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2024-05-24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精选12篇)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标中也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在浩瀚的书海里,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让学生真正爱上读书。

一、以“趣”为帆, 让学生想读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漂流激趣, 营造读书的氛围

图书漂流, 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 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 随意放在公共场所, 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 读完后再将其放回, 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没有借书证, 不需付押金, 也没有借阅期限。这种好书共享的方式, 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学生个人拥有的书籍, 看过的书籍毕竟有限, 为了引领广大学生想读书, 读好书, 分享读书的快乐, 营造书香校园, 书香班级, 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可以在操场上, 也可以在阅览室里,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书籍, 开始漂流活动。活动中, 学生自由选择, 用交换的方式, “漂”回自己喜爱的书籍。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阅读, 同时在书籍上贴上阅读心得卡, 学生们在上面留下自己阅读的足迹, 大家共同分享阅读的体验与快乐, 在阅读中采撷智慧, 快乐成长。

2.作家激趣, 亲近阅读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较重, 崇拜名人, 结合读书节, 可以邀请学生仰慕的儿童文学作家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上学期我们学校就请来了童话王后———管家琪老师, 班里孩子都特别兴奋, 其中一个叫尤季鹏的男孩, 亲自采访管家琪, 其实这个孩子平时学习都成问题, 作业经常不写, 但没想到那天采访前, 他还特地准备好了采访稿, 当话筒传给他的时候, 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连话说得都有些不利索了, 当他听到作家对他的解答时, 整个脸上都洋溢着种幸福的味道。是的,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作家对学生当天所购的图书进行签名留念, 虽然队伍很长, 但孩子还是耐心地等待, 就为得到作家签名的幸福。在讲座中作家为孩子们介绍自己成长的故事。在互动环节, 作家和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孩子的读后感, 并进行了一一点评。在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 作家也耐心地为大家解惑, 分享她的读书和写作心得。亲近作家的同时, 也就亲近了阅读。

3.课堂激趣, 拓展阅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因此我们在与学生分享课文的精彩阅读的同时,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向学生推荐课外书, 对于学生来说更感亲切。如教完《海伦·凯勒》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完《小草和大树》推荐《简·爱》《呼啸山庄》等, 教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推荐《水浒传》, 教完《三打白骨精》推荐《西游记》, 教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如此大量地课外阅读, 既做到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又可以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巩固学法, 培养兴趣, 从而更好地阅读。

4.书媒激趣, 广交书友

学校开展以书为媒的活动, 让本校的孩子和其他学校的孩子手拉手, 以书为桥梁结为笔友, 分享好书, 每一次孩子都认真写好每封信, 同时期待着下次的来信, 每每收到笔友的信时, 孩子们脸上都会洋溢着喜悦之情。既读到好书, 又能结交新朋友, 何乐而不为。

二、以“渔”为桨, 让学生会读书

“授之以鱼, 只供一餐;授之以渔, 可享一生”, 我认为教师应根据一定的学情, 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加以相应的指导

1.众里寻他千百度———选

刘向曾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海茫茫, 让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很重要, 我认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且孩子乐于接受的就可以被看作是好书。如尊重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适应孩子时尚的需求如《哈利波特》系列, 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笑猫日记》等;亲近经典, 中国四大名著、《伊索寓言》等。

2.书山有路勤为径———写

学生不能仅仅为读书而读书, 还应该消化吸收书中精华, 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对于读书笔记, 分三步走。第一步:读书,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认真地抄下来, 让学生写好字的同时端正对阅读的态度, 有一个好的开始。第二步:摘抄你认为最好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让学生能发现文中的美, 练就他们的火眼金睛。第三步:写评析, 让学生能说说自己所选的句子好在哪里, 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而真正变书本内容为自己的东西。以此来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领悟表达的妙用, 从而为自己创造美打下基础。

3.千树万树梨花开———汇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一起交流, 汇合, 总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班级里开展“相约星期一”和“我读书, 我敢悟”, 让好书对对碰活动。

“相约星期一”, 每周一, 抽出一节课, 向学生推荐自己所看的书, 首先简单概括这本书的内容, 然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在班上公开投票产生最佳人气书籍, 然后其他同学根据相应的需要, 选择推荐书籍继续在下一个周一, 分享自己的心得。

“我读书, 我敢悟”, 根据班级情况,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特地留了一面墙, 取名为“我读书, 我敢悟”, 学生在这面墙上, 可以大胆谈自己对某本书的看法, 后面同学还可以跟帖, 在班级中, 营造阅读的“共生效应”。

4.随风潜入夜———渗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除了要多读, 当然更离不开课堂。在教学课内阅读时渗透如何去读一篇文章, 如何发现一篇文章的魅力所在的方法, 使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至于茫然, 从而相应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 让学生抓住“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这一中心问题去读,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中, 感受到这是一个自信开朗、乐观、热爱生活、朴素的老人。从而得出结论:关注人物描写, 感受人物品质等, 紧跟着让大家去读《水浒》, 试着让大家分析人物形象, 如有的孩子在提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故事时抓住鲁达为金老父女凑盘缠时, 李忠摸出二两银子来, 鲁达不收, “丢还了李忠”。从这个“丢”字表达出鲁达鄙视李忠的不豪爽, 才“摸”出二两银子, 当然不满了, 亦从侧面写出了鲁达直爽豪迈的性格;知道了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鲁达有勇有谋, 外表粗犷内心细腻。

三、以“鱼”为标, 让学生恋读书

一路走来的阅读中, 孩子收获了许多, 亦如渔人出海捕鱼, 有了成就感, 自然就会更加爱上阅读。

1.班级更“粘”了

班级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原本下课追逐打闹的孩子总能静静地捧起一本书来看, 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孩子多了, 这一切叠加在一起自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班级开展的每一项活动, 孩子们都能积极参加, 卯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光。

2.亲情更浓了

因为孩子很多时候要与父母共同阅读, 使得孩子和父母能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聊聊天, 能让父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孩子, 与此同时, 孩子也能更多地去理解父母, 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同时, 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3.学劲更足了

我们面对的不是工厂里的机器, 而是一个个有思想的鲜活个体, 因此, 我们的教育目光更要长远, 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经常有已经毕业的孩子会分享他们在中学甚至大学的经历, 很多孩子都谈到了阅读对于他们今后学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前不久一个孩子提到了这么一段话:阅读可以丰富你的阅历、作文水平也会有所进步。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都读过很多很多的书, 正因为读书才让他们成为了人才。你所用过的好词好句, 是前人写的, 前人也是从书上得来的。阅读和摘抄都提高了语文成绩, 也让你看起来更有涵养, 不是那种庸俗的人。因为一次机缘, 曾教了一个叫佳佳的聋哑女孩。孩子的入学试卷, 撇开基础题不谈, 她的阅读和作文几乎是一片空白, 因为残疾, 孩子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在书籍的引领下, 孩子的视野逐渐开阔, 也可以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别人, 习作水平也日益提高, 其中《感谢爸爸》还被刊登在多家杂志上, 后期孩子的表现越来越棒, 在小学、中学都被评为进步之星。

真正以生为本,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收获阅读带来的各种精彩, 就会让学生也能轻松地说出“阅读, 爱你也不难。”■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篇2

二、选择文本,优化读。书的世界有各种元素,如何发挥课外阅读的最大效益,书目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以实现阅读的指导性。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从以下四个途径为他们选择文本:

1、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也就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既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

2、选择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读物的趣味性,提供的书目以故事、童话类为主;中高年级则需要文质兼美、知识性、人文性稍强一点的读物,为此,我们推荐经典的国内外名著、科普读物、儿童文学等读物。根据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

3、选择富有文化内涵,形式多样的文本。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还要兼顾作品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丰裕深广的。

4、选择古典经典类的文本。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相继推出部分经典名著,引领孩子迈进经典的文学殿堂,让经典名著给予孩子精神的滋养、文化的熏陶。基于以上原则,课题组经过认真研究,精心挑选,制定了《广华二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表》,其中包括各年级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

制定了阅读书目,该如何推荐给学生?如果像布置常规作业那样,要求学生读这读那,势必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推荐?怎样把握推荐时机?采用何种方式推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组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把握推荐时机。我们的做法是:

1、结合阅读教学来推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适机迁移,向学生推荐课外读本。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顺势推荐《三国演义》;学了《长征》推荐学生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者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2、结合重大节日推荐。比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革命烈士的小故事;国庆节时要求学生读一读歌颂祖国的小诗歌等。

3、结合时事推荐。比如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实况录像,激发他们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抓住这一时机向他们推荐《动脑筋爷爷》、《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书籍。玉树发生地震以后,组织学生阅读《防地震小常识》《自救小常识》等安全知识类书籍。

4、结合活动推荐。学校、班级、社区经常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可以结合各级各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5、利用好书推介课进行推荐。我们开设好书推介课,课上可以是老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可以推荐一本,也可推荐几本。

推荐时采用何种方式能够更好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的做法是:

1、用书籍本身推荐。一些高品质的书籍印刷精美,集趣味、品味于一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马小跳”系列,封面轻松活泼,色彩对比强烈,富于动感。又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夏洛的网》等一批图书都是采用手绘插图的形式,随手一翻,让人爱不释手。教师可以发挥书籍本身的优势,向学生展示读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设置悬念推荐。就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书中的故事片断,当孩子们听得入迷,渴望知晓真相的时

候,教师嘎然而止,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自读原文”。

3、榜样示范推荐。教师的阅读行为是最有力的推荐。平时,准备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自然地、随意地发现老师在阅读这些图书,之后可“有条件”地借给他们阅读:如与学生交换阅读的图书,或作为对学生的奖励等,可较好地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4、利用激励推荐。比如,学生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把他正读的书名轻轻地说出来,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一种最好的推荐。不但使他们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也能带动其他同学争相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具有更广泛的自主性、独立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但是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他们往往会只顾自己的兴趣指向而忽视必要的价值取向。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选择书籍的方法,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应该选择什么。

1、要选择能够加强课内知识学习的书籍:

2、要选择有利于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书籍,广泛地阅读文学、科技史地、天文、传记等各个门类。

3、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一般说来,经过努力能理解其内容的60%-80%的读物,都算难度适中。

4、要选择印刷质量高的书籍。其次,要教会学生“怎样选择”。我们引导学生用以下五种方法选择书籍:通过阅读选本来选择,通过联系课文内容,通过询问师长,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以及通过浏览来选择文本。

以上是要求学生读的,此外我们还从国学经典中选取适合各年段学生的读本要求学生背诵。另外,课题组根据年段特点和教材各单元主题精选优秀诗文,汇编成《诗文荟萃》,每学期一本,共十本,每本八个单元,各单元主题与教材单元主题是一致的。一单元选编四到五段优美诗文。这样按照教学进度,两周学教材的一个单元,在这两周里,一周背国学经典的内容,一周背诗文荟萃的内容。

选择了文本,优化了读。如何创造条件,促进读。

1、首先要拓宽渠道,丰富书源。为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学校开展“存二读百”活动,号召学生将个人书籍暂时存放在班里,建立班级图书角。各班对图书角进行美化,让图书角变成班级最温馨的一个活动场所。教师组织学生对图书角的所有图书、杂志登记造册,统一管理,设立了班级图书管理员,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此外还建立了班级虚拟图书馆,统一印发表格,登记学生家中现有藏书,作为班级虚拟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平时学生之间通过查阅可互相交换图书。另外,采用“流动图书箱”的方法,实现班级之间的互借图书。

2、建好图书室。学校注意图书资料的及时更新,要求各班一学期进室阅读不少于8次,并可 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向学校借阅图书。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油田大型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组织学生到馆阅览。和油田各书店取得联系,获取新书信息,及时向学生推荐。

3、搭建家庭“小书架”。为了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我们开展“搭建家庭小书架”活动,号召全校学生和家长一起在家中选定地方,一起设计、布置读书角。对家长的购书行动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孩子们的“小书架”朝着多科目、多类型且又不乏个人特色的方向发展。

四、引导网络阅读。教师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向学生推荐阅读站点、利用集团网页组织学生在微机室进行电子阅读、网上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地扩展。

(二)多做并举,落实时间。学校将阅读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每周两节早自习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背诵必背内容。要求教师制定班级阅读计划,对阅读课要详备课,精准备,学生背诵时间,教师必须在场,与学生同诵读,齐背诵。为确保学生在家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学校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即使是必改必查的作业,也可在同年级老师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选做。学生只要报听写时全对,就可不必做生字抄写的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

(三)丰富方式,激发兴趣。

1、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生自读的方式,采用亲子共读的形式,开展“小手牵大手”读书活动,定期举办“父母学堂”读书讲座,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

2、师生共读。课题组老师深知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带出爱读书的学生。老师们化压力为动力,以勤奋的读书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和他手里读着一样的书的时候,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师生携手同读,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

3、生生共读,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

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定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小组共读的方法,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及小组活动的监督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读书小组”选评。

(四)开设课程,提高效益。为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实施,学校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组织交流讨论、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得到落实。我们的阅读课有以下几种课型:好书推介课、汇报交流课、阅读欣赏课、专题阅读课。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覆盖全校各个年级,根据低、高年级学生年龄、能力的差异,我们还有针对性的开设了大声朗读课、读写迁移课。

由于各年段课外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教师指导也应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有所不同。这是我们各年段采用的主要课型,因为低年级是入门的起始年级,使他们爱读、乐读,培养兴趣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更多地选择大声朗读课、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由教师读故事,尤其是读绘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并就书中的人物或情节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中年级更多的应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语言积累课等,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高年级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能自己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学着做批注,适当地写阅读感受,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欣赏、品味作品的能力。所以,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可选择班级读书会、读写迁移课、阅读汇报课等。

两年来,课题组老师精心备课、交流学习,共上研讨课25节次,在授课实践中,教师们引领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过阅读、交流,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享自己的收获。阅读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注入了活力,为学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了平台。

四,介绍方法,引导读。科学的阅读方法好比是一把通向高效阅读的金钥匙,教师应把这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能读书的乐趣。我们的做法是:

1、研究并开设阅读方法专项训练课。训练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学生明确读书的基本步骤,掌握读书的常用方法;懂得如何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读书方法等。如(1)年龄不同,方法不同。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阅读能力的要求设计了年段读书方法指导汇总表。对各年段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做了规定。低年级:要求掌握诵读(边看书边出声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泛读(粗略了解读物内容)、结合插图读(借助插图理解内容,丰富想象。)中年级:学习默读、查读(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自己查字典等工具书解决。)、精读(对词句进行品析,画出好词佳句,能做简单的批注。)、速读(每分钟约300字)。高年级:掌握默读、品读、写读(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速读(每分钟约600字)、跳读(查找资料时跳跃性地读)。(2)读物不同,方法不同。(3)目的不同,方法不同。这里我就不做详细地讲解了。(4)指导写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为习作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在阅读方法训练课中,我们专门安排了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内容。a、包括指导记录的内容。b、指导记录的方法。此外在指导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如低年级只要求记下文章的题目,写下学会的字词;中年级可摘录优美的句子或片断;高年级可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写读后感等。

因为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是课题研究中的子课题之一,所以在这里我想具体的说一下我们的阅读方法专项训练课。我们训练课的基本模式为“五步教学法”:即定向→解释→演示→总结→迁移练习。

定向:确定学习目标,说明要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名称、含义及其用途,学生只有了解到该阅读方法的效果,才会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运用。

解释: 教师按顺序一步一步解释该阅读方法的操作过程,说明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做这一步。

演示: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该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明确每一步骤,并了解做每一步骤的方法及理由。

总结: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学习阅读方法的操作过程。在这之后,必须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此方法的特征,明确该方法操作过程的关键步骤,使之成为整体。

迁移:要求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通过运用,认识到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怎样运用阅读方法效果最好,以实现阅读方法的扎实掌握。

为了调动学生运用科学读书方法的兴趣,针对他们崇拜名人的特点,在阅读方法专项训练课上,老师们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爱因斯坦的“淘金式”读书法,培根的“尝、吞、嚼”读书法,鲁迅的“跳读”法,华罗庚的“厚薄”法,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等,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有效读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激励作用。

在去年的结题验收时,我校的老师上了一节三年级阅读方法专项训练课,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2、随课文教学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经过专项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在即时的学习中用上被证明为有效的方法后,如果此时停止训练,学生很容易在未来的学习中放弃所学方法。因此,除了每周的专项训练课,在随课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指导和训练,通过持续的、不间断的训练,使之习惯化,使之成为促进内化的有效方法。我们的做法是:(1)课内带课外,养成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课题组教师注重学生对方法的自能运用,使专项课上学生初步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和巩固。(2)课内带课外,提高自读能力。课题组老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阅读课模式:在阅读课中强调“自主体验”、“自由提问”、“自主解疑”,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读书者,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

五、开展活动,强化读。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既可巩固阅读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使其在展示中尽享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注重抓好“三级”活动。其中,班级活动有创新,小而实。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低年段班级主要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儿歌朗诵会、内容简介交流、读书情况汇报。中年段班级组织成语接龙、朗读竞赛、阅读讨论、剪贴本展评等。高年段班级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读书小报、读书笔记竞赛、排演课本剧、读书方法交流会等。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少教师都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即使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不例外。他们自己策划、编导,较好地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年级活动有特色,活而趣。各年级每月组织一次集体读书活动,展示各班的读书成果,交流彼此的读书感受。同年级老师一起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如:一年级开展的以赏读描写秋天的美文和“秋果小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秋天的脚步”阅读活动;二年级开展的以诵读古诗、感受语言魅力为主要内容的“古诗文诵读”;三年级开展的以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为主题的“童话王国揽趣”活动等。为了使活动效益最大化,有时候,我们让低年级的学生参加高年级的活动,较好地发挥了高年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弟弟妹妹们羡慕的目光中,高年级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浓了;低年级学生在哥哥姐姐们的精彩展示中感受到阅读能学到很多知识,读书的积极性也更高了。第三、学校活动有声势,精而亮。自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校级读书节活动,至今已先后举办“书香伴我成长”、“让读书成为习惯”、“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三届读书节活动。在我校,读书节已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每次读书节历时一周,其间,书写着读书节主题的横幅、精心布置的校园橱窗以及张贴着学生作品的展板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和喜庆的节日气氛,三百多名学生和老师齐诵经典拉开了读书节的序幕,也成为历届开幕式上的亮点。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名著征文、“书香溢校园”摄影比赛展、“巧手做书签”比赛、读书小报评比、示范图书角评比等,一个个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竞赛和展示活动尽显学生的阅读成果和创新才能,使得读书节上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每次的读书节活动师生参与率100%。每次读书节,都会产生新的“十佳古诗词记忆小能手”、“十佳课外知识小博士”、“十佳小演讲家”、“十佳小作家”、“十佳故事大王”等特长生。读书节期间,我们面向家长开放,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展示,并进行“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个人”的表彰。

“三级”活动的扎实开展,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收获了更多的成功,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推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在课题验收时,我校肖琼老师组织开展的班级读书会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六、检查评价,深化读。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评价机制的建立

与跟进,既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一)评价内容全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评价子课题的研究实施中,我们根据阅读特有的“学科”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评价内容。包括评阅读兴趣:主要是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评价采用三星制,阅读态度自觉认真得三颗“★”,有时需要提醒,比较认真得两颗“★”,经常需要提醒,阅读态度一般得 “★”。(2)评阅读习惯:采用三星制从“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做笔记;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三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3)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篇目,明确量化指标,并落实到每天,对学生的阅读时间及数量进行统计,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4)评阅读能力:包括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精读、跳读、速读的能力;查字典、资料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评、摘等能力。

(二)评价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包括(1)查阅资料。每周请同桌互查一次学生课外阅读记录卡、摘记、读书心得等书面材料。教师每学期抽查4次,普查2次,成绩在一颗星至五颗星之间;每月教师查一次“自我评价表”、“小组评价表”、“家长评价表”针对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该月阅读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用星级显示成绩。这种过程性的评价使课外阅读能趋于常规化,做到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2)作品展示。教师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如将孩子好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收集起来,编成作品集摆放在图书角供大家欣赏。再如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心得以手抄报的形式显现出来,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可以是师评,也可以是学生互相评,起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3)活动展演。教师对学生在各级各类读书交流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出优胜者,授未予各种称号,如“朗诵小明星”、“背诵能手”、“小作家”、优秀辩手“等。学期结束对获得称号多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可将称号兑换成星,在学期个人阅读综合成绩中加分。(4)纸笔测试。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的书面考试,教师结合本学期学生课外读物内容设计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答题,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5)背诵考级。结合每学期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必背内容,用考级的方式对学生的背诵积累进行评价。这是背诵考级的具体细则,一至五年级共设十级,低段学生可考一至四级,:具体要求是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一级要求20首,二级40首,四级共80首。(2)能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并能说出考评委指定的 《弟子规》、《三字经》中某句的大概内容。中段学生可考五至九级,具体要求是(1)能熟练背诵《声律启蒙》,考评委随意说出其中一句,考生能很快地接出下句。(2)考评委随意在背诵范围内说一条成语,考生要能熟练地接背,每级50个,五至六级共100个。七至九级:要求(1)背诵唐诗三百首,七、八两级,每级各60首;九级,80首,三级共200首。(2)从背过的唐诗中任意抽三至五首古诗,能说出诗的大意。高段学生可考十级。要求能背15首宋词(学生可自选)和能熟练背诵《论语》指定内容。在本学期已毕业的学生中,通过十级的有61人,占全部学生的95.7%。

(三)评价主体多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我们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相结合的方式,每月实施一次阅读评价,以评价促发展,这是我们采用的评价表。这是学生自评表。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发挥主体作用,便于及时总结反思,获得最佳阅读效果。这是小组互评表。小组互评,其目的是互相交流课外阅读的方法、技能,提倡欣赏别人,从别人身上找到长处并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自己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家长评价表,家长参与评价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深情的关注,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的欲望,家长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和孩子共成长的喜悦,分享了沟通交流的快乐,增进了亲子感情。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已对我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突出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重视积累,突出阅读,积极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并不是补课、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进步的引路人,应当做到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一、调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教学中获得提升与发展。首先,作者激趣,贴近阅读。小学生大多处在崇拜名人的阶段,因此,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其与读书结合,将学生喜爱与崇拜的相关文学家邀请到学校,以演讲、座谈会等形式,让他们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间先展开“我最喜爱的文学作者”的投票活动,然后让学校与投票率最高的前三名作者进行协调,尽可能让学生喜爱的作者到学校开展相关的阅读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见到喜欢的作者的幸福感都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进而使得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其次,漂流激趣,营造氛围。何为“漂流”?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一个地方,然后接下来发现这本书的人可以任意阅读,但是在阅读完之后,要将其放在原来的位置,直到下一个读书人的到来。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借书证、押金等外物的限制,有利于强化学生爱护公物和分享的意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遵循课外阅读教学中的三个转化

首先,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相较于被动阅读而言,主动阅读更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在现如今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进行主动阅读的根本保障,为此,教师就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课外读本进行阅读,并掌握阅读进度。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打破自己的教学权限,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批判与质疑的精神,进而实现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其次,功利性阅读转化为经典性阅读。阅读的功利性越强,就越会阻止学生思考的步伐,真正的课外阅读应当是以提倡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经典著作,密切学生与经典著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课外阅读的氛围之中。最后,孤立性阅读转化为拓展性阅读。拓展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程的讲解时,就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要学会如类比、比较等一系列阅读方法,能够在阅读中比较不同作品或是作品中的人物的不同之处及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拓展性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意识会在无形中得到强化,同时他们对作者及作者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和背景也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

三、传授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好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大纲等,对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教学。首先,以“选”为基础。对学生而言,书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让学生如何对书籍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像是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需求、学生乐于接受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可以选择阅读的。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哈利波特》等。其次,以“写”为辅助。所谓的阅读,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应当是吸收书籍中的精华所在,将其内化为所有物。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则是一种较好的吸收和回顾阅读的方法。读书笔记的完成步骤基本分为三步:第一,将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抄写下来,先端正阅读的态度。第二,发现抄写句子中所展现的美,练就出能发现美的研究。第三,写评语或是读后感,培养语感,积累阅读经验。最后,以“汇”为根本。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交流,总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教师就可以举办以“相约星期五”为名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推荐喜欢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学生对某些书有所感悟后所写成的小文章,张贴在一块专属墙上,因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起“共生效应”。

总而言之,小学课外阅读教学作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被教师和学校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对学生阅读的文本进行有效而合理的选择。我们坚信,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相互配合,我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就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智树章.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篇4

一、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都是有限的, 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 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由此看来,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有效补偿。如学习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 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去读高尔基的另一篇文章《海燕》, 去感受高尔基的人格、思想等, 课上进行交流之后再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不仅能更深地了解高尔基的为人, 也能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深层, 与作者产生共鸣。或者可以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介绍一篇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另一篇文章。如《虎门销烟》, 学完之后, 可以补充一篇课外阅读训练, 有关林则徐的另一个伟大的事迹, 然后做一些小练习, 体会林则徐的正直不阿、护民族尊严等品质。这些都是真正做到了把课堂学习引入到课外阅读上。通过这些课堂上补充的课外阅读, 学生不仅可以从阅读数量上得到了扩展, 而且还能在阅读质量上得到基本保证。只要加以适当点拨, 加上课堂上教材的分析学习, 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从课外作品中去饱尝喜怒哀乐的百般人生滋味, 从而实现把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 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 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 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 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 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三、开展活动, 推动阅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望有所得, 又期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1) “擂主大赛”。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天利用20分钟的自习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果汇报, 每组抽出几位学生汇报, 结果记入小组总成绩中, 每周评选“优胜队”, 每月评出“擂主队”, 向“擂主队”挑战成为同学们奋斗的目标, 这样就能推动课外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 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这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 还可以渗透教师对所交流的内容的肯定性评价, 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 也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阅读方法, 学期末可以评选出“汇报之星”, 给其他同学作出榜样。 (3)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 即设计若干知识题目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编知识小报比赛、速读赛等。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组织交流, 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 尽管属于个体行为, 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 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收集材料、汇总信息, 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 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 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 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五、注重素养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 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 即:课文为一圈, 引申、延伸为一圈, 课外阅读为一圈, 三圈呈同心圆, 紧密结合, 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 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 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 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 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 领悟力也不断增强。在教学中, 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 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 便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鲸的了解, 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 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 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 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中高年级段的学生, 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 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 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 提出自己的观点, 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 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 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 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 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总之, 明确了课外阅读的意义, 便会增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便会更加扎实有效。只有学生和老师更好地合作, 才能让课外阅读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刘云生.广泛开展研究性阅读[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 (7)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篇5

李花园小学

张丙海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李花园小学

张丙海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有两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的阅读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等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办手抄报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李花园小学

李志奎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李花园小学

李志奎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歌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可是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很不乐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沟通好家长,让家长支持阅读

利用家访的时间,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让家长努力创设条件,鼓励子女加强课外阅读,并能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家长明白:“变聪明的办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通过学校与家庭的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二、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们要积极创设有利条件。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虽说是课外阅读,其实教师也可以用每周一节课作为阅读时间。另外,教师不要布置过重的课业负担,否则学生根本无暇去课外阅读。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尝试过,难的是坚持到底。可见,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必须具有长远的目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次,要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在学校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提供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这个空间有软硬之分。软空间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宽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硬空间是一个学校应该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我们学校就有很好的图书馆,好的图书馆应该吸引学生自己去看书,而不是硬性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要借几本书。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做到知识的迁移,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了解课外知识的渴望。比如在学古诗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唐朝诗词的发展史,及一些著名的诗人和相应的作品,在学生阅读过一些书籍、文章之后,请他们向别的同学讲授自己最喜爱、理解最深的文章或其他知识。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做好读物推荐,扩大阅读范围

教师要打破学生课外书等同于“作文选”的错误观念。在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做好读物推荐工作。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如上完了《三顾茅庐》可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等等。我还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中年级阅读书目:如:《皮皮鲁传》、《小兵张嘎》、《草房子》、《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爱的教育》、《青铜葵花》等。

四、制定阅读计划,开展实践活动。

班级定期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它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利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还组织了一次“好书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读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

李花园小学

李建军

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

李花园小学

李建军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着力于把“应试教育”转移到以提高素质为中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各个学科都在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中小学各学科中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整个素质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学生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应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发展到课外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博深知识结构人才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这个世界和社会,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了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二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教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还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大有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现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我极力地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除此之外,班级内还集体订购了一些优秀少年读物,如《小学生导读》、《少年文艺》、《语文学习报》、《少年博览》等。在班级内还建立了“图书角”、“图书桌”,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秀的课外读物带到班里,由专人进行保管,这就形成了班内图书室,也加强了同学间知识交流。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推荐,交换阅读。

四、把学生带出去参加各种语文比赛

学生学得或了解的知识,多或少,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多去课外阅读。因为有比较才能明白自己的差距,就会有一种多读多积累的欲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去从事课外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班级内形成了学知识的班风与学风,语文课的成绩大大提高,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高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高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我发现学生对鲁滨孙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鲁滨孙的文章。学习了《女蜗补天》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哈利•波特》、《魔法学校》《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3.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们开设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

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范素玲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范素玲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篇6

摘 要:课外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本文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外阅读 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阅读是最经常的,最需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都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由此看来,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有效补偿。如学习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去读高尔基的另一篇文章《海燕》,去感受高尔基的人格、思想等,课上进行交流之后再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不仅能更深地了解高尔基的为人,也能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深层,与作者产生共鸣。或者可以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介绍一篇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另一篇文章。如《虎门销烟》,学完之后,可以补充一篇课外阅读训练,有关林则徐的另一个伟大的事迹,然后做一些小练习,体会林则徐的正直不阿、护民族尊严等品质。这些都是真正做到了把课堂学习引入到课外阅读上。通过这些课堂上补充的课外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阅读数量上得到了扩展,而且还能在阅读质量上得到基本保证。只要加以适当点拨,加上课堂上教材的分析学习,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从课外作品中去饱尝喜怒哀乐的百般人生滋味,从而实现把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三、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有所得,又期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1)“擂主大赛”。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天利用20分钟的自习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果汇报,每组抽出几位学生汇报,结果记入小组总成绩中,每周评选“优胜队”,每月评出“擂主队”,向“擂主队”挑战成为同学们奋斗的目标,这样就能推动课外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2)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这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还可以渗透教师对所交流的内容的肯定性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也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阅读方法,学期末可以评选出“汇报之星”,给其他同学作出榜样。(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知识题目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编知识小报比赛、速读赛等。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五、注重素养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在教学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中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总之,明确了课外阅读的意义,便会增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便会更加扎实有效。只有学生和老师更好地合作,才能让课外阅读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刘云生.广泛开展研究性阅读[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7)

2.李运菊.课外阅读总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01(1)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篇7

一、生字考查, 重在累积

在课外阅读段的考查中, 第一点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中的生字的掌握情况。经过分析考题我们会发现, 考查的字词, 不选生僻字, 不选难字, 多是选取一些《大纲》规定范围内的常用字。所以,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在生僻字与难字上下功夫, 还是以掌握最基础的生字为根本。

生字的考查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是给生字注音。这种考查方式不仅小学阅读中有, 中学阶段也有这样的考查。因为拼音作为一种识字工具, 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而考查的重点测重于一些易读错的、易写错拼音的字。如, “撑”学生们往往错读为“掌”;“涸”字学生易错读为“固”的音等。有的字考的是标调, 如“潜力”的“潜”不能读成三声, “内疚”的“疚”不能读成一声, 这是平时大家易犯的错误。在给生字注音时, 一些特殊情况, 如整体认读的标调、i、u并列标在后等考得较多。这些知识零散, 都是平时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习得的。所以, 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最重要。

二、把握环境, 理解词义

课外阅读段中考查生词有两种情况, 一是考这个词本身的最基本的含义, 这是在考查学生的记忆与积累, 二是考查这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这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若想做对这样的题, 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与分辨能力。

当遇到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时, 我们可用代换法来解释:用我们更熟知的一个简单的词语来解释它;也可根据词语 (特别是四字词语) 本身的结构去判明含义。如:和颜悦色, 我们如若把“和蔼”“高兴”这样的词将其替换, 意思差不多;再看其结构, “和”“悦”是词性相同一类, “颜”“色”是词性相同的一类, 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得出这个词的含义了。而最根本的辨析方法是通过读上下句及理解这个词在本句中的含义, 用自己的理解把释义表达清楚。而如果把以上三方结合起来考虑, 那正确率就很有保障了。

三、分析语言, 抓住修辞

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段中涉及到的语言分析题多是修辞动,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试赏析等。显然这是将我们课内所学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放在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

做精彩语句分析题通常有路可寻的。首先是辨明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然后再指出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最后指出在表达上的总体效果。例如, 我们在文中找到这样一句话:“春天来了, 迎春花举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我们可以按上面的三个方面去作答: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把迎春花比作小喇叭, 把人的动作“举”赋予了迎春花, 写出了迎春花的姿态和色彩, 既生动又形象。这样, 按以上三个方面逐一对应, 是我们常用的答题思路。

四、把握中心, 掌控灵魂

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它往往有一个鲜明的中心, 这是全文的灵魂。如果能把握好全文中关乎中心的话语, 就能在答题中找到“方向感”。在课内文章的学习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在哪些位置更容易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如在文段的尾段, 或是在叙事之后的抒情议论中等, 教给学生观察什么样的表述是中心句的体现等, 当学生们慢慢寻得规律时, 他们就能很好地应对这类题型了。

例如, 记叙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中, 在大家谈了花生的诸多用途之后, 原文中在文末出现了这样的语句: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但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 人要做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在这两段话中, 上句概括了上文的内容, 下句就顺其自然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又如, 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的最后, 作者把我和珍珠鸟相处的过程详细记述清楚后, 不再以记叙为主, 转而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慨, 写道:

“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学生读得多了, 就会发现,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揭示主题的地方, 有着表现中心的语句。

五、围绕主题, 开放思维

在课外阅读段考察的最后, 往往是一些开放性的试题, 如读后感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问法, 多是在考查读者在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做这样的题就如同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常让大家谈的学习了全文后我们的感想与收获类的问题。平时每讲完一课我们都这样来练, 遇到课外的考查就可以将答案信手拈来了。

例如, 题干往往会这样表述:文中某人的做法你同意吗?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如何看待文中某人这一做法等。对于这些谈看法的题, 教师要特别强调在答这类题时, 一定要紧紧围绕全文的中心去谈, 脱离中心的看法往往是要冒风险的, 围绕本文体现的中心去谈要稳妥一些。

总之, 看似很难应对的课外阅读段只不过是课内所学知识的反映, 就如同学习数学, 我们会做例题中的题了, 就可举一反三。只要在课内学习中培养学生多用脑用心的好习惯, 同时多读多练, 一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靳虎, 《语文教学论》[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篇8

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仅靠课堂的培养, 其形式和内容可以丰富多样, 在平时的社会实践, 人文景点的游览、亲子共读、丰富课余生活中都可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要依靠父母的诱导。进入小学以后, 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老师必须博学多才, 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 语文的教学要注重渲染文章的意境, 魅力。使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 品味语言独特的美。千万不可脱离文章整体, 只是枯燥的讲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 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 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 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 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 他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 如果科学老师讲到蝴蝶时, 告诉同学们《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巧借课文激趣, 当讲到《草船借箭》时, 老师不妨告诉学生, 要想详细了解故事原委, 可以读一下《三国演义》。如在人文景点的游览过程中, 激发孩子们了解人文历史的欲望;在鼓励课外阅读的同时, 教师当好引路人, 不断地纠正不良的课外行为习惯, 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汲取各方面的营养的同时, 寻求一种实现自悟、自得的课外阅读方式,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授之以渔”, 学会阅读

(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 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或上网查阅)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用于写科学小论文, 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 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 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 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 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 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营造氛围, 快乐阅读

读书是一项心静的活动。课外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 坚持一段时间以后, 不仅使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 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要想使课外阅读得以有效开展必须着力营造学生的课外阅读氛围。

(1) 创造阅读环境。实践表明, 要想营造必要的课外阅读氛围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舒适幽雅的阅读环境, 如建立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具体要求:无论是阅览室还是图书室, 都应做到室内的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同时, 在室内外的墙壁四周可酌情悬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在阅读的过程之中, 还可适时播放一些轻音乐。如此则能使学生从一进入室内开如就能感受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并且能让学生的思想沉浸于音乐与知识的海洋之中, 获得审美情感熏陶。

(2) 树立阅读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 尤以熏染更为重要。好学是传染的, 一个人好学, 可以染起好多人好学。” (1) 教者自身树立榜样; (2) 树立同伴榜样;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发现班级热爱读书的典型, 并加以热烈表扬。如此则能通过长期间学生间的相互影响, 促进学生间争相阅读良好氛围的形成。 (3) 树立名人榜样;“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轻松、愉快的领着孩子去书的海洋里遨游吧。我相信, 有付出就有回报, 用自己全身心的热情去引导学生, 逐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自由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感受快乐, 收获成功, 相信你会爱上阅读。一切尽在阅读中!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的问题, 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激发兴趣, 乐于阅读;“授之以渔”, 学会阅读;营造氛围, 快乐阅读。

关键词:乐于阅读,学会阅读,快乐阅读

参考文献

[1]方幼红.加强课外阅读丰厚语言积累.小学语文教学通讯, 2003

[2]庞晓兰.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产生阅读兴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篇9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为了贯彻与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 就要重视提高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一种爱好和享受, 从而积极主动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为此, 在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 使学生视阅读为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 绝大多数小学生都爱看电视, 针对这一现状要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看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少儿教育类、科普类节目, 并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 让学生上台讲故事, 谈电视中听到看到的有趣的事情。那些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大千世界的各种奥秘配以有感情的诵读, 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故事和知识书里都有, 只要去阅读,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于是, 他们自觉地阅读课外读物, 并逐渐产生阅读的内驱力。实践证明, 阅读方式的不同, 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因而在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时, 可以采取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二、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学生天生爱幻想, 所以课外读物要带有幻想的色彩。而童话故事最具幻想性, 虽然故事里面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发生的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在的, 但这样的幻想中却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 能折射出孩子内心的精神追求, 所以, 它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 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向往, 与童话相比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人们总想战胜死亡、希望生存, 于是古往今来的童话中便出现了长生不老的仙人与不灭的生灵, 而科幻小说里就会出现神奇的疗伤圣药。这一切也都是孩子们理想的事物, 因此, 他们喜欢读科幻读物。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 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神奇, 总有很多“为什么”。他们也喜欢读一些探险方面的读物, 就是受到好奇心的驱动, 因此, 像《太空历险记》、《格林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值得向他们推荐。

三、适当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 低年级学生要以拼音读物为主, 中高年级学生以纯文字读物为主。选择读物要以内容健康且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书籍。选择的类型要多样, 古诗、儿歌、童话、寓言、科普知识等都应广泛涉及。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年龄的特点, 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如对文章的简要介绍, 或朗读精彩的课文片段, 或在讲故事时讲到精彩处戛然停止,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进行分类指导。如有的学生爱读科普知识, 就推荐读《十万个为什么》;有的爱读经典名著, 就推荐他读名家短篇佳作。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交换阅读。推荐图书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节选的原文或作者的其他作品, 也可选择与课文的体裁或写法相似的读物。如学了《丑小鸭》就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惊弓之鸟》, 就推荐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了苏轼的诗歌, 就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 就推荐阅读同名小说。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课文。

四、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评价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篇目要经常统计, 对他们的阅读笔记也要经常检查, 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典型的文章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扩大课外阅读的影响。我们不妨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规定学生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顺利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课外阅读要及时给予评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究竟怎样做, 我也说不出来, 因为我的文章是多看与多练习后才做的, 此外并无好的方法。是啊, 阅读是对思维的磨练, 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外读物中有千千万万的接触点与课堂教学相通, 各种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在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赛诗会、优秀作文展、手抄报展览等;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在活动中会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因而学生会认真地阅读、积极地思考, 并乐于倾吐, 这样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道路, 同时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成就感。阅读让孩子打开一扇扇文学之门,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使其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与精神的陶冶。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 篇10

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发挥作用, 决不能任由学生愿意读什么就读什么, 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 必须有教师的精心指导。

一、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取决于课内阅读的任务。但是, 一些阅读习惯是否真正形成, 能否得到巩固与发展, 还要靠课外阅读实践。

优良的阅读习惯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 即能够坚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认真阅读。这种坚持读书的习惯从小学就要认真培养。开始时可以要求读的时间短一些, 然后逐步增加阅读时间;到了初中可以读半小时以上。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 但若能在要求的时间内认真、仔细阅读, 不走神, 能基本上理解和记忆阅读内容, 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阅读习惯除了能在一定时间内坚持阅读之外, 还有定时读书习惯, 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爱护书籍的习惯以及阅读卫生习惯等等。对于阅读卫生的问题,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阅读都不合乎卫生, 不能做到“眼离书一尺”的要求, 读书时的姿态也不讲究, 对环境、光线也不太注重, 如此长久下去, 对学生的视力必会有不良影响。

二、要有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 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的是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 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做必要的引导。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 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 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去体验、去思考、去实践, 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 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 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 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我们对学生读书方法指导的忽视, 使得想读书的孩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 由于初中生心理特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很多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网络文学、口袋书、漫画书这种“痞俗”读物占据了他们阅读的阵地。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 我们的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将受到难以弥补的损伤。因此,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 指导学生选择书籍。读书是好事, 但如果一个人对所有见到的书都来者不拒照单全读的话, 也并非什么好事。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 比不读还坏。”我曾经给学生列出过具体的书单, 当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 例如喜欢探索的可读自然类书籍, 喜欢军事的可读有关军事的书籍, 写作语言平淡的可多看些优美的散文……这样也可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也就各有所获。

第二, 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对于提高阅读效益, 培养学生用心专注、刻苦钻研、顽强学习的心理品质,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在阅读欣赏课上, 逐步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 让学生学会速读、细读、精读、略读等方法。

第三, 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步骤。阅读文章是一个思想认识过程。对于一篇文章的认识, 一般地说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部分到整体, 反复领会, 逐步深入的过程。那么, 按照怎样的步骤阅读一篇文章比较适宜呢?我认为采用“粗读、细品、摘抄”的阅读步骤, 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

这种做法可以概括为:粗读全文, 了解大意;细读重点, 品味赏析;经典语句, 做好摘抄。粗读全文, 了解大意, 这是阅读的第一步。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 目的是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于文章的体裁、作者、内容、写法等, 心中有数就行了;至于那些不认识的字, 不懂得的词, 不理解的句子, 不明白的段落等, 可以暂时放一放, 先不去管它。细读重点, 品味赏析, 这是阅读的第二步。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一个是查阅字典、词典等有关的工具书, 弄懂词句的表面意思;另一个是搞清重点段落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为什么叫“细读”呢?因为这不是大概地了解文章了, 而是逐字逐句地细品, 一段一段地领会;遇到不懂的地方, 要通过查阅、思考, 尽量把它搞清楚。最后, 是精读重要语句, 反复揣摩, 尽力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做好摘抄, 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可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实际上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实现课外资源的共享,又或者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报上展出名言名句、经典诗句等,让学生在无形的阅读环境熏陶下,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二、传授阅读方法

1.扩展性阅读

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也逐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也就是扩展性地阅读。例如,老师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当时写作的环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便懂得在课外阅读时,可以先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写作的目的等内容,然后再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2.积累性阅读

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时,也要强调学生的阅读积累。具体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结束后,写一篇读后感;又或者让学生定期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向其他同学推荐不错的读物等,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获得了充分的利用,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水平。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从自身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互分享和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加高效地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实际上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具体来说,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 实现课外资源的共享, 又或者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报上展出名言名句、经典诗句等, 让学生在无形的阅读环境熏陶下, 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二、传授阅读方法

1.扩展性阅读

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 同时也逐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也就是扩展性地阅读。例如, 老师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前, 可以先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当时写作的环境,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这样一来, 学生便懂得在课外阅读时, 可以先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写作的目的等内容, 然后再了解文章的内容, 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2.积累性阅读

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时, 也要强调学生的阅读积累。具体来说,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结束后, 写一篇读后感;又或者让学生定期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向其他同学推荐不错的读物等, 这样一来, 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获得了充分的利用, 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无形地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水平。

总的来说,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从自身教学的实际出发,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方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 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互分享和学习, 不断进步;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从而更加高效地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 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甲状腺癌切除术下一篇:足球教学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