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流程

2024-06-18

阅读教学流程(精选12篇)

阅读教学流程 篇1

低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流程:

一、导入 可以用幻灯、投影、录像、挂图、音乐、录音等音像手段或语言描绘、话题激趣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 初读课文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二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词并自主解决。初读课文后需要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生字的掌握情况,为正确朗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识字的方法应多样化,如自主识字、同桌检查、小组内互查、指名读、交流识字方法等,以免孩子们因单调重复而失去兴趣。

三、熟读 美读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课本上圈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含义。大部分词语只要达到意会即可,不必都口头解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做精要点拨或讲解。这时的“读”可用轻声读、默读、引读、按句接读、按段接读,反复吟读疑难句等形式。

2.指导学生用情朗读。在讲读课文的同时,主要用示范的方法指导朗读,注意文章的基调,各部分情感的变化,语气、语速、韵律、节奏、停顿、重音等。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读,切忌一字一顿,千文一调。朗读时要求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中,用心去感受课文,想像再现课文情节,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能力。这时的“读”可用男女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朗读等形式。

四、总结全文,回味品读。

1.对照板书,理清层次,总结全文,领悟中心。2.品评欣赏。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可用比较法体会文章用词造句之精妙,也可倾听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想像情境,欣赏意境。

可以背诵精彩片断,也可背诵全篇。可以参照板书背诵、按关联词背诵、边看图边背诵、边表演边背诵、看图复述等。

五、课内外拓展。

拓展的内容和形式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可以拓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拓展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章等。

六、指导写字。1.学生观察生字,按结构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写好字的方法。

2.师范写,学生认真看,注意速度和力度,不能太慢,也不能用力过大。

3.学生先描红,后书写。师提醒: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看范字的位置,结构及笔画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后再与范字对照,力求写下一个字时有所进步

低年级两个课时最基本的操作模块

第一课时

第一版块:调动学生已有的相似块与文本碰撞,引发阅读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第二版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版块:调查、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把握情况。第四版块:有指导性的课堂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

第一版块:复习。

第二版块: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

第三版块:熟读成诵,形成积累。第四版块: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实现整合。

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第二步:交流朗读课文情况。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也可以是男女生分读,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步:老师提出问题,生带问题默读、思考。第四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两句话来描述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最后交流。

三、指导写字,强化对生字(词)的认知

进入中年级以后,这一任务可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主要通过适当的反馈,对自学的情况进行督查。

四、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作业一般以写字及词句的练习为主,也可以适当布置课外搜集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认知

二、精读课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验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段、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语言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三、回顾全文,形成积累,启发感悟

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摘记优美词语、背诵精彩段落。

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六字诀”,即“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记得住”——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要做到活记乐背,主动积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坚决扭转和反对唱读课文的现象。

高年级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语激趣

此环节讲究激励性,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能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提出朗读目标: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2.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由朗读)。3.检查初读,相机指导。4.再读全文,把握内容。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主要内容。

(语文课堂重在读,以读促悟,读需有一定的目标性,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有利于其更快地达到目标,有的放矢。)

三、再读释疑,手脑结合(根据实际,酌情处理)引导学生在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会默读)时,动笔在文字旁记下自己的感悟,学生动脑又动手,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也正应古人语“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上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畅谈感悟,突出重点

在上节课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大家畅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可分字、词、句、段等方面),为激发学生畅谈热情,教师可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读、思、议中,悟出文章的重点段,文中所寄寓的情和意。

三、精读品味,深入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指名说说理解的字、词、句,并针对性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地说,教师灵活地导,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在这轻松、和谐的朗读议论中,紧扣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进一步升华课文的主题。

四、再读课文,积累语句

学生选择自由读、互读等各自喜好的读书方式,积累语句。可以是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可以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是描写景物的句子,师不加限制。

五、要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我们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改革课堂教学,尽快做到“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阅读教学流程 篇2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结构特点的文章,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清晰、条理地介绍了故宫作为古代帝王居所的“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的特点, 是一篇可以准确把握建筑类说明文写法特点的典型范文。在教材中, 本文放在单元的第三篇, 通过前两篇同类建筑类说明文的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说明文的一定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如何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流程?在教学本文时, 这位教师确定的学习任务目标是: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及主要特点;了解和学习文章合理、条理的说明顺序。

具体的教学流程安排是:

1. 师生对话, 回顾前两篇文章的学习, 重温说明文有关常识。

2.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3. 师生互动分别完成三项任务: (1)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 (2) 明确本文在介绍对象时抓住了什么特点加以介绍; (3) 分析文章说明顺序的安排。

4.重点段落突破, 深化学生对空间顺序的认识。

5.学以致用, 结合所学, 以《我们的学校》为题, 练习写作。

整体看这位教师的教学流程安排是合理的, 遵循了“学—评—用”认知规律的一般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组织过于程序化,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步骤, 结果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教学过程肢解化程度极重, 整节课是在完成一个个解答题, 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个问题的解答, 而不是对一篇具有有机联系的文章的整体感悟。从这个思路再去看这位教师的教学流程, 问题和缺陷就非常明显了, 需要重新安排设计。

因此, 本节课所出示的学习任务和程序定位应改变为:

1.通读全文, 概括文章围绕博物院的什么特点?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

2.结合文章介绍, 归纳文章是如何安排内容介绍顺序的。请找出体现这种顺序的语言标志,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文章画出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

3. 结合文章介绍, 你认为故宫具有“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的特点吗?请说出具体的理由。

4. 结合所学, 请对文章介绍“太和殿”一节内容加以全面评析。 (内容、语言、顺序均可)

5. 结合本文所学, 以《我的学校》为题, 进行写作尝试。

看似简单的改变, 教学流程仍然是按照“学—评—用”的步骤来进行的, 但其本质却有了变化:前者是关注知识目标的学习接受;后者是关注人的思想认识的认知过程, 将知识形成融入在学生整体感受的文章中, 潜移默化间实现知识的积累。

阅读教学流程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73-01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笔者结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际,把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恰当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直接导入,如《七月的天山》这一课就是直接导入;可采用歌曲导入,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来引出小英雄雨来;可采用故事导入……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孩子们会根据课题提出很多问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时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纲,以克服学生初读课文的盲目性、随意性。读完课文后,让孩子试着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开始可能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可以办得到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来探究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有条理地组织安排的,也就是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步骤的教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分,也就是说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分段规律。比如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描景的文章可按时间或地点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如《祖父的园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说明文可按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新型玻璃》。总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四、精读课文,揣摩领悟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要围绕训练重点逐步精读,特别对重点段落和词句,要反复进行精读,咀嚼,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中心的。进行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精读感悟。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来学习重点段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10自然段,并思考讨论填表: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丽的幻象呢?要想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议论,争辩,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个问题也为升华中心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读——思——议的方法。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共介绍了五种玻璃,都是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于是在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讨论填表,来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顺序上可因文而异,有的采用顺序法,

五、品读课文,升华主题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分段精读之后,让学生再次通篇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整篇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或明白了什么道理,对课文进行评赏,总结课文带给我们哪些读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升华了主题。

六、拓展延伸,能力迁移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通过训练,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在加强字、词、句的基础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从“读”到“写”的训练。主要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选材形式和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片段练习。。

阅读教学流程 篇4

绵阳市安昌路小学:刘晓羽

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语文“第一课时”的“僵化”、“越位”和“错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情。基于以上来自实践的思考和探索,我进行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准备阶段和初步探索阶段,现把研究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1、积极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保证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进行知名特级教师有关语文“第一课时”的教法研究,通过观看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研读相关支撑理论,找到特级教师教学“第一课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2、理解、消化、吸收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研究报告等形式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从而为我所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背景和理论支撑。

二、初步探索阶段

通过业务学习促进了我学习当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知名特级教师的典型课例和相关理念,引起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水平,并且增进了与同年级教师科研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本学期围绕着学校的教研专题进行了多次次课例研讨,在每次的课例研讨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困惑。现把我的收获总结如下:(一)、巧设预习要求,课堂落实检查。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根据年级段特点,我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发情感,自然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扎扎实实指导读书

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在课前或在第一课时自由式地多读几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熟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听课的看点,要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扎扎实实读书”即“真读书”,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四)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理清脉络。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五)精读感悟,体味情感。

第一课时是否涉及精读课文,我想,这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而定,这就牵涉到整篇课文的课时划分及课时目标确定。低年级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字词教学,因此,精读重点放到第二课时、中高年级可以解决部分精读内容当然,无论哪个年段,我们第一课时都应将正确、流利读书放在首位。

(六)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七)写字指导,突出典型例字教学。

众所周知,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读的地位不容置疑,大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像“读”占鳌头、“读”树一帜等类似的口号也屡见不鲜。识字写字教学似乎已在阅读教学中淡出,踪迹难觅——哪怕是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所以我们要重视写字教学,进行个别字写字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别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精彩

阅读教学流程 篇5

“五环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 “五环节”: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五个教学环节。

一、目标导学环节

【操作】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看或读投影或导学案。【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学生在自学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围绕目标探索性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或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

①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模糊不清。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的内容。

②要准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③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④出示学习目标的时间要适当,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⑤要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环节

【操作】

1、教师进行自学指导;

2、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完成自学检测。

【时间】8-10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全过程精心地组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尤其要盯住班内的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一个班级无论有多少学生,教师始终要把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检测和点拨讲解做准备。

【注意点】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教师的功夫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检测。②出示自学指导,时间要适当,学生主要是通过听、看、想、记,明确自学要求。明确自学指导以后,教师一般还会鼓励学生“下面开始自学竞赛”。学生便在“自学指导”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紧张地看书,替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

③自学的方法,文科一般是读书,理科一般是看书,看例题、公式、基本概念,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至于自学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情况,选择以下几种:了解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的浏览式;圈点、勾划、批注、摘抄的评点式;研讨课文重点、难点的探讨式;试作各种练习的技能训练式;从复习旧知识转入接受新知识的复习式;精读博览、拓宽知识面的辅助式等。学生用双色笔自主学习。

④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时间不宜过短,要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展示、质疑、探究、当堂达标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⑤学生在自学时,教师不宜过多走动,不能在黑板上写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要用眼睛巡视,要形成学生专心读书、思考的紧张氛围,切不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三、分组展示环节

【操作】

1、组长组织组内展示,优生“一对一”帮助差生;

2、教师组织班内展示,让每个小组学生代表用板演或口答等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时间】6-8分钟。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操作、展示。

【教师的主体地位】 通过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演练,及时了解班上学生存在哪些倾向性疑难问题。

学生自学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例如请完成老师布置的看书任务的同学举手。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要适当延长时间。这时候教师可让小组内“合作学习”,即先进生帮助后进生解决问题,是“补差”,同时,优生通过帮助差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其实这也是“培优’的有效措施,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注意点】

①要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一组,小组内将每两个同学(1与6、2与5、3与4)结成一个互帮对子,由班主任协同各科老师根据学习能力强弱统一安排编号,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每科都有优秀学生和相对弱科学生,组长就由本组学科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可分科兼任,检查本组学生学习情况。

②教师先要弄清展示的目的就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教师了解学情的方法一般有四种:举手统计(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巡视了解(由面到点);启发提问(注意提问的艺术,问的要有价值,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有时还要追问,有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求深度)。

③展示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学的课本上的或导学案上的内容。

④检测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板演做题(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口头提问、笔头练习。

⑤展示的对象: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情,应选择后进生作为展示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合作后仍存在的问题。

⑥学生在展示时,其余学生要仔细听,积极思考,为质疑做准备。

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展示按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以便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和小组之间的竞争。

四、合作探究环节

【操作】1.对重点难点问题,运用多媒体或导学案设置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和方法,指导以后的运用。

【时间】 8-10分钟

【目的】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合作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据设置的探究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方法,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问题要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来实现。教师要“以学定教”,即通过分组展示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教法)?“讲”多长时间?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会因学情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讲解(六种讲解),归纳提升,形成结论。

【注意点】

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合作讨论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讨论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③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求规律,真正让学生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④教师讲解的方式一般有六种:即补充讲解(教材上不全的,学生理解不全的要补充)、更正讲解(学生理解有误的)、点评讲解(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就学生答的内容和方式等作精当的点评)、归纳总结讲解(把零散的答案要点归纳总结到一起)、按顺序讲解(按问题分类,一类一类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合二为一,合三为一)、拓展延伸讲解(由个别到一般,走出教材)。

五.当堂达标环节

【操作】1.布置当堂达标测试题,可使用《助学》上的达标测试题。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达标测试题,检查部分已完成的学生测试题,或统一反馈矫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

3.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可使用《助学》。

【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目的】通过完成当堂达标测试题,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测试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主导地位】 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作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批改、提问、举手,了解哪些学生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注意点】

①当堂达标测试题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②教师要精心设计达标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可使用《助学》或有选择地使用《助学》);并且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达标测试题可分为“必作题、选作题和思考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③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达标检测。检测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

④要让学生在本节课上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程度,因此教师要了解达标情况,对没有当堂达标的学生,要记下姓名,作为“日日清”的对象。

美术教学流程 篇6

由于美术课内容和要求的不同,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例如欣赏课的特点是学生不进行作业的练习,教学主要以讲授、谈话、参观、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另外还有室外的写生教学,以练习技法为主的绘画教学等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其大概流程如下:

1.课前准备:

提醒美术课代表检查课前准备、发作业本

2.导入新课: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譬如:

1、以一个童话、故事、寓言、小说开头给学生以学习的兴趣,也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及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

2、以美丽的图案呈现给学生,增加画面感、生动感,也是教学先进手段的展示

3、通过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

4、上课时要让学生上的开心,也可以让学生只通过多种变化的语言,不必非要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防无意义化教学

6、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课前的努力更为充分。

3.讲授新课:

主要要有层次,不要让整个课堂看起来乱糟糟,将课堂教学贯穿到故事之中,注意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其中贯穿到的教育思想。

4.发展阶段:

演示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教师演示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使学生能清楚辩论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基础技法知识。讨论是对欣赏取得的感性知识和教师演示给予的理性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把欣赏作品和观看教师演示的的感受讲出来,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认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及观察的能力。通过讨论使不同的学生得到相互的互补,培养了学生的胆量与口才,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注重让学生动手锻炼,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美术各种能力都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

5.展示阶段:

将不同特色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品评,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标准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慎重地处理好量化的过程。面对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优与差来区分,以免人为地造成学生心理的障碍,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对学生的作品可以从是否有情趣、创新意识、有一定技法等方面分别去定位,突出每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

如何设计讲评一环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最后要反复强调让学生收拾正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课后反思:

细节专题教学流程 篇7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欣赏歌曲《父亲》, 请大家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课件展示歌词)

师:“至爱亲情”是一首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有的细腻温暖, 有的低沉厚重, 有的沁人心扉, 有的荡气回肠, 这样一份真情却被我们写得空洞, 单调, 有素材却没有生命, 有中心却没有感情, 如何将这份浓浓的亲情写得像歌曲《父亲》一样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呢?

板书:抓住细节妙笔催泪。

二.合作探究

1、感受细节

课件显示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

师析:这是散文家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在遭遇双重灾祸亲自给儿子送行, 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此处运用细节描写将浓浓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节一:两处肖像描写, 突出父亲“胖”、“老”的憨态, 为下文写买橘子艰难作铺垫。细节二:爬月台的背影, 特写动作:“蹒跚走”、“慢慢探”、“穿”、“爬”、“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爬月台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 文中的父亲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 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 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细节三:情感反应烘托,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感情的强烈表现将父亲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2、走近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在写人的文章里, “细节描写”一般是指对人物性格、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环境、细微习惯等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中的重要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 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使文章生动传神, 形象感人。

3、美文品读

佳作一:

过了一会儿, 我起身在窗台上找资料, 从窗户看见了母亲。只见她正在商店门口找报纸。母亲弯下腰一张一张慢慢翻, 然后蹲下身子, 打开一张报纸浏览, 大概是没找着, 又叠起来放在一边, 抽出另一张翻看。蹲了一会儿, 她起身捏了捏自己的腰, 又继续翻找 (批注:人物动作) 。路边榕树间洒下的阳光跳跃在母亲瘦削的脊背上, 腰因为病痛的折磨有些佝偻, 越发显得母亲瘦小得可怜。风掀起母亲染过的头发, 露出花白的发根 (批注:人物外貌) 。我不禁想张开嘴叫母亲, 想让她回来, 可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 说不出话来。

———摘自《特别关注———母亲》

读后思考:

1、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

2、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点评:散文最感人的地方是母亲帮我找报纸细节描写上, 先写母亲一张一张翻找, 不厌其烦, 再写母亲病痛下的外貌, 最后用自己的感情反应烘托, 运用细节表现暖暖的母爱。

佳作二:

俯身、弯腰, 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 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母亲唇角微抿, 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她眼神专注, 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蓦的一阵微风吹来, 空气中便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 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 像一个犯错的孩子, 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 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带着深邃的微阳, 仿佛跨过千年, 亘古不变地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 温柔地凝望着母亲。四目相对的一刻, 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 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门边, 噙笑望着眼前的一幕, 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中考满分作文》)

赏析:片段哪些地方感人?请举例分析。

三.方法归纳

方法一:以小见大, 细化动作

方法二:画龙点睛, 以形传神

方法三:相辅相成, 情感烘托

原则:真实、典型、细致

四.实战演习

片段练习:妈妈站在校门口等我放学。 (运用所学细节描写将画面写得真实感人)

五.小结

再造教学流程 改进教学实践 篇8

1、“三讲”、“三不讲”,明确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我们反复向教师强调三个观点:学生的现有基础,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课程设计的生长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提出,要构建“三讲”、“三不讲”的有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三讲”指讲重点、难点、盲点;“三不讲”指: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2、开发学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内容整合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高考的实际,必须让三者融合。要让三者融合,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完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材整合。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特别强调课程设计意识、问题设计意识,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情境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与主体精神。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案的开发是实现课程开发与教材整合的有效途径。学案是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高考要求进行整合研究而开发的一种引导学生提前学习与主动学习的资料。学案的开发重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重要的基础。教师将学案提前一至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学教材与思考学案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教学生学会学习。

3、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再造教学流程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因此课前备课的关键是进行课堂教学流程的科学设计,我们采取4个步骤来推动此项工作。

第一步是以备课组为单位,观察以前的教学研究公开录像课,大家讨论分析课中的无效环节、低效环节有哪些,哪些环节可以合并与整合,哪些环节是高效的,通过汇聚集体智慧,形成集体共识,寻找共同规律,来达到对课堂流程的再设计。

第二步是让每位教师观察分析自己的录像课,反思教学流程中的问题,寻找教学流程设计的技巧,进行教学流程的再设计,然后进行备课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教学流程。

第三步是各教研组上教研公开课,然后进行集体诊断与反思,形成各教研组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特色。

第四步是各教研组长在学校层面进行教学设计成果交流展示,互相启迪智慧,固化已有成果,为全面推动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

4、细节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角

我们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获取同样的成绩,要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是由教师灌输。对于学生而言,老师讲的东西,他听明白了,顺利完成了作业,他是快乐的;老师没讲的东西,他自己琢磨出来了,他会感到更大的快乐;学生自己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自己建立了一个解决模型,则会获得最大的快乐。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反馈、落实的环节,我们采用问题板、课内五分钟检测条、课内小组讨论题、向邻居请教等形式抓落实,效果较好。学校规定,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必须少于留给学生思考、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把课堂逐步还给学生。

5、师生关系是建设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查房流程 篇9

一、主持查房者必须是科主任或主任医师

二、参加人员: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实习生

三、病例选择要求:每科准备2 个病种(有一定的典型性或便于对某一症候群进行分析的病例,不要选择疑难杂症和术后病人)

四、教学查房具体步骤:

1、按主持查房者—分管床位医师(职位由高到低)—护士长—实习生的顺序依次进入病房

2、站位:主持查房者一般站立于病人的右侧;实习医师与主查医师相对而立(站于病人的左侧);分管床位的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站立于病人床尾(人较多时,住院医师也可站立于实习医师l侧);其他医师、护士长则随机站位。

3、实习生汇报病史(注意学生要事先自己采集病史)

4、住院医师补充(或治疗组上级医师补充)

5、查房者针对病史提问(提出不足)

6、实习生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及专科体检(走到病人右侧做体检)

7、针对体检指出不足,查房者做专科体检示范

8、按主持查房者—分管床位医师(职位由高到低)—护士长—实习生的顺序依次退出病房

9、回办公室进行教学查房讨论: ①临床表现 ②诊断 ③鉴别诊断 ④治疗 ⑤新进展

⑥此间穿插查房者与学生互动(学生提问或治疗组医师或下级医生提问)

⑦查房者对本院医师或实习生提问

10、查房者总结

“zcs”教学流程 篇10

黑板上事先贴好一棵大苹果树,树上结满了果子。课前孩子们诵读《日有所诵》

一、创设情境学习z c s 秋天到了,小刺猬家院子里的苹果成熟了,他邀请大家去做客呢!瞧,小刺猬已经在门口迎候我们了。我们跟它打声招呼吧!出示:刺猬图

1、学习c ①小刺猬看见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来到它家,会说些什么呢? 谁能扮演小刺猬说说。(评价:这只小刺猬真有礼貌!你真热情!)

②出示拼音卡片c,把刺猬的“刺”读成第一声、读得轻短些就是这个声母的读音了。

③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个字母,(这位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奖励你读给大家听听。)④你读的真标准,我也想读了。同学要注意看老师的口形,听老师的发音。⑤师范读,学生跟着老师读。老师小结发音方法: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牙齿对齐留出一条小缝,然后用力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

⑥老师走到孩子中去,跟学生对口型练读,体会发音要领。(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学习z s的读音

⑴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们猜猜小刺猬最想干什么?(这真是一只好客的小刺猬)⑵小刺猬身上背着好些果子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1、2、3、4、多少啊?)你能把话说完整吗?小刺猬背着4个果子。张贴词语卡片:si ge guo zi(3)出示字母卡片z s,你能试着读读这两个字母吗?把四个的“四”读成第一声,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s的读音。把果子的“子”也读成第一声,读得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z的读音。自由试读。

⑶z s发音方法基本上与c相同,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口令:谁的眼睛亮,谁的耳朵灵,我的眼睛亮,我的耳朵灵。)小朋友要认真看,仔细听。小老师说请跟我读:z

大家一起说:我就跟你读z z z 小老师说请跟我读:s

大家一起说:我就跟你读s s s(如果小老师发音不标准,大家可以说:读错了,你再想想。请小老师坐回位子认真学,学好了再来。我们换一个小老师。)

⑷判断z s 的发音。老师一手拿z,一手拿s,孩子根据老师的发音判断并用手轻拍卡片。

⑹检查发音情况:大家能很快的判断z s出来,现在考考大家能不能很快的读出z和s来。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火车这里开。开火车读 小结:z c s

二、课间操

刚才我们学习了z c s的发音,大家都累了吧,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活动活动胫骨。大家动动脑筋,动动手,用手势比划z c s。相机编出顺口溜:像个半圆 ccc

像个2字zzz 弯弯小路zzz 像个8字sss

口令:一、二、三、四,生:坐好姿势,五、六、七、八,生:闭上嘴巴。活动了一下,小朋友更有精神了。

三、学习z c s与a e u的拼读。

1、热情好客的小刺猬想请朋友们尝一尝自家种的果子,只要你就能拼读这门上音节就能进门分享果子。(师出示拼读教具)

2、欢迎小朋友来到刺猬家做客,小刺猬想请大家吃果子。

老师举起一个苹果,问:这个苹果谁来吃?指名同学拼读苹果上的音节。其他同学跟读。(请你跟我读:za ,我就跟你读:za)

3、我给每一大组一个大苹果,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依次翻苹果,小组齐读音节。

4、我这里还有许多苹果,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说一说:z –a za 扎头发 早上妈妈给我扎头发。

5、品到这么美味的苹果,又学到声母和拼音,我们怎么向小刺猬表示感谢呢?

四、指导书写

1、小朋友知道了三个声母的名字,记住了它们的样子,再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写的。看书观察zcs在四线三格里的位置,字母是几笔写成的。

2、生说“zcs”的写法,师在黑板上的四线三格中范写。(边写边强调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zcs住在中格,都是一笔写成的, s写的时候特别注意,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写半圆,再向右写半圆,像数字8 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3、学生练写,师巡视,相机指导。(先来描红,描好后,放下笔,和前面的黑体字对比一下,自己是否满意,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然后我们再来写一个。)

4、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写错的字母,并集体纠正。

五、结束:

针对认知规律,优化教学流程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规律;数学思路;自主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一线教师都积极学习精神、革新理念,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呆板理论宣讲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体会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知识内化和迁移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处于辅导地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以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优化教学流程,最终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活力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导入是高效课堂的肯綮。因为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其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设计活泼、有趣的导入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驱动学生深入探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注意巧妙设计课前导入,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较大的学习内驱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谋求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

例如笔者在教学《图形的面积(二)》知识时,笔者就站在激发学生兴趣,牵引学生认知的角度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如下导入:“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可是生活中有些图形不是只有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然后笔者顺手指向黑板上方国旗上的五角星)请同学们说一说五角星的面积应该怎样算呢?”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们就成功引入新课,引导大家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解法。如此导入,正中学生探知新方法的下怀,对图形面积的结构和求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二、剖析数学思路,训练应用技能

小学高年级会大量出现应用题,而许多学生觉得应用题理解困难,往往找不到解答思路,弄不清楚题干数据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步骤捋顺已知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掌握解题思路,纲举目张,洞悉正确的解题方法。

我们可以以如下应用题为例:“某工程需要挖掘670方沙土,前四天半工人们平均每天挖掘82方,因为突然接到通知,剩余的必须在三天半内完成,那么剩余的平均每天要挖掘多少?”其实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的:总任务需要挖670方,且已经按每天挖82方的速度挖掘了四天半(4.5天)也就是已经挖掘了82×4.5=369(方),那么还剩余:670-369=301(方),这剩余的301方按通知规定必须在三天半(3.5天)内完成,其中301方是工作量,3.5天是工作时间,题目要的是工作效率,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列式得:301÷3.5=86(天)。应用题其实不难,只要我们认真剖析,一步步挖掘数与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找到解题思路,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因为学生对三角形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善知识和技能。一名学生在给一个钝角三角形中锐角对应的边画高线时,并没有向锐角三角形一样在三角形内找到相应的高线,学生此时产生了疑问,这条高线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引导:“要是我们把锐角对应的边进行延长,看看是不是能够找到呢?”学生随着我的引导找到了在三角形“外边”的高线。这样引导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学习自主性也在找到答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开展数学活动,实践运用技能

数学的学习目的是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到广阔的自然中,亲身解决数学问题。在学校的操场有一个大树,很高,我把学生带到这里,是想让他们应用刚刚学过的比例尺知识,测量大树的高度。学生来到操场后,对于测量大树的高度都觉得很难。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是都不能准确测量或者是无法测量。这时我提醒学生,可否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测量大树的高度?学生茅塞顿开,纷纷发表意见。于是有人提出找到一根木棍,把木棍的长度测量好,然后再把木棍立在阳光下,测量木棍的影子正是木棍长度的一半。这时学生纷纷想到了测量大树的影子,再按比例尺的计算方式求出大树的高度。这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又提出测量篮球架的高度,测量教室的高度。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与理解。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他们捋顺数、量以及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鲍志福.优化课堂结构,活化数学课堂[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1(05).

[2]郭述霞,黄继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2(08).

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读写能力 篇12

一、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教材深度,找准德育切入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在挖掘到教育的契机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认知中调动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靠我们口头上劝戒就能行成的,事实上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来实现,作为课任教师就是要在自己所教的科目上帮助学生。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语文课本中那些饱含着人生是非的判断、社会善恶的评价的优秀篇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三、通过强化写作教学,全面渗透德育理念

语文离不开写作,没有写作的语文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语文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实行“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外一方面,学生作文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在高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强化德育情景渲染

要创设好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否则就没有感染力,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听你的教育而不是在感受教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 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榜样主题团日活动记录下一篇: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