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

2024-06-22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精选11篇)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 篇1

培养具有实践设计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是艺术类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 如何更好地为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需要我们对当前的成人教育模式进行思考。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学生的知识层面, 因材施教

目前, 我国成人教育的群体比较庞杂, 一部分学生群体来自社会的企事业在职艺术设计类人员, 岗位也不尽相同, 他们具备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另一部分学生群体来自社会自由经营的个体青年;还有一部分来自高考的学生。总之, 这些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梦想, 有的是为满足补充学历的需求, 有的想提高专业水平, 有的因经济方面的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就业与择业并存的复杂的求学群体,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予以关注和了解, 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准备相应的理论辅导材料, 并完善辅助实践教学的设施。

二、激活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教学环节的结构, 有的放矢

由于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群体的特殊性, 教师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下, 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使教学结构多元化。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课程直观生动的优势, 采取一个问题方式多个方位解决, 一个课题多个方案组合完成的学习形式。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 应将实践课题纳入作业, 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市场采风、调研等, 再让他们将实践中的不同问题、不同答案带回课堂研讨, 将实践性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性的教学灵活结合, 做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有效而合理, 使艺术设计类的成人教育有的放矢。

三、调动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的自主性, 培养创新意识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学生在潜意识里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定式化、等待式的学习模式, 有的学生由于在职工作等因素的干扰,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甚至部分学生存在着修满学分即满足的敷衍状态, 以及上网抄袭作业和论文的憜学行为, 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应及时查找原因, 及早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和创造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面的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专业探索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而不是培养只能纸上谈兵, 空有一纸文凭的应试型“人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仅仅完成“传道”“解惑”是不够的, 应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图形创意课程, 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专业设置创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艺术素养,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教学过程, 教师要切忌照本宣科和依赖PPT进行宣读式的教学, 要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充当角色,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做能使教师的艺术素养得以发挥, 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要领, 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教学中多种模式的实施, 和任课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学识水平是分不开的, 因此艺术设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 一是不断储备自己的专业知识, 厚积薄发,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鲜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 使教师“教”和学生“学”形成良好的互动。二是在已有教学量化之外补充生动的案例教学内容, 开拓学生的视野, 并及时将课程内容付诸实践, 指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业方案,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领会程度、掌握技能有全方位的提高。三是教师应储备积累艺术设计纵向高、精、深的专业理论, 广纳吸收横向学科的广、博、宽的相关理论,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 将无限的知识储备资料发挥到极至,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在传统定式的教学轨道上“顺其道而行之”, 应不断探求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培养的新模式, “行其道而思之”。

参考文献

[1]陈明坤.成人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10 (9)

[2]邱裕.论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大家, 2012 (2)

[3]王思亮.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现实观察与理性思考.继续教育, 2008 (9)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 篇2

关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异军突起,它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更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作 者:郭西燕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刊 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英文刊名:LITERARY GALLERY年,卷(期):“”(3)分类号:G424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能力要求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要求与标准,我国高职院校在各个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课程中的教育还存在著很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对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育事项进行创新,例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

1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1.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

一些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不足,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之后,不能够有效的掌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差,不能够明确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习目标,所以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的学习滞后。

1.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的现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陈旧,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都还有待完善,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教学中只重视艺术设计中的短期视觉效果以及实际中的操作,忽略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理论知识的教导,没有对学生在艺术修养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培养,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严重滞后。

2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始艺术设计这一门专业课程的时候,没有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对其他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中的开设模式进行照搬,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在很多环节上的设置都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科课程上虽然设立了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课程,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方面的设置都不合理,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开展,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2 盲目扩招,机房里的电脑配置不够好

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招生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招生的目标不明确,盲目的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扩招,学校内部机房中的电脑配置还有待升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使用电脑时,无法使用一些软件对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的书籍资料非常的少,也没有相应的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场地以及实验室,这就导致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引导学生将艺术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学生只能以图纸这一种形式对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设计知识、设计创意进行训练,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得不到一个有效的实际应用,缺乏在艺术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2.3 教师资源不足,教师教学观念、方式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这两个方面都优秀的教师非常的缺乏,尤其是在一些刚刚开设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一些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教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资源也还不健全,却在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这一方面非常的急切,严重的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学习,教师没有对教学观念、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而且我国艺术设计行业中,能够给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非常的有限,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艺术设计行业中的锻炼不足。

3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

3.1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加强教学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中新兴的一门学科课程,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时代性非常的强,所以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保持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同步,不会出现脱节的现象。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在知识上的更新速度非常的快,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不能一成不变。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要重视艺术设计专业中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提高以及教学能力的加强,应当鼓励教师参加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一些培训课程,支持教师在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进行考研。

3.2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实质上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在课堂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理论与实践学习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不能进行更深层、更全面的学习,所以要有效的将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课程扩展到课外,可以采取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外参观一些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布置课堂之外的作业以及命题写生等一系列的形式,这些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中学习的全面性。

3.3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环境上的建设非常的重要,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中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打破艺术设计专业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扩展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的灵感,还能够使教师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开放式教学环境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完善学校中的一些教学设备设施,例如:提高学校内部机房中电脑的配置,安装相关的软件。

开放式教学环境是对艺术设计教育以往教学环境的一种创新,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高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我国高校要充分的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合理的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课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不仅仅能够提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习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在艺术文化这一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松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美术大观,2009(09).

[2] 李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路[J].中国教育,2008(17).

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 篇4

关键词:专业设置,工学结合,创造性思维

目前,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一线人才和实践能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设计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 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不断发展, 对艺术类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发展规划, 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 开设特色专业

高职教育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要体现职业技能和教育的双重结合, 更应该贴近行业发展, 与社会经济关系更加密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类教育也要不断变革, 紧跟社会需求和行业变化。

一是深入一线企业。到一些设计公司中作调查研究, 了解设计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生工作应具备哪些技能。并且对学生实习后, 进行信息反馈, 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带入到专业设置中。针对市场需求来确定教育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捷的就业, 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是邀请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分析行业市场发展、人才技能需求情况、行业技能要求和就业现状;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当地的产业政策和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并根据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使本专业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家居消费观念和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软装饰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中国软装饰市场最近几年蓬勃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 软装饰产业一年约有几万亿的市场潜力。但目前, 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来看, 国内还没有高职院校开设这门专业。

二、专业建设应以工学结合为主体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点, 适应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1. 确立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据调查显示:在现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境况下, 在全国很多大城市中出现了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 高职生的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育业内一位资深的专家评论道:“职业能力强、专业对口人才的紧缺、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走高的根本原因。”普通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重理论, 轻实践;更多得对学生理论和设计思维的培养, 对实践和技能操作方面不是很注重。与普通高校相比, 高职艺术设计类则应该发挥“重实践”优势, 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能设计、会操作、善工艺”是他们在竞争浪潮中脱因而出的法宝。

2.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设计类人才不仅需要设计理论, 更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某设计院校开始走“设计公司进驻学校”这个模式, 是很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学校为设计公司提供免费场地, 设计公司在学校中开办, 公司既是企业员工办公的地方, 又免费向所有设计专业学生开放, 学生可随时到公司中了解的设计工作流程、请教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也可以在学校的安排下有组织地参与公司的设计项目。以往, 老师在讲完理论知识后, 有的在模拟实验室里让学生操作, 有时候带学生到设计公司参观学习,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很难组织学生长期的参与实践。由于时间比较短, 学生学不到东西, 实习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走出去实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走马观花。但是, 公司进驻学校以后就不一样了。学生参与的就是公司的实际操作, 省去了学校组织大批学生外出实习带来的麻烦。学生可以长时间的、近距离的参与到公司设计工作中。公司得到了大量的设计人才, 降低了运营成本。这是一种双赢的校企合作方式。

3. 理论够用, 注重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 内容更多是趋向去理论化。而且理论内容太过广泛, 缺乏针对性, 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减少对教材的依赖, 加大实际项目在教学工程中的比重。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操作中贯穿理论知识讲解,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装饰材料》课程中吊顶施工为例, 装饰材料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不仅要懂材料, 而且还要懂工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丰富是材料知识外,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第一步是“讲”, 教师首先介绍材料的种类以及识图规范, 使学生初步了解木龙骨吊顶的基础知识。第二步是“画”, 学生通过绘制施工图加深对木龙骨吊顶构造的理解, 教师对绘图作业进行讲解和更正。第三步“看”, 为加深对木龙骨吊顶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体构造, 在对实体吊顶构造的讲解中穿插材料知识和构造理论。第四步“做”, 学生不仅会看、会画, 还要会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制作真实木吊顶模型。第五步“练”, 学生通过多次实际操作练习, 熟练掌握木龙骨吊顶构造。通过画、讲、看、练、做一体化教学, 即传达了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理论在实践的运用。

4.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以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 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设计类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实践的操作能力, 用统一的内容和形式考核不同的学生,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例如住宅空间设计课程, 不仅需要充分的理论, 还需要完美的设计作品, 更加需要良好的口才, 这样才能向客户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所以在教学考核中, 不仅要有良好的作品, 还需要方案阐述, 通过阐述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 应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切实根据高职学院发展的特点, 各个院校之间借鉴先进经验。通过优化教育资源,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2006

[2].吴高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 篇5

摘要:本文结合艺术设计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探讨了在艺术设计类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西方20世纪的通识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解决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产生的弊病,从而更合理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应当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对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有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需要有丰厚的人文学科知识素养。如产品设计,就要综合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艺术设计学等多方面知识;动画设计,涉及到计算机制作、美学、影视、文学、美术等多种学科知识储备,单一的专业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缺憾。同时,艺术设计是人文关怀的产物,其宗旨是以人为本,艺术设计的主体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设计师,所以,在艺术设计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市场经济冲击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艺术设计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课程课时和门类剧增,而以提高文化素养为目的的人文课程,往往被认为目标定位不太明确,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甚至文化素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缺失,学校教育成为单一的专业教育。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专业划分过细、培养途径过于狭隘,不利于学生建构综合的知识结构;没有足够的文化素质类课程供学生选择,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潜能的发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第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设计的过程来看,设计者是否善于思考,是否善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设计理念转化为艺术构思非常重要。艺术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独创性,而创造性的艺术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专业学习,也得益于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尤其是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中的很多问题也常常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统筹解决。因此多学科的广博知识是艺术设计创新的基础,这种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形成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以外的广博丰厚的文化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发掘潜能、培养艺术设计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第四,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设计创作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一个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承载设计师的情感与观念,不仅要赋予作品独特的美的形式,而且要使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感人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滋养,这一切都将给艺术设计者提供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所以,艺术设计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搭建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使得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要消除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1大力整合、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文化素质通识教育

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专业课程膨胀,而文化素质课程被大量挤压,甚至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缺失,这就造成了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文化基础的严重脱节,背离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教育目标。学生基本的素质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类院校要搭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除了开设“艺术设计史”、“中外美术史”、“大学语文”、“美学”等必修课程外,也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通识课程,如“西方文学”、“艺术哲学”“中国美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鉴赏”等等,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探索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增加学生的活动环节,精心设计思考练习,密切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师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直观形象式等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在文学、艺术理论、政治理论等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独立的研究小组,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研究,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演示研究成果,教师提出问题并加以有效引导。这种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效率。

3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可能是“通才教育”的课程体系,毕竟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70%左右的学习时间。如果这部分时间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不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设计的理解。例如,在服装设计中,可以介绍中西文化审美精神的差异;在装饰设计中,可以介绍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夯实专业功底;同时对专业教学本身又是有效的提升,使专业教学不会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层面上。文化知识与专业内容的融合,不仅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而且使专业课更为丰满,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4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由于教学目标及课时所限,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设置过多的文化素质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环节的衔接尤为重要。文化知识离不开教和学,但文化素质却不是教出来和学出来的,而是通过思考和实践,将文化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外到里内化而来。因此学校应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框架,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特殊作用。艺术理论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展览并实地讲解,再回到课堂有针对性地分析总结,学生对设计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自身的文化素质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5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各类艺术学科、风格、流派的载体,也是各种社会思潮、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荟萃地。学生在校园文化陶冶下所获得的不仅是对艺术设计本身的感悟,更有对个人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性格情操的认同与重塑。

论新型艺术设计教育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数字艺术,教学模式

美国一位设计理论家与评论家苏珊·耶拉维奇曾这样来为艺术与设计下定义:“艺术是冥想, 设计是协商”。艺术可以是艺术家冥想的产物, 个性的反映。但设计却是在不断的协商之中才能得到产生。艺术设计也是一个“唯心”到“唯物”的转化方式, “感性”的形象反映基于“理性”的物质显现过程。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表现形式比较多元化。比如:数字雕塑, 城市规划, 网络媒体, 平面广告, 互动游戏设计等, 都直接影响着多个领域发展, 高校教育处于行业萌芽阶段, 是行业的根基所在, 尚有未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从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 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素质培养, 强化岗位技术教育, 建立以艺术设计理论, 实践和实训为培养主线的教育模式。必须明确艺术设计转专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把“美”用设计“方法”表现出来的教育。具体表现在认识到意识, 意识到认知的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变更, 数字艺术雕塑形式创作课程的调整, 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魔鬼训练和艺术创造力的反复磨练等。针对艺术设计教育我提出几个概念和看法:

1. 基础课教学的变更与量变到质变的魔鬼训练

21世纪数字绘图方式、数字雕塑艺术形式的出现, 已经为商业以及教育领域提供了更加广阔、高效、便捷的艺术创作平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同样应该通过调整自身学科构成来适应此种变革, 如将调子素描改为设计素描, 将绘画色彩改为装饰色彩, 将传统雕塑改为数字雕塑外加材料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与构成训练。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 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及教学空间, 拓展思维和改变表现形式从而超越单纯的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对于培养设计理念以及培训设计表现技法而言, 除了学生自身的禀赋之外, 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训练, 练习的量变会成为天赋般的质变, 相信魔鬼的力量。

2. 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若不能指导实践, 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订改革方案时, 经认真调查研究, 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 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 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实际需要, 对专业课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加以调整, 强调实用性。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表现手法的百花齐放, 我们都愿意去接受并认可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

3. 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教学模式的改良主要包括:实行2+2的教学模式, 既大一大二进行课堂教学, 后两年进入工作室教学。课堂教学环节, 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的交替、互相渗透;进入工作室后主要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实训, 其主要形式包括校企合作、校外实习、虚拟项目课堂实习、工作室实际项目制作等。由老师带领或者企业合作等方式对外的设计服务, 使学生掌握设计流程、设计方法、设计经验, 使专业必修课所学习的内容在社会设计实践中得以体现并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 能把学校所学的知识架构与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 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4. 教与学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观念的转变必然会使艺术设计的思潮激荡起伏, 我们崇尚艺术带来的形式美和设计所拥有的实用性的同时, 也必须注重自身在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积累, 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对艺术设计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品也将因此得以展示与升华。

随着电脑和软件的高速发展, 设计软件逐步走向程式化, 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艺术修养等理论知识的讲授, 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 倡导设计风格, 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 使艺术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艺术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 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1

[3]陈希.设计艺术教学目标的重点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及设计版) , 2002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设计,基础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从1914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开始的, 我国则是在20世纪后期开始引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 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但是还没有进入到艺术设计教育强国的行列。

据初步统计, 我国目前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就达千余所, 每年招生人数过数十万人, 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我国的设计教育至今仍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之路, 特别是艺术设计中基础教育的那一部分。

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比较晚, 在专业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不能和美术类院校相提并论。非艺术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形式等一般也是借鉴国内知名的老牌的美术类院校的办学经验, 包括其专业方向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专业课程的安排、学生培养目标的实施等, 可以说缺少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当然非艺术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出现这种状况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有历史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及学校本身的原因等等。

从目前来看, 深化非艺术类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有效地整顿、规范和完善符合其自身特色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已刻不容缓。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 也是一门学科交叉性、渗透性很强的专业, 非艺术类院校自身应该在教育教学的模式、专业方向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专业课程的安排、学生培养目标的实施等方面下工夫,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加大对艺术类学科建设的投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办学经验的同时, 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学科发展的特色之路。

以文理科或工科为主体的多学科性大学的艺术设计类教育, 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好学校具有艺工结合的优势和多学科交叉的优越资源, 生源背景的多样性, 文、理、艺皆有, 具有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的独特优势。有些多学科性大学是在近几年大学合并和学科调整中建立艺术院系或设计院系的, 这些学校有着雄厚的学科基础和高水平的研究条件以及良好的品牌资源, 为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多学科性大学应该先有重点地做强一到两个有自己专业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后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 可以向其他的艺术设计专业做大。

在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 顺应社会需求的时刻, 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要求, 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 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传统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一致, 根本不具备多学科教育的特点, 更不符合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 针对非艺术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这个普遍性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试着分析一下众原因当中的几点吧!

(一) 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若是要谈起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部分, 那么对象事物的造型训练、单色与多色的搭配训练、画面关系的表现技法训练等一系列基础训练教学概念就会被提到, 这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没有正真的拉开距离, 更是与后几年的专业科系的教学体系相脱节, 这样就需要我们对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与创意意识, 并学会运用美的形式来创作来表达创意。过去, 我们总是强调绘画技法的重要性, 强调设计的实用性, 当然作为设计专业这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仅有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观察美、欣赏美、认识美、了解美、运用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课程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情趣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使基础课阶段的训练和培养正真算的上艺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

于是, 明确了基础教育教学目的, 那么对于课程的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 调整则不是十分困难了。

(二) 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安排和内容的调整

素描、色彩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解决形体的塑造及画面的色彩、画面的构成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的专业基础课。艺术设计专业把素描作为基础教育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现这种思维的能力, 学生必须学习用“设计素描”来代替“传统素描”, “解构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 将学习重点从单纯的素描创作转移到素描设计上来。同样, 单纯学习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 学会色彩的表现, 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要求学习者能够用理性的态度去认识色彩;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去感悟色彩, 感悟给绘画人心理造成的不同感情特征;能够主动的去设计色彩, 表现更多的色彩对象;能够有意识地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 了解色调的魅力;能够运用构图及装饰图案的知识来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 但是削减传统构成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构成课的作用就是对一些知识点的解释与巩固, 如果不与设计具体相连的话, 那么学生对一些应用技巧就不能熟练掌握, 也会使之显得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倦心理。当然, 在素描课中适当的加入平面构成的内容, 在色彩课中填加一些色彩构成的知识, 这样单纯的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缩减也不太会影响其教学效果。

在培养学生具有审美眼光和审美知识的问题上, 艺术欣赏必然起到重要作用。艺术欣赏课是基础教学中的老课程, 但是在近年来受到素质教育方针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程。艺术欣赏有着较强的趣味性。艺术欣赏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是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及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 将基础课程和流行元素相结合, 利用现代声光电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 扩大学生的眼界,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 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 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 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三) 对基础教育课授课方式的思考

根据教育基础课程内容修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调整, 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动, 加强了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注重交叉与融合;在认识方式上注意借鉴与比较;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再现与现实;在方法手段上注重过去与现代的衔接, 不拘一格。把基础教育当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和与之有关的事务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方法训练将他们设计编排成套, 以课题形式展现, 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内容、介质、技法进行有效的编排, 从而体现课程的实质与表现机能,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 加强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整合, 多方位多角度的讲授课程, 以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课程内容。

加大艺术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视觉艺术, 光靠教师的叙述来让学生体会思想不太可能, 只有将经典作品与现实意义用立体的手法展现给同学们, 介绍创作过程及创作环境。有必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 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艺术设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其基础教育就更是特别, 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研究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设计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也会更加得严峻。21世纪已经到来, 设计时代也紧随其后来到我们面前, 我国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设计教育的大变革时代的来临, 设计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各院校应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 迎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吧!

参考文献

[1].吕南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7期

[2].汪晓莺教育评论2009年第5期

[3].彭亮设计在线 (http://dolcn.com/data/cns)  

[4].林家阳《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5].林家阳《设计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创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刍议 篇8

一、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应当从充分了解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具有高度交叉以及具备很强的融合性的特性着手, 清楚艺术设计并非传统的美术或者技能教育, 而是通过科学的真实以及艺术的美感相融合从而体现人类对于真善美的孜孜追求。通过市场的导向功能, 在设计教育过程中处理好理论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 逐渐创新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用“学思并进”的教育模式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 其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不仅应当以老师为本, 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激发他们对于教育的积极性, 同时也应当以学生为本, 应当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 尊重他们的自身利益, 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使得他们能够展现自我, 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实践

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老师不仅作为学习者, 同时更是教育实践者。老师应当按照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不断充实自我, 提升专业素质以及理论水平。并且要在创新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传授,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所以, 从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角度而言,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性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 因为高等院校的扩招, 大部分的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这个专业, 一方面推动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 另外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 为了克服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一些和艺术设计专业比较接近或者是绘画专业的老师转而从事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这些老师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内在设计思维模式以及教育方法上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甚至是该专业毕业没有几年的学生或者研究生。由于扩招造成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以及巨大的科研压力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大部分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在专业上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工作, 导致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真正内涵没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难以正确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创新学生学习

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大量的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而学生的创新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对创新教育实践效果的检验, 并且也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唯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实践, 主动实施创新型的学习, 才能最终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取得创新的最终成果。然而由于高等院校扩招所造成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 学生在考取大学以前进行的专业训练全部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好成绩, 被动接受的都是一些程式套路, 在他们考取大学之后, 其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和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在艺术理念往往缺少最基本的常识, 使得他们难以快速融入到教学课题的各项训练中去, 部分学生在有关创意思维模式方面的训练中在理解以及认识上有较大的难度。第二, 因为我们国家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成绩比较差, 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并不扎实, 知识结构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文化整体素质比较低。第三, 尽管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经过了多年的积极探索以及不断的改进, 然而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影响仍十分严重, 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育以及华而不实空谈理论的课堂教学, 实践训练非常缺乏等, 导致学生在创新思维和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

四、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当前,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结构仍然处在一个探索以及不断调整的阶段。艺术设计和别的学科有很大区别, 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灵感的火花以及思想智慧的结晶, 这些都需要艺术创作者在非常自由的环境氛围中才能展示出来, 教育过程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艺术创造的个体, 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 我们国家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处于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社会需求日新月异的年代, 当前的艺术教学管理模式必须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种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与自由想象的空间, 这样的艺术教育才能够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特色。所以,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必须遵循艺术设计学科的自身特点。

五、结束语

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不仅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十分强的工程, 只有秉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不断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念, 并且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创新教育实践工作, 在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 师生的教与学才能够密切配合、主动协调、形成共鸣, 教育创新的成果才能得到体现, 从而达到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摘要:创新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更是艺术设计自身的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想培养出一批非常优秀的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艺术专业设计人才, 就必须对艺术设计教育实施全面的创新。而创新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其关键在于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的基本内容是师生双方的教与学, 其基本保证在于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实践

参考文献

[1]翟翔:《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向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分析》, 《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7 (04) 。

普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析 篇9

一、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中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达到了迫切的程度, 于是中国普通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设计学科。但绝大多数学校4年的教学安排、课程的设置, 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基础后专业。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以素描、色彩、构成这三大基础板块为今后的“高楼万丈”打下基础。第二年为专业基础年, 以适用于不同专业需要的效果图表现技法、电脑辅助设计等为主。两年的学习, 学生对专业仍不知为何物。到了第三年, 学生才真正开始接触到专业, 一年过去, 刚学到了点皮毛, 就面临大四第一学期的毕业实习, 真正学习专业的时间只有一年半, 这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到社会上实习就开始暴露出了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很茫然, 大有上当的感觉。觉得学校开设的的很多课程根本是无关痛痒, 毫无必要。而实践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的评价是“万精油”、“学而不专”。将来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再培训才能使用。

艺术设计专业, 如果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与市场和社会脱轨, 闭门教学, 那么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

2、教育模式统一化, 缺乏各自的特点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确是几十年如一日, 千所院校如出一辙。缺乏创新。综合类的普通院校较于重点院校和艺术类专业院校, 首先在师资、硬件设施、艺术氛围方面就弱于对方。如果在教育模式上又不予创新。缺乏自身特点。毕业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必然无法立足。就只能像马蒂哈斯教授所说的成为以流水线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的设计蚂蚁。

二、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优化改革

普通高校多为地方院校, 在投入、师资、硬件设施等很多方面都不如重点院校。那么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另辟蹊径, 有所创新。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具有竞争力。

1、优化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多为地方院校, 地方院校具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掘、保护并传承本地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 树立本土意识,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最终服务于区域文化。因此, 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本地区特点, 据自身背景, 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 系统规划、组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系, 结合顺德的地方支柱产业“两家一花”——家电、家具和花卉,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开设了家具设计与制造 (设计、工艺两个方向) , 工业设计, 园林技术等专业。并将产、学、研进行完美结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特有的教育改革的道路。

2、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 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代建筑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训练模式。它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设计项目, 最终使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的教学模式。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 工作室承接了某企业的产品包装设计, 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 项目前期, 师生一起参与到针对产品及市场的前期调研, 进行拍照、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等工作。项目中期, 教师主导, 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最后, 分工协作完成好整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搭建实践舞台

参加设计实践是艺术设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学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利用一切条件, 建立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学校应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公司进行调研, 首先了解公司产品技术情况, 设计能力。为学校的理论教学改进方向提供依据。其次, 与其建立友好关系, 为今后学生实习、建立实践基地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获得实践经验。由此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也使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化设计教育模式得以真正实现。

(3) 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这一大学教育的最后环节, 往往被高校教育所忽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大学生毕业就业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 由于当代中国大学生,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许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 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把“毕业答辩、毕业展览、人才招聘三位为一体”来全面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让企业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这样学生可安于毕业设计过程,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毕业生也让企业更加受欢迎。

三、结语

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国家投入等各方面都与重点院校无法比拟。因此我们更加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条件, 扬长避短, 对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走体现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之路。

参考文献

[1]尹名军、郭明生、曾晓云:《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现状研究与思考》,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7年07期。

[2]蔡彩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中国轻工教育》, 2007年04期。

关于新型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 篇10

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要从基础出发,要建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优秀的教育模式,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教材等等,进行全方面培养,培养正确的艺术设计理论,以实践和培训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在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里,一定会有更高的领域,也会带动这个教育领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时,要完善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拥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凡的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专门的人才。

艺术设计的概念

艺术设计就是在经济、文化、技术、社会的方面来讲,利用不同的材质使用艺术手段,按照美学的规律进行设计,从而转化为有使用功能的实用物品。艺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创造性,和技术联系十分密切,和工业生产更是联系密切。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同时设计的范围也逐渐增大。在生活里,艺术设计的设计范围也十分全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都涉及。

艺术设计教育的概念

艺术设计教育就是使用艺术设计的基本设计理论还有相关的知识,采用对于艺术设计的设计能力,还有对于设计思想的教育,培养对于艺术设计的方式方法,对于设计进行必要的训练,培养有优秀素养,有优秀的发展潜力的人才,使之能够担任艺术设计,艺术管理,艺术教学,艺术研究等工作的专门的艺术型人才,大体来看,行业的划分不能使艺术教育受到局限性,用传统的技艺和对于设计的经验进行发展和传承做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专业的技能为目的,构建以协调发展的教育基础,促进工业上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主线包括,艺术、科学、文化等,以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和自身素养为主要教育目标,艺术设计的教育主要是培育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在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情况及问题分析

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是由艺术教育上逐渐演变形成的完全能不同的学科。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发展形成的。艺术设计教育包含很多学科,其中包括,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工业造型,数码影像设计以及工业造型设计等等。近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一直蓬勃发展,逐渐拥有了学科内容全面,学个体系完善,拥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体系。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探究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的要求。艺术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过了很多的转化过程,一切新出现的专业陆续出现,以此来保证能达到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艺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很多新兴的艺术方向出现,例如,数字艺术,网页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艺术等等,在很多综合性的大学已经可以提供教育。随着我国的电视产业的的迅速进步,与之相关的还有涉及的艺术领域,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动画艺术、音乐编导近年来也进行扩展招生计划。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对于文化艺术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艺术设计院校也要不断采取措施来保证对于社会的人才需要,要建立更加完善培养的格局,来培育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在艺术设计方面比较繁荣的时期,在艺术设计方面表现出我国有良好的教育结构。在艺术类院校和我国综合大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体现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已经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时期,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弊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来说,有的学科设置不合理以及有的学科发展布局不合理等等。对于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一个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保证教学布局和完善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人才的培养。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不断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品的外形也不断的在改变,相应的竞争也十分明显,其中,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就是艺术设计。现在社会上的产品竞争十分激烈,市场中的产品设计在某些方面上来说能都改变在市场上的前途,主要的竞争都在产品的设计中,设计的好在市场上就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现在社会上需要优秀的设计人才,需要艺术院校来培育这样的优秀的专业人才,填补市场的空缺和社会的需求。

新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大力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思想转变很快的今天,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艺术设计教育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对于社会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对于社会有深大的影响。

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

1.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和培养创造力

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不能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专业性的培养,要主要学习理论中的实践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实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现学生的艺术创作价值。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在许多院校采用2+2的教学方式,两年的课堂学习,主要是学习主要的理论基础,后两年进入企业工作实践,去积累社会经验,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要主要学习艺术设计的主要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时根据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实践经验,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艺术设计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注重外观美丽的同时也要有实用性才最好,也要注意自己在各领域和各方面进行经验的积累,也要有知识的累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设计。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对于设计的创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独特个性和鲜明的观点来展现自己的设计作品。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的時候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意,提倡设计风格,激发每个人不同的创造头脑,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注重培养全方面人才。

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完善现代培养模式,促进整体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各个艺术设计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专门的人才,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创新设计教学在教育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就是课本的教学内容,从中获得的能力因人而异,所以我们要努力加进教育模式的完善和改革。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高,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也要培育学生的自己创新能力,要培育出拥有高素养的全方面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论文 篇11

1 巩义地区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现状分析

巩义地方文化资源深厚丰富,如:河洛文化、唐三彩文化、豫商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等都散发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是巩义现代艺术的母体,对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这所巩义唯一的一个地方高校来说,更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但是随着巩义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带来,巩义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正在逐步消失、减退,很多优秀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如今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巩义博物和旅游景点中去了,已经失去了当初为民间所用的实际意义。目前,将巩义在地方文化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很多优秀文化遗产都被进行了新的开发,传统的地方也都被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所替代。然而这些被再次开发的新的文化艺术作品由于创新程度不够,大众审美观与价值观却在不断的更新提高,这样就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逐步走向消亡。

其次,古都文明对巩义文化有较大的辐射和传递,而巩义却没有及时的利用好这个资源。巩义周边古都较多,东有古都开封,西有古都洛阳,北有安阳,加之河南省会郑州的崛起,都为巩义带来了较强的文化传递和辐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而巩义自身文化艺术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品牌意识淡薄而导致竞争力低,并没有把自己的文化艺术产品通过这些古都辐射和传递出去。

2 巩义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各院校大都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而作为巩义地区唯一一所地方院校的成功学院来说,但由于成功学院刚建校不久,艺术设计专业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院系,在进行艺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中艺术门类的布局不合理和师资队伍太过年轻化、掌握民间艺术项目的师资力量薄弱。

3 对巩义地方文化艺术纳入巩义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采取的具体措施

首先可以在课程体系设置布局不合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另外还应及时的更新我们现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多购买一些民间艺术的教材;可以请一些巩义当地的一些民间艺人进课堂,充实师资力量;多引进一些民间艺术作品。另外也可以让多给我们学生一写外出考察的机会,比如说环境艺术专业的同学可以到巩义当地的康百万庄园进行考察,同学们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洛文化、家族文化与豫(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8页)商文化;也可以让装潢和动画的同学到巩义当地的石窟寺进行考察,巩义石窟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科研、历史、艺术价值,对中原、西北甚至日本的雕刻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结束语

高等艺术院校是为未来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也是传承和发展我国宝贵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要渠道。而成功学院又处在地方文化资源深厚的巩义地区,应充分重视巩义地方艺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力量,来促进当地艺术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的促进当地市民艺术素质的提升,为建设河南文化强省,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由资源丰富的民间艺术构建而成,然而现在一些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正在逐步流失消亡。本文试探讨如何把本土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地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论点,并以巩义本土民间美术资源、根祖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作为巩义地方性院校的成功学院为实例,提出了应积极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民间艺术,当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资源融合

参考文献

[1]邹建利.地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和当地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2009.

[2]关金国.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舞台,2010(10).

上一篇:分形生成下一篇: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