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

2024-07-19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精选10篇)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 篇1

教育的主题之一是要“成人”, 所谓“成人”, 就是让人成为人, 即让人的本性显明出来, 将其实现为人, 实现为积极、健康且有可能通达幸福的人。这样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 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那就是艺术欣赏教育。这种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审美教育, 实际上, 它是审美教育概念下面的一个子概念, 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为具体的实现方式。之所以要把艺术欣赏教育在众多的审美教育方式和其他教育方式中突出出来, 原因就在于艺术欣赏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强化其对自身生命的自觉以及拓展其个体生命的体验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要关注的, 是艺术欣赏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教育方式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艺术欣赏教育与生存方式

从古代原始洞穴里的壁画, 到今天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人类艺术门类不断丰富, 即使在同一门类之中, 艺术的材质、技法和风格也在不断创新, 这表明, 艺术始终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因为人类需要艺术。但问题在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需要?或者问, 人们在何种程度上需要艺术?

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在研究古希腊文化时, 发现古希腊悲剧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至于离开了这种艺术形式, 古希腊人甚至都不能活下去。艺术的意义问题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于是他也问出了类似于上面的问题。[1]实际上, 在日常观念中, 从来就不缺乏对艺术的意义这类问题的思考。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认为,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身的工具。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包括一些带有身体性的艺术行为, 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表达活动。人们在艺术中诉说着自己的体验, 而不论这种体验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 还是带有某种意识自觉的精神活动。艺术就是人们表达自身的工具。人们在这种表达之中获得了愉快感。

这种对艺术的定位, 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艺术的特征, 因为艺术在人们具体的生存活动中, 首先显明的就是它的表达功能。但是, 这种对艺术的理解, 将艺术看成是一种外在于生存的工具, 似乎艺术只是为表达生存服务的。这显然是一种工具论的观点。它预先将“是否有用”设定为一种评价标准, 进而将艺术置于这种标准之下来加以衡量, 得出了艺术是一种表达工具的观点, 这种先入之见不仅没有触及到艺术最为本真的特征, 反而将这一特征遮盖起来了。

实际上, 在艺术与生存的关系之中, 既不是艺术作为生存的工具, 也不是反过来, 生存为艺术服务, 而是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所谓生存方式, 就是生命实现自身的方式。如果我们不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外在于生存的文化现象, 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活动, 那么, 就可以看出艺术与生命之间的内在关联。艺术作为一种生命活动, 不论是创作者的创作, 还是欣赏者的再创作, 都是相关于个体生命的一种状态, 只有处在这种状态之中,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才是可能的。这是一种因生命力丰盈而达到的创造力旺盛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 个体生命所潜藏的各种能力都被调动起来, 生命的感性、理性和一些无意识的因素都参与到这一整体性的活动之中。欣赏与创作的界限消失了, 欣赏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这一艺术行为的创造者, 他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这种自由构成了艺术最为核心的内容。它是一种生存方式, 是生命实现自身的本真方式。个体生存于现实世界中时, 它总是处在与其他存在者的关联之中, 并从中获得诸多规定性, 成为一种有限的存在者。但在艺术活动中不同, 艺术中断了这些日常的关联, 而让个体生命解放出来。个体生命也只有在这种艺术活动之中, 才可以进入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体验到生命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合作。艺术活动因而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而艺术的其他组成要素, 例如色彩和线条、节奏与旋律等等都成了通达生命自由状态的辅助。

鉴于以上分析, 当我们谈及艺术欣赏教育时, 并不是在谈论一种密切相关于功利目的的技法教育, 而是在谈论一种进入积极的生存状态、实现生命自由的可能方式。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教育, 艺术欣赏教育就是要将这样一些内容当成教育的主题来加以把握, 并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欣赏的实际活动中, 将这种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出来。

二、艺术欣赏教育与艺术品

在艺术欣赏教育中, 艺术活动通常实现为对艺术品的欣赏活动。当欣赏者直面一个特定的艺术品时, 这个艺术品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言说, 而人们就在对这种言说的倾听之中, 被带入到艺术的世界之中。

艺术品竟然可以言说, 这何以可能?“言说”是一个隐喻, 艺术品当然不会像一个音响那样发声。一台音响, 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 哪怕在没有任何听众的地方发出预先设定好的声响。但这种发声并不能被称作言说, 因为它们并非相关于生存的有意义的声音。真正的言说是对适宜的倾听者的言说, 且这种言说不是通过言说者自己完成的, 它要借助于倾听者的参与。艺术品所实现出来的, 就是这种言说。它们在欣赏者的视角之下形成某种有意义的内容。

为什么把这种言说行为归向那看起来根本不会发声的艺术品, 而不是归向作为欣赏者和阐释者的人呢?因为这种言说并非欣赏者出于个体的理解而做出的个体化阐释, 在艺术之中有某种带有确定性的内容在其中起着规定作用, 只有把握住了这种规定性的欣赏者才真正触及到了艺术的核心, 所以并不是欣赏者自己在主观地阐释, 而是欣赏者首先在欣赏行为中努力地去通达在艺术中起着规定性的内容, 进而再借助于自己的阐释将其传达出来。因此, 实际上是艺术借助于阐释者之口在言说这种带有确定性的内容。艺术欣赏教育就是教人努力去把握艺术中的规定性内容的过程, 而阐释者所要阐明的也应该是这种规定性而不是他自己随意说出的什么。

在艺术欣赏中, 艺术品是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而言说的。这就将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之物”区分开来了。所谓有用之物, 是指某物对它自身之外的某物、某人或某种活动来说是有用的, 换句话说, 它符合了某种既定的价值标准, 因而被判定为是有用的。由此可见, 这种有用之物在它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中获得了自身的规定性, 一旦离开了这种外在的关联, 人们就很难再判定它是否有用, 因此它也就丧失了自身的规定性。但是艺术品不同, 它并不依赖于外在于自身的一种价值尺度或关联而获得一种规定性, 这样一来, 它就不会像有用之物那样, 因某一特征符合了既定的标准而被过分地夸大, 从而丢弃了自身的整体性:艺术品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它的每一个特征, 包括它的质料、形式、历史甚至有关它的传说, 都有可能因其独特性而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这种欣赏不是从预先设定的标准出发而进行的, 而是对艺术品的个体性的欣赏。

当然, 对艺术史上的任何一个艺术品的欣赏都不应仅仅停留于当下的欣赏之中, 我们还应进一步把它还原到艺术史中, 把它看成是艺术史上的欣赏对象。这样一来, 审美就不仅仅是欣赏者当下的审美, 还包括生活在艺术品所处的其他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审美。如同现在的欣赏者所看到的那样, 艺术史上的人们也在欣赏着这个作品。这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持续地生成着, 它为这不同的审美意识所规定。因此, 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自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后来的人们便可以通过艺术品这样一个突破口, 反观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乃至生存方式。

三、艺术欣赏教育与艺术语言

在艺术欣赏教育中, 至关重要一环就是对艺术语言的把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 艺术欣赏教育就是对艺术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教育者要经常总结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 并结合这些特征来引导艺术欣赏活动, 这将会有助于受教育者进入艺术的世界。这里列出艺术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以供参考:

第一, 从艺术内容上看, 人性的彰显与压抑是一重要的主题。人性是人之为人所显现出来的本性, 如感性的欲求、支配行为的意志和寻求真知的理性等等。作为艺术主题的人性不是单一的东西, 而是由多元因素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的不同要素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其中, 人性彰显自身的诉求与压抑人性的力量之间的抗争便是其中之一。一方面, 人性渴望实现生命中那些本能的冲动, 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另一方面, 在文明之中包含着一些约束或压抑这些冲动的力量。这两种不同的命令直接形成了压抑与彰显人性的抗争, 在这抗争之中, 艺术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 人性的魅力得到了更为明确的体现。究其原因, 也许是因为正是在同其他力量的抗争中, 人性中积极且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才占据了支配地位, 而将人性中某些消极的东西暂时统摄住、压制住了, 因此, 生存显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而一旦缺失了这种抗争, 人性中某些消极且让生命趋于消沉的东西, 就会获得它一定的地位, 甚至跃居主导地位。

第二, 从艺术形式上看, 残缺的和未完成的艺术品不应被遗忘。残缺的和未完成的作品的美之所以可能, 原因就在于这种艺术品把美的最终实现给予了欣赏者, 让其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在一个未完成的作品那里充当了一个创作者的角色——创作式的艺术欣赏, 是一种给予, 而不仅仅是接受。未完成作和残缺之作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是将作品置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正是在这样的边界之处, 生成得以可能, 人们有欣赏这种生成的本能, 会在这样一些作品之前获得一种美感。在这些边界之处, 正是艺术的美感得以形成的地方。对残缺作品的欣赏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欣赏能力, 并不是每个人一下子就能达到的, 这种欣赏已经从对对象的欣赏转到了对创作趣味的体验上来。

第三, 从艺术场景布局上看, 需注意场内艺术品与场外艺术品之分。这种场内与场外的区分是指艺术品是否把欣赏者置于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中, 把欣赏者置于场内的艺术是借助于欣赏者的参与才得以完善的艺术, 它是要把欣赏者当成作品的一部分, 在创作时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布局都与欣赏者融为一体, 直接唤起欣赏者的感受, 引起对他的感觉的刺激, 而欣赏者自身确实也能感觉到这种艺术品对自己的安排, 似乎要把自己固定在事先安排好的一个位置上, 以此来共同完成这个作品。场外艺术则不然, 欣赏者被设定在艺术品之外, 艺术品尽可能详尽地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给说出来, 而并不期待着欣赏者来完善这个作品。这样的艺术是以自身为阐述的对象的, 它在自己这样一个完整的结构中把作品完成了, 而并不需要预设一个在那里的欣赏者。前者可以看做是向欣赏者倾诉的艺术, 而后者则是自说自话的艺术。这些不同的艺术手法适用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可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艺术欣赏教育中, 教育者不能简单地以优劣来对它们加以评价。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三个特征以外, 艺术语言的其他特征还有很多。艺术欣赏教育的参与者在把握各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时, 要了解其具体的特征, 只有充分熟悉了相应的艺术语言, 才有可能借此通达艺术品的深层, 把握到艺术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 所进行的阐释才是有价值的, 而艺术欣赏教育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教育, 艺术欣赏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欣赏的实际活动中, 让其体验个体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所可能获得的自由感;要通过艺术品这个突破口, 教学生试着去反观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乃至生存方式;教育者要结合艺术语言的特征来引导艺术欣赏活动。

关键词:生存方式,艺术品,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参见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KSA) , Herausgegeben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inari, Dünndruck Ausgabe,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Co.KG, Münnchen:Walterde Gruyter, 1988.KSA 1:Die Geburt der Tragdie, S12.

中译本可参照《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周国平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 第270页。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 篇2

摘 要: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自1992年恢复以来,经过形成、发展以及2008~2011年的高速成长,其成交总额也一路攀升,而由于宏观经济影响从2012年至今虽然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呈下降趋势,但市场泡沫也渐趋减少,资金结构也趋于合理。同时我国居民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的增长以及“羊群效应”作用,也纷纷进入艺术品市场。然而由于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为投资者进入艺术品市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本文试图在对艺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以及国内艺术品市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以艺术品的流通环节为线索对国内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艺术品价格;流通环节;影响因素

1 艺术品概述

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形态,属于文化商品的范畴。艺术品一方面具有一般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属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价值与使用价值却与一般商品有着本质区别。构成艺术品价值的主要不是其物理形态而是其中的意识形态或文化价值,在一般情况下,消费主体在购买艺术品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其精神和心理需要而非物质需求。因此,造成了对于艺术品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与一般商品大相径庭。

从艺术品的价格构成来看,一方面,由于艺术品创作大多是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而不同个体之间的技法、思想、文化涵养各不相同又难以完全复制。因此,其创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难以确定;另一方面,艺术品中的所折射出的意识形态抑或是思想内涵是构成艺术品价值的主要内容,但其得到市场认可却存在滞后性,这既是因为艺术品为人了解需要一定时间,也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相同艺术品有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意味着如果艺术品所体现的理念过于超前,那么其价值就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为市场接受。

艺术品的特殊属性以及其价格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品定价的复杂性,而艺术品价格的复杂性又为艺术品投资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风险。因此,深入了解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把握和分析艺术品价格具有重要意义。

2 艺术品流通环节及其价格影响因素

2.1 艺术品流通环节

艺术品的流通环节是指艺术品从艺术家创作艺术品开始,进入市场流通后,到被消费者购买为止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艺术家、艺术品一级市场、艺术品二级市场以及消费者。西方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其概念于证券市场类似。一级市场是从艺术家直接取得艺术品,通过代理和合作机制发掘艺术家,以展览的形式直接介绍给藏家,进行销售。属于一级市场的有艺术经纪人、画廊与艺术博览会。收藏家从一级市场买入作品后,如果再想出手,这件作品就会再度进入市场,进行二次流通,即进入二级市场。属于二级市场的有艺术经纪人、画廊与拍卖公司。[1]一般来讲,一级市场在艺术品市场中起着培育艺术家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对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走向也有重要影响,而艺术家的作品也只有通过一级市场代理或者寄售之后才能再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拍卖,但是由于我国画廊业起步较晚,运作机制和行业规范都不成熟,加之在拍卖行创造成交纪录能够快速拉动作品的行情,[2]国内许多画家的作品都出现越级进入二级市场的现象,因此在我国艺术品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区分也不像西方那么清晰,艺术品可以直接进入二级市场。综上,我国艺术品的流通路径如图1所示,下文所作艺术品影响因素分析也基于下图流转路径。

2.2 艺术家

艺术家是现代艺术生产中的个体性生产者,胡惠林教授认为:“个体性较多地表现为一种具有原创性的精神生产行为……个体的特征是最大限度地个人想象和联想的自由、创作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3]因此,艺术家是艺术品市场得以存在的基础。在这一环节,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主要有:

(1)艺术品质量。艺术品质量主要是指艺术品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艺术品的质量越高,其满足审美需求和学术研究的需求的价值越大,其未来增值空间就越大,价格自然随之上涨。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内涵较为丰富,主要包涵审美价值、技法价值以及借鉴价值等。审美价值着眼于美学层面的评价,一件艺术品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艺术启迪以及美的享受的深层次精神需求,体现了一件艺术品审美价值的高低。而一件艺术品能否体现出作者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创作技巧以及原创的艺术特色则体现出其技法价值的高低。而当一件艺术品的审美及技法价值都达到一定高度后则自然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以资其他艺术家在创作时借鉴与创新。历史价值更适用于作为对于古代艺术品的价格认定的参考因素,主要是用于衡量艺术品在其产生的时代所处的位置,所占的经济及政治地位以及是否可以反映其产生时代的历史特点,帮助恢复历史面貌的评价标准。学术價值则是指艺术品在美术史中所占地位,以及其对于研究艺术发展流变所具有的相关价值,如果一件艺术品始终没有得到学界认可,游离于主流学术体系之外,其价格上升空间将变得极为有限。

(2)艺术家修养。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也是影响艺术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品就是艺术家个人修养的体现。这种个人修养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艺术家的求学经历、知识结构、个人阅历、人生感悟等诸多因素,其作品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家必然是基础知识及技术扎实、知识结构完善、个人阅历丰富并且对现实生活充满诸多看法与感受的,艺术家个人修养越高,艺术风格越鲜明在艺术品市场则愈加显得稀有,而这一稀缺性的特点将为其艺术品未来价格上升提供有力支撑。

(3)艺术家知名度。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Michael H.Goldhaber)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这里所谓的吸引力即是指艺术家的知名度,知名度也很好地解释了部分艺术品存在价格泡沫的原因。艺术品的价格并不总是同其艺术价值成正比,一些政客或社会知名度较高的人的作品也会出现在艺术品市场,虽然其艺术造诣一般,但由于其当时所有的知名度造成其作品价格虚高,但随着这类人社会知名度或影响力降低,其作品价格也会大幅降低,因而对于此类艺术品的投资应该格外谨慎。

(4)地域。一般来讲,艺术家的作品比较容易受到艺术家当地消费者的青睐,这是由于艺术家的生长环境、个人阅历受到家乡影响,其作品本土化元素较为突出,比较容易符合家乡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同时由于一定地域的优秀艺术家资源较为有限,所以艺术家作品在其家乡市场价格一般会较高。

2.3 艺术品一级市场

在西方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中,以协议制和寄售制画廊为主体艺术品一级市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他们有着较高的艺术品位,对所出售的艺术品质量有着严苛的要求,并且拥有较为固定的高层次客户群。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廊把持了艺术品的评判标准,成了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进而可以左右艺术品市场的艺术家类型,藏家群体甚至今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道路。

宏观经济变化:艺术品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只有当社会民众的基本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才有可能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空间。当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越好,则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资金也就越充裕。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艺术品投资才出现,当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即进入艺术品投资的高峰期。据香港太古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的艺术品拍卖统计显示,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一次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加快,经济进步增长,艺术品市场也必将进一步发展,因而国内艺术品价格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2.4 艺术品二级市场

艺术品二级市场以拍卖公司为主,拍卖公司对艺术品的流通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存在大大提高了艺术品的流动性,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马健认为,艺术品拍卖价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将买家的价值判断和购买能力公之于众,并且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报道的“放大效应”,使得这个价格信号得以广泛传播,以此影响藏家个人的主观判断,从而影响艺术市场的主流判断,进而影响艺术市场的供求状况,最终影响艺术品的成交价格。这就是说,拍卖价所传递的价格信号影响甚至决定着艺术市场的新一轮行情。

(1)宏观经济变化。与艺术品一级市场中所提宏观经济变化相对的,此处宏观经济变化主要是指艺术品投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艺术品投资、股票、房地产并称为当前收益最好的投资项目,同时以上三项投资又相互影响,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基本同宏观经济背景的变化呈同步状态。因此,想要预测国内艺术品市场变化,就必须密切关注股市、楼市发展状况。以2014年秋拍为例,2014年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287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减少近14%。秋拍总量缩水,最主要因素为宏观背景中股票投资的利好消息和牛市启动,吸引了很多投资类资金,而艺术品市场产品从投资角度讲,依然处在更新换代的盘整阶段。今后,股市的利好形势和随时可套现的交易特点,会持续与投资驱动型的艺术品市场资金形成竞争关系,甚至会有相当艺术品投资者急于套现,而转向股票市场。[5]

(2)投资收益率预期。投资者预期投资收益率也是影响艺术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投资者愿意为一件艺术品付出的价格与其预期的收益率直接相关,如果投资者对某件艺术品的投资预期收益率有很高的预期,那么即使该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不高或者并不符合投资者的审美,投资这也将愿意付出高价,这也是凯恩斯的“更大笨蛋理论”,只要有人愿意接盘,那么投资者所要担心的只是收入多少的问题。

2.5 消费者

消费者是艺术品从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最终环节,无论艺术品经过怎样的流通环节,其价格最后需要在消费者这一环节得以实现。而消费者收入的多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对艺术品的价格也有重要影响。

消费者受教育水平: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较为容易理解,但受教育程度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在中国则由特殊情况。一般来讲,随着消费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审美水平、鉴赏能力、综合素养等也会随之提高,进而带动艺术品消费的增长,有利于艺术品价格的提高。但是由于当下中国美学教育缺失的特殊情况,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同时意味着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相比于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对艺术品经济的巨大贡献,中国在国民美学教育仍亟待加强。

3 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艺术品市场的日益完善,中国艺术品市场必将进一步快速发展,而与此相伴的,艺术品价格的变动因素也将更加复杂。因此,对艺术品价格的分析要厘清其中流通环节,把握艺术品市场总体供需状况,全面综合分析,才能保证投资者的长期收益。

参考文献:

[1] 张孝萱.艺术收藏投资的70个问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 张会宽.艺术品市场转型期的“中国结构”[J].美术观察,2013(1).

[3]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 胡静,昝胜锋.论艺术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投资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8(2).

[5]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4年秋季)[R].北京:雅昌藝术市场监测中心,2014.

校外艺术教育应关注的几个环节 篇3

一、目标和理论基础

第一,目标:让青少年在体验式艺术教育中感悟艺术的魅力。

只有真正符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艺术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校外艺术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性格等差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构建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应立足于青少年对艺术的感悟、体验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对艺术的热爱,提升艺术修养,开发艺术潜能。

第二,理论基础:融体验式、创造性、引导式艺术教育于一体。

体验式艺术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生活应当是艺术教育的教科书,儿童艺术教育应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儿童感受和体现生活的美,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并在生活中去表现和创造美。在体验式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儿童审美体验的完整性,让儿童独立地参与和体验生活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快乐和美感。创造性艺术教育理论认为艺术教育要充分运用儿童天赋的资源,承认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每个儿童的艺术潜能,反对简单的说教、机械的模仿,要给儿童提供适当的艺术环境和刺激,激活儿童潜在的艺术本能。引导式艺术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艺术教育也不能停留在特定的艺术学科或艺术技能上,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儿童参加模拟现实的艺术教育活动,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操作和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获得有用的审美经验。

二、课程和评价

第一,课程设置:给予学生艺术教育的多样选择体验。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力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艺术学习需求。当前校外艺术教育过于热衷文艺比赛,却忽视了社会服务,只关注一时的名气,忽视长远发展。我们应将艺术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作为重要助手,推进学生的艺术科目选择,如美术类的版面、油画、水彩画、国画等,以及音乐类的舞蹈、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艺术的美。

第二,评价方式:立足于口碑与品牌效益。

校外艺术教育要树立口碑与品牌效益,注重全面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和谐发展与提升,做到让学生和家长都满意,都放心。树立校外艺术教育品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参与各种文艺比赛,文艺比赛是衡量校外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动机、成就感,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师资建设和运行机制

第一,师资建设:着眼于艺术专业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校外艺术教育要聘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方面,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突出教师示范的重要性。在提高教师创新意识方面,创新教学模式“四个相结合”,即“教师示范与学员示范相互判别式相结合,集体授课式与分组演练式相结合,严谨启发式与综合生动的互动式相结合,强化速成式与整体接受的普遍提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运作机制: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的有机融合。

“三段六环节”模式下的始课艺术 篇4

【关键词】情境;方法;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感氛围,并设置一定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感受,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那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创设课堂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

营造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把课堂变成学生放飞心灵的空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尽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轻松愉快的心境去思维。课堂上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探究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也就变得宽松和谐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浓了许多,教师讲授的东西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采用多种形式,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1.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的肢体、姿态语言显得富有激情,学生更容易被感染。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及实验、实践活动等。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也可以学生动手以绘画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加深对内容的对课文的理解。

2.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

(1)朗读——声情并茂。在课上运用朗读,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激起对语言的热爱。

(2)描述——绘声绘色。绘声绘色的描述,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比喻——精彩贴切。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习兴趣。

3.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最有效手段。

一个好的问题,就像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思索下去。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学会设疑,在解决问题中领悟内涵。

4.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如学习《喂——出来》一文,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幻小说,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内人寻味、但好像故事又未完,这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三、突出实践,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在教学《人类的语言》一文的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学生掌握基本要点后,从课本中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地内容更加丰富多采,也使得抽象的语言术语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领会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主动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今天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快乐心态的老师引领着学生奔向幸福的终点。让我们开动脑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真正领悟读书的内涵与真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赵谦翔.《倾大写之爱、育大写之人》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4)

高中政治教学环节处理艺术的探究 篇5

一、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政治教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文科课程,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提高成绩。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无论是课时安排还是师资配备都不及技能性课程,教师也只是以走过场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次,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恐惧感,此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学习态度不认真、不端正,缺乏对学习的信心,加之思想政治课比较枯燥无味,教师若是没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根本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从此对学习失去兴趣。第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比较强,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比较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老师往往就是就课本知识讲课本知识,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灌输,很少考虑高中生的现状。一方面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没必要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动机不强,这就更加使学生不愿意学习了。因此,要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是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必要的转变, 改变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政治教学环节的处理艺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政治教学环节进行艺术处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相比,难度增大了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大部分政治知识都比较抽象,教师要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课堂导入至关重要。课堂导入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复习的方式进行导入, 或者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行导入等。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再进一步延伸到生活实景当中进行导入。例如,当学习到“信用工具和外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对旧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再开展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大致认识到货币、商品的知识。并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的发展中,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哪些新的流通工具,将旧的知识与新知识相互融合,通过旧知识来掌握新知识,使新的知识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知识复习。大部分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都将复习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而多数学生的复习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复习是对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可在课堂上使用几分钟来回顾知识,与学生一同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容易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学习新课文时, 其实是知识的一个衔接过程,通过温习旧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当中。例如,当学习到“收入与分配”这一课程时,首先让学生回顾生产与经营的内容, 再让学生了解个人的收入与分配是如何进行,并且如何实现合理化、公平化,掌握多种分配方式。让学生回想自己父母、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个人收入是按照哪种分配方式进行,这样可将知识简易化,可将抽象的经济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学生更容易去接受。

(3)做好课堂练习。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不停给学生灌输概念、理论, 而是将练习与讲解相互结合。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时间可能不足,因此,教师要将政治知识内容做到精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很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让教师对近段时间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更改。教学反思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掌握学生近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避免问题累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使师生相互提高。

高中政治教学环节的处理艺术分析 篇6

1. 温故而知新, 强调知识的消化

往往一堂政治课开始讲授的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新内容的教授, 而是对于上一节甚至是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一个回顾。高中政治课堂的内容都是前后关联的, 新课程开始教授之前回顾一下之前学习的关联知识,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有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解, 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从而能够在脑海中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体系。回顾旧知识更是对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准备和心理接受过程, 能够更有效地推进新课内容的学习。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时就能够促进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 课堂教学“神奇的货币”可以让同学回顾一下商品的含义, 即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商品, 而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商品的基本属性。随后让学生们进行货币含义的了解, 就会发现为什么说货币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本质即一般等价物。[2]

2. 巧妙导入,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的政治所涉及的知识相当之广, 对于广大的高中生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生, 政治教学的好坏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才能高效优质呢?这里就要引入课堂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来说, 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开端, 主要起到引导和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那么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哪些呢?形式有许多, 譬如说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导入, 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图片等资源进行体验式的课堂导入,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进行问题设置的方式进行导入以及生活实际情境导入等。方式多种多样, 那就需要广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应用, 来使导入发挥实际效果。举例说明, 如“信用工具和外汇”课程的教授, 这时就可以很好利用之前课程学习的相关知识导入, 利用之前学习的关于货币、商品以及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纸币渐渐的代替了金属货币进行流通, 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 当下社会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流通工具来代替现金的纸币进行支付流通, 这样的导入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同时还能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 产生学习兴趣, 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对政治这样一门课程的学习效率。

3. 善于总结, 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新课程教学的结尾也应该有始有终, 一般主要是进行一个知识系统的框架构建, 对整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完整系统的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 这里的总结务必将知识点做到前后照应, 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 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框架的构建, 同时还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和重难点的强调。

4. 精讲简练, 抓好课堂练习

应用是知识学习的目的, 因此课堂练习在一堂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针对高中政治课堂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特点, 教师就要认真做好课堂练习的挑选工作, 不能浪费宝贵的时间, 一定要做到精讲精练。在课堂练习中, 题型的选择很关键, 依据教学内容可以设置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开放性题目等, 其内容主要是突出反映本节课的重难点, 同时还要有效地控制时间, 这样课堂练习就会成为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场。

总而言之, 要想上好一堂高中政治课, 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环节。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的需要, 酌情选择和调整教学环节, 但归根结底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以大意, 必须仔细地思考与反复地琢磨才能够换来一堂高效的政治课。

参考文献

[1]隋丽娜.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艺术探讨[J].成才之路, 2012 (16) .

刍议语文教学第一环节的艺术性 篇7

一、播放歌曲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 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 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由此可见, 音乐的作用之大。当然, 这并不是随便的“拿来主义”, 而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 选择与之有内在联系, 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播放的是歌曲《父亲》, 让学生们感受到父子亲情, 沉浸于感动之中;《春》一课, 我采用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 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使用这种导入法, 能让学生乐在其中, 情感得到熏陶。

二、叙述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 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学习华罗庚《统筹方法》, 可以“田忌赛马”的故事导入;讲《甜甜的泥土》时, 我就先给学生讲了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用自己的鲜血维持孩子的生命的故事, 学生听了以后感触很深, 我再因势利导地转入课文的学习, 要求他们找出使自己感动的细节。

三、激发想象导入

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 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夏天的夜晚, 面对繁星闪耀的天空, 人们往往会产生许许多多美好的遐想。同学们面对星空有过怎样美好的想象呢?”让几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这样导入新课, 学生定会“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 (叶圣陶) 。

四、情感铺垫导入

我在讲解季羡林的《曲径通幽》时, 先声情并茂地把“智者乐, 仁者寿, 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 如今的白发先生, 留得十年寒窗苦, 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 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 言有物, 行有格, 贫贱不移, 宠辱不惊”读给学生听。这是“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 学生听了以后对作者有了深入的了解, 具体讲课文时学生理解就轻松多了。

五、优美图片导入

我在讲解文言文《三峡》时, 用投影仪将几张三峡彩色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又指着其中的一幅三峡的照片说:“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 两山相夹, 一流穿过, 可真是山高峡窄, 水深流急, 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 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观, 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 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 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 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 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 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六、积累展示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 先让学生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故事、成语等, 在课堂上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积累。营造一种竞赛的氛围, 可以分小组比, 也可个人比, 形式多样化。如我在讲《多一些宽容》时, 事先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查找有关宽容的名句、故事等资料, 在课堂上一比高下。讲《鸟》专题时, 让他们找古诗词中有关鸟的诗句、文章。积累展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增加了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

七、激情导语导入

如在教学《望岳》时, 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浏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 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 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 擎天捧日之姿, 多少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 讴歌赞美。杜甫曾说, 只有攀登到绝顶, 才能领略到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天我们请杜甫为向导, 随他一起攀登浏览巍峨壮观的泰山吧!”这段导语饱含感情, 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为上好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八、直接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鉴于此, 有时新课的导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诗歌《有的人》时, 我抛出疑问:“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 但为什么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业绩并作评价, 而是通过对比议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这样写有何作用呢?”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 篇8

众所周知教学是为学习者所进行的学、习、用及创造的活动, 是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而进行的具体的教育活动。目前在我国各类大专院校中主要侧重在认知性或传授式教学, 这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断层的。而实践教学是以实践环节为载体,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 、沟通能力和生存能力。谈到能力我们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而不是单单知识!

“能力”对个体或群体才有价值。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未来世纪的主人应该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 一张是学术上的, 一张是职业上的, 而另一张是证明其个人事业心及开拓能力、综合素质的通行证。”

那么如何从兴趣出发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我们不妨向“上帝”讨教学习方法。孩子的天性是玩, “玩”的本质是兴趣。学习如果是一种痛苦的过程, 小孩子们就不会学会任何东西。其物种就不会繁衍下去。上帝就是通过“玩”的方法让他们学习的。

为什么游戏很有诱惑力?就像饿了要吃饭, 渴了要喝水一样, 喜欢做的事不会做, 就想学着做, 这就是学习的需求。有趣的事情谁都愿意去做;因为好玩就会去做。“玩”恰恰具有这种特质也就是兴趣。

兴趣——绝不是被客体一时激起的兴奋!兴趣是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而建立的一种自信。理想——不是结果, 结果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这也是自然界的随机性决定的。所以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而且, 兴趣一定要有过程, 兴趣就是活动本身。

了解了培养学生兴趣在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 我们再来从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探讨一下实践环节教学的方法。尤其大学教学, 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部分占重要地位。儿童的学习方法是本能的、人性的、娱乐的、随时随地的、有效的。故此, 他们有极强的求知欲——兴趣。而中小学的学习方法却是“强制、压力、无奈”的。再来看大学本科的教育是从学科角度进一步搭建人生发展框架, 能够用基本的专业知识点, 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 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学目的便是搭建知识结构, 学会自学。而知识点与知识结构的关系在于知识点如果不在结构中毫无意义。

所以, 实践教学的目的不是一味让学生学习知识点, 而是建立一个能够自主学习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学生对知识需求的环境。

最后总结一下我对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与创新点的几点认识:

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一

以生活原型为基本模版,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 从实践入手将理论、研究融为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 通过讲授与自学、认知与研究、设计概念与实际操作、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从各个角度反复加强学生的认知、应用和创造能力。

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二

改变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包括生活课题实践、体验性和创造性实践、研究型实践、项目实践等。

总之, 培养学生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而艺术实践课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常识的教学方法, 在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后, 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艺术实践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人格论》, 科学出版社, 2001年[1]王荣德:《教师人格论》,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张德涛:《论艺术实践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年[2]张德涛:《论艺术实践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年

[3]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科学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3]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科学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四个环节

小学时期是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教师不断钻研和反思的艺术。时代瞬息万变,小学语文的教学艺术也应当跟随时代的步伐而不断推陈出新。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师改善教学艺术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传统的一些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形式了,如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迫于升学的压力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单方面地将学生当做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求将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接受能力。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人翁的地位,有权利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小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如很多的课文都是意在讲一些诸如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课本讲授毕竟不够生动形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如果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相关知识之前能够和学生进行问答式的课上交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认识的话,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是不适合当前教学的,很多的传统教学观念也有合理和值得当代教育者不断借鉴和传承的内容。作为一名具有责任心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新旧相融。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福禄贝尔说过:“习惯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习惯更是陪伴孩子们的终身教师。”的确,习惯在一个人的一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每一位教师的教中之义。小学语文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内容的学习都是有章可循的。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学习规律,并且建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那么,其在学习中就能够更加轻松和谐。语言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它的学习秘诀就在于读背,因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它与人交流。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汉语拼音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汉字学习。如果学生的拼音基础不扎实,学生在学习汉语字、词、句方面就将处于非常棘手的境况,更不用说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了。汉语拼音的学习中,有非常利于学生记忆的口诀,如果学生能够成功背诵口诀的话,就能够掌握拼音的相关知识。但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讲,记忆拼音口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背习惯。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背诵一遍的好习惯,然后逐渐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建立主观能动性,养成每日读背的好习惯。总之,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这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艺术之一,更是在为学生的终身语文水平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开展特色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特色教学,一直是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境界。特色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客观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因材施教就是特色教学的一种呈现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差别和使用语言的习惯的不同,在语文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开展特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更是一门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艺术。

四、课后认真计划总结,合理布置家庭作业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规律性的反思和总结教学上的得与失更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之一就是教师善于课后认真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言外之意就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足够了,但是,没有主动总结的意识,这样常常造成综而不述的局面。实践证明,善于总结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进步更加迅速,也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要多学习教育方面的相关理论,提升自身总结和反思教学经历的能力。此外,合理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師的另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家庭作业是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适当的时候可以跟学生加强交流,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安排家庭作业,保证学生在既认真又开心的状态下完成语文作业。

艺术欣赏教育的环节 篇10

一、多元设计, 创设多维展示平台

为提升学生音乐实践水平, 教师要对音乐材料进行整合优化, 筛选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素材, 并设计多种实践展示机会, 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最真切的音乐感知。音乐实践包含众多要素, 听、唱、说、演、评等, 都是音乐课堂实践的重要形式。有条件的话, 让学生操作多种媒体也是非常好的实践选择。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种实践机会, 设计小组演绎、班级展示、自由操作等实践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实践机会, 拓展音乐感知维度。比如, 在学习《走进西藏》这首歌时, 教师先给学生播放视频《青藏高原》。那连绵的群山、成群的牛羊, 多组景物图片强力渗透, 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西藏的位置、文化、歌舞等情况, 熟悉西藏风土人情, 最后进入《走进西藏》歌曲学习。为提升音乐学习效果, 教师还特别设计了自由伴舞活动, 让部分学生自主参与到伴舞之中。当歌曲响起时, 学生可以根据视频图片提示进行舞蹈表演, 这个活动让很多学生大呼过瘾。虽然只是一个伴舞活动, 却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音乐实践机会, 不管是参与舞蹈的还是充当观众的, 大家都获得了很美的音乐享受。

二、积极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相对肤浅,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内涵, 让学生真正听懂音乐, 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才是高效的。首先, 教师要做好音乐示范展示, 虽然多媒体展示功能强大, 但教师亲自示范, 其感染效果会更好。其次, 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直观解读, 用学生认同的方式演绎音乐, 并对音乐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核心。再者, 要让学生听、学生说, 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探究, 感知音乐深刻的内涵。最后, 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表现给出差异性引导。学生音乐素质起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不同引导策略, 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学习《唱脸谱》这首歌时, 教师亲自登台示范演唱, 为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还自制了几张脸谱。学生对教师的表演非常欢迎。特别是教师那独特的换脸谱动作, 更是将演绎推向高潮。学生都在下面跃跃欲试了。教师亲自示范, 这是传统教学最常见教法, 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后, 教师很少进行现场示范演唱演奏了, 这其实是一种教学损失。视频的确更专业更精美, 但缺少真实感和亲切感, 不如教师亲自示范, 给学生带来的震撼更强烈, 学生感受自然会更深刻。

三、整合资源, 优化音乐实践环境

初中音乐学习有比较固定的教材, 教师在具体施教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删减, 特别要考虑学生的感受, 教材中很多内容不是学生不喜欢, 而是教师没有进行优化处理。如果教师能够从音乐教材内容、音乐作品展示形式等方面进行多元整合, 音乐课堂教学会魅力大增的。教师还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 甚至可以让学生推荐一部分音乐作品,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音乐实践热情, 课堂教学环境一定能够获得极大改善。在欣赏《嘎达梅林》时, 教师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解读, 然后播放音频。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完善的认知, 教师将音乐作品几个片段展开分阶段讨论。学生在教师提示下, 对音乐内容进行感知体验。最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仿演唱。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铺垫, 演唱自然多了更多神韵。教师让学生参与演绎, 这是给学生提供了实践良机, 教师铺陈到位, 训练效果自然显现出来。

四、科学评价, 培养学生实践习惯

音乐实践评价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设计多元评价措施, 对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情况进行不同维度的评价, 以此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传统音乐课堂评价, 教师注重的是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程度高低, 教师往往用考试的形式展开评价。在课堂音乐实践中,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 也多半是指责和批评。新课改要求教师多从正面给出评价, 一些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只说好听的不说缺点, 学生陷入莫衷一是的尴尬境地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要做出客观评价, 即使是表扬也需要给出足够的表扬理由, 而不是虚夸。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和力量。如学生现场表演, 教师要给出适度评价:“你的歌声很响亮, 曲调掌握也比较准确, 特别是几个高音, 都能够到位体现出来。如果你能够将表情控制好, 你的表现会更完美。”“你今天的表现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 这说明你有很多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 老师相信你下次会更好。”学生对这样的评价, 不仅能够欣然接受, 还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前行的力量, 这样的评价才是成功的。

上一篇:后张法预应力箱梁预制下一篇:班干部制度与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