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2024-06-01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共12篇)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篇1

摘要:音乐欣赏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 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准则,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艺术表现力

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是美学在音乐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它的任务和作用是按照美的规律, 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欣赏音乐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 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

我国近代美学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为“四育”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所以施教者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教育。而且, 作为受教育者, 除了意志、智能外, 还有感情问题, 要培养健全的人格, 就得用美育来陶冶情感, 塑造性灵, 使“知识和感情两不偏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进行美感教育, 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音乐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音乐欣赏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难解难分、血脉相承的关系。音乐优美的旋律, 展示出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而美好的艺术境界本身, 又加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一课中,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聆听那悠扬的马头琴声, 任凭学生们的思绪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老师在随后的讲解过程中运用情景演示, 随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 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 完全沉浸在美的情境之中。

从教学情绪与学习心理的主体来看, 审美教育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也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第一,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积极的情绪体验, 诱发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热爱音乐、探索音乐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与之相应的学习行为, 属于心理学中“意志行动”的范畴。依据心理学原理, 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而构成意志动机的, 除了理性的认识因素之外, 还有非理性的感情因素。一般地说, 那些在音乐欣赏中表现出极大热情的学生, 大都与特定情感的强大推动力分不开, 并非仅仅出于对学习目的的理性认识。音乐欣赏的实践证明, 加强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就是因为审美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总之, 在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音乐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追求, 离不开他们对音乐的爱, 而对音乐的爱, 离不开对音乐所产生的美感, 这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灵感。“以美启真”发生作用的机制, 是审美感和理智感的内在联系。人类主要的三种社会性情感联系和制约, 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真、善、美的一致性。由此, 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就可以指引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探索“真”的知识。“真”和“美”的联系,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是随处可见的。历来歌曲的题材, 都是以“情”为主, 来表现艺术的真。真、善、美, 它是音乐艺术所追求的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者结合得越好, 就越完美。

第三,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 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 密切师生关系, 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对音乐的审美愉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 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 打动学生的审美情弦, 激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长期以来的音乐欣赏活动经验充分证实, 凡是学生有兴趣的音乐欣赏课, 几乎都是因为教师在其过程中倾注了强烈的审美感情。所以, 音乐欣赏活动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优美的旋律为纽带, 沟通了师生双方的感情, 密切了师生关系, 使师生双方自然萌发出相互理解、相互热爱、相互信任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反过来强化了师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形成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篇2

2.1从通俗音乐过度到纯音乐

通俗音乐可以很更好地反映歌曲本身的一种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可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还是要锻炼学生纯音乐中的乐器、节奏、旋律等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需要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入手,逐步将纯音乐带入到音乐审美教育中来,使得学生不仅更好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能不同程的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音乐情操。

2.2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都非常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由于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化、音律多变化,地域特色化等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不同程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而通过流行音乐做铺垫来更好地分析民族传统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音乐有更多了解,也能扩宽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范围,更好地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使得高校学生更好地解读音乐审美能力。

2.3从乐器独奏过度到交响乐

浅谈高中音乐课审美化设计的作用 篇3

一、设计因美化而情感愉悦

高中音乐课的审美化设计,首先表现为对所选取的曲段与情境的审美把握。因为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色、调式、和声等教学环节,蕴含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将之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探索。建构高中音乐课堂音乐欣赏的审美模式,应当引领学生走进主客体交流、交融、建构的过程,从感官到心灵深处进行审美观照,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从而改变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其次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审美规律的揭示。把音乐的美播种到学生的心坎里,使学生真实体验到音乐之美,并积极塑造音乐之美。马克思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无疑认识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审美体验的影响是深远的。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审美化的教学思路,能够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美的因素——内容美、结构美、逻辑美、文化美、声音美、色彩美、语言美、精神美等。认识音乐中美的因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追求真理的过程,继而感受到音乐内涵的博大。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音乐美是什么类别的美,音乐美在哪里。

二、设计因创新而思维飞跃

首先,高中音乐课创新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创新。历代成名作曲家无不以自己独到的艺术思想使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成为典范之作,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接受作曲家们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的熏陶,逐步加深对创造魅力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作曲家们创意的例子看似简单,但在我看来这些创意却凝聚了作曲家的创新思维。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其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去发现作曲家富有创意的构思(形式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失时机地引导其捕捉这些创意,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注意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也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其次,高中音乐课审美化设计的结果是促使学生的音乐想象产生质的飞跃。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在音乐实践中,音乐中的想象虽然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但音乐来自于客观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科学的音乐的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科学的音乐创意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

三、设计因开放而视野广阔

音乐的时代风格总是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音乐的民族风格是由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劳动、情感、地理、民情等所决定的。而音乐的个人风格,总是体现出音乐家独特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并给人类以启迪。因此,高中音乐课审美化设计能从教材中挖掘出生动活泼且能扩展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艺术情感并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来,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关键,因为学生每天都渴望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我曾经上过的《梅花三弄》一课,令我至今回味无穷,因为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禅宗”思想(追求中道,天人合一),了解了古琴艺术的特点(清微淡远),了解了琴文化的表现形态(琴曲、琴歌、琴诗),了解了“掸宗思想”“古琴艺术”“文人豪士”三者间的关系,了解了书法艺术的实质(生命体),了解了古代的编钟文化(再听用编钟与乐队合作演奏的“梅花三弄”)。接受到的信息量这么大,学生能不感兴趣吗?

四、设计因艺术而形象丰满

培养学生正确感受音乐的情感体验,形成音乐艺术欣赏的性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音乐的性格多种多样,有庄严的、辽阔的、欢悦的、热情的、高雅的,也有伤感的、哀怨的、愤怒的、倾诉的、叙事的等。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能不能判断出变奏体各段从伤感→隐痛→悲愤→惆怅的情感变化过程;听《蓝色的多瑙河》能听出其中五首小圆舞曲的音乐性格(第一首——欢乐流畅;第二首——明朗活泼→柔和抒情;第三首——优雅幻想→旋转热烈;第四首——宽阔的,陶醉的;第五首——激动的、炽热的)。既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也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选择具有较强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进入教材,能充分展示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维也纳音乐大厅响起,这是中国音乐家打造民族精品音乐的结果,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精品之作。

总而言之,对高中音乐课进行多角度地审美化设计,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灵因感动而飞升、因理性而深刻、因智慧而美丽,更多地呈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生命碰撞、生机勃发、诗意交融,乃至人性高扬,从而让学生在每堂音乐课上“希望而来,满载而归”,逐步奠定学生对音乐形象正确而深刻的艺术判断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

论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4

一、给学生真体验的权利

1. 从音乐艺术的特性来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是最具想象空间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具有含蓄、隐喻、意义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这些都给学生的音乐体验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听众对音乐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没有标准答案。如欣赏小提琴独奏曲《霍拉舞曲》时,学生的音乐想象和体验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联想到小鸟在婉转地歌唱,可能缘于乐曲明快活泼的节奏、较多的装饰音和颤音特点;有的学生联想到清澈的泉水在奔泻而下,可能缘于乐曲音阶的连续快速下行;有的学生联想到去郊游时的欢呼雀跃、活泼热闹的群舞场景是被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所感染。音乐带给人的体验是丰富、多元和不确定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审美个体所产生的真实体验应该是不同的。因此,要让学生自由、开放、从容地沉浸其中,去关照自己的真实反应,调动自己的通感去观察和理解音乐。

2. 从学生主体性来看

新课程理念提倡要“关注过程”,即关注学生主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体验过程。就好比一个苹果摆在面前,学生必须亲口去尝一尝才知其滋味,不管感觉是酸是甜还是涩,这才是真实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成为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人。音乐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教师不能将音乐说得高高在上,让学生觉得听不懂、太高深或者想着要对应一大堆的条条框框的知识而心生畏惧,从而束缚学生,无法放松身心去拥抱音乐。雷默曾指出:“中国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立性,他们没有自立的概念,没有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兴趣受到压抑,而这本可使他们成为更有趣味的人。”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前者他们拥有自主的自发的体验,而后者他们被剥夺了这个权利。

3. 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

课堂是音乐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审美体验。教师要为各个学段的学生提供适切的体验机会及丰富的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尽管作品内容情感有别,但是学生一旦拥有体验,其获得的审美愉悦效果是相同的。低年级学生开心地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感受到旋律的起伏、节奏的欢快、韵律的演变,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力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与高年级时沉浸在深情的二声部合唱曲《同一首歌》的审美作用是同质的。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种风格的优秀音乐,让学生开放、快乐、自由地吸收,鼓励学生拥有广泛的音乐兴趣和各种不同音乐爱好,才能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过程中有效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二、给学生真体验的指引

学生的体验必须是音乐性的,即围绕音乐本体进行,才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盲目自由或非音乐性地体验,教师应发挥其积极性、指导性、参与性的作用。此外,学生必须通过听、唱、奏、动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专业指引下去积累审美体验的能力(如必需的音乐知识、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丰富的表现力等),才能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艺术表达。

1. 指向音乐的审美特性

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一文中,生动地阐释了三类人对一棵树的不同态度,并提出:如果想和画家一样获得审美体验,“必须把木商的实用态度丢开,把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3]音乐体验同样如此,雷默先生在阐述“与其他体验相对照的审美体验”时举例:他观察到使音响富有表现力的那些品性———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曲式……他的音乐体验与那些听众伙伴们不同,是审美的。[2]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和音响的本身,去敏锐地捕捉音乐的运动变化,感悟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而不是把关注重点放在非音乐的元素和活动上。如有不少体验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听了一个曲子后,学生往往会停留在直觉的情绪的反应层面,有的学生会说:“我想到了蔚蓝的大海,碧波荡漾。”有的会说:“这段音乐让我编织了一个童话,有王子、公主和女巫。”“这段音乐让我很沉重,我想到了亲人的离去和死亡。”这些表达与音乐作品内容的表现力存在着差距,或者说是原始的本能的直觉反应,有的甚至是非音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丰富的联想时,我们要运用音乐的语言帮助和指引学生逐渐靠近音乐本体,去捕捉音乐作品的审美表现力,获得音乐性的体验。

2. 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音乐艺术的特征决定了音乐的聆听、表演和创作与其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可分割的。音乐教学必须正视音乐学科的规定性,关注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发展的水平,是发展学生的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理应在音乐的审美意义与学生不断接近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指导性、参与性、引领性的作用,去帮助和唤醒学生,让他们的音乐体验不断走向“更好”———即技巧性更高超而精巧,感觉更敏感而深入,想象力更宽广而丰富,这是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是否偏离了音乐审美的本身,如音乐作品的主题或歌词与旋律、和声、节奏等融为一体的表现力。如排练合唱歌曲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合唱的相关知识,指导发声的技巧,听辨声部的均衡,懂得指挥的手势,还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以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3. 创设丰富的音乐体验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的审美体验必须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类型丰富、风格多样的实践活动,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实施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学派,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等,都是在各具特色的音乐活动氛围里形成的。为学生营造实践的环境氛围,提供清晰高质的音响、整洁优雅的布置、自由开放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材料,如美的音响、美的情感、美的形式、美的风格;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音乐活动机会,鼓励他们聆听、歌唱、演奏、评价,投入情感地去思考、探寻、感悟和创造。教师可以拓展学生音乐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更加宽广、多样的体验场,在自由、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去探究、发现、领略、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逐步形成音乐生活的习惯。一首歌、一部音乐剧、一本音乐电影、一场舞蹈表演等都能唤起学生的主动体验意识,家里、商场、音乐厅、电影院、街道、公园等都可以成为音乐的体验场,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以引导、扶助,乃至参与、分享,从而达成“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

三、尊重学生真体验的表达

威纳·鲍曼先生说:“音乐意义是协商的,不是同化的;是建设的,不是给定的。”[4]学生对音乐作品体验后的交流、表达与分享,同时也是对作品形象不断丰富、丰满、校正、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具有审美意义。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这是对人格的尊重,也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

1. 创设分享的平台

表达与分享也是音乐回忆的过程,学生去敏锐地捕捉整体或者零散的、清晰或模糊的音乐记忆,在与同伴的交流和沟通、冲突或争执中互相影响、自我矫正、不断丰富、逐渐提升。分享的范围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交流、集体点评等,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声音、动作、文字或者绘画。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具有鲜明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新颖的手法和亲切的音调。学生欣赏之后,教师适时提供表演的舞台,学生用声音来模仿小鸟、小鸭、猫、狼等,大家来猜一猜模仿的角色是谁,是和哪个音乐片段相匹配的;另外,学生听完主题音乐后,用动作来表演,看看表演能否紧扣音乐的节奏变化、情绪和速度、音乐线条的起伏等等。分享活动让学习从个体演变为学习共同体,自己没发现的别人发现了,丰富了自我的感知和想象;自己所想与同伴发现比较后,可以发现不足或错误,进行自我反思与矫正。交流不仅是自我体验的整理、深化与表达,同时也是对他人体验的感知与吸纳,它是另一种有意义的体验。它同样是真切的情感反应,是真实的审美发生;它能使体验更深刻、更丰富,从而提升自我的审美素养。

2. 持有宽容的心态

遗传因素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音乐素养的高低都会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千差万别,当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时,教师不能以唯一的标准去评判,而应耐心倾听,对不同表述有宽容的心态。哪怕是与创作者的初衷是违背的、偏颇的,却也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值得大家去尊重。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片段《化蝶》后,有学生认为主奏乐器是二胡,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委婉地指出:二胡和小提琴都是弦乐器,音色有相似之处,都被称为与人声最接近的乐器,都能诉说缠绵的故事,而且真的有二胡版的《梁祝》。然后教师上网搜索并播放二胡的《梁祝》现场演奏版,引导学生反复对比这两个版本,区别小提琴和二胡的音色,提炼音乐表现力的各自特点,大家很快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能取笑或横加指责,否则,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批评和同伴的嘲笑,导致心理的畏惧感,不能放松地投身于音乐的体验;或者即使体验了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会为了迎合教师和同伴的认同而说一些非真实体验的话或结论,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真实体验的缺失。宽容是教育的要义,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有的甚至是难得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始终保持宽容的心态。

3. 给予专业的点拨

尊重学生不等于无条件地认可,否则交流缺乏专业的评判,对学生的发展是无益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虽然宽泛但有一定的指向,不能违背音乐发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在分享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表述不够到位,或者只看到了作品的冰山一角。当学生交流分享之后,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教师的角色不应该缺位,除了鼓励、肯定,教师更需要提供专业的引领、科学的点拨、必要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体验更有价值,并逐渐走向更高层次。

音乐体验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学生是体验的主体,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获得最直接、最真实、最自我的审美体验,才能触发真正的审美发生,也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的产生。

摘要: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音乐艺术的特性、学生主体地位以及音乐教学的规律决定了体验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体验的过程往往被忽略、漠视或代替,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往往是盲从、被动而“非我”的。音乐体验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学生是体验的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体验的权利;给学生体验的引领,尊重学生体验的表达;让学生真体验,从而让音乐审美真正发生。

关键词:体验,音乐,审美,权利,指引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29.

[2]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52,140.

[3]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刍议 篇5

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刍议

音乐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一个必须由感性切入的心理活动过程,其特点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

作 者:诸金飞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2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特点 途径

试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6

关键词:审美意识;音乐欣赏;幼儿

一、审美意识的产生

即使是生活在文化艺术、音乐艺术获得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假如没有音乐审美的实践没有对音乐艺术的长期学习接触与反复吟味,那么它就不可能具有音乐审美意识。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存在为前提,正因为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有了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欣赏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意识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二、音乐欣赏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1.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音乐作品,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比如欣赏《春江花月夜》这个曲,其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欣赏音乐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辨能力等审美意识的要求,学生就不一定具备,因此应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是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

2.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力。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節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者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的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十面埋伏》,学生听了以后,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也使学生想到“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等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有时或许悟出某种哲理来。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3.音乐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中小学时期是生理机能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逐步完善的时期。他们的情感需要日益强烈、深入、日益扩大。因此,当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的情感需要不断出现。这是他们阅历增加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小学生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的深层原因之一。音乐欣赏课的核心是审美情感体验,始于它,而终于它。一方面它有能动的增益性和弥漫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的审美情感向内扩散到自己的职业行为中,便会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而饱满的情感,以亲切而充满激情的教学增益自身行为的美;并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他的独特的眼界,他的理想、他的意愿向外扩散给学生,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与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教师心灵的浪花在艺术的波涛交汇中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它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强化审美感知,激励审美想象,进行审美创造,实现情感升华。所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增强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篇7

现代中国教育中, 为了解除应试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束缚, 人们不断探索有效的素质教育途径, 这使得中国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处研究的音乐审美教学也是为了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开设的, 音乐审美教学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音乐兴趣的提高以及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都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1]。开展音乐审美教学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其音乐感受力、音乐鉴赏力以及音乐记忆力, 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 现阶段“审美型”音乐教学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乐审美教学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音乐教学课程中开设音乐审美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质, 通过音乐审美教学可以逐渐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审美能力的核心构成, 同时音乐审美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音乐审美教学具有以下特点[2]: ( 1) 从审美感知角度分析, 音乐审美排除了视觉对审美的影响, 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它以“听”作为感知角度来提高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 ( 2) 音乐审美教学突出了音乐技能教育的主渠道。 ( 3) 音乐审美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感知美的能力, 并可依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再现美。审美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美的实质, 因此, 音乐素质教育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 应将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目标提升到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高度。

( 一) 可更好地营造情境

情境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依据音乐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科学地运用音乐审美因素实现情境设置是保证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效果的前提。当大学生处于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进行音乐学习时, 便容易触景生情, 这有利于大学生在情感共振中更好地体验审美情感。音乐审美教学所提供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大学生审美心境的培养, 同时可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合理的音乐教学情境对于不同大学生音乐教学过程有着不一样的作用[3]。在大学生音乐教学的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 音乐教学情境可对审美环境进行愉悦、唤起大学生的审美注意、培育大学生新的审美心境、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渴望。将教学情境用于大学生音乐教学过程中, 有利于丰富原有的审美要素, 这样便会创造出更为感人的审美效应。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在聆听优美音乐的同时观看感人的画面, 与此同时还会受到教师生动的话语的陶冶, 这些将会使大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所创造的审美的情境中, 来自视觉、听觉、想象等多方面的审美因素便会不断的陶冶着大学生的情感, 从而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目的。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学中形成的审美情境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 二) 有利于培养情趣

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往往就是抽象的音乐知识以及不断反复的技能训练, 这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的大学生甚至会对大学音乐教学课程产生厌倦情绪, 这样便使音乐教学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音乐审美教学中的情趣性可将单调的音乐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可有效的发挥审美教育的情感体验心理机制, 可实现变机械化教学过程为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音乐审美教学所具有的情趣性可以为大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带来极大的快乐, 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更愿意学习那些有趣的课程, 这主要是由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在音乐审美教学中营造的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的情感倾向场可使他们更为自觉地参与到音乐课程学习及音乐审美教学中来, 而自主学习的态度往往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有利。

( 三) 有利于培养情感

培养情感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从深层次讲音乐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艺术。在人的情感移入方面音乐会比其它的艺术形式产生更好的效果, 音乐以其独有的感染力可更为深入地进入倾听者的情感世界。情感作为音乐素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心里因素其是最为活跃的, 它一方面为音乐审美感受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音乐审美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实际音乐审美教学中对《二泉映月》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体会到阿炳通过音乐对二泉的生动描绘, 而对于这类作品中所蕴含的音外之音则应该充分借助大学生的想象力来体会, 做到这一层面便可对二泉具有更为深刻的感悟, 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大学生的情感。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充满情感体验过程, 情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音乐审美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情感的积累, 长期以往便可使大学生的感情更为丰富、细腻,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大学生音乐素质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大学生掌握有限的音乐技巧、使大学生学会唱几首歌曲, 其深层次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情趣、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以及历练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小结

音乐审美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认识水平的提高, 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深入地感悟音乐作品中包含的丰富内涵, 同时, 音乐审美教学所具有的趣味性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通过音乐审美教学还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细腻, 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 这些方面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都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慧欣张雅琳.浅谈音乐审美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理论版) , 2015, 07:128.

[2]罗源.音乐审美的思考[J].音乐时空, 2015, 06:108.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篇8

一通过欣赏与感受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而音乐教学也是幼儿与生活经验的对话, 而非单纯的艺术教育。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原则, 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如小班音乐洗手帕的律动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在家里看见妈妈是如何给宝宝洗衣服的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消除了刚接触正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带来的紧张不安感。接着教师伴着音乐 (用《洗手帕》作为背景音乐) 做搓衣服 (领口、袖口等) 、清洗衣服、用衣架撑衣服晾晒的动作, 让孩子们猜猜在干什么。由于孩子们对猜测动作很感兴趣, 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接下来请小朋友说说老师做了哪几个动作, 做了几次, 让小朋友来模仿一下, 然后在熟悉音乐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请小朋友想想其他不一样的动作, 相互猜测对方在干什么, 此时孩子们的兴趣高涨。整个学习活动围绕“妈妈洗衣服”这一生活话题, 充分唤醒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把生活融入教学中, 让孩子带着一份真情、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 音乐的直观形象又引导幼儿鉴赏, 从而使他们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

二激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

三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 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 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 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 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

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 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 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 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 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 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 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 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 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 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 并根据乐曲的内容, 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 从而发展创造力。

总之, 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审美感知越充分, 审美情感越丰富, 审美理解就越深刻。幼儿只有对音乐有很好地感受和正确地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音乐知识技能后, 创造欲望的动机才会自然生成。

摘要:幼儿园审美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指向知识技能的训练, 本文基于传统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探讨了幼儿园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通过欣赏与感受发展幼儿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音乐在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音乐,审美素质,培养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与高尚的象征, 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 音乐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和高尚情操的携带者, 流淌过中华民族的辽阔大地, 成为文明与高尚的传播者,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把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慧播洒人间。

音乐是美的艺术, 它是精神生活的忠实朋友, 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心灵世界的美容师, 与人的内心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其它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音乐作品的价值包括创作和欣赏两个层面, 从创作层面看:音乐作品是音乐创作者在艺术生活的实践中对美的心灵体验, 产生美的灵感, 在深切感悟的基础上实现升华, 从激情澎湃的心灵深处飞溅出的艳丽火花, 才谱写出优美、动听、惊动人心的华彩乐章, 才在客观上形成音乐作品的旋律美、韵味美、节奏美、音色美、动感美、意境美……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息的供人欣赏的美学光谱。音乐歌曲的创作更是词曲作家智慧与艺术的高度凝练, 更是美的大全, 把高深的音乐语言化为简捷的词曲, 谱进易被人接受欣赏的歌谱中。总之音乐、歌曲是音乐创作者心灵美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美、社会美的源泉, 是学生们获得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从欣赏着的层面看:如此美妙的音乐作品需要人去欣赏它、认识它、理解它、接受它的美, 才能从中采撷到音乐创作者所传达的思想与境界、色彩与斑斓, 才能与音乐作品产生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共鸣, 音乐作品的美融入欣赏者心中, 把音乐美转化成人的内心美, 完成对音乐审美的体验, 从而实现了音乐作品的价值。欣赏者是音乐美的享用者, 而音乐教育则是架设在音乐作品与享用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在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欣赏往往是通过对音乐作品构成的方式、乐曲的主

题旋律、音乐元素的运用、表现手法的形成、各种乐器的音色及编排、配置等内容进行详尽的分解和剖析, 使学生对音乐有所认识, 进而喜欢音乐, 学会去欣赏音乐。但音乐作品不是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的, 而是用音符、乐谱传达旋律、韵味之美, 用乐器和歌声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和所讴歌的主题。这就不是用语言可以讲清楚、讲透彻的, 必须由欣赏者用心去领会、去感知, 这就是灵感, 这就是“心神领会”。欣赏者用心去聆听音乐语言, 用心去领悟音乐内涵、用心去想象音乐意境, 才能理解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精神, 才能体悟音乐美得真谛, 才能把音乐美沁入心中, 转化成欣赏者心灵之美。

二、音乐作品具有审美的功能。

一个作曲家在作品中反映出他的个性、思想、情感及生活感受, 以流动多变的音符和完美的旋律形成一种似吟诗般的音乐韵味,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聆听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形成的综合艺术效应, 这种特殊的音乐语言反映美好的向往, 表达审美理念。

三、影视音乐伴随着故事情节而展开。

影视故事的最终要表达人们的精神世界, 影视音乐可以直接作用到人的最难接触到的心灵深处;直接作用到最需要刻画、描述的内心的情感领域。生命的律动恰恰是音乐形成的源头, 电影音乐通过画面体现出这种律动, 描绘出内心世界的真实思想与情感。学生通过影视画面的观赏, 去深切地感受电影音乐及歌曲在突出主题、抒发情感、刻画人物及烘托场景中所起到的渲染作用。电影音乐按照电影的审美逻辑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形成音像互动、声画合一的特殊效果, 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对音乐美的感知, 音乐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地体现。

四、音乐作品的广义性决定了它只有“似”与“不似”, 而不存在“是”与“不是”。

音乐的表现往往是感性化的、个体化的、具象化的, 这是音乐“似”的一面, 但音乐体现的却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 由有限到无限, 从感性到理性的矛盾的统一, 它是以个别的、形象化的形式来表达一般的、概念的、普遍意义的, 要表达“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音乐“不似”的一面。这就决定了欣赏音乐是一个富有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及后天成长, 生活环境的不同, 综合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审美素质也会与自身的音乐素养、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有直接的关系。对同一部音乐作品, 随着欣赏角度, 层次的不同也会因人而异, 反映、评价也不尽相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是音乐作品的广义性, 这一特性从多个角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的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健康审美情趣, 造就有较高审美素质的青年。

五、任何音乐作品都与主观世界已有的情感、认知、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音乐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音乐的言此及彼, 言表及里在于诠释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这就需要欣赏者的一番思维和想象, 欣赏音乐是一个最善于联想的过程。音乐通过不同的结构类型和乐器的配置变化以及多功能的和声运用, 从而赋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揭示画面未能表达的深层内涵, 起到音乐多方位的审美功能。当我们听到《蓝色多瑙河》时。当听到小提琴轻轻的演奏颤音时, 让人联想到微波荡漾的多瑙河;听到圆号逐渐增强的吹奏主旋律和长笛在主音区呼应时, 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黎明前朦胧的宁静、在逐渐上升的太阳和布谷鸟声中变得明朗和欢腾起来, 多瑙河畔也变得有生机。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如电影《菊豆》, 写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中的悲剧故事, 影片中那缓慢的、凄凉的、哀怨的, 用那古朴、悠远的, 近似于人声呜咽的中国古代乐器埙吹奏的旋律, 使人联想起菊豆的悲惨命运和那封建社会的贫穷落后而造成人生的悲哀……音乐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使用权学生获得完整和全面的音乐享受, 从中体会音乐魅力所在。

六、中国文化历史悠久, 造就了繁花似锦的民族音乐, 它深

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形成了独具民族精神、审美特色及美学思想的民族音乐风格。如经典《十面埋伏》大套琵琶武曲, 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 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曲中琵琶铮铮、铿锵有力、迂回起伏、杀气频现、将十面埋伏、两军对战的紧张场面渲染得活灵活现。随着观众水平的变化和发展, 民族风格又必将具有时代感。《和你在一起》多次引用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贯穿始终。《卧虎藏龙》选用多彩民族乐器, 使整部影片的配乐统一而富有变化, 其中《南行》其旋律优美、婉转, 用交响乐的手法描绘出江南清新秀丽的风情, 突显了中国古代武林的神秘气息。又如早期的影视歌曲《我的祖国》、《英雄儿女》、《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绣红旗》等, 还有近代歌曲《难忘今宵》、《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等, 再如钢琴协奏曲《黄河》, 小提琴曲《梁祝》等的音乐元素即有民族特色, 同时又运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来表达, 使得民族性升华为世界性,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神韵与魅力。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篇10

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为培养人感受、感知、创造美的一种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感性和理性的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的高度。第一个提出独立完整意义的音乐审美的范畴的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希勒,他指出了审美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征:“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知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已经占有独特并不可缺代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情感教育最大的武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人类自我感知的审美活动,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学实践都要求我们以审美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因此,音乐教育的理论发展离不开审美研究的进步,也离不开美学的支持,贝内特.塞默曾说过:“美学是所有思想学科中唯一致力于解释内在规律和本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理解一些基本的美学概念,并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到教学实践中。贝多芬说过,好的音乐赋予人高尚的品质。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培养个人的音乐感知,音乐创造的审美能力,更深刻的是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感、道德境界、完善高尚的意志品格。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及作用: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体验的训练过程,审美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及体验并反馈到知觉系统的过程。就音乐审美来讲,其过程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们,包含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个体的人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既能使审美者产生审美感知体现的事物。审美体验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产生特定的知觉状态,这种体验可能是如痴如醉,也可能是欣喜若狂,感动备至,审美者的精神处于一种高峰的情感状态,内心出现高度的完美和谐,达到一种不可代替的感知经历。

音乐美学从美学高度对音乐艺术进行总体的规律性的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同时还把音乐实践经验和教育科学的具体内容研究成果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并实施特定的教学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美和个性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对审美情操的培养间接的提升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音乐艺术之所以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于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决定的,音乐在艺术分类上属于听觉艺术和表情艺术,音乐的物质媒介是音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等。艺术家们通过这些形式的有机结合所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往往能非常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美育是有一般伦理教育不具备的长处,能起到一般德育难以达到的作用。成功的音乐艺术形象往往能传达出人类共同的美恶感审美体验。这种情感共鸣本身就包含伦理道德的因素,通过艺术美的感知力加强对现实美的领悟力。因此,音乐美育在教育中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完善的人格及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及不可代替的作用。

具体地讲,音乐审美一般分为功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三个渐进的阶段,欣赏方式也有多种,常见的:娱乐消遣式、自我出发式、形式偏爱式、纯音乐感受式、综合领悟式等。音乐艺术教学的美育功能,大体上有音乐感受性、情感性、综合领悟性三种形式:

感受型是指那种没有刻意的思想内容作品,带有休闲、娱乐、品味音乐形式的作用,多指社会上的流行的通俗歌曲,更多的是为消遣娱乐或者调节人内心氛围的音乐;情感型主要是指那些善于描写细微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作品。他明确地赞扬或贬斥某种情感、性格、气质、趣味等,具有类似陶冶情操和道德教育的功能;社会型指那些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的作品,往往成为时代步伐的音乐元素代表,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帮助人们塑造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倾向。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定审美价值观的实践体现,面对多元复杂的现实音乐文化,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环境,音乐鉴别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艺术审美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不同的审美鉴别倾向很明显的影响到什么能力的塑造。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经常综合上述几种形式的审美阶段,交叉综合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已达到的审美感受力,安排与之审美水平相适的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并在学生的审美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感知过程,注入有关审美形态概念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审美形式,并提高感知和体现不同形态的“美”的能力。得到属于自我个体的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由于音乐本身的非具象性和欣赏者的感受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的直观感受产生很多非标准化的个性结果。正是因此也显示出音乐审美的优势,它没有更多的程式化的条框限欣赏者的音乐想象力。从而使欣赏者凭借音乐的感性表达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欣赏音乐的美。这种音乐想象和音乐欣赏的结果往往是各有差异,这和欣赏着的文化修养,个人生活经历,性感特征有关,而这种个体自由的情感共鸣更能使音乐生动感人。进一步,通过优化审美对象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普通的生活环境中所聆听的音乐,都是属于审美对象。但是在浩瀚的音乐世界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是在所难免的,也就是说有很多音乐不具有审美对象的品质,即使是音乐精品也还有难易深浅之分。全面提高艺术文化修养。通过音乐的美学力量,教会学生控制自我来欣赏不同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美”所带来的美丑善恶的感知、判断力,扩大学生的内心感受经历体验,完善学生正直完整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

[3]张前,王次葜..[M]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4]普凯元[M].音乐心理学基础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陈雅先[M].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奥斯特洛夫斯基[M]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北京:音乐出版1952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 篇11

关键词:中学音乐;审美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38-01

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直接关乎着学生音乐兴趣的提高。为此,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不可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混为一谈,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对欣赏形式美的教育作用,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会音乐作品。然而,要使每位学生都受到这种思想理念的影响,都能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美,这还需要每位音乐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现状。目前,我国音乐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根据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照本宣科;其二,将所有音乐课当作音乐欣赏教学,针对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特点,每次上课都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使音乐课变成学生眼中的“自习课”。故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无法提高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性,为此,音乐教师必须在课前做足准备,以学生兴趣为教学方案设计基础,让学生在主观上提高音乐兴趣。其三,可适当传授简单的乐谱知识给学生,或准备简单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相关特征,使学生在音乐课的讲解过程学会感受音乐。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室,通过结合视听觉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虽然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不尽相同,但其目的并无差异,都是旨在让学生掌握更多音乐知识,提高其审美能力。

2、教学目标现状。音乐教学并非以灌输音乐知识为目标,而是以降低学生对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着重培养其音乐感知能力为教学目标。音乐教师要善于利于音乐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感悟音乐作品的魅力,进而使其既能学到音乐知识,又能感受到音乐的无形美。总之,无论音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其关键目的都是让学生对音乐魅力进行感受体验,绝非是单纯的知识讲解传授,才能令学生体会到不同音乐作品风格带来的不同感受,即音乐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人们在欣赏不同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不尽相同,例如轻音乐可令人们放松,压抑的音乐使人感到压抑,言语节奏的强弱均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而音乐审美能力又是以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就是音乐感知能力为先决条件,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所谓音乐感知能力主要指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相应心理反应。但要实现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则首先要学习音乐语言,其次要多听各种风格的音乐,不能只听流行音乐,因这类音乐大多短暂肤浅,对学生音乐认知的培养百无一利。

2、增强学生音乐审美兴趣。当学生感知美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便会产生追求美的欲望,进而去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并理解、想象音乐作品,体现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首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以协助学生理解和学习音乐;其次,家长方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总之,音乐作为一种有声语言,只有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才能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兴趣。

3、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感受美。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再是口号,音乐教师的装饰也越来越艺术化,粘贴了如歌剧、古典音乐等音乐名家的剧照画像,这种装饰风格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审美氛围,可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感染。同时,在音乐课上也可通过恬静优美音乐的播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存在。音乐欣赏是学生对器乐及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认知过程,其具有启发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和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美,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及创造美与审美能力的前提基础。

全球的音乐作品就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无论是古今中外,还是材料差异、风格差异,亦或结构、个性的不同,但音乐作品总是以特殊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中。对音乐美的感受,必须随着音乐的旋律律动,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例如,《保卫黄河》歌曲鉴赏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旋律的起伏,由慢及快的节奏,由弱至强的力量,进而体会中华民族又如黄河水般不可抵挡的崛起。

4、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激发培养。审美想象能力是构成审美能力的主要内容,它是以人们现有审美形象为基础,进而创建全新形象的一种审美能力。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使其通过音乐想象力创造相应的音乐形象,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以此提升审美水平及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音乐审美教学就必须做到以学生心理想象及生理听觉为起点基础。例如,基础为生理听觉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热情大方的课堂形象创造,促进师生间的距离缩短,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审美想象力。事实上,任何音乐作品的内涵外延均不同,任何人对其的理解也不同,故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音乐兴趣投入音乐审美奥秘的探究中,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蕴藏的意义,感悟到音乐作品欢乐悲怆、低沉优美的变化,体会到音乐作品深远宁静、辽阔平和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陶醉的情感,实现对其丰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围绕歌曲进行发散延伸,让学生在对音乐聆听联想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美”,学会运用自身的知识去欣赏音乐,通过对歌曲中文字美、形象美的挖掘,通过训练学生的音乐美感,以及良好审美氛围的营造等方法,促进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及判断美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而确保学生自身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丽莉.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

[2] 李嘉怡.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审美教育[J].才智,2015,(1).

新时期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探析 篇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是建立在一定的审美感知的基础之上的,要想对音乐相关的鉴赏有更高的造诣,就离不开良好的审美感觉,音乐审美是从审美观开始的,审美观是一个人在审美的实践中关于美的理解,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关于审美的评判标准以及审美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可以从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来考察一个人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在艺术实践领域中,一个人的审美观是非常核心的内容,在日常的生活中,当听到美妙悦耳的音乐的时候,人们顿时会觉得心情舒畅。无论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还是民族音乐,这些艺术家靠自己的艺术才能造就出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这里面包含了创作人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些作品里面,欣赏的人可以获得对不同的美的不一样的感觉。

二、新时期音乐欣赏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在音乐欣赏的时候对人非常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欣赏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也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它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实现情感上的升华,人们透过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来体悟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得到新的音乐体验。

(二)音乐审美能够健全人的品格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音乐审美就有比较深入的认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人格上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新时期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音乐欣赏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一部分的精神追求,还能够培养人健全的人格,有效地提升人的文化修养,有助于人的品格的形成。

(三)音乐审美可以促进人智力的发展

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不仅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想象力,还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对于人的智力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发展,还可以使人的联想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具有娱乐性,而且能开发智力。音乐带给人们对美的不同的感悟,使人们达到别样的境界,这种感受和熏陶是语言很难形容的,当人们听到乐曲旋律和节拍变动的时候,人们的想象力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这点就不难看出,加强音乐方面的训练是可以帮助人们拓展思维的,还有一点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那就是音乐的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记忆力。

三、新时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

当前,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欣赏古典音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以及欣赏流行音乐。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迅速,物质极端丰富,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人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一个人的审美素质能决定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世界观,古典音乐的欣赏就是比较理想的获得审美感知的方式,通过欣赏古典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气息以及高雅的艺术品性。

民族民间音乐是另一种获得审美感知的重要途径,通过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人们可以有效地获得相关的民族民间的知识和信息,这同时也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创造出了十分丰富的音乐遗产,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我们生活的热爱,拓宽艺术视野,提升欣赏音乐艺术的水平和能力。

上一篇:P2P监管下一篇:物联网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