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审美教育(精选5篇)
地理与审美教育 篇1
摘要:地理审美教育是进一步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效的地理美育策略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与学生审美能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家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黄京鸿.审美情趣与地理教学渗透美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3.
地理与审美教育 篇2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课程;审美教育
一、高中地理课程审美教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地理课程美育的功能
(1)自然美教育功能。地理教学中的自然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广泛涉及各种自然景观,宇宙、海陆、山川、自然生态等无所不及,自然景观美体现得比较全面。
(2)人文美教育功能。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中。人文地理教学广泛涉及各种人文现象和人文景观,包括人种、民族、城市、乡村、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通信、贸易、文化、旅游、政治等,其中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美和精神文明美。
2.地理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欣赏大自然、美化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机会。把审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自然和人文的美,使自己的感受活动逐渐适应现实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对地理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以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累积审美经验,培养审美意识,从而为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奠定厚实的基础。
(2)培養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美,如何创造。如我国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浩浩荡荡的京杭运河;国外埃及的金字塔,荷兰的填海造田工程,英法两国之间的海底隧道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对美的创造。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创造美和如何创造,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创造美的意识,进而逐渐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追求品德美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陶冶了学生的美好情操。这样学生就会在表层意识或潜层意识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比德自修,追求个人的品德美,希冀社会公众的品德美,从而使其追求品德美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美育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哥白尼、布鲁诺等天文学家,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美感和激情,力图了解宇宙和大地的奥秘,由于这些先驱者的努力,才使天文、地理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一种对科学探求、大无畏精神的崇高的思想美,坚强的意志美和高尚的情操美。教师在把美育点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2.努力提升地理教学过程的美感
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首先,要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会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其次,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3.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图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精心挑选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4.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教师,应该像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学生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5.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寻找美
乡土地理引导学生置身于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地理世界。通过真切的感受、自由的体验、悉心的探究、真心的感动,在获得真知、增强能力、提高兴趣的同时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意志、纯洁了道德、升华了认识,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直至对祖国、对世界产生了更强烈的关心、热爱之情,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乡土建设出谋划策。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林成策,程菊,李清民.走进高中地理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査勇,刘彦随.论新时期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4):59
[3]杨珂.地理教育的功能及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J].课程.教材.教法,1997(5):76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审美教育,地理教学,教学过程,自然美,感受美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
众所周知, 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美化人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 提高人的道德与智慧, 使人具备一定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 蕴藏着丰富而绚丽的美育素材, 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 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的美育知识, 有意识地把美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能力的同时接触美、感受美, 并使思想品德也受到良好的熏陶, 在体验学习中表现出智慧美、创造美和心灵美;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形成一种愉悦的积极情绪, 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体验活动,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地理资源中的美育素材, 可以让师生在优美而真实的艺术氛围中发现美, 体验美, 净化心灵, 提升情感。那么, 如何做到地理教学与审美教育水乳交融呢?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独具慧眼, 深挖教材
地理教材中处处洋溢着自然之美, 这些自然之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豪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地理教材中瑰丽奇幻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雄伟”, 即雄壮美, 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雄浑壮美的东岳泰山, “峰与天关接, 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 奔腾不息的黄河, “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等等, 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是“秀丽”, 即清秀、飘逸、洒脱、阴柔之美。如翠竹繁茂的江西庐山, 清澈见底的桂林漓江, 风光旖旎的杭州西子湖, 含蓄、俊美的苏州园林等, 就是这种秀丽清雅之美。三是“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 曲折离奇, 变幻莫测, 令人感到无穷奥妙, 如“蓬莱仙境”、峨嵋的“金顶佛光”等等, 数不胜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地理教师要努力借助这些资源,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让学生品味到其中的美, 最终获得最佳的审美教学效果。
二、创设高效课堂, 完善课堂流程
地理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一味讲解, 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死板的模式, 而应是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美的过程。所以, 我们地理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花果飘香的山间小道上, 各种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数不胜数, 流连忘返。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构建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遵守职业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 对所教专业执著, 对学生有诚挚的、无私的爱。上课时, 教师必须先进入“角色”, 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学生, 使学生热爱课堂, 肯于钻研, 善于探究。
2. 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
这是要求教师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新奇、有趣、疑惑、渴盼, 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以地理教师自身之美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 地理教师要以身示美, 衣着整洁、得体、大方, 给学生以仪表之美;站如松, 坐如钟, 行如风, 给学生以举止之美;语言诙谐幽默, 富有情趣, 给学生以语言之美。地理教师还应以自身美的素质、美的教学艺术去感染熏陶学生, 身先垂范, 使学生在美的教学中, 在美的氛围中, 学会鉴赏美。
四、诱发学生的美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迪思维的再次创造性
我们知道, 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消除学生对地理教育教学枯燥乏味的误解, 还地理教育教学的庐山真面目, 教师可以从学生步入地理课堂的第一节课开始, 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 如投影、幻灯片、录像、视频等来让学生发现地理之美, 使学生在地理美的陶冶之下, 唤起探索地理美的兴趣。此外, 教师还可以世界与中国的重大地理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活他们的求知欲。
五、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优美、风趣的语言, 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而且更是塑造美、体现美的源泉。初中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点:导入新课时的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时的点拨启发, 温故知新时的循循善诱, 教学重点强调时的字正腔圆, 知识难点讲解时的清清楚楚;描述地理事物时的精准到位, 地理用语的字斟句酌;辅导自学时的耐心细致, 教学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样的语言艺术是一种才华, 更是一种力量, 它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和磨炼才能形成。
六、教法得当, 增智赏美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说教具体直观化, 深奥的道理通俗简单化, 枯燥的道理趣味浓郁化, 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时受到美的熏陶。如采用野外开放式教学,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 增长了知识, 并发现了大自然神奇和谐之美。
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4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读诗作画,笔者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笔者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笔者在讲解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笔者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笔者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作各种回答。接着笔者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采用的方法是:
1.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2.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笔者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5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叮当、叮当”的铃声,“昂首阔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连”“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做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地理与审美教育】推荐阅读: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09-02
语文学科与审美教育09-13
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09-15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06-24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06-20
审美教育化07-18
音乐审美教育06-21
体育审美教育06-24
初中审美教育07-06
学生审美教育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