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2024-06-24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精选9篇)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1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青岛行政学院 赵立波

2012-11-24 06:02:49来源:《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4日 09 版)两则消息令人振奋。一是国内首个海洋文化产业园——“中艺1688文化创意园区”落户青岛。该园区围绕蓝色经济区战略,以设计、交流、传播等“三个中心”为核心,围绕产业集聚、品牌创新、创业孵化、文化旅游、商贸办公、配套服务等“六大职能定位”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二是海洋文化产业首次被提上国家政策议程,“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海洋文化产业预计能达到大约12%的增速,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一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海洋文化发展可谓风生水起,一大批结合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创意产业、海洋文化节庆、传承传统海洋文化、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研究等展开的海洋文化建设蓬蓬勃勃。包括厦门、青岛、舟山、日照、防城港等多个城市,甚至以海洋文化名城、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滨海文化名城等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定位。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1.8万千米海岸线,沿海地区占国土的13%,却养育了超过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呼声日益强烈,步伐不断加快。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却是我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烈,现代海洋文化还不够发达。大航海时代后人们对于“蓝色星球”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更多的依赖,不断扩张中的海洋文化在与大陆文化碰撞中显示出更积极进取、更适应发展的优势。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必定要在大洋中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但当我们心理上依然远离海洋时,当海洋文化软实力没有足够强大时,海洋强国建设尚缺乏充分的理论引领与持续的动力支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从而以海洋文化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发展海洋文化,一要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统筹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发展,弘扬包括传统海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

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优秀海洋文化成果,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事业与海洋文化产业,建设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海洋文化。二是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海洋科学素养;特别是把海洋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与干部培训体系,提升海洋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战略地位,强化各级领导的海洋战略意识。三要围绕海洋强国建设主题,大力推进文化与海洋事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海洋文化建设与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壮大海洋国防力量等的调频共振。四要将海洋文化沉淀为人格,消除与海洋的心理距离,使每一个中华文化继承者的内心都能亲近大海、拥有大海,从而培育海洋意识,强化进取精神,扩展蓝色视野,涵养大国心态,以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以“日以勇猛、日以高尚”的精神风貌引领、助推海洋强国建设。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2

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石化政研会名誉会长顾秀莲在致辞中说:“石化行业企业文化促进会每三年一届,我出席过之前的两届,总的感觉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基础比较好、成效也很显著。这次大会印发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报告》,真实地记录了六年来的丰硕成果,在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希望你们把这个好传统、好经验、好势头继承和发扬下去。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下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做了题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希望企业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线,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为加快建成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他指出,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发展相结合、与管理相协调、与人本相呼应、与品牌相促进。要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与时俱进地调整企业文化发展战略,要重新审视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发展的洪流,激励干部职工为实现中国梦、行业梦、企业梦和员工梦而不懈奋斗。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包括创新文化建设理念、科技驱动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安全环保理念、责任关怀理念等。要切实抓好落地模式的再造,切忌搞形式主义。

中石化政研会常务副会长郝长江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第二届企业文化促进大会以来的三年间,石化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机制基本成型,文化建设很好地发挥了培育队伍、提升管理、支撑战略、引领发展的作用。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平衡、缺乏文化自觉、体系不完善、对新常态理解不够透彻等方面。各企业应对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估,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进行创新、提升,着力将文化力转换为现实发展力。

大会还总结展示了30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大会以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其中包括最新修订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石化行业企业文化建设面临5项中心任务,即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围绕提高生产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环保文化建设;围绕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强责任关怀文化建设;围绕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意见》强调,石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建设石化强国为目标,以服务大局、继承创新、重在建设、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遵从全面融入管理、支持战略成长、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继承创新的基本要求。各企业应加强组织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企业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任务。

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 篇3

——海事界人士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体会

(2012-11-29)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作系统性的阐述,让广大海事界人士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这一战略部署振奋人心,建设海洋强国时不我待。同时,他们还对如何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认识 坚定信心

“振奋”、“鼓舞”、“重要”、“落实”是业界人士在谈到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容时提及最多的词汇。大家认为,建设海洋强国要从唤醒国民的海洋意识,坚定大家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的信心开始,要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强各方资源、力量的整合,突破海洋装备技术瓶颈,加快提升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的能力,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金东寒表示,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民众的海洋意识普遍不强,大家经常提到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却忽视了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最近,南海主权之争、钓鱼岛主权之争等事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对唤醒国民海洋意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具有重大意义。”他说。

对此,十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福建原省委书记陈明义深表赞同。他指出,十八大报告对普及海洋知识、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十分重要,同时,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海事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精神,努力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有生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体现了党对重要战略机遇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海洋经济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了十八大报告,我感到非常振奋,尤其是报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对造船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全行业都要认真学习和贯彻。”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

标,为船舶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造船企业必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支撑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给船舶工业描绘了一幅新的发展蓝图,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作为船舶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十八大代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青年焊工洪刚激动地说:“我要带领周围的工人兄弟们,积极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实践,通过革新工艺和发明创造,不断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为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造船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开发资源 维护主权

建设海洋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当前我国亟须建设海洋强国?海事界人士的回答是:建设海洋强国最核心的内涵是开发海洋资源和维护海洋权益。

刘赐贵表示,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升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来加以保障。

陈明义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正在以新的姿态进军海洋。当前许多沿海国家都在制定和实施新一轮的海洋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抢占海洋科技的制高点。各国之间在海洋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公海上的“圈地运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纵观国际海洋竞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二是海权的竞争。因此,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既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又要坚决维护国家对海洋国土的主权。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大家认为,海洋是一个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也是未来真正能够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存提供资源的主要源泉,而且发展海洋经济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我国人口众多、陆上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必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偏低。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海洋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2012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力举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维护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海事界人士认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实力,必须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

加强领导 全面推进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贯彻落实。海事界人士一致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从多个层面进行有效推进,而做强船舶工业、打造先进的装备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陈明义长期致力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对我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国家要加强对海洋事业的领导,其次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他建议,将国家海洋局从国土资源部划分出来,成立国家海洋部,作为中央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而有效整合资源;海洋知识的普及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将我国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写入教科书,让大家了解海洋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及全球海洋资源的情况、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在制定实施海洋战略时,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以此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同时,陈明义指出,建设海洋强国,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维护海洋权益,加快海疆开发;抓紧对公海的调查探测;加快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培养各类涉海人才;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注重陆海统筹发展;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的研究和制定。

“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方书甲表示,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认知海洋,其次要实时感知海洋,这就需要对海洋进行深入的科学考察,这也是建设海洋强国要抓紧推进的重要工作。他说,海洋资源是丰富的,但需要我们去认知,海洋也是多变的,需要我们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安全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因此,必须建造出先进的装备。

刘赐贵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我国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必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装备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必须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

同时,大家纷纷阐述了装备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无论是维护海洋权益还是开发海洋资源,都离不开过硬的装备。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对装备的需求十分广泛,包括海军装备、海上运输装备、保障基地装备、油气资源开发与运载装备、环境保护相关装备、科学考察装备、海底探测装备等。因此,做强船舶工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造船界应该也必须作出更大贡献,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大有可为!

建设海洋强国 船界大有可为

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设造船强国,必须建设海洋装备的强国。海事界人士在谈到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体会时,一致表达了上述观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将给我国船舶工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造船界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海事界人士一致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提振我国船舶工业的信心,使船舶企业跳出传统的发展路子,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

工业已经打下较好的基础,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只要造船人继续奋发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机会大 有空间

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给涉海行业尤其是船舶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可以拓展的空间。

“当前,我国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几年船舶市场又十分低迷。因此,我们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使产能向其他领域拓展,而中央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工程给我们带来了调整的机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表示,远洋运输业、海洋科考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能源利用业、远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是我国船舶工业可以开拓发展的六个主要领域。

在海洋运输装备方面,业界人士指出,航运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的需求将朝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船舶企业要抓住航运业运力结构调整的机遇,将发展重点转到高效、节能的绿色船型上来。

在海洋科考装备方面,十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福建原省委书记陈明义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像发展航天事业那样推进海洋探测与开发。目前,造船界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超过7000米,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的设计建造工作正陆续启动。他认为,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科考装备,在2020年之前,我国需要8~10艘能够承担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渔业资源、能源等特殊任务且有远洋能力的先进科学考察船。研制这些船舶既是造船界的重要任务,也将给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自然少不了海洋工程装备的支撑。在海洋能源开采装备方面,我国船企已经成功建造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先进装备,今后的舞台将更加广阔。相关数据显示,未来5~10年国际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量将达到400亿~500亿美元,与世界船舶市场规模相当。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下一步,船舶工业要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投入更大的力量,以取得更多突破。渔业装备方面,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远洋,因此,远洋渔业装备建设成为海事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陈明义表示:“必须把远洋渔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我国造船界要集中一批力量,为尽快提升远洋渔业装备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有生也认为,渔船现代化势在必行,这预示着我国存在巨大的渔船建造需求。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洋旅游今后必将以其独有的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展海洋旅游不仅需要更多、更先进的豪华游船,而且要充分利用我国众多的无人岛,打造旅游胜地以及后勤保障基地。方书甲认为,船企不仅要在设计、建造更适用的游船上下功夫,而且可在这些岛屿建设中发挥作用,除建造运输装备外,还可以研究海洋波浪能发电设备、潮汐能发电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以满足各岛屿开发和岛上民众生产、生活

需要。

同时,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沿海各地区对各种海洋装备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吴有生举例说,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为我国开发南海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但在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中,需要能承受强台风考验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保障与运输装备,需要在大陆与群岛之间、岛与岛之间进行海洋运输。这必将促进物资运输、海域执法、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需要船舶工业企业提供体系配套、功能齐全、达到绿色标准要求的系列海洋装备。

责任重 须努力

建设海洋强国给船舶工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船舶工业企业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张广钦表示:“目前,在高技术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我国与先进造船国家还存在不少差距。要满足建设海洋强国对装备的需求,船舶工业还面临不小的挑战。”。那么,造船界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做强,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大力量?业界人士指出,一是要调整发展思路,改变过去那种依靠产能扩张来寻求发展的传统思路。今后各地在发展海洋装备产业时,不能再在扩充产能上做文章,必须高度重视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过硬的装备。

二是要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在运输船方面,船企要力争在三大主流船型上创出品牌,在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和建造上进行重点突破,掌握自主开发技术;在海工装备方面,要做好产品定位工作,重点发展市场急需的海工产品;在渔船方面,要尽快形成先进渔船的专业设计、建造能力,抓住渔船更新换代带来的机遇。

三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造船界要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先进装备,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金东寒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来获得。而要推动自主创新,必须建立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机制,比如,有关方面可以考虑将研发经费算作利润,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同时,船企要认识到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没有良好的创新平台,是难以拿出成果的。因此,船企要舍得投入,勇于坚持,才能真正形成创新驱动力。

四是要努力提高本土化船配产品装船率。“当前,我国很多船舶配套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仍依赖进口,作为船舶工业的科技工作者,我感到压力很大。”金东寒认为,要抓住建设海洋强国所带来的机遇,满足各种先进装备的需求,造船界科技人员必须在船配产品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研发自主产品提供支撑。

“无论是提供运输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还是建造用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执法船及军用船舶,都是造船界的责任所在。”张广钦指出,对军船和执法船,全行业要不讲条件、不惜代价、保质保量地完成;对海洋资源开发所需的各种装备,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自主研发;对深海勘探装备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虽然“蛟龙”号已成功下潜到7000多米,但离投入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加强深水科研,打造出能乘坐十几个人、可在海底直接进行科学试验的深潜器;对今后需求将大幅增长的游艇休闲娱乐和豪华游船旅游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用良好的装备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他说:“等待我们去做的事情很多,必须抓紧推进。”

海事界人士一致认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已经明确,造船界只有加倍努力,依靠已有的基础,依靠高明的谋略,依靠科技创新,依靠不懈奋斗,才能抓住机遇,勇挑重任,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建设文化强国 篇4

10商务英语01班1007120102方倩云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当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应该指出的是,中华文化复兴与古代的文化复兴以及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以全球为参照系。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全球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文化上要能够创造一套领先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够说我们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都特别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

然而,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际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我们文化大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潮。但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是空前的,不仅会超越古代的中国文化复兴,对世界的影响也将会更加巨大。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的飞跃,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里有很多历史的局限和误区。实际上,这些争论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就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比如说,有的议论表面上很强势,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还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2 篇5

--武汉工业学院机械系1101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团会感想

涂照捷: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国家大事都是我们所必须知道的,然而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就应该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王路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点问题:

1.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

3..提出了党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5.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6.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7.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8.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9.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

10.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李帅:由大事看小事,最近发生的小事便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女童被车碾过,七分钟内十八人路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最后被拾荒阿姨救起。这体现的不只是这十八个人的冷漠,更加折射出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网上曾经有一个调查:如果你在“小悦悦”事件的现场你会去救她吗?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选择了救她。然而这只是一个调查,现实可能与想象截然不同,这个调查也仅仅只是说明社会上的道德感还没有完全泯灭,但是跟现实比起来,价值观驱使人们越来越远离道德,从而靠近利益。

洪建新:当然这种冷漠其实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比如之前发生的“彭宇案”,救老人却被诬陷,这也使得“老人跌倒不能扶”的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让热心人善未必有善报,见义勇为却被反口诬陷。这是这个社会道德沦丧的开始,若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那么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人们之间的冷漠会逐渐的加深。其实也能用立法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法律来越俎代庖制约道德,从德国,意大利到美国均有成例。

曾健健:但是要真以法律来强制道德,让仅仅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在获罪和被讹孰轻孰重的纠结中迅速作出判断,的确有些难为并非圣贤的普通市民。因此以严刑峻法唤醒世道人心,仅仅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要想扭转这种不安全感,眼下流行的“校长撑腰体”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如果老人摔倒了你去扶被讹诈了,学校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学校替你赔偿!”如果我们的社

会能给每个公民提供完善的法律和经济、医疗保障机制,那么出于经济角度的讹诈或将大为减少,甚至不复存在,而见义勇为者也无需过分担忧补偿与法律责任的判定。

胡柏乐:所以说文化的建设在现在势在必行,这个时候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是非常必要的。全会对推进文化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分东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许东:当然我认为要加强文化建设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首先则是要在教育上体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成才先成人”。然而现在的教育体系似乎越来越重视成才而非成人,道德素质的教育应该得到加强。其次提高软实力也是势在必行的。软实力则是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日渐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6

一、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面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物理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的苏纪兰教授曾表示, 我国在实施新一轮沿海发展战略之时, 海洋可持续发展也会面临严峻的问题。目前, 虽然我国极其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法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 但是较之陆地生态保护,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显薄弱[2]。

在海洋资源与环境方面, 我国在近海及邻近海域拥有的生境和物种十分丰富, 促使我国的陆架海成为全球生产力最佳的陆架海之一, 这也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但是, 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 在最近几十年, 我国的近海和邻近海域, 发生了海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现象, 这个现象还影响到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及海洋物种的组成。另外, 由于捕捞过度、海水养殖过度、向海洋排污等因素, 我国的海洋经常出现绿藻、赤潮等生态灾害, 并使得渔业生物资源深受影响以致不断减少。值此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当头,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们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二、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 海洋强国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部分[4]。当前, 中国推进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既彰显了我国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决心, 又对实现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在推进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它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包括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 要求海洋经济发达的同时, 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十分重要。中国进行海洋强国建设, 其主要内容包含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和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在海洋领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 就务必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海洋发展的自然规律, 以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 既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又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水平, 推进人和海洋长期和谐相处, 最终实现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终归就是发展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入反思。中国海洋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是近海和海岸带, 现如今, 我们经济活动、城市建设都愈益临近海岸, 同时, 离岸海洋开发的陆地服务载体等工程建设, 也不断增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涉海企业和沿海产业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陆源排污。因此, 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三)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基础

能否吃到放心的海产、用上干净的海水、享受美丽的海景等都是非常基本的民生问题, 而这些很基本的民生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紧密相联。只有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才能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好这个美好的目标, 与此同时, 也只有让人们不断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真实的利益,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这样才会让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成为人们自愿、自觉的行动。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为了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国一定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尽快改变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有害局面, 构建人与海洋长期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海关系, 让海洋成为人民热爱的真实而温暖的蓝色家园, 从而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三、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举措

(一)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是人们指导措施的前提和基础。海洋生态文化及其理念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柱, 会为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之中, 用生态文明理念去指导海洋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要将培养海洋生态意识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文化的重心, 将生态文明理念多角度渗透到海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中,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所有环节, 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理念体现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海洋文化的传统精华, 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海洋生态文化, 争取在社会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互相协调的海洋生态文化观。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及其教育工作, 着重建设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涉海科普类教育基地。尽快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提升公民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 形成关心与爱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气氛, 力争在社会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要大力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两者交融, 推动海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我们应该改善和加紧保护海洋环境, 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建设海洋民生工程, 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6]。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文化产业, 努力推动海洋公共服务业和涉海金融服务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着力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提升涉海高新技术产业在涉海产业中的占比, 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辐散。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 主要是实现海洋经济活动方式和各涉海产业发展的绿色化,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涉海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涉海领域节能减排。首先, 依靠各海域和不同地区的涉海产业基础、海洋环境容量、海洋资源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 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根本原则, 产生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其次, 在涉海产业培育和升级的过程中, 要表现海洋环保的需求, 务必于海洋经济发展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建构我国沿海区域的绿色产业体系;最后, 目前在海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 涉海领域的节能减排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经济领域发挥更大效力的有力举措。

(三)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部署的具体表现,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我国国家海洋局于2013年2月16日对外界公示了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名单, 其中包括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在内的十二个市、县 (区) 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名单。惠州市和深圳市大鹏新区在2015年12月15日也被评为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们要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加快建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屏障, 主动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模式。我们必须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方式, 科学制定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举措, 在资金方面尽全力做到满足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需求;尽快完善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与考评办法, 科学引导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强化示范区的规范实施。

(四) 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为了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 我们必须提升海洋综合管控的能力。目前,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保护与改善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沿海地区对重点海域的排污总量进行监控, 尽力减少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总量。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各类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努力保障全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我们应当加强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努力提升滨海湿地与海岛的植被覆盖率;加大海洋行政监察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各种涉海违法违规行为。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 我们要健全与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评价体系, 积极使用“绿色核算体系”, 同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域合理使用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在开发与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我们要秉承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原则, 维护海洋生态健康,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7]。

四、结语

建设海洋强国, 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8]。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就更加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加强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够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又会对全球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海洋强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摘要: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 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的海洋如今出现了海洋资源锐减、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退化等严峻的形势。为了实现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加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力度, 加强全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从而促进中国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裘颖琼.中科院院士苏纪兰:开发海洋不容小视生态环境保护[EB/OL].[2015-12-20].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18158.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

[4]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 2013-08-01 (001) .

[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蔡榕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N].中国海洋报, 2013-08-21 (001) .

[6]朱坚真, 闫柳.基于点轴理论的珠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 2013, (04) :18-27.

[7]马德毅.发展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12) :55-56.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篇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如今又专门召开中央全会聚焦文化建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使命。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研究中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外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引领发展的方向,文化也是一支黏合剂,质检文化建设为质检部门开拓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质检文化的提出是全社会关注质量关注民生的产物,也是质检部门“以质取胜、保国安民”国检文化的升华。

我们面临的形势,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临的任务,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艰巨,这需要我们用一种敢为人先的志气、奋发进取的锐气和革故鼎新的勇气去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把关水平、增强队伍素质上综合发力,谋发展新思路,求改革新突破,推各项工作的新举措。那么,破题之路何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12字”工作方针,这应当是我们闻鸡起舞的进行曲,更应是我们策马扬鞭的主旋律。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谐质检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质检软实力”的要求,我们应当按照支树平局长的要求,把文化建设融入“12字”工作方针之中,与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紧密结合,使质检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本职工作,秉持质检系统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文化精髓。树立

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8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积极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历史赋予我国理论工作者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是我国理论工作者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一、建设文化强国是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任何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国际矛盾在文化上的体现与挑战,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这对于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绝不是说文化仅仅反映经济和政治要求而不存在于整体之中。社会各种要素是相互渗透的,经济和政治中有文化,文化中也有经济和政治。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不是外在而是内在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政治文化观念的日臻成熟,也将成为我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坚持正确改革方向的重要保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软实力,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文

化本身的价值,而往往是由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中国文化数千年凝结的人文价值,赋予了其难以抗拒的魅力,中国文化的经典曾远播西方并受到赞美,中国商品已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取代文化建设,我们要大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软实力不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难以走出国门,因为它是意识形态而非文化。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在国内,它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成为凝聚各个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在国际上它反对文化冲突论,倡导文化友好交往和文化相互借鉴,有利于国际和谐关系的建立和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成就,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凝结的先进文化内涵,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与霸权主义的硬实力相结合的另一种性质的软实力,这是一种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又极具包容性的文化软实力。

在理解软实力时,应该区分文化与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文化的传播,往往是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提高,给交流双方的文化发展都带来好处。核心价值则不同,真正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是它的核心价值或者所谓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应该向全世界介绍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反映的是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并不等于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当今世界,如果社会主义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没有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只是单纯依靠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掌控话语权的。苏联解体的教训证明,不管俄罗斯文化曾经如何优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创立先进文化,同样不会有文化话语权,同样会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被打败。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中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建立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文化体系。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建设文化强国,保障文化安全并不是拒绝文化交流。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不是对立的。以为强调文化安全就会妨碍甚至拒斥文化交流,而要文化交流就不能强调文化安全,这种说法表面有理,但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强势霸权的政治格局下,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容易为在文化交流掩盖下的文化入侵作辩护。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是全球化背景下要面对的新的文化挑战,如果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领域中失去自己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我们就很难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能仅仅是消极防御,而应加强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增进世界文化交流。

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一方面,如果把文化生产全部推向市场,势必会降低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和减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这会导致全国不少低收入人群不能享受较好的文化消费和教育,因此不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强国的建设;另一方面,如果文化生产完全由国家包办,不能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来发展文化产业,那么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中,我们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会处于劣势地位。另外,由于国家的财力和人力有限,一切由国家包办的做法势必会阻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全体人民无法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消费。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积极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都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任务,尽管二者在体制上不同,但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工作者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杜绝文化“自残”行为。

当然,我们强调文化产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针对经营方针和经营者的思想观念说的,并不是说文化产品都是“硬邦邦”的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文化创意具有重要意义。是否能够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同时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衡量文化产业经营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文化创新水平的重要尺度。

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性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非常及时,意义极其重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是一句复古的口号,不是在文化上要回到古代,恢复汉唐衣冠和古礼古风,而是要重新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肯定,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同时一定是卓越的文化人物大量涌现的时代,也是文化领域群星璀璨的时代。

参考文献:

让文化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篇9

纵观历史,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都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例如,美国、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技术创新、发展海权等方式实现了国家强盛和海权维护,葡萄牙、西班牙则通过商业冒险和殖民扩张快速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因此,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吸取典型国家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与海洋霸权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走和平式海洋强国建设发展道路。北极航线战略问题是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主要切入点,它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国家战略及未来生存,对于我国的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更为实现世界海洋强国目标和中国梦奠定了基础。

随着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在北极地区围绕自然资源和航线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诸如俄罗斯对北极的科学考察、美国在北冰洋进行潜艇演习、丹麦海军进行巡逻及监视活动等,纷纷展示了对北极航线问题的高度重视。而北极航线的开通,势必会给北极航线问题相关国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所以,中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到北极科考和北极治理等北极事务中,以获得在北极航线问题的国际协调中足够的话语权。中国应围绕当前北极航线问题,预测北极航线的通航可行性和通航日期,制定合理的北极航线战略目标、原则和定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4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建设和谐海洋,维护海洋权益,推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稳步发展。

2 主要海权国家的海运航线战略对国家海洋建设的影响分析

国家的海运航线战略必然影响国家海洋建设的整体发展,同时,处于不同国际局势下和自身发展不同阶段的海运航线战略对国家海洋建设的影响也不同。以下选择美国、日本和英国这3个海权国家为代表,分析其具有代表性的海运航线战略对国家海洋建设的影响。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海洋霸权的兴起,源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丰富的物资储备,再加上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占领和创建,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取得重要的海外军事基地,建立了两洋舰队。同时,通过改建商船进行海外贸易运输,使得海外贸易及市场获得了扩展,进而使得美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些战略都为之后的海洋强国之路奠定了基础。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它的工业原材料、燃料、食物等都要依靠海洋运输。由于每天霍尔木兹海峡都要通行大量商船进行贸易往来,所以,霍尔木兹海峡对于日本的海洋运输不言而喻。日本依靠海运航线运输进口能源,加强军备建设,充实海上力量,在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海洋空间也进行拓展。近年来,南海问题和东海纷争使得亚太地区局势不稳,日本利用海洋问题扩大海洋权益,以提升海洋综合国力。

英国作为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不仅有利于集中军队,还能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心位置和军事基地[1]。当国家受到威胁时,位于英吉利海峡的英国舰队可以占据内线位置,有效应对敌人的进攻。同时,英国还控制了一条主要贸易通道,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贸易都必须途径英吉利海峡,所以,英国加强了海上军事力量,以使贸易和海运得以生存和发展。

3 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作用范围

(1)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他各种矿产资源是人类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宝库。随着北极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海冰的融化预期加快,使得北极成为各利益相关国争夺的焦点。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北极航线地缘政治国际协调机制的构建,在北极航线地缘政治问题上获得足够的话语权。同时,中国应拉近与北极航线相关国家的海上联系,加强与相关国家之间的政治往来,进而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使北极航线成为连接中国与其他世界核心政治体之间的重要桥梁,增强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2)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今后依然离不开发达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北极航线使亚洲、欧洲、北美洲国家之间诞生出最近距离的海上通道,商船经由北极航线通行,节省航行的运输成本,分担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资源的运输量,促进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拓展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从根本上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以沿海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增长点,带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由于北极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军事战略价值的重要性,使得各国对北极航线国际战略通道的利用,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国际安全。所以,建立北极航线国际战略通道,不仅能够保障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有效缓解东南亚能源“扼喉”之痛,还能够大力促进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国应在通道沿岸建立海军基地,不断提高自身在战略通道中的影响力,发展中不受他国制约。

(4)在文化方面,中国应深入开展与北极航线相关国家的海洋外交,加强与这些国家在北极航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处理好与发达国家间的关系,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倡导和谐海洋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摸索前行,大胆实践,以营造有利于海洋强国建设的舆论环境,清晰地认识到营造和谐海洋局面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4 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作用表现形式

4.1 通过北极地区科学考察,深入认知海洋

进入“十二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2012年7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首次尝试走东北航线,从太平洋进入北冰洋,再沿着东北航线进入大西洋,前往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此次航行是中国北极科考历史上历时最长、航程最远、考察内容最丰富的一次。科考队在挪威海展开大气水文、海洋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考察,并在挪威海成功布放中国首套极地大型海-气耦合浮标,长期、连续、实时观测该海域大气下的多种参数,以全面了解挪威海在全球海洋循环和气候系统的关键作用。

4.1.1 关注北极地区环境

随着北极气候迅速变暖,北极成为一个影响着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更加环保的地区,历经变化的过程中,北极航线通航预期的缩短,使得中国对北极地区环境的关注愈来愈多,科考人员可以通过冰面观察、冰浮标、水下机器人、航空遥感等手段,获得北极地区的冰面、高空气象、海冰、冰表融池、冰下水文和生态学特性等各类观测数据。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北极的夏天比以往具有明显的海冰消退趋势,在欧亚大陆春季气温比正常气温高7°F,阿拉斯加经历了自1924年4月以来最低的温度。2013年5月和6月北极的积雪范围低于整年的平均水平,在此期间,在整个欧亚大陆中,诞生了记录中的最低点。2013年8月,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海表面温度比长期平均温度高达12°F。由于海冰面积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冬季到夏季海冰逐渐缩小,一般在9月份左右达到极小值。因此,北极海冰是影响商船能否安全通行的重要因素。而研究数据表明2013年9月是最近7年来海冰范围最小的一次,这意味着未来船只在北极航线通行时,可以选择的航线有很多,但各个航线的气候、水文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需要在航行时根据自身条件及所处环境进行选择,而且北极地区的气候、水文环境也随着年份、季节的不同有很大区别,这使得对北极地区环境的观察有着更高的要求。

4.1.2 勘探北极地区资源

北极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天然气还伴随着大量珍贵的矿物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的预测,北极地区将新增石油储量900亿桶、天然气储量50万亿m3,新增储量的80%来自于海洋。Eurasia集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北极地区作为“传统烃类燃料最后一个未开发的区域”,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分别占全球未开采石油资源的13%和未开采天然气资源的30%。尽管气候恶劣、环境脆弱、作业季节短、开采成本高、使用新技术等因素会影响对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但在全球未发现的油气资源中,北极地区占有很大的比例,能够满足全球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4.2 通过北极航线的商船通行,提高海洋利用水平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海洋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的利用水平。2013年8月,中远集团“永盛”轮试水北极东北航线,中国商船首次尝试经由北极东北航线到达欧洲,迈出中国商船取道北极航线的第一步,为未来中国商船大规模地在北极航线通行奠定了基础。

4.2.1 缩短与欧洲、北美的海运距离

如今,中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量都需要通过海运来实现,可以说商船运输是国际贸易的生命线。然而,从目前的海上运输通行来看,只能通过巴拿马运河或苏伊士运河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甚至会绕道非洲南部的好望角[2]。北极航线可以分为东北航线、西北航线和穿越北极点的航线,该航线一旦开通,世界海运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与传统的航线相比,可以减少12~15d的航程,大约会节省2 000~3 500nmile的距离,可以有效减轻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日益严重的通道运输压力,避开日益猖獗的恐怖组织和频繁出现的索马里海盗的威胁,可以更好地保障过往商船的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将会大大拉近与欧洲和北美洲的海运距离,促进中国与北极地区国家的国际贸易。其中,东北航线的通航,可以缩短亚洲与欧洲的航行距离,如上海到鹿特丹的航线约8 100nmile,比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距离缩短了2 400nmile左右;西北航线的通航,可以缩短亚洲与北美洲的航行距离,如从上海、天津、厦门等港口到波士顿和纽约相比之下则可以节省2 000nmile左右。

4.2.2 降低运输成本

北极航线的全线开通,使海运距离大幅缩短,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船舶燃料费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而且可以节省运河费用、保安费用、人员费用和船舶损耗等。除了考虑燃油、航行时间、碳排放、船舶运行管理、人员薪酬这些影响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船型大小限制等影响海运成本的因素。一方面,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航线承担的运输量将会减少,可以有效缓解船舶造成的油污泄漏、船舶垃圾等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但是,随着北极航线运输活动的增多,北极地区将承受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保证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北极航线没有对船舶吨位的限制,如果大型船只选择北极航线,单次海运费用可以节省20%的支出,每年船舶公司将节约几十亿美元,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且只能通过好望角的巨型船只来说,节省的费用将会更多。航行时间的缩短,意味着中国航运公司有机会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的经营效益,解决当前航运业的困境。

4.3 通过对外贸易潜力的增长,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发展海洋事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海洋强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国。通过对外贸易潜力的增长,促进各国间的贸易往来,继续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提升服务和监管海洋经济运行的水平和能力。

4.3.1 促进与北极相邻国家的贸易往来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对外贸易额越来越大,至北美洲的贸易航线,对外贸易额达494亿美元,占总额的13.5%;经东南亚、地中海至西北欧的贸易航线,对外贸易额达867亿美元,占总额的23%。北极航线作为连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纽带,东北航线拉近了中国与北欧、西欧与波罗的海的距离,而西北航线使中国与北美东部沿海港口的航运距离大大缩短,这为中国与欧洲、北美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新动力[3]。

通过鼓励外商投资或中外合资,发展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放宽海关对进出口的限制和企业进入市场的限制,提高贸易自由度等方式[4],中国可以与北极地区及更广阔范围内的相关国家开展务实多样的贸易合作,合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速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使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

4.3.2 培育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却并非海洋强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一重要论断,首次明确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海洋问题,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北极航线的全线开通,世界贸易平衡将被打破。全球航线布局的改变,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其中,新兴产业势头将会迅猛发展,将会吸引国际投资更多的目光。

因此,应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整合中国海洋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中国海洋传统产业升级,引领和支撑中国海洋战略性产业发展,提高全民族对海洋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意识,推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

4.4 通过对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谐海洋局面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国际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外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情况日益复杂。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深入沟通和交流,拓宽合作领域等方式,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努力营造和谐海洋的局面。

4.4.1 增强与北极航线沿线及周边国家的交流

2012年8月16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抵达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港,并展开对北极国家为期4天的首次正式访问。访问期间,“雪龙”号对公众开放,中冰举办北极科学研讨会,对北极科学考察、海洋观测等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加强了中冰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次访问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强与北极航线沿线及周边国家的交流,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性进展。

4.4.2 发展与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外交关系

尽管中国是距离北极较近的国家,而北冰洋沿岸各国依靠有利的地缘条件,对北极航线可以形成先占优势,使得中国开辟和利用北极航线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深入开展与北冰洋沿岸国家的海洋外交,推动在北极权益争夺方面的交流与磋商,有利于提升合作层次、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北极航线在国家政治外交工作中的地位,有利于更好地树立合作典范并增进互信共识。

由于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理想的通航预期,北冰洋沿岸国家凭借其地缘优势,在北极权益问题的争夺上不甘示弱。因此,应积极与北冰洋沿岸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发展互利共赢的双边关系,与其成为有力的战略同盟,避免误判和引发战略冲突。

4.4.3 拓宽与北极航线利益相关国家的合作领域

北极航线的开通,可以充分利用连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最短海上路径这一巨大优势,吸引大量国际贸易货物由此进行运输,而不再通过原有航线运输,使北极航线利益相关国家的运输相对增多,促进这些国家的港口建设。

中国应在积极推进与北极航线利益相关国家在安全领域、能源领域、航线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这些国家在海洋环境保护、水文气象预报、安全事务、技术援助等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海上通道安全航行系统方面,要不断深入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多边合作。同时,注重与贸易伙伴加强相关政策协调,在时机成熟时设立经济合作区,促进双方经贸关系和谐发展,进而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5 通过对北极航线国际战略通道的利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制定科学性、权威性的海洋开发战略,保障国家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

4.5.1 形成北极贸易运输通道

北极地区国家大多数以渔业、木材业、矿业等产业的出口和加工为主,北极通道的开发,将成为欧洲与亚洲、亚洲与北美洲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运输通道,改变了原有的陆路运输方式,将海运作为贸易往来的主要手段。而且,中国正处于东亚贸易的核心位置,具备打造北极航运中心的优势,中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带动进出口,采用集团形式投资,以按国际惯例运转的中国社会主义跨国企业为纽带,促进与北极国家在能源矿产、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建立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进而使得北极贸易运输通道能够良性循环发展。

4.5.2 开发北极能源运输通道

近年来,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地区矛盾复杂,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分布的极不平衡性和动态性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对中东地区的能源展开激烈的争夺。而且,中国进口石油对于海上通道依赖性过强,通道路径相对集中,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使得石油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口依存度依然不断攀升。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需要加快对油气资源的勘探、长输管线建设、液化天然气项目引进以及市场开拓的脚步,加大工作力度。如果北极通道能够顺利开通,不仅将使中国增加一条更为便捷的能源运输通道,降低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还可以多一个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地的选择———北极。同时,随着各国对北极通道关注程度的增加和北极通道开发进程的加快,北极通道全线开通指日可待。

在北极贸易运输通道的形成和北极能源运输通道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一支强有力的能够保护领海和远洋护航的海上力量,以保证军需物资的运输安全,降低运输过程中的风险性,避免在北极资源及航线权益争夺中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降低马六甲海峡、索马里等海域海盗、海上恐怖分子频繁活动等存在的安全隐患[5]。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主要海权国家海运航线战略以及北极航线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海洋强国建设的影响,着重从中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中国商船在北极航线的安全通行、中国对外贸易潜力的增长、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北极航线战略通道的利用这5个方面分析了北极航线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催化作用。通过催化作用的效果,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以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稳步发展,营造和谐海洋局面,加速建设海洋强国,用海洋梦、强国梦托起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海权论[M].张彬,张宗祥,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陆俊元.北极航线预期及其战略思考[DB/OL].(2011-03-12)[2014-03-21].http://www.crf.org.cn/a/20110308.htm.

[3]张侠,屠景芳,郭培清,等.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J].中国软科学,2009(10):86-93.

[4]李振福,李漪.北极航线的世界航运网络格局影响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1):1-9.

上一篇:中文教育专业的实习体会下一篇:《鲸》课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