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2024-05-15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精选12篇)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1

自主式阅读, 也可称之“自然阅读”或“感受式阅读”。其基本理念是:读者 (学生) 凭兴趣, 主动、独立地阅读, 而非被动强迫、较多先入之见、外部干预地阅读;阅读的材料是读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阅读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 而非仅是章法、词句、技巧、结构等形式化、技术性操作;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 而轻条分缕析、外来注入的并且尊重感悟的个性, 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范围是开放丰富、大语文的, 而非封闭狭窄、小语文的;阅读过程是轻松惬意的, 而非紧张劳累的。在阅读领域中, 学生开放、自由的自主性阅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儿。

一、激发兴趣, 跳出教材多读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力量是极大的它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 可以使李时珍尝遍百草, 可以使爱迪生面对千百次的失败甘之如饴。阅读本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而语文是以阅读为主旋律的, 语文课应该上得灵动而浪漫的, 但事实上学生和老师却难免成为书的奴隶, 阅读只是为了分数, 这种功利的目的使老师和学生有意无意地对阅读定下了许多规则, 而这些规则却扼杀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以致“谈读色变”, 退避三舍。

面临这种困境, 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培养兴趣, 使之自觉主动的阅读就成了观音手中的杨枝水。于是非功利性阅读便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取消一些机械操作, 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 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或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自己的想象甚至是“突发奇想”;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徜徉在书的海洋, 跳出教科书, 吸收了更多的精神营养, 眼界变得开阔, 思想变得深刻, 思维变得活跃, 何愁素质上不去。林语堂说“书不可强读, 强读必无效, 反而有害。”因此, 非功利的、兴之所致的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二、注重理解, 关注个性阅读

语文课本本应充满生命力、处处流溢着一种智慧美、人文美, 当代语文教坛名师洪镇涛指出, 语文教学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 少一点理性的分析, 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 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注重人文, 形成生成性阅读

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 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 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

阅读教学的过程, 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但就目前看来,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代替学生与文本对话, 而取消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因为这个环节最费时。

最好的阅读方法在于作品本身的解读。教师分析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文章, 实现阅读的人文价值, 但再高明的解说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作者, 那何苦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呢?某些老师又该担心了:凭他们能读懂吗?能理解吗?能应付考试吗?就象父母老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孩子刚学走路时, 总要经过跌打滚爬, 才能蹒跚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因为生命本身具有主体意识。

雪化了是春天, 让学生多一点自主, 让课堂多一些开放, 阅读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市凤岗镇中心小学)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2

一、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形式新颖

小学生大多处在十二岁以下的年龄,其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为了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丰富课堂导入形式,充分利用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阅读的课堂之中。

2.积极重视文章朗读作用

有数据显示,大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大声朗读课文还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文字书写的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通过大声朗读优美范文,不仅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写作课程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不同句型的表达方式,进而可以提高小学生造句、书写段落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可以通过自身卓越的朗读功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注重开发学生阅读思维

事实上,从看到第一个文字的时候,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就已经被启动了。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可以用一个阅读循环来表示:对看到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产生疑问DD对这个疑问积极进行推理DD带着疑问和自我推理对阅读产生无限的期待,正是这个阅读思维循环的存在才使得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断的向前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阅读思维循环,通过积极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注重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思考。

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1.丰富课堂导入形式DD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工作者可以设计与金字塔相关的趣味问答,比如通过让小学生在课前搜索一些关于金字塔的传说故事,激起学生对金字塔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利,通过播放埃及金字塔、木乃伊等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2.重视文章朗读作用DD积累写作素材

为了充分发挥大声朗读课文的作用,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使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比如跟随录音朗读、教师引领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声朗读。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谈礼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形式,分别选取不同的小组,将人物角色依次分配,首先让学生跟随录音体会不同人物其感情色彩的转化是如何通过朗读形式体现出来的,其次教师再对不同角色依次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再让小组分别进行练习,最后由不同小组分别进行朗读表演,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选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小组。通过这样的朗读课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3.开发学生阅读思维DD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为了能够不断的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局限,将阅读的关注点放在整体而不是具体章节或段落,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快速准确捕获关键字眼、文章主要矛盾所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郑和远航》这一课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DD“远航”,并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DD郑和为什么“远航”?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领学生快速找出文章中的矛盾所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但更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策略,通过丰富课堂导入形式、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不断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等策略,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梅芳.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阅读与鉴赏:上旬,(12)

小学语文自主式阅读教学研究 篇3

一、自主阅读内涵和理论依据

1、自主阅读的内涵。

自主阅读指学生以自主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征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的自主强调学生对阅读过程和环节的充分占有;认知层面的自主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阅读时支持和调控行为自主的认知背景(包括阅读思维、方法、策略等),二是指向文本内容的认知自主,即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包括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在将自主阅读的涵义界定于两个层面的同时,我们更为关注认知层面的自主,因为只有认知层面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的自主;否则,行为上的自主将由自觉退化为低层次的自由。

2、自主阅读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小学语文自主式阅读有效性保证策略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那么,如何有效保证阅读过程不出现偏差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阅读及问题探讨之中呢?我们认为至少必须采取四项措施:

1、任务驱动。自主式阅读不是漫无目的地翻书,更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忙忙碌碌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事可干作旁观者。教师要确保全班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阅读、质疑、探讨活动之中,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阅读及探究任务,利用任务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分层次的,包括预先设计的和课堂生成的;任务必须能满足不同个体阅读需求的多样性,能切合不同个体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任务驱动是实施自主式阅读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2、小组讨论。新课程标准下,小组讨论是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形式。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辩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思维深化。但是,小组讨论也不可滥用,使用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必须具体、有可讨论性,其结果应该是多向性的,能充分引发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

3、有效调控。有效调控课堂活动走向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表现之一。课堂活动中,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时刻关注班级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学生自主式阅读课堂,老师要注意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后半部的“死角”,发现有学生没有进入状态,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进入阅读和思考状态。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性格内向、羞于主动发言的学生,要利用调控手段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

4、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而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乐于阅读、勤于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那么组织自主式阅读教学就轻而易举了。魏书生老师成名后,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学作报告,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学生完全靠自学而语文 考试 成绩在当地始终名列前茅。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式阅读教学要确保有效,任务驱动是基础,小组讨论是手段,老师对全班的调控是保障,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为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面对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换课堂主体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以阅读和讨论作为组织课堂活动的主线,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式阅读教学课堂。

自主式阅读教学的探索 篇4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 并且对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过强调:“国文教育一种重要目的———养成读书习惯, 而一般教师常是忽视或遗忘的。科内教材既以含有文学趣味为标准, 即日常生活的必需知识之获得, 当然有赖于以外的书籍。”我想在阅读教学中最大程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是否可以在发展学生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更有效率。

一、对自主式阅读教学的探索,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足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注重了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 以教材为工具, 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把自主阅读当作语文学习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每篇课文, 都给学生自主品味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并提出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教学, 师生共同交流和探讨, 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 又有利于实现讲堂向学堂的转变。以教材为工具, 还要做到从教材走出去, 进行拓展阅读的训练。叶老也说:“科内教材有定量, 虽足使儿童感兴味, 尚不能厌足。惟有取兴味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 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如此, 国文教授的收效必大。”适度地从教材中找寻对学生自主阅读训练的材料, 不仅是对学生课内知识的提升, 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开辟自主阅读课,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叶老指导说:“为了求得深切的了解, 单读教科书和讲义还不够, 必须找与各种科目有关的课外读物来看。”基于阅读教学的迫切要求和学生阅读的现状, 可尝试在每周语文课上开设一节自主阅读课, 要求学生自带图书, 在课堂上认真阅读。通过开设阅读课, 对学生自主阅读有一个提醒、督促和推进作用。这样做, 可初步实语文教学要突破有限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设想, 让这样的读书课将学生引入书籍的殿堂, 领略到作家笔下五彩缤纷的人生世界, 让学生有了更丰富的精神依托。“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 自己得到真理解, 这是好的方法。”叶老还进一步阐述说:“他们动了天君, 得到理解, 当讨论的时候,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确吻合, 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 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 困惑而没法解决, 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都有很高的价值。”

3定期向学生推荐名篇佳作,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曾看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关于建构“主题”教学模式的文章, 我想在自主阅读教学中, 通过一个主题的确立, 整合各方的名篇佳作, 自然高效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篇章。这样, 在关注学生自主阅读“量”的同时, 也提高了阅读的“质”。叶老说:“选本的阅读是举一, 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 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加强阅读能力, 一辈子受用。”教师可以每两周给学生印发一位作家的数篇优秀文章, 如贾平凹、余秋雨、汪曾琪、朱自清、老舍、郁达夫等等的作品, 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 自己咀嚼、品味然后相互交流, 并写出一段自己的感悟或做一些点评。学生对作品的解读, 肯定与老师有很大不同, 自主的阅读、自由的理解,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找到读书的快感, 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某位作家, 进而会自觉地找他的书继续钻研, 甚至会在作文中刻意模仿, 久而久之, 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4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学生自主阅读不应该是任意、自流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有读书的成就感, 有必要让他们经常梳理读书的成果和表达自己读书的感悟和心得。叶圣陶先生指出:“既要知新, 又要温故, 在学习的过程中, 匀出一段时间来温理以前读过的, 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在精读几篇文章之后, 且不要上新的;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 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 更寻求那新生的了解与体会, 效益决不会比一篇新的来得少。”“温故知新当然包括知识的巩固, 但是决不等于单纯的背诵记忆, 而是让学生对已学东西的再认识和新探究。”利用假期让学生完成自己的读书研究论文, 将自己的读书体验与对书籍的鉴赏一并写成总结性的文章。相信这些论文虽然稚嫩却一定是出自学生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情感。仅凭课堂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不会有如此多的收获。另外, 为了让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 还可以让学生拿写好的稿子就在上课前自己宣读, 这样效果一定不错。“奇文欣赏, 疑义相与析。”如果, 学生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感兴趣, 我们就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探讨和交流, 这种做法对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5开设专题讲座, 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热情

可不定期邀请一些当地作家或知名写作指导人士, 举办诸如《解读〈红楼梦〉》、《余秋雨散文欣赏》、《认识鲁迅》等专题讲座, 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读书愿望。诚如叶老所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巧为善教者也。”

二、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是最成功的教育, 我对自主阅读教学的研究, 就是想引导学生养成以书为伴的习惯, 为将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像叶老说的“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 一辈子读书, 一辈子受用。”

通过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收获了一些经验, 但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也为给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也非常有必要对走过的路进行反思,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展自主阅读教学,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拓展阅读面和更新知识迫在眉睫。“先求诸己而后求诸人, 必须充实自己才能教好学生。”“‘以身作则’, 这真是极端重要的原则, 任何人都应当如此, 教师尤其应当如此。”学生读的书要求教师也不能不读, 否则无法与学生交流。读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自主式阅读教学才会更有效地展开。和学生一起读书, 和学生一起成长, 有压力也有快乐。

2如何协调学生课业负担与阅读的关系。在开展自主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静心读书, 很可能导致一些学生读一本书拖拖拉拉几个月, 最后不了了之。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以及如何把学生吸引到自主阅读的轨道上来, 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努力是必须的。

3对学生阅读书籍的选择, 教师必须给予引导。自主阅读, 就存在着学生自由选择书籍的情况。受社会上“快餐文化”, 以及学生浮躁心态的影响, 部分学生会热衷于看日本漫画、低俗画刊、网络小说等等, 这些书学生觉得读起来轻松、热闹, 又不用动脑子, 所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只要教师存乎心间, 相度机会, 或由搜集, 或由创作, 总是能获得有价值的”阅读材料, 让优秀的文学作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 从这方面讲, 语文教师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5

本文旨在探索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1、创设情景化阅读的平台;

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3、创设拓展阅读的平台;

4、创设主题探究的平台;

5、创设群体激智的交互平台;

6、创设成果展示的平台

【关键词】

网络自主阅读策略平台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教育网络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第三条“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可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将成为新一轮语文教改的主攻方向。网络以其特质为这一理念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丰富性能使小教室与大世界紧密相联,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网络环境下,学习内容的广范性、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范围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网络教育的个别性还能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通过网络丰富语文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最终达到提升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概念界定

自主阅读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网络课件的引导下,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能主动积极地在知识海洋里猎取知识营养,能够有主见地学习和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对知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够自我判断和掌握,对学习任务的轻重和学习的进度能自我控制和调整,对学习内容能根据自己实情较合理地选择、取舍。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自主确定学习进度,自主检测和评定学习结果,自主补漏和矫正等各个方面。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是由一个中心(学生的发展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网络)构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它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与其他两要素的关系上,学生是接受和处理网络材料进行自主阅读的主体,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协作者,网络提供自主阅读所需的信息。

三、具体策略

1、创设情景化阅读的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创设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多维情景。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置身于生动可观可感的情景之中,会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发阅读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如:在上《太阳》一课时,将徐徐上升、慢慢降落的太阳展现在学生面前,消除了孩子们的距离感。太阳的知识、以及与地球的关系这些抽象的概念也通过动画来演示再现。网络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网络营造出的虚拟情景中,学生不再对课文中的科学说明感到乏味,他们兴趣盎然地阅读着,主动地汲取着所需要的知识。

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阅读也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非线性的网络化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决定阅读的内容,利用链接随时可以转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网络式阅读结构。同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语文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这种开发式的教学环境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他们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水平,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用个性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有其兴趣、经验、思维方式的特性,必将在阅读中与文本融合生成独特的思想,从而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创设拓展阅读的平台

网络具有浩瀚的资源库,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结构,打破了教材的限制,将开放的、系统的信息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沟通了课内与课外,课本与生活,学科与学科的联系,使我们必须重新来认识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活动,建构新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所谓的拓展阅读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专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扩展与延伸就是对内容素材的横向相关、纵向深入的广泛阅读;联系与比较就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阅读素材加以判断、筛选、整理的阅读过程;发现与创造既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或者拓宽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这样做,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发展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援证推理等信息处理技能,同时,也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创设主题探究的平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 网络丰富的资源库和超强的检索功能为这一构建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它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了条件,改变了传统阅读课堂以传授为主的单一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是指师生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在自由、交互的网络介质上,教师和学生同样作为探究主体,处于平等位置,他们交流彼此的探究经验,互相学习,相互汲取。在友好交流、合作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他们主动探索、勇于交流、积极构建的学习品质也逐渐形成。在这里,因特网上的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检索、学习,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的整个过程是开放的.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的框框。学生学习空间扩展到因特网宽广无限的空间,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只是课本,而是因特网上相对无限的信息资源,主题学习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学生源于对未知主题的兴趣和好奇,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在网络这一大环境下,在老师的协作与引导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积极构建。培养了创新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适应于信息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5、创设群体激智的交互平台

新课标提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常常依赖于群体的互相激励、启发和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群体激智”。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层次不同、生活经历不

一、兴趣有异、想获取的信息也不尽相同,因此,创设一种友好、自由自在的交互环境,让他们相互学习、讨论、思考、竞赛,让学生把从网络上获得的新信息传播给伙伴,影响他人也去思考、查阅、使他们思维相撞,知识融汇,互相激励,彼此促进,激扬创造精神、树立创新意识,诱发灵感,联想到更多的相关事物,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无疑,这也是自主阅读精神的体现。

6、创设成果展示的平台 成就动机学说认为,一个拥有成就动机驱动力的个人希望能够达到目标,并且向着成果前进。这就告诉我们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是十分必要。它不仅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具有激励作用,同时,也便于教师指导以及和学习同伴的合作交流。

网络为阅读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孩子们可以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抒发自己阅读后的感想、感受。有时能取得共鸣,想法得到完善;有时引起争论,在碰撞中得到思想的融会和升华。孩子们可以将自己阅读后完成的作品(作文、诗歌、图画或是演示文稿)发布到作品栏中,老师会对作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同学们也会跟贴发表见解,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清楚全面的认识,在修改和完善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老师还可以将孩子们的作品整理成集,形成资源库,发表在互联网上。学生见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肯定,一定会大大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思想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学会了在网络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在处理信息中学会比较、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更新;在网络环境下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形成个性品质与素养。在网络环境强有力的支持下,新课程下的自主阅读教学必将进一步升华,从而促进新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书目:

1、《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2、《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 陈琦 清华大学 张建伟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6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幼儿在下面各做各的已经过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互动教学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借助APP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这个APP软件的运用为例

1.幼儿自主学习研究

《幼儿园教育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发展。”幼儿自主学习一直作为指导思想,要求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利用《认识时钟》这个APP资源,激发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自己主动去探索时钟的奥秘,完成钟面,了解一只钟最基本的东西:时针、分针、数字刻度等等,改变以往教师介绍,灌输的方式。

2.幼儿合作学习研究

由于能力差异,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的知识快慢都不一样,针对这种差异,我们正好搭建这样一个合作的平台,让幼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认识了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后,APP软件中有一个巩固游戏,这时请幼儿两人操作,你播时间我来说,在双人游戏合作中,进行新授的理解、复习,给能力弱些的幼儿一个再次学习、巩固的机会。

3.幼儿探究学习研究

数学教学很重要的一条是“使幼儿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自己要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外,还要创设一些机会,让幼儿互相提问题,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了钟面上的几大要素后,请幼儿自己来拨一拨整点和半点,在拨弄的过程中,一些幼儿就会发现,分针走的同时,时针也在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呢?幼儿带着问题,自己大胆尝试、探究,通过互相提问、观察,发现了时针与分针之间的秘密。

4.幼儿个性化学习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个性化学习也是尊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种表现。APP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幼儿个性的需求,不再是上课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比如:对分针、时针掌握还不够透彻的幼儿可以选择继续在游戏中巩固,希望探索有关时间秘密,整点、半点的,往下一关进行,幼儿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

二、APP辅助教学互动策略多样化

以大班数学《按规律排序》为例

1.互动目标的多维性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数学教学中通过APP能更有效达成目标的多维性,APP是一个个独立,有递进难度的小游戏,我们说幼儿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既能知识与技能充分掌握,又能以多种的方式去过程性地学习,如:观看视屏、游戏操作、多媒体成果展示,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感受玩就是学,学就是玩。

2.互动过程的动态性

数学课堂互动之所以说是互动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题材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是变化着的,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数学《按规律排序》这节课中,幼儿要找出规律,并按照规律排下去,利用APP软件的操作,可以任意推送幼儿的操作过程,捕捉幼儿动态的活动进度与完成情况,哪里有困难一目了然,便于教师的及时指导与下一步教学进度的调整。

3.互动对象的多样性

数学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还应包括生生互动,现在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师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在数学课堂上变得越来越多,这里还是以按规律排序这节课为切入点,幼儿通过APP游戏,在潜移默化中知道要按规律排颜色,从而了解要先找规律,这就是幼儿与多媒体的互动,教师借助APP将幼儿的找规律操作结果进行展示,与幼儿产生互动。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7

新课程改革后科学课程旨在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教师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研究, 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为此, 本人感觉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中推广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很有实践价值和挑战性。

首先, 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 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供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何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呢?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总之,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过程。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显而易见, 要想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还用以往简单的“授———受”式教学方式, 明显是“穿新鞋走老路”, 是行不通的, 所以教师在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同时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

其次是为了有效教学理念的实施。“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且学得很痛苦, 结果学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则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 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 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其中, 教学实施策略中的课堂教学策略, 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实践。

第三, 实践尝试这种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成效显著。

基于以上的一些学习和思考, 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新策略进行课堂教学, 并以两个教学案例说明。

案例一科学启蒙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途径之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又必须从第一堂课抓起。科学第一堂启蒙教学的目标是激发起学生初学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今后教学的深化打好基础。

1. 创设情景———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

拿出一张白纸, 告诉学生, 这是我的姓名。 (事先用果汁写好后晾干) , 学生一下子表情疑惑。片刻后, 有些同学开始像揭穿《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一样开始嘟囔起来:“什么也没写啊!”

2. 生成问题———这上面写着什么

将学生分四人小组若干组, 每小组发一张用隐形墨水书写过的白纸。

3.合作探究———小组活动共解谜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形成几种尝试解谜方案。教师此刻在教室中穿梭, 适时地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启发, 并应学生的要求, 提供器材、物品等。学生最终通过共同合作, 努力探索, 获得谜底。学生们马上有了成功的体验, 同时这种合作也创造了师生之间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欢快的学习气氛, 也唤起了学生的智力和信心。初中科学的第一堂课就利用科学知识拉开序幕, 致使强烈地吸引学生去“乐学”。

4.产生新疑——请学生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凭借前面所营造的气氛, 学生会积极地发表各自的认识。而教师用通俗、自然、流畅的语言, 告诉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范畴、学习目标、学习意义及学习方法, 再配以几个探索性小实验, 如漏斗吹球, 如区分白开水、白醋、白酒;如破解一些迷信活动中的伪科学等。一方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强烈感受科学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研究习惯和能力, 而且还可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世界观。

本堂科学启蒙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未知世界, 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案例二硫酸

从教十多年了, 已多次讲授过硫酸这一节内容, 也多次听过其他教师上这一堂课。一般都是先由教师出示浓硫酸, 让学生观察后表达它的物理性质, 然后由教师逐一演示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最后小结。虽然整堂课完成了教授任务, 但总感觉过于模式化, 学生学得较被动;最后我们通过同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探讨, 达成一个共识, 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进行重新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激趣

对于浓硫酸, 学生早有耳闻, 但很少有同学亲眼目睹过它的“残忍”。根据学生很想证实一下它的强烈腐蚀性这一好奇心理特点, 我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径山桥头的一则严重交通事故, 在一个雨天的早晨, 一辆载有浓硫酸的车子为了避让一个行人, 车子翻到河里, 浓硫酸泄露, 河水沸腾, 驾驶员惨不忍睹。然后我展示一块完整全棉毛巾, 然后将它对折两下,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浓硫酸滴在它上面, 几秒钟后, 教师将毛巾拿起, 毛巾上赫然出现了四个黑洞, 不禁使学生倒吸一口冷气;然后再将火柴杆上沾上少许浓硫酸, 刹时变黑;再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 瞬间发黑, 甚至腐蚀出洞。

2.生成问题———求知

上面的情景已使学生急于去搞清硫酸的一切, 很快进入“我要学”的学习气氛中。

这时, 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几分钟, 待学生对它有一个初步认识后, 教师通过浓硫酸的出示, 学生观察, 归纳出它的物理性质。而它的吸水性, 利用两个探索性实验来得出。先通过两块沾有适量小水滴的表面皿同时罩在两个培养皿上, 其中一个培养皿内盛有浓硫酸, 另一个培养皿内是空的。 (本实验可以放在投影仪展台上投影展示) 而同时用天平做定量地演示实验, 最后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证实它具有吸水性。至于它溶解于水, 将放出大量的热, 可以让学生轮流触摸前面吸水性实验用过的盛放浓硫酸的烧杯, 得到强烈的体验, 然后很自然地完成浓硫酸稀释的教学演示, 并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给同学们演练一下。根据所学浓硫酸性质, 学生分析为什么驾驶员惨不忍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进一步探讨如何解决浓硫酸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3. 合作探究———辨物

教师出示两瓶分别贴有“1”、“2”标签的无色透明试剂, 告诉学生一瓶是蒸馏水, 一瓶是稀硫酸。请学生根据前面所预习的知识,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性小实验———辨物。学生四人一小组, 分成若干组, 每一小组事先有一套仪器放在课桌上。学生们马上情绪高潮, 首先观察所提供的试剂、仪器后, 认真探讨, 拿出了可行方案, 然后积极参与实践, 最后基本能成功完成任务。教师在此期间, 到学生中间给予一些实验技能指导;几分钟后, 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教师一一给予肯定, 但也有个别的小组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

4. 产生新疑———释疑

个别小组出现的意外情况, 如用氧化铜鉴别, 对比的现象无明显区别, 如用铁钉区分, 结果均不冒气泡;如有的小组想用硫酸的腐蚀性来腐蚀白纸加予区别, 结果现象不明显也不成功;如还有的小组想用硫酸的吸水性加予区分, 也不成功等。种种的疑问激发学生深思, 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讨论, 一一给予解释。

最后, 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疏理归纳。

这堂课,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动用了眼、耳、手、口、鼻等, 提高了课堂实效,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味。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以上两例是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种尝试。

课后, 同学们强烈要求今后能都上这样的课。笔者认为, 同学们如此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有以下原因:其一, 学生能亲自参与研究探索, 获得积极成功的体验。其二,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此外, 还能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 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等等, 而这些都是当代初中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的!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2]《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8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 o w a r d Gardner)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每个人都潜藏着多种智能。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智能潜力, 发展其弱势智能, 使之成为素质全面的人。初中体育201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 要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来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文森教授在他的《我所认定的三条教学铁律》中, 把“先学后教”认定为实践有效教学、优质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条铁律。这不仅对现行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也为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就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身的唤醒与引出, 经历与体验, 交往与感悟, 创造与构建的过程, 激发生命潜能, 实现自我发展。

体育教学“六学”模式能够细化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技能, 在自主练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体育教学“六学”模式是课程理解、学生分析、实践反思的三维统一。所谓“六学”就是将一节完整的体育课细分为六个教学环节, 使它符合有效教学具有的特征, 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具实施步骤如下。

教师:引学 (激趣导入新课) →自学 (指导复习热身) →组学 (教授学习新知) →研学 (引导探究细节) →展学 (帮助完善所学) →固学 (督促强化练习) 。

学生:引学 (明确所学) →自学 (复习已学进行热身) →组学 (合作学习新知) →研学 (探究所学细节) →展学 (提升完善所学) →固学 (巩固所学成果) 。

这种模式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能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活动, 并通过小组合作策略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 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地步。课堂教学过程处于有序管理下的自主学习状态, 真正体现“一个中心”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随着教改探索的不断深入,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形态特征, 教师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不断地生成, 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技巧, 促使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提高自主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合理预设是掌控自主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关键

2.1 体育自主学习模式强调更合理的预设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就是知识的建构, 教学就是对话与协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全面、充分、多元、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对课程进行精心预设的依据。只有对课程精心预设才能更好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的生成更加精彩。

2.2 合理预设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最近发展区里做“文章”

充分了解学生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尤其是最近发展区等方面全面了解, 有针对性的制订有效的教学设计和策略。体育自主学习模式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预设要求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通过分组、分层, 有梯度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教学的各预设环节, 从而使自主学习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2.3 合理预设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 合理的教学预设要充分考虑教材的作用及实际意义,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适合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预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活动能力, 找准教学的起点。 (3) 教学预设要轻教重学, 教师要努力按照学生的学路来预设, 吃透教材精髓, 制订合适目标。 (4) 教学预设要精致预设教学环节, 要使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紧扣, 衔接自然,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3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以合作小组学习及生教生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

(1) 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中,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是其模式特征之一。尤其是合作学习小组机制的运用, 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而且能够使教与学实现最佳组合, 也是自主课堂成败的关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组内及组际之间各类学生均衡分布为原则, 及早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形成以小组长为引领, 学习能力好、中、差合理搭配的学习团队。教师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对各小组的学习任务要分配明确, 具体任务分配到人, 充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 大家分工明确, 各有任务, 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习, 相互合作提高。积极推崇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 在组长的带领下及时进行自评与互评,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组织纪律等方面, 这样能使合作小组管理到位, 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2) 在自主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教师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 学生点多面广, 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就会出现不及时、不到位。这时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 就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把原来一个老师对着几十个学生讲, 变成十几个学生对着十几个学生讲,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非常充分, 学会的学生通过讲给别人听, 自己加深了理解和掌握, 学不会的学生通过学生的教而初步掌握, 生教生使课堂呈现生机, 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只有在学生讲不清楚、搞不明白时, 教师才及时讲解, 这时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同时也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的作用。

4 教师要适时把握介入时机, 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疑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正如“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始人蔡文森所说的, 80%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 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通过教学模式流程就能掌握的学习内容, 教师基本不教, 只是分情况适时介入给予点拨即可, 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提升学习效果, 并充分利用学习优秀的学生的“小先生”辐射作用提升课堂效率。

(2) 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思考、研究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的疑难, 也是教材的难点, 这些问题一出现教师必须及时介入, 教师此时介入恰到好处, 学生此时也特别需要教师的帮助, 我要学的愿望十分强烈, 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学习中的易错点, 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新学知识与技能十分有利, 能够显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5 精心设置巩固练习和拓展训练内容及方法,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1) 不论何种教学理念、何种教学模式, 如果它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它都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同样如果一节课上没有学生的深入学习与思考, 这样的课堂同样缺乏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做到开放而不放任, 自主而不自流呢。我们教师必须对练习和拓展的内容精心设置。巩固练习内容的设置首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巩固练习形式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主, 生生合作为辅, 确保练习的效率。拓展练习内容的设置要依据学情, 合理设置练习难度, 有助于优秀学生的能力提升。无论那种练习教师一定要留出足够的独立练习时间, 并对学生适时指导, 及时反馈,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 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上, 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强化学的针对性, 学习的速度自然加快, 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当堂训练,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上先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练习内容, 在设定巩固练习的内容时数量上要适量, 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当堂高质量地完成。在难度设置上要适中, 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习水平的差异, 既有一般练习难度, 又有提高拓展, 教师要运用分层的办法, 尽量做到优秀学生能够吃得饱, 一般学生能够吃得了, 这样教师就能基于学生的学开展针对性的教,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 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是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必要保障

(1) 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成分,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非常重要, 掌控的好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完成, 达成教学目标;掌控不好一堂课就会上得肤浅、混乱, 导致教学失败。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力, 对教学时间合理分配的能力, 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的使用能力, 对课堂氛围的调节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主学习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保障课堂教学的完美生成, 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2) 课堂掌控智慧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 是教师掌控自主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所应该有的最为重要的教育素质之一, 教师必须把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在自我学习中不断的提高, 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 要精于设计、勤于实践、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要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完善, 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要勤于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 并在课堂教学中把“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 使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

7 结语

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相关策略, 就能够高效的掌控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增强教师的成就感, 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我校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明确提出了从“教学”走向“学教”的改革思路, 积极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十六字方针,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教学自主学习“六学”模式应运而生, 在实际教学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是任何教学改革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不仅要求教师提高对新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 强化新模式的运用能力, 而且也要求教师提高掌控教学策略的能力, 让课堂组织严密、卓有成效,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掌控,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郭键.体育新课改教学门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

[2]希尔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陆怡如,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胡庆芳, 贺永旺, 杨利华, 等.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庞维国.自主学习——教与学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裘松杰, 储海明.常态教学下体育课的认识与基本要求刍议[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7) .

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9

一、情景体验策略

语文阅读中的情景体验策略, 就是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创设相似的情景, 让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意境, 体验作者的情感走向, 深层次感悟文章的内涵, 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文学素养,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体验。当形象的事物存在和显现时, 与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建立起联系, 某种记忆或者情感就会被唤醒。如音乐的渲染、多媒体演示, 都可以帮助实现体验式阅读的情景创设。

美妙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在阅读中适当引入背景音乐, 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 唤起学生阅读文章, 探究作者思想的兴趣。音乐架起了学生和文章情感沟通的桥梁, 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和作者的思想碰撞, 寻求共鸣。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 屏幕上出现萧索的秋天画面, 可用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诗作描绘了一幅萧索、衰飒的秋景图, 表达了游子漂泊的凄凉和孤独, 通过如泣如诉的二胡曲, 使学生的情感很快融入这首词中, 感悟游子的哀愁和凄凉。通过音乐的环境渲染, 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人物体验策略

人物体验策略, 就是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内容, 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创造性解读。人物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两种形式实现体验式阅读教学, 鼓励学生和文章进行双向互动, 重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层次把握。人物体验策略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分工, 把枯燥的理性分析生动化,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角色, 能很快理解角色在文章中的地位, 体验不同的情感, 实现和文章的双向互动。

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朗读。通过对文章中各个角色的亲自扮演, 学生了解了夏洛克的贪婪与残忍, 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 安东尼的侠义和慷慨, 格莱西的暴躁和易怒, 对人类的善与恶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由教师组织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唐雎、秦王和安陵君, 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演一出话剧。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 加深对人物个性特征的理解。这样,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读写结合策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感悟到人性的真善美, 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 思维变得开阔灵活。这些经验和进步需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如果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大脑, 写作就是语文教学的双腿, 有了聪明头脑的指挥和健硕的双腿, 语文教学才能向前推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历的体验进行写作, 把阅读和写作统一于语文教学中, 以读促写, 以写提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 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 有很多文字优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 仿写句子的结构, 注重句子的精神体现。如人教版《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的句子: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 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写:最有意思的是白杨树, 时常用自己的枝叶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 一面抚摸行人的肩膀, 一面和微风细语, 向碧蓝的天空招手示意。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对话式”阅读,教学,主体地位,问题情境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主体 (师生) 和创作主体 (文本背后的作者) 的对话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文本, 深入文本, 与文本 (作者) 对话, 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将“理解”汇拢、交流, 对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 教师和学生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理解能力, 从而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对话教学。以此为基础, 可建立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 称之为“对话式”阅读教学。

二、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1. 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提出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是语文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 重知识、轻体验, 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

2. 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变革。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来说, 它带来的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语文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独白式”教学相对立的。“独白式”教学实质上就是“知识专制”, 教师似乎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工作的主要的任务, 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 知识成了中心, 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 这种定位使教师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 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 最终阻断了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 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3.“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重构。

“对话式”阅读教学重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尊卑关系, 而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关系, 是一种共同探究、合作的关系。在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 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 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 接受自己的权威。

三、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1.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对话。

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置师生共同的话题, 吸引师生产生对话与交流的愿望, 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 围绕共同的“话题”, 彼此敞开心扉, 在真诚的对话中研究知识。

话题确立得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 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持续、发展下去。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置话题。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要具有开放性, 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从文学的角度, 用点评的方法, 通过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 来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在教师示范点评后, 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学生分组后, 先认真阅读, 理解文本, 在书本上圈圈点点, 写出自己的点评。然后组内互相交流点评内容。各小组活动积极, 交流热烈。由各组代表上台发言,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这一话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 使他们在充沛的情感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在自主开放式的点评学习中, 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作者对话, 在逐步深入的鉴赏中不断获得审美享受, 直至下课, 学生仍陶醉在未绝的余音中。

问题是学生探索的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和热情, 利用学生间不同的见解激发讨论, 深化他们的思维, 开启他们的思路,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精心设计适当的对话话题。

作为组织者、策动者、引导者, 教师在对话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在一定的时间及空间内, 教师要帮助并促成学生实现对教材文本的再认识, 必须选取对话的话题, 并且要对对话的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控。这一切努力都必然集中体现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将使阅读主体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 激发起主体对话的兴趣及热情, 最终实现精神沟通、意义分享的预期结果。因此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 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

3. 打破评价标准的唯一化, 允许多种观点的融合与共存。

建构主义理论和解释学观点都认为, 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是不同的, 所以对世界的理解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阅读教学由于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使得在评价标准上, 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一元理解, 而是多元理解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允许和理解其个性化观点, 鼓励和保护其创造意识。反映到教学评价上, 就应打破评价标准的唯一化, 而容许观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对话是阅读的本质, 同时是有效教学交往的根本方式, 因此而建立起来的“对话式”阅读教学, 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这一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形态。

参考文献

[1]罗志强.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原则[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版) , 2005, (4) .

[2]汤叶.在“对话”的天空中灵性飞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时代, 2006, (11) .

[3]肖梦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 2007, (4) .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篇11

我国语文教育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成为学习的动机,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对母语,即使是未上过的新课文,看一遍似乎全懂,认知没有障碍,似乎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很难产生学习母语的内驱力。没有内驱力,对母语学习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就是语文教师面对的困境。摆脱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必须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一)导语引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设计抒情色彩浓厚的导语,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回忆旧知,可以激发渴求新知的热望;哲理启迪,可以使学生伏案深思;艺术手段,则能把学生带入神思遐想之中。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案例】哪座房子最漂亮

【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在导入课题之初,想到诗中描绘的农村新貌虽然比不上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那鸟语花香、青砖绿瓦的自然风光却也格外清新宜人。于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么一番导语:“大山里有座美丽的小村庄,稻田碧绿碧绿的,一条清亮的小河缓缓地从村前流过。村里人的房子可真漂亮,屋顶铺着青青的瓦片,雪白雪白的墙壁,宽宽的门,窗户又大又明亮。家家户户的房前开着鲜艳的花朵,吸引好多蜜蜂来采蜜,蝴蝶翩翩起舞。屋后还栽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秋天果树上就会挂满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橘子,真叫人流口水。村里的小朋友放学回家的路上,最喜欢数这些漂亮的房子了。你听:一座、两座……不过,数来数去,他们发现最漂亮的房子原来是那一座……”

【案例点评】

这段导语的确给人以清新之感,教师多用重迭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语言特点。同时教师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使叙述内容平易、亲切。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孩子们的思绪和想象带入了田园美景之中,孩子们个个都听得入了迷,迫不及待地争相问到:“到底哪一座最漂亮呀?”成功的课题导入使学生产生了高涨的自主阅读的情绪。

(二)内容生趣

“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先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引出,就会流于贫乏的和无生命力的。”对于年幼的学习者来说,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地以学生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统觉的基础”。因而,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利用学生本能的各种需要或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起点,把新的种种事物和事件同较早的种种经验理智地联系起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己有生活经验,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

日本有学者研究了学生的阅读发展心理,把青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学生分别处于6~8岁的民间传说期,8~10岁的童话期和10~15岁的故事期。这一研究尽管有待于我国学者和教师的进一步印证,但它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国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尹世霖认为,低年级儿童乐于接受诗教,他们具有诗歌的天性,是诗歌的天使。诗歌的多彩意境、丰富想象、悦耳音韵、动听节奏,都更接近孩子;而孩子的天真、多情、幻想、无邪,更像优美的诗歌。因此,教师要多撷取童谣、诗歌、童话、故事等作为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材料。

(三)设疑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地设计种种疑问,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一,于平淡无奇处设疑。有些课文乍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读一读,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味索然。如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见其自读之未见,感其自读之未感,学习兴趣定然激增。第二,于深层意蕴处设疑。经典文章中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含蓄丰厚,或韵味优美,或结构精巧,教师深入挖掘,适时点拨,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第三,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设疑。唤起学生与新知相联的己有知识,熟悉的经验背景,成功的智力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使他们通过类比引申水到渠成地推导新知。

【教学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弱小”两个字)同学们,大家都很熟悉自己的同学,你们觉得我们班哪个同学最弱小?

学生1:我认为张彦最弱小,因为全班数他的个头最矮。

学生2:不对,不对。我认为蒋轶最弱小,因为他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最差。

学生3:我认为杨阳是最弱小的,因为她的年龄最小而且每次跑步总是跑得最慢。

被认为“弱小”的同学个个都涨红了小脸努力为自己争辩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見,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争论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疑惑在孩子们心中油然而生,他们的眼中透出强烈的求知欲,不解地疑问:“弱小”到底是什么意思?

【案例点评】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这篇课文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是激励孩子们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并没有把课文中对“弱小”的解释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与理解中搜寻对这个词的直观、感性的释义,体会不同语境中词语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自主解读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卢澜.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蒋独见.文学的自主阅读及教学目标取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篇12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课内的自主阅读, 教师的导入激趣要恰到好处, 既不能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使自主阅读失去意义, 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导入激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从情节入手, 采取悬念式导入;可以从情感入手, 采取激情式导入;也可以从问题入手, 采取疑问式导入等。课外的自主阅读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在自己广泛阅读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文章, 这一过程是师生沟通的大好时机, 更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阅读目标体系, 加强阅读过程指导

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阅读过程不闻不问, 相反, 学生的自主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内自主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 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放手让学生自由品读文章, 把阅读文章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又必须对学生每一次的阅读有具体的要求。在这一点上, 笔者认为钱梦龙先生建立的阅读目标体系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钱先生建立的阅读目标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阅读方式、阅读步骤和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分为音读 (朗读、背读) 、视读 (扫读、跳读、精读) 、抄读 (全抄、摘抄、类抄) , 阅读步骤分为初读感知 (对读本内容、语言获得整体的感受) 、辨体析题 (辨别文体、解析题意) 、定向问答 (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自问自答或相互诘问) 、深思质疑 (质疑问难, 把理解引向深层) 、复述整理 (复述文章要点, 整理阅读心得) , 阅读习惯则包括使用工具书和随手批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阅读目标体系完成自主阅读, 并适时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自主阅读要既体现多元性, 又体现目的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多元性阅读就是阅读不能单一地停留在某一类作品上, 而是要不断拓展阅读范围, 使阅读的内容多样化;也不能单一地停留在某一平面或某一层面上, 要在原有的阅读面上进行扩展和延伸, 使阅读的空间立体化。同时, 不仅要读文学作品, 而且要读科技、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 还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现代的作品, 而且要读古代的作品, 充分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化、阅读面的宽泛化, 阅读手段的丰富化。当然, 自主阅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 因此, 教师要做好指导,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方面, 教师自己要坚持长期阅读的习惯, 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 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长期阅读计划, 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

自主阅读要体现个性化,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绝不等于学生可以任意理解文意、无原则地自由解读文本,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 教给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通过查阅其他作品资料来理解作品的方法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上一篇:医德素质培养下一篇:城市文化特色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