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共3篇)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 篇1
《四季更替》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进行猜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经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在生活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探究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自主探究、模拟四季更替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倾斜着身子造成的阳光直射位置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四季更替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四季更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年有4个季节,哪四个季节?为什么大家习惯说春夏秋冬呢?
生:春天完了是夏…… 师:冬天以后呢? 生:又是春天。
师:也就是一年四季在不断地更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不断循环,可以这样理解吗?
板书课题:16. 四季更替
二、小组探究
1.四季更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天。
师:秋天的自然界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讨论、交流。师:关于四季更替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生: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
生:为什么春天过去是夏天,而不是冬天? 生:为什么四季是在不断更替的?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都是和四季有关。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解决了四季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会不会能迎刃而解?那我们就来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师:同学们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测一下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2.探究四季更替的原因 师:地球的公转是形成四季的原因吗?咱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推理一下。
师:请大家想一下,咱们这里的四季,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生:温度不同。
师:非常准确。请继续推理,四季温度不同和谁关系最大? 生:太阳。
师:更确切地说是太阳照射,对吧。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照射。
师:既然和太阳的照射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发表见解,师引导评价,教师用手电筒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
生:太阳斜射,光线弱;太阳直射,光线强。
师:科学知识,仅仅靠猜想是不行的,单单靠推理也是不行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谁有建议?
生:可以做实验。师:具体一点好吗?
生:可以用手电筒当太阳,地球仪当地球,模拟地球的公转。师:好办法。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地球上同一地点,绕太阳公转一周,是否产生冷热交替四季变化,我提议可以在地球仪上先找到我们国家的位置,贴个小标记,这样观察起来就会更方便。
师:实验之前,谁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生:注意观察。生:要在实验单上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记录实验结果。生:注意分工合作。
师:大家想得很周到,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统一认识。(边汇报边演示)
师:正像咱们说的这样,四季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地轴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师:现在大家认为,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地球公转。
师:是的,地球斜着身子公转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更替现象
三、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少,我想同学们收获知识的同时,进行的大胆猜想、积极推理、模拟实验的经历,也是一种收获。其实关于四季的话题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劳动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的丰富经验,并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歌》。《节气歌》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呢?《节气歌》怎样反映农时季节的呢?课下大家可以带着问题继续开展研究。
《四季更替》教学反思
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造成了太阳照射的不同,有的地方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从而形成了温度的差异,出现了四季更替现象。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虽有一些知识铺垫(对太阳和地球知识的学习),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很复杂)。怎样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经历思维过程,是我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教案,经过试讲,反复修改、完善,逐渐理清了思路:
1.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猜测有以下三种可能),让学生自主解疑。
猜测一:地日距离:课件出示资料,让学生明确:和距离没有关系。
猜测二:地球自转。否定:时间不相符。2.猜测三:地球公转(本课要学的新知识)1)首先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公转。
2)学生意识到和公转一定有关系,但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3)引导学生分析:从一天中的温差有10度知道:温度的不同是太阳照射角度不同造成的。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进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一年中的温差有50多度,温差更大了,是不是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太阳照射角度更大程度的不同,使温度差异更大了,从而形成了四季呢?
3.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发现: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是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
4.再次实验,思考:地球公转过程中,如果地轴不倾斜,会不会有四季变化?(让学生明确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思路清晰了,课堂上的关键就是:师生互动,课堂生成。所以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梳理,抽丝剥茧,让学生的思维之路越走越明,越走越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还是令人很满意的,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 篇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预习课件,回答问题,为上课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一)展示任务导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观看了《蒸发》预习课件,那么请大家拿出任务单,把你的成果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任务单,并回答任务单上的问题:
生1:课件中观察的这种生活现象叫蒸发。水慢慢跑到空中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师: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像这样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做蒸发。
使随手板书:水
→
水蒸气 生2:不管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寒冷的冬天,这种现象都会发生,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的确是这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生3:根据课件上的视频和我的生活经验,我觉得蒸发会吸收身体的热量。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的非常充分。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1.证明蒸发吸收热量。
师:那你想不想体会一下蒸发? 生:想。
师将水涂抹在部分学生的手背上。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纷纷回答:凉凉的。
师:看来水的蒸发的确是吸收了你身体的热量,那同学们想不想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来证明一下呢?
生集体答:想。
那么请大家小组内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那个小组来汇报?
生:温度计蘸上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如果下降说明蒸发吸收热量。师:哦,这个设计不错,不过温度计上的水很少,会很快蒸发干了,怎么办?
生:用棉布包裹起来,再蘸水这样就能保持水持续蒸发。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也觉得他们设计的非常合理,那么,大家抓紧时间做实验吧,看那个小组最先填好实验报告单。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生:开始温度计是17摄氏度,1分钟后为变成了15摄氏度,2分钟后变成了13摄氏度,3分钟后是12摄氏度。说明水蒸发吸收热量。
师:你们的实验非常标准,充分证明了蒸发吸收热量。其余组汇报,结果差不多。2.探究蒸发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大家好”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 师:今天老师写字时用水太多,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必须让水尽快的蒸发,我应该怎么办?
生回答:用嘴吹;用手摊开;用电吹风吹;用酒精灯烤。教师板书:
吹
烤
摊开 师:大家想的办法还真不少,但是你们想的办法有没有效果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一起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会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关键。玩是孩子最常干,并且是最乐意干的事情,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最集中,印象最深刻。所以教会孩子在玩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实验前我们要先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找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根据学案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准备。(因为实验比较多,教师控制每三组验证同一个因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我们用电风扇扇,发现扇的水滴比不吹气的水滴蒸发的快。二组:我们发现用酒精灯加热的蒸发皿里的水比放在一边的蒸发得快很多。
三组:我们把一滴水在玻璃片上摊开,发现摊开的水滴比不摊开的蒸发快。
师随机板书:空气流动速度
温度
液体表面积
(设计意图:液体蒸发快慢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在预习课件中,教师先让学生从解决晾衣服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有所依据,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是可以利用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来探究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特定器材。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请同学说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蒸发的事例?
学生回答。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海边晒盐”、“狗唾液蒸发散热”、“新疆的坎儿井”、“喷灌”四幅图片来拓展孩子视野,教育孩子节约用水,保护地球。
(四)拓展提升:课下请同学们以“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做一个调查,可以制成手抄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 篇3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鸡蛋卡在瓶口,不能进入瓶子。
师:在保证鸡蛋不碎的前提下,谁来用手按一下,看能把鸡蛋按下去吗?
(一学生到讲台尝试)生:鸡蛋不能被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不用手按,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师操作)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自由提问题)
生:鸡蛋为什么能进入广口瓶? 生:是谁把鸡蛋推进了瓶子?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瓶“吞”鸡蛋的秘密
二、探究新知
(一)猜想与假设
1.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猜可能是火。生:我认为是温度不同。
生:空气。空气具有一种力量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对空气的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知识面广一些,而有的同学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会有很大出处,非常不切合实际的猜想需要老师及时推翻,那种有根有据的猜想教师要予以鼓励。】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认为,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是空气的原因,是空气具有一种力量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应该怎样来证明?
生:同意„„
生:我认为应该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
【在科学课上一般都是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今天这节课我们也不例外】 2.认识所需实验材料。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在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生:水杯、纸片、水、吸盘、滴管、注射器„„(生自由汇报材料名称)
(二)制定实验方案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和刚才的分析,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证明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方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生: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生: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生: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生: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生:用胶囊吸手背„„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制订方案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前提,计划制定的是否完善和可行,是实验探究成败的基础。今天这节课的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学生平时玩过吸盘,发现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吸盘就能牢牢地吸在玻璃上,所以学生就想到了玩一玩吸盘的实验;再比如,有些男生也喜欢玩注射器,向上拉活塞抽上水以后用力推活塞向外喷水,在玩的这个过程,有的学生也能想到为什么拉活塞抽上水以后,明明注射器上有小孔水却没有流下来,这种现象让学生想到研究注射器也是一种实验方法;当然有些实验需要老师进行引导点拨,共同制订实验计划,所以在今天的教学课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新颖、独特的玩法,老师觉得呀,同学们个个都是最棒的。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生:注意不要洒了水,弄脏桌子、书和衣服等。生:要注意安全,不要打坏杯子,划伤手。生:同学们要注意分工合作。(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说的太好了,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事项。
【学生围绕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和做实验时对学生的一些常规要求两个方面,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师:(出示课件:温习提示)老师再来补充两点:第一点是在做杯子吸纸片的实验时,注意杯子不要离开水槽,防止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第二点是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好吗?
生:好!
(三)进行实验探究
师:同学们,知道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尽情地探究,记住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大家要随时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小组长过来领记录单。开始探究吧。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多但都比较简单,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边实验边思考,学会通过现象洞察本质,所以实验活动时间可以不用太长,教师控制在8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进行实验指导。】
(四)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吧?来,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师:老师说明一下:别的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注意认真倾听,和自己小组的记录对照一下,你们小组还有哪些方法和这个小组的不一样,同时小组内同学请做好准备,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再来向同学们演示一下,都听明白了吗?开始汇报。
生: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纸片和水都没有掉下来。说明确实有一种里在推着它们„„ 生: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吸盘牢牢地吸在玻璃上。生:在广口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不能吸到水。
生: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发现水会不会流下来。(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应该是科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示实验成果,本节课我们采取边汇报实验记录边演示实验过程的方法,学生在汇报实验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或质疑,让汇报和演示实验小组的同学来答复,以便更好揭示实验的本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拿捏火候,适时收放,该引导时引导,该讲解时讲解,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时,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保证学生对科学充满兴趣。】
2.分析总结。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内展开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这些实验的共同点是:都受到了空气的力量。生:这些物体都受到了空气的一种力量。(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两点共同的特点:1.都把物体内的空气挤出来了2.物体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要作出充分肯定。】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当物体内的空气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就会很明显地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
【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师:(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地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
生: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师:对,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板书:四面八方】
(五)微课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让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
生:想。
师:播放微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来了解一下? 师:继续播放微课。
内容包括: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为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观看了这段微课,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生: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三、自由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微课,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谁来解释一下?
生:知道了,广口里的空气受热以后,空气上升,瓶内的空气变少,压力变小,瓶外的空气压力大,大气压力就把鸡蛋压入瓶内。
生:„„
(多找几位同学解释瓶“吞”鸡蛋的秘密,巩固所探究知识)生: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揭开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大气压力的实例,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所列举事例的原理,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或补充,如果学生所列举的事例,我们暂时不能作一圆满解释,可以把问题放在课下解决,要跟学生说清楚,不能囫囵吞枣的糊弄过去,科学就要讲求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
生:便衣钩能和其它物体吸在一块。生:钢笔吸水。
生:人们运送玻璃时往往在两片玻璃中间加些水„„(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了这么多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觉得同学们已经很真了不起了。这节课,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四、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方法,在保证瓶子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吞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呢?
师:请同学们运用课后时间探究一下,下节课交流,好吗? 生:好。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四季更替》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09-05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11-12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陶瓷》教学设计08-10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06-30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08-01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10-1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实录10-18
六年科学《变色花》教学设计07-23
小学一年级上册《四季》教学设计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