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新理念论文

2024-07-17

成人教育新理念论文(共12篇)

成人教育新理念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关注未成年人教育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成年人的教育,学无止境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够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更高的层次,成人教育的研究中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同时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并不断的向前探索研究,成人教育分为知识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我国成人教育家高志敏教授提出了“回归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这一成人教育的新理念,为我国成人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成人教育研究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解析和探索,为我国的成人教育增砖添瓦,为我国成人教育贡献一点力量。

关键词:成人教育,新理念,新方法

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的知识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此成人的教育正好满足当代人的教育,使我们成年人获得更多更新的技能,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理想的层次,但是在传统的成人教育中我们要总结出经验教训,研究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通过其运用和实践,展现出新的功效。

一、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

(一)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轻教”理念误区。1995年我国就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虽然我国近几年在教育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我国的教育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在成人教育方面,不仅教育地位严重落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成人教育机构、对成人教育学历轻视甚至不认同等现象。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化向多角度、多技能转向,而成人教育正好可以实现把人才从原来的单一专业或唯一技能向多专业和多技能方向继续培养,实现人才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现代社会的功能,为此,成人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这也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二)通过成人教育实现人才升华,体现人才价值。成人教育在教育环节中的注重是成人在社会上的经验分享。每个人的社会经历和经验都各不相同,而成人教育就是要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经历,使大家能够从他人的经历和经验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在自己专业知识或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凸显“成人”的主体地位。未来的成人教育研究应该是聚焦“成人”,成年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关注成年人的教育和生活,并且不断的深入研究,使生活和教育不断的融合,真正的使成年人能够在后期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提升,通过对成人生活世界的深入考察和成人精神家园的真切洞悉,促使真正实现成人生活与成人教育的对接,促进成人发展与成人学习的契合。

(四)成人教育理念的创新。成人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得益于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如今,网络教育占整个教育体系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网络教育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网络教育不受时间限制,内容更新快,传播途径广,能够使成人在空闲的时间,在网络上自由选择课程,系统全面的来学习,完成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二、成人教育研究新方法

(一)有了新的理念,就要有对应的新方法,好的方法能够在成人教育过程中事半功倍,对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我们以“灌注”为主,不注重实效,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我们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性,尤其是更加注重实效性。随着人们掌握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于事情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成人教育方法的先进性,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例如“趣味教学”“参与性,提问性”“案例教学”等新方法的出现就让更多的成年人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跨学科、领域性研究的新方法。在我们成人教育中主要的学科领域有数学、逻辑学、历史、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在这些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理论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上,这样也许会有不同的见解和领悟。

(三)上个世纪,国际上掀起了一股由“教”转化为“学”的浪潮,这类学说主要有:转化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身体亲历学习(Embodied Learning)、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情感学习(Affective Learning)、情境学习(Context Learning)、偶发性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以及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等等。如此“亦方法亦内容”的研究取向新选择,将有助于研究者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去挖掘、分析与阐释成人所特有的学习现象与学习问题。

三、展望成人教育

展望我国成人教育,扫盲和农村的成人教育将会取得很大的进展,企业通过开展学习,创新型的团体将在市场竞争中优胜,企业内部的职工培训,将成为企业的基石,成人教育中的开放式远程网络教育将得到推广,以及进一步加快成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对新理念与新方法的探讨还处在初步的尝试与摸索阶段。随着对新理念探究的逐渐扩展、深入与外化,必定还会对研究方法产生更多的诉求。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深度的关注成人教育,不断的探索新理念和新方法,并且在成人教育的研究中,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新理念、新方法是否适合当代成人教育,还要通过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开发、运用、完善,使成人教育得到实质性的突破,最终实现研究与生活、学习和心灵、教育和命运真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成人教育与培训:新理念与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2.

[2]高志敏,贾凡.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和新方法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73-78.

成人教育新理念论文 篇2

(家庭教育新理念)

在《狼性教育》的封面写着这样两句话:“培养强者的最强音,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强者不是宠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书中介绍到,狼是陆地动物的强者,草原上的霸主。狼之所以成为狼,是因为它一生下来就强烈地意识到“我要吃肉”,并倾尽全力去吃肉,从而磨砺出了锋利的牙齿,练就了高超的生存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它们在险恶中抗争,在竞争中成长,在它们自信的眼神里永远洋溢着舍我其谁的霸气。真正的强者应该像狼那样具备在任何艰难环境下独立生存的能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承受挫折考验的能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应该像狼那样坚持“我要吃肉”,而不是像羊一样安于现状,满足于“吃草”。

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狼”这种动物却不够友好,什么“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狼,他们对狼的粗暴态度,源自于儒家思想文化对狼的丑化。狼并不像我们想像的,或者像某些人丑化渲染的那么凶猛可怕。狼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人类研究和学习。狼性品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们的桀骜不训,正因为桀骜不训,它们才会把尊严和自由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它们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捍卫,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强烈的责任心、严明的纪律性、紧密的团队精神、顽强的战斗作风、不畏任何强悍对手的气质,共同铸就了它们强者风范。草原牧民称狼为“战神”,尊狼为民族的精神“图腾”,他们与狼共舞,共同创造了草原帝国的神话。

反观我们的孩子,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成为“六大人争宠”的对象。他们在顺境中成长,遇事以自我为中心,无衣食之忧,无世事艰辛之体验。虽然很多人都取得了令父辈们羡慕的学历,但不少人并没有能成为父母期望的强者。所谓“大学生的学历、中学生的能力、小学生的心态、幼儿的受挫能力”,正在成为当今新生一代的真实写照。许多已经取得高学历的毕业生一走上求职路,就接连遭遇惨败,自信心荡然无存,他们不敢面对社会,害怕竞争,不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却待在家里“傍老”,靠父母养活自己。年迈的父母不得不为了心爱的儿女继续发挥余热。由此可见,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正陷入严重的误区。

因此“狼性教育”应时而生。书中提出了向狼学习的十八个方面:

1、鼓励孩子成为强者

心态决定命运,狼之所以成为动物界的强者,是因为它一出生就强烈地意识到“我要吃肉”。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像羊一样“听话”、安于现状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的,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生活的强者,首先要让他们具有强者的心态,高标准严要求,像狼那样坚持“我要吃肉”,绝不吃草。

2、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

在小狼刚有独立能力的时候,母狼就会坚决让它独自去执行任务,“狠心”地让它们去面对凶险的环境,在实践中磨练狼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狼认为,要成为一只真正的狼,就必须具备独立处理一切突发事件的能力,否则只能是一只等待宰割的羊。

但我们的许多父母却喜欢做“鸡妈妈”,一味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着了,累着了,饿着了,冻着了贩贩贩处处越俎代庖,事事包办代替。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安乐窝里成长,怎么经受得住人生和社会风雨的考验?

3、让孩子永葆好奇心

狼是世界上最好奇的动物之一。它们永远不会漠视周围的一切,一根骨头、一只鹿角、一块野牛皮、一颗小松果,甚至野外露营者遗留的登山背包,狼都会细心地把玩。只要是它们感兴趣的东西,都会反复摆弄,仔细琢磨,直到琢磨出“道道”才罢休。好奇是铸就成功和杰出的最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因为无数次好奇:无数次因好奇而探索,并在探索中发现奥秘,从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人在幼儿时代,也像狼一样处处充满了好奇,对什么事都想弄个明白。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孩子的考试分数压倒一切。父母往往会压制孩子对分数以外的好奇心,这样会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甚至埋没天才。著名教育家卢勤认为,孩子能不能成功关键就在他的能不能早一些被发现,能不能被父母所注意、所重视。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兴趣才是孩子提高能力的动力,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4、鼓励孩子竞争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竞争的人,同时机遇也常常伴随着风险。狼的危机意识强烈,时刻保持着竞争势态、战斗状态,时刻准备着应付危机。结果,它们处理危机、应付风险的能力非常强,经常化险为夷,战胜对手。父母要培育孩子的竞争意识,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广泛学习,增强实力,以竞争的心态时刻准备着接受各种挑战,像狼一样成为强者。

5、让孩子学会尊重

只有尊重对手,才能充分了解对手。狼尊重对手,所以从不打无把握的仗,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总能战胜强大的对手。真正的强者是尊重对手的,因为只有对手才能证明强者存在的价值。

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说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个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选择,只要是正常的,当父母的都应该予以尊重。同样,孩子在学校也应该受到尊重。

6、让孩子自由成长

自由的天地是强者生存的土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空间。孩子处在年少好动的阶段,渴望自由是他们的天性使然,父母无论把他们看管得多紧,他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去冲破种种藩篱和桎梏的,就像笼子里的狼,不管你给它什么好吃的,它们永远都会处于不安分状态,不愿享受“被限制自由的富贵”。

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

7、狼是非常有纪律的

在狼家族里,任何一只狼违反了纪律,都有可能被彻底赶出狼家族。因为崇尚纪律,狼群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步调一致,形成群体的战斗能力。遵守纪律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应该是一种思想观念,有了这种观念,才能在任何场合把遵守纪律转变为自觉行动。孩子具有良好的纪律观念,不仅可以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给自己提供人

身安全的保护符。

8、让孩子诚信地生活

狼的生活环境异常复杂,它们不仅要面临着猎物缺乏的考验,在捕猎中面临着强大对手的拼死抵抗,还有落入人类陷阱的危险。但在这种复杂而恶劣的环境里,狼仍然一如既往地向后代灌输诚信观念。而人类却并非都能如此。不少家长理直气壮地说,现代社会这么复杂,孩子太老实,容易上当受骗。孩子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之所以默许孩子不诚信,是为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实,避免自己受伤害的方法不是撒谎,也不是刻意回避,而是培养自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牺牲诚信为代价躲避社会上可能出现的“危机”,无异于抱薪救火,让大家互不诚信,互设陷阱,结果人人自危,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9、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人类的误解远远要比狼多,但有不少人并不重视彼此之间的沟通。父母不妨学学狼的做法,经常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相信两代人之间的误会或矛盾会很快消除。

10、鼓励孩子向狼学习团结合作

狼在自然界里本身并不是最厉害的动物,单打独斗,老虎、狮子、豹子、野猪、野牛都比它厉害,但若是群体作战,即使老虎碰到了狼群也要退避三舍。几只分散的狼,一旦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团队。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要学习和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都应该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尽一份责任,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父母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一点。

11、培养孩子狼一样的责任心

狼为了狼群的生存,会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狼家族里,每一只狼都能意识到自己对狼群的重要性,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对自己的群族负责。它们在同伴遇到险情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上前营救。对于狼来说,履行责任就是它们的天职。

功劳和责任总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承担大责任才有可能建立大功劳。“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开始,父母要尽量少为孩子包办代替,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社会和家庭负责,并有所作为。

12、鼓励孩子像狼一样关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忽视细节容易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说:“孩子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培养固然重要,但生活习惯的教养也绝不能忽视,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父母培养孩子关注细节,应该从日常生活着手,让孩子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功夫。事实上,许多成功的父母教育孩子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着手的。

13、教育孩子像狼一样不拖拉

效率是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拖拉导致我们不仅仅是拖延时间的制造者,而且还是受害者。拖拉不仅影响效率,而且是谎言和借口诞生的温床,是滋生懒惰的温床。父母培养孩子,必须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拖拉的习惯,绝不让孩子因拖拉而变得懒惰,因懒惰而变得碌碌无为。

14、培养孩子狼一样的耐性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从很大程度上讲,孩子们比拼的是耐性。或许许多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也非常聪明,或许不少考上了大学的孩子智力平平,但是由于彼此的耐性不同,其最终结果也迥然相异。成就最钟情于那些能够持之以恒做好某件事情的人,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是这样。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培育孩子良好的耐性。

15、训练孩子狼一般的受挫能力

父母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仅要教他们学会正确面对,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甚至可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和增强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16、让孩子懂得感恩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分爱。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缺乏感恩意识的孩子,无论他的能力多么出色,是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的。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强者,必须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感恩每一个人。

17、让孩子向狼学习珍惜

让孩子学会尊重财富,珍惜金钱,教育孩子学会花钱,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18、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任老师,父母要争取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狼性教育,让孩子成为强者的教育,如果每一位父母真的用心去做,坚持不懈地做,把孩子培养成生活的强者绝不是不可能的事。

狼的精神

勇敢、孤独、团结、残酷......这就是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对,没有错。

只用成功。

没有正义,没有罪恶

只有一个目的....生存......在人类主宰地球之前,狼绝对是地球上的统治者之一,但是在人类的枪口下,狼--用鲜血捍卫着生存的尊严

狼的叫声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但更多的时候那悲凄的长啸,是在诉说生命的苍凉...流血,倒下.生命的终结,只有在这种精灵的眼中,我们看不到乞求与哀怜,只有孤傲与冷漠.....狼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即使肉体与灵魂将要分离,同样从容,生不为之乐,死亦不为之惧......狼亦温情,狼对幼仔的关爱和特殊的教育方式,非大多人类所能及,残酷的狼式培养,使狼成为强者,狼族中很少有懦夫...狼是一夫一妻制,公狼很有责任感,母狼很有爱心,并且从一而终,坚贞不喻,生死与共

这点让天天喊背叛爱情的人为“狼心狗肺”的我们汗颜....狼不仅抚养自己的孩子,碰到失去母狼的小狼,同样会抚养长大,这使狼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得一延续生存...狼集凶残与智慧于一身,一只头狼,一生要经过无数次残酷争斗,在狼的世界,只相信强者......狼有着森严的等级关系和超强的团结协作能力,捕食时体现的勇气和团队精神以被越来越多的借鉴到各个领

域.......独狼和狼群同样危险,当一只狼单兵作战的时候,凶狠程度超强,每一次进攻目的只有一个---致命

化学新教材与现代教育理念 篇3

[关键词]新教材 现代 教育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传统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学生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学生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只依据以往社会文化的成果,却脱离学生个人的生活与体验。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及旧教材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重新编排了教材。做好新教材的教学工作,首先必须钻研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抓纲务本,正确施教。既不舍本逐末或眉毛胡子一把抓,也要避免超深拔高或穿新鞋走老路。本文就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用好新教材谈一下认识。

一、新教材的特点

传统的化学教材往往从化学学科本身出发,把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串联起来,体现了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因果关系。它的优点是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科的抽象知识上,要求学习者象科学家那样思维和工作,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也割裂了学科间的综合。因此,化学教材应以化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就是新教材所体现的。

新教材从内容的形式上增加了“绪言”、“资料”、“阅读”、“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讨论”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立不仅使教材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贴近学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时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好“绪言”课,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资料”、“阅读”,参与“讨论”,动手做“家庭小实验”,切切实实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同时,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如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增加了化学电源、氟氯代烷对环境的影响、酶简介、食品添加剂、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教材在实验方面进行了强化。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数目均有所增加,对实验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和评价,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教材强化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强调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教材大量介绍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多处提出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

二、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就是教育生活化与生活教育化,即教育与生活的重新结合。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而生活教育化则是指寓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的教育性,使学生在他日常的生活世界之中受到教育。与生活教育化相适应的便是终身教育。21世纪教育的特点是终身教育,这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必然结果。美国预言家托夫勒在1970年就预测,就知识增长的速度来讲,今天出生的小孩到大学毕业,世界的知识总量将增加10倍,当这个小孩50岁,知识总量将是他出生的32倍,而且全世界97%的知识都是他出生以后才研究出来的。因此,人类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还是快速更新知识,都必须一生持续不断地学习。

中学教育是人发展的起点、生长点和前提,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教学中要做到:培养一生受用的学习习惯;做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永不磨灭的求知欲;培养一生不变的正直、勤奋、善待人与自然的品格。也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乐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主动探索、善于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正规的学校教育再也不能为人们一次性地提供终生享用的知识。《学会生存》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社会”。所谓学习化社会也就是受教育者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是越来越成为主体,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他身上的东西,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因此,只有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生存中适应学习化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三、新教材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适用的教学方法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探究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首选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探究方式有以下特点:(1)科学发现的实质是探究。科学探究的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施、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相似的过程,可以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锻炼探究能力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2)理解科学并不仅仅是知道事实必须体验过程,新知识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建构。这些在探究过程中都能实现,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3)探究可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探究,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师的教学从高密度地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发展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然,注重探究也不能过分夸大探究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无法解决科学学习的全部问题。走进新课程并不是要极力诋毁传统教育,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只有新的好,把新课程过于理想化。凡事都是辨证的,传统教学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在新旧理念交替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该舍弃什么,该吸取什么,该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流于形式。简言之,课堂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是充满变数的,别给它刻意套上太多枷锁,坚决杜绝对各种新理念的牵强使用。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新课改理念与我国师范教育 篇4

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及其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这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在课程功能上,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由过去重视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 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在课程结构上, 强调打破学科本位, 设置综合课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在课程内容上,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实施上, 倡导“主动、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程评价上, 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进步的评价体系等。

这些新的理念, 呼唤着基础教育领域出现新的变化, 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人。在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中,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程设置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这些话语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生活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性, 具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宽容的胸怀、民主的作风, 尊重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2、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新课改蕴含着很多体现时代精神的科学理念, 如教育民主化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人文关怀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理念、教育合力理念等, 要正确理解并合理践行这些理念, 需要教师学习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使自己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

3、新理念要求教师成为拥有复合知识能力的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与反思。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化和能力的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 “一科贯终身”、“一能打天下”已成为历史, 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语言与形体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科学评价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都被提上日程。它要求教师突破学科限制, 拓展个人的综合素质, 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 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和较多的教育能力训练机会。

二.对我国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的反思

新课改带给中小学教师以新要求, 而目前在各级师范院校学习的师范生正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预备队, 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就要从师范生的培养和教育抓起。课程是师范教育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范生的质量。要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 就必须重视师范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目前, 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不平衡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一是公共基础课, 是作为未来教师所需的综合性文化知识教学的系列课程, 如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二是学科专业课程, 为学生提供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 如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三是教育专业课程, 主要传授教师职业所需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教学技能, 一般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从上面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的论述中可知, 教师要成为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成为具备专业教育素养的人、成为拥有复合知识能力的人、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人, 扎实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与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以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良好的教育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 很多师范院校存在着重学科性轻师范性的倾向, 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几门课程外, 一些师范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别的教育专业课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 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2%;教育专业课占7%。可以看出,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趋势为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 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 教育实践课严重不足。

2、我国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区别

在我国,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 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 师范大学 (学院) 培养高中教师, 已是几十年来的惯例。当前, 随着受教育层次的上升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正在走向消亡, 传统的培养体制已转为由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 (学院) 培养中小学师资。但是, 我国的师范专科学校与师范大学 (学院) 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区别, 不少师范专科的教育是师范本科教育的压缩版, 即在课程设置上, 培养小学教师与初中、高中教师没有区别。现在, 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在开设中学 (语文、数学等) 教学法, 而没有涉及到小学学科教学的指导。事实上, 不同年龄的学生身心发展有所差别,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构建我国新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主要机构的高等师范院校, 在对其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反思的同时, 构建新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1、整合课程内容, 建立更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1.1拓展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职业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 是教师专业化最重要的知识板块。教育专业课程是师范生向专业化教师递进的最重要的平台。因此, 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 需要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 将其调整到占总课时的20%-30%。具体做法有:第一, 分解传统教育课程, 把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分解为现代教育学基础、教学论、课程论、教育评价、心理学基础、中小学心理辅导等课程;第二, 拓展新的教育课程, 增设与教师专业化要求和中小学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课程, 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班级管理、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第三, 充分利用选修课程, 利用选修课程灵活多样的特点, 弥补学生在教育类必修课程中还没有涉及到的一些盲点, 或继续强化在必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改进公共基础课程

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停留在传统模式, 仅仅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 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实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这使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示范, 不仅是言行的模仿, 更是内在素质的陶冶;展现的不仅是师表, 更是师德。在师范院校, 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 如:大学语文、中外历史、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等, 是很有必要的;再如, 将社会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纳入到基础课程, 以适应未来中小学综合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1.3强化教育实践课

教师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 而教育实践课是师范生积累教育经验、锻炼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师范教育课程建设上, 需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一些教师技能训练的课程, 如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汉字书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写作、演讲、课程开发、教育科学研究等, 可以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另外, 在一些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如让学生在模拟课堂情景下试讲、说课、教学设计, 深入中小学第一线听课等。

调整后的课程结构, 基础学科课程强调内塑性和综合性, 大概占总课时的30%, 学科专业课程占30%-40%, 教育专业课程占20%-30%, 教育实践有10%的课程空间。

2、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建立分层次、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新幼儿园教育理念 篇5

作者: 李大静(甘肃甘南幼儿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1 / 6957

发表日期: 2011-09-21

20:47:12

幼儿园教育理念:努力实施健康快乐的教育、爱与智慧的教育、中西合璧的教育,综合的基础性的教育,为孩子的快乐一生奠基。

幼儿园教育特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包容: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接纳所有的孩子。而且包容里面有尊重,是尊重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等。第二是国际视野:是用更宽广的胸怀与眼界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去引导孩子通过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多元文化的认知、学习、交流与探究的一个拓展过程。第三是追求国际的高度:追求质量最高、发展最快、服务最好。第四是拥有中国元素:让孩子学习本民族性的一些传统经典的文化的同时,让每个孩子感知中国化也是国际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努力方向:追求未来的梦想,从海怡名都幼儿园启航。幼儿园的课程特色:

爱与智慧的传播、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法以其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影响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孩子们,她被众多的教育学者所认可。我们幼儿园充分运用其教育理念及方法,让孩子们在“平等、关爱、自由、尊重、包容、积极”的氛围中,通过日常生活、健康体能、数学智能、语言表达、科学文化、艺术表现、社交礼仪、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学习开启幼儿心智,培养儿童的正常化和健全的人格。中西合璧的语言环境――纯正美语交流 让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文熏陶,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英文的乐趣。通过和外教老师的不断交流,通过中英文语言的环境设置,孩子的表达流畅而自如,且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时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美妙。

通往艺术的殿堂――综合性的艺术熏陶 为了让孩子在音乐、美术、表演等方面得到锻炼,让喜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发挥潜质,培养孩子优雅的气质与对美的欣赏,我们幼儿园的小飞鱼艺术团,根据不同孩子的特质与兴趣,设立了经典童话剧团、钢琴、声乐、舞蹈、美术、少儿瑜伽、少儿摄影等活动,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与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健康与品格的培养――跆拳道修炼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日常的体育锻炼与运动,我们将跆拳道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体能训练课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结合我们的蒙台梭利教育,使礼仪、专注、勇敢、谦让等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得到深化,并与其它游戏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收获健康,在运动中茁壮成长。

古今文化的交融――经典美文的诵读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幼儿园特设了“经典诵读教学”课程,让孩子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唐诗》等经典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受到积极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课改下的人本教育理念 篇6

一、充分尊重学生,树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观念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具有现代意识、崇尚科学与理性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保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一切为了教育对象,全面依靠教育对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其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个性发展,从而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竭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倡导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充分信任、理解学生,在课堂内外为学生主动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还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优化课题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中,教育者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教育者通过亲自参加课外活动,并适时地引导、点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充分关爱学生,树立教育者塑造人类灵魂的主导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学生。学生属于未成年人,是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行为习惯、性格特质、品格意志、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形成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然而这同时也表示他们的观念和品格还不稳定。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最好学的时期,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充满了好奇心,勇于体验,善于吸取,但是在理智上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这个时期,是人生立志时期,其思想品德和品格意志对其一生都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积极的人生理想,没有良好的行为品德,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不能在当前全身心地投入艰苦的学习与探索之中,更不能在未来成就伟大的事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关心学生,关心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高度重视并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例如,注重时事教学,借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运用图片和形象的漫画,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信任教育者,教育者用慈母之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困惑,才能及时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帮助,引导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其素质。

三、鼓舞学生,树立教育的社会性价值

鼓舞学生,主要应该开发学生的价值和潜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学生学习基本”是听讲——背诵——联系——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和人的自由、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因此,教育者要结合新教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知识加强与政治学科的整合,拓展课本知识内容,达到鼓舞学生的目的。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娴熟的学科整合技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例如《看社会,辨是非》中“生活中是非善恶”这一内容时,可以从网络里搜集一些好人好事与违背道义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内容做成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形、光、色的优势把德育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明确社会中尊老爱幼、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这样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就使学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达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

激励是对学生的价值的认可和肯定。当今社会,压抑人的个性就等于扼杀人的创造力,对个性化人格的社会认同,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协调人际关系问题上,体现以人为本、强化人们的相互包容意识。在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中,形成思想碰撞、性格互补、知识增值,人才价值也因此放大、升华。教育者要引导和鼓舞学生发展,为学生个性健康的充分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树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爱国是学生的兴奋点,爱国主义应成为学生坚实的思想支柱,也是中学生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者应该把这种道德教育与经济常识、文化知识等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启发、情感陶冶、思想激励等方法,在经济知识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人类一切美好的文明成果,潜移默化地树立“经济爱国、文化爱国”等观念。政治思想教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教育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例让学生体会到民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复兴要靠科技、开管理,说到底要靠人才。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调查,让学生了解国情、对知识点高立意、深挖掘,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爱国情感。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以学科自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育点滴谈 篇7

1.“找”数学→数学生活化→现实的数学。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材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传统的数学教育以“数学题目”为形式, 以“应试”为目的, 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不是干巴巴的数字游戏, 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 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 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 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 学生“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就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 而会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2.“做”数学→数学活动化→动态的数学。

这里所说的“做”数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 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新课程提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 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 我们不能对数学仅持静态的观点, 把数学简单地看成知识的汇集, 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 把它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把它看成学生“再创造”或“类创造”的活动。

3.“玩”数学→数学情趣化→趣味的数学。

新课改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自信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三是学习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经提到了首要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来“包装”数学知识, 或创设故事情境来“串联”数学知识, 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这样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4.“问”数学→数学问题化→思维的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的情境, 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展开思维, 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 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 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充分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要受规定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制约。

5.“用”数学→数学实用化→应用的教学。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考试教育”和“题型教育”, 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 学生遇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新课程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的水平。因此,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 来体验“生活处处用数学”。

6.“量”数学→数学反馈化→评价的数学。

新课程强调数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 评价的手段就不能单凭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定优劣, 而应采用多种形式, 重视过程评价, 以定性描述的等级评定为主,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搞“一刀切”。要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信心。同时, 教师要善于根据评价反馈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

成人教育新理念论文 篇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 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 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 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教,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 出示:一个圆, 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 拼成了近似长方形,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 求圆的面积.乍一看, 似乎无从下手, 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 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 也就是两条半径, 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 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 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 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 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 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 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 得出41, 925, 4017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 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 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 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 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14, 51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31, 71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43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 有这样的3份,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 也有这样的3份,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37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 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 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 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学前英语教育的新理念 篇9

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的低龄化已成为国际第二语言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普及儿童外语教育,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在幼儿园开设了外语学习班。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从2001年起,全国小学已经逐步开设了英语课;2010年7月颁布的“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学前教育纳入了规划。同时,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也充满关注和期待。

2. 学前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对西安地区的各级各类幼儿园及学前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师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的发展。

2.1 教材

学前教育的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缺乏正规性和系统性。

教材编写方面,首先,每种教材都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种教材都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其次,有些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只是对国外或国内优秀教材的翻版。再次,有些教材只是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压缩版”,对儿童的词汇、语法提出了远远超出他们认知能力的要求。最后,少儿英语教材配套资料缺失。

教材选择方面,许多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跟风现象。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也有些选择教材关注的是其商业性和市场性,把一定级别的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手段,过于迎合家长的口味。

在教材质量和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稳定的、持久的学前英语教育。

2.2 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学前英语教育的教师英语水平普遍低。

学前教育英语教师的构成:从专业上看,主要以幼教专业为主,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从学历来看,教师以大专和幼师学历为主,也有部分教师没有大学学历。从人员组成上看,以幼儿园在职教师为主、外聘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为辅。从年龄上看,以青年教师为主体。

学前教育英语教师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1)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听说能力差,语音、口语存在很大问题,发音不标准。(2)不熟悉英语教学规律,缺乏英语教育经验,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技能技巧上都显得不够成熟。

合格的幼儿英语教育师资严重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学前英语教育的发展。

2.3 教法

英语教学的单一化、形式化及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许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时,大多教给他们一些概念性的英语知识要求掌握,如认读英语词汇和简单的句型等。方法大多采用灌输、领读等单一化形式,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使用传统的基于汉语的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的功利性倾向。为了及早地展示英语教学效果,少儿英语教师急于让学生出成绩,并过早增加了书写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级别的考试,以非理性的标准评价幼儿的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违背了幼儿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加重了幼儿学习的负担,还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产生对英语的厌恶情绪,给幼儿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难度。

3. 解决的新思路

3.1 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整体化原则、情景化原则和灵活性原则。

首先,开设英语的幼儿园或学前培训机构要把英语课程当做全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一种整合。其次,把英语课程作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组成部分,它是促使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发展的一有机体。最后,它是中西方文化经验的一种整合,以显示出它能更好开发幼儿智力的优势。

学前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要情景化、在交流互动中习得英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进行创新,多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上下工夫,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能。

学前教育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灵活,不能固执于某一种教材,应使英语教学内容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幼儿生活的需要。在选择教材时,要研讨学期英语教学的师资条件,凭据幼儿园英语练习特色和情况,必要时应调整教学内容。

3.2 教师

合格的学前英语师资是开展学前英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学前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首先是引进合格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其次是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采取“英语教师幼教化”和“幼儿教师英教化”两种职后培训的方式解决学前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这是促进英语教学发展的关键。

学前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学、业余、远程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及英语教学能力。为了使教师的英语水平、口语能力、发音和语感有很大改观,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也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英语教学录像、开展英语教学观摩,口语比赛、专家指导等活动,以提高教师的英语素质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保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质量。

3.3 教法

教学活动设计要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身心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适宜学前儿童的身心特色,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幼儿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学前儿童学习英语,应经常采用儿童熟知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动口等活动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玩的愿望,又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高高兴兴的活动中自然习得英语。

学前英语教学应体现生活, 利用生活进行教学, 使教学与生活巧妙结合, 时刻把英语教学与儿童的生活整合、交融, 让英语的学习融入生活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 从幼儿自身出发, 从幼儿的周围生活出发。要在幼儿每日生活中自然渗透英语, 每一活动、每一环节都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英语交流。

因外,教学评价准则的制定要以英语教学倾向为依据,以儿童为主体,以幼儿兴趣的培育为主题,以推进全面发展为目的,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

4. 结语

学前英语作为小学英语的预备阶段和启蒙阶段,已经受到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而且承担着培养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人才的使命。因此在学前教育中积极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让儿童从小接触英语及异域文化,培养学前儿童的世界文化观和世界意识,为他们将来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桂双.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5.

[2]李香玲.幼儿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 2008, (4) .

[3]张杏如, 周兢.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英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第1版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新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10

一、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现状

虽然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 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氛围, 却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浓厚。很多情况下, 学生们把信息技术课堂当成了“网吧”, 也渐渐形成了玩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中, 很多内容都是陈旧的, 而且相同的教学内容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不同年级的教材当中。其二, 在严酷的中考、高考现实背景下,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压力很大, 课程很多, 一天十几个小时呆在教室, 盯着黑板, 动着脑筋, 写着作业。很多学生来上信息技术课, 就是来放松的。其三, 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不作为也造成了信息技术课堂玩的“习惯”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只懂技术, 不懂教学, 由于同时在学校工作中扮演着网络管理、设备维护、报表编辑等多重角色, 没有时间去研究教学工作。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充电,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另外, 还要提升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责任感, 不能对教学活动马马虎虎, 对学生听之任之。

(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 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 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以实践操作为主导, 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 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操作时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平时注意收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当中。自然而然地, 学生们便将所学知识当成了一种工具在运用, 将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言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 引导他们通过网上查询, 或者进行小组讨论, 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人教育新理念论文 篇11

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这段课文,接着我以“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引出“水是真君子的观点”,而后将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为什么水是真君子→省略号省略了其他什么特点→孔子论水的用意)。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完这课,我感慨颇深:二千多年的教育家就有着如此进步的教育思想!它对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有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多美的景色呀!盎然的春色为下文孔子论水作了铺垫,这美好的风光陶冶了师生的情感,引发师生体会“水是真君子”的意味!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精心制作的视频、课件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乐学、善学。同样,用音乐、画面、生动的语言等手段所创设的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理解完“为什么说水有德行”这一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激情导读的语言:“是呀,水滋润着万物,无论它是参天的大树还是低矮的小草,无论它是奔跑的动物还是静止的植物都离不开水。请你感激地读!”(生读。)“没有水就没有……请你敬佩地读!”(生读。)在理解完“为什么说水有情义”后,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读语“水能屈能伸,大丈夫也!水流进方方的池塘里就是方的,流进长长的溪流里就是长的,它为人着想,真是宽厚待人,有情有义!谁能把这种情义读出来?”理解完“为什么说水有志向”后,教师的这样一段语言为学生很好地朗读这句话奠定了基础——“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水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奔向大海!那广阔无垠的大海是那么的令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你看,那卷起的千尺巨浪,就是它不息的生命在涌动。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流水的志向!同学们,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流水的志向吗?那么,我们该如何读好这句话呢?(它的刚强!)”在谈完“善施教化”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读语:“人立于世,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我们除了自身要坦荡奋进,还要用如水般的心灵去感染他人,用自己的真、善、美去影响他人!不是有句话叫‘近朱者赤’吗?水就像君子一样,荡涤污垢,善施教化!这一点又多么像孔子自己,不管是谁,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他肯学习,孔子都愿意对其教化。这一句话包含了孔子的育人观点、高尚情操,谁来读?”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

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由此看来,水是真是君子啊!”孔子利用司空见惯的流水,说出了如此深奥的道理。他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由物及人,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孔子真是个善教的老师,他充分利用了“水”这一课程资源。确实,我们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样教学设施、每一个教室,到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及网络,从高山、流水、鸣蝉,到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课程资源能以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起到传统教科书无法代替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孔子让颜回用歌声唱出自己的志向。孔子先是侧耳倾听,何其专注!倾听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倾听是一种接纳,一种信任,一种激励,更是教师素养的体现。这种交往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参与和构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景和精神氛围;这种交往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又如:“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由此看来,水真是君子啊!”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好像”,那这里能不能换成四个表示肯定的词语呢?从这四个“好像”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充分体现了孔子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 篇12

武术运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的适应性,群众基础较强,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社会的进步,国际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方体育运动的盛行,武术运动的发展受到负面的影响,更多的青少年都倾向于跆拳道、健美操、瑜伽等项目。如何使人们重新认识武术的社会价值、重新接受曾经的“国术”。武术运动的发扬光大重点在中小学,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要与传统武术教育相区别,要形成:快乐型、健康型、传统文化型、终身武术教育型四大教育新理念。

1 中小学生武术教育过程是享受快乐的过程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程,每个学生的习武目的是不同的,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不同的。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吃亏”;有的希望能有个好成绩,对将来升学有用;有的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体魄等等。传统的武术教育要求学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有吃苦的精神。就这吃苦的精神不知道打消多少学生的习武积极性。

“吃苦精神”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做什么事情都要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良言警句。可是出生在新世纪的孩子们怎么会体验到在旧社会时期中国人民生活的困苦?现在的中小学生吃不了苦,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苦,而要习武至精确实是很苦的一项运动。因此,为了传承中华武术,在培养中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初级阶段一定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习武是件痛苦的事。要培养“快乐武术”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要把“吃苦型”武术教育改为“快乐型”的武术教育。在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武术的社会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武理念。在中小学武术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快乐武术的教育理念。学生进行武术锻炼,不仅身体上得到锻炼,而且在心理上也要得到放松,老师要设置一些带有武术性质的游戏,要让学生感到习武是件快乐的运动。课堂气氛要使学生心情愉快,陶冶情操,武术课是要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要让他们轻松地度过每一节课,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让他们知道练武不是为了厮杀格斗,是为了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后得到一种思想上的放松,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

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那些满足学生需要,拨动学生心弦,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和练习的欲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他们爱学乐学的兴趣,使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想学到喜欢学,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接受新教材的学习,引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 中小学武术教育是要以身体健康为第一为目标

武术运动发展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二种形态: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二种形态在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各自发展。由于西方体育的迅速崛起,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偏离了自己轨道,朝向了竞技武术的方向,含有的竞技成分越来越多,追求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种环境下,中小学武术教育也把武术运动看作是一种竞技体育,忽略了传统武术本身的特点,让学生们跳的更高、跑的更快。从事专业体育运动的人们都知道,每一个优秀运动员都是伤痕累累,浑身都是职业病。这不是我们中小学武术教育所期望的结果,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要确定中小学武术教育要以身体健康为第一目标。

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竞技的关系,要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播,淡化竞技武术。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武术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实施全民武术健身计划的过程中,要以中小学为重点,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改革武术教育,提高武术课程质量。武术课要坚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为主,传授武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常用的自我锻炼健身方法。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要积极地静动交替,武术操和各种套路,定时、定量的武术基本功,以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健康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为了健康从祭天求神,祈讨长生不老药,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人类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岁月。什么是健康呢?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善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业余时间月来越多、在紧张工作学习的情况下,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不仅注意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也被人们逐渐认识。在武术的健身价值得到重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国传统的养生功深受人们的亲睐。

中小学武术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健康武术的理念,要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小学武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竞技武术人才,而是为了普及武术运动、培养拥有健康体魄的自然人,不能使学生以为参加武术锻炼就是要当一名运动员、要出成绩。武术教育过程中时刻体现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一定要使学生、家长能够正确的认识现代武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使他们能够意识到健康武术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我国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保证青少年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

3 传统文化是中小学武术教育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而且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的武术课堂不仅要培养快乐型武术、健康型武术的理念,而且要培养传统文化型武术理念。要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武术文化知识,让他们正确的认识武术、认识武术存在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武术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把它作为中小学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武术教育,使学生们了解武术文化,从而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易”、“道”、“儒”、“释”、“医”、“诗书音律”及传统天文地理等内容。人类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华夏先民的实践活动。

我国正处于对外开放时期,开放带来先进文明与生产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种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我们应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传统文明,使其发扬光大,在中小学中大力传播。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都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中小学武术教育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讲:“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和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武术文化也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很多历史典故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如:南宋的岳飞“精忠报国”,其领导的“岳家军”令金兵闻风丧胆,使金兵感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以“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只望国泰民安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外来侵略者的欺侮,击败帝国主义列强拳手,雪我“东亚病夫”之耻,振我中华武术之名,扬我中华民族国威。这些人这些事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事迹将会永远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通过这些千古流芳的英雄事迹和高贵品质的介绍和宣传,我们的中小学生会更深一步的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可贵并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加强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光大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 武术运动是实施终身武术教育的首选项目

学校体育中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武术运动的适应性非常广泛,长拳的舒展大方、跌仆滚打可以满足青少年的锻炼需要;形意拳的刚劲有力、步伐稳健适合于中年人的锻炼需要;太极拳、八段锦的修身养性适合于老年人的锻炼需要。于此相比,没有哪一个运动项目能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锻炼需要。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武术——健康一生——终身受益”的思想,要让学生们把武术运动作为终身武术教育的首选项目。

学校武术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专门设置的武术课程所规定的武术教学大纲,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武术健身教育。我们要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让武术运动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使武术运动走进校园。在学校有新的发展契机,成为校园的一道新的风景线,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会练武术,要让他们懂得武术是国粹,是国之宝,我们要珍惜、要重视,每一个人的思想都要形成“我是中国人,我要会武术”的理念。要让学生们知道练武术需要有“学到老,练到老”的持之以恒的态度,以形成学生的终身武术教育思想。

坚持以终身武术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武术,正确地引入学生的武术目的论。中小学武术教育必须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必须确保学校武术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掌握中小学武术与全民武术健身的关系,明确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终身武术教育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武术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无论学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武术健身计划——终身武术教育接轨。

5 小结

武术运动要发扬光大,就必须使青少年重新认识武术,及时地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形成快乐型、健康型、传统文化型、终身武术教育型四大教育新理念,从思想上让学生们重视我们的国粹——中华武术。同时,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也要靠政府、学校的大力支持,正确的宣传武术运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习武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淑杰, 董刚强.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习武兴趣培养探析[J].渝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 .

[2]刘代荣.武术与传统文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3]杨焕峰, 马雷.中小学武术教育:传播健康、快乐与文化[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6) .

上一篇:英语语法学习下一篇:高级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