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

2024-07-21

文化高地(共12篇)

文化高地 篇1

近年来, 全省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 深入企业, 深入职工, 深入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引领广大职工深入学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宣讲报告、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 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教育职工、宣传职工、引导职工, 切实用中国梦凝聚职工力量, 筑牢职工思想基础。二是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动模范评选、职业道德建设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总结学习宣传各行各业先进典型, 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带好头、做表率。三是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职工文化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转化为企业职工的思想自觉和生动实践, 以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生活, 陶冶道德情操, 养成行为规范, 增强了职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今后, 我们要立足山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祥地的优势, 对儒家文化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创新, 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保留好我们的基因和DNA。我们要立足工会的组织职能优势, 发挥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发挥好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和集体的示范带头作用, 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我们要立足培养先进的职工文化企业文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贯彻其中, 打好基层基础,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坚持道德引领

坚持道德引领, 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明确要求, 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职工宣传教育活动、素质建设工程、职工文化助推计划的重要内容, 依托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工会阵地, 向广大职工推荐、提供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文艺作品, 并积极推动“诵读经典”活动, 积极引导广大职工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挖掘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 组织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纪念活动, 使广大职工更加珍视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 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和政治立场。

积极推进“厚道鲁商”三级联创活动。积极动员广大企业参与到“厚道鲁商”倡树行动中来, 以遵章守法、诚信经营为基础, 以人本管理、和谐共享为核心, 以创建“诚信鲁商、责任鲁商、文化鲁商、和谐鲁商”为目标, 以品牌建设为重点, 通过诚信创建、文化建设以及系列主题活动, 引导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齐鲁风格、时代特征的新鲁商文化品牌。

融入宣传教育

融入宣传教育, 激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充分利用好工会宣传舆论阵地,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宣传, 使“三个倡导”日益深入人心;注重发挥好先进典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积极发挥工会宣传阵地作用, 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推出出版物等方式,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天天见、不断线。

充分发挥重大典型的引领作用。树立一个先进典型, 就是树立一面旗帜。要充分发挥全国“最美职工”、一线产业工人先进楷模吴吉林同志, 创新型一线工人典型王进同志等引领作用, 努力提高典型宣传成效。

深入宣传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把劳动理念宣传作为工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 大力宣传爱岗敬业和在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创新比武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齐鲁最美职工”评选等重要活动, 掀起宣传高潮, 全面展现劳模先进人物的风采。

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大力宣传“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劳动观。

突出实践养成

突出实践养成, 汇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大力开展实践活动, 引导广大职工在工作实践中, 发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作用。

大力开展“善行义举进企业”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围绕“让好人好事上榜、给最美职工作画、为先模人物讴歌”的思路, 推广“善行义举进企业”活动的经验做法, 组织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职代会、厂务公开、签订工资集体协议、劳模风采、岗位建功、安全生产等开展建榜活动, 鼓励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创新创造, 大力宣传身边人、身边事, 引导职工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热潮。

深入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和“道德讲堂”进企业活动, 积极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职工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大力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继续开展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创建和命名活动, 强化职工爱岗敬业、恪守职业准则的责任意识, 引导广大职工在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岗位成才、争创一流。

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积极推进职工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建设, 倡导职工通过志愿服务, 激发职工中蕴藏的温暖、友善、和谐的正能量。

注重以文化人

注重以文化人, 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将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工作的主渠道、主战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活动中, 努力达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持续打造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职工文化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转化为企业职工的思想自觉。通过宣传推广一批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 着力打造彰显工会特色的“齐鲁文化大道”宣传品牌, 不断增强职工文化企业文化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全面提升职工文化企业文化的感召力。

着力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 努力建设书香社会, 广泛开展“争当学习型员工读书行动”, 引导广大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进一步提升广大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素养。

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搭建职工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展示的活动平台, 以职工生产生活为素材, 以职工本人为主角,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地融入摄影、书画、声乐、舞蹈、微电影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创新发展职工文化艺术节、“五一”特别节目、文艺工作者下基层等一批职工文化活动品牌, 让广大职工在艺术熏陶中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高地 篇2

季羡林先生说过:“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千百年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济世英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推动下,国学的传承与传播事业得到了大发展,众多高校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各类国学讲坛蓬勃兴起,国学研究优秀成果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日益凸显。这些对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人文社科素养,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湖南自古就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之地,在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发展的湖湘文化,是一种既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湖湘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深度挖掘湖湘文化资源,弘扬湖湘人文精神,增强湖湘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在中心筹备成立的短短三个多月时间里,省委、省政府对中心的相关工作均作了批示,由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围绕中心建设任务召开了多次论证会。正是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才得以顺利成立。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是文化建设的高地、福地,大有挖掘潜力、开发基础。近些年,在“文化强省”强劲推动下湖南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湘”字品牌享誉中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支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社科湘军”。湖南大学是教育部所属的“985”“211”高校,是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湖湘文化的重镇,岳麓书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湖湘文化“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典型代表。我认为,以岳麓书院为基础和依托打造国学研究与传播的高端平台意义重大:

首先,中心的成立,对建设“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挖掘岳麓书院传统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国学研究,大力传播经典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重新振兴岳麓书院,有利于扩大湖南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有利于加快湖南大学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

其次,中心的成立,对打造思想文化高地、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在前列有着重要意义。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走在文化强国建设前列,是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也是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的迫切需要。打造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这一高地,必将为文化强省建设增添新的重要力量,对提升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增强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中心的成立,对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总战略、总任务,有着积极意义。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注入强心针,再次吹响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号角。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科教兴省,有利于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有利于构筑中部地区人才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中心的成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指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开展国学研究和传播,将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通过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将中心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地,打造成立足湖南、影响全国的高端学术平台,打造成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品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为此,我对中心建设提出以下五点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通过大力开展国学研究和传播,增强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是希望大家树立高端卓越的工作追求。不管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文化传播事业,我们都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瞄准高端,着眼品牌。要通过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和优势力量,打造精品力作,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是希望大家把握服务现实的时代使命。要有问题意识,国学的研究与传播,不仅要顶天,更要接地气,做到与现实结合。要有责任意识,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局服务。要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深入挖掘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是希望大家发掘、利用好湖湘文化独特的优势资源。湖湘文化在文化价值、学术思想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上对中华核心文化有着独特贡献。我们要通过传承文源、拓展文脉、聚集文气,实现湖湘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要承朱张之绪,续毛蔡风神,提高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力争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五是希望大家形成和衷共济的共建合力。中心以岳麓书院为基础和依托,整合省内各方优势资源,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资源。中心发展需要各方同心同德,互尊互信,团结协作,和衷共济。我也希望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省社科联、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共同建设好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中华好诗词》:坚守文化高地 篇3

《中华好诗词》于2013年10月在河北卫视首播,是由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自主研发的一档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多种电视化包装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普及类节目。第三季整体升级,舞美简约大气,守关明星更具特色,题型设置更偏年轻化,大学士更具权威性,目前正在热播之中。

谈起节目制作的初衷,《中华好诗词》栏目总制片人杨宝昆说:“希望借由节目的播出,能够掀起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让广大观众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而从市场环境来说,河北卫视推出这样一档节目,也有差异化竞争的考虑。河北卫视自身平台相对较弱,无法像某些一线卫视那样搞大投入大产出,只能做到“量入为出”。在这种情况下,河北卫视走的就是“以点带面”的策略,搞“重点进攻。

所以,无论从媒体责任还是市场需要,从第一季就开始,河北卫视把《中华好诗词》当作一个龙头项目来做。也正因如此,河北卫视对《中华好诗词》节目的宣传力度也做得很大。

正如河北卫视品牌推广科主任彭小哲所说:“好诗词是我们频道品牌节目的一个龙头,在宣传推广上,我们定的策略也就是重点发力到这个节目,以它的作用来把我们的整个频道的宣传度扛活,好诗词推广的越好,基本上我们河北卫视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会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好诗词的宣传推广工作是我们频道的整体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吧。如果把我们的资源全铺开,平均用力的话,这样我们的效果不太好,所以要把有限的精力和人力,物力财力投放上更加能有代表性的节目上面。”

具体说来,节目的推广分为了三大块:线上,线下和新媒体。

线上就是充分利用河北卫视频道自身的屏幕资源。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栏目组联合品牌宣传科、包装科以及其他部门为节目量身打造了有代表性的宣传片,在本电视频道上进行了密集的推广播出。

首先,河北卫视的策略就是利用好本频道的阵地,对节目进行重点倾斜的宣传,播放其宣传片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节目。在编排上,也进行重点照顾,在每周六晚上播完好诗词以后,河北卫视专门开辟了好诗词节目的一个延长小板块——《名家谈诗词》,请节目中的名家大腕谈他们对诗词的理解感悟,诗词对他的影响。这样,节目对明星资源进行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节目本身加名家访谈,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其次,在线下,栏目组也做了许多地面推广活动。去年暑期栏目组专门在秦皇岛做了一期走进北戴河特别节目,另外栏目组还走进台湾做了两期节目,承担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任。此外,栏目组已经在尝试走进社区,搞这种大规模的社区活动,覆盖到重点社区,把好诗词节目带到观众身边,跟观众互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再次,在新媒体方面,节目的宣传是一个亮点,那就是从第三季开始,河北卫视专门为《中华好诗词》节目开发了同名APP。这款APP集合了实时闯关、节目视频回看、选手报名等功能。据悉,这款APP在刚推出时,下载量增幅就很快,而且每天在线的活跃用户数量不少。其他方面,栏目组有专门的团队进行好诗词官方微信和微博的开发与维护。通过这些新媒体宣传,增加了频道粉丝和观众的黏性。

营造文化凹地打造教育高地 篇4

要营造文化凹地, 校园文化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活跃但不缺谦逊

学校能否发展成为特色学校, 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需要努力建设学校浓厚活跃的文化氛围, 营造出人人热爱学校、人人关心学校, 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使学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设置激励语、警示语, 让学校的一墙一树, 一砖一瓦, 都成为育人的载体, 让教育无处不在;比如举办学生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书画展、诗歌朗诵比赛、才艺比拼、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都可以使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活跃, 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 不能只陶醉于校园文化的活跃, 还应将“谦逊”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谦逊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 要经常向其他学校学习, 不能骄傲自满, 要虚心学习, 包括向不如自己的学校学习, 扬他人之长, 避自己之短, 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发展。

独特而兼具包容

校园文化独具特色是一所学校最亮丽的名片。然而独特的校园文化, 不是天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不断创造出来的。所以, 一所学校要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 比如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 走廊、车棚、办公室中布置师生健康向上的书画作品;把校本教研建构成一种适合师生共同生长的文化土壤;倡导教师不断学习与反思;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改变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这都是独特校园文化的体现。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都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自己校园文化风格的基础上, 还应有广泛接受、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博大的包容之心, 以自有文化为底蕴, 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 形成多样的独特校园文化。

传承且力求创新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不容易, 形成之后必须传承下去, 这对一所学校很重要。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传统可以使师生了解学校的历史, 并培养学生学习优秀校友、为母校争光的荣誉感。但是校园文化是动态发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 许多东西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因此一所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不仅要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 而且要适时反映出学校的新动态、新发展, 要力求创新, 在创新中把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对立的, 但也是统一的, 必须根据学校的特点恰当地解决好,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在传承中创造出更具现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来, 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严谨却不失人本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 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 重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使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制度文化就是校园精神, 是校风、学风、教风的集中体现, 具有规范性、渗透性、持久性, 具有导向、约束作用。要搞校园文化, 就需要严肃、严谨、严密。但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陶冶学生情操, 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全面发展, 所以要让校园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田, 触及师生的灵魂, 充分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 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以人为本, 以教师、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这是一所学校发展好坏的关键。

文化高地 篇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马保三同志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杰出贡献传遍齐鲁大地,是学校构建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坚持每年组织教师到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纪念馆、牛头村烈士陵园、马保三同志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或参观学习,引导教职工积极感悟烈士的精神实质,探寻烈士的人生内涵,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教育教学观。我们注重用烈士“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精神来引领我们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教师队伍的精神“高地”。———提炼红色精神,锻造教师优秀品质。

作为山东革命老区,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血与火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丰富、全面、完整的红色教育资源,涵盖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全局意识、组织纪律、自强不息、克己奉公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让这些宝贵财富深入教师内心,双王城教办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挖掘,聘请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整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时期各种感人的故事,编写成具有较强系统性、生动性、感染力的《牛头革命传统教育读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烈士感人事迹,写心得体会活动,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的自觉性。

——-开展教师红色专题教育。

根据学校提炼的红色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将每年组织教师开展寻访当年马保三同志战斗过的地方——巨淀湖景区参观巨淀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活动,让教师从各个层面深入了解中国革命战争时代的艰难历程,以及那个时代优秀的红色传统、红色精神等资源,从而对学校的红色文化精神产生更深的理解。让红色传统、红色精神融入教师的内心,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成为真正的红色德育的引导者。

把银川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 篇6

把银川建成西部区域性文化产业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银川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这几年我们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从规模来看,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试验园区2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21.63亿元,增加到2015年46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3%,约占全区总量60%以上,年均增长22.5%。虽然占比较小,但发展潜力大、势头好。这表明文化产业作为一股新的力量,正在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从结构来看,文化产业不仅仅自身在发展,而且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步伐加快,“文化+”開始带动旅游、农业、酿酒葡萄及酒庄、会展等相关产业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异军突起,去年,旅游收入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7%。全国第三个韩美林艺术馆在银川落成开馆,水洞沟、军博园分别跻身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银川获评“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iBi育成中心的软件开发、动漫游戏紧跟世界前沿和百姓生活需求,跻身中国产业园创新力百强,“iBi模式”在全国推广。去年举办第二届WCA世界电竞大赛,4天的时间在线观看人数达1.6亿,WCA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赛事平台,市场估值达到5亿元。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先后借助中阿博览会,成功举办了中阿艺术节、中阿国际动漫节、中国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建中阿舞美演艺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大型民族舞台剧《月上贺兰》先后赴埃及等13个阿拉伯国家演出60多场,邀请11个阿拉伯国家政府文化代表团来宁开展中阿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

下一步,一是实施“一带一路”文化产业促进计划。加快组建银川市文化投融资公司,成立“一带一路”毗邻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加快中阿文化园、中阿雕塑园、回乡文化园二期、中阿文化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投资达到2000亿元,全力打造中阿文化交流的核心区。二是实施“十百千”文化产业壮大计划。 “十三五”期间,重点引导培育10家产值过亿的龙头文化企业,培育壮大100家产值过千万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发展1000家特色小微文化企业。三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强规划引导、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办好“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中阿国际动漫节、华夏国际动漫艺术展、“wca全球电子竞技大赛”等大型博览活动。依托智慧银川和大数据建设,鼓励支持文化特色产品、非遗生产性保护网络创意交易平台和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鼓励发展面向伊斯兰国家的艺术设计服务外包,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各领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力争把银川建成西部区域性文化产业高地。

行政审批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推进”。

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会城市银川,认真落实宁夏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两优”投资发展环境,在行政审批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4年,成立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建成市民大厅并投入使用,成为西部地区首家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进行审批的城市。一是一局一章管审批。将59枚公章彻底封存,由“一枚印章管审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80个工作日减少到880个工作日,减幅达79%,平均审批效率提速了75%。二是一个大厅管服务。将企业注册、房屋交易、“五险一金”等500多项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放在市民大厅400多个窗口办理,真正实现了“群众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新格局。三是一份清单管边界。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将全市8570项行政职权精简了65%,将78个审批事项改为备案制运行,是西北地区保留职权事项最少的省会首府城市。四是一个部门管市场。在全区率先开展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工商、食药、质监“三局合一”,形成“一个部门管市场”的格局;我们还创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先照后证”商事管理和服务机制。五是一支队伍管执法。成立了市及市辖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划转有关部门及其执法队伍人员编制及职责,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六是一个平台管监督。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实施全方位无盲点的监控监察和督查督办。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行政审批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15年全市新设立企业达到1.2万家,比2014年增长46%,比2013年增长185%,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营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活力。

201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视察银川市民大厅时指出:“银川市从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彻底打破了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2016年2月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银川市民大厅时指出:“银川行政体制改革切实做到简政放权到位,放管结合到位,优化服务到位。”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无疑是对我们行政体制改革成果的巨大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改革步伐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报告》中的要求,“解决好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接得住、管得好下放的审批事项”。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供更加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是把简政放权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依靠互联网+政府服务,深化与中兴公司的合作,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巩固扩大网上申报、网上审批规模,让数据多跑腿,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二是再取消下放一批审批事项。落实、承接好国务院、自治区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做到无缝对接。结合县区政府贴近基层的特点,对确需审批但由县区实施更有力、更方便、更有效的审批事项,继续向县区下放审批权限。同时继续向市场、社会、企业放权,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家职业资格等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建立个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的诚信体系和征信制度,形成三者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两点建议

一是申请国家支持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目前,西夏陵申遗已列入世界申遗预备名录,按照申遗要求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物本体保护、博物馆迁建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刘延东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前期工作国家文物局给予充分肯定,请求国家文物局针对银川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大的支持,确保2018年申遗成功。

文化高地 篇7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本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当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 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进一步凸显。

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一步步上升。究其原因,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李建盛的评论是“过去是武力之争, 接下来是经济之争, 现在正进入文化之争。”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已经十分突出。

除了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国内“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现象频频亮相荧幕, 肇事逃逸、欺凌弱势、见死不救的案例层出不穷, 国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受到国际上的质疑和谴责, 各类文化攻击和侵略从四面八方涌入。文化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反思社会真实的必由之路, 而这些负面信息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安全。所谓文化安全, 从维护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 认为文化安全问题是针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可能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和威胁而提出的, 其话语背景是国家文化观和民族文化立场, 文化安全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的核心是要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命运、地位和境遇问题, 即面对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保持特定国家文化的独立性, 使其在体系上不被解构, 在风格上不被改变, 在价值上不被消解, 在地位上不被排挤。

2 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全球化、网络化、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众传媒在意识形态构建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 意识形态领域力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 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意识形态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力量, 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挥有赖意识形态对不同社会群体舆论的引导和整合。”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 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 于“文化涵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大众传媒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首先, 我们来探讨下它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专业知识, 笔者认为包括两点:第一, 议程设置理论, 其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 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第二, 沉默的螺旋理论, 该理论指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 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 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 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 逐渐变得沉默, 最后转变支持方向, 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 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在“沉默的螺旋”中, 大众媒介扮演了重要角色, 是人们获得舆论传播的来源。大众传播能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确定主导意见;增强意见影响力;维护某种意见的公众性。

其次, 我们再来观察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对我们价值观形成、观念和态度改变的巨大作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娱乐至死》这本书, 其中就谈到大众传媒, 尤其是电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冲击, 公众话语走向娱乐, 最终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更是将大众传媒建构起来的“符号价值”为王的社会描绘的令人胆战心惊。刚刚过去的光棍节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嘛, 铺天盖地的广告将商品包装的精美诱人, 不抢点东西就“out”了。品牌、形象的塑造都是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头脑风暴将人的注意力聚焦的产物。

大众传媒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基于以上现象的分析, 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利用新媒体 (网络) 渗透文化, 开展全球攻势, 实现“中国文化全球化”。网络中的信息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已经日益成为文化活动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 这对中国的文化价值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第二, 建构国家形象。大众传媒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 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 将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与未来的中国三者结合在一起, 形成既有历史传承, 又有现代感与亲和力的国家形象符号系统, 并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使国际友人一提到中国不局限于“唐人街”、“李小龙”等字眼。具体而言, 包括自塑和他塑两方面。一是在现有媒体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 增强实力, 打造一批本国传媒的“航母”, 形成权威性的传播机构, 全面提升对国际舆论影响力。一是在通过国内媒体向外传播的同时, 借助西方主流媒体或国际化媒体反向进行“二次传播”, 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扩大影响力。在当今的国家形象话语权建设中, 透明度决定公信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我们要本着浓郁的主体性意识, 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 把国家形象体系建构和传播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基本战略。

第三, 做好跨文化传播。协商、沟通、理解、融合是跨文化传播的宗旨。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 它能以生动再现的特点轻易打破文化与国界的壁垒, 把文化和意识用画面、声音、符号手段展现出来。《南京!南京!》、《金陵十三衩》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们从电影的视角对抗日战争进行了诠释, 引发了国人对民族立场和文化立场的大讨论, 既开拓了国际市场, 也准确地在国际传播视野中树立了中国形象。2006年“中国城市营销工程”启动, 大连、上海、天津、无锡陆续迈出了“城市营销的步伐”,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借张艺谋的宣传片走出国门, 走上了国际舞台。《功夫熊猫》中成都的宽窄巷子、担担面等又一次加深了世人对“蜀都”的印象。第四, 营造良好的媒介文化生态。具体而言, 首先, 转变传媒理念, 变“迎合大众趣味”为“创造大众趣味”, 摆脱“三俗”;其次, 重置议题, 引导舆论;最后, 加强传媒文化的自我监督, 形成良好的传媒批评。

3 走产业化道路, 争夺文化霸权

通过上述两部分, 文化命题的重要性以及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已经较为清楚了,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走怎样的道路呢?之前, 十六大针对工业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受此启发, 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议, 本文拟提出文化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即坚持以原创性带动品牌化, 以科技力促进国际化, 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国际认同高, 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开掘的文化产业化道路。

这样来定位源于文化产业的属性, 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活动的。与一般产业一样具有经济属性, 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同时, 又区别于一般产业, 具备精神层面属性。在文化产业中文化审美与市场、商品不能分开。

目前,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不少问题, 大致如下:第一, 总量规模不大, 仅占世界总额的不到4%, 而美国占世界总额的33%;第二, 结构不合理;第三, 原创能力不强, 造成“功夫是中国的, 熊猫也是中国的, 但《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局面;第四, 知名品牌不多, 屈指可数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三亚等;第五, 科技含量不高;第六, 人才严重不足, 这也是文化产业扩大再生产的瓶颈。

文化产业是生产精神食粮的, 国人精神上吃不吃得饱、吃不吃得好就看这条产业道路能否克服上述问题, 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这条产业化道路, 争夺文化霸权。注意, 这里文化霸权的概念是不同于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的。他认为,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现金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 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 而是通过宣传, 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 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我们要争夺的是国际文化话语权, 现阶段我认为包括以下两点:第一,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 保证我国的文化不被侵略, 成果不被剽窃。说白了, 在自保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从自觉——自信——自强, 一步步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 其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阐述, 并针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走一条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设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软实力,大众传媒,文化建设,文化霸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9月.

[2]刘宽亮, 岳澎.关于文化安全问题的学理探索[J].山西师大学报, 2004 (4) .

文化高地 篇8

长期以来, 教师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一直隐性存在, 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 这一概念正式浮出水面并受到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专家和教师文学创作者围绕其内涵、外延、特点及意义展开讨论。有论者认为教师文学是天然的核心文学和先进文化, 是打开校园文学之门的钥匙, 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地。

教师文学独立的价值

现在, 教师文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 很多人不免要问:何谓教师文学?它有何特点?

白烨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教师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一直隐性存在, 但我们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现象去关注, 这种不受重视的状况需要改变, 因为没有教师文学, 就没有校园文学, 而且教师文学是一种纯正、良善、高雅的文学构成, 它是天然的核心文学和先进化。本次颁奖典礼后, 我们要把教师文学作为一种常态, 通过各种方式, 进一步阐述和宣传其概念。更希望通过教师文学表彰奖这一平台, 推出更多像首届全国“十佳教师作家”那样的优秀教师作家, 真正使教师文学得到提高和普及。

金波 (著名诗人、首届教师作家终身成就奖) :今天, 我第一次知道了“教师文学”这一概念。这一命名, 意义重大, 它等于告诉人们, 文学中有一个独立的门类, 就是教师文学。教师文学作品应该有纯正的文学趣味、规范的文学语言和永恒的文学价值。以此来看, 教师文学应该是教育文学, 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

王世龙 (诗人、校园文学研究专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教师文学的确一直存在。古往今来, 许多著名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 桃李满天下, 佳作传古今, 他们传承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光辉的人文精神。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 鲁迅、叶圣陶、朱自清、闻一多等名家大师都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文学领域发出了新时期第一声呐喊”的《班主任》, 就出自于从中学教师走向文坛的刘心武之手。当前, 不少教师作家和热爱文学创作的老师们, 既以满腔的热情投身教书育人的事业, 又以不懈的努力坚持文学创作, 赢得了教学、创作双丰收。现在, 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并进行学术研讨, 积极引领教师的文学创作, 这是时代的需要。

苏立康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教师的写作, 主要有两种角度:一方面是文学的写作, 比如儿童文学、校园文学;另一方面, 老师还要写自己的成长与学习体验, 写自己对专业的研究、理解和实践, 突出表现为教育叙事与杂感。这些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 但对老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这两种角度的写作, 构成了教师文学的特色。

教师写作是素质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催化剂

教师文学表彰奖的设立, 旨在倡导教师写作, 那么教师写作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何意义?

苏立康:在我看来, 语文老师和文学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很多老师当初选择学中文、选择做语文老师的时候, 骨子里一定有一种东西在推动着你, 是什么?我想就是对于文学的热爱, 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对于语文教育的热爱。我们热爱文学, 实际上文学阅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 关注那些文学现象, 关注那些生活当中的生动细节, 这些东西又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些文学现象背后的东西。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当中经常做这样一件事, 而这样一件事本身就锻炼了我们语言能力, 锻炼了对生活本身的观察力, 我们的认识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

庄之明 (著名作家) :我曾经也是中学教师, 是从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作家, 曾经当过《中学生》杂志的主编, 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过儿童读物。我的老主编、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最适合教孩子学东西。”为什么?我认为, 中小学教师最了解中小学生的生活, 熟悉他们的心理和兴趣爱好, 并且, 他们热爱孩子, 有一颗童心和爱心。特别是语文老师, 有比较深厚的语言功力, 他们是校园文学园地里辛勤的园丁, 更是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

林莽 (著名诗人) :《西游记》有一段很有启示的故事:孙悟空刚从石头里蹦出来时, 眼睛是放光的, 光芒一直惊动了玉皇大帝, 他派千里眼和顺风耳下界观察。后来, 千里眼和顺风耳发现眼睛放光的是一只石猴, 便回去汇报说, 现在没关系了, 因为他吃了人间的饭, 眼睛不再放光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或文学作品当中, 或者类似场合之下, 我们的老师能拥有一双慧眼, 能够把那些真正好的作品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的心灵能够拂开灰尘, 让他们永远保持一种纯净的心,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说, 教师是打开文学之门的人, 而教师文学拥有让老师打开慧眼的魔法。

张丽钧 (首届“十佳教师作家”, 唐山市开滦一中校长、特级教师) :文学语文、文学语文教师、文学作品与教学几乎是天然的姻缘, 青年语文教师谁没做过文学梦呢?正是靠着文学的阅读、欣赏和创作, 我们才能净化心灵、熏陶修养, 滋润情怀。一个具有文学情怀的人, 一个文学修养深厚的语文老师, 他的精神世界必将是丰富而多彩的, 他的语文特长也必将是内蕴深刻而灵动的。当下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学素养, 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 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文学素养, 在语文老师那儿具备的人越来越少, 层次也是逐年下降。这也是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不少、步履艰难的原因之一。

教师写作要坚持教育与文学的结合

当前形势下, 应如何发展教师文学创作?

吴思敬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 :发展教师文学创作, 要坚持“教育”与“文学”相结合。要特别鼓励教师作家创作贴近生活, 贴近教育的文学作品, 多创作反映学校风貌、教师风貌、学生风貌的作品。这样的创作行为, 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为。

发展教师文学创作, 要坚持“业余”与“业内”相结合。从总体上说, 教师文学创作属于教师的业余创作, 但它往往又是与教师的专业工作紧密相关的。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写“下水文”、“示范文”, 与学生“同题写作”, 其中不少就可以列入文学创作, 而这样的创作实际上就成了“业内”的工作。同时, 教师坚持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最好的身教, 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影响, 不少学生就是因为遇到这样的教师而选择了发展个性特长的成长之路。

发展教师文学创作, 要坚持“实现社会价值”与“实现自我价值”相结合。教师文学创作, 一方面是为了让学校文化氛围更美, 学生心灵更美, 另一方面也要在“为同时代人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中“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教师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付出的是心血, 收获的是快乐, 感受到的是至真至善至美, 拥有的是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代士晓 (首届“十佳教师作家”) :曾几何时, 教师写作被误认为是“不务正业”, 即便工作兢兢业业, 育人勤勤恳恳, 依然被视为“另类”, 只能在黑夜里放牧自己那颗对文学无限憧憬与崇敬的灵魂。其实, 教师写作意义非常重大, 不但不是“不务正业”, 反而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最前沿, 原生态的课堂和具体鲜活的学生成长过程, 为教师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 这是一线教师进行写作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 只要用心, 喜欢文学的教师就一定能够在写作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文化高地 篇9

提升质量软实力

“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的主题,”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卓慧在致辞中指出,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追求质量永无止境,大陆各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质量,这是提升民族形象的需要,同时也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很多人认为质量问题源自于政府监管不力及社会诚信缺失,但这并不全面,提升质量需要依托文化的力量。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但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仅为26位,其中技术投入及商品市场效率等元素较弱。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质量要素困境。质量安全系数不高,技术含量不足,品牌建设乏力成为制约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以技术进步和质量管理为突破口实现贸易强国的建设。在这方面,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大有所为。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应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平崛起的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增强我们的软实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而且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副司长高阳作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提升质量软实力”的主题演讲,他特别提出,质量文化建设需要扎实推进,不能流于形式。要在4个层面上推进质量文化建设进程:一、打造工作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文化普及活动。面向全社会开展质量理念和质量知识的推广普及活动,培育群众性质量文化建设氛围,灵活运用征文、知识竞赛、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搭建质量文化活动平台。大力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在品牌评价与质量奖励制度中科学设计质量文化相关指标;在质量兴省(市)工作中增加质量文化建设目标与措施等。二、打造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先进质量文化。运用现代传播手段,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图书、画册等载体,多渠道、多角度宣传质量文化。策划设计系列宣传活动,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质量志愿者等活动,广泛宣传质量文化。在质量工程师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强调质量文化;在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进一步融入质量文化,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质量价值观。三、打造交流平台——开展先进质量文化建设交流。围绕质量文化理论研究及企业试点工作进程,以座谈会、研讨会、论坛、论文论著等形式,广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交流,研究借鉴发达国家质量文化建设经验,总结我国质量文化建设成果,探讨质量文化研究及建设思路与方法,力争尽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理论体系和建设模式。四、打造培训平台——培养质量文化建设人才。人才的培养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质量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应着眼于质量文化建设实践,在理论研究中培养学术人才,在质量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培养实务工作人才,在标准、认证认可领域培养专业咨询人才。鼓励相关机构和部门着手编著质量文化建设教程及理论研究文集,研究探讨质量文化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在高校或职业培训教程中增加质量文化建设内容,逐步形成质量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高阳透露,国家质检总局正在起草“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将对建设质量文化提出相应具体的措施。

中华文化可孕育优良的质量文化

“台湾有一家餐饮企业叫王品牛牌,老板宣称‘以半部《论语》治理公司’,把儒家文化和理念融入到公司管理之中,公司发展非常迅速,如今公司已经上市,上市的说明会就是在孔庙举行的。”中华(台北)品质学会理事长杨锦洲以实例证明推行质量文化对企业成长的巨大作用。杨锦洲认为,企业品质文化不但是企业成功推行全面品质管理、品质经营的基石,更是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

杨锦洲讲了一个故事:在日本,一个年青的教授从百货公司购物出来,在地铁上一位小姐站起身给他让座,他很惊讶,那位小姐指了指他手里的购物袋,说自己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员工,感谢他对公司的关照。杨锦洲说,他在中华汽车公司担任顾问的时候,公司当时有一项规定,要求员工穿公司制服时,如果在外面看到中华车主遇到问题要主动提供帮助。杨锦洲当时对公司负责人提出,不仅是员工穿制服时要为车主提供帮助,即使不穿制服也应该做到。杨锦洲认为,以上都是在文化层面上培养企业员工内在的质量观念。

杨锦洲提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台湾企业在塑造品质文化的过程中受到中华文化很深的影响,西方的管理方式、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不同,有建立有华人特色的质量管理系统。

在论语中,有许多的理念与智慧可加以延伸构成质量文化的重要内涵(渡边美树,2011)。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指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但却有助于质量文化的塑造。我们先反问自己:我们买东西时,绝对不愿意买到不良品,店家提供送货时,我们也是不愿意店家迟送或者送货不准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训示我们,当我们是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或为某些厂牌做代工,则一定要提供百分之百的良品,而且交期短,且又准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所以我们每天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是否有不良品?交期是否有所延误?对顾客的承诺是否能做到?等等。王品集团的主管、员工每日早晚都会检讨质量问题跟顾客的抱怨与意见。孔子也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此,当质量出问题,必定要有自我检讨,分析原因,找出改善之道。这也就是在日本企业极为普及的持续改善理念,每个人均负有质量责任,会不断的检讨自己的工程,落实自主管理,追求百分百良品。

产品质量之基础在于生产产品时的工艺。日本及德国的产品质量一向都受到全球消费者所赞赏,其背后所依赖的就是制造的工艺。谈到工艺,中国古代先人就已非常重视制作产品的工艺。四川三星堆出的古铜器,是三千多年前的制品,其工艺多精美。中国古代工艺之精良有其文化传承。在诗经中有句训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意即为「人要成为有智慧,文质彬彬的君子,则要不断的自我修养,好像治骨角、治玉石一样,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由诗经的这句话语中可了解到中国文化里隐含了追求工艺精良之元素。在孟子学说中也提到工艺对于治学之影响。孟子谈到治学必须先有方法及确立标准。他更以射箭、工艺为例,强调治学要有基本方法。

杨锦洲认为,以上例子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确实可以孕育出优良的质量文化。

——中华(台北)品质学会理事长杨锦洲

构筑质量文化高地

建设质量文化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是应对国际竞争,提升质量信誉的需要,是保障消费安全,治理质量安全事件,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中国航空综合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在演讲中提出,要构筑质量文化高地,增进两岸经济发展。

蒋家东认为,增进经济发展,质量是解决方案。两岸经济需要质量动力。对大陆来说,要以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拉力,对台湾来说,要以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力。质量可以作为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岸应携手推进质量卓越共同行动计划,共同应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性挑战,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产品和品牌获得世界级的质量信誉。为此他建议,两岸建立面向国际的区域性质量发展战略,拓展两岸质量合作,协作应对国际贸易争端。

亚洲品质组织(ANQ)前会长王治翰也提出,两岸品质学(协)会的成立比发达国家晚二三十年,要尽快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为此,他建议推动全面品质教育训练,实行长期性的学校品质教育。同时实施全国性的全面品质管理,鼓励创建以品质为中心的新中华文化。

文化高地 篇10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三小学一直以“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立足学校的基础上, 努力提炼符合自己校情和时代要求的核心理念, 并将其转化为师生的外在行为, 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力量。

一、立足学校实际, 提炼“时空探索教育”核心理念

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构建, 需要借鉴国内外经验, 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需要富有个性的校长和拥有经验的教师, 需要和谐的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然而, 学校的核心文化还需要我们去挖掘、提炼。在挖掘、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时, 要做到认真研究社会发展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提出的挑战;认真研究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特色,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 并善于为我所用;认真研究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尽可能取得家长的支持, 特别是满足学生的选择和发展需要, 让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认真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行为, 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体现者。

东高地第三小学比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人奉献、拼搏、团结、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构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航天发展史、航天人物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开展航天精神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 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在多年的实践中, 学校初步将“航天教育”作为提升自己的有力抓手, 并着力发展这方面的特色, 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 经过深入的思考, 学校提炼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即航天活动本身具有的“探索性”。“探索性”的核心内涵是实现并创造生命的价值, 而学校又是“人”的教育, 其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为师生探索并创造生命价值服务。因此, 航天活动的“探索性”是我们思考教育的起点, 也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归宿。

2008年, 学校提出“时空探索教育”理念。首先, “时空探索”这一概念揭示了航天活动的本质, 对应了学校已有的“航天特色”, 并具有把这种特色教育向非航天研究人员子弟普及的弹性空间;其次, “时空探索教育”中“探索”这一概念在“航天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顺应了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探索品质的基本趋势;再次, “时空探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定位既基于学校独特的生源现状, 又超越这种现状, 既顺应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探索素质培养的历史潮流, 又凸显学校对这种潮流的独特理解。

“时空探索教育”的核心理念, 既是对“航天特色”的最好诠释, 同时也是对学校文化最准确的总结和提升。

二、细化核心理念, 诠释“时空探索教育”

“时空探索教育”的内涵是:时空探索教育是培养学生时空探索品质的教育, 是激发学生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张扬生命力的教育, 是引导学生通过时空探索创造生命价值的教育。

通过分析总结学校多年来形成的组织文化特色, 概括出学校的价值取向, 即校训“博学、首创、至善、立美”, 成为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

博学: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博学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的航天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品质, 才铸就了航天事业的崛起。我们不要求小学阶段的孩子达到博学, 但要有博学的潜质, 即孜孜不倦的学习品质, 善于研究、广泛性学习的品质, 终身学习的愿望。

首创:不懈探索、争为人先。首创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动力。我们的航天人具有首创的精神, 他们敢于创新, 不断创新。我们师生的首创体现在善于将他人经验和自己的实际进行整合, 提出新的思考, 产生新的行为。

至善:修身养德、社会担当。至善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原则, 是责任的担当。“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奉献”是中国航天人的特质,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大善。我们的师生也要有这种情怀。

立美:博雅心境、艺术人生。立美是师生进行探索活动的精神追求。学校生活是普通的、平凡的, 其中的“美”需要体验;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世俗的, 其中的“美”需要感悟。师生要在这其中, 通过认识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并享受美;通过生命的释放, 生命价值的创造达至生命之美。

同时, 学校还设计了校园吉祥物彰显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吉祥物的设计灵感源自运载火箭, 以火箭为基础, 进行拟人化处理,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校的班牌、提示语上都有这个卡通形象。

在分解、细化核心理念的过程中, 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吉祥物命名活动, 经过征求多方意见, 最后命名为“航宝”。

航宝的寓意是:航是航天、航海、航空……航是航行, 航行需要勇气、力量、智慧……我们要去远航, 探索未知的世界;宝是我们每一个孩子, 我们不仅是家庭的宝, 也是老师的宝, 不仅是航天的宝, 更是祖国的宝, 世界的宝。我们都是“航宝”, 我们要在时空探索教育的引领下扬帆起航。

通过校园吉祥物命名活动, 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得到了师生、家长的认同与理解。现在, 校园吉祥物已演变成学校争星活动的奖章, 孩子们都积极努力, 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宝”。

三、全方位课题引领, 践行“时空探索教育”

北京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时空探索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申报成功, 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师生深入研究“时空探索教育”, 自觉践行“时空探索教育”。

此项课题研究以深入分析、明确时空探索教育内涵为基础, 结合学校实际, 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课题引领, 以此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遵循科学性、创新性、人本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行动研究、个案访谈、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时空探索教育的学校特色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课题研究, 初步形成了时空探索教育的学校文化特色, 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1. 校园景观建设彰显个性、形象、特色

校园景观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 是学校个性的体现, 也是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 与学校办学理念配套的校园环境建设对办学理念的渗透与推广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 我校紧紧围绕着“时空探索教育”这一教育理念, 将景观主题确定为“时空探索旅程”。

走进教学楼内, 蓝色的星空、拔地而起的火箭、一幅幅壁画, 向人们讲述着我们对“时空探索教育”的理解。各个楼层围绕“时空探索”确定了不同主题内容:宇宙与生命、艺术与人文、地球与科技, 内容设计跨越古今, 中西合璧, 彰显了时空探索教育这一理念。

2. 德育活动凸显自主、开放、多元

“时空探索教育”的德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为重点。通过实践与研究, 我校“时空探索教育”的德育活动凸显自主、开放、多元的特色。

自主:“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要以学生的自主教育为中心, 给学生提供较多思考、认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要体现“自主”就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好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过程, 才能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与提高。

开放:“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 学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一个“平面”, 而应该面向社会、依托社会, 为学生开辟新的教育资源与更为广阔的活动场所。在开展活动中, 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 学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 调动家长、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 共同探索在“时空探索教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工作的开展, 实现教育的课内外完美结合。

多元:“时空探索教育”中的德育活动应是多元的。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 为使学校教育更具实效性, 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 才能走进和适应生活、现实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 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参与体验、实践创造等多种形式, 感悟提升,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 提高探索能力。

3. 课堂教学呈现情趣、灵动、尚美

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在课堂中体现, 我们在课堂教学特色的研究上, 打造探索性的课堂, 实施探索性教学。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呈现出情趣、灵动、尚美的课堂教学特色。

有“情趣”的课堂:“时空探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彰显生命力的课堂, 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力的课堂, 是有声有色、有情趣的课堂。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课堂同样可以上得生动、有趣、有情感, 以此激荡学生生活情感的涟漪, 学生就会在课堂中主动地去实践、体验、探究。

“灵动”的课堂:“时空探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在放手的同时, 呈现出灵动和生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它有心灵的对话、思维和思想的碰撞, 学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迪, 从而逐步变得有灵气、有悟性、有智慧。

“尚美”的课堂:“尚美”是“时空探索教育”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是课堂教学要引领孩子们达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但引领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展现美和创造美, 同时还要增强师生的责任担当, 造福社会。大爱无疆。“尚美”是后续不断探索的品质与不竭动力。

4. 校本课程建设凸显开阔、贯通、启迪

在“时空探索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实际需求, 不断开发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品质。

“开阔”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基础。首先,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领域, 增长更多的见识;其次, 开阔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精进性不断得到发展。

“贯通”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方法。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 我们试图实现学科之间的贯通、知识之间的贯通、思维上的贯通。孩子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一门知识、一种技能, 还是学习方法, 领会思想, 将之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与能力。

“启迪”是“时空探索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追求美、创造美, 用博爱关心周围的人与物, 用智慧造福人类,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 更多地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启迪。

构建人才高地 篇11

立足高标准,聚贤吸能构建人才高地

无锡机械工业着眼企业长远发展,融入人才全球竞争。

一是注重事业引才与环境引才相结合。人才最看重的莫过于成就感和归宿感。一方面,我们以富有挑战性的攻关目标引才加盟,加快引进前沿性学科技术带头人,建立多所高校人才供给基地;另一方面,大力创造科研条件,加强基层面素质培训,使才华施展不仅有舞台,而且有基础。近几年来,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逐年增多。目前,全公司拥有国家、省部、市级中青年专家32人,享受政府特贴23人,“333”培养对象16人。2002年,2名留日博士生被我们拥有的扎实技术基础所吸引,回国创业,与我们合作创办了生产机光电高科技产品的企业——爱尔华公司,该产品在全国独家生产,在国际上也处领先水平。

二是注重知识结构与能力互补相结合。现代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团队精神和人才的互补。因此,我们既注重物色学术上拔尖的领军人物,也注意吸引富有协作精神的辅助创新型人才,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发展什么,引进什么,合理配置,增强团队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每年引进各类优秀人才500多名,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人员配置不断优化。公司一家下属企业通过不断引进人才,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水力模型和中置式液压调节机构技术迅速转化为技术优势。在国家重大项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夺得第一标,为建厂以来最大的单项销售订单。同时也为参与整个东线工程竞争确立了技术先发优势。

三是注重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我们对一些智力成果和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广开引智渠道。技术课题委外研制,与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产学研有机结合体,引智提升了企业竞争优势。华光锅炉公司与中科院联合研制的75蒸吨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国内首台完全国产化锅炉,4项主要性能指标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该公司已连续3年实现超常规发展,2001年完成锅炉订单任务8千蒸吨,2002年完成1万蒸吨,2003年完成2万蒸吨,2004年将要完成3万蒸吨。去年,全公司开发了40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科技产品,其中近80%是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实验机构联合开发的成果。人才与技术,水涨船高。无锡机械工业整体梯级压铸模具等一批科技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和国家重大装备创新研制项目。CA6DL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压缩机公司的LGD节能机电一体化喷油螺杆压缩机等16个产品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度进一步增强。2003年,无锡机械工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量的近50%。

谋求大发展,舍得投入夯实人才基础

这几年来,无锡机械工业立足于不断提升人才素质,力求与时俱进,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养,青年人才全面培养,周密制订计划,及时更新内容,不断完善机制,灵活创新方式,分层次分对象强化培训工作。

选准项目培养紧缺人才。对尖端技术、尖端设备急需型人才,选拔优秀员工带着课题任务去“拜师学艺”。一汽锡柴与国际最权威的燃喷技术研究机构——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6DL新品柴油机,专门拨资租楼,先后派出20多名技术人员长期驻扎,与对方专家共同研制开发,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迅速消化、吸收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于其它新品开发和6DL这个世纪新品的生产流程设计。同时我们在引进先进设备同时,加强技能人才的出国培训。去年,全公司技术工人出国培训就达70多人次。

建立基地培训关键人才。对于急需知识更新的技术骨干,我们采用“离校不离岗、校企双导师”的教育方式,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让学员在学习中攻关,攻关中完成学业。几年来,我们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联合举办工程硕士班,建立了机械培训中心这个稳固的培训基地,已培养工程硕士生30多名,目前在读工程硕士生达180多人。

拓宽渠道培育复合型人才。我们注重提高中、高级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几年,先后派员参加香港蒋氏基金培训达80多人次,派出到国外先进企业考察达250多人次。仅去年,我们派出人员到青岛海尔等先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学习、调研就达5批共200多人次。

有的放矢快培养技术人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重点加强现代化设备操作技能和一专多培训。模具厂特邀用户——美资上海某公司总经理莱尔先生来锡主持AMPS生产优化专题培训,诱导技术工人认识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性,使他们产生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明达电器公司拨资80多万元,请日方合作厂家派员当老师,以日方标准由日方出卷、考评,考评结果作为竞争上岗的主要依据。压缩机公司持续开展育百人工程,至今历时四年,共培养各类人才500多人。许多企业还抽调员工脱产到外资企业等先进企业接受培训,与对方员工共同工作,实地比照自身差距。日前,公司拥有一汽锡柴、压缩机公司等3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探索新机制,强化激励焕发创新热情

创新的热情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持续保持人才创新热情,不仅要使目标富有吸引力,更要重视营造竞争上岗、绩效挂钩的有效机制。

用人上,放开手脚,惟才是举,大胆使用。一是打破论资排辈,大力实施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招标竞聘制,签订责任状,全权负责项目开发,项目在,职务在,项目完,职务消,不搞终身制,下一轮重新竞聘上岗;二是打破职称界限,根据需要动态设立主任开发师、主任工艺师等高级技术职务;三是强化考核,建立业绩量化考评机制和导师点评制,刚性营造能上能下,有退有进,末位淘汰的竞争氛围。用人机制的完善,不仅促进了青年技术人才的成长,而且使创新的活力得到充分展现。现在全公司75%的课题项目负责人,由青年科技人员承担。

分配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人才冒尖。一是全面实行年薪制或月薪制、项目月薪制、新品销售提成制、降本增效提成制等分配政策措施,同时还探索谈判工资制等分配模式,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二是对科技有功人员实施重奖,既奖现金、也奖股权。一汽锡柴、无锡汽车厂等企业还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对科技功臣重奖。目前全公司已有15名科技人才获得股权奖励;三是科技人员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可以入股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科技人才以专利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出资开办企业。在改制企业中,对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还加大配股力度,按较高的比例获得收益分配。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大力推行“八个优先”措施,即对科技功臣优先重点培养发展党员;优先评选先进劳模;优先推荐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优先选拔国家、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以及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优先评职称;优先享受住房、培训等待遇。

文化高地 篇12

发挥支撑作用确立重庆标准化发展战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出自《论语·卫灵公》的这句话来形容重庆市质监局乃至重庆市政府抓技术标准战略,促社会经济发展再恰当不过了。在记者问到重庆市为何把标准化战略放到如此的高度时,重庆市质监局张宗清局长从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战略定位,到国家对重庆发展的战略考虑,乃至从质监部门本身职能的发挥三个角度谈了重庆市确立标准化发展战略,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重大意义。

2007年3月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重庆市的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称之为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重庆做出了“黄金定位”。给重庆提出了10项先行政策或国家层面的先行试验,包括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和“两江新区”;批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提出了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生态环境等。还包括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内陆出口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等。特色定位包括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美食之都”等。而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五个重庆”则成为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展重庆的新目标、新追求和战略决策。

有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如何为实现这些目标保驾护航?张宗清局长是这样来描述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是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新要求。而技术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更是我们“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技术支撑,也是引领重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张局长说:“这是我们经过了长期标准化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得出的结论。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标准化工作在战略高度、科研及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上得以提升。不仅将标准化工作上升成为全市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切实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打造“标准大市”的战略构想,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367项、行业标准375项,批准地方标准342项,各类标准化制修订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2.5倍,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18个,12项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27项获重庆市产品标准奖,初步形成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框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五大产业”特色标准资源数据建设,建成了笔记本电脑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推行标准化工程师制度。目前全市现有标准化工程师210名,标准化专家400余名。开展了九龙坡国家城乡统筹标准化、南滨河路国家餐饮服务标准化示范街、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等8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105个,服务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五个重庆”建设。4月14日,重庆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又通过了国家标准委的验收。在验收会上,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孙波充分肯定了重庆示范区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他说,通过4年的建设,重庆高新示范区创新了标准化工作机制,完善了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加强了高新技术专业领域标准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希望重庆高新区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以更高的要求继续推进重庆标准化示范工作,为重庆的发展、西部的开发、我国高新技术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庆标准化工作在“十一五”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建成内陆技术标准高地框架。今年1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以三号文件的形式发出《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构建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五大工程”。即实施现代产业技术标准引领工程;实施统筹城乡技术标准助推工程;实施内陆开放技术标准促进工程;实施城乡品种技术标准提升工程;实施自主创新技术标准转化工程。通过这“五大工程”的构建,开创出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新局面。

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三号文件的要求,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携手开展相关标准和标准化科研工作。

在谈到与中标院的合作时,张宗清局长十分激动,他说:我们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不乏能力、不乏热情、不乏干劲,但是,要想全面推进重庆的标准化战略,我们还缺乏标准化人才和智力资源,缺乏理论和项目管理实力。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是全国标准化科研的最高权威机构,拥有雄厚的标准化科研人才和科研项目研究基础。我们与他们合作,看重的不是搞几个项目,出几个标准,而是引进新观念、新知识、新机制、新成果,让这种软实力能够在重庆生根、成长、开花、结果。因此,在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下,4月13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渝签署了标准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2011年度合作协议。这既是双方加强标准科研协作,共同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重大举措,也是中标院“十二五”期间开展标准化科研创新,创建地方标准化科研协作网的有益尝试。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在谈到中标院与重庆市质监局的合作时这样说: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质检事业的实际,联系“十二五”国家对标准和标准化需求的实际去找任务、找目标、找舞台、找合作伙伴,找发展动力,通过对全社会提供标准化服务来谋求我院标准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更是我院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科研协作,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利互惠的全国标准化科研协作网是今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作的重点之一。

而今年年初重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内陆技术标准高地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既是对重庆市局提升标准化科研能力的挑战,也为中标院建立地方标准化协作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双方经过协商,围绕发挥标准化技术支撑作用,助推“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和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在共同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基础保障;以质量管理、节能减排、服务标准化、公共安全为重点加强标准化科研协作;围绕重庆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合作;加强国家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培训和实施;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展标准化科研成果推广合作;探索院-局合作新模式和创造新机制等7个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双方共同商定,第一届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国际论坛将由双方共同承办,于今年6月下旬在渝召开。

主抓此次合作的中标院赵楠副院长在双方合作协调会上明确提出,按照双方确定的可持续、可复制、可示范、出精品的合作模式和指导原则,一定要以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总体思想为指导,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若干意见”为突破口,在《重庆低碳城市发展相关支撑技术及关键政策标准研究》和《支撑城市民生建设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两个重要科研方向上进行科研合作试点,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为切入点,开展服务标准化科研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全力助推重庆市旅游精品景点的建设。

上一篇:控制新理念下一篇:蛋白泡沫灭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