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2024-06-1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共12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篇1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民族。”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的确,我们应承认读书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处事原则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

1.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课堂上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牢固,还做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浪费时间”。他们把孩子锁在家里“打题海战”,连报纸都不让孩子翻一翻,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课外阅读。

2. 课外阅读的质量不高

即使有的孩子买了课外书,这些课外书也是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的。很多家长认为课外书就是作文书,并不惜重金给孩子买了厚厚的作文书,学生就是读也是囫囵吞枣,看个新鲜。还有的学生喜欢看《乌龙院》一类的漫画书,书里的内容乱七八糟,一些语句不堪入目。这种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反而会毒害学生的心灵。

3. 缺少读书的良好环境

如今,农村人在城里打工,孩子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看,成了留守儿童。老人们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孩子在家里就以电视为伴。即使有父母在身边,父母也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工作上,孩子缺少一种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

4. 较低的教学效率遏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有的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滞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教师在课堂上重讲轻读,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厌其烦地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面面俱到,甚至把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硬塞给学生;有的教师采用课内损失课外弥补的作业形式,使得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

如此的课外阅读,导致农村小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差,写作时词汇贫乏,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造成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让学生扩宽阅读面、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他们大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必然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教师应做好父母的工作,告诉他们课外阅读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引导父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多给孩子买书,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让孩子知道不只在校内才能阅读,家庭更是阅读的好场所。

2. 教育学生要有选择地阅读

一本好书犹如一份“精神食粮”,而如果学生阅读一本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可能会毒害他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书刊阅读。在选择时,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比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对中年级学生可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等读物,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人物传记等读物。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 关注留守儿童的阅读时间

关注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在节假日具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摘录式,二是心得式。摘录笔记可以摘抄书名、内容提要、文章主要观点及优美词句等,从而进行知识积累;心得式笔记就是把阅读的要点与心得体会记下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要教给他们恰当的读书方法,又要注重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当然,教师在强调发挥主导作用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什么都放心不下,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不要都去关照。如果管得太多,学生缺少了自由选择书籍的权利,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效果就无从谈起。同时,不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横加干涉,而是要督促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读书尝到其中的乐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不要袖手旁观,什么都不管,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离不开阅读。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篇2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务必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好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

因此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潜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务必要构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正因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一样,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务必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联,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用心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

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必须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明白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一样时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明白全篇资料。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明白课文资料。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持续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资料的思维、明白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此外,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潜质,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资料具体、清楚等。朗读能够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透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潜质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带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盼产生,期盼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盼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户外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理解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盼。

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盼,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用心主动的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户外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如教学《月光曲》中描述《月光曲》的资料时,透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潜质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

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明白培养思维潜质、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感 篇3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平时在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我想,这“基础”指的就是平时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当然也包括课外阅读的积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尤其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上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及早引导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笔者认为:

1 激发阅读兴趣

要想使课外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阅读欲望,需要不断的帮助他们明确的阅读动机,需要让他们不断的品尝到阅读的乐趣,需要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诸如“故事激趣法” 、“课文引趣法” 、“榜样激励法” 、“交流展示法” 、“评比促进法” 、“读书汇报会” 、“手抄比赛” 、“剪贴评比” 、“诗歌朗诵会” 、“古诗文背诵比赛”等,操作时可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课本中的某一篇目时,就有必要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学完了鲁迅的《少年闰上》,可以找一些鲁迅的其他作品来阅读,并以“鲁迅作品欣赏会”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检验阅读成果:学习《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可以精选名著中有关章节加以阅读;对于诸如《将相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故事性较强的历史传记、童话、寓言,可以分类开展故事会;对于像《十六年前的回忆》、《圆明园的毁灭》等距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则应倡导学生多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

2 精选阅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句话除了说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外,还包括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阅读“量”要够;二是阅读“质”要高。当今社会,锋范复杂,书籍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现在市场上各种读物五花八门,儿童读物也良莠不齐,因此,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眼光不能总停留在浅显的、过于形象的读物上,应多选择一些有深度的、稍微超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感性,磨练理性,在阅读中收益。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成功的购书经验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提倡优秀图书资源的共享。

3 教给阅读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务必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快速阅读、精读、泛读,包括如何做读书摘录和写读书心得,既要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又要精读书、善读书。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来控制自己阅读的能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大大提高。

4 加强评价和反馈

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学生有广阔的阅读空间和阅读自由,但这种自由不等同于阅读“自由化”,绝对的自由会削弱阅读的作用,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与反馈,是保证学生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切忌搞形式主义,如我们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聊天谈话,交流阅读感受,产生阅读共鸣;也可以随机查阅学生的阅读心得、词句积累本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还可以就学生某个问题的解答来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这些化整为零的做法,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验学生的阅读结果,是很有效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篇4

一、激发兴趣

我组织学生成立班级读书会, 引导学生读教师推荐的书, 并积极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求无限的乐趣。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我精心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 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经典儿童读物, 如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 促进学生完美发展, 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敞亮孩子的心扉, 激发其一生的文化向往。此外, 我还适当推荐给小学生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 如《绿山墙的安妮》《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等。我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 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 随意性大, 受控因素小。因此,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养成正确的用脑和用眼习惯。

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眼睛距离书一尺, 这样才不会近视。读书时间长了要休息一会儿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经常做眼睛保健操, 会减轻眼睛疲劳。

2. 养成勤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习惯。

文章大体分为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 如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文章的说明方法。文章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读一篇说明文, 只要能从中看出说明方法, 便知道其对于说明对象的作用, 便读懂了文章。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 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 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因此, 教师应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 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 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其他学生听, 或相互交换看, 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这样有助于学生巩固学到的各方面知识, 积累多方面的素材。

3.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圈出不懂的地方, 点出关键词句, 画出好词佳句, 养成摘记的习惯, 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 丰富自己的词汇, 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 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4. 养成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

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 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 我们开设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 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 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5. 重视技能训练, 培养阅读方法。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我们应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 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 理解主要内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 要求写读书笔记。

6.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从自身做起, 经常选取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文学刊物中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认为读学生刊物, 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秀习作, 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 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 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 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 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 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 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而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

7. 利用“说”课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 教师在刚开设时, 要大力做鼓动工作, 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从而积极参与。为了“说”好, 学生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 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 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 知识面也就广了, 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8. 利用假期拓展阅读面。

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 我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合适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 或读后感, 或鉴赏文章, 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发展审美能力, 提高思想认识, 陶冶情操。

9. 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文学刊物,

或是浏览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好演讲稿和辩论稿, 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些文章语言鲜活, 表现手法多样, 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 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较广, 思维较敏捷, 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积淀人生智慧, 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开卷有益”, 只要学生读, 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要创造条件, 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使他们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 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 “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 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

摘要:小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能够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语文能力, 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 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因此, 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篇5

2、指导学生有计划的读书 所谓计划,即是在完成课内学业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好书读。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即使是好书、好报,如无目的的滥读,忽视“正业”,比如说上课偷看,集体活动不参加,作业没做完就看杂志、小说,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每人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各个年级有所侧重,计划可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要长计划、短安排、长流水、不断线,灵活机动,循序渐进,争取每学年都有个读书目标。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想使学生课外阅读有收获,就必须教给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就能把书读得更好。读书的方法很多,下面选主要的介绍几种。

(1)查阅图书目录 教给学生怎样查阅图书目录,看书的“前言”、“后记”、“内容提要”的方法,学会选书的本领。

(2)、查字典 查词典 教给学生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掌握字典、词典一些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其查法。会查常用的字典、词典,并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使用的习惯。使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为自学创造先决条件。

(3)记学习卡片 教给学生记学习卡片的方法,学会把好的词、句、成语记录下来,把精彩的描写抄录下来。摘录原文要注意语意完整,不能断章取义,要注明出处,这样便于以后整理和应用。

(4)、积累词语 教给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会整理课文旁注和脚注的词语。整理词语的过程,既积累了词语,又养成了自觉的习惯,还可以掌握归类复习的方法。

(5)、积累与整理资料 教给学生积累与整理资料的方法,学会资料的归类与系统整理。

(6)、学会点评 要使用评点符号,对阅读文章进行评点。要明确什么是“评”,什么是“点”,并要学会这种方法。评点法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学生学会了评点的方法,有了评点的能力,就可以不走弯路,提高自学效率,对学习语文和其他各学科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益的。

(7)、批判地读 要学会批判地读书。一本书不一定十全十美,学生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要披沙拣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比例更大。教师应该首先热爱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身先士卒,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学生才受到感染和鼓舞,从而产生阅读兴趣。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压力过大,课外阅读很难推广,可以说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已经陷入了阅读危机。另外,小学语文新教材上虽然增加了一些优秀的阅读篇目,但面对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仅仅是书本上的信息量,远远达不到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量的积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畅游在书的海洋里,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逐步实现师生共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底蕴,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能把自己的阅读经验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渴望。如教师在学期初教师先阅读《名人传》《骆驼祥子》《宽容》《昆虫记》《这样学习最有效》等作品,并向学生讲解推荐这些书目的理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学生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除了提高字词积累量之外,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素养,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都大有提高。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培养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因此,对小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理解感悟文本,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大有帮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必须讲课文和授方法并重,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1.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读书目标,实现阅读递进。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必须做到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读有所获、读有所感。如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图文并茂版的《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沙漠》等,高年级学生可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让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书籍,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递进阅读。

2.发挥工具书的作用,增加课外阅读积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掌握其读音和含义,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查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延伸,有效增加课外阅读积淀。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率。要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对于一般的文章主要是采用略读,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大概意思,明确文章的文体、写作手法、用词技巧等。但对经典的文章必须进行多次精读,指导好学生精读方法,根据需要可以对全文精读,也可以对部分段落精读,或者对经典的句子进行赏读。要做到读有所获、读有所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思想,能理解文章的结构,深化文章的主题,延伸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做到精选美文要细嚼慢咽,同时,还要做读书笔记。如在进行《形形色色的植物》的教学时,精读重点段落,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4.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思考的重要性。阅读也一样,必须勤于思考,要及时对所读文章进行消化理解,把书本知识转移成自己的技能和素养。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让学生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这本书要表达的思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通过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度和实践能力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技巧。

1.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在好书推荐时,客观介绍所推荐书目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思想;介绍本书的作者和出版此书的目的;介绍本书的题材和写作特点等,尤其是要介绍本书对读者的影响、历史意义等。

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应用能力。每次读书交流会确定主题,有主持人,有具体时间和地点,每人交流时间有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时间观念,提高写作质量,在有限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成果展、阅读比赛、书评影评等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课外阅读教学质量。

总之,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成为一个习惯,学生的阅读素养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马元忠,《架起师生阅读的桥梁》,《才智》,2009年第09期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篇7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就目前情况来说, 其实小学语文的阅读是不容乐观的, 很多家长和老师并不重视语文的课外阅读, 认为学好了课本的知识就够了, 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看到, 如今社会发展非常迅速, 科技日新月异,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前需要的是专门性的人才, 而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纵观如今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他们无不是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所以, 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丰富他们的阅读知识,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就非常重要。所以, 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建立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对于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有一定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的图书室, 鼓励学生把家里的藏书都拿到学校来和其他同学分享,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 不仅实现了图书室自给自足, 而且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和古诗词, 用文化的氛围来熏陶学生, 用飘溢着的哲理来浸润学生阅读的心田。同时, 语文教师还可以把每周固定的时间作为阅读课程, 让阅读形成一种固定的课程, 深入学生们的内心。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喜欢上读书

1. 诱导法。

现在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读书,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好动爱玩,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阅读的功能。所以, 语文教师必须要利用各种机会, 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来告诉学生读书的乐趣和作用, 让他们明白读书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作用。当他们明白理解之后, 我们还要使用一定的对策, 比如给他们讲解一些成语故事或者中外名著, 讲到精彩部分的时候戛然而止, 就像是我们成人听评书一样,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激发他们阅读的能动性。

2. 语文教师以身作则。

古语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所以, 笔者以为, 在每周的固定阅读时间, 我们就要以身作则, 跟小学生一道参加阅读。语文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做笔记, 写读后感。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很有用处, 当看到老师还要阅读的时候, 他们也就没理由自己不参加阅读了。

3. 激趣法阅读。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所以, 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激发, 对于他们身上的一些“发光点”, 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要不失时机地去赞美他们, 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时, 他们一定会沾沾自喜, 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参与。另外, 班级内还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比赛, 把学生阅读到的内容进行展示, 通过更多的途径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书

1. 在阅读中总结阅读方法

读书要有一定的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来读书, 对于我们学习有帮助的内容, 我们就要精读细读甚至研读;对于一些和教学内容关系不是很大的文章, 我们就可以快读, 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使他们在短时间迅速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情感

阅读一定要注意积累, 通过积累, 我们不仅仅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还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在每阅读完毕之后, 我们都要求学生来写一些阅读的感受, 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文章的大概意思。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累积写作的语言是非常实用的, 对于他们今后的写作会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去累积好词好句, 通过一定的活动比赛, 来锻炼他们把累积的好词好句表达出来, 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好,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立足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 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 让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

1. 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上面说过,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有机会说出来, 要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2.“不动笔墨不读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 也可以边读边思考, 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 督促他们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促进理解和消化, 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 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 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多年以来,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课外阅读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很多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也没有做硬性的要求。然而课外阅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笔者就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作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篇8

而且, 从当前语文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 课外阅读的展开, 有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落实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这其中尤其是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 会受到那些书中人物的影响, 在了解他们的实际的同时, 自己也会无形之中受到感化,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人格素养。

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小, 主动做事的意识还未形成, 所以要想使他们喜欢上阅读, 应该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 这样才可能化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小学生爱看电视, 喜欢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 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 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 然后鼓励学生自己上台讲故事,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这样学生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就需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读书就成为了很多孩子的不自觉的选择, 这样就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当然, 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很多习惯的养成, 需要教师的直接引导和规范, 这样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而不是头脑一热的临时决定。因此, 教师要结合学生阅读多搞一些针对性的活动, 如利用我们的语文课、阅读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学生活动, 并且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 要对学生的不足予以引导和支持,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力,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课外读物

有这样一句话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作为小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书籍的选择和分辨能力还不够, 经常存在着盲目选择的状况;而就课外读物来说, 有些是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 但是有些读物是不适合学生阅读的,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的现状需要教师要对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进行科学适当的引导。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选择那些有教育性、益智性、趣味性的阅读书籍向学生们推荐, 也可以结合我们的教学需要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推荐。如学习了《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后可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儿》可推荐学生看《安徒生童话选》等。学习了课文《揠苗助长》等寓言故事后, 我就推荐学生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伊索寓言》等书籍。

选与学生心灵世界息息相通的读物。小学生天生爱幻想, 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 因为幻想寄托了学生的希望和理想, 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 还带有科学性, 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 和童话相比, 更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

三、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 我们要利用课堂, 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1. 教会学生运用迁移法。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 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 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 教会学生运用泛读法和浏览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可采取泛读法、浏览法, 即“随便翻翻”, 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 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3. 教给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

即用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如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4. 教会学生做书签、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 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 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 教给学生在合作中阅读。

一本好书, 人人都爱看。可以让几个邻里同学利用双休日在一起学习, 互相轮流看一本书, 并谈谈每个人对所读的书的收获, 或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和由此引发的联想, 这样, 学生对这本书就有很深的理解, 有一定的收获。

此外, 还可以教给学生许多阅读方法, 如:有目的地阅读、分门别类地读、有选择地阅读, 有创意地阅读, 按自己的方式阅读、默读、朗读、诵读等。这样学生能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 促进知识和能力迁移,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 教师要切实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利用现有的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重视阅读效果, 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给学生阅读的内容, 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他们去阅读, 去思考, 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不仅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积累语言, 增长知识,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实际上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具体来说,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 实现课外资源的共享, 又或者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报上展出名言名句、经典诗句等, 让学生在无形的阅读环境熏陶下, 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二、传授阅读方法

1.扩展性阅读

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 同时也逐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也就是扩展性地阅读。例如, 老师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前, 可以先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当时写作的环境,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这样一来, 学生便懂得在课外阅读时, 可以先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写作的目的等内容, 然后再了解文章的内容, 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2.积累性阅读

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时, 也要强调学生的阅读积累。具体来说,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结束后, 写一篇读后感;又或者让学生定期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向其他同学推荐不错的读物等, 这样一来, 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获得了充分的利用, 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无形地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水平。

总的来说,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从自身教学的实际出发,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方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 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互分享和学习, 不断进步;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从而更加高效地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 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重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使学生乐读、爱读,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乐趣。

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 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 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要告诉学生, 这些故事书里都有, 只要自己去看书, 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这样, 学生便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 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 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 不仅可以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 还可以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 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二、要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 他会读得津津有味, 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反之,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 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 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 让学生有好书可读。

推荐的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样, 文章的语言就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 会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就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 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活动或不良的思维倾向时, 我就找到相关的书籍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 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时, 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 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推荐的作品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小学生爱幻想, 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这类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 故事里的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事件也不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 但却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 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 因此, 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

三、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利用课堂, 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教于课堂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法等。这样, 学生就能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从而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四、进行丰富多彩的读书评比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 因此, 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 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 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84-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推荐材料,让学生想读

1、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书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推荐的课外书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關,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章节;学完《负荆请罪》,向学生推荐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等。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这样一来,使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网上阅读、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会读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展评比,让学生乐读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伟.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出版社2012年第二期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 篇12

一、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作用

(1)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内容庞杂、涉猎广泛,仅仅依靠课内的知识,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既可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更可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有助于为课堂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文之前,我就让学生先了解诸葛亮,包括他的生平,他为官的故事,他与刘备、张飞在乱世中的各种充满传奇的故事,等等。这些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能深刻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虔诚以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而领会人物的心境。

(3)能够助推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生成个性化的感悟。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大量的阅读可以使读后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如果没有那么多优秀的篇章来打底,是写不出好的东西来的,因此只有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学生自身的素养才能快速提高。

二、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资源(如网络、影像等)充斥我们的身边,吸引着学生的注意。而读书相对来说则单调一些,还需要靠集中注意力、加以想象来完成。但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许这也正是读书获取的优势所在。针对这一现状,我和学生做了如下实验:我让学生阅读《小飞侠彼得·潘》,然后结合想象说说里面的几个场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讲得很精彩,而且增加了自己的想象。后来,我再让学生看视频,最后比较异同。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影片的确可以给人带来艺术的震撼感,但是欣赏的过程却是短暂的,留下的印象也是浅显的。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导演自己心目中想象的画面,而不同的人想象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因此说,已有的画面束缚了我们的想象。而阅读小说时享受的是优美的文字,感悟的是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更可让我们在想象的天空里遨游,体现阅读带给人的遐想和感动。

(2)感受乐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问是无止境的,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因此,学习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短时间的突击学习是行不通的。

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时候,应注意训练的长久性,积少成多,由易到难,逐步进行。教师可以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首古诗,由课代表带领诵读。这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学生积累的古诗文的篇目就非常可观了。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坚持常年训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爱上诗词、爱上文学。

(3)精选素材,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味。

提倡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对阅读内容不加甄别,一些粗制滥造的卡通漫画等书籍对学生毫无教育意义,甚至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坚决抵制。

为了给学生正面的引导,我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我推荐很多儿童读物,这些篇目都是中外名著、名篇,内容健康向上、浅显易懂,思想境界高,适合孩子理解和记忆。比如《汤姆大叔的小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等等。我经常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买书,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产生品读文学作品的欲望和热情。

(4)个性指导,开启自主阅读的空间。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性格不同,喜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而不是一味求同。阅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书,在知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我们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大胆地放开手。我们可以开设自由阅读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前提是内容健康,孩子喜欢阅读就可以了。

(5)适当批注,教会学生做好积累。

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建议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圈点和勾画,甚至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做好读书笔记。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因为学生在反复思考时,凭借有形的文字作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学生逐渐对文本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更能加深他们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与透彻体会,引领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刻和有序化。

上一篇:LED照明方案趋势下一篇:配电网电容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