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2024-06-13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共9篇)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1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大多是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学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体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做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是当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外阅读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是一种积极、活跃、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学生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概念界限

1、传统的课外阅读是定位于课堂、学校以外的阅读,属于弹性课程,学生的阅读属于办自发状态。阅读的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再加上应试压力,处于应试目的阅读让学生索然无味。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往往是在没有老师、家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课外阅读指导课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因而课外阅读推荐课,应着眼于小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和数目作恰当的调控,给学生灌输读百家书,酿百家蜜的思想,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那样广泛博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课外阅读是一个过程,这种课型主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读法的指导,并在读物阅读中,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时所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的实际,做到“同类一得,一法能用多篇”;注重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边读边思,或勾划圈点,或摘章摘句,或写读书心得,一边从各个方面去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

教师只有善于不断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把学生从“被阅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课外阅读真正有趣、有效、有恒地开展起来。

儿童的精神成长需要阅读,当阅读成为儿童生活中日日相伴的朋友,甚至就是“我”的一部分,它就成了儿童生活的一种面貌。我们的目的就是将阅读固定成儿童的一种生活习惯,要让他们感觉到在一天中必须有一些时候要阅读。

当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状态,那么它也就成了儿童生活的本身。

研究内容 :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着力于探究小学生课外阅的读兴趣,从而探索出较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a.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探索

b.阅读兴趣形成的探索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即属于操作性研究,又属于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实施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自学形成自能读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针对实践中问题进行研究,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研究的过程首先遵循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即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和反思,根据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研究方案,注重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及时做好阶段总结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阶段研究目标、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研究对象:

鹿湾小学五(1)全体学生。本班共有学生33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6人。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布比较均衡。班级优秀生少,后进生不多,学习成绩还行,学生自觉性普遍较好。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好,有能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张欣浓、刘景超、王淑贤、邱瑾等;而个别同学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如赵晶友同学就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25%,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王远、徐微喻等,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总体来看,本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处于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成绩也不稳定,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

本学期要继续侧重于抓学生的学习习惯,构建良好的班级体氛围,争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进步,语文能力均有所提高。

五、研究过程

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10年7—12月为第一阶段 2012年 1—6月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

1、布置和谐的育人环境,优化阅读氛围

a、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室的环境美化也是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师生之间共同创设教室布置方案,从细节入手,营造班级书香氛围,让教室成为阅读乐园。

b、心理环境的创设:教育是对心田的播种和呵护,与学生心灵沟通是增强阅读兴趣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要求教师首先拥有一颗宽厚博大的爱心,用适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c、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班级及个人阅读计划。

2、开展实验研究:

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自学形成自能读书能力和习惯的过程。因此,本课题注重课外阅读策略的实验研究。

a、激发阅读兴趣,做到快乐阅读。

①、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适时设置阅读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②、组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③、通过交流读书感受,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④、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

b、课外阅读重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因此,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课外阅读数目作恰当的调控,给学生灌输读百家书,酿百家蜜的思想,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要广读博览。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自读能力的习惯的过程。

c、开展讨论型课外阅读指导课,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把握好自读课本的作用,搞好自读自导,培养小学生各种阅读能力,为完成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这阶段读完《新课程理念与创新》《班级读书会123》《高效课堂锦囊》。

4、根据本阶段实施情况,写出自己的体会或论文两篇。

5、积累有关资料和数据,整理分析后写出阶段性总结。

第二阶段主要工作:

1、根据第一阶段实施情况,和同科教师座谈讨论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成效及不足之处,提出改革意见,设计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2、和学生分层次座谈,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修订实验方案。

3、走访学生家长,听取学生家长意见。

4、在全校内推广“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掀起课外阅读活动新高潮。

5、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写出读书笔记。

6、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个案分析,论文、活动方案,影像资料等,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2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一起构成了小学生阅读。因为有了教师课堂上的组织引导, 小学生的课内阅读的效果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由于阅读的时间、空间以及阅读的兴趣指向等诸多因素的缘故, 课外阅读的行为就很难受到监控, 效果自然就很难有保证, 因此也就形成了小学生阅读的软肋了。所以, 要想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行为、了解学生阅读的得与失并进而调整学生的阅读方向, 起到很好的评价、导向的作用。2012年来, 做为省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编号为22012044) 的研究成员之一, 笔者全程参与了该项课题的实践探究, 对于如何正确操作,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有效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下面谨就如何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进行具体操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自评

有的学者主张一个人的读书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要能够与作者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 与之产生共鸣, 要能够把握作者的脉搏。在书读完的时候又要能做到自身思想的独立, 不受书中观点的左右, 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读书的时候能够做到“进得去”, 而书读完的时候要“出得来”就不容易了。这一点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而要求学生自评其实就是类似于要求他们读完书了要“出得来”。但是能不能因为此项工作完成起来有难度就放弃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只有读完书了“出得来”才算是真正地把书读透。所以, 在进行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时, 小学语文老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自我评价的项目, 适当降低自我评价的难度, 引导他们把阅读引向深入, 加深他们的反思。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 老师也做同步阅读, 老师阅读完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自我评价项目, 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的项目可以是故事情节, 可以是主人公以及与主人公有关的一些具体事件, 可以是具体事件表现主人公的什么思想品质, 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态度等。事实证明, 有了这些参照的评价项目, 学生们自我评价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二、小组互评

把有着共同阅读目标的同学以四至六人组合成一个阅读兴趣小组, 让他们进行小组间的互评的方式是一种不错的课外阅读评价办法。从操作的顺序来看, 小组互评应该是放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 做为学生自评的有效补充。从设计的出发点来看, 这种评价方式其实是为了避免“当局者迷”而充分发挥“旁观者清”的效用。从目的意义来看, 虽说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但是, 有许多思想认识的问题是需要相互切磋、探讨的。也正是因为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有了思维深度、广度的拓展。所以说,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的时候, 要注意小组间过多的相互吹捧、歌功颂德是没有意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互评时要善于“煽风点火”, 要引导学生们把对问题的不同意见大胆地亮出来。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的时候, 我就经常充当“裁判员”的角色, 在遇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 急切希望老师的支持的时候, 我总是不轻易发表倾向性的意见, 而是做一些适当的提醒或是补充。结果呢, 往往是同学们辩着辩着, 不经意间就形成统一的意见了。

三、家长评价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校, 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说, 要求家长对子女的阅读做出多么深刻、精辟的评价是不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讲, 从最初考虑家长参与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 我们更多地是希望获得社会性的支持。然而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 我们惊喜的发现, 许多家长再也不是以前的只能是子女课外阅读的资金支持者和勉强及格的“听众”。正是因为有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 我们的家长再也不像以往闲了就做些串门、看电视、喝酒等无聊的事情, 而是会变身学生课外阅读的“义务监督员”, 有一大部分家长甚至会捧起久违的书, 和孩子们一起认真地看起来。从同学们交上来的家长评价来看, 家长的阅读能力也是随着孩子一起进步的。我曾经在班级内部组织过一次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专题家长会, 在会上, 我点名表扬了部分的阅读水平高的家长。没想到, 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一次表扬, 竟然形成了令人难于置信的正能量, 点燃了班上家长们的阅读热情。

四、教师评价

与家长评价不同的是, 教师评价更倾向于一种结论性的评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要从专家的角度对学生阅读的得与失做个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肯定学生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提出对学生接下来阅读的期望。所以说, 每一次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之后, 老师都要认真撰写针对性强的评语, 有很多时候甚至是要布置学生对某个章节进行重复阅读。当然了, 小学语文老师要完成这些工作是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的, 但是, 考虑到学生们能够在我们的指导下大幅度提高课外阅读能力。那么, 即使是苦点累点也觉得值得了。

参考文献

[1]金爱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对性评价开发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肖钰明.阅读教学的检测评价指向与操作实践[J].湖北教育, 2008, (12) .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3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35-01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作为小学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们的成长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学生的情感、思想及知识储备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应尽量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置“小小图书馆”,放置课外阅读书目,专门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小小图书馆”里的图书可以是教师自己捐赠的,也可以是学生带来与其他同学分享的。图书资源得到丰富之后,学生的阅读选择自然也就更多了。有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好奇心和新鲜感的驱使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同时,学生之间的阅读习惯也会互相“传染”,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与“定点阅读”的做法相比,教师还可以尝试“定时阅读”的方法,定期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共同阅读,形成阅读氛围,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如笔者规定每周星期五最后一节课为“美美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的前40分钟先独立阅读,再利用最后的5分钟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中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或者是谈读后感等),这样就能够带动其他学生也参与到阅读队伍中来。而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展示的机会,也会用心阅读,如此一来,阅读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各个学科教学均需要遵循的一个教育法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教授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阅读水平。

与课堂阅读教学的细致不同,课外阅读更多的依赖于学生自己的思考。若学生只单纯地以“看完书”为目标而不知道书里究竟表达了什么,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无用的。笔者认为,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为“读思结合法”,即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如阅读课外读物《小蛋壳历险记》时,学生看到题目时就可以思考:小蛋壳为什么会历险、都会经历哪些危险呢?脆弱的小蛋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阅读就会更有效果。在阅读中,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批注与摘抄,将优美的句子、词语摘抄下来,在摘抄中仔细品味语言之美。对于引发感悟的部分,则可以进行批注。批注可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也可以是对整个阅读文本的思考等。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整理成读后感或阅读笔记,以进一步加深阅读印象,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细致的课外阅读,相信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少触动,自然也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其他文本的兴趣。

三、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健康阅读

当前,市面上的课外阅读书籍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尚在成长初期的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指导,他们通常不知道选择何种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物。因此,教师务必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等情况,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健康阅读。

如学习了《海伦·凯勒》一文之后,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既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起到不错的辅助作用。再如,学习了《林冲暴打洪教头》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水浒传》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章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等,扩展阅读范围。又或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相关的书目,对于喜欢历险故事的学生可以推荐《海底两万里》《金银岛》等书目,对于喜欢童话故事的学生则可以推荐《格林童话》《绿色童话》等。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做好课内阅读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课外阅读的引导工作,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4

[ 2009-10-12 15:43:00 | By: 刘艳侠 ]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教师通过自身的引领与指导作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新课标对小学的课外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农村小学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实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部分农村家庭还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些知道了也因经济跟不上,没能为孩子备够足量的课外读物。二是学生阅读面窄,一般都是看一些优秀作文而已,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为数不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方法,缺乏细读、研读的心理。四是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综观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研究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正所谓“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书中自有黄金屋。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品学兼优。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未来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式的人物。

3.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小学生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时代的变化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语文教学中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更新,都无一例外地滞后于时代的变化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自主性课外阅读,正是让我们的学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走出象牙塔,认识缤纷世界和融入多彩时代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总结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之后,不无启发地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阅读”,追求较高的阅读效率,将课外阅读纳入正轨,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关于这种指导,刘国正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地指出:“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我觉得,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只要作三件事: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读物,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想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今天搞好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带动全校师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成因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

2、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与途径

(1)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建立班级图书角,解决“无书读”的问题,构建班级读书文化。

(3)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3、构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意识与习惯。

(1)讲故事比赛

(2)美文诵读

(3)演讲比赛

(4)读书笔记报告会

(5)读书研讨交流会

4、建立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获取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成因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阅读现状,制定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4、经验总结法:结合开展的各项读书活动,分析概括,提炼经验,普及推广。

四、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做法及预期研究成果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一)建立流动图书馆,营造一个书香的班级。

1、选择优秀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因此在为学生们选择书籍时,遵照了以下几个原则: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故以拼音读物为主。儿童喜欢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画面,因此最好读物里配有插图。低年级学生童趣十足,故童话故事类的书籍学生特别爱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2、建立竞争机制

建立流动图书馆,每星期由两名学生做图书管理员,每星期一早上把图书放到教室里,每星期五把图书放回办公室,期间要求做到图书不遗失,不损坏。图书管理员的人选就由学生们在阅读时的表现来决定。

3、保证阅读时间

因为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目的,因此,流动图书馆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课间,在中午,在任何休息的时候,都可以向图书管理员提出借书的要求,管理员也必须做到有求必应。相应来说,中午,学生休息的时间较长,他们阅读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在12点到12点半。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自由进行组合,成立临时的阅读小组,三三两两,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畅游书海的身影,随时能听到他们看到得意之处时的开怀大笑。

(二)通过多种渠道,开拓阅读的新视野

得益与二期课改早识字,多识字的理念,现在的二年级的学生,比以前的二年级学生,在识字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毫不费力地阅读一篇较长篇幅的文章了,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就经常引导他们充分运用好手中的借书卡,让他们自己去学校的图书馆,挑选自己有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此来促进其他学生更高的阅读积极性。

同时每星期四的读报时间,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大好时机,通过报纸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能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争做小书迷,倘佯知识的海洋。

结合课题的研究,开设“小书迷俱乐部”的拓展课,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完成一定的阅读数量。在拓展课上,向学生推荐了许多优秀的儿童读物,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有讲故事比赛,有猜谜语比赛,有诵古诗比赛等,这些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快让他们去进行阅读吧。

预期研究成果为: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优秀的论文、反思,学生的积累、活动体会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研究过程:

(1)申报阶段(2008.9)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8.10-2008.12)制定研究方案,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3)实施阶段(2009.1-2009.9)分析成因,制定对策,开展活动,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5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对学习毫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学习非常被动。据研究,统计,至少有40%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为学困生。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将会越来越没有,他们往往将学习当作一种应付老师、家长的任务,或者认为是人生不可违背的一项义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数学乐学境界,学习数学的最高追求就是数学乐学境界的到达。让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潜能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然而近年来,学生厌学情绪趋于严重,而数学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非常不感兴趣,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不愿学的学生多一些,因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的广泛性,给数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研究发展空间。

为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培养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对象

1.目标:充分调动潜能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2.内容:

(1)小学潜能生学习数学兴趣情况调查分析。

(2)学校、社会、家庭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分析。(3)小学潜能生年龄阶段,性格差异与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分析。(4)教师素质对小学潜能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

3、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三、具体措施:

1、发扬民主 创造氛围

要想让学生“乐学”首先应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发扬民主,将自己视着是学生当中的一员,是学生们的朋友。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应引导学生讨论,同时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放得开,思维充分得到解放。

2、增强学习快乐感,培养直接兴趣。

快乐的事,大家都愿去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他才有可能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正确引导。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明白许多自己现在不懂的东西,可以在学习中、探索中发现许多乐趣。

(2)正确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孩子一旦在学习中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获得一种被人承认、被人接受的感觉。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样,鼓励这个助推剂,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兴趣也就在这一次次的鼓励中得以形成,得以发展。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成长,不把书本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通过正确合理的评价,帮助孩子摆脱学习上的狭隘性。

(3)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3.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

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4.善于设疑,激起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设臵疑问来激发求知欲望,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内核中去,从而成为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经常激疑生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果学生形成了一个善疑乐思的学习习惯,那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一个创造力的潜能。怀疑的头脑、批判的精神,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源泉。高斯说得好:“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5.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喜欢拆东西,有的孩子愿问为什么,教师和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就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教师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6.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作为老师,即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老师,又要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好学生,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其次,要让家长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最后要让孩子们多看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

四、研究时间

2015年3月——7月 确立小课题并制定方案 2015年9月——7月 研究阶段

(1)小学潜能生学习数学兴趣情况调查分析。

(2)学校、社会、家庭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分析。(3)小学潜能生年龄阶段,性格差异与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分析。(4)教师素质对小学潜能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2016年9月——1月 总结阶段

五、预期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潜能生由原来的不愿学数学变成积极、主动、爱学数学。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6

一、问题的提出和价值

1、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它要求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新的课改理念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观和课堂教学观的变革。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个性化阅读,最终使学生掌握自行阅读、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2、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竞争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创造性、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社会适应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社会所淘汰。21世纪呼唤有创造性的人才,呼唤有知识、有思维、有素质、有独立个性的,能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具有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3、问题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它要求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新的课改理念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观和课堂教学观的变革。为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的研究》,为的是在个性化阅读中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对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参透,促进学生母语的优美体验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二、研究的对象

1——6年级学生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本课题下设4个子课题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策略和基本模式等。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研究。着重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阅读的表现形式、基本模式或途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地位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操作要点。

4.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着重研究教师的知能水平、文化素养、课堂教育机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影响等。

以上各个子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有侧重,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四、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五、课题组织

六、研究步骤

1、课题设计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制定严谨的研究设计,加强理论学习,查阅文献,确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明确研究的步骤、任务与要求。

工作指标:理论学习读书笔记数篇,制定子课题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第二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2012年6月——2012年7月)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

3、结题阶段(2012年7月)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7

一、加强高一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必要性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新课标的七级语言技能目标是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 其中读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从这个目标说明新课标对高中生的英语综合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都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明确要求学生课外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 高一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

客观上来说, 高一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比较有限, 阅读速度比较慢, 阅读的知识面更是狭窄, 对英语阅读真的不是十分感兴趣。实际上高一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还处在一个盲目、随意、主观和无序的状态, 迫切需要教师的统一指导和规划, 加强高一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指导势在必行。

3. 加强高一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作用。

在高中三年中, 高一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一些, 学校也鼓励高一学生能参加各种活动, 如阅读欣赏、影视文学等。英语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再者, 高一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高一年级的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对于整个高中阶段乃至将来的英语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内课外英语阅读习惯, 他们才能完全适应高中乃至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加强高一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具体策略

1. 以课内阅读作引导,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 在英语学习中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课内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教会学生自主阅读, 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使他们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为了很好地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文本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读本, “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一定要使学生课内掌握阅读方法, 课外得以演练, 并不断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延伸, 配合教材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为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我在开学伊始就对高一整个学年的四个模块进行了梳理和归类。如第一模块和第四模块中有个共性特点就是都有介绍世界杰出名人单元, 基于这样的特点, 我提前准备了“Nelson Mandela”和“Jane Goodall”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便适时给课文加以补充, 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有着更为具体和立体的认识。在上高一第一模块Unit 5“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时, 不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位伟人的生平, 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他的有关名言。如:

There are dreams about a beautiful South Africa, there are also roads that lead to their goal.Two of these roads could be named Goodness and Forgiveness.

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

这些虽为简短的语句, 但蕴涵深刻的哲理, 是激起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 会吸引学生向更为广泛的阅读天地“飞翔”。

2. 以名篇名著为切入口, 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

现在的学生处在信息化时代中, 可供读物真的很多, 如果教师光说让学生课外多进行英文读物的阅读, 收效甚微。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方才有效。陈冠商教授 (1988) 曾经说过, “文学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 要学好语言, 必须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论说话或作文, 才能有风采, 有自己的风格, 语言就不会索然无味”。为此, 在高一阶段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体裁多样、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和阶梯读物, 特别是以简易的、饶有兴趣的、原汁原味的小说为主, 最大地满足学生的心智发展的需要。比如我根据教材进程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可以启迪人生, 熏陶品性, 塑造和净化心灵的《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简·爱》等文学作品, 每部作品阅读时间为两周, 鼓励同学之间进行阅读比赛。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花了一定的课时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 特别是快速阅读方法。因为我们都知道学习效率的高低首先是由学生的学习速度决定的, 而决定学习速度的因素中最基础的是学生的阅读速度。所以我们说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阅读速度的提升。所以首先我要求学生要以轻松的状态进行课外阅读。在放松的状态下提倡学生注重语感、语块及文章的篇章主旨理解, 不要过多地纠结某个表达细节, 这样就自然加快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尝试通过上下文进行猜词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经过几周的具体尝试, 绝大部分学生都感觉阅读速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课外阅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分不同阶段推荐不同的读物, 比如在学期中间阶段通常学生会感觉疲劳, 学习劲头不足, 就安排学生阅读推理引人入胜、结构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明的《福尔摩斯归来记》, 学生看后大呼过瘾;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有着精辟语言, 又折射当时社会含义的名著《莎士比亚故事集》。通过一系列的名著推荐阅读,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懂得了做人的原则、尊严、自信、勇气、责任等人文素养, 陶冶了情操, 锻炼了意志, 提高了情趣。

3. 融入多媒体技术, 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化静为动, 变枯燥为生动, 变抽象为形象, 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的现代科学技术, 它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更为生动和多彩的氛围, 也能更好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在给高一学生提供英语课外读物时, 我就尝试创造各种机会与条件放映与读物配套的原版影片。在高一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基督山伯爵》时, 由于篇幅较长, 学生阅读起来难免有一定的难度, 但如果从头到尾放映这部长达六小时的影片时间可能不允许, 于是就选择了其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欣赏。比如让学生观看主人公唐泰斯被关在孤岛死狱时的那种无助、绝望;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但基督山伯爵却从未放弃过希望。用画面、声音可以形象地展示文字的内容, 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也保持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4. 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 深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望读有所得, 又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还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就是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高一时采用了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

4.1阅读知识竞赛

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一的学生, 英语阅读水平参差不齐, 为保证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书活动的起点可以放低一点, 可以开展所阅读的书目的背景知识竞赛。如指导学生阅读“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 首先进行了关于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和逸闻趣事的小竞赛, 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此项英语活动, 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通过这项活动后对马克·吐温这位作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小说的课外阅读任务自然也就完成得很好, 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4.2男女学生“合作阅读”比赛

由于不同的学生, 其阅读兴趣也不同, 特别是男女生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鉴于其区别, 推荐男生课外阅读“Manchester United”和“Striker”, 建议女生阅读“Princess Diana”和“Gucci———Business in Fashion”。然后在班里进行故事内容简介的比赛, 虽然男女生阅读内容不同, 但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可以说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合作阅读”。总之, 通过在阅读中穿插了这种特殊的比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且进一步保持了学生浓厚的课外英语阅读兴趣。

4.3美文朗诵比赛

中国许多专家和知名度很高的语言学家, 如朱光潜、赵元任、许国璋等对朗诵都倍加推崇, 而且都有感于少时的大量经典名著的诵读对他们后来语言研究的影响。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 可以扩大视野;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而且对于重要的经典多读几遍, 久而久之会收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美文朗诵活动, 参与比赛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 而且得到了同学的仰慕和老师的赏识, 自信心大增;没有参与的学生也不仅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而且有思想上的震撼, 在脑海的印象就特别深刻。课下学生都纷纷主动寻找英语美文进行课外阅读。

4.4开展读写结合活动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广泛接触语言材料, 并把自己的想法自然地表达出来。这种做法能模仿语言的使用, 深化所学的语言知识, 熟练所学的语言技巧, 从而把显性语言知识转变成隐性的语言知识, 促进语言使用的自动化、地道化。为此, 我在高一阶段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就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英语原著或美文时, 能动笔写一写。有要求较低的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也有反映学生思想的读后感。为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我特地设置了阅读反馈表, 表格如下:

在刚开始这个活动时, 学生会感觉有难度, 我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断加强“监控”, 对于学生的摘抄与读后感受必须认真批阅甚至面批;指导学生如何写读后感受:切入点要小, 但自己的感受要深, 特别要融入自己的感悟。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班级中进行张贴或传阅。经过两个月的读写活动以后, 我带领学生开始进入了“以写促读”环节, 即学生在阅读文章一开始, 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 阅读的最大目的是为写作服务, 建议学生一定要有意注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 并及时有效地“镶嵌”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因为, 如果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就关注到用, 留意到写, 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意注意能力便会得到很好的开发, 同时在学生平时写作练习中教师特意大力提倡“学以致用”, 并且不惜言辞进行表扬, 结果效果非常显著。

三、建议与总结

高一阶段与其他年级相比, 相对比较宽松, 但学科比较多, 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时特别要注意一些问题:要适合、适时、适应、适度。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适时推荐一些读物;推荐不同学生适应的读物;根据学生能力高低选择适当难度的读物。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阅读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也是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新的挑战,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涉及高中英语教学方方面面的问题。英语教师在高一阶段就应该帮助学生创造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一切有利条件, 培养其浓厚的英语阅读兴趣, 使学生有得读、愿意读, 多读、会读, 使他们慢慢能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境界;现在的英语教学真的需要学生要跳出题海, 而应该去徜徉书海, 亲自去领会不同文化的差异, 亲自去体会阅读的情趣, 享受课外阅读给学生带来的无穷乐趣与益处。

摘要: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英语学习中倍感棘手和觉得难以突破的一大部分。本文针对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以及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的程度、理解的层次、阅读的方法与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提出了培养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即认识观调整的策略、推广的策略、维持与深化的策略, 通过监控阅读活动, 培养语篇、语感、语境意识、消除文化障碍等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改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高一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

[2]陈琳, 王蔷, 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3]杨阳, 李慧芳.关于中学阅读课程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5.

[4]刘邵忠.中学英语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8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阅读 兴趣 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的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事物的带有丰富感情色彩的意识倾向,表现于读书之上就是求知若渴,乐此不疲。由此看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阅读兴趣人手。

一、巧借教材,诱发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水平是逐步积累和培养出来的,语文课就是在打基础,是进行阅读训练最直接、最实用的地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巧借教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先入为主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看的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旗帜,就如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够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巧妙地解释标题,能先入为主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陆蠡的《囚绿记》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囚”字,让学生根据造字法来说说它的意思,学生很快就回答说:“把人关在封闭的屋子里。”“那什么情况下人会被囚禁起来?”“做坏事时。”“绿是不是也做了坏事,它为什么会被关起来呢?关起来后又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通过这一问,既巧妙地导入课文,也诱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来服务教学。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配有音乐的白杨树的视频,再放一组分别特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的图片,创设氛围,带领学生们进入白杨树的世界,把他们快速带进课文的情感境界中,以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互动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发言权,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比如在教学《囚绿记》时,把学生分成四小组,以组为单位逐段提出问题,甲组提乙组答,丙组提丁组答,然后教师问学生抢答。

二、课外延伸,培养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被逼”地读

语文教材中,课文篇目和体裁都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上,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向课外延伸。例如,教学完《家》的序和跋后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家》的精彩片段,如“鸣凤之死”“觉慧出走”,并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写一篇读书札记,字数不限。因此,学生要完成这项作业,就需要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原著。

(二)引导地读

我根据七至九年级教材附录里推荐的篇目,列出部分课外阅读书目供同学们参考,每位同学选择一部自己喜爱的书,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课外阅读。另外,还可推荐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今日关注》等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学生被吸引了,就会主动地去阅读,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书、想读书、读好书。

(三)手脑并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比如典型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和肖像描写,绝妙细节,精彩场景,名人名言,精妙的论辩等,都是有益的素材,都可以摘录,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以书为友。

(一)坚持阅读

兴趣是阅读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主动跟学校的图书馆联系好,每月提供一批有益的课外读物,尽量是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文本,让学生坚持自觉地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交流心得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经常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如每周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评选“个性读书笔记”;摘抄本展览;开展“小记者”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情感教育

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给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投入足够的情感,尽量对学生做到多表扬、多鼓励、重引导、少指责,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一旦教师所做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不但能激发阅读水平的学生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篇9

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中学

《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调查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课外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如现状分析、方法指导等等,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从宏观上看,课外阅读教学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课外阅读的科学方案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自主性普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最新教育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和中学古诗词背诵篇目,并具体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课外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重要举措。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向课外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寻求新的增长点。知识经济时代给中学教育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素质,加强课外阅读无疑是阅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当前“减负”后闲暇时间的利用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新世纪的中学生该读什么书,该怎样读书,仍值得语文教师探讨。本课题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寻找一条改变课外阅读现状落后于生活的现实的根本途径,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阅读教改之路。

二、研究基础

黄台岗镇中心校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基础:《关于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分层教学法研究》课题已经结题;2005年以来所确立的几个研究课题《初中现代文阅读学法指导》、《农村中小学生作文选材取向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经验。黄台岗镇一中曾荣获 “市级学习科学试验先进学校”、“ 市德育示范学校”、“ 区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目前,学校正倡导“精细化管理”,本课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致,研究应该大有保障。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调查 ●影响课外阅读的制约因素的调查●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及学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初中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

四、课题研究目的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促使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质。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为健全的青春和丰富的人生而有效阅读,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能够在自发、自觉的阅读中快乐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对于文字的感悟力,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目标。一是为了提高中

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文化素养的养成。二是健全中学生的心灵和人格。

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旨在通过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语文阅读,从而巩固课文中所学的阅读知识,培养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出《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调查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语文阅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让课程资源真正优化起来。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资源意识,持之以恒利用课外资源。通过阅读实践训练,使丰富的课外资源为我们课堂资源的持久开发工作和资源优化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的理论研究阶段,定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改思路。拟订研究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以教改思路为指导,通过教师自觉持久地行动,开发和利用课外阅读资源,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三阶段:完善和总结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阶段,合二为一,使课内外资源要“连”起来,共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本校初中在读学生和本校初中语文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A.注重学生参与的整体性,让语文课外阅读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阅读发展服务。B.全体实验教师整体分工协作,同时兼顾其他。

2.循序渐进原则:按照阅读的知识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个性化原则: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动作用,借助学生在兴趣、语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使学生全面提高阅读综合素质。

4.综合优化原则: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体现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现代教学技术的组合,在注重传统阅读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5.实践性原则:针对我校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分析,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不断修正。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寻找并学会有的放矢运用课外阅读资源。全体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学习的反馈,同事间互帮互助,并请专家指引,不断完善阅读教学实践。

2、调查法。课外阅读的内容,设置各种阅读调查问卷表,召开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调查了解学生各阶段的课外阅读学习状况及发展趋势。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3、比较法。主要是做纵横向比较。通过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在阅读能力状况等方面的比较,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4、总结法:在阅读研究的过程中力争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制作课件。并将实验研究的有关资源、方法,作出经验或理论的总结,撰写阅读教学论文及案例,通过总结从中吸取经验。

课题组负责人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组织、指导编写相关的成果材料,撰写总体调查、研究报告及有关的终结成果材料。课题组成员负责本学科子项目实施方案的设计,组织实验实施、撰写调查、实验报告,提交阶段性成果和其他相关的论文、案例。

八、实施过程

“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调查与研究”实施方案确定为三步走:

第一步,准备阶段:在全校范围内确定试验班级、试验教师、确定研究方案。

第二步,实施阶段:针对研究的对象、研究方向,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研究素材。第三步,分析材料、归纳和总结,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一)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选聘实验老师学习有关理论及实验研究方法。

2、课题实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

3、落实实验所需有关材料与设备等。

(二)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1月)

(1)先在全校范围内确定试验班级、试验教师,确定研究方案。

从全校18个班级中将七一、七二班、八五班、八六班确定试验班级,参与试验的老师有吴铁峰、王爱静、包光林、史永宽等四位老师。

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刚开始,孩子们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读了有什么好处。②、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例如:《读者》、《文摘周报》、《散文选刊》、《哲思》、《于丹心语》和四大名著等。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有趣”、“适合”、“广泛”才能实现博览厚积而薄发的宗旨。③、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首先是“读”。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a、是浏览性的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主要内容,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方法搜寻知识要点或者有价值的信息,b、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c、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著名篇和其他优秀作品,需

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营养知识。再就是“思”。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应通过了解内容,复述课文,体会感情,理清条理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

最后是“记”。俗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时随手可行把读书时的心得、疑问、启发等写下来。在课外阅读时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把好词佳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对人有启示的句子摘抄下来,做到读有所获。

(2)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引导,探究和尝试精读、略读、品读等阅读形式,教育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作品中领悟作品精华,体会作品深层意义。

(3)确定每周三晚上第二节为班级课外阅读交流心得时间,将学生的阅读体会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小组间相互交流学习,以便取长补短。

(4)每个试验班在每月第一周周日晚上的第二节时间里对指定课外阅读篇目进行阅读竞赛,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让阅读竞赛优秀的学生在每周周三晚上第二节交流,对优秀选手适当表彰。

(5)为了本研究课题顺利进行,研究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在校刊《小荷报》上开辟阅读园地专栏,对实验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成果报道、研究和推广。本课题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对中学生阅读习惯,获取知识,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广泛的实际意义。

(6)定期组织全校性质的阅读指导研讨课,并邀请专家、学者亲临指导。

(7)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购买辅助读物,保障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8)利用暑假安排试验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并将外地学习所了解的阅读教学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推广。

(9)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这个平台,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10)实验教师集体研究拟订“阅读调查问卷”在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调查,然后分析。

(三)分析材料、归纳和总结(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实验的每一阶段结束时,都必须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总结阅读经验,增补阅读实验材料,并做好向其他学校的推广工作。

(2)将试验班级教师读书笔记、记录、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九、实验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课题实施制度、研究制度、资料搜集、记录、整理、分析制度等。

(二)建立实验档案,包括学生动态分层档案、实验教师教学档案、教师总结、实验论文档案及实验报告档案,跟踪记录实验发展情况。

(三)建立课题动态报告制度,以激发全体师生关心、参与实验的热情,保证本课题研究顺利

进行。

十、预期效果

本课题以实验报告和相关论文为研究成果形式。

附1:课题组成员:

吴铁峰、王爱静、史永宽、包光林

附2:研究材料:

图书馆、阅览室里有关阅读实验资料已具备若干,不足部分有待下一步购置。可利用电脑网络查询有关材料。

上一篇:未来的深圳600字作文下一篇:影像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