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情趣的意蕴(共7篇)
音乐审美情趣的意蕴 篇1
音乐学习与文化学科的学习不同,学生通常存在着表面的喜欢与内心的不喜欢之间的矛盾,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却不喜欢唱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现,而加强审美情趣的教学,也可以化解这一矛盾。强化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审美情趣,可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与爱好。
一、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层次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音乐的浅层兴趣变成深层兴趣,应当成为专业音乐教师的首要研究课题。当学生带着浅层兴趣走向音乐教室时,教师要关注如何激发他们生发深层兴趣。在这里,音乐作为精神的产物,其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呢?笔者以为关键还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在美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情境。
音乐的美美在哪里?首先在于旋律,其次在于歌词。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接触有生活和音乐课堂两个方面,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往往是对流行音乐的感知,流行音乐以明快的节奏和通俗易懂的歌词,容易迅速占据学生的内心;而课堂教学中相对深奥的音乐知识、相对专业的音乐技能,往往让基于感官直觉对音乐有一种拒绝心理。而美感体验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由生活音乐向专业音乐过渡,笔者的做法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音乐,如学生比较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曲《英雄》,到之前的《青花瓷》,再到其自己填词、作曲并演唱的《听妈妈的话》等,从学生最直接喜欢的歌曲,逐渐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歌曲引导,最后感受一位优秀青年音乐创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描述自己妈妈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超越了教材,但却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灵向音乐靠近,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像周杰伦这样的音乐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音乐中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这样的认知,就是指向学生心灵的一种审美体验,而审美情境就在此过程中自然生成。
二、审美情趣激活学生天生具有的音乐细胞
必须相信,学生是天生喜欢音乐的,哪怕是五音不全的人,也总有用音乐表达内心思想的天然本能。笔者在音乐课上,偶尔跟学生聊文学,有学生跟我说:“曹文轩笔下《青铜葵花》中的哥哥虽然无法言语,但其最后嘶声而出的一声‘葵花’却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最动听的声音。”笔者拜读过曹文轩的部分作品,对学生这样的评述深表赞同,同时也在思考:我们的音乐教学是不是也应当如文学作品一样,能够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基于音乐思考音乐,关键还在于如何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情趣。音乐细胞活不活,关键看学生能否将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与音乐结合起来。笔者教音乐从来不只教纯粹的音乐知识,而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笔者常常在课间进教室看学生有无哼歌的兴趣,笔者也常常在学生走入音乐教室之后注意观察他们是否具有音乐学习的动机。笔者在音乐课开始之前往往还不是聊音乐,而是聊学生的喜好与心情好坏。然后在此基础上,判断今天要教的内容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的音乐教学内容又是否存在表达学生内心思想与需要的载体。
一次教学生欣赏电声音乐《丝绸之路》的时候,笔者观察到部分学生由于前面考试而心情不佳,于是即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先向学生提问:“如果此时用音乐表达你们的心情,你们会选择什么歌曲?”这样的问题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在选择音乐时的各种表现,也逐渐让学生走出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阴影。此时笔者结合当前国家层面推进的“一带一路”,又结合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到的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引入课题。并提出问题:“如果用电声音乐来表达丝绸之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基调与节奏呢?”此时学生就会结合之前学习音乐的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出自己的判断。有学生认为应当是四分之一拍的节奏,有学生认为应当是表达创业艰难的基调,还有学生认为应当选择表达光明前景的电声音色……尽管学生的用词不尽符合音乐专业的需要,但只要学生在思考,就说明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思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了,音乐细胞就此而被激活了。在此基础上的音乐教学,怎么可能没有效果呢?事实上,当笔者播放了由喜多郎配乐的《丝绸之路》,并告诉学生其是日本音乐家配乐的,学生的惊叹之情溢于言表,虽然他们不能完全领会该曲的含义,但他们的心灵已经走进了音乐世界。
三、审美情境滋养初中学生的学科学习品质
音乐自身是一门学问,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同时又兼具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功能。事实上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看到有效的音乐教学常常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品质提供有价值的启发。贝多芬的例子不必多说,失聪而奏第九交响曲,足以打动每一位学生;而在日常的音乐创作学习中,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就某个音节而不断雕琢,音乐欣赏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不断发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含义与人情意味;学生学习声乐能够就某个高音而坚持锻炼;学习器乐能不因苦累而专门训练对长号音域的感知,或对鼓点节奏的把握……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意志与学习品质。从这个角度讲,音乐学习既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又具有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智力培养特征。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篇2
一、提高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前提条件
学生审美理念及审美情趣无不以审美感知为基础,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感知音樂美的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步生成和提升。
如在学习《在钟表店里》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这首动感十足的音乐,并想象好多钟表在玩耍、摇摆、走路,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情感体验,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纷纷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设计情境、模拟动作……全班同学霎时间变成了一个个特异的钟表,课堂气氛被充分激活,同学们通过想象,对抽象的音乐进行形象化解读,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开阔音乐视野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和知识构成的局限,审美情趣尚未完全生成,相对狭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引导他们的审美情趣呈发散性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小学音乐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扩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视野,使学生不只对当代流行音乐情有独钟,还要对近现代和古代的优秀作品逐渐接触、了解并喜欢。
当然,在进行拓展审美情趣教育时不能脱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及情感体验。这就要求音乐老师要努力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积极开展音乐教学新探索,争取以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音乐视野,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体验、发现和感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多媒体集影像、声效于一体,可以帮助教师生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信息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形象、真实、丰富、生动,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利于诱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利于他们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小猫钓鱼》是一首比较活泼有趣的歌曲。教学目标要求同学们有感情地进行演唱,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依据这首歌曲的特点,笔者通过讲述《小猫钓鱼》的趣味故事导入,先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播放动画短片,精美动画片一下就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笔者趁机导入新课教学,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整合带来的美的感受,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追求
创新思维是审美主体(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遵循审美原则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源泉。一线音乐教师应把音乐创作教学适时渗透到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唱、律动等音乐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散创新思维,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如,在学习乐曲《快速波尔卡》时,我让学生分组体验、探讨,鼓励学生通过研究表演性的动作来传达需要表达的内容,诱导他们自主改编和创作,丰富和完善乐曲的人物、时间、故事和场景。在欣赏活动中,学生通过发挥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再次创作感悟音乐的魅力,创新思维得到了生成和发展。
总之,音乐审美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可以使学生从形象、气质以及情感等方面去感知和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提高音乐鉴赏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孝丰小学教育集团)
活化音乐课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篇3
一、巧妙利用乐器, 激发学生兴趣
当一件乐器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在课堂上出现时, 学生都会非常好奇, 这是儿童的天性。老师用乐器当堂演奏出精心准备的美妙动听的乐曲时, 学生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乐器”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 把乐器演奏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例如, 在音乐欣赏课中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 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 然后老师抓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 用乐器演奏, 这样既缓解了学生听得单调、乏味, 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 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马蹄的声音?通过感受觉得双响筒比较适合表现马蹄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 伴随音乐用双响筒敲出小骑兵骑着马在奔跑和骑马远去了的节奏变化, 学生既理解了音乐, 又能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巧妙地在课堂上利用乐器,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 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 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 而且还对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发展学生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基础的, 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 是不能够顺利欣赏和学习音乐的。人感知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在学习、感受音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音乐感知能力越强的学生, 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深, 教师应该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但音乐却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 如果单纯教授和讲解, 小学生很难感知音乐中那种抽象的美感。而课堂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把教学中抽象、虚幻的音乐形象直观化, 使复杂的音乐内容简单化, 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 进而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感知音乐, 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态度。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 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 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 从形象的画面到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蒙古的风土人情, 伴随着教师的讲解, 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律动, 在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 不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更要注意发挥音乐教学“通感”的作用, 即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式和通道, 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 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探究音乐的本质。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律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音乐,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与理解, 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 也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例如: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边唱边表演, 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动作。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 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 有了初步体验感受, 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唱歌曲, 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 感受歌曲的内在美。
低年级小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 篇4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本文想就此与大家讨论几点认识。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 “它有感情” “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审美情趣的意蕴 篇5
一、弹奏深度解读的旋律———精心备课, 备出音乐的背景、情感的浓度
备课是高效音乐课堂的前提和保证。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多元理解文化、弘扬民族音乐、彰显地方特色, 鼓励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在教唱苏教版教材《我爱米兰》时, 执教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 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米兰”的资料, 总结归纳后向学生介绍:因为米兰的花儿很小, 小得粟米一样, 而它的花却很香, 像兰花一样 (师板书时把粟米写在前面, 把兰花挨着写在后面) , 所以取名为“米兰” (师将中间“米”和“兰”字圈起来, 这样边说边板书, 既形象又生动) 。在本课接近尾声的时候, 执教老师又给学生们播放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和《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将音乐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们不仅表现出对老师辛勤劳动的感激, 更加深了他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师生们以歌声为纽带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共鸣。
二、弹奏真情互动的旋律———协调关系, 释放亲情的温馨、真诚的宽容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纳。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天真烂漫的, 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 会用自己的独特思维来思考世界上的问题;学生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教师应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站在学生的视角, 去审视世界, 弹奏师生真情互动的有效旋律, 确切地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 与学生真正地产生思想的共鸣。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即使是插嘴、反驳、顶撞;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 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让学生由羞涩、胆怯到争先恐后、大大方方、洋洋洒洒, “讲课”时还真像模像样。每当教师给他们讲述一些新鲜知识时, 他们出奇地安静, 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即使学生离开了这些老师的班级, 也会将老师记在心中。有一位转学到外地的学生在写给老师的信上写道:“老师, 上你的课我是既害怕又期盼, 那时候我们上音乐课多刺激啊, 你总是不肯浪费课堂每一分钟, 可我们还是感觉时间走得快了些, 跟着你学音乐那两年, 学到不少东西, 我现在要唱能唱, 要舞能舞, 大家都喜欢与我交朋友……”看到学生的来信, 做老师的能不感到欣慰吗?
三、弹奏心口相传的旋律———介入流行, 吸纳通俗的雅致、大众的共鸣
笔者曾经对某省级实验初中一年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 发现有93%以上的初一学生特别喜欢流行音乐。对于即将步入初中的小学高年级学生, 如何引领他们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呢?只要是健康的音乐我们都可以接受, 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引导。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前提, 他们正处在生理发育的初级阶段, 流行音乐绝大部分节奏明快, 比较符合青少年浅易的欣赏特点, 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教师可以精选流行音乐, 引领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一位学生在《说说我最喜欢的歌手》演讲中这样说:“我非常崇拜周杰伦, 他的体质天生就不好, 但他工作起来却比有的健康人还认真……我喜欢周杰伦不仅仅是喜欢他的歌曲,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很刻苦、很感性的人, 他才会把歌写得那么好, 唱得那么好!”教师只要能真正地倾听学生, 你会发现学生独到的看法。音乐教育研究认为:良好的流行歌曲对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正确引导作用, 正面效应往往高于其负面影响。
四、弹奏地域文化的旋律———内外融通, 投注地域的风情、传统的语言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域, 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有效提升。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时候都说普通话, 对于自己家乡的方言几乎是陌生的。有的学生能听懂家乡的方言但不会说, 有的学生不会说也听不懂。为了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教师可以教他们学唱《南通号子》, 让学生初步了解南通民歌———打麦号子《嗨唔包》。“嗨唔包”是南通人打麦时喊的号子, 以前打麦时, 农民在场地中间放一个很大很大的木箱, 每个人拿一把麦子不停地用力打呀, 打呀, 很辛苦的。在教学时教师请说南通方言的同学指导用地地道道的南通方言去演唱, 刚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 学着学着大家都严肃认真起来, 对每个字的咬字吐字都学得特别仔细, 就比如“又”字, 在南通方言中带有一些“yu”的感觉。整首歌完整地唱起来就别有一番南通的乡土气息。通过《南通号子》的教学, 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也开始喜欢说南通话了, 这不仅让学生们领略了家乡方言的独特魅力, 更增添了学生爱家乡、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弹奏媒体整合的的旋律———陌生课堂, 构建演绎的新奇、审美的愉悦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篇6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 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 即美的感觉, 借助于它, 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 “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 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 生动有趣的讲解, 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 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辩。”这是说, 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 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 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 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 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 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 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 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 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 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 演唱民歌、名歌, 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 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 因而感到兴趣。然而,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 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 从审美规律来看, 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 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 作了这样的导人尝试:
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教师手持贺卡, 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 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 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 不少学生感到意外, 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 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 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 “它有感情”, “它好听”。教师总结:“对, 同学们说得好, 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 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 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 非常生动, 非常煽情, 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 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 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三、提高审美品位, 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 一方面它很抽象, 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 (乐曲) 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 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使思想得到升华, 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做出了充分的估量, 给予高度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 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 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 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 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让音乐课在审美情趣中放歌 篇7
一、整合多学科内容,在情趣浓郁的音乐天地踏青
音乐之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需求,在语言文字、绘画舞蹈、生产劳作等领域,无不流淌出音乐的曼妙韵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学习掌握音乐的知识与技能,而应当结合多个学科的内容,营造情趣浓郁的音乐天地,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首先,音乐是语文的。一首好的歌曲总是拥有一段美丽的文字,不论是名家填词谱曲之作,还是传唱千年的民歌古曲,都传递出语言文字的优美意境。《忆江南》便是这样的歌曲。
教唱这首歌,笔者不急于教学生怎样学唱,而是先让学生走进唐诗宋词,寻找美丽的江南,只需短短的一两分钟,学生便会纷纷举手回答自己找到的江南丽景。孩子们美美地朗诵自己找到的江南诗句,并齐声朗读本节课《忆江南》的歌词,在短短的一番琅琅的书声后,再教唱这首歌,就显得十分的轻松自然了。因为他们在朗诵和歌唱中探寻到歌曲中的幽深意境,感受到这首歌的优美旋律。
其次,音乐是美术的。不论是有歌词的歌曲还是由乐器演奏的曲子,都呈现着一幕幕美丽的画面,蒙太奇似的掠过听者的眼前。著名的《月光曲》《梁祝》总是把人带进由乐曲幻化的绚丽画廊中,课文里《苗岭的早晨》《红蜻蜓》更是引人入胜,一幅幅画面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唱《红蜻蜓》,笔者先让孩子画一画红蜻蜓,三五分钟,课堂上果然飞出无数美丽的红蜻蜓。有的鲜红如丹,有的艳丽似霞,胭脂红、海棠红、秋草红、桃花红,一只红蜻蜓一幅画,把孩子们带进了令人陶醉的红蜻蜓空间。此时,我们再来教唱《红蜻蜓》这首歌便是水到渠成了,没花多少时间,学生就能唱好这首充满异国风情的名歌。从画一画红蜻蜓到唱一唱红蜻蜓,学生始终在红蜻蜓的美丽画境中观赏漫游。这是美术的灵感晕染了课堂,这样的音乐课,自然和红蜻蜓一样美丽如画。
再次,音乐又是舞蹈的。很多时候,舞蹈让音乐的情感陡然升华,而音乐也使舞蹈魅力倍增,活动课《竹竿舞》就是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例子,其音乐表达的意境由舞蹈的肢体语言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样的音乐活动课,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跟着老师跟着同伴试着跳,学着跳,最后学会跳。少讲解,多实践,激励每个孩子都舞起来,使课堂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动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舞蹈不只出现在活动课中,唱歌和音乐欣赏课,同样可以穿插一小段舞蹈,激活课堂的审美情趣,使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更美、更生动、更完整。如音乐实践课中《阿细跳月》的曲子,让学生编上小段舞蹈跳起来,会使这堂课更为动感美妙,给她们留下长久的、美好的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美丽灵动的课堂上尽情歌舞
绚丽多彩的传媒文化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更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如今几乎所有的城市小学和大多的乡镇学校都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教师应当很好地运用它来装点我们的课堂,使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课堂上学习音乐,使之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品味音乐的过程中陶冶艺术情操。
上欣赏课《苗岭的早晨》,笔者在课前的一两分钟内让学生静静地听一段鸟鸣的乐曲。细碎、悠长、婉转的啼声表达出鸟儿清晨的快活兴奋,其间隐隐约约地可以听到《苗岭的早晨》的主旋律穿插在鸟声里,仿佛看得见苗岭家乡的早晨:炊烟袅袅,鸟语花香而风景如画。这样的开头无疑让学生顺着音乐的流韵轻松地奔向本课的主题,为这堂课拉开了精彩的序幕,使后面欣赏、练习和随歌起舞的教学过程一浪高似一浪地向前推进。
上唱歌课《忆江南》,笔者引导学生适时地观赏绿水逶迤、青山如黛的江南风景,一边观赏移动的画景,一边学唱这首歌,好像真的在歌词描述的江南放歌起舞,使人欢心愉悦而心驰神往,是楠溪,是钱塘,是西湖,顺着白居易的履迹前行,情不自禁地踏进了唐时的江南胜景。由于本节课融入较浓的语文味,琅琅的书声似二月的细雨、三月的飞花落在歌曲的音符上,产生花雨飞梦的幻觉。一幕又一幕江南春景的音像画面闪现于课堂中,领着孩子们穿越千年时光,为白居易的名词和拍而歌且翩跹起舞。
上《红蜻蜓》一课,笔者引领学生跟着红蜻蜓的一幕幕画面边唱边跳,唱出了红蜻蜓飞行的快乐,也舞出了童年的天真浪漫。结尾时,笔者在大屏幕上亮出几幅红蜻蜓的画面,都是孩子们在乡间田园上见到的红蜻蜓,有的在荷叶上停栖,有的在草尖上静息,有的在黄昏里飞行。几幅画页的上面是一行秀美的彩云字:家乡的红蜻蜓,画的下面是课后的思考题,为家乡的红蜻蜓填空,意在填写出印象中的家乡红蜻蜓。无论怎样填写都是可以的,使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的红蜻蜓与异国的红蜻蜓一样美丽悦人,一样有传奇故事。课虽结束,却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