, 也启发我们从人才发展的视角来重新面对“钱学森之问”。事实上, 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 有一个培养、成长的历程, 更有一个使用、施展的过程。一个完整的钱学森, 不仅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受到良好教育, 更是在“两弹一星”等重大创新活动中施展才华, 建功立业。这说明, 人才的成长与成就, 离不开校园的滋养培育, 更离不开校园之外的广阔实践和人生。

所以, “钱学森之问”, 不仅是教育需要回答的, 也是科技、人才、文化等一切需要人才的领域要作出回答的共同“人问”。“钱学森之问”, 问的也不仅是教育发展问题, 而是对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发展现实、人才未来图景的高远“天问”。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树木要长得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离不开肥沃的土壤、科学的养护。人才的成长发展, 同样需要沃壤与呵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 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人才的不断涌现, 要求人才工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比如, 在观念上, 要解放思想, 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 不拘一格, 广纳群贤;在机制上, 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的一整套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在环境上, 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 抓好重大人才工程,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用事业聚才育才, 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总之, 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善于在工作上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法, 对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规律、方向等作出了清醒客观的研判、求真务实的决策、高瞻远瞩的谋划, 归根到底, 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多出人才, 多出成果;要让中国用好人才, 用活人才。面向未来, 我们既要按照会议精神和部署, 全力抓好落实, 做好人才发展的正面建设工作, 也要以这些思路和方法为指导, 大力破解教育领域“行政化”、科技领域的“研而优则仕”等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不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弊端, 继续深入思考人才发展的规律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问题, 为各类人才发展排除观念、体制机制和利益上的种种障碍。

到2020年, 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从现在到2020年, 只有短短十年时间, 机遇很大, 挑战不小, 任务紧迫, 时不我待。我们要以百年树人的长远谋划, 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 以脚踏实地的实干业绩, 奋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让伟大实践作证, 让天下英才作证, 让创新成果作证, 一个新生的人才强国必将崛起于世界东方!

摘要:2010年5月25日至26日,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对人才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之后,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与6月6日由新华社授权全文播发。怎样深刻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怎样贯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大家仁智各见。本刊特从新收到的数十篇相关文章中筛选编发一组, 以飨读者。

建设人才强国 篇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人才强国。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便是第一资源,因此我们要搭好人才工作的“立交桥”,为人才创新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两个一百年”目标,人才为先,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树立人才观念和意识。重视人才,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实实在在地把人才强国观念纳入到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府的执政理念当中。人才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和引领者,抓好人才工作,切实让人才在社会变革当中充分发挥关键作用。树立人才观念,还要把人才强国同“两个一百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念上的互通互融、目标上的共促共进、战略上的相辅相成,在思想上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聚合力。

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加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培养溯本清源,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重视教育,就是

重视人才培养。因此,必须要把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树立问题导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通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为人才培养创造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育设施、公平的教育环境,形成同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为人才创新发展搭建好“平台”,创造好“环境”。当前我国各个城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引才政策,上演了一场场抢人大战,旨在吸引人才落户城市,为城市发展创新增添活力。但人才“引得进”,还要“留得住”,如何栽好梧桐树显得格外重要,一是政策上要支持,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导创新型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性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性机构向企业靠拢,增强企业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动能。二是构建多元型人才发展平台,激活政府、企业、社会对人才吸引力,形成人才创新发展的多元机制,打造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有利于激活人才创新、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把人才汇聚到国家建设的大江大河当中。人才引得来,培养得好,也要用得好,坚持正

建设人才强国 篇3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4%,可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目前的教育质量和未来的发展。2003年4月,我们对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状况搞了一次专项凋查,培训进修情况是其中调查的内容之一。在这里把培训进修情况这部分的调查结果单独整理出来,供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

一、问卷提供的信息

从吉林省37所普通高等学校中随机选出1000名青年教师 (占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总数的10.9%)作为调查对象。发出青年教师问卷1000份,收回953份,发出学校问卷37份,收回37份。

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现有青年教师(1967年以后出生,2002年底35周岁)9177人,占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全部教师的44.5%。

1、 参加过的培训进修形式按比例多少依次为:岗前培训(62,0%)/,校内培讥(27.6%),在职攻读学位(25.3%);参加学术会议(19.7%),研究生课程班(16.4%),单科进修(13.9%),骨干教师培训班(9.9%),短期研讨班 (8.8%),高级研讨班 (8.6%),助教进修班(6.8%),出国进修(3.4%),国内访问学者(2.4%)。其中师范院校有5项进修培川比例最高:(19.3%)、(11.0%)、(11.0%)、(14.5%)、:5.5%)。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的:比例最高:(20.2%)、(15.4%)、(11.5%)、(12.5%)。部属完校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比例最高 (32.3%),理工院校出国进修比例最高(7.8%,)。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46.2%是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取得的。

2、参加培训进修人均时间为1年3个月。时间最长的是具有高级职称(2年)和研究生学历(1年9个月)的青年教师,助教职称的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隆的时间最少(9个月)。

3、青年教师认为进修提高的最好形式按比例多少依次为:脱产进修(41.3%),出国学习(40.7%),卖学位(39.5%),参加学术会议(21.1%),国内访学 (19.7%),单科进修 (18.3%),短期培训 (14.1%),自学(10.8%)。其中45.9%的助教希望

攻读学位,研究生学历青年教师要求出国学习 (57.0%)、国内访学(26.4%)和参加学术会议(28.5%)的比例相对都是最高的。

二、结论分析及对策

(一)培训进修和学历提高是目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最关心、学校最重视的事情之一

在青年教师状况调查的全部问卷中,关于“你认为目前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与困难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从工作到生活等12个选项,选择“没有进修提高机会”是人数最多的,占61.1%。在“最希望学校和教育厅解决的问题”的7个选项中,有 60.2%的人选择“创造进修提高机会”,占第二位,仅次于“提高青年教师待遇”(63.0%)。在问卷的最后有 312人写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议,其中有144人 (46.2%)提出了有关进修提高方面的要求和建议,人数最多,也是最集中的意见,尤其是助教职称和高职高专院校的青年教师对此反响最加强烈。学校问卷提出的33条意见中也有23条(70%)是有关青年教师培训进修的,也是最集中的意见。

在“目前最大的压力”的7个选项中,选择“学历提高”的人数最多,达64.2%。在“认为进修提高的最好形式”中,有45.9%的助教认为“攻读学位”是最好的进修提高形式。另外,有75.7%的学校认为目前青年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学位人数少”,占第一位。

在问卷的统计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青年教师和学校对培训进修和学历提高比其它任何问题都更加关心和关注。新时代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与时俱进,与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同步,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希望所在。

(二)整体研究生学历比例偏低,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学历提高的任务十分繁重

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 34.5%,其中博士研究生仅占3.8%,硕士研究生占 30.7%。其中本科院校38.6%(4.5%+34.1%),专科院校16.9%(0.4%+16.5%),高职院校2.8%(0%+2. 8%)。研究生比例最高的是部属院校,占65.7%(9.2% +56.5%)。这与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863'’总体规划目标要求(硕士、博土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院校80%,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60%,高职高专30%)有很大距离。尤其是高职院校更是令人堪忧,全省7所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中博士研究生为0,硕土研究生仅有18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2.8%),更糟糕的是还有20.5%的青年教师没有学位。

解决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偏低的问题应从多方面考虑。一是把好入口关,除特殊专业外,新接收的高等学校教师都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二是从职务评聘制度和政策上明确提出学位要求,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达到要求的学位,三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新开展的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人[2003]3号)的契机,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四是对高职高专教师要求最低具有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逐步向要求具有硕土学位过渡。

(三)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是影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瓶颈

调查得知,青年教师任职以来参加培训进修平均时间只有1年3个月,其中助教只有9个月。除岗前培训外,有近1/3(31.1%)的青年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与进修学习。特别是参加高层次培训(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骨干教师培训、出国进修等)人数更少,低职称青年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参加高层次培训。而进修提高是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加油站”和“助力器”,是青年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捉和关键,这也正是青年教师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的原因所在。

解决青年教师进修提高的问题,一是经费要得到切实的保证,要设立青年教师培训进修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确保青年教师培训进修的经费不被挤占,二是从职务评聘制度和政策上予以倾斜,规定最低培训时数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培训时数不能评职晋级,三是除岗前培训外,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要多举办一些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增加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

以上有关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进修的信息和结论由于取自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状况的一次专项调查,有关青年教师培训进修的内容涉猎的很不全面。尽管如此,也从一些侧面反映出目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训进修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管理机构提供了一些参考信息。日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推动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篇4

今年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诞辰60周年。60年的发展历程, 是开创、涅、变革、转型、创新的成长过程, 中国人的汽车梦, 吸引几代汽车人锲而不舍, 攻坚克难, 不断开启中国汽车工业波澜壮阔的新篇章。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 站在新的发展高度, 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将面临更多的新挑战。环境的压力、能源的枯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自主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缺失、汽车零部件能力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核心技术依赖度高等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日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 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改革步伐的推进, 改革举措的落地, 关键还是靠人才。为此, 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关于“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的战略部署, 以《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汽车行业人才的紧迫需求为指引, 以实施全国汽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 统筹推进汽车人才工作。

对于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汽车行业来说, 切实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人才工作的精神, 着力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要求, 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是行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创新培养汽车人才, 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中国汽车工业民族品牌建设和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提高行业优秀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符合时代潮流, 符合国家战略要求, 符合行业发展需要。

中汽人才交流中心是国内汽车行业非常重要的专业机构,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汽车行业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是汽车人才的战略性资源集聚的重要阵地。由中汽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年度性人才论坛是汽车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高端平台, 本次论坛以“汽车人中国梦:新高度、新挑战、新发展”为主题, 定位非常准确。

站在新的发展高度, 面对诸多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中国的汽车工业要谋求新的发展路径, 人才是关键。推进汽车行业人才工作, 促进资源向人才战略倾斜, 大胆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加大汽车行业人才培养开发和引进力度, 加快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突破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瓶颈, 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论坛的主办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关注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在成才中的困难和障碍, 认真研究汽车人才成才的规律, 更好地服务汽车人才发展。同时, 也希望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汽车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机构携起手来, 在发现、推荐、促进汽车人才成长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鉴定中心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汽车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并将进一步加强与政产学研机构的交流合作, 努力为汽车行业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创新管理模式创造有利条件。部属的各类人才机构, 包括人才研究会、人才交流协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 将会与各位一起, 共同探索促进汽车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共同为促进汽车人才成长而贡献力量。

人才铸就强国 篇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正在向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国家之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各大强国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要体现两个核心:一是要做到国家是人才的强国;二是通过合理利用人才达到强国战略的目的。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人才战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成为人才的强国;另一个方面在于用人才来实现强国的战略[1][2]。

人才的强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要强国兴国,首先要做到总量上、结构上、素质上又领先世界的人才,同时包括人才的投资上、人才的发展指标上、人才的效率上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要不断得到优化。要确定人才的全球竞争优势,世界上优秀的人才到中国来能够获得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优秀人才汇集的中心之一,在国际上具有人才竞争优势,这是“人才强国”很重要的体现。第一个是人才总量素质结构要处于一个高的水平;第二个来讲,就是人才的发展水平,比如投资发展水平要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第三就是人才效率、人才的贡献度要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第四就是人才生存的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机制环境,要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优秀人才的价值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世界优秀人才都到中国来。

也就是说你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在全球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这是一个层面的意思。

第二个方面用人才来实现强国战略,要求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报以积极培养、重点引进与知人善用的态度,最终使得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达到强国富国的目的,通过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方针。

提出人才要优先发展,实际上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就是说通过人才的优先发展,通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国家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这个层面上,真正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力度,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去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未来竞争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人才强国成功的历史案例

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一系列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他们的强大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不管哪个方面的因素都和人的作用分不开,而且其中人才往往对国家的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如今的经济强国中人才起到的作用,不仅可以看出人才强国的可行性,同样为我们国家制定有本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方针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我们熟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才所起到得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革命,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

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正是由于出生于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和瓦特使得英国成长为该时代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国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正是由于美国和德国涌现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不断革新各项技术,完善工业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美德两国实力赶超英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发达国家的“发达资本”主要是人才

新加坡建国之后,任何资源都没有,连饮用水都必须向邻居马来西亚买。但新加坡却依靠发掘人才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治国”战略而成为发达国家,本国人才不够优秀,就提供高薪、低税去引进海外人才。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曾概括说:“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移民和人才,而美国之所以能在许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就是因为它广纳人才。”

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以“人多地少”作为国家无法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但是,同样起步较晚,又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面积不如中国云南省、而人口却达1.2亿、多火山地震又资源贫瘠的日本,各类人均自然资源指标比中国、印度都更为严峻,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战略,而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入曾一度高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先后有7名华裔获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其中4人是中国留学生出身,但没有1个人拥有中国籍。

如今,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内都开始复制这种美国模式,包括塑造国家梦想吸引人才。专门负责海外猎取人才的“联系新加坡”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我们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三个20世纪才开始独立的国家,如今也都成为发达国家。

韩国为了对外国顶尖人才表现足够的诚意,这个过去反对双重国籍的国家决定最迟2011年允许外国顶尖人才(包括外籍韩裔人才)持有双重国籍。韩国《朝鲜日报》等媒体甚至认为与欧美竞争对手相比,这样的努力还不够:“要想成为人均收入达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就要确保一人可以养活数万人的21世纪型人才。要最大程度地将他们吸引到韩国,仅提供奖励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进行全方位努力,改善商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能积极接受外国人并与其共存的宽容文化,打造有吸引力的韩国。”

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入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加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好处。美国的氢弹之父、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之父都来自于欧洲。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国曾经动用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整个第六集团军,组建了一支特殊作战部队——“阿尔索斯突击队”到德国去抢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当时前苏联也在德国抢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前苏联忙着搬设备、工厂,而美国抢的是人才,德国研发氢弹、原子弹的科学家都被挖到了美国。当时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是德国的1/3,而今天,美国拥有全世界2/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从以上各大案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家体制的更新还是技术的发展,人是核心是关键,这其中高新技术人才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所以,归根结底发达国家其实是人才的发达,人才强大国家才能强大。

三、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

人才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关键,是振兴中华、走向强国之路的根本。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发展和新变化,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2]

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我国在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在对人才资源上,树立了“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理念。对人才思想理念的改变,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人才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需要开发利用好国内人才市场,同时要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和竞争,而且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最后,对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目的,一定要做到以用为本。不仅要在各种项目交流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最重要的是做到用好人才,用活人才,达到富国利民的根本目标。

我国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强国战略,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步步攀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新中国的崛起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是绝对的主角,其中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善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是这个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人才铸就强国。

参考文献

[1] 朱钧侃,刘宇舸.论人才强国战略.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8月.第2卷第4期

[2] 付春生.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职称论文发表专家

科教篇:人才强国,凝聚未来 篇6

袁贵仁: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之年。教育宣传工作要积极探索新路子,通过宣传促进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一要做好重要活动宣传。在建党90周年、第27个教师节等重要节点组织系列宣传活动。二要加强正面引导。积极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主动回应教育热点问题。三要选树优秀典型。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先进师生典型,使其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四要塑造宣传品牌。开展教育特色鲜明、影响深入广泛的宣传文化活动,打造教育媒体知名栏目和节目。

要充分认识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善于运用教育宣传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开创教育宣传工作新局面。要加大策划力度,增强宣传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要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教育宣传工作合力。要加强教育宣传专职队伍和高素质教育记者队伍、评论员队伍建设。要构建工作新格局,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要充分发挥教育媒体作用,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

朱永新:要重拾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多,全社会对于教育似乎出现了所谓的“集体失望”。一方面,大家对教育很不满意,批评、抨击、抱怨;另一方面,大家对教育又茫然、无措,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由此失去了信心,当务之急是应该唤起我们全民族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首先,应该用美好的教育蓝图激励大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公布,描绘了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我主张,在《规划纲要》的文稿公布于众后,仍然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在具体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如何制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考核检查办法等,仍然需要继续问计于民。通过讨论,本身就是增进共识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唤起全民对教育的信心的过程。

第二,应该用美丽的教育故事鼓舞大家。现在,我们对于教育的批评多了一点,埋怨多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似乎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似乎我们的教育暗无天日,似乎我们的教育病入膏肓。其实,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教育故事。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精彩,听到很多美好的教育故事,只不过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发现、关注、推广和宣传。许多好的东西没有被张扬,正气没有抬头,榜样没有去引领。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不能没有方向感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发现精彩的教育故事,同时也要解决好我们的教育哲学,解决好我们国家核心的教育价值观问题。在规划纲要制定的过程中,我反复问自己和同仁,我们改革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整个民族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要往哪里去。我们一直说,教育的使命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就业,而是培养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同时建设出美好的社会,引领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才是回到教育的原点。也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教育哲学,我们才能实现温总理所说的,通过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

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汲取民间的教育智慧,更多地引入民间的教育资本,更多地释放民间的教育能量。一句话,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解放了民间,也就解放了自己。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万钢:加快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新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科技事业已具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希望通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到“十二五”结束时中国开始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009年,我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512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支出5792亿元,达到了1:3.8左右,全员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近230万人。2009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达到12.8万件,比2005年增长122%,居世界第四位。2009年,我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3039亿元,同比增长15%。

但我国目前与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鲜明特色是知识创造的速度比较快,明显弱点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因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依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在继续坚持创新导向、需求牵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和跨越式发展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中国科技发展将主要包括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关键靠人才 篇7

在各行各业提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大背景下, 一线生产工人的技术素质, 不仅决定着企业产品优劣, 更关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 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5月30日, 以“大省重器, 荆楚有才”为主题, 在襄阳举办“2015 (第二届) 湖北省机械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对接洽谈会”, 既是响应中央及湖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政策号召, 又将为襄、十、随地区乃至全省的机械企业、机械院校、政府主管部门搭建机械行业人才平台, 共商机械人才大计, 促进、推动机械行业人才的发展, 更能提升整个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社会影响力与行业凝聚力。

此次会议由湖北省机械行业联合会、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联合主办, 襄阳市装备制造行业联合会、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机械》杂志联合承办, 湖北省现代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协办。来自东风、武钢、武船、三江、三环集团公司等近百家企业以及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家相关大中专院校参加了此次会议。各企业和学校就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对接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多家企业与学校达成了校企合作意向, 并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建设人才强国 篇8

关键词:人才强国,创新,体制,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本, 是兴国之本, 强国之根。然而, 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虽然较之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传统的计划经济色彩仍比较浓, 不仅束缚了人才的成长, 也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就必须从体制和机制着手, 不断创新人才运行体制和机制。

1、必须解放思想, 实现观念创新。

解放思想, 必须加强对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的学习,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新的正确的人才观, 自觉地把对人才问题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更加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 特别应继续破除人才工作中存在的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均主义以及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等陈腐思想的束缚, 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大胆举荐使用人才和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观念。人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投身创新实践, 不断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

2、必须深化改革, 实现体制创新。

现行人才管理体制的突出弊端是, 人才管理高度集权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基层单位缺乏必要的和充分的用人自主权, 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也不符合人才成长和使用的内在规律, 束缚了基层单位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深化改革。必须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改变人才管理高度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的现状, 构造人才社会共有和集约使用的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要与创新人才机制结合起来。一是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竞争产生危机, 危机促进人才定位。要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各种形式的职务聘任制度, 努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社会环境, 同时, 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激发终身学习的需求。二是建立健全人才社会评价机制。按照“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改革方向, 客观准确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水平, 构建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发挥作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 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人才市场, 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益, 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 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 打破平均主义, 使人才的报酬与其业绩和贡献挂钩, 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 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导向;积极探索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完善奖励制度, 加大政府对人才资本的投入, 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成就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鼓励各类人才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上尽快实现超常规发展;逐步加大省科技进步奖的奖励数量和奖金总额, 使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获得政府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机制的重点在企事业单位, 特别是事业单位。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 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特点, 符合各类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 职务能升能降, 待遇能高能低, 有利于各类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必须加强引导, 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要以发挥人才作用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 通过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人才政策, 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倡导“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采取积极的政策, 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者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我所用。继续加强人才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完善多层次的人才法制体系, 保证人才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建立健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和发放办法;实施社会化、货币化人才福利政策, 规范福利项目, 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做好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 解决好人才的健康问题。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应积极为各类人才办实事、办好事, 帮助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典型和优秀成果, 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4、必须加强领导, 搞好组织协调。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各级人才管理部门责无旁贷, 也应首当其冲。但实施这一战略涉及各个行业和方方面面, 仅靠人才管理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 必须把相关部门组织起来。党委和政府应组建必要的领导机构, 统一领导和协调组织、人事、教育、科技、财政、劳动保障、计划、经贸等有关部门的动作, 以便形成整体合力。同时, 应建立人才发展咨询系统, 成立若干专家员会, 加强对“人才兴国”战略的政策咨询与指导。各专家委员会可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组成。比如, 可考虑设立人才发展法律咨询、基础科学人才发展咨询、农业技术人才发展咨询、工程技术人才发展咨询、人文科学人才发展咨询、行政管理人才发展咨询等委员会, 并由这些咨询委员会向决策系统提出各领域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建议。

浅论人才强国战略与社会发展 篇9

发达国家通过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超前发展。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笔战略资源, 尤其在近年来表现的更为突出。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是:

首先是确立第一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优势的潜在资源。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历史时期, 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素;

其次是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已充分注重教育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已从注重学历教育向能力本位发生深刻的转变;

再次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汲取现代技术已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的社会, 使我国人力资源得到全面的开发, 努力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与氛围。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之中,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国家振兴与教育创新密切相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要实现国家强盛与民族的振兴, 关键是要加快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的步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就有大批的科技人才流失了, 已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警觉。在我国大学校园内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说法:“一流人才到国外、二流人才到外企、三流人才在国内流失”。西安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近年来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根本原因就在于用人机制和人才待遇问题, 关键之一在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的落实。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我国就是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十七大赋予人才概念以全新的内涵, 其核心是尊重劳动, 而本质是尊重人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振兴中华, 科技先行, 教育为本。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策略为:

一是加强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底蕴, 四大发明是炎黄子孙曾经的辉煌与骄傲, 长城凝聚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与结晶。

二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是强调实践意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更要注重培养大量应用技术性的人才。

四是注意人才个性的培养。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社会实践表明:人人都可成才,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理应充分挖掘与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氛围。

五是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将传统教育概括为:“重专业轻基础, 重科技轻人文, 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模式。由于传统教育模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而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 给人“点金术”远比给人金子更为重要。

六是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进行大转变, 以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教育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加入WTO之时, 也是国外竞争逐鹿国内市场竞争的开始。在今后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 我国就是要实现人才质量与数量的全面提升与发展。“科学的春天”曾造就一大批栋梁式人才, 而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新时代, 莘莘学子更会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谱写新的篇章, 实现人类永久的梦想与追求。

在我国早已加入WTO以后的社会环境中, 迫切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的步伐。我们常说:科技是经济的支柱, 教育是经济的基础。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 教育创新更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骄傲, “神州五号”圆了13亿国人的飞天梦想。今后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时代在弘扬主旋律, 发展依然是硬道理。要实施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就是要造就大量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式人才, 从而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优良社会环境与现实氛围。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主题背景之中, 在步入现代化的历史时期, 我国出现的情况是:一方面是从事传统产业人员的相对过剩, 另一方面却是从事高新技术人才严重的短缺。

在当前与未来的社会竞争中,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科技竞争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时代呼唤人才, 伟业需要人才,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历史的必然选择。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社会发展阶段, 就是要走人才强国与教育创新之路, 不断加快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并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从而来加快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步伐。

摘要:全力构建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氛围, 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是富国强民之本。

建设人才强国 篇10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在采用新的技术, 推出新的产品或服务, 进而促进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现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还是要依靠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科技管理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科技管理人才进行决策、组织、协调和管理这些都很难实现。

1 科技管理人才的历史发展和地位

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 科学技术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而高质量的管理为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保障。科技发展早期的科学家单纯凭着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独立进行研究, 科学家自己即管理者。随后为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科学家开始进行合作式研究, 由才华出众的科学技术专家担任科技研究的管理工作,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 科技的发展使学科朝着专业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 科研规模逐步扩大, 科研课题呈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 变得异常复杂, 科技研究活动不得不开始由国家出面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 而科技研究的管理工作由熟悉科学技术、懂得经济、精通现代管理的专家来担任。自此, 科技管理人才成为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队伍, 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 科技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2.1 科技管理人才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对任何人才来讲,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个人修养都是必须的, 科技管理人才也不例外。科技人才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 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 科技管理人才是很难超越, 只有在道德素质方面不断提高, 虚心学习,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管理工作中才会得到科技人才的积极配合, 顺利完成管理工作。

2.2 科技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不同的人才对知识的需求不同, 所需的知识结构也就不同。对于科技管理人才来说,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 基础知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 人才都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现代学科的规模不断扩大, 新学科不断涌现, 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科技管理人才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持续的拓宽知识面, 丰富的知识能够使科技管理人才提供广阔的视野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进而为掌握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2) 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 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 还要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 对本专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科技管理人才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但应对自己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要有更多的涉猎, 并且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有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进而发出内行的指令。否则, 会因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或者对所管专业知之甚少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工具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对科技管理人才来说, 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常情况下, 工具性知识主要包括法律、外语、计算机等。当前, 是一个法制的社会, 根据依法治国的思想, 熟悉掌握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对于科技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科技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掌握外语可以了解国外的科技动态以及前沿科技信息, 查阅外文资料或者与国外朋友进行沟通交流等。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的, 科技管理人才也需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2.3 科技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

对科技管理人才来说, 不应使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 而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能力是确保某种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活动展开的效率和效果。人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和专门能力两种。 (1) 一般能力。所谓一般能力就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要具备的, 如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实践活动中, 各种能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单独起作用的, 他们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通过结合在一起, 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如果缺乏或丧失某一种能力, 其整体功能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2) 专门能力。专门能力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预见和统筹全局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变与决策能力几个方面。1) 综合分析能力。对于科学研究工作来说, 其本质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因此要求科技管理人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开阔的视野, 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动向要保持敏感。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科技信息进行准确提取, 分清主次、轻重缓急, 进行相应的综合分析。要有前瞻性眼光, 对较好的课题能够及时进行重点扶持, 不断为科技工作的发展提出新措施和方法。2) 预见和统筹全局的能力。科技管理人才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能对科技发展战略和科学研究规划提出预测性建议, 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的趋势有独到的见解。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统筹好分管的工作, 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 在不同的工作阶段, 能够抓住该阶段的主要矛盾, 进而带动整个问题的解决。3) 组织与协调能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科技管理人才要善于将总任务逐层分解, 不断细化。为进一步实现决策目标, 提高工作效率, 对部门、成员进行统筹组织和安排, 选择最优的组合方案对各种要素进行管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 组织作为一个综合体, 往往由不同部门、不同成员组成。因此, 为使一个组织能顺利运行, 科技管理人才的协调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协调和组织好人与人、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4) 应变与决策能力。在实施科技管理工作时, 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意外的事件或情况, 尤其是那些需要进行紧急处理的问题, 这时, 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就会充分显示出来。需要敏锐的思考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断, 通过快速加工、处理现有信息, 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 进而灵活的解决突发问题。决策能力是科技管理人才在管理实践中, 逐步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 在本质上真实地反映了领导能力。科技管理人才为了做出决策, 需要具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发挥科技管理人才的作用, 助力科技强国梦想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出现了国际竞争国内化, 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现象。为了在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获胜, 发展科技事业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战略决策。而科技事业发展所需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决策等工作又离不开科技管理人才, 为此世界各国采取各种措施, 加大培养和造就科技管理人才的力度。因此, 我国也要抓住机遇, 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 培养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科技管理人才,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科技强国。进而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重要保证。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技管理人才在科技事业中的地位, 阐述科技发展对科技管理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提出要切实发挥好科技管理人才的作用, 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梦想。

关键词:科技管理人才,素质,科技强国

参考文献

[1]孟东方等.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 2013, 5.

[2]张少辉等.试论当代科技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4.

建设人才强国 篇11

所谓产业集聚战略是指使人才向产业或产业集群集聚的导向战略。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才的集聚,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集聚。

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过程。产业集群作为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集聚效应。

然而,我国很多区域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在这些区域尚未形成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产业或企业未能成为人才集聚和发挥才智的主战场。这种状况阻碍着人才竞争力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实现。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可从地区企业各类人才在全地区各类人才中的占比来显现。见表1。

表1显示,无论是以学历标准统计的人才,还是以职称标准统计的人才,还是以技术等级标准统计的人才,在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市均名列前茅,显示了这些省市在产业人才集聚上的优势。其中,以学历标准统计的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辽宁、山东居全国前8名;以职称标准统计的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海、北京、浙江、江苏、重庆、广东、天津、辽宁居全国前8名;以技术等级标准统计的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海、山东、广东、天津、安徽、江苏、辽宁、福建居全国前8名。而以西、中部地区为主体的省区,则在此指标上大多排名居末,显示了排名靠前的省市在产业人才集聚上的优势。

为了使区域人才竞争力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各区域首先需要以产学研为平台,吸引人才集聚,实现技术创新,孵化创新企业,孕育创新创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有多种模式,其中以工业为载体的战略联盟模式最具典型性。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结盟,优势互补,通过强强联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式,共同组建高技术研发中心、高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和服务链。

其次,各区域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支持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变革管制型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公共产品和高效率服务。将科技投入作为最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而不再是社会事业性投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与运行机制,鼓励竞争合作,促进持续发展。要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合作、流动开放的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使科技资源向竞争能力强、创新贡献大的组织单元和优秀团队富集。

建设人才强国 篇12

2013年, 是会计行业为迈向会计强国之路的重要一年。在建设会计强国的过程中, 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国际上看,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 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 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 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 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 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 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 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实现会计强国, 对会计界而言,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理论、体制、制度等方面实现新的飞跃。

建设会计强国, 人才强国是基础。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 会计行业要发展, 除了要有较强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标准外, 高素质人才是关键, 最为紧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提高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 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丰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 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 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没有高素质会计人才, 则无法生成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无法实现会计工作的转轨变型, 无法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按照财政部发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年———2020年) 》 (下称《规划》) 决策部署, 致力于会计人才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培养, 是今后一个时期会计行业的重要任务, 也将是2013年的工作重点。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但与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对会计行业提出的要求相比, 我国会计人才队伍仍面临知识升级、观念更新、结构调整、体制完善等紧迫问题。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是基础。具体到会计教育, 薄弱的不是数量, 而是质量。来自财政部会计司的数据显示, 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在读学生在内, 如今我国拥有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才已达到1400万之多, 称得上是会计大国, 会计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形成。我国会计人才的金字塔底座太大, 塔尖太小, 高层次的会计人才稀缺, 现在社会上报账人员、报表编制人员的数量相对过剩, 但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顶尖会计人才却稀缺。好的会计人才不仅是会计算、会报账、会用账的好管家, 还要具有全局和战略眼光, 对企业的运行机制, 发展中面临的市场风险有很深的理解, 具备应对日趋复杂形势的能力和判断决策的能力, 在做基础的会计业务时要有大思考, 能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而这样的人才很多大型企业愿意支付高薪却难如愿, 这说明目前的会计教育提供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

会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方面要夯实基础会计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对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需要政府部门的精心指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以往的会计人才培养面向全体财会人员, 存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如今需要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强化培训高端人才。要突出高端引领, 着力抓好《规划》提出的“六大人才培养工程”, 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明确培养方案和实施步骤, 认真抓好落实和督促检查, 为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成长,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会计行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足的状况;要继续开拓创新,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推进会计体制制度创新, 重新构建以能力框架为指导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制度和会计继续教育制度, 积极探索政府指导监督、会计自律服务的管理体制;要着力推进会计教育改革, 紧密适应会计行业特点, 大力发展会计专业学位教育, 致力于会计教学改革, 努力为会计行业输送满足会计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要坚持诚信教育, 建立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大力宣传“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的职业理念,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和惩戒;要加强会计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完善师资结构, 深化教学改革, 重视课程建设, 树立特色品牌, 努力为会计行业提供高水平教育培训服务。

上一篇:实用文本下一篇:水利工程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