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地建设

2024-05-19

人才高地建设(精选10篇)

人才高地建设 篇1

人才高地建设的智慧

近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强调,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首先要成为人才高地。

所谓人才高地,是指人才资源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好、效益突出的区域,这是由上海最先提出的。现在,各个省市都在建设自己的人才高地。而重庆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城市,更有必要建设独具特色的人才高地。

人才高地是青年人才向往和汇集的地方。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总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科教昌明、交通顺畅的地方生活、工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更好地建设“五个重庆”提供了基础条件。

建设属于重庆的特色人才高地我们需要懂得用好本地人才不闲置,引进外来人才敞开门的原则。对内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利用现有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盘活本地人才资源存量,大力开发培养本土实用人才,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实施“高枝嫁接”工程。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对外我们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坚持打造人才引进优势,推动区域人才高地建设,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灵活、优惠的人才政策,制订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等诸项配套措施于一体,确保能引进人,留住人。

但是建设人才高地,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更是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营造发展环境,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实现人才的有效吸引,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用精神鼓励感召人才。坚持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物质激励吸引人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客观形式和办法,实行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使人才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得到更加合理回报。用良好的环境成就人。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建设,认真做好培养、使用、保护、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

只有正确地运用建设人才高地的智慧,才能将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资源发挥到极致。

人才高地建设 篇2

一、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四个理念”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闸北的人才工作, 必须树立“四个理念”:一是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 走出发展困境, 必须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以人才引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才使用为本的理念。要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 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三是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理念。要加大政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 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使人才资本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物质资本, 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四是树立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优光荣的理念。要保护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 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业、支持创优的良好氛围, 使各类人才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勤于创优, 促进人人做贡献、人人都成才。

二、加大培育集聚力度, 进一步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

以“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入驻闸北为契机, 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才服务业。一要建设“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通过调整、建设一批功能性项目, 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性人才服务机构, 配套和完善一批生活服务设施, 围绕上海人才大厦建设这一核心, 逐步完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园区将建设规划为信息交换服务、生活服务、专业服务和配套服务等四大功能性区域。二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才服务业。把发展人才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着力点, 以大力拓展人才猎头、人事外包、人才信息网络等服务项目为基本手段, 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加大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 有效提升人才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能级。三要构建区域性公共人事服务体系。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整合资源, 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好公共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创业服务支持、人才流动服务、人才培训支持和人才发展保障等六个公共服务平台。四要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加快开放共享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重点建立党政管理人才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经营管理人才库、高技能人才库、社会工作人才库、科技创新人才库以及包括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特聘专家、区拔尖人才及领军人才后备梯队人员在内的领军人才库。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进一步优化人才综合环境

人才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要实行优秀人才奖励制度。设立闸北人才工作专项资金, 专项用于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发,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在继续做好闸北区领军人才、区拔尖人才和区优秀青年人才评选的同时, 设立区人才最高奖项, 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二要实行“人才安居工程”。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统筹解决”的原则, 紧紧依托房地产市场体系及住房保障体系, 多渠道、分层次地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问题。研究实施高端人才住房补贴、人才公寓计划、重点区域优秀人才租房补贴政策。三要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探索成立覆盖全区各类高层次人才代表的区高级人才联谊会, 推进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化进程。聚焦企业和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整合政府有关资源, 推出高层次人才菜单式服务项目, 切实为区高层次人才提供多方位、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开设定点医疗机构诊疗的“绿色通道”。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四要构建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将人才工作与党建工作、干部工作相结合, 依托区域性党建大格局, 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覆盖实现人才工作的全覆盖, 加强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街道 (镇) 、各创业园区、工商联人才工作站的开发、管理与服务职能, 把人才工作站进一步向居民区、经济园区和商务楼宇延伸, 建立人才工作站分支机构, 分发功能菜单, 组织和吸引有关人才和企业到人才工作站参加活动。

四、加大开发集聚力度, 进一步增强人才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带动各类人才开发集聚。一要聚焦重点人才, 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工程来全力推进。重点落实好各项培养开发政策, 使已经产生的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尽快成长起来。充分发挥闸北区留学生联谊会联情、联谊和联智作用, 广泛集聚海外留学人才。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 关心好、服务好、凝聚好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二要聚焦重点领域, 加快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以市北高新园区、上海多媒体谷、上大科技园区和东方环球企业中心以及“三个区带”的建设为载体, 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产业、创意产业中运用多种形式、多渠道集聚一批高端人才, 大力引进和培养服务外包高级人才, 发展信息产业人才, 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要聚焦重点项目, 为人才创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抓住闸北新一轮发展机遇,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年度工作要点, 围绕信息服务产业、文化创意发展、教育卫生等一系列重点工作项目, 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将有关政策向重点项目倾斜, 扎实做好人才保障服务工作。此外, 还要统筹抓好体制内外、各个行业、各个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 要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工作, 使全区人才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更加适应闸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整体水平

人才工作是个综合系统工程, 必须整合资源, 完善机制, 形成合力。一要加强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 进一步推进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向基层组织延伸和发展, 使各级组织都来延揽人才、服务人才。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突出对“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情况的督促检查考核, 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二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人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人才开发重点项目的投入, 在现有的由区级财政逐年安排的“闸北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三要实施“三区”联动工程, 推进区域人才共有共育。立足区情, 从区域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需求出发, 积极推进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的人才合作共育机制, 不断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做好高校优秀人才来闸北区挂职工作, 同时积极探索地区干部到高校、到企业挂职工作, 实现双向挂职, 良性互动。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以人才工作带动闸北区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兴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创优实践基地等, 吸引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在闸北区创业和发展, 不断提高全区人才工作总体水平。 (作者单位上海市闸北区委组织部) ■

四川: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篇3

着眼于解决产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出台《关于加强战略性“塔尖”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使重点产业人才总量年均递增5%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递增10%以上。

为了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出台《关于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培养造就4个以上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家,50个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家,300个左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家,以及一大批优秀职业经理人。

《关于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战略型科学家、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业型企业家为重点,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带动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为了积极促进院士专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出台《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省“7+3”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及高新技术园区等,建立50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还出台《关于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转化的若干规定》。

着眼于解决创新创造环境优化改善的问题,出台《关于建立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在市(州)、县(市、区)、国家和省级重点园区、大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建设10个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省级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出台《关于完善党管人才运行机制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强化相关部门人才工作职能职责,完善人才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作出规定。

人才高地建设 篇4

许宁

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积极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之基、强市之本,从创新理念、创优环境入手,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成效。

更新观念,重视人才。观念滞后是影响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重要因素。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发现、培养和用好人才。张家口市着力破除陈旧用人观念的束缚,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既重引资更重引智,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树立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大有可为的理念,创新思路举措,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树立人人可成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资历看实绩,把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到合适岗位上。

着眼长远,培育人才。求才有两种基本途径: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比较而言,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是支撑区域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张家口市坚持把培养本土人才、盘活本地人才资源作为战略重点,支持域内省属高校发展,改善其办学条件;发展市级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市属院校扩大规模和升级改造;用好域外教育资源,选派重点人才到国家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造,培养各领域、各学科的领军人才;实施一线培养工程,选派干部进村入企、挂职锻炼,选聘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培育本土实用人才。

完善机制,用好人才。人才以用为本。只有用好人才,才能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使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张家口市重点从三方面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建立柔性引进机制,用好北京 “人才库”,把承接北京人才辐射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激发人才创业活力,建立以业绩为主要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创新投入机制,强化人才工作保障,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重点课题、重点科研项目的资助。

搭建平台,凝聚人才。人才发展需要平台,干事创业需要载体。张家口市始终重视为各类人才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促进人才集聚和施展才能:搭建项目平台,以项目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近两年通过项目引进人才1500余人;搭建科研平台,筹备成立清华—张家口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目前已有7名清华大学教授与张家口市9家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园区平台,大力扶持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人才创业园区发展,使其不仅成为产业集聚地,而且成为人才集聚地。

人才高地建设 篇5

中共靖江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我市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发展资源,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城市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在推进跨越发展中的主力军、主引擎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模式更优、速度更快、质态更好”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1.97万人,万人人才拥有量1800人,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全市建成省级以上院士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已扩大到1400万元,各人才工作部门实际使用1525万元。

倾心育“人”,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将人才工作置于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大局之中通盘考虑,努力做到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主导行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不断优化人才工作格局。根据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以提高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和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为目标,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是围绕提高引领科学发展能力,实施党政人才“511工程”。先后组织50名党政干部报考国内硕士学位,组织35名党政“一把手”赴新加坡进行港口城市规划与建设培训,组织148名后备干部参加南京大学MPA课程培训,选送10名年轻干部到澳大利亚攻读物流、城市规划硕士学位,选送100名干部到浦东、江阴、苏州高新区等地挂职锻炼,着力加强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全面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围绕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实施千名企业家培养工程。以“靖江市企业家协会”为依托,实施千名企业家培养工程,与南京大学等院校联合举办高层次人才专题培训班、MBA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开展中高级职业经理人论证培训,组织企业家赴国外学习考察,通过建立市场化、外向型培养机制,着力打造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新一代企业家队伍。三是围绕提高创新攻关能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441工程”。在科教文卫4大行业,重点培养科技攻关、名师名教、文艺创新、特色学科等40名学术带头人和100名左右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并组织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德国、英国等国家学习交流,着力提高持续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四是围绕提高现代生产操作技能,实施技能人才“金蓝领”工程。设立技能人才培训专项资金200万元,-2-

推进市场紧缺型和特色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获得高级工以上等级的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并率先在全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现场评价鉴定工作。五是围绕提高富民创业能力,实施“四能型”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与扬州大学联合培养300名能创新创业、能富民惠民、能管理事务、能美化环境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努力培育一批能够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以“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科技致富户培训工程”为载体,以接受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市场为目标,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6万名。通过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达到了人才知识结构随着发展方式的变化而优化、人才干事能力随着发展要求的提高而提升的效果。

诚心引“人”,着力打造人才高地

从靖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综合环境出发,以柔性引才为主渠道,依托产业、项目、载体吸引人才,汇集精英。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行“双聘”制度。聘请专家成立城市建设咨询委员会、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两个领域政府“智库”,对政府重大决策进行咨询、论证。同时,作为全省试点,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专业性较强的聘任制公务员,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在经济发展领域,建立“一个联盟、三个中心”。“一个联盟”即由市委市政府牵头,以100家重点骨干企业及高新技术创业园为主体,以155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大项目研发机构为依托,建立产学研区域战略联盟,目前已签定合作协议186项,柔性

吸引院校高层次人才550名;“三个中心”即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外智力引进中心。结合产业特点,组织小型化、专业化科技成果推介会6次,企业院校行活动8次;围绕特色支柱产业,邀请10位各行业首席专家举办5大行业发展高层论坛;征集各类项目需求信息268项,并建立了人才项目信息库;邀请62名高校科研人员到对口企业挂职;实施引智项目36项,其中省级立项8项。建立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以科研载体吸引汇聚高层次人才1560多名。与此同时,通过在日本、德国建立海外留学人员工作站,组织“海外游子故乡行”等活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5名;分行业组织规模企业、教育卫生机构等赴外省市开展人才招聘活动38场次,与江阴联动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4次,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61名,外市籍本科人才2634名。全市人才集聚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高地优势进一步凸显。

拴心留“人”,不断优化人才环境

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环境留人,切实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使人才充分感受实现价值的自豪感、创新创业的成就感和贡献社会的荣誉感。一是建立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靖江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意见》、《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靖江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关

于实施新农村建设“四能型”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意见》、《靖江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18个有关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形成了吸引人才集聚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拓展优秀人才发展空间。注重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和各类学术团体,16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走上领导岗位,580名优秀人才加入学术团体,228名被推选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52名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为优秀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三是全力优化服务人才环境。每年发放图书资料补贴60多万元,对在职获得学历、学位晋升的费用予以报销;发放优秀人才“优诊卡”,组织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960人次,组织优秀科技人才外出休养18次;建立百名柔性引才专家库,在重大节日走访慰问专家,帮助解决子女入学、住房、户籍等实际问题,举办专家沙龙,加强与专家的交流沟通。四是重奖激励各类优秀人才。设立“科技进步奖”、“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奖”、“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每年召开全市综合表彰大会,98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被嘉奖,14 名企业负责人被授予“功勋企业家”、84名企业负责人被授予“明星企业家”称号,并分别给予了金质、银质奖章和10-100万元的奖励。五是全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每年举办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先进事迹,激发各类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放心用“人”,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从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入手,充分凝聚广大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促使人才成为科学发展的“助推器”、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一是充分发挥党政人才的引领带头作用。确立以发展为核心的用人观,加大选贤任能力度,抓住领导干部这个“第一资源”的核心资源,调优配强“一把手”;实施《党政干部晋升职级及非领导职务试行办法》,采取“升官不挪位”的办法,对219名干部晋升职级或非领导职务;通过“双推双考公示制”,公开招考市管后备干部230名;组建“和谐靖江工作队”,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发展前沿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城乡拆迁,为优秀人才提升能力、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优作用。积极打造人才创业创新载体,投资1亿多元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靖江科技创业园,25家企业进园创业,在孵项目38项,吸引3名海归留学生在园创业,其中4个高科技项目申报了国家、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创办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300多个,新扬子造船公司和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还分别在上海、香港投资设立了研发机构,有力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富民创业作用。组织相关人才积极服务“三

农”,扎实开展农民需求的种植、养殖、养护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多个类型的创业培训班,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技术传、资金帮、项目带等途径,培育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新农民”。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建成葡萄、大蒜、西甜瓜等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立10个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协会,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以科普示范市创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为平台,组织各行业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积极为工农业科技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先后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服务活动318次,举办科技讲座182场、学术报告会215场,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64次,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人才高地建设 篇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基本上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国各级政府围绕如何促进对外开放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由于内陆开放较晚,所以相应政策的出台具有时间的靠后性。然而,单就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这一设想的出现,其政策渊源课追溯到2005年6月通过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该思路提出了2006-2010年重庆市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必须致力于法杖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全面合作,起手段主要包括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开放型的空港经济等,这可以说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原始构想。基于这一构想,2006年7月重庆市法杖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高低是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型经济重点专项规划》,这一规划部署了“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和政策取向,提出了包括调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各种有利因素等在内的发展目标,为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作出了具体的构想。

“内陆开放高地”概念主要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为了该清楚内陆是指地处内陆腹地,与沿海,沿边城市相对而言的地区;开放型经济是一种与外部发生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模式,一般用来说明某一国家与外部经济联系的状况,不仅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国内其他行政区的开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除了在境内进行,还要同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进行产品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交流,往来,合作及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高地是经过比较突现出来的部分。所以“内陆开放高地”是指在所有远离海岸线,边境线的部分城市中,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处于领先水平的城市。内陆开放高地必然意味着本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以及本地域与其他区域持续发展等。而本区域的资源配置优化必然要求实现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公民社会组织的良好运行,企业竞争有序性,市民文化的和谐性等;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和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区域间产品市场的统一,区域间政府行为的一致性,各区域内公民的”“共有意识”的一致性等。然而,无论是要实现本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是要实现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行政去经济”这一特殊经济现象,而突破这一现象的制约也显得尤为重要。

构筑企业的“三高”人才高地 篇7

一、构筑“三高”人才高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新的发展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三高”人才高地的构建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从当前企业的发展环境来看,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迫切需要企业打造一支有相当数量和较高素质的“三高”人才队伍。

其次,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拓展来看,迫切需要企业拥有一支“三高”人才队伍作为中坚力量,从而确保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大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其三,从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一批高技术开发和创新人才。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对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要求,企业必须适应这种需要,打造一支在新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居于前沿地带的方阵,从而引领企业建设高素质的团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四,从企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迫切需要一支懂管理、会管理、善于管理的人才队伍。一个企业,有好的产品、好的技术,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好的管理,一切都是白费。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竞争,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市场的占有率,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提升,所有这些都依赖于企业管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抓紧时间,选拔和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管理理念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就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其五,从企业产品质量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迫切需要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能拿到订单已实属不易,倘若我们不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拿到的订单也会失掉,或者说轻则加大企业产品的售后服务成本,重则因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赔偿,使企业的信誉毁于一旦。企业应当认真领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认识到通过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对推动企业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员工的整体技能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三高人才”标准

“三高”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的是一个“高”字,因此,对“三高”人才要确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细化的标准。“三高”人才的概念和标准不能含糊不清,标准要有高度,起点要高,条件要高,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岗位,制定各具特点的相关标准。

在实施构筑“三高”人才高地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产品和技术开发以及生产经营一线为主,同时兼顾各职能管理部门。要拓宽思路,广纳人才。要规范选人、用人的每一个环节和操作过程,不得掺杂个人狭隘的私念,不得以人划线、以亲疏关系划线,而应真正贯彻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原则,务求操作过程的健康、公正和透明,真正选用有真才实学和有过硬本领的高人、能人,这样的“三高”人才队伍才名副其实,才能真正起到“三高”的作用,否则,是毫无意义的,其结果只能是败坏企业的风气,浪费企业的钱财,破了企业的大计。

三、对“三高”人才进行动态管理。

选拔“三高”人才固然重要,管理好“三高”人才队伍更重要。我们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以为只要把“三高”人才选出来便可大功告成,一劳永逸,“达到百分比,对上好交代”,其实,这是一种对企业、对上级、对“三高”人才本人极不负责的行为。殊不知,选人是为了用人,用人是为了干事业,而不是做样子,不是为了方便填写表格、写总结。要真正发挥“三高”人才队伍的作用,就必须强化对他们的培养、使用和考核,把这支队伍真正列入动态管理的模式。这就给管理“三高”人才队伍的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果我们自身的素质平平,何以去管理好企业的“三高”人才队伍?这是值得企业深思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做好“三高”人才队伍的动态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抓好培养、使用、考核三个环节。

就培养而言,就是要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从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每一个“三高”人才的专业特点,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持久的教育培训,为他们创造不断更新、吸取适应本专业、本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效地防止知识、技能的老化和落伍,为他们在本专业、本岗位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培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就使用而言,这既是选拔“三高”人才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俗话说得好:“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既然是“三高”人才,就应当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要大胆地使用他们,让他们在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真正发挥作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树立起他们的权威。要防止和杜绝随意挪用和浪费“三高”人才的现象,所有“三高”人才都必须归队使用。

就考核而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没有严格的考核,就会把人才养懒养散;没有严格的考核,就会使人才失去压力和动力,形成不了竞争和进取机制。

考核要有依据,而依据又必须具体化。笔者认为,对“三高”人才考核的主要依据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高”人才的职责范围。“三高”人才非同一般,他们是技术、管理和生产一线的顶尖人才,其职责要求更高;

二是“三高”人才的理论层次(主要是专业业务理论知识)。强调的是他们在本专业方面的理论水平及其相关要求;

三是“三高”人才的管理台账。在管理台帐中,既要有他们的主要业绩记录,也要有他们的主要缺失记录,还要有他们的日常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周围员工的反映、考核记录等等。

要针对不同岗位的“三高”人才建立不同的考核依据,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

考核可以分为月度考核、项目考核和年度考核。月度考核与当月的薪酬挂钩;项目考核与项目的绩效挂钩;年度考核与“三高”人才的去留挂钩。

考核要有记录。无论是月度考核、项目考核还是年度考核,都必须有详实的记录。

通过考核,确实符合“三高”人才标准的,并且在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上有创新、有建树、有突出贡献的,必须切实落实和兑现他们应该享受的政策和待遇,有重大贡献的还应给予重奖。对那些不思进取、吃老本甚至落伍的所谓“三高”人才,则坚决从“三高”人才队伍中予以淘汰。

与此同时,企业要把选拔、评聘“三高”人才列入年度重点工作,长期、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真正做到符合标准的上,不符合标准的下。只有这样,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动态管理才会见实效。

人才高地建设 篇8

摘 要:文章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当前的发展趋势,结合中科院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了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服务中科院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战略,支撑国家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设。

关键词:继续教育基地;专业技术人员;引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趋势

(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以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造力的专项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手段。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得到全社会关注和参与,传统的继续教育概念因此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基于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经达到一定层次和水平的教育,受教育者关心的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挖掘潜在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因而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知识更新与综合创新;二是强烈的工具性、实用性、目的性;三是明确的需求导向,为改造世界而来。

(二)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国家的要求

首先,新理念、新技术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形成了强烈冲击。当前移动互联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教育技术层出不穷,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的革命。尤其是2012年从美国开始的MOOC技术及其理念,对全世界继续教育学习带来巨大冲击。教育不再是教育部门的专享权力,而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平等权利。此外,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投影技术、可穿戴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继续加速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倒逼原有的继续教育模式寻求突破。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迎来新的继续教育领域里的技术革新新。

其次,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总体战略,提出到2020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的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3月2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

2014年中组部召开全国干部教育理论研讨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理论研究,努力探索干部教育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国家急需紧缺的12大领域的各类人才开发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人社部因时而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综上所述,自“十二五”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今年初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构想。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已经对知识、技术、技能形成强大的需求牵引,全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充满期待。就形势而言,可以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正处在走向光明的前夜,迎来极为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中科院继续教育现状及北京分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定位

(一)中科院继续教育现状

中科院正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主要是贯彻新的办院方针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现有科研机构分成四类:卓越创新中心,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进行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创新研究院,瞄准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国家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战略贡献;依托大科学工程中心开展综合研究,为国内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特色研究所,以它的学科特色,为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战略定位为深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既有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的目标任务,又有向全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义务。这些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科技成果和教育资源辐射到全社会,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科技的强大需求,“三个面向”才能算得上真正落地生根、发挥效益。

近年来,中科院已经形成了加强继续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全院共识。不仅系统强化了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还持续探索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示范效应。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评估,中科院不断改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局面,逐渐形成各级各类人员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培训评估体系以及筹建全院统一的网络管理和学习平台。

(二)北京分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定位

北京分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首批公布的基地之一,是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并对其进行补充更新知识,拓展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培训的国家级平台。依托中科院京区研究所在学科综合、科研项目和人才汇聚等方面的优势,以多渠道资金支持为依托,以培训点管理为抓手,以在线学习平台为支撑,建成“三级管理体系、共建共有共享”的开放、高效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

截至2015年1月,北京分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共建立了12个培训点,负责教学管理、培训项目的组织以及师资库和课程库的建设,落实继续教育基地的培训任务。运行两年多以来,通过承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高级研修项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岗位培训项目等形式,对中科院及社会相关领域的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已经为国家培训了13,000余人。

(三)建设院级继续教育基地的构想

在全院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运行经验,中科院正在筹划院级继续教育基地的设立工作,并将其作为国家级基地的重要后备力量。

院级继续教育基地的运行机制有三种设想:一是作为中科院非法人创新单元(非法人实体)存在。由院人事局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课程。创新单元对基地内所有的人、财、物、事等实行统一管理,成本单独核算。

二是某些条件成熟的基地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法人实体)。院人事局作为监督管理单位,基地作为法人实体运行,发挥机制灵活、市场反应迅速的特点重点开展面向社会的培训工作。

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形式存在,例如作为中科院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与某一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合署办公。

无论上述哪种形式,均需要以下支持:

一是解决专兼职的师资。宜通过制度规定或激励政策鼓励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充实基地的师资。

二是配备基地专职管理人员。培训是长期、专业性的工作,临时编制、流动过快等不利于全面了解全院的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国家对继续教育需求及发展趋势,不利于分析各类人员的培训需求。

三是解决经常性经费和项目经费问题。培训课程体系的科学化、课件传播的信息化、教材教辅人员等均需要常规性经费支持。

可以预见,院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重点是:围绕“三个面向”和“四个率先”,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特色研究所的学科优势,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所急需紧缺以及骨干人才提供大规模培训。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在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一)完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在线学习平台

随着科技发展、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碎片化学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工学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二是是增加有效的学习时间。目前,以网络资源和MOOC课程为先导的培训方式,因为学习方便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快速发展。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和全天候学习模式,是当前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新格局和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基于科技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北京分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在线学习平台的实现了集管理——交互——学习“三位一体”的智能化学习平台,目前拥有京区所属研究所的几百个课件资源,提供给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结合当前翻转课堂、游戏化学习、混合学习等学习形式不断变化的特点,网络学习平台将在技术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利用新技术制作适合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特点的专业化课件以提升培训效果和效率。同时,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积累的学习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判断学员的学习需求,精准地进行个性化资源的推荐,提高学习效果,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高质量、智能化的学习内容。

下一步,网络学习平台将在实现科学院内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外部优质学习资源,打造成内容丰富、专业化程度高、受众群体广泛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网站。

(二)强化需求导向,量身定制培训项目,开展各种高端培训

继续教育基地在完成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同时,按照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要求,以及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类机构的人才需求,通过创建教学、科研、培训相互支撑的培训体系,依托中科院和继续教育基地优质教学资源,在现有的特色培训项目基础上,量身定制专业技术人员急需的培训项目,开展各种高端培训,包括知识创新工程的高研班项目、培训师的培训、院士的培训等。

当前,中央对对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驱动。继续教育基地将紧密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上交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对接和合作等方面,开展面向社会的定制化培训,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

(三)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灵活实用的服务模式

开发和建设智能化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特点的必然要求。学习平台按照先试点、后覆盖、再优化的阶段化推进思路。

一是在继续教育基地培训点布设,培训点通过平台申报每年的培训项目、开展培训管理和提交培训数据。

二是在京区四十多个研究所推广,并对用户进行实操培训。要求每年的培训计划申报、继续教育评估、培训过程管理等通过平台完成。

三是做好平台的内容建设,利用好的课件资源吸引客户关注和使用平台。同时,积极推进院内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源投入平台建设,并通过继续教育基地之间以及与其它培训机构的交流研讨机会,向社会推广平台的使用。

结合主流第三方支付技术,积极完善平台的在线支付功能。

通过在线支付,购买课件或学时,不仅可以督促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保证平台在运维服务、课件提供等方面的积极性。

(四)筹建全国继续教育基地联盟,引领国家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和标准化

筹备成立全国继续教育基地联盟。除了做好自己传统的优势培训项目之外,继续教育基地还要优化整合其他继续教育资源,与其他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培训项目,实现培训课件、培训教材和师资的共享,最大限度发挥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面向国家战略驱动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北京分院继续教育基地一直致力于推动建立全国继续教育基地联盟,目前正牵头同其他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单位就继续教育基地联盟的运行机制进行协商,尽快推动联盟成立。

颁发统一的继续教育学历证书。制作颁发统一的继续教育基地联盟证书,统一全国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及评价标准,达到控制质量、引领发展的培训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及实施,把继续教育工作学历化,改变当前学历证书由教育系统包办的现状,逐步过渡到通过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途径,集聚全社会资源办教育,建设成为人人可学处处能学的智能化、泛在化、终身化的学习型社会。

呼吁设立继续教育法,为继续教育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建议及时总结国家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结合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建立,研究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先行者和拓路者,为我国继续教育工作跟上“互联网+”模式提供的典型经验,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庞学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继续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EB/OL].http:// www.iccas.ac.cn/xwzx/yw/201408/t20140819_4187431.html.

人才高地建设 篇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核心要义,就是成渝地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健全合作机制,共同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唱好“双城记”,打造高素质人才的“会合地”。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才能满足人才需求。要筑巢引凤,建立让各类高素质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有舞台、有地位的措施和机制。要健全各行业互联共享的人才数据库,以政策吸引催生“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会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让人才跟着需求走,跟着产业走,依靠人才优势支撑产业发展。

唱好“双城记”,打造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创新创造的主战场,是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对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川渝两地要进一步加大招引力度,让包含世界 500 强在内的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愿落户、能存活、有发展。要共同争取国家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在成渝地区布局,通过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面向全国的科技创新品牌和高技术产业的聚焦地。

唱好“双城记”,打造高水平合作的“示范地”。合作才能共赢。成渝两地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经济圈内要素合理畅通、自由流动。要扎实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尽快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区域强大市场。要通过共建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工业互联网、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高水平合作的示范地。

唱好“双城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领先地”。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经济实力的提升上,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体现在生活

高地读后感题材 篇10

兰泽光,王铁山。有能交一辈子的朋友难能可贵,但有个能吵能闹一辈子的朋友就是神的恩赐了。他们闹着,争着,抢着,又帮着,念着,让着。你会发现,军人的荣誉他们一直再争,争荣誉是军人的魂,争得死去活来方显军人本色。在危急关头却能并肩作战,两肋插刀。一直在使着小心眼,内心的秘密却不时在分享。小裁缝,王铁蛋,精彩的对话,较量贯穿始终,让人拍桉叫绝。逝去的时候两人的遗嘱都是“别离得太远,也别太近”,九个字总结了一生,也道出了真谛。

兰泽光的人生态度,管理智慧,斗争智慧,霸气豪气都是高人一筹的。对杨桃的追求,对梦想的追求,对27师的管理,对战争的把握,对沉东阳王奇的培养,对王铁山一生的态度无不是智慧勇气豪气霸气的完美结合。就连将死的时候,深谋远虑的安排都是上上棋,把生者玩得团团转,当然,从他身上挖掘出来值得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印象最深的战术是壮士断腕(刘界河形势不好时候把他们关起来躲避风头),调虎离山(王铁蛋的婚礼),每次都是表扬一个批评一个,激起两个斗争的情绪。一个洋洋自得,一个愤愤不平,尔后两个共同进步。关于双榆树的争斗一直都没停止,真正的停止是两个人都离开人世的时候。锻炼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有一个对手,渔民运载沙丁鱼为了防止沙丁鱼变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它们中放一条凶猛的食肉鱼,让它们都只高昂,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就先写到这里吧,喜欢的可以去百度搜“读吧 高地”,独家刊登的原版全集。看完记得和我分享你的感想。

一代军人的戎马生涯,在两个人意想不到的遗言中画上人生结束的标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从小,他就不安于现状,不喜欢平静如水的生活。他渴望别样的生活,渴望有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严泽光,从参军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人生的不平凡。他因为她而参军,少年的心思,没有谁能够看得懂,猜得透。懵懂少年为爱情而投身戎马,却又在军旅生涯失去了他坚守的爱情。和他有着同样情结的王铁山,同样是为爱情,为他们的杨桃投身革命。两个懵懂的少年,因为她,人生的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两个人从此开始了各自的、相互的人生故事,开始了感情的交互与纠葛,开始了九死一生的友情!战争,让两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渐渐的成长为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各自的才能在战争中逐渐得以发挥。也许,他们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吧;也许他们就是为了不让对方人生寂寞而生的吧。战争,让他们成长,让他们逐渐成为男子汉,让他们拥有兄弟般的情谊!

那个个性率真的严泽光,有着新奇的战术,少年老成,骄傲,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品性。这些似乎不是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性,但是这些确实造就了一个英雄!喜欢他的恃才傲物,因为他有资格那样去做,我不敢如此,因为我没那个胆量,更没有那个实力。他对待家庭,就像带部队一样。与妻子的感情,没有多少风花雪月,多的只是友善的争吵,用他的话来说:争斗是为了更好的团结。他对女儿的关心很少,但是他又是那么的爱她。这也许就是英雄的一贯做法,英雄所具有的品性吧。不过,女儿理解父亲,知道父亲的脾性。他欣赏沈东阳,因为他觉得沈东阳很像他,希望东阳是他的儿子,最终也算如愿吧,儿子没成,做了女婿。这至少让他欣慰了许多。

也许是部队让严泽光有了那样的性格,或许本身他就是如此吧。不管如何,他是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主人公,而是他的性格,他的品性。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我永远比不上他,永远做不到那样,他依然是我所喜欢的人物。

王铁山,我早已经说过,他和严泽光一样,因为杨桃,因为参军,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注定了他人生的不平凡。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做严泽光的配角,对手。其实,他们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你为我而生,我为你而活!王铁山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轨迹,注定了他的行事方法。部队中他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稳健,而又不乏大将风范的好首长形象;在家中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严泽光女儿的良好成长与他是分不开的。他心细如针,平易近人,当然不会缺少军人的品性,较于严泽光比起来,我似乎更加喜欢这样的人物角色,因为他更有大将的风范!

双榆树战斗,这个故事的主线,引导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之间围绕着它展开了情感的交流,围绕着它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两个家庭,三个男人与三个女人。因为男人之间的纠葛,女人孩子的维系,其乐融融,好不令人羡慕。在军队的大环境中,两个默契的军人因一场“双榆树”而“决裂”,一生在究竟谁才是双榆树战斗的英雄上争论不休。为了捍卫军人的荣誉,争夺精神上的高地,严泽光和王铁山的军人生涯跌宕起伏,盘根错节。然而,故事并没有花重笔描写双榆树战斗,只是简单带过。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结尾: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争斗其实只是一片良苦用心。严泽光死后留给老对手,老伙计一份扑朔迷离的遗嘱,直到王铁山死前才揭开遗嘱的真相。

故事很曲折,很耐人寻味。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每一次读都会有每一次的收获。我的读后感只是浅显粗陋的,并不能真正的把这本书的真谛读出来。其实吧,每个人读会有每个人的理解的。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不妨自己读一下。

在两个人意想不到的遗言中画上人生结束的标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从小,他就不安于现状,不喜欢平静如水的生活。他渴望别样的生活,渴望有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严泽光,从参军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人生的不平凡。他因为她而参军,少年的心思,没有谁能够看得懂,猜得透。懵懂少年为爱情而投身戎马,却又在军旅生涯失去了他坚守的爱情。和他有着同样情结的王铁山,同样是为爱情,为他们的杨桃投身革命。两个懵懂的少年,因为她,人生的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两个人从此开始了各自的、相互的人生故事,开始了感情的交互与纠葛,开始了九死一生的友情!

战争,让两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渐渐的成长为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各自的才能在战争中逐渐得以发挥。也许,他们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吧;也许他们就是为了不让对方人生寂寞而生的吧。战争,让他们成长,让他们逐渐成为男子汉,让他们拥有兄弟般的情谊!

那个个性率真的严泽光,有着新奇的战术,少年老成,骄傲,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品性。这些似乎不是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性,但是这些确实造就了一个英雄!喜欢他的恃才傲物,因为他有资格那样去做,我不敢如此,因为我没那个胆量,更没有那个实力。他对待家庭,就像带部队一样。与妻子的感情,没有多少风花雪月,多的只是友善的争吵,用他的话来说:争斗是为了更好的团结。他对女儿的关心很少,但是他又是那么的爱她。这也许就是英雄的一贯做法,英雄所具有的品性吧。不过,女儿理解父亲,知道父亲的脾性。他欣赏沈东阳,因为他觉得沈东阳很像他,希望东阳是他的儿子,最终也算如愿吧,儿子没成,做了女婿。这至少让他欣慰了许多。

也许是部队让严泽光有了那样的性格,或许本身他就是如此吧。不管如何,他是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主人公,而是他的性格,他的品性。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我永远比不上他,永远做不到那样,他依然是我所喜欢的人物。

王铁山,我早已经说过,他和严泽光一样,因为杨桃,因为参军,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注定了他人生的不平凡。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做严泽光的配角,对手。其实,他们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你为我而生,我为你而活!王铁山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轨迹,注定了他的行事方法。部队中他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稳健,而又不乏大将风范的好首长形象;在家中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严泽光女儿的良好成长与他是分不开的。他心细如针,平易近人,当然不会缺少军人的品性,较于严泽光比起来,我似乎更加喜欢这样的人物角色,因为他更有大将的风范!

双榆树战斗,这个故事的主线,引导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之间围绕着它展开了情感的交流,围绕着它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两个家庭,三个男人与三个女人。因为男人之间的纠葛,女人孩子的维系,其乐融融,好不令人羡慕。在军队的大环境中,两个默契的军人因一场“双榆树”而“决裂”,一生在究竟谁才是双榆树战斗的英雄上争论不休。为了捍卫军人的荣誉,争夺精神上的高地,严泽光和王铁山的军人生涯跌宕起伏,盘根错节。然而,故事并没有花重笔描写双榆树战斗,只是简单带过。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结尾: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争斗其实只是一片良苦用心。严泽光死后留给老对手,老伙计一份扑朔迷离的遗嘱,直到王铁山死前才揭开遗嘱的真相。

上一篇:2024年山东泰安市事业单位面试辅导班简章下一篇:五风整顿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