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新理念

2024-07-21

控制新理念(精选12篇)

控制新理念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不断完善, 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成本控制是指正企业正常的运营过程中, 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成本控制目标,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进行控制、监督与管理, 根据动态管理的方式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保证成本支出控制在目标偏差范围以内。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与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是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效益, 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 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在生产运营阶段的各项费用投入, 避免企业资金以及成本不科学不合理的浪费, 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增加企业利润收入;二是企业的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成本控制需要各部门的全力协凋合作, 需要全部门全方位的动态控制, 因此有利于企业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优化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 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三是企业成本控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实现成本控制管理, 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成本投入, 进而降低单位价格增加销量,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确保竞争优势。

二、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企业成本控制原则

一是企业成本控制应统筹各方面关系。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首先不能有损社会利益、企业经济利益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并注重质量与成本兼顾的原则, 符合企业当前与长期发展利益要求;二是企业的成本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企业的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 因此在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时, 应从企业整体来考虑, 坚持企业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的全过程, 进行动态的全方位控制;三是坚持按照企业组织结构实施分级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需要结合企业的组织机构, 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与落实, 形成成本控制系统结构清晰, 保证各项措施切实可行;四是明确成本控制管理权责。在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 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明确各管理部门的成本控制责任, 将成本控制目标落实分解, 对于成本控制目标完成较好的部门以及管理者给予奖励, 充分发挥其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措施落实不到位, 成本控制目标未能实现的部门, 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形成整套的企业成本控制激励措施。

三、现阶段企业成本控制常见问题分析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以及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影响, 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各项成本控制管理措施难以落实,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现阶段,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对于成本控制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决策水平较低, 直接影响了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针对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的制定上, 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目标控制措施, 成本管理制度难以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得以实现, 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项成本投入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分析, 进而导致难以对成本实现动态控制管理;二是企业成本控制单单依靠财务管理部门, 造成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在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划分上, 很多管理者将成本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任务, 由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各个部门, 这就造成财务管理部门在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困难。而且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难以从全局掌握企业的成本投入各项信息, 容易造成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信息不足造成决策失误;三是成本控制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悖, 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在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 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就是过于重视企业的成本控制,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片面的追求成本投入的降低, 忽视了对于原材料质量管理或者是企业产品的检验, 导致企业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水平降低, 从而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以及市场销量, 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四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简单, 成本控制措施缺乏合理评估。现阶段大部分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节约各项费用以减少成本, 较少通过革新管理方式、引进新的生产技术等方式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造成成本的效用没有降低。此外, 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效果缺乏评估, 没有建立成本控制责任管理体系, 因此造成成本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 成本控制执行过程疏于管理, 难以真止实现成本控制管理。

四、适应新要求的企业成本控制新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企业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成本控制的作用, 结合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实际情况, 根据企业发展规划以及战略定位科学合理的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并通过加强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通过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促使其在进行企业决策时, 可以统筹兼顾企业发展规划与成本投入控制之间的协调关系, 进而实现高水平的企业成本管理。

2、加强成本使用效益的监督考核

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 应不断完善成本资金投入的管理控制制度。首先应根据企业近期的发展规划, 明确近期内的成本资金投入项目以及规模, 制定相应的资金出入计划, 并分析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其次, 应该加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 通过各部门的协调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管理。成本控制作为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 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 明确各项资金投入信息, 并制定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此外, 应通过成本投入的效益评估机制, 对于各项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 进而使成本投入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得以降低。

3、提高企业生产科技水平, 形成科技推动型的企业成本控制方式

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 很多管理人员认识是片面的, 重视成本节约, 即通过避免企业在生产或者销售过程中资源的浪费或者工作方式的改观实现成本投入的降低, 但是忽视了针对成本投入产生根源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即通过改进企业的生产方式, 提高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 在产品或者服务的设计开发阶段改进生产流程, 进而降低企业各项成本的投入。

4、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实施全面的动态控制管理

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 成本控制管理属于企业各部门多层次的综合管理。既要通过合理规范的组织管理以及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实现, 也要通过高度重视认真践行各项组织管理措施来实现。同时, 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也应与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 并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或者市场条件的波动及时进行调整, 明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促进企业发展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总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 只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成本控制目标以及成本控制措施, 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形成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 才能真正实现成本投入的降低。■

控制新理念 篇2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一本”(以学生为本)、“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三维”(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读(前提)、目标设定(方向)、资源准备(基础)、教学流程(关键)、教学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序和策略方法进行。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新理念;新策略。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呢?

首先,“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大家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呢?

【案例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环节所设计的导学步骤:第一步:师——在我们这首儿歌里住着许多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到课文中去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生——学生边读课文,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文中的生字作记号。第二步:师——这些生字宝宝,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去认识。下面学习伙伴一起做两件事: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生——四人小组开始合作识字。第三步:指名汇报,共同评议;然后齐读生字,玩 “摘星星”游戏。

简析: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识字,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二)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案例2】一位教师设计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文时,在课尾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带进了我们的教室。瞧!这就是春姑娘给大家留下的作业,请小朋友们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作业,在课外抽空时间完成(课件出示作业):⑴ 搜集并且背一背有关春天的诗句;⑵ 唱一唱赞美春天的歌;⑶

画一画你看到的春天。

简析:这一设计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生活性和多样性。

(三)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学设计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出发?

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其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主题单元”编写特征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编写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以人性为线索(或者说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兼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从“三维目标”出发?

【案例3】怎样进行主题单元设计、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这里还是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第一单元《元宵节》为例:这个主题单元是本册教材一开始的单元,春节刚过开学不久(或开学之前)就是元宵节。这个单元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一首儿童诗《元宵节》,一首儿歌《看花灯》),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猜谜语”、“编灯谜”、“学春联”和“查找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过元宵节”等活动。为什么设计“元宵节”主题?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钟敬文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传统节日集中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写春联,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团圆、欢乐、智慧的追求,大人乐意过节,孩子更喜欢过节。设计这样一个主题单元,显然不是思想教育单元,而是一种文化熏陶单元,使中国“尚圆”的审美追求,在孩子心灵中扎下根,使这些孩子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那落脚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国根。同时在这个单元里又学习到了孩子平常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的词语,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个单元在“金钥匙”栏目中还设计了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一个主题单元的设计中,力图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括着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奠基和学会学习意识的奠基,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根据上述的主题单元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汇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案例4】下面是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主题单元(2)中《小山村》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案例5】以《田忌赛马》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个有关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n

bsp;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案例6】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主要参考:

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新理念 新课堂 篇3

一、应体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根本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音乐课程中,可以有以下具体做法:

1.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主,改变重技轻艺的思想,提倡技术为音乐服务。

2.高中音乐课应以音乐欣赏为主,让音乐充满音乐课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情感体验的主要渠道,让学生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从感情的愉悦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

3.由于听觉与视觉艺术同富形象思维的范畴,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具有视像性、具体性的画面。如借用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我在音乐课堂上适当地应用了一些音乐课件,有时甚至是播放电影片段,教学效果就非常好,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氛围也很轻松活泼。

二、提倡综合化音乐课堂

(一)综合化的音乐课堂教学正是适应这一理念,并且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其意义表现在:

1.通过综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促成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2.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3.有利于培养他们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寻找音乐与其他方面的有机联系,可以有以下具体做法:

1.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主要指音乐与舞蹈、戏曲、电影、美术等艺术的综合。如让学生通过舞蹈来表现音乐等。

2.音乐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主要指音乐与政治、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如,有些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历史条件、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这种综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音乐与自然学科的综合,指音乐与数学、电脑、物理、生理、体操的学科的综合。如在讲音值、节奏等内容时,就完全可以与数量概念结合讲解。

三、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探究式学习

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与探索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它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挑战。

(一)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采用探究式学习更具可行性。其意义表现在: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教学环境。

2.把学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3.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同时加强课外音乐活动。如:组建小乐队、合唱队等,多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环境。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高中音乐长期不受重视,跟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也很有关系,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课程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相应的,我们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改善功能。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了综合的评价机制,确定了“异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在评价方式和方法上,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其意义在于: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3.有利于多渠道地获取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5.有利于锻炼师生的评价能力。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多让学生参与评价。

2.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捕捉学生的长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3.在评价方式和方法上,还要因时、因地制宜,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控制新理念 篇4

传统媒体发展与新媒体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 具体表现在:首先, 传播与扩散的速度不同。受众规模是大众传播媒介产生盈利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在美国, 有5000万人使用这一标准, 报纸用了数百年、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 而网络只用了5年 (1993~1997年) 。其次, 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与传统媒体组织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 新媒体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 他们既能够阅读也可以书写并传播, 是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生产和消费体。再次, 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介聚合指称,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有着显著的区别。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互联网, 一旦具备了新媒体的属性, 即可成为新媒体聚合体的接入端口, 实现新媒体交互传播及即时互动的功能, 成为新媒体的组成元素。最后, 相对于三大传统媒体, 新媒体是不断演进状态下的动态媒介集合。新媒体演进形态中既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也有传统媒体在技术赋能后形成的新的形态。

当下, 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媒介素养的策略方面。其中,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Jones, Johnson-Yale, Millermaier & Pérez, 2008) 。有研究者认为, 大学生应该具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媒介信息, 有能力做出定位、评估, 并有效利用所需媒介的能力 (Rebecca Van de Vord, 2010)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看, 信息素养包含着媒介素养且外延更为广泛,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路径,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罗庇克提出通过在线媒介素养提升远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 通过定量测试的方法确定媒介批判与信息素养之间的相关性, 以此确定大学生媒介教育的显性作用程度。此外, 在媒介批评基础上产生的媒介素养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 由此形成以内容为分析对象, 媒介批评与媒介素养相结合的研究案例 (Cynthia Kalodner, 2006) 。

总体来看, 西方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呈现学科横断式的交叉整合态势, 并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和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相比, 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呈现出一般论述多于实证、以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特点。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以新媒体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研究范式开始出现。然而, 对于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实践, 目前还仅限于媒介素养的延伸与补充。事实上, 新媒体素养与传统的媒介素养有着显著的区别, 以“赋权”为特征的新媒体素养和与“释放”为特征的媒介素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 与新媒体实践相比, 新媒体素养研究还局限于传统媒介素养研究的范式里, 没有取得与其实践水平相媲美的话语情境。

近日, 由学者张成良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问世, 成为新媒体素养研究的拓荒者。

《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 (下文均简称为《新媒体素养论》) 一书开篇的前两章主要从概念入手, 对比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素养概念的区别, 梳理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体素养概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借此强调新媒体素养在特定的现实社会语境下不同于传统范式的理由。从新媒体思维出发, 在对新媒体素养的思维维度分析中, 以新媒体观为视角, 强调新媒体作为媒介聚合的存在, 作为动态发展的存在和作为技术发展的存在。突出了新媒体观下, 媒介之间的聚合关系, 以媒介技术为内在动力, 强化媒介聚合对新媒体发展思维和实践上的影响。

在提出新媒体素养概念的基础上, 在有关新媒体素养研究的理论视野中, 作者通过建构“伞状”的新媒体素养概念的理论模型, 强调在社会复杂系统的影响下, 政治思维、人口学变量、社会关系等诸多变量作为系统性元素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作用。在此基础上, 关于新媒体使用与其他社会素养之间的关系也阐述为非线性而不是线性的关系。这样一来, 新媒体使用的自我赋权与自我表达就变得更具体, 新媒体素养也彻底与媒介素养区分开来。

从结构逻辑上看, 《新媒体素养论》一书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构成:新媒体素养的本体论部分、认识论部分和关系论部分。该著作以开放的视野, 从新媒体素养理论的本体出发, 厘清了媒体与新媒体、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素养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认知论的视角对新媒体的使用及“与众”参与加以分析, 最终从关系论的视角强调作为新媒体素养培养的新媒体教育方法与途径。

第一大部分是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理论, 构成了新媒体素养论的基础和立足点。基础是指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系统性考察与论述, 是建构新媒体素养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先是从历史、社会和国际背景展开对新媒体素养的研究, 并就思维维度中的新媒体思维展开论述, 强化了新媒体素养研究理论视野和相关模式的建构;然后通过对新媒体素养概念本体的分析, 指称新媒体在复杂社会系统下的传播及新媒体素养的必然性存在。

第二大部分是关于“新媒体素养认识”的理论与实践, 构成了基于认识论的新媒体素养论的主客体。主客体是说, 新媒体素养论的核心内容, 是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建构过程与其评价性指标的研究。新媒体使用与“与众”研究, 正是基于认识论的主体的分析和理解。关于新媒体素养的测量是基于认识论中客体的评价、分析与测量, 是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客体的认知和研究。

第三部分着力建构了关系论视野中的新媒体素养论体系, 它构成了系统的新媒体素养论的延伸与归宿。也就是说, 关系视野中的新媒体素养论, 超越了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理论范围, 而是强化其形成于实践之中的建构途径。这部分内容旨在明确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共意建构下的新媒体素养发展途径。

在理念创新上, 《新媒体素养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 成为有关新媒体素养研究的亮点。

在重点强调新媒体素养与受众研究的关系时, 提出了“与众”的概念, 力求探寻新媒体生态下受众的目标指向, 以及新媒体素养在传播学视野中的坐标经纬, 以此来把握新媒体素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向。在媒介素养的传统研究范式下, “受众”的概念一直为广大研究者所接受和认同, 并借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在新媒体语境下, 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媒介环境中, “受众”概念显然已经无法完成符号意义上的所指。与借用新媒体业界“用户”这一指称不同, 作者提出的“与众”强调了传播动态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关系中, 提出了基于熵理论的“抛体-涡轮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在新媒体语境中媒介融合有秩序性, 这对新媒体素养的培养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新媒体素养教育途径中, 提出了“自组织”协同传播的新理念。强调新媒体教育的无序化到秩序化过程中, 在无须外在动力作用的情况下, 能够独立完成新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有序提高的过程, 这与以往持有悲观论调的“数字鸿沟”理论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应该说, 《新媒体素养论》一书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系统学、协同学等知识领域, 不论是在理论立足点还是实践层面均做出了努力尝试。对于当前新媒体迅猛普及, 新媒体理论亟待发展的形势而言, 本书的出版具有建设性意义。

新思想 新理念 新举措 篇5

【教学目的】

全面领会和学习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教学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有哪些?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教学难点】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教学大纲】

一、新形势、新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新目标、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和新理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二)完善发展理念

三、新要求、新举措:总书记的重点说明和《建议》的部署安排

(一)总书记的重点说明

(二)《建议》的部署安排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简政放权 C02:小康社会 C03:生态文明 原理和观点:

K01:“十二五”期间,虽然GDP增速放缓,但居民收入一路走高。K02: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K03: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K04: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5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 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 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 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 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 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 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刘晓凯、陈志荣、金振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节选)

„„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 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 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

十八大报告(节选)

„„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 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 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 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 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

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

1.《“十三五”规划研究: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

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1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九份报告,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2014年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和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部分阶段性成果,分别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增长趋势、要素条件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各省经济增长趋势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目标与供给管理政策以及资源性产品改革与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等多个层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希望通过出版引发学

界争论与社会探讨,能够对国家及地方“十三五”规划思路和纲要编写以及专项规划制定等有所帮助。

【目录】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与趋势特征/宋立

“十三五”时期我国要素条件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曾铮

„„

2.《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者:胡鞍钢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9-1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形成、发展和特色作了深入的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2020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即经济发展与结构、人类结构、教育科技、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安全、民主法治、强国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目录】

第1章 中国大战略——三步走

1.1 中国共产党的四大历史使命

1.2 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2000)

1.3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1980—2050)

1.4 党中央“三步走”战略(2000—2050)„„

3.《中国经济新常态》

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从战略高度科学认识新常态,从全局角度辩证看待新常态,针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转换、产

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重点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如何适应新常态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挑战与新机遇

第一节 国际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三节 “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

新课改 新理念 新模式 篇6

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地位,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也是要解决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矛盾。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它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构建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是试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技能的教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都属于建构的学习,使数学教学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教学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形式、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和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升华。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新课改, 新理念, 新评价 篇7

评价语言是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教学中最为直接、使用频率较高、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种方式。然而, 不可否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化, 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措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含糊性, 进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做的行为在哪方面还存在缺失, 然而教师给予的“很好”“棒极了”等评语, 没有具体说明好在哪里, 也就使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2) 在教学活动中, 主体是学生, 学生往往在学习中会受到自身生理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影响, 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而教师为抓紧课堂时间, 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急于下结论, 轻率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出评价, 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得到良好培养。 (3)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 所运用的评价语言太过于贫乏, 没有有效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使学生在同样的评语下丧失做好作业或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因此, 面对新课改、新理念, 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精当的评价用语来辅佐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评价用语, 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所进行的语言评价, 恰当合理的评价用语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反, 教师未加思考的评价语言, 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遏制他们的欲望。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一、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评价语单调、贫乏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很好”“不错”等类的话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有的教师在活跃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 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赏识教育, 雷同、重复的表扬充斥课堂。这种评价用久了, 学生就失去新鲜感, 课堂气氛也就显得沉闷、程序化。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很不错, 你读得很有感情, 符合人物的特点。”“你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了, 课下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你的回答很精彩, 真棒!”“你的思维很敏捷, 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等。这样的语言学生如沐春风,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评价要因人而异

我们的学生, 由于家庭环境、智力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 因此, 对他们的评价不要一概而论。与此同时, 教师在采用评价用语时, 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处与存在的特点, 所用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 让学生能够听得明白, 除了要保证语言的简洁之外, 还要使评价用语达到准确性这一要求, 能够提醒学生,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 提高回答的质量。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本着“鞭策优秀生、激励中等生、宽容后进生”的原则评价学生。例如, 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言了, 即使有一点合理的地方, 我也要积极鼓励, 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评价则要严格一些。

三、教师评价以学生为主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 要想发挥实际预想的效果, 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方面的准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 用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回答,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掌握基本教学目标, 熟悉上课流程, 与此同时, 还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回答中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其次,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想达到鼓舞学生的作用, 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用实事求是的评价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评价用语的选择上要注意尊重学生, 采用温和的语言, 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 或者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短处。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我们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恰当地使用课堂评价用语, 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我将继续探讨评价这一门艺术, 争取让我们的评价语言越来越精彩, 促进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新理念, 新方法, 新课堂 篇8

通过对新旧版本教材的比较, 我认为教师要改变对教材的依赖性, 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 以教材为基础, 以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旧版本的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教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例题、习题都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学生只要抓住了教材中的例题, 认真研究就能做出比较规范的作业、练习。现在, 新课程下的教材例题书写格式比较随意, 解答过程不完整,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给教师留下观察、辨别学生掌握程度的时间, 这都是新教材比较好的方面, 但是对于解题书写格式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格外注意。

另外, 新课改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还有很多突出优点, 新教材突出探索性, 注重本质;突出应用, 淡化计算。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性转变, 非常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模式。然而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存在传授机械化, 习题简单化, 讲授与学生实际脱节等问题, 学生们被淹没在大量的重复性模仿练习中,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只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多在“熟能生巧”的低级学习层次上往返, 学生无力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 不能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所以在教材使用上, 效果大打折扣。这影响了新教材的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 思维起点的灵活性: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 (2) 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 (3) 思维迁移的灵活性: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的重要依据, 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这就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开放性和情感教育性的价值。现结合我校新课改实施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 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例题的选择, 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 我在准备一堂课时, 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 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 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 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 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将内容在瞬间跃出。

由于种种原因, 之前的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 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 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 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学习方式, 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的解释框架中, 自主学习 (意义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而言的, 是指一定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 (发现学习) 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今天,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 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 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的解释框架中, 自主学习 (意义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而言的, 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 (发现学习) 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创设愉悦氛围,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与自我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同时还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受益终生。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开放性和情感教育性的价值。学习方法也发生根本性转变, 非常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模式。

体现新理念构建新课堂 篇9

一、指导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活而不乱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工作就是听,然后做练习, 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 我们追求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要解放学生的口、手、脑,让他们除了听以外,还会思考、会动手、会表达,这就需要指导他们学会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有能力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这些学习的方式并不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能自由高效地进行, 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会实践、不会合作、不会交流,这就需要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新知时,当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探索新知时,就需要合作. 例如“观察物体”一课,学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同一物体. 这一活动就可以安排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每个学生轮流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体验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对于怎么走, 在什么位置观察,在活动前教师应先做说明和指导. 如“克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用天平称出不同物体的质量, 去感受克.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合理分工,一人拿砝码,一人看天平,一人做记录,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方式,未经指导的小组合作是乱哄哄的,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经过指导的小组合作是热闹的,有条理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我们指导学生的合作,要注意几点:一是要与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 二是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才干;三是教师要参与小组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人人有事干,个个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课堂能不活吗?

“ 活 ” 课堂应该是指学生思维形式 、 学习方式的活 ,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才能让课堂活而不乱.

二、循序渐进,创设有效情景———活而有序

新课改下的课堂,学习的方式多了,学生“活”起来了,教师和学生便可能“乱”了. 乱课堂大多乱在教学内容上的凌乱无序以及教师对课堂秩序没有产生的新规范. 教育学中有一条“循序渐进”原则,课堂上要把握两个“序”,一是知识的有序,二是教育情景的有序.

1. 把握好知识的 “序 ”. 在课堂教学知识线的对流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把握教材知识前后间的联系,真正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在“学”上进行改革,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例如“年、月、日”一课,先交流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然后提供各年的年历卡,在年历卡中探究大小月的知识,交流记的方法,重点讨论二月的天数,进一步研究闰年、平年的知识. 这样的安排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尊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合作探究,也有教师讲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得较好, 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后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制作月历,这样就能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2.把握好情景的 “序 ”. 组织有序的教学情景是促进学生学会、学好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能把一堂课的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 如“圆的周长”一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景:1猜测,你认为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与直径、半径有关)2怎样去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去观察)3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4根据你的发现,怎样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用圆的直径×圆周率)整堂课,学生紧紧围绕着层层递进的问题情景,有序地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学得灵活,掌握得扎实.

教师只有做到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规范课堂秩序,才能使课堂动静有度,张弛结合,使课堂活而有序.

三、落实“双基”,提高教学艺术———活而有效

此处的“双基”并非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双方“教”与“学”的基本素质. 师生素质的提高是促进课堂高效的重要基础. 叶澜教授说:“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课堂不叫乱. ”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同时, 让课堂规范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握调控策略,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才能使课堂活得有效.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在学习的问题上,具有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 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 重点要培养学生三种学习习惯:

1听的习惯. 在课堂上,学生要静得下,专心致志地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用儿语化、趣味性的语言和丰富的体态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说的习惯. 让学生敢于说,提出疑问,发表看法,并能说好,思路清晰,声音响亮. 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有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3问的习惯. 让学生勤思,思考知识是怎样获得的,让学生敢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疑难处提出质疑.

2. 提高教育机智 ,以情促学 . 教师的 “教育机智 ” 是指教师面临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正确作出判断,并因势利导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具有艺术才华, 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像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兴趣,什么时候讨论,该花多少时间,探索什么问题,以何种方式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从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从言语到动作到眼神,教师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习的热情,教师的表现将会感染学生,引领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良好心态. 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眼神, 细微有致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从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敢说、敢想、敢问、敢做,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动得起、静得下,教师教育机智的完善,课堂驾驭水平的提高,并能注重与学生情感线的对流、对话,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而有效.

凸显新理念 打造新课堂 篇10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所体现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 创设生动具体的数学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高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材有一幅过桥情境图:熊老弟、马大哥、牛大哥、鹿妹妹一同来到一座限重1吨的小桥边, 他们要一起过桥, 不知能否同时过桥。在教学中, 我把自己设计制作的一座纸桥摆在讲台桌上, 上面用红色的笔写上“限重1吨”。接着, 我请了四名学生分别戴上我制作的熊、马、牛及鹿的头饰, 而且这些头饰上分别标上熊老弟400千克、马大哥300千克、牛大哥500千克及鹿妹妹100千克。然后, 我让他们表演这四种动物准备一起过桥, 但又担心是否过得了桥进行激烈的争吵, 由此, 请其他学生为他们解决这个难题。于是, 全班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中, 纷纷争着为这四种动物解决过桥的争执。学生纷纷说出了这样的看法: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他们的体重加起来有1300千克, 超过了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所以他们不能同时过桥。而且, 还有不少学生提出只要加起来不超过1吨的几种动物就能同时过桥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就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向学生讲一讲有趣的数学故事, 让学生在听故事中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进游戏中, 在玩中学数学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多角度思考习惯

成功的教学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有经验的数学教师, 在课堂上往往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相关知识时提出有探究价值、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这些学生的质疑, 往往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 引导学生质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 教材出现了以下几个算式:6×2=12, 6×20=120, 6×200=1200, 教材中让教师引导学生将6×20=120与6×2=12两个式子进行比较, 将6×200=1200与6×2=12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的规律。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质疑:教材所举的例子都是第二个因数在变化, 而第一个因数不变, 如果第一个因数变化, 第二个因数不变, 上面的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再如,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意义有全面而又多角度的认识,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认识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表面, 比一比它们的大小;课桌表面和黑板表面哪个大?课本封面、课桌表面、黑板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 靠观察就能看出。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3.概括面积的意义。

4.在此及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像这样的质疑就很有探究价值, 我们如果凭借这样的质疑展开教学, 学生思维的多维性便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培养思维严密性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广泛等特点。在长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数学的抽象性, 而忽视了数学的严密性。而且, 数学的严密性与学生思维又会由此造成一些冲突, 影响了我们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教材的1和2两部分内容是以书上画的一所学校来引导学生辨别东西南北的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加以优化:在以书本上画的一所学校辨别位置和方向后, 拓展延伸到自己的学校, 让学生说说自己学校景物所在的位置。这样, 学生的思维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例子, 而且会延伸至生活, 思维会更加严密。再如, 上述有关积的变化规律的例子, 除教材所举例子外, 如果再以12×2=24, 36×2=72进行教学, 效果会更好。

四、实施多种预设方案, 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告诉我们, 在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预设, 必须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估计。而这种估计是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又受到课堂教学瞬息万变的影响。为此, 在教学预设中, 应多准备几种方案, 以便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效果。

在教学“数学广角”的“找组合数”一课前, 我认真钻研教材中的例子:“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这个例子是通过探讨衣服和裤子的不同搭配, 找出穿法的组合。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需要两步来确定, 一步是上装的选择, 一步是下装的选择, 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我按这样的教学预设实施教学, 没想到, 当我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预设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这个“找组合数”教学时, 有学生却向我提出:“老师, 是不是能提出‘什么样的上装和什么样的下装搭配才好看’的问题?”在备课中, 我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 因为这样的问题与本课的教学目的不相干, 但这位学生提得很有道理。那么, 怎样处理呢?我当时先指出这个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但这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不是可以留到课后解决。但过后,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不是很妥当。我觉得数学教学在进行预设时, 也应该考虑类似这样的问题的处理方法, 以促进课堂动态教学的生成。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篇11

一、教学理念“新”

1.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听得懂听不懂,学生都必须坐在教室接受“灌输”,教师千方百计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思维受到制约、想象受到束缚,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师教学由“学问”转变为“探究”。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尽可能不用“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这样会扼杀学生个性,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有的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去总结,疑点、焦点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解答,有的知识则让学生自己去自学。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知识点一个个讲得很祥细、清楚,学生通常听得很认真,缺少主动思考和讨论。而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思考,自己总结,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形成了很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将来工作生活会受益终身。

教师要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更多的是要由“教”者变成“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问题讨论的点拨者、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指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总结、去解答,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更不是简单地机械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点拨和指导。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身体素质、智力潜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特长、学科偏向、性格个性等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一视同仁”,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分层喂养”,真正在课堂上当好“导演”,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教学方法“新”

1.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尽力加强直观教学。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实现。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盐卤点豆腐的原理、三角洲土地肥沃的原因、烟花焰火产生的原理等。解释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毒大米、硫磺熏烤雪耳腐竹笋尖的害处、汽车尾气的排放、环境污染、假黄金事件等。补充了20多个实验:有的贴近生活(Ag饰物品与硝酸反应),给学生趣味;有的来自现实(工厂的烟囱排放刺激性气体的处理),帮学生解惑;有时展现“魔术”(空瓶生烟:NH3与HCl反应),使学生惊喜;有时提出假设,让学生想想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尽力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上课,既能大大增大课堂信息量,又能用动画模拟化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下载新闻图片、创设逼真的工艺流程等,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知识。例如:化学键一直是学生的头疼的一个知识点,如果用模拟动画表示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形成过程,学生很容易看出化学键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对化学键有了深刻的理解。另外,用多媒体展示习题后,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出几个学生的答案,讨论比较得出比较好的答案,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新教材更强调了学生实验,许多物质的性质都是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的。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实验是在教师讲学生听或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比教师简单的演示给他们观察更清晰直观,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实践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完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后,让学生去完成教材的动手实践“探究钠的性质”。我准备了钠固体、蒸馏水、脱脂棉、小烧杯、蒸馏水、胶头滴管、酚酞等用品,首先让学生用小刀切一小粒钠,直接看到了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等。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取一个小烧杯,加入蒸馏水,加入钠固体,观察现象,再向烧杯中加入酚酞,观察现象,学生很直观看到: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思考:上述现象分别体现了钠的哪些性质?学生思考得出: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反应剧烈,有气体和碱生成等,效果很明显,学生学习效果很高,记忆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從未知到结论的跨越,这个过程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和发现掌握了“新”知识,这也就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转变,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习惯,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新”。

新理念、新思想、活课堂 篇12

理念要“新”

没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就不会有全新的教学模式, 更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 思想品德课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握时代的脉搏, 与时代同行。脱离时代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内容是空洞的, 没有说服力的, 只有把“时”入“理”, 把“理”入“时”, 才能使整个思想品德课常教常新, 越教越新。其次,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再次,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准确、全面和具体, 既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又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认识规律, 坚持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

思想要“新”

在教学中了解学生, 认识学生,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树立自信, 使他们感受到人生快乐。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把自己的身份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 用言语激励他们, 用行动感召他们, 用爱心帮助他们, 用爱解开他们心头之結, 用爱掠去他们眼前之雾, 用爱唤起他们的自信。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应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要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良好品质, 形成健康的人生, 使他们真正能够面对社会, 面对未来。

方法要“活”

1. 注重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 应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力求用现时生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 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觉悟。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声情并茂的朗诵了上一届一位学生的一篇优秀作文, 题目叫“亲吻大自然”, 表达了他欣赏自然, 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浓浓情意。很快把同学们的思想融入了美丽的大自然中, 好像自己就在花丛中跳舞, 就在绿色的海洋里飞翔。结束时, 热烈的掌声才使同学们回到了课堂的现实中。接着又领着同学们走出课堂, 真正的来到大自然中, 在暖暖的阳光下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 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那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后, 学生还在议论纷纷, 感慨万千。

2. 注重创设愉快情境。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

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教学活动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 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组织形式多样的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活动,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乐趣和魅力。

3. 注重合作、探究。

教师在重视教材, 教师资源的同时, 不要忽视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尊重学生, 给与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其参与教学, 参与发现知识, 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 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 设置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如“师生对话, 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 开辩论会”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相互沟通, 相互合作, 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 争议, 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投入程度, 从而增加教学实效。

4. 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追求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 创造一种动态的、活生生的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共同发展的平台, 努力创造一个阳光、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新知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若教师能教态自然、举止大方、言语亲切、幽默、态度亲和、面带微笑, 这样整个课堂气氛自然会轻松起来。当学生的回答有独到见解时, 教师及时言语鼓励, 学生心神领会, 报以微笑,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也会异常兴奋, 自然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在课堂上, 难免有些学生不遵守纪律, 若教师大发脾气, 严厉批评, 课堂气氛会受到影响, 这时可用眼神警示, 或突然提高讲课的语调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例如:我班的一位同学善于接老师的话茬, 每次他一接惹得其他的同学哄堂大笑, 顿时课堂上乱哄哄的一片, 当时我非常生气, 但转而又一笑, 瞅着他说:“这位同学思维敏捷, 接的非常好, 说明他注意力集中, 认真听讲, 善于回答问题, 其他的同学应该向他学习, 只不过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有些不礼貌。”他听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以后的课堂上他再也没有出过这样的洋相了。而当时的课堂氛围丝毫都没有受到影响。

上一篇:美文佳作下一篇: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