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24-06-30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共12篇)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科任

贾福莲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使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特将本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开学初,严格按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按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手册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二、具体做法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

2014年1月10日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羞于面对的文本, 应正面引导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苏教版六年级 (下) 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要让学生知道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在与学生的交流、调查中, 我发现学生们对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已有不少了解, 但他们的先前经验很多是不完整的。因为长期缺乏一个公开的氛围来探讨、质疑, 一种成长的神秘感、羞涩感笼罩在每个孩子的心头。以致于当面对教材中“青春期身体发育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等文本时, 学生们都掩嘴“嗤嗤”笑, 可见其复杂的阅读心理。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1. 诚邀家长共同关注。

课前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 让家长和学校一起针对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此举有两个作用:其一, 初步打消学生的顾虑, 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其二, 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 男生女生“特别一课”。

学习此课时, 男女生分开单独进行。通过“敏感话题聚集”、“秘密花园图片介绍”、“青春期自我保护”等环节, 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成长。

3.“知心QQ号”引领成长。

课将要结束的时候, 我还将自己的QQ号向学生公布, 告诉他们关于青春期成长的烦恼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

(三) 引领效果及后续思考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能理性地对待教材文本以及身边媒体中相关文本。他们在学习收获中写道:“曾经, 生理上的变化让我变得很困扰, 我对生理上的变化很讨厌。现在才知道, 只有经过这些才会成长, 现在我并不讨厌了, 能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现在我能对自己的成长持平静的态度。原先, 我觉得成长十分讨厌, 有些害羞, 不想提起这些事。上了这课后, 我还明白了:成长是十分平常的, 每个男孩子都要经历,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成长。”

学生们的一番学习感悟使我深深认识到:人类是大自然最成功的杰作, 人类机体的每一项功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孩子们即将或已经进入生长发育的阶段, 适时、适度地将有关正确的生长信息带给他们, 不敷衍了事, 这是对孩子们的成长负责任。同时, 通过科学地解读, 让他们产生对身体和生命的敬畏感, 为幸福成长打下基础。

二、人人皆知的文本, 应放开手脚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关于恐龙的问题常常成为学生们讨论的热点,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的学习, 已经对恐龙的知识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将要学习苏教版第二单元《消失了的恐龙》一课了, 学生们似乎很兴奋, 他们好像准备好了要参加一场“恐龙的盛宴”。但是短短的40分钟时间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条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第一阶段:提前布置任务, 成立一个个“恐龙知识报告团”。我让学生自由申报并形成小组, 围绕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问题, 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备课”, 并作好PPT。根据学生小组讲述的内容, 我给他们排了一下讲课的次序, 然后从讲课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指导。

第二阶段:利用科学课和向班主任老师争取到的时间开展“小老师讲恐龙”活动。对获得认可的“小老师”进行奖励。

第三阶段:我从同学们都没有触及到的一个新的角度 (经历科学家发现恐龙化石到复原的过程) , 再次和学生们学习研究恐龙。使学生感受到科学阅读的多面性。

三、意蕴深远的文本, 应因材施教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时期, 因此, 教材中呈现的阅读内容比较浅易, 即使不得不涉及诸如“遗传的规律”、“进化的原理”等较深奥的方面, 也只是一带而过, 而且教学参考中有时还强调不要涉及复杂的概念和原理。但是, 学生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特别热衷于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也很想作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索。如果跟着“大部队”走, 他们显然觉得在“浪费时间”。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以《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一课为例, 教材中的阅读资料中提到:“当孟德尔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 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 在第一代中, 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 而在第二代中, 既有紫色花, 也有白色花。孟德尔对这个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对大多数的学生, 我采用图解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尝试对孟德尔的实验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其中, 有个别同学爱思考的同学又提出:如果将子二代再杂交, 子三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将子三代再杂交, 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面对他的好学, 我课后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设计了一份阅读提示单, 请他自主阅读后将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3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4

(2014--2015—1)

教师:杨芸

本学期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概述

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学习、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思想品德、社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讨讲座。积极开展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积极参与《品德》、《品德》课程的新教材辅导,并在实验中整理经验,发现问题。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还引导学生认识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我们要热爱和敬重他们。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5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篇6

宽坪乡中心小学:付艳

作为六年级学生,她们内心对于这个世界肯定充满了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并且乐于动手操作,在科学的课程当中不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了解探索,不断解决身边的各种疑问,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问题,这个学期即将结束了,下面做本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平时科学课上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做电学实验中学生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此时我一般不会直接走过去帮他解决,而是让他看到现象然后猜想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些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就会动脑思考,也会找到问题的根源。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基本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不管是平时课本上和作业本上的探究题的完成还是在考试中的探究题的解答,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游韧有余。

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平时试题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今后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应该结合科学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给予解释一些基本的问题。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三、要注重课后评价

由于科学课开展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课后的评价就成为有效教学必备的最后一环。在本学期,应用各种手段尝试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

通常我们可以用测验、作业、实验操作等方式对科学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还可以用访问、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进行评价。测试的目的主要是看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表述状况,及运用科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及讨论、探究、创新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重点评价学生“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评价时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调查报告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乐于合作与交流,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当然对此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不恰当的,如用60分和75分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作评价。平时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纵观全局,用准确、简洁的质性描述综合评价,为对学生进行多样评价提供依据。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7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

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

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把光请进来》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反思与总结。

根据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教学过程: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5、小结。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

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四、制订计划

1.画小组路线图: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出来。)

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2.画班级路线图

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教学难点: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健康大本营》。

二、探究活动。

1、学生走进“健康金点子区”,了解关于促进健康的一些金点子,对照自己日常的生活进行反省,找准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健康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

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进入“运动娱乐区”或“测试区”,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加强指导。

三、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了解青春期应该注意的方面。重点是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好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四、课堂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挑战自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让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板书设计:

探究过程: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重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过程还有印象吗?对哪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二、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交流展示卡片。

三、小结评价。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8

对于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利用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亲历科学探究,推想拱形能提高承重能力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抵住拱足,纸拱的承载能力会增加的试验过程中,同样需要学生关注纸拱的形状变化过程,从而发现仅仅是抵住拱足还不行,还要加高拱足两侧物体的高度。因此,经历再次的探究过程——拱足两侧的物体高度增加,纸拱的承载能力会更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考虑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好确定,因此安排了一个讨论实验方案的环节,学生汇报说不出的,我做了补充。这样学生即得到了锻炼,也完善了实验计划。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9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食用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物、网络资源及其它信息来源,认识较多的食用菌;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2.亲身经历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过程;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

3.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4.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了解更多食用菌。【教学难点】

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授法、谈话、讨论法。【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百度搜索”、图书查阅等形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平菇等一种或几种食用菌,准备放大镜和镊子等观察工具。【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观看百度视频新闻(播放视频:《山东建起“菌”事联盟》)

二、活动一:

1、整理、摆放资料。

小组成员共同整理搜集的资料。边整理,边回答他人包括来自它组人员的提问,其它同学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参观一下。

2.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成员谈谈收获。

(2)学生讨论: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播放视频:蘑菇的生长环境

交流汇报:喜欢阴凉潮湿环境,比如树林深处,人工的阴凉潮湿的环境。3.组织观察。引导学生先观察结构特点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播放课件:蘑菇的形态

小结: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菌丝。

4.蘑菇是靠哪个部分吸收养料进而生长的?

小结: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进行生活的。

三、活动二:

1、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学生展示互联网搜索的资源。

2、如何识别毒蘑菇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食用菌》,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叫做食用菌呢?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有毒蘑菇的特点已有所了解,究竟怎样来识别有毒的蘑菇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卡。

学生阅读后交流。(师播放视频:如何识别毒蘑菇)

小结: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四、拓展延伸:了解蘑菇的营养成分

“发放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调查表”。引导学生科学健康搭配饮食。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六、实践作业

利用互联网中的搜索,搜索并整理食用菌的相关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准备在班会上展出。板书设计:

食用菌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洋县溢水镇窑坪中心小学周净

学生你对能量及能量转换的事实知道得并不少。本课指导学生用能量和能量转换的观点来重组自己原有的认识,初步建立能量和能量转换的概念。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电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这是学生熟悉的,教科书就用电可以进行各种工作来帮助学生建立电能的概念。然后反过来找其他一些能量形式可以做什么工作,因为它们也像电能一样可以工作,从而肯定这些也确实是能量,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食物、汽油存储着能量,是化学能。

小学六年接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11

总结人:吴红英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白沙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2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做酸奶》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2《做酸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3.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4.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上一篇:2024年四会市预防控制登革热方案下一篇:地税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