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与审美

2024-06-21

科学研究与审美(精选12篇)

科学研究与审美 篇1

智障学生在智力、能力、情感方面与正常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学习内容缺少激情、缺乏见解,其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美术教学是对智障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智障学生智力开发和补偿身心缺陷的必要手段。只有从智障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活再现去激发他们,与他们的心灵进行交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点,补充美术“话题”,增加美的内容

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要让他们欣赏到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美,必须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生活的感知、鉴赏、创造能力;注重提升审美境界,完善他们的心理素质,让美洋溢在他们的心中。审美教育必须符合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切点,合理补充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增加美的内容,链接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在设计教案时,内容不可过深,要让智障学生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设计“大象”教学方案时,发现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大象。如果还是遵照原教材以大象为教学内容,就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大象改成学生熟悉的小猪。结果,学生在课上侃侃而谈:“我家养了几只猪,它们长得很胖”“我喜欢小猪,它们很可爱”“它们是白色的、圆圆的”。实践证明,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教学内容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主线,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再现生活,才能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审美情趣。

二、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交点,拓展“读画”空间,增加美的享受

同一作品,不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作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要针对每一位智障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一对一的教学方案。要引领他们逐步学会品味美的东西,在“读画”空间中有所拓展,感受艺术魅力。因此,教师讲授时间不可过长,内容不可过多过滥,不能让他们生厌。学生S对于动物形象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展出他喜欢的动物作品,引导他对作品进行了解、领会和感悟。在欣赏过程中,S会说一些简单的解说词,但由于词汇量贫乏,每次就这几个词,毫无新意。不过他的模仿能力还不错,比如看到电视上有人说相声,他会惟妙惟肖地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去模仿一些优美的解说词,培养他的审美情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S已能说一些词汇量比较丰富的解说词,能够简单地评价一些作品的优劣,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乐。实践证明,只要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焦点,拓展“读画”空间,增加美的享受,加上注重因材施教,就能使精神不振的智障学生振作起来,能使过度兴奋的智障学生归于平静,能使茫然的智障学生得到启迪,能使无信心的智障学生增强自信。智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合作,感受到艺术美,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巧设赏析“阶梯”,增加美的感悟

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不必越俎代庖。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巧设赏析“阶梯”,是促使学生增加美的感悟的有效方法。可以运用大量富有吸引力、启发性的美术课件,直接将智障学生带进一个真实生动、利于理解的图画世界,然后巧妙设计梯度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习“圆形变变变”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个圆,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接着,以动画的形式将圆涂成红色,外面加几根黄色的线条,问学生:“这又是什么?”学生答道:“太阳。”教师再问:“你们还可以把它变成其他什么东西?”有的学生说能变成西瓜,有的学生说能变成大饼,有的学生说能变成气球,等等,这样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殿堂。实践证明,巧设赏析阶梯,对培养智障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尤其重要。通过教师不断引领,智障学生踏上审美这条道路不再遥远。审美教育除了要符合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将课件、动画、游戏融入美术教学,激发智障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发智障学生审美情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结合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切点,补充美术“话题”,增加美的内容;以他们的个性差异为触点,拓展“读画”空间,增加美的享受;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巧设赏析“阶梯”,增加美的感悟,是提高智障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海英.如何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2]沈周.新美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王一兆.美术审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4]马巧仙.美术教学在智障学生康复中的作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6(10).

科学研究与审美 篇2

摘 要:平面设计是基于视觉手段传达艺术化资讯的表现形式,对于创意与审美是推进平面设计良性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设计活动本身来看,平面设计是将二维空间作为符号、图文表现的基础,并从视觉表现上来实现信息传达。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平面设计的创意与审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意;审美;应用研究

相较而言,我国平面设计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及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创意与审美研究领域,最早有彭程在其《平面设计创意刍议》中提出三个设计阶段,一是诉求阶段,二是设计创意阶段,三是诉求方审定实施阶段;随后,成朝晖在《完美交织的现实与想象-开创平面设计创意的新境界》中,提出对图形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表现;胡鸿在《反叛与革命-贯穿20世纪平面设计的主要特征》中,就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总结,厘清未来发展思路与方向。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平面设计创意与审美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创意的研究多集中在图形与文字方面,对于创意的本质意义还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对于审美的研究多集中在与绘画、摄影、构成要素的整体性审美批判上,对于如何实现设计创意与事物本身的协同配合还存在不严谨。

一、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表现

创意一般被认为创造性活动,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表现,主要有:一是广告、海报上的创意。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特别是将富有想象力、新颖、生动的造型与奇妙的思维进行组合,来增强广告的受众关注度。二是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前信息传递无界的文化设计时代,各种文化的碰撞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将平面设计注入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如在上海国际海报设计展中的作品《家》,将中国汉字“家”作为创意素材,以深蓝色的底色为衬托,背景有隶书、篆书等字体,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而在前景上,“家”的右边,利用汉字书写中的“撇捺”标识出台湾省的图形,将中国的整体家园感渲染的淋漓尽致。三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包装作为现代商业设计的重要内容,其设计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在设计要素编排、造型上赋予更多的抽象性特征。The Dieline国际设计网站发布包装设计作品,多反映设计者在对社会、对消费者的理念上融入创意,既能够快速传递商品信息,又能够增强包装设计的视觉吸引力。

二、平面设计中的审美表现

审美是对“美”的体验与感受,也是平面设计的基本属性之一。现代设计不仅要体现应用性艺术,还要彰显审美价值。从审美的主体来看是受众,而平面设计的审美研究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需求等心理要素。关注受众的审美需求,借助于设计活动来满足受众的视觉感知,使其符合特定人群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趋向。正如李砚祖所谈“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依靠‘理解’,理解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有别于科学的解释,更多地包含了一种情感的色彩和生命之间的联系。”所以,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表现,不外乎利用符号、文字、图形等设计元素来构建指向性信息,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创造性思维具体化转换。如靳埭强运用水墨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将北京天坛进行外形勾勒,并衬以文字说明来凸显北京国际商标节,尤其是在设计上方的红晕,既简洁又醒目,突出了整幅作品的审美意境。同时,对于审美性的研究,无论是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等版面设计,都需要从设计元素的组合上来表达视觉心理。如陈绍华在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中,将“中国精神”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利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色彩,将中国传统的“同心结”手工艺图案作为抽象方式,简洁的勾勒出太极拳的形象,既生动有流畅,还蕴涵优美、和谐的力量,更是注入了世界人民团结、合作、交流、共进的美好愿望。同时,艺术设计本身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对于平面设计的审美研究,离不开其基本的实用性功能。平面设计不能单纯的表现审美精神,而是要与实用性相结合,将产品的外在形态、利用艺术审美构思来唤醒受众对产品的价值体验,增强产品的亲和力。也就是说,审美性研究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上,平面设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是相辅相成、协同促进的。

结语:平面设计作为艺术创作活动,在进行创意表现与审美构思上,需要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的自由空间里表达视觉效果。设计的过程要抓住主次、前后、轻重、本末,要从时间、人力、财力的协同配合中最大化的实现规范性与自由度的协调,完善平面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设计本身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要肩负其设计责任感,要尊重和适应现代经济学规则,并从设计职业责任感上,来充分融入艺术创意和审美思考,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的创意与审美研究 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意;审美;应用研究

相较而言,我国平面设计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及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创意与审美研究领域,最早有彭程在其《平面设计创意刍议》中提出三个设计阶段,一是诉求阶段,二是设计创意阶段,三是诉求方审定实施阶段;随后,成朝晖在《完美交织的现实与想象-开创平面设计创意的新境界》中,提出对图形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表现;胡鸿在《反叛与革命-贯穿20世纪平面设计的主要特征》中,就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总结,厘清未来发展思路与方向。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平面设计创意与审美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创意的研究多集中在图形与文字方面,对于创意的本质意义还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对于审美的研究多集中在与绘画、摄影、构成要素的整体性审美批判上,对于如何实现设计创意与事物本身的协同配合还存在不严谨。

一、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表现

创意一般被认为创造性活动,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意表现,主要有:一是广告、海报上的创意。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特别是将富有想象力、新颖、生动的造型与奇妙的思维进行组合,来增强广告的受众关注度。二是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前信息传递无界的文化设计时代,各种文化的碰撞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将平面设计注入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如在上海国际海报设计展中的作品《家》,将中国汉字“家”作为创意素材,以深蓝色的底色为衬托,背景有隶书、篆书等字体,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而在前景上,“家”的右边,利用汉字书写中的“撇捺”标识出台湾省的图形,将中国的整体家园感渲染的淋漓尽致。三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包装作为现代商业设计的重要内容,其设计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在设计要素编排、造型上赋予更多的抽象性特征。The Dieline国际设计网站发布包装设计作品,多反映设计者在对社会、对消费者的理念上融入创意,既能够快速传递商品信息,又能够增强包装设计的视觉吸引力。

二、平面设计中的审美表现

审美是对“美”的体验与感受,也是平面设计的基本属性之一。现代设计不仅要体现应用性艺术,还要彰显审美价值。从审美的主体来看是受众,而平面设计的审美研究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需求等心理要素。关注受众的审美需求,借助于设计活动来满足受众的视觉感知,使其符合特定人群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趋向。正如李砚祖所谈“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依靠‘理解,理解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有别于科学的解释,更多地包含了一种情感的色彩和生命之间的联系。”所以,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表现,不外乎利用符号、文字、图形等设计元素来构建指向性信息,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创造性思维具体化转换。如靳埭强运用水墨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将北京天坛进行外形勾勒,并衬以文字说明来凸显北京国际商标节,尤其是在设计上方的红晕,既简洁又醒目,突出了整幅作品的审美意境。同时,对于审美性的研究,无论是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等版面设计,都需要从设计元素的组合上来表达视觉心理。如陈绍华在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中,将“中国精神”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利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色彩,将中国传统的“同心结”手工艺图案作为抽象方式,简洁的勾勒出太极拳的形象,既生动有流畅,还蕴涵优美、和谐的力量,更是注入了世界人民团结、合作、交流、共进的美好愿望。同时,艺术设计本身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对于平面设计的审美研究,离不开其基本的实用性功能。平面设计不能单纯的表现审美精神,而是要与实用性相结合,将产品的外在形态、利用艺术审美构思来唤醒受众对产品的价值体验,增强产品的亲和力。也就是说,审美性研究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上,平面设计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是相辅相成、协同促进的。

结语:平面设计作为艺术创作活动,在进行创意表现与审美构思上,需要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的自由空间里表达视觉效果。设计的过程要抓住主次、前后、轻重、本末,要从时间、人力、财力的协同配合中最大化的实现规范性与自由度的协调,完善平面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设计本身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要肩负其设计责任感,要尊重和适应现代经济学规则,并从设计职业责任感上,来充分融入艺术创意和审美思考,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程禹. 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性与审美性研究[J]. 艺术研究. 2014(01).

国民审美品格与大众艺术研究 篇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 当代国民教育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而作为社会性的人, 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整个社会教育的关键。国民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接受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教育, 并在培养自我对社会的适应性与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展现出个体全面的素养, 即综合品格, 包括身体品格、文化品格、道德品格以及审美品格。其中, 国民的审美品格是影响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隐形杠杆, 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 客观地了解、全面地评价当代我国国民审美品格发展的概况, 总结突出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 国民审美品格发展水平呈现出年龄化、地域化的差别。由于教育成长环境迥异, 50、60 年代成长起来的群体受到时代的影响最为明显, 由于青春期的成长环境正值国内经济、文化艰难推进的时期, 这一群体错失了培养审美感受力与鉴赏力的最佳时期, 他们在审美观念形成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时多数在从事生产劳动, 鲜有接受审美教育的培养和熏陶, 因此, 国民审美品格发展水平整体上低于之后各个年代群体的发展水平。而作为经济成长环境较为理想的70、80、90 年代的群体, 由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在整个成长期中受到的审美教育程度较之50、60 年代群体有显著提高, 且在大众艺术盛行的时代, 这一群体的物质基础也最为理想, 有雄厚的基础去支撑自身审美品格的继续提高。而就地域性而言, 主要体现出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域的国民审美品格发展水平整体要好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艺术氛围较差地区的国民。其次, 国民习惯将艺术美与道德美的认知混为一谈, 因此, 对国民审美品格的评价缺乏客观性。世界上的美大致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类, 而对于国民的审美品格发展水平的评价应以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感受与欣赏水平为主要依据。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往往将道德美凌驾于知识与艺术之上的做法, 在今天看来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强调艺术美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而非社会性也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反驳, 对待艺术我们需要回归对本体的认识, 与之相应的对待国民审美品格我们当然也应该回归到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认知上来, 而这种做法也不是要彻底摒弃以道德为主导的社会美的全部, 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加以运用, 进而促进国民审美品格的整体完善与提高。

二、大众艺术时代的国民消费现状

中国当代消费文化,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 更是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下的国民行为意识的总和。改革开放走过的30 年, 中国经济大幅度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带来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迁。当代中国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以及生活消费观念的变革之大让世界为之震惊。国民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消费观念, 被激发起来的自主选择和享受生活的新观念所取代, 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的功利化、个人主义的合法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涌现, 使得崛起的中国在快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对消费文化的反思与变革一直在继续。

据权威数据发布, 2015 年中国全年出境旅游人数达1.2 亿, 直接拉动了旅游资源国家的对外经济数据, 这不得不让我国的经济学家大为关注。为何如此多的国民选择购买旅游产品?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国民消费观念的快速变革呢?答案显而易见, 正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促使了国民消费观念的变革, 由原来的供求关系悄悄转变为当代的供需关系。供求与供需乍看起来仅有一字之差, 而事实上内涵却大为不同。在供求关系中, 突显的是供给方的主导地位, 因为在供求关系时代, 广大的国民由于物质资料的贫乏, 更多的是对产品的渴求, 因此, 供给方生产和提供什么, 国民就要什么, 基本没有体现消费的自主性, 而消费观念、对产品审美价值的评价等更是无从谈起。然而, 当下大众文化的兴起正是国民消费意识觉醒的分水岭, 国民早已摆脱被动的供求关系而走向了供需关系。在供需这对关系中,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国民需求对供给侧的主导性, 换句话说, 就是消费者要什么, 供给侧就必须提供什么、生产什么, 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产业模式升级以适应国民需求, 等待企业和国家的就只能是冷落和遗弃。

在大众艺术的影响之下, 国民在消费中的表达欲普遍增强, 尤其是随着国内中产阶级阶层的崛起及其价值观念的泛化, 使得国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重视物质消费转向了对精神消费的关注。这种精神消费的表现形式很多, 比较直接的消费形式是购买各类旅游文化产品, 走向画廊、影院、音乐厅进行艺术熏陶, 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类学校接受系统的艺术素养教育, 购买各类电子产品满足业余审美需求等。另外, 间接的精神消费形式是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外形、性能、质感、品牌、附加值等各种要求的不断提高。例如, 当下网络上比较火爆的海淘业务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新的消费观念而产生的, 有很多人不远千里地去国外代购奶粉、书包、马桶盖、工具箱、眼罩等, 这种消费模式的产生, 证明了国民物质消费时代即将过去, 而以个性化、精细化、品质化为主导的精神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三、国民审美品格对艺术类消费的影响

作为精神消费的主要部分, 艺术类消费是支撑大众艺术良性发展的动力和支柱, 尽管近年以来“艺术品消费”的呼声颇高, 但我们距离真正的艺术消费时代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在精神消费观念建立的初期, 物质化观念的色彩仍旧明显。刚刚从“消极”、“被动”的旧有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国人, 正急不可耐地奔向了“张扬”、“炫耀”的消费时代。而建立在此观念之上的艺术类消费, 往往缺乏基本的耐性与规范性, 物质享乐取代了精神生活成为时尚, 标新立异取代了艺术该有的内涵和严肃性。如此, 国民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消费观念的完全背弃显然过犹不及了。其二, 艺术类消费比例在国民消费结构中比重偏低。据相关调查, 在我国当前城市家庭消费结构中, 重视物质生活改善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人们在追求家庭物质改善化、家用电气化、装饰现代化、穿戴高档化的同时, 文化消费支出却只占总支出5% 左右, 而艺术类支出可想而知。面对如此令人失望的调查数据, 我们如何能对当前在消费文化时代中尚处于式微地位的艺术类消费报以乐观的态度。谁来拯救这种局面, 是每一位研究当代大众艺术的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为国民健全人格之一的国民审美品格, 与大众艺术消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艺术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 艺术类消费正悄然地改变着国民对于艺术的态度, 甚至有更多的国民主动参与到了艺术类消费中去体验和创造。然而, 我国总体的国民审美品格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 由部分国民审美品格的欠缺和低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 甚至破坏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长远发展。例如, 在众多国内外景区屡次发现的中国游客在古迹上刻字、攀爬文物等不雅行为, 不单是对中外古老文化的恶意亵渎, 更是国民审美素质低下的有力证明。基于此等审美品格发展水平的国民消费, 必然会出现盲目的攀比、奢靡之风盛行等有害于社会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现象, 因此, 立足于国民审美品格培养, 积极引导艺术类消费是走出当代社会精神困境的一剂良药,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完善国民审美品格培养的若干对策

当前艺术类消费市场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模式, 其受到消费观念、意识水平的影响很深, 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国民审美品格培养对于艺术类消费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阐释, 就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对经济基础发挥着能动性作用, 因此, 作为艺术理论中的人的审美品格也就必然会对艺术品生产与消费环节发挥能动性作用, 在大众文化时代, 主动寻求完善国民审美品格培养的对策就显得极为紧迫。

第一, 应夯实审美品格教育基础, 营造社会化的艺术审美氛围。对于审美品格培养来说, 从九年义务阶段抓起是比较适宜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的审美观尚未建立, 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干预势必对成年期的价值判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上, 我们不妨借鉴邻国俄罗斯, 让7 岁之前的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 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地区所属艺术机构免费参加各类美术、音乐、舞蹈班, 真正地发挥少年宫和艺术馆应有的作用。同时, 应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的艺术团体, 由政府出资、派人、立规矩, 把民间群众艺术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化、制度化, 丰富国民业余生活, 营造社会化的艺术审美氛围。第二, 发挥舆论引导, 加强法制建设。应善于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 鼓励文化消费、鼓励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探索促进艺术消费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 进而影响国民的审美观念及审美需求。使居民在消费生活中自觉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价值, 提升国民社会消费生活的品位, 最终促进国民审美品格的提高。同时, 要加强法制建设, 对国民普遍关注的艺术活动中的法律问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 去除后顾之忧, 促进其精神消费习惯的养成。第三, 由政府出面督促精神消费产业升级。针对目前城乡居民在精神消费品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 有必要加强制度监管, 引导企业生产, 满足大众精神消费的预期。要求政府阶段性对大众精神消费进行整体性的预期评估, 帮助企业了解大众消费心理的活动过程。让广大国民的精神需求能更多地参与到政府经济类决策中来, 通过改进国家经济政策环境, 以提升消费者预期, 从而增强国民审美活动的信心和动力。

摘要:国民的审美品格是影响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隐形杠杆, 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客观、全面地评价了当代国民审美品格发展的概况, 阐述了大众文化时代国民消费的现状, 缕清了国民审美品格培养对艺术类消费的现实作用, 同时提出了有助于国民审美品格培养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国民审美品格,艺术类消费,对策

参考文献

[1]郑祥福, 叶晖, 陈来仪.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一川.建国60年艺术学重心位移及国民艺术素养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 2009 (3) .

健美操与审美教育的研究论文 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健美操的审美品质,分析了在健美操教育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作用,对于提升健美操教学的审美效果,促进健美操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健美操;审美教育;作用

审美教育是在正确审美观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人们对社会、自然和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美的观赏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活动,在这种情感教育活动中,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审美品质得到提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审美教育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融合,比如与健美操教育融合,与舞蹈美术教育融合,有效地发挥了其特殊教育的功用和价值,实现教育的完善发展。健美操是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在体育教育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这种健美操运动项目很受师生欢迎。健美操动感的音乐,刚健有力的形体动作,能够尽情展现健美操运动者的魅力,在健美操运动中,一种自然的美得以呈现,健美操的美学价值是很突出的,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健美操训练活动中,这种内在的“美”却很容易被忽视。在健美操教学活动,更多地关注的是对技术技巧的灌输教育,对健美操组合套路的技能教育,而不能有效地把健美操教育与审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不断挖掘审美价值和意义,从而导致健美操的美学功用被忽视,健美操教育的教育效果不能有效得到提升。

1.健美操的审美品质

1.1健美操的形体美

形体美是健美操审美品质的最直接表现。形体美作为自然美的一种状态,是健美操的艺术特点之一。人们喜上健美操,所欣赏的主要对象是运动着的健美操运动员。健美操运动者,在表演过程者,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的具有形态美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一种感观的美。一般而言,健美操运动员的身高与身材适中,身上具有一种强烈的青春魅力与活力,这种身体上所表现出的魅力能够带个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健美操运动者的形体具有很强的美感,其姿态也是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的。体操运动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形态姿态将人外在的美与内在的喜怒哀乐之情表现出来,能够展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这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姿态的美能够使欣赏者产生心理共鸣,能够激发欣赏者不断思考,联想,从而领略健美操所表现出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健美操运动者的形体美,其形体与气质完美结合,共同展现出美,这种美就是人们所追寻的审美文化素养,是独具魅力。

1.2健美操的内在精神美

健美操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展现出身体的外在美,展现出一种形体美,同时,更能展现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运动的激情与活力,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带个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在健美操表演中,人们经常会为运动员的活力与旺盛的精力所折服,经常会为运动员身上突然爆发出的力量而折服,会为运动员的平衡力量美所折服,这些都是健美操运动员所展现出来的内在精神美。对于健美操这项活动而言,力量是其得以完成展现的重要因素,健美操运动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可以使他们的身体表现的更为灵活,更具灵性,健美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展现的力量和快捷的速度感也能带个人们一种审美的震撼。健美操是利用人体良好的协调性与柔韧性增加运动员的动作幅度,在运动过程中,这种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可以很好的展现出身体的美感,这同样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享受。

1.3健美操的创新美

运动的魅力在于创新,无论是什么运动,创新使其得以存在的根本,运动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评价其新颖性而吸引人的眼球。对于健美操运用也一样。健美操的创新性使其存在的基础,也正是这种创新性才能持久的吸引观众。可以说,人们在欣赏健美操很大程度上是欣赏其创新美,创新是推动健美操这项运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使其具有顽强生命力与活力的基础,这种创新美是独具魅力的。健美操运动中,创新美可以表现为音乐的创新美,音乐是健美操运动的灵魂,通过音乐传达出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这种韵律和节奏不断变化,实现创新,从而增加健美操的艺术魅力,提升健美操的表象能力。在健美操表演中,音乐创新,可以将人们带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从而使观众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健美操的创新还表现为动作的创新,没有人会对一成不变的健美操动作产生多么强烈的审美体验,健美操的动作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其美感价值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在健美操的动作创新方面,健美操主要是通过与现代舞蹈艺术元素相结合,实现动作上的创新。这是健美操独特审美价值的体现。健美操的动作创新,可以有有效吸引观众,使观众能够在欣赏健美操的过程中,欣赏到多重现代舞蹈艺术的融合的魅力,这种创新可以增加健美操的活力和审美品质,促进健美操的更好发展。

2.审美教育应用于健美操教学的重要作用

2.1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健美操中蕴含着很多审美元素,健美操表演者的形体美,气质美,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也是美的,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健美操表演,可以使学生对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有个清晰的认识。另外,健美操的音乐、色彩和所展现出美,健美操的表现环境所带给人的美感等等,都能被挖掘出来用于健美操的审美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旋律,感悟运动员舒展奔放的舞姿,体验运动员在健美操过程中,展现出的富有青春活力的动作,让学生欣赏健美操团体表扬者巧妙编排所展示的的图案,等等,可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能够综合感受健美操的舞姿美,音乐美,活力美和时代气息的.艺术魅力,通过健美操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健美操表演者身上,健美操运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健美操的美的真谛,对于激发学生快乐,积极,上进的人生理想和天性,对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2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示健美操的魅力

在健美操教育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健美操的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精神美等审美品质,在学生了解健美操的审美品质的基础上,学生会自觉地在健美操学习表演过程中,展现这种审美品质,这对于提升学生健美操学习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姿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学生在明确健美操体形塑造的功用后,当学生明白进行健美操训练可以有效地去除身体内的多余脂肪,能够匀称自己的体形,健美自己的体形后,学生就会自觉参与到健美操的训练中去,学生会自觉改变自己的诸多不良形体表现,端正自己的身体姿势,塑造自己的健美体形,学生的形态美目标可以在训练中得以实现。当学生在健美操训练中,真正感受到健美操的审美价值时,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健美操训练,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健”与“美”,健美操教学的功用和价值得以实现。

2.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美操的创编能力

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对健美操的动作进行创新,对健美操的套路进行创新,在学生不断创新健美操的过程中,学生的健美操创编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美”的元素,能够把这种“美”的感悟融入到健美操运动中去,鼓励学生积极的在健美操学习中,创造“美”。这样,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愉悦,学生的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学生的自身创编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琛.健美操的艺术价值和美育功能[J].大舞台.(09).

科学研究与审美 篇6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审美标准

0 引言

中国画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是一种造型艺术,它的创作主要是通过毛笔、软笔或者是手来完成的。中国画讲究笔墨神韵,既是一种绘画又可以表达感情,笔墨心象是绘画的一种产物,它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中国画作为一种优秀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笔墨心象的表现和审美标准对更好的了解中国画蕴含的文化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中国画笔墨心象

所谓“心象”就是指当一个物件没有出现在面前时候,人们脑海里就存在的一种形象。心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心象来源于自然,且以形象来表现情思,表现的心象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对形象表现以高度的概括。心象不仅是具象的再认识,也是抽象,齐白石曾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认识就是高度概括对心象的理解。中国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它的价值就体现在了笔墨心象。中国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一种记载,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中国画的笔墨心象其实就是指笔墨作为心象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又显示出了特定的审美意义。中国画的特征就是以笔墨为主,它既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又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中国画的“笔墨”和“心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互相表现。

中国画笔墨心象的首要的特征就是人心灵和大自然的相融合,中国画就是通过绘画形似的东西来表达一种自然的感情。《易传》上写到:“圣人立象以尽意”。一件作品,心象是图式的主体,在心象形成的过程中,心缘于物,始于自然。在对自然的关照中,达到物与心的交融、物我两相忘的情形自然而然会出现。其次,中国画的简约风格也由笔墨心象体现,中国画提倡简约,通过简约的描绘就可以表达事物的象征意义,对自然事物简约的介绍,就可以通过自然事物表达感情。中国画的心象是对笔墨深层意义的传达,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画家通过笔墨用心表达出来感情。中国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它有着一定的审美价值,中国画笔墨心象也能体现出审美价值,中国画上笔墨的勾勒传递出一定的心象,而心象作为一个事物的形象其实本身就包括了审美,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审美。

2 中国画笔墨心象的表现

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就是靠笔墨心象作为视觉表现的,中国画的文化特征也应该通过视觉被发现的。中国画的艺术性和笔墨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画家使用笔墨工具完成绘画运动,表现特定的文化特征,笔墨的起转承接等都是心象的表现形式。中国画笔墨心象的表现主要包括绘画技术、绘画内容、文化底蕴等方面。

笔墨作为一种绘画工具,它不仅仅是对自然事物的外形、颜色等进行的描述,而且需要画家投入特定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又包含了画家的思想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蕴含了文化内涵。笔墨心象的相结合,才能更加凸显出中国画的价值所在。心象需通过笔墨来传达,中国画笔墨心象的相融合可以实现。笔墨和心象这一实一虚共同完成了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的表达。笔墨的使用还表现了中国画的自然性、灵性,笔墨晕染在纸上,有深有淡,每一笔都有着相似性,仔细观察便知每一道笔墨都有其特点,表达不同的含义。中国画笔墨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其高的地位,古有“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从这话中就能感受到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中国画中的笔墨和心象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笔墨作為一种实质存在的,它可以由人们的视觉观察到,心象存在于人们内心中对事物本质的掌握。笔墨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心象则是中国画的表现内容。

总的说来,中国画笔墨心象的表现是通过观赏者内心的一种自然来实现的。因此,画家要想很好地通过笔墨来描绘事物,首先应该从内心出发,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笔墨心象所表达的精神就是画家在绘画过程的精神;中国画笔墨心象的表现有多样化、自然化等特点;中国画笔墨心象的表现对象是人内心的一种自然。

3 中国画笔墨心象的审美标准

中国画的笔墨心象的具体表现为内心和自然的一种相结合,通过笔墨的勾勒晕染传递特定的心象,中国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哲学特征,都是画家自身情感的一种体现,心象也是画家本身对大自然的感受的一种体现,中国画的笔墨心象受到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包括很多审美标准。

中国画笔墨心象的审美标准中,最重要的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审美意识,“天人合一”的最终美好境界。中国画笔墨心象的审美标准是以我国古代道家、儒家思想为基础,受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的影响。中国画的审美体现在“真、善、美”,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感情源于画家对自然的一种感受。

中国画笔墨心象的审美标准的重点在于自然、灵性,笔墨心象所表达的就是作家对自然的领悟。画家通过对内心自然感受的描绘、创作等,完成完整的绘画作品,中国画的笔墨心象才能得以完美地体现出来。

此外,中国画笔墨心象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特征、优秀的传统历史等等。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是不同的,不同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都体现自身内心的自然情感。许许多多画家的理想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中国画笔墨心象的特征就是形成一种综合美的艺术性,在画家的创作过程中,画家内心的自然情感都是重要心象表现。中国画笔墨心象的表达过程就是人和自然相融合的一个过程,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事物的本质、人的精神力量都是一种心象,画家在绘画过程中通过笔墨勾勒出展现心象的作品,心象的表达形式并不重要,任何一种形式都和画家的思想感情相关联。中国画笔墨心象的传达过程融合画家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是中国画想要表达的一种源于自然的本真。

4 总结

中国画的赏析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标准的研究也引人重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生存的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有一定的不同,在中国画中笔墨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中国画笔墨经历长期的历史实践形成了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还是一种精神、文化。中国画展示给人们的就是一种自然的心象过程,包括人化自然、心化自然。总的说来,中国画所要表现的就是将对自然事物观察得出的感受通过笔墨勾勒出来,欣赏者可以通过笔墨这一实物来体会到事物的心象,这是画家思想感情的表达过程,同时也是心象的一种表现,这一过程中包含了画家的审美意识,中国画表达的就是自然的心象。

参考文献:

[1] 陈永红.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分析[J].艺术教育,2014(9).

[2] 嵇亚林.用笔墨意象写时代新风——关于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实践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9(S2).

[3] 艾孜买提·阿布都克里木.浅析传统坦培拉绘画材料在表现审美价值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4(4).

[4] 马鸿增.整合重构心象山水的新形态——薛亮山水画的独创性[J].中华文化画报,2009(01).

[5] 张亚斌.心象主义画派的艺术超越:从中国到加拿大——张恒山水画创作的文化心理归因研究[J].北京开放大学学报,2013(2).

论科学美与科学审美之间的作用 篇7

正如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 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 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 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 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波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 波恩说它“像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 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 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 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 见出自然的真貌, 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 似乎杂乱无章, 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 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 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 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 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 它就不仅是“真”的, 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 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科学 (科学实验、理论、公式) 之所以美, 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 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 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 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 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1. 科学事实美

科学事实美是自然界和谐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等客观存在着的科学研究对象的美。它是一种内在的理性美, 它不是由感性直观而是由纯粹的理智所能感受的。科学事实对常人也许并不能起到特别的美感, 但科学家却能感受到它迷人的美的特质。例如, 达尔文把他所看到的热带植物描绘成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一幅虽不清晰但却无限美丽的图像”。达尔文每当谈到一草一木时, 都把它们看成活的、有人格的东西。即使在通常看来外观形式极不相同的自然对象那里, 科学有也能够感受到相同的美。比如, 物理学家研究针尖上原子的排列, 昆虫学家分析蚊子眼睛的结构, 化学家观察晶体的显微结构和物质的分子结构, 都可以在不同的对象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称之美。

2. 科学理论美

一种科学理论如果能以尽可能少的基本假设, 运用明晰而严密的逻辑工具推演出具有普遍深远含义的结论, 得出简单、对称的方程和公式, 做出精彩的科学预见, 这种理论就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美的。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可以说是科学理论体系美的典范。整个理论从十条公设和十条公理出发, 演绎缜密而引人入胜。许多科学家称这为“雄伟的结构”, “巍峨的阶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更是被无数科学家称赞为伟大的科学艺术品。

3. 科学实验美

科学实验美指的是科学实验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科学美。它包括实验指导思想的创造性, 实验装置设计的新颖性, 以及实验技术与操作过程中的艺术性诸因素。科学实验美从设计到实施都让人感到严谨、准确、简洁、有序, 富有艺术的韵律感, 富有类似艺术审美的魅力。从美感效应来说, 科学实验的巧妙和巨大成功, 带给实验者的审美愉快不亚于完成了一件艺术杰作。杰出的实验科学家常被人称之为实验艺术家。德国物理学有维恩称赞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测量光压的实验是“极其美妙的”, 甚至认为他实验技巧之高是别人难以企及的。美籍华裔学者吴健雄也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她以非凡的实验才能, 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假说作了验证实验, 其实验超乎寻常的难度曾使不少科学家望而生畏。她的无与伦比的实验成绩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实验科学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同是也为实验美增加了一个精彩的范例。

四、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审美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推动科学创造。科学研究是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 但由于美是那样具有极大的魅力, 是那样切合人性的需要, 爱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之一必然自觉不自觉地贯穿到人的一切活动中去。具体地说, 审美对科学创造的作用可分为动力作用、启迪作用和预构作用。

1. 科学审美的动力作用

对科学现象美的兴趣、好奇可激发科学家探索的欲望, 形成他持久的动力, 激活他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现象, 科学家总是力求寻出其内在规律, 而试图建构一套美的符号体系, 以最准确、最简洁、最概括地传达所发现的规律。爱因斯坦对于理论建构时的美学动机十分重视, 他坚信优美的数学形式和现实物理世界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追求科学理论的不断完美, 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创造的恒久动力。很多科学家是自觉依据审美价值尺度, 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 认为科学理论不仅应当是真的, 而且应当是美的。法拉第在研究电场和磁场的关系时, 为了清晰地表述出自已的科学思想, 呕心沥血。一段时间内, 他的正确思想由于未能找到合适的形式表达, 因而不能为人们所理解。这一工作后来由擅长数学的麦克斯韦完成了。他用简洁的数学形式不仅很好地表达出了法拉第的科学思想, 而且在原有思想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2. 审美的启迪作用

美是通过事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而具有一定的感性直观性。科学审美启迪也具有形象性特点, 魏格拉提出大陆漂移说理论, 就是得益于此。大陆漂移说是魏格拉受到地图上大陆边缘图形吻合的启发而提出来的。他从地图上得到启发后继续深入研究, 最后得出了科学的理论。在科学史上, 科学家和艺术家集于一身是不乏其人的。许多科学家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因此, 从艺术的审美中受到启迪的事例在科学研究中也比比皆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的运行规律时, 就受到过家乡民歌《和谐曲》的启示。他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角速度与乐曲的和谐旋律作类比, 由此进一步研究, 最后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成为“天空立法者”。

3. 审美的科学预构作用

审美预构是科学家在科学资料、实验设备缺乏的情况下, 受

我对“唱、念”的点滴体会

陈立君 (广东潮剧院二团515000)

戏曲表演的“唱”与“念”, 同属“以歌舞演故事”的“歌”。它与程式化的“舞”共同形成了戏曲独特的美学个性。“言为歌之本”说明了“念”与“唱”的关系, 从形象思维上说, 是情感发展, “由长言而咏歌”的言、歌同源同流。因此, “吐字必真”、“字音求美”、传情达意、扣人心弦是每一个戏曲演员必须竭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潮剧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几百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种以“潮州正音”来演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历代艺术家经过实践, 总结了“含、咬、吞、吐”潮剧歌唱的发声、演唱方法, 以“以字求声”、“以声托情”为原则, 最后达到“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大批著名演员以他们各具鲜明个性的唱腔艺术征服观众, 这不单是靠剧情的吸引力, 而是他们用情感和其独特韵味处理的唱腔和念白, 引起观众的共鸣, 使观众投入到剧情之中, 深刻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通过多年来学习、实践、摸索, 我对潮剧的“唱、念”有更深的认识。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体曲之意·悉曲之情

潮剧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腔, 都有它的表现内容。作曲者根据剧情的发展、唱词的内涵来谱写音乐的。要想体现唱腔的意思必须熟悉它的含义, 感受它的音乐情绪, 理解作曲意图。“体曲之意, 悉曲之情”, 从而产生想像、意像、感情、意绪, 形成一定的氛围, 通过特定的氛围与音乐运动的同构关系, 化为线性的音乐质象, 借以表现情致。如:姚旋秋老师《扫窗会》“曾把凌花来照……正是愁人来听见寒蛩语”的唱段, 韵味浓厚、感情充沛、委婉动听, 使观众如醉如痴, 特别是“语”字的吟唱, 唱得那么委婉、明亮、清晰、柔丽。这种唱腔更高度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及所处的环境, 从而达到真、美结合的意境, 令观众赞叹、佩服,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她了解剧本、音乐, 理解作曲意图的集中体现, 是她用独特的唱念把王金真这个人物表达得淋漓尽致, 入木三分。再如:范泽华老师《井边会》李三娘咬指写血书一段, 何曾不是如此, 字字血, 声声泪, 句句悲, 特别是“早回一日能相见, 迟来一刻见面难。”朴实大方, 有如泣血杜鹃。因此, 我认为戏曲演员要想唱好, 都必须“体曲之意, 悉曲之情。”从人物不同的身份, 地位, 性格及所表现的不同情况出发, 去理解、去体验、去感受、去挖掘, 然后对其唱腔进行合理润饰, 把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 发自肺腑倾诉给观众。反之, 则显得苍白、乏味。

二、吐字必真·字音求美

潮剧是以“潮州正音”来演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它同其它剧种一样, 以唱腔、念白来表述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它委婉动听使观众如醉如痴、悲伤幽怨的使人萧然泪下, 但是它有独特的地方方言——潮州话。潮州话不跟普通话一样, 普通话是“四声调”而潮州话则是“八声调”, 潮剧舞台上用的又是潮州话的综合语言, 即所谓的“潮州正音”。这就给我们每个潮剧艺术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必须在学好“潮州正音”的基础上, 力求吐字自到相关领域中事物的美学特性的启发, 以美引真, 提出科学理论的过程。真的科学理论必然是美的。科学现象表面杂乱无章, 可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必具有和谐性和秩序性, 必具有简单、对称等美学特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创制是以美求真的范例。门捷列夫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和审美经验, 提出了元素性质按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的理论。门捷列夫根据他的科学美学思想, 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排成一张周期表, 并探讨元素化学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关系。当时科学界公认铍的原子量是13.5, 应排在第四类。可依据其化学性质, 应排在第二类。从周期表的完美性出发, 门捷列夫将铍放在第二类。最后经过精确测定, 铍的原子量为9.4, 理应归入第二类。这一事实正是出自他信奉的科学美学原则:真的理论必然是美的。从这一科学美学思想出发, 他预言了三种未知元素的化学性质, 认定它们的性质分别与硼、硅、铝相似。后来发现的这三种元素钪、锗、然、清晰, 注意字的力度、节奏、归韵和收声, 强化字音、力重千钧。如:《血溅南梁宫》最后一场玉莲的唱段中“我呼天天不应唤地地无言”整句都是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干唱, 接下来“悲愤怨恨涌心间”是行高腔。每当演到这里我都要把气息先蓄好, 特别注意吐字的力度、节奏、归韵和收声。如果没有蓄好气息注意吐字的自然、清晰, 是唱不出那种悲愤怨恨的感觉的。

“千斤白, 四两曲”, 这不是否定唱腔, 而是念白在戏曲作品中比例的特殊, 同时也说明其重要性。念白是一种语言的加工, 它既是用于舞台, 就应该有别于平常的言谈, 应该给人一种美感。念白要有节奏、有旋律、更应该有刚、柔、轻、重、急、缓、抑、扬、顿、挫等等。如:范老师在《芦林会》中庞三娘的出台念白“渺渺荒江悲凄凉, 飘荡芦花任狂炀。长空落日回孤雁, 道旁憔悴庞三娘。”这种摒弃音乐渲染, 让人物凄楚哀语, 没有音乐的歌唱巧妙地表现人物心曲, 达到了“此时无曲胜有曲”的艺术感染力。再如:我在《石榴花》中饰演华秀丽的几句念白“香姐, 你没经历过你不知啊, 我们现在不是人, 是鬼。”第一句话后加入了几声哭声作铺垫, 到了最后一句“不是人是鬼”以满怀的激情发挥出来, 给观众一种震撼的感觉, 每次演到这里我的眼泪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因此, 不管扮演什么行当, 什么人物, 我们都必须注意“吐字必真·字音求美”的美学原则。

三、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戏曲唱工立足于真, 而炼于美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潮剧唱腔遵循“含、咬、吞、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通过把气、声、字、情、节奏、技巧的完美糅合, 用声情的音乐意境来感人!唱腔唱腔, 腔由字生, 以字求声, 字正必定腔圆。声以传情, 声贵有情, 以情驭声, 以歌传情。如:范老师在《芦林会》“你全不思妇人被休弃……你定要置我死地, 居心何在?”的“活五”唱段, 她以自然深沉的气息, 烘托着悲痛凄切的曲越, 起伏分明, 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庞三娘的含冤受屈, 无辜被弃的沉痛心情。在这段唱腔中, 字字清晰、声声传情、铿锵有力、起伏自如、刚柔并济。再如:我饰演《槐荫别》的七姐, 戏中有段“十八板”——“空镜儿手里重磨” (活五调) 得到了范老师的指导, 以气托声、以声传情, 在继承传统剧目展演中获“优秀奖”。后来在《洗马桥》第七场的活五唱段“手执清香心头哀—今世鸳盟另安排”就结合了范老师的活五唱法, 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赞许。

综上所述, 潮剧唱腔是用艺术化了的音乐语言, 高度控制的歌声, 遵循严格的程式规范, 以进行的音乐为表情, 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它对于表现人物的情感来说, 是多姿多彩的音乐旋律, 种种抒情与造型的行当音色和表现音色, 语音的强烈闪光, 对与渲染人物细腻入微或强烈奔放的激情, 都是极其丰富有力的艺术语言。作为演员的我们必须体曲之意·悉曲之情, 追求吐字必真·字音求美, 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镓与他根据周期表预言的化学性质相同。

对科学美的好奇和追求可成为科学创造的心理力量, 推动科学家不懈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发现自然的规律, 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样科学成果也将给美学提供丰富的内容。所以, 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 不仅不应忽视科学美, 还应加强美学方面修养, 注意美学原则, 既求真又求美。

摘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 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 此文进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参考文献

[1]钱德拉塞卡 (美) .真与美.科学出版社, 1992.

[2]陈望衡主编.科技美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研究与审美 篇8

(1) 交领右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方位词“左”和“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仅表示不同的方位, 而且还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意识。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 古代人服饰衣襟的穿戴则按照“尊右卑左”的原则。衽表示衣襟, 穿戴时采用“左压右”的形式, 在右侧腋下固定住衣襟, 这种穿戴方式叫做“右衽”, 古代汉族服饰大多采用“右衽”。古代汉服的衣襟和衣领是连在一起的, 采用“左压右”的穿戴形式, 会使衣襟在胸前交叉形成特有的领型, 这便是“交领”。这种“交领右衽”的形制是汉服固定的款式特征, 不仅影响着汉服以后的形制发展, 而且对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袖宽且长。汉服的衣袖有窄袖和大袖两种, 礼服主要采用大袖, 小袖主要出现在便服和常服中。宽而长的大袖体现了汉服的魅力, 这种大袖的服饰特征在世界民族的服饰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种宽而大的礼服不仅具有透气、遮阳的功能, 而且还能体现出潇洒飘逸、大气华贵的风度。也有一些汉服是窄袖和短袖的, 收口比较紧小, 不仅保暖性好, 而且行动比较方便, 适合劳动人民和军队将领穿戴。

(3) 隐扣和系带。现代服饰大多使用扣子, 而汉服是不靠扣子固定的, 主要是通过衣服上的带子进行打结而固定的, 也叫做“隐扣”, 这种将扣子隐藏起来的系衣方式可以使汉服显得美观整洁。在汉服的腰间还有两对大带, 在左侧腋下和右侧腋下分别有一条, 分别与右衣襟的带子和左衣襟的带子进行打结, 更好地固定衣服, 而且还能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4) 上衣下裳。汉服上衣下裳的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衣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上衣和下裳独立裁剪, 并且在腰部连接在一起, 从而将上衣和下裳进行完美的整合, 这种形制的汉服属于常服, 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穿;另一种是上衣和下裳分离的形式, 代表的服饰有“襦裙”, “襦”是指短衣, 也就是上衣的服饰, “裙”和下“裳”是相同的, 指代下身所穿的服饰。贵衣轻裳是我国古代对服饰的传统观念, 上衣讲究颜色纯正, 而对下裳没有严格的要求,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汉服的特点。

二、汉服的审美意蕴

1. 汉服之美

汉服具有潇洒飘逸、端庄整齐、舒适自然的特征,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风尚。汉服的审美意蕴首先体现在其形态上, 汉服的形态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民族文化心理, 而且展现了古代的民族审美方向。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汉服的外在形态可以看出其蕴藏的丰富文化积淀。

汉服的审美意蕴同时也体现在其剪裁方式上, 它不同于西方精确的裁剪方式。这种平面剪裁可以凸显汉服的飘逸, 穿在身上可以感觉舒适自然, 不仅能够展现自由的美感, 而且活动不受约束。这种审美形制的特征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多层次的体现, 做到动静结合, 体现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2. 汉服的文化内涵

(1) “天人合一”的形制内涵。“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 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体现在汉服的设计中, 表征了汉服的深层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审美。汉服中的许多细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比如, 汉服中的宽大袖口, 表征了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体现出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赋予了汉服特有的意蕴。

(2) “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内涵。色彩对服饰的审美效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服的色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而且还能集中反映其文化内涵, 具有较强的象征性。汉服自出现以来, 其在色彩使用上便有着明确的规定, 反映古代人对自然色彩亲近的理念, 汉服“五色”与中国的阴阳五行有着重要的关联, 人们使人的自然行为与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保持协调, 体现汉服的审美意蕴。

(3) “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汉服将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 将事物组构的意蕴和内容有机结合。在汉服的服饰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 体现人与人的交际礼仪;第二, 体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和品行;第三, 追求美学上的审美意蕴。汉服在艺术形式上将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体现出“中和之美”。

总而言之, 汉服包含我国古代深刻的文化内涵, 体现特有的审美意蕴,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汉服也是我国民族的象征, 对我国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传承古代文明, 对作为古文化的一种的汉服加以深刻研究, 展现我国华夏的璀璨文明。

参考文献

[1]邓雅, 梁惠娥.浅议汉服风韵与国服[J].饰, 2006 (03) :40—42.

科学研究与审美 篇9

关键词:中国,书画,文化传承,审美价值

一、中国书画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虽然真正的书画是从东汉后期才发展起来的,但这时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的书画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汉字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六国,汉字的发展总体是由繁到简, 这种变化在书画方面有着最为真切的体现。先秦时期书画确定了其基础,秦代统一了汉字,汉代隶书的传播十分广泛,魏晋时期大家王羲之涌现,南北朝时期民间书画得到了较快发展,唐代书画艺术发展鼎盛,五代大多是唐代的延续,宋代书画也是大师辈出、名家荟萃,元代及清代都是多元化发展,此时也是近代书画的开端。 纵观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历史,中国书画的笔墨渗透了儒道哲学的精神, 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讲究“以书入画, 画中有书,书画契合,相辅相成”,展示出了含蓄蕴藉、回旋曲折、秀润苍浑的独特魅力。中国书画的笔墨除具有自身的美学意蕴外,它还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在对中国书画的美学意蕴进行探讨时, 要充分认识传统中国书画的精华所在,寻找一条真正的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成功之路。

二、中国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具有生态的文化性格与和谐的形态特征。古代社会没有像当代社会的科技技术、数字化的记录仪器,来记录日常生活及一些社会现象,要想保留这些关于文化、历史、思想、情感,只有书画可以完成此项任务。而且因为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通过对他们的书画作品研究,可以看到他们当时的思想情怀,这也是书画艺术的独特文化价值所在。毫无疑问,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画境中丰富体现着书画家们的思想情趣及美好愿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中体会和观察到书画作品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怀。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中国书画作为艺术的一种门类,将“气韵律动”作为其艺术精神的核心和最高审美追求。中国书画的“气韵律动”指的是作品整体上要蕴含强大的精神之气,要呈现出民族和艺术家个人特殊的艺术形态,充分运用中国独特的墨色符号的变化表现其内在神韵。

三、中国书画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同的审美眼光与视角,不仅提供了对待书画一样的思想、情景、精神等要求,还表达出了古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说,都表明书画的实际与社会文化生活及审美价值结合得较为充分的汉代。两汉三百余年间,我国书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书画自先秦到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以来,随着书画大家的才情和思想的发展,日益成熟。社会大环境的倡导, 日渐彰显着其特有的艺术文化价值与美学地位,所以, 中国古代书画的迷人之处就是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之美。 在中国,有着书画相辅相成同源的思想。确实,“书画同源”实为中国所特有的书画理念。其具有的独到建树, 使得中国书法与绘画历史久远,底蕴深厚。人们不妨将中国古代汉字中以图形为基础来表达文字的情况看作是 “字画同根”的开始,因此,以汉字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古代书法艺术,在那个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就已经不可磨灭地与绘画结下了深深的艺术情缘。在此后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书法和绘画的实际内涵和审美文化,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古代书画的象形文字中就能很清楚地显现出它所具有的影像画面,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体现及对美的一种诠释和创造。当书画遇到了绘画,并与之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表达形式时,就是书画与绘画的最美结合,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及它的审美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形式。

四、结束语

中国书画的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更是世界文化之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们要更好地结合书画文化,创新当代中国书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认识传统中国书画的精华所在,寻找一条真正的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成功之路,将我们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华传统书画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现代绿茶包装设计理念与审美研究 篇10

1 现代绿茶包装概述

按照不同的加工方法, 茶叶可以分为六大类, 即绿茶、红茶、青茶 (乌龙茶) 、白茶、黄茶和黑茶。[1]其中, 绿茶是六种茶叶中产量和销量最多的品种, 也是最为常见和受人喜爱的一种茶叶。从古代开始, 绿茶就经过各式各样的包装, 从江南产茶区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1.1 绿茶包装的必要性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 是我国独特的茶叶品种, 其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胡萝卜素和多酚化合物, 这些成分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 以上成分极不稳定, 容易受到空气 (最主要是氧气)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从而发生变质。[2]绿茶之所以要包装, 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保护茶叶, 最大程度免受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 从而保证茶叶的新鲜。同时, 随着绿茶产量和需求的大幅上涨, 绿茶的包装也愈发考究, 逐步告别以往简单保存的目的, 其审美意涵逐渐超过了基本功能意涵。

1.2 绿茶包装的功能

绿茶包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商品包装, 它符合商品包装的一切定位和功能, 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取向。具体而言, 绿茶包装的功能包括了以下几类:

指示功能:随着绿茶种植和销售的发展, 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茶叶品牌, 而包装可以让人们第一时间接收商品信息, 进而区分茶叶的各种品牌。

便利功能:现代绿茶的包装使用严密的包装, 使绿茶的携带和远距离运送成为可能。此外, 严密的包装也可以隔绝空气, 让茶叶的储存更为长久。

美感功能:现代绿茶的包装讲精究致与审美愉悦, 因为绿茶包装还具有美感功能, 亦即精美的包装能够美化茶叶, 使茶叶的视觉形象和吸引力提升, 也更加吸引消费者, 给予其美的享受。

激发功能: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从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转为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3]从营销的角度来看, 现代绿茶包装还具有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功能, 美的包装就是一种吸引人的符号, 消费者会因为这些诱人的符号而产生购买行动。

2 现代绿茶包装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绿茶行业的发展, 其包装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问题依然较多。只有了解目前我国绿茶包装现状如何, 存在哪些问题, 探讨优质包装才能言之有物、切中肯綮。

2.1 对于包装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现在许多茶商的经营理念是只重视绿茶的质量而忽视其包装, 用过时的、陈旧的样式包装茶叶。进入消费时代以来,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符号价值远远超过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对绿茶来说, 消费者购买的主要目的除了使用需求外, 也有审美的需求。因此, 绿茶包装的重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忽视包装材料的质量

大多数茶商并不重视茶叶的包装, 因此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也没有花费足够的心思。绿茶是一种易于氧化的茶叶品种, 如果包装材料不能较好隔绝空气, 那么茶叶就会因为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影响发生变质。

2.3 缺乏品牌效应

茶叶的包装是凸显品牌效应的最直接也是最佳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的茶叶包装都以地区命名, 譬如日照绿茶、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等等。这样的包装命名方式不利于品牌效应的建构, 且仿效性强、易于招来假冒伪劣产品。

2.4 包装缺乏新意

现代绿茶包装不论从样式、颜色, 还是图形、文字等诸多方面都相当雷同, 缺乏应有的新意, 这不利于绿茶包装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茶行业的发展。

3 现代绿茶包装的设计理念与审美倾向分析

3.1 设计思路

首先, 设计绿茶的包装要根据绿茶自身的特点。绿茶的种类多样, 内在蕴含的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设计绿茶包装时只有综合考虑绿茶本身的特性, 选择合适的材料, 同时传达绿茶内在的文化意涵, 从而设计外在样式, 这样才能确保绿茶的质量, 与此同时提升绿茶包装的品质和审美价值。

其次, 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不同的包装。包装需要根据目标消费者的不同而做相应的改变, 如今各种品牌的绿茶包装尚且趋同, 更遑论每个品牌根据消费者地域和消费层次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 趋同的包装是不可取的, 这样无法反映各个品牌绿茶的差异, 也无法体现不同档次绿茶之间的不同。因此, 设计绿茶包装需要考量不同的消费群体, 既要考量他们的消费水平、地域和文化背景, 也要考量年龄、职业乃至性别。

3.2 绿茶包装的合理化设计

3.2.1 包装材料的选择

绿茶包装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内包装和外包装。内包装是直接包装茶叶的部分, 讲究卫生和小巧;外包装是茶叶的外部视觉, 讲究美观和质感。

内包装主要使用薄滤纸。使用这种材料是因为, 内包装直接包装茶叶, 需要卫生健康的材料, 而薄滤纸就较为干净, 符合卫生的要求。此外, 内包装的茶叶袋一般情况下会被用来直接放入开水中冲泡, 所以需要包装的材料能够耐高温又能够透水, 薄滤纸恰好满足这两项要求。

外包装可选择的材料相对就丰富很多, 诸如纸盒、金属、木头等等都可作为原料。以上所举的材料价格相差较多, 也可以据此区别高、中、低茶叶。首先, 就一般情况而言, 低档的茶叶主要使用纸盒作为外包装材料。通常做法是在纸盒内部加上一层防潮涂层, 从而隔绝空气, 保证茶叶不变质。但是相较于其他材料, 纸质外包装的保存效果最差, 审美效果亦是最低的, 因而只可作为低档茶叶的外包装材料。其次, 中档的茶叶大概选择金属类材料制作外包装。金属材料隔绝空气的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保存茶叶;此外, 金属材质易于进行精细制作, 从而满足审美面向的需要。最后, 对于高档的茶叶而言, 更多倾向于选择木质材料制作外包装。和其他诸如纸盒、金属相比, 木头属于高档材料, 特别一些如红木、紫檀木等名贵种类更利于收藏, 以此作为制作外包装的材料, 能够最大限度凸显品质。

3.2.2 审美考量:绿茶包装的文字、色彩和图形设计

材料的选择只是绿茶包装的第一步, 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设计绿茶包装的文字、色彩和图形等视觉要素。只有设计好这些内容, 才能提升绿茶包装的审美意涵, 也才能凸显绿茶的格调品质, 从而吸引消费者。

3.2.2.1 绿茶包装的文字设计

文字是传达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就绿茶包装而言, 其上之文字需要传递诸如绿茶的品牌、产地、时间、批号、保质期等诸多内容。其中最突出是品牌信息的传达识别, 这就需要在文字的字体选择、字号大小上找准定位。品牌文字宜突出, 另外也要和整体包装的设计风格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既能够突出重点, 又协调统一, 体现出较好的美感。另外, 茶叶的其他信息, 比如净重、厂商、生产日期等等也都以适合的字体和字号大小进行版面编排设计, 能够和品牌文字交相呼应。

3.2.2.2 绿茶包装的色彩设计

绿茶包装的色彩对于包装整体效果和审美内涵来说作用甚大。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内涵, 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譬如, 绿色给人自然的气息, 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红色则象征着热情和活泼, 给人带来激情。不同种类的绿茶适合不同的色彩。譬如像太平猴魁、武夷山大红袍等种类的茶叶就适合用红色作为外包装的基本色, 这样可以和茶叶本身的特点相映衬。至于像碧螺春、龙井这样的类型就适合使用绿色作为外包装的基本色。如果包装的色彩和茶叶本身的特质不相符, 甚至南辕北辙, 那么就会降低美感, 也会导致茶叶整体品质的降低。试想, 如果使用绿色作为太平猴魁外包装的基本色, 那么其“红丝线”的特点便无法显现了。[4]总之, 选择绿茶外包装基本色调时需要针对茶叶的特性, 选择相符的色彩, 才能烘托茶叶的品质。

3.2.3 绿茶包装的图案设计

绿茶的包装离不开图案的装饰。一般来说, 图案具有象征寓意, 能够体现出商品的特质。根据茶叶种类和品质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图案。譬如, 一些较为高端的茶叶可以选择“盘龙”、“祥云”等传统图案, 以此彰显其文化品位;对于一些旨在打开青年人市场的茶叶来说, 应该尝试使用一些现代流行元素的图案, 从而拉近与青年人的距离, 引起青年人的兴趣。与包装基本色彩选择一样, 选择绿茶包装的图案也需要考虑绿茶本身的特性。如果包装的图案和绿茶本身的特性不符, 那么即使图案再怎么好看也无济于事。

4 结语

通过对现代绿茶包装进行梳理, 分析了目前绿茶包装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为基础, 指出了满足优质设计理念与审美情趣的绿茶包装应该具备的一些特性。茶叶市场目前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对于茶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我们在关注茶叶本身的同时, 也要注意茶叶的包装。毕竟在这个符号消费的时代, 包装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表征, 对于吸引消费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改进包装的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其设计理念与审美情趣正确与否。惟其如此, 才能使得绿茶包装设计愈发多元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王聪聪, 詹仪.绿茶包装的设计理念与工艺研究[J].网印工业, 2015 (9) :41-45

[2]李尧.现代绿茶包装设计的审美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09

科学研究与审美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有效融合;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即指审美评价,其指的是对审美价值的主观认识。审美判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审美主体的个性、能力、需求以及审美对象等。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听觉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内涵,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中,去发现美并感受美。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感受中审美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形式,审美对象的感知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审美想象必然需要通过审美感知来实现过渡。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来获取表象,并进入想象,以此使学生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审美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促使学生去追求美

人类实现全面教育,就必然需要实施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审美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主要是利用审美客体来刺激受教育者的精神,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引导其去发现与感受美,并由衷的产生追求美的愿望。

二、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课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包含了许多美的要素,需要初中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解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与认知课文中的美。

以《济南的冬天》和《春》的课堂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应注重“美意”和“美情”的把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引导,实现对课文中不同的美的感知与欣赏,同时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尤其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优美的文字美景当中,对课文中的意象美与物象没进行品味与赏析。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中优美语句的赏析能力。初中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对课文中“美意”与“美情”的感知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语言的品读实现领悟力与感知力的增强。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语言系统并不完整,在学生优美文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因此,为了实现对文章中美的彻底感悟与认知,就必须从初中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入手。初中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准确引导之下进行语言的品读,使文章内涵得以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此外,许多优美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可见语言的赏析必须通过加强课文的诵读来实现。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加强朗读与诵读教学。

2.引导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课文

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使自身的想象与联想得以充分发挥。审美心理主要有四个组成要素体现,即感知、理解、想象以及情感。初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程中有许多优美文章,教师应针对这些文章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发挥想象,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文中的美加以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此就能够使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应对多媒体的结合了声像与画面的技术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将学生带入情境教学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发挥想象力,继而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得以充分的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进而更好的发挥想象与联想,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得以培养,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提高对文章情感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品读语文课文,并感受其中的“美”。

此外,还应将实际生活中的“美”融入课文当中,以《秋天》和《春》的教学为例,这两篇文章与大自然有关,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贴近生活,热爱生活。并且应将课堂教育、生活教育与审美教育充分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保证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泰.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上旬,2014,(2):47-47

[2]邱赟.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中旬,2013,(6):30-30

科学研究与审美 篇12

书法艺术的美育功能是指的书法艺术为手段,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以促进学生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依附于一定的文字内容, 使用毛笔和纸、墨、砚, 通过对汉字的书写来表现特有的意境和情趣的独特艺术,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和喜爱与推崇,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很多书家都强调书法的独特审美功能, 林语堂先生认为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普遍的美学原理和美学法则, 梁启超认为在各种艺术中书法为最高。由此可见, 书法作为育人的手段, 在我国是有其历史性的。

1. 书法可以陶冶思想道德情操

汉字是世界上少数以“象形”为基础的现存的文字。就字的结构来看, 它启示我们做人要谦逊、大度、宽容, 尊重他人。整幅书法是单字的组合, 又是另一种美, 这就需要团结、需要集体的凝聚力。书法还能够将作者主观的思维与精神状态表现在书法创作当中, 反映出其神采来。书法的美育功能, 为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怡心养性, 架起了宽广的桥梁, 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2. 书法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我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主要是它具有文学的字义, 其中包涵着情理;有形象点画 (类似绘画描线) 结体的造型美, 抑扬顿挫音乐的旋律美。此外, 书法的内在美更需学生去审视。因为每一个字的点捺都有生命的顿挫, 每一根线条的流走都有人性的重量和质感。学生透过文字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书法者的喜怒哀乐与悲欢情愁, 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3. 书法可以培养严谨踏实作风

中国汉字最为讲究向架结构的,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 会有自然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一种严谨的作风。写字是这样, 学习、生活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 要想练好字, 并非一日之功, 要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学生循序渐进地书写训练, 可以有效去掉浮躁, 养成沉稳, 踏实的良好作风。

4. 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长期的书法学习中, 由于经常用分辨美丑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书写, 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审美的观念, 提交了审美的水平, 形成了追术美得习惯, 美化净化了心灵。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热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健康的心态必将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提供正能量, 为传承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书法课堂中审美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1. 将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渗透到书法美育教学之中

学习书法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 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这正是有些学生多缺乏的, 在他们身上往往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 可搜集历史上各人学书的事迹, 介绍给学生。如: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 笔正则字无不正”的优秀品格, 曾巩的“墨池记”的来历, 以及王献之刻苦完十八缸水, 最后和他的父亲王羲之并到成为“书法史上”“二王”的故事, 怀素用完一万株芭蕉的叶子练习书写的事迹等等。都为学书者树立了美好的形象, 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好书法的作用, 从而使美育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2.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书法美育功能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美育的实效。

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写生感知美;创设游戏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美;创设音乐情境, 引导学生创造美;创设视觉情境, 引导学生鉴赏美。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享受美感, 得到熏陶, 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身心得到了净化, 人格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长春:吉林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导—读—练阅读教学下一篇:电子学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