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阅读策略(共12篇)
阅读教学与阅读策略 篇1
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时常听到学生抱怨:“老师,这篇文章我每个生词都查了词典,为什么还是看不懂?”“老师,为什么别人八分钟看完的文章,我要花半个小时呢?”“老师,文章我好像看懂了,为什么做题总是不对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
首先,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四十分钟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特别是学困生,听阅读课就好像听老师讲故事,四十分钟过去了,脑中只留下了故事的片段,如果是枯燥的科普类文章,这节课基本上就浪费了。
其次,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法教学,把每次阅读都当成精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生词,讲解单词,罗列词组,用词造句,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由于习惯了基础阶段字、词、句、译的初学模式,学生们必然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阅读模式,即:词语—句子—语法—翻译(—答案),结果造成阅读速度慢,而且不能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更可怕的是忽略了整体理解,缺乏宏观的英语阅读能力。
再则,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或者是不能长期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生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计划,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味地迁就,致使学生带着坏习惯去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有的教师自身对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不够,无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将阅读策略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却仍然对阅读原汁原味的文章感到力不从心,常表现为:认识词语,懂得句法结构,却不理解其意,更不要提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阅读策略的培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阅读目标要求是:“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得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的线索进行推理;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纸或杂志等。”阅读理解的分数直接影响英语高考成绩,高中生的阅读量比初中生的要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要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和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注意学生所运用的阅读策略及方法是否正确,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并进行阅读技巧的培养,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提高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
而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中,单纯帮助学生理解所阅读的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将使学生养成一遇到阅读,便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课的设计中将阅读策略的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
何谓阅读策略?英语阅读策略是指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
Block将阅读策略分为两大类:整体语言策略和局部语言策略。整体语言策略包括预测内容、识别篇章结构、整合信息、质疑信息、解释文章、运用背景知识和联想、审视自己的阅读行为、监控、理解、纠错以及体验阅读内容的感情色彩。
下面笔者将阐述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的各种阅读策略。
一、预测文章内容的阅读策略
这是阅读者应掌握的重要阅读策略之一。预测可以在阅读前进行,也可以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利用已知的相关知识去预测要读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学生对相关主题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理解文章。一方面,阅读前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审视标题、插图、图表等信息进行预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这对他们进行下一步的阅读理解有所帮助,或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预测相当于阅读前的“热身”,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激活读者的背景知识。
二、略读策略
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略去不重要的词或句子,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只需抓要点找提纲。高考中阅读理解的文章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文章,因此,了解西方人的写作方式很有必要。
一般西方人论说文的写作结构特点是:
1.Topic sentence主题句
2.Supporting sentence A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A
3.Supporting sentence B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B
4.Supporting sentence C支持主题句的事例或细节C
5.Concluding sentence结论
对于记叙文,应注意5个W———what(事件),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以及how(如何)。此类文章应注意主要情节,尤其有别于其他人物、事物的特点或事实,同时要注重时间的推进、地点的转移以及逻辑等顺序,理清文章的头绪。
在我们普通中学,学生普遍阅读能力较差且忘性大,因此每次阅读时,都应强调西方人写作结构的特点,或帮助学生总结西方人写作特点的共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三、寻找主题句或关键词的阅读策略
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中往往有一句话能概括文章或段落的大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句。主题句常常出现在篇首、段首或篇末、段末。这种寻找主题句的训练应从高一就着手进行。但也有的文章往往主题句不够明显,甚至没有主题句,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寻找关键词及其近义词或相关词汇,这类词会围绕着主题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领会文章整体意思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能体现中心论点的主题句。学会寻找或归纳主题句将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在阅读中运用猜词技巧推测词义的阅读策略
在大量阅读中,学生必定会碰到一些生词,有些学生一遇到生词便去翻查词典,势必会妨碍阅读速度的提高,打断阅读时思维活动的连贯性,并且会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授一些猜词技巧很有必要。常见的技巧有:
1.上下文推断法。
2.构词法推断法。
3.同义、反义推断法。
4.因果、转折推断法。
5.根据解释、列举推断法。
6.标点符号推断法。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阅读速度将大大提高。
五、学会识辨作者的态度、情绪和思路的阅读策略
有些文章中,作者没有明确表明自己对语篇所述内容的立场、观点、情绪及写作意图,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态度或情绪,而是将它隐藏在了字里行间,教师应教会学生找到文章中含有感情色彩的褒义或贬义词,或描述情景的措辞,从中揣摩作者的意图,因为这些措辞很可能是反映作者的态度或情绪的,学生一定要学会置身于文中,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力求从文章的种种线索中找到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意图,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六、重视分类阅读的阅读策略
分类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分类阅读,一方面有利于把握同类文章的共性特征,形成正确理解该类文章的思维定式,较好地把握此类阅读材料;另一方面,进行一个阶段的分类阅读训练,使该类文章高频词汇的复现率增加了,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这些单词,扩充词汇量。
以上这些阅读策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渗透这些阅读策略。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训练,学生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有效地运用这些阅读策略,最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Block.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ers.TESOL,1986(20).
[2]广西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编写组.中学阅读教学指导.
阅读教学与阅读策略 篇2
语文课程是学生开始接触知识的重要学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儿童文学更多地融入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缺失。
研读目前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文学作品数量少,儿童文学作品更少,随着小学年级的升高,儿童文学作品骤减。从内容上来看,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经过删减或改编,变成了短小、单薄的教材体。从编排上来看,以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编排教材,道德教化痕迹过浓,不能贴近儿童生活。从体裁上来看,文体单调,以儿歌、童话居多,儿童小说、科幻小品等诸多儿童文学体裁未进入教材视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单篇零散,很少以“儿童文学”的名义集群呈现,课标提出的读整本的书,教材更是几乎就没有涉及。
2.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在教学中即使面对儿童文学作品,多数教师仍偏重于认知教育,而且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忽略了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少年儿童在想象力、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内在联系。
教学缺乏趣味性、文学性、人文性,缺乏儿童视角,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严肃、规整的课堂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标准、单一的答案磨灭了儿童的灵性,琐碎、枯燥的训练消磨了儿童的悟性。忽视文学作品的体裁、特点,简单化、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和活力,削弱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儿童喜欢阅读,让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儿童文学阅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思辨,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最大化地提高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从阅读兴趣、习惯、方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有效地实现课内外沟通。
1.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群文,真正去阅读,学习、掌握更多的实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让学生深入思考,真正去思考,学习、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交流、讨论、分享,真正去讨论,智慧碰撞,观点交锋,实现集体建构。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给材料。准确设置教学目标,设计议题,精心选择文本,用清晰的线索组文建群。二是给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地保障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讨论分享的时间。三是给方法。在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探索欲望后,适时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聊书”,运用整合、比较、甄别、筛选、判断、评价等一系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比较力、判断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建构意义———习得方法———自我检测”,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群文材料做适度调整。常见的方式有:(1)以“一”带“多”,立“一”举“多”。以课文为依托,巧妙设置链接点,拓展延伸开去,带出多篇材料阅读,实现课内外衔接。(2)“一”主“多”从,众星拱月。以阅读某个文本为主,从不同角度链接多个文本,补充材料,通过阅读多个文本加深理解,解决某方面的疑惑,丰富认识等。(3)举一反三,迁移强化。
从引导、扶放走向自主,从单文走向群文。(4)举三反一,异中求同。阅读多个文本,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再迁移运用。(5)读写结合,读中学写。阅读多篇,悟法;尝试习作,学法;交流分享,得法;自主写作,用法。(6)对比“冲突”,质疑探究。阅读具有对比性的群文材料,发现矛盾冲突,提出疑问,设计阅读方案,锁定目标细读深思,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2.巧借书屋,架设课内课外阅读的彩虹桥。
我们认为,研究儿童阅读必须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这两个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将“读什么”与“怎么读”结合起来思考,提出让儿童文学与群文阅读牵手,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让最适切的内容与高效的策略实现对接。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高年段配合单元专题设立“课外书屋”这一栏目,其着力推荐的书,大都来自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所推荐的书目,是适合学生儿童阅读年龄、阅读层次、阅读兴趣的书。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我们该怎样巧妙地利用“课外书屋”中推荐的儿童文学名著,倡导一种行之有效的班级“板块式”读书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地牵引?这样做是否可以弥补前面的遗憾?
笔者所阐述的班级“板块式”读书会是介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间的一种形式,并不仅仅局限在一节45分种的课堂上开展读书会,而是在老师计划性地规划和指导下,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且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进一步地自主延伸和拓展,可以是一个星期,一个月;可以是课堂上,也可以是回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一个个“板块式”的阅读活动的交流—反馈平台,引领师生同读一本书,共享阅读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巧借“课外书屋”,在班级中构建“板块式”读书会,引领师生共同遨游在儿童文学经典的道路上呢?笔者试以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材中“课外书屋”重点推出的课外儿童文学名著〈绿山墙的安妮〉班级读书会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板块一:率先阅读,抒写《阅读手记》,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孩子阅读的兴趣,需要我们来点燃。正如有句名言所说:“教育的智慧不是汲取而是点燃。” 记得在开展《绿山墙的安妮》读书会之前,我依照以往惯例,抢在学生之前先把书本细细地欣赏了一番。我便萌生了这样一股愿望:我要和孩子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一起走进安妮的人生故事,一起探讨共同属于他们(她们)这个年龄世界的关于成长的秘密……我要让孩子们从红头发孤儿安妮艰难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成长没有捷径可言,只有正直、坚强、乐观、无私、奋斗、宽容、健康地活着,才能从无知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丰厚。我要用我自己的阅读激情,去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于是,我这样告诉孩子们:它,是一本引领着宋氏三姐妹成长的励志文学经典。它,是赋予了青年时代的希拉里·克林顿勇气的故事。它,是点亮J·K·罗琳创作灵感的动人小说。它,是一部特别适合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它,它就是十二册教材中郑重推荐的阅读书目──加拿大女作家蒙哥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同学们,当老师手捧着《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时候,爱不释手。这是加拿大作者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孤女长大成人的故事,展现了人物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品格。隽永清新的文字,荡涤着我的心灵,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读来引人入胜,牵动着我的心。令人心疼的安妮,令人喜爱的安妮,令人敬佩的安妮……情不自禁地想亲近她!这本书,之所以长流不衰,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仅因为它坎坷的人生故事,美好的人物心灵,更因为作者蒙格玛丽用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呈现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那是虽苦涩却甘甜,虽清冷却温馨的沁人心脾的纯美境界,是值得一读的精品!如今,这本书仍以多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班将划分成了五个组,开展一个名著阅读经验交流会,老师和你们一起携手走进《绿山墙的安妮》的人生故事…….也许,能带给我们别样的收获呢!有了这样的引领,有了这样的示范,有了这样的点燃,学生自然也跃跃欲试,买书、读书,热情高涨。
阅读教学与阅读策略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阅读能力;兴趣;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小学生的鉴赏水平
当下的语文阅读教育,过于重视程式化的教学,将一篇优美的语文课文完全肢解了。教师不带着学生去品读课文中的语言,不去领略文章中优美的情感表达,那么语文课文中的那份灵气也就不复存在了。当下的语文教师在分析小说时,一些教师对遣词造句的精华不去分析,而是过于强调文章的结构,将一些生硬的符号抽象地塞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这些乏味的知识讲解中,已经渐渐对原著的情节模糊,扑面而来的是一些无用的东西。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并无太大的优势。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来看,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深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阅读教材课文之余,带领小学生去欣赏一些课外文学,促使学生了解更多题材的文学欣赏,了解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情感的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十分有帮助。所以,强化阅读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对一部作品的赏析,长此以往,学生会从中提炼出一些思想观念,进而使得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攀升。
(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方式影响,其中描写人物的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手法都会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促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更高的认知。再加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练习写作,会使得写作的水平渐渐提升,强化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语文词句训练
要想切实提升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首先,教师要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一篇完整的文章离不开词、句,一篇文章需要数个段落组成,而段落也需要句子来构成,句子再细分,可以落在词这个单位上。所以,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词句教学。在具体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句子组成的方式方法,让他们理解如何用词句表达出最理想的效果,这样在阅读文章时,才能够将其中的情感准确的体会出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教师都不能敷衍了事,不要让学生简单地读几遍就完事,要根据知识点内容布置下去具体的作业,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草原》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考虑到文章对草原秀丽风光的描写,以及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时那种欣喜之情,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感,对文章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意愿决定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的内容,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对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在阅读教育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规划具体的阅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精髓,促使学生阅读水平逐渐提高。
(三)重视课外阅读引导
拓展课外阅读,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独立性,这也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对语文教学现有的漏洞进行弥补,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重视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知识,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去评判什么样的书值得读,什么样的书不值得读。鼓励学生去读一些有远见、有积极意义并且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的书。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听故事,且对这个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可以为小学生推荐一些历史故事、童话寓言以及少儿科普类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摘抄名人名言,做一些阅读笔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大有裨益,同时在长期的累积过程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作用越来越重要。阅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见识面,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下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着诸多困扰,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创作更多有利的条件,积极钻研更多渠道,为学生打开阅读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
[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3]张丽君.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
高中语文对话阅读教学策略与思考 篇4
一.选择有效话题
话题是对话的焦点。教学中的对话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 以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 共享资源为特征的学习实践活动, 话题的选择, 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是对话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定话题:一是以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为话题。每篇课文每节课, 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 教师首先要根据这些要求, 选择和设计对话的“话题”, 使教学对话不离课标, 不离文本。二是以文章的特征性问题作为话题。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来的精美文章, 是作者智慧结晶和创新思维的物化表达, 个性鲜明, 特色各异, 这正是可供教学对话的最好话题,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山”思考什么呢?《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证据”是什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点作为话题, 分层提问, 深入话题, 不仅能够凸现文章的特点, 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教学目标。三是以教学难点疑点作为话题。有效教学对话应尊重学生, 联系学生学习遇到的难题, 感兴趣的问题, 带有共性的话题组织对话。
二.寻求有效对话
培养学生对话能力是现实有效教学对话的重要前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对话的原因, 一在教师的话语权, 一讲到底;二在学生的长期被动, 习惯于当听众和看客, 对话意识能力缺失。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对话能力, 作为学生学习和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来落实。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加强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实现有效的互动。
例:苏教版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课题中的“冷”能不能改成“寒”“苦”?)
生:“寒”, 用词太过, 不能表达景物特点, 更有不利于表现主题。
生:“冷”, 是雨的质态, “寒”是人的心态, 结合写作背景, 用“冷”形容更恰当。
师:对。“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心境情感。表现“凄冷”的特点, 特别是感情的凄凉。
生:雨景, 语言的表述下, 融入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感情, 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好, 老师补充一句, 漫步在春天的雨中, 想起江南的情形。表现的正是这游子那绵绵的思乡情绪。
生:写出雨的凄凉, 更写出心情的凄凉。
师:怎样的情绪?
生:愁。
师:是。也可以是凄凉, 或凄楚。
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 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 在与自己已有的感受不停地对话, 进而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化, 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对话内容
强调有效教学对话, 拓展学生的对话内容非常重要, 只有学生的对话内容拓展了,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本之间的阅读对话才能更加有效。阅读教学中对话成为一种自然流淌于语文教学课堂的润滑剂。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是要放权于生, 让学生拥有对话的必须时间。二是要不断丰富对话内容。
例:苏教版高中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请一位学生上台, 用布蒙住他的眼睛, 让他谈感受。)
师:你现在感到眼前是一种什么情况?
生:一片黑暗。 (接着分别让他系红领巾和整理书包)
师:感觉如何?
生:很不方便。
师:要是天天都是这样你能坚持下来吗?
生:肯定受不了。
师: (引入课文。)
这样的对话超出了言语的界限, 把对话变为一种身体力行的行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对话中的一种体会, 而是亲历了一个盲人的生活艰难,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行成与智者的思维碰撞和智慧对话。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篇5
【内容摘要】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育的改革中占据着关键环节,写作能力的提升与阅读能力和方式有直接联系。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决定了写作的能力和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奠基好他们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极大的益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探寻适合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实践与努力不断发展变化得来的,我们可以说,只要在主观的能动性与客观环境的创设方面加以引导激发,两者就能对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施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只要主观上积极主动的阅读,喜欢阅读,善于阅读,坚持阅读,作为教育研究者的学校、教师或者家长再在客观上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能使其阅读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个比较大的甚至质的飞越。而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前者做好了,后者就肯定能“水涨船高”。所以,如果我们对这两方面加以重视,相信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髙来说,会有极大的益处。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与所在学校教师的实践基础。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情况,参考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成果,并
选择延安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前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状况并分析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误区,以便探讨改善小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教学概述
(一)小学生阅读的目标与价值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阅读教学应引导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教学应 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 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幵展各种课外阅读的活动,创设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二)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首先,很多语文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语文教
学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却并不与之成正比,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教师将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割裂,把它们当成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情,没有正确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吸收。”就好像是我们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而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我们通过用笔写,来传达出内心所思、所想、所悟。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输入足够充分,才能给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旺盛源泉。
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活力就越受激发,在起笔的时候就体现出更大的独特性与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准确的判断,生动丰富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精彩、优美而又生动形象的篇章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形式与表达,鼓励学生多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做到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优美生动的词句尽可能多的积累到学生的脑海里,给小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借鉴和模仿,及时让小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性的运用练习。总之,在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写作,才不会导致写作成为无水之源。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其次,写作并不是讲究文字技巧,它实质上更注重文心技巧。一篇文章若是思想内容空洞无物、平庸无奇,或者思想内容偏激狭隙甚至完全错误的话,那么辞藻再华美,也不能称的上是一篇好文章。文字的技巧可以教,但是文心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巧,则是需要学生亲历亲为,而教师是无法教授的。小学生阅读的价值在于培
养文心技巧。众所周知,整个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文明,犹如浩瀚宇宙中的群星生辉,犹如在黑暗中举起智慧的火炬照亮人类,让愚昧无所遁形。“文心”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灵魂。如果学生在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上,从书中汲取人类巨大的精神文明营养成份,使每一个个体都成长为有思想有智慧有灵魂的人。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必定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使文字具有价值。而使自己的文字具有价值,这正是写作最大的意义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无师自通地学会“文心技巧”。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实现对写作能力的提升。
再次,提高语文素养志在必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培育出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贫瘠的土地只配拥有荒凉。同样,学生若胸无点墨,即便心中产生再好的思想与情感,在表达时也会词句枯竭、一筹莫展,写不出生动形象的好文章。作文纸上只会一片“萧瑟”。因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根源,不在各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训练,而在于“肥沃”心中的语文素养,而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力推广阅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与背诵积累,才能丰富词汇积累,从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写作的方法,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最后,笔者想说,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为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髙而竭尽全力。一部分教师不可谓不用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假如看不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重要联系,只会南辕北辙,本意是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并付出巨大的心血,但是结果却走到了完全
错误的道路上。教师呕尽心血也很难换回自己满意的学生进步的结果。另外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重要联系,认识到了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意义,但是他们的认识是笼统的概括的,苦于缺乏实际可操作的细则,不知道从何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知道以哪些策略来加强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基于笔者的工作实践,曾与许多语文老师探讨过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多数老师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迷雾”里虚掷了大把宝贵的教学时间、精力,由于收效甚微,既耽误了学生也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所以,积极研究小学生阅读能力以破解其写作能力的困境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是具有极大极深远的价值的。笔者准备通过本文将自己的实际经验推广,让这些极具操作性与可行性的策略的推出与实践,相信对于语文教师们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而对于小学生的一生来说,能够为其心灵播下一颗颗绿色的种子,让阅读使他们的生命之树蓬勃旺盛,也使他们一生都能够拥有笔下的良好表达能力。
二、当前小学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阅读训练的缺失
1.语文教育的异化。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是个相对特殊的存在,它的累积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的累积!一般的知识累积要求统一规划、按部就班地操作;而语文教育则要求就个体不仅仅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熏陶精神,提升对美的审美修养,滋润心灵,滋养灵魂。作为语文教育者,笔者认为家长与学校都应该有“以阅读为本”的理念,顶
住世俗的急功近利思想,抛弃以分数教育代替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的工具化训练代替母语教育的做法,让语文教育走上博釆众长、百家争鸣的轨道。遗憾的是,在以“分数为本位”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变质了,往往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迫使学生就范这应试教育模式,争取学校最为重视的升学率,如此急功近利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教育的遗憾!
2.阅读的异化。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抢夺时间,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电脑电视、补习班、艺术特长培养班做斗争。笔者针对笔者所在的延安市小学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放学回家完成作业之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一半。尤其在期末临近的一两个月内,有的班级的孩子光完成教师的作业就需要做到晚上九点多,有的班 级的孩子一个晚上能有好几套语文或者数学试卷。现在的孩子的周末时间也被各种应试训练、辅导班占据着,周末短短的两天时间除了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之外,还要用来学钢琴、学英语、学路拳道、学唱歌舞蹈„„虽然有十八般“武艺”在身,孩子们看似强大了,但这是一种孤独的强大。因为在各种“武艺”的学习中,孩子们的心灵并没有被唤醒。儿童具有灵性气质、诗意思维,儿童期是关键的文学期,好的语文教育要懂得与儿童的天性相结合,好的阅读是一种对儿童美好天性的唤醒。眼睛永远没有心灵走得远。眼睛只能盯住那四方的有限的屏幕,但是阅读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就是单纯的视觉享受所无法提供的。
(二)过分注重写作技巧忽视真情实感
作文能力主要依附在那些因素上呢?有教授认为,其一是写作兴趣,其二是写作意志,其三是写作人格,其四是写作技巧。也就是说,写作技巧在作文能力的因素中实际上是排在最末尾的。但是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本末倒置,急于求成,将写作技巧放在第一位,恨不得朝夕之间教会学生掌握全部的“写作技巧”。但是,作文教学如果在一幵始过早注重文字的技巧,其恶果往往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梦想和激情。正如过于姻熟的技术对于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不少 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可是文字去失去了往日的神釆。更多的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可是失去了创作的灵性,学生都用同样的技巧作文,题材显得千篇一律。文字的技巧关注的是语言的驾奴能力,而文心的技巧则关注心灵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我们不应该让文字的技巧禁锢了学生思想、表达的自由与灵动。应该鼓励学生们自由地去写作,创导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地独特!
三、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倡导诗歌诵读
1.追溯背景,感受“历史之诗”的情与趣。
很多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一段舅永的故事,都表达着某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独特的志向、思想、情感。追溯古诗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更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深地进入诗人所处的时代,体会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帮助古诗展现原本的历史色彩,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对于探究
历史的兴趣。
2.品味意境,赏析“写景之诗”的美与雅。中国的古典诗词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形象性,很多诗歌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美不胜收。“读诗中想画,画中赏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经典诗词的妙法。启发学生充分展幵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诗中画面,从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已成为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在让小学生们背诵写景之诗时,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将这些写景的诗歌大致分成四大板块,每一板块自成一组。在“两个黄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经典诗句中,学生们可以尽情感受春之生机盘然、鸟语花香;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描写夏日胜景的诗句,学生们可以感受夏之绵丽烂漫、多姿多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矿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上这些描写秋思秋景的诗句,能让小学生们感受到秋之清丽高远、淡泊宁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小学生们可以将冬之空矿萧瑟、毫不逊色悉数收于眼底。
3.(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对于文学大师来说,若是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像是一尾鱼离开了浩瀚的海洋,文笔也只能枯干。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会导致单调乏味的内心世界,让人提笔绞尽脑汁却毫无内容可写。靠拼命逼而逼出来的习作,只会给学生带来痛苦与畏惧。诚然,学生的生活中并不会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生活中若善于关注小事,往往会带来丰盛的情绪体验。“作文教学的目标不能定位于一篇好作文,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个性发展的锤炼。理解了目标定位,教师就应该在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自我表达欲望、采用多形式的自主习作等几方面多多思考”。比如,一场机智有趣的体育竞技、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一次有惊无险的“掉书”行为、一次精神紧张的考试、一次痛失小乌龟的情感体验„„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足以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学生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写作注意、愉快流畅的写作情绪以及顽强的写作毅力。所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往 往有着丰盛的情绪体验,体验与感悟就仿佛是醇香干燥的茶叶,而作文的那一页页白纸就犹如是煮到刚刚好的沸腾的开水,从而在习作训练中达到“茶香四溢”的效果。这样子的“浸泡”方式也无疑是最自然又最下笔如有神的。写作,何须再苦苦绞尽脑汁?
教师应该不断地告诉学生,只要我们善于生活中的小事,那么我们就能够发现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源源不断。比如经常被忽略的副课——体育课上的快乐,不仅仅能够在笔下延伸,而且往往能够将人物的形象描写得更活灵活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小学生都喜欢体
育课,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能够在体育课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绿茵茵的操场上,他们能够快乐地游戏、兴奋地大喊大叫、你追我赶、奔 来跑去„„活动空间的广阔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活动内容精彩,使手脚乃至心灵都能够释放、充分地舒展开来,在活动的尽兴中,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与开心。每一个游戏的伙伴,都可以成为自己认真观察的对象和写作的对象,他们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认真记录下来。在体育课上的游戏之后,记载下来的这些文字往往是最快乐,最充满童真的。而且由于记录的是平时关系最好、最熟悉亲近的小伙伴们,往往写时总是倍觉亲切。
(三)丰富作文评价形式以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
1.从佳文欣赏到佳句欣赏,关注中等生、学困生。
笔者曾经只在班里范读写作一流的“高手”的文章。为什么不读中等生或者学困生的作文?原因众所周知,他们写的文章因为“不够好”,而不具有“被范读优势”,而且就算读他们的文章,也会因为词句表达的干巴巴或者辞不达意,引起全班同学的嘲笑,结果适得其反。于是笔者在以前,都只读班上的优等生的文章。所以,笔者对于范读进行了改制——专门针对学困生,开设了佳句的范读。既然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写出通篇辞藻优美,表达流畅,思想情感丰富的文章,但是我们可以在他的文章中,寻找到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句子,将他的文章中的这些“闪光点”范读给全班同学听。当同学们聆听着这些好句子时,笔者经常故意“毫不吝啬”地对这些句子大加赞誉“看看,这些同学,你们可别小看他们呀,你看这个句子中的好词,你们都未必写得出来!”从同学们羡慕、惊讶、赞叹的目光中,学困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阅读教学与阅读策略 篇6
关键词:阅读策略;微技能教学;阅读能力
在相关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语言技能。高中生需要具备的四种语言技能分别为阅读技能和听说写技能。高中毕业生需要对阅读材料中的不同观点态度进行了解,对不同文体特征有效识别,对难句和长句有效理解,对浅显的文学作品能够欣赏等。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英语教师需要将技能培养及阅读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一、预测微技能
具体来讲,预测指的是读写结合掌握到的文本信息,通过思考、推断来预测文本内容及后续的情节发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引导,通过对文章中的插图、文章标题以及关键词等进行观察,来对文本出处、内容和体裁等进行预测,系统性地归纳这些零散信息。借助于这些预测方式,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确认和排除预测内容,准确获知文本大意。插图直观表现了教学内容,其更加形象和具体,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文本标题则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指向及题材指向较为明显。借助于标题,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揣测,对文章的内容及框架科学预测,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读前环节,就可以鼓励学生预测文本内容,以便顺利开展后续的阅读教学工作。此外,不仅可以在读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阅读需求,合理提出问题,以便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二、预览微技能
这种技能指的是在阅读之前,熟悉了解文本大概内容和结构,通过预览,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作者意图等有充分的了解。为了对学生的预览微技能进行培养,要鼓励学生对段落首句及全文进行纵览,以便对文章大意进行了解。纵览全文,将文本情感走向弄清楚;在阅读材料的授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融入的情感,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线,且对文本及作者写作意图进行理解。通过对文章内容快速扫读,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框架。如,教师将标题解读好之后,规定在两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全文进行略读,同时,教师合理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答案,给予适当的总结。这样,学生可以对文本主要对象进行明确,还能对文本内容基本把握。
三、词义猜测微技能
1.导入环节设置情境。一节课堂的顺利开展会直接受到导入环节的决定性影响,还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课堂参与度有着直接关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来分享个人经历,学生纷纷发言,这样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得到了缩短,还可以引入一些生词、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
2.读中环节利用语境。对于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生词,要引导学生对词语所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以便将生词含义给猜测出来。
3.逻辑推理。这种技能指的是依据已知的事实,将推理原则贯彻下去,从而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领悟和理解。在阅读理解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贯穿逻辑推理,其能够对个人阅读水平有效衡量。教师给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及文本细节的阅读,来对作者态度、关键信息等进行推断。
四、篇章结构微技能
在文本材料中,文章结构十分重要,其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与行文思路。通过对篇章结构进行把握,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方法有更好的了解,以便对文本信息进行掌握。在这种理念下,阅读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多样化篇章结构的背景知识构建起来,对不同文体文本结构特点充分了解,长时间下去,促使学生的文本结构意识得到培养,更加有效的阅读。部分文章的外在语言标志不够明显,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每段内容进行概括,将段落之间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给找出来,以便对全文内容及结构层次充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板书来向学生呈现文章结构。通过这样直观的形式,学生能够对文章结构有效理解,还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到位。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及微技能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要大量实践,不断完善和提高。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及阅读文本,采取相应的教学技巧,增强师生交流,将阅读微技能深入地渗透进来。
参考文献:
[1]聂华书.浅谈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微技能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6(12):123-125.
[2]曾美好.中学英语阅读课微技能教学方法研究[J].师道:教研,2014,5(18):66-68.
[3]郭元元.影响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好家长,2014,6(18):66-68.
阅读教学中“读”的误区与策略 篇7
出声的读为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为默读或阅读。在小语“新课标”中, 读书不仅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手段, 也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在各地的深入实施, 现在的语文课堂, 教师串讲课文, “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少了, 教师越来越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 在读中理解文本内容, 品位角色情感, 领悟表达方法;在读中培养学生朗读诵读的水平及说话、写话的能力;在读中记忆积累语言文字材料,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等。可以说, 读书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无处不在, “以读代讲”、“勤读代问”已成为当前广大小语教师的一致共识。
但是, “重视了”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处理得很好了。实际上,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问题上存在诸多误区。
一误区
1. 注重数量, 忽略目标与效率
为达到课堂上书声琅琅, 教师们绞尽脑汁, 在备课中预设了各种形式的读, 如默读、轻读、速读、慢读、引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但实际上,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什么, 理解什么并不明确;学生读完后感知到了什么, 感悟到了什么, 通过读有了什么收获与提高也不得而知。这种缺乏目标与效率的、一味的读书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层层深入, 达到感悟全文, 培养语感的目的。
2. 强调自主, 缺乏有效的指导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那么指导朗读肯定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成功的朗读指导不仅使阅读教学课堂熠熠生辉, 其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广的。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很多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 却常常不太注重读书方法和技巧的探究, 或者说有心引导学生读出情感与味道, 却又不得其法。无奈之下只好片面追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让学生凭着对“有感情”的模糊理解来读书, 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结果是, 许多学生把课文读流畅了, 但语感差, 更不用说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总之是“放羊式”读书太多, 指导性读书太少, 这样, 学生的朗读水平只能停滞在较低的层面上, 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3. 面面俱到, “读点”选择欠精准
选择精准的“读点”是阅读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环。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认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追求面面俱到、普降细雨, 其结果就会面面不到。”课堂上指导读书也是这样, 不用全文都来指导, 选择三两个“读点”, 并从这些地方着手指导读好全文是很重要的方法。有些教师由于对文本钻研不深入、透彻, 在教材的处理与把握上能力欠缺, “读点”选择不当, 主要表现在对非重点部分不能做到“忍痛割爱”, 追求面面俱到, 其结果却是“面面不到”。
4. 偏向优生, 发展忽略全面性
于永正老师说:“我关爱每一位学生, 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往往大都偏爱优等生, 指导读书时尤其如此。老师怕耽误教学进度, 或嫌后进生朗读水平太差, 经常冷落他们。有时教师意识到这点, 想改变现状“照顾”一下他们, 可由于他们缺乏自信等原因, 常常是慢慢地站起来, 读书声音很小, 老师没有耐心等下去, 于是在指导读书时后进生坐“冷板凳”的现象较为普遍。个别朗读经常成了优等生的“专利”、“秀场”, 老师的指导也只为优生们锦上添花。这样的读书场面上确实“鸟语花香”“书声琅琅”, 但在制造这畸形“繁荣”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 还有多数学生并没有进步与提高。
5. 评价模糊, 欠缺针对与准确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读书指导中也是如此。课堂上, 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时, 教师会夸奖他:“你读得真棒!”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这种模糊性的评价语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同学身上都行。教师这样的评价语, 学生弄不清楚自己朗读好在哪里。对此, 教师应准确地肯定学生朗读课文时哪些方面读得好, 如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时从这些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 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得更好。
二策略
1. 目标明确, 体现朗读层次性
要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指导初读, 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 (或默读) ;指导精读,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 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 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赏读, 要求学生入情入境, 或分角色朗读, 有的还可加上动作和表情, 以演助读, 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一篇课文, 大致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要做到目的明确, 要求清楚, 由浅入深, 螺旋式上升。初读课文, 要让学生整体感知, 把课文“读通”;精读课文, 要让学生突破重难点, 把课文“读懂”;熟读课文, 要让学生回归整体, 把课文“读美”。
2. 淡化技巧, 强调情感的体验
指导感情朗读, 不能做纯技巧的指导, 如哪里要读轻点、读重些, 何处要读慢些、读快些。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 未真切体悟到文本的情感之前, 这些指导都是徒劳的。因为语音的变化与情感变化相一致, 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或途径, 让学生感悟更多, 体验更丰富, 学生的情感上来了, 再指导、点拨语速快慢、语气等就水到渠成了。
3. 慎用齐读, 尊重个体独特性
齐读虽然能起到以优促“弱”、以优辅“弱”的作用, 但我们应看到, 朗读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建构、自我输入输出的过程, 别人的体验并不能也无法代替自己的体验。文本语言化作学生的个体言语表达输出绝不会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基于这样的理解, 指导读书应慎用、少用整齐划一的齐读, 这样有助于学生个体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
如“四季”一课中写雪人的句子, 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调皮, 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开心, 也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自豪。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 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同样是有感情的朗读, 每个人的语气也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的有滋有味。
4. 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 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 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 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如导语设疑、借助多媒体、表演读、赛读等。
由于好动、好胜心强使表演读和赛读成为小学生最喜欢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 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赛读具有挑战性, 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 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 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 与女生读B部分比, 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 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 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 以及引读、配乐读等, 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5. 大胆取舍, 将时间用在点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 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 以起到举一反三, 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大胆、有效地取舍, 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 把精力和时间用在点子, 目标更明确, 品悟更充分, 训练也更有效。
6. 宽容评价, 给学生发展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 我们在指导中, 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读书以宽容的评价;而不宜严厉地指责或挖苦。在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时, 也应该注意这一点。恰当的评价, 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在教学《草原》一课中, 当学生有感情朗读完课文后, 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 如同骑马奔驰在草原上一样。”“听了你的朗读让我眼前浮现出绿色草原上那悠悠飘动的白云”等。教师真挚的鼓励, 给了学生们更多的自信心, 读书的兴趣更高, 水平的提高也更快。
当然, 并不是要一味地表扬学生, 在学生读的不好时, 还应明确指出其不足。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 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 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7. 耐心等待, 与文本深入交流
自由朗读不是走过场, 它是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基础和前提。这一基础奠定好了, 对感悟、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 要保证每一位学生与文本的深入交流, 尤其要照顾到朗读速度较慢的学生。《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适时等待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 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空间, 思维碰撞的机会, 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 才能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悟。可见, 在朗读指导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反思的时间。当学生不知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时,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不知怎样处理轻重缓急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读得不够正确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等等。那么, 朗读的天空肯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学生们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8. 教师示范, 让学生有例可循
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 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 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 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 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 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 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 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 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等;教师的范读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引读、领读或与学生对读、分角色读等,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范读尤为重要。
9. 读思结合, 培养良好的习惯
除了必要的读书姿势的指导外, 读书时“笔不离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重要的习惯,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把读书的过程与思考、感悟、想象等结合起来。尽量让学生一手持书, 一手执笔, 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思考、疑惑。学生边读边思, 圈圈画画, 通过长期的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浅论阅读教学的沟通与策略 篇8
一、是教师与文本和学生与文本的沟通
“文本”在狭义上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指教科书。接受美学认为:一方面,任何文本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意义的实现有待于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之前所具有的由阅读经验、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等形成的思维定向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教材作为“经过教学论加工的专业文本”同样期待着教师和学生的解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首先建立在教师与文本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自由平等的。师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审美情趣不同,欣赏理解同一部文本,所做出的阐释可能有天壤之别。而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不同的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倾向出发,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完成文本的“自我”解读与理解。正是阅读个体的体验生成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得文本意义世界,布满诡谲奇异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引人去解读品味,去领悟沉醉。
二、是师生之间的沟通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这里教师的权威被消解了,师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惠、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但是平等并不等于相等,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更是一个引导者,或者说,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阅读教学能否深入有效的展开,要看一个教师在用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授知识、教育学生时是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能让学生领悟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否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引发思考并有强烈的发表欲望,是否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只有教育沟通完美并有效地进行时,教师的“视界”、文本的“视界”、学生的“视界”才能走向融合。
三、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虽然学生之间在知识智力水平、人生阅历上并无多大的差别,但是,他们之间也需要交流、沟通,需要从个体思维走向集体思维,融合集体的智慧。在沟通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断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和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不同的理解会使学生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而这种矛盾作为内驱力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最终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顺利实现沟通呢?问题式阅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1. 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沟通的核心。
师生与文本沟通以发现问题,师生、生生沟通分析解决问题,问题成为师生、生生沟通的桥梁,随着问题的发现、确立、分析、解决,阅读教学层层深入、逐步展开。
2. 与文本的沟通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与文本的沟通是问题生成的来源,也是实现师生、生生视野融合的有效保证。
当读者面对新的文学作品时,如果作品提供的信息中,有些为读者定向期待所没有或者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成分时,原视界与新作品之间就会形成审美距离,读者只有调整自身结构,以创新期待取代定向期待,才能缩短和克服这种审美距离。学生作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实现这种期待视野的转变和缩短审美距离时,问题就产生了。
学生所发现问题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除了要揣摩语言、品味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之外,还要探索篇目入选的依据和缘由,确定选文的类型,明确课文在整个教材编辑体例中的位置和考虑学生的学情,所以教师就可以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出选择,最终确定对话的问题。
3. 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用准确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意境,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的世界,进一步贴近作者的生活和感情,实现教师的“视界”、文本的“视界”、学生的“视界”的融合。
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他们思想互相撞击闪现火花,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与感情,“彼此共振”。
4. 知识建构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目的。
问题解决产生的新知识,会引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发生或顺应或同化的量变或质变,原有知识得以丰富、扩充或更新。同时新的知识的建构又转化为下一次文本阅读的期待视野,为下一次的文本阅读提供了前提。
在阅读教学重要的是实现真正的沟通,主要有以下方式:问答式、启发式和讨论式。只有这三种方式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整体的功能,才能实现教学中的多渠道沟通。
参考文献
[1]陈秀春,曹明海.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J].语文教学研究,2005,(1)
[2]杨生春.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建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变策略 篇9
一谈及阅读, 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语文阅读。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 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 已明显地显露出其实践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 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图形、图表以及文字, 同样要经过阅读才能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的中考、高考数学试卷中也出现了一种新题型———阅读理解类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 学习新的知识, 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思维策略。
一、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1. 学校———点到为止。
有些学校虽接受了“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阅读”、“倡导通过数学阅读学习数学”的观点, 但只是根据一般阅读理论开展数学故事的阅读活动, 而对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特点如何、有哪些内容和要求、通过何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数学阅读活动该怎样开展、教师指导策略、评价模式如何确定等问题都缺乏研究。
2. 教师———隔靴搔痒。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本身并没有形成数学阅读的意识, 只是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 仅仅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书本;只注意竖式的演算步骤和逻辑的严密推理, 而忽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在课堂内外开始重视数学阅读, 但是他们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的基础上。
3. 学生———事不关己。
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 他们认为研读数学教材是老师的事, 自己只要听懂课, 会解题就行了。他们把数学课本当成习题集来用, 正文是从来不看的, 偶尔有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 也以为是“软作业”, 不需要检查, 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 既读不准要点, 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 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 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去读。
4. 家长———全然不知。
从家长给孩子购买书的情况来看, 他们购买的阅读书籍大都是语文等课目, 很少有数学方面的阅读书, 购买的数学资料也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多做题而买的一些数学解题集、练习册等, 在他们看来, 数学只要会解题就可以了, 哪来的什么数学阅读的问题。
二、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为改变我们目前数学阅读的现状,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拥有一个方向, 在拓宽视野时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在开发智能时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 老师与学生应重视数学阅读, 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
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是阅读学习的倡导者、引导者、促进者和阅读课程的开发者。老师只有主动地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 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数学的习惯, 使他们通过数学阅读环节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的益处, 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 就自然会重视数学阅读。
2. 提供数学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
目前, 不管是从学校还是从社会所提供的阅读书籍来看, 很少有数学方面的阅读材料, 这与整个教育机构和社会对数学阅读的认识有关。所以, 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搜集、整理数学阅读材料, 并增加学生数学阅读的时间, 在数学阅读教学实践效果的推动下, 让学生慢慢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达到愿读、会读、乐读的境界。学生有了数学阅读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部门和社会就会予以重视, 就能为数学阅读的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3. 探索和实践出一套阅读模式。
在阅读前老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列出提纲或编制思考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 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 老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 则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 成熟、有效的阅读模式是普及数学阅读的关键。
4. 要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篇10
1.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
阅读教学在高年级有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要介绍的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 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其基本的教学程序如下:总—分—总, 也即是“读—说—写”的教学模式。
第一, 通读短文, 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
第二, 在通读文章之后, 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 为语言的输出做准备。
第三, 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 回到课文, 作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 阅读后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 作为语言的输出。
2. 小学中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模式一:对于内容文字难度不大的文章, 我们以“听→说”为主线, 并以“分→总”的方式进行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输入”的具体方法有:
A.听录音看范文, 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
B.在教师的指导下, 阅读讲解文章, 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
C.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
“输出”的具体方法有:
A.完成课后练习, 口头汇报。
B.复述并表演所学故事。
C.变换人称, 重编范文。
模式二:对于内容难度较高的文章, 我们以“听/读→说”为主线, 即“总→分”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听、说、读的技能。
在模式二的教学中, 对于某些相对应的教学步骤我们基本可参照模式一的方法进行。只是, 由于有些阅读文章难度较高, 我们就没有开始阶段的教学, 而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 让学生直接听或读, 一开始就直接接触文字。初次阅读文章时, 我们提醒学生划下范文中的生词、难词, 并试着根据上下文推断词的意义, 让学生获得大概意思。我们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原文内容组织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 以检验学生是否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教师作为指导者可根据作品风格采用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对于范文中的生词或难词, 在中年级我们主要通过创设真实语境进行诠释, 或采用肢体语言, 也可给出解说/相应的例子和样式, 有时也和学生共同使用工具书来解决文中的新词。最后的输出, 即阅读反馈阶段, 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A.变换人称使学生Retelling。
B.让学生对文章进行Silent Movie (配音) 或Role Play (表演) , 配音是最基本的朗读或背诵, 表演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语言后的输出。
C.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展或改编。
D.给出另一篇相同形式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自行完成, 以巩固学生前面的阅读学习。碰到新词可借助于工具书。
每篇范文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完成学习。老师一般在墙报的English Corner处公布正确答案, 让学生自己检验阅读成果, 这样其实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当然, 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两种模式有时会交叉表现。但从总体上来讲:三年级用得较多的是第一种, 四年级则以第二种为主。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 师生互动型策略
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共同积极参与, 关系融洽。它比较适合于低、中年级使用。它的特点是:老师导入, 学生感知→学生精读, 老师讲解→巩固操练, 内化语言。
操作过程:
(1)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 使学生初步感知, 并产生阅读的兴趣。
(2)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在同学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question或简单的Choice。这一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 仔细体会。
(3) 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 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 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如三年级牛津教材中有“Family members”这样的主题。根据学生对周围的人物感兴趣的特点, 我们选了两篇关于家庭成员和同学的小文章, 让学生们阅读。虽然涉及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 但由于贴近学生生活, 是他们所熟悉的内容, 爸爸正在干什么, 妈妈在干什么, 同学英语说得好不好等, 学生容易理解, 看起来也并不感吃力。接着老师就文章中的语法点、时态稍加点拨,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在表演时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 穿插一些阅读材料和牛津教材中的内容和句子结构。
2. 主动参与型策略
它的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点是:自读理解→交流讨论→小结巩固。
这种教学策略比较适合于中高年级, 一般选择的阅读材料语言难度不大, 接近牛津教材中所学的内容, 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以上两种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第三种则适用于课外阅读。
3. 自主开放型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现状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4-01
随着高考语文的考卷中阅读题的比例的增加,人教版教材的适用区的高考题难度呈增加趋势,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1.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的情况严重
一般而言,当下的高中语文老师在阅读课的教学课堂上,讲解一篇标准的语文阅读课文大概需要三个甚至以上课时的时间。我们细细分析这三个课时时间,其实大部分都是老师在讲解,并且教学实践证明这些讲解是用处不大。然而在考场上,学生完成一个阅读题的规定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课堂讲解的拖拉很容易造成学生做题节奏的拖拉,最终就会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的不理想。
比如在讲授《沁园春·雪》的时候,短短两片词,我们有的教师甚至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当前的课堂上,教师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往往在进行语文阅读题的习题和相关试卷的讲评的时候,常常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老师指导帮助下,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反倒低下,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1.2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小,自主能力不强
在我们走访中,黑龙江某省重点高中的语文课堂上,针对一篇语文课文,具有20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滔滔不绝地独自讲了两个小时,领学生们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并不好。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当中,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的影响,广大的语文老师往往更重视课堂自己讲授知识的稠密程度,并不太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分析这种伪互动教学我们发现,它最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其没有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机制,在课堂上学生没有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文本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就盲目要求带领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式的学习,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文本阅读和个人思考上的欠缺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在阅读课的课堂上只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1.3教师主导课堂,不能兼顾全体学生
上面提到的表演性的课堂教学,事实上损害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分析每节阅读课回答问题学生的构成,我们发现,事实上是少部分学生回答了大部分问题,这些学生或是生性外向、乐于表现自己,或是学习学习成绩比较优秀,比较受到老师的重视,反而是占了班级成员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并没有在漫长的语文阅读课中获得应有的知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2.几个解决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出现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2.1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学方法不适应,没有适合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习惯,不按规律办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教师应该重视观察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所思所想,不再抱残守缺和敝帚自珍。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应该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靠着一本参考书和标准答案来定义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转变姿态,以学生的具体需要为导向,切切实实转变教学作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具体工作的操作中,教师应该要求自己更有平等和对等的意识,要彻底改变以往的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尝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在具体的教学上,教师应当首先将自己改进成为一个大量知识的拥有者,成为一个具有学识渊博、令人信服的老师,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带动和启发学生去学习。
2.2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事实上,学习和阅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要在实际工作中尝试启发学生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并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由于人性中本身存在的好奇的因素,多数学生其实是具有阅读的内心需求的,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帮助学生挖掘阅读本身存在的乐趣。
当前,我们的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非常痛心地发现学生阅读兴趣的不断丧失,还毫无办法,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启迪学生的阅读兴趣,机械化的、程式化的课堂规范很大程度上会让学生在这个冰冷的体制内失去对知识和渴求,也就同时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
为了解决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困境,应该切实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以此加强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操作手法上,应该重视运用鼓励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是非常强的,如果在学习上、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上对学生们有过多的苛责,就会让学生们产生非常强烈的逆反心理,其结果只能是与愿违,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不断接受鼓励和肯定的同时,才能不断获得成绩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增加。
2.3重视答题思路和方法的讲授
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而是要在强调成绩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帮助学生找到应对高中语文阅读题目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自己的课堂所学,让其为“我”所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很大程度上,学生们的语文阅读题目的得分不高,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而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答题的好方法。因此,作为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下大力气,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掌握答题的技巧。
3.结语
高中阶段的教学一直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帮助学生获得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具有更光明的前途。因此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前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起加油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方. 对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中国教育,2011年35期
[2]马梅.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研究[J].教育从业者,2009,(2):175-177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 篇12
一、阅读模式
1.“自上而下”的模式 (top-down model)
1976年古德曼 (K.S.Goodman) 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论模式。他认为阅读是“心理猜测游戏”, 就是主动的“猜测-证实”的活动。这种教学理论认为, 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主张调动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积极思考和扩展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这一模式, 学生阅读就是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 而是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 在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验证自己的预测。这种阅读模式强调整体语篇的理解, 采取跳读、猜测等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但同时又不利于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 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这种由面及点的模式多见于中高年级英语教学。
2.“自下而上”的模式 (bottom–up model)
在这种阅读模式中, 学生获取信息是从辨认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开始的, 即从字母到单词、短语, 然后从短语到句子、段落, 最后从段落到篇章, 再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教师运用这种阅读模式, 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侧重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用这种阅读模式, 学生会过于关注个别词的意义, 如遇到生词或难句时觉得读不下去, 从而减慢阅读速度。这种由点及面的阅读教学模式多见于中低年级英语教学。
3.“相互作用”模式 (the interactive model)
随着对阅读心理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 “交替互补阅读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根据鲁哈姆特 (D.Rumelhart) 1977年提出的“相互作用”模式,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模式会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 它取决于文章的类型、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及语言能力等因素。该理论强调学生的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一旦能够激活这些知识, 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语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模式及策略
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时, 会采取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 如猜词、略读、寻读、找主题句、揣摩寓意和排序等方法,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提高阅读速度。比如, 在运用“自上而下”模式教学时,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预测法、查读法、略读法或跳读法等快速阅读策略, 以便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快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 在不必要通读全文的情况下, 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想要索取的内容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从段落中找主题句” (find topic sentence) , 是英语教学中一种主要的阅读策略。每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段落按照内在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主题句则是每一段落的核心, 其他句子都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释。通过找这些主题句, 学生能理解掌握整篇文章的主体, 进而把握段落结构, 了解文章细节和体裁。在运用“自下而上”模式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采用“猜测词义”的阅读策略, 利用上下文的同义或反义关系来猜测词义或整个句子的意义及利用语法知识、构词知识等猜词。
三、结语
现代外语教学研究证明:中学生的阅读效率与其认知水平、词汇量、文化背景、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及阅读策略等密切相关。因此,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 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 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阅读达标要求, 侧重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总之, 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合理、灵活地把上述阅读策略运用于阅读课教学实践中, 就能够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使英语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 阅读理解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也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中学英语教学应着重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图式, 掌握阅读策略,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者主要从阅读模式与阅读策略角度分析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阅读模式,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陈振华.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
【阅读教学与阅读策略】推荐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06-18
外语阅读策略教学08-03
小说阅读教学策略09-22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10-19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05-15
绘本阅读教学策略06-0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07-1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07-28
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07-31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策略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