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2024-07-11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通用12篇)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1

目前, 初中科学复习课存在着目标单一、做法机械、教师主控性强、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 导致产生学生学习被动、复习课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要提高复习课的作用, 关键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 有必要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感悟知识并在学习中归纳方法的教学策略。基于这样的考虑, 笔者在初中科学的复习课教学中尝试了“感悟—方法”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要求在科学复习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或师生的协作,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思维的能力, 从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一、“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科学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知识网络, 巩固深化知识;进行学法指导, 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学习快乐, 激发学习热情。“感悟”和“方法”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一) 基于感悟的教学策略

皮亚杰认为:“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 而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而是出自儿童本身。”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更是用数字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 (平均学习保持率) 的多少”: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主动参与式学习。

显然, 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基于亲身感悟的主动建构。科学复习课特别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已有知识系统的梳理、完善、修正和强化。

(二) 基于方法的教学策略

物理学家劳厄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曾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 概括起来不外乎方法及建立在方法之上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 其中策略性知识主要是方法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一部分也属于方法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容易遗忘, 而策略性知识一旦习得, 则不但不易遗忘, 而且还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杜威认为:“一个人怎样思考通常比思考什么更重要。”杜威的这一思想也说明方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

显然,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须以科学合理的方法为指导,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在科学复习课中, 光有感悟却不懂方法, 会造成对各种信息的盲目接受, 使得已有的知识架构更为零散, 缺乏系统性。

(三) 基于“感悟—方法”的教学策略

科学复习课需要帮助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建构。这个过程的切实发生,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即感悟行为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引领认知结构或者图式的转变。同时, 这个过程的有效实现, 需要学生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思维策略、行为习惯, 以实现高效的达成。

因此, 科学复习课需要兼备感悟和方法两个重要因素。把这两个因素摆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位置, 是实现科学复习课应有效益的核心步骤。

二、“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操作流程

在实践中, 笔者逐步形成了“感悟—方法”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情境→参与→感悟→引导→方法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非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经历这五个步骤, 可根据实际需要取舍) , 如表1所示。

三、运用“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课例

以下笔者以“光学复习”为例谈谈“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 学习任务分析

通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束光, 通过光在日、月、地之间传播时所遇到的各种情境, 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知识串联在一起进行教学。

(二) 教学流程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较多, 所以在讲授“光的本质”之后, 再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 问“我来自哪里”, 讲授光源

情境:“我来自哪里?”

感悟:“反思在我们曾遇到过的有关光源的题目中, 易错的有哪些?”

方法:学会寻找并利用基本概念判断正误。

【实践反思】让学生逐渐养成从本质着手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反思错题的习惯。

2. 问“我在太空中传播有何规律”, 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情境:“我在太空中传播有何规律?”

感悟:“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均是因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说说教室中存在的同类现象。”

方法: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反思】科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对身边事例的关注中来, 久而久之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问“这是什么”, 通过设计月球上的角反射器讲授光的反射

情境:“这是什么?” (呈现月球表面放置的角反射器, 如图1。若将角反射器每个凹陷简化, 它可看作由两块连在一起且相互垂直的平面镜。)

参与:如图2所示, 光束L2与水平面成30°射向S1后, 想沿与L1平行的方向 (与竖直面成30°) 返回地球, 它能否实现理想?若不能, 请利用一个平面镜, 帮它完成心愿。可小组讨论。

感悟:“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题目吗?此题的切入口在何处?”

引导:“如图3所示三个作图题对解决此题有帮助吗?”

方法: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只要知道任意两线的位置, 就能确定第三线的位置。求界面位置可以归类到求法线位置。

【实践反思】这个新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利用光的反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此题虽复杂, 但通过引导后能找到此类作图的方法, 从而能通过做一道题而晓一类题, 这在复习课中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4. 问“我分身有术吗”, 讲授光的折射

情境:“我分身有术?” (利用光斜射入水面产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过渡到讲授光的折射。)

参与:以4人小组为单位, 将光的折射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可借鉴光的反射定律的总结。

感悟:“在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的基础上, 类比出光的折射定律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的特点, 并概括两角关系。”

引导:“如图4所示, 大家能发现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吗?”

方法: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 或者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 空气中的角度大。

【实践反思】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类比、内化,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持久的强化, 让学生能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于其他学习中。

5. 问“我怎么被晃晕了”, 讲授凸透镜成像

情境:“我怎么被晃晕了?” (通过“我”钻进如图5所示天文望远镜的情境引出并讲授凸透镜成像。)

参与:先通过作图找出点光源S通过凸透镜后的像点, 再要求通过作图找到AB、CD、EF、GH通过凸透镜成的像 (如图6) 。

方法:通过作图的方式给学生一种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新方法。

【实践反思】作图是光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方法。通过作图, 可以让有关凸透镜成像的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策略性知识, 从而使学生了解成像的本质。虽然这样的要求有点高, 但是它能为学生在高中学习光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可谓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2

据说高尔夫是当年英格兰的牧羊人在无聊的时候发明的,整天跟在羊群后面没事干,就把羊屎蛋往羊身上打,逐渐就成为了一项运动。这项运动每年全球花费在上千亿美圆,也就是万亿人民币。

今天实在是感觉情绪低落,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摆脱这种负面感觉,于是就找了一家高尔夫练习球场,只需要30元的门票就成了这项高雅运动的主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请个教练认真学一把!这一学不要紧,还真的上了瘾。通过这个过程,我对英语的教与学也产生了全新的想法,原来每一行都是相通的。

现在,我想和各位博友分享一下。

第一、名师真的很重要。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以前打高尔夫都是听朋友分享经验,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都没有学到点子上。这次的教练只用了几句话就把我给镇住了:高尔夫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四两拨千斤,也是对心态的最佳训练。

第二、基本功最重要。教练用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教我如何“握杆”。我前前后后也有两年的高尔夫经历了,这可是第一次感觉到高尔夫球的神秘。我开始有点不耐烦,觉得双手把杆握住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事情,但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感受到了这第一步的重要性。当我把杆子完全按照教练的指示握好的时候,我竟然把球笔直地、远远地打了出去。从这一点,我感觉到教别人英语的时候,应该先帮别人把舌头和嘴巴的位置摆对。当然你们现在不用担心了,我已经为大家准备了舌头和口型的DVD。

第三、一切的技能都要经过反复操练,直到成为下意识,或叫做“条件反射”。要想成功,就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多次”重复操练。邓亚萍每天击球三万次,怪不得她是世界冠军呢!

浅谈感悟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篇3

关健词:小学品德教学 感悟式教学方法 应用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内教育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是小学品德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时期。但在实际教学中,因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老师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大大降低教学效率。而感悟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品德学习能力,完全符合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1.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学会感悟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加强小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且将感悟式教学应用到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积极引导小学生将自己对所学习的内容,经思考后将自己的想法、感悟较好地表达出来。如老师在上课前,可让学生在课前3-5分钟向大家分享一些名人名言或是简短的寓言故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故事,之后经与同学交流、讨论,使各个学生都有机会来表达自己听完故事后的感悟。

例如,老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到一个故事中,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演的方式,将故事表演出来,所表演的内容需与品德教育内容相符。而这对于一些性格表内向的学生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针对此部分学生,老师可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让学生将内心所感写在纸上,在内容上可对此次学习内容所写的感悟,同时也可是学生在平常生活中的一个感悟,主要包括:平时读的文章、故事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需加强管理,多鼓励小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先经学生表达,以了解各个学生内心所想,以促进师生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2.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感悟

小学老师在开展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并经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之后,多加了解各自的想法,以便老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小学生做一个针对性、系统性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使得具备一个良好的道德素养。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讲解《诚信是金》这一内容时,可把小学生分为几小组,且在讲解完课程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各组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学习以后的感悟。在这过程中,各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且在讨论过程中,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经将感悟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提升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通过多加观察各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老师经采用适合的方式与语言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以帮助学生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以及心理,通过教师用合适的方式及言语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保证学生找准发展目标及方向。

3.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感悟

以往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使得很多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老师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探究性的教育方法,积极鼓励小学生多参加一些品德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品德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找准品德教育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会应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小学品德教学。并且,老师需跳出以往教学模式单一、知识传授古板的层面,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经判断、对比、整理、分析及概括等相应的认知活动,以便在各争论当中更好地学习品德知识。

例如,老师在为小学生讲解《将相和》这一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以学习内容为主题的班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就廉颇、蔺相如之间存在的矛盾做相应的讨论,各个小组积极发言,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经过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积极认识到团队合作、集体意识的重要性,进而慢慢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秉持一个宽容、谦和的态度,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经分析小学品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具体应用包括: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交流等。经对本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出加强感悟式教学方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之后进一步提升小学品德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4

一、突出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是物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是学生建构物理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与组合,实验步骤的制定与实施,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处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构成了实验教学的完整过程和全部内容.当下,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只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教学现象严重存在.

(一)经历实验过程,感悟实验方法技巧,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

学生只有亲历实验过程,才会深切感悟其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学会一些操作技巧,形成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才会真正体会“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如何配制呢?实验中,由于使用的盛水盘不可能很大,盘中水的表面积约为0.1m2.如果用滴管(或注射器)将一滴纯油酸滴入水中,理论上可以估算出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将远大于盛水盘中水的面积.因此,必须先将油酸进行稀释,制成油酸酒精溶液,再滴一滴该溶液于盛水盘中进行实验.实验表明,油酸与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比在1∶400左右比较恰当.那么,如何配制该溶液呢?如果向1m L油酸中加入酒精,均匀混合 后直到总 量达到400m L,即可制成1∶400的油酸酒精溶液.但这样做却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取的油酸体积较小,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第二是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一次实验用去的油酸酒精溶液量太小,而配制的溶液较多,大部分浪费了.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可以采用二次配制法:第一次向5m L油酸中加入酒精,均匀混合后直到总量达到100m L,制成1∶20的油酸酒精溶液,再取该溶液5m L并向其中加入酒精,均匀混合后直到总量达到100m L,即可制成体积比为1∶400的油酸酒精溶液.

再如撒痱子粉的方法.实验中,为了便于看清单分子油膜的边缘,先要在水面上均匀地撒一层薄薄的痱子粉,所撒痱子粉是否符合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便于控制地、随心所欲地在水面上撒上符合要求的痱子粉呢?将痱子粉放入广口瓶中,用3层纱布包裹瓶口,将瓶口向下对着水面,拍打瓶底即可(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拍打瓶子的力度).

(二)经历实验过程,唤醒理性探究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在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一些新奇的现象,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从理论上解释现象成因的迫切需求,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高应用能力,逐步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辩证思想.

如图1所示,在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的实验中,供选择的滑动变阻器R有两个,全阻值分别是R1=10Ω,R2=200Ω.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用R2时小灯泡上电压电流调节很不方便,引发了从理论上探讨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经过研究,有的学生推导出小灯泡分得电压U随滑动变阻器触头从左端向右滑过的阻值Rx的表达式,有的学生手工绘制了U—Rx图象,有的学生还用软件绘制了U—Rx随R变化的动态图象.

(三)经历实验过程,发挥创造潜能,享受成功乐趣

观察泊松亮斑,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器材,安装装置,进行实验.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相互讨论和反复实验比较,不断优化实验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方案一:如图2所示,在铁架台上吸一块小磁铁,小磁铁上吸一枚大头针,让大头针处在竖直方向上,且有一部分在磁铁下方,大头针被磁化后能将小铁珠吸在下端,小铁珠象被悬挂在空中一样,让激光射到不透光的小铁珠上,在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泊松亮斑.方案二:在透明的胶片上,用笔描绘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形小黑点,也可以用打印机在胶片上打上小黑点(这样形成的小黑点比较规则美观),将胶片夹在铁架台上,让激光射到小黑点上,在后面的屏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泊松亮斑.

在这样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较多的疑难和困惑,需要用智慧和创造来应对.每当他们最终完成实验获得成功时,内心喜悦激动之情常溢于言表.这样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走向成功的信心.

(四)经历实验过程,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关系时,学生必然要面对并思考下列问题:1弹簧的形变量如何测量?2如何测量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3设计怎样的表格来记录数据?4实验数据如何处理?经过分析讨论,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合理的表格设计如表1. 运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的关系.

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解决,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研究过程,有分析综合,有假设推理,有反思调节,有优化筛选,等等.学生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巩固,学生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得到发展.

二、突出概念和规律的理性建立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潜藏着丰富的思想方法,蕴含着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价值.下面通过两个具体例子,仅就渗透的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其实这两方面是融为一体的.

(一)在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以“电容器电容”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建构电容的概念,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反映电容器自身特性而与其是否带电、带电多少无关.在用Q/U定义电容前,需要得出电容器两板间电压U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的结论.这用实验的方法很难做到,可以引导学生用微元法进行理论分析.将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分割为若干小部分,以至在计算每小部分在电容器两板间某点P产生的电场强度时都可以看成点电荷,设各部分电荷在P点产生的合场强为,两板间电压U=Ed.现让电容器带电量变为原来的n倍,极板上分割的部分不变,则每一部分带电量均为原来的n倍,根据点电荷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每一部分在P点产生的场强都为原来的n倍,合成后P点合场强必为原来的n倍,由U=Ed可知,两板间电压必为原来的n倍,因此电容器两板间电压U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所以Q/U与电容器带电多少无关,对不同电容器Q/U又会不同,因此Q/U一定是描述电容器自身特性的物理量,将它定义为电容器的电容C=Q/U.从方法上看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经过定义前的详细分析过程,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特点及其科学性.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从电容的数值意义上分析,由定义式C=Q/U得,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两板间电压为1V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比较不同的电容器,在两板间电压均为1V这个同等条件下,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越多,其电容就越大,可见,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由电容器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数学变换易得C=ΔQ/ΔU,因此电容在数值上又等于两板间电压增加1V时电容器增加的电荷量,可见,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第二,用类比法帮助理解.将电容器和水容器进行类比,电容器带的电荷量—水容器装的水量(水的体积),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水容器上下两个液面的高度差(即水深度),电容器的电容—水容器的横截面积,要使水容器中水深相同,横截面积大的水容器装的水多,同理,在电势差相同时,电容大的电容器带的电量就多,可见,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时,首先依据C=QU,保持Q不变,改变两板间距离d等相关因素,通过U的变化情况,建立C与d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这里用了转换思想方法.其次,用如图4所示的实验研究过程,定性分析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还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结合静电场知识,借助电场线,直观形象地进行推理分析,定量得出C∝S/d规律.

(二)在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

以理想变压器电压变比公式建立为例.该公式通常是在实验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教学中再给出如下推导,让学生进行是非分析和价值评价. 如图5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1、n2,原线圈加交流电压U1,副线圈产生电压为U2则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

对理想变压器,有U1=E1,U2=E1,

所以

上面的推导似乎很有道理,无懈可击.其实隐藏着问题,因为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到的E1、E2是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而U1、U2指的是原、副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所以上面的推导有问题;但如果令Δt→0可得瞬时值之比,对于正弦交流电,仅从数值上而不是意义上分析,有效值一定会等于某一时刻的瞬时值,因此附加这样的分析说明后,上面的推导又是正确的.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对规律形成中似是而非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三、突出问题分析解决过程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认知需求,才能产生积极思维,这表明提出问题十分重要.其实,分析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在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突出分析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意义重大.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

(一)经历典型问题分析解决过程,学习分析方法

如图6所示,电场线是曲线,在电场线上某点由静止释放一个带正电的点电荷,设电荷只受电场力的作用,试证明电荷运动轨迹与电场线不重合.

这是学习“静电场”时极其常见的问题,几乎每本高中物理资料讲到“静电场”一章时都会涉及该问题,又是师生讨论时不易透彻地把道理说清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析方法不恰当,若从正向推理论证,就是说不清楚.引导学生用反证法:如图6所示,假设电荷沿电场线做曲线运动 ,在运动中的任一状态,受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同,沿电场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又因为速度方向沿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所以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就沿同一方向,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将做直线运动,这个结论与假设的电荷沿电场线做曲线运动矛盾,因此假设不正确,所以电荷一定不沿电场线运动.以上分析推理严密,论证有力,彰显了反证法强大的逻辑力量,突出了方法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经历典型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有一个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匝数为n1,串联一只小灯泡A,再并联一只电压表V1后接在稳定的交流电源上;副线圈匝数为n2,串联灯泡B和滑动变阻器R,B灯上并联电压表V2.现在向下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P,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V1读数将变大,V2读数将变小

B.V1读数将变小,V2读数将变大

C.灯泡A和B上消耗的功率都变小

D.灯泡A及B上消耗的功率都变大

分析:设电源电压为U,原、副线圈两端电压分别为U1、U2,电流分别为I1、I2,灯两端电压分别为UA、UB,推理解答的流程图如下:

由于I1、I1都减小,所以灯泡A和B上消耗的功率都变小,选项AC正确.

质疑:上式推理过程中,标注1处是将U2当作不变处理的.而循此推下去到标注2处又推得U2增大.如果U2增大,则由R增大在标注1处将推不出I2减小.因此上述推理过程有问题,所得结论值得怀疑,怎么办?

释疑:在向下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P使R增大时,引起I2的变化情况无非有三种,即增大、不变和减小.假设I2增大,则有如下推理,会得出矛盾结果: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5

在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中,不少教师感到专题不易设计,使用别人的设计往往不顺手:要么是以点带题,要么是以题带点,不少学生觉得专题复习的收获不大,效率不高。有的教师认为:应对高考其实只要把第一轮复习做细致,搞扎实就可以了。专题复习在高考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专题实际上就是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师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规律的定位。在备课中我惊奇地发现这三个问题不仅有着内在联系,通过专题可以构筑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以下是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

气候 成因 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空间 气候模式图 分布图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因子 地面状况 定形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特征

降水数量描述 定量法 师问: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师问: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 大气环流 定型 地面状况 定形

师说: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构成不同的组合和特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 10°N

20°N

30°N

40°N

60°N

35°N

20°N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例1]师问: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生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在判断D时一些同学对于处于大陆的东岸还是西岸没把握,这是不太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的缘故。

二、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本例: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是季风的影响。师问:地面状况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地面性质

师问:请举例说明地面状况的各要素对气候类型是如何定形的?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由于受到地形和洋流的影响,其东西宽度和南北纬度分布范围均比较大。

师问: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

三、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

师问: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生答:

1、不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度以上,亚热带在0度以上,温带一般在0度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师答:实际上前面所说的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也就是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也就是定型。而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都有时空的变化,其变化决定了气候变化的特征。另外,各大洲相比,有以下归纳: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七大洲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缺少的气候类型

亚洲

三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冰原气候

非洲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亚寒带、寒带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三种季风气候、冰原气候

北美洲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大洋洲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极洲

冰原气候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四、拓宽知识层面,注重知识迁移

专题设计中还要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问:气候在地理学科内有哪些联系的知识?

生答:自然带、植被、水文、地貌、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及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均有联系 师问:气候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呢?

生答: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例2]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成因是,主要分布地区是。(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国家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依托: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错解分析:本题的主要错误有可能抓不住图中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也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熟悉造成的。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量法故该气候类型应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水稻 中国 课后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公开课比较成功的原因为:

1、由于建立了知识框架,脉络清晰,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知识有所重组,学生学有所获。专题设计清晰地展示了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和怎么办。

2、在教学环节中既复习旧知,又提出新问题,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理清了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总的设计由分散到集中,由因到果。

3、提问时由浅入深,讲解时由表及里,图表结合。有位教师在专题复习中由于所设的例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偏高,而且是一开始就出现,所以出现了冷场的局面。

4、善于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采用教师提问或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6

高效课堂就是要把“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型课堂。高效课堂更注重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共同探究的课堂、兴趣盎然的课堂。下面就如何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谈几点方法与感悟。

一、针对学生实际,科学整合教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调整,以便整合后的教材能充分优化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让老师带着整合的目光审视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简中求精,打造高效课堂。

二、采用灵活教法,努力活跃课堂

1.精彩的导入,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英语课堂教学的精彩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新课的导入就好比钢琴家上弦,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一堂英语课,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就是好方法。精彩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还能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

2.巧用导学案,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随着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导学案的使用也逐渐普及,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学案导学,可以让学生以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巧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电子白板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实现了直观教学,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动画、音像剪辑、粘贴等多媒体组合技术,使课堂效果更为生动,学生如亲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景中发展形象思维。灵活多变的教学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电子白板教学的运用,能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精选内容,教师难以通过描述完成的大量教学内容可以用多媒体,顷刻之间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效率。

4.启动学生思维,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有效引发学生思维,寻求有价值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思维,我们要探讨课堂问题的设计。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英语课是一首动听的乐曲,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这首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可见问题的提出,必须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显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更应具有趣味性、针对性、激励性、灵活性和挑战性。

三、务实教学常态,重视教学反思

科学、有效地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减少缺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当教师用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时,可以对教学做出合理的改进,这就是在反思教学。教学反思应该是多方面的:

1.反思教学设计

避免自己过分依赖已有的教学经验,或照搬现成的教案。

2.反思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这时教师要进行及时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及教学效果。

3.反思教学心得

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并以教学后记的形式记载下来。记下成功之举,总结可取之处;记下自己的失误与疏漏,并作深刻的剖析;记下课堂中师生智慧灵感的不期而遇,独创的见解值得回味,能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

四、发挥集体智慧,推行集体备课

从集体备课入手,通过改变备课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该说,备课是否高效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在备课中要做到了六个统一:统一划分课时;统一确定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确定重、难点;统一布置课堂作业;统一阶段性测评。为了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做到五个一点:备教材时快一点;备学生时细一点;重、难点确立准一点;问题设计质量高一点;习题选择精一点。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追求,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采用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稳步步入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周伟毅.浅析如何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中学生英语,2015(11).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7

随着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的成立, “本三”学生的培养模式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目前几乎是完全采用了与培养“本二”批次学生相同的模式, 而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育肯定是问题百出, 学校领导和各位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笔者作为一名工程图学教师, 身处在教学改革的一线, 更是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工程图学课程是工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如何针对“本三”学生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更有效、更精彩, 是我们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而在参加今年学校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之后, 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更是有了新的感悟。

1 讲课比赛意义重大

讲课比赛使青年教师明确了讲好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是体现自己价值、成就事业、亮丽人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讲不好课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练一手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是每个青年教师的头等大事[1]。讲课比赛对青年教师的锻炼是全方位的, 这种锻炼包括对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仪态的展现等等。讲课比赛的激烈竞争会促使参赛者精益求精, 认真备课。同时教师们也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射于教育事业[2]。

2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经历

2014年5月, 苏州理工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拉开了帷幕。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首先在各二级学院之间角逐, 选出10位教师参加决赛。每位参赛教师的讲课时间为30分钟, 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语言的表达、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充分展示。此次比赛与往常的不同之处, 即评委分别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评委由学院领导、督导组专家等组成, 学生评委由各专业共20名学习委员组成。教师评委和学生评委的评分分别占70%和30%,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决赛产生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4名及若干优胜奖。

本人代表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参加了本次比赛, 讲课内容为工程图学, 参赛的其他教师的讲课内容有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冶金学、画法几何等。经过激烈的竞争, 我最后获得了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精美的课件、从容而激情的讲解、丰富的信息量使我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得奖是对我的鼓励, 但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次比赛, 更坚定了我积极地探索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信心。

3 讲课比赛给图学课程带来的思考

讲课比赛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展示自己, 并且相互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此次比赛, 我对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有了更多的想法。

3.1 新课的导入很重要

每一堂课, 虽然只有短短45分钟, 但对学生而言, 教师应该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堂丰盛的知识盛宴。而其中新课的导入好比一首交响乐的“序曲”, 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简明实用, 且趣味十足。比如, 我讲课比赛的内容是“机件的表达方法—剖视图”这一节, 引入新课时就使用了复习旧课法、自然过渡法和工程实例法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的方式。

首先, 复习提问:用视图表达机件的时候, 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分的轮廓分别用什么线型表示?让一位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要再次表述一遍:用视图表达机件的时候, 对于不可见的内部结构用虚线表达, 对于简单的机件来说, 是能够将其内部结构表达清楚的。但是针对结构更复杂的机件, 能否同样表达清楚呢?这样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列举实例环节。

实例要与工程实际联系, 这样可以把枯燥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表达出来,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我此次所举的实例是天宫一号的实验舱, 因为非常恰当, 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表述的:大家看到的是天宫一号的实验舱, 应该说它的外形非常简单, 就是由圆锥体和圆锥体结合而成的, 但它的内部结构一定会相当复杂, 如果仍然用虚线表达其内形的话, 势必会出现很多虚线, 图形不够清晰, 不便于看图。如何才能更清晰地表达物体的内部结构呢?解决办法是剖视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通过生动的工程实例, 启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自然。

3.2 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各有千秋, 前者与学生的沟通性和互动性要好, 后者的直观性更好, 能化抽象为直观, 化枯燥为生动, 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机结合不同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我此次讲课比赛的内容为例, 主要由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习题讲解四个环节组成。针对不同的环节, 合理地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手段。在“复习回顾”的时候, 用PPT的动画演示了某轴承座模型的内外结构, 说明“视图”能够表达这类简单的机件。

在“提出问题的”的时候, 为了说明“视图”在表达复杂机件的时候是“力不从心”的, 需要由“剖视图”来弥足其不足, 插入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的精彩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有了十足的生气。

在“引入新课”环节, 为了讲清楚剖视图的概念, 我又使用了一个泵盖零件的木模 (该模型前后对称, 且已拆分成两半) , 用木板自制了一个假想的“剖切面”, 演示剖切的过程。这种实物演示, 真实感更强, 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讲解全剖、半剖、局部剖、单一剖、阶梯剖和旋转剖等概念的时候, 更是极大了利用了课件中精美的图片、动画, 使得本来难以想象的空间物体形象逼真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习题讲解”这一环节, 所举例题是将视图改画成剖视图, 如果用黑板板图这种传统的方式的话, 是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我借助了Autocad绘图软件, 即好且快的完成了改画的过程。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计算机绘图的好处, 激发了后期他们学习计算机绘图的热情。

3.3 教学语言要富有艺术性

有人说, 教师是靠“嘴”吃饭的。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有说的能力[3]。而在课堂中, 很多工科类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而恰当的运用教学语言艺术, 能使课堂更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提高了素质, 同时还体会到了艺术上的陶冶和享受, 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首先, 要做到语言言简意赅, 不啰嗦, 不拖泥带水。语速和节奏要合理, 做到张弛有度。讲课要抑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此次青年教师的讲课比赛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平台, 要求是30分钟的讲课内容, 提前结束或超时都将扣分, 这就要求参赛教师严格把握好自己的语言表达。

除此之外, 教学语言还要富有归纳总结性。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概念的主要特点, 将顺口溜或口诀用于教学中, 这样便于同学们记忆, 更易于吟诵,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授课过程中, 讲剖视图的概念时, 其形成过程可归纳为“一剖、二移、三投、四画”, 将晦涩冗长的概念简化, 简单明了。在讲全剖、半剖、局部剖的适用场合的时候, 用如下的三句话总结:外形简单用全剖、内外兼顾用半剖, 局部剖最灵活哪里需要哪里剖, 朗朗上口, 好记好用。在讲改画习题的时候, 将较难掌握的改画过程归纳为“四句口诀”, 即:外轮廓不变、粗实线不见、虚线变实线、画上剖面线。学生运用这些口诀, 边做题边背口诀, 这样就能很快掌握此部分的重点。

总之, 语言是一门艺术, 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 既有先天的因素, 更有后天的习得与长期的“锤炼”。需要教师用心去钻研, 提高自己的功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迪学生的思想,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我有幸参加此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获奖, 对我是肯定和鼓励, 但更是一种鞭策。讲好一堂课还是容易做到的, 但要讲好我职业生涯中的每堂课, 却需要我永葆讲课热情,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积淀, 不断地创新。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有所收获。我的目标就是, 让自己享受自己的每堂课, 让学生享受你的每堂课。

参考文献

[1]高胜利, 陈三平, 谢钢, 王尧宇.讲课比赛是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5) .

[2]黎婉勤.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29 (3) .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8

一、认真备课,挖掘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透过教材的表面知识, 深挖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好前期准备。

符号化思想作为数学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中, 如何去渗透,低、中、高年级完全不同。 如数字1,在低、中、高年级学生有不同认识,教师必须清楚。 低年级老师心中要知道1表示现实生活中任何数量是一个的物体的个数,并知道这个符号,会用这个符号进行运算就行了;到高年级,数字1外延有所扩大,不但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而且可以表示一群物体,一项工程等,是物体数量的一种高度抽象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所以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刻地把握教材内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要求。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是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最重要的地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数学目标中,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效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尽量做到在少教多学中让学生感悟,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内化。

教学中我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结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搭建有意建构的桥梁,让学生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合理迁移。 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同学们,你们见过电视剧 《 西游记》 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吗 ? ”“ 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吗? ”“ 那你们知道这如意金箍棒与我手中的粉笔、路边的电线杆等柱体有什么不同吗? ”这个问题调动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 老师手中的粉笔和路边的电线杆都是一头大,一头小。 而孙悟空的金箍棒无论它变长还是变短,它两头一样大。 ”“ 同学们真是细心的孩子,处处留心皆学问。那我们所学习的圆柱又是什么形状的呢?圆柱圆柱,两头是圆, 中间是柱。 两头是什么样的两个圆? 中间又是什么样的柱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由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话题迁移到教学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导入新课时有效渗透类比思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

学生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习题的设计和选择不仅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而且要具有实践性、应用性、 探索性和开放性,做到基础性练习与发展性练习协调互补,使数学练习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在巩固练习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我为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本书共180页,前三天读了它的30%,照这样计算, 读完这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天?

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可以借助单位“ 1”来进行计算。 老师可以把“ 180页”这一条件盖起来,让学生自由解答。 这样做,简化了解题思路。

同学们想不想找规律? ( 想)

刚才这道题我们运用了“ 转化”的思想方法:“ 把已知数量看作单位“ 1”, 由“ 前三天就读完它的30%, 不难算出每天读全书的10%,那么读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就简单了。

再者有前三天读了它的30%,不难看出没有读的占70%,则还需要7天。 师边说边显示这一简化思路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再议一议上述运用“ 转化”思想方法的解题关键。

我在教学鸡兔同笼内容后设计了一道习题: 张三有面值5元和2元人民币二十张,计70元,你知道他有多少张5元和2元的纸币吗? 这实际上就是鸡兔同笼的翻版,让学生加深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练习环节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和情感,在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了化繁为简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还渗透了建模思想,可通过“ 假设—检验—提炼—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 鸡兔同笼” 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方程求解模型, 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模型解决其他问题。 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无意刻意求佳境 ,自有奇峰报春晓 。 ”叶澜教授说过 :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亮丽的风景。 教师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意识地把数学教学过程转变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思想方法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必能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具体数学知识的隐性知识,它能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指导,精心设计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习题,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感悟古典诗词之美方法探究 篇9

诵读成咏, 体会音韵形式之美

诗是凝固的音乐, 原本就可以歌唱, 因此古典诗词声调和谐、音节流畅, 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运用, 讲究唇齿音的交错, 平仄相对、错落有致, 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余音袅袅的音乐美, 让人回味无穷。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还体现在节奏的停顿、韵律的悠扬等方面,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唱起来和谐悦耳。

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各种体式。从外部形式上看, 诗词的发展趋势是由短到长, 每行增加相同的字数, 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 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尤其是律诗的对仗要求, 都体现了它的整齐的形式美感。如五言绝句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 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 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 但上百句的也很少。因此在诗词的结构形式上, 其分行排列的整齐划一, 阶梯式诗歌的错落有致, 长篇叙事诗的铺排华丽, 诗歌的回环美等都会产生迷人的魅力。

字斟句酌, 体会语言形象之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之美, 表现在对物象的描写已达到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 简单一两个词, 就可以描绘出非同寻常的景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 作者以“别”“惊”二字, 将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 注入了无穷的情趣。同时对色彩的描写, 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 作者用“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

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之美, 还表现在语言的字字珠玑、内蕴丰富。如贾岛的“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就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再如张先《天仙子》写夜景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王国维称赞道:“这一‘弄’字, 而境界全出”, 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 把春意和花写得像有知觉似的, 意在突显一种事物的精神状态, 诗人的情绪也深嵌其中。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精彩传神之处, 指导学生赏析, 使学生顿觉“全诗生辉”“境界全出”。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 表现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既写出疑无路而实有, 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 又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这些绮丽的诗句都须字斟句酌, 才能进一步感悟语言形象之美。

迁想妙得, 体会意象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 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 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平凡朴实的农村生活, 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有机交融, 创造出一种平淡自然、深邃、完整的意境。这些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很抽象, 因此如何启发学生感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迁想妙得再现意象意境之美。

首先, 找准迁想妙得的观察点。位置不同, 视野、视线角度就会有所区别, 所见景物的特点, 也会有所不同。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在教学中, 我将此作为启发学生迁想妙得的观察点, 通过说话、想象等方式教会学生感悟诗人描绘的意象意境之美。

其次, 要对凝练的词语作重点分析。古诗词中凝练的词语, 是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华, 是对景物最生动地描写和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对这些凝练词语的鉴赏, 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 作者王安石曾多易诗稿, 用“到”“过”“入”“满”等字, 均觉平淡而弃, 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 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说说这些词语所表现的内容, 再讨论它们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 欣赏它们所展现的画面也就显而易见了。

再次, 学习古诗词, 欣赏它们的意境美, 要抓好对提挈全文的词、语、句的理解, 因为这些是全篇意境美最好的浓缩。

最后, 图文并茂, 反复吟诵。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从来都是诗词塑造的意境之美,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环境中去形象地领略文中的意象意境之美。

品味感悟, 体会思想情感之美

古典诗词之所以长期深入人心, 就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发挥了“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尽管古典诗词抒发的是古人的情志, 但仍与当今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或相似之处。例如, 对家国情怀的关注, 对喜怒哀乐的诉求等。因而, 通过品味感悟, 这些作品具有了常新的、永恒的生命。如“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以“丝”谐音“思”来比喻思念, 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 无法理出头绪, 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寥寥几句表现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成为亡国奴、阶下囚, 阅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经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后, 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缱绻难忘, 也让我们反复回味。

含英咀华, 体会哲理意蕴之美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精华, 许多诗篇不仅体现出诗人的挚爱、依恋与深思, 也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 细细品味, 定能对人生有所启发。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将学习喻为池塘, 说明了为学之道须不断积累, 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诗人以象征的手法, 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用具体形象加以描绘, 寓理于情景之中。

英语教学方法感悟 篇10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要求不高, 更着重于学生实践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旧知识很快就被淘汰。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它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支架式建构

学习新知识时, 先有同性质的旧知识, 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者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搭“脚手架”的过程, 就是根据学习者已有的可利用的知识结构, 提出任务或者提供知识点, 帮助其进入探索情境, 进而自主学习和探索。其教学流程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信息技术课所学习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初识Excel》, Excel是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软件, 如果按普通的教学方式分别介绍软件的界面、各个菜单和工具, 学生对枯燥的功能说明兴趣不大, 不但费时而且教学效果不好。使用支架式教学法, 用一个游戏《找相同》将Word和Excel的界面同时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Word和Excel界面的相同之处,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适时引导。因为, Word和Excel都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组件, 如新建、保存、格式的设置有很多功能都是相通的, 这样就将学生以往所学的Word的旧经验迁移到了Excel的学习中。再如:信息技术课所学习的《应用文档的设计》,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并分析封面设计的要素和所使用的知识还有哪些是自己没有学习过的, 在课堂中设置小讲台, 由学生自己来介绍, 如标题、作者、出版社、自选图形、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等。学生通过分析发现, 通过将以往的知识重新组合再加上一些设计技巧, 就可以设计出精美的书籍封面, 兴趣大增, 甚至会创造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作品效果。

二、抛锚式建构

抛锚式建构是指当学生学习新内容时, 先呈现一组实例, 学生围绕实例学习。抛锚式教学策略以“学”为中心, 要求建立在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任务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因为一旦任务或问题被圈定后,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实例或问题为基础, 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在教学《数据处理与统计》一节时,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Excel, 应用操作能力还不强, 所以, 教师给学生的表格通常比较简单, 数据处理和统计要求也不高, 会有一部分学生用口算或者笔算的方法直接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而不愿使用公式的方法。这个现象表明虽然教师着重讲解了公式的特点, 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使用公式的优势。如果设计使用一个比较合适的实例 (如表1) 进行教学, 学生在用自己原有的方法完成任务发现行不通或很麻烦时, 很自然地会想到使用公式, 并在实例情境中学会使用公式的方法。

三、随机进入教学建构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 这种理论是斯皮罗等人于1990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他们指出:“所谓认知弹性, 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构自己的知识, 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 (超越单一维度的多维表征) 的功能, 也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功能”。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建构基础, 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 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策略。其教学流程为: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如在《数据图表与分析》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赛, 有ABCD四个信封包含四种不同类型图表, 让学生随机选择一个打开其中的题目进行制作, 评选哪个小组制作出的图表最符合数据表现要求, 并且最美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学生产生主动建构的行为, 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学生不管选择哪个信封的题目制作都需要理解数据源、图表选项和图标位置等知识, 并合理应用才能做出满意的图表。

运用新手段 感悟新方法 篇11

一、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他们对新知的获取多数是凭兴趣。而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手段陈旧,课堂主要以教师口述为主,虽然有时也使用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但那些毕竟是静止的、死的东西,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足够的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如在学习“鸟类多样性”一节,只凭教师的口述,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课堂气氛沉闷。而学生很难直接走进大自然,去亲身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对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缺乏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疲劳厌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跳出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走向大自然,笔者播放了一段“群鸟聚会奇观”录象,把青海湖上令人咋舌、鸣声鼎沸、播扬数里的一大奇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鸟类的世界。营造出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后,就迅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动机,引发求知欲,开阔广阔的视野。

二、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难点问题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很抽象,特别是有关生物体生理的知识。由于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这些知识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和障碍。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发生在人体内部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连续的、动态的、微观的变化过程。这一课的学习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笔者首先利用Plash动画,分别演示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使学生对尿的形成有了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播放视频,把尿的连续形成过程表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连续的整体印象,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于一体,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将尿的形成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形式新颖,化细微为显著,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既加深了理解,又强化了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扩大教学容量,完成跨时空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都可以有较大幅度的拓展延伸。而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内容繁多,如果详讲细讲,则课时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则根本满足不了当今学生日益扩大的知识面和信息量的需要。有些内容不讲或略讲,还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准确把握。如在讲“开花和结果”一课时,教材没有介绍受精过程,就直接介绍果实的形成。如果学生不理解受精过程,就很难掌握果实形成的原理,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必须予以补充。但是教材本身内容就多,再加上这个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难点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在仅有的45分钟的课堂上是很难完成的,即使囫囵吞枣地完成了,效果也不会好。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花的多样性和习性,再用Powerpoint课件由外到内出示花的各部分结构,用Flash课件展示受精的动态过程,最后采用Powerpoint课件一一对应地演示花的各部分发育成果实的情况。这样就大大浓缩了教材精华,进行了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和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生动和立体,利用文字闪烁、图形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能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大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四、提供感性材料,模拟实验过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理论知识产生的基础,也是学生认知的基本途径。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将此上升为理论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实验条件如地区、气候、温度、场所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实验根本无法进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观察草履虫的运动和应激性”实验,由于温度和气候的影响,培养草履虫很困难。笔者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对草履虫很感兴趣,如果不做实验,学生会感到很失望。长此以往,学生会对生物学失去兴趣,这样就会给教师今后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的插入,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以色彩鲜明的动态画面模拟了实验的过程,形象逼真地呈现草履虫的旋转运动方式和灵敏的应激性,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实现了教学的理想化。

五、实现个性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对于我们实现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例如,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授课内容和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和问题进行学习,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他们各有所学,学有所得。在巩固复习环节中,多媒体技术更具有实用性。教师将精心设置的问题,以文本、图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变换文本字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切入的方式,形式新奇多样,强化刺激了大脑皮层的记忆中枢,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强化了教学效果,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浅谈设计教育方法的实施与感悟 篇12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都清楚的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发展的时代”“设计的时代”, 因此都非常重视设计的教育工作, 培养更多专业的、优秀的设计人才。在此, 本文作者就自己近些年来在设计教学方面的认识, 结合了自身的一些经验, 阐述了做好设计教学工作的一些教学方法、方式的实施, 以及自己对设计教学的领悟。

一、设计教学的方法实施

1. 明确自身情况, 确定自身的教学目标

在我国, 一般的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都有设计专业, 但是就教学的培养目标来说, 二者是有区别的。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就业前的培养教育, 是将培养和提高学生毕业以后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而中等职业院校的设计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这种实际应用型设计人才主要是面向我国的一些生产、服务行业, 其工作主要是将设计师的内心想法和设计构思, 进行实际的转换和技术操作等, 不应该将目标定格为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因此, 就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开展和教育, 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目标来重新定位, 努力将自身的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做好。

2. 因地制宜, 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院校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状况、发展层次还不一样, 各地区对人才的引进、需求等也各不相同。根据各区域的发展状况, 各个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创建院校, 不能按统一标准去创建学校, 也不能按照某一标准去衡量某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的创办要因地制宜, 专业的设置要符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需求, 学年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而定, 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设计专业的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的工作岗位, 因此地区创办的学校也要根据地区的企业人才需求, 加强专业教学, 突出自身专业的优势, 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深圳、杭州、成都是全国设计力量比较强势的城市, 因此这几个地域的设计院校教学改革是必须的。

3. 调整教学模式, 壮大师资队伍

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随之发生改变。要想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 教师的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也要不断提高。只有拥有好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师资队伍,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教师, 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进步, 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才能将知识更加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作为设计教学中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正确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能够指导设计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因此, 学科教师要准确、及时地掌握设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及时调整设计教学模式。例如, 院校的设计教学体制改成双元制, 时间上大大地缩减了, 但是设计的教学内容、教材选定、授课方式和教学大纲都要随之相应改变。此外, 学校还应该注重建立自身的设计专业实训基地, 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规定时间中完成教学任务。

4. 注重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让学生切身实际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我们知道, 无论是中等职业院校还是高等艺术院校, 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的工作岗位上去的。从目前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就业的情况来看, 好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 原因是在校学习的学生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到社会以后, 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运用的原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学校就像一所加工厂, 学生是原材料, 而毕业生就是最终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水平, 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所以, 如果企业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 和学校进行交流合作, 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也能将社会发展的信息反馈给学校,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设计教学工作, 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好, 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对设计教学的感悟

通过近些年参与设计教学工作, 对设计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认识。要想开展好设计教学工作, 必须要重视三原则。

1. 假设、归纳原则。

设计需要设计者进行假设, 而不是空想, 要从以前的学习中或者工作经验中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假设这一过程,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统觉 (类化) 原则。

充分的利用原有的经验, 解决设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统觉原则是设计中最经济的方法, 设计教学工作中也强调这一原则。

3. 自觉主动原则。

设计的教学中, 有许多新的问题、疑难问题,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 而学生则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区解决这些问题。

结语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中, 设计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是摆在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在商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只有这样设计教学工作才会逐渐完善起来。面对竞争日益增强的全球化环境, 作为一个设计教学的老师, 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努力培养出更多出色的设计人才。为了能使我国的设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把我国的设计推向国际化, 我们要把开展好设计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使命。为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人才。

摘要:在艺术学科的众多课程里, 设计学是其中的一种。学好设计学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怎样具有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想将设计学教学工作开展好, 老师们必须要深刻认清设计学当前的一些问题和现状, 只有认清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实施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上一篇: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下一篇:土地征收补偿安置