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趣艺术欣赏(通用11篇)
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篇1
《清明上河图》赏析
一、片段欣赏
二、美术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 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 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写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获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三、美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篇2
一、校园环境, 彰显艺术品位
在文化建设上, 结合学校特色, 力求从“办学理念的提炼, 视觉形象的设计, 环境文化的规划”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以“让教师理解教育, 学生享受教育”为主线, 拓展校园文化。突出一个主题, 让师生体验艺术美, 感悟生活美, 亮化一个景点, 构建墙壁文化, 展示艺术成果, 营造一种环境、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充满教育。
二、有效课堂, 突出艺术教学
课堂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鉴赏能力的主渠道, 艺术课堂教学打破了单独学科知识体系的界限和与制约。搞活三课, 以保证艺术类课程的充分落实。学科课, 夯实艺术教育基础;活动课, 拓展艺术教育舞台;潜在课, 丰富艺术教育内涵。通过快乐生活课程教学, 让学生不断获得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感知与欣赏、艺术表现与创造、艺术反思与评价及艺术交流与合作等素养, 提高师生生活情趣。
三、兴趣特长, 提升艺术特色
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是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摇篮。以“课内打基础, 课外搞拓展”为宗旨, 强化艺术教育活动。秉承“人人有第一, 个个有最好”的理念, 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培养并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如能写一手好字;能奏一样乐器;能歌或善舞;能掌握一种绘画技巧;能掌握一种体育竞技。开办舞蹈班、绘画班、书法班、民乐组、管乐队、声乐队等艺术类特长班,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参加竞赛, 宣传艺术功效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校管乐队参加市少工委组织的管乐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舞蹈队在市举办的“中小学舞蹈大赛”“星元之夜舞蹈大赛”“人寿杯舞蹈大赛”“新农村建设艺术节”等文世汇演中取得了佳绩, 并多次在市电视台录制节目;书画班700多人次的书画作品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奖。竞赛激励了他们对艺术的渴求。
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审美情趣 篇3
一、在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在音乐欣赏中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他们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XXX呀,成了学生的追星族。比如,在当今社会,周杰伦是每个学生都知道、都崇拜的歌星,他们喜欢《菊花台》喜欢《双节棍》等等~~~在一次班级的个人展示中很多学生模仿成人唱流行歌曲,用嗓子吼、震耳欲聋、装酷、发出假装的撕心裂肺~~~~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然后我在课堂中教导学生们,虽然流行歌曲很好听,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到唱流行歌曲的时候,我们还要学本领,唱歌的方法很重要,如果你们一味的模仿成人撕心裂肺的声音那是非常伤害嗓子的,还有周杰伦他也不是一天两一天就会唱出这么好听的歌曲的,是经过长期的练习,我们要学习他的身上“坚持”“努力”这些优点。所以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欣赏音乐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去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去唱、去跳、去欣赏。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欣赏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欣赏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欣赏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措施 篇4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审美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了,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教师要把审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进行传授,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课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业有关的儿歌、童谣、故事或编排一些有趣的游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给学生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就采取了游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引导学生做吹泡泡的游戏,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阳光的照射下,透明的泡泡呈现出的颜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在作画时,学生们抓住吹泡泡动作的特点把形象画得生动、逼真,同时在给泡泡涂色时,色彩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只涂单一的颜色。在欢快热烈的游戏氛围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引导学生欣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
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美术不仅交流感情而且也交流思想,欣赏的过程不仅仅是以愉快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不仅多角度地学习和认识了自然的美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而且通过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还能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的能力和掌握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文明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美术欣赏可以是专题欣赏,也可以是进行随堂欣赏,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教师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美术作品中的造型与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结束后,教师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容易在欣赏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做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例如在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我先向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画时的第一印象和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与画面有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我把有关作家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对画面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对于作品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并学会欣赏美。
学生的审美教育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生活,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游览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美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景象,如花朵五颜六色丰富的色彩,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如同小女孩儿穿着绿色的长裙在翩翩起舞。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特征的了解去领悟大自然的美感意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风俗人情,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如《我的家乡》等与自然社会有关的课业内容,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如过年时逛庙会、放烟火、踩高跷等家乡特有的风俗。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去发现自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从中学会欣赏美,进而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要将外在美和内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表里如一,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意义:
一定的艺术趋势和审美理想影响着青少年审美观念的形成,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制约着青少年审美发展的方向。因此,认识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兴趣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只有当人们征服某件事物时,他们才能感觉到某件美好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美学是人类征服力量的表现。因此,美学的提高有利于人们征服自己,征服山水会赞美山水。
审美情趣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直接的、感性的审美评价和态度。
它主要表现为个人主观爱好的形式,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人们审美趣味不同的原因不仅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有关,而且与他们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兴趣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篇5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认真品读。
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篇6
每个国家设计艺术的发展都与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标志。现今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应该将东方的审美情趣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以及新技术、新材料融为一体, 营造出深远的艺术境界, 创造出具有审美效应的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只有注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愿和审美追求之后, 才成了有灵魂、有性格、有生命的东西。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 应注重学生审美修养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体会审美情趣的独特魅力, 从而使其设计作品具有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气质。
艺术设计简称“设计”。所谓设计,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而预先制定方案、计划、图样等。如果要比较具体地揭示艺术设计的含义, 那么, 可以把艺术设计解释为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制作物品的活动。这里所说的“物品”, 可以指工业产品, 也可以包括建筑物、广告品、展示品、陈列、装潢、服饰等设计的成果。艺术设计受到来自科学、技术、经济、商业、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但最根本的是要遵循美的规律, 即要遵循善和真相统一的规律。艺术设计具有科学、技术、经济、商业、人文等多方面的性质, 但最根本的应该是审美性质, 所以, 人们把艺术设计称为“审美设计”。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 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 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既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艺术设计是一种追求美的创造性活动, 它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与公众性, 为了使所设计的作品被人们所接受, 必须顾及在公众中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但是重视流行性与公众性, 绝不是要跟着公众流行的审美观念亦步亦趋, 对于艺术设计来说, 必须重视独创性与前瞻性, 要能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的发展趋势。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们有求新、求变的审美观念, 审美标准与审美观念不会一成不变, 这就要求设计师高瞻远瞩, 善于创新。作为培养设计师摇篮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素质的培养, 使其在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专业基础外还应具有非凡的审美表现力。
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审美的世纪, 审美更广泛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更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 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标志。当前的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其核心是创造性审美思维。创造性审美思维形成的过程是艺术设计审美修养累积的过程, 所以作为培养未来设计师基地的艺术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注重学生艺术设计审美修养的提高, 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趣味导向反映在设计作品中。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完成。
一、开设设计美学类的课程,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美学规律等
人要想从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必须接受审美教育, 即成为具有审美修养的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艺术设计审美修养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前人在追求、领悟大自然秩序感的同时, 探索出许多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 这是人类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结晶, 是被认可的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一些标准和规则, 为设计的审美表现提供了可贵的理念、方法和经验, 是作为艺术工作者都应该遵循的。只有通过学习这些经验和理念, 才能对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起到直接的作用。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开设设计美学类的课程, 专业教师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灌输, 使学生学会从美的本质上了解美, 掌握美学原理、美学规律和美的造型能力, 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修养。
二、审美观念要符合社会的进步并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
艺术设计审美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既是设计师对审美客体的独特而鲜明的表现结果, 也是使用者对产品进行欣赏、使用和品味的结果。设计师在注重作品自我风格的表现时还应顾及使用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艺术设计虽然有它的实用的功能性, 但是也不能否认其中的艺术化的独创性, 以及由这种独创性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现代设计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的设计理念。学生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同时, 还应考虑公众中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 当然人们的审美心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 这就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 具有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的意识, 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
三、自觉培养对艺术设计的审美态度
人们在观赏一件艺术品时, 每个人的想法会不同:有的人会站在经济的角度去考虑这件艺术品会带来的经济效应;有的人会从这件艺术品的制作上考虑, 从认知的角度考虑艺术品的制作材料和过程;有的人只会专心致志于工艺品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以一种鉴赏的方式去评价艺术品的色彩和审美, 那么这个人的兴趣是审美的, 是一个“审美的人”。从这一点来看, 艺术设计的审美性质和审美意义, 是对具有审美态度的人才存在的。对于好的艺术设计, 如果没有审美态度, 就不能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它, 就不能从中感受其美的存在。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态度的培养, 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艺术设计, 用审美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艺术活动, 不受其他杂念的影响与干扰, 从设计中感受审美创造的乐趣。
四、通过艺术审美实践完善增强艺术审美修养
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灌输的课堂知识以及自身知识的积累, 学习了一些关于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论和审美知识, 借鉴和参考了前人创作和鉴赏艺术设计的审美经验。
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往往不够, 还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审美实践中去, 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提高, 才能真正地增强自身的艺术设计审美修养。这里所说的审美实践可以分为审美鉴赏实践和审美创造实践。审美鉴赏实践是要求学生对各种广告、产品、装潢、服饰、建筑、环境设计要学会观察, 去感受其中的意境和美妙之处, 特别是对艺术设计的经典之作, 更应该去细细地品味, 因为审美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水平的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审美创造实践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多参与一些企业公司举办的艺术创造活动, 比如企业的标志征稿、企业公司海报的宣传等, 还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为大学生举办的设计大赛, 另外课余做一些艺术作品, 搞一个格调高雅的展览等。在这些实践中, 人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会得到更大的释放和升华, 对艺术设计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会更有理性, 更富个性。
五、教师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关键作用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学生自身阅历、知识积累以及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同, 往往会对艺术美的本质产生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理解和认识有些是正确的, 有些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和实例供其观摩和鉴赏,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 营造自己的艺术空间。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 专业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也就是在审美能力的基础上, 还要运用自己学习设计的技法和技巧去完成艺术设计的创造活动。当然, 教师也一定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不断学习的心态,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探寻新的教育方法,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是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 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 使审美体验浸透于艺术设计作品之中。中国艺术设计的未来需要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去创造, 作为培养设计师基地的艺术高校更应该在艺术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才能推动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凌继尧, 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篇7
关键词 写字教育 书法 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和科技向信息时代的长足迈进,视觉艺术形象进入世界的各个角落,追踪普通人生活的每时每刻,所以感受和解读这些形象的写字能力就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从我校写字教育的现状看,学校和社会对写字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写字教育为切入口,提出“写工工整整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促使我校写字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对学生识字,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掌握词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也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写字教育与审美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写字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美育的范畴很广,学科众多,艺海无涯,但是,“艺术都是相通的”,写字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写字教育在通过书写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培养人们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维习惯,能达到如下几点特殊的教育效果:1.书写能力的获得;2.高尚情操的培养、情感内涵的再现;3.美感的升华;4.提高创造力、表现力。
因此在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了解以文字的造型为主体的书法美,揭示汉字的美感
汉字是美的。它以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淡浓、行笔缓急来抒发感情,创造意境,被喻为纸上音乐舞蹈。写字教学过程即是美育的过程。通过老师的分析讲授,使学生感知到文字的形体美、意象美、点线美、结体美、空间美,他们一定会被汉字所具有的美感所吸引,从而由衷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写字(书法)是一种重在形式美的艺术,真、草、隶、篆诸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极尽变化,可谓形式多样,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外在形态美,并突出地表现在用笔美、结体美、章法美三方面。并且其美是因为有深度。自己喜爱的字,即使多次重复写也不满足,书法拥有的美可独树一帜,确切地说构成字形的线条的尝试给人以无穷的魅力。硬笔容易写,多写几次就乏味,其中原因就是硬笔没有线条质感的深度,向深度的探索发展是毛笔"奇怪生矣"的特点,应该写到有自己风格形态的境界为最高,在这城沉静的世界得以自然而然地展开,书法在表现个人风格的同时,内心世界亦得之表现,且内心状态被没有虚化的客观的表现出来了!是智慧、情感、思想中"情"的开拓部分,属艺术教育。与西洋画及一般绘画相比较,书法确实最具有抽象性,它将艺术家从色彩束缚中解放出来,尝试无色彩,即用笔墨表现了造型。因此,写字教育在通过书写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培养人们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维习惯。
二、从汉字形体构造入手引发兴趣
汉字形体从甲骨文发展到行书,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易写的发展过程。汉字又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优秀书法作品,可以说一幅作品就是一种汉字的审美体现。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当中找出一些漂亮的字进入识字教学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识字的情感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学习汉字,学写汉字。从生活当中入手,如:指导学生观察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漂亮的招牌.广告牌等,让他们在平时的逛街玩耍当中随意的欣赏,深入其中,去探讨里面的一些知识,培养一种兴趣。
三、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喜爱书写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书写学习情境和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动笔、动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也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写字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切告诉我们,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中应选择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观察。
在指导书写中,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注意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字在田格中所占的位置、字的结构和运笔的变化。利用投影和板书,通过全班评、同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对他人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评价能力,让写字的学生有了成就感。也让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写的字,发现自己字的个性,对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让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漂亮、工整的字来。使他们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汉字的美。
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写字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为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脚踏实地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
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篇8
小学语文是一门育人功能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去感悟文章中所蘊含的人物美、风景美、语言美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海上日出》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旭日、朝霞的色彩美;在讲解《观潮》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壮观奔腾的声势美;在讲解《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山水中的奇、静、清之美;在讲解《穷人》《一夜的工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文章所以表达的情谊美、人性美。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蕴含了很多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美,这些都值得小学生不断去探索与学习,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深层次去探究文章内容,无形之中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日后的写作、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积累更多的优秀素材。
二、创设优秀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动性比较强,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物上,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定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中真正有所感悟与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语文知识用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拥有较为深刻的感官体验,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知识海洋世界之中,感受到教材中元含的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同时,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语文教学艺术,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穷人》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感受桑娜与渔夫的善良,同时让学生对文章展开续写,不硬性限定标题模式、表达方式、规定题材,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想象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把语文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有感性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美与语言美,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定不同的朗读方式,在读到“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然后让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激发学生保护、热爱大自然之情;在朗读《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感悟其中的诗意与诗情,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想象诗中的画面,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美、表达美能力。
四、引入实际生活素材
小学语文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会还原于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展生活化教学,把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素材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比如,在讲解《月光曲》的时候,文章中结合情节描写来呈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了让学生拥有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多多为学生准备一些课外教辅材料,把贝多芬真实的人生经历、音乐作品搜集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贝多芬独特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心灵。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题海战术”“灌输式”教学模式来对待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小学生只能够机械式、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这样既无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厌学心理,针对以上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语文教学模式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 篇9
走进肖川教授《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我感受到的是一股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赤子之情。徜徉其中,仿佛跟随一位智者穿越人生的时空,又好似同一位亲密的朋友并肩前行。肖川教授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眷注内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人们。”换一句话说,这正是肖川教授对自己的评价或者是对自己的期许,肖川教授正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眷注内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教育者。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合于教育文化和教育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氤氲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肖川教授在谈到教育的目的时写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它也是造就公民社会的最基本的手段。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性地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而不是终结性的、定性的评价: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正是从这段话中,我观察到肖川教授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放在了首位,良好的教育不是高分数、好排名,不是让孩子互相竞争、互相比较嫉妒,而是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是对自我本身的挑战和超越,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充分发展,欣赏自己,悦纳他人。
肖川教授爱这个世界,爱万物生灵,更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因为爱,他也把犀利的笔触也伸向晦暗的一面。他直言不讳:“我们的教育中太缺少爱、宽容和自由了。”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何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当我们痛斥孩子罪不可赦的时候,我们何曾忆起童年的自己?当我们说出虚伪的话,做出违心的事时,我们何曾考虑它给幼小心灵带来的扭曲?开展生命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人师表,首先应该是热情和温暖的,一个真正热爱教育喜欢学生的老师,才能把爱和温暖像孩子传递。而一个爱上读书和写作的老师,他会比其他教师吸收更丰富的精神营养,获得更深刻的人生启迪,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教育,慈悲的情怀就会真情实感中培育。“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有亲和力的老师,应该真诚地认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失误和不佳表现能够宽容和同情,并给予明确的指导。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让我们一起走在阳光的大道上,为孩子的人生铺就洒满鲜花的五彩路,引领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也成就我们阳光的生命!
提高审美修养 培养审美情趣 篇10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传递美感信息,拨动学生的心弦,并进而产生审美体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美的艺术品。美文美教,课堂教学中,教师美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吸铁石。
所谓“语言美”,就是要求教师语言规范、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教学中,教师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就能激发学生去探寻、感受作品的美,在思想感情上激起共鸣,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抓好导入语和高潮渲染语的精心设计。前者意在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后者则是针对教学重点的重锤敲打,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笔者在执教《爱莲说》时这样导入:“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这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田田,一碧万顷,阳光下,荷叶衬托的红莲分外娇美。荷花清纯的外表,高洁的品性,令无数人为之赞叹。”教学伊始,即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中,体验着对莲的喜爱之情。再如《听潮》,作者热情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并启示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习大海的精神。“海怒”是涨潮的高峰,也是全文的高潮。我着力诱导:“其实,人生犹如大海,大海潮涨潮落,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当我们处在顺境时,应该发奋努力;身处逆境,更应自强不息,敢于搏击风云,就能谱写出壮美的人生华章。”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深入作品美的意境感受美、创造美。
二.情感美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教师要情动于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营造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者一上讲台,就要进入作品的角色和意境中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真情的投入,才能以情激情。其次,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使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一位教师执教《背影》,选用了二胡曲《江河水》为课文的前面三个自然段朗读配置音乐背景。音乐如泣如诉,渲染出悲凉的气氛,旋律舒缓,缠绵悱恻,似在述说满腔的悲苦。一时,教室里气氛低沉,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更显得凄美哀伤。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读者动情,听者动心。学生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中,催人泪下的父子情。再者,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也有助于传情递意,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的情感美,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丰富了感情,完善了品格,自觉地去“求知、向善、爱美。”
三.情趣美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领略文学作品的美学意蕴?笔者认为:教师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更好地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陶冶情操。
假期里,我会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站在岸上,看着大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听着它的咆哮声,我震撼了:这是愤怒的大海,这就是“伟大的乐章”。我录下了涨潮的声音,并配上大海涌动的画面,制成了课件。执教《听潮》时,学生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着海浪翻滚的涛声,深深地被大海所折服,感受到大海的雄壮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何尝不是如此?
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且努力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篇11
一、揭示美的形象,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 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 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 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 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 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 歧视劳动, 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很积极, 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 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 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 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 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 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 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 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 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 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 还是在家里, 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 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 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 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 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时间一长, 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 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 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 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 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劳动, 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 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 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 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 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 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 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 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等这类具有传统色彩的人文景观, 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本地的民间艺术, 先辈们创造的珍贵艺术文化, 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建筑风格, 理解传统文化思想的含义, 用心去感受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 启发他们学会和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 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向学生介绍在改革开放期间新人文景观以建设新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特色, 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 体会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 促进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和了解社会。引导他们珍惜美好的环境, 热爱大自然、加强环保意识, 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各自的审美鉴赏能力, 有着必要的作用。
三、品味美的实质, 培养学生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审美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理解美的实质, 培养审美的情趣, 提高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从而形成美的世界观, 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美术欣赏课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 更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想, 这种体会或感想是在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 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和最感人的美的地方, 并对其做深刻分析。只有在欣赏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剖析, 才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总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就要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 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 联系现实生活, 分析具体事件, 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树立积极的、正确的真善美的观念, 陶冶美的情操, 启迪他们爱美的心智, 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 从而达成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始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美术教育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育,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昌奎, 麦志强.审美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7.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春新, 敖依昌.美术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