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共11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1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了。“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图片。
(二)初识月球,体会人类探索过程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
1、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遐想和探索。
2、伽利略观察月球
(1)介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2)简要介绍环形山、月海。
3、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课件播放登月之旅视频)
(三)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小组先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利用视频展示台上前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报)还有哪一组也想到前面来汇报?。
(请2-3组进行汇报,及时进行表扬评价。)
(四)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过渡:同学们刚才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还有些其他的因素,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现在我们来看看在沙盘中形成的这些沙坑,怎样才会看得更加清晰呢?
1、如果我们能借助一些东西的话,你认为可借助什么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这些石子坑?
2、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看看什么角度看到的沙坑最明显,记录员要及时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好,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的发现。生:我们发现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
4、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见到的明亮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后反射到我们地球的。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觉得什么时候观察月球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我们要选择好时机,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农历初
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在明暗分界限处的环形山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效果好)
(五)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
2、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
(课件播放“阿波罗号”登月视频)
3、亲历了月球之旅,相信大家对月球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登上月球后还有哪些发现?见书P44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今天我们是随着美国的“阿波罗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
2、(有!)看来我们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充满了信心呀。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课件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
10月14日,〈〈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担当四大任务,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也标志我国的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航天的先进之列。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3、今天,我们的“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学们,让我们为了早日实现登月的梦想,共同努力吧。
4、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二十年后,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课后请问学们写一篇“登月旅行”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月球导游解说竞赛。讨论交流。
(你的准备非常充分,相信你的月球之旅一定会很愉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古代
遐想
1609年
望远镜环形山
如今
登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3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4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5
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有“认识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科学探究方面: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4.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整理有关资料;
5.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能作控制变量实验。教学重点:
1.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2.识别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教学难点:
1.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象。2.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课时安排:
1、假设……………………1课时
2、实验……………………1课时
1、假设
教学目标: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一句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难点: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
2、小结:虽然问题不一样,但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探索,就能获得答案。
二、学习提出假设
1、利用多媒体出示“三棵小树”的故事场景。
2、引导观察,思考,并提出假设。
3、补充介绍让学生了解具体真实的情况。
三、认识假设的价值
1、过度:提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科学史上,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2、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出示魏格纳的假设与做出的努力。
3、教师出示更多的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介绍,假设所做的重要作用。
四、收集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设的资料
1、出示恐龙灭绝的假设资料。讲述:恐龙生活在离我们现在几千年前,它们曾经是这个地球的主宰,可现在,我们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么?
2、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介绍自己的想法和依据。
3、谈话科学家门提出了哪些假设呢?
五、回忆做过的假设,说明假设必须要有依据
1、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出过很多假设,你还记得么?有哪些呢?
2、学生回忆并写下曾经做出过的假设。
3、我们提出的假设有些经过实验,形成 正确的结论,有些经过实验发现是错我的,为我们研究
六、活动:进行书上61页的实验
(1)把一张纸和一个小球同时从高处丢下,为什么球先落地?(2)把两张同样的纸,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谁先落地?
1.学生假设,并说说自己的依据.2.师:在进行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生讨论。
(同样的纸,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同一个实验要多做几次以求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的变量是纸的形状,其它不能改变。)3.开展实验,寻找证据,验证假设。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
七、总结
师小结:在实验之前,大家的假设都很有依据,这些依据往往来自已有的经验,从刚才的实验结果来看,有的同学的经验是正确的,有的同学的经验却并不完全可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多的假设,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指名了新的方向。
2、实验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模拟实验,什么是对比实验。2.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3.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别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难点: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我们进行了很多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二)认识模拟实验
1.还记得模拟昼夜的形成,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 2.请一名同学演示实验的过程。
3.师:在这个实验中,地球仪代表的是什么?(地球)手电筒代表的实什么?(太阳)转动地球仪代表什么?(地球的自转)
生回答。
4.师小结:我们把像这样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5.想一想,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做过哪些模拟实验? 生回忆:
(模拟雨的形成,模拟火山爆发,模拟水的毛细现象)
(三)认识对比实验
1.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的模拟雨的形成、模拟火山爆发、模拟水的毛细现象等这几个是模拟实验,还有一些就不是,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我们把这类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它是运用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生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对比实验?
2.今天我们再做来做个对比实验,体会下对比实验中条件与实验结果的关系。3.进行“糖的溶解于什么条件有关”的对比实验。(1)提出问题:糖的溶解于什么条件有关。(2)学生假设。
(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有:糖的溶解可能于搅拌有关;糖的溶解可能于水的温度有关)(3)小组讨论:打算如何开展实验,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交流实验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教师相机点拨。
(教师强调:实验要遵循公平原则,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变量,对于不变量要控制好,如搅拌的力度,搅拌的大小,水的深度,搅拌器的垂直状况等。)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纪录。(6)汇报交流。
(重点:实验是怎么开展的,其中有没有控制好不变量,实验的结果与变量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6
生:爱。
师:这是繁体的爱。师讲爱的意思。手牵着手,心贴着心,就有了爱。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熟悉的画面,这是第一次抱母亲中……爱如茉莉,爱是心手相依,淡淡的茉莉的清香。我们再次走进爱的故事。齐读课题。
生读。
师: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一起 读,再读。
生读
师: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生:有乔依,还有老妇人,还有女店主。
师:女店主又是______
生:乔依的妻子。
师板书人物。
师:用简短的话说说怎样的一个爱的故事?
生简要说了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师:说得清楚,再请一个人说,就像他这样说。
生说清了关系。
师:看来理清了线索。大家看,乔依和老妇人原本是互不相识,老妇人和女店主也不认识,他们却把爱一个个地传了下去。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陌生人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他们是怎么传递的呢?让我们首先走近乔伊。看他怎么传递爱的。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开始读第一节。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______
生:他处境凄凉……
师:他反复强调了一个什么词?
生:凄凉。
师: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人想到了什么?
生:冷
生:冰
师:它就是冷凉呀,他为什么如此凄凉?
生:工厂倒闭了。
师:这意味着?
生:没有工作了。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妻子怀孕了,又要开始忙碌了。
师:真会读书,从后文中找到了根据。
师:妻子怀孕了,这意味着孩子……而此时他失业了。这怎么不是雪上加霜?哪里还有凄凉?
生:可能是他开了破汽车。他有钱可以把汽车修好,或买新汽车,说明他很穷
师:还有吗
生:在乡间公路上,他有钱可以在城市买套房子。在偏僻的地方……
师:最后说到,妻子回到房里,看到……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说明他怎么样?
生:疲惫不堪。
师:他快急疯了。此时的乔依家境穷困,又失业了,孩子又快生了。能读出凄凉吗?自由读读第一小节。开始。
生读第一节。
师:谁来读。
生读。
师:是啊,他的心里很凄凉,这黄昏,这寒风这冷雪。听,播放风雪声。风冷,雪冷,人的心更冷。师感情配乐朗读领头,让学生读下去。
师: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陌生的老妇人,你注意到乔依的什么?
生:脸上带着微笑。
师板书微笑。
师:从微笑中读出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师:怎么读出的。
生:工作失业,还面带微笑问要什么帮助?
师:这就是乔依,面对乔依,老妇人竟紧张得闭上了眼睛?你在街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紧张?她为何闭上眼睛?
生: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以为是坏人……
师:为什么认为是坏人?
生:没有人帮助他。从后面看出,他摘下了破手套,有点没文化的样子……
师:是啊,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又没有人,来了这样的人,看上去穷困潦倒,怎能不让人怀疑呢?他们是陌生人,所以有点紧张害怕。乔依是怎么继续传递自己的爱?你读到了吗?板书:紧张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有点像亲人一样。他经常这样做。
师:看,乔依先请她别害怕,请她坐到车里,最后说对了,我叫乔依,为什么这样说?
生:想和老妇人交朋友。
师:乔依非常理解老妇人的心情,赶紧安慰她。理解就是爱的别名。板书:理解 安慰
慰字下面有颗心,你能让别人安下心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谁来说。
生读乔依的话。
师:微笑是最美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话语就叫安慰。乔依用微笑拥抱老妇人,用理解和安慰温暖了她。爱的传递到此为止吗?后来怎么做的呢?
生说修车胎的事。
出示这一段。
师:作者写得可细了,它是全文中写得最细的部分,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呢?
生:这样写体现他乐于助人。草草几笔,就写不出乐于助人。失业还是勤恳帮助别人。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呢?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开始。
生读。
师:谁来说。
生:我找到他尽力的地方是他的脚踝破了……
师:谁补充。讲一个字,他读的时候有点错误。纠正腕的读音,第四声。
生:沾满了油污。不可能让衣服身上搞得那么脏……
师:这样的帮助可不是举手之劳呀。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板书:帮助。
师:老妇人从开始的紧张不安,此时变得怎样?
生:充满感激。
板书:满脸感激。
师:她要给乔依回报,乔依怎样的表现呢?
生读。
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
师:想问问你乔依,你一个人开车时不是正需要钱吗?你为何不要老妇人的钱呢?
生答。
师:一个词就写出了他的心声,那就是?
生答天经地义。
师:哪些事是天经地义?
生答孝顺父母,好好学习,上课发言,
师:乔依的心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当给他钱时,他一下子楞住了。咱们读读。
生读乔依楞住了,他从没想到……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师:做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需要钱吗?如果说希望你做点什么的话,出示。
生接着读。
师:这就是乔依,你们看,他用微笑安慰老妇人。老妇人有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帮助别人呢?有没有,在文
中找一找,读一读。
生读。
师:谁为我们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你们看,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板书:帮助。
师:她为何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爱呢?为何不当面交给女店主呢?
生:怕不接受。
生:怕店主觉得没面子。
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怎么做,这就是爱。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师:读这张纸条她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
师:这是怎样的泪?
生答感激、希望、
师: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出示:她轻轻地亲吻……亲爱的乔依
师:是什么让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呢?
生答生活中有希望。
师:还有吗?
生:生活中充满爱。
师:爱的传递让她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让你接下去想,女店主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她会怎么做呢?
生:让爱传递下去
师:爱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会把爱传递下去。乔依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就是这样环环相扣,无限延伸,就形成了
一条爱之链。这就是爱之链。读读这段话(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之链中那一环,你一定曾经捐出零花钱,也许山村里同龄人就多了一本语文书。献出鲜血,用爱心点燃烛光。爱是接力棒,爱是同心的链,有的爱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节课的最后,拿起笔来,选择开头中的一个,写一写。
1 老妇人告别乔伊……
2 乔依醒来……
学生开始动笔写。
师:我请一位写得快的读一读。
生写得很好,读得也很有感情。
师:下课后把这段话写完,明天我们再来交流。
[苏教版小学语文《爱之链》教学实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抓住文章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及感情进行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几个词语,经过学生讨论、筛选及比较之后,选定了解读文章的关键词:“模糊”“参差”“韧性”及“无不奉陪”。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解读分析关键词句,理解其表面及深刻含义,将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做好批注。明确文章关键词句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交流,使学生使用上面总结概括出的关键词,采取因果式句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及领悟,需要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而理解语言、感悟情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阅读赏析。上述几个关键词是作者对夹竹桃特点及品质的总结概括,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切入点及有效途径,学生使用这些词语总结全文内容,也提升了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感知文章的中心主题
教师可以将《季羡林散文集·自序》的一句话展示给学生:“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借此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夹竹桃怎样感动了作者,并使其下笔去写呢?接着让学生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然后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回答。提示指导学生将文中类似这样的语句画出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学生朗读思考之后,教师最后再做出小结,总结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主题:作者对夹竹桃的爱,是因为其具有韧性,使作者感动,并引起了作者的很多幻想,对夹竹桃的描述中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品味文章重点段,感受其表达方法
1.阅读赏析描写夹竹桃有关段落。
(1)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赏析重点段落,领悟其高超的表现手法,文章重点段落是描述夹竹桃韧性的段落,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使其画出夹竹桃花期很长的句子,将反映花期长的词语着重标出来,指导学生重点品读感悟这些词句,将自己的理解感受写在旁边。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在第二段细致描述过夹竹桃的花之后,又在第四自然段描写夹竹桃的花?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请仔细阅读并体会。
(2)感悟文章中使用的不同句式的表情达意作用。教师将课文中典型重点句式展示给学生,并一一作出分析,课文中的“悄悄的”“一声不响”等词语进行了拟人化,这些词语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将夹竹桃默默无闻、低调的品质表现了出来;作者在表述夹竹桃非常有韧性时,使用了这样的句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等等,这种描述表达方式非常生动、有说服力;还使用了双重否定表达方式:“无不”“无……不……”,在语言语气上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夹竹桃能坚持、花期长的赞扬。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身上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韧性,与夹竹桃身上所具有的品质非常相似,因此季老在看到夹竹桃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内心产生了共鸣,通过描述夹竹桃的花、夹竹桃的韧性,表达了自己要抒发的感情,使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因此学生应在阅读夹竹桃相关词语、段落过程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并学会将其表达出来。
2.阅读赏析描写作者幻想段落。
作者在重点描述夹竹桃基础上,还描写了自己关于夹竹桃的幻想,这些幻想描写也有一些独到之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品读有关作者幻想的段落,例如文中:“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些都是作者的幻想,作者看到夹竹桃实物后进行了丰富想象,其语言表达上不仅使用过渡、比喻,还使用排比等手法,描述了一个非常玄幻美妙的世界,教师可以出示句式:“我幻想它是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幻想,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培养学生对课文阅读过程的体验及自我表达方法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内容的文章,给予合理指导与教学。本文以《夹竹桃》教学为例,通过抓住文章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中心主题及重点段落的品读,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体验,并进行自我表达。
参考文献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8
老师:
您好!
这星期,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作文--科学小实验,小品文。我写了两篇都没过关:因为老师觉得我写得太平直了,没什么趣味性。可我就是照着我做的小实验一步一步写的呀,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请您帮帮我,怎样把科学小实验写得更有趣呢?
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赵潇潇
范文引路
赵潇潇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我觉得你的老师和你说的都没错:1、写科学小实验就应该照着小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写,把它写清楚;2、在写清楚的同时,也应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因为这些科学小实验都是在你们的生活中发生的,你不应该为写实验而去做实验。下面,我给你介绍一篇有趣的科学实验小品文,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揭开了硬币浮水的秘密》一次,我跟妈妈一起到武夷山去旅游。在名山古刹中,我看到有许多人把硬币轻轻的放到池水上,或是把一元钱的硬币贴到大佛的身上。听人说,只要这硬币能浮在水面上或能在佛身上粘住,你就是个有福的人。真的是这样吗?我很好奇,也拿了个硬币轻轻的放到水面上--不好,硬币沉下去了!唉,难道我就这么没福吗?我不甘心,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来……这次,硬币稳稳地浮在水面上了。哈!就这么一会儿,我就摇身一变,从“没福人”变成“有福人”了。这时,我心想:迷信一定是没有的,但科学道理呢?
我沉思着走到大佛旁,忽然,我看到落在大佛脚下的硬币都比较新,能粘在大佛身上的硬币都比较脏。我心里豁然开朗:这硬币的沉浮、粘合一定和这有关系!
回到旅馆,我就积极行动起来:我把洗手盆放满了水,然后把一个硬币涂满肥皂,甚至连花纹也涂平了。然后,我把它轻轻放到水面上--呀,成了,硬币浮在水面上了!接着,我用力把这枚硬币洗干净,凹凸不平的地方还用牙刷把它刷干净。这下,这枚硬币就像新的一样了。我在把它放到水面上--这次不行了,只一会儿功夫,硬币就沉下去了。
“啊,我揭开了硬币浮水的秘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妈妈看我这个样子,就笑着问:“你得了什么宝?这么高兴!”“妈妈,我知道硬币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了!”接着我头头是道地对妈妈说起来:“硬币在我们这些消费者手里传来传去,染上了不少污泥和油脂。当硬币放在水面上时,硬币不容易被水浸湿,那水面的张力就可以支持硬币浮在水面上……”乐得妈妈都合不拢嘴了。
这真是:“硬币沉浮自有因,怎知谁是有福人”!
潇潇,怎么样?你喜欢这篇习作吗?希望它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更希望你能和他一样掌握写科学小品文的“绝招”,写出生动、有趣的好文章来!
祝
进步!
小眼睛老师
即日
为你支招
同学们,在你居住的院落里有没有正在忙碌的蚂蚁?如果发现有匆忙行进的蚂蚁,找来一个樟脑球,你的实验就可以进行了。请你用樟脑球在这只小蚂蚁前面轻轻地画一条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蚂蚁若是冲破了“防线”,你就在它们前面再画一道线,这下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小蚂蚁周围画一个圈,这个圈要稍微大些,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将这个圆圈逐渐缩小,直到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小,这时,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写“科学实验”这一类作文,你可以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写下来。首先要写出自己心中的疑惑,然后再写出自己是怎样通过实践一步一步来证实它的,最后写上自己的受益。
当然,这里的要点就是要把实验过程或你的探究过程写清楚;还有探究后的结论应正确、完整,经得起考证,不能想当然。有的问题你想不明白,也可以求助于老师或电脑上查资料等。同学们,怎么样?大家动手动脑,行动起来吧!
晒场PK
小球吹大球
林子
“两个大小相同但还未充气的气球,把一个吹大些,好像足球那么大;一个吹小些,比苹果稍大些,分别用线扎住气球口(扎线时注意将气球的口部留长些)。然后,把两个气球留出的口分别套在一截短管的两端,也用线扎住,不使它松脱或漏气。用剪刀小心地剪断第一次扎口的细线,这样,两个气球就通过短管接通了。请预先判断一下,这两个气球的大小将会有什么变化?”
科学实验课上,李老师拿来了一把还没冲过气的气球和一些短管,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气球是我们小朋友最爱玩的玩具之一,大家都用惊喜的目光看着老师。谁知老师一上讲台就给我们出了这么一道难题,课堂上就像水珠滴落油锅里似地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有的同学说:“两个气球一定会变得一样大!”更多的同学说:“当然是大的变小,小的变大啰!”……
老师微笑着没说话,让我们把前后两桌四人合成一组,然后把手里的气球、空心管和棉线分给每个组一份。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吹气球的吹气球,套管子的套管子……“啊,通了!通了!”但实验结果竟然出乎同学们的意料之外--小气球变得更小,大气球变得更大了。同学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问同学,同学们都无奈地摇摇头。老师笑着说:“别看大气球比小气球大,但内部的压力还是小气球大。两个气球连通以后,气体就从压力大的小气球通过短管跑到大气球里去了。所以我们这个实验又可以叫‘小球吹大球’。”
“哦!”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们吹气球时,开始感到非常费劲,气球一旦吹大后,再继续吹就轻松多了,原来是压力在捣鬼啊!
这节科学实验课真带劲,既轻松活泼,又长知识,我们喜欢这样的实验课!
【小眼睛老师点评:这节科学实验课真的很有意思!说实话,要不是同学们经过实验得出这“小球吹大球”的结论,我也一定会以为要么“两个气球变得一样大!”要么“大的变小,小的变大”,决不相信会有“小气球变得更小,大气球变得更大了”的结果。正像同学们所说:这节科学实验课真带劲,既轻松活泼,又长知识。同学们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呢!】
[怎样把科学小实验写得更有趣 教学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 如何把英文简历写充实
★ 简历,你认为自己写得够好吗?
★ 充实造句
★ 我决定把你忘了
★ 校园,我把你追寻
★ 如何将简历写得更加丰满
★ 关于充实的作文
★ 英文简历写作的禁忌,你知道吗
★ 把你的双手给我散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9
1.通过交流,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假期生活,体悟到假期中最值得记录下来的经历。
2.根据作文要求,自拟题目,生动再现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
【教学准备】
1.开学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开展“漫话暑假”的活动。
2.搜集和暑假生活有关的文章。
3.教师准备几篇相类似的文章(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选材和习作思路)。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对话,唤醒体验
1.谈话交流,唤起记忆。开学初,我们在家一起交流了务自的暑假生活。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自的经历和感受。现在,老师又要求大家再想一想,这个暑假,你有什么地方和别人的暑假不一样,和以往过的暑假不一样?或者说某一段经历让你到现在似乎还历历在目,想塌这段经历,心中某种感受就特别严重强烈。
2.如果现在老师再给大家一个机会,再进行一次暑假生活的交流,你们准备好怎么交流了吗?{用这样的问题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3.指名一位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这名学生的素材必须要有典型意义),然后利用这些素材进行相应的指导。
二、选材引路,讨论写法
1.出示“漫谈暑假生活”交流表,老师:如果要让刚才这位同学的汇报更有效,更具有吸引力,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看怎么样构思,可能会更好。交流题目自我感受事情梗概经历“亮点”(作为汇报重点的内容)
2.引导学生出谋划策,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完成这张表格。在完成表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
指导一:题目的拟定(新颖、简洁,容易激起听众或读者的兴趣)
指导二:汇报主题的确定
(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件事或这段经历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价值?)
指导三:汇报重点的确定
(为了使听众能认同你的感受,或者说能让听众听后和你产生相同的感悟,应该将汇报的亮点凸现出来。也就是说,在讲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一个重点,少一些“节外生枝”。)
3.老师为每人发一份“漫谈暑假生活”的表格,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暑假生活中选择一段经历,尝试着做一个汇报计划。
4.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这份表格,教师巡回指导,及进发现问题,适时提供帮助。
5.小组交流各自的汇报重点,然后选择两位同学做全班汇报。
(选择的标准:一是主题和亮点选择上特别有创意的同学;另一种是仍然不会选材和剪材的同学。)
三、当堂写作,及时反馈
1.教师提供一些范例,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2.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如果是共性问题,就进行集体讲评。
四、学生交流,修改习作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10
⒈能够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图。⒉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模型。科学知识
⒈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
⒉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⒉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每组提供以下材料:电池,导线,小灯泡,电池盒,灯座,开关,红绿灯(带导线的),泡沫板,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⒈教师点亮圣诞树的小灯泡,并提问:“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
⒉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随机板书电源、导线、灯泡等电路的组成要素)⒊谈话:“大家刚才都说到了电线、小灯泡等很多材料,现在老师提供给你们这些材料,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⒋学生活动。⒌学生交流展示。
⒍教师归纳(强调正确的连接方法,重点剖析小灯泡的内部构造,从而理解为什么导线的一端要连接在底部,一端连接在侧面)。
二、连接电路,体会开关的作用
⒈谈话:“就这样用导线将电池和小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但是象这样一直连接着,也挺浪费的。假如能让灯泡想亮就亮,想灭就灭那就更好了,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提出安装开关),是呀,安装了开关就可以方便地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了。”
⒉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⒊介绍电池盒、灯座和开关,并示范连接电路。
三、连接电路,用开关分别控制红绿灯的亮灭
⒈展示一个连接好的电路,提示开关的材料运用(用回形针和图钉做开关)。⒉活动要求:做一个简单的红绿灯模型,用回形针和图钉做开关,控制红绿灯的亮灭。
⒊学生设计并动手做一做。(先画出设计图再进行制作)⒋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⒌总结:“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了。如果将小灯泡换成喇叭或发光器会怎样呢?(学生回答:会发光或发出声音)。那么只要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电流的通路,这样就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喇叭有声音了。所有用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
四、延伸拓展
⒈谈话:“(开灯或关灯)发现我们的教室里都是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的亮和灭,它是怎样连接的,你能画出电路连接图吗?如果要让灯更亮,又该怎么办呢?(时间允许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课后来和老师交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11
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科学
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2.做酸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地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在设计上,本课以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预期教学效果、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做酸奶地活动。
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酸奶、存牛奶、保温壶、小盆、白糖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谈话引出课题
二、指导学生制作酸奶、同学们是否喜欢喝酸奶?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想动手尝试吗?
2、教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
①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一定要冷却到35~40℃
②加入酸奶后要保温5~6小时。
③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久,变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
惊喜
学生回去后有条件的尝试制作。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资料、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品尝酸奶。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
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2、教师介绍: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教师进行小结。
5、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危害呢?、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
2、学生可以就自己对细菌的了解进行介绍。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
3、学生阅读资料,学习操作。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16代)―131072―262144―524288―1048576―2097152(21代)
4、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7、交流汇报:捂住鼻子打喷嚏、勤洗手、用热水冲洗筷子等。
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一、观察,认识霉有不同形态。
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预期教学效果、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探讨发霉的条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等
2、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引发学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5、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6、进行实验。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行记录。
3、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5、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3.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认识植物构造,是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的。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认识到细胞的重要作用。内容有:
一、说明细胞就好像是构成人体的“积木”。
二、让学生观察几种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及特点。
三、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比较动植物细胞的不同。
四、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细胞及其发现。
预期教学效果、能有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拨并进行比较。
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时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
学生准备:洋葱、小刀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二、借助显微镜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区别。
三、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通过谈话(积木)引出细胞,请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认识各种细胞。
2、组织讨论:细胞有些什么特点?
3、组织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教师具体介绍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制作方法,及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等。
4、教师到小组中巡视,具体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5、组织汇报。
6、提供人体表皮细胞切片给小组进行观察。
7、引导学生自学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8、了解细胞的特殊作用。
9、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细胞的简单知识。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的特点。
2、让学生观图讨论,汇报得出:细胞很小(除了蛋黄),细胞各种各样,各不相同,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
3、学生提出疑问。
4、学生领取材料和仪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5、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6、学生观察人体表皮切片。
7、学生自学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查找到的有关细胞的资料。
8、由学生自学资料“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内容安排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二、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预期教学效果、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时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
学生准备:玩具小船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出示:地球
2、谈话: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起就在不断的探寻它的真面目,有一首诗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
3、教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和“擎天柱补充说”。
4、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他的认识根据是什么?
5、教师补充介绍,强调: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
6、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7、师做演示实验。
8、介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9、总结:麦哲伦经历了重重困难,牺牲了生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认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观察地球
2、阅读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古人愚昧。古人落后,古人充满幻想,古人也在不断探索。
3、学生质疑。
4、进一步阅读资料,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大胆推论。
5、普通百姓通过出航与归航的船只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6、学生配合实验的完成。
7、生阅读相关材料,并介绍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全班交流。
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呢?还出现了哪些荒唐的想法呢?
8、地球很大。
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9、根据资料测量绕地球行走一圈所需的时间。
www.5y
kj.co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1教学设计11-28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11-3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11-29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9-11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2-01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10-2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6-21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