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精选12篇)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1
摘要:由于国外的设计浪潮不断涌入我国,近年来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艺术设计认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认识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生活习性。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更是为当前艺术设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前景,致使全国艺术设计类高校事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但教学内容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各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毕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毕业即面临着失业。本文章将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认识与改革作出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设计,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课程在部分高校中仍然以过于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目标与体系存在,过于强调以基础素描、色彩作为艺术设计创作蓝本,这种基础课程过于注重绘画类技能的培养,使大学后续的专业课不能合理地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对所属专业性目标不够明确,有碍于其课程更加合理的进展下去。这些模式与体系性教学不适应于我国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此看来,打造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良好氛围,要从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出发,在以往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汲取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具有时代性、革新性的教学方法,加上当前国际艺术设计形式的大致发展方向,面向艺术设计的教学目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规划出一个具有地域性、人文性的艺术设计课程,打造属于自己本院校的风格与特色,建立一条发展与探索并行的渠道,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培育出优秀的学生,没有优秀的教师,一切教学实践活动都是纸上谈兵。当代大学生艺术设计教育,以“灌输”式的课程模式仍然存在于部分高校。不同的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有着不同的认知度。现代教学观念主张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索课程当中知识的趣味性、延展性。同时,为学生在现实艺术设计市场当中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简而言之,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与前提。
三、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现实艺术设计市场当中,随处可见的视觉画面,如杂志、墙体广告、电视、互联网媒体等等,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艺术上的认识与欣赏能力,艺术涵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质的改变。这就要求设计师不光在视觉上让观者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在精神上也要与大众产生共鸣。因此,作为一名未来优秀的设计师,要具有丰富的自然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高尚的人文情怀。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继承,更是需要一个创造性、超前性、多元性的知识载体作为依托,从而创作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寄托的高价值作品。
设计师的职能是借助自身的专业素养去发掘与探索世界新的事物所在,并赋予他自身的、符合社会潮流发展的视觉化感受。对于艺术设计者本身而言,独特的专业表现技法和娴熟的专业制图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了解并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理念是培养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创造的热情和信心,才有提升创新的动力。总的来说,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可持续发展性、面向市场、整体性等;同时,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感受力以及较高的创造力,这样的艺术设计者才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现象中发现美、创造美,设计出独树一帜、延续精髓的优秀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
我们要将当代学生培育成具有自我生存意识和超越现实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要深入教学内容、方式改革的探索。只有提升了艺术设计教学理念,才不会被当前乃至未来的设计市场所淘汰。简而言之,当下世界格局与世界经济体制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作为经济与文化载体的艺术设计不能仅仅为“生存意识”而存在。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决定了未来的艺术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多元性、超前性。因此,设计师也不能仅仅将满足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设计目的,而应该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努力争取让自己的作品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又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未来的艺术设计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2
基于教育游戏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针对当前Java教学中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实践环节进行了论述,从教育游戏的概念及教育游戏在Java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入手,提出了基于“Robocode”教育游戏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 者:佟延秋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刊 名:计算机教育 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教育游戏 Java教学 教学设计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47-1
一、如何定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基础来源于高中文化,目标是利用2-3年的时间培养出具备服务第一线的综合只能能力和职业技术型人才,实施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有别与其他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从学生类型上可以认为是技术型人才;从就业方向看,他们属于服务社会第一线的人才;从教育背景看,他们属于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高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高校的,也有别于艺术类社会普及教育和文科类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陶冶情操、交流思想以及完善品格。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艺术欣赏课,要从思想上重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使学生从中感悟艺术的魅力;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在对选择艺术教育的教材方面,应当注重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编写通俗易懂的专业教材,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中学习到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又能倾心于专业相关工艺的审美,领略地方文艺的独特魅力。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重技能、轻人文
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动手能力,严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引导和指导。之所以忽视人文综合素质教育,是因为没有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只依靠市场需求而动,但只按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目前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综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只重技能,轻视人文是多数高职院校的现状。
(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及师资的缺乏
从高职院校的艺术课堂教育和教材方面来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师资缺乏,一些高职院校领导不够重视,因此常常出现顶岗实习、实训课等调整性较大的课程与艺术教育课程冲突,导致根本就没有把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一些高职院校即使开设了一门或两门艺术课程,也只能局限于一部分对某些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开课,更谈不上有固定的艺术教材。到目前为止,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艺术教材不多见,为切合本校实际,只能自编课程讲义进行教学。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工作艺术
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充分的教师人员配备和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应该确保在全校各个专业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等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理论课程,开设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当代影视评论、合唱艺术、DV 制作等任意性选修课程,同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藝术审美活动等。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音乐艺术能力上有所长进,而且能够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为其今后艺术修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师资方面严重不足,以致很多课程无法开展,成为影响高职艺术教育的第一大难题。因此,高职院校应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应采取以引进外来师资和培养在校师资相结合的方法,引进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人才,在校教师可外出进修,还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师到知名院校观摩和考察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成立艺术教研室。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具有学制短,所学科目多,实训时间长等特点,很难对学生开展长时间的艺术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必须依据高职院校特点和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寻找适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不同的艺术教育必修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艺术方面有天赋、有爱好的学生,可通过参加学生艺术团等形式小规模的重点培养。除了必修课外也要开展艺术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另外,定期聘请一些校外艺术方面的专家、艺术家在校园里举办艺术教育讲座、艺术作品展览、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也可加强艺术理论教育和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金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10,(03).
作者简介:
黄子怡,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篇4
一、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广告人才短缺问题己经成为许多广告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 火爆的广告教育的出现为解决这点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广告行业表面的繁荣与广告设计教育本身薄弱的根基形成的反差很快凸现出来。而平面设计又是广告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回顾现在的平面设计教育, 首先从学校院系上就人为地分离了互相联系的内容, 培养出的学生或许在某一方面学得不错, 并能学以致用, 但是单一的知识结构显然离社会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有差距;其次仅从艺术类院校的平面设计课程看, 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再次学校供给学生的也几乎是与社会绝缘的知识, 平面设计领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而教学内容只能针对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它是受到时效限制的, 教师教的内容很可能在学生毕业前就己经被社会淘汰了。
总之, 中国现实的平面设计教育状况令人难以满意。市场不满意, 主要是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 最核心的就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 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清晰透彻, 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
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初探
(一) 设计教育模式的改革
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 一直以来都是文理分科的体制, 这种教育体制所体现出来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现在可以转变一下思维方式, 打破文理科界限, 把艺术设计教育统一起来, 都用一个标准确定教育对象和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避免学生接受知识上的偏差, 也能衡定各类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水平, 同时也使学生来源得到合理配置。
在具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上, 也应该打破现行的画地为牢的方法, 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 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要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 专业之间要有更多的融通性。在教学中, 应以专业设计为主线, 向基础课要可能性, 而基础课教学以设计思维为基础, 要重视设计理论和设计基础, 基础是根本, 基本理论、基本技巧、基本知识三位一体, 缺一不可。理论要学习、感悟, 技巧要磨练, 而知识是渊博的, 从三者的结合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养, 将积极向上的情感倾注在设计作品中, 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在现实中取得平衡。
(二) 平面设计的素质化教育
平面设计活动不仅需要自身专业的支撑, 而且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撑, 它本身也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如计算机科学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电脑设计系统, 而平面设计又为人机互动提供了便利。电脑中的操作系统从纯DOS界面过渡到WINDOWS视窗后, 虽然其内部使用的仍是各种代码符号, 但最终所形成的人机交互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平面视觉视像来完成的。在学科边缘逐渐弱化的今天, 平面设计不但融入了诸多学科的内容, 其本身也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内容当中, 所以设计基础应该被作为一种基本素质而被大众所认知;作为一种视觉语言, 它应该像大众运用口头语言交流一样在各相关领域中被广泛了解和运用。伴随着平面设计技术进步与视听媒介的发展, 平面设计在大众的意识形态里逐渐从纯绘画艺术中分离出来, 其工业理性因素告知了它不再是“捉摸不透”的纯粹意识形态的视觉表述, 而是有规可循的设计科学。设计教育的发展, 在经验积累与总结基础上形成的与平面设计相关的形式法则与规律就是缘于此的成果, 同时它也构成了平面设计作为现代大学素质教育可资借鉴和利用的理论基础。当然, 平面设计素质化教育并非否定它专业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而是缘于平面设计是设计者与受众互动的特定过程, 只有他们从视觉审美意识层面上达成共识, 才能催发平面设计的整体进步。
(三) 平面设计教育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推动了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 国外现代设计教育的成果与经验对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 设计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重视, 而平面设计教育不仅仅是设计的技法教育, 也是一种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要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客观把握能力, 用战略眼光捕捉与设计、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 树立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意识、创作自信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 计算机技术与艺术互相促进, 缺一不可, 技术是促进和完善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是一种工具, 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创作者的观念和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一一网络, 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涉及的最新学科前沿知识, 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做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教师利用网络可与世界一流的设计中心和设计院连接, 获取最新的资讯与多方面的交流。要将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多媒体、网络信息应用于教学, 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 增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要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 采用诱导、对话、讨论、启发的方式, 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倡导科研实践, 砥砺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科技开发能力, 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教育领域的新技术革命。
三、结语
总的来说, 我们要培养符合时代的平面设计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必须明确设计既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 它既有技术性、艺术性, 还有文化底蕴, 把握好三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设计专业的关键, 只有以大文化背景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着力点, 才能保证设计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21世纪将是一个崇尚设计的新世纪, 未来设计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 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设计教育事业人的共同使命,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学习能力, 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为艺术设计教育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摘要:本文针对平面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其中一些不合理因素, 提出关于改善平面设计教育的一些建议, 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便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门小勇编著.平面设计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作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教育论文 篇5
周三的研讨会,给我许多启示: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作业观?作业设计如何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作业设计如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以上问题,老师们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使我受益颇多,作业设计的改革创新。
启示一: 应试教育的观念必须摒弃,但是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的练习不能丢,二者并不等同。例如语文的字词练习、数学的口算、笔算练习,都需要反复、大量的练习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为了避免此类题的机械重复,教师应注重形式的变化,在设计主体、评价方式上有所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启示二 :作业的设计可以拓展延伸,在时间、空间上有更大的弹性。例如:长时性作业与即时性作业、宽时性作业互为补充:除了书写作业,还可以留给学生读一读、辩一辩、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启示三: 在作业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分层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留有不同水平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对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其作业的质量,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设计思维
一、自由独立是大学的价值核心
1.“大学是社会的净化器”
朱清时说:“大学是社会的净化器,大学应该严守高的道德标准。像教学评估这样的事,之所以极力反对,不是反对评估,而是反对评估评到后来许多人造假材料的做法。学校不能在学生面前造假,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参与造假。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还会有道德力量让学生不造假?,这个净土就是学校。学校一定要严守诚信的底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诚实的,这样社会上即使有造假之风,也终会被净化。如果学校这方净土失守了,也开始造假了,社会就没有希望了。”[1]
学生在大学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到进入社会的生活,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雏形,同时,大学里接受到的思想和理念也是以后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学校四周的高墙还要能抵挡住外界的干扰,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已经渗透到校园这块纯洁的圣地。
作为社会的净化器,首先净化自身,方能为人师表;其次是为学生建立一道防火墙,增强学生免疫力。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把大学界定为“以纯知识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而纯学术的研究活动正是大学孤寂和自由的存在形式的内在依据。据此,大学应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气质和对纯粹学术的强烈追求,而不考虑社会经济、职业等种种实际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说:“如果社会科学要作为科学来发展,它们就必须脱离商业行为、政治行为以及这样那样的改革,即使他们需要不断与各种商业现象、政治现象和社会实验现象保持接触。”[2]
2.“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学精神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8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怀士堂前流下名言:“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这种“立志做大事”的精神流传至今,仍铭记在中大学子的心中。陈寅恪等众多学者在中大播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精神的第一要义。
作为一个承担着崇高和巨大社会责任的大学,有必要承担起塑造民族现代精神。站在时代发展风口浪尖的学者,作为“天之骄子”、民族未来的顶梁柱的大学生,要经受时代的考验。《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据此,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风气和学术精神一定要成为大学的一个灵魂,否则大学空有其名。
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可以确保大学人不是盲从者、媚俗者,而是洞悉社会发……。[1]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杨旭东眼里,大学由向往、追求理性的人相聚在一起,这些人具有理性的激情和理性的态度。理性和理性的激情是大学推不倒的“围墙”;思想和思想的自由是大学开放的“大门”。
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陈至立出席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能搞“教育产业化”。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前教育部长周济也表示,我们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
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建设,具有公益性,我们常说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得到认同。民办的教育发展,体现了教育事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民办教育的法制化管理,能够规范教育市场的有序竞争,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成绩。但是民办教育的发展,不等于教育产业化,现在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教育产业化”的误区,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是“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教育产业化就是重点开发教育的产业性,忽视教育的事业性;开发产业,追逐利润,就是教育产业化的思维,把教育当成赚钱的工具,教育失去了公益性和公平性。盲目的追求利润,提高受教育的成本,教育就成了有钱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人和教育无缘,因此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教育产业化的追逐利益的本性,只会把教育搞坏。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教育部从来都是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日提出“有违教育公益性原则”等五大观点,明确反对教育产业化。王旭明说,第一,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教育产业化是与教育公益性原则相违背的;第二,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与教育产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三,发展民办教育不等于教育产业化;第四,经过认真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产业化”作为国策;第五,公共政策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教育产业化”。
至2008年秋季入学,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2008年秋季学年,新入学的大学生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全国大学生总数达到2700万,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
我国教育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教育向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平民)教育,是社会的进步表现。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一体化,中国进入世界竞争的行列,徒有13亿的劳动者没有竞争力,要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趋向多规格、多类型;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因此,教育的质量观也要随之改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如是说。
高等教育未必把人人培养成才,但能培养具有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辨别能力的人才,没有大学生活的人在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方面俨然具有一定的困惑;就业不是衡量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尺,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个社会的主要劳动者素质是衡量社会进步水平的标尺,大学生从事的普通岗位的工作更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相比之下,我国的大学生数量还不够多,13亿人口,大学生数量只有大约2700万左右,更多的岗位是普通劳动者;“21世纪,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谁拥有人才,谁就掌握主动权。”以2004年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为例,加拿大为580人,美国为520人,韩国为571人,而我国只有120人;按毛入学率计,199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61.1%,其中美国、加拿大高达80.7%。我国即使按2004年数字统计,也才刚刚达到19%;与我们同处亚洲的韩国为71.69%,泰国为31.92%。这都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1]
教育大众化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大众化并不是平庸化,大众化是就教育的普及程度而言,一流人才是大学的教育水平,不能因教育大众化轻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能回到精英教育的老路上去,“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是衡量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所指明的前进方向。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世界各国在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就是各国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朱清时:学校是净土社会才有希望,应守道德高标准, 2008-11-6。http://zqb.cyol.com/node/2009-09/11/zgqnb.htm。
[2] 转引《科教信息编译参考》(高教版):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2003年第3期。
[3] 转引自《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9期,李克:陈嘉庚教育思想对培育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改革 篇7
一、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 修订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参考国外体育院校的经验, 走访体育健康课程的专家, 修订体育健康课程大纲, 并制定相应教学内容,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将深奥不易理解的体育健康课程的理论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展现, 使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的掌握更加透彻。但目前健康课程的教学学时有限,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丰富充实、突出重点, 对于基本的实践技能, 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实践示例, 使基本的知识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2]。而且, 在基本技能的培养中, 由浅入深, 逐步增加难度。紧扣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调整教学内容, 结合当前体育健康的热点问题, 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其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 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理论为实践提供依据, 实践为理论提供证明。体育健康课程的学习不仅将深奥不易理解的体育健康理论通过实验和示例现象直观展现, 使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的掌握更加透彻;而且也使学生学会用理论内容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既懂得了实践的现象、明白其机理, 又牢固地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因此, 在开设体育健康课程时, 教学内容侧重于实践工作, 根据中小学体育工作和大众健身体育工作编制教学内容。而且,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 体育教育也步入“科学体育”的时代, 许多先进的检测仪器应运而生并应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因此, 在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中, 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 开设相关检测指标的实验, 如:身体成分测定及分析, 使学生学会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了解仪器的应用范围, 为学生将来从事体育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 将各种多媒体软件运用到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活跃,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直观化, 有益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应用中, 将动画和视频资料运用到课件中, 使学生有具体感观印象, 特别是对于深奥、抽象的原理, 通过动画等方式直观展现, 并将该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示例中, 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3]。将多媒体工具应用到健康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中, 许多学校都具备先进的科研仪器。然而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中, 也许无法配备先进的测试仪器。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从实际出发, 通常采取多种实验方法完成一项实验指标的测试。例如:在身体成分测定及分析实验中, 可以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和皮褶厚度计两种方法测定。在实践中, 学生不仅要掌握身体成分检测的两种方法, 还要对人体成分进行分析, 并制定运动处方改善其身体成分。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们既掌握了当前先进的测试方法, 也学习了检测该指标的简易办法, 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多项测试技术, 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4]。
(三) 开展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健康教育课程中, 开展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5]。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结合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思维, 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实践项目中, 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 某些实践环节教师不作硬性规定, 而是给出一定的参考范围并解释其实验意义,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决定, 使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的设计中, 激发了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6]。
三、开放实验教学是课内教学重要的补充部分
“开放实验教学”, 是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场地和设备,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仪器设备, 制定实验步骤, 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总结实验结果[7]。而教师只是提供实验课题、实验资料、实验仪器、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目前, 学院开展的开放实验项目有:“体育课的医务监督”、“运动机能恢复检测”、“身体机能评定”、“人体一日所需热量的测定”、“人体控制体重方法的研究”、“运动时能量代谢与机械效率的测定”, 这些项目均为综合性实验, 面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 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课的医务监督的方法及内容, 人体机能的基本运动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 人体一日所需热量的测定方法, 人体控制体重方法的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价。通过开放实验教学, 为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拓展了实践的空间, 成为课内教学重要的补充部分。
四、“互联网+”是健康教育课程的互动平台
随着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渴望, “互联网+”成为提供大量信息的最佳平台, 并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也应用“互联网+”这一平台, 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特别是教学活动和互动平台等栏目, “互联网+”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活动化, 使得学习者思维过程外显化。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 不仅可以深入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 而且还可以拓展到书本以外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些热门健康问题, 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相契合。“互联网+”创设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 便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为学生的培养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
总之, 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 引入“互联网+”教学互动的健康教育平台, 使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不断发展, 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需要, 与时俱进。
摘要: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完善健康教育学科的课程结构, 构建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 学习国外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 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 增加开放实验教学, 引入“互联网+”教学互动的健康教育平台, 使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不断发展, 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需要, 与时俱进。
关键词:健康教育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邹岩.特色体育课程教学联合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 5:49~50
[2]张捷.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弱点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 2016, 8:189
[3]贺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31:184~185
[4]徐波.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途径研究[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4, Z1:98
[5]徐叶彤.师范类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22:118~120
[6]沈伟宏.论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才智, 2016, 15:113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8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自上世纪初, 经历了从图案绘制 (萌芽时期) ——工艺美术 (探索时期) ——艺术设计 (兴起时期) 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与国计民生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如: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动漫设计等。彻底改变了我国艺术设计和教育落后状态, 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艺术设计时代。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有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也是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建设发展需要, 艺术设计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装潢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应用而生,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 顺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直到现在艺术设计教育还是被社会认同, 有着很好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学科和专业之一。
1.2 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脉和人文资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 还有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 以及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艺术, 这些都为艺术设计创作、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也为艺术设计的本土化、民族化和设计形式与风格多样化的探索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和基础。
1.3 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充足的生源优势
1998年, 我国的教育改革发生了新变化, 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后, 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 专业整合和扩大招生规模, 带来了中国艺术教育的持续热潮。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学校约占高校总数的80%;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达到上百万, 而且这个数字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许多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 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健全了学科体系, 优化了专业结构, 使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具有规模优势, 还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
2 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内涵结构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艺术设计兴起与发展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分不开, 和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可以说,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处处都离不开设计, 从桌椅家具到玻璃器皿, 从建筑造型到环境景观艺术, 从剃须刀到人造卫星乃至航天飞行器, 无不与现代设计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现代艺术设计则是这个生产力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设计的本质是透过物质需求反映人的文化精神活动, 是美与用的统一, 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美术教育, 它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和直接的产物, 是技术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领域, 它的构成涵盖了诸多文化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等。因此, 深入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 培养高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为社会创造物质与精神产品, 是该学科的根本任务和宗旨, 从专业层面上讲, 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两个显著特征是:
2.1 多学科的知识框架
多学科的知识框架, 即:知识 (课程) 结构的交叉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种知识结构, 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体现交叉学科的知识特点, 注重综合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使学生不仅学习掌握艺术设计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还要学习了解影响和制约艺术设计发展的因素以及相关知识。如:功能因素、经济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信息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及相应学科的结构力学、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艺术学、美学、经济学等等。这些因素和综合知识都是未来设计师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的组成部分。
2.2 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办学经验不足, 但在多年的实践和建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学模式, 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体系。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粹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创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色专业教育, 并且创造出许多富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元素的优秀设计作品。其中, 成功典型案例亦有不少, 如,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贝聿铭、靳埭强、陈汉民等人, 都在弘扬传统文化、民族艺术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成功的尝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的作品都能鲜明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符号, 成为艺术设计“中国式”的经典之作和杰出代表。
3 加强特色实验室建设, 拓宽实践教学路径
艺术设计源自于生产与实践活动,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行为, 还是艺术与技术、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创作活动。艺术设计教育, 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复杂而理性的过程教育, 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了这个过程教学的完整体系[2]。需要指出的是, 甘肃的艺术设计发展比较滞后, 时间短, 经验少, 加之区域经济不发达, 使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特别是实验室建设与其他地区高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在省内, 不同院校的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发展也很不均衡, 个别院校的实践和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长期处于低层次教学循环中徘徊,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设计与生产、应用难以接轨, 不能形成真正的有价值的教学成果。这种状况延续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的下滑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降低, 势必成为未来专业发展的潜在障碍。因此, 从本地区高校实际情况出发, 及时调整办学思路, 改革实验教学的任务就显得十分迫切。
1) 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实践与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目前, 我省高校中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大部分教师来自于院校和事业单位, 属于“学术型”和“学历型”教师, 他们虽有较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际的社会设计经验和工程项目经历, 难以胜任实践和实验教学任务。因此, 引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急需的专兼职“双师型”人才, 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程师、技师, 改善和缓解结构上的矛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实践和实验教学改革需要。
2) 创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工艺实践”实验室。甘肃是文化资源的大省, 正在着力推进文化大省的建设。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联姻, 打造具有特色的工艺实践教学平台, 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一种既有现代技术的工艺实践, 又有传统艺术的工艺实践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3]。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和体验, 感受现代设计工艺美感和传统工艺的特殊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的设计制作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由“心想事成”转化为“心想图成”的最终设计成果, 实现设计思维的升华与艺术视野的拓展。
3) 加大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投入,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代化。进入21世纪后,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高科技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具有现代概念, 它的教学成果和学术成果无疑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直接产品,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达的中东部、沿海地区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的建设,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推动了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反观我省艺术设计教育和实践、实验教学在硬软件方面都存在不少隐忧, 设备老旧, 设施不全, 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管理和运行不规范, 人员配备参差不齐, 有些院校至今还延续着美术教学模式, 尚无试验场地和先进设备、工具, 所以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美国是最早在现代设计教育中采用先进的高科技作为实验教学手段, 创造了世界一流的设计教育水平, 成为全球公认的设计强国。要使我省设计教育走向现代化, 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先进的实验教学在内的多种实践教学渠道, 优化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结构。开创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新局面。这绝非可有可无的, 谁能为其做出快捷、积极地反应, 谁就掌握了现代化教学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陈艳.郑淇元.建立科学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机制.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7) .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9
《美术观察》杂志主编吕品田、副主编赵权利,栏目主持杨斌、谷泉、梁梅,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庞永红以及屈健、岳钰、马永宽、李军、李一凡、陆宝新、邓益民、任斌、张晓菊等教师代表,连同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代表共四十余人出席会议。论坛由《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赵权利和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屈健共同主持。
在开幕式上,庞永红和吕品田分别致辞。庞永红在致词中简要阐述了会议的宗旨。吕品田在致辞中指出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肯定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本次研讨会“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认识问题,携手开拓未来”的主导思想。
在正式研讨阶段,与会者从不同的切入点,纷纷阐述意见。
岳钰从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的特征入手,对当代历史条件下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问题表达了关注。他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的“绝对知识权威性”受到削弱。但教学思想的宽容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因此在这个时候如何去重建教师的权威,是一个现实问题。
梁梅认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设计教育应从学习国外教育模式的阶段,转向提倡我们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的阶段。她以陕西窑洞建筑为例,说明地域特色文化开始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地方设计教育应该回头看看自己的优势所在,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利用地域民族文化传统,在一种更加切合本土特色的情形下,开展设计教育,促进学科建设。
针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以及信息时代设计“虚拟化”的问题,陆宝新指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把设计理论作为文本文化来传授,而没有把它作为“实践文化”、“实现文化”来进行教学,这是一大缺陷。和现代设计的电脑时代相比,原来的“动手时代”对设计对象的把握更生动、更感性、更具体,因而设计者能获得更真切的体悟。可是现在我们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及设计教学,“虚拟化”的程度增强了,设计者从设计对象的塑造者转变为设计对象的选择者,使设计的重点从动手能力转入到了对设计对象的选择能力上,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选择能力仅仅是停留在一堆概念中,仅仅在事物的表层上飘浮,只是通过键盘、鼠标这种浮泛的表层界面和世界打交道的话,那么我们的感性认知能力恐怕会弱化,审美判断力会受到影响,我们对审美价值的认知就会不全面。
邓益民以动画创作为例,阐述了专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方面的创造性问题。他说,一些设计者并未接受过“专业教育”,却不乏创造力,这一事实让我们联想到教育的“广泛性”。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强调一个更广阔的“设计基础”,而不能把目光仅仅盯着某个狭隘的专业领域。提高设计水平,还需要我们具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学识。
谷泉的发言谈到了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所经历的从先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今天的普及教育,从创造型能力培养转变成技能型能力培养,从培养“艺术家”转变成培养“美术工作者”的三个转折。他还指出,此间暴露出“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社会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就业岗位和毕业生数量之间的矛盾。关注这三个转向,在这三个转向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我们的责任。
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冲击等问题,任斌认为,新兴产业催生了新的专业,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都要随之变化。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上,都需要作调整和拓展,如此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杨斌把设计教育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以“美术”为核心内容的发展阶段,这是指早期的“工艺美术”时期,当时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纯艺术”体系下的设计,与一般意义上的“造型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二是以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发展阶段。这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设计教育模式的引入,使此时的设计语汇主要出自于技术,强调理性和精确,将技术自身的特点转化为形式表达,体现在设计语汇之中。三是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阶段,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设计开始围绕着市场来进行,设计者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得消费心理。此时的“设计”变成了一门包含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学问。四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设计”作为一个文化活动,其功能性表现为由物及人,深入到人的生活,影响人的精神以及伦理道德意识,由此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至此,设计教育就不再仅仅从属、服务于设计和生产实践。由先进的设计教育引领设计实践,才能把设计提升到文化的高度。
吕品田认为杨斌的观点把握了三十年设计教育发展的实际,也提示了我们,在每一个阶段中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诉求方面都有一种对应关系,尤其是我们今天走到文化这个核心概念的时候,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包括如何将中国从“制造大国”推向“设计大国”,以及我们如何建立中国设计体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核心概念的提示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认识三十年设计教育的发展史。
张晓菊说,当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这是一个突出问题,譬如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对“设计”的理解非常概念化,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亟待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都要作不断的调整。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因材施教。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还要走出课堂,把“学”与“习”(特指生产实践等领域的锻炼)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针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特色及教学模式的嬗变,庞永红结合其从早期的受教育者到如今的教育者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述了此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详细分析了此间艺术设计教育在办学规模、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设计观念转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肯定了创意性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她进一步阐述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当代设计承载着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意义,它不仅承担着物质创造的责任,也承担着建设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责任。庞永红还指出,随着艺术设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学科定位不清晰、教学不规范、高素质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浮出水面,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在今天空前繁荣,但我们不能懈怠,要不断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艺术设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吕品田对论坛发言作总结。他说,本次会议的发言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大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变化和成就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们提出了很多切合教学实践的建议,这对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建设意义。吕品田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艺术设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三十年,它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办学规模的扩大。这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设计教育,这充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学科体系的调整,使原来主要针对手工业生产要求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转向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甚至后工业时代要求方向,形成了包含反映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体系,许多新兴学科专业应运而生,如动画、新媒体、广告、视觉传达等。第三、人才的培养突破了以前单纯强调精英教育、培养艺术家的教育理念,转而强调面向社会生产、面向民众生活,培养了大批应用型设计人才。第四、设计概念的扩展也就是对于设计本身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拓展,包括今天大家谈到的很多问题、很多方面,都涉及了在这个时期里所拓展的设计认知,这种认知显然和三十年前是不一样的。吕品田还强调说,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有的伟大成果的同时,更应该增强从我做起,推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大家的发言能够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回顾三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总结经验,认识问题,这正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他希望大家以发展的眼光,将此次研讨会上收获的一些学术上的共知和对问题的思考,加以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转化到教学实践中。他同时表示,《美术观察》杂志会以学术媒体的身份,为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搭建平台,为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应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之邀,吕品田在该院还专门做了题为“‘人际和谐’与‘生活方式’——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两个切入点”的学术讲座。
美术观察杂志社与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本次合作,拉近了教育单位和专业媒体间的距离,是前沿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的成功对话。本次论坛上提出的诸多观点,对于认识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本质,对于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今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实践的拓展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都有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10
一、目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该课程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设计入门课程之一, 是教学环节中较早全面阐述室内设计的定义、介绍设计师素养和室内设计原理的理论研究课程, 它是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全面了解本专业对应的岗位职责和基本技能的入门课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可是在近几年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越来越体会到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辅助, 是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基本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提高设计文化修养、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径, 光有实践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技术工人, 而设计师不仅具有绘图功底, 更重要的是对设计的责任意识, 要有丰富的涵养, 精湛的技艺源于生活积淀和个人品质修炼。因此, 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素质拓展、大师研究的理论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艺术生普遍文化水平较低, 理解力和思考力都较为欠缺, 学习主动性不足, 这一切给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学习都带来极大地困扰。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与热情, 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课程学习, 是笔者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与其辛辛苦苦讲45分钟, 讲很多内容, 学生听过就忘, 不如抓住一个重点, 一堂课下来, 学生能够记住一个要点, 懂得一个道理, 或者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通过主题式教学思想将课程设计成一个个主题工作任务, 然后围绕主题任务,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深刻地体会, 这样的教学才具有意义。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1. 说讲结合, 明确目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特别是新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所需要的知识体系结构是不了解的, 对于为什么学这门课, 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问题是不清楚的, 特别是一些艺术课程之间是串联关系, 如果单纯地只学习某一门课程, 就像是盲人摸象, 最终的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到了课程设计阶段, 才恍然大悟, 后悔当初没有用心学习, 但为时已晚, 往往只能应付了事。
说讲结合, 就是把说课变为讲课, 将教师在专业活动中与同行交流的教学设计稍加改动, 变为课程的第一讲内容——学前导航, 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等有清晰的认知, 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从而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2. 角色扮演, 调动兴趣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理论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 还原真实的工作情景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逐步实现学生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百余人的合班课, 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课堂的理论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变被动的接纳为主动的学习, 是笔者一直探索并为之努力的事情。在讲到与客户洽谈沟通时, 提前布置同学们课下编写剧本、排练小品, 课上再现家装展览会现场、新房交付现场、装饰公司现场等不同场合与客户沟通洽谈的情景, 扮演角色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客户、业务经理、设计师等, 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将家装工程的承接形式、与客户洽谈的准备、沟通技巧等所需理解的知识内容生动、立体、透彻地展现出来, 这种角色体验让表演者和观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认识到装饰设计是一门服务行业, 设计师除了做好设计, 还要有市场意识、服务意识, 理解了客户沟通的重要性, 设计师要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建立彼此的信任, 以及对客户的经济情况、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组成等信息搜集的重要性。
3. 你来我往, 自主学习
对于一些大众所熟知的内容如设计风格一章, 提前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 课上汇报与讨论, 交流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在信息整理过程中, 开阔了视野, 将他人的信息变为了自己的信息, 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内容, 则在课堂讨论之后再布置相应的案例收集与汇报。在课程设计阶段, 这种设计交流次数则更加频繁, 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 使得同学们的观点可以集中碰撞, 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除了课堂交流, 课下交流也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充分利用自媒体, 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 通过微博、微信、微课的三微教学法, 将室内设计的潮流、前沿、行业动态等进行传播, 特别是建立了平台后, 学生们可以通过平台自发组织讨论, 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4. 跨界思维, 创意训练
跨界是当今设计界一个新锐的设计态度和设计方式, 跨界 (crossover) 在英文中的的原意是“转型、转向”, 后引申为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合作, 意思是跨越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通过跨界思维, 在继承所跨之界各自的优秀特性的基础上, 创造出超乎寻常的创造性价值。
(1) 从影视剧的室内场景中分析设计案例。跨界思维不仅可以运用在原创设计上, 也能够运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电影和电视是社会的浓缩和历史的再现, 提供给我们琳琅满目的场景资源, 风格多样、类型多种, 涵盖面广是任何一本专业书籍无法给予我们的。在案例分析的时候, 先从当时流行的影视剧中选择, 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例如, 在《来自星星的你》热播期间, 选择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观看节选片段, 将案例由静止的图像转为动态图像, 讨论的热烈程度会大大增加。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居住空间时, 将他们想象成业主, 从职业的不同、性别的不同、性格的对比展开, 进而分析室内风格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材质的表现, 等等。待学生们进入状态之后,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经典片、历史片等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借助图像媒介改变室内设计创意思维方式。“世界已由图像符号组成, 我们通过电影、电视、录像、广告等大众传媒的过滤, 接收到的是一个被解体、并置、杂乱的图像世界。”这也成为了不少设计师利用图像媒介进行室内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之一。例如, 香港著名设计师方振华, 在他的工作室, 找不到一本关于室内设计的书籍, 都是一些服装、平面、产品的杂志, 等等。用他的话说, 看别人的设计, 永远只能走在别人的后面, 无法超越。他从一双皮鞋的照片中能找到KTV设计的灵感, 从一双塑料拖鞋上能想象到空间的造型, 从一件带纱的文胸上设计出把窗帘放在外、窗纱放在内的新的窗帘形式。可以看出, 日常接触到的生活图像都可以是设计创作的素材。
在借助图像媒介之后, 我们就找到了开启每位学生自身潜能的钥匙, 具有设计想象力就不再是个别人的特异功能, 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室内设计原创的要领。
四、总结
通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我们发现, 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思想并行不悖, 艺术专业的职业教育不能丧失艺术教育的特色也不能丢掉职业教育的根本,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 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水平,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不能只顾眼前, 更要把眼光放远, 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葳, 李海冰.感性教育与人文氛围——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装饰, 2014 (04) .
[2]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
[3]邱晓葵.居住空间设计营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 转型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改革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形式逐年严峻。然而就是在这样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式下,众多企业又纷纷表示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社会提供的人才支撑明显不足,正在制约经济升级转型发展。我国未来教育的转型,一定要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和模式实施战略性的调整。
二、高等教育转型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思考和危机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从专科到本科,乃至于向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这些不仅对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有所促进,对于提高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起到积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看到职业院校发展的转折点,要以高等教育转型为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院校改革步伐,推进职业院校教育体系改革和建设。同时,其也存在压力和潜在隐患。高等教育转型,必然有一大部分本科院校转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会导致职业教育的过剩。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与高职院校如出一辙。但就师资和学校硬件设施来讲,有原来本科教学的基础,各方面都要比高职院校略胜一筹。在这样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身使得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所有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巩固原来优点,摒弃不足,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是必然之路。
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要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装备制造业,伴随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就业岗位的变化,以往的课程教学体系,体现出许多劣势,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作为机械制造专业教师,结合企业反馈意见,认真分析研究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总结了本专业存在的不足,为适应高等教育转型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三、高等教育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
为把本专业建成产业支撑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品牌专业,全面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进入企业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并胜任工作任务,顺利渡过高教转型期,我们应调整课程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深入研究本专业改革的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师综合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和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形成“以赛促教”的新局面。采用双证融通制度,有机融合了技能鉴定、岗位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校企深度融合,以制造行业为依托,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使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本专业工学结合、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个班级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实现工学交替。专业教师在具备先进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加大力度提升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和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后,我们采用笔试、技能鉴定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手段,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平台,实时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和毕业生的发展轨迹。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调整。
四、小结
高等教育面临转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除了看到机遇和挑战,还要看到由此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教学改革应当以此为契机,在认真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使专业改革与建设在高等教育转型中能异军突起,为其他专业起到模范作用,也为整个高等教育转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 篇12
我院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小新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培养能在一线从事幼少儿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 又具有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 具有良好的教师综合职业素质和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是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对各门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全面总结, 是学生学会把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升华, 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协调工作能力、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教学, 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好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少儿英语教学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如何适应高职教学的特性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 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我结合教学实践, 试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做法, 即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8—10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该时间段内完成一篇与英语相关的论文, 选题大多是以指导老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命题式作业”。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很低, 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网络, 这就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秩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本科教育方式的一个压缩版, 并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高等性和职业性。
因此, 经过几年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我认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 都应该进行改革, 并提出贴近未来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的改革方案, 对指导老师和学生提出要求。
三、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
以我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 我们主要是培养能在一线从事幼少儿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 又具有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 具有良好的教师综合职业素质和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 根据合作单位“小新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要求, 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标准,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制定了毕业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和演课三个部分。
(一) 毕业设计: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
1. 教案的第一部分应写明教案所反映的教育理念。
即根据所选教材与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 阐述教案书写的策略及教学方法选择及应用的理论依据, 要求用英文表达, 不少于150字。
2. 教案编写要求
(1) 从“小新星”幼少儿英语教材中任选一课, 准备好一节课 (45分钟) 的教案, 教案全部用英语书写。
(2) 教学目的明确, 其中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要求。
(3) 教学内容具体, 重难点突出, 详略得当。
(4)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5) 教学环节完整。
(6) 板书设计注意技巧性和艺术性, 条理清楚, 贯穿整节课内容, 重难点突出。
(7) 时间安排严密紧凑, 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
(8) 作业难度与数量适当。
3. 课件制作要求
依据教案编制成电子课件, 并能进行熟练操作、演示。
(二) 毕业设计答辩:演课。
依据学生所写的教案, 学生自选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进行15分钟的演课。评委老师根据教案内容和演课情况提出2—3个问题, 要求学生用英语答辩。要求如下:
1. 语音、语调清晰正确。
2. 仪态端庄、大方, 有亲和力。
3. 板书规范清楚。
4.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 教法得当,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5. 恰当演示课件。
6. 思维敏捷, 回答切题。
(三) 指导老师的条件和职责。
毕业设计实行指导老师责任制。指导老师应对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全面负责。
1. 指导老师的条件
由学术水平较高且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老师应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 初级职称人员一般不单独指导毕业设计, 但可协助指导毕业设计。
2. 指导老师的职责
(1) 选题:学生从“小新星”幼少儿英语课本中任选一课, 题目确定后, 指导老师应提供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指导学生使用相关教学理念。
(2) 认真作好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指导。并详细填写每次《指导记录》。
(3) 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进度计划, 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 要随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动态。
(4) 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要为人师表、公正廉洁、诲人不倦,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 毕业设计结束后, 把毕业设计材料整理归档。
(四)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 学生应充分认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端正态度,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全部工作。
2.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和进度, 并分阶段实施。
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 保证指导质量。
3. 学生应定期向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进度, 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检查。
在毕业设计中, 要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必须独立完成任务, 严禁抄袭他人或请人代写。
4. 毕业设计结束后, 做好毕业设计的总结。
(五)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分、评阅人评分及答辩委员会评分三部分组成。
1. 指导老师评阅
指导老师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认真、全面审查。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教案的编写、课件的制作完成情况与水平、工作能力与态度写出评语, 作出评分。
2. 演课及答辩
演课及答辩工作在统一安排下, 由英语教育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和“小新星”英语学校幼少儿英语教师共同组成评审小组, 评审组的每一个教师都要对学生演课及答辩进行评审打分, 平均得出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学生的毕业设计总成绩 (100%) =教案 (20%) +课件 (20%) +演课及答辩 (60%) ,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校内教师的评价和校外企业行家的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出校门前的最后一个教学与实践环节, 同时也是学生走出校门前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通过毕业设计,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艺术类知识和掌握的职业技能去完成未来工作岗位的一项典型工作任务, 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促进学生更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毕业生。作为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的“工序员”, 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合作教师责任重大,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论, 了解高职教育特点, 努力探索教学规律, 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叶腾.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7.12.
[2]窦益华, 朱炳坤.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与体会[J].中国西部科技, 2007.9.
[3]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1.6.
【艺术设计教育与改革】推荐阅读: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06-04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10-08
艺术设计与人文教育07-30
艺术设计教学之改革10-16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试验06-19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刍议10-01
艺术教育改革刍议08-30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初探论文06-28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