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2024-10-18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精选11篇)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1

艺术设计是目前各大高校比较热门的专业, 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比较热门的职业。据统计, 目前我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近80%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 仅湖北省每年艺术生统考人数就达4万人之多, 而开设相关艺术专业院校约80多所。这么多艺术生的涌入考验着当代设计教育的能力, 能否真正培养出有设计水平、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人才。因此, 设计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多年的教师, 针对目前院校的教育发展现状, 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对设计教育突破与革新的几点意见。

一、设计的能力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 当今社会的竞争, 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 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设计领域就更注重创新能力, 一味的模仿和临摹创造不出好的作品, 因此, 对于设计院校学生的教育模式, 要以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给学生布置课题后, 让他们去网络收集大量资料, 对比分析相关作品, 找出其中的创意点, 并用类似的手法做出自己的作品, 在老师进行点评后, 学生再进行2次创作, 加入自己的原创想法。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大师的设计思想, 又可以训练自己的创新能力。目前, 很多教师上完设计课后, 对于学生作业只是草草评分, 并没有重视这一环节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因此我的观点是着力于作业的完成与修改, 让学生“先临摹, 再创作, 反复修改, 直到完善。”第二, 组织学生开展“点子创意比赛”, 可以给一个统一的题目如“椅子的设计”, 然后让学生依次上台讲出自己的创意, 选出比较好的几种想法展开集体讨论, 最终确定比较完善的创意方案。这样可以发挥集体创意的优点, 弥补个人创意的不足。这种理念创新模式效仿了很多专业设计公司, 他们开发某新产品前都会把设计师召集在一起开会研讨, 确定最终的定稿方案。第三, 鼓励学生去公司实习, 学习实战经验, 将自己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很多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 很难实施, 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不仅要拥有创意的头脑, 还要有富于实践的双手。一个创意再好, 如果不能转换成实际的产品, 那也不过是空想罢了。

二、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水平和培养方向

目前按社会上各设计公司的要求, 应届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软件制作能力和设计项目制作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设计专业进校就开设相关的软件课程, 但教学上都过于书面化, 课时量也不多, 大部分学生只能初步使用软件, 并不能做到灵活运用, 导致专业水平跟公司要求脱轨, 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时不能马上胜任公司的业务, 必须另外花时间学习软件。电脑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当前设计行业的主体, 因此必须重视软件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多好的创意如果用电脑表现好的话会锦上添花。另外, 学生要接触到实际公司设计项目, 不能只做书本上的练习, 要结合当前设计行业的实体项目展开训练, 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提前适应就业环境, 也能够有针对地展开学习。根据上述内容可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为实战型、应用型、经验型等综合性人才。

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育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基本上都延续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布置课题、学生完成课题。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大多属于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 不懂得制作的工艺流程, 课题设计上也主要以迎合老师的口味 (即设计风格) 为目标。而且, 班级教学的形式使学生与教师均要经常面对不同的对象, 设计指导与理念的延续性难以保障, 往往导致学生与教师都感到无所适从、满腹怨言。因此对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 究竟什么教育模式是比较可行的呢?我们可以参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模式, 它的艺术设计学院全面实施工作室项目课程教学, 以实际项目为主导, 按照社会行业的生产要求来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在其中按照工作室导师的安排承担一部分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项目成果应用于社会, 最大程度地与社会岗位要求贴近。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题实做、实题虚做、实题跟做等形式, 通过项目将专业教学融入实际生产过程, 将企业生产标准作为教学的质量标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师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互换, 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社会综合拓展能力, 充分体现教、学、做为一体。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 我们可以推广和借鉴, 必须找到一种适合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设计人才。

四、结束语

设计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设计已经渗透到艺术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跨越了原有的单纯意义和艺术造型的价值、成为了改变社会、引领文化思潮的核心力量。设计教育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紧跟设计主题, 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 对教学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等进行深化研究和改革, 从而寻找一种更先进、更适合国内艺术教育发展的模式, 为未来设计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吴东.设计专业的多元化与语言化[J].ART&DESIGN, 2004 (61) :139.

[2]KEANE M.亚洲创意风暴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意工业观察[J].ART&DESIGN, 2004 (61) :129-13.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2

维目标”的整合

学 校:天津市河头学校

姓 名:刘海宁

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谈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的新一轮普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

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

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

3.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不脱离情景的学科活动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时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启幕。但如何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课程、评价、教师素养与培养、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不可或缺的五根支柱。其中,课程是灵魂,评价是关键,教师素养及培养是保障,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中心环节。基于以上认识,采取“四大举措”努力让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

4.探索教师培训改革之路

在我们看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开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全市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从培养种子教师开始。而开展课题研究、成立课题联盟,是提升教师素养、培养种子教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5.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之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提得较多的问题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有哪些特征”“现在的教学方式哪些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哪些又是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等,课题组对此形成的共识是: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整合的教学、基于跨学科的主题性教学、基于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的复合式教学、基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课例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从而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数学学科,围绕中学数学教育与哲学研究这一课题,提出了“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什么”这一根本性的命题,指出“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种精神”“数学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追求的教学、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精神性、思辨性和艺术性”。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生活逻辑.6.探究课程改革之路

在当今世界,课程整合成为一股潮流。究其原因,除了整合能够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挤出部分时间开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程这样的浅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整合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从有限学习转向本质性学习,使学习从事实到概念、到关系及结构;从部分学习转向综合性学习,使学习从知道到理解、到应用、到综合,因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为此,积极鼓励各学校和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尝试学科内、学段间、学科间的不同形式的整合。如初中数学学科提出了“找好共同点进行学科间整合,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找好相接点进行学段间整合,构建数学纵向脉络;找好相连点进行学段内整合,构建数学横向网络;借用相异进行对比巩固,深化学习效果”的整合思路。通过课内整合,由“零散”转向“整体设计”、从“一节课”转向“一类课”、从“点状”转向全面铺开。

7.探索评价体系改革之路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评价是关键。没有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引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8.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如何规划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传统艺术美学突破

前言

数字媒体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并且被广泛的应用与各个行业当中,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数字媒体应用到艺术当中,一方面,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外一方面也是对传统艺术的美学突破。下面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美学突破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1.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审美体验更加大众化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艺术中,其创作的作者多为文人墨客,具有高文化高水平的人进行创作,进而给人的一种观念就是艺术是神圣的,创作艺术的人也是神圣的,传统艺术随之给人的感觉就是高不可攀,也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欣赏艺术美。而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并且数字媒体艺术的受众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化,对艺术的审美也可以是普通人可以欣赏的[1]。而数字媒体艺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技术的方式去表現艺术,只要人们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就能够创作出一个艺术作品,进而大众化的创作模式是数字媒体艺术一个非常显著的美学特征。例如,就如今的网络艺术而言,其大众化的审美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作的浪潮中,进而创作出一大批网络艺术作品,可以供大众进行欣赏,提高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2.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

由于数字媒体是依靠科技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进而与传统的艺术相比,具有超现实的审美体验。在传统的艺术中,主要就是根据现实中的事物为原型,进行艺术的创作,进而人们在对传统艺术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也能够找到很多的原型。而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其具有显著的超现实性[2]。例如,电影中的恐龙,生物大战,魔幻电影中的会飞的扫把等等,都是具有超现实的,进而给人的审美体验也是与众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传统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虽然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超现实性,但是给人的审美体验又却是非常的真实的,主要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声音图像的模拟,提高了人们的视觉感受[3]。

3.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虚拟审美特征

传统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真真切切的事物,像,陶瓷艺术作品,绘画作品等等,进而数字媒体艺术恰恰与其背道而驰,主要就是通过虚拟的技术实现图像的体现。在数字媒体艺术下的艺术作品实际上都是通过仿真技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虚拟景象,人们是摸不着的。这也是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虚拟审美的特征。在数字媒体上呈现的绘画作品,呈现的陶瓷作品实际上都是用相关的技术合成的,是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的[4]。因此,人们在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时候,主要实现的是超震撼的视听效果,数字艺术因其虚拟的狂欢给人们提供的是视觉的盛宴。

4.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其审美逻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在传统艺术中,当人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对于艺术品的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以及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人们的逻辑分析,就很容易能够理解到。而数字媒体艺术恰恰相反,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随心所欲的创作,也就是非逻辑性的创作,当人们在欣赏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候,需要结合现代人的思维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和欣赏,这与传统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5]。另外,数字媒体艺术的非逻辑性还表现在艺术美学的表达上,很多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都采用倒叙,跳接,反转等技术进行实现,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能够按照惯有的逻辑思维进行的欣赏,需要随着作品中的逻辑思维进行欣赏,这样,才能够得到别样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审美的逻辑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并且数字媒体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审美逻辑的一种发展与突破。

5.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美感

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美学突破还表现在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美感。在传统艺术作品中,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是完整的,当创作者终结这件作品的时候,也说明这件作品创作完成了,是件完整的艺术作品。但是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就表现在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随便的复制和删改,不需要得到作者的同意或者是不存在着剽窃和原创的问题,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对该艺术作品进行修改和再创作。依据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出的作品很难看到终结,当一批创作者将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就会有另外一大批创作者对该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如此循环往复,在每次的再创造过程中,都能够让欣赏者欣赏到新的东西,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美感,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是很难看到终结的,只要作品有人接受,有人欣赏,在互联网中无限的传播不止,这个作品就永远不会结束与完成[6]。可见,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开放性的创作艺术,是可以根据不同的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行修改的,进而使数字媒体艺术的意蕴显出丰富的独特的含义。正如人们永远期待着明年的机型,正如艺术家永远期待着自己的笔下会不断绘出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数字技术不断的升级自然导致作品永远无法走向完成的最后围合和结束,并且数字媒体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6.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美学突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数字媒体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还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美学的突破,在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研究中,需要立足于当代,结合当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全面的促进了我国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数字媒体下的艺术设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11(20).

[2]孙少萍,王晓博.新兴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意义[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01).

[3]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03).

[4]戴东方.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数字媒体艺术[J]. 美苑, 2011(06).

[5]段建华.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23).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4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瓶颈分析

(一) 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校都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但是有些学校却不能达标, 即课程设置不具备科学合理性,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也达不到预期标准, 无法满足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 有些高校虽然安排了相关的实践课程, 但是实践时间较短, 也不能落到实处。这样一来, 学生就无法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 他们就会面临诸多困难, 最后不得不放弃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 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 不仅会阻碍高校的稳步发展, 还会对国家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二) 高校盲目扩招

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高考扩招成了一大趋势。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艺术设计人才也一样。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 近20年来, 我国某美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不断扩大, 已增加了将近30倍。高校扩招会促使艺术设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 为社会提供了更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结合社会供需的实际情况进行盲目扩招, 就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比如,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某高校进行了扩招, 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备, 该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下降, 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

(三) 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 现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是阻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的因素。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套话较多,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缺乏现实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仅仅是烂熟于心的纸上谈兵。另外, 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 在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另外, 在许多高校, 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的技巧培训, 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致力于做学问, 不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 过度追逐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诸多问题, 遇到教学瓶颈。

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 课程设置要连贯

在设置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 教师应将课程的连贯性放在突出位置, 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 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 要加强其理论、专业、设计以及造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还要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 将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或者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 举行画展、设计制作展或摄影比赛等, 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 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 实现科技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发展,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软件的相关应用原理, 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质,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 学校要优化设置课程组合, 保证课程的连贯性, 节省教学成本,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 高校在开展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 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中, 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 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广阔知识面的综合型人才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因此,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转变教学观念, 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 对学生的艺术潜质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品位得到大力提升, 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另外, 学校还需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安排, 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并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这种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要取得持久的进步和发展, 就必须要创新, 而创新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创新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想象和组合, 通过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对此, 在上专业写生等具体课程时, 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 适当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挥想象, 并将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具体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创新, 也可以是构图上的创新。此外, 教师要合理把控学生的想象, 避免他们走弯路或不切实际的创作, 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提高其创新的水平。

(四) 完善教学内容

美术院校需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宽, 即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 提供给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或办讲座, 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深化, 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便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 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具有针对性, 即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索, 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技巧、技法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绘画或设计的工具, 艺术设计学习的真正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最后,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艺术观。

三、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目前正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通过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 一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仍旧大量存在。因此, 我们需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制约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采取措施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 对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最终推动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怡娜, 李红来.反思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模式[J].统计与管理, 2014 (6) .

[2]张莉君.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改革建议[J].黑河学刊, 2014 (4) .

[3]商树春.对高校美术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净月学刊, 2014 (2) .

[4]谢朝玲.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改革[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5]何奎.论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 2011 (1) .

[6]赵文生, 马云飞.高校美术教育的精神本质和文化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3) .

[7]夏阳.论高校美术教育[J].上海艺术家, 2007 (1) .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5

“变”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变’并非我的追求,而是一个结果。艺术的本质,不是制造符号,而是表达一种精神的维度,符号仅仅是载体而已。是否被接受,不取决于‘符号’而取决于‘精神’。‘变’对于艺术家而言,更是一种必然。‘变’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如何在这个时代中,更好的自我认知?这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张晓刚面对“转型”如是说。

此次个展的参展作品有20余年的创作跨度,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着巨大的转变。面对当代艺术“符号化”的现象,大家庭系列无疑成为了张晓刚“符号化的代表”,更是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和艺术市场天价的代名词。然而,面对这个“符号”的空前成功,自2003年开始,张晓刚另辟蹊径,“里和外”、“记忆与失忆”、“绿墙”等系列接连被推出。2008年未,签下张晓刚的画廊巨鳄佩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高调为张晓刚在纽约举办个展,展出了以上几个系列的“新作”。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所有作品却早已被藏家预订。“虽然对我来讲,卖的好坏关系不大,也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展览之前有些紧张,因为是新作,与过去的人物不同,几乎都是静物、空房间、风景。但是展览一开幕,气氛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张晓刚一直不把大家庭之后的改变称为“转型”,而大家庭系列才是他人生中最大也是最痛苦的转变。“1993年,我开始创作大家庭,那是源于一种绝望。当我抱着一种狂热的膜拜,偷渡到荷兰,看到美术馆中梵高的原作时,我才发觉自己和他的大相径庭。当你真正了解西方的时候,会发觉文化和生存状态的巨大差距。”也正是源于那种痛苦和绝望,大家庭的面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震撼才会如此之深远。

艺术市场寒冬造就创作契机

艺术市场成就了张晓刚。与此同时,也为他带来了足够多的烦恼。从1998年开始,张晓刚的作品开始受到更多关注,登门拜访者甚众,最开始张晓刚都会欣然接受,可到后来,他却闭门谢客,把事情都交给画廊处理。“曾经有个法国人想收藏我的作品,说的很煽情,甚至谦卑的要下跪。当时看到有人这么欣赏我的作品,肯定是以最好的优惠把作品给他。可最后才知道他是个炒家,完全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通过这件事,张晓刚与画廊合作更加密切,因为艺术家的精力毕竟有限,对藏家的甄别应该交给画廊去完成。经济危机到来,张晓刚却没有感觉到压力,“最近几年艺术市场火爆,我整年都奔波于各种活动和展览上,本没有时间去安静的思考和创作。现在的经济危机,我想也许是一件好事,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忙我自己的事情,而这次与昆土兰美术馆的合作,其实是三年前就规划好的,并且是澳大利亚政府提供全部展监资金,并没有其他的赞助商参与,我的代理画廊佩斯也仅仅是提供一部分作品支持,大部分作品还是由我提供。我很希望这次展览结束后有作品能被昆士兰美术馆收藏。早在1993年和1996年的两届亚太地区当代美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就曾收藏我的作品,但是现在作品的价格已经被市场炒得很高,收藏的机会微乎其微,不过也许艺术市场的转冷也为国际型美术馆收藏顶级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

木偶表演艺术的突破与创新 篇6

求美:追求高超的提线技巧。五华木偶戏是提线木偶戏, 提纯木偶即在木偶身上各个活动关节部份安装棉纱线, 演员用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抓住线板, 以右手和左手的其它8个手指拨弄木偶各部份的线路进行表演。与其它木偶戏相比较, 其特点是提线表演, 难度较大。高超的提线技巧, 能使木偶自如表现各种复杂的动作, 表演传神, 达到美的境界。为适应市场, 强化视觉美感, 现代五华木偶在表演上进行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大了木偶形体。形体高大, 重量也就随着增加, 因此表演起来比较吃力, 但吻合了观众喜欢高大木偶的欣赏口味, 特别是在广场演出, 使用高大的木偶, 有利于后面观众观看。二是增加了提线。操纵一个木偶的线条一般是14根, 但为表演需要, 有时要增加到30根。线条增加了, 提线的难度也就加大了, 表演者除头、腰、手、腿等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外, 还要求手腕、手指等关节及眼、鼻、嘴、舌、耳等协调配合。

求精:掌握木偶表演艺术的绝招。五华提线木偶有自己的特点, 要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表演优势, 使木偶表演更加灵活传神、栩栩如生,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木偶表演的绝招, 要有精彩的

掌握好“角色”中的“自我”与“自我”中的“角色”。演员既不能离开自我去拼命演角色, 也不能离开人物去“展现自我”。前者是“表演结果”容易导致虚假, 创造角色形成“自我展现”式的表演。

四、结语

表演是一门艺术, 要对社会, 对人生, 对人与人这间的关系都能有正确的分析和评判, 因此我意识到了, 我做为一名演员, 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对我有多么重要。艺术“创造”就是要不断超越—超越别人, 超越自己。叭有不断超越, 才能避免重复或停滞, 才能创造出好的人物形像。在艺术实践是去认识和感受人物看点, 要注重表演技巧的突破和木偶特技的突破。近年来, 五华木偶剧团上演的新剧目就十分注重在表演形式和技巧上追录创新和突破, 如《化子进城》剧中的耍蛇、舞狮、打花鼓、耍葫芦、吹唤呐、拉二胡、摇扇;《水漫金山》剧中的舞双枪、射箭、拔剑、甩头发、踢袍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中的孙悟空分身法、砍头术、筋斗云、飞舞金棒等物技表演都有独到之处, 创新和发展了不少难度极大的表演艺术绝招。特别是在表演《宝盆乖乖》时, 创作人员在台后巧设奥妙机关, 再通过演员的提线艺术技巧, 将一个县官老爷坐在衙门太师椅上, 深深吸烟, 张口吐烟的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 当木偶如真人一样从口里吐出阵阵烟圈时, 观众不由得击掌叫绝。实践证明, 木偶戏的发展提高, 离不开木偶艺术工作者在技巧上的突破、表演上的创新和对艺术亮点的挖掘。往往表演中的一些神来之笔、拿手绝招, 便能使观众感到神奇莫测, 看完戏还觉得饶有意味, 耐人寻思。

求新:力求表演形式多样化。木偶表演艺术, 既要有特色的传统技巧, 又不能死守传统不放, 必须与时俱进, 大胆求新, 将传统技巧与现代表演理念结合起来, 做到表演形式的多样化。这方面, 不少木偶工作者已在实践中进行了讨索。一是人偶同演, 即在戏中穿插进真人表演, 如五华木偶剧团创作的 (宝盆乖乖》中, 阿亮与恶蟒搏斗负伤一幕, 突然“哗啦”一声, 石山裂开, 和真人一般高大的山神爷爷须发飘拂, 像山那样威武而来。观众目瞪口呆, 感到十分蹊跷。其实, 这是演员直接上台与木偶同台表演, 所以叫“人偶同演”。此外, 剧中吞噬知县的“猛虎”, 也是由演员装扮的。近年来, 人偶同演又有新的创新和发展, 如木偶剧《木偶书法》中, 通过提线操纵木偶的手握住毛笔, 改造木偶的手腕, 调节木偶手臂与笔之间的重量比例, 演员可以提线凌空操纵木偶写字, 该节目被称为“梅州一绝”, 深得观众赞赏。二是将高台改为平台, 让观众既能看见木偶的表演, 也能看见演员是怎样提线表演的。当然, 不管如何改革, “万变不离其宗”, 木偶戏必须保留自己的特点, 坚持自己的本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与其它艺术品种互相包容、互相融化、互相渗透, 才能真正达到艺术形式多样化。

“幕后其人牵线索, 台前木偶整衣冠”。这是对提线木偶的形象概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木偶表演已逐渐形成了动作灵巧深湛、表演精细传神的艺术特色。今后提线木偶的发展, 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表演技巧上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突破, 在表演艺术上不断求美、求精、求新。只有这样, 才能使这一古老的剧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焕发出富有魅力的艺术青春。

的精神生活, 用不断的创造的意部分的心态去完成和体现演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作者:王淑焱1998年4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艺术概论》作者:孙美兰1989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微课,类型,传播艺术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征

近年来, 微课理论和实践在传统在线教育、移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升温, 教育、科技、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 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协 (学) 会在不断深入的探究进程中对微课的认识逐渐清晰。

在诸多定义性认识当中, 广东佛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于2013年提出的微课概念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微课开发的特点:“微课又名微课程, 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 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这个概念以多个角度勾勒出微课的基本轮廓:从形式上看, 微课是视频课程;从资源聚合与投放渠道看, 微课通过互联网在线传播;从课程结构看, 微课侧重展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 一般不会同时囊括导入、授课、总结和练习等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或某一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从表现方式看, 微课重视情景化营造, 旨在呈现一种有别于教室环境和课堂时间的教与学情境;从组织方式看, 微课擅长发挥教学素材的基础性作用, 为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素材支持, 微课素材既可独立又可组合。此外, 我们应该看到, 当前以微课聚合为典型表现形式的网络移动学习, “注重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智能化教学, 社交化互动学习行为的特征明显”[2]。

二、微课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 微课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序列的类型。这里, 笔者采用目前学界比较常用的一种微课分类方式——从制作方式和文件格式角度分类, 分析不同类型微课的技术需求和艺术效果, 以及它们各自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

1.拍摄型微课

拍摄型微课是指制作者利用摄像设备, 在一定授课环境中, 对教师讲课内容或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制作而成的视频微课。授课环境既包括室内教室环境, 也包括室外自然环境, 这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需要。拍摄型微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出镜授课。教师出镜有利于形成网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氛围, 尽管视频内外的师生之间不能进行直接交流, 但教师的神态、表情、动作等依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这种微课一般在屏幕上同时呈现教师和课件, 也存在教师图像和课件图像相互切换, 分别呈现的情形。课件图像可以是静止的, 也可以是嵌入的流媒体素材, 如视频、动画。

语言类课程、操作类课程适宜采用拍摄型微课。例如,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和中学英语单词教学,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需要突出字词的发音教学。一方面, 教师教授学生识字、读单词, 不仅需要给学生示范标准读音, 还要为学生展示正确口型, 让学生跟随模仿, 既要口耳相传, 又要口眼相传。另一方面, 发音教学课程的内容通常比较枯燥, 并且需要学生花费较长时间反复练习, 教师的出镜则让整个学习过程更有人情味, 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保持。又如, 小学科学或中学理化课程中的实验教学, 利用拍摄型微课讲演结合的优势, 能够全面地、清晰地展示教师操作实验的过程, 促进学生理解和模仿。

2.录屏型微课

录屏型微课是制作者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 (如录屏大师、Camtasia Studio) , 录制教师通过教学课件 (如基于PPT、Word、绘图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制作的课件) 呈现的教学过程, 并同步录制教师的授课声音和屏幕操作行为生成的视频微课。录屏型微课不出现教师、实物教具及现实环境, 仅仅显示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图片、流媒体内容。一方面, 这种微课的制作对软、硬件的要求比较简单, 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低, 通常只要一部安装有录屏软件的电脑, 教师便可自行操作。另一方面, 由于视频画面主要是课件页面, 因此, 此类微课对课件的设计、美化要求较高, 包括图文的组合、色彩的搭配、字体字号的设计、书写的工整与规范、简易动画的编制等, 否则, 视频画面会显得单调枯燥或粗糙杂乱。

需要呈现较长篇幅文本的课程和需要展现严密逻辑关系的课程适宜采用录屏型微课。也就是说, “教学的内容必须能在屏幕上充分地显示出来, 再配上老师的讲解与操作, 这样能解释清楚的知识就适合录屏式微课。”[3]例如,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呈现大篇幅的文章文本, 数学例题教学需要一步步演示解题步骤, 英语词汇拼写、拓展教学需要教师书写大量内容。对于这些类型的教学内容, 采用录屏型微课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课程内容本身。

3.动画型微课

动画型微课是利用flash动画技术和绘画艺术制作的微课, 它最大的特征是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动画型微课有两类常见格式:视频格式 (如avi, mp4, wmv) 和动画格式 (如swf, flash) 。视频格式的动画型微课仅能够被人观看, 不能操作;而动画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则既能观看, 又能操作。动画型微课的有效作用在于, 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需要空间想像的抽象图形以及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需要增强趣味性的内容, 不便于真人演示和实物展现的内容, 都适合采用动画型微课。例如, 小学语文写字课笔顺教学、中学数学几何课、中学地理演示课适宜采用视频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它还可以被用在语文课文朗读教学当中, 为范读音频提供与文本相呼应的动画背景。中学物理、化学实验课和小学数学动手训练课适宜采用动画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 可以在程序的引导下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虚拟实验器材, 动画的模拟性还有利于生动形象地突出实验现象。

4.改良型微课

改良型微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 部分微课是课堂实录小片段。”[4]这类微课素材来源的基础是学校在过去教研活动中录制的全堂或片断常规公开课、示范课。在微课兴起之前, 这些影像素材通常被制作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或作为资料存档;微课兴起之后, 这些影像素材便被发现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我们将在常规课堂教学录像视频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微课称为改良型微课。改良, 意味着它必须在原视频素材的基础上, 按照微课的要求, 为达到微课教学的目的, 进行制作加工。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将较长的原视频剪辑为一个或多个时间较短的微型视频;删除与知识点教学关联性不强的部分 (如课堂互动、学生作业环节) ;制作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的课件及显示效果;设计教师授课画面和课件画面的镜头导播切换;增加或重新制作片头片尾, 体现该节微课的基本信息。

5.幻灯片型微课

幻灯片型微课的格式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的影像视频格式。因为影像视频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播放连续运动画面, 要达到这种效果, 在某些非视频类办公操作软件 (如PPT、WPS演示) 中也能呈现———尽管可能这类功能并未被人们广泛熟知。由于这种微课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视频格式, 因此不需要制作者使用视频制作软件, 只要在PPT等演示幻灯片软件中制作即可实现流媒体效果, 非常适合普通教师操作。

在国内, 运用PPT制作能够动态播放的幻灯片型微课, 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制作的微课。李玉平微课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 “通过配合精简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音乐来呈现内容, 旨在让读者在优美的轻音乐中细细品味内容, 展开思考”[5], 让人们惊奇地发现PPT具备的制作这种动态有声微课的功能。这类微课适宜展现具有情节性、故事性、思考性的内容, 目前多被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当中。

三、融合观:“技术 - 艺术”融合

摄录和剪辑是微课制作方面的两大环节, 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 微课本身是一种视频课程, 摄录和剪辑手段的介入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新形式。另一方面, 微课并非只是将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原原本本的录制和剪辑形成的视频。教学和影视有很大的共同点, 二者都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微课正是将教学技艺与影视技艺组合到了一起, 它们的关系是:影视是形式, 教学是内容, 教学内容通过影视形式而表达。因此, 微课的摄录和剪辑方式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传播效果。

对于微课而言, 景和镜头、组接和剪辑等技术环节的参与催生了视频课程中的蒙太奇艺术, 教育教学从单纯的课堂授课行为衍生出更多的传播艺术。于是, “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观念”[6]。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传播效果, 在微课制作中关于”技术 - 艺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技术突显、艺术依附 - 这也符合技术美学特征。

四、突破论:用艺术突破技术悖论

一定类型的微课有它独特和有限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 这也是微课制作“技术 - 艺术”融合的前提和着眼点, 通俗地讲, 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在教育技术实践甚至具体到微课的开发制作中, 人们很可能陷入一种悖论:“原本是为了利用技术使教学中的主体自由与学习效率等问题得以缓解、消除, 却不曾料想技术化过程中的教学不但没有得到解放, 反而被技术所奴役。”[7]学界将这种技术反过来牵制教学形成的翻转漩涡称为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正如在日常教学当中, 教师一方面肯定地认为技术有利于促进教学, 但另一方面有时又确感教学受困于技术, 因技术瓶颈而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 超越这种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的有效方法就是用艺术来突破, 根本途径是“技术 - 艺术”融合。一旦融合, 我们就更能发现“技术能使我们理解我们于其中生活着的世界。”[8]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非同一般, 甚至, 在古希腊意义上它们是同一的。

艺术融于技术, 需要渗透到微课内容的各个方面和制作的各个环节。因为, “微课程除了微视频以外, 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包括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设计并开发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 而之后的课程评价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9]因此, 除了上述“微课类型及其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中谈到教学内容对微课类型的筛选, 还要考虑教学环节对微课类型的筛选。例如, 讲授环节、感知环节、演示环节、练习环节等等, 为了达到最佳教育传播效果, 这些不同的教学环节对微课类型的选择仍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微课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 仍然需要在制作过程的技术投入中融合艺术元素。

笔者认为, 微课制作的“技术 - 艺术”融合观念、方法与实践很契合艺术理论家李朴园的观点:“艺术, 是利用美以达到使得人类生存的目的的, 于是, 艺术就有了两方面:一面是如何表现美, 一面是如何寄存原来的目的。前者是手段, 是形式。后者是思想, 是内容……艺术是以形式表现内容, 以技术表现思想的。”[10]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

[2]林雪涛, 简渠.云学习:4G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范式.新课程研究, 2014 (4) .

[3]张慧勤.录屏式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初探.教育信息技术, 2012 (11) .

[4]张一川, 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远程教育杂志, 2013 (6) .

[5]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4) .

[6]高鑫.技术美学 (上) .现代传播, 2011 (2) .

[7]于翠翠.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教育科学, 2013 (4) .

[8][美]约翰逊.海德格尔.北京:中华书局, 2002.

[9]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开放教育研究, 2013 (2) .

高效语文课堂难点突破艺术例谈 篇8

一、 阅读教学中借助小故事攻破难点

如执教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对其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的理解上, 学生出现了疑惑, 此处“断肠”何意? “断肠人”到底何人? 我只是笼统地解释为“断肠”比喻极度悲伤, “断肠人”即极度悲伤之人。却不料有学生质疑:“肠断了, 主要感觉是痛, 为什么不说极度疼痛呢? 能不能用断手或断脚来形容极度悲伤呢? ”鉴于此, 我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东晋桓温, 率军入川, 经过三峡时, 部队中有人捕获一只小猿并带到船上, 母猿在岸上一边追着行船一边哀号着, 如此追了一百多里。在船离岸较近时, 那只母猿趁机跳上了船, 但一到船上就死了。士兵剖开母猿的肚子一看, 里面的肠子因极度悲伤而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故事中的母猿, 因小猿被捉悲伤痛苦, 哀号致肠断。“断肠”是悲伤所造成的, 这就反映了“断肠”和“悲伤”之间的联系, 很容易理解。理解了“断肠”一词, 就能进一步理解曲中写景的作用和作品的主题。

二、 写作教学中借助小故事攻破难点

写作课上, 指导学生作文要认真审题, 构思要巧妙, 但泛泛而谈, 学生不易理解, 我便讲了古代画家画“深山藏古寺”的故事:从前, 有个先生请四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依次作画。赵画家先来, 不假思索在纸上先画了深山, 又画了古寺, 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和古寺’, 不对题。”该钱画家画了, 他在纸上画了深山, 没画古寺。出题先生说:“这是‘深山无古寺’, 也不对题。”孙画家又开始画了, 他仿佛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急忙在纸上画了深山, 并在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出题先生说:“这是‘深山漏古寺’, 仍不对题。”最后该李画家画了, 他冥思苦想, 认真审题, 终于作出了一幅符合题意的画:画面上有深山, 山脚下有一条蜿蜒的小溪, 小溪边有一个挑水的和尚, 一条石阶小路由溪边直通向深山之中……审题之准, 构思之巧, 堪称绝妙。文画同理, 作文首先要认真思考, 审清题意,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切题。构思上要独特、巧妙, 文章才能有新意, 有创意。通过古人作画的故事, 学生对作文审题、构思的要诀有了较深刻的领悟, 反复操练, 佳文迭出。再比如, 给学生讲“观察”时, 我以唐代画家戴嵩画牛的故事, 告诉学生, 观察必须仔细认真, 必须抓住事物特征, 尤其要关注细节。在讲作文要“真实”时, 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的两种极端表现:要么原原本本实录所见所闻, 毫无提炼, 概不加工, 实则画虎类犬;要么凭空虚构, 胡编乱造, 实则以假乱真。我便讲了“为国王画像的故事”:有一个左眼瞎、右腿短面目也丑陋的国王, 要画师为其画像。甲画家将其画得英俊潇洒, 被其斩首, 乙画家原貌画出, 也被斩首, 只有丙画家为其画像, 却得赏赐千金。原来, 他根据国王生理特点, 进行了艺术加工:画面上国王瘸腿跪着, 瞎眼紧闭, 另一只眼睁开, 双手握箭在林中正瞄准前方一只猎物。这就掩盖了国王的缺点, 又显得真实而不露痕迹。学生从中得到了作文启示: 材料或细节既要来自生活, 体现生活真实, 又要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 使其高于生活。只有这样, 读者才会觉得真实、生动、感人。学生对作文中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个难于理解的问题有了较深刻感悟。

三、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随时穿插小故事解决难点

故事解难法不但适用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在高效语文课堂中, 亦可以随时穿插、灵活运用。比如在利用汉字知识纠正错别字时, 我讲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戒赌诗。古时候, 有位父亲, 得知唯一的儿子染上了赌博, 便写了这样一首诗:“贝者是人不是人, 只因今贝起祸心。有朝一日分贝了, 到头成为贝戎人。”嗜赌成性的儿子看了, 百思不解其意, 为父便一一点破劝诫:“贝者”为赌, “今贝”为贪, “分贝”为贫, “贝戎”为贼, 这赌、贪、贫、贼四个字, 便是每个赌徒的必由之路。儿子理解后, 幡然醒悟, 从此弃赌从良。接着我再强调, “赌、贪、贫、贼”四个字都有一个表意的偏旁“贝”, 都与金钱有关, 因为古时候曾用贝壳做过货币。所以掌握汉字的意义, 一定要注意这个表意的偏旁, 这样也可以区别好多形近字。通过此故事, 既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有关知识, 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可谓收“一石二鸟”之功。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9

12月21日, 在上海嘉禾拍卖公司2016秋拍夜场上, 随着拍卖师于艳艳手中拍卖槌一声清脆的敲击声, 查士标 (1615年—1698年) 的《松鹤鸣泉图》155万落槌, 这是我国大陆地区艺术品拍卖场上诞生的首例第三方保证模式的艺术金融范例。在随后的拍卖中, 另一件采取了第三方保证模式的标的吴湖帆的《碧萝湖公园》也以690万元落槌成交。这次上海嘉禾拍卖公司秋拍中采取了第三方保证模式的两件艺术品的顺利成交, 标志着第三方保证模式这种在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已经非常成熟的艺术金融模式在我国大陆地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首次成功实施。这是我国艺术金融发展中取得的一项新的突破, 意义重大。

二、何为拍卖中的第三方保证模式

第三方保证模式是西方艺术品拍卖中常见的一种艺术金融模式。第三方保证模式要求买家对拍品进行“不可撤销报价”, 即一旦拍品流拍, 场外第三方买家必须以拍卖前保证的价格买下这件作品, 不得反悔。以伦敦苏富比2015年的一场“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为例, 莫奈的《威尼斯大运河》估价为2000万英镑至3000万英镑, 最终采用第三方保证模式以2366.9万英镑成交。莫奈的另一幅作品估价为750万英镑至1130万英镑, 最终以1020万英镑成交。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送拍的《吉维尼白杨树》也采用了第三方保证模式, 估价900万英镑至1200万英镑, 最终以1078.9万英镑成交。对拍卖行而言, 这种艺术金融模式的好处在于, 拍卖会现场有出高价的, 就价高者得;拍卖会现场流拍的, 也能场外成交, 可谓是上了“双保险”。这次通过第三方保证模式, 拍卖行在拍卖前就已经锁定了至少6040万英镑的拍卖收入。可见这种艺术金融模式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从法律角度分析, 第三方保证模式实际上属于“附条件生效合同”。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买卖方式, 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买卖合同的缔结。正常情况下, 拍卖合同是在拍卖会上通过竞买人竞价, 按照价高者得的规则订立的, 而且是“一槌定音”, 拍卖合同成立的同时即生效, 拍卖行和买受人必须按照约定认真履行合同。第三方保证模式在缔约对象、缔约时间、缔约方式、契约性质四个方面改变了原有的拍卖制度。

三、第三方保证模式在我国遇到哪些障碍

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之所以能够顺利实行第三方保证这种艺术金融模式, 与成熟的“私恰”制度是分不开的。所谓私恰, 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拍卖会上, 如果有拍品流拍了, 那么在拍卖会结束后, 如果有人愿意买该拍品, 还可以私下与拍卖行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交易;二是在拍卖前, 如果有人看好该拍品的话, 也可以与拍卖行协商, 如果能够就价格达成一致, 拍卖行就会将这件拍卖品撤拍, 不再安排在拍卖会上进行公开竞价了。第三方保证模式实际上是上述这两种“私恰”模式的混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这种第三方保证模式更为合理, 因为拍卖前的“私恰”有时候委托人或拍卖行会不太满意, 他们认为如果在拍卖会上公开竞价, 也许会卖出一个更高的价钱;而拍卖后的“私恰”有时候买家也会觉得“吃了亏”, 有人会觉得自己花钱买了个“没人要”的东西, 心理不太舒服。第三方保证金模式消除了传统“私恰”模式中双方的疑虑, 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

拍卖中的第三方保证这种艺术金融模式在我国开展始终面临着诸多障碍。

首先, 我国的拍卖模式是典型的“买方多人竞价”模式, 形式比较单一。其弊端是成交率低, 交易成本大。拍卖行只能通过拍卖会的方式缔结拍卖合同, 标的一旦流拍, 则拍卖程序终止。如果想再次交易, 则必须重新办理拍卖手续。这样不但降低了成交率, 而且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 现行的拍卖模式急需改革和完善。说白了, 就是要允许拍卖行开展“私恰”交易。拍卖法对“私恰”并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买方在拍卖会前向拍卖行的报价行为是不在拍卖法约束范围内的, 当然也没有拍卖法上的“应价”效力。按照拍卖法的规定, 在拍卖前, 与拍卖行协商交易的行为不属于“拍卖”本身。如果拍卖公司与第三方在拍卖前签订了这样一个“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约定在流拍后, 该合同生效。这样的合同本身并不违反拍卖法, 但是不能依据拍卖法将这种合同称为“拍卖合同”, 而只是一般的买卖合同, 应受合同法的调整。在2013年3月1日之前, 在我国拍卖中实行“私恰”交易的障碍主要来自工商管理方面的规定。当时的《拍卖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禁止“不经拍卖竞价程序处分拍卖标的”。自2013年3月1日起修订后的《拍卖监督管理办法》, 虽然取消了禁止“不经拍卖竞价程序处分拍卖标的”的规定, 但是拍卖公司是否可以开展“私恰”交易目前仍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 由于艺术品鉴定、评估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的解决, 导致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艺术品金融, 而第三方保证模式通常需要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因为只有买家可以用拍卖会上购得的艺术品金融机构进行质押贷款, 这种艺术金融业务才能顺利开展。而我国一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四、这次成功范例是如何完成的

法律上的障碍与艺术品评估难和鉴定难给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造成“畏难心理”是阻碍我国艺术品拍卖中开展第三方保证模式的主要原因。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刘双舟教授长期从事拍卖和艺术金融研究, 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种适合我国艺术品拍卖的艺术金融模式, 在国外第三方保证模式的基础上, 引入了契约治理、预收购人池、互联网金融、评估和鉴定专家团队等一系列制度, 近年来终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设计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找到了一种既符合法律, 又具有效率的多方共赢模式。

这次的成功范例是由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与玺鉴科技金融合作完成的。之所以选择在上海进行实践, 主要是考虑了上海在艺术金融和艺术品拍卖两个方面的因素。上海嘉禾有限公司是在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调整期后逆势生长、后来居上的一家充满活力的艺术品拍卖公司, 在业内商业良好, 发展势头迅猛, 拥有许多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买家。而玺鉴科技金融是一家致力于利用互联网科技与金融优势, 突破传统艺术品市场鉴定难、评估难和变现难三大难题的新兴艺术品金融主体, 建立了高水平实战经验的鉴定和评估专家团队, 目前已与超过500家的艺术品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品金融业务模式, 并致力于在艺术品拍卖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艺术品金融业务。这次双方精心选择了前述的两件书画作品作为试点。玺鉴科技金融帮助预购买人对两件拍品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的鉴定和价值评估, 对拍品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对未来收藏投资的前景做了全面的分析, 并与预购买人达成了艺术品质押的资金支持协议, 然后全权代理预购买人参与了这次拍卖活动。如果选定的两件拍品在拍卖中流拍, 则玺鉴科技金融将代表预购买人按照与拍卖公司事先约定的保证价予以买受, 然后将该艺术品进行质押;如果拍卖顺利成交, 则玺鉴科技金融将分得部分拍卖佣金。

这次第三方保证模式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 除了双方的密切合作外, 还得益于一系列法律文书的严密涉及与签署, 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调整艺术金融的法律, 所有参与其中的主体之间均是通过合同来完成合作的。拍卖的成功验证了这种契约治理模式的可行性。

五、第三方保证模式的成功将带来哪些影响

这次成功范例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 将改变艺术品拍卖的定位和认识。传统的理论一直将拍卖公司当做是做拍卖的中介机构, 其实艺术品拍卖历来都是一种金融活动, 委托人就是融资人, 买受人就是投资人, 艺术品拍卖就是为艺术品投资和融资提供服务的平台, 因此, 做拍卖就是在做金融。

其次, 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自2012年以来, 我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 由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 受资金的限制, 很多交易无法达成。这次成功范例将鼓励类似玺鉴科技金融这样的专业艺术金融机构将资金注入到艺术品拍卖市场, 从而促进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

第三, 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鉴定和评估模式。以往艺术品拍卖中, 虽然拍卖公司的专家都会对上拍的艺术品进行鉴定和评估, 但是由于拍卖法中“瑕疵不担保声明”等规定, 使得买家对拍卖公司的鉴定和评估始终抱有戒心,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鉴定评估成本等问题, 买家由无力自己解决或请专家来帮自己解决鉴定和评估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买家的积极性。但是引入第三方保证模式后, 有艺术品金融机构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评估并提供预购买保证, 至少对这样的拍品买家不但省去了鉴定评估成本和担忧, 还会买得更放心一些, 这也有利于提高成交率和成交价格。

最后, 这种模式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投资模式。在传统的拍卖中, “行家”尽管自己懂鉴定和评估, 但是如果想投资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的话, 也只能到拍卖会上去参加竞买, 结果是要么竞买不到, 要么只能花高价去竞买。在第三方保证模式中, “行家”只要做预购买人就可以了。无论是买到还是买不到, 都会有收益。而且还得获得艺术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1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并从中找出课程开展的困境,提出相应的突破路径,为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更好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艺术类课程;中学;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03

体育艺术类课程以它独有的魅力受到师生喜爱,是学校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辽宁省部分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学校较少,多数是将该项目内容安排在大课间、学校社团(俱乐部)以及体育艺术“2+1”项目当中;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专业教师较少,不能够满足课程开展的需要;学生对于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感兴趣高涨,并期盼学校能够开设课程。

1研究对象

辽宁省部分中学学校体育中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与书籍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2访谈法

访问相关专家以及教师,了解辽宁省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相关内容。

2.3问卷调查法

对辽宁省14个城市部分中学的教师、学生发放问卷,了解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现状,并从中找出课程开展的困境。

2.4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得出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相关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主要困境

调查得知,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政策的约束、体育艺术类课程发展的偏差、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场地以及器材的缺乏、系统课程模式的缺乏、学生对于项目的兴趣等等。

3.1.1政策约束对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制约

各级相关政策的不断推出,也在推动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种种因素制约着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发展。在对相关的教师访谈中得知,从体育达标测试,到现在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学体育内容不断在扩充,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参与锻炼。素质教育、“体育艺术2+1项目”以及阳光体育等政策的提出,使体育艺术类课程得到了老师以及学生的喜爱,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达到了提高美育的功能。而“体育艺术2+1项目”只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没有政策的支撑,体育艺术类课程推广以及开设较少,但阳光体育的提出,让体育艺术类课程又一次在学生的锻炼项目中出现。

3.1.2藝术类项目在发展中的偏差

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本质,是将体育与艺术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运动形式,增加练习者的兴趣,同时在练习当中提高练习者的美感。在中学教师、家长看来,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升学需要(初中、高中都包括);2参加各级各类比赛;3办理运动员等级。辽宁省高中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以田径和篮球为主。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育艺术类项目也逐渐加入招考范围,练习该项目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招收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校还是少数,多数都是学校有比赛队伍或是开展了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特色学校,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艺术类课程考取理想的大学。

3.1.3教师自身因素对项目开展的影响

调查得知,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影响项目开展的占到了总体的73.4%,其他的因素还包括,理论知识水平、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其他,其中其他当中包含教师的年龄、性别、及教师的上课态度情况等。总体来看,辽宁省艺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从事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其他项目,从对该项目的认识,技术动作的示范等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推广。性别方面,以男性教师为主,女性教师较少,而体育艺术类课程内容多数与艺术相结合,在艺术方面来讲,女教师的艺术灵感高于男教师,对美的理解能力也比男教师稍强。

3.1.4教学器材缺乏对项目开展的影响

在访谈中得知,辽宁省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场地较为缺乏,个别学校塑胶场地也是近年才开始修建,或者还在修建当中,有体育场馆的学校场馆会用于篮球、乒乓球项目的开展,而这些项目的选择还要根据学校要求和学校的师资情况来选择,但体育艺术类课程就没有单独的教室或设备,这样就限制了项目的开展。器材的缺乏更是影响项目的开展,器材问题多是在花式跳绳一类的项目,没有器材项目就不能进行,而跳绳是学生自行购买,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只有上课的时间去练习,课下的时间都应该放在学习上,以免耽误学习。

3.1.5缺乏系统的课程模式

体育艺术类课程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教学大纲缺乏,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在中学的教材当中,健美操和体操已经作为选修课程。在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校对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选择教育部颁布的教材的有4所学校,占19.1%;选择校本教材的有8所,占38.1%;没有教材的有9所,占42.8%。在辽宁省中学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校中,多数学校没有教材,也会影响该项目的开展。有个别的学校将体育艺术类课程编写成校本课程作为特色项目,这样就会形成系统的教学。

表3开展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校教材使用情况n=21

教材使用情况学校数量百分比

教育部颁布教材419.1%

地方自编教材00%

校本教材838.1%

其他00%

没有教材942.8%

3.1.6学生的性别差异对于项目发展的影响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兴趣程度较高,选择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有1527人,占62.4%;选择传统体育项目的有921人,占37.6%。中学阶段的学生,无论在生理或是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这时的男女差异就会显现出来,这样导致男生女生对于体育项目的感兴趣程度也不同。endprint

表4学生对项目的选择情况n=2448

课程类型人数百分比

体育艺术类课程152762.4%

传统体育项课程92137.6%

在对选择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性别分析中能够看出,选择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女生较多,有894人,占41.5%;选择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男生有633人,占41.5%。对于体育项目来说,男生喜爱体育项目的人数较多,而女生进入发育阶段对于体育项目喜爱的程度远远下降。而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加入就改变了这样的局面,在体育艺术类课程当中,女生喜欢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相反,男生在中学阶段多是喜欢篮球、足球等运动。

表5选择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生性别情况n=1527

性别人数百分比

选择体育艺术课程的男生63341.5%

选择体育艺术课程的女生89458.5%

3.1.7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导致体育项目不能完成达标

在访谈中得知,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质下降严重。学生的体质问题,是现在社会各界都在重视的问题,从小学到中学阶段肥胖、近视等问题不断上升,学生体质下降,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所在,这与家庭社会都有一定关系。学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体质监测的结果,学生体质监测只能反映出现在学生的体质状况,但就标准而言,是否能够完全代表学生现有的体质水平,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2 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突破路径

3.2.1提升领导重视程度,保障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发展

提高相关部门的重视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需要改进的方面,对于如何提高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如何评价重视程度没有一个相应的指标。调查得知,学校领导、老师都在强调学校很重视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开展,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体现。这方面我们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检查制度,分成阶段监督检查基层教师对于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完成情况再去调整下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重点。比如,将任务分成四个阶段每一个月完成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束前检查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哪里好,哪里不好,好的地方保留,不好的地方改进,进入第二个阶段,以此类推直到四个阶段的任务全部完成后,整体的评价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中间阶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也可以在此方案当中加入奖惩的办法来鼓励组织者的积极性。

3.2.2加强宣传力度,加深师生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了解

体育艺术类课程作为一个新界定的项目,不被老师及学生们所熟悉,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在教师或者学生面前提到相关的项目,大家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究其原因,还是在项目宣传上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这样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很重要,让更多的教师、学生了解体育艺术类课程。第一,可以通过海报、广播等形式宣传体育艺术类课程。第二,利用网络等宣传,网络发达的当今,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校园网络、贴吧等等。第三,将体育艺术类课程以宣传画的形式,加入到学校文化建设当中,悬挂学校的走廊、大厅等地。第四,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講座。第五,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学生资源,让实习的学生为学生们讲授项目内容。

3.2.3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艺术类课程系统化

体育课程在改革的进程当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理念,都会遇到问题,体育学科应该从哪一基础学起,哪个年级应该教到什么程度,或者选择什么内容都没有确定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制定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很重要的。就体育艺术类课程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技能,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技术,从而减少在练习中受伤等。在教材方面,现有的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教材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到底哪个年级的学生要学习什么内容。教材可以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在学校内部使用,制定适合该校学生学习的内容。

3.2.4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引进专业型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应从几个层面出发,对于现有的体育艺术类教师来说,分为两类:1原始专项不属于体育艺术类课程的体育教师;2原始专项是体育艺术类课程的体育教师。对于第一类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体育艺术类课程是什么,之后再进行体育艺术类课程技能的学习。对于第二类艺术类教师,有一定的基础,学校应该多支持他们参与培训、比赛等,这样可以让他们的技能不丢,还能让他们更新技术,让课程内容更接近项目的发展。

3.2.5增加培训时数,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平台

2012年开始,“国培计划”在教育界的兴起,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狂潮,让更多的一线体育老师加入到了体育学科的培训当中。在“国培当中”更多的一线教师与体育课程教学的专家面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及时的更正和改进体育教学,让体育教学更加精准。除了“国培计划”,体育艺术类课程可以组织省级、市级培训,定期对于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从理论到技能,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让教师学习体育艺术类课程更加具体。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了解到,在全省范围内,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对全省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评比,如沈阳市以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大学为依托,利用两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对体育艺术类教师进行培训。

3.2.6改善班级考核制度,将体育艺术类课程相关活动加入考核标准中

班级考核在每一个学校阶段都会进行,学校年终评选三好班级、优秀班级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评选依据有:1学生的学习情况2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情况3学生纪律情况4班级卫生情况5班级获得各类奖项情况。其中,学习情况多是以主科为主,包括语数外等主科的评选,却不曾发现有学校将体音美项目的考核加入到年终三好班级的评选,也常常出现期末阶段体音美的项目被主科课占用的情况。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否尝试将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相关活动加入到三好班级的评选当中,如鞍山市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课外体育教师从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入手,因材施教,以家庭作业的形式,结合了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安排体育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体育课程的任务。

综上所述,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政策的约束、体育艺术类课程发展的偏差、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场地以及器材的缺乏、系统课程模式的缺乏、学生对于项目的兴趣等。需要通过提升领导重视程度、加强宣传力度、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增加培训时数、改善班级考核制度等手段作为辽宁省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的突破路径。

参考文献:

[1]黄丹丹《福建省高校艺术类项目开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集美大学,2011

[2]刘彩云《武汉市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2011

[3]季华《湖北省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学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梁青,张新吾《高中生体育艺术类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技,2007,29(5)

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篇11

作为政府会计改革, 与任何一项改革一样, 也会遇到许多现实的制约因素, 主要包括:预算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问题;预算的透明度问题;政府融资管理问题;政府资产管理问题;政府绩效评价问题等。尤其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政府预算会计, 其会计信息对外基本是不透明的, 这不利于政府会计政府治理工作的展开, 也不利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此外, 据中国经济学学术资源网的报道称:中国政府自1997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 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急剧增大, 2009年预算赤字已达7397亿元。另据新华网报道, 2012年两会期间, 财政部长谢旭人称, 今年政府财政赤字将达8000亿元。

而自2011年我国政府规定, 政府“三公”消费公开开始, 政府会计所存在的问题首次直面公众。合理使用公共财政、规范政府会计核算、披露制度已迫在眉睫。

而以“精、准、细、严”为目标的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作为一种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理念, 从理论上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精就是精益求精, 追求最好, 不仅把产品做成精品, 也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准是准确的信息和决策, 准确的数据和计量, 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是操作细化, 管理细化, 特别是执行细化;严是严格控制偏差, 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总的来说, 精细化管理是以科技为基础, 以精细操作为特征, 通过充分运用各种资源, 强化协作, 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这与我国政府当前的改革目标, 即建立“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政府的目标不谋而合。

在实践中, 已有许多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了试点改革,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 从系统上来研究财务精细化对政府会计改革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等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 国内关于政府财务精细化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而理论研究也仅局限于从理论层面探讨其可行性及作用等很少有涉及到具体的实施案例研究, 也很少有对中国现行状况下实施途径的探讨。正式基于此, 本文通过论证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的可行性, 并详细探讨管理中的关键点的基础上, 结合A机关的管理实践, 探索我国政府财务精细化的途径。

一、政府财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之后,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一系列衍生问题悄然产生。市场经济理念的逐渐深入, 要求政府的职能发生相应改变。近年来, 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口号:要建立“服务性政府”、“责任政府”、“节约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等, 而要实现这些口号, 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要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提出, 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存在确认范围不全面、计量计量属性不合理、记录过程不清晰透明等缺点, 使得作为政府与沟通主要桥梁之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在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而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先进理念之一———精细化管理理念是以“细”为起点, 通过从整体上合理规划并调整业务程序, 对每项具体业务建立规范化流程, 以使财务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领域。概括来说, 政府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由以下几点来决定:

(一) 政府自身转变角色, 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政府管理一般来说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规范化管理。即政府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其次是精细化管理。即政府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要讲求管理更加细化, 过程更加科学化, 提高服务的效率与效果。最高层次是个性化。即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 要追求按照管理对象的不同, 实施个性化管理, 即将管理视为一种高级艺术行为。

我国现阶段的政府管理活动, 正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并在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然而,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体制中形成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不转变固有观念, 接受新鲜理念, 改革就会固步自封。因此, 要继续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水平, 就必须坚定得推行政府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

(二) 社会公众民主监督意识的提高, 要求提高政府信息披露的质量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公民的民主理念也不断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可喜的是, 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点。2012年4月16日, 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一文, 详细阐述了如何推进政务公开。

而从2010年开始, 我国财政公开的步伐明显加快。众多中央部门相继主动公开年度财务报告。而在诸多公开的项目中, 最受公众关注的当属“三公消费”, 也即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 (境) 费。“三公”消费公开制度自2011年开始实施, 从公布两年的情况来看, 尽管消费总额总体略有下降, 但是我们发现, 与预算数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而从公布的具体内容来看, 各项费用支出只有总的数字, 没有任何细节, 公众很难了解到政府财政的真实情况。

以上情况反映的问题, 除了涉及政府安全的一些内容不宜公开外, 更多源自政府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等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导致政府财务报告想公开也很难清除公开的尴尬处境。正因此, 以“精、准、细、严”为主要特征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实施显得尤为迫切。

(三) 高校、医院及部分政府机关的实践证明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可行性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自2009年开始实施, 以高校和医院作为试点单位。在实施的近3年来, 已有众多高校、医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刘辉、樊俊之等介绍了公立医院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及成就, 并指出精细化的关键在于做到预算管理突出“全”、成本管理突出“严”、内控管理突出“细”、管理手段突出“新”、财务分析突出“精”。

王晓、韩效红等总结了高校在实施财务精细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指出高校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时应遵循四个主要原则, 即数据化原则;程序化原则;操作化原则;标准化原则。

除了高校、医院外, 我国许多地方的税务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也都在积极探索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对已实施单位进行成本效益统计时, 我们发现, 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 在转变管理理念、调整角色职能后, 即可收获效率大大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 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是解决目前政府会计改革瓶颈的有效措施。

二、政府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点

目前, 理论界、实务界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大多停留在概念、可行性、意义等方面, 很少有从理论上系统论述精细化管理, 尤其是政府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而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们发现, 很多财务人员存在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片面理解。比如, 将“精细化管理”简单得等同于“数据精细化”, 即将会计记录的数据由精确到个位改变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种想法显然是低估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在总结理论及实务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政府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等同于“数据精细化”

如上面所讲的, “数据精细化”只是“财务精细化管理”中某项具体的一个表象。“系统工程”的理念要求各政府机关从宏观来说, 能实现与相关部门业务的协调配合;从中观层面实现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而从微观层面则要求每位员工在工作中要与同事积极合作, 共同提高办事效率。

要实现上述目标, 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应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 从政府机关的文化建设入手, 到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再到制度化建设, 最后要始终加强机关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同时, “系统工程”还要求个机关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积极跟进。作为提高效率、保证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刚性执行”的有利武器, 财务信息化功不可没。

(二) 精细化的关键在于将各项指标定量化

在以往关于政府管理效率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 常常会以“政府的管理活动难以量化”为理由, 而模糊得对政府管理活动制定计划, 也直接导致笼统地给出了政府管理活动的结果, 比如: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加大力度解决;要努力提高等等。

事实上, 我们发现这些定性的指标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量化指标来反映。所谓量化, 就是细化的深入, 是更精确的细化。

在许多优秀的企业中, 我们随处可见公司对员工工作的量化指标。比如, 以麦当劳公司为例, 公司规定, 做出的薯条保质期是7分钟, 如果7分钟卖不掉, 就要扔掉。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 这样做不是无疑会增加很多成本吗?事实上, 麦当劳并不“傻”, 他真正扔掉的很少, 因为后道的销售与前道的加工环节配合得很好。

同样, 政府管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来考核, 只不过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 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即可。以道路公安执法系统为例, 可以通过测试公民的“安全感指数”来评价。而“安全感指数”的度量, 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 将若干影响公民出行安全感的因素, 按程度轻重依次排列, 然后给各因素赋权重如下:

上面是为了说明量化的重要性而举的例子。在实际工作中, 具体做法可以不完全相同, 但大致思路了可以相同。通过这样的量化过程, 不仅群众对政府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评定标准, 政府部门自身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自身工作的足与不足。

(三) 责任精细化, 要做到落实到唯一责任人或第一责任人

“责任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政府机关权责相当, 责任为先。在政府实际管理工作中, 我们发现, 有些事无部门问津, 而有些事多部门问津。大部分情况下, 两种情况的结果是一样的, 多部门之间权利的界限模糊, 责任不清, 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严重, 导致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以查处贪污腐败为例, 就有纪检委, 主要监督党员干部;监察局, 主要监督非党员干部, 以及检察院反贪局、财政局、审计局、政府办监察室等。这些部门都有监督的职能, 但是责任又不明确, 很难界定谁是第一责任人, 谁是第二责任人。长此以往, 导致监督无力, 一些人员对自己放松了要求, 最后好人也跟着犯错。从这个角度来说, 责任的不明确和责任的缺失一样可怕。

在确定了唯一或第一责任人后, 就需要将其负责的内容细化, 包括负责的质与量的要求, 以及失职后应承担的后果, 负责监督、检查责任人的又是谁, 失察了又要承担什么责任。由此, 将每个环节都找到最终负责人, 方可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以A机关为例, 探讨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下, 我国大部分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转变自身角色, 改变自身职能。在国家预算改革及政府“三公消费“的双重刺激下, 又将政府会计改革推向前进了一步。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我国政府财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的迫切性以及关键注意点, 那么, 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来推进政府财务精细化改革呢?笔者结合在A司法机关的实习及了解, 试总结如下:

(一) 重新梳理单位内部组织结构, 合理调整岗位人员

从政府管理的宏观角度来说, 要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 必须强调个部门系统化、协同化运作。但是, 我国的政府部门之间历来缺少这种协作意识, 各自为政的作风比较普遍。从某个单位来看, 各个部门之间也通常缺乏应有的沟通, 群众来办事时, 各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这样的现状下, 政府财务管理连规范化都很难做到, 更别说精细化了。

我们看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自负盈亏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 自动地调整内部组织结构, 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组织成本最小化。但是, 由于政府部门本身的行政性特征, 使得机构结构的调整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再加上部分员工安于现状, 不愿意主动增加额外工作, 使得组织结构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 我们欣喜得看到, 从大到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向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方向发展。比如, 政府推进的“省直管县、市县分治”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 许多政府机关也在纷纷推进组织结构精简化、扁平化改革。以A司法机关为例, 原先是一个警长下面有2~3名副警长, 副警长下面带十来个警员。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 副警长的职位被取消了, 由警长直接负责警员。这样不但不会影响管理的效果, 反而提高了行动的效率。

只有从组织结构这个源头调整入手, 政府财务管理才能理顺头绪, 实现管理科学化、效率化。而在科学的组织结构下, 只有配备具有相关才能的工作人员, 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在单位人员的变动上, 可能会涉及部分人员的利益问题, 势必会带来改革的阻力。A机关坚持以“既能稳定大局, 又能实现巧妙变动”的原则,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 整个组织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这就要求领导能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 以身作则的表率行为。

(二) 科学化总体业务流程, 定量化每项业务规范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 对于到政府机关办事, 总有些心有余悸。这其中就有办事流程不清楚, 导致做重复劳动, 办事效率大打折扣。建立在规范化基础上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强调“流程化”运作, 既提高了政府部门自身的工作效率, 也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

所谓“流程化”运作是指将工作、任务细分为若干个步骤或环节, 然后再用连接箭头把各个步骤按先后顺利连接起来。

以A司法机关为例, 其中有一项工作为, 被看管人员家属定期会向被看管人员邮局汇款, 需要A单位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其流程图如下图 (1) (由于涉及单位秘密, 部分科室名称已做处理, 被看管人员以下简称人员) :

上述流程图将整个人员汇款的过程非常清晰得表现出来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还要考虑到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 负责部门及工作要求等, 这样才能将工作细化到实处。而要同时达到上述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时间-责任矩阵流程表”得以清晰得反映。仍以A单位上述业务为例, 当采用“时间-责任矩阵流程表”后, 不仅业务流程清晰明了, 而且还增加了各环节的作业时间及总的活动周期, 同时相关责任部门一目了然, 详见下表 (1) :

(三) 建立严格的审批审核制度,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实现领导及员工双监督制度

在上面的流程图中, 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到A司法机关在各项工作流程中的审核制度。对于财务精细化管理而言, 要从各项业务的原始凭证入手, 审核凭证的真实性, 支出的合理性。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 多人复批”制度, 也即经办人签字、单位负责人初审、财务负责人复审、分管财务的领导终审制度。

如果说审核审批制度是事前控制, 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事中控制了。著名的精细化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曾说过:“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 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 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而要实现高效的执行效率, 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必不可少。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 人都是有惰性的。唯有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之下, 才能实现有序运行。对于内部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 不留违规之人事任何侥幸心理。

如果说审核审批制度主要是领导对单位业务进行监督, 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则要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监督作用。相对于领导来说, 员工的人数更多, 日常工作也更加接近基层实践, 充分发挥员工的力量是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甚至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四) 配备现代信息操作系统,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我国政府自本世纪初开始在政府部门启动“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即“金财工程”, 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支撑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和财政经济景气预测等核心业务。

该系统包括三个大方面, 即财政业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其中, 以应用为中心, 以网络为支撑, 以安全为保障。而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又包括预算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管理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统一发放管理系统、国债管理系统等十个子系统。

该系统管理者全国超过GDP20%的资金, 是我国政府规范财政预算管理, 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 增强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和财政工作的透明度, 加强廉政建设等不可缺少的配套工程。

而各政府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 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同级及上级相关部门的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又要结合自身实际, 对本单位的信息网络系统做适当调整, 使之适合本单位的业务性质要求。

A司法机关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他通过单位内网, 对政府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强化信息源头采集力度和质量, 同时, 又十分注重单位内部信息的共享与分析过程。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尽可能地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在政府机关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人员尤其是既懂财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宝贵。而财务人员因为岗位的特殊性, 经常要与资金打交道, 因此人员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单位在员工入职后, 要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时刻警醒财务人员保持正直的工作态度, 充沛的工作活力, 努力提升政府机关的财务管理水平, 为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努力。

摘要:现阶段,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已进入到了深水区, 众多专家学者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 提出了包括采用基金会计核算法, 重视资产及负债的确认、计量、记录等应对措施。作为政府会计改革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政府资产及负债如何精确得确认、计量、记录, 政府在日常管理服务过程中的业绩如何确认已成为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必须逾越的一道鸿沟。本文通过引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于政府财务管理过程中, 并通过分析政府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关键点, 结合A政府机关的探索实践, 拟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出探索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精细化财务管理,政府会计改革,基金会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新闻办公室.财政部长谢旭人强调: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9 (7)

[2]刘玉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 2004 (9) :3-6

[3]肖鹏.财政透明度提升的政府会计视角分析——基于Lüder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J].地方财政研究, 2011 (1) :47-52

[4]任凯.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 2011 (4) :135

[5]姚赛芝.行政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7)

[6]黄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新研究进展[J].商业会计, 2011 (35)

[7]王晓.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技术信息, 2009 (8)

[8]韩效红浅谈高校精细化管理[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8)

上一篇:设计施工能力下一篇:加强工程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