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美音乐教育

2024-05-09

高校审美音乐教育(精选12篇)

高校审美音乐教育 篇1

目前, 高校在音乐方面的教育大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音乐是自由且多方面性的。不过事情总具有两面性, 这种自由无束的文化环境也让音乐艺术出现一些杂乱纷繁的现象, 各式鱼龙混杂的音乐通过许多现代媒体走进校园、走进家庭, 不可抵抗地进入那些审美心理还尚未成熟的心灵, 从而导致一些青少年只凭感官来选择音乐的现象, 主观感知性取代了客观的审美标准,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个不分好坏的“非鉴赏性耳朵”。从另一个角度看, 很多拥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中外音乐经典作品, 反而很少出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感受和获得那些价值性很高的音乐作品的熏陶。所以说, 把更多的音乐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上, 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已经刻不容缓。

一、对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的调查

对四川两所高校进行了有关调查, 这两所高校均对非艺术类学生开设了公共音乐课。这两所高校对学生都是采用了选修音乐课程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 其中一所高校采用了让学生自选的教育方式, 另一所采用了辅选的教育方式。两所高校相关课程主要都是关于音乐欣赏方面的内容, 其它如演奏指挥、乐理与视唱、美声唱法、戏曲音乐等都较少涉及, 从这些情况看, 我国高校似乎越来越看重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了。但是笔者却觉得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不够合理, 不仅几乎没有音乐实践活动, 而且一学年的音乐课程课时也偏少, 内容也比较单一。

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对音乐喜好的倾向, 有75%的学生平时酷爱网络流行音乐, 对国外流行音乐感兴趣的占35%左右, 而对中国戏曲和古典音乐有喜好的仅占5%。这表明了学生在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将近50%的学生很渴望学校能够开设民族音乐, 希望借此了解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 有90%的学生希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改善自身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不足, 有70%左右的学生希望一周的教学课程里面能够有四节左右的音乐课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学习有着热切的向往。

笔者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了高校的学生对音乐还是充满兴趣的, 不过因为林林总总的问题都不能够好好地学习音乐。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了当前高校在音乐审美教育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 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音乐审美教育是当代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拥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在当今全面推行和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有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音乐教育就是简单的弹弹琴、唱唱歌、跳跳舞, 甚至觉得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演出就算是音乐教育的全部, 对音乐教育没有本质上的理解, 这就造成了现实中没有足够的重视, 浮于表面, 使得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不到本质上的改变。再则, 人们受到社会上那些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思想影响, 因为音乐教育带不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所以在短时间内产生不了经济价值, 导致了很多人不重视它, 只是把音乐当成一种生活点缀, 而没有从根本上去看清它的价值。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体系中, 还是存在很多“势力眼”的弊端, 他们只把目光放在短期社会需求上, 所以就有很多诸如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存在, 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方面的培养。正是由于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 造成了高校培育出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 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品德情操不够高尚, 想象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弱, 严重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充分意识到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2、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现代的大多数高校在音乐课程方面所选择的教材大多属于西方音乐方面的内容, 本民族音乐反而很少, 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音乐, 在普通教材上根本就找不到, 这种现象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形式不符合, 对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不利。在中国有人曾称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零头”或“稀释物”, 比如说我国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音乐欣赏课程。一整学期下来, 屈指来算也就那么十来个课时留给音乐教育课程,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教师们一般都是选取一些国内外

I实NTE践LL与IGE探NC索E························

知名曲子一一播放给学生们去欣赏, 有的老师会对学生仔细分析如何欣赏这些曲子, 甚至有的教师只是单纯的播放, 学生只是单纯的带着耳朵听, 长此以往, 学生将渐渐失去了在音乐方面的分析力和判断力。这种简单的教学课程内容对现在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有着很负面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还很欠缺, 而这种教育弊端的存在, 应该说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难辞其咎, 这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失败。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思考, 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各式流行音乐横行的情势下, 一步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3、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现代大多数高校在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不是以音乐教学的角度来学习音乐, 而是以语言来诠释音乐。很多大学教师在非音乐专业课程上只是用习惯性语言和普通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音乐教学, 却没有意识到音乐方式思维的意义及其价值, 所以更别提能够培育出有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学生。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几乎纯语言化和非正式音乐教学的方式造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大下降,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良现象。笔者认为, 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应当加强非语言化的教学, 否则, 就会象托马斯说的那样, 现代的这样一些课程, 一到四年级后, 便逐渐地更加言语化了。等到的毕业时候, 我们会发现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和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区别了。而学生们为了最后阶段考试的通过, 他们也只好强硬头皮去记忆那些纯语言化的东西, 而早把音乐教学中的那些“音乐思维”和“音乐规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就导致教学产生了负面的效果。这说明, 今天的音乐教育课实际上是把本该用来欣赏怡情的音乐变成了一种拿来记忆的东西。

4、教材的不合理选择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这说的是好的书, 所以说, 一本好的教材将影响着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这是长期的教学实践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大学音乐教材的选择应该要拥有简明性、循序性、实践性等特点, 需要注重先普及后提高, 需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从而让学生们可以学习到音乐审美和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 这对他们来说既可以充实他们知识的口袋, 又可以为以后在音乐方面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功底。笔者调查发现, 现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大多都是照搬专业音乐课程的教科书, 专业化程度太高, 不符合教育的真实目的。还有一些高校认为大部分新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水平较低, 而采用了一些太过基础的教材, 甚至还复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理论层次低, 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

5、师资水平的影响

基于音乐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的不同性质, 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音乐教师不但应当要有坚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清晰的音乐教学思维, 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整体性道德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素质水平, 因为音乐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人类赋予其文化内涵的精神存在。学校应当对音乐教师的聘任严格把关, 并对其施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 音乐教师要在本专业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很高的学科科研水平, 也要拥有良好的敬岗爱业精神。对于那些只懂得照本宣科, 不懂得和学生交流意见的执教者应该使其尽快更换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 让他们配合学校一起对音乐教学存在的隐患进行结构调整, 一同解决一些音乐教学弊端, 同时针对目前遇到的一些有待马上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学校应该从课堂实际出发, 逐步建立起以音乐作品人文性为核心的全面教学观,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更多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体会到音乐的艺术价值和音乐的审美观念。高校还应当阔宽渠道, 让各种层次的音乐教师进修培养, 同时积极引进一些有深厚教学功底的音乐教师, 充实师资队伍, 在普通高校中建立一支有素质、有文化、有经验、有水平、有较深音乐文化理论功底的师资队伍。

6、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许多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很少组织和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只懂得一些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茫然失措。在普通高校中,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艺术团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却忽略了艺术团的包容性。一般情况下, 艺术团只能够允许为数不多的同学参加, 学校又没有其它的音乐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其他同学, 从而导致了音乐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普通高校应设立公共音乐课, 让全部高校学生都能有权利进行音乐文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三合一”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三合一”, 就是既要注重理论教学, 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还要加强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互动, 最后再将这些音乐教学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学, 必须加大基础试唱课和基础理论课方面教学的力度。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基础试唱这两门课程是打开音乐艺术殿堂的金钥匙, 这两门课程如果掌握牢固, 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在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同时, 还必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实践, 使得同学们可以在自身实践环境中更多地去体会和感受音乐、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水平。在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还要时刻谨记把音乐审美教育和其它文化艺术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要在校园内形成一个更大的音乐审美文化环境, 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 让更多的人得到音乐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2]金玺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中国高教教研究》, 2003年第5期。

[3]张团燕:《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17期。

[4]何斌:《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5]张沛:《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6]多纳德·霍杰斯著, 刘沛、任恺泽译:《音乐心理学手册》,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年。

[7]王次诏:《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高校审美音乐教育 篇2

3.1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升审美评价能力

音乐是高校学生一种实现审美能力的体现,音乐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也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所以说音乐的现实形态,是对现实艺术的一种加工的现实没的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在正确的引导下能更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风格、旋律等更多的音乐知识,也同时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调,让学生能了解音乐作品更深的蕴意,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也能更好的领会音乐内涵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使得音乐教育不仅成为基础教育,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作为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魅力,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主要通过音乐作品来不断地了解音乐创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风格等信息内容,还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理论基础和表演技巧等,在音乐学习上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最终学生要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好地深入了解我国悠久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音乐文化,扩宽高校学生的自我审美视野,培养他们的对多元化文化的热爱和了解,这样都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开发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使得创造力成为人类社会能动性的最高体现,同时也给了高校教学新的要求,让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综合。高校在培养学生上不仅要体现在对知识传播讲授上,也要对学生自身创造力和创造思维上的培养,音乐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创造力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博.音乐审美素质的养成与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5):106.

[2]万雅娜.新时期音乐审美的“异化”现象探讨[J].黄河之声,(1):90-91.

[3]付馨.大学生音乐审美行为探究[J].才智,2014(13):165.

[4]覃春梅.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6):147-148.

[5]白如雪.对音乐审美的思考与认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44-45.

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分析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今的高校音乐教学课堂中应大力进行开放式教育,构建人文教育结构,提高音乐课程的内涵,教育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让音乐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并在艺术实践中融入真情实感,抒发情感,提高音乐素质,培养审美能力。

一 、培养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一)陶冶学生情操

众所周知艺术能够让人进行情感宣泄,人类各种不同的欲望被社会中的各种法律因素、宗教信仰、道德等限制,很多时候处在了压抑的状态。高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已经基本成熟,心理内部的一些压力和情绪通过音乐能够得以内心到发泄,在艺术的殿堂中得到寄托和满足,将自身的一些情绪表达转化为社会认可的文明方式。如此情感的艺术表达手段将感性和理性合理融合到一起,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同时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同时应重视自己的道德素质培养,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如此才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音乐能够将人的审美情感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道德情感,对于后续的行为造成影响。经过长久性的熏陶,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高校的音乐审美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完全依靠天生来获得的,大部分人是通过后期的培养教育而得到的,学生学习系统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在艺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系统的讲解音乐作品,作品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情感,创作技巧等等,学生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开拓他们的思想视野,让学生们的思想插上翅膀,打开他们在各领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动力。提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和感知,音乐教育的核心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和感受,主体具有感受能力,才能发觉音乐艺术的美,高校通过开设音乐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能力。进行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欣赏能力,学会了欣赏才能够感悟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识,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情感培养

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音乐是大学生能够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表达情感方法,高校学生基于自身的深刻感受,将自身饱满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利用音乐实现感情的共鸣,这是培养高校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审美愉悦性

审美教育工作的展开保持在一定的氛围中,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营造出具体适合的气氛,给予参与到教学中的老师或是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美好体验,感受快乐、满足、甚至是愉悦。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快乐的学习,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对于音乐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让学生的学习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才能够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主体的积极性提升,在音乐课程中感受到艺术带给他们的美的感受,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知识的讲授是学生们真正提高欣赏音乐水平的关键。在高校音乐课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的同时。必须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每个作品的创作时期及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到作曲家的创作风格,都是高校音乐课程中重要部分,这样学生们对欣赏音乐的水平能够大幅度的得以提高,更能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精髓。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多年来虽然高校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但是由于实际实施中没有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实际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学生对自己思维想象产生怀疑,抑制了自身的想象力。学生自我的想象力是欣赏过程的一种提升和升华,音乐的表达是具有随意性的,不同的主体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老师应给予学生不同感受一定的认可和尊重,开发他们与众不同的个体。激发出学生们的无限遐想空间。

(五)重视实践创造能力

高校在艺术实践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更加重视音乐表达中的各种和声、节奏、旋律等,给予学生主体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感受,利用互相合作的方式学会相互配合,改善单一教学中的各种缺点,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听觉水平,拓宽原有的音乐教学手段;部分条件基础比较好的高校还可以配合使用各种的乐器展开教学。乐器的学习能将以往的基本知识内容进行巩固,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合作的配合增加了对作品情感的表达,从而更加准确地达到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丰富了学生生活的同时促进主体的积极性,实践合作的配合增加了高校的音乐教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未来社会发展不仅仅需要技术性的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尚的综合性人才,高校音乐教学中老师将理论实践合理结合,补充课外音乐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更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梁红.张平.浅析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3.

高校音乐欣赏与审美素质教育刍议 篇4

一、掌握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特征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载体,是情感展现的一种直接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直达聆听者的内心,使得听众能够通过音乐的欣赏,了解作者当时的内心动态以及所渲染的情感。而音乐作品的记录以及传播,则完全依靠旋律进行。换言之,旋律即是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气势、音乐的优美、音乐的节奏均依靠旋律而展示。例如, 高亢的音乐气势将会使得听众心情激动,节奏舒缓的音乐将会使得听众心情平缓。而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也只有当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同学生的生活经历等产生共鸣时,方能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真谛进行理解。因此,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也不尽相同。此外,音乐的传播无国家、地域的限制, 因此在对不同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旋律当中的抑扬顿挫进行赏析,则能够体会到异族风情, 了解其音乐当中的情感。此外,当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开展审美素质教育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对美有着全新的诠释,丰富其情感, 消除其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其审美能力。

二、掌握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愉悦其心情,改善其精神面貌。在轻松的环境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弥补其性格缺陷。同时,由于音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在审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音乐欣赏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合理的调节,缓解其心理的疲劳程度,提升其生活的健康指数。许多高校开设了音乐课程,而该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在现今的音乐当中,其主要包括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三种。而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欣赏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变化, 对音乐进行细细品味。首先,应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同时,根据对音乐作品所流露的情感的体会, 结合自身的经历,使单纯的音乐欣赏变为对自身生活的感触,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三、掌握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措施

第一,对音乐效果进行深入赏析。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通过声音传递到听众的耳朵当中,因此当人们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首先对音乐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对高低音、音乐的节奏等。从而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达到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欣赏的目的,为审美素质教育提供帮助。

第二,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高校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在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对音乐进行辨析的能力。例如,在对某个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高校学生首先应能够对音乐作品当中的高音区以及低音区进行区分,对音乐的节拍进行辨析,从而能够全面了解音乐作品,有助于其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一般而言,音乐作品通常包含着特定时代下作者的感情。同时,对于音乐而言,其多数作品均有歌词相配。而理解歌词含义的难度较小,且加之其具有直观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对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体会的过程中,则能够结合相应的旋律、节拍等,对音乐当中的情感进行把握。此外,学生可通过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当时的心态等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对音乐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提升对音乐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音乐的各个要素,才能够对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品评。然而,在音乐的赏析期间,各个要素之间并非毫无关联,例如乐曲结构的差异,通常预示着音乐当中所包含情感的差异;而当声部存在差异时,则会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则对审美素质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此外, 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其得到思想上的启发。

第四,延长对音乐作品的记忆时间。音乐作品的欣赏均有时间的限制,在音乐的播放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终将结束。因此,记住音乐作品当中的相关内容,则对音乐欣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高校的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充足的记忆时间时,将不能对前一部分的音乐进行深刻的记忆,从而在对后一部分的音乐进行欣赏时,无法将前后若干部分的音乐联系起来。同时,当高校学生无法对之前所欣赏过的音乐进行深刻记忆时,在欣赏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音乐时,则无法将它们进行深入对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影响其审美素质的提高。

第五,加强多元化音乐对学生的作用。在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多元化的音乐欣赏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实际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则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彻底的净化,使其能够自觉地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同时, 运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时,将音乐同自身的切身感受紧密联系起来, 进而提升其审美素质。此外,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实行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底蕴的学生均能够通过音乐教育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最终达到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大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时期, 其情感较为丰富。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采用音乐欣赏的方式对其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则能够较好地净化其心灵,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在对高校学生实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其直接目的在于提升其音乐审美的素质, 使其养成热爱生活的习惯。而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

摘要:在高等学校的审美素质教育当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地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深入的欣赏,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审美思路,最终达到提升高校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文章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讨论。

高校审美音乐教育 篇5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高校审美音乐教育 篇6

我们考察一个艺术作品,不仅只看其艺术形式美不美,更要看其是否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美学和艺术修养还不高,对美的感受、理解、评价和创造能力还不强,容易出现盲目从众、随大流、单纯注重艺术性而忽略思想性、只强调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片面强调艺术美而忽略情感体验等审美误区。《江南style》走红大学校园,让大学生的审美缺陷有所暴露。

《江南style》之所以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折射出消费文化下大学生审美取向的以下特点:

一是审美的泛化。在传统观点看来,“美”这个话题是庄重严肃、不容亵渎的,美和丑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在一些大学生眼中,传统审美神圣性已被消解,日常生活中不管什么事物,即使它再丑,只要能带来娱乐和笑声,都可以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是审美的庸俗化。一些大学生觉得只要快活、满意就行,他们躲避崇高,拒绝神圣,喜欢另类,欣赏暧昧,用调侃的语调说话,以游戏的态度做事,抱着玩世不恭的心态做人。他们觉得调侃、恶搞、肥皂剧很好玩,“爽”“酷”“炫”是他们脱口而出的赞美。有的追求一时的感官刺激和快感,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和自我释放。

三是审美符号化。大学生看中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还有其符号象征意义,通过消费商品符号来展示自己的审美品味。《江南style》成为流行与时尚的代名词,“草根”也可以像明星和大牌那样“秀”一回“骑马舞”,把视频发到网上,找些粉丝,赚点眼球,找到一些成就感和自豪感。

不可否认,消费文化的兴起和审美生活化的潮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狂欢和浮华之后留下的是落寞,片面追求消费至上、享乐至上将影响人的精神价值和人的发展。如果大学生像追捧《江南style》骑马舞一样盲目从众和追赶潮流,片面追求快感至上,将导致人文缺失,背离对真善美的追求,严重的会失去批判力和创造力,出现精神上的虚无和疲惫。

基于此,应该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高校可尝试做好以下三个工作:

首先,加强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的审美教育工作,利用广播站、网络、宣传栏等,进行音乐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帮助学生把握音乐的文化内涵,感悟作品高尚的艺术形象与情感,深入了解音乐的思想美,逐渐养成内外兼修、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

其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拉近高雅艺术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一个更容易接触音乐和提升音乐素养、感受音乐魅力的平台,促进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传承。有人将纯娱乐性的通俗流行音乐比喻为“零食”,大学生仅吃“零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是要吃“主食”,即经典音乐,在与经典音乐的“亲密接触”中培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再次,鼓励创作贴近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经常开展音乐欣赏讲座、成立学生音乐社团、举行音乐剧表演和歌咏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向上、陶冶情操的艺术氛围,使大学生在生活中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感悟生活,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一定的娱乐与放松,用正确的审美取向去欣赏生活,从而塑造完美人格,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成人教育的审美策略分析 篇7

一、赋予高校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时代性

审美通常是指人类对美的一种体验, 涵盖了人的特定价值诉求, 这其中, 人类最主要的情感追求为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褒扬。在当代中国, 对安乐、安宁、安全的诉求和期许, 对合作、和平和和谐地褒扬和向往, 对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诉求和认同, 大概是这个时代人们最主要的愿景诉求,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生态、人与社会的关系态度。但在另一方面, 目前中国也普遍存在着大肆破坏、严重污染、大量消耗和快速发展想结合统一的阶段, 人们为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外而感到悲愤, 糟糕的生态环境对同时人们的内心幸福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我国正在提倡建设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 以推进社会的大融合、大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如今这样新的历史阶段, 安宁、安全、和谐、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已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的主要价值诉求。

审美也许没有主观意志利益的驱使, 但美具有让人普遍获得愉快的力量, 因此, 客观上审美让人的某些诉求得到满足。同时也引起人类对某些美好事物的向往, 并给予人类追求的冲动和动力。由此可见, 人类至少的理想与精神寄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对美的健康憧憬。因此对成人开展一定的审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更加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诉求, 而且有利于于人们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将审美策略引入成人教育, 赋予其新鲜的时代气息, 对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引导, 无疑会提高成人教育内容的整体质量。

二、使高校成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得到增强

审美引起人类对某些美好事物的向往, 并给予人类追求的冲动和动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应该将审美策略引入成人教育。为满足成人教育中的审美策略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 必然改革和完善传统成人教育的内容体系。在中国, 国家价值观与教育理念对成人教育产生了深入影响, 受到较多的政治教育和知识灌输。再者, 成人教育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等基础条件本身就较为薄弱, 因此, 成人教育进行改革和改善的难度很大。过去的成人教育承接着基础教育的模式和体系, 并未根据成人这一群体的特点, 也未对学生未来从事劳动需应对的问题进行考虑。教学方式仍以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为主, 对学生规律认知的要求高, 对人性及学生的个性缺乏关心。如今这样的教学内容已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 难以满足发展的中国对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形式下, 当代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提倡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反感极端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逐渐摒弃肤浅的享乐主义, 而转向对先进精神文化的享受;反感生态环境污染, 向往自然环保的住所。这些都说明了如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已经正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审美素质在不断提高。因此, 应该加强人们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成人教育过程中, 应以人为本, 在教材内容中加入修养和知识。特别是要激发人的信心、热情和兴趣, 减少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失望和恐惧情绪。另外, 应该加强人们对社会运行、公共治理、国家制度等各方面的科学认识, 建立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为此, 要在成人教育教材中加入文化、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为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之类、人类之美和自然之美, 促进学生理智、理性地与人和自然相处, 应将生态和环保知识加入成人教育教学的内容中。

三、使成人教育活动的可接受性得到加强

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 应对成人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同类别与同级别的关系, 类别间与级别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要将这些关系处理好, 应该将利益杂念消除, 将对象及自己身上的某一点进行爱护和珍视, 并进一步激活成一种精神力量。为将全部的人置于平等的地位, 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不仅要重视主体对精神的满足, 还要珍视和爱护客体的优点。另外, 成人教育还要注意主体和客体共同和各自的需求, 这是主客体对于美好前途或友好关系的期待。

四、激发高效成人教育主客体的创造性

人类的审美活动纯粹是审美主体的自由, 不受社会力量的影响。因此, 审美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就对审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对学生的创新性和主体性进行培养, 不同于基础教育, 成人教育需要及时和直接地将人才输入到社会劳动生产中去。成人教育科学手段和理念的改进需要引入审美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 要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 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并对其进行提高;对客体的学生来说, 也不应单单机械式地接受课堂知识, 也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定位, 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实现自身价值。

五、结语

总之, 成人教育中藏有美的资源。应该将审美策略引入高校成人教育, 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进而激活成人教育中的美的资源, 最终达到培养与创造美这一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昊.论教育精神与教育的美学精神——教育美学的精神追求[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贾永生.教育美学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3]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美育论集[A].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4]杨郁.美育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 2007.

[5]宋丽娟.浅谈美学教育的基本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在高校开展审美理想教育的探索 篇8

目前大学里开展的审美教育, 都停留在初始的层面, 即只是满足于官能和情感体验的层面。有的学校的部分院系, 例如人文、艺术等会涉及到技能形式层面, 但在审美理想教育方面几乎没有。审美理想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理论的学习, 二是审美实践活动。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提高。

一、审美理论的主要内容

审美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美学基础理论、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其他审美常识。

1、美学基础理论及艺术理论对于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审美实践中的盲目性而增强其自觉性, 还可以发挥主体在审美实践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材料, 要求创造者必须了解自己理想中的审美客体的特性和规律。例如专门的艺术理论对开发艺术才能和掌握特殊的艺术技能一定有所帮助。

当代的美学已从科学论转向跨学科论。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美学理论时, 不仅要与哲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相联系, 而且也注意引入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范畴。

当代美学更关注具体的审美生活或审美文化。如美容、美发、美食、美肤等, 已成为分散在具体行业中、专门分列出来备受人们关注的“实学”。

当代美学更注重亲身的审美体验。以往的美学惯于从一个固定的哲学观点去推演整个美学体系, 如今已从演绎论转向体验论了。

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对人的审美素质发生积极的影响, 理论将通过理性在人的内心深处建立起某种心理结构, 这种心理结构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稳定的结构。学习美学基础理论, 旨在使大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 从理论上引起对审美的重视。

2、健康的审美趣味、崇高的审美理想, 积极的审美态度, 来自高水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稳定、思想进步, 必然带来各个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 迫切要求人们增强创造生活美的能力。因此, 审美理想教育与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蔡元培认为, “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3、其他的审美常识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所涉及的审美常识。如人们生活中服饰的变化, 色彩的流行, 饮食的讲究, 室内装饰的格调等等。这些生活审美, 一方面由于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的积累, 有着广泛的一致性, 几乎在一切人类和不同时代通用;另一方面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和阶层性的审美理想, 是变化的, 在一定的地域、时代和阶层中又有一致性, 因此也是一种审美常识。掌握这些审美常识, 对于我们审美理想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二、审美实践活动

在进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前, 人们总要在头脑中事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结果的具体意象。当这种意象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审美理想的时候, 它就会促使审美创造者为之而努力。

审美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审美创造活动, 是创造者实现审美理想的高级实践活动。确立什么样的审美理想, 必然会影响审美创造的结果。确立高尚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审美理想, 是进行审美创造的基本条件。比如, 中国古代的庄子, 他的理想境界是“虚静”, 在此理想的驱使下, 他便创做出了《逍遥游》等作品。虽然他所希望获得的自由,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虚构的自由, 他所对社会现实的超越, 也只能是心理的超越, 但这种心理的超越, 却是与审美理想内在相通的。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 他在艺术上追求的是“孩子气” (即真率) 的精神境界, 又出于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残杀、仁爱和平的审美理想, 创做出了《护生画集》。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出于真、美的审美理想, 创做出了《呐喊》、《彷徨》等。

具体的实践活动有: (1) 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选看一些格调较高的文艺作品; (2) 帮助学生自觉排除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 (3) 引导学生经常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周围的人和事; (4) 给学生开展各种与美有关的兴趣活动, 以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的需要, 等等。

审美实践活动不但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体验实践, 进行生活积累, 进行学习探索, 进行磨练总结, 再加上先天诸多的良好素质, 还必须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实践的培养和训练。

摘要:审美理想教育能进一步的提高理智感的获得和道德感的形成, 在对人的涵养与塑造方面, 它具有其他教育内容与方法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能够激励人们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追求美、创造美。开展有益的审美理想教育对身心正处在旺盛发展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审美理想,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高校审美音乐教育 篇9

一、摆正审美教育在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地位, 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教学形式及方法的多样化、新颖化。在音乐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审美特征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教学。在学校, 音乐教育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教育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教会学生多向思维, 而不是单向思维;培养发展学生的创作技巧和应用美学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 而这种感知和理解却是以其他形式无法获得的。音乐课程之所以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就在于音乐的特殊性。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 音乐素有艺术王冠之称。它最集中地凝结并感性显现了人的精神观念本质力量, 特别是人的情感本质力量的精髓和魅力。因此, 通过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艺术作品, 使学生具备把握、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的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究精神, 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体验、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文化艺术中蕴涵的人类丰富情感与思想并能领会“爱、喜、怒、悲”等典型的人类感情。总之,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培养人对音乐的爱好和享受, 使之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培养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和鉴赏的能力。

二、培养审美兴趣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而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 正是一个不断探索, 不断创造的过程。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 即美的感觉, 借助于它, 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 不仅要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 而且要有生理的快乐,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 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 “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 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 生动有趣的讲解, 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 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 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欣赏为欣赏者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 使欣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的同时, 还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 并促进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 扬善去恶, 褒美贬丑, 从而培养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于如何从音乐作品的结构、教材、体裁、风格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的能力, 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 从古至今, 从中到外, 不同题材, 不同风格的作品, 总是用特殊的形式伴随着人类生活, 体现着人类的美与丑。选择好授课教材, 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 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 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 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如小提琴协奏《梁山伯与驻英台》就是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 歌颂了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 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 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从全曲的结构形式上来分析, 根据作品所引示的“相爱、抗婚、化蝶”的情节, 促进理解音乐的内容。此外, 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创作意图等,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处在什么艰难时期, 当时是什么时代, 词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后, 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四、明确音乐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 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 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 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 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作为音乐教育者, 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合理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 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 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助性教学。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 始终不能偏离美育的方向。音乐课程有辅德的价值, 这是它的外在价值之一, 而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只有实现了它的内在价值, 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外在价值, 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一些功效, 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 从音乐知识中学习人生的哲理, 这些都是以音乐的感悟为基础和前提的, 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 也就无法谈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也是“以美辅德”的含义所在。音乐课的教学重在过程, 在这个过程

浅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童付超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民办学校给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就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与问题、困境与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的对策, 以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关键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与问题

1. 教学经验丰富。

一般而言, 到民办学校任职的教师都有较高的学历, 他们从教时间长, 教学经验丰富, 对课程有着深入的把握, 课堂教学质量较高。这些教师大多热爱教育事业, 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曾经是公办学校的骨干, 现在到民办学校工作, 找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天地, 愿意为实现理想而勤恳工作。这是民办学校相对于公办学校的一大优势。

2. 教师队伍不稳。

由于教师本身、社会及学校几方面的原因, 导致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频繁的人员调动使学校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师群体, 对学生的教育也缺乏长期规划。

3. 教师培训缺乏。

民办学校领导很容易忽视教师在职培训, 充分挖掘其潜力。教师也往往因能胜任工作而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紧迫感。大多数公办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如果民办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势必会扩大, 并将最终损害民办学校利益。

4. 教学定位欠佳。

由于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曾经是或现在仍然是公办学校的教学骨干, 在工作中取得过不少成绩, 他们对学生期望值一般也比较高, 但民办学校学生入学成绩大多低于公办学校, 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一些教师感到上课“带不动”, 有时连教学进度也难以完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困境与成因

1.立法欠完善。为了规范民办教育,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定, 但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起步较晚, 教育法规体系尚不成熟。

2.管理不健全。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管理体制而言,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有序的民办教育管理体系, 各部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交叉重叠。就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而言, 民办学校普遍缺乏保障教师权利的机构, 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 仍采用“家长式”或“家庭式”管理。

3.地位未确定。一些地方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就是管理好公办学校, 对民办学校则轻描淡写, 既无切实措施, 也无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 任其自生自灭。

4.福利无保障。在人们的印象中, 民办学校是与“财力雄厚”“条件优越”“设备精良”, 甚至“贵族学校”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对一部分民办学校来说, 这无疑是事实。但若这些学校经营不善, 或举办学校的主体组织运行不佳, 就会波及教师待遇, 教师不得不承担一定的风险。

当中师生的相互交流, 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能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 学生能否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 这是衡量一堂音乐课成败的主要标准。因此, 音乐课的教学应是审美教育为主, 而德育为辅的教学。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讲解某首歌曲内容时, 没必要长篇大论花上大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及随之引发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情操等等审美以外的东西, 而应把音乐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引导他们从音乐的音响中感受并逐渐学会领悟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说理”远远不及学生听觉的主动参与, 音乐教学的审美

三、解决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管理推向市场化。首先, 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使民办学校教师能与公立学校教师享有同样平等的条件。其次, 打破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流动的壁垒, 疏通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的渠道, 建立统一教师市场, 建立教师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后, 校长用人之道、治学之道是关健。这样的学校就有凝聚力, 就有形成高质量教师资队伍的基础。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保持健康心态。这是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别采取对策。第一, 全社会要整体联动, 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工作环境, 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二, 学校应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 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改进领导方式, 推行人性化管理, 努力为教育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第三, 教师应该从我做起, 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适时地调节好自已的心态与情绪。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 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3.以人为本, 真正把教师当成学校主人。坚持“以福利待遇留人、以情动人留人”的原则, 关心教师福利待遇, 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 建立起老师对学校的信任, 消除教师的打工心态, 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有足够的尊重与理解, 真正把教师当成学校的主人。

4.鼓励上进, 提供机会促使上进, 实现双赢。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 关键都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 更是办名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而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 对教师的理念、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能进行优化, 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适应本校需要的教师队伍。同时, 进行相应规模的教师储备, 以达到办学规模与教师的配套,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波.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龚乃清.石狮市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

作者简介:

童付超, 绵阳师范学院教师, 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性、音乐性、艺术性不能忽视。

教学实践证明: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通过形式美到内容美, 再到精神美的审美教育, 能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能力, 获得美的正确认识。具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 就能使学生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对生活的美丑、善恶、等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 就能把学生引入正确的审美之路, 让美育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出爱祖国、爱人民、有知识、讲道德的一代新人。

摘要:音乐教育,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主要还在于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审美教育,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且能促进人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与协调, 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 音乐教育的核心应当是音乐审美教育。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篇10

声乐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在声乐教学中,它既是一种学习声乐技能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活动。对于声乐这种表演艺术而言,它是通过声音和乐器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开展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声乐弹奏技能和专业的知识,无论学生是在听教师弹奏还是自己弹奏,都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声乐教学没有全面地落实审美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违背了声乐教学的本质要求,不利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里,对音乐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积极的开展审美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华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生身世界,所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在当代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五大维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既是学习声乐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审美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声乐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以审美为核心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偏重于声乐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完全把学生对美的鉴赏、认识以及表达给忽视掉,从而学生在弹唱的时候只掌握弹奏技巧,忽略了情感表达,学生弹奏出来的乐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2. 缺乏实践

对于声乐这门课堂来讲,它的实践性较强,然而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理论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实践。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由于缺乏实践,学生难以发现声乐中蕴藏的美,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

3. 专业教师的匮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一方面,现有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效,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教学,不注重审美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1. 提高重视

高校声乐教学在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交给学生专业的声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同时还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弹奏。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声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1。

2. 注重实践

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声乐只有表演出来,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的不完善和改进。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审美教育,必须强化实践。作为教师,要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引导,强化学生音乐表演的完美型,进而促进审美教育2。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

3.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高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作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3。

4. 提高对乐器的认识

声乐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不仅包括音乐理论,同时还包括了演唱技巧、乐器演奏等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来进行。而乐器演奏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乐器可以提高演奏效果,丰富演奏已经,而不合适的乐器就会破坏演奏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乐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进而便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乐器4。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主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2,11:238-239.

22 .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33 .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2015,05:136-137.

试析当代高校辅导员的审美教育观 篇11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审美教育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如果突破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框架,直接把审美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放在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诚然,所有教育的最终目标都离不开这个范畴,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这是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这也是审美教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的本质特征。德育、智育中也不乏情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注重理性,往往带有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意味,而审美教育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科技日新月异,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但也有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一些不良影响。在大学生中表现为:大学生以现实功利为衡量尺度,热衷于各种证书以便自我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获得一个有利的位置,而渐渐地淡忘了自身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至于造成如今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有的学生不免会出现审美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三大基本能力的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

综合起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审美观的时尚化

流行、时尚以及诸如此类的字眼成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轻部落的追求之一。当前大学生最喜爱的音乐是流行音乐。在大学生最喜爱的歌曲排行榜上,大多都是流行音乐。当今大学生选择服饰时首先参考的标准就是“是否流行”。选择发型的标准是“是否时髦,是不是够前卫”。在他们看来,只有流行的东西才是符合时代性的,才是美的。

2.大学生审美观的通俗化

通俗歌曲、通俗文学、通俗化艺术如娱乐性电影、电视等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网络的多媒体性能为当代大学生的通俗化审美观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因为网络的多媒体功能的综合性、全面性,使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进入审美活动中,面对这有声有色的审美对象,面对这给多种感官带来强大冲击的审美感受,大学生们不愿意再像过去那样在宁静的教室里,柔和的灯光下捧读文学名著了。

3.大学生审美观的感性化

当代大学生多数还是崇尚抒情及富有哲理性的文化生活。但也有不少学生追求感性上的“富于变幻”、“刺激”或“富有情调”。对于节奏鲜明,节律较快的音乐,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或者非常喜欢。在现代“劲”舞或“锐”舞与民族舞蹈之间,大学生把感性多倾向于前者。感官的刺激似乎比理性的思考更能吸引大学生。

4.大学生审美观的搁浅现象

所谓搁浅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当今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存在着诸多问题,肤浅化、表面化、感性化的审美观难以与大学生的要求相一致。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评价自己的审美能力,也不十分了解美的真正内涵。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听音乐只是“听热闹”而不是“听门道”,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的山水画表示“欣赏不了”或“不知道怎么欣赏”。

5.大学生审美观的非主流化

当前大学生对于一些主流的文化仍然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但当前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存在着非主流化的趋势。

面对当前大学生审美观的现状,要想有效地消解其中的负面影响,就必须依赖审美教育。因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人必须通过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性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而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大学课堂还存在一些灌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在他们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风华正茂的年代,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诗意盎然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而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高校辅导员应树立的审美教育观

高等学校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学生全面成才和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教育观。

1.高校辅导员的审美教育观

高校辅导员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成才和就业服务。高校辅导员树立的审美教育观应该以学生为着眼点,第一,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第二,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第三,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恰如其分地表现美。第四,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2.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1)应当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要认识到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对审美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

(2)在大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应当与他们的学科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辅导员要与学科专业教师进行很好的沟通,使审美教育切实地开展起来。双方互助共进,一起创造美的教育境界。

(3)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从宏观方面来看,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精神素质的塑造,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在开展艺术教育中,应该是普及型素质型的艺术审美、艺术体验教育,侧重审美、欣赏和体悟。要尽可能地多鼓励学生去选修一些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课,音乐、绘画欣赏课,以及多参加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同时,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辅导员还应尽可能地增大自己的知识广度,适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运用艺术门类的知识技能来丰富专业知识,以多种审美通道开发大学生的艺术潜能。

(4)以校园文化为媒介,发掘审美教育的潜能

辅导员要学会利用校园中现有的审美教育的资源。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艺术社团(书画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及各种共建活动等。辅导员应组织和鼓舞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丰富多彩而又轻松愉快的审美活动中,这不仅能使大学生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紧张的情绪得到缓和,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盎然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教育个性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和谐的外部氛围。

(5)进一步开阔审美教育的视野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审美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自然而然地给学生以美的潜移默化,从而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6)组织社会实践,拓宽审美教育的领域

审美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实践。辅导员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培训、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增进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对自己的估价趋于实际,逐步认识到只有以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事业,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对人民真正有用的人。提高了自己对美的理性认识,提高了审美品位,开阔了自己的审美视野。

(7)推出特色工作,展示审美教育活力

审美教育活力的发挥要通过学生工作中的特色来展示。特色性的工作容易激起人们的兴趣,调动大家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为此,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中要适当地开展一些适合本校学生工作的学生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开展“标兵示范活动”,帮助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在校期间有章可循,有事可做,有样可学;通过开展“爱心工程”,帮助大学生“解困、助学、健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注重审美教育的原则

(1)明确指导思想

大学生是社会上有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应该说,当代大学生要能承前启后,借鉴创新。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修养方面始终发展不平衡。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当下大工夫抓好审美教育工作,要敢于开阔视野,立足人类文化,着眼于主流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有内涵的审美教育。

(2)注重文化内涵

大学的审美教育应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作品。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应注重启迪他们对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思考。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历史上经典的文化产物,历史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是非常生动、深刻的,最利于在历史大背景下,剖析那些名篇名作,使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中,逐渐深化对文化艺术的特点、社会功能等问题的认识,进一步领会文化的真正内涵。

(3)强化教师职责

继承和发扬世界优秀的文化,并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积极有效的部分,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作为辅导员,在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从多方面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能力,把从人民那儿接受过来的、人类共有的审美财富,经过加工提炼,改造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教育形式,重新送还给年轻的一代。

(4)加大重视程度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关键词:体育教学,审美教育,体形美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样, 美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将美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即美育, 是以培养美好心灵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各个领域。在体育教学中, 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使学生拥有健美而匀称的体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性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提高学生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表现

1. 形体美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 使人展现出一种形体美。形体美是自然美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 形体美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通过系统而科学的锻炼充分展现人体的自然美。

2. 心灵美

体育运动有严格而完整的规则, 是一种有组织性纪律性的集体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 是一个磨炼人的体力、意志、耐心、毅力的过程。学者王国维曾说过,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精神与身体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应该分成体育和心育。此外, 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美。体育比赛中运动健儿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强健的体魄就是一种形体美, 而体操、滑冰、篮球等比赛则充分展现了艺术美、力量美, 这些活动无疑会陶冶人的心灵。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审美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让学生知道美的内涵与具体内容。大学时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们十分希望用美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 通过教师自身进行审美教育

第一, 教师的体态美。古人云,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体态等有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教师的体态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时期, 学生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都较强, 教师的仪表教态、学识涵养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能够给学生留下朝气、健美、儒雅的印象, 自然会影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

第二, 教师要讲究语言表达美和动作示范美。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力求做到: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表达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示范动作干净利落、优雅而准确。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里钦佩教师, 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2. 实现教学手段的艺术化

当前许多国家都将舞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美国为例, 节奏运动课的课时占小学低年级课时总量的20%, 舞蹈课约占初中课时总量的10%, 同时许多州都将社交舞蹈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节奏、舞蹈旋律、广播体操等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将音乐节拍运用到体育动作和队形训练之中, 用健美操、放松操、武术操等体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动作协调性等, 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请优秀运动员进行动作表演,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例如, 体育运动前, 准备活动的动作设计要优美大方, 让学生学而不烦、练而不厌, 使学生能够受到美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互助、坚忍不拔的精神。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应不断加强研究和探讨, 以实现体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1]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2]黄渭铭.简论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体育科学, 1990 (1) [2]黄渭铭.简论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体育科学, 1990 (1)

上一篇:肺动脉介入下一篇:校企协同创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