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练阅读教学

2024-06-21

导—读—练阅读教学(精选9篇)

导—读—练阅读教学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 把“对话”教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读问题, 并以此为阅读对话教学的切入点展开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真正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提高阅读对话的效果。

1.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对话走向深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虽然也注重通过阅读导读问题的设计, 但是由于问题的设计缺乏一些针对性, 这些问题显得过大或者过宽, 学生虽然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课堂表面上看来似乎也非常热闹, 但是, 在实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并不一定真正深入文本, 因此, 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从而使生本对话走向纵深。

如在教学苏教版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一课时, 课文主要通过对司马迁人物的描写, 使学生对史记的由来以及创作历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时, 教师依据这篇文章的线索“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的原因和结果”设计了如下导读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司马迁不忘父亲的嘱托, 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的精神? 《史记》 这部著作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几个导读问题与文本主线、文本内容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与文本密切对话的兴趣, 在这些导读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通过再次深入文本, 与文本对话, 很容易就感受到司马迁的崇高品质与精神。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问题的设计抓住了司马迁的主要事迹切入, 针对性强, 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奠定了基础, 提升了对话的深度。

2.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让对话具有厚度

现在大都提倡简约之风, 但是流行简约并不意味着只可以提出一个问题, 为了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具厚度,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程度更深刻, 教师还可以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导读问题, 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地与文本深入对话,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 《莫泊桑拜师》 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福楼拜是如何指导莫泊桑写作的,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笔者着重设计了以下具有层次性的导读问题:莫泊桑在拜师时, 主要针对哪些问题向福楼拜请教?在拜师请教写作的过程中, 莫泊桑首先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福楼拜是如何回答他的?他第二次请教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莫泊桑第三次向福楼拜请教什么问题?福楼拜又是如何回答的?从此以后, 莫泊桑在写作上取得了哪些成就?由此你懂得了什么?在这些导读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多的了解, 而且在对话的过程中增强了对话的厚度, 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主要就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导读话题, 并且在导读话题的设计上, 教师主要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层层递进, 从而使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认识, 教学效果显著。

3.设计有开放性的话题, 让对话具有广度

在阅读教学中,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在基于对话的课堂上, 教师如能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导读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或认识更具广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 《理想的风筝》 一课时, 课文主要通过对刘老师几件事情的具体描写, 使一位意志坚强、乐观开朗、热爱学生、热爱工作、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刘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在课堂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刘老师的崇高品质,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导读话题:“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哪件事最能打动你?请你想一想, 说一说。”在这个极具开放性导读话题的引入下, 学生展开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真正走近了刘老师, 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导读话题, 从而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脱离条条框框的束缚, 放开自己, 展示自我, 让生本对话更具广度。

阅读教学,“练”在实处 篇2

一、 创设情境

情境是指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它对学生进入课文语境发挥作用。阅读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课文,不断还原课文语境,理解语境的过程。

有些教师一提到情境,想到的是很多外在的东西。其实,最重要的情境就是文本情境。有的课文深情,有的富有哲理,有的诗意,有的简明,有的文字就如一幅展开的画卷,有的文字看似平淡,仔细品味,韵味无尽。这就需要教师领悟、把握好课文的意境、基调,根据课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或是教师语言描绘,激发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或是要求学生潜心会读,静静地走进文本;或是课文情境重现,唤起学生记忆与感受,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或是通过资料补充,文本的、音像的,缩短课文与学生的距离,使久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其次,情境还应该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而创设。如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丰富,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画面等,更直观、生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走进文本;高年级则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需要与课文的主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收获。

当然,不论用怎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其根本是教师要尊重、鼓励、呵护、期待学生,使学习始终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展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维系学习的注意,给予学习的动力与自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以情悟文。所以说,在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是对学生生命的呵护,是求得学生言语发展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下见“语”更要见“人”的有效训练。

二、 抓准训练点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围绕目标安排训练,而在一节课内,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和知识都教给学生,为此,教师就必须明确做出教学取舍,抓准训练点进行扎实、有效地训练,以达成教学目标。

1. 落实“课标”。教师要关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根据课标确立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努力克服训练随意、盲目、无序的状况。比如,对于课文的学习,“课标”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中表述是不同的,不难看出,理解课文的训练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低年级只是要求理解内容,到了中年级则注重概括能力,再到高年级不仅要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更要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目标达成呈螺旋式上升。我们明晰了“课标”中的训练目标,训练才有方向感、分寸感,才能凸显学段特点,落实重点目标,形成科学、有效的训练。

2. 研读课文。课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一篇文章成为课文时,它必然要体现教学意义,体现在课文语境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意义。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可以在“册”“篇”“点”的结合上抓准训练点。

“册”:通读全册课文,分析单元组合,理解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学习所形成的结构化效益,在此基础上,确立单篇课文的教学位置,更准确、全面地体会编者的意图,确立训练的重点。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组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均是状物的课文。教师在确立训练点时就要考虑状物类文章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懂“物”,更要读懂物背后的“人”,帮助学生体味“物言志,物抒情”,训练他们用掌握到的表达方法,来写写自己喜欢的物,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篇”:把握单篇课文的文体特点、表达艺术,确立单篇课文的训练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个性目标。如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梗概,读懂情节,品味语言,表达感受;说明性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诗歌,则要大体把握诗意,重在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点”:不同的课文,可以就其内容、言语表达等特点,有重点地开掘语言训练点。或者抓重点词句、难点词句,“以词串文”“品词悟文”,读懂全文,体会情感。或者以课题为训练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围绕重点,解决问题,训练思维。或者在课文的空白处留下训练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空白,既深化理解又训练想象与表达能力。或者在习得表达方法上练一练,如句段的“总分”写法,文体的“说明方法”等,结合课文强化读写训练。或者在课文的看似矛盾处、看似平常处等,寻找、确定有价值的训练点……

3. 关注学生。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训练的目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形成,阅读方法的掌握。所以,分析学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确立训练点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的难点、疑点,哪里能激活学生思维,哪里能生发出学生的言语欲望,哪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哪里适合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等,从儿童的需要与视角来确立训练什么,训练到怎样的度。决不能将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机械的、割裂的、冰冷地做习题当作训练。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应当关注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言语实际,能让他们快乐地练,练有所得。

三、 优化训练方法

语言训练的方法,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关键是要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依据具体的训练点和学生的实际言语水平,努力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动口、动耳、动手、动脑、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活泼,练得扎实。比如,词句训练是重要的训练点,可以采用诵读体味、品词析句、替换辨析、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阅读能力的训练可以采用朗读,练语感、品情意;默读,细思考,促理解;浏览,快速读,抓要点等。补白训练可以采用细致观察、发挥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概括训练可以抓中心句段,将关键词语重新组合,以及课题扩展等……

不论选用怎样的训练方法,我们应该注意:一要凸显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训练方法,既要灵活更要实在,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学生自主地读,充分地写,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二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注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理解进而到积累运用;三要注重思维发展,训练方法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充满“思维的张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展开,思维不断地向更宽处、更深处发展。

导—读—练阅读教学 篇3

一、导读单创设应体现“丰富性”,让学生悦读

1. 围绕背景创设导读单,开阔视野

英语阅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一定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淀和生成。导读单的运用应该注重知识导入,更应该注重对语言素材背景的关注,使学生在主动探寻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开阔知识视野,让课堂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情趣。背景导入,能使学生从相关前置性话题中找到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 An earth- quake”的阅读导学单设置中,可围绕“The reason about earth- quake”“The character about earthquake”“The famous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等环节,给学生展示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场景,让学生从中挖掘有效信息。利用导读单找出学生关注的热点,并通过融入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解开其神秘面纱的基础上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探知,可设计“What do we should do in the earthquake?”“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等,让学生在借助背景知识融入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切入点。

2. 围绕难点创设导读单,掌握要点

导读单是基于课程知识要点基础上的导学,凸显出一定的前置性特征。围绕课程知识难点创设导读单,便于学生在主动查找自身问题的前提下丰富理解感知方法。围绕学生阅读难点设计的导读单,更利于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探究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好奇,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具体明确的理解方向。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2“Reading B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的阅读引导中,根据“The character about Hong Kong Disneyland”的主要特征,建议学生就“The history and the story about Hong Kong Dis- neyland”和“What are there in Hong Kong Disneyland”等话题进行认知阅读,引导他们结合Kitty和Amy的对话筛选出相关信息。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紧扣学生阅读理解难点,能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基础上积极查找问题和不足,便于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形成整体综合运用能力。

3. 围绕差异创设导读单,发现问题

导读单制订能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助手和帮扶,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认知差异,多给他们创设具有多样化和层次性的导读单,使学生在自觉对照中找出相关的问题。创设导读单,能使学生根据导读话题进行主动运用,让他们围绕相关问题主动查漏补缺。基于学生差异性基础的导读单运用,一方面,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有更多自由运用的主动权,能帮助他们在相互选择中深化认知感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实际能力,自觉选择运用,让他们在自我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导读单的运用,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结合导读单能有效发现自己在阅读理解中的问题。

二、导读单创设应突出“协作性”,让学生深思

1. 突出同伴对话,互通有无

多给学生同桌交流机会,让他们在主动说出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充实,便于他们获得更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运用同伴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便于学生在群体协作交流中理出问题,更好地探学疑难,让他们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更为敏锐的语感。比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4 Finding your way的 “Reading A trip to the zoo”中,根据“The character about Sunshine Zoo”让学生结合各自的疑难问题与同伴进行对话,建议他们就 “How to get to Sunshine Zoo”“Do you know what are there in Sun- shine Zoo”等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间深入交流,形成更加敏锐的语言感知。

2. 突出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通过群体讨论的形式找出各自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学生在主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找到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模式让课堂不再沉静,使学生在享有足够表达权的基础上便于他们更加集思广益,帮助他们在大胆随心所言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策略方法。小组讨论模式,使学生能紧扣重点进行相互对白。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2 Travelling的 “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设计相应的导读单,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围绕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建议他们就搜集到的相关意见和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语言感知和体验。

3. 突出实践互动,学以致用

借助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问题进行互动,帮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主动深化感知和体验。导读单开启的互动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多交流基础,让他们能结合相关内容进行主动调整和交流。导读单创设的实践互动,使学生有了更直观和具体的学习模式,让他们走出为了阅读而交流的单一模式。导读单使学生有了互动的脚本,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探学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导读单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尝试中获得了深刻感悟。

三、导读单创设应注重“发展性”,让学生活学

1. 鼓励学生自觉反思

导读单是学生阅读的牵引绳,更是学生主动总结、反思的载体。多给学生留下主动总结、反思的空白,让他们能针对自身的学习实际进行弥补完善。通过导学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有更多自我总结的余地和深入学习的载体。让导读单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更应该注重从学生整体感知体验中查找相关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反思。鼓励学生运用笔记的形式相互总结,能使学生不再停留在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应付学习的境地,能使他们对导学单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体验。

2. 支持学生主动拓展

借助导读单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让他们在不断补充足够文化知识基础上有更全面的感知。主动拓展,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丰富想象的空间载体,让他们进行更加主动灵活的探究。引导学生围绕导读单进行拓展,帮助他们在主动修正思维方法中更加有效深入探究,能使阅读更有层次感。学生依据导读单主动拓展,能使阅读更具长度和宽度,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导读单运用凸显了助学引导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前置性阅读引导中找出学习的窍门和方法,让他们能在带着问题的主动探究中激活思维灵感。导读单的运用,应在围绕学生阅读需要的前提下,多给他们自我引导和尝试的机会,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深化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李晴.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5(21).

[2]卞雪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35).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导读与自读 篇4

课堂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阅读课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的导读起着主导作用,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所以,课内自读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探讨,获取新知,积极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阅读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从读到想,从想到懂,从懂到悟。这里的“懂”和“悟”的实现,需要教师对关键处的点拨。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导”的水平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

如品味《荷塘月色》中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教师联系时代背景予以点拨、帮助学生领悟深层意义是关键。经过教师的导,学生就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玩味、思考,发现作者通过对净洁的荷花和高寒的明月的赞美,表现了自己不愿跟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在幽美宁静的荷香月色的图景里寄托着对丑恶现实的憎恶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心。淡淡的喜悦中还交织着淡淡的哀愁,作品的美感和意义就在“导”与“悟”中发现了。这样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日积月累,提高语言、文化、思想、生活素养。课堂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文体的有关知识,把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技巧讲解清楚,交给学生一把阅读分析文章的钥匙,举一反三,使他们终生受益。

指导学生课内自读,教师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要指导学生练习略读、泛读、速读、精读等,特别要学生学会并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比较,能使学生看清读物的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如鲁迅的《药》与叶圣陶的《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内容和主旨的不同,也可以发现它们写作技巧方面的许多相同之处。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量,扩充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教师课堂的导,学生掌握了阅读的规律和技巧,而真正的、大量的阅读却在课外,这是阅读教学大有作为的天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课外阅读同样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具体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师生都要重视语文学习效果的隐性特点。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过程,如同吃中药,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要把阅读的特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放眼长远,着眼未来,切不可急功近利。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博览杂取,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指定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是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报、杂志,以略读、泛读、速读为主,大量汲取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巡视学生的个体阅读内容和方式并加以适当的指导,要求做好读书卡片或摘记。指定阅读是指定某一阅读专题,介绍读书方法,商讨或解答学生的质疑,针对实际进行具体的读法指导,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专题读书报告,或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一次练笔,让学生写体会、写感想。还可以就学生关心的问题、社会焦点、文化热点等搜集材料,制成专题,形成一个求同存异的探究性平台。这些阅读形式,体现了个性发展的原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扩大了教学容量。

3.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掌握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列提纲、用图表显示读物的层次结构;摘记材料的内容梗概、主要观点及名言、警句、典故等并写出读后的体会和感想。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提高阅读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导—读—练阅读教学 篇5

一、“讲”的课型模式

讲, 即讲授法。它是讲解、讲述、讲演等诸法的总称。自古以来, 系统讲授都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其要致力于导”。讲授, 若能在“准”字上下力气, 于“精”字处做文章, 那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讲授课型的模式一般是:明确目标——系统讲授——复习巩固。

讲授课型的特点是: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讲授则侧重突出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揭示,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习动机, 同时教会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突破, 教会他们强化知识、贮存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如在给师范系学生讲授《小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时, 教学设计如下:

1、展示教学目标:

(1) 什么是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2) 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个教学目的应该怎样理解? (3) 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围绕目标、教师讲授:

(1)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含义。 (2) 教学目的阐明了四个关系。 (3) 教学要求的三个特点。 (4) 当前阅读教学在落实教学目的的要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3、复习巩固, 强化记忆。在教师指导下训练下列内容:

(1) 归纳理论知识结构, 强化记忆。 (2) 口头表述目的要求, 达到进一步理解并训练说的能力。

二、“读”的课型模式

“读”就是培养学生自读教材的能力。大纲提出“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效率、学会检查自学的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 这种终身教育思想,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学”。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 更是素质教育给当前语文教改提出的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的, 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部分, 要相信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撞一撞”,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课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定向指导——学生独立读书——学生相互交流——师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小结。

自读课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我活动的充分体现。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极大限度地享受有自主学习的权力, 使自学能力的训练能够发挥最大功效。

建立自读课型, 解决了教学内容多, 教学课时少的矛盾, 同时训练了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品格, 加快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实现了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目的。

三、“练”的课型模式

练, 就是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陶行知先生说“教而不做, 不能算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 把理论付诸实践, 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力求做好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把重点放在综合训练的课型设计上。

训练课的结构模式为:确定目标——示范观摩——操作训练——效果反馈。

训练课的课型特点是:在一个完整的教程中同时完成几种教学任务, 或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它既有知识点的传授, 又有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既有示范观摩, 又有试备试教:既有课内训练, 又有课外活动。下面以阅读教学中“讲读课本”的教学为例, 略述本模式的操作。

1、确定目标。

认识“讲读课文”的特点, 明确教学中注意的问题;观摩《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录像片断, 归纳出讲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思路;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 写出教案, 分组试教。

2、示范观摩。

观摩教学片《狼牙山五壮士》, 要求学生用“讲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观察示范了教师是怎样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的, 其师生活动的过程怎样。

3、试备试教。

独立分析《飞夺泸定桥》一文, 对照《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编写《飞夺泸定桥》的教案, 分组试教。

4、检测、指导。

选若干名同学在全班登台试教,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如何运用“讲读法”。

训练课实践表明, 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运作, 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结合, 可以成倍增大教学容量, 加速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并使学生具备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能大大缩短岗位适应期。

四、“评”的课型模式

评, 即培养学生的评议分析能力。评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训练, 并且和前几种训练密切相关。对于学生来说, 评析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 又能运用理论认识实践的过程中, 发展思维能力。

评析课型结构特点: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因为评析的前提是观摩, 评析的材料可以是教学实录、录像、也可以是同学试教, 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各种长处。评析又可以加速学生的知能转化过程, 因为评析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难度更大, 因此, 我们不可忽视这一环节。

评析课型的模式为:理论指导——实际观摩——单独评议——鉴定总结。

评析的具体操作可以是单独的课型, 也可以结合在试教之中。总之, 教师要为评析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材料的准备, 评析前的各种活动, 都要能激发学生的评析动机和调动学生评析积极性。评析之后, 要进行评定和总结。可由教师总结评析, 也可以由学生相互评价。实践证明, 评析环节是学习教学理论的深化, 是教学技能训练的深入, 是对知能转化的有效推进。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教无定法”是它的典型特征, 但是我们要通过优化课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而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教材与教法》, 2006年。

导—读—练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导读课教学,窗边的小豆豆

2011版新颁《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曹文轩先生也曾说过“老师的责任, 就是将好书推荐给孩子, 教他们怎样辨别图书, 怎样培养一种优质的阅读姿态。”由此可见, 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向孩子推荐好书, 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开设“导读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1]那么如何进行导读课教学?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一节导读课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适时指导阅读方法。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导读

导读课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教给学生读懂整本书的方法, 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如果在导读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书本的基本内容, 甚至部分精华, 而且也大致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情感得到了升华, 那么, 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剩下多少呢?他们又有几分兴趣想去读懂这本书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要呈现太多的结果, 让他们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 这样, 学生对书本的阅读兴致会更高些, 从而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中, 我设计了多种形式引导孩子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2]首先, 我出示巴学园的图片加相应背景音乐, 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巴学园, 让孩子感知这所学校的奇特, 从而导入要推荐的书《窗边的小豆豆》, 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其次, 我巧妙创设情境, 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本书第2个故事中的三个精彩片段, 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这三个片段, 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学生不仅为故事情节所吸引, 还从中认识了一个淘气、顽皮、好奇、好动的小豆豆。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既感亲切又十分同情, 再出示长大后的黑柳彻子图片、引导学生看封底, 了解长大后的小豆豆即作者的卓越成就, 联系小时候的小豆豆的形象, 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心灵, 此时, 他们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小豆豆, 一个因淘气, 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为什么成年后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 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呢?这样就让学生非常想了解小豆豆的成长历程了,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强烈的阅读欲望, 这样的阅读期待也为后面的精读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 我又通过让学生看目录导读, 激发阅读热情, 一个个标题,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都在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我选择一个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激发阅读欲望。让学生了解小豆豆由于好奇心而干出了许多让人发笑的事以及面对小豆豆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时小林校长的做法, 从而感受小林校长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再一次激发学生对巴学园的向往;最后, 通过介绍, 向学生推荐小豆豆系列丛书, 让导读更深一步, 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从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入手导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教, 是为了不教”。[3]小学生145万字的阅读量, 如果教师篇篇导, 本本导, 部部导, 即没有这个时间, 也没有这个精力。“导读”一词中的“导”就是导方向、导途径、导方法, 牵一发而动全身, 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同类作品。因而在导读课中, 我们要渗透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的介绍, 读书习惯的养成。

(一) 教会学生怎样从封面、目录、书脊、封底了解一本书

例如我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先观察书的封面, 了解书的作者, 再看封底, 封底上往往会有一些对一本书的评论或作者的一些介绍等内容, 这本书就是对作者黑柳彻子的一些介绍, 接着再引导看书的目录, 了解了故事内容, 从而让学生明白从封面、封底、目录中能得到不少信息, 以后拿到一本新书, 可以通过看封面、封底、目录对一本书做初步的了解。

(二) 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在导读课中, 教师也不应忘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及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等的渗透和读书习惯的培养。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中, 我带学生去细读了书中一个小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 并从中引领学生通过说读书感悟、赏故事语言、品故事人物三方面来阅读故事, 在精读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读书方法, 在赏析人物、认识小林校长时, 我则采用自由读, 然后让学生勾画重点词句来品读的方法, 感受校长的与众不同。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点亮儿童课外阅读的路上, 我们永远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们应该义不容辞, 也责无旁贷!让学生“悦读”起来, 从我们开始, 从我们的孩子开始, 我们也将共同前行在阅读的路上!

参考文献

导—读—练阅读教学 篇7

一、从经典音乐导入, 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师: (播放《好汉歌》) 我觉得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中最能给予我们正能量的歌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 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体机打出:正能量———路见不平一声吼, 该出手时就出手) 同学们想想, 生活中我们在哪些情境下“该出手”?

生1:同学生病需帮助时该出手。

生2:同学作业遇难题请教我时该出手。

生3:路遇他人有困难时该出手, 父母辛苦劳累需照顾时该出手。

生4: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时该出手。

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该不该出手?

这样导入,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该出手”传递的是社会正能量, 为维护正义出手, 是善行义举, 更为阅读课文, 品评人物铺了路。

二、从经典语段品读, 让经典人物走进读者心里

(一) 大处着眼, 梳理情节

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是善行义举, 他应该出手。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5:郑屠在金氏父女落难时强娶金翠莲, 这是乘人之危。

生6:郑屠以虚钱实契强娶之后, 不久又将父女俩赶出门, 还着人追要典身钱, 这是落井下石, 欲置人于死地。

生7:金氏父女被逼无奈, 只能每日赶座卖唱, 这说明父女俩身陷绝境, 投诉无门。

生8:郑屠以“镇关西”自居, 可见他平日欺压百姓, 鱼肉乡里, 应该受到惩罚。

师:不论是救助弱者, 还是惩治恶人, 站在道义这边, 鲁提辖理应出手。面对一强一弱, 鲁提辖又该如何出手呢? (师适时引导:鲁提辖棋分两步走———先救父女俩脱离虎口, 再惩治恶人)

生9:提辖救人, 在潘家酒楼和鲁家客店。在潘家酒楼上, 提辖问明父女俩卖唱、啼哭的缘由, 当场赠给他们银两作盘缠;次日早晨, 在鲁家客店里, 提辖护送父女俩出门后, 怕“店小二赶去拦截”, “向店里掇条凳子, 坐了两个时辰”, 才径向状元桥走来。

生10:提辖惩恶, 在郑屠肉铺门前大街上。先 “三激”, “一激”要郑屠切十斤精肉臊子, “二激”要郑屠切十斤肥肉臊子, “三激”时郑屠已按捺不住怒气, 操起剔骨尖刀, 跳出肉铺门外。通过“三激”引郑屠到大街上。

生11:高潮是“三打”, “一拳”打得“郑屠挣不起来”, 口里只叫‘打得好’, “二拳”打得郑屠讨饶, “三拳”打得郑屠挺在地上, 动弹不得。

师:本文铺设智救弱者和严惩恶霸两条线索, 成功又合理地再现了鲁提辖“路见不平, 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个性。

(二) 细部入手, 评品人物

师:人们常说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我们要与经典人物对话, 同样要从细部入手,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性格等切入, 与人物心灵对话。

生12:鲁提辖丢还银子给李忠, 嫌他是个不爽利的人, 这一细节表现出他直爽, 乐善好施, 不吝啬。

生13:鲁提辖到父女俩寄宿的客栈, 帮他们还了店钱, 又给了盘缠, 一番叮嘱后, 才回到自己的住处, 饭也不吃气愤地睡了, 说明他心地善良, 爱憎分明。

生14:父女俩走后, 提辖担心店小二拦截和告密, 掇条凳子在门前坐了约两个时辰, 这说明他心思细密, 虑事周全。

生15:精心的“三激”, 惹怒郑屠, 便于提辖在阳光下揭露郑屠欺辱金氏父女的恶行, 体现他有勇有谋, 智勇双全。精彩的“三打”, 凸显他武艺高强, 疾恶如仇。

生16:提辖眼瞅郑屠不再动弹, 边骂边撒开腿, 回到住处收拾细软, “提了一条齐眉短棒, 奔出南门, 一道烟走了”, 说明他随机应变, 机敏过人。

生17:提辖不仅是惩治恶霸的英雄, 更是伸张正义的达人, 让我明白了路见不平, 不仅要见义勇为, 还要见义“巧”为,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师:本文是《水浒传》中关于鲁提辖的经典段子, 塑造了一个直爽仗义又粗鲁急躁, 心思细密又机智有谋, 疾恶如仇又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 体现了小说正义得以伸张, 恶霸遭到惩处的时代意义。

(三) 结合当下, 读出经典的时尚元素

师:易中天曾说:“我们可以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 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 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 救助苦难……在孔子、孟子、墨子那里, 我读到了人生态度, 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今天我们从水浒英雄身上读到了什么?有何启发?

生18:从鲁提辖身上我读到了彰显正义的责任。

生19:从鲁提辖身上我读到了做人就应该一身正气, 不攀附, 不媚俗。

生20:水浒英雄个个神勇, 性格鲜明, 有的率性而为, 有的扶弱济困, 有的侠肝义胆…… 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敢为民众伸张正义, 惩恶扬善, 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做人应敢于担当。

生21:今天, 如果运用法律来考量, 郑屠是犯了法, 但罪不至死。这就告诉人们:在当今社会, 只有严明法度, 正义才能得以彰显。

生22:“苟以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鲁提辖铁骨柔肠, 肩担道义, 无愧英雄, 同时也警示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武器, 维护正义, 弘扬正气, 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师:学习经典, 就要学会与经典人物对话, 仰止他们的精神和灵魂, 从中体悟生活的哲理。

三、从经典细节揣摩, 学习经典写法

(一) 品“三打”再现亮点

师:细节是作者对精彩瞬间的精确再现。品味“三打”, 体会写法。

生23:亮点一三拳三种反应。第一拳打得郑屠口里只叫“打得好”, 说明他虽挨了打, 但心里并不服气;第二拳打得郑屠讨饶, 说明他欺软怕硬;第三拳打得郑屠挺在地上动弹不得, 说明他外强中干, 也凸显鲁提辖武艺高强, 疾恶如仇。

生24:亮点二三拳三处落点, 三个角度, 三种感受。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从郑屠角度, 通过味觉写他挨打后口鼻流血的感受。第二拳 “眼眶际眉梢只一拳……也似开了个彩帛铺, 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从围观者角度, 通过视觉写郑屠挨打后眼眶暴裂, 乌珠奔出, 鲜血直流的情景。第三拳“太阳上正着, 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 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又从郑屠角度, 通过听觉写他挨打时两耳灌风、头脑嗡响之感受。

生25:亮点三妙用比喻, 色彩鲜明, 感受真切。“便似开了个油酱铺”, 给人以五味杂陈的鲜活感受;“似开了个彩帛铺”, 令读者产生一种置身现场, 因恶者被惩罚而带来些许快感;“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 说明郑屠已气若游丝。三处比喻, 笔笔精彩, 让英雄从流动的文字中站立在我们面前, 令人对英雄油然而生钦佩之意。

(二) 看布局悟蓄势之妙

师:我认为作者非常善于讲故事, 这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上。试想, 假如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遭遇后就对郑屠重拳相加, 我们对他会有怎样的看法?

生27: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诉说, 发怒“等我打死那厮便来”, 好像就要“拳打郑屠”, 可小说转而写他救助金老父女, 这是第一处设伏。

生28:鲁提辖“迳到状元桥来”, 好像真要“拳打郑屠”了, 可他用计三激郑屠, 这是第二处设伏。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两次按下不表, 实是蓄势待发, 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张弛有序, 使人物形象鲜活丰满, 富有立体感。

摘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堪称经典。在教学时需依循阅读古典小说的规律, 授之以渔, 为学生阅读古典小说打好基础, 才算是达到了教学目的。为此, 从情节梳理、人物评品、亮点揣摩、时尚元素等环节设计教学, 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法”可依。

导—读—练阅读教学 篇8

一、学生学

阅读是学生主体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基本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果此时教师再采用讲授方式包办, 那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效果将不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 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学可分为三个环节:激学、导学和自学。

首先, 激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气氛调节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的阅读内容。可通过话题、故事、辩论、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其次, 导学以教师为主导,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当次课堂需要实现的目标。最后, 自学是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以《古都的秋》教学为例,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家乡的秋”讨论进入, 也可引导学生欣赏秋的图片进入, 接着出示目标, 引导学生围绕写景抒情这一线索通过阅读掌握写景的方法, 体会作者的感情, 最后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从时间安排上看, 学生学阶段时间以10分钟为宜, 其中激学环节要做到精简而激发学生兴趣, 导学目标要契合学生的实际,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阅读提出遇到的问题, 教师则在学生阅读时巡视以收集问题, 初步处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二、教师讲

在阅读教学中, 虽然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但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忽视。相反地, 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 在学生产生质疑的时候给予学生点拨, 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讲可分为三个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师讲解。

首先, 师生互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初步获得对作品的感知, 但此时还处于初步构建阶段, 接下来教师就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阅读, 获得更深入的认知。如《祝福》阅读中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 由问题引导可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什么?祥林嫂临死前是怎样一种境况? 有了问题的引导, 学生的阅读针对性更强, 效果更好。其次, 师生互动。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 阅读后小组交流, 提出质疑, 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 以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如《老人与海》阅读中对问题“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的分析,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为: 1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 (失鱼叉, 鱼被吃四十磅) ;2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 (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3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 (刀子折断) ;4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 (半个鱼身被咬烂了) ;5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 (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 。最后, 教师精讲。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难点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精讲。如针对《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怎会失败这一问题, 要通过精讲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桑地亚哥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 一个失败的英雄, 一个典型的硬汉。

三、学生练

练习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 教师更多的是进行讲授, 课堂中没有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课后则是以大量的练习进行反复训练, 这种模式让学生机械反复训练, 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反而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阅读内容, 及时以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巩固, 针对学生的差异布置课后练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知识向技能的过渡。这个步骤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

1.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一般以填空、判断、简答形式为主, 目的是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作品中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相应的字词句的简单分析等。在课堂练习过程中, 为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可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且做到当堂练习, 当堂检测。

2.课后练习。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后练习以大量的教辅资料为主, 机械而重复。要真正让学生通过练习而获得提高, 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练习。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分层练习的方式进行, 首先将学生根据学习基础、阅读能力等因素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然后根据不同的层次从练习数量和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区别对待。这样练习才能激发学生完成练习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练习起到巩固作用。

导—读—练阅读教学 篇9

当代的学生喜欢个性化表达, 所以, “从阅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疑可以成为第三学段学生的一个学习重点。研究台湾老师的教学, 反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 对于“搜集整理信息, 思辨性地看待阅读材料”这两点, 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教师设计】

环节一:标题在说什么

1. 猜读题目———思考题目想传达的意义是什么。

2. 收集想法———让学生将想法板书在黑板上。

3. 整理想法———将收集到的想法整理出两个最不同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优点:

1.教师用了猜读法, 通过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从多角度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更有意思。

2.当学生把想法板书到黑板上的时候, 范姜老师先让学生关注是否有错别字, 然后让学生一起把六个理由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遗漏的字, 教师请学生和她一起做了补充。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 却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下次整理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看错别字, 再读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能发现最基本的错误。

3.整理想法的这个环节最为出色。教师让学生给五条意义标上序号, 然后观察:虽然这五条意义用词不一样, 但是有一些传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哪几条是可以归并在一起的?学生经过思考, 马上有了精彩的回答。

【教学过程】

学生在黑板上一共梳理了五条意义:淤七块钱买走了我们一天的快乐。于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盂不能让快乐如此廉价。榆不要因为吃了点亏, 就整天愤懑不已。虞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

教师分析整理:2、4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一点小事”跟“吃了点亏”意思相近, “快乐消失了”跟“愤懑不已”意思相近。3、5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七块钱”跟“廉价”意思相近, “快乐”与“快乐给予的幸福”意思相近。

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明白了学习过程中整理想法的方法:当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时候, 可以归为一类。学会这种方法后, 学生就会自我整理, 避免啰唆、无序的表达。这种教学设计在其他的公开课上是很鲜见的, 哪怕是这一次活动中的其他优质课, 最多也只是对词语的整理归类。而范姜翠玉老师这一阅读方法的定位, 无疑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因为, 第三学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同类观点的整合。

【教师设计】

环节二:支持的描述

1.从上个活动整理出的两个想法中选一个你赞成的。

2.重读文章, 除了文章的第三段以外, 找到最能支持你所选择想法的段落描述。

3.分享。

从这个环节的设计中,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匠心独运。学生要用课文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必须先读透那个段落, 然后整合课文的语言, 用大段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经常能看到, 教师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引出学生说一个个词组、一句句短语, 整堂课支离破碎。我们很少有机会听到学生用大段的有条理的语言,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学会讲大段的话, 而不是只言片语。

【教师设计】

环节三:段与段的关联

请学生思考:如果所选择的段落已能支持题目所要传达的意义, 那么作者安排其他的段落有什么用意?

这个环节的设计优点:

1.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在关注文本内容的时候, 台湾的老师已经关注篇章结构了。关注篇章结构不仅仅是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更多的是要关注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联。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很少会在写作前考虑写作的结构。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是多么的重要。

2.经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梳理, 学生归纳出前四段的主要内容。第五段没有关键语句, 学生很难归纳, 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有没有前面没有提到, 而在第五段告诉你的东西?

生:人们在自由状态时会感到更快乐。

师:联系第二段, 他讲的其实就是———脑中无忧就快乐。

师:现实生活中, 你有哪些不自由的状态呢?

生:不能出去玩。

师:这时候你可以用五法则中哪一条让自己快乐?

生:少点期盼。

生:多点给予。

师:是的, 如果家长多点给予, 那么孩子就会快乐了。

师:看起来第五段似乎和前面段落没有联系, 实际上前面都有类似表达。

这个环节看似教师在与学生无序地交流, 实际上是又让学生习得了一个阅读方法———当段落中没有明显的概括性的语句时, 我们可以关注这一段中前面没有提及的内容, 这是这段话存在的理由;还要关注这段话与其他段落的联系。这样学生经过多次联系, 就会明白呼应、强调的作用。

【教师设计】

环节四:学习总结

1.透过段与段的关联, 整理出作者的说明脉络。

2.这样的说明方式, 你觉得清楚吗?

【教学过程】

师:作者所写的你都相信吗?

生:我相信。

生:因为我们要相信周围的人都是善良的, 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 是很不好的事情。

(大多数学生点头, 有的茫然。)

师:我在台湾上这堂课的时候, 我的学生说, 快乐会让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灵敏。那么如果我快乐的时候摔倒了, 我不是会更快地感觉到疼痛吗?感觉到疼痛我不就不快乐了吗?

教师的这一提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不少学生站在教师这一边, 听课教师也有不少点头称是。但是让我们高兴的是, 有个孩子提出了另一种解读:快乐的时候各种器官都会敏锐, 虽然摔倒了会使我们的触觉灵敏, 但是其他的器官也很灵敏呀! 也许旁边的花草树木、虫鸣鸟叫都会使我们很快快乐起来, 所以快乐还是很有好处的。我为这个思辨的课堂高兴, 更为这个孩子高兴, 因为她没有人云亦云, 她用自己的解读证明老师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

接着, 教师还用其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琼斯夫人的这个例子是否可信?科学家的话是否可信?课文的段落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排列?怎么样的排列能方便读者很快地读懂?

反观我们的教学, 在备课时我们就反复地琢磨文本, 拿捏着打算给予孩子的一切。教师的思维是定势的———教材是最好的, 教材中的文字是最好的, 结构是最好的, 思路是最好的……我们大多不会去想, 也许课文也有错误, 也许这篇课文可以改个写法……没有思辨意识的教师, 怎么能培养出有思辨意识的学生呢?

上一篇: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下一篇:科学研究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