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

2024-08-17

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精选6篇)

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 篇1

专题:创新中国

问答题:

1、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意义、必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2)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

争的决定性因素。

(3)是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请你为我们国家(或武汉)的科技创新出谋划策(怎么做)

(1)政府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完善创新机制,重奖发明创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3)积极制定吸引创新型人才和项目落户武汉的政策,引进各种人才和发展项目。

(4)提高教育创新的能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嫦娥二号”等科技成果的取得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有利于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4)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有利于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分析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3)全社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4)航天工作者发扬了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

5、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你应该怎么做?

(1)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积极探索。

(3)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生活中多阅读科技类书籍,多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参加“创新素质实践行”等活动。

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 篇2

1995年5月,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 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在全面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基础之上, 并通过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民族复兴。依靠科教、发展科教, 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003年12月, 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正式提出了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胡锦涛在大会上强调, 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才资源强国, 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早在20世纪90年代, 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全面运用到人才工作和民族复兴大业中去, 强调指出, 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正是由于党的几代领导认识与实践的接力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才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些战略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然而, 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 这就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 并不是孤立的, 它有自己赖以存在、活动和运行的主体;人才作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和根本所在, 他本身既不是天生就有的, 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中逐渐形成的。很显然, 离开科学技术的主体谈科学技术, 离开先进生产力的主体谈先进生产力, 离开人才的培养和壮大谈民族复兴、国家强盛, 这只能是一句空话, 最多也只能流于形式。道理很简单:科教发展, 主体为先;人才强国, 必先强人。无主体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无人才的强国也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 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1]列宁也指出, 人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2]。事实上, 辩证地看,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人才强国与国强人才本身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这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在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实现条件和依靠力量上看, 要实现科教兴国, 必先国兴科教, 要实现人才强国, 必先国强人才, 否则, 就不可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这里涉及到目的与手段的辩证法。目的固然很重要, 但是, 手段问题不解决, 目的最终也是达不到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 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3]可见, 桥和船是过河的关键, 手段的目的化是实现目的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否则, 再美好的目的最终也会架空。就此而言,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无论从实现条件和依靠力量上看, 还是从内在机制和实现途径上看, 更应该强调和重视的首先是国兴科教和国强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这两大战略的真正实现。事实上, 在这里, 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人的素质并不简单的就是一个手段问题, 至少可以说, 提高人的素质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之一。由此不难看出, 要做到科教兴国, 必先国兴科教;要做到人才强国, 必先国强人才。

二、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意义重大

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知识分子的主动性、创造性, 加速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体地说, 第一, 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首先是政治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各政治层面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层面上的广大知识分子, 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深刻领会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方向。其次是经济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经济决策、经济研究和经济操作各层面上的科技知识分子,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综合汲取各种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精华, 用以建构和调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和运作程序, 并依据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 适时调整具体环节和措施, 加速经济发展。再次是思想文化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和广大文化产业领域里的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运用反映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作品, 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指导并规范社会和群众的价值指取, 约束或消解那些逆反社会标准的行为或倾向, 引导社会认同趋势。第二, 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作用。实践证明, 经济发展、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皆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多层次结构中, 科技知识分子的智能功能是其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深层硬核。中国经济要发展, 中华民族要复兴, 不能不依靠科学技术, 不能不依靠广大科技知识分子的主体创造作用。科技知识分子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精神产品,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和规划, 创造出崭新的运行机制, 转化并生产出最先进的生产力, 并将其转化为新一代劳动者的内在素质和主体能力, 转化为社会普遍具有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精神。科技知识分子的这种创造性作用在于, 为适应社会存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历史需要, 创造出反映社会本质特征并揭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理论、思想、道德和文化精神产品, 不断提高民族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道德审判能力, 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是对新时期工人阶级队伍变化的新总结、新概括,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的阶级基础, 提高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凝聚力。众所周知, 中国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 是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者。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阶层。这些变化反映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和内部分化, 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由此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表现出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在这里, 值得注意和把握的是, 工人阶级队伍自身最突出、最根本的变化, 就是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技知识分子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了, 由解放初的不足五万人发展到现在的数千万人。科技知识分子的崛起, 特别是其智能主体功能的发挥和历史主体功能的发挥, 不仅全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而且深刻影响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构和关系, 构成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 并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和方向。

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也是中国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人民重新认识了世界, 也认识了自己, 基本清除了夜郎自大的陋习, 形成了“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的共识。

三、从四个层面全面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第一, 切实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 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树立并强化优先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才意识。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 就是全社会都要重视科技与教育、支持科技与教育, 应用科技成果与方法, 培养科技人才与主体,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意识, 全面落实“第一生产力理论”和党的人才工作方针。科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是第一生产力的主体,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和主要开拓者, 是从根本上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第一力量, 是主导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领导群体。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落实科技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和实在内容。江泽民指出,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关键是人才。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4]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多渠道、多样化地培养和造就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 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复杂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 一支学有专长并且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 组成中国现代化事业所要求的宏大的科学技术大军”[4]。

第二, 全社会都要关心和爱护科技知识分子, 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树立并强化第一意识和尊重意识。全社会关心和爱护科技知识分子, 一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科技发展与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及其内在关系, 认识科技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二要在实践中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善于发现人才, 大胆使用人才, 重用并依靠人才,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使科技人才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荣誉感。三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和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竞争与激励机制, 深化对科技劳动价值的认识, “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 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4]。要根据科技劳动的特点, 适当提高科技知识分子的工资标准, 使知识分子阶层的收入在整体上处于最高水平, 彻底纠正并杜绝体脑倒挂的不合理现象。四要在舆论上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和社会贡献, 阐明科学技术及其主体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使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使科技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和确认。

第三, 科技知识分子要不辱历史使命, 勇攀科学高峰, 树立并强化主体意识、市场意识、面向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做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主体。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科技知识分子要解放思想, 转变角色, 首先要树立并强化市场意识、面向意识, “把攻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 作为主要任务”[4]。在科研与开发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学应用与技术开发为目标,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 科技知识分子还要勇攀高峰, 树立并强化批判意识、创造意识和攀登意识, 实现由社会苟同向理性思考转变、由特殊真理向普遍真理飞跃。科技知识分子不仅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而且是具有鲜明时代意识、真诚忧患意识、强烈责任意识、紧迫使命意识和严肃批判意识的文化人, 是真理的化身和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在科技实践中愈接近知识的真理, 他就愈接近主体的价值和人类利益的真理。在从特殊真理到普遍真理的不倦探索中, 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气质、理性批判精神和主体创造能力不断锻造升华, 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愈来愈成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不断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真理, 更大的价值、更合理的价值判断。他们因此经常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活动、价值准则和社会责任, 并用更合理的价值观念调整和矫正已有的价值指向和行为规范, 从一个相对狭窄的感性时空跃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性时空, 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体认和把握人类命运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分子既面对自己的专业, 又面对自己的社会, 既从事社会职业工作, 又超越社会职业的界限, 从事广泛的哲学思考、科学探索、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与创造意识, 是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道德人格与逻辑人格的统一。

第四, 全社会要“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 创造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4]。社会整体层面上树立并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 关键是培养和树立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知识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中国生产力落后, 大力发展经济无疑是“第一要务”。但是, 与此同时, 切不可轻视精神生产, 轻视科学理论, 更不能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对立起来, 一切向钱看。要真正树立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社会风尚,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突出以先进理念牵引实践发展, 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 以自主创新支撑科学发展。与此同时, 广大工人和农民更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自觉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 也是科教兴国的社会基础。在这方面, 我们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大跃进”和“文革”中, 由于蔑视知识, 不是要求工人和农民用知识武装自己, 向知识分子学习, 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 而是恰恰相反, 强迫知识分子转型为摒弃知识的农民与工人, 大搞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究其实质, 这是贬低科学、轻视理论、崇尚以体力劳动为核心的落后生产力的表现。这种违背科学规律和历史发展潮流的思想和做法曾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给知识分子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 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浪潮, 实现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的根本转型, 传统工人和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 是科教兴国的应有内容和普遍基础, 也是我们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300.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84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34.

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篇3

1.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2.2007年11月5至11月8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湖北考察教育工作时强调,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继2007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之后的又一利国惠民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考点链接】

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2)有利于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3)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4)有利于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如何认识我国取消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举措?

(1)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3)体现了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指导思想。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3.我国应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全面落实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3)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4.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1)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2)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正确选择成才目标,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命题趋势】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历年中考命题热点。该热点常与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科技、教育、创新的现状,国家应怎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有时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考查。此外,联系自身实际归纳出自己在实施中的具体做法,也是考查点之一。题型多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探究实践题为主。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说明了()

①我国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国家重视高新科技,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③国家坚持把科技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④我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据统计,当前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已达60%—80%,而我国这一数字仅为31.65%。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我国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问题 ③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④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③④

3.温家宝总理强调: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这表明()

①科技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 ②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③我国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④我国已经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才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针对右图漫画中反映的问题,我国应该()

A.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创新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C.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多购买先进国家的专利并吸收利用

5.2007年12月,新华网公布了2007年国内重大科技成果:龙芯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渤海湾发现10亿吨整装大油田;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下线;我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我国自主研制的支线飞机下线;北斗布阵与GPS争锋……这说明()

A.我国科技水平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B.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C.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已稳居世界领先地位

D.我国探月卫星技术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二、材料分析题

6.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崭新的跨越。

材料二:美、日、中三国科技实力比较表和符合科学素养条件人口比例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阅读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要解决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我国必须实施什么发展战略?为什么?

7.材料一: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典已连续四年居全球竞争力排名榜前三名。瑞典是世界上公民科学素质最高的国家之一,而重视教育无疑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功臣”。在瑞典,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免学费。1至9年级,学生还可以在校享受免费午餐。高中生每月可获得约1000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的助学金,大学生每月可获得助学金和低息贷款,以减轻家庭负担,避免因经济原因辍学。瑞典在科技人才储备方面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与瑞典人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在短短的10年间已经给近5000万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但是目前15周岁以上的成人文盲人数却高达1亿人。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在扫除文盲方面成绩斐然,但在剩余的文盲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而其中大部分是女性,扫盲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瑞典的全球竞争力位列前三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5000万人”和“1亿人”两个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4)两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

三、探究与实践题

8.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某校九(2)班同学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后,备受鼓舞,决定编写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专题板报。假如你也参加,请完成以下任务:

(1)为板报设计一个主题,并根据主题写一个编者按。

(2)设计三个与板报相关的栏目。

(3)谈谈编写本期板报的感想。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B

6.(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航天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材料二说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民族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感想: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②我们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立志做祖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等。(3)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因为现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科技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教育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和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我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必须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7.(1)重视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2)“5000万人”反映了我国政府重视发展教育,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1亿人”反映出我国教育水平依然落后,加快教育发展刻不容缓,应切实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 篇4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时,首先就明确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五中全会对全党特别是教育、科技领域提出的新要求。为什么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这两大战略?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党一直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们党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是,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是相辅相成的,科教强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使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又逐步形成了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持续性发展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以适应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实施这两大战略,还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企业是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具有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还是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就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

实施这两大战略,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和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高一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完全可以控制低一层次的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中,有能力控制要素和产出的流向,就有可能控制他人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促进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关键性作用。要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使之与我国整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与人才的有力支撑。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高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在发展中寻找新突破,在创新中获取新动力。实施这两大战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迎接各种挑战,实现以创新带动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小康社会所必需的国家战略。只有更多地向知识、智力资源要生产力,才是发展的正确出路。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创新上,放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上。总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提高和统一认识,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科技进步的挑战、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对于我国而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提高和统一认识,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提高公众对科技的理解程度。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巨大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发生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当前,特别要注意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和提高公众对科技的理解程度,理解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理解科技落后就意味着缺乏经济的竞争力。

努力提高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加快一流大学、重点大学建设步伐,培育了一批重点、新兴与交叉学科,造就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有所增强。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进入这一工程的一些院校,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同样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包括高等院校获得的前沿研究成果,能够通过一定途径真正转化为规模产业。这就需要加快研发工作与科技体制改革,更好地实行产学研结合,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力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既为实施两大战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实施两大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利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广阔空间,找准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力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其原因在于,解放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形成好的改革思路、工作举措和发展战略。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解放思想,应该真正做到有所创新、有所贡献,即把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突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应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真正使科技和教育成为社会最高尚的事业,知识和人才、发明和创造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致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制定科技、教育政策,加大对科技、教育投入,推出科技、教育计划;推动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院校人才、科技、信息资源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各级党和政府的协调与推动。

高等院校应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着力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必须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观念、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质疑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度重视和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形成全民族重视科技教育的文化,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实际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既包含了以科技、教育为主导,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也蕴涵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福祉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发展目标。在发达国家占据科技优势的形势下,能不能迅速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发展国民教育培养和凝聚一大批高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任。领导干部的认识程度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施这两大战略的程度、水平与效果。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干部不仅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有紧迫感,而且要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落实到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工

作中;实行工作责任制,把对教育和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具体业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

如何实施

参考一:

温家宝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

参考二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一是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在信息、生物、海洋、空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二是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三是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散裂中子源、新一代天文望远镜、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等若干重大科学工程,继续支持中科院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基础水平。要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为基础,加快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若干世界

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计量等基础研究,强化我国的基础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快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依托,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为培育和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奠定重要条件。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建立以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其他标准相互配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与协调,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协调互动,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为促进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和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

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 篇5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刘凤英

107072011016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当今两个重要的战略,是时代的产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走人才强国之路,同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对我们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别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阐述两者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及影响。

科教兴国战略内涵中指出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培养科技文化素质。首先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可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浏览科技相关网页或者去听学校举办的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等来丰富这些知识。还要具备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正确的事,做善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用在正确的地方,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民族的发展。

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我们身边的电子科技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其中核心部件,也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部分大多出自发达国家。我国由于科技水平落后,主要是加工和消费这些产品。加工环节虽然能提高就业率,但是其中的利润很低,而且我国还是这些产品的消费大国,市场庞大,让外企赚了不少钱。如果我们能自主研发这些产品,并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大大提升。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发展科技将是重中之重,而研发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对能不能出成果、科技能不能发展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将来可以从事研发行业,为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我们掌握了核心科技,我们就可以从生产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的产品转型为生产高科技、高利润的产品,从而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非常多,企业竞争压力大,如果没有科技作支撑,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难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失去市场竞争力就会使企业衰退,甚至倒闭。所以一个长青的企业必须要有够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不仅能使企业稳定市场,而且还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后很有可能会进入企业工作。企业的发展好坏将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把我们自己变得更好,能力更强,才能为企业效力,为国家效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有众多方面的好处: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前面已经提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减小东西部的差异,包括经济和教育水平;它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科技能提高物质水平,教育能提高文化水平,科教兴国战略将同时作用于两者,随着两者的不断提高,将逐步向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迈进,即共同富裕;它还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百姓衣食无忧,精神文明又得到提升后,就能安居乐业,兴国安邦;它还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虽然我们国家现在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当然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更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因为科技发展了,才能清洁生产,才能更好地处理污染,从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科教兴国战略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让我们明白该向哪方面努力、为何而努力、以及怎样去努力。我们学习科学,提高科技文化素养,甚至致力于科学研究,不只是为了自身,更重要的是为了祖国的昌盛与繁荣。

人才强国,顾名思义就是人才可以增强国力,振兴国家。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才还是相对欠缺的,尤其是科研方面的人才,那些国际大奖总与我们无缘,比如诺贝尔奖。那些高新技术的研发者大多是外国人,知识产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只能花大价钱买,甚至买不到,这样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人才来解决困境。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措施。它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但是我国人才还是存在好些方面的不足,比如专业分布不太合理,热门专业人才较多,比如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还有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更糟的是这几年出现了公务员热,很多大学生放弃了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选择了考公务员。或许是为了那个铁饭碗,或许是为了公务员的福利,亦或是为了在政坛上青云直上。但是公务员所需人数并不多,而且不是人人都适合,为什么不利用专业所学去深造,去突破,去成为那方面的人才呢?一味地跟风只会造成人才浪费,得不偿失。

我国人才的地区分布也不合理,高级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导致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十分匮乏人才。其原因可能是农村、西部等地的工资低、待遇差、经济发展落后等。但是为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到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奉献自己,去创造价值。这几年,大学生当村官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到农村和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如果有个优秀的带领者,村民致富和提高文化素养就会容易得多。而且带领者也会收获村民的爱戴和赞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由于国外,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前沿的科学技术,而且整体素质高于我们,生活和就业环境都比较好,所以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鼓励创新的机制下,理论相对成熟、设备先进的基础上,出国留学的学生可能会有所造诣,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不能忘却国籍,不能失去热爱祖国的心,应该在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面对有些方面的人才欠缺,我们国家也必须接纳外籍人才,加强国外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架飞机可以由那么多国家合作生产,一家企业可以建立那么多跨国公司,那么人才为什么不能相互流通呢?如果各国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又能互相帮助,那么世界将更加美好。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人才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精通一切。你可以是一名专心致志的建筑师;可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是一名关爱学生的老师;还可以是一名细心认真的车间工人等。我们要学会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形成科学的人才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将来也会步入各行各业,也许曾经的你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一名艺术家,但是成长让我们逐渐明白了现实和人生,也让我们逐渐清楚了什么适合自己、应为什么而奋斗。就业后,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积极、乐观地去完成自身的任务,同时还要向更好处努力,志存高远。这样,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就不会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它指日可待。

专题:科教兴国 文化强国 篇6

苏溪镇中九年级备课组

【背景材料】

(一)我国科技成就斐然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

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2、我国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

2014年11月4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研制的3.0版“高铁动力”——高速列车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目前成功通过国家铁道检测试验中心的地面试验考核,即将装车考核试验。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的国家。

3、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

2014年11月1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珠海航展上首次展示的运20、歼

31、空警2000、空警200四架国产军机堪称“镇国重器”,一经亮相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企业带来了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令人印象深刻。

4、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实现全球导航定位

我国将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2020年左右实现全球导航定位,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二)我国大力提倡创新

1、创新中国智库在北京成立 2014年11月15日,创新中国智库在北京成立。80位院士学者受聘成为智库首批专家,将共同致力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

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3、我国大力发展众创空间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

(四)我国关注教育改革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全新设计和部署,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等多项变化备受关注。此举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此次高考改革将 在上海、浙江省先行试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5年3月8日下午表示,要减少学生加分项目,地方加分项目取消63%。把自主招生时间调到高考后。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范围,目前确定明年25个省用统一命题的试卷。

【考点导引】

(一)关注科技

1、中国古代科技普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却缓慢,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内在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因素:

①封建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严密控制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②经济落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启示:

①加快发展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 ②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2、近代中国主张向西方学习经济技术的是哪次探索运动?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形成了哪些精神财富?他们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怎样?(1)“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关系: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4、2014—2015年,我国科技成就斐然,说明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怎样的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说明我国在某些尖端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根本原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其他原因:党的正确领导,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等。

5、2014年我国科技取得了巨大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经济角度: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2)政治角度: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文化角度: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国策角度: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等。6、2014年11月15日,创新中国智库在北京成立,从不同角度谈谈成立创新中国智库的意义?

(为什么要成立创新中国智库?)

①科技重要性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②国际竞争角度: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③我国科技国情角度:虽然我国科技有了很大发展,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进入实际领先行列,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7、2014年11月1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宣布,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哪种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势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什么地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作用?(1)经济形式:国有经济。

(2)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集,具有关键性作用。8、2014年我国科技取得了巨大成果对于我们实现强国富民目标有何现实意义?(1)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加快科技发展。(2)有利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人才培养。(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1、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国家为什么要重奖科技工作者?

(1)国际: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2)国内: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国家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体现了我国实施什么战略?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哪一个要求?

(1)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充满活力。

3、本次评奖对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意在弘扬什么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4、要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中学生应采取哪些行动?(1)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2)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3)培养创新经济和创新能力。

(三)中国高铁 闪亮名片

2014年,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高铁“走出去”之路高歌猛进。7月25日,中企海外的第一条高铁在土耳其顺利通车;11月30日,中国为马来西亚生产的世界最高运营速度动车下线„„有着“超级高铁推销员”和“最高营销总监”等美称的李克强总理,向外方推荐中国高铁几乎成了其出访的必做功课,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高铁走向国际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高铁成为中国新名片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高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高铁技术,为高铁发展奠定了基础;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国高铁的国际竞争力。

2、从能源利用、占地面积等角度谈谈发展高速铁路的意义有哪些?

可以节省能源,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高铁外交”成为中国新名片得益我国实施的哪一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何在?

(1)科教兴国战略。

(2)意义:①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②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说明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点是什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大量高速铁路的建成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请列举世界史上在交通工具方面的发明成果及其发明者。

蒸汽机车——史蒂芬孙;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

(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2014年11月25日,一列CRH5型动车组进入“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这是国内首列实观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动车组。牵引电传动系统就是“高铁之心”,是列车的动力之源;网络控制系统则是“高铁之脑”,决定和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这两大系统的完全自主创新,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实现中国化。

1、中国高铁列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说说我们必须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原因。

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创新型国家有一定差距。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发展科技、教育。

4、你认为我国怎样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五)教育

1、中国古代是如何重视选拔人才的?

(1)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

(2)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3)宋太祖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臣单人中央和地方官吏,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2、近代中国在教育方面采取哪些改革措施?

(1)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2)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3、现在,我国把教育摆在怎样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什么素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教育、科技、生产力之间有何联系?

(1)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提高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3)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5、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是针对我国目前怎样的国情提出来的?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1)国情:科学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人口素质偏低。(2)法律依据:《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6、高考改革必须要保证公民的哪一项文化权利?享有该权利对于个人成长有什么作用?我国有哪些法律保护该权利?(1)受教育权。

(2)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3)《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

7、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请举例: 城乡教育差别、应试教育、乱收费、教育不公平等。

8、从法律和国情角度,说说政府实施高考改革这项惠民政策的现实意义。(1)法律角度:保障了公民受教育权。(2)国情角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9、面对教育中的不公平遭遇时,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社会公平?

(1)国家:制定争议的制度,以正义的制度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等。

(2)公民:增强权利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受教育权;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积极检举社会不公平现象,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

10、请从公平的重要性角度说明为什么国家要集中力量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例题解析】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不久,中国人“满世界抢iPhone6”,令人深思,我国每年大约生产全球77%的手机,但是自主生产的芯片还不足3%。因此,我国每年进口芯片要话费2000亿美元。我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设备、原材料等长期依赖进口。(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存在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二:“千人计划”的全称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 略目标,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2)说说我国实施“千人计划”的必要性?(3分)

材料三:(见右图)2013年5月19日,教育部正式启动全国县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一盆独秀》

(3)漫画说明了什么现象?(1分)说说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引起教育部的关注?(2分)

答案:(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2)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各国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我国要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2、材料一:中国人“满世界疯抢iphone6”成了2014年的一道风景线,令人深思。我国每年大约生产全球77%的手机,但是自主芯片却不足3%,因此,我国每年进口芯片要花费2000亿美元。我国芯片产业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设备、原材料等长期依赖进口。(1)材料反映了我国基本国情的哪一方面?(1分)

(2)你觉得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2分)

材料二:2014年,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高铁“走出去”之路高歌猛进。7月25日,中企海外的第一条高铁在土耳其顺利通车;11月30日,中国为马来西亚生产的世界最高运营速文秘助手轨动车下线。中德、中英、中美连线高铁也已开工或在谈判商讨中……我国高铁正以其性价比高、综合优势及竞争力明显等特点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有着“超级高铁推销员”和“最强营销总监”等美称的李克强总理,向外方推荐中国高铁几乎成了其出访的必做功课,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高铁走向国际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3)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说明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点是什么?(2分)

(4)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中国政府对高铁走向国际市场的决心和信心来自哪里?(2分)

答案:(1)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1分)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2分)(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分)

(4)中国高铁拥有性价比高、综合优势及竞争力明显等特点。(2分)

3、材料一: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风靡世界,但我们生产的汽车品牌90%是国外的,机床生产技术70%是国外的……美国时代周刊近期封面标题为:基于污染和密集劳动的Made In China。而且近年来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要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市场;德国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以确保德国的世界制造强国地位。(1)“‘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风靡世界”反映当今世界哪一发展趋势?材料一说明实现经济振兴的根本大计是什么?它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如何?(3分)

材料二: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结合材料一图文说说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2分)

材料三:30多年时间里,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他也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3)“化缘校长”美在哪里?(2分)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为什么离不开教育?(2分)

答案:(1)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教育;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2)我国制造业科技水平低,还存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环境污染严重;

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实施“中国2025战略”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3)努力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等

上一篇:教师节给老师的祝福语下一篇:甲方工程师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