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策略

2024-10-18

自主阅读策略(共12篇)

自主阅读策略 篇1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极大转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的纵深发展, 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由于在具体做法上尚无可以借鉴的经验, 尤其是对于学习对象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出路, 农村学校“80%学生陪着20%优等生学习那些永远也学不会的知识”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 探索一条新的教改思路, 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将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为切口, 重点说一说农村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课堂的组织形式。

课前:以“自学指导”为抓手, 让“预习”变为“自学”。

近年来, 有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前是否应该提倡预习的争论异常激烈, 但是, 无论何种情形, 只要我们将视角放置于“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这一争论就该息戈而改为该指导学生“预习”还是指导学生“自学”了, 其实, “预习”与“自学”之间并无质的区别, 直观的感受是, “预习”可能只是浅表的, 而“自学”可能需要向更纵深的方向去探究。

那么, 我们到底该如何系统地指导学生参与到自学实践中去呢?浅表的 (如查查字、词,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了解中心等) 大多学生还是能够去做的, 做完这些该再做点什么, 恐怕大多数农村初中的孩子都将面临困境了, 这时候, 老师的系统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 在系统教学“议论文”这一文体之前, 我们就极有必要先开设一节始业性的阅读导学课, 主要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笔者把将种阅读情境与阅读方法归结为“联想阅读法”, 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近联想 (课文的前后照应、过渡、内容所指等等) ”与“远联想 (类似的课文、类似的学习材料等等) ”, “纵联想 (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 ”与“横联想 (与其他学科交叉性的思维触发) ”;同时, 围绕议论文的相关专用术语 (如论点、论据、论证、观点与材料等等) 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讲解过程中宜以即将上课的课文为例。这样一来, 学生在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之后, 后面议论文自学工作就基本上能按照我们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了。

对于阅读自学而言, 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角色, 让自己反身变成学生, 以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心态参与到自学组织中去, 就一定能找到相应的方法, 并将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

课堂关键点一:选用巧妙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因疑施教。

进入课堂教学程序后, 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以怎样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来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中下学生为主) , 理科学科往往可以通过一两道习题就解决这一问题, 但语文阅读学习就显得比较难以把握了。因为它可能涉及到学生对课文的主旨结构的把握, 对值得品析的句子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对重难点及关键点的理解是否到位等等, 或许正是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太多了, 因此, 我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进而无从下手。因此, 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时, 还得归结到课文的教学重点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了:学生该掌握什么, 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 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我们常说“有的放矢”, 这里的“的”就是指学生的“疑”, 教师必须把这个“的”把握准, 做到心里有数, 教师的“教”才会有效。在《孔乙己》一文第一课时的自主课堂中, 笔者设计了“请你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话题说一句话”, 这一检查性的提问, 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按课标要求切中了课文学习的重点, 即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与分析;二是能通过问题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真研读过课文, 而不只是借助教辅资料敷衍课前自学;三是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激趣性, 能挖掘学生潜能, 使他们“有话可说”;四是通过这一问题的纵深发掘, 能将整个课堂学习内容连贯为一个整体, 使问题兼有课堂结构线索的功能。而提问中暴露的诸如“如何达到这一刻画目的”等问题, 又恰恰激发出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 课堂的行为的可持续性也因此而形成。

课堂关键点二:有效组织重点问题的合作讨论, 发展农村初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际交往智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明显地, 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明显低于城区, 如何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当前, 农村学校仍大量存在课堂重点问题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尤其是语文教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经常会陷入“僵局”。因此, 探索一条有效组织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的途径应是当务之急。学生之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无话可说, 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提问艺术存在较大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步骤入手:在自学检查中暴露的问题, 首先应引导学生自己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 因为这样的提问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最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当学生无法将问题表述清楚时, 教师可帮助学生修正与完善提问, 再提交给学生讨论, 在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的人文关怀, 即多以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设计提问;遇有个别学生质疑过于宽泛的情形, 教师应在短时间内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以“问题组”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经过这几个步骤,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必然为形成“为自己而学”的合作学习心理, 进而提高探讨的效率。

课堂关键点三:课堂教学环节落实自主与分层策略, 将“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无数的事实证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注意渗透分层思想, 是“面向全体学生”, 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然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怎样的将这样的思想落到实处, 却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难题。落实自主与分层思想的首先要明确“渗透”的指导思想,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教学步骤的实施都需要考虑到自主与分层。这里的“自主”是特指学生个体与群体在游离或半游离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与实践行为, 即包括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 这里的“分层”则是指教师能根据因材施教的方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提问、检测、答疑或评价。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做到“心中有分层”应该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关键。一方面, 我们可以将字词、文意、段落、中心、语言品析等内容设计成不同程度的问题以适应不同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学生;另一方面, 我们还可以将同一内容设计成难度或角度不同的问题群组以适应拥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个体。倘若再能辅之以不同层次的即时性激励评价, 那么, 我们的课堂就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了。

自主阅读课堂是母语教育工作者们长期探索的课题, 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 使这一课题在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缓解学生学习差异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切实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笔者仅作了点微不足道的尝试, 期待着以踏实的求真精神与同仁们一起踏出一方更绚烂的天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2]于漪.于漪与语文教育教学求索北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自主阅读策略 篇2

作者:佚名

2010-4-9 来源:教学论文网

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南昌市新才学校易群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阶段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我们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后推荐给孩子,引导他们去阅读,这意味着学生从人生一起步就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一个从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定会是一个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牢固、素养全面的人。本文主要阐述“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实验中所采用的最有效策略: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开展切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是每位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选编书目;有效指导;读书活动

一.课题提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抑或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98年4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95年8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我国台湾省于00年8月开始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划。的确,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一个在少年时代没有大量阅读过中外名著的人,他就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构建坚实的、宽厚的基础。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经历,无论他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肯定都会有过一个大量、专注阅读的阶段,肯定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二.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我们列出的必读书目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国儿童文学50年精品库》——童话卷、诗歌卷、散文卷、科学文艺卷、小说卷、故事卷;少年侦探易拉明科学探案系列——《神秘的脚步声》、《神秘的草房子》等10本;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奇境历险》、《绝路逢生》、《鲁滨逊漂流记》等6本;《中国儿童阅读文库》——小说篇、古诗词篇、散文篇;世界著名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童话365夜》;世界著名神话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童话故事集》、《红岩》等。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

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衢州晚报》、《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2.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

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a.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

b.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做得非常棒,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成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剪报本、摘记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故事报、新闻报、诗歌报、作文报、图案报、生活常识报、数学报等精彩纷呈,摘记内容丰富生动,值得积累,很有价值。通过评比“优秀剪报手”、“摘记小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在班内

搞个图书推销活动,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好书,再借给同学看,看完后讨论讨论。凡推销成功一人者可得10分,谁推销的多谁得分就高,根据得分高低评出“最佳图书推销员”若干名,实验老师要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当然《借书制度》得人人遵守,爱护书籍的教育必不可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损坏丢失照价赔偿”得警钟常鸣噢。

(4)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

实验班每学期都要组织“读书节”主题读书会活动,且各有侧重,三、四年级为童话系列;五年级为古典名著系列;六年级为了解中外著名诗人、作家与作品系列活动。而背诵积累中华古诗词活动则始终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

自主阅读指导策略探析 篇3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与探讨课题。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实施自主阅读?我们认为需要探索一系列内隐、外显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等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引发注意,使学生的心理发动机——理智和情绪的感受处于启动状态,从而形成阅读预期。

1.营造文化氛围,震撼学生心灵。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的渊源或现实的意义,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教师的导语、学生对资料的查阅以及相关材料的阅读,营造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或作者产生仰慕之感,使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有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厚的占位,从而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比如,教学《沁园春·雪》,教师就可介绍作品的发表背景和发表后在重庆包括对蒋介石所产生的震撼等,从而达到这一目的。

2.营造兴趣氛围,激发学习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就必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精彩的导语、精美的图片、影视片断、流行歌曲、经典音乐、网络传媒等,因为这些内容是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它融合着阅读的导向,所以,它在极大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创设了阅读课文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趣中生疑,在疑中生趣,让学生的探索潜能和阅读欲望有所指向。譬如教学《雷雨》一文,教师就可以通过介绍曹禺的年轻有为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雷雨》中的人物及关系,突现矛盾端倪,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3.营造目标氛围,确定行为指向。自主阅读强调把学生视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充满生命活力,但绝不是放任自流。自主阅读不是自己阅读,也不是自由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明确解读课文的目标,并依此制订阅读计划和方案。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追求,有了追求,学生的阅读就有了动力,语文课堂也就有了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形成学生共同的阅读指向氛围对提高阅读效果至关重要。

4.营造和谐氛围,调整求知心态。“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生自觉顺畅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平等和谐、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不强制化、不绝对化,不急不躁,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体会收获知识的愉悦。

二、启发诱导,把握阅读过程

1.指导初读。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大体思路和情感基调。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指导学生默读与速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步要注重对学生直觉思维的训练。

2.启发探微。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课文内容展开具体读解,教师指导学生逐段阅读,概括要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语句、语段,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言外之义;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评价课文内容和写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善于进行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3.教学鉴赏。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对课文内容进行评析判断,培养审美情趣与创造力。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所学课文的技法、事料、情感等进行迁移。运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观照社会、观照人生,使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获得深层次的体悟。

4.引导自述。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结果,准确、客观、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培养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拓展迁移和创新的能力。

三、反馈调控,培养元认知

教师利用反馈调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环节,应倍加重视。

1.提醒自问。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自问:学了什么?怎样学的?运用了哪些知识、经验和方法?效果如何?学到了什么?这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的基础。

2.点拨自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省察自己,校正阅读行为,使自我调控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3.指导自测。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关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课堂练习,进行自我检测,实现所学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内化与类化,培养阅读能力。

4.教会自结。一篇课文学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特别是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阅读方法,把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其他课文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巩固学到的阅读方法,养成自控能力和习惯,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四、自主阅读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阅读过程的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心智技能,而语文心智技能的训练与培养,需要科学的过程。有了科学的过程,才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才有精细的动作要素和合理的动作顺序。当学生的语文心智技能训练达到一定数量时,学生的动作经验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内化与类化。而这种内化和类化的语文技能,就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语文学习情景中,实现自我学习。故此,自主阅读指导要突出阅读过程的指导。

2.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在阅读一篇课文的完整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进行都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技能,而形成此项技能,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读解方法。 因此,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要以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为重点,充分实现教学的方法价值。在实现方法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知识价值、智能价值和品格(情感、态度、价值观)价值,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学法化的战略转移。

3.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自主阅读指导,应当着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体验、感悟和品味,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只有通过阅读体验,学生才能对文本意义有独到的理解和发现,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在这种阅读体验中丰富自我、扩大自我,得到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有助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能动的自主学习。这是因为体验只能是自我的,体验只能是主体的体验,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有了体验就会有自主性,就会主动去探究。只有在自我体验中才会有发现和创造,才会有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

4.加强教师的指导。自主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但在学生习练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予以适时的指导。如果只是“放羊式”的学生自读,那么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变成一种随意性、自由性的阅读。现代教学价值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指导过程具有教师培养塑造学生、学生获得技能与发展的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复合性。两者中任何一项教学价值的形成或表现过程,总以其他教学价值的形成、表现为条件。这一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积极主动地阅读;同时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必要的点拨与引导。课堂上的自主阅读更需要教师的指导,这也是当前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自主学习”必须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在语文新课改过程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一个突破点。每个教师的教学改革必须从这里开始,通过指导,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愉快地越过“万水千山”,尽情地享受“碧海蓝天”。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阅读策略 篇4

阅读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读、理解、表达、总结等环节。要让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记忆为主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是一项较为艰苦的任务。但老师不应坐视不理,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来减少小学生们学习阅读的兴趣,也不宜将答案标准化使学生们的阅读理解受到束缚和限制。这些做法不但会让小学生们缺乏自主学习阅读的兴趣,更会使他们丧失自主学习阅读的动力。

1.目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阅读的状况

1.1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主体被忽略

因为小学生们还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所以他们经常会出现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而且抽象记忆能力差。因此大多数的学校采取老师满堂灌的方式,即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一人进行全部的讲解,小学生们则因此只能被动接受阅读的知识根本得不到思考的机会,更不用提阅读之后的理解和感受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小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被剥夺,老师的指导权力被放大。因而会导致虽然语文阅读占据了小学课程的大部分课时,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的情况。

1.2 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被扼杀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们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才能驱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来,才能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然而,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却被怠慢了。老师在教授语文阅读时从来没考虑过怎样才能让这些小学生们的兴趣问题,而是过于注重课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小学生们对于这种毫无乐趣的课堂更加厌烦,严重的还可能是学生们放弃语文阅读,偏废语文阅读的能力。

1.3 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评价被统一

在这个速度领先的时代,社会对创造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突出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要求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小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渗透创造力的培养内容。然而,这种以统一的评价标准压制着小学生们的创造力,小学生的个性根本得不到凸显,每个人都处于统一的标准之下,创造力的积极性被打消,创造力也根本发挥不出来,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可能因此而提高。

2.加强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阅读的策略

2.1 还原主体,加以引导

既然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应该充分尊重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地位。老师要注重小学生们的对于文章的朗读,而学生在朗读文章中的主体性就表现为老师的朗读作为范本,同时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自己想象和感受文章中包含的情感,老师只需发挥引导的作用。老师更要关注学生自己对于篇章的理解,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阅读之后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才能注重于学生的想法,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主体性也显现了出来。由此,学生们在语文阅读课上的主体性就充分展示出来,学生们也会觉得此事关己,会认真地对待,才会自主地参与到语文阅读课堂中。

2.2 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是很多教育机构忽略的问题,而以母语为基础的阅读课普遍让小学生觉得过于容易,根本提不起学生们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更不会关注老师讲课的内容,对此老师应该采取相应手段,增加课堂的乐趣。例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再加上自己的挑选的内容进行教授,让学生们更加关注教学内容。更好的办法就是情境教学,例如在教授故事性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表演或者直接让每个同学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总之语文阅读老师应尽力而为,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利用各种现代科技让孩子们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产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愿望。

2.3 标准多元,发展个性

圆是最完美的图形,然而在当今这个个性突出的时代里,圆形需要被改造成棱角鲜明的形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经常会做出明确的教学评价,用“错”和“对”这样的标准,让小学们的思路受到限制,他们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发展,而标准答案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目中。对此,老师们应该意识到要增加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并积极鼓励学生们多角度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们的创造力,小学生才会自主地投入到思考中来。

总结

自主阅读策略 篇5

白远勤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堂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当然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从求知过程中去自主建构他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文本,发散思维。

对于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因此依靠有效地途径促使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尤其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潜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的阅读信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快速地摘录(录制)、方便地搜索。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晓世间理。如果可以将网络的资源和语文阅读练习起来,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探究阅读,这不但可以弥补现行学生阅读量有限,方法单一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而网络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仅仅依赖于“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些课文的背景材料为例。输入关键词通过有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便多达数百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材料,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

如教学《赤壁赋》时,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上网查找阅读关于苏轼一生文采风流的资料,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学生在利用网络查阅、搜集的时候,对《赤壁赋》的相关背景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在具体学习这篇文本时就事半功倍了。正所谓论世知人,知人论世。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苏轼在黄州的作品娓娓道来,对苏轼在作此篇赋的时候的心境描摹的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通过多媒体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哀愁的思绪,戴望舒用“丁香般的姑娘”等文字来表达,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如教授《边城》时就可以运用影视片段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再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完全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所折服,被朗诵者磁性的语言所吸引,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淡淡喜悦,淡淡的忧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学生无法通过平面媒介来体会文本,而多媒体可以直接立体的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等,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绘声绘景从而对情节和人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生语文课的兴趣,增添了教学效果。另外,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老师在网上搜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接着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有感情的诵读。继而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这样一番诵读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接下来的深层次的阅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自主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切磋,展示探究成果,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课外阅读的自主性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27—0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一规定是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对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策略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一、营造氛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和家长若能以身作则,经常与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为成人阅读时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对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能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和父母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班级中可开展“捐两本,看百本”的读书活动,每月换书一次,使学生拥有的图书合理流通,给班级图书角时常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室里,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乐园”、“知识小博士”等栏目,引导孩子上阅览室阅读。在此要特别提醒的是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能统得过死,学生爱读什么不爱读什么,应该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和个性发展,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

二、榜样激励。教师可向学生讲述马克思、鲁迅等一些伟人好读书、读好书的典型事例或请得益于课外阅读的同学谈谈读书体会,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随机在课堂上树立典型,当学生口中蹦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有的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孩子所不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予以大力表扬,这样便可在学生身边树立活生生的榜样。当然,语文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他(她)在孩子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经常给学生讲自己在这个年龄是怎么学习的,我给学生强烈而又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像你们这么大时我就已经喜欢上了阅读,因此,我想你们一定也能感觉到我年幼时那种乐趣。这样一个角色原型很可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并伴随其整个人生。

三、延伸拓宽。课内抓根固本,课外大量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配套拓宽、延伸课外读物,或利用阅读课重点推荐部分篇目,达到“学一篇带多篇”的目的。在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像这样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一下著名的《安徒生童话》,它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启迪。”又如学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可让学生读一些游记,从文体的角度进行拓展。还可以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切入,如学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普及本)。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训练重点的角度拓展,如“事物与环境”这一章说明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密切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授课后可要求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找这种“联系”和“变化”。

四、以讲促读。每节课前坚持两分钟演讲训练,按学生的座位顺序或学号轮流进行,话题主要来源于课外读物。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诗朗诵、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比赛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可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成功地增强他们的阅读动机。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成功的经历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样以说促读、以读助说、读说并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以写促读。在每天20分钟的午间读报课与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勤写读书笔记,勤制阅读卡片,并以读书笔记展评的形式进行评议。评议时,既要讲“量”,又要重“质”,并把评定结果与学生语文成绩挂钩,作为期终阅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自主性阅读及其实现策略 篇7

真正有效的阅读,其实都是自主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是教师预设的,但在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中,现实的阅读目标、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和控制的,完全可能出现跟教师的预设不一致现象。就是说,自主性阅读是任何积极、有意义的阅读都必然具备的内在品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阅读自主性程度的不同就会带来阅读效果的差异。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必须创造条件尽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基于以上理解,根据自己和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要实现学生自主性阅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阅读愿望、兴趣和要求,愿意主动去接触文本,领会文本意义。《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机,反复强调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小就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阅读动机是以阅读需要为基础的。阅读对象的召唤,阅读目标的要求,阅读情感的激发,阅读乐趣的感受,阅读成功的体验,教师的诱导等等,都会产生学生的阅读需要,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展开阅读活动。自主性阅读离不开外发性动机的激发,但更强调内发性动机的培育。阅读教学如果不是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上下功夫,不是让学生充分去感知文字信息并进行积极的思维与体验,而是依赖于影像媒体的刺激和帮助,依赖于教师的高谈阔论和声泪俱下的表演,阅读还是阅读吗?是读媒体还是读教师?真正有生命力和开发潜力的阅读动机来自于阅读活动过程本身。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认识到阅读的现实价值和可能价值,那么就会把阅读当作一种追求和享受。北京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说:“真正的阅读兴趣首先来自于对读物本身的领悟和发现,其次来自于成功的喜悦,第三来自于阅读成长的实际运用。”[1]可谓是经验之谈。

第二,让阅读对象具有可读性(或可感性)且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适应,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发展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2]布鲁纳有句名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教学应当把适合需要的最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学生。如果文本语言优美、生动凝练、耐咀嚼,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境,充满理趣与情致,富于人生的启迪,而且需要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方能理解和领悟,即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略高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期待视野,使学生每读一篇皆有收获和满足,生活经验得到丰富,人生境界得到拓展,人格得到提升,那么学生自然愿意读、乐于读。阅读教学必须注重阅读对象的价值取向,加强课程与教材的开发,既根植于现实,又面向学生的未来。

第三,基于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展开教学。由于阅读需要经过由文字符号的辨识到意义信息的转换,再到理趣与情致的感悟,所以学生必须具有对文字符号的解码能力,尤其是汉语言“语境定义”的特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阅读经验的问题,需要学生相应的认知图式和背景知识,且能够顺利被激活和调出,与文本信息积极作用,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整合。阅读教学的全部努力都必须以学生的阅读图式为前提和出发点,同时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策略性提供必要的线索和辅助信息,使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实现阅读目标,发展阅读能力。

第四,帮助学生获得适合当前阅读的策略。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减少学生对教师和影像媒体的依赖性,逐步回归学生阅读的自然本真状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学会表达,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阅读策略的知识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的阅读策略,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阅读经验的发现与积累,另一方面也来自他人的示范、启发和传递。如果学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阅读策略和实践经验,阅读起来就会驾轻就熟,提高阅读效率,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发展。经验表明,阅读策略如果能融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就会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那种脱离学生阅读活动机械灌输阅读方法的教学,往往效果不佳。

第五,给学生必要的心理安全和心理时空的自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应当完全拥有独立而自由的思维与体验的广阔天地,他们不必因担心被别人否定而顾虑重重,也不必因害怕教师批评或因自己的浅薄被人耻笑而诚惶诚恐。他们可以尽情地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和辩论,尽情展示自己的心智,表现自己的个性,尽情释放久蓄的情愫、品尝精神的“佳肴”,尽情饱览文本“秀美的春色”、享受审美的乐趣。阅读教学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与宽容,给予他们充分思维、自由体验和尽情表达的时间与空间,这是阅读本身的需要。

第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元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阅读活动与过程根据阅读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作出自我判断,已经读出了什么,还需要怎样的努力,能够心中有数,从而积极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和策略。这是任何有效阅读都必不可少的,也是任何他人都无法取代的。这种自我反思和调控意识,来自有意义阅读目标的召唤,来自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是许多优秀学生成功的基本经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让学生“自测”和“自结”,因为学生自测和自结的成果不仅真正属于学生自己,而且还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和推动力。

第七,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阅读,有坚持的耐心和意志。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体验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收获。这种专心、耐心和意志,一方面靠学生自身的理智感和阅读习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阅读目标的激励、阅读过程的乐趣以及阅读结果的鼓励。思维活动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使阅读过程具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作为一种体验,又伴随着情感,也一定充满着体验的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阅读一定要有效、有成果,只有学生强烈感受到自己的智力成果,而且能够有机会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得以展现自己的成功和自豪,他们才会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张定远《全国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1999.8。

浅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 篇8

一、构建阅读模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让学生“被动”学习的阅读教学结构。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我尝试着构建了这样的自主阅读模式“尝试自读—合作交流—质疑问难—讨论释疑—深究赏读”。尝试自读, 是让学生通过自由阅读, 读通课文, 读懂课文的大意;合作交流, 是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流, 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是学生通过自读、交流后, 将还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质疑, 是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列出重点和普遍性的问题, 先小组讨论, 后全班交流, 教师从中引导、点拨;深究赏读, 是对文本的重点内容精读、有感情的朗读, 甚至练习背诵或练写等。

在这一模式操作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时时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通过质疑、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等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要及时给予评价, 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期待我成功”, 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 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这样让学生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参与中感受到“我能行”, 进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二、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原动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 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课堂上, 我们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 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在教学中, 教师应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要做到“蹲下来”与学生交流, 倾听学生的发言,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 提出不同的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或作出的“怪异”回答, 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细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从而激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探究, 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智慧的潜能。

其次,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 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质疑, 这样既能对不同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摸底了解, 又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个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即使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较肤浅也不能讽刺学生, 而应该多启发、多鼓励, 引导学生提出价值更高的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提炼, 设计成精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会学习方法, 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要求学生个体对文本的阅读要有主动意识和反应。而学生如何阅读, 就涉及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方法的获得, 除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习得以外, 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训练和培养。

1. 教给自主阅读的方法

通过实践探索, 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阅读方法:一是自读, 即让学生自由阅读, 读准课文中的生字, 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并初步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查阅, 即查阅工具书、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三是批注, 即让学生结合重点问题, 给文中重点词句、精彩片段作简要的评点批注, 品读课文;四是质疑, 即学生在自主读书、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做上记号, 提交小组或班级交流研讨;五是赏析, 即赏析好词佳句, 朗读品评, 练习感情朗读。

2.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在认识、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自学能力也会有差异。面对学生个体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相互学习, 共同解决。小组交流时, 一般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先发表意见, 这样能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难度较大的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交流, 这对组内其他学生能有所启发。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组员取长补短, 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篇9

一、自我阅读评价, 激发阅读兴趣

自我阅读评价就是教会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查。

正确地评价自我阅读水平,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行为习惯和能力, 当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阅读水平正确评价以后, 教师需要继续关注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在这方面,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和阅读时的行为习惯进行简单的调查, 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喜好,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或者文章,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进行自主阅读。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欲望, 阅读的意识就会加强, 阅读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自我阅读定向, 拓展阅读视野

1. 明确设定阅读目标, 做好自我阅读分析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设定阅读目标时, 针对自己的阅读水平来设定短期或者长期的阅读目标, 这样才能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 并且做好自我阅读分析。

2. 切实制订阅读计划, 做好自我阅读归纳

为了摒除学生在阅读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订切合实际的阅读计划, 包括每个学期所要阅读的文章数量, 并且坚持每天定时、定量阅读等。还可以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内、课外阅读档案, 其中包括阅读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 阅读文章时的发现、感悟和困惑, 做好自我阅读归纳。

3. 合理安排阅读任务, 做好自我阅读总结

学生是自主阅读的主体。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自己在阅读中擅长什么, 盲区又在哪里, 以便了解自己真实的阅读情况。当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 就可以扬长避短为自己安排合理的阅读任务, 同时做好自我阅读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阅读定向, 才可能更加有效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自我阅读鞭策, 增强阅读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材料以及自身的阅读水平, 用自己的角度和眼光设身处地去体会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 整体感知并全面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建构文本意义。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介绍的几个小方法来不断推动学生进行自我阅读鞭策。

1. 课间朗读增强信心

要求学生挑选一些自己比较喜爱的课外读物、时尚短文、经典作品等, 利用课间向全班朗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 还能让学生开阔阅读视野, 逐渐锻炼阅读欣赏的能力。同时, 学生在朗读交流探讨中得到肯定与鼓励, 不断增强自主阅读的自信心, 达到自我阅读鞭策的目的。

2. 推荐名篇提升能力

要求学生之间每星期互相推荐一篇优秀文章并写出推荐理由, 那么学生就会为了写出合理的推荐理由, 主动去寻找课内、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文章深层次的内容。另外, 要求学生相互之间对所选文章进行比较和鉴别。

3. 小组合作阅读考级

阅读考级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阅读能力考核。鼓励学生对相互之间在阅读中的态度、状态发表意见, 帮助自己以及他人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改进。这种做法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 有效推动了学生自我阅读鞭策。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的这句话让我们明白, 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 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和阅读自信心。而且, 实践也充分证明, 阅读经验的积累是一个人自主阅读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越丰富, 阅读的快乐体验就越强烈, 自主阅读的心理需求就会越高涨, 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得也就越快。教师要随时随地教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构建、自主运用等学习方法, 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孙艳花.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阅读策略的背景[J].文学教育 (下) , 2015 (02) .

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篇10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课内的自主阅读, 教师的导入激趣要恰到好处, 既不能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使自主阅读失去意义, 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导入激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从情节入手, 采取悬念式导入;可以从情感入手, 采取激情式导入;也可以从问题入手, 采取疑问式导入等。课外的自主阅读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在自己广泛阅读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文章, 这一过程是师生沟通的大好时机, 更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阅读目标体系, 加强阅读过程指导

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阅读过程不闻不问, 相反, 学生的自主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内自主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 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放手让学生自由品读文章, 把阅读文章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又必须对学生每一次的阅读有具体的要求。在这一点上, 笔者认为钱梦龙先生建立的阅读目标体系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钱先生建立的阅读目标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阅读方式、阅读步骤和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分为音读 (朗读、背读) 、视读 (扫读、跳读、精读) 、抄读 (全抄、摘抄、类抄) , 阅读步骤分为初读感知 (对读本内容、语言获得整体的感受) 、辨体析题 (辨别文体、解析题意) 、定向问答 (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自问自答或相互诘问) 、深思质疑 (质疑问难, 把理解引向深层) 、复述整理 (复述文章要点, 整理阅读心得) , 阅读习惯则包括使用工具书和随手批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阅读目标体系完成自主阅读, 并适时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自主阅读要既体现多元性, 又体现目的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多元性阅读就是阅读不能单一地停留在某一类作品上, 而是要不断拓展阅读范围, 使阅读的内容多样化;也不能单一地停留在某一平面或某一层面上, 要在原有的阅读面上进行扩展和延伸, 使阅读的空间立体化。同时, 不仅要读文学作品, 而且要读科技、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 还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现代的作品, 而且要读古代的作品, 充分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化、阅读面的宽泛化, 阅读手段的丰富化。当然, 自主阅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 因此, 教师要做好指导,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方面, 教师自己要坚持长期阅读的习惯, 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 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长期阅读计划, 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

自主阅读要体现个性化,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绝不等于学生可以任意理解文意、无原则地自由解读文本,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 教给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通过查阅其他作品资料来理解作品的方法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自主构建的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自主建构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60-01

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这里的自主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自主,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主要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文本内容的重难点确定的,但应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建构,不是将知识以成品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统一的信息储存过程,而是学生通過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感受、感悟、理解、体验和特定背景下的心理加工,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呢?

策略一: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相链接

(1)拓展文本资源,将文本与孩子的认识结合起来。 任何一个文本的内容都诞生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要缩小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就必须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包括文本内容的年代、社会环境、文本中涉及事物以及作者自身的情况等。在教学中,学生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包括两个过程:一,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可以通过上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搜索,也可以阅读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二,教师收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适度有效的补充。教师备课时收集相关的资料,即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又是为了弥补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前收集到资料,而且学生对于材料的甄别能力不一。比如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有趣的课文,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但在动物界中,除了这3种动物,其他动物的尾巴也各有妙用。课前可以发动学生到网上、图书馆、自己的课外书上去查一查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上课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讲述一些动物形念各异的尾巴:鲸的尾巴能推动其前进;飞鼠的尾巴是方向盘;鳄鱼的尾巴能当武器等,孩子们的视野一下子被拓宽了,知识面也更丰富了。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续编课文:小壁虎又问哪些动物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一拓展让学生将收集的课外知识得以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对动物尾巴作用的认知,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表达能力。

(2)借助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进而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是总的来说,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因为具有这样的思维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教学媒体来缩小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①运用教学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画。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节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课件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消除了与文本之间的隔膜,从而更积极地、更有效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图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②利用实物演示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走进课文深入,体悟课文意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策略二:促进阅读构建的沟通策略

(1)情境创生。这里所说的情境,是人为优化的促使儿童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一般来说,有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它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的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能主动进入语文阅读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让他们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2)语言渲染策略。这种策略是指教师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模拟、夸张、生动地表述,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体现出作者与教师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产生与教师、文本共通的情感反应。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明晰、富于感情:语调谦逊温和,抑扬顿挫;速度上缓急有致;风格上刚柔相济,或庄或谐,如拉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这些语言激发起的美感能使学生如沐春风、或浮想联翩、驰骋想象……表现出“感人的力量”,拉近学生与文本世界的距离。

(3)诵读感悟策略。通过对文本有感情的朗诵、朗读,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一篇文章学生若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就表明他们的情感已经融入文本。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多读几个来回,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接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避免枯燥的讲述。

(4)演示操作策略。演示,就是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模仿、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做中学、做中体会、做中感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演示操作策略能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变文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特定情境中,见其人,暗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身临其境巾体验与陶冶情感。

(5)合作交流策略。合作交流是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来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策略。通过交流,可以让一些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美]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自主阅读策略 篇12

1. 自我管理阅读思维过程和结果

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条件,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让学生从“要我读”状态转变为“我要读”的学习状态。此外,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采用基于问题阅读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开展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在英语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合理地使用自主学习策略。而就具体的步骤和手段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展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疑问之处,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再进行阅读,从而保证在阅读过程中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时刻检查自己对于文章中心的把握情况,并对于这个思维过程加以分析、总结和比较。

例如,在学生开展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就“如何才能把握这篇阅读的中心思想?”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学生可以借助这篇阅读的整体结构来把握其中心思想。一般而言,阅读中每段的中心思想常常由主题句来加以概括和表达,而段落中的主题句又往往存在于每个段落当中的首末部位,也可能存在于每段的段落中间。

2. 分析和评价自己的阅读风格和策略

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在英语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获取自身的实际感受来实现自身英语阅读方法和策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而使自己可以对所读材料的理解程度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达到提高自身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实际上,这一点在心理学中也有所体现。心理学普遍认为,当下的阅读教学往往更加侧重于认知的过程,而对于认知的结果则很少考虑,这既包括形成知识的过程,也包括学生自身质疑、提出假设和思考的过程。而在学生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改进和调控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那么学生很可能在课下花费若干小时的时间搜集、整理和归档所需的各种资料。而在这个过程,学生的推理能力、抓重点能力、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阅读技能都将得到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分析语段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英语语句。如对于下面这句话的理解:“I have a friend named Li Ming who owns a beauti-ful pencil.”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这句的主要结构进行剖析,即主谓宾的构成,该句实际上的主要结构就是:“I have a friend.”,而剩下的其他部分,如namedLi Ming和who owns a beautiful pencil实际上只是起到修饰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切实提高自身分析英语的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自我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确定自己可达到的阅读目标

正所谓,“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学生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设定清晰的目标,就不可能达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而就具体做法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1)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度地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目标,从而使学生明确自身的阅读方向,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通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其英语阅读能力必将有所提升。(2)在为学生讲授有关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有关阅读方面的目标时,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国家阅读速度的统一标准,并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要尽量向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阅读标准靠近。(3)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实际情况,制定有关英语阅读学习方面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为掌握英语阅读的基本技能,可以理解一般难度的英语文章。而远期目标可以是掌握中等及以上层次的英语文章,并熟练地得出文章布局的构架等。

例如,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英语阅读目标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英语阅读的基本技能,实现对于中等难度的题材文章的理解和阅读,并要求阅读速度至少为50词/分;第二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阅读技能,并对高难度的阅读技巧有所掌握,对中等及中等以上难度的题材文章进行理解和掌握,且阅读速度要至少为80词/分。又如学生在学习初中英语教材中introduce及其相关扩展单词intro-duction、introducing、introduced等的识记时,就可以通过灵活的记忆方式,即通过制定短期的实际目标计划来完成对单词及其释义的记忆。通过这种阅读目标的制定,可以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硬性要求。

上一篇: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下一篇:基层组织建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