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2024-05-26

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共12篇)

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1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 在课前, 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 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 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 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 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 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呢?

一、师生课前准备, 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批注。课堂是在预设和生成中发展的, 课前批注就是一种预设, 在预设中,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和学生一起对文本的批注进行心灵对话, 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特点等的基础上, 才能运筹帷幄, 这样也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爱莲说》中有“菊, 花之隐逸者也”一句, 对“菊”的批注为“隐士”, 《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句, 教学中将两者联系起来, 结合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对“菊”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就显得稳当多了。

其次是学生在课前的批注。学生在课前进行批注才能让“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文章变得“一览众山小”, 才能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去“删繁就简三秋树”, 才能将疑惑述诸笔端, 再在学习中提出问题, 以便探究, 获得解答。就学生批注而言, 第一步要通读课文, 总览全篇, 即要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为何而写、怎么写、从哪里批注、如何批注。第二步则要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 即要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如阅读《变色龙》, 对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变”是如何变化的, 有几次变化就需进行批注;《背影》中父亲几次穿越栏杆的描写也需进行批注, 诸如此类。第三步则是细读文本, 多角度批注。如《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 为何要用“排”而不用“摸”, 孔乙己此时心里怎么想, 他为何要这么做等, 对这些不懂的地方要做好批注。最后则是要在自我阅读中找出自我感悟的部分, 即通过上述步骤后, 再细读作品, 从中生发出自我的体悟而进行批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何如此感人肺腑?“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为何牵动游子之心?诸如此类都可进行个性化批注。

二、课中对比, 在对比中探究

课前是准备, 课中批注则是展示自学成果、张扬个性、共同探究总结的过程。在课中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 首先要确定目标, 指明重点。课前阅读中的批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或者自我计划进行的, 但这不一定和该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需出示课时目标, 指明重难点, 让学生和自己阅读中的批注进行对比。如《孔乙己》的教学中, 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重点, 但教师揭示了这一重点后, 就要引导学生看自己的批注是否突破了这一重点, 有哪些地方做到了, 哪些地方还不足, 然后再进行阅读、讨论, 如此步步为营, 方能奏效。

其次教师要做好示范, 适时点拨。批注是一种阅读方式, 一开始学生并不一定会批注, 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批注。教师可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如教学《雪》, 第一部分批注为“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第二部分批注为“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对“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批注为“勾画出雪孤独不妥协的姿态, 有动感, 有斗志, 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在示范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点拨, 让学生“拨云见雾”, 如对“排出九文大钱”一句批注为“来之不易;大钱少;拘谨迂腐又那么善良朴实”。最后要引导学生之间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对比赏析, 在展示和交流中求同存异。

三、课后批注反思, 提高阅读能力

其实, 课后反思是一个对比生成的过程。首先, 对比是将自己的阅读批注和教师、同伴之间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找出不同点, 再形成自己的体悟。如“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在自我阅读中批注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课后批注为“苦闷抑郁而激荡万千, 脱苦闷而多信心”, 虽然在意思上相当, 但后一批注结合全文来对该句进行分析, 更加深入。其次, 结合文本的内涵和自我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批注。阅读本身就是充满个性化的行为, 如果说课前阅读是初步认知状态, 那么课后反思就是升华。在这个升华过程中, 更多的是要加入自己的个性成分。如有的学生对“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批注为“流浪的心声, 漂泊的哀叹, 几时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后来方知这是一个从远方来这里读书的学生, 也由此可见批注式阅读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多点勾画, 多些发现, 多些感悟, 让批注式阅读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2

一、利用音乐来开展阅读教学

高效的教学,建立在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基础上,基于中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教师可以选择利用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匹配相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在良好配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感官与情感的双重渗透和体验,从而获得对阅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教学效果的优化。举例来说,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就能够先下载一些悠扬的音乐,再在课堂中播放《乡愁》的朗读版本,悠扬的音乐,奠定淡淡的哀愁基调,播放完成后,再为学生介绍相应的背景,开始学习分析课文,从而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恋恋不舍情怀,这样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基准,选择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借助外部资源帮助学生尽快集中阅读的注意力,这样后续的教学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二、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成效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但教师要避免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必须从已有基础和经验出发。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在逐步的发展,教师在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感知能力,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与图形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的机械式阅读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深化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来探索,主动提出问题,自己来分析问题,找寻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在《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相关气象的知识了解不深,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必定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时,教师可以联网播放关于《看云识天气》的相关视频,将抽象的课堂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来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活的常识。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的文章,有很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人物,和逻辑分明的故事讲述,此类文章的特点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自读自演进行体验式阅读,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将文字变换为场景来观摩探讨,这样不仅能够深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中,文中刻画出邹忌、齐王、妻、妾主要角色,通过语言的表述讲述了一则启发性的故事。初中生活泼好动,穿越也是现在热门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这些角色,注意引导他们对语气和角色的思考,从而理解文字的内涵和深意。他们对于这种角色扮演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也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效果。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感受文章精髓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在灌输知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放手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那么,在这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碰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内容不熟、文意深刻的文章。越是这样的文章,其韵味和内涵往往越深厚,教育意义也越深刻,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主的分析和挖掘相关的知识。以《乡愁》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深刻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和归纳,换位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及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景。

五、创新教育方法,对学法进行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与教师的教育方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充电、钻研,创新教育方法,开展针对性的学法指导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多关注时事社会,将教学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3

【关键词】感悟;感悟式教学;感悟式特征与策略

感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创新、感悟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征

(一)学生主体化,情境生活化

感悟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感悟多样化,课堂动态化

多样化和动态化是感悟式教学的内在特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共振多赢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不是结论,结论只能是而且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探讨的产物。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这里没有唯一,只有真实与合理,并且允许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多样化的情感感悟,人人都有话语权。在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师生间思想、情感在互动碰撞中被理解和吸收,进入更高的认知层次。

(三)角色多元化,知识实用化

在感悟式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并且要做到及时转变角色,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作为情景模拟的设计者,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和感悟。第三,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在课堂讨论中适时的加以引导。教师在把社会典型或社会热点浓缩成短剧引进课堂的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进入社会,使之切身体验、感悟、思考,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使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二、感悟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创造感悟的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比如在讲授《好习惯受用一生》中的《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节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习惯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我设计了小品《小琳的一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对小琳的上述习惯进行分类,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感慨最深的是,小琳没有做到劳逸结合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等影响到了她的思维发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通过播放影音作品,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2.积极营造轻松环境,激发感悟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中放松心理,主动参与感验。

讲授《悦纳自己》时,将课堂设置成一场座谈会。上课开始时,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向大家介绍同龄人《小明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是座谈会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毫无拘束地道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体验。此刻,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教学目标也就在“聊天”中轻松实现了。所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才能激发起学生感悟的热情。

3.引导学生主动设疑,拓展感悟的深度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于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感悟的深度,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适时共享探究成果,实现感悟的价值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使之成为今后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感悟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4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点

简而言之, 感悟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生活为源, 以内化为宗, 以引导感悟为教学活动特征的一种语文教学理论和操作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文本整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传统教学经常将一篇文章进行肢解, 逐字逐句进行分析, 考试时也是断章取义, 破坏了整体意义和美感, 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人文熏陶的功能。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境、思想、情感等没有感受和领悟过, 只能死记硬背, 教学效率低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 都不可能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当然,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可点拨学生选取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作为感悟点, 但一定要基于整体的把握。

2. 阅读个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作品, 每个人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角度,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阅读是读者作为感性个体与文本的精神遭遇。既然是遭遇, 就不会有标准答案, 有时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在阅读考试时, 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只要这个理解不牵强附会。

3. 学习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长期以来, 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给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思路, 限制学生的思考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 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无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规律、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的教学将造成主体错位, 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 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 而与自己无关, 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谈何“教育内化”?以别人的“感”使学生“悟”, 甚至用别人的“悟”取代学生的“悟”, 这是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 而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就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

二、感悟式教学实施策略

要实施感悟式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感受的前奏。叶圣陶先生曾对吟诵 (读) 大加赞赏:“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读分两种:默读和朗读。先默读后朗读。“先默读”是因为文章需要潜心揣摩品味。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后朗读”是要体现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鲁迅的杂文与朱自清的散文, 那是完全不同的语气、风格。朗读时要求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但是“有感情”是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的, 要防止矫揉造作。摒弃齐读, 因为齐读压制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读, 尤其是名篇, 更要反复读, 才能品出个中味。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学生默读一遍, 他们说这是范仲淹给友人树功德碑, 再读则感受到了洞庭湖壮阔的美景, 三读才体会到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2. 视听

中学生的感情日益丰富, 感性认识还是占主导地位。为了诱导学生感悟作品, 可播放一些相关的音像制品, 让学生用眼睛去关注, 用耳朵去倾听, 用心灵去体验, 用情感去触摸。这样, 语文学习就告别抽象走向形象, 由片面走向立体。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相关的音像制品是语文课程资源, 要积极开发。在2010年中央电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大型赈灾晚会上, 众明星朗诵的诗歌《在一起》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诗歌本身写得并不很好, 另外众明星的朗诵水平也参差不一, 但演出效果如此之好, 背景音乐和视频功不可没。可见, 音像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适时播放满文军《懂你》这首歌的MV。视频中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的感人画面、孩子们长大离去时母亲依依不舍地沿铁路追赶的镜头……一下子就把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了, 对“背影”的理解水到渠成。

3. 写作

当前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是没话说, 写出来的东西看不到个性甚至人性。这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在写作文之前, 教师就定下种种规矩, 再加上刻意提高政治思想认识, 使得写作与生活脱离太远, 学生养成了抄范文、编故事、做“八股”的恶习。感悟式教学要求正视作文教学规律, 首先促使学生有话说、想说话,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的初级阶段, 鼓励学生以生活为源, 不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不管立意高低, 甚至不顾标点符号, 随着自己的意识流一泻千里。让学生的思想经常像脱缰的野马般奔放,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体验和思考。随意写阶段取得成效后再规范修改, 先放后收。这样, 既能让学生享受写作的畅快, 又能保持文章的个性, 符合写作规范。考试时减少命题作文, 提倡材料感悟作文, 不拘格式, 这也是现在中考和高考的趋势。

4. 演练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言语实践的过程, 也是一个实践─感悟─内化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 语文教学才有生命的活力, 学生才觉得语文学习有乐趣。在语文教学时, 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独具个性化的改编、应用。如办墙报校刊、文艺演出、作文竞赛、文学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体验合作与应用成功的喜悦。例如, 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让学生改编成话剧;教学《安塞腰鼓》时观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练习打鼓, 学生的表演可圈可点, 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言语结构,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文字惟有“入于耳, 根于心, 布于肺腑, 而发乎四体”, 成为自己的言语, 语文教育才算到位了。

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5

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2012年,《高效课堂以武汉为例》第五协作小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市教科院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同心协力,抱团前进,武汉市小学和常青实验小学率先示范,给各校课题研究工作展示了研究成果,并提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参考。我们开发区三角湖小学围绕课题《小学语文典型段落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年段教师齐参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改进,和分享,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年段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外聘专家和全校语文教师的高度认可,语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下面,就我们的课题研究所得的体会具体汇报如下:

一、统一了思想,探索出了以“预习单”“学习单”“检测单”三单教学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小学语文典型段落》的课题研究有模式可循,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学生们在课堂上都“动”起来了,课堂处处有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分享,情感的飞扬。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了对中年段总分式典型段落的教学策略研究,系统归纳总结出了中年段阅读教学中总分式典型段落的教学方法。以读带学,以学导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明显进步,三年级语文参加全区学业质量监测成绩喜人。

三、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组教师定期活动,分享课题研究经验,并积极开展研讨课活动,个别教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参加市区级优秀案例、论文评选取得好成绩。

感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篇6

[关键词]感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文章的朗读,通过朗读的训练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且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流利,朗读的要有节奏感,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字词的进行准确的理解,纠正自己的发音,吐字清楚,在整体上显得阅读非常连贯自然;然后在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在充满感情的世界里进行文章的朗读,可以感染每一个听者,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追求。

“以读为本”,这不是要求学生一遍遍的在那朗读,这不是主要目的。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该怎样去读,为什么去读,怎么样才能多好文章。让每一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问题,不管是文章的句式、语音,或者是文章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记录下来,待朗读完之后一一进行讨论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的体会文章的内涵,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明白文章句式怎么表达才会更加合适,知道了写作需要的各类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领悟文章的精妙所在。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不断地积累语言素材,从这些文章中学习大量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只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在阅读中去感悟内涵

对于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朗读上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的结合,在朗读中去感悟文章的内涵,只有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有所体会和感悟,才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小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经过大量专家学者仔细推敲而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学生从中也会受到启发,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要积极的进行引导,发挥教材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朗读,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去领会其中的含义。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精细的罗列出重点,去除啰嗦的内容,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层次感,让每一位学生去感悟、积累、运用。并且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阅读的延伸,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而积累的过程是很漫长的,需要长时间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阅读的积累。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方法运用的对象有所不同,也没有一定的可比性。当代社会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积极地倡导学生去进行朗读,减少课堂的拘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让学生去把握语言的积累、运用,掌握阅读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阅读的教学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模式,避免传统的单调、乏味,让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获得乐趣,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好处。对于阅读的方式在不同的角度下,所展开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根据阅读目的、阅读速度、阅读意图等各方面因素,其阅读的方式也是大不相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角度都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形成自己对于文章的感悟,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知识就会更加的丰富,对于自己表达能力也会大有帮助,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四、发挥阅读的自主性,放飞自己的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在,这需要语文老师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做好各个方面的训练。但是说到底还是要以教材为主,让学生去积极地进行阅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通过和语言的接触,来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可以与作者的真实思想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本质,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发挥了孩子课堂主人翁的地位。语文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这不是要求我们去漫无目的读书,而是要求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其中的美好,品味其中的内涵,这是一种欣赏性阅读。所以说语文阅读教学要想有所提升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的内涵,感受其中的韵味,对于语句和字词进行深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去进行阅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描绘心中的美景,这样一来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流露出孩子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魅力的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浓厚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的内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掌握文章的技巧,不断地积累语言。阅读教学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强教育才能不断进行创新,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由此可见,阅读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贯穿着教育的全过程,我国必须大力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进行阅读,让每一位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模仿,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3.

[2]田瑞云.《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J].2002.

作者简介:兰珠萍,女,畲族,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红旗学校任教,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体验式小说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篇7

角色体验以小说的角色为参照, 掌握该角色规范, 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学生把握小说文本意义, 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去, 与人物同呼息、共命运, 设身处地融入角色进行体验。主要有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

言为心声, 对话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 必然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把握语境, 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参与并进入独特的情感体验, 从而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不同角色性格的理解, 做到形神兼备。如《荷花淀》开始部分采用男女两人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直观感觉到水生夫妇形象, 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在小说的后面部分就安排五名女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 感悟到一群妇女偷偷摇船去找丈夫, 共同回来, 七嘴八舌地谈论着, 极有生活气息的场面。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味文本的情理, 在愉悦的情趣中领悟小说内涵和语言的魅力, 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感受心灵的震撼。

另外, 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或一个片断编排课本剧, 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这对小说中所表现的种种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细致入微地品味、体验、揣摩和猜想。因此说角色体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 生活阅历及想象能力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去认识、开掘、补充, 来达到积累知识、锻炼思维和提高想象力。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小说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互动体验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想象、互考、评点、批注、合作探究、质疑、表演等互动体验的阅读方式, 有效开展“动脑思, 动口议, 动手写, 动手做, 动情读, 动眼看, 动耳听”等互动体验活动。从中达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

如《祝福》共同探究“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核心问题。学生进入文本, 互动体验得到见解丰富的多彩答案:自杀、冻死、悲伤而死、恐惧而死、孤独而死、憔悴忧郁而死……然后引导学生追根寻源, 分析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态度, 品味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最后通过讨论、辩论、质疑等互动体验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移情入文, 调动自己的经验与作者对话, 使同学们重视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的独特体验, 从而领略文本意境, 感受文本精神———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元凶, 而鲁镇的人只是充当帮凶而已。

另外, 把小说搬上舞台, 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也会因此大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说《药》对剧情进行体验改编成课本剧, 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体验品味之际, 学生往往能全身心地沉浸于人物境界之中。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涵, 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享受到互动体验的乐趣。人人参与互动评点表演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切磋, 允许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既活跃思想又能开发智力。

影视体验同学们通过多媒体对课文小说改编成的优秀影视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参与体验, 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从而进行更大范围的学习和探讨, 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和整合知识。既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又为学生创造多信息交流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把小说中静、动、声、形、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给同学们创造出更逼真的体验。它以开放的学习心态和轻松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强烈兴趣和热情, 从而让经典的魅力滋润学生心田。

小说阅读教学关键是解读文本, 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语言艺术的欣赏。而对于难以解读的内容, 则可以借助影视体验帮助解读。如《阿Q正传》的叙述语言不易理解, 借助电影就很容易理解阿Q起名缘由及其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由于电影中阿Q个性化的语言被演员演绎的惟妙惟肖,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小说幽默夸张的语言特点。所以说以影视作品作为小说阅读的迁移和深化, 为同学们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理解文本。

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8

一、情景体验策略

语文阅读中的情景体验策略, 就是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创设相似的情景, 让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意境, 体验作者的情感走向, 深层次感悟文章的内涵, 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文学素养,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体验。当形象的事物存在和显现时, 与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建立起联系, 某种记忆或者情感就会被唤醒。如音乐的渲染、多媒体演示, 都可以帮助实现体验式阅读的情景创设。

美妙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在阅读中适当引入背景音乐, 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 唤起学生阅读文章, 探究作者思想的兴趣。音乐架起了学生和文章情感沟通的桥梁, 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和作者的思想碰撞, 寻求共鸣。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 屏幕上出现萧索的秋天画面, 可用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诗作描绘了一幅萧索、衰飒的秋景图, 表达了游子漂泊的凄凉和孤独, 通过如泣如诉的二胡曲, 使学生的情感很快融入这首词中, 感悟游子的哀愁和凄凉。通过音乐的环境渲染, 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人物体验策略

人物体验策略, 就是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内容, 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创造性解读。人物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两种形式实现体验式阅读教学, 鼓励学生和文章进行双向互动, 重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层次把握。人物体验策略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分工, 把枯燥的理性分析生动化,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角色, 能很快理解角色在文章中的地位, 体验不同的情感, 实现和文章的双向互动。

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朗读。通过对文章中各个角色的亲自扮演, 学生了解了夏洛克的贪婪与残忍, 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 安东尼的侠义和慷慨, 格莱西的暴躁和易怒, 对人类的善与恶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由教师组织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唐雎、秦王和安陵君, 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演一出话剧。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 加深对人物个性特征的理解。这样,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读写结合策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感悟到人性的真善美, 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 思维变得开阔灵活。这些经验和进步需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如果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大脑, 写作就是语文教学的双腿, 有了聪明头脑的指挥和健硕的双腿, 语文教学才能向前推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历的体验进行写作, 把阅读和写作统一于语文教学中, 以读促写, 以写提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 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 有很多文字优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 仿写句子的结构, 注重句子的精神体现。如人教版《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的句子: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 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写:最有意思的是白杨树, 时常用自己的枝叶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 一面抚摸行人的肩膀, 一面和微风细语, 向碧蓝的天空招手示意。

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9

一、植根文本美读,走进体验天地

对于初中生来说,美读方式多样,可以放声诵读,可以默读,可以渲染情境,可以小组合作,可以辅以背景。 美读不仅是一种丰富的语言活动,更是一种细微的情感活动,是语言文字由唇齿之间慢慢浸润直抵心灵深处的过程。这样的美读,用文本唤醒学生的认知直觉,点燃学生品读体验的热情,同时学生个性化的文本体验也将激活语言文字的表现魅力。课文学习之初,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最为妥帖的步入文本的氛围,以利于激起学生探寻文本奥秘的欲望,为后续的体验开掘拓展空间。

二、创设情境体验,打动学生心灵

阅读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体验。体验式阅读教学改变了过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解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唤醒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自主体验和觉悟,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脉动。只有有了这样的真切体验,才能激发学生潜藏的对语文的感动和热爱。

语文课堂要积极主动延伸到野外去,解放一只只 “笼中的鸟”。因此,对于形象性较强、画面感优美的文章,如《繁星》《记承天寺夜游》等,与其让学生在教室里苦苦体悟,还不如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之中, 看闪烁晶亮的繁星,在沉沉黑暗之中追寻无处不在的光明;读明澈如水的月色,领略闲散自在的生活之美。

三、虚拟情境体验,丰富人生阅历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虚拟情境操作方式,把它运用在阅读中,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选取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变学习者为体验员, 充分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自然步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体验。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迅速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休戚与共,从而获得真切丰厚的精神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朝气蓬勃,富有表现欲望,只要给他们参与机会, 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如 《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可以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 放手让学生去演绎经典人物。演绎一段不朽传奇的经历对学生而言,是永远镌刻于心的人生体验。

四、提倡多元解读,鼓励生成个性化体验

理解性阅读教学尤其注重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在体验中品读,在感悟中领会文本内涵,陶冶心灵,建筑精神高地,使阅读成为学生一场思维碰撞、智慧闪耀的精神盛宴,从而提高其生命的内在质量,创造其生命的不凡价值。

大多数学生早已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单一思维: 文章思想内涵 “一刀切”般干脆利落,或是 “赞扬了什么”,或是“批判了什么”,把人物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类型,思想内容概括为单一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鲜亮绚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残存的赤裸裸的唯一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怜悯挣扎在资本社会最底层的渺小如蝼蚁般的人物,毫不同情他们在生活中的辛酸无奈、孤苦无告;《故乡》中的杨二嫂则被简单概括成一个“尖刻、薄情、自私、贪婪”的人,而给以冰冷彻底的抨击,一点没有看到不幸的她也是那个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可怜受害者,因而在阅读中,我们也应投以无限同情和悲悯的目光。那些空洞片面的理论说词,严重冲淡了作品本身撼人心魄、悲天悯人的深刻力量,使学生的阅读陷入茫茫迷雾之中,不辨方向,不明前路。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一切蒙蔽在作品上的单一的片面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感悟中逐步还原作品的本真面目和丰富内涵。

以上几个策略不是截然彻底分开的,而是相互紧密关联,彼此深入融合的。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体验能力螺旋上升、缓慢成长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就是综合运用这些策略,通过深入体验,直指学生心灵,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丰富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构筑生成崭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大厦,以期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最终追求。

摘要:体验式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篇10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相关定义

首先, 调查研究表明, 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 体验式阅读教学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体验式阅读是相关部门为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而研究出来的, 改变了以往过分的重视教师的需求而没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考虑的教学。阅读只有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然后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体验式阅读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而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和老师能够通过书本联系起来, 进行深入的交流。体验式阅读是学生通过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然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 主动地思考学习的内容, 这样的学习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 学生的理解开始不仅仅是表面的学习, 而是根据从内心深处启迪自己的大脑, 接受新的知识。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学习, 才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

其次, 体验式阅读教学需要遵循几条原则, 由于不同的老师接受的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教学都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这样才能够将体验式阅读效用发挥到最大。

最后, 教师不能够抹杀学生的个性。坚持个性化的原创, 因材施教, 只有将学生的各种的观点采纳, 并结合学生的特点, 才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策略, 普及体验式阅读教学

(一) 打造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环境, 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已经渗入到课程教程中, 不论你是大城市教学还是小城市教学, 都能看到多媒体教学的身影。心理学上很早就有研究表明, 最有效的教学就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都挖掘出来, 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后的效果。不仅仅是眼睛看耳朵听, 还需要手在动, 全身心的投入,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内心引起共鸣。所以, 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 可以使用图标或者是音像直白地将课程内容或者是阅读内容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如身临其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一个文章的幻象, 完美地将书中的内容留在脑中, 当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地将这些知识提取, 并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整合了所有的人脑的意识, 才能够将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短片, 或者是播放一些演说家的音像, 这样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到荷塘的美上面去, 自然地就感觉自己和朱自清一样走到一片荷花中欣赏美景时候的情景。

(二) 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心智很不健全的时候, 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分的呆板, 没有重视学生的需求, 导致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 但是效果甚微, 如果想让体验式阅读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用, 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很大的效用, 即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去学习, 让学生的思想不脱离主题, 能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只有学生感觉到教师重视自己, 并和教师比较亲近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才能够保持前进的状态, 不对自己的学业松懈, 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够提高。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 也不畏惧和老师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和老师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学生才能够将教师的一些独特的方法引用过来, 才能够结合自己的优点, 创造出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实际的能力提高, 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高的发展。

(三) 灵活地设定相应的角色, 触动学生的心弦

阅读水平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看到文章之后将自己加入大文章中去, 并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任务情感。为了能够引起学生产生这样的共鸣, 就需要教师积极地为学生设定相应的角色, 绘声绘色地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教学为主, 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 设定一些角色, 让这些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阅读教学中慢慢地体会到每个角色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当学生渗入到文章去, 学生感受到的情感才是最真实和可靠的, 这种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 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够使体验式阅读教学更快和有效地发展起来。比如, 当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将这样的角色扮演的行为自行地融入到日常的自学中去, 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

(四) 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世界, 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不能单纯依靠理性分析。一个人的想象力是需要培养的, 想象力是一种能力, 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后天的塑造。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正在应试教育中慢慢地被扼杀, 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是需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必须包括保护和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不是一个课外活动教学, 学生不能够直接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中, 再现作者当时所遭遇的情境,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方法, 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 教师这个时候可以发挥语言的作用, 去刺激学生思考和想象, 或者有意识地留有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只有这样, 才能够让学生自身的情感与阅读的文章有了深入的接触, 才能够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印刻在学生的脑中, 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就越来越丰富了, 语文的学习也变得容易起来了。

(五) 安排相应的写作学习, 达到深度的学习体验

众所周知, 不论是任何考试, 写作都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 很多家长或者是学生会问, 怎样提高语文的学习, 其实很简单, 多读多写多看, 你的语文水平自然地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如果失去了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将不能发挥其成效。体验式阅读教学不能够仅仅是课堂的教学, 教师将书本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就可以了, 还需要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或者是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思考, 引起了内心深入的体验, 然后发现生活中的美, 自己创作, 这样的学习是深刻的。学生因为写作素材的需求, 会主动地去学习一些知识, 并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存储在自己的脑中, 只有学生将自己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就能够提高体验式的阅读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阅读方法, 实际上它还存在很多缺点,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教师和学生要根据实际的需要, 将体验式阅读教学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只有结合时代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和教师之间要经常的交流, 通过这样的方式, 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能快速地普及到学校的教学中去, 并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一条新路, 在注重学生主体体验的基础上, 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不断提升课堂效果。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开始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为学生的心灵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众所周知, 初中时期是学生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过渡的阶段, 这个时期我们需要拥有语文相关的知识。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便是阅读教学, 如果想提高初中的语文, 就必须在阅读上面下功夫, 但是相关的调查表明, 我国现今使用的阅读教学还是不能够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体验式阅读教学, 并就一些相关的问题提出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龙卫红.浅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2) .

[2]邓军.体验式学习—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5) .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体验式

体验式阅读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为语文阅读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但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在实际课堂应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此结合初中生特点谈谈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创造情境,唤醒心灵体验

初中生已拥有一定生活阅历,也有不少的直接经验。这些已有的直接经验,以各种符号形式存储在记忆中,一旦有具体的事物作为某种符号出现时,立即就会引起原有记忆符号的复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瞬间建立起来,接着认知也就随之产生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创造相似的特定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活他们的内心体验。情境的创造可以用音乐、多媒体等方式实现。

1.音乐渲染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用音乐渲染情境,更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之内,因为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将音乐和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就会起到相互渗透、补充与强化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选取一些音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参与的兴趣,还能够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陶冶学生性情,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充分展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对音乐认真选择,所选音乐一定要和文本内容相契合,尤其是整体的基调和意境上,要注重文本与音乐的和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渲染情境,引起学生共鸣这一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蒹葭》时,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来导入新课,然后要求大家自己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在教《乡愁》时先播放歌曲《乡愁》,把学生的情感快速拉入课堂,并且整堂课都用哀怨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教师营造的音乐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愁”。这就拉近了学生和作者、文本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愁”。这种用音乐渲染情境的方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多媒体营造

多媒体已经是现代课堂教学常见的辅助手段,其作用是彰显了直观教学的原理,把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巧妙结合起来,变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情境和气氛,让学生在其中感知和体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激活他们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原有记忆经验,帮助他们进入最佳状态。例如在教科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时,实际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初中生对这些陌生的抽象名词和差别不大的各种云,必然一时难以分辨,笔者配合使用了多媒体,投影出各种云的样子,再适当讲解,难题自然瞬间化解了。

二、体验角色,催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双边对话和情感交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更强调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个体情感体验出发,对文本充分解读,做到个性化与创造性。在学生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利用角色体验,让学生扮演和文本相关的特定角色是很有意义而且必要的。角色扮演让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更加接近,促使他们带着感情去学习。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担当和体验,演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进入角色的感觉,理解角色在具体情境中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验,这就自然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改善。体验角色的方式不管是分角色朗读还是分角色表演,都是要学生亲历过程,感悟人物的心灵世界,更加真切、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教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光明的异常渴望,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自主体验。可以让学生试着蒙住眼睛一段时间,在黑暗的世界中行走、活动、上学等,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与挫折中,就会深刻体会到光明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三、激發想象,创造高峰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课文内容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学生只有借助想象与联想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生动的形象。此时也正是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语言积累、词语理解等方面都有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此时教师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直面与作者或文中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学生感觉到发至心灵深处的欣快、满足与超然的高峰体验,这种愉悦可能短暂,但却深刻。

例如在教《天上的街市》时,有学生问:“天街上有什么?”教师可以就此进行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表达自己奇异的想象。带着美好的想象,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到文中分析诗中的牛郎和织女与传说中的为什么不一样,很自然的使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诗人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达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实践和探索,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感悟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12

一、注意语言品味,培养美的感知力

在教学过程中,品味即细细品尝与体会语言文字的滋味与含义,认真揣摩与探究文本形象的意味,并借助想象联想,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体验课文情感。由语文课标来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默读与朗读,对学生进行多种诵读引导与训练,使其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知识,领悟文本意蕴。因此,在初中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美,感悟情感之美。

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朗读指导,如大声朗读,有节奏的朗读,才能够将书面文字与深层含义加以联系。对于一些无法言传的语句,在朗读下,也可准确意会,联想与想象语言描绘的情境;注意有情感的朗读,读出各种语调,读出各年龄阶段的人的语调,并通过语调、语气等表现出开朗、冷静、悲伤、愉快等不同的性格与情绪,表述出不同态度,如赞扬、批判、同情等。另外,注意边读边思考。如教学《冰心诗三首》中的《成功的花儿》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有节奏,并清晰吐字。同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使其注意语调、语气、重音。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思考:应以怎样的语调、语气来读,重音落于哪个字上?(以感慨语气加以朗读,重音在“只”与“现时”上)这样,当把握朗读方法后,学生才会理解文本情感基调,读出文本意境,获得美的感染,受到思想启迪,有所感悟。

二、注重情感激发,提高美的鉴赏力

在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情感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融入自身情感时,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更准确地领悟文本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联系实际来理解文本内容,发掘文本各种美感,并在美的熏陶下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首先,调动学生情感,学会体验美。在语文阅读与欣赏中,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通常源于其已有知识与生活体验。因此,在初中语文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情感,使其产生或愤怒、或悲伤、或感动、或敬佩、或憎恶等情感,从而深化文本理解,升华主题。如教学《父母的心》一文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四段,说说其主要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由第二段的肖像描写与第四段的语言描写,可到课文中的父母虽穷,却爱自己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但这似乎与他们将孩子送人是相互矛盾的。提出问题: (1)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对父母将孩子送走却又几经周折后将孩子要回来? (2) 是否可举出日常生活中父母看似无情却蕴含深深爱意的具体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其他事例与自身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深深的父爱母爱,升华情感。

其次,注重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通常是鉴赏文本中的语言艺术,构建与填补文本空白点。如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先利用诗词语言美,刺激学生感官,使其建立艺术形象,得到审美愉悦。接着,可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三、重视想象启发,增强美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由心理学研究来看,想象是种特殊心理能力,即脑海中对记忆表象加以改造,然后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可见,想象是创新的思维活动。由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方面来看,教师需要培育学生形象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审美经验,分析文学语言,然后再现审美对象,使其增加生命与活力。而在艺术作品中,一切美的事物,并非直接观察到的,还需要借助想象来发现美,并创造美。因此,在初中语文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想象启发,以想象的钥匙打开智慧之门,体悟文本艺术之美。如引导学生思考与想象;亦或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虚写、省略等艺术留白,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对这些留白加以填补与再创造,从而理解课文精髓,培养创造意识,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如教学《春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想象与联想来再现形象,创造画面,理解诗词意境。 (1) 在这首诗歌中,首联描写了哪些形象?组合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描写了四种形象:国都、山河、城、草木。组成一幅长安城沦陷的破败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旧,却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 在颔联中,描写了哪些形象,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意象:花与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然而作者却没有愉悦之情,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这是因伤心离别所致。) (3) 想象颈联与尾联的形象及画面。通过想象,在学生眼前会出现如此画面: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盼获家书,却大失所望,故而忧愁焦虑,满头白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属于美感熏陶式教学。教师要注意语言品味, 培养美的感知力;注重情感激发, 提高美的鉴赏力;重视想象启发, 增强美的创造力。

上一篇:电视节目的制作下一篇:质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