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

2024-07-02

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精选12篇)

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 篇1

平移,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教材编写者把该内容纳入了数学八年级 (上) 第15章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之中, 从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入手, 介绍了平面图形的平移现象、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对应线段、对应角的相关性质。要求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 学习图形分析法, 让学生再一次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提升数学情感。在欣赏和学习了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毕笑如老师和山东省烟台五中刘永渤老师的《生活中的平移》一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后, 笔者头脑里产生了三个“平移”。

●教育理念的“平移”

教育理念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灵魂。常态下, 有许多教育理念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课改后, 现代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些理念在新技术环境下, 能否有其地位?能否继续发光?能否再上台阶?这两节课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教育理念可以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加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主”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是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导游员;学生不再位于主听的位置, 而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 主动去学习, 主动去探索, 主动去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于是, 在常态环境下和多媒体环境下, “二主”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的经验、“二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果越来越多。执教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功能, 把生活中平移的案例集中展示出来, 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在创设情境之后,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欣赏、操作, 分组活动, 分组讨论, 自行归纳出平移的概念。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障碍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设置求知的台阶,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复制、平移功能,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白板上的图形互动……逐步深入, 共同探讨平面图形平移的规律。把常态下的“二主”理念平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介入的新课堂之中。而且,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教学功能的支持下, 教学理念“平移”的水平更高, 教学过程更加快捷, 更加方便, 在白板上展示了更多更好的生活中平移案例。

●教育技术的“平移”

教育技术是历次教改的主攻方向, 是改善课堂教学结构, 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元素之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的一种新技术, 它在《生活中的平移》一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改善了教学流程, 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了提升, “我要学”的气氛充满了课堂。

平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下, 大多数现象被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平移, 进而被抽象成教学问题。在多媒体的环境下,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运用Flash技术, 用层层剥离的方法, 实现从生活现象到数学现象的转换, 实现数学现象到平面图形的转换, 进而再让图形按照事先规定的速度、角度、方向进行移动, 为学生理解平移概念和性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境,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后, 该技术提供的储存、复制、拖动功能, 不仅可以实现上述设计, 还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思路和进度, 适时地展示任意一种社会现象或物体并在白板上随意地拖动和平移。首先, 通过图形的变换, 把事物抽象成平面图形, 再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 进行平面图形的平移, 并留下平移的痕迹。把真实的生活中的平移抽象为数学中平面图形的平移。把Flash技术支持下的平移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支持下的动态展示。让课堂更加人性化, 更加尊重学生这个不可动摇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路, 服从学生的学习进度, 实施个性化, 差异化的教学。教师精心设计的4个小活动环环相扣, 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 从中颖悟出“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重要元素。

●教学内容的“平移”

课堂教学就是执教者和受教者在先进的教育思想下共同完成教材下达的任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把任务分解和制定成三维目标。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共同创建情境, 设置教学台阶和教学环节, 切实地让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设计, 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三次“平移”, 首先是在教师层面的“平移”, 执教者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一次“平移”。本次“平移”的特征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通过分解细化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阶梯化、形象化, 缩短了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 归纳, 让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二次“平移”:把形象化、阶梯化的教学内容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求知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 执教者又设计了学生动手的环节, 让学生用尺规作图法画出平面图形, 平移平面图形, 用不同的平面图形搭建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把所学到的知识、能力、方法用到实践中去, 让教学内容实现了第三次“平移”,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两节课借助了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支撑, 很好地完成了《生活中的平移》的教学任务。学生知道平移是由图形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所决定的, 方向和距离是图形平移的两个重要元素, 缺一不可。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学会了图形平移的方法, 还感知了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段是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掌握了对应边、对应角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的性质。再一次加深了“身边处处有数学”的感悟, 强化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和紧迫感。

本课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社会生活中除了平移现象, 还有旋转、旋移, 宇宙中还有沿着一定轨迹移动的星体。我们相信这些动态现象的规律, 也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新技术来分析和研究, 来突出重点和简化难点, 轻松地解读更多的生活现象和数学问题。

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 篇2

平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教材编写者把该内容纳入了数学八年级(上)第15章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之中,从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入手,介绍了平面图形的平移现象、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对应线段、对应角的相关性质.

作 者:洪礼彬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教研中心 刊 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 关键词: 

★ 情景教学课例体会

★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 优秀课例

★ 课例研修报告

★ 课例研修心得

★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学课例

★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 教师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 美术教案-服装设计课例

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 篇3

一、 以平等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课堂上不讲民主,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即使讲点民主引导学生思索,也得顺着教师已设计的教案的思路去想、去答,学生成为灌注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坐上九年、十二年,不但无创新意识可言,就连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是教师须有这种意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换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服务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在向那些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习教学风格时,千万不要忽视学习他们是如何在课堂上刻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气氛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应更多被学生所支配,生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体均应是广大学生,学生不只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自我评价的主体.只有在平等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才会碰撞,行动才会受阻,碰撞与受阻激发思考,在思考中实现提升.教学民主意识强的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建构起一个民主的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问题答案往往也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而是帮助学生积极地寻求多元的答案、思路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强烈,创新思路更宽广.

二、 以问题引导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现在所用的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问题性”,作为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教材随处可以见到“观察”“思考”“探究”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这些栏目提出了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当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认真观察具体实例中反映的数学关系或几何特征,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思维过程来概括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本质,以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发挥其创造力提供很多机会.例如《数学4》中,仅“思考”栏目就设置了32处,“探究”栏目设置了23处.同时在新教材中不乏利于问题提出的素材,教学中若能恰当运用,就可设计出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问题提出型任务.如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1(必修)P34中例3,本人将问题情景改变为:将“菊花”烟花放在冲天炮中,通过一个定时装置来发射,制造时希望烟花在冲天炮达到飞行轨迹的最高处爆裂,绽放出美丽的烟花.若该装置放在一个距地面8米高的发射台上,计划发射角为75度,冲天炮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42米/秒.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针对这一情境,学生面临了更多的有趣问题:(1) 冲天炮飞行的高度与时间具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式?(2) 冲天炮在何时到达最高点?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考虑到冲天炮落地时有可能伤害周围观看烟花表演的群众,应在燃放点划出一片安全区.为此还可提出问题:(3) 冲天炮飞行的水平距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4) 冲天炮落地时距发射点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当学生们解决完一些问题后,还可能产生疑问.如当计算出冲天炮到达最高点时约需4.3秒,针对课本上的1.5秒,学生们感到:“4.3秒,太慢了!”那么,应怎样修改发射条件才能让冲天炮在更短时间到达最高点了呢?显然,这一系列问题相对于先前提出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三、 以志趣促进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发现,创造行为的开端,皆是出于好奇心,所以创新人才成长要有能激励志气、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的培养模式.教师如果善于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新鲜感,因而诱发出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探究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志趣聚焦与创新素养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针对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的构成、兴趣与潜能的匹配,激发学生的飞跃.例如结合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下面几种练习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 迷惑性练习

所谓迷惑性练习,就是“掩盖”知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的本质特征,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的练习,进一步的研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讲授“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设计一道题:求不等式(5-x)(x+4)<0的解集.结果很多学生得出结论为{x|-4

2. 隐蔽性练习

这是一种将问题涉及到的数、式(或图形)赋以某种隐蔽的特殊(数量等)关系的练习,激发学生追根寻底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完“反函数”的概念后我设计一道题:函数y=f(x)的图象是过点(4,-1)的直线,其反函数的图象过点(-3,-2),则函数y=f(x)的表达式为什么?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都陷入困惑,他们认为要先设函数的方程为y=kx+b,再求出反函数的方程,接着分别将点(4,-1)与点(-3,-2)代入函数与反函数的方程,联立方程解出k和b,从而求出函数y=f(x)的表达式.而新教材并不要求学生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当老师提示本题可不用求反函数,而只要将隐蔽条件发掘出来时,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到既然反函数图象过点(-3,-2),则原函数图象必过点(-2,-3),分别将点(4,-1)与点(-2,-3)代入原函数的方程y=kx+b,联立方程解出k和b,从而求出函数y=f(x)的表达式.这道题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使问题创造性地获得解决.

3. 诱发性练习

它是一种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设计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正确认识所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等比数列”一节内容时,我曾在新课伊始设计了如下一道练习: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在折叠着的角上剪一刀,就在纸的中间剪出了一个洞.如果照上面的方法对折10次后,在折叠着的角上剪一刀,能剪出多少个洞?该题一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的用笔在纸上试画,找规律,但画到对折4次的情形时,就有点困难了;有的干脆用纸折叠10次,再剪一刀,但折叠6次时,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怎么办?这一问题虽难,但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了非揭开“奥秘”不可的强烈探求欲望.最终,有学生从简单情形入手,用纸剪出几种特殊的简单情况,再去找规律,得出共有256个洞.

上述问题,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手脑并用,去创造!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学效果就会提高,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此外,差异性、开放性等练习也颇具奇异感,在此不再赘述.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模式,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要启发、诱导,创设条件,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营造合适的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另外,数学教学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例题、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来完成的.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喜欢新颖、独特、巧妙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充分利用这些例(习)题,深入挖掘它们潜在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成果的同时,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 篇4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征

( 一) 学生主体化, 情境生活化

感悟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让学生亲身经历, 切身思考,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 二) 感悟多样化, 课堂动态化

多样化和动态化是感悟式教学的内在特征。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 生生间共振多赢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不是结论, 结论只能是而且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探讨的产物。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 这里没有唯一, 只有真实与合理, 并且允许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多样化的情感感悟, 人人都有话语权。 在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 师生间思想、情感在互动碰撞中被理解和吸收, 进入更高的认知层次。

( 三) 角色多元化, 知识实用化

在感悟式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 并且要做到及时转变角色, 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要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 作为情景模拟的设计者, 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 提供不同的交流环境,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和感悟。 第三, 老师作为引导者, 要在课堂讨论中适时的加以引导。 教师在把社会典型或社会热点浓缩成短剧引进课堂的同时, 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进入社会, 使之切身体验、感悟、思考, 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 使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二、感悟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多种渠道创设情境, 创造感悟的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情境, 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 激起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比如在讲授《 好习惯受用一生》 中的《 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节时,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习惯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 我设计了小品《 小琳的一天》 , 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对小琳的上述习惯进行分类, 哪些是好习惯, 哪些是不良习惯, 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感慨最深的是, 小琳没有做到劳逸结合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等影响到了她的思维发展。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通过播放影音作品, 再现当时的情景,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 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教材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2.积极营造轻松环境, 激发感悟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中放松心理, 主动参与感验。

讲授《 悦纳自己》 时, 将课堂设置成一场座谈会。 上课开始时, 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向大家介绍同龄人《 小明的烦心事》 , 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 有人说, 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有的人缺点多一点, 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 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 ”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 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 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在这节课上, 教师既是座谈会的主持人, 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毫无拘束地道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体验。 此刻, 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 教学目标也就在“ 聊天”中轻松实现了。 所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 才能激发起学生感悟的热情。

3.引导学生主动设疑, 拓展感悟的深度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 设计提问, 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 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于实践。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 自己解答, 具有较高的主动性, 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 学生就是被动者, 两者效果显然不同。 所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 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感悟的深度, 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适时共享探究成果, 实现感悟的价值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 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 使之成为今后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 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深化, 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 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 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总之, 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感悟式教学,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感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创新、感悟成功,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感悟式教学的特征与策略包括学生主体化, 多种渠道创设情境等。

关键词:感悟,感悟式教学,感悟式特征与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试谈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5

(南坝中学

李天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源泉,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取得成效的必然选择。本人从事初中政治教学多年,深感要搞好初中政治教学工作,实现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否则,学生不喜欢你,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自已也感到苦恼,拼命去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往往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下面根椐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创新

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教室、黑板和讲台,不但形式单一老旧,而且内容枯燥乏味,加之政治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记,学生索然无趣,课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业成绩,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除了利用好传统的教学资源外,还要开发利用新的教学资源:

1、社会大课堂资源。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人的学习、生活、成长无一不与社会密切相关。政治学,说穿了就是社会学,政治教科书上的知识,完全来自于社会,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政治课,最好的办法,没过于让学生回归社会实践,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了解社会,研究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去认识社会前进的规律,把握时代前进的脉络,自觉地使自已成为一个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教

科书上的空洞理论、枯燥说教,一经放到社会大课堂之中,立刻就会变得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多姿多彩。走出教室,深入社会,若无法走出教室,但是让教科书上的死的知识,紧密地联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让知识活起来,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地感性记忆,构建起难以忘怀的情感体验,从实践中概括提炼出理性知识,这就是开发利用社会大课堂的意义,过去曾有过“开门办学”,就是这个意思。例如:我在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政治命题时,不是利用教科书上那些现成的材料,而是先让学生们回忆“5.12”汶川大地震时自已曾有过的痛苦经历,然后把学生带出去参观灾后重建的成果,看看家园重建后人们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得出“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拯救了灾难中的人民”,再进行推演,学生们就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道理了。

2、情感教学资源。情感是人们的心理体验,学生的情感是教育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为转移,因此,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同时就会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反感,从而导至教学的失效。”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开发利用情感教学资源,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情感成为促进教学的力量。教师常用的情感资源主要有以下一些:

(1)、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德高为师,学精为范”,一个教师,品行端正、爱岗敬业,学业精堪,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教学兢兢业业,自然就会带动学生积极学习,追求上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

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对知识的获取”。

(2)、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往往建立在对教师的喜好上。因为对教师有好感,就对其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乐于学习,反之则厌恶学习。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人性化在态度与学生交往,热爱学生,主动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总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味地批平、说教,只会使学生对教师望而生畏,从心理上拉开距离。只有温和的面容、慈祥的目光、肯定的眼神才能让学生感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使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教师的教学。

(3)、成功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取得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期待,相信他们都有可塑性,都能成才。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过多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形成心理障碍,学习很难进步。政治学科有很多抽象的概念、论点、道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中学生的思维恰是以感性为主的,因而学习上往往感到困难,成绩上不去,如果教师总是责备学生,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则往往导致学生对政治课感到害怕,增大了失败情绪,从而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对学困生要给予重点帮助,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极大的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已也是好样的,增强学习的信心。对他们的

教学要求要放低,平时练习不应过难,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让他们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3、多媒体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靠听讲、记笔记和做练习,手法单一,对于抽象的理论学习往往感到枯燥,吃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多媒体集声音、图画、音乐、视频等于一身,达到了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的效果。这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法的缺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感性思维方式。政治课的抽象说教让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为学生架起了一座从抽象学习到感性学习的桥梁,同时,多媒体融知识性与趣昧性于一体的特点,能让学生发现政治学科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网络资源的筛选和利用。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应用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信息源,计算机强大的存储、记忆、信息转换功能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书本内容是有限的,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优势正好弥补这种不足。教师利用网上资源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但是,网络资源也是一柄双刃剑,虚假信息、黄色垃圾也很多,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适度监管,合理筛选,用其所长,规避危害。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

1、转变教育思想,实行角色换位。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

是主体,学生只是一个受教育者,教师主宰课堂,按照自已事先设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一昧地给学生惯输各种政治学说、概念、理论和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本末倒置,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其思维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转,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收效甚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很难提高。政治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实行角色的换位。首先应弄明白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旨在使教育对象获取信息,构建知识体系,并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应对各种挑战的生成和发展能力。因此,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课程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正如美国课程学家多尔所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搞好政治课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实行角色的换位,从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关系。

2、创设教学情境,随机生成课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通过寓言、笑话、故事,或引入音乐、视频等资源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感性认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给我们预设了许多教学内容和主题,我们如果一昧地按部就班地作,往往并不能如期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是在我们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中,突然出现一些很好地机会,可以用来完成对哪些事先并未安排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时侯,我们一定不要放弃,而应抓做机会,不失时机地完成相应内容地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不拘泥于课本的编排体系,敢于大胆地重组教材内容,随机地生成“课程”。“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材上的

内容,不管先教后教,只要能实现教学目标就行,如果在生成课程的过程中,能最优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们就一定要抓做不放。

3、开展互动活动,构建认知形成能力。传统教学是集权制教育,总是由教师一统课堂,实行“注入式”教育,特别是政治教学,往往还演变成对学生的“训导”课,学生对这门课程厌烦反感就很自然了。政治课的创新策略,就是要把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课堂活动,比如问题讨论、演讲答辩、剧情表演、采访调查、主题墙报、电影电视观看,网络信息查询、分组协同研读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动起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双向交流或多边交流。传统的师道尊严总是把教师神化成全知全能的传道者,他不能有半点的无知和过错,因此害怕跟学生互动,生怕在互动中学生提出自已无法解答的怪问题,有失自已的威信,有损师道尊严。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一个人的学识再渊博,也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由其是在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教师不知道的未必学生就不知道,学生也不必“不如师”,只要放下架子,不以下问为耻,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做到教学相长;这既将集权制教育转变为民主式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情感体验,构建起自已的认知,通过动手动脑,形成自已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不再是难事了。

三、评价机制的变革创新

1、改变单纯注重考试分数的作法,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评价只单纯注重考试分数,仿佛学生考试分数上去了,一切都好了,“一肥遮百丑”。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这种导向把学生培养成读死书的呆子,考试的机器,也往往导至教师偏爱高分数的“好学生”,也往往将平

民化的“大众教育”引向贵族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实中,高考分的学生表现差的不乏其人,在学校里的“高分优秀生”走上社会犯罪的,进监狱的屡见不鲜。政治课的教学,直接担负着培养什么人的任务,必须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因此,政治课的考试评价,除了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外,更应考查诸如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尊敬师长的习惯、尊守纪律的习惯,不怕困难的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等等,必须改变现行评价方法,创新考试模式,考查通过政治课的教育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倒底有多大提高。评价时综合考查各个方面,不唯分数是论,既关注考试分数,也重视平时行为、过程及整体素质,力求做到全面兼容。

2、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建构偏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形成。传统评价中,往往过分关注书本知识的建构,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形成。现实中“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往往就是这种机制滋生出来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考查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是否实现了向能力的转化,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例如,校园的操场上堆着一堆沙,我们需要把沙搬走,以便大家在操场上上体育课,老师可以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让各小组自已去完成,事先就安排好一个考评小组,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方法不尽相同,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协作情况也会不一样,于是考评小组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得分,这就考查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能。

3、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学生自主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家庭社会参与评价的机制转化。仅凭对书本知识的考试对学生进行政治评价是片面 的,只由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不全面的。学生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往往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远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时侯,让学生对自已进行评价还能产生相当积极的自我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相互评价。其实,学生除了生活在学校里,也还有很多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在社区里。所以,人正确全面评价学生还应让家长、社区群众参与其间,形成全方位的评价机制,这就是过去长期提倡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政治教育目标。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一定要创新,创新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本人仅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进生了初浅的探讨。其实每个政治教师都有自已的方法,学生的状况不同,学校的氛围不同,学校周边的环境不同,教师的引导方法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多积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就一定会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学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看法,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欢迎同行指正,共同交流。

一、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幼儿园的环境往往是比较宽松的,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因为学习的关系,就会受到来自教师各方面的“束缚”,所以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往往是不适应的。对于教师的管理,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心存畏惧。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怕教师,也怕参加课堂互动。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这些问题,要通过和小学生拉近关系,和学生做朋友来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让他们能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地参与教学。

心理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人处于潜意识吸收的时候,他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所以,我们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根本目的也在于此。所以,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他们学习上的灵感,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灌输式学习方式已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摒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在课堂上听我们读,听我们讲。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启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本是冻死在街头的,如果我们在课上时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第二天早晨小女孩被冻醒了,有一个善良的老奶奶发现了她,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中,然后小女孩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就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想思考的基础,启发他们完成创造性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分组学习的有效性

和传统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提倡,那就是小组学习。同时,进行分组学习也是“EEPO有效教学”中大力倡导的。通过小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一些思维和方法和一些解决问题的角度等等,能够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比如上述故事中,小女孩的命运到底怎么样了呢?由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完成创新学习。同时,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分組不能太随意,学生之间的“梯次”一定要拉开距离,在学生的性格上也有所考虑。小组内部的人数也不宜过多或过少,6到8个人比较合适,人太多不容易形成统一意见,人太少也起不到对知识探究的目的。一个小组内部,一定要有好学生,也要有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容易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小组成员自己选择一个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教师还要举办小组竞赛,小学生的荣誉感强,都爱表现,都不甘落后,他们会为了自己小组拿第一而积极参与教学的。

加强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本末倒置。笔者曾经发现,有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辅助、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这一原则,在上课的时候,把很多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支配,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有很多都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学习。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他们自己,那样反而不能实现创新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小组的讨论教学时间不宜过长,每节课有一刻钟的时间就够了。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确学习和探究。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语文教学实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还占据主要的理解地位,所以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多媒体具有集视频、图片和声音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来营造情境教学中的特定场景,也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展现得非常具体和形象化等的优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他们感性认识很强,理性理解能力较差,运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机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个时代更需要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当然,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还很多,我们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阅读教学中创新策略的应用 篇7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培养以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以便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主张在阅读教学中先把生字掌握扎实,再学习课文。在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语言文字理解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抓住某个情节进行思维“发散”,这看似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上游离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之外。

其次,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的生活经验与旧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从而引发创新思维。《妈妈睡了》这是冀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回想生活中自己的妈妈,同样以“睡梦中的妈妈好……”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妈妈。学生可学习课文中作者的语言,更多地加入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对妈妈的了解。这样的一种训练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回答就可以鉴证:

生:睡梦中的妈妈好美丽。妈妈慈祥的脸上带着笑容,细长的头发很滑很滑,虽然妈妈脸上有皱纹,但妈妈还是最漂亮的。

生: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很早起床去市场发菜,回来又要做饭、洗衣,晚上还陪我写作业。妈妈,我来拍你睡觉,给你唱摇篮曲,给你讲小红帽的故事。

生: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当我握着你的手,手心都能扎到我。你干的活多,妈妈,你太累了,睡吧,睡吧。

二、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1. 变换提问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与别人阅读过程的比较,就会弱化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问“有谁说得(或读得)更棒”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在我读与他读、己见与他见的对比争论中完成。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的思维技能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迸发出求异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提出:“你读懂了哪些语句?”学生回答:“老师,我读懂了,海底有许多动物,他们有许多有趣的活动方式。”这个问题显然回答得不够圆满,我继续问:“有谁比这个同学答得更全面呢?”“老师,海底动物不计其数,而且各有各的活动方式,非常有趣,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和两种活动方式对比的方法写得特别好。”通过逐一补充,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2. 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如教《凡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最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爷爷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引导下集中到了这一分歧点上展开求同思考,一起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现实。

3.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送给奶奶的阳光》这课时,从学生的议论中我提炼出了一个问题:“奶奶到底有没有得到鹿儿送给她的阳光?”让学生辩论。这是一个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说得通。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要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虽然二年级的小孩子还不懂什么是辩论,什么是论点论据,但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

三、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提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理解支持,并随机指导。在教学《唐僧取经》一课时,我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唐僧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取经,我认为学生都会更喜欢这个真实的玄奘和尚。而一位学生的观点与我的预想很不一致,他认为神话故事里的唐僧会遇到那么多妖魔鬼怪,这是常人不能抵抗的,而文中的唐僧只是遇到常人会遇到的困难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固执己见地让学生在我预先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也会受到约束。反之,如果我对其给予鼓励和肯定,就能再次激发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其次,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应客观理性地看待。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或理解不正确的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个突破口,教师只有善于寻找发现,让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让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创新型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冯翠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微[J].考试周刊, 2007, (40) .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8

一、课堂教学的创新

长期以来, 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愉悦因素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富有灵性的语文教学肢解得七零八落, 学生感到味同嚼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只有对课堂加以创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

1. 营造气氛, 激活潜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教《春夜喜雨》先欣赏雨景, 把学生带入情景, 由学生描绘雨中雨后美景, 之后, 播放《春夜喜雨》的配乐朗诵,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样, 学生才能学有所爱, 学有所得。

2. 创设幽默愉悦的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 拉近师生的距离。愉悦的氛围, 使气氛活跃, 课堂融洽, 学习的兴趣浓厚, 思维活跃。

二、课堂提问的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好的课堂提问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引导学生追忆、联想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1. 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预见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紧扣本课主题具有预见性的问题, 内容尽可能有情趣有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的内容要多维化, 引导学生探索,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

2. 提问的语言避免单一重复。

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 感情丰富;语汇丰富:幽默诙谐含蓄;语言风趣:妙语横生、措辞清新;语言精练:字斟句酌, 言简意赅;语言质朴:不夸夸其谈;机敏善变。

3. 提问形式要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提问方式避免了教学活动单一。直问:对某一问题直接发问。曲问:从侧面发问。反问:对掌握不扎实的地方发问, 步步紧逼, 使学生幡然醒悟。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学生处于准备状态, 激励性的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其进行知识的类比、转化和迁移, 把学生思维从抑制的状态调到兴奋状态。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需要疏导或提示, 在关键处发问, 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 得到肯定或否定回答后, 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 表现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便于易中求深。

4. 课堂提问主次要分明, 提

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组织课堂提问时, 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来谈一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看法, 如果有不妥的地方, 欢迎同行指正, 共同交流。

一、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幼儿园的环境往往是比较宽松的,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 因为学习的关系, 就会受到来自教师各方面的“束缚”, 所以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往往是不适应的。对于教师的管理, 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心存畏惧。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怕教师, 也怕参加课堂互动。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这些问题, 要通过和小学生拉近关系, 和学生做朋友来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 让他们能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没有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地参与教学。

心理研究表明, 只有当一个人处于潜意识吸收的时候, 他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所以, 我们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根本目的也在于此。所以, 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激发他们学习上的灵感,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 灌输式学习方式已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摒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而不是被动地在课堂上听我们读, 听我们讲。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启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 在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 小女孩本是冻死在街头的, 如果我们在课上时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第二天早晨小女孩被冻醒了, 有一个善良的老奶奶发现了她, 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中, 然后小女孩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就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想思考的基础, 启发他们完成创造性的思维, 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分组学习的有效性

和传统教育不同的是, 素质教育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提倡, 那就是小组学习。同时, 进行分组学习也是“EEPO有效教学”中大力倡导的。通过小组学习,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一些思维和方法和一些解决问题的角度等等, 能够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比如上述故事中, 小女孩的命运到底怎么样了呢?由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实现知识共享, 完成创新学习。同时, 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注意分组不能太随意, 学生之间的“梯次”一定要拉开距离, 在学生的性格上也有所考虑。小组内部的人数也不宜过多或过少, 6到8个人比较合适, 人太多不容易形成统一意见, 人太少也起不到对知识探究的目的。一个小组内部, 一定要有好学生, 也要有成绩一般的学生, 这样容易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小组成员自己选择一个组长, 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教师还要举办小组竞赛, 小学生的荣誉感强, 都爱表现, 都不甘落后, 他们会为了自己小组拿第一而积极参与教学的。

加强分组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一点, 就是不能本末倒置。笔者曾经发现, 有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辅助、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这一原则, 在上课的时候, 把很多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支配, 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 有很多都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学习。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他们自己, 那样反而不能实现创新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 小组的讨论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每节课有一刻钟的时间就够了。教师要进行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确学习和探究。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 多媒体教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语文教学实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 考虑到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 还占据主要的理解地位, 所以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多媒体具有集视频、图片和声音于一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来营造情境教学中的特定场景, 也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展现得非常具体和形象化等的优点。对于小学生而言, 因为他们感性认识很强, 理性理解能力较差, 运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机会。

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 篇10

一、放大数学生活特性, 找准有效衔接点,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释放潜能。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丰富性和生动的生活性等特点, 发挥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特点,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让学生内在欲望得到释放,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 掌握数学知识内容体系, 找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的有效街接点, 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 创设出生活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情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增强和提升。

案例一:某一酒店为了扩大营业规模, 准备进行装修, 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某种红色地毯, 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30元, 主楼梯宽2米, 其侧面如图1所示, 则购买地毯至少需要________元。

这是我在教学导入时设计的一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具有生活性的练习题。传统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容的讲解和教授。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将生活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 创设生活性问题的方式, 进行有效导入, 凸显“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 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思想基础。

二、紧扣问题发散特性, 凸显知识关键点, 让学生在变式教学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身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实践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 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六年中磨掉了他们的天资。”由此可见,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已经成为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 教师可以有效采用“问题教学”手段方式, 运用数学问题这一载体, 通过采用“一题多问法”、“一题多用法”、“一题多变法”、“一题多联法”、“一题多解法”、“一题多思法”等各种教学方法, 进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从而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学习中获得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R。

(1) 求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利用 (1) 的结果填写下表:

观察上表, 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n的增加, 正多边形的周长 (面积) 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与圆的周长 (面积) 进行比较,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在此题解答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 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条件和内在关系有了深刻认识, 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 实现发散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三、突出主体能动特性, 拓展实践着力点, 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 具有强烈的内在探究潜能。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探究潜能的发掘, 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会学生探究方法, 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也曾经提出“生活及教育”的大教育理念。因此, 教师要将创新教学思维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 把学生课外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设置具有一定探究作用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探究中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三:如图2, 钝角△ABC中, (1) AD平分∠BAC; (2) DE⊥AB、DF⊥AC, E、F是垂足; (3) AD⊥EF。以此三个事项中的两个为条件, 另一个为结论, 可构成以下三个命题, 即: (1) (1) (2) 圯 (3) ; (2) (1) (3) 圯 (2) ; (3) (2) (3) 圯 (1) 。 (Ⅰ) 上述三个命题中, 正确命题的代号是______; (Ⅱ) 判断命题 (3) 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案例四:某工厂要加工一批密封罐, 设计者给出了密封罐的三视图 (如图3) , 请你按照三视图确定制作一个密封罐所需钢板的面积.

上述两个实例, 是我在学生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性质内容的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的课外探究实践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基础, 进行自主探究, 从而有效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及时检查复习, 实时查漏补缺, 为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语文;高效性;兴趣;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25-02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出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尤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内容更是要求转变旧有教学方式方法,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转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向课堂要效益,拒绝摧残人性的、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的那种题海战术等等加班加点的教学模式。要想真正地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要打造高效课堂。这个高效语文课堂就是指,老师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课本语文知识化为学生的知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换一种说法,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面,老师要轻松的教,学生要轻松的学,不再漫步于苦海之中,做那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事情。本人就是从这样的动机出发,就如何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出几点看法。

一、改变陈旧师生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强调了老师的师道尊严,但毕竟是过去封建礼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思想产物,它强调的是老师课堂上面高高在上,学生不能和老师平等,更不能做老师的朋友。这种教学思想早已过时,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这样描述过师生关系: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他的这句话道出了师生关系的真谛,就是要求老师要蹲下来,做学生的朋友,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民主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是心灵上对话。所以,语文老师,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的语文情境,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高效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突出以生为本,突出他们的主人翁地位。那么在语文教学当中,如何体现这个主人翁地位呢?我认为,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大胆地用“启发式”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悼念资料的能力,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享有很大的空间,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语文。其次,语文老师,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原来的老师基本都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和一个容器,肆意地刻画、灌输;把学生当成一头牛,牵着鼻子走,沿着已经画好了的圈子上行走,不敢超越雷池半步。其实,语文老师应做一个“产婆”,巧妙地运用产婆术,精心设计一个个“圈套”,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圈套”,做一个合格的“阴谋家”,实际上就是变老师的“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在如此“阴谋”的课堂上面,学生不仅体会一学习的乐趣,而且还充分发现自己,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找到做人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头,就是这节课成功的一半。可以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导入新课,还可以采谜语导入新课,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导入新课……

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感悟教学中创新策略 篇12

一、美术情境的创设

良好的艺术情境是美术创造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美术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创设美术情境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保证学生在受到周围事物、环境、气氛的影响时, 马上就能产生出丰富的感情, 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创造出美术情境,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确定教学计划, 善于应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如利用讲故事、猜谜语、表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例如, 在讲授“我喜欢的鸟”这一节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歌曲、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 静静地倾听视频或者歌曲中的鸟鸣声, 将学生“带”出课堂, 带进大自然, 和可爱的小鸟一起互动、一起玩耍。通过这种音乐创造的方式可以引领学生认识鸟类、认识自然,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 是每个小学生都拥有的特征。教师应该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而不应该去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所以,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悬念,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好奇心。

例如, 在教授“美丽的拉花”这一节课时, 当学生在完全掌握好拉花的技巧时,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新奇的、有意思的拉花作品, 如一些小动物、饰品等, 用这些道具来增强学生的兴趣, 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每个小组去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喜欢的拉花作品, 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质疑, 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好的一种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灌输知识, 更多的应是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提问, 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这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教学“可爱的动物”这一节课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动物画下来, 再向学生提问:“如何做才能让纸上的小动物更加生动、更加逼真。”提出问题后,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 学生也会绞尽脑汁地来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还会互相探讨。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还能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四、营造美术创造的氛围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创造, 就看你是否愿意去创造, 是否懂得创造。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需要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进而促进学生创作。

例如, 在教学“花的世界”这一节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创作好的花展示出来, 再让学生思考这些花除了可以让人们欣赏之外还可以干什么, 学生可能会想象出很多的用途, 如美化教室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 学生在美术的创作中可以找到很多生活的乐趣, 也可以在美术创造中启发自身的创造思维。每个人的作品都会体现出不同的韵味,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 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重在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玉云.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12) .

[2]张秀跃.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20) .

[3]黄英英.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 2011 (09) .

[4]江丽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J].成功 (教育) , 201 (03) .

[5]周建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5) .

上一篇:CMOS基准电压源下一篇:基性-超基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